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教育考核指标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考核指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康教育考核指标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考核指标;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06-04

记者:钟老师您好。自1993年以来,您一直致力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并于2002年,被破格评为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这说明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到见解。我们想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理解“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的,您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保证落实?

钟志农:“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在接受贵刊采访时提出的,我认为王司长说得很有针对性。他提出的“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考核的指标”,击中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某种阻滞的要害。“考核”,实际上是对一个学校教育行为的“行为塑造”与“行为矫正”。不管一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重视,只要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和激励,那么,学校领导的“成就动机”就不能满足,他们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和热情就会逐渐淡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的地位就会被其他更容易得到“愉快刺激”的功利性的工作目标所替代。在任何一项工作中,目标是催化剂和兴奋剂,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至于说到这个考核指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我觉得可以从“人、物、事、绩”四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人”,即王司长所说的“有人做”。事在人为,人在,事业就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在现在的大气候下,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光靠一纸空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本推不动的。而目前关于“人”的问题在于:一是“进不来”,一些学校以“没有编制”为由,不愿意接收科班出身的高校心理系毕业生做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认为随便找一个工作量比较轻的人兼任一下就可以了;二是“用不好”,进了人以后,总觉得这个“人”的工作量太轻,没有什么事干,于是就让心理辅导教师兼任学校的文秘、教务员、政教干事之类的职务,时间一长,主次关系就颠倒了;三是“留不住”,由于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编制、待遇、职称、业绩考核与认同、评优晋级等具体问题得不到制度性的保障,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觉得干得“不明不白”、干得“不痛快”、干得“窝囊”,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于是跳槽去做社会心理咨询师,去企业做人力资源培训,或者改行去教外语、政治,以便让自己从学校里的“杂牌军”转为“正规军”,这就叫“留不住”。

如果“人”的问题不解决,其他考核指标就都无法落实。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出一个刚性的指标,多少个班级以上规模的学校要配备1名(或者2~3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当然,兼职教师也很重要,他们同样是生力军,他们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但兼职教师流动性大,没法列为刚性的考核指标。依我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历时十年,已经到了建立“专职化”队伍的时候了,否则这种有关“人”的考核就等于没有考核。至于我们的中小学校几年内可以达到这个目标,那是另一个问题。关键是基本的目标不能模糊不清。而“编制”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决心”的问题。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就很好地用红头文件解决了正式编制的问题,破解了其他省市长年未决的难题,可见,“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

与“人”的指标相关联的,就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待遇、职称、评优、晋级也要有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总的原则是不能用学科教师的考核指标来考核心理辅导教师,而应该建立一个符合辅导专业要求的指标来评价他们的工作量与绩效。这样才能解决好 “不愿做”的问题。

其次是“物”,就是物质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基地,有一些必需的设备和工具。关于基地建设,部分学校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是硬件建设得相当好,学校不惜血本加以投入,动辄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建起了“五室”、“六室”,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校内“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另一种是根本无基地,或者虽然建了基地,条件却相当简陋。从考核的角度来说,应该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作为引导的方向,包括:按标准化要求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配置相应的场地、设备,其他硬件和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班级团体辅导专用教室;内部设施应该强调实用性,符合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不必过分豪华。

再次,就是“事”。这个“事”,不是指心理辅导教师要做哪些事,而是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的最基础性的事情。我认为,现在对学校的考核不要注重形式的“创新”,媒体报道往往注重抓“新”,这样的导向很容易出偏差。对学校的考核还应该强调“实”,要实实在在把必须做的事情真正做到位,不搞花架子。如果说要考核学校做的最基础性的事情,我看主要是四件:

1.上好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出台一个比较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权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标准”,详细规定开课年级、每月最低课时数等。要给心理辅导活动课一个“活动课程”的“名分”,“名正”才能“言顺”。过去某些概念的提法导致一线学校认识模糊、行动迟缓,应该加以澄清。

2.建立个别心理辅导基地并能正常运作。坚持定期的接待来访制度,对出现适应不良和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补救性辅导和矫正。

3.在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努力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能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技巧来教书育人,减少“师源性”的心理伤害。

4.建立危机干预机制。要有完整而又有效率的危机干预体系,能对学校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做出及时预警、初级干预和有效反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常规性的、不可或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无需追求“轰动性”效应。如果每个学校都能扎扎实实把上面四件事情做好,能埋头苦干十年八年,那么我们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出现一个大好的局面。

最后,是对“绩”的考核。我们现在对“绩”的考核总是“喜新厌旧”,这是浮躁世风的折射。我觉得“绩”的指标不一定很高,关键考核两条:是否“真做”,是否“做实”。只要“求真务实”,好的经验、好的典型、好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要保证上述指标落到实处,让学校校长“想做”“愿做”,就要外加一条刚性的指标,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达标的学校,不能授予“文明学校”“先进学校”“重点学校”等综合性的荣誉称号。

记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您认为怎样的机制,才能让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

钟志农:我非常赞同“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岗位”。

在我看来,不同地区情况各有不相同。有些地区、有的学校确实存在着用“老、弱、闲、兼”人员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这样做必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但我发现也有不少地区、不少学校是选择了比较优秀的师资在做这件事情,而这往往是这些优秀教师自己努力争取的结果。这些优秀的教师即使学校不给待遇报酬、不给课时、不算工作量,也还是干劲十足、无怨无悔、孜孜不倦。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各地都有这样一批“志愿者”。正如俞国良教授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这些“志愿者”往往是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在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才会有这样高的热情、自觉性和积极性。尽管他们当中很多是“半路出家”和“兼职义工”,但他们是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从实践效果来看,凡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心理辅导教师,往往原本就是学科教学或班级管理的骨干。这就是说,基本素质在他们身上是相通的,而不管这些基本素质表现在哪一个专业范围内。

所以,我理解的“优秀教师”,是指基本素质良好――他们应该有执着的专业理想和追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和人文关爱,对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有理论和实践的“悟性”,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同理心,有清晰的思路和表达能力,有奉献精神。这样的教师,往往放在哪里都是出类拔萃的。而要想让他们能够加入和稳定在心理辅导教师队伍里,至少应该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能够和其他学科教师“平起平坐”。

记者:您理解,什么叫做“真做”?各级行政、科研部门及学校和教师要怎样才能保证“真做”?

钟志农:所谓“真做”,就是“有上级检查”和“没有上级检查”一个样,“有领导督促”和“没有领导督促”一个样,“有荣誉、奖励”和“没有荣誉、奖励”一个样,“出现恶性事件”和“没有出现恶性事件”一个样。当然,有检查比没检查要好,有督促比没督促要好,有荣誉和奖励比没有荣誉和奖励要好,没有出现恶性事件比出现恶性事件更是好上加好。但如果学校只是为功利性的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才匆匆忙忙抓一下心理健康教育,风头一过就又安之若素甚至是麻木了,那肯定不能叫做“真做”。无论是行政与科研部门还是学校与心理教师,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常规化”“制度化”的轨道,不因人动而“时有时无”“时冷时热”,才能算是做到了“真做”。

记者:在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需不需要建立课程标准,或课程试行标准?这个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个标准的框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才能适应一线的实际需要?

钟志农:这是一个大问题,简而言之,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1.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要面临身体的、认知的、情绪的和其他方面的成长问题,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文化中都普遍存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发展和预防为主。

2.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通过活动课程来加以保证。

3.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有年龄特征和内在发展规律的,因此,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也必须有一个系统的,与学生成长历程相对应的内容体系。

4.这样一个科学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性辅导内容体系,必须以国家权威部门研制的“课程标准(试行)”来加以确认。

自1999年以来的十年里,由于缺少这样一个权威的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程基本大纲,导致社会上各种版本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泛滥,其中固然有些版本的内容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总的说来,是良莠不齐、精芜并存,也不乏以盈利为目的的“杂烩”和“拼盘”。这说明,在发展性心理辅导的课程内容和文本载体这一领域里,教育行政部门如果不主动到位加以引领和统整,那么市场经济就会把“山寨版”的课程内容和文本载体推向学校,这是无法禁绝的。

我认为,在发展性心理辅导方面,最重要的不是编写教材,而是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学参考书,这两样东西都是给辅导教师用的。至少下一个或两个十年以内,在发展性、预防性辅导方面,国家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应该给每个辅导教师提供这样两个可操作的“拐棍”和“蓝本”。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应该尽可能详尽。但是,有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之后,如果不编教材,那么在利益驱动之下,社会上各种版本的“教材”还可能蜂拥而至,来占领这个有利可图的“真空市场”,所以,回避不是上策。我的意见是不编教材,只编“学生心理活页”。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心理辅导活动课是用不着使用文本教材的,有了教材反而会中断甚至阻塞课堂团体动力的推进。但若是以很简洁的“班级心理辅导课学生心理活页”来加以代替,就可以让中小学生在课后用三五分钟时间做一些思考和活动性纸笔练习,以巩固和拓展课堂辅导效果。“学生心理活页”可以用散页的形式出现,一个学年也就是20张左右16开的纸,价格低廉,但必须要有权威性,经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样就可以防止把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商家盈利的目标。当然,这样的“学生心理活页”要由科研部门来专门研发。

记者: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您认为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弊端?您认为应该由什么部门组织,如何组织,培训哪些内容?

钟志农: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最突出的矛盾是全国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培训目标、计划与课程,也没有统一的符合学校心理学标准的资格认证和职业规范,师资培训的力度远远滞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还有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地方培训标准与考核认证,更多的地区恐怕是处于“自然”状态。这样一大块培训的“真空地带”,必然会被其他社会化的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所渗透和取代。当然,各地社会化、商业化模式的“国家咨询师培训”,自有它的长处和功劳,也培养了一些素质较高的咨询人员,特别是对“心理咨询热”的兴起和咨询行业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是,“国家咨询师”培训在某些地区走了“味道”,降了标准。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操作;重医学模式,轻发展模式;重成人心理障碍性问题,轻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所以,拿了“国家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回到学校却往往发现很多东西用不上,而需要用的东西却没有学。

学校心理辅导与社会心理咨询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师资培训的内容和资格认证标准当然也应该有所区别。从内容角度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提法已经很全面,即“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具体说来,在掌握基础性的四大理论流派的前提下,应该加强青少年发展心理辅导、班级团体辅导、游戏辅导、行为矫正、认知调整、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等操作性的技能技巧培训,并注意与班级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相沟通。从培训的组织角度说,我认为还是应该由教育部来制定培训标准和认证标准,也就是说,要与国内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相对应,可以参照国外的提法,称作“国家级学校咨询师”;具体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可以由省级教育行政(或科研)部门授权若干地区级的业务部门来加以组织;在培训师资的配置上,要特别注意聘请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专家、教师来参与这项工作。

记者:在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基础上应增加哪些刚性内容,才能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下一步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钟志农: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中小学心理健教育指导纲要》应该说还是比较全面、比较有弹性的,这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期是必要的,因为必须考虑各类地区的不平衡性。但是时过近十年,形势在发展,要求应该跟着提高。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在三件事情的提法上要增加刚性。

第一件事,把“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修订为“必须开设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把“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修订为“课时必须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认真加以安排”。

第二件事,把“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以及“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修订为“专职人员的编制必须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和“省市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解决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第三件事,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修订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

上述三件事情如果有了刚性的要求,就可望下一阶段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出现一个较大较快的发展。

记者:如果请您寄语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钟志农:做中国第一代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幸运的,开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记者:您的深邃思想和精辟观点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很强的指导意义。谢谢。

参考文献:

[1]陈虹.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工作――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4~7.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考核指标;心理教师职业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04-03

记者:姚教授,您好!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今年是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十周年,经过十年的规范化发展,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有何特点?

姚本先:我非常高兴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的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二十年用6句话、18个字概括比较准确: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发展快、成效大、势头好。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初期起步到今天非常好的发展趋势,证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必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从创刊以来至今有十年的历史,在推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全面开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比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正好晚了一百年。上世纪初,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美国开展心理咨询的时间距离今天是一百年,另外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Lightner Witmer,1867-1956)也是那时在美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且深入开展儿童心理辅导。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是上世纪80年代。有意思的是,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开始于50年代,香港是60年代,澳门是70年代,中国大陆是80年代,正好构成了一个链条。十年来,党和政府以及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层面和宏观指导领域给予大力的支持。从1999年至今,国家连续颁发了五个非常规范的文件,除幼儿园外几乎涵盖全部国民教育。所以,我认为党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力度非常大,这也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快速、高效发展以及具有良好未来趋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记者: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进行考核这一问题,您认为考核指标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如何保证落实?

姚本先: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考核的指标之一,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可以直接检验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办学指标,进行规范化的考核。

目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负担重,能力有限,接受方方面面的考核评比比较多,我个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考核,而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考核要具有可操作性。考核指标可分为两大部分: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应放在硬性指标上,即要考核能够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质量的指标。有四个指标要重点加强考核:人员、场所、经费和课程。人员指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不完全是专业人员,但相对是在学校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相对稳定的人员。场所指要有相对固定的、符合要求的活动场所。经费指要有满足人员、场所、活动所需的经费,不一定是单项经费。课程指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课堂。这个课程和我们平时所讲的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情况来定,灵活开展,避免纯粹的课堂化教学。其他方面,比如思想认识、态度、理念、领导重视、组织机构等也要进行考核。

关于怎样去保障落实,我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和对学校的评估、检查结合在一起。比如学校的达标、示范学校的建设、特色学校的建立等等。无论是哪一类学校的考核都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来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涉及到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检查、评估,都应该包括这一指标。因此,特别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估时,能够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思想和理念出发,贯彻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曾提到,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您认为什么样的机制能使这样一个职业成为大家愿意从事的职业?

姚本先: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秀教师从事这个职业,二是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首先是这个职业需要优秀教师去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不同的。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只是影响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影响是有限的。比如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是对某一个年级某一个班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老师只要保证有足够的水平,足够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往往就能够胜任岗位要求。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他要满足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活、身心发展方面的需要,否则就很难胜任这份工作。同时,这个职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并非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状态,而是要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等整体状态。所以我非常赞成应该是优秀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目前,很难要求开展这项工作的学校去选拔优秀的教师,但从未来趋势来讲,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准入资格,尤其是在个人的心理、精神、品德和专业素质等方面。

第二,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如何让优秀教师愿意长期从事,并且能够做好,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当前中小学有一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从而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我认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师工作成熟度的问题,也有工作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还有教师自身发展的专业水平问题。但从当下所遇到的问题来看,关键是教师的地位、待遇和专业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先是地位。在中小学日常的观念里面,最有地位、最有影响、最有前途的教师是学科教师,甚至是主干课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有的学校可能是学校的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边缘人员,这就很难保证他在学校和其他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从而挫伤他的自尊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其次,因为地位的模糊、边缘化,奖金、福利等待遇就会受到影响。再次是未来的专业发展。从学校目前的机制来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资源不够、条件不够、空间也不够。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很难安心于本职工作。比如进修问题、继续深造问题、校内的提升问题等,都涉及到一个人的前途和专业发展。因此,若使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就必须要解决地位、待遇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目前,最现实的办法是至少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放在“三同”的平台上,即同等地位、同等待遇、同等发展机会,这样就可以确保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或者说更多的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优秀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固然是好事情,这个岗位可能对于校内的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但我们更愿意看到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来从事这个职业。我认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主要路径、主要策略是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来从事这一岗位,而不是希望其他学科教师来转任。转任有一个专业的认同、角色的转换问题,而优秀的学科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如果能够有所侧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水准以及岗位基本要求。

记者:您刚才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入课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一个试行标准,您认为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姚本先: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在中国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教育活动,也是必然趋势。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标准和其他新课程标准应该是一致的。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它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意图,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也规定了各个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我国,只有基础教育才有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进入课程标准制定阶段。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句话,第一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健康”是一个整体健康的概念。第二句话: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来维护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句话: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这三句话我认为是构成未来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的关键点。

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由五个大部分组成。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讲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这部分很重要,一要使大家避免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把一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灌输的方法进行讲解。二是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比如“健康第一”,可能90%的教师都不会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校里发生着大量的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升学率的问题,这表明教师和领导没有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写明课程设计的思路。比如怎样体现立足教育,重在指导;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手段、媒介;怎样把课程的主要形式和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和学生的体验结合在一起。课程标准只是一般规定性的,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由各地根据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设计。

第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该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作为一门课程的所有目标,或者是分为中学、小学的所有目标。分目标涉及到具体各个年级,以及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目标。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系统教育,如何从幼儿园适应小学的系统化教育,如何适应小学的规范和要求,如何面临人际交往、伙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等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目标。三年级的学生进入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的相对独立期。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概念发展等这时要在分目标中体现。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非常具体,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第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教学内容编制的关键部分。课程到底要教什么,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等具体规定性的内容在这部分体现。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列出这一课需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第四,实施建议。这个实施建议主要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管理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案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建议如何实施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如何开发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

第五,附录部分。主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术语的解释和说明。使用和实施这个课程标准的人可能差异性比较大,所以有必要给予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指导。

针对课程标准的问题,可能大家还会关心课程标准是独立的还是综合性标准的一部分。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是独立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存在,但不是独立的,都是融合性的。比如思想品德、体育健康等课程大纲里面都有相关内容。我们理解的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同时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也是有利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没有必要把它们分开。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条件、机会比较合适的时候,可以启动一些前期的调研,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局部地区试行。我愿意和各位专家一起为此奉献绵薄之力。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创办近十年,您见证了它的产生和发展。您认为从哪些方面对杂志进行总结可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同时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姚本先:我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杂志感觉非常亲切,也很有感情,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转眼十年之久,我是忠实的读者、作者和推荐者。我经常把它推荐给我们的老师、学生,特别是我的研究生。在此借这个机会,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包括学生、家长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阵地、一个平台,我也希望这本杂志越办越好。

第3篇

关键词:护理工作 量化考核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07-02

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我科针对过去考核中存在的手段陈旧、方法单一、指标模糊等问题,根据管理学的工作量化考核的科学方法及理论,结合我院护理工作特点制定了医疗质量零缺陷管理评定标准,通过组织指挥,统一协调,在护理工作中有效地实施考核评定,完成统一护理目标的任务[1]。

1 基本方法

1.1 合理构建量化考核体系,考核内容科学化

1.1.1 考核内容具体明晰:医院根据上级制定的有关的护理工作规范质量标准,依据《三甲医院护理质量标准》,结合本院的专业护理工作的实际护理过程及各岗位职责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包括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主班护士、巡回护士、治疗护士及辅助护士临床带教老师考核标准等。考核的指标体系包括护理质量、自身素质、护理技能、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带教能力、三基成绩、服务态度等方面,每一个项目都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细化。

1.1.2 合理分配权重:护理工作量化考核,把所有的护理、治疗项目按其风险大小、技术难度高低,定出标准和分数。按各班固定的职责保质保量完成的给予基础分;不达标准的按方案细则扣分[2]。按完成的工作数量得分乘以分值,得出护士个人应得的经济报酬。

1.2 分层次组织量化考核,考核方法多样化

1.2.1 民主测评量化办法:护士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医生和护士对其本人测评考核。

1.2.2 平时考核量化办法:平时考核由护士长和护理管理小组负责,从护理质量、自身素质、护理技能、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带教能力、服务态度、三基成绩等方面进行考核,并明确相应的责任。每月除对个人考核排名外,还要对小组考核成绩进行公布,根据考核成绩进行奖金奖励。

1.2.3 患者意见反馈办法:护士长每月深入到病区对患者发放患者对护士满意度调查表,采用不记名方式,本科人员回避,避免患者因顾虑打假分。在制定调查表具体问题上要通俗易懂,真实反映服务态度、护理工作质量、健康教育等护士工作情况。

2 主要效果

2.1 综合运用量化考核结果:打造了一个优秀的护理团队,应根据量化考核确定的不同等次,我们还印制了《医疗质量管理评定分类量化考核结果通知书》,每月考核后都要填好分项考核及综合考核分数。

2.2 科学实施量化考核办法:在考核中,我们对护士的绩效进行了科学量化,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过去的重治疗、轻护理、出勤不出力、人浮于事、做完治疗坐办公室聊天的现象。护理工作量化考核方案实施后,完成护理工作量比实施前递增了105%,由于考核与评定职称和奖金挂钩,激励了平时对护理工作质量不高的员工积极学习护理理论,营造了一个努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氛围。

2.3 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通过量化考核转变了服务理念,把要我服务转变到我要服务,降低了患者的投诉率。由于每项护理工作均有要求和分数,促使护士除了完成治疗外,主动为患者进行生活护理,主动关心患者的心身情况,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咨询,热情向患者介绍疾病预防知识、以及如何配合治疗,使病人早日恢复等。

3 问题与思考

3.1 调控技能量化考核指标:在以后的考核中,我们将融入单项考核,使量化测评结果能最大限度地细化,真正地反映出考核对象的真实素质与能力。

3.2 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量化考核指标设计的科学性:量化考核指标也需要不断优化和修正。今后我们将把有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理论、循证理论引入到指标体系的设置中,使测评指标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姜小鹰.护理管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31,99.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KPI 辅导员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31-03

绩效考核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1]本文依照国家对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要求、高校的战略定位以及辅导员工作特点等实际情况,以KPI考核方法为基础构建辅导员考核指标,希望能为辅导员绩效考核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有益参考。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难点

(一)工作内容量大而杂,考核难以面面俱到

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面广,涵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党团建设、学生活动开展、奖助贷、宿舍管理、学生安全、教务协助、日常事务管理等方方面面。毫不夸张地说,高校中教学之外的工作,基本都有辅导员的“份”。有人尝试统计了辅导员的业务,发现业务范围竟达108项之多[2],“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成为调侃辅导员繁杂工作状况的习惯用语,因此,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实际上绩效考核也无需面面俱到,择“重”而“考”之也是绩效考核工作的合理选择。

(二)工作时间难以量化与工作效果隐性化

不少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办法,从“德、能、勤、绩”四大方面进行考评。在“勤”一项,主要通过对“辅导员实际处于工作状态的时间量”[3]的考察来进行评定。这种生硬地搬用行政人员的考核方式,往往使得考核指标脱离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考核效果适得其反。对辅导员工作有所了解的人员都知道,辅导员实质上没有8小时工作量的界定。学生工作事无巨细,即使是节假日,辅导员也是手机24小时开机,全天随时待命。而且由于学生白天上课,涉及与学生谈话、开会、指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工作,几乎都是利用晚上时间进行。所以,简单以“出勤率”、“工作时间量”等进行考核,根本无法衡量到真实的状况,甚至会引起被考核人的反感情绪。此外,辅导员做的大量工作,特别是学生事务中的工作基本上是服务性质的,其工作成果不像专业老师那样可以量化、积累。

(三)个体工作差异化较大

从高职院校的整体情况来看,辅导员工作内容普遍量大而杂,同时,从辅导员个体的角度去看,由于辅导员各岗位的特点不同,职责范围及其任务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年级差异。一般来说,辅导员通常以年级或专业进行带班。不同辅导员之间带的专业和年级都不一样,因此,一个学期,或是一个学年里,他们的工作内容是很不一样的。大一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指导组建班委会,建立贫困生档案等,因此,在心理健康辅导、班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行为养成、助贷工作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大二辅导员做的更多是常规化工作,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班风建设、奖助贷工作等等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而大三的辅导员,工作侧重点是对毕业生实习、就业等进行辅导,以及办理与毕业生相关的事务工作。特别对于实行“2+1”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学生从大三第一学期就开始就走出校门参加顶岗实习,吃住均在实习单位,因此,大三辅导员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毕业生保持沟通联系,掌握毕业生情况。二是人数差异。2006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 1:200 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但现实中,时隔7年,不少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仍低于1:200。如笔者所调查的某高职院校,2013年,该校30位辅导员中,只有4位辅导员带班人数在200—290之间,大部分所带学生数在290—390之间,有两位辅导员的学生数达到了409人和450人,是其他辅导员带班人数的两倍。学生数量的多少,基本上就决定着工作量的大小,因此,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办法必须要考虑带班人数这个变量。

二、KPI概述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即关键绩效指标,是指企业宏观战略目标决策经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是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监测指针,通常情况下,KPI是用来反映企业的战略执行效果的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4]KPI不仅是对组织和个人进行绩效目标设计的工具、绩效监控的对象、绩效考核的依据,,KPI的设置还代表了企业运行管理的价值导向和战略方向。作为现代绩效管理众多考核方法中一种,KPI具有自身的特点,概而言之,有几下几点:

第一,KPI是动态开放的。KIP的建立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KPI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阐释与传播企业战略,这同时也意味着,一旦由于企业成长需要或所处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企业的战略改变,KPI的指标也要随之变化调整。

第二,KPI是衡量绩效构成中的可控部分。现代绩效考核方法大致可分成三类:基于被考核者特征的方法、基于被考核者行为的方法和基于被考核者工作结果的方法。[5]KPI属于基于考核者行为的方法,行为法是对为有效完成绩效所必须显示出来的行为进行界定的一种绩效考核方法。在组织中,组织绩效的取得是内因外因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各职位员工可控制和影响的部分,KPI只能衡量可控的,可观察的、可量化的部分,尽量剔除他人或环境造成的其它方面影响。

第三,关键绩效指标是关键性指标。关键性指标强调关键,即对企业成功具有重要影响的方面。建立 KPI 体系有二八原则,即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80%来自于20%的关键业绩。关键绩效指标就是企业20%的关键业绩指标,从繁多的指标里掌握了关键指标,就相当于把握了全部。所以,KPI的考核指标少,它只对那些对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影响较大的,对战略目标实现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工作进行衡量。

三、运用KPI绩效考核辅导员工作的可行性

(一)运用KPI考核法有利用促进辅导员成长

KPI将组织战略目标层层分解,步步落实到具体员工身上。员工对工作的关键绩效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他在工作中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清楚地明白组织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因此,KPI的考核标准比较准确、考核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有利于科学评价辅导员的工作;它的实施可以使辅导员清晰地知道自己优劣势,并在考核反馈过程中积累经验,在探讨工作中分享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有利于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辅导员成长、成才。

(二)运用KPI考核法有利于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2006年4月,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确立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目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KPI考核法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考核有利用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以往的辅导员考核过多强调考核的全面性,把辅导员的所有工作都纳到考核范围中。面面俱列的考核指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考核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观性和公平性,但是辅导员工作有它的特殊性。辅导员工作范围面广,不同辅导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辅导员擅长谈话教育、课堂教学,有的擅长从事教育管理、学生活动开展,有的擅长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工作,有的则研究能力强,科研水平较高,这种面面俱到的考核方式对那些有突出才能、有鲜明特点的辅导员而言,具有极大的限制性和束缚性,致使这些特殊人才只顾疲于应付完成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特长上向纵深发展。[6]KPI根据“二八原则”,只衡量对组织战略起重要影响的指标。这就相当于把辅导员从无穷完尽的“事海”里打捞上来,帮助他们明确方向,找到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重要工作中,投入到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中,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完成专业经验的积累与升华,从而朝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四、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确立

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上指出:鼓励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职人才。有人提出,可以按职责不同设置以下几类职业辅导员岗位:“一是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专业辅导员;二是学生心理辅导专业辅导员;三是学生生活园区住楼辅导员;四是院系资深专职辅导员。岗位设定可以职务或职称、专业、能力等为依据,并给予相应的职级待遇。”[7]辅导员分设不同职业岗位的这一做法,在个别本科高校已得到实现,这有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与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升华。而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不分岗位类别的,仍然所有工作一把抓。但是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念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考核指标分类与关键指标的提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这一指导理念,并通过与多位工作三年以上的辅导员进行交流访谈,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目的性原则,建立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辅导员绩效考核基础指标体系,并设置了四个加减分项。见下表:

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明细表

首先,上述考核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基本涵盖了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内容,它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辅导员职责定位是一致的。同时它也是动态的,对不同年级带班人数不同的辅导员考核都可以运用此表,不同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二级指标内容的具体阐述与规定作适当调整。

其次,本考核指标反映的是关键性指标。高职院校师资普遍较紧缺,与普遍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辅导员一般都要承担心理与就业的教学工作。所以“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班级建设”等指标都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其他一些,如协助教务员处理教务工作(通知考试、办理各类证件等)、配合医务室或后勤处等管理部门的工作并没有过多体现(尽管这些琐碎任务往往要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与精力)。虽然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均需要各方共同协作完成,高校各部门之间也要互相配合,但是每项工作都有它的主体,有它的归属部门,像教务处等管理部门的工作,教务处等管理部门才是这些工作的主体,辅导员只是配合角色。如果在考核中把这些从属性的工作列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考核,那无疑就说明了辅导员只能是从属的角色。考核作为一种导向,会迫使辅导员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在这些从属性的工作上,无法确定其工作的主体性,也根本无法谈其发展方向的专业化、职业化。

再次,本考核指标衡量的是绩效中可观察,可控的部分。KPI是基出考核者行为的方法,不是基于考核者工作结果。所以,它不用“考证率”、“英语考级率”“学生考勤率”、“学生晚归率”、“文明宿舍数”等结果性的数字进行考核,尽管这些数字容易统计,因为辅导员带班年级经常变动,经常是一年变动一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短期内这些数字与辅导员的努力并没有可靠的相关性。行为很难量化,但是,KPI是对为有效完成绩效所必须显示出来的行为进行界定,我们相信考评者能够剔除他人或环境造成的影响,确认哪些行为对有效完成绩效是有用的。通过对辅导员日常工作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判断,最终完成对他们绩效的科学合理的考核。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是进行绩效考核工作的基础,关于指标的权重分配、考核主体的设置、考核反馈过程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尚未涉及。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种考核方法都有其局限性,KPI也不例外。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用心做好辅导员考核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妙琼.GS学院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D].广州:暨南大学,2006.

[2] 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乐.F公司基于KPI的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4] 刘潇.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

[5] 崔红梅.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分析[D].太原:中北大学,2011.

第5篇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作为医改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实施项目,有利于确立政府责任,改进卫生服务平等性与可及性,提升卫生服务质量,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毋庸置疑,近几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涉及健康档案建档率、合格率、使用率及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因此本文主要就《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现状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首先形式单一、缺乏活力、组织难度大;其次宣传资料及板块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效果不佳;最后缺乏音像资料。解决办法是:依据各个地区的特征成立不同的健康教育小组,制定统一的宣传方式与宣传资料;从多个途径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开展。

预防接种:考核指标主要涉及适龄儿童的建证率应达至100%,脊灰、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应高于95%,乙肝疫苗的首针及时率应高于90%等。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各责任主体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第二查漏补种难度较大;第三流动人口儿童的查找工作较艰巨;第四缺乏健全的预防接种体系;第五难以及时发现预防接种异常现象。解决办法是:创建各责任全体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责任主体之间的交流,全方位管理流动人口及漏种儿童;强化疫苗购买、输送、保存等环节的管理,定期安排儿保医生参与培训。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解决:考核指标主要涉及传染病报告率与传染病报告及时率等,存在的问题是:首先难以监测全人口的传染病;其次病人与疫点的解决有待进一步规范。解决办法是:创建传统病信息网络直报体系与相P制度;强化传染病人处理与疫点解决的培训;加强信息共享。

特殊人群健康管理:这里所提及的特殊人群主要涉及0-6岁的儿童、老年人与孕产妇,特殊人群健康管理直接影响着整体居民的健康管理水平。考核指标是:儿童注重的是访视率与管理率等;老年人注重的是体检率与管理率;孕产妇注重的是建册率与管理率等。存在的问题是:第一难以获得完整信息;第二现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第三流动人口管理难度法;第四老年人健康体检的工作量较大;第五老年保健信息宣传力度有待提升,效果不佳。解决办法是:将市视作单位,创建统一合理的妇幼内容平台,实行信息共享;针对特殊对象制定合理性措施;加强和妇幼保健相关的机构协调体制的合作;创建老年人协会,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考核指标主要涉及管理率、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等,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慢病患者较多,专业医师较少,很难满足患者实际需求;第二无法实行全民体验;第三慢性病管理的执行难度较大;第四对慢病患者的危害性缺乏成分的认识;第五慢病患者的管理形式较单一。解决办法是:定期安排易患人群或3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普查合理分类慢性病,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对于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实行上门指导服务;依据慢性病特征及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并进行有效评价;加大政府对慢病管理的投资力度,引进优秀人才,定期安排现有医生参与专业培训,购置相应的医疗器材。

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的对策

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各级政府是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的责任全体,只要各级政府用心付诸行动,采取形式多样的手段,逐渐落实,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政府还应及时落实项目资金,并配以设施设备。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创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的方法、程序与指导体系的目的在于制定相应标准,但在实际考核系统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指标与实际不符、实际操作难度大,所以我们应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实行统一管理:当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涉及的部门与单位较多,为此应创建多部门、单位的联合办公,加强密切合作,实行统一管理。

创建统一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只有创建统一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才能促使更多功能的实现,县、区应依据实际情况创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专项专家组,统一制定多项操作方式与样板,并处理实际问题。

创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创建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基础,既可以准确获得基础信息,又可以合理落实多项干预措施。

转变观念:我们需要主动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下辖站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有效集合人力、物力与财力,在了解与掌握十类四十一项实际要求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应付七项重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除了要加强和卫生行政部门或专业机构的有效联系,还要切实深入基层,推动公共卫生网络创建,认真落实每项工作,摒弃传统工作方法,主动克服困难。

第6篇

【摘要】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个人品德等进行评价,并用之判断员工与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绩效考核存在诸多问题,如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指标缺乏科学理论和依据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个人绩效考核、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绩效考核;社区卫生人员;社区卫生服务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其中既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产品)的内容,也包括个人的医疗卫生服务消费。在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由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来提供。新近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业已成为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的关键点。但是,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远远不能适应城市社区卫生发展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个人绩效考核制度已势在必行。

1 现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迄今,全国各地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尽管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制度目标设计、运行等环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许多地方的绩效考核是为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行为,而不是通过绩效考核激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社区居民服务;②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指标大多放在社区卫生人员方面,本该重点关注的社区居民反应性指标缺乏;③考核指标体系不合理,指标本身不具有敏感性和可靠性;④指标的定义不够具体、独立、全面和易懂,极易造成理解错误和无法得到相关指标值;⑤考核主体单一,主要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单独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而与社区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利益团体或关心评价结果的组织或个人,如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等未纳入评价主体中;⑥考核的实施不规范,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了相对完整的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也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功能方面进行设计考核的指标,但是由谁来实施考核和如何实施考核,却没有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凡此种种,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挫伤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2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

2.1 指导原则:根据现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办法》的指导原则:①按工作数量定酬,按居民满意度定酬,兼顾岗位工资原则;②按劳分配,促进效率优先的原则;③标准时间设计参照标准时间设计参照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强度、工作技术难度为基数。

2.3 绩效考核方法:绩效考核以效益工资为主、岗位工资为辅,在分配中突出绩效。绩效考核分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块计算有效工作点数,重点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工作点数的考核。

工作数量以分钟为单位,按照中心实际开展的工作及所消耗的时间计算点数。根据国家法定工作日251天,8小时/天,共120480分钟每月10040分钟。在根据点数计算点值就是可分配总收入除以社区服务人员工作总时间及总点数。工作质量、满意度和信任度采用百分制进行考核,折算成点数。在群众满意度与社区居民信任度等方面再权重分配为:他评80%,自评20%后综合计点。得出有效工作点数后根据点值算出绩效工资。绩效考核的衡量单位是有效工作点数,有效工作点数是有效工作时间的有效工作量和工作效率评定,即在一定时间内对各类工作人员均设定有效工作时间、工作量,并进行工作效率评定。工作人员下社区所做的每一项服务,都必须填写卫生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记录单;其次,在卫生服务人员中进行抽查;再次,在被服务对象进行抽查,以证实服务人员下社区服务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3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

3.1 绩效考评项目和内容:绩效考核考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块。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①普通门诊服务人次数;②常规检查(三大常规)人次;③特殊检查(心电、B超等)人次;④清创缝合服务人次数(含小、中、大);⑤住院服务床日数(包括残疾人康复);⑥病危病人服务人次数;⑦健康体检人次数;以上再结合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

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①社区诊断,主要是调查并掌握辖区居民总体健康状况、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制定社区健康促进计划等;②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及普及卫生保健常识等;③防疫工作,包括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及艾滋病的防治等;④慢病管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控等;⑤保健服务,包括老年人、妇女及儿童的保健服务等;⑥精神病管理,包括定期随访登记、精神检查及心理咨询等;⑦残疾康复,包括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定期上门进行康复指导及健康教育等。以上再结合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

3.2 个人绩效工资计算过程及方法

3.2.1 基本医疗类服务的绩效考核有效工作点数计算过程:工作数量点数计算明细,见表1。

3.2.2 公共卫生服务类的绩效考核有效工作点数计算过程:工作数量点数计算明细,见表3。

工作质量点数计算明细,见表4。

3.2.3 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和信任度点数计算: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两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各50点,进行百分制进行考核,折算成点数,按照权重分配为:他评80%,自评20%后综合计点。他评资料获取办法:调查问卷、电话咨询等。标准值为90%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扣1点,扣完为止。

3.2.4 个人绩效工资的计算方法:

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两者的绩效考核有效工作点数为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满意度、信任度四个指标的有效工作点数之和。

个人绩效工资的计算公式:

个人收入=岗位工资+个人绩效工资

个人绩效工资=个人有效工作点数×点值

点值= 可分配总资金工作有效总时间

相关说明:①工作数量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个月)向基本医疗或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方提供的优质、无差别的服务量。

②工作质量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出发,能够满足患者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

③满意度指居民(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医务人员提供的卫生产品、服务、形象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④信任度居民(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医务人员提供卫生产品、服务后对其的信任和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 周良荣.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 [D].2003

[2] 王勋英.实施绩效考核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医院,2004

[3] 龚勋,姚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人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资源,2008

[4] 龚勋,姚岚,陈启鸿,陈瑶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人绩效考核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

第7篇

1.基地的组织管理

(1)领导重视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有专门领导负责,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2)将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的重要日程之中,每年有具体的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指标。

(3)将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中进行考核,每年度对健康教育工作出色的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4)认真建立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制订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工作长期规划,提高肿瘤防治管理水平。

2.基地的实施能力

(1)有不少于1间独立的健康教育室,能容纳人数不少于50人。

(2)有必要的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摄像机、电视机等)和模型教具、互动游戏用具等,有专门的肿瘤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宣传橱窗等。

(3)有2—3名专(兼)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公众参观都有专门人员进行引领和辅导。

(4)积极编写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并免费向公众提供。

3.基地的健康教育活动

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基地科普知识宣教主要通过多媒体、宣传栏(橱窗)、展板、模型示教、电影、互动游戏、媒体、有奖竞赛等多种形式,吸引团队及市民参观并参与互动等,通过普及肿瘤防治知识,逐步提高市民肿瘤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市民防治知识水平。每年进行受益人群受教育效果评价,予以统计记录归档。基地定期组织进工厂、社区、活动,为工人、社区居民义诊、咨询。每年受教育观众不少于1000人次。

(1)成立健康教育基地肿瘤专家委员会,以专家委员会的专业知识提供科学、专业、全面的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和服务,开展肿瘤防治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

(2)动员和协调社会各界参与、支持肿瘤防治健康教育活动,联合我市各医院肿瘤科专家及相关机构专业人士为肿瘤患者提供的专家义诊及义务陪诊服务,每年不少于5次。

(3)成立肿瘤防治知识讲师团,向广大市民宣传和普及肿瘤防治的卫生保健知识,制定系统的健康保健方案和康复指导建议,每季举办不少于1次培训班。

(4)义务举办肿瘤患者日常生活健康护理培训班,每季不少于1次。

(5)设立专家答疑信箱、开通咨询热线、编辑肿瘤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会刊、建立健康教育网站等,定期制作肿瘤防治指导等宣传资料(影像材料、宣传单页、宣传画等每类不少于1种)免费发放。

(6)定期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年不少于4期。

(7)成立肿瘤患者俱乐部,免费为肿瘤患者举办联谊会、肿瘤康复经验交流会等各种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

(8)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主要通过多媒体、宣传栏(橱窗)、展板、模型示教、电影、互动游戏、媒体、有奖竞赛等。

(9)倡导科学抗癌模式,及时推荐新的抗癌手段、方法或最新抗癌药物。

第8篇

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卫生局的指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立足社区开展好十四大类47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项工作得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一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一、基本公共卫生工作

(一)上级部门考核指导

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迎来省爱卫办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的督导检查;省卫生监督局及专家组成员对中心的基本情况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考核及指导;省疾控中心专家组成员就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市卫计委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年度考核;市妇幼保健院及专家组成员对0-6岁儿童及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来中心指导工作。

(二)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展情况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2019年在社区原有居民的健康档案基础上开展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为更好更全面地为全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保障。

健康教育:全年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2次,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新6次,发放14种健康知识宣传材料共计12000余份,并为辖区居民发放健康宣传品。

预防接种工作:0-6岁儿童接种一类疫苗2571针次,为辖区居民接种二类疫苗共计1701针次;为全区幼儿园入托儿童接种证查验240人、为全区小学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108人,在查验接种证工作过程中发现漏种情况即时补种疫苗。

0-6岁儿童健康管理:截止目前,今年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健康管理人数为847人,新生儿入户访视85人次。

孕产妇健康管理:为辖区内的孕产妇建立母子保健手册并建立健康档案112人,产后入户访视106人次。

老年人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工作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全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检测及彩超。2019年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2260人。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工作要求,中心针对不同情况的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并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每年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今年已为高血压患者体检1318人,为2型糖尿病患者体检   294人,为双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体检341人。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2019年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213人。

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委托区结核病防治所按照规范要求开展此项工作。

老年人体质辨识及儿童中医药调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老年人体质辨识及儿童中医药调养工作。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坚持门诊登记和疫情自查制度,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在区卫生监督所的指导下,建立协管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重点做好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登记、卫生监督协管巡查登记、卫生监督协管被监督单位基本信息汇总及现场查检记录等。

(三)其他项目

1、教育培训

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省市各级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及公共卫生工作培训。参加省卫计委举办的智能超声培训班;参加省卫计委举办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参加市卫计委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培训,重点学习第三版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参加市卫计委组织的“云雀医”在线课程培训。

2、为全区居民免费发放避孕药具

2019年9月,经区卫生局申请,市卫计委药具管理中心为我中心调拨一台药具自助发放机,凡是我区居民均可持二代居民身份证免费领取避孕药具。

二、活动开展

1、义诊服务进林场

为了响应区委区政府开展“五进双为”活动的号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一山同志组织中心的业务骨干,携带多普乐彩色超声仪、心电仪及相关诊疗设备,来到扶育河经营所为林场所职工群众上门义诊,着力解决他们的看病难问题。此次活动为扶育河经营所55名职工群众进行了健康检查,并发放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及宣传品,受到林场职工群众的欢迎。

2、为林区职工接种森林脑炎疫苗

为有效预防森林脑炎疾病的发生,接种森林脑炎疫苗是预防森林脑炎最经济、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切实保护从事野外生产作业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三月份开始,对各基层单位和林场从事野外生产作业的职工注射森脑疫苗。今年已为林区职工注射森脑疫苗500余针,同时大力宣传森林脑炎疫苗的相关科普知识。

其他健康体检活动

中心按照省市区卫计委的要求,为全区失独人群、特扶人群体检99人,为全区贫困人群体检13人。  

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全区重点人群体检共计3318人。

三、2020年的工作思路

中心针对存在的问题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内部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开展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中心认真对照日常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年内完成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指标。

二、把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作为中心发展提升的核心。进一步加强全区居民健康档案更新维护工作,通过医务人员入户走访、健康宣传等方式,将未建立健康档案的辖区居民特别是重点人群,及时采集信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同时进行健康管理。

三、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继续加强对全区重点人群的规范管理工作。计划于2019年,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保持在85%,孕产妇健康管理率保持在85%,为辖区常住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人数达到60%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50%以上,居民知晓率与满意度争取达到80%以上。

四、积极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区卫生监督所等业务部门沟通,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健康意识。要利用慢病随访、健康教育等入户机会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结合此项工作同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努力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 

五、深入贯彻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在500种基本药物中加大采购力度。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紧紧围绕医疗改革的要求。

六、创新公共卫生工作,加大公共卫生的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慢性病、重点人群、外来人群的管理方式,努力探索让居民能够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完善并使用好健康档案,真正的做到把老百姓的健康管起来。

第9篇

 

关键词: 病区管理;综合量化;考核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病区整体管理质量,调动护理人员实施人文关怀的积极性,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2008年我们依据老年病区工作特点,制定了综合量化考核指标,并以此作为奖金分配依据,经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综合量化考核

1.1.1 综合考核内容 包括平时分、业绩分、奖励分,见表1。

表1 综合量化考核方案内容

平时(100分)业绩(200分)奖励分(每项次10分)岗位职责(6项)常用15项操作讲课医德医风(6项)健康教育科研继续教育(6项)入院接待护理评估参加竞赛功能康复锻炼科内兼职生活协助取得相关证书、学历心理护理获得荣誉

1.1.2 计分办法 平时考核分:由护士长根据每项工作的评分标准按月给每位护士打分。业绩分:建立床头护理卡,医嘱班根据每位护士当日的工作记录,核实后登记当日的业绩分值,月底汇总。奖励分:每项以次计分的同时给予全科表扬。扣分:如迟到、早退在职责分中扣除一定的分值,护理操作不符合规范、给患者增加痛苦、操作无效均扣除一定的分值。

1.1.3 奖金分配方法

每分值=总奖金/月总分

护士奖金额=每分值×个人月总分

护士长奖金额=护士平均奖×1.2

医嘱班奖金额=护士平均奖×1.1

1.2 综合量化考核评价 比较综合量化考核实施前后的2007、2008年的护理工作量、病区综合质量考核、护理质量综合考核、患者月满意度、护理人员学习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每月护理工作量比较 见表2。

在护理人员数量不变、平均住院人数相同的情况下,2008年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明显提高,尤其是非治疗性人文护理量明显提高(P<0.05)。表2 2年每月主要护理工作量比较( n=12, ±s,人次)

2.2 工作质量考核比较 见表3。

2008年病区综合质量考核和护理质量综合考核较2007年明显提高(P<0.05)。

2.3 患者月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 见表4。

2008年患者满意度较2007年明显提高(P<0.05或P<0.01)。表3 2年每月工作质量考核比较表4 2年患者月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

2.4 护理人员学习情况比较 见表5。护理人员继续学习的科目、学习时数均较2007年有所增加。表5 护理人员继续学习情况比较

3 讨 论

本考核方案不仅量化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而且将病区整体管理可量化内容均纳入量化考核方案,如护理人员的平时表现、职业素质要求、医德医风、继续教育、遵守规章制度、参与病区管理等都纳入量化考核范围,避免了单纯以工作量计算奖金所造成的恶性竞争、团队凝聚力降低,从而影响病区整体管理的弊病[1]。

身份待遇的不公,对合同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会产生极大的影响[2],科内护理人员不论何种身份,均以个人月总分分值分配奖金,打破了身份不同造成的分配不公。护士之间攀比、躲懒的现象没有了,呈现团结、向上、和谐的工作氛围。由于业绩分仍是量化考核的重点,每项操作又都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和扣分标准,这使得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服务时都能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使护理工作的质与量明显提高。

由于加大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生活护理的分值,护士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积极性提高了,护患关系更和谐,患者对护士满意度、在病区的安全感、舒适度明显提高。

护理人员的自尊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3]。继续教育和人文护理纳入考核,目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变护理人员知识单一的状况。奖励分的推出,不仅调动了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的自觉性,而且调动了护理人员学习专业以外知识的积极性。如参加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考试,参加院内外文体活动取得名次等,都可以得到奖励分。护理人员的爱好增加了,知识面扩大了,自信心增强,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由于我病区以老年慢性病患者为主,我们在量化考核中针对病区特色强调对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慢性病患者都能掌握几项康复锻炼方法,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得到了提高。

总之,综合量化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管理质量。因此,量化考核的项目和分值应根据本科患者的特点和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1] 谢金兰,朱金兰,王加凤,等.护理工作量化积分在病区、手术室及输液室的应用 [J].护理研究,2007,21(12A):3177-317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