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9: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思想政治;青年;教育;改进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交叉的学科,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且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这一切不但增强了当代青年的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而且激发了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青年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了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加上信息化、网络化引起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分,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观念的冲突与分裂,使得当代青年对人生价值感到困惑、迷茫和疑虑。
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要提高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需要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矛盾入手,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价值导向、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只有深入分析并及时解决制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功能。
虽然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冲击,但这只是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其内在的决定因素,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相互作用的失衡所导致的不协调。首先,在价值引导上,存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当代青年价值取向多样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制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最根本的矛盾,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教育内容的抽象空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回答当前社会上热点、难点问题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青年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与教育内容抽象空泛、脱离现实、脱离青年实际需要分不开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初步建立其学科理论体系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内容的逻辑严密性与体系的完整性,致使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重复,大学生对重复的内容难免会缺乏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再加上一些高校压缩课时,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时间还没有在中学的时间长,教学内容甚至还没有中学思想政治课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薄弱、苍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青年,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者难以理解的社会问题,思想上产生了许多疑虑。如就业问题,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学历是否等于能力?如教育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不起学,而有些孩子却能上贵族学校,享受最优越的教育?教育是否存在不公平问题?如医疗问题,为什么看病要花那么多钱?药价为什么总是压不下来,医疗行业是否存在行政垄断?等等。这些问题急需正确的理论加以引导和阐述,如果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得不到解答,就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能回答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功能的实现。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功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具备社会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动态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时展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来确定。首先是教学内容系统化。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要避免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重复,要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层次性,除了使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外,还要将更多的背景知识、史料、孝道以及思想家们的思维方式提供给学生。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点,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树立。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灌输”的教育形式与当代青年对知识的“自主选择”的特点不相适应的矛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正面灌输为主导形式的,列宁的灌输理论虽然没有过时,当代青年仍然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和思想,但时代在发展,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是在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同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相比,历史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代青年作为社会先进的文化群体,他们认知和接受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当代青年有着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不可能产生像当时工人阶级那样要求解放的理论渴求。当代青年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带有很强的主体性、探索性和自我选择性,因此对外部灌输的思想政治理论难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灌输”与受教育主体“自主选择”的矛盾,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农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途径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数量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所以农民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群体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宣布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900斤,这都凝聚着农民群众的汗水和心血。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的最大国家,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这就意味着在农村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当代农民价值观存在的主要特点与不足
在我国,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生活环境比较封闭,许多农民内在的价值观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存在着许多问题:
1.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含量低。农民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教育水平普遍低下,这就使他们没有时间接受高等教育,对科技含量高的技术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认为自己不需要拥有高水平的技能只要做些基层下力的工作就可以了,他们这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不求上进的思想和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不仅影响他们的下一代还导致整个社会和国家停滞不前。
2.农民的思想水平不高且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思想比较落后,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盲目跟风、盲目崇拜。有的人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集体利益被他们抛在脑后。而有的人在物质相对富裕后开始进行吸毒贩毒等国家禁止的行为。正是基于这种现状使农民内在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既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对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
3.农民身上仍受到传统观念和封建恶习的影响。由于农村生活环境比较封闭,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在他们脑子中根深蒂固。他们“重男轻女”的观点严重,认为养儿可以防老,养女儿根本没用。他们甚至大操大办婚礼礼仪,重排场重人场,互相攀比,而且封建活动依旧盛行,算命、看风水等等越来越流行。这些不和谐的社会因素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他们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在农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在生命线的重要地位,也是我党政治优势所在。但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在农村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变得刻不容缓。
第一,教育上加大力度。这要求我们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教育合力。首先是做好基础教育,上好人生的第一课。国家要积极普及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的学校环境,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更要给予农村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力量,争取从小抓起从源头上改善。其次,在农民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后,提高农民自己改造自己的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农民的政治民主参与意识,让他们通过各种合法途径真正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如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等等。认识到自己主人翁地位,从而有效的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树立会让农民更加积极主动的要求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第二,国家社会大力支持。只有把经济基础问题搞上去,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首先,国家要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使农村中小学生感受到高科技的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坚信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国家在农村投入大量的师资力量,让更多优秀的教师进入到农村,把知识带到农村。教师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他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的价值观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些学生可以潜移默化的去影响他们的家人这样逐层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得到更好的传播。再次,国家要在农村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既要组织文艺团体下乡进行文艺汇演还要鼓动农民自导自演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如反应农民心声和乡土民情的小品、相声、评剧等等,让农民真正铭记于心。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在丰富农民娱乐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优化营造农村的环境建设。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要优化农村的法治环境,加大普法宣传工作,帮助农民更好的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农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让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上都先考虑是否合法,是否违法,始终保持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并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使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农民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了解更多地外界世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蔡宇.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2]长子龙.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观念特征分析及思想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3):8-10.
[3]金萍.农民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其教育环境的优化[J].江汉论坛,2005(7):16-2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62 — 02
一、问题视域的思索: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的诠释
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中转型成为学者探寻的前沿问题,其基本逻辑是在问题的思索与探究中构建转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是为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新形象的展现,社会与组织、个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前瞻性思考,而纷纷将转型、变革、现代性等概念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以此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的自我确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中的不平衡性、滞后性、制度建设的虚拟化等突出问题不断浮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的思考显得更加的迫切与渴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整体性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整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特征和学科规定性。它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完整发展的基本精神。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再过程的完整性,正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过程〔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因素虽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但它们是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整体的一个部分,或者说它们是一种有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也必然在其转型中显示出极强的联接性。
综合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实践为基础,遵循一定的方法、步骤、顺序和操作规范,完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为适应现代社会而进行的以实现自身现代化为目标、体现人本化和科学化特征的整体性结构转换。在现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方法、载体、环境、结构和过程为基本内容的整体转型,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集合形成系统的运作模式,具有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因而也就具有了整体意义的独立价值。在这里,整体性转型它是一个整体运作方式的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中各个层面的有机联系。简言之,是基于一种运作机制而链接起来的方法,载体、环境、结构和过程的总集合。内部各个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区分,也密切配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应有之义与本质所在。
二、实然与应然:社会变迁要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于社会基础和历史时代条件,而且这种决定具有根本性、宏观性的意义。因此,无论是评价还是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对时代条件的基本变迁进行深入思考、基本把握,如此,才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大趋势。
一方面,从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成为政治统治、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结合,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随着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天然脆弱性的突现,引起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性与合理性的质疑。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阶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信息来源匮乏、被动接受灌输的时代,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话语权、身份平等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开始出现“异化”的趋势。有可能沦为只会空谈、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无情物”, 没有特色、缺乏定位的“无面物” 、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的“无用物”〔2〕。三是从社会治理理念看,即是由官僚色彩严重、崇尚权力的时代,人们生活进入到民主意识凸显、法眼观测天下的时代。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传统的合法性论证,及对教育地位、作用的制度界定,仍非常薄弱,思想政治发展的不清晰给人造成一种误读,即思想政治教育无所不包,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缺乏自身特色,容易使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而发生嬗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决定了推进其现代转型的必要性,也反映了自身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在实现各部分之间然的有机联系的场域中,发挥整体功能,以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遮蔽和部分工具价值的消解。
三、激发与建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的实现之途
关键词:思想政治 高校教育 辅导员队伍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辅导员是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力量之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当代高校辅导员如何审视新情境下的辅导员工作并对其进行理性思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1]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教育观
对新形势下的教育事业,同志曾明确指出:“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高校迫切需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性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构建当代高校新型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使高等教育完成其神圣使命,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必要条件。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虽然任务和角色有所不同,但都是作为“人”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在构建当代高校新型辅导员与学生关系过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辅导员、学生都是教育之本。以往重师轻生,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需求和感受;现在提倡“教育以学生为本”,也属矫枉过正,忽略教师作为“人”,也有同样的情感和需求。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人”的情感和需求为本,二者在教育中同等重要,不可偏废。[2]
二、提高综合素质,做好学生引路人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就应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自我提升机制。
第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辅导员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政治素质,达到坚定信念、政治敏锐、思想过硬、品行高尚等要求,引导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完善文化知识体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不比辅导员窄,因此,辅导员要博览群书,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教育学、管理学等课程,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应加强心理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美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专业的知识为学生解决新路方面的困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引导。
第三,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辅导员的工作具体而繁杂,这使得辅导员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将自己的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促进辅导员与学生良好关系的生成。
三,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本职是学习,学习成绩上去了,自然心情舒畅,能积极的处理好与辅导员的关系,因而,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帮助他们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弱,学校及老师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抗挫折的能力。此外,大学生要自主的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构建辅导员与学生新型师生关系。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应根据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令的意见,针对辅导员岗位特点,科学的制定各项工作规范,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3]
首先,完善辅导员选聘机制。辅导员的选聘应坚持一定的选聘标准,选聘的辅导员要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同时,选聘程序要公开,杜绝暗箱操作,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的质量。其次,完善辅导员的考核机制。高校应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综合考虑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和领导评价,建立表彰奖励制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高校要对辅导员开展培训,在系统性、长期性、多样性、有效性原则的指导下,对辅导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最后,完善辅导员的发展机制。高校要根绝各个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搭建辅导员发展平台,制定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辅导员将个人前途和学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目标相结合,从而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五、完善管理制度,注重教育和管理公平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尽可能做到程序公平,以程序公平来促进、实现实体公平。当代高校,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评定主要有辅导员来领导和监督,评定的结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做不到公平公正,就会滋生辅导员与学生的矛盾,甚至蔓延和激化,因此,特别需要辅导员做到公平公正。
一方面,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要有章可循,要有民主的工作作风和公开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解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注重发扬民主,坚持政策公开、程序透明。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辅导员教育,认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做到教育和管理的公平工作,不但可以提高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以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利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教人育人,这可以说是孔门道德教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在新加坡,政府不仅频频开展“礼貌运动”、“敬老周运动”,还邀集海外专家编写《儒家伦理》,用作中学伦理道德的教材。其主持者刘蕙霞博士在谈到开设这一课程的初衷时说:“新加坡在这二十多年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旧的传统观念被冲淡了,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未确立起来,加上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国文化和价值观能够自由传播,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在这种环境里,不少关心年轻人道德观念的人,都深觉年轻人有过分西化的倾向。纠正这种偏差以及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便成为教导儒家伦理的一个特殊任务了。”与新加坡类似的还有日本、韩国等国,他们都不排斥儒家文化,反而都比较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矛盾,它可以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把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二、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讲,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以及经济体制转轨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嬗变,挖掘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概括起来讲包括五个方面: ①强调为民族、为集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这一优秀传统加以改造与继承,必将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尤其是克服个人利己主义,抵制腐化堕落行为。②推崇仁爱,讲究礼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强调“人和”、“和谐”、“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追求精神境界和高尚的理想人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积极进取,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安贫乐道、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进取精神。④勤劳质朴。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质朴的民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有功,戏无益”等早已成为人们生活态度、审美标准、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⑤强调修养践履,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特别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主体精神,一个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并且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三、传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法。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解决。孔子还提出”国之本在家”的思想,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孝悌忠信”的教育。因此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作用,使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能。
(2)注重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发展了一种“爱人”的境界,怎样才能“爱人”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必须高扬“良知”,发扬“本性”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强调人的内省,就是说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抛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这对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舍,灌输是外因,而自省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服务,这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首位的确立、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发挥德育主渠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多元主体;范式;差异性;生活情境
人们的交往实践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而在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交往实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丰富精神世界为目的交注实践活动。将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引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和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交往实践与的交往实践观
“交往实践是指多元主体间为改造共同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物质交往关系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是从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它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即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实践本质上就是具有交往性的实践。
“交往实践观,就是将交往实践作为理解世界历史即全球化的本性、基础和一以贯之的主线的哲学观念,其本质是一种世界历史观。”的交往实践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交往实践具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传统的实践理论是建立在“主体——客体”框架或单一主体观的基础上,这种框架中的单一主体观忽视了“人生活在社会中”这一前提,忽视了“他人”,排斥社会主体间的差别,忽视了主体间关系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容易导致“个人中心论”。后现代实践观以“主体——主体”的框架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乌托邦的色彩,撇开了客体中介,消解了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交往模式上,主体际关系实际上难以直接建立,容易走向虚无主义。交往实践观是传统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统一。交往实践观认为,“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关系和相关律决不是相互脱离、相互冲突的双元过程,它们是以实践客体为中介而联结起来的诸主体模式,在交往实践中,任何单一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都不过是“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一个片断和环节,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同时就承载、实现着“主体——主体”交往关系,并受其牵引和制约。另外,客体既不是脱离主体关系的孤立存在物,而是诸主体间物质交往活动的中介,“主体——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建立与实现,必需借助于客体中介才能完成。
(二)交往实践是一个双向建构、双重整合的过程。交往实践一方面作为主体改造客体的现实过程,发生“主客体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建立和改变“主体际关系”。交往实践不但发生主客体双向变换过程,而且还在主体间运转,发生双重整合过程。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过程,表面是看来是主体客体化、对象化过程,实际上不过是通过客体的中介而实现的主体际交往过程,是通过中介客体的联结而打入社会化普遍交往网络的过程。
(三)交往实践具有诸主体性或主体际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和历史是多元主体间交往实践的关联体系,它反对单一主体中心论,强调多元主体的存在意义。同时,交往实践是发生在各个主体之间的行为和活动,在现实的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
(四)交往实践具有差异性和互动性。交往实践中的主体是多元主体,是人或人群的结合体,因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各个个体或群体在空间上具有分离性的特点,主体间在文化和价值观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体现出差异性。在交往实践中,交往的每一个主体都通过交往向对方施加影响,同时又作为客体接受对方的反作用,形成多极主体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交流活动过程。
二、交往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交往实践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交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转贴于
交往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是指导性教育、教育科学实验还是自我教育,归根到底都是交往实践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三、交往实践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视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主体——客体”二分的思维范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者看成是教育主体,学生看成教育客体,强调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运动,学生的价值观主体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和排斥,容易走向单向的“输出——接受”的灌输式教育,容易变成被动的“刺激——反应”教育关系。而交往实践“主体——客体——主体”的思维范式,强调多极主体的存在意义,不再是单一主体与客体之间两极摆动过程的抽象化。它将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教育的主体,而社会生活、教育内容等是教育中的客体,它强调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控制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服从者和接受者,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有平等的地位,通过与互相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平等对话,达到理性的共识。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得知识,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快慢,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二)重视多元主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交往实践在肯定交往主体的多极化的同时,还强调主体间的差异,差异是交往的基础。首先,要承认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认识水平上的差异。教师在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等各方面都暂时优于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在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习惯、脾气性格等各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教育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交往实践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不是为了消除差异、排斥差异,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珍视差异。
(三)要重视客体的作用,对教育客体进行创新和改革
现代实践观由于夸大单一主体性而走向了极端,而后现代实践观在全面否定前者的同时又抛弃了客体依托、主客体关系等合理成分。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不能只是纯乌托邦式的思想、精神交流,需有客体作为中介。就即便是思想、精神交流,也在现实世界中有其物质基础,脱离了客体底板的支持,交往观将不可避免的滑向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以教育内容为中介客体,双方共同作用于教育内容构成完整的教育活动,它需要教育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将教育内容这一对象观念化,通过自身的知、情、信、义、行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过程,将这些观念内化为自身的品格。
(四)重视生活情境,强调全程化教育
一切的交往都具有教育性。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与自我的交往、与他人的交往、与自然界的交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如果我们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囿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囿限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而忽视了在生活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那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于重视知识世界而脱离了生活世界,重知识的灌输而轻情感的体验,重逻辑与理性,轻直觉与灵感,使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动变得单一、刻板与机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的内容往往过于“大、空、远”,远离了生活情境,让学生觉得深奥和玄虚。可能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接受了教育内容,但一旦脱离课堂回归实际生活情境,这些教育内容又被抛之脑后,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09-01
当今,因社会现状纷繁复杂,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产生共鸣,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专业化水平,把学校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既有着时代的因素,更有着现实的原因。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学生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学生,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于大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及与现实社会脱节的情况,现分析如下:
(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
当下很多大学课堂依然是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虽然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有了改善,但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受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群体发生了特殊化、复杂化的改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面临众多的挑战。要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先期目标,要依赖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共同作用下,教育效果才能凸显。而传授者(教师)与接受体(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平等性,这种上位与下位的不平等性,可能导致受教育者被孤立和边缘化,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
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生活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影响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金钱至上、攀比消费的拜金主义随之产生。如不少高校女生基于金钱的诱惑和享乐思想的驱使而去酒吧坐台,情愿被人包养,大家都知道何为荣、何为耻,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与自己的荣辱观背道而驰,这正是当下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知行不一”的体现。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有义务和责任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荣辱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化的问题在本学科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脱节,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切实解决学生所困惑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途径
(一)强化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如何被接受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满堂灌”,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并能积极的思考,就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人生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应用现代化手段,同时重视实践性,让学生去亲自操作,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社会、个人的实践活动,来挖掘社会、了解社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通过运用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暗示,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规定学时,职能部门要为实施实践环节提供一定的条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团体组织,提供场所、经费上的帮助。如,为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可持续性。
另外,应该关注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坚持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建设要通俗易懂,便于大众接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学生乐于接受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社会化教育。校园文化是处于社会化大背景中的一种亚文化,是校园里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学生。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应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典型事例引导和教育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树立远大理想,将祖国的发展和自己的前途紧密结合。
(三)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有了客观性的要求,基层单位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道德教育,并要求的更深刻、全面,剔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的组织、协调、实施等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同时,也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在规模、质量上要有所超越;另外,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也进行了时代调整,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也会有新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将日益趋向专业化、稳定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
[2]鲁洁.超越与创新[M].人民出版社,2001.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中的现实思想又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将他们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摇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又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如赶不上这次经济振兴的大潮,就会再次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
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恐怕最现实最快捷的最主要的当从今天的青年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教育固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的品德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应义不容辞地挑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二、青年自身发展的摇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三、青年的思想特点
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之心强烈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
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三)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四)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
青年是成长中的青年,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有的青年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受到黄色流毒的侵害,受到“黑客”的侵扰,思想上出现一度的困惑甚至产生犯罪心理。这一系列的青年思想的不足与缺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迎接新的挑战。
四、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完成。青年人的气质特点决定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参加社会实践为关健,以耐心说服、热情疏导为主要方法,并实施教育方式要多样化、人性化。
【关键词】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必要性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群的现实思想又存在着不成熟、懵恫的一面,但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从几个方面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以下浅谈。
1 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阶段更是一个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人民币的增值引起经济发展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枢,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年青人必须自信、自立、自强,必须从思想政治观点上充实自己、武装自己、革新自己。
人强则国强,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继承、创造、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其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就是从我们年轻人的队伍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就像人的身体,而思想是人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才能、技术才能、专业才能,而且更要具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们的品德体系构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并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要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也应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2 青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追求人生的自我价值,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更加雄伟祖国,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3 青年的思想气质特点决定必须要加强教育
3.1 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成为经济的强国。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并身处这种氛围和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3.2 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3.3 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3.4 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青年是成长中的茧蛹,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青年群体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缺乏理性的判断,遇事不冷静、不沉着、易冲动,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
4 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年的优势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的不足,也决定了他们应受到教育,科学的迅猛发展,青年人是科学的带头人,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青年的取向将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有肩负特殊作用,是其他年龄段的人根本无法取代。
4.1 青年人是各行各业的接班人。社会发展是一项无限运动,而人只有有限的生命。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要被传承,要被创造,并被应用,必须有中老年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须加强对青年人的培养,并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5至10年后,祖国整个建设重担将大部分落到他们的肩上,再过20年左右,整个国家的命运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都将由他们承担。
4.2 青年人还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青年人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还处于组建家庭、繁衍后代的阶段,必须花大功夫去培养后代,保证后代的健康成长,合理有效地开发后代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为后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莫定坚实的基础。
4.3 青年人是社会生产的突击队、生力军。青年人自身的体力、智力处于旺盛期,思想日趋成熟有条件成为社会生产的突击队。中年人要锻炼培养他们,大胆锻造他们,会把一些重要岗位交给青年人去干,青年人从中得到锻炼尽快成长。青年人成才欲望强,又富有冒险精神的群体,在社会生产中,他们常常在搞技术革新、搞发明创造和攻克科学难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甚至是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不少都是青年人取得的。他们的创造活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生机,产生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年从一开始的种子长成大树,成为栋梁。
5 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5.1 培养青年的全面发展是目标。这是由党的教育方针决定的。青年人肩负重任,只有对他们进行全面教育,他们才能承担起未来和责任。另外,青年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各方面都需要全面教育,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任务。
5.2 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是关健。因为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强化深化所学书本知识也必须进人社会实践,能力的真正发挥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实践见真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加充分的锻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