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银行的发展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银行的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手机银行;通信技术;金融系统。

1、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2、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著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g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b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已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 banking 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2.2.1 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2.2 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人门槛低。

2.2.3 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1)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2)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3)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1)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2)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3)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2.2.4 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2.2.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

3、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3.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3.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3.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4、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4.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4.2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好市场调研,挖掘不同用户群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人机界面外观必须一目了然、赏心悦目,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灵活,符合绝大部分客户的使用习惯。对客户操作的响应速度要足够迅速,对操作错误或返回错误信息应提供合适的后续操作,防止程序崩溃。

4.3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虽然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一场支付领域的革命却已蓄势待发。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4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为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促进手机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金。手机银行技术发展浅析[j].聚焦专家视点,2010.3.

[2]张应丰。手机银行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电脑,2010.5.

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手机银行;通信技术;金融系统。

1、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2、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着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G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b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已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 Banking 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2.1 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2 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人门槛低。 2.3 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1)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2)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3)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1)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2)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3)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2.4 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2.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

3、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3.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4、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2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好市场调研,挖掘不同用户群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人机界面外观必须一目了然、赏心悦目,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灵活,符合绝大部分客户的使用习惯。对客户操作的响应速度要足够迅速,对操作错误或返回错误信息应提供合适的后续操作,防止程序崩溃。 3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虽然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一场支付领域的革命却已蓄势待发。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为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促进手机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金。手机银行技术发展浅析[J].聚焦专家视点,2010.3.

张应丰。手机银行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电脑,2010.5.

第3篇

网络时代金融服务的要求可以简单概括为: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提供任何方式(anystyle)的金融服务。显然,这种要求只能在网络上实现、而且这种服务需求也迫使传统金融业的大规模调整,主要表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运用和依托网络拓展金融业务,而且这种金融业务必须是全方位的、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理财等各个领域的“大金融”服务。

事实上,网络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网络金融大潮离我们并不遥远。

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在亚洲的蓬勃发展、不少地区的网络金融业务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如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均表示将推出网上银行服务;渣打银行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网上楼宇按揭、外汇买卖、个人零售和公司融资业务;东亚、永亨银行表示计划分拆电子银行上市;大新银行也打算利用其私人银行安新银行的银行牌照,设立一家独立的电子银行。显然,网上银行服务已经逐步成为银行必须提供的金融服务之一,否则银行就必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4篇

关键词:网络银行 风险 对策 发展趋势

一、网络银行的概念及运行特点

1.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帐、跨行转帐、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2.网络银行的运行特点

(1)业务智能化、虚拟化。网络银行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只有网址,其分行是终端机和因特网带来的虚拟化的电子空间,主要借助智能资本,客户无须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可以自己在短时间内完成账户查询、资金转账、现金存取等银行业务,即可自助式地获得网络银行高质、快速、准确、方便的服务。

(2)服务个性化。因特网向银行服务提供了交互式的沟通渠道,客户可以在访问网络银行站点时提出具体的服务要求,网络银行与客户之间采用一对一金融解决方案,使金融机构在于客户的互动中,实行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主动服务赢得客户。

(3)金融业务创新的平台。网络银行侧重于利用其成本低廉的优势和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对金融信息提供企业资信评估,公司个人理财顾问、专家投资分析等业务进行创新和完善,提高信息的附加价值,强化银行信息中介职能。

二、我国网络银行存在的弊端

1.网络建设方面:就目前发展形式看,中国的网络建设还不够完善,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网络发展神速,但就宽带、上网费用、覆盖地域等都是网络发展的重头戏,我国网络与业务的实践需求、人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偏差,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再者,上网速度和宽带也是阻碍中国网络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上网人数的激增,上网速度慢、访问速度慢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从地域分布上看,地区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些发达城市中,互联网设施水平国内领先,与国际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基本上实现了门到户的宽带连接,但一些偏远地区,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网络设施的不完善等等。

2.网络的支付问题:网络的支付问题是影响网络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的网络银行发展还不够成熟与完善,没办法保证在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其突出方面就是支付问题,网络支付结算方式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银行都还没办法提供完全全国连网的网络支付服务,在传统和网络支付的变更过程中,银行间未能很好的合作,而且它的网络支付的覆盖面相对教小,在数据和处理过程中也未能达到统一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网络银行的发展与应用。诚信也是影响网络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就中国现在的信用制度来看,社会的整体信用制度还不完善,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的消费者在很多时候都是不讲信用的,所以人们对这种借助INTERNET的网络支付结算服务都是半信半疑。

3.网络的安全问题:安全性问题是网络银行在建设网上支付系统时,最为重视,也是花时间最多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犯罪分子侵入系统,干扰、破坏系统或盗用资金,给银行带来重大损失,给用户造成资金损失。在网络上存在的威胁有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泄露、非法使用、假冒、旁路控制和授权侵犯等等。某个实体假装成另外一个不同的实体,非法实体通过种种渠道便获取合法用户的权利和特权,在很多时候,黑客还会用木马控制用户的操作系统,其技术设计是先进的、超前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网上交易可能会承担由于法律滞后而造成的风险。

综上所诉,网络银行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的,想要更好的发展它,还需要在各方面不断的完善。

4.网络的法律问题:网络银行的技术设计是先进的、超前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网上交易可能会承担由于法律滞后而造成的风险,在中国,网络的法律问题还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漏洞,使消费者还不能很放心的使用网上交易,从而影响了网络银行的发展。

综上所诉,网络银行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的,想要更好的发展它,还需要在各方面不断的完善。

三、实现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强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

要想加强银行内部使用网上银行的管理是指对银行内部操作网上银行系统、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机构和人员建立逐级管理和分级授权的制度。

2.加强银行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

银行对网上银行客户的管理是指银行对哪些客户可以使用网上银行,客户可以使用哪些网上银行服务,以及客户操作网上银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

3.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和营销

网上业务创新应该从方方面面体现,而体现的是否完美就只能从实践入手,使网络银行可以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金融产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广大商家和消费者希望金融界能提供更丰富、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使用新型的电子金融工具产生了强烈欲望和要求。

4.加快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需要加强网络银行的监管工作。根据网络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适用于网络银行操作运行的法律规范,严惩利用计算机在网络银行系统中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以完善对网络银行发展在法律制度上的安全保护。网络银行是无国界的,所以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金融司法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合作,解决好对跨国、跨境金融数据流的监管问题,制定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和调控网络金融业风险责任承担的国际条约,来确保网络金融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仁真 ,余素梅.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 2002,(03).

[2]王镇强.香港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 2000,(02).

第5篇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

一、中国影子银行及其发展现状

1.影子银行定义

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PaulMcCulley最早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有银行之实、无银行之名”的金融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其定义为“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包括实体及活动)”。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更加准确把握了影子银行的融资特征。当前,在银行表外,影子银行体系大致存在着三类主要融资形式,一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等提供的贷款;三是民间借贷。

2.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对于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具体规模,目前还没有一个同一的精确统计。通过对国内广义影子银行所发行的各类产品或机构规模进行加总,部分研究粗略统计目前已有20-30万亿的规模。由于影子银行各组成部分的资金在来源、流向和运用上存在着相互的交叉,通过对影子银行所发行的产品进行简单加总来统计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必然存在着重叠计算,可能高估了实际规模。如果从狭义的社会融资总量去估计影子银行规模,又会对其造成低估。因此实际的影子银行规模大约介于宽泛统计和社会融资总量口径规模之间,预计可达15-20万亿之间某规模数。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

影子银行除带来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风险外,还涉及到资金投向的先天不足、金融中介的流动性风险,这些风险都将最终转嫁到投资者身上。

1.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的信用链/资金链比常规银行信贷更长、更复杂,影子银行资金链在从最初的资金提供方流向最终的资金需求方的过程中,有几个环节可能发生资金链风险:首先,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将要承担市场波动及最终兑付风险。其次,金融中介再发售理财产品,而后进行投资时会承担资金期限结构转换的风险。最后,在资金使用方面,企业会承担资金投向风险,这就涉及到资金的投向领域和最终的回报率问题。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给金融系统的稳定构成威胁。

2.国内影子银行的资金投向分布先天不足

以信托投资为例,其资金投向主要是地方政府、房地产、基础设施、煤矿、中小企业等受到信贷控制或经济薄弱领域。

2011年,信托资金主要流向房地产,而当年后为了控制房价过快增长,房地产政策从紧引发了市场担忧;2012年信托资金又大量流向基础设施和工商企业。投向基础设施的信托理财产品的主要题材是“政信合作”,这些资金流向了保障房建设、城市建设等政策性项目。2012年三季度末“政信合作”规模比年初增长1367亿元,接近同期城投企业发债约一半规模,而地方基建项目的偿债来源主要是土地变现,而土地出让与房地产业联系紧密,房产政策从紧导致土地需求下降,使得2011年以来地方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长持续回落、2012年出现了负增长,地方基建融资未来偿债压力正加大。投向工商企业中的信托资金有较大一部分投在了中小型企业,2012年三季度末信托这一投向规模已不断攀升至约1.5万亿,全年新增约5500亿,超出历史同期增长。然而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清产倒闭的可能性也高,一旦其经营出现危机,偿债也就不可能了。种种分析表明:影子银行的资金投向存在先天不足。

3.最终投资者风险:风险收益难合理匹配

各种风险最终还是要转到投资者身上,如2011—2012年各地民间信贷跑路事件,2012年底华夏理财产品违约事件等。从风险和收益角度来分析投资者的风险:近几年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在9%—11%之间,明显高于同期银行存贷款利率,但是,出售这些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贷给中小企业所要求的回报率在15%—17%之间,又远高于资金投资者的回报率,中间的差价收益被金融中介机构拿走。这就造成投资者对风险的低估或者说是认识不清晰。

三、政府对待影子银行的正确态度以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信贷不足和中国利率逐步市场化的显示条件下,影子银行具有连接资本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中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投融资之间的资金缺口。所以,从这方面讲中国影子银行仍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服务者,是信贷扩张的需要。如果能引导影子银行成为间接融资的合法渠道,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则更有利于金融体统的稳定发展。

所以,对于如何使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成为金融改革成果,防止出现庞氏骗局,笔者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1.增加国债发行规模来替代地方政府通过影子银行融资。影子银行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与地方政府相关的企业,而且其信托对地方政府的贷款利率普遍在10%以上,这种高利率贷款需要地方政府有可靠的财政收入支持,一旦地方政府出现财务困境,无法偿还其贷款,这样的无风险收益率神话显然不能维持,这部分贷款最后要转嫁到中央政府头上。与其这样,不如中央政府加大国债的发行数量,将集合的资金用来支持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事业,还能从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级融资成本。当然这一操作对中央政府在基建项目的甄别和预算硬约束机制要严格把关。

2.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从根本上讲,影子银行的产生是弥补市场融资缺口的需要。由于传统银行受到严格的管制,限制了其信贷规模的扩张和利率的市场化。而市场上很多企业要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从银行无法获得贷款,只能另辟蹊径,寻求高利率的影子银行来为其提供资金。所以从根本上解决影子银行的产生根源就要让利率逐步市场化,消除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间的利率差。

3.加强影子银行的监控,建立银行系统与非银行金融系统间的防火墙。对银行内的影子银行业务(如理财产品)与银行外非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如信托、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区别处理。整顿影子银行中的高利率、高风险领域。对民间信贷的风险要设定一定的容忍度。从过去重“堵”转向重“疏”,强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让“影子”走出灰色地带,在阳光下运行。(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彦华.影子银行监管是“疏”还是“堵”?.小康(财智).2013.02

第6篇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市场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政策性银行理论概述介绍

所谓政策性银行系指那些多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制度源由及现状

1.现行制度安排的源由

(1)弥补市场资源配置不足。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市场经济刚起步,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发展。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导致投资过度膨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使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缺乏投资,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2)解决收购资金“打白条”需要。1994年以前,我国粮棉收购资金采取“地方财政、购销企业和农行各三分之一”的解决办法,地方财政和购销企业资金经常出现缺口,给农民“打白条”现象严重,直接侵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

(3)专业银行商业化经营需要。专业银行既按国家要求办理政策性贷款,又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开展商业性业务。由于农业开发、基础设施等投资周期长、数额大,专业银行不愿按国家要求发放政策性贷款,而把政策性资金挪用于高盈利项目,形成政策性项目资金硬缺口,倒逼央行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导致货币供给“闸门”失控;另一方面,专业银行经办政策性业务掩盖了实际经营亏损。

2.业务范围及资金来源

(1)业务范围。三家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如表1所示。

(2)主要资金来源。一是财政部拨付资本金733.8亿元;二是发行金融债券。1998年前,由中国人民银行向各金融机构用派购方式发行,1998年9月开始实行市场化招标发行。仅2002年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就发行债券3075亿元,2002年我国政策性银行存量债券达10254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券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中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券种,余额占当年GDP的9.9%.到今年5月底,政策性金融债券已占全国债券余额的35%;三是境外筹资。1996年、1999年进出口银行在日本和欧洲发行200亿日元武士债和2亿美元浮息债;四是央行再贷款及同业拆入。农发行资金90%是央行再贷款。

3.业务发展现状

1998年以来,三家政策性银行每年近3000亿的信贷投入,成为我国GDP年均增长7.7%的重要推动力量,2002年末我国政策性银行贷款已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的12.16%.

三、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必然性

1.弥补组织结构和功能上的缺陷

我国是个经济转型国家,让市场机制充分的发挥作用是总体改革的既定目标。在转型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行政干预仍嫌过多、市场机制受到压抑的事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从投资、生产、贸易等方方面面看到了市场失灵的可怕后果。这类现象,在金融体系中已屡见不鲜。

2.进一步促进开发性金融

开发性金融是适应制度落后和市场失灵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增强经济竞争力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形式。在国际上已有百年历史从各国的实践看,开发性金融通常为政府所拥有赋权经营,具有国家信用建设制度和开发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承担着支持经济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及相关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投资资源的有效使用,生产效率的高效完成。其有效途径是通过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

3.适应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建立,要求依靠经济手段调控宏观经济,而不再以行政的、计划指令的方式,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补充功能的历史使命已基本结束。其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加大,财政逐渐有能力替代政策性银行部分工作。再次,随着国内对资本利用的手段和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商业性资金已经能够较容易较安全地进入过去需要政策性金融大力支持的领域。

四、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策略建议

(一)宏观政府方面

1.建立适应国情的政府关系模式

通过在政策性银行方面管理水平进行辨别,政策性银行同国家的具体联系能够细化成依附型、独立型、中间型等不同形式。系统研究上述形式各自的长处还有不足,根据现阶段具体现状,能够发现中间型从具体操作过程中能够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关键内容为:国家按照政策性银行相关方针、原则、目标还有相关工作范围及领域,同时结合相关政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开展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从这个基础之上保证政策性银行享有充分的自,银行能够开展科学合理的贷前调查还有评估论证,假如借助评估发现无法达到相关标准,能够驳回要求,政府机构应避免直接进行干预,应保证银行经营过程中的自。

2、加快政策性银行立法步伐

在经营过程中《普通银行法》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不过政策性金融部门工作非常复杂同时由于部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应当避免通过相同法律进行限制。日本等国政策性金融部门往往通过符合自身具体现状的法律开展控制工作,同时部分国家为一个类型通过相同法律进行管理控制。每个国家实际手段能够清楚展示政策性金融部门要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了解工作、原则、名称、资金来源、工作、同不同角度的联系等等,给政策性金融部门办理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微观银行方面

1.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来源为政策性银行必须应对的关键难点。发达国家这种部门往往凭借水平比较高的金融市场,发展中国家从很大程度上要借助财政扶持。现阶段金融市场水平比较低,扶持力度比较小,政策性金融部门往往无法获得充分的资金;现阶段财政资金比较匮乏,财政赤字比较明显,无法给政策性金融部门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政策性资金运用形式

政策性银行往往保持在商业性金融部门还有政府财政中间,主要工作在于凭借政策性金融相关作用,推动经济框架开展科学合理的转变,推动经济框架协调,水平快速提高,同时给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3.强化对政策性银行的外部监管

想要在政策性银行方面进行控制,关键工作要通过相应的控制委员会开展,赋予其相应的权责。委员会往往通过财政部长进行领导,其中工作者关键包括了中央银行行长还有计划委员会、相关部委管理者还有关键政策性金融部门管理者等。

总结:政策性银行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努力拓展信贷领域,突出强化客户维护和风险化解,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协同推进执行力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使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方可实现政策性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孜山.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林刚.政策性银行怎样动作[J].资本市场信息,2010.(4)

第7篇

一、网上银行的概述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借助客户的个人电脑、通讯终端(包括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或其他智能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或其他公用信息网,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帐、跨行转帐、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一般来说网上银行的业务品种主要包括基本业务、网上投资、网上购物、个人理财、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

对比传统银行业务而言,网上银行以其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的认可。而网上银行在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服务质量、拓宽业务领域、加深与客户问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具有的显著优势,无疑是网上银行应用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交易时间限制

它以时空界限的模糊性代替了传统业务时空的有界性。互联网具有超越时间约束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的特点与优势,网上银行客户只要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得到银行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突破传统银行要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才能开展业务的局限,网上银行客户不论身在何处,只要接入互联网就能得到银行服务,通过网上银行,银行真正实现了“AAA”式服务,即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开展服务。

2.节约交易运营成本

它以电子虚拟的服务方式代替了面对面的实景服务方式。网上银行是虚拟银行,没有建筑、没有地址,只有网址,其分支机构就是互联网带来的电子化空间,网上银行的客户端采用的是公共的浏览器软件,不需要银行升级和维护,大大节省了银行客户维护的费用,这些使其具有传统银行不可比拟的成本优势。据测算,在工行,一笔在柜台10分钟可以完成的个人业务成本为10元钱,在招行成本为12元,而通过网银渠道处理,单笔业务成本却可以降到1元以下。

3.服务更标准化、多样化和个性化

网上银行提供服务可以比传统银行营业网点更准确、更规范,避免了因个人素质和情绪状态不同而带来的服务满意程度的差异。网上银行可以实现客户在银行各类账户的信息查询,及时反映客户的财务状况,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易服务等。

二、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从1996年中国银行首次在国内设立网站,面向社会提供网络银行服务起,网上银行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以招商银行为例,作为中国第一家研究和推广网上银行的银行,招商银行于1997年率先推出了中国的第一家网上个人银行;1998年推出中国第一个网上企业银行,同年在中国的银行中第一家推出实现网上支付业务跨地区实时联网的B2C网上支付系统;2000年,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全面使用数字证书保证系统安全的网上银行产品。

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网上银行用户数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交易额由2003年的24.3万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9.3万亿元,增长率高达93.6%,用户数也达到了1,900万左右。从2005年开始,网上银行步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高达245.8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63.1%。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320.9万亿元,比07年增长30.6%。截至2008年底,全国个人网银客户已达1.48亿户,比年初大幅增加了52.81%。

2009年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网上银行总体上依然保持了向上的发展态势。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金额已超过400万亿元。尤其是个人网银业务,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个人客户已经达到1.5亿户,全国城镇人口中,个人网银用户的比例超过20%,其中35-44岁的“社会核心”人群和女性市场网银用户增幅明显。调查显示,在网银用户量进一步攀升的同时,用户使用网银的活跃度也在迅速提升:2009年活动个人用户人均每月使用网银5.6次,2008年为5次;交易用户平均每月使用次数5.9次,高于2008年的5.5次。此同时,在过去的几年间,为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上百家商业银行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伴随着网上银行的产品也不断丰富和更加多层次,除传统的户口账户管理、转账支付、投资理财、信用卡、个人贷款、缴费站等多项业务外,中信银行等已率先推出了网上代缴养老保险等新业务。2009年的调查显示,使用各项网银功能的个人用户比例均比2008年增加,特别是网上支付、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和个人贷款4项功能,增幅非常明显。

至此,全国各大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网上业务交易量普遍超过总业务的20%,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的网上业务占比更是达到了40%以上,有效弥补了传统营业网点数量有限对业务处理能力造成的限制,成为部分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三、网上银行亟待解决的难点

虽然网上银行有着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网上银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也必须承认网上银行还存在众多难点亟待解决。

1.社会信用环境缺位

网上银行缺乏应有的信用环境。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1 5 O年历史。而在我国.信用体系发育程度还相对较低。部分企业仍不愿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交易方式,而是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另外,互联网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设防护等特点.网上交易、支付时双方互不见面,交易的真实性不容易考察和验证。对社会信用的高要求迫使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支持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在网络经济中,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对信息的优化配置将成为银行信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各自为政,企业及个人客户资信零散不全,有关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其整体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成功案例来自2005年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崛起。统计数据显示,因为信任支付宝,近8成用户增加了网上购物频率。目前支付宝用户数突破3亿,日交易额超过12亿元人民币。毋庸置疑,支付宝已经树立起网络购物市场上的诚信标杆。

2.安全问题突出

虽然网上银行相对于传统的柜面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使用方便、节省时间、不受地域限制,这些优势使得网上银行有潜力发展成为未来交易模式的主流。但是,据《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网银安全信心”已成为网上银行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虽然目前网银已有防火墙、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等安全技术保障。可事实上,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不稳定,易发生软硬件故障和数据丢失等故障,客户对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的顾虑并不是空穴来风。于此同时,依靠计算机、互联网这些开放系统上运行的网上银行的信息,的确很容易成为众多网络“黑客”截获与攻击的目标以及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3.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银行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网络金融市场规模小、覆盖面小。虽然不少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架构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距离;有的银行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业务的电脑化上;有的银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不紧密;有些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的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使用的软、硬件缺乏统一的标准,更谈不上拥有完整、综合的网上信息系统。

4.网上银行业务创新能力较弱。

国外网上银行有许多创新业务品种是传统银行所没有或者是传统银行无法运作的。而我国网上银行的服务品种大多数是将传统柜台业务延伸到网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金融技术开发业务新品种,不能更好地以创新来服务客户,争揽客户,扩展销售范围。具体表现为:

一是业务创新较少,有的只是在原有功能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却以全新业务的面貌向社会推出;二是随着业务的迅速扩张,各项网上银行业务品种的平均使用寿命呈现缩短趋势;三是创新的业务与银行经营缺乏深层次结合。

5.监管意识和方式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还缺乏与网上银行相配套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比如,对网上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法规还不全面、不完善;对电子资金的转移和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如何用法律保障,跨境网上交易和金融服务的管辖权、适应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明确和解决,而且对网上银行的管理规则也较少。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也还只是基本的、粗线条的,离整个监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还相差甚远。这些也都影响着网上银行的发展。

目前,仅有银行和权威的、公正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正在建立运行监控和管理制度,进行预警防护、客户身份验证和数据传输加密。以规避银行和客户交易风险。

四、网上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深入普及,银行作为交易支付机构与各个行业融合渗透的趋势也日益明显。网上银行在日益丰富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及赢利手段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各个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突出了每一家银行的特点,从而避免了银行机构之间业务的同质化。结合国外银行业发展的模式,我们对中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阶段――“基本的个人银行”

网上银行只是将除了现金存取款以外的银行传统柜面业务全面上网,且实现方式尽量遵循现有业务的流程规定和制度的方式。这一阶段的网上银行更像是自助式的柜台终端。其主要操作集中在单一账户上。网银更多地被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

2.第二阶段――“可定制的个人银行”

银行在将传统的柜面业务迁移到网上银行的基础上,增加了转账支付、缴费、网上支付、金融产品购买等交易类功能,同时银行在利润率、渠道选择和客户行为方面都做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对客户的洞察力更加深入,并且对客户行为开始加以诱导,进一步在客户群体中传播银行业务信息。银行致力于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多账户的关联操作。

3.第三阶段――“专有的个人银行”

这一阶段的网上银行以积极的观点对待客户,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系统、应用结构、程序和策略。令客户实现自助服务、产品选择和决策支持。这样,银行可以很容易地收集并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以及他们乐于使用的服务方式。由此,银行可以对客户进行分类,然后提供针对某客户的、专有的产品和服务。这一阶段的网上银行建立的是“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种真正贴身的服务,可大大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因此加强银行的竞争力。届时,网上银行将成为银行的主渠道。

五、总结

第8篇

关键词:SWOT分析;宿迁;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73—02

引言

随着宿迁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这里指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发展所形成的“鲶鱼效应”为整个银行业带来了竞争,也注入了活力。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求得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包括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在内的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同样,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推动宿迁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如何立足国情,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实际的发展思路,健康、稳定地发展,越来越对宿迁市地方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通过对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苏州银行等宿迁市地区代表性中小商业银行的调研,本文将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逐一阐述。

(一)优势:Strengths

1.资金质量高

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宿迁市以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份额占宿迁市市场的整体份额较小,但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大多优于国有商业银行,比大银行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而可为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提供更有利的资金保障,日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宿迁中小企业的认可,当下也有不少的宿迁市地方企业愿意选择中小银行作为其经营发展的有利资金平台。

2.体制较新

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宿迁市银行业的主体,受产权制度的限制,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必然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经营与决策受到限制,而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组织,具备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作为经营目标,努力开拓包括宿迁市中小企业在内的资本借贷市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资本增值。其次,与宿迁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需要负担的公共责任较低,因而在对宿迁市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发放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由于组织机构体系简单,决策效率高且决策的自由空间大,能够更好地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宿迁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3.金融创新意识较强

当前,宿迁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基本上还是由省行或国家认命,笼罩着较为浓烈的行政色彩,银行内和银行间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会受到来自于制度层面上的很大制约。而近年来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实行股份制体制,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和省内知名高等院校乃至省外院校的优秀高等人才,员工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员工结构也比国有大型银行具有一定优势,这使得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在对宿迁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技术研发能力方面明显超过大银行。

本文认为,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以及金融创新保障机制,使其在同业资金业务领域的优势明显,通过对银行资金的灵活和合理调配,大大优化了其行内资金的资产负债结构,银银平台、柜面通等特色业务已经被宿迁市民和企业广泛认可,规模效应和经营效益已经大大显现。

(二)劣势:Weakness

1.资金规模劣势

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是评价银行安全性的主要指标,该指标主要考核银行资产的抵御风险能力,按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这个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权数资产的比率不应低于4%,该比例越大,说明银行资产安全性越好。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的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资本规模作为支撑,强大的资本实力是银行取得客户信任、吸纳客户资本,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前提。在这一点上,由于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受到起步晚、规模小等众多历史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其拥有的资本规模与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营业网点少

中小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宿迁市地区还没有形成覆盖广阔的营业网点(包括ATM自助设备)。本文调查发现,在宿迁市地区(含三县在内)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仅拥有营业网点约60多个,其中像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和苏州银行等在全宿迁都仅有一个营业网店,这相对于宿迁市现有的约471.56万常住人口(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而言,人均可享受到的服务微乎其微。而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拥有网点约154个,其中单单是中国工商银行就拥有网点86个,此外,虽然交通银行刚刚进驻宿迁市不久,但已经在主城区发展了多个ATM自助设备,极大地方便了持卡客户的交易需求。宿迁市大银行如此庞大的网络覆盖面是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无法匹及的,也构成了其自身在未来实现较快发展的巨大屏障和重要制约。

第9篇

关键词:手机银行;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手机银行概述

1.手机银行的定义

手机银行,即移动银行,是指银行与运营商、手机用户、设备供应商、商家、移动服务提供商等进行具体的合作,整合移动通信业务和金融电子化,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个平台,将手机作为客户终端,向客户提供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

从理论上说,手机银行可以将信用卡业务、代扣代缴业务、转账汇款业务、支付业务、存取款业务、投资理财业务、三方存款业务、咨询业务等各种银行服务进行汇总。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销售银行的各种金融服务。与传统的银行服务业务相比,手机银行将银行各种金融服务和通讯领域技术优势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大大地降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成本,包含维持银行网点的成本、构建传递渠道的成本、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等等。对于客户而言,利用手机的随身携带和随时操作的特性,解决了方便性、及时性等问题。对银行而言,手机银行一方面延长了银行的服务时间,扩大了银行服务范围,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银行经营业务网点,真正实现 24小时全天候服务,大力拓展了中间业务。对移动运营商而言,既提升了增值服务,也拓宽了业务领域。

2.手机银行业务的运行模式

手机银行业务的运行模式,主要是以银行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和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以银行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手机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利用移动网络而提供的手机金融服务。通过将银行账户与手机号码一对一绑定,客户可以通过手机来获取各种支付行为和银行服务。即各个商业银行将柜台上不涉及现金的交易和不涉及实物单据的交易从传统的交易方式向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业务发展。从银行的视角,在开办银行手机业务中,移动运营商是一个重要的通道,负责提供相应的银行信息服务和银行业务支持。手机客户则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各种通道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银行服务。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模式,从移动运营商角度来看,凭借移动通讯技术、市场网络和客户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移动运营商足以开展相应的手机银行业务,特别是在移动支付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成为其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在金融方面的资金结算后台。这种模式由移动运营商或第三方服务商设立手机钱包,客户首先通过自助设备等渠道将资金充值到手机钱包账户,然后从该手机钱包账户进行支付。

二、手机银行的现状

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手机银行在产品类型、服务水平、市场氛围、销售推广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各个商业银行,包含移动运营商等都在争取市场份额、获取市场地位,新一轮的手机银行竞争日益激烈。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手机支付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竞争领域。除了各个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加入手机银行业务竞争中,支付宝、快线、财付通等也加入了手机银行业务竞争中。随着手机支付的安全性不断的提高,无论是现场直接支付还是远程支付,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随着各个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不断推动,未来手机支付业务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手机银行的发展策略

1.实现各合作方的和谐共赢

在手机银行整体的产业链具体环节中,银行与各种运营商、各个手机用户、各个设备供应商、各种商家、移动服务提供商等进行具体的合作,形成手机银行整体移动支付产业链,产业链各参与方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不尽相同,唯有采用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价值链高效运转,从而实现合作各方和谐共赢的局面,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手机银行业务,合作各方可共同推动普通手机网上银行功能、支付账户互通等新兴合作业务和建立行业标准等方式,共同推进手机银行行业整体业务的发展。

2.立足合理的市场定位

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各个商业银行需做好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并将市场进行细致的划分,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拥有各种服务产品、金融产品、理财产品功能的手机银行,向不同种类的手机银行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手机银行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同时可与各商家合作,在各大商场、超市安装了大量的与手机银行业务相关的设备,通过手机几乎可以购买各种商品,以努力提高手机银行的服务水平,树立银行的品牌价值。

3.推动手机支付的研发

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健全手机银行的安全机制

在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营造安全的支付平台、良好的支付技术,是确保手机业务交易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首先,银行需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转;用户支付的信息安全且保密;用户支付指令具有不可篡改性特征。其次,客户与手机号码需一对一的进行确认和绑定。再次,手机银行业务相应的移动数据网络应拥有较高的安全级别,能够防止黑客、木马的攻击。

在手机银行业务营造安全的过程中,加密认证算法、代码规模的大小以及交易密码长度的选择都是重点。例如整个手机银行系统中采取端对端的加密数据传输方式,在传输交易数据前,手机客户端与手机银行端需改成安全的通道,同时采用账户额度设置、登陆时间控制、登陆地址检测等多种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高立华.手机银行的发展态势及专利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20).

[2]吴文忠.手机银行塑造新一代电子支付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

[3]郑绮萍.电子支付与网络安全[J].辽宁经济,2010(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