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4 23:56: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2015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学校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根据国家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十争创发展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中医专党〔2015〕2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XX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育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主要形式
(一)每周举行一次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在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每周举办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印制创业知识宣传简报,邀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学生回校传授创业经验,学校网站开设创业专栏,将各类创业信息和政策及时公布。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服务同学,奉献社会的精神。
(二)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孵化和指导服务平台。为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择优、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的原则下,鼓励成绩优良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开展创业项目的策划,经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业中心论证、学校考核,选择那些目标明确,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项目,给予资金和场地方面的支持。学校内开辟了创新创业基地,设办公区、商铺区、会议室、洽谈区、文印通讯区等办公场所,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发挥空间。
(三)抓好大学生创业体验项目的试运行。结合学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目前开展了四项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分别为:荆半夏读书吧、"博学"教育培训中心 、"酷奇"车行、百草药种植园。学校将以上述试运行项目为契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在学校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每年提供20万元的无息贷款,扶持、培育3--5个创新创业项目正常运转。
(四)探索开设《创业基础》等课程。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探索创造出新的创新创业素质模型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规范化。多途径的搭建开放式实践课程,大力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从而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养成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科之一,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积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选择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教学工作"导师",引导其他教师改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师培训要求,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活动步骤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从2015年1月开始实施,至2015年12月底结束,具体分为审核宣传、推进实施、半年度总结提升、再推进实施、年度总结提升五个步骤。
(一)审核宣传(1月至3月中旬)。审核学生创业策划案,确定学生创业项目,上报创业明细。印制第一期创业知识简报,组织举办学生创业体验项目论证会,研究部署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
(二)推进实施(3月中旬至6月底)。根据学校上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详情见附件),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三)半年度总结提升(7月至8月)。认真总结上半年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再制定下半年的具体安排。
(四)再推进实施(9月至11月底)。根据学校下半年沙龙活动具体安排(待制定),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
(五)年度总结提升(12月)。认真总结全年度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成果,探索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组织与分工
(一)组织机构
在学校已有的"创业协会"基础上,成立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是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分俱乐部。为保证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组 长:熊XX
副组长:杨XX
成 员:刘XX
大学生创业中心负责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教育和业务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负责各项目的日常管理。
(二)组织分工
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活动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审定各类创业项目,招就办根据创业项目确定具体资助和金额的划拨,协调日常管理工作。
所有创新创业项目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全程跟踪指导,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上报给学校招就办,再由相关业务部门处理。
2015年4月27日
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活动方案
各基层团组织、各有关单位:
大学生是人才强市、科教兴市的宝贵资源。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给有理想、有抱负、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搭建起一座施展才华实现创业梦想的舞台,着力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了服务大学生就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岗位,帮助大学生就业"减压",经研究,决定联合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公益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为了使各项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活动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负责人组成,并邀请有关领导担任顾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服务活动的日常工作,办公室成员由主办单位分管领导和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
为了提高培训和指导水平,邀请部分企业负责人担任指导委员会委员。
二、承办单位
XX市联合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
三、服务内容
1、政策宣传和咨询
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宣传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就业意向进行登记与指导。
2、就业指导
主要是通过就业知识讲授、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前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性格、道德品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强化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在心理上消除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调整就业心态,实现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岗位的对接,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完善。
3、创业培训
为有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YBC扶持项目、SYB创业培训及创业实训,通过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明确创业目标,选择创业项目,掌握开办企业的程序、方法和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并由专门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制订创业计划书,直到大学生顺利开办企业。
4、创业项目推介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为有创业需求而没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推荐创业项目;为社会投资机构推荐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
5、就业招聘信息
捕捉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信息,人才招聘信息,积极为企事业单位和大学生创造"对接"机会。
6、建设创业就业见习基地
选择实力强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创业就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创造勤工俭学平台的同时,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能力。
7、开展创业就业文化活动
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大讲堂、举办大学生创业项目创意设计大赛、开办大学生创业就业论坛等活动。
8、开展其他方面的服务活动
共青团XX市委员会
XX市人事局
XX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共青团XX学院委员会
XX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XX市青年文化研究会
2015年X月X日
主题词: 大学生 创业就业 方案
抄 送:南平团市委,XX市委组织部,XX市政府办,
XX市民政局,XX学院党政办,存 档
共青团XX市委员会办公室
“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春晖杯’创业大赛”)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了7届,产生了1184个项目,其中300多个在国内落地孵化的产业化技术,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在海外学人中拥有独特的号召力。2012年冬季,“春晖杯”创业大赛组委会派团来到旧金山,就历年“春晖杯”创业大赛成果进行巡展,旧金山湾区的广大留学人员踊跃参观,反响热烈。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实现自己梦想和抱负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教育组顺应形势,体察广大留学人员的热切愿望,在认真研判、综合分析领区中国留学人员现状基础上,向教育部郑重提出了在旧金山举办“春晖杯”创业大赛的建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以放眼全球的战略视野很快批复同意了建议,自此,第八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旧金山赛区的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本届的旧金山赛区是“春晖杯”创业大赛历史上首次走出国门,直接在留学人员集中的地区就近设立赛区。驻旧金山总领事馆非常重视,教育组作为具体承办单位,与协办单位美中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会、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一道,对大赛的举办制定了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
2013年4月19日,第八届“春晖杯”创业大赛旧金山赛区启动仪式暨新闻会在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开幕。同一时间,大赛组委会全球新闻会在北京举行,旧金山—北京两地通过视频连线同步向全球了第八届“春晖杯”创业大赛旧金山赛区设立的消息。总领事馆招待大厅座无虚席,驻旧金山总领事袁南生,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著名网络安全技术专家、留学人员在美创业的成功典范谢青,斯坦福大学亚太中心主任谢德菘,知名投资家华山资本总经理余军,Facebook技术总监魏小亮等120余名来自旧金山湾区的知名学者、成功企业家、投资人、留学生社团和专业团体代表与10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开幕式。
袁南生总领事在致辞中寄语美西地区广大留学人员:“幅员辽阔、日新月异的伟大祖国为广大留学人员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施展才华、报效祖国、成就人生的广阔舞台……希望你们充分调动广大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掀起领区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新。”谢青博士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用大家的技术和经验,借助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东风,勇敢追求自己的创业梦想,报效曾经养育过自己的祖国。
“春晖杯”创业大赛旧金山赛区设立的消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留学人员社团、专业团体传遍了美西,引起广大留学人员的极大关注。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教育组作为承办单位,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大赛组委会、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指导、协调、帮助下,展开了有条不紊的赛事宣传、项目征集。
5月14日,教育组与协办单位召开了联席会议,详细制定了大赛各个环节的工作计划;5月25日、6月15日,教育组与协办单位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面向参赛者,举办了两期“春晖杯”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商业计划书培训班;6月7日,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与旧金山赛区联合举办了第八届“春晖杯”创业大赛在线访谈;7月10日,旧金山赛区评审委员会正式成立,谢青任评委会主任,26名评委均为旧金山湾区知名的大学教授、投资人、著名公司高管和成功的创业人士。
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教育组广泛宣传,深度动员,先后召开9次工作协调会,发送电子邮件3000余封,不仅保证了大赛如期成功举办,也大大提高了“春晖杯”创业大赛在海外的知名度,更保证了参赛项目的数量、质量和参与人数规模。全球352个报名参赛项目中,旧金山赛区147个,占全球报名参赛项目总数的42%,这充分证明了旧金山赛区设立的意义和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大赛各环节的工作,深度宣传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及人才吸引政策,营造了强大的鼓励海外学子为国服务及回国参与祖国建设、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己“中国梦”的社会氛围。
在承办、协办单位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帮助下,旧金山赛区符合参赛资格的项目有120个,占全球参赛项目总数的42%。参赛者涵盖了几代海外留学人员,年龄最大的68岁,73%的参赛者生于上世纪60-80年代,年富力强,是正值创新创业黄金期的专业人士。第一参赛人中,69人拥有博士学位,41人为硕士学位,4人大学本科毕业。84个项目是创业团队参赛,36个为创业者个人独立参赛。
依参赛项目实际,评委会将所有项目分成软件组,移动互联网组,生物医药组和硬件、系统、新能源组,经组委会资格审查、评委会分组初评、专家组会评,从120个项目中产生了48个入选项目,经过又一轮评审小组组长会议讨论,最后确定40个优胜项目参加旧金山赛区的现场决赛。
9月15日,第八届“春晖杯”创业大赛旧金山赛区现场决赛在硅谷腹地圣塔克拉拉市会议中心开幕。100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50多个中国高校在美校友会、留学人员社团、专业协会及13个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与13家媒体记者一道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对旧金山赛区竞赛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热烈祝贺,高度评价了旧金山赛区的工作:“参评项目占大赛全部项目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第八届‘春晖杯’创业大赛的一大亮点,进一步提升了‘春晖杯’创业大赛的国际影响力。”新华社、中新社、《侨报》、《星岛日报》、美国ICN电视台、旧金山26电视台等国内外各大媒体,以及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对大赛进行了深度报道。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教育组徐永吉参赞接受美国ICN电视台、旧金山26电视台等媒体专访,传递了在旧金山举办本届大赛的意义和目的,他希望广大海外留学人员,抓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勇于接受挑战,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现场决赛依照严格的比赛程序,遵循公开、公正原则,产生了本赛区一等奖项目20个,二等奖项目20个。驻旧金山副总领事宋如安在颁奖典礼上致辞:“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将持续关注所有参加本次大赛的创新创业项目,力争使更多的项目有机会参加国内各种项目洽谈对接活动。我们将为此持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旧金山赛区40个获奖项目全部入围本届大赛,又经大赛组委会国内专家评审,评选出另外36个优秀参赛项目入围,最后,旧金山赛区全部入围项目达到76个,占全球192个总入围项目的40%。本届大赛在美国西部的中国留学人员社区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近几年当地华人创业界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实现全市“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以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为核心,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主线,以“服务企业、助力成长”为主题,进一步完善创业孵化、培训辅导、组织网络、投融资服务等四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内在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服务中小企业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作出应有贡献。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全市中小企业品质和服务提升年活动,力争实现以下目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户以上,孵化催生900家以上小微企业,新增从业人员5.5万人以上,完成1—2个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建设,认定1—2个左右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1—2个左右小微企业创业园,培训企业高管100人次以上,帮助企业融资50亿元以上。
二、主要内容、要求及责任分工
坚持把开展中小企业品质和服务提升年活动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结合起来,与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着力开展好以下各项服务:
(一)政策落地服务。一是抓好政策宣传。对近年来国家和省、市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一次全面梳理,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现场宣讲、网络在线解读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政策宣传活动,做到政策宣传全覆盖;组织专家团队深入集群和园区,提供现场政策咨询宣讲服务;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开展政策咨询服务,促进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中小企业服务科负责,综合科配合)。二是抓好政策落实。争取领导重视,协调各有关部门,推动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出台和贯彻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中小企业服务科负责)。三是开展企业减负维权行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推动解决中小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乱收费、乱摊派、索要赞助等问题,进一步清理不合理收费,简化审批程序(行政服务科负责)。
(二)创业孵化服务。一是认真抓好小微企业创业园的建设工作,以推动全民创业、增加企业数量为目标,以孵化培育科技型、创业型、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为重点,积极打造一批总部结算类、产业配套类、创新创意类的小微企业创业园。不断创新创业园的管理模式,用好用足国家、省、市政府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联合国土、人保、税务、金融办等部门,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小微型企业服务,最大程度促进企业孵化,最大限度支持企业成长(非公有制经济科负责)。二是在全市筛选15家左右发展潜力大、团队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推荐纳入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库,集中政策资金、融资担保、培训辅导、股权投资等多种服务手段,实施政策聚焦,支持其提升实力,壮大规模(中小企业服务科负责)。三是加快服务平台网络项目建设,建立市级窗口服务平台及县、区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通过网上平台与网下服务大厅相结合,虚拟窗口与实体窗口相对接的方式,带动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共同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一点呼叫、灵活转接、就近服务的协同服务机制,形成信息畅通、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社会影响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同时全面加快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服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其服务中小企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中小企业服务科负责)。
(三)投资融资服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有效整合金融、担保、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机构以及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优质服务资源,通过网络直通车平台与网下实体平台相结合,争取建立“一站式”企业融资综合服务“超市”。进一步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各地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导的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降低小微型企业融资成本。不断创新担保品种,积极开展技术改造、设备租赁等新型担保业务;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争取每季度开展一次银企对接活动;拓展“四位一体”融资模式,开展银园保业务。开展重点产业集群融资服务,争取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的支持,在我市设立电子信息产业特色银行,配套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建立信用示范区,开展小额无抵押担保。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产品的发行。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努力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畅通中小企业各种融资渠道(中小企业服务科负责)。
(四)培训辅导服务。一是积极筹建创业大学,利用各类公益性培训平台,进一步延伸培训链条,年内培训100名以上高层管理人员。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水平(市中小企业协会负责)。二是继续开展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深造培训工作,重点做好拟上市企业总裁高级研修班、非公经济MBA总裁班、融资性担保与战略资本运作总裁高管研修班和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工商业管理高级研修班等四个高层培训班送培工作(中小企业服务科、工业园区科、非公有制经济科负责)。三是根据国家实施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的部署,全面深入推进企业管理诊断咨询工作。积极开展公益性咨询辅导活动,同时鼓励企业引进专业咨询机构,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知识和技能,从发展战略、团队建设、现场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提升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积极探索通过培训促咨询,通过咨询带投资,通过投资上水平的成长路径(中小企业服务科负责)。
(五)市场开拓服务。依托省、市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对外合作,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扩大网络销售渠道。积极推进市内园区开展供应链合作,不定期举办小型多样的企业上下游对接服务活动,解决企业产品本地销售的问题。鼓励市内中小企业参加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各类展览展销会,借助展销会举办特色产品推介活动。进一步稳定国际市场,发挥中小企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同国外境外省內省外协会、商会的联系和沟通,组织中小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市场,扩大交流与合作(中小企业服务科、工业园区科负责)。
(六)舆论宣传服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升全社会对中小企业的认识,形成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共识,提振中小企业信心,扩大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的社会影响。配合电视台等媒体开展中小企业专题报道,宣传中小企业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配合开展服务年活动的相关宣传;发挥《工业》作用,及时反映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和服务年活动开展情况(综合科负责,中小企业服务科配合)。
三、方法步骤
市中小企业品质和服务年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4月以前)
各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在召开动员大会周密安排部署的同时,认真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工信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切实领会文件精神,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5月-11月)
各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在制定的服务年活动计划基础上,根据本方案进行细化完善,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工作目标,着重围绕6项服务内容认真抓好落实,突出品质和服务提升主题,开展一系列重点活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服务提升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真正让企业受益。
第三阶段:检查总结(12月)
各县(市、区)对本地服务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客观评估活动效果,并及时上报总结报告。在各地总结的基础上,市工信委组织全面的检查、考核和总结,并通报表彰一批工作扎实、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的先进单位。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市工信委成立中小企业品质和服务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小企业服务科,承担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将品质和服务提升年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本地服务年活动领导责任主体和任务分工,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完成。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合肥、芜湖、蚌埠市优势,整合周边创新资源,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先行先试,勇于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和创新创业,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
2、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在强化政府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产业为支撑,以利益为纽带,突出开放创新,广泛集聚国内外相关领域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
3、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主攻方向,确定有限目标,选择若干具有明显优势的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突破。
4、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合肥、芜湖、蚌埠市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改革试验工作取得成效。
(三)主要目标
本届政府任期内,合肥、芜湖、蚌埠市要实现“两个突破、两个提高、四个翻番”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即: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等翻一番以上;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百亿元级新兴产业、千亿元级支柱产业和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群体、研发群体、创业(风险)投资群体以及中介服务群体。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全省自主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再经过一届政府的努力,建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型人才高地、创新型企业高地、创新型产业高地;合肥、芜湖、蚌埠市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
(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1、千方百计培育新兴产业群。重点抓好一批事关全局的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有特色的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领域,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形成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
2、加速提升支柱产业创新水平。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艺水平、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综合效益。
3、着力完善创新产业体系。围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组织定向招商活动,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和物流等现代生产业,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1、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建立创业绿色通道,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创业服务中心、软件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新咨询中心等孵化器的功能,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业平台。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和创业扶持。加大对发展势头好、前景广的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促其做强做大,逐步发展成新兴产业群。
2、提升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在重点产业领域,依托骨干企业新建一批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并争取提升为国家级。提高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通过政府资助等方式,争取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的品牌建设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品牌出口商品,以及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企业、科研院所,给予奖励。
(三)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1、集聚创新型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以重大项目和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为支撑,提供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条件,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金融、管理等专业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
2、培育创新企业家队伍。强化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培养和造就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设立企业家服务机构,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企业经营者创新能力培训。
(四)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1、提升高新区产业和服务水平。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高新区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定位,引导创新型企业、人才、研发机构向高新区集聚;强化产业特色,形成“一区多园”格局。建立高新区主要负责人对园区企业家的述职制度和企业家对园区负责人的评价制度。支持合肥高新区尽快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园区,支持芜湖、蚌埠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鼓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
2、打造多种类型的创新载体。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区域性产业集群服务组织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载体,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条件。
(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1、完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一批行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提高重大科技攻关能力。依托专业化检测、情报和研究机构,建立检测、科技信息、咨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服务。组建中国(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
2、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三市联网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强化公共服务,吸引国内外更多科技成果落户。建设区域网上技术市场。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使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会展品牌之一。
3、打造科技中介服务群体。大力发展技术开发、交易、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深化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改革,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行业协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自我协调能力。加快建立技术经纪人队伍。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1、培育创新文化和法治环境。把自主创新理论、政策的学习宣传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创新文化。举办创新和科技论坛、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和科技讲座等活动。办好中国中部创新经济论坛。合肥、芜湖、蚌埠三市轮流,每年举办一次创新创业大赛。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宣传力度,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配套立法,优化自主创新法治环境。
2、创造宜居宜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广泛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使之成为适宜干事业、办企业、聚产业的新型区域。
3、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运用知识产权,提升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推动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商标战略。建立知识产权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推进六项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1、建立创新投资体系。省及合肥、芜湖、蚌埠市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在试验区开展创投业务。鼓励企业或个人组建创业投资机构。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2、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与国内外交易所创业板、投资银行的战略协作关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促进合肥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强做大**长江产权交易中心和蚌埠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全省各类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支持合肥高新区、**长江产权交易所申报非上市公司代办股权转让试点。
3、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积极引进省外和境外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股份制银行、农村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组建为创新、创业和“三农”服务的专业银行;鼓励合肥、芜湖、蚌埠市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科技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组织试点,形成竞争充分、富有活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建立面向高层次创业人才的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4、强化政府创新投入。省及合肥、芜湖、蚌埠市政府设立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
(二)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1、加快科研院所改制步伐。按照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分类重组科研院所,整合中央与地方、军用与民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等各类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改制步伐。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与产业界紧密联系的研究型、应用型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院,鼓励高校设立专职创新岗位,承担重大研究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联合办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按照建设职教大省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为创新型产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及科研院所相互参股,实现优势互补。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设施,企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
4、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家级和省外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境内外企业在试验区设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境外大企业与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坚持省部会商和省部、省院共建制度,深入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和省部共建奇瑞名牌活动。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扩大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与长三角在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在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转移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等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增设创新人才奖。建立创业风险保障机制。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予以激励。尽快制定企业经营者按管理要素、科技人员按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管的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全部用于奖励个人创新创业。
(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全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向试验区适当倾斜。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探索新增耕地指标易地有偿调剂使用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的有效途径。支持合肥开展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支持芜湖、蚌埠申报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
2、保障创新型企业用地需求。对创新型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在高新区内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设“科技产业用房”,提高研发、产业化等用房的配置效率。
(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优化国有股权结构。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适应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省属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自主创新。
2、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对国有企业及其经营班子自主创新评价、考核和奖罚制度,争创国家创新型企业。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激励。
(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以建设创新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大效能建设力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以及创新型企业认定、重点创新型产业确定等方面,赋予**三市省级管理权限。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事项。积极推进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审批和全程代办制等,使试验区成为全国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区域之一。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2、完善创新资源配置体制。建立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政策决策、科技活动组织的协调机制,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强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和合肥、芜湖、蚌埠市负责同志参加,负责领导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咨询、论证等职责。
(二)强化主体责任。合肥、芜湖、蚌埠市要以自主创新为龙头,带动整体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成立专门机构,强力推进。要制定实施子方案、年度目标和政策措施,逐一落实;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创新投入明显高于其他市;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广泛集聚国内外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努力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三)切实搞好协调服务。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地方和企业排忧解难。要进一步改进服务,简化程序,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名牌产品、专利及驰名著名商标等,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更多的支持。政府采购中优先支持创新企业和产品。对自主创新工作做得好的单位给予表彰。
(四)编制推进计划。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创出品牌”的要求,今年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滚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和具体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市各有关部门。试验区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试验区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新全民创业活动和加快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规划的要求,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健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五大体系”,激活创业主体,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放宽创业领域,保护创业成果,城市充满创业活力,社会形成创业氛围,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
二、目标任务
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力争用2年时间,健全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组织、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的管理服务和组织领导体系,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新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竞相创业的局面。2009至2010年,我市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20%以上。创业带动就业比例为1:5,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30%,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创业环境满意度明显增强。具体目标是要实现“六个一”:
一是树立一批创业示范基地。新增40个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30个;建设24个创业示范街道(或示范社区)。
二是培育一批创业实体。新增私营企业6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5000户,企业(个体户)存活率(存续一年以上)为70%。
三是扶持一批返乡创业典型。新增返乡农民工创业品牌基地30家,规模以上返乡创业经济实体1000家,带动农民就地就业10万人以上。
四是培训一批创业“小老板”。组织开展创业培训10000人,培训后自谋职业或创业成功率50%以上,大中专技校学生参加创业指导和创业活动的人数达到60%,毕业生当年创业人数达到5%以上。
五是建立一个创业项目库。针对不同的创业群体,采集开发5000个的创业项目。
六是组建一支创业指导专家队伍。依托市、县(区)、开发区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平台,组织一支200人的创业指导服务专家队伍。
三、主要工作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形成政府促进创业的工作推动机制
在市就业工作联系会议机制下,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劳动保障部门及各有关单位组成,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工作摆在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同时,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及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的作用,探索建立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化运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落实工作目标任务。
(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不断改善企业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切实改善行政管理和办证手续,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优化我市创业环境。
(三)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使创业培训工作形成点多、面广、覆盖率高的新格局。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加大力度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推进创业实训工作。
(四)构建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
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和创业项目库。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扶持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发挥良好导向和典型作用。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联动工作机制。
(五)建全工作考核体系,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根据我市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将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指标作为全市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作为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实行月统计、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评,强化部门职责和工作任务,确保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各项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四、工作步骤
分三个阶段推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
(一)2009年1-3月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开展调研,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各级各部门职责。
(二)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为组织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认真研究及时完善扶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组织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财政、人事、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部门研究促进创业的措施,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灵活性,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
2、加强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师资培训,提升创业师资的能力和水平。开展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3、完善创业服务机制。开展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创业服务活动。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改进各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提升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创业专家队伍的作用,开展针对性的创业服务活动。完善创业者协会或创业者俱乐部有关章程和制度,定期举办创业者沙龙、创业者论坛等,为创业搭建交流创业经验的平台。
4、建设创业项目库,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在全社会开展“创业金点子”征集活动,分批由专家进行点评,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库。各县(区)、开发区举办2场以上的创业项目推介会,开展技能展示、创业指导、现场咨询、创业讲座等活动。
5、创新创业融资机制。深入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完善评估认定标准,推进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联动工作模式,降低融资门槛。
6、开展“邕城创业行”主题系列活动。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推进返乡农民工“凤还巢”工程,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由人事部门牵头,劳动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配合,结合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举办实施“创业进校园”主题活动。由共青团牵头,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组织开展“青春与创业同行”活动。由妇联牵头,劳动保障部门配合开展“女性创业就业”活动。由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创业实践宣传”活动。由工会牵头,开展培训、帮扶下岗职工、困难职工“五一创业”等行动。
7、组织创业竞赛活动。在全市组织由各类创业者参加的创业竞赛活动,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
8、开展“创业促就业”宣传活动。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开展政策宣传、项目推介、表彰先进等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9、开展专项督查。从各相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检查组,每半年对各县区和责任单位进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10、举行“凤还巢”、“创业进校园”等工作现场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推广工作成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三)2010年12月为总结验收阶段。主要工作为总结活动经验,建立推动我市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管理制度,通过召开总结表彰会,表彰一批创业带头人、创业明星、创业示范基地、创业示范街道(社区)、支持创业工作先进单位(个人),举办创业成果展,推广各级各部门先进工作经验。开展涉及政策环境、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创业环境满意度调查,改进不足,将我市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向深入。
五、有关要求
(一)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厅、劳动保障、财政、发改委、民政、税务、工商、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以及县、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协调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的要求,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推进。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X年工作要点和年度工作计划,X月中旬,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由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对我市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及市发改委、科技局、经贸委、外经局等X个部门的相关情况汇报,与市电子商务协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深入X个县(市、区),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部分企业开展座谈,实地察看了部分电子商务企业,重点了解了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当前我市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促进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意见。受调研组委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把电子商务作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统计局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X年,全市有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和个体户共X多家,其中个体户X多户、企业X多家。另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新发展电子商务市场主体X家,注册资本X.X亿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X%、X%;全市电子商务快递收派总量达X.X万件,同比增长X%。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商企业发展较快。
近年来,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较好的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行业性电商方面,形成了X第三方行业性电子商务企业,其中X集团在德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全国首家花卉上市企业,并有望成为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全国性花卉电商平台。传统商业、工业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方面,形成了X茶业等通过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络营销的电商企业。X年全市“四上”企业(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内建筑与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网络交易额超过千万元的有X家。跨境电商方面,X年我市“四上”企业已有X家面向大陆区域以外销售产品。合作社电商方面,清流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明溪的兴盛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自建网站或在淘宝上进行农产品直供。
(二)政策措施较为有力。
一是修编发展规划。为统筹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市政府于今年X月份印发了《X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X-X)》,提出了发展目标任务,明确了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今年X月份印发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税费减免、资金补助、房租减免、宽带补贴等方式扶持电商发展。特别是市本级财政从今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X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与支撑体系的同步协调发展。此外,梅列、永安、将乐等部分县(市、区)政府也相应出台了配套的优惠政策。三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目前已将X(X)电子商务总部及花卉苗木展示交易中心、中工信联电子商务平台、X省速利电子商务中心、海鑫钢网等项目上报省发改委,争取列入国家发改委重点扶持项目的盘子。
(三)应用服务不断拓展。
一是带动产业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市电子商务应用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已较为广泛地运用于现代农业、钢铁机械等制造业和商业零售、生活资讯、旅游度假等服务业。据统计,X年全市有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近X家,其中工业企业X多家,主要分布在食品加工、林产品化工、机械设备等行业;批零和住餐业企业约X家,主要是批发和零售茶叶、土特产、服装、家用电器等产品及网上旅游住宿。二是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据调查,全市约X%的企业已经应用网络进行产品或服务营销,在线采购和在线支付比例不断提高;约X%的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BXB网上贸易,其中有六成以上的企业实现了销售和采购成本双下降,超七成的企业销售客户显著增长。
(四)平台创建作用初显。
一是建设创业培训平台。成立了X市电子商务创业培训中心,为电子商务教学、实训、创业、孵化提供条件。同时,许多县(市、区)在建设创业培训平台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将乐县建立了X智慧家园电子商务创业园,X市购置一幢X层大楼专门作为电商大厦,梅列区依托徐碧中央商务区打造电子商务主题楼宇。二是搭建行业协会平台。今年X月份正式成立X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为X个会员单位提供项目对接指导、政策咨询、技术支撑等服务。三是打造区域推广销售平台。依托广交会电商平台设立了“X馆”,开馆以来,全市共有X家外贸企业同时上线,截至目前,上传产品总数达X款,获得匹配采购需求X.X万条。
(五)配套服务有所提升。
物流快递方面,目前,全市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快递企业X家,备案分公司X家,快件独立分拣中心X家,快递服务营业网点X余个,快递从业人员超过X人,涵盖EMS、顺丰等快递品牌X余个。统计监测方面,按照省上部署,今年X月份开通正统网,以摸清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的发展情况。质量监管方面,积极引导地方特色产品争创名牌,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展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管,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要素保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电商人才严重缺乏。全市企业美工设计、推广运营、信息网络、高端物流控制等各类电商人才严重缺乏,电子商务教育培训体系相对滞后,普遍存在基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不足,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的现象。二是配套体系相对薄弱。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信用标准、金融支付、技术研发、咨询服务、仓储物流等关键支撑环节建设上,与电子商务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配套服务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城乡物流快递、仓储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地区物流快递发展较为滞后。
(二)电商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从总体情况看,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还处于粗放阶段,目前仅有海鑫钢网、X、美宁电商等几家电商企业规模较大,大部分电商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投入不够、规模较小,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相对不足。二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带动不够,缺乏明晰的产业融合主攻方向;一些本地名特优产品生产规模不大、品种较为单一,适销产品挖掘开发不足,导致我市电商对本地产业和地产品的带动作用不够强。另外,电子商务的应用普及率偏低,X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足电子商务只有X.X%,而X超X%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足电子商务,仅淘宝网店就超过X万家。
(三)公共服务与电商发展需要仍有差距。
一是主管部门尚不明确。目前省商务厅己完成机构改革,电子商务由省商务厅电商处主管,而市、县两级由于商务主管部门还未整合到位,存在经贸部门和外经部门职能不明晰、交叉管理的问题。二是政策措施仍需研究改进。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反映我市出台的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门槛过高,仅有少部分企业符合享受政策补助的条件,对大部分小微电商企业及创业者帮扶效果较为有限。三是税收征管相对滞后。目前基于传统交易模式确立的税收征管制度和手段尚未作出相应的调整,税务机关对电子商务交易主体难以实施有效的税源监管。
三、建议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培育壮大各类电商主体,提升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整体水平。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我市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全国电商发展形势的分析研判,加强对省上有关政策的学习把握,加强对重点电商企业的指导和帮扶,不断完善电商配套体系,创新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促进我市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
(一)拓展电商应用服务,强化其对本地产业产品的拉动作用。
一要加快电商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明确产业融合的主攻方向,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着力推动电子商务整合带动农林产品、汽车机械、冶金建材、生物医药等优势制造业及休闲旅游、商贸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二要增强电商对地产品的市场开拓作用。在“买全国、卖全国”的同时,深入挖掘培育茶业、竹笋、白莲、豆腐皮、生物医药、机械设备等一批本地适销产品,增强产品生产能力,开发丰富产品品种,强化产品供应链,运用现代电子商务的推广销售方式,发挥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辐射带动本地产品发展壮大。
(二)培育各类电商主体,提升电商整体发展水平。
充分利用我市产业、资源、物流、仓储等方面优势,规划建设电商发展平台,创新运用BXB、BXC、OXO等多种模式,培育各类电商主体,提升电商整体发展水平。一要建设培育电商平台。鼓励各县(市、区)根据产业集群特点,规划和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园区)、电商专题楼宇等电商发展平台,强化电商企业和配套服务体系的集聚发展,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全面的电商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现代电商产业集群。引导支持企业自建或并购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培育发展海鑫钢网、林品汇、中国备品备件、云商宅生活等一批专业电商交易平台。同时,充实完善X市电子商务协会,逐步建立各县分会,充分发挥协会在数据统计、信息分享、市场引导、预警反馈等方面的作用。二要发展壮大电商企业。继续在大宗商品交易、第三方行业平台、跨境产品交易、专业合作社、咨询服务等领域培育发展各类电商企业。特别要依据全市资源条件和产业比较优势,以“一企一策”的方式,重点选择扶持X、美宁电商、同道网络等一批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电商企业,形成一批体量较大、有影响力的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辐射带动全市电子商务发展。
(三)强化各种要素保障,完善电商配套体系。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现状;瓶颈;对策
加快发展以高技术为核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动积极把握机遇、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湖南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创新基础、优化人才队伍、加快高新园区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产业持续较快增长,助推经济提质增效
产业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2014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47.47亿元,同比增长20.7%。自1996年执行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制度以来,产业规模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扩张。2009~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等反映产业规模的主要指标实现300%以上的增长。
高新园区发展实现新跨越。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全省各高新区及其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2013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07.51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45.3%。
高新技术企业实力和数量实现新发展。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平均规模(平均产值)达到4.67亿元,1673个企业产值过亿元,203个企业产值过10亿元,14个企业产值过100亿元。
(二)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呈现高端化规模化趋势
优势产业呈现集聚、集群、高端发展态势。全省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电动汽车、风电装备、节能与环保设备、工程机械、高性能金属材料、特(超)高压输变电装备、生物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迅速向价值链和技术链的高端发展。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稳增长的主要动力。2014年,电子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业、航空航天技术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四大高新领域实现增加值1301.49亿元,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3年的24.0%上升为25.3%。
(三)产业集聚化发展,核心区域辐射作用增强
2013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86.2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90%。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下,环长株潭城市群、“一点一线”等地区的相关配套中小企业逐步兴起。2013年,环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48.67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6.5%。
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湘南地区(衡阳、郴州、永州),紧紧抓好区域优势和政策机遇,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为目标引领,受益于长株潭的辐射带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
(四)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2013年,全省研发费支出总额327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33%。突破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一批重大成果引起全球瞩目,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截止2013年,全省共建有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285家,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3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00余家,建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培育)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4家。
(五)产业环境更加优化,持续发展更有保障
财税支持更加有力。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试点。设立总规模达2.5亿元的湖南省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合力专项资金”。
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省层面相继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长株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实施办法》以及支持文化创意、移动互联网、北斗导航、科技服务业等专项意见,出台多项措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军民融合加快发展,依托国防科大组建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建立了省政府与国防科大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创新了省院省校合作方式,建立了中央驻湘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
二、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为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9.0%,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日益加大。但与《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中提出的“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仍然集中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技术两大领域,2014年,这两大领域的增加值占总比50.6%,超过五成。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高新技术服务业比重之和,增加值占总比不到10%。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依然落后于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新园区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湖南省高新园区的集聚能力和产业规模亟待提升。2014年,长沙、株洲、湘潭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业增加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47.28%。这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四)研发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高技术出口较低。据国际通行标准,当R&D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达到1%时,企业才有长期生存的可能;达到2%~3%时,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达到5%时,企业才有竞争力。2013,湖南省企业R&D投入强度为1.15%,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4552.8万元,平均为4.23万元/个。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33%,落后于全国2.09%的平均水平。
三、加快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产业投入、产业服务、人才队伍、产业组织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快我省高新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引导投入。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设立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安排3亿元,专门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新型投融资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合理利用表内、表外两种信贷资源和间接、直接两种融资手段以及境内、境外两个融资市场,完善高新产业领域三级创投体系。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投资发展。重点探索投贷结合等金融创新模式,积极探索财政性资金参股创业投资基金或联合投资、天使投资等新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
(二)创新高新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一是搭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平台需求。
二是完善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建立并及时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产业动态、技术动态、成果转化与交易、投融资等信息网络。集聚创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产业促进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
三是完善相关基础性工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础性、核心配套产品项目的引进,带动配套体系的完善。协调区域内教育、融资、中介、物流等服务产业和生活设施协调服务,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
(三)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
一是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各层次专门人才。强化“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战略。
二是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协作研发中心,加强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探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业专业人才库和专家库。
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落实好高层次人才调入、档案、户口、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相关政策。鼓励高层次技术人才从科研机构向企业流动,加大对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在科研立项、收入分配上的倾斜力度。
(四)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织体系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省市联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和落实措施,统筹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推进建立市州相应工作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建议加大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组织建设和培育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在相关领域的行业自律、联合攻关、信息共享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对各市州高新产业的绩效考核。适时将各高新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对当地政府、部门、基地的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数据报送制度和发展状况监测机制,形成科学和较为完善的产业运行监测体系,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形势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镧.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估[J].中国科技论坛,2015(05).
[2]唐之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新型工业化――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支持解析[J].新湘评论,2007(04).
[3]侯茂章,朱玉林.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与升级研究[J].软科学,2012(04).
[4]赵燕艳,王学军.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5).
[5]刘立平,蔡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2013(01).
【关键词】“2+1”;双证融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金融保险
一、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以“2.5+0.5”三分课程模式最为普遍。即理论教学2.5年,实习0.5年;全部课程设置成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实训实践课程模块。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已将专业实践课单分出来,其主要目标是为了突出了对高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但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专业院校的走访和调研,发现在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亟待改革和创新。(一)课程教学与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在江泰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前提下,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四级或以上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协助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交易磋商能力、独立填制保险单证的能力。但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沿用本科保险学系课程体系,或仅有金融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缺乏实训实践,更缺乏本行业英语教学;或金融保险专业理论教学和本行业英语应用不匹配。专业课教师对金融保险行业英语的不熟练或缺乏系统化研究和实践,公共英语教师对风险管理、人身保险、财险等金融保险知识缺乏。(二)职业基础课与实践课教学间联系不紧密。在传统“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实训实践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模式下,高职学生难以通过职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顺利走上实践课这一平台。而且实践课的内容仅限于专业论文写作和短短3个月实习。(三)已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不符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毕业即能上岗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如很多高职院校模仿本科保险专业开设精算师课程作为金融保险专业核心课程,这一课程本属于企业高端管理型人才的核心课程,根据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学情,一般难以驾驭。(四)许多院校普遍缺乏既符合企业岗位能力培养又符合高职教学的金融保险专业核心课体系选择与实训课教材。由于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开设时间短,目前缺乏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核心专业教材;适合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实训课教材和综合实训教材几乎空白。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借用普通大学保险学教材,这样很难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金融保险专业素养和岗位操作能力。
二、保险行业企业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通过奔赴平安保险公司、信诚保险公司、北大资源风险投资公司及翰亚资本投资等28家企业调查,大多企业表示应届生虽已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由于工作经验积累不足、上手不快、企业岗前集训长达2~3个月方见成效。企业所需的金融保险人员中,一线保险营销人员需求最大(目前大多数学历水平低,诚实信用等行业道德法规素养欠缺),保险保险经纪和专业精算管理人员也占一定比例(目前对此类高素质高技能金融保险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而且随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保险及金融保险行业企业要想走出去跻身国际行列,目前缺乏派驻国外的双语型(尤其是小语种)高端国际化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将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三、“2+1”五模块双语系列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2+1”五模块课程体系内涵。“2+1”五模块课程体系指的是2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顶岗实习。2年校内学习主要包括职业素质、专业基础、核心理论、知识拓展及短期见习参观考察等理论实践交互渗透式学习,具有“双重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双向选择”和“双证结合”(如就高从“保险经纪人资格从业证书”“保险人从业资格证书”“保险公估人职业资格证书”等选一或就低如英语B级证书)“双语教学”(中英文或中日文)的四大特征,原则上要求学生考取至少两个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二)“2+1”五模块课程体系的特点。一是“2+1”五模块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型金融保险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设。要求学生除了熟练掌握金融保险职业基本能力外,还必须通过3选2选修课形式(如创新创业课程、保险会计、保险营销等),完成金融保险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原理学习和实践项目任务,以培养“┻”高级创新应用型人才。二是“2+1”五模块课程体系是根据金融保险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需求,在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围绕职业资格证的考证核心知识体系,会同江泰公司并根据保险行业协会要求编写9本核心教材和1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直接采用融考证和合作企业工作流程为一体的企业教材和校本实训教材,构建以实训教学为中心的内容体系,且能与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三是“2+1”五模块课程体系紧紧抓住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解决了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匮乏的难题,同时将专业核心课程选择设置融于考证。通过校企双方教学资源和实训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通力合作,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对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包含WorkingExperience,Trainingprograme在内的practice模式下的综合职业培训和岗前集中培训,提高上岗后的操作能力。四是“2+1”五模块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实现校企人才“无缝对接”式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传统“2.5+0.5”三模块课程体系的科学整分,实现了从基本素质的形成到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课内实训的渗透及长达为期1年的江泰企业顶岗实习后,80%的毕业生顺利进入江泰公司就业。(三)创新型“2+1”五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以保险行业尤其是江泰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为基准,立足首都,面向京津冀,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金融保险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实干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金融保险专门人才。
四、“2+1”五模块课程体系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旅居兴县”战略,按照《__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突出山水、文化、物产三大资源优势,强化旅游资源整合,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努力将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全力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按照“多业融合,全县一景”、“原真文化,多点集聚”的发展理念,通过项目推进、服务提升、基础配套、体制创新等举措,力争到2015年末,我县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建设初显成果,基本建成“产业基础稳固、品牌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产品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美、配套服务优良”的华东地区重要的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并成功申报成为省级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产业基础稳固:以我县目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趋势为依据,力争至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量超600万人次,旅游人均消费达到600元,实现翻番,旅游总收入超35亿元,实现旅游经济的倍增的目标。
品牌特色鲜明: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根本,以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发展为主线,以环大盘山旅游区、东北台地旅游区、云山旅游度假区等核心区块为重点,全力打造“山水__,休闲养生好地方”的旅游品牌形象。全面推进旅游项目精品建设,力争成为全省高品质旅游景区(项目)最多的县市之一。
空间布局合理:综合开发__的山水、物产、文化资源,依托全县交通网络格局,形成一核(安文—云山旅游综合服务接待中心)、两翼(环大盘山旅游区、东北台地旅游区)、三线(皇家茶场、南孔阙里、山祖水源)、多节点(以管头、横路、大皿、榉溪、梓誉、马塘等为重点的旅游村落)的空间发展格局。
产品体系完善:注重旅游产品创新,契合市场需求,紧抓市场脉搏,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生态避暑度假、民俗文化体验,以及运动康体健身等四大主题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引入自驾车营地、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以及探索温泉养生、高山滑雪、攀岩、空中滑翔等新型旅游产品,形成类型丰富、内容创新、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
生态环境优美: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生态县”建设,严格控制生产、生活污染,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使全县的空气质量、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均名列全省前茅。
配套服务优良:打造覆盖全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县域1小时旅游交通圈,通景公路全域覆盖;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促进大众交通和旅游交通的无缝对接;创建智慧旅游系统,推进旅游服务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旅游管理及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1.明确总规地位。尽快启动《__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旅游总规”)的修编工作,进一步梳理县域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明确旅游产业定位及发展目标,完善旅游项目库,进一步强化旅游总规的统领作用。
2.完善规划体系。以全县旅游总规为指导,在科学策划的基础上,完成《专项改革试点县规划》、《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3.强化规划衔接。加强旅游主管部门对全县涉旅项目的前置审核,未经旅游主管部门前置审核备案的涉旅项目不予立项。强化旅游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工业、农业、林业、文化、商业等各类相关产业规划的衔接,力求各类规划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科学整合空间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统筹效益最大化。
1.整合提升东北台地旅游项目。以管头村为核心,通过乡村绿道,串联横路、马塘、向头、佳村、陈界、廷潭岗、东里、大山头等村落,玉山古茶场、水下孔、十八涡、舞龙峡等景区景点,万苍金土地休闲观光农业园等景观农业,形成我县东北部旅游核心。整合各村落农家乐旅游产品,形成“乌石人家”统一对外营销品牌,逐步树立鲜明的市场形象。
2.推动环大盘山旅游项目建设。以大盘山为核心,积极推进花溪、百杖潭、灵江源森林公园等景区,以及榉溪、大皿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开发漂流、溯溪等特色水上游乐项目,形成我县南部旅游核心。
3.提高城区商贸旅游功能。利用花溪景区、云山旅游度假区与县城之间的地缘优势,发展影院、酒吧、茶艺休闲、康体养生等旅游产品,丰富城区的夜游项目,拉长旅游产业链;加快西山、新兴街等区块开发,增强娱乐、消费等旅游功能;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整治违章停车、占道经营等现象,营造“文明县城”的城市环境;通过洁化、绿化、美化、亮化等手段,提高文溪两岸的景观风貌。
4.加快云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度假区基础设施和广天休闲山庄、__养生不夜城、大盘山博物馆、中华养生园等项目建设,加大园塘、黄檀林场招商力度,加快温泉堪探、开发进度,力争三年之后出产品,五年之后树品牌。
5.创新旅游项目。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入及创新旅游项目,重点探索发展云山旅游度假区的温泉养生旅游项目、青梅尖高山避暑项目、皇城湖区块旅游项目和鞍顶山等地高山滑雪、滑草、攀岩类
体育旅游项目,以及云山旅游度假区、高二、维新、双溪等地的旅游养老项目。6.提升现有景区品质。三年内,创建大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盘山国家地质公园、管头村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在现有基础上,力争每年新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2个。
7.发展精品乡村旅游。以管头、横路/!/、大皿、榉溪、梓誉、马塘等村为重点,发展精品乡村旅游。其中①管头与横路村主要通过农家乐产品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精品乡村民宿、青年旅社、银发公寓等多层次乡村度假项目;②大皿村以明清古建筑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为核心,重点整治村落环境,完善旅游服务要素,打造“江南小凤凰”;③榉溪村以孔氏家庙为核心,开发以耕读文化为主线的乡村旅游项目;④梓誉村以宗族文化为核心,开发体验型乡村旅游项目;⑤马塘村以玉山古茶场为依托,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加大其它19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力度,使历史文化村落成为今后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1.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充分利用我县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水果、蚕桑、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及高山梯田风光,通过景观营造、设施配套、线路整合等手段,使其成为集产业观光、科普认知、农耕体验、摄影写生、旅游休闲、采摘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产基地。同时积极探索家庭式的主题农场项目建设,创新农业旅游发展与运作模式。
2.旅游与林业的融合。通过全县的绿化、美化,加强不同季节花卉及色叶树种的种植,实现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提高县域空间的景观效果,改善城市及村镇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村镇、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3.旅游与商贸的融合。结合旧城区改造、云山旅游度假区与新城区开发建设及尖山、双峰等城镇发展,加强旅游与城镇第三产业的融合,逐步打造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提升城镇商贸旅游的比重与品质,大力发展城镇商贸旅游,发挥“旅游小镇”集散功能,集聚消费人气。
4.旅游与文化体育产业的融合。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将玉山的赶茶场、高二的七夕节、深泽与双峰的炼火、万苍的谷将山庙会、盘峰的祭孔大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旅游项目,积极开发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推动“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依托我县与横店影视城的地缘优势,积极接受其产业辐射,利用我县境内梓誉、大皿、榉溪、横路等原生态的村落环境及景观风貌,积极发展影视创作、书画创作等文创产业,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凭借我县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环境优美,适合户外运动的优势,加强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培育发展滑雪、滑草、山地自行车等户外康体运动旅游项目,与我县传统的山水观光旅游项目形成互补。
1.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县内交通网络建设,加强与周边县市交通对接,积极推进形成“四纵三横十六连”的区域骨干交通网络。完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开通__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专线。三年内完成磐新线窈万段、42省道一期、40省道三期等公路建设,争取开工建设杭绍台高速公路。完善各景区、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指示系统,健全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的对接。建设县旅游集散中心和尖山旅游集散中心。启动东北台地玉山、尖山、万苍等地的田园休闲绿道建设,依托沿途的特色乡村、景区景点以及工农业生产旅游点设置服务驿站,为“骑友”和“驴友”提供配套服务。
2.提升住宿档次及特色。以“鼓励发展特色主题酒店,大力发展经济型快捷酒店,合理发展高星级酒店,提升发展社会及乡村旅店”为原则,实现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多元化发展。重点提升以管头为代表的乡村民宿品质。支持城市商务酒店、度假酒店/度假村、主题特色酒店、经济型连锁酒店、青年旅社、汽车旅馆、露营地、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住宿级配水平。创建1家四星级酒店、1家主题特色酒店、4家三星级酒店。
3.打造地方餐饮特色。培育一批“名店”和“老字号”餐饮品牌企业,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推出特色菜肴系列,如绿色有机餐饮系列、中医药养生药膳系列、有机茶养生宴系列;培育城镇特色餐饮街区;积极举办美食节庆活动。
4.提高旅行社经营水平。规范全县旅行社运营机制,鼓励现有旅行社的兼并、重组,培育旅行社龙头企业。三年内争创四星级、三星级旅行社各1家。通过加强培训、强化管理等方式提升全县导游总体水平。
5.增加旅游购物比重。促进农特产品、工业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大力挖掘和开发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重点培育6家以上集基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旅游商品龙头企业;以“浙八味”特产市场为依托,通过线路组合、设施完善、规范管理等举措,建立以中医药保健品为主体,包含茶叶、菌菇、果蔬等物产的旅游购物基地;加快城区、云山商业街区和综合性旅游购物商场建设。
6.丰富休闲娱乐业态。以云山旅游度假区为依托,新建高品位休闲养生街区,开发中药熏蒸馆、药浴馆、药膳馆、中医针灸馆、推拿馆等中医药养生保健项目,使之成为__高档养生休闲中心。整合创新民间传统文化节目,建立一支专业的旅游演艺队伍,打造一台特色鲜明的旅游演艺产品。
7.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建立涵盖县旅游局、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及乡村旅游点的网站体系,健全旅游咨询、信息、在线预订、行业管理等功能,构建__旅游服务信息数据库;以花溪、百杖潭景区为试点,推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电子语音导游讲解系统建设;充分依托高速服务区、各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经营点等设置二维码信息咨询体系。
1.拓宽营销渠道。整合县域旅游相关营销资源,积极与周边县市区合作,提升联合推介、市场营销机制,实现渠道共享、客源互送。加强与杭、甬、温、台及沪、苏等主要客源地旅行社、旅游中介机构的沟通协作,鼓励本地旅行社积极开拓地接业务,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与知名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构建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网络。
2.组建县旅游形象推广中心。由涉旅企业、政府共同出资,组建县旅游形象推广中心,负责全县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重点旅游村落、农业观光基地、休闲山庄等的统一营销、包装、推广,实现全县旅游营销一盘棋运作。提高__旅游品牌意识,加强旅游品牌商标注册。
3.创新营销方式。制作__旅游形象片,构建__旅游主题形象体系,在杭州、上海、苏南等主要客源市场的主流媒体进行播放。鼓励各旅游景区拍摄微电影,在本景区网站、全国知名旅游网站及门户网站上播放。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微博、微信营销。
4.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现有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购物市场等的服务标准,提升我县旅游服务总体水平。增加与旅游类院校合作,加强各层次、各类型旅游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建设旅游诚信体系,深入开展旅游消费场所推荐活动,建立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和监管机制。
1.构建大旅游管理体制。成立由县政府主
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常务副主任,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__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简称“旅委会”),负责统筹、协调等工作,全面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旅委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旅游局)。同时成立__县旅游协会,强化行业监督与自律。2.启动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整合利用行政资源,努力使我县进入浙江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1+6+X”行列,申报成为全省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之一。
3.成立县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整合全县涉旅资产,组建县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为我县旅游发展提供投融资和创业平台,为我县旅游集约化经营和科学管理创造条件。
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积极参与投资旅游开发项目,积极鼓励农户参与旅游创业,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县旅游的营销宣传等,有效保障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