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工程类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工程类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工程类专业

第1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05-0074-01

建筑工程专业以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学生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一节[1]。

一、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特点

一般说来,按照教学特点来划分,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大体可分为:演示与验证型、工艺操作型、设计型和综合型[2]。

1、演示与验证型实践教学。演示与验证型教学实践包括力学试验、结构试验、房屋建筑学认识实习。

2、工艺操作型实践教学。工艺操作型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建筑制图识图、建筑材料试验、建筑CAD、测量实习、生产实践实习。

3、设计型实践教学。设计型实践教学主要是各种课程设计,如房屋建筑学、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工程预算、施工组织等各种课程设计。

4、综合型实践教学.演示与验证型实践教学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工艺操作型实践教学偏重于学生的动手、接受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创新等能力;设计型实践教学则偏重于培养学生使用文献检索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最后,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一次大检验。

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如果依照以上几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虽然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一部分内容,但问题依然存在。下面就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演示与验证型实践教学。在演示与验证型实践教学中,一些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课本太过于依赖,离开课本就不知如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设计型实践教学。在设计型实践教学中,画图任务一般学生基本能够完成,但总体来说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设计过程、细部构造处理等部分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不能很好地达到此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

3、综合型实践教学。在综合型实践教学中,管理人员对学生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有些学生只是写写实习日记,日记内容缺乏个人的真实感觉和独到见解,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这样就达不到综合型实践教学的要求。

三、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进建议

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能力:

1)适用性。也就是说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快的转业能力,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现实工作岗位要求[3]。

2)实用性。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还应具备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一来,等到毕业之后,用人单位就可不用培训或者对其略加培训即能上岗,大大地增加了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3)灵活性。学生应具备准备迎接市场的不同需求的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牢固,知识面比较宽广,可以随时迎接市场的挑战。

1、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应把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可以把具体的工程施工图纸引入课堂教学,使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提前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工程形象。

2、结合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改进课程内容。结合工程现场施工的要求,增加具体岗位实际操作内容,删减那些理论性过强或已过时的内容,编写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教材,让学生更多更早的熟悉实际工程中的岗位需求。

3、综合型实践教学内容再置。对综合型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和开发,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再造,一方面可锻炼学生各项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心理素质,这些素质对在校学生来说将是受益终生的[4]。

4、开展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重视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一人多证”的人才。

5、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评价标准。传统的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图纸等完成情况来评价,现在看来,这样的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把实践教学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制订相应的学分,最后加以综合,给出总评。将考核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并加以细化,使结果更为客观、合理。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业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重点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职教办学特色;树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属于传统的老专业,在我国的本科教育院校已有悠久的历史,综观全国的高职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没有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色、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整合力度仍然不够,与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存在相当的距离。

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改革已有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联系和整合,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1 采用“技能层进”的教学模式代替“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先学基础的知识,然后逐步深入提高。但在以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单项技能的初级阶段,越是基础的知识越“没用”,只有随着技能的层进和模块组合的时候,才有可能逐渐的接近基础知识。因此,在模块化教学中,知识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倒挂”或者“断层”的状态,学生是在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中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如在讲授《建筑结构》时,对各类结构构件只介绍基本理论,而对构件的构造要求、规范要求等基础知识先不做讲授,等讲到课程设计、平面整体表示方法时再结合构造要求、规范要求进行详细介绍,从而使学生觉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2.2 采用“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所有课程均围绕我们一个真实的项目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讲授。在实训环节中,如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计量计价实训,模拟招投标中均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展开训练。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把课堂搬到工地上,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2.3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我们的教学过程采用工地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训教学、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工地现场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实度高,对知识的理解客观、深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案例教学,真题真做,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零对接。《施工测量的模拟实训》教学过程突出放样技能鲜明,直观、易懂;各课程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多样的课堂,拓宽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角度,开拓视野,使学习效果更佳。

2.4 改革考核方法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学习效果除了笔试外,在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如《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课程需要大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采用“笔试”与“考工”分别进行的方式,课程成绩按理论笔试的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评定。

2.5 开发教学网站

开发教学网站不仅可以实现网络教学,而且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极大方便。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挂在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站答疑、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实现交互式教学。目前已开发《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网站。

3 实践教学的改革

3.1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独立实践和体验,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提倡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法。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给学生指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一些异常现象,使学生真正的学到技能。

3.2 编写合适的实训教材

“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映工程技术发展趋势”是高职教材的特色,结合专业方向特色,研究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和实训指导书,鼓励专业教师编写体现行业与地方特色,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教材。

3.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目前我国紧缺人才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社会需求量非常大,实训大楼的建成、实验设施的完善,不但可满足培养社会急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根据不同的实训需要,先后与多家单位签定了实习协议,作为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企业接收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优先接收优秀毕业生就业,互惠互利,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后需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4 总结

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和加强实践教学是势在必行。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实践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实行开放办学,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向市场,面向社会,依靠社会,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及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而真正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需求分析;教学改革

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在全国700 多所本科院校中有600 多所,在校生规模占据全国高校本科生规模的大多数。然而专门针对此类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却十分稀少,针对此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建设的衔接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本地区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大学以应用为指导,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学科和应用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教育和应用教育两种教学理念结合起来,构建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强调其应用价值,加强学生语言产出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孤立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单独存在,进行大学英语与专业建设的衔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商丘工学院建筑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建设的衔接问题。

一、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分析

本论题研究期间,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谈话等方式详细调查了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随机抽调了商丘工学院2012级建筑专业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

表1 2012级建筑工程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调查

该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学生对目前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认为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教法、课程设置及教师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表2 2012级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需求调查

通过上面表格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除了需要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需要与行业知识相关的英语词汇学习及英语技能培训。并且在是否应该开设专业双语课这个问题上,95%的学生答案是应该。该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建设的衔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

二、建筑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要想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建设的有效衔接,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大学英语改革就必须要走语言文化教学、技能教学与专业课双语教学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道路。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将语言知识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教材的改革创新等途径来实现学生语言知识的增长,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专业素养的提高。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类大学英语改革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专业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使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进行输入输出语言文化和行业专业知识的能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更要重视工程类专业正在实施的CDIO教学大纲对毕业生在行业跨文化基础和英语能力方面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专业化建设也就不仅仅是英语基础课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课的模式,更应当是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课程与一些专业双语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综合英语应作为分级教学中基础较差学生的英语基础课,而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应直接在1-4学期开设更能够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及与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相关的英语英语应用型课程,以及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欣赏课程。3-6学期开设一些双语建筑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同时开设实用性较强的建筑行业实用英语写作课程、建筑专业英语口语交际课程、建筑行业知识文化英语阅读等选修课。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输入输出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发展了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二)实施教师的学科专业化建设

大学英语与学科建设的衔接需要师资队伍专业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指教师要具备与学生需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内容、活动要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相一致,打破学生英语知识和专业方向之间的知识壁垒、学科鸿沟,让英语成为学生的信息载体、促进专业学习和行业发展的工具。

大学英语专业化建设必须以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前提。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仅仅要求教师在英语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能力方面的提高,还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以我校的建筑工程专业为例,目前,我校的专业英语课程主要由高学历的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承担。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英语语言素养,英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英语课常常让学生不知所云。这种专业英语课教学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加剧了学生对英语的反感。 而如果由英语教师去学习那些专业信息和技能要求不是太高的建筑理论和实践课程,外语教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目前,我校教师的学科专业化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现有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专业化建设。学校组织教学业务能力较强的中青年英语教师通过自学、跟班学或攻读第二学位等方式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同时还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行业进行业务实践。第二阶段是专业教师队伍的长远建设。为了完善大学英语师资的专业化结构,我校根据建筑专业英语教师的需求计划,从英语较好的专业学生或专业技能较强的英语学生中选拔人才,派送到其他高校进行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研修,从而量身打造该学科的专业英语老师。尽快实施教师的学科专业化建设不仅是大学英语改革形势所逼,也是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即为以学生工作、生活所需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发展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实现这个目标,改革教学法和改革教学内容以及师资的专业化建设同等重要。尽管在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呼声喝高,但教学实践中真正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很多教师没能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不能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思考、设计、组织教学。此外,广大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还村存在很多认识局限。简单地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实施主要教学活动,实际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更加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以学生工作、生活所需能力及素质的综合发展为中心”我们的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提高交际语言的使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综合发展英语语言和行业专业知识,最终在英语技能的帮助下掌握和运用行业内外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遵循 “读写为先”的外语学习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实施并维持一个主要由学生实施的、包含学生读写译听说技能和多种素质共同训练的、主题式和内容式学习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学习体系。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出相关的单元主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读写相关的语言、文化、技能基础知识以及行业专业知识。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次次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实用的教学内容、课堂中合理的个人与集体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个人和集体学习研究过程掌握语言、文化或行业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业务基础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研究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学生通过研究不同学习任务,参与不同目的和意义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感受进步、提高修养,并且可以逐渐消除被动学习惰性,提高学习兴趣。

(四)建设实用教材体系,完善教学资源数据库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另外一歌重要任务就是建设既符合校内外同专业学生实际需求,又有助于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材体系。

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我校教材体系建设初期教师借鉴市面上与学生专业需求关联度较高的中英文课本、专著或文章。但由于这些教学材料在实践教学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要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就要求大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去积极发展并开发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所需要的英语教材及专业双语教材,努力编写出能够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课本。

这种新的教材不再只是罗列知识项或操作步骤或者技能训练所需要的材料,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和集体的各种活动学习研究英语语言知识及行业专业知识,发展英语知识和专业技能。

教材的整体设计以及各单元主题任务与活动的设计应遵循有利于建立起“研创式”综合培养过程的原则,并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有效实施,让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自然活动中掌握知识进而培养多种能力和素质。在教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应努力构建一个尽可能涵盖建筑类相关知识的开放式教学资源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应该包括各种中英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相关网络资源,甚至学生的作品等。高校不仅要不断完善数据库,而且还可以将数据库的使用频率和效果与学生的评价联系起来,使之真正的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五)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同时升级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在原来只考查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测评标准之上,同时增设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测评标准,把考察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以教学课程改革为基础,专业性教学升级为依托,双考核测评为保障,体系化专业化完成英语教学改革。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正视学生的知识需求,清醒地意识到现有的纯粹的语言知识型教学模式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悖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这一中心目标。因此,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发展的衔接研究迫在眉睫。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英语作为媒介或工具的本质,把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高效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教材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和目的,实现外语教学改革最广泛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02).

[2] 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1).

[3] 范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构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7).

第4篇

关键词:建筑 评估 模式 设计

当前,建筑行业的前景方兴未艾,建筑类办学机构的发展也是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的景象,通过这几年我国有关建筑工程专业招生的统计数据可以表示。

但是,土建类专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如土建类专业结构失衡;建筑工程类专业办学条件仍不平衡;专业教学改革总体滞后;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高等。所有这些不足,有待于国家通过一种示范形式设置办学能力最底线。以下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模式分析,提出对当前正要进行的对建筑类专业进行办学资格评估的理解和应用方式。

一、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工科教学模式的认识

1、对常用的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的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常采用课程教学模式,对其进行分析,具有以下优点:如逻辑关联性强,有利于学生最有效地掌握已为人类所获得的知识;知识系统性强,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继承和接受人类的文化遗产;教学成本较低,学科课程多以传授知识为基础,较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从教学安排看:理论学习与实训相分离;从教学内容看: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从教学顺序看:理论先行,实训在后;从教学方法看:教师为主角,学生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从教学评价看:重记忆、轻理解,远离工作经验;从教学效果看: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近年来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已逐渐被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所替代。

2、对实践教学模式的体会

在国外,德国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双元式”;英国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三明治”和“现代学徒”;新加坡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学工厂等,都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模式。

在我国,实践教学方面已提出了“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等各种教学模式。其实,在我国最早的实践教学是企业办学,各大企业自主创办了自己的技工学校等形式,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许多的教学过程就是在车间进行的。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办学,一是民办学校。都是一种独立于企业的办学形式,由于这种办学形式与企业联系少,所以,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学生到企业去项岗锻炼有一定的困难,但实践教学又必须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国家推行的教学资格评价正是适应了这种建筑类专业发展快,教学实践要求高,办学能力必须达到相应要求的情景。所以,进行建筑类专业教学评估是势在必行。

二、对建筑类各专业教学资格评估后教学模式的认识

以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是要求办学机构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适合开设专业的教学形式,相当于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进行探索。现在,国家建设和教育两个行政主管部门推动的对建筑类各专业教学资格评估,相当于为建筑类各专业的教学模式选择提供了一个示范文本,将极大地推动相应专业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新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基本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规定: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教育内容及标准;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继续学习深造建议等。

(二)教学实训导则 从以下几方面达到:教学实训导则是以具体专业规定,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方面,导则以正文表达校内实训内容,以附录形式表达校外实训内容。

校内实训师方面,根据校内实训职能要求,要求设立专职和兼职实训教师,每个实训项目不宜少于2人。专兼职任教师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三)行业论证 从以下几方面体现:评价要素包括条件、过程、结果三方面,以结果为主。评价指标体系由A资源条件、B教育过程、C社会评价、D就业状况、E职业发展、F社会服务等六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组成。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办学能力上应体现的特色

即将进行的教学资格评估,必将对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变革,如同对建筑类专业教育机构重新洗牌的效果。作为建筑类办学机构,应非常重视这项举措,及早准备。

按照以上国家两部委推行的教学评估要求,建筑工程专业专业应尽快调整教学模式,与国家推行的教学模式统一起来。首先,建立满足教学资格评估的研究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和推动这项工作;

1、按评估要求,建设相应软件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要求,建设和完善11个以上实验实训室,并达到校内学生实训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建设和补充建筑构造、建筑制图模型室;建设本业专业各种教材、定额等图书室等硬件设施。

2、按评估要求,建设相应软件条件。配备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要求;研究编制教学计划文件,满足评估教学“基本要求”和“建筑工程现场职业标准”要求;完善各种教学制度如学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教师考评制度、学生参与建筑技能竞赛制度等,使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

3、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探索建筑工程技术技术教学特色。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员所需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专业技能为依据,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点;多数的教学环节在实验实训室内完成;按照导则中校内实训教学要求,形成真实情景,把必须在校内完成的基本项目在校内完成,把宜在校内完成的选择性项目尽量在校内完成,拓展项目应设计好,使其能达到与将来的岗位工作无间隙对接。以下是几项关键做法: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理论与实践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点状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的是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过程;能够实现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是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开发之后,重在形成有实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3)建立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学分考核制度。教学的过程是以实践为主导的模式,与其相对应的成绩考核也应以实践方式为主。考核中,形成与工程类同的情景,以原理为基础,重点是工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工程管理相对应的方案编制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工程实际;岗位任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通过自己的现场施工工作经历和对建筑相关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所培养的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定位。在对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施工及施工管理相应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对施工员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取舍,凝练出行动领域和相应的学习领域。构建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面向工程实际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施工员岗位任务

作为土建施工人员应该具备以下要求,能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各项技术方针、政策、执行各项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具有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具有常用工程材料的应用能力;具有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工程造价预算知识;具有主要工种的操作能力;具有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具有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或构造问题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AutoCAD软件及有关专业软件。

二、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对施工员岗位任务分析,建立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结构

本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程,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法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方向课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钢结构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实务、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实务、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平法识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项目管理、建筑电工基础、市政工程概论。

实践课程包括:集中实训,建筑制图实训(平、立、剖面图)、建筑测量实训、建筑CAD实训、地基基础实训(土工试验)、工程计量与计价综合实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综合实训、工种操作实训;专业实践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2.课程设置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力学 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17-02

中职校对口单招班参加高考,建筑力学这门课是建筑专业班的专业基础课,并且是最能拉开分值的专业课。但是单招班建筑专业考取本科的越来越少,大多数能考取专科,还有一部分是落榜的,同学们辛苦三年没有得到他们希望中的回报,并且对中职学校而言在社会上的声誉也会变差,对学校的招生率会有一定的影响。

是什么原因导致建筑专业的中专生对建筑力学这门课没有兴趣,学不好呢?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方面考虑原因。

1 教师方面

上学期间,学生一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在学校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才会有好老师带出好学生,坏老师迫害学生的说法。小学生将老师的话当做圣旨,初中生开始有顶撞老师的现象,而职校老师会有被学生欺负到哭的例子,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变了,所以每个阶段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就会不一样。老师的鼓励和老师为学生设身处地考虑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在乎,这样学生做任何决定前都会考虑一下老师的感受;如果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就会有“既然老师不在乎我嘛要在乎“这样的想法,在乎都是相对的,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真的是不可缺少且无法代替的,老师对学生真的很重要。

2 学生方面

学生进职校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同学是因为没有考取普通高校,在家没事干在外没有合适的工作,于是进了职校,所以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义就是在学校里面混混日子。学生第一次接触专业课,如果开始没有学习好的话会越听越难,然后越难就越不想听,由此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再加上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遇到反应慢没有听懂的学生就会大声指责,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更加不想听课了,觉得这门课的老师是针对自己的,更严重的还会在这门课上和老师对着干,不仅影响老师的教学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还有的学生对建筑专业本来不感兴趣,只是因为家长选了这个专业,那么学习的时候就提不起兴趣,并且觉得只是帮家长念书的。

3 家长方面

大多数家庭给孩子选择建筑专业都是因为觉得建筑专业毕业后方便找工作,或者家族中有做建筑这一行的,所以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本来就对建筑专业没有兴趣再加上家长的做主使得学生会有厌学情绪。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家长的放纵不管或者是管得过严也成了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学生心中没有魄力,学生就会有反抗的情绪,而这个情绪就会引起学生厌学。

知道学生不愿学习的因素,那么就可以从那几方面来制定改变计划,引领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建筑力学这门课专业性比较强,光用文字或者口头解释无法让学生们很好地接受并理解的。普通的教学不能帮助教师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要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学愿意学。不同的教学法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以下讲两种教学法及其对于建筑力学这门课的讲解所能达到的帮助。

(1)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工作任务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情境来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任务处理来进行学习。布置学习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活动,使得新知识、新能力的习得成为可能。老师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很重要,因为如果老师布置的任务脱离学习,学生将会无法完成,导致教学又变成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一个模式。因此为了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老师在布置学任务的时候必须符合问题性、动机、情境、开放性、复杂度、意义这6个维度的特点。任务引领法的重点就是使教学任务与工作相对接,需要设置问题情境,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情境是基于工作任务的情境的。

平面汇交力系所涉及到的物体平衡就可以采用这个教学方法,学生对于如何使物体保持平衡会有好奇心。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成就感、胜任感,让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样的自我感受能够督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2)角色扮演法。设计特定的情境;扮演者在模拟的、真实的情境中,从所扮演角色的视角出发,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获得一定的心理体验。老师确定学习目标和领域,向学生阐明角色扮演类型,对整体过程进行安排和分配,计划和组织扮演过程等。学生必须熟悉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和角色扮演的目标,查找相关资料。将角色扮演法应用于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在一个规定的时间段内,与其他角色协同尝试着承担并实施。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才是主角,需要自己写剧本,老师的作用是检查学生写的剧本内容。角色扮演法比较有新意,在学生看来像是演戏,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个不是回答问题、不是考试,自己可以展示一下,只要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想法,班级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轴线拉伸和压缩杆件这一章就可以采用这个教学法,让学生安装老师布置的任务,扮演其中角色,自己感受拉杆和压杆,便于学生的理解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再好都需要老师恰当运用,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同时老师要多看到学生们优秀的一面、闪光的一面,谁都希望被表扬被鼓励,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蠢的,鼓励赞美可以使差学生变好学生,谩骂瞧不起会使好学生变差学生。

除此之外,家是学生一个坚强的后盾,家长的理解和表扬对学生也会重要,“干得漂亮”“你真棒”“我爱你”这样的话如此简单,家长却吝啬得不愿说出来。当家长和老师在指着学生的时候,有没有通过镜子看看自己的表情,有没有反思过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表情让学生不愿意学习,这是值得家长和老师思考的问题。

以上是对中职专业课――《建筑力学》这门课的教学研究,不管是建筑专业课还是其他课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要到什么时候家长和老师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呢,希望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早点重视。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房屋建设 类型 分类

建筑工程的内容包括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竣工后的管理五个部分,其目的是为人类生产与活动提供场所,使房屋达到经济、适用和美观的目的。典型的建筑工程是指房屋工程,即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筑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1]本文就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设工程的类型问题作初步探讨。房屋建设的工程类别有多种分法,可以按照房屋的使用性质分类,可以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材料分类,也可以按照房屋主体结构的形式和受力系统(也称结构系统)分类,建筑师习惯于第一种,结构工程师和施工工程师则习惯于后两种,尤其是第三种分法。

一、按照房屋的使用性质分类

按照房屋的使用性质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民用建筑是指提供人们居住、生活、工作和从事文化、商业、医疗、交通等公共活动的房屋,比如图书馆、商店、医院、停车场等。由于民用建筑是人群聚集的场所,有着与公共建筑类似的要求,一般采用框架结构为主体结构。

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教育科研类、文化娱乐类、体育类、商业服务类、旅馆类、医疗服务类、交通类、邮电类、市政公用设施类等类型的建筑。它是大量人群聚集的场所,室内空间和尺度都很大,人流走向问题突出,对使用功能及其设施的要求很高,因此经常采用将梁柱连接在一起的大跨度框架结构和网架、拱、壳结构等为主体的结构。[2]

工业建筑是指供人们从事工业生产的房屋,包括生产用房和辅助用的房屋,如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等厂房。它往往有巨大的荷载、沉重的撞击和震动,需要巨大的空间,有温度、湿度、防爆、防尘、防菌等多种特殊要求,以及要考虑生产产品的起吊运输设备和生产线路等。单层工业建筑经常采用的是排架结构,多层工业建筑往往采用框架结构。

农业建筑是指提供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房屋,如养殖场、畜牧场、蔬菜大棚等。它往往采用的是砌体结构或轻型钢结构。

二、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材料分类

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材料可分为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

木结构是人类最早兴建的建筑工程结构之一,它是将原木材经过齿形连接,螺栓连接、钉连接、键连接或铰连接,形成各种形式结构。[3]现代木结构建筑是指以各种木质人造板材或经过处理的原木、锯木为建筑的结构材料,以木质或其他建材为填充材料,并以构件或钢构件为连接材料建造的房屋。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再生木质人造板材直接替代天然原木使用,其结构性能和防腐、防火性能远优于天然原木。

砌体结构是指采用砖、石、混凝土切块等砌体建造的结构。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的不断研制和使用,以及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的不断完善,砌体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称为混凝土结构。它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素混凝土结构是指不配置钢筋的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配置非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指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时,在其特定部位上,人为地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除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外,还用于地下、水工、港口、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和国防工程中。

钢结构是由型钢、钢管、钢板等制成梁、柱等基本构件,再用焊缝将其连接成可承受各种荷载作用的几何不变体系称为钢结构。[4]有些钢结构用钢绞线、钢丝绳组成,钢结构常用于跨度大、高度高、荷载大、动力作用大的各种建筑及其他土木工程结构中。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钢材的性能,有效地承担外荷载,不同的工程结构通常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因此钢结构的形式比较多。

三、按照房屋结构体系分类

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结构体系可分为简体结构、网架结构等多种结构。

简体结构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简体作为承重结构的建筑体系,适用于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简体在侧向风荷载的作用下,其受力类似于刚性的箱型载面悬臂梁,迎风面受拉,而背风面受压。[5]当简体结构高度较大时,其很难承受较大的水平作用,因此一般简式体系为组合体系。根据不同组合,简体结构可分为框筒体系、筒中筒体系等。框筒体系是指内芯由筒体构成,周边为框架的结构,当周边的框架柱布置较密时,可将周边框架视为外筒,而将内芯的剪力墙视为内筒,则结构就由框筒体系演变成了筒中筒体系。[6]在筒体结构中,增加斜撑来抵抗水平荷载,进一步提高结构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增加体系的刚度,这种体系称为架筒体系。

网状结构是由多根杆件按照某种规律的几何图形通过节点连接起来的空间结构。网架结构的杆件多采用钢管或角钢制作,节点多为空心球节点或钢板焊接节点。它改变了一般平面的受力体系,能够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荷载,即使在个别杆件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也能自动调节杆件内力,保持结构的安全。

四、结语

土木工程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形成人类生产或生活所需要的、功能良好且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它既是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是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其中房屋建设又是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木工程建设,土木工程建设又离不开房屋建设。因此,了解不同房屋建设的类型对于不断推动土木工程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十分现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以一.薄柔构件钢框架的承载性能特点研究[J].工程力学,2008(02):62.

[2]张家康.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编制与进展[J].建筑结构学报,2010(02):179.

[3]曹居易.房屋建设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09(12):88-89.

[4]邓朝荣.土建类结构专业拓宽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03):123.

第8篇

关键词:土建;实验室;建设;体制

Abstrac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 teaching mode in practice as the main school,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aduates training target and social dem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each professional laboratory,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build a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rooms ideas.

Keywords: civil;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职高专类院校由于高职教学特点和学历层次的不同,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不同,其实验室建设与同类本科院校相比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建筑工程类高职高专院校,为培养应用型与动手能力较强的建筑市场科技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全面掌握和理解材料、结构现场检测,施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参加工作后,由于所从事的专业方向有很大区别,有的从事现场施工及管理,有的在设计部门搞设计,有的搞工程监理,有的从事工程咨询。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实验室具有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的特点。理论上的问题可以通过查相关资料解决,但经验上的问题首先必须在实验室、实训室积累,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建筑工程类实验室建设相对于其它专业来说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收集资料认真研究。

1、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特点。

实验室、实训室是高等院校开展教学科研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培养社会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之一。高职高专教育与其它类型的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培养学生把科学知识转化成工程技术,转化成直接生产力的种种工程技术能力,能按所取得的工程技术能力进行相应的建设生产实践。因此,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各种基本素质,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既是学生建筑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实训室建设要把握住高职高专教育在教育类别上的职业性,坚持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建筑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建筑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建筑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为质量标准。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安排时是突出以下特点的:

(1)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筑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计划;

(3)专业设置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4)实践环节占更大比例。

从目前国内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趋势,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由过去的20%—30%上升到50%及以上,且实践教学的设计不仅是验证理论,更体现在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来设计。

2、建筑工程类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不应强调学科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应从注重应用与实际动手能力来定位学科发展或学生培养目标,达到这一目标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正确地对建筑工程类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定位是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的关键。

作为高职高专学校建筑工程类实验室、实训室建设应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现场检测性、识辩性、综合性实验和实训,同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实验室体系。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并不等于不做该实验。这是因为,适当地做一些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组织、计划能力以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数据处理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充分认识材料性能及结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有许多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又和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如钢材的拉伸性能及结构关系,砼试块的抗压性能及结构关系,土力学实验中土的压缩,固结,剪切及静载荷实验,结构试验中模型试验及小构件实验,砂筛分实验,砼坍落度实验等均在建筑工程实际工作中有所体现,是工程实践的需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适当建立如力学,材料,结构实验室,岩土等实验室,也应建立建筑施工技术、装饰施工技术、建筑测量等实训室,以确保学生满足上述实验、实训的要求。工艺性、设计性、现场检测性、识辩性、综合性实验等,是建筑工程类高职高专院校正确定位。

由于院校经费的原因,场地原因,各种实验室、实训室怎么做,在哪里做,可以有以下几个设想途径:

第一,用有限的经费,有限的场地,购置基本的机械设备,如切割机,搅拌机,电焊机,经纬仪,水准仪,裂缝检测仪,钻芯仪,回弹仪,以及较简便的试验台架等,以满足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及现场检测能力。

第二,校内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小型实验基地,以满足学生砌砖,配置砂浆,钢筋砼搅拌,钢筋加工,制作模板,钢筋绑扎等几个工种的实际操作环境要求。

第三,校外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下工地,参与实际工程施工管理,施工工艺,施工进度等各种工作。比如,上海的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建立的“上海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属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经发达国家高职高专教育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再比如座落在徐州的江苏建筑职业学院,建设了建筑工程综合实验实训室,其规模大,投资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工程各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第四,利用相关资源建立一个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施工等标本室。收集砼试块,外墙砖,内墙砖,各种钢筋,沥青,装饰材料,砖,砌块,钢模板及小构件标本,以供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识辩能力。

第五,收集资料,以照片或者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资料。对于建筑工程工地的各种实验、操作尤其大型及复杂及平时少见的新技术施工项目及结构形式等内容,都可以以照片或者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并辅以注解,以备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观看,从而提高对高新技术的认知能力。

3、实验室体制与管理实验室管理体制。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抓日常管理,除了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以外,广开实验室建设信息渠道,及时提供新设备,新的实验方法,新的施工工艺,新的结构形式等相关信息,可以偿试以下做法:

(1)建立科研及实验室建设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力量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以提高实验室、实训室的管理水平。从而也了提高实验室、实训室的利用率。

(2)建立以有丰富现场管理经验和现场施工经验的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从而提高实验室建设与实际工作的紧密关系,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训能力的目的。

(3)建立健全广泛的实验室建设,当地建筑市场在建工程情况信息渠道,以便及时掌握已建工程和在建工程的重要信息并能及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与考察。

第9篇

【关键词】工科建筑设计;手绘表现;教学改革;实践

1 建筑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

在工科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通常在美术基础类(如:结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课程完成后安排与设计课程相对应的建筑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2、3年级),如建筑钢笔画、建筑表现技法、快速表达等课程。

1.1 积累和丰富设计素材,提高学生对建筑设计的认知能力

通过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文献、建筑图片和照片而且要进行记录、作品临摹训练、再创作训练等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会形成自己庞大的素材库,做设计时就能学习借鉴、拓展思路,让建筑设计过程变得得心应手。可以全方位的提高观察能力、感受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1]。

1.2 设计方案构思与创意准确表达的有效手段

使用铅笔、钢笔、水彩笔、彩色铅笔、马克笔等常见的绘画工具进行徒手绘制,是一种广泛寻求未来设计方案可行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思维过程的再现[2]。构思是为表现图的表现目的服务的,是在表现设计的意图,构思使创作有了主题和灵魂,构图则在技术上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3]。

1.3 设计从业人员交流的“语言”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的整体功能布局、框架结构以及美学与人体工程学方面的可行性等,往往需要与决策层和机械、电器、结构设计工程师等相关的各部门人员进行反复的交流和沟通,以达成初步的设计意图,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设计表现方法是建筑设计的语言,也是设计师传达设计创意的必备技能,是设计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4]。

2 工科建筑设计专业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招考不加试美术绘画类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入校前都没有经过系统绘画方面的训练,缺乏表现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理论素养,所以需在入校后经过设计素描、色彩、构成学等艺术基础类课程学习来弥补学生艺术绘画方面的能力欠缺。但这些课程设置往往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是过于分散、就是过于集中,课程间的知识延续无法保障,而且每门课程的学时量都相对较短,造成对学生的训练不够长效、系统,学生进步缓慢。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这些艺术绘画基础课程学习不够重视和激发不起学习兴趣,练习和作业往往应付了事,最终直接导致了对后续开设的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学习同样漠然处之,毫不用心。

大多数工科院校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技法能力训练,多以作品临摹为主,写生和创作为辅,学生在学习中都很机械性地按照教师的步骤要求去完成相应地作业,教师忽视甚至压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构建。另外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一直沿用旧的考核方式,以建筑手绘表现效果图的临摹绘制作为本类课程的结课作业,也作为该课程的最终目标,成为唯一的评价与考核办法。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相关绘图软件的发展、完善,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设置中也都安排有门类齐全、较大学时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随着计算机绘图技术重视程度高涨的同时也就更加削弱了手绘表现技术的发展。于是,越来越普遍的出现传统手绘表现是繁琐的、耗费时间的、无法修改的和不够精确的错误认识。因此,手绘表现技法类的课程,却愈来愈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所以如何让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适应现有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并促进建筑设计专业发展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3 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了适应本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本院建筑设计专业表现技法类课程教学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3.1 积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以适应当前专业发展需要

之前我院建筑专业的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仍然保持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技法能力训练和临摹范图的重要性,课堂练习和作业基本以作品临摹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建筑钢笔画是以建筑设计造型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形式,决定了它区别于传统风景钢笔画的教育模式,应减少临摹所占比例,充分进行写生训练与创作表达,并在训练中更加强调和突出建筑透视、空间、造型的分析和表达的重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作为课程学习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上必须完全针对建筑设计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状况而进行设置。同时要处理好手绘表现类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之间的关系,在适应专业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同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手绘表现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形式。两者可以兼得并取长补短,向传统设计中注入新的艺术设计表现手法和新的艺术语言形式。

3.2 注重表现技法类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上,需加大“写生手绘”的份量,变课堂临摹为写生创作。同时加强学生在透视、构图、空间关系和造型方面的训练,变重线条、明暗、色彩为重建筑空间表现能力。训练中要适当减弱大图幅、耗时间的建筑效果图的分量,加大方案设计性草图的权重,目标定位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体会设计草图的可修改性与效果图的严谨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设计企业的设计项目带到教学中去,无论是“真题真做”还是“真题假作”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来设置,既搭建了专业交流平台,更检验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潜能,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3.3 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应提倡以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和依据

表现技法类课程是理论联系实践,并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意识为最终目的课程。因此要改变陈旧落后的仅以最终手绘表现作品成果展现的好坏作为唯一考核标准手段,应提倡对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设计能力及其表达作为考核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每一次布置的作业、学生写生作品及方案设计性草图进行公开展示,让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构思、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运用等方面进行讲解并总结,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张贴在专业教室内,起到鼓励、示范交流学习的作用。通过利用 “以展代评、以评代考、综合评价”的教学手段和考核依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与考核办法,全面培养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

4 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工科建筑设计专业,尤其是适合本院建筑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改革之路是迫在眉睫的。笔者通过教学采取的改革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实践求得行之有效之法。

参考文献:

[1]林伟.设计表现技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庞永红.论构成学与现代设计教育[J].装饰,2002,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