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银行绿色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银行绿色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银行绿色发展

第1篇

作为中国唯一的“赤道银行”,近年来兴业银行把绿色金融作为适应绿色经济发展新趋势、把握绿色经济发展新机遇的战略性经营模式,大胆探索更广阔的可持续金融之路。

李仁杰表示,该行将继续加大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立志打造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全流程、宽领域的专业金融服务商和全方位的“绿色银行”。

绿色金融战略显效

自2006年5月在国内率先推出能效融资产品至今,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战略效应已凸显。

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1290.08亿元,而自2007年以来,该行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已累计实现在我国境内节约标准煤6112.2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995.42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COD)225.79万吨,减排氨氮1.4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7.46万吨,减排氮氧化物0.86万吨,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741.34万吨,节水17381.80万吨。

而在赤道原则项目落地方面,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共对673笔贷款项目进行了赤道原则适用性审查,所涉项目总投资9106亿元。其中认定属于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共计127笔,项目总投资额为1631亿元,涉及126个客户,已放款37笔,涉及18家分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去年底该行首笔由企业自愿适用赤道原则的项目已在西安成功落地,项目总投资为3.2亿元,标志着国际上被广泛遵循的赤道原则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也表明中国企业从被动遵循赤道原则向主动寻求以赤道原则管理风险的转变,可持续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得到进一步深化。

目前,兴业银行已开发出融资服务与排放权金融(包括碳金融与排污权金融)服务两大序列产品,形成产品矩阵。

在融资服务方面,该行推出“8+1”融资服务模式,即八种传统信贷模式的运用以及非信贷融资模式。其中,“8”包括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融资模式、CDM项下融资模式、节能服务商(EMC)融资模式、节能减排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融资模式、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商增产融资模式、公用事业服务商融资模式、融资租赁模式和排污权抵押融资模式,“1”则指发行短券、中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和金融租赁、结构化融资、信托融资等。

而在排放权金融领域,兴业银行已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多个省市区落地深耕。

其中,在碳金融服务方面,该行积极参与国内碳金融合作平台建设,搭建碳金融业务合作平台,已率先在广东、湖北、上海地区开展合作。在国际上,该行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方面推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咨询、购碳、核证碳减排量(CER)履约保函等产品,针对CDM交易机制不足创造性推出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提供新方式,并与数十家国外碳交易商和国内主流环境权益交易所建立广泛合作关系。

而在排污权金融方面,根据国家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进度,2010年兴业银行就率先推出排污权金融服务,为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咨询、排污权交易及清算系统开发、排污权抵押授信、污染物减排项目融资等一揽子产品与服务,并在湖南、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等地区率先开始合作。

打造全方位“绿色银行”

在上述效应的背后,是兴业银行打造全方位“绿色银行”的战略构想和执行路径。

兴业银行是国内较早探索并介入绿色信贷领域的商业银行,纵观其绿色金融之路,可谓环环相扣:从2005年开始,兴业银行携手国际金融公司,正式介入能效融资领域,并于2006年创新推出国内第一个绿色信贷产品——节能减排贷款,开中国绿色金融服务先河;2008年,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赤道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进一步扩展为绿色金融业务;2009年,在北京成立国内第一个可持续金融的专门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和探索进入一个更加专业化的阶段;2010年,推出国内第一张低碳信用卡,实现绿色金融业务从企业客户向个人客户的延伸。

李仁杰表示,当初推出能效融资产品,是基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国家推进节能减排事业的大背景,该行提出“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式,探索以商业模式创新履行社会责任,把履行社会责任融入银行对外提品与服务的过程之中,以实现银行商业利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发展。应注意到,上述系列步骤的关键,是将绿色金融上升至战略考量和构建立体式管理格局。

据介绍,早在2007年7月,该行便成立了由董事长高建平任组长的社会责任工作领导小组,彼时“研究拟定银行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监督、检查和评估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就被写入《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工作规则》,确认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银行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

第2篇

目前,温江区直接从事花木生产、经营的农民5.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9%,镇级花木流通组织10个,村级花木流通组织330个,经纪人4000多人,温江成为四川省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区县,花木产业成为该区名副其实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随着温江花木种植产业的发展,当地涌现出了银行业支持区域花木产业发展的合作模式,“银花合作”前景看好。

温江“银花合作”实践扫描

金融支持力度大。目前,温江区内各金融机构针对花木产业的授信额度不断放大,个人经营性贷款授信额度由最初的50万元放大到1000万元,公司类贷款授信额度由最初的100万元放大到3000万元。随着金融资本的介入,信贷主体也由农户、种植户逐步扩展到了花木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园艺场等。目前,温江区金融机构对花木产业贷款余额已达51273万元,扶持总资产500万元以下的企业122家、500万元~1000万元的企业50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7家,建成上规模上档次的花木专业村、花木专业化特色品种示范基地39个,建成花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家,会员2800余户,带动农户1万余户,带动花农近8万户,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花木产业群。

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自2003年开始,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温江区农村信用联社对62户农户率先发放了182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用于发展花木生产。2005年用花木大树作抵押,尝试推出了花木抵押贷款。从2009年起,温江区其他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花木信贷市场,针对花木产业创新推出了多款金融产品。

1.创新农户贷款。目前,温江区从事花木种植的农户不仅可以从涉农金融机构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授信额度已提高至10万元)、农户经营贷款和农户“联保联贷”贷款,也可以用房屋产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但需要担保公司担保)获得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模式下的银行贷款累计发生额为7.84亿元,支持农户种植花木面积达到7.76万亩。

2.对花木种植大户开展大树抵押贷款。花木种植大户可直接以种植的大树作为抵押品,经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登记,向金融机构申请花木抵押贷款。截至2012年末,温江区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花木抵押贷款500余笔、金额2.53亿元,余额0.39亿元。

3.向园艺场法人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目前在温江区注册的个体园艺场有近3000家,相比花木企业,园艺场规模较小,有效抵押物相对不足。针对这一特点,多家金融机构充分运用个人经营性贷款适用面广、审批手续相对简便、贷款用途多样、门槛较少较低的特点,采用第三方担保或与担保公司合作等担保方式,向园艺场法人发放最高授信额度达1000万元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截至目前,区内9家金融机构累计向389个园艺场法人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4.28亿元,支持扩种面积达2.3万亩。

4.为花木企业量身定做特色金融产品。2009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为花木企业量身定做了多款具有“短、平、快”特点的金融产品,满足了花木企业不同额度、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目前,针对花木企业的信贷产品有花木企业“联保联贷”、花木企业小额信用贷款、花木抵押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网贷通”、“苗贷通”、“益农贷”、法人资产抵押贷款和中小企业信贷工厂等。同时,各金融机构针对花木产业的授信额度不断放大,如中行、建行、农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将对花木企业的授信额度由开办时的100万元放大到了目前的3000万元,个别金融机构将贷款期限放长到了5年。截至目前,区内金融机构累计为花木企业发放各类贷款已超过5亿元,支持扩种面积达到4.5万亩。

花木信贷担保体系逐步完善。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花木受自然条件和种植技术的影响较大,而且流动性强,价格变化也大,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适当引入公司担保机制,提高贷款的安全系数是目前金融机构的普遍选择。

为破解花木产业融资瓶颈、拓宽花木企业融资渠道,2009年,温江区政府出资1.7亿元成立了成都市唯一一家区级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成都市温江区三联担保有限公司,主要为涉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个体经营者、农民个人提供融资担保和其它中介服务。截至目前,该公司在保额已达到4.17亿元,其中针对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涉农担保贷款余额超过3.5亿元,对完善温江区农村资本市场、将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发挥了较大作用。在三联的带动下,成都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专业化担保公司开始介入温江区花木担保市场,在保额已达到5.3亿元,完善的花木信贷担保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采用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的做法较为成功的有华夏银行西区支行和温江邮储银行。前者将农户单户贷款金额放大至1700万元,期限2年,抓住了一大批花木种植大户及龙头企业,短短一年时间,贷款规模就突破3亿元。后者对个体400万元、小企业1700万元以上的农村生产经营贷款由省分行批,上不封顶,一户一策,审批速度较快,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专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中,单户个体贷款上限各行从100万元至1700万元不等,小企业从1000万元至2000万元不等,期限目前均为1年,利率上浮30%以上。

“银花合作”绿意无限

“银花合作”透射出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的巨大潜力。通过金融支持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区域特色经济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区域金融也由此培育出了巨大的市场。

“银花合作”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如花木行业的经营风险、贷款自身存在的操作风险、贷款还款保障度不充足的风险、花木贷款专营团队建设薄弱的风险等。

银行支持服务花木产业持续发展,一是要打造专业化的产业专家团队,二是要提供更加契合花木产业经济特点的产品与服务,三是要把握花木产业特有的风险点,四是要选择性地支持产业链条中的优质群体,五是要大力开展与成都花木交易所的合作。

成都花木交易所为“银花合作”带来了新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

首先,花木交易所为银行带来了良好的客户源。具备经交易所审核批准的花木交易商会员资格的,是花木产业中较为优质的客户群。并且银行从客户的交易行为中,可以了解到客户的销售状况、资金实力和库存情况,从而更好地筛选出其中的优质客户。

第3篇

关键词:绿色信贷;赤道原则;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18-02

一、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在中国,绿色信贷指政府部门通过金融行业的杠杆原则来调节信贷的支持,就是对不符合环境条件的企业与项目不提供信贷的支持,而且采取相应措施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而对绿色环保行业则实施贷款绿色通道政策。目前,中国关于绿色信贷的研究主要是信贷风险和信贷作用这两个方面。

在风险方面,(2011)指出,在中国,违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企业相对突出,导致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绿色信贷环境的帮助,总结了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实践,以及对中国实施绿色信贷的参考,有利于中国推进绿色信贷。但因为它是新事物,商业银行的理解和实施绿色信贷仍然有着很多的困惑。主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过多的依赖于环境保护部门的相关信息,还有环境的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等等问题。而中国环境保护部门的信息更新和落实又存在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的问题,致使很多企业可以有漏洞和空子可钻,加大了绿色信贷的风险。

在绿色信贷的作用方面,党春芳(2011)指出绿色信贷的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且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实施惩罚性的高利率,以此来收回部分资金,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还有就是在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开展节能减排信贷业务的观点,并分析商业银行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的作用。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推进相对光滑的绿色信贷,在创新信用等级方面,绿色信贷进展缓慢,制约了绿色信贷的发展。对赤道原则是否适应中国国情,还需要实践,本文希望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目前开展绿色信贷条件,以此实现赤道原则,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减排责任制度。政府的支持和国家的激励机制也是开展绿色信贷必不可少的,这些为进一步开展绿色信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中国银行绿色信贷情况

在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为了支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银行打出了以“绿色”、“低碳”为目的的信贷方式,2012年一年时间向绿色经济、低碳项目和民生工程在本地和国外的信信贷高达1 000多亿元,为山东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获得了“金融创新奖”由省政府发出。在个人理财方面,2012年中国山东省分行消费信贷新投出250多亿元的贷款,连续三年增长位于同行业首位,促进全省消费的增长,改善人民的生活。

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与规章标准

虽然国家制定了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用风险的意见》并作为指导绿色信贷的政策,但缺乏一个统一的操作规则,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的缺乏,导致商业银行仍然存在选择的空间,缺乏刚性约束,经营绿色信贷标准和法规的缺失。虽然说中国的绿色信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因为相比在世界上,更加成熟完善的“赤道原则”中国的《环境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意见》对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绿色信贷政策,是一个综合性的,行动的基本规律,对大和广泛的内容,缺乏具体的贷款指南或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标准。在各大商业银行的宏观指导下,虽然颁布了规定的相关制度,但由于关键的概念是不一致的(如环保产业的定义等),速度和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政府的激励与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由于缺乏政府支持和监督制约机制,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商业利益,而不是环境保护,对一些界限不清,或短期内难以暴露环保问题的企业和个人仍然给予信贷支持。 由于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各商业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力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各商业银行不公平竞争,挫伤银行遵纪守法的积极性。

(三)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不完善

环境保护部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签署了信息共享协议,他们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提高信息共享的工作全面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通知》,将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在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三部委发表了《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实施防范各级环保部门的意见》,要求信用风险与商业银行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企业环境信息共享。但是这是不重要的任务。由于当地环保部门和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建立双方沟通的渠道很困难。

(四)缺乏完善的风险评级标准

绿色信贷作为一种工具、概念和方法,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交付,加入贷款申请人的环保信息,节能减排和环境风险的检查和评估的情况下,为了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的企业延长信用,发挥为绿色环保的支持作用。这需要一定的标准的审查。审查标准也需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绿色信贷发展时间太短,盲目地引进国外的标准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借鉴,然后参考中国国情进行一定的调整,来确定这个标准并实行。

三、国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对策

(一)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行政监督机制,它有能力控制和监督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环境风险谨慎的操作规则。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在分类标准建立贷款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贷款项目实施社会影响评价,不仅要确保银行能真正实施绿色信贷,而且必须建立环境风险谨慎的操作规则。为了建立绿色信贷法律制度的监督建立可行法律法规。

(二)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督制约机制与政府激励推进机制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必须与政府监管机构一起工作,建立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和激励推进机制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为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提供基础,并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压力和动力。其中,不仅要有商业银行的违规行为对环境的非法程序或“项目”的企业信用行为的责任和惩罚措施,而且也要进行有效的绿色信贷商业银行和企业奉行的政策奖励。

(三)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银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两高”(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工业增长速度仍然较快,在贷款总量上有上升,而且这增幅的下降趋势不明显,商业银行控制的“两高”行业贷款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任务。基于此,政府部门的监管应放在一起。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要落实责任追究违法行为,要真正激励实行绿色信贷政策的银行和企业,引导银行和其他金融行业支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业。增加惩罚污染企业和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的行为,增加商业银行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风险,同时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配套政策。首先,绿色信贷行业的支持,从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好,如风力发电和垃圾发电等行业,需要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支持,给予鼓励和保证,这样使得银行等金融行业敢于发放贷款支持。第二,政府应该建立在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信贷不仅是银行和金融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一个银行,用来降低风险和防范其金融业的有效途径,但在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政策的缺乏条件下,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将是不够的。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部门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首先,环境保护部门和商业银行应该各管其职。目前,中国很多企业有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由于地方政府给予当地环保部门的压力,在这些大的利润的条件下,政府部门采取的是不管的态度,大量的环境污染信息只能由NGO透露。出现这样一种结果,环保部门应扩展到企业环境信息采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和环境保护中心。重点行业的定期检查;环保企业要随时抽查;加大违法企业的处罚;对重点企业项目类型增加审查;加大社会监督和制约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防止商业银行为非法企业污染环境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提高企业的环境整体意识。商业银行应完成贷款企业的信息收集,跟踪贷款公司使用,由国家行业的贷款审查规定的项目增加,减少污染工程行业,贷款数量也要规避风险,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信息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沟通。因为当地环保部门和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分别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所以信息共享的路径很长,信息传递周期很长,导致信息更新很慢。环保部门和商业银行应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企业环境保护的数据库,环境保护和中央银行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提高企业信息共享的强度,同时要求商业银行以企业环境信息作为判断是否提供信贷支持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朱怡琳.发展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由支持绿色经济模式引发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1,(20).

[2] 张容海.关于绿色信贷的几点思考[J].辽宁经济,2012,(6).

[3] 文静.金融部门开展绿色信贷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甘肃金融,2011,(9).

[4] 何德旭,张雪兰.对中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思考[J].上海金融,2010,(12).

[5] 党春芳.关于中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2).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SWOT;战略选择

Abstract:The strategy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reached consensus. To practi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e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f our society. “Green Credit” which follows the wa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new idea in China. In this paper,SWOT matrix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process of practicing Green Credit. Through our analysis,we think that Reverse-Strategy is suitable for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and in order to practice the strategy,a series strategic initiative has been proposed as reference in this paper.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Green Credit,SWOT analysis,strategy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7-0069-04

随着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对自身信贷资产安全和银行声誉的重要性,通过信贷杠杆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已成为各界的共识。2007 年7 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以“绿色信贷”机制为主要措施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这一举措标志着“绿色信贷”政策的创立与推行。之后,银监会相继于2007年7月和11月又了《关于防范和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配合环保部门,认真执行国家控制“两高”项目的产业政策,我国绿色信贷制度初步形成。

一、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现状

绿色信贷不仅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经济手段,同时也是行政和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国内研究者们对绿色信贷的研究始于最近几年。陈雁(2008)分析了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绿色信贷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对当前我国银行业在推行绿色信贷、增强银行执行力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张燕姣(2008)指出作为绿色信贷的实践者,商业银行应深刻认识绿色信贷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求商业银行将绿色信贷作为重要战略思想长期坚持下去。李东卫(2009)指出了我国现行“绿色信贷”机制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了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建议。马萍(2009)分析了绿色信贷的战略地位、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强调商业银行要承担社会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绿色信贷全面展开。龚剑(2008)从赤道原则入手,讨论了赤道原则在中国的实践―绿色信贷产生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指出绿色信贷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2008)指出我国环境整体形势严峻,污染企业关停给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加大,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绿色信贷已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者对绿色信贷制度的关注和研究是近几年才展开的,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对国内绿色信贷制度实施状况及国外绿色信贷制度发展状况的简单介绍和分析,系统性明显不足。本文立足于战略管理的视角,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战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制订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必须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资源,发现机会和威胁,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为战略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SWOT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优势(Strengths)

1.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项业务迅速提升,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也得到加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一批管理水平较高、效益较好的银行已经分别在境内外上市,这些都为我国绿色信贷实施提供了实力保障。

2. 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布局较完善,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的普及,提高了客户管理水平。在业务发展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拥有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这些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通过更多渠道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开发和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3. 鉴于本土优势,相对于外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更加了解国内环保法律法规,有更多渠道了解环保信息。面对环保政策模糊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时,我国商业银行比较易于与地方政府沟通,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4. 在长期金融实践中,我国商业银行积累了丰富实用的风险管理经验,有着更多针对我国企业的实用的风险调查、控制、管理和处置措施。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劣势(Weaknesses)

1. 各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制及制度,信贷人员对环保政策法规了解较少,现有的人才结构无法满足绿色信贷项目实施和环境风险评估的需求,这严重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深入开展。此外,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缺乏对于环保企业的经济扶持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或从事有利于环境行为的企业,如新能源、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的企业,银行缺乏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

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而且目前各大银行只是依照央行的绿色信贷发放原则自主地理解与执行,同时各大银行都有各自的信贷审核标准,甚至同一个银行系统的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这也给绿色信贷标准的统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相关的专业技术、产品和服务,在项目技术可行性、节能量测算、节能行业政策及技术标准确定等方面还不熟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则更加缺乏。如我国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展能效项目的某些商业银行,在对项目技术可行性的判断上,很大程度仍依赖于国际金融公司技术团队提供的合格技术认定。

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对自身应当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了解不深,重视不够,在对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等问题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到位的现象。对于绿色信贷工作,普遍将其看成是一种公益性活动或政策响应活动,而非核心商业元素。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下,某些银行仍然对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趋之若鹜。另外,我国的商业银行还缺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更没有把银行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相对狭隘和落后。

(三)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机遇(Opportunity)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机遇,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 中国绿色信贷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中国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带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比如,绿色信贷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要求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因而可以促进中国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在国际上盛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了更多学习、合作的机会。当前,我国环境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环境执法力度有所加强、全社会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市场机制也开始进入环境领域,这些为我国绿色信贷发展提供了宏观需求和有利的环境。

(四)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战略实施的威胁(Threats)

1. 国际金融同业竞争。目前抢滩大陆的国际商业银行都已经实施绿色信贷多年,有着丰富的项目操作管理经验,是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目标客户的有力争夺者。

2. 地方保护主义的排斥。促进投资时期,地方保护主义和唯GDP主义对“双高”企业大开绿灯,对绿色信贷项目构成不正当竞争;地方经济发展观与绿色信贷理念存在较大差距,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在GDP发展观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注重经济发展指标,较少关注能耗和污染指标。在对银行信贷的引导上,只要是能够创造GDP和就业机会的企业,就要求银行给予支持。

3. 节能环保存在技术不确定性。大量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但其实际效果还有待市场验证,而商业银行客户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的风险,可能导致客户的经营和银行的信贷产生严重经济损失。

4. 趋严的环保政策,使相关市场主体面临更大环境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客户环保忧患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绿色投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趋势对金融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若不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发展绿色金融,将面临客户流失、市场份额降低的风险。

三、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战略选择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机遇、威胁、优势、劣势的分析,为商业银行战略选择提供了基础。SWOT矩阵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战略提供了发展型战略、扭转战略、多元化战略、防御战略四种战略选择(如图1)。

具体如下:(1)机遇―优势(OS):充分发挥银行内部优势,抓住发展契机,加强与政府合作,加大绿色信贷的营销。(2)机遇―劣势(OW):主要是利用外部机遇来消除银行自身弱点:首要选择是加大与环保机构的合作,构建银行的绿色审批机制,成立绿色信贷相关部门,再则是加大绿色信贷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3)威胁―优势(TS):利用内部优势,避免或减轻外部环境劣势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积极与国外赤道银行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信贷经验,同时也要督促地方环保法律的落实,再则就是降低因环保技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信贷风险。(4)威胁―劣势(TW):减少内部劣势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有选择地进入绿色信贷市场,逐步积累绿色项目的实施经验。

从我国商业银行SWOT矩阵内部条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水平、机构布局、客户资源、环保信息获取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关于绿色信贷,我国从2007年才开始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国外。直到2010年,我国正在实践国际通行绿色信贷准则――赤道原则的银行只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2008年加入)。从我国实施绿色信贷的劣势来看,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上相对缺乏,并且银行内部缺乏实施绿色信贷的专业人员,银行对实施绿色信贷的激励也不够,企业文化相对匮乏。最核心的是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标准上没有具体化。因此,从内部条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时候,优势是相对于外资银行而言的,具有本土化的优势。但是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银行没有实施绿色信贷的经验,银行自身实施绿色信贷的准备不足,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了解和熟悉刚刚开始。而外资银行有很多在绿色信贷的实施上执行的是国际通行的标准――赤道原则,并且具有很丰富的实施经验。可见,不论是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是具体的实践上,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上劣势明显大于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实施上面对的是一个劣势内部条件。

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银行业已经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同业竞争,国内部分地方会存在保护主义,诸多新的环保技术有待验证,银行客户需求在不断变化;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绿色信贷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信贷业务的主流。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相对平稳,并且绿色信贷也是国家支持和提倡的,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会得到国家以及世界先进银行的帮助。再有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绿色信贷以后,能够加强中国商业银行在国内和国际上企业的绿色形象,为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并且这些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方向是不谋而合的。因此,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对于机遇和威胁而言,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是机遇大于威胁的外部条件。

基于以上内部对比分析和外部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是劣势和机遇并存的内外部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选择应是“扭转战略”,位于战略选择图的OW象限。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在实施绿色信贷的过程中,消除自身的劣势,抓住有利的机遇。我国商业银行要消除自身的劣势,就要与社会各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改进和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宗旨和目标,完善治理结构,改善内部运营机制,重构业务流程,调整业务政策,并学习借鉴国际绿色金融经验,引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经验和技术,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和产品储备,消除劣势。

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的战略举措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战略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在信贷理念、信贷流程和信贷产品的设计等各个方面体现社会环境意识,将社会环保标准贯穿在信贷审批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银行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

关注环境保护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调整单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营运思路和模式,履行银行的社会责任。

(二)加强员工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传导银行社会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应倡导绿色信贷所需要的文化理念,一方面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银行发展目标和企业文化中,并将社会和环境管理因素融入业务流程和运行中,以此系统、综合地评价和管理绿色金融发展的风险和机会;另一方面要确立绿色信贷在信贷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让员工充分认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明白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提高对环保的认同度。只有全员树立了绿色信贷理念,才能在工作中考虑环保因素,真正将绿色信贷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调整银行内部组织结构,重视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储备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组织结构方面,应考虑在商业银行内部增设环境与社会发展部,专门负责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评估和防范。同时,由于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到较深层次的技术领域,发展绿色信贷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增加人才储备、加快专业化队伍建设。

(四)积极支持绿色产品创新,加强绿色信贷产品供给

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创新信贷管理的模式,积极支持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逐步建立起金融支持节能环保事业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雁.绿色信贷:金融服务调控环保行为的新篇章[J].环境保护,2008,394,(4).

[2]张燕姣.绿色信贷: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8,(10).

[3]李庶泳.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合理边界:济宁个案[J].金融发展研究,2009,(1).

[4]李东卫.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政策的完善[J].节能与环保,2009,(6).

[5]马萍.绿色信贷与社会责任―基于商业银行层面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6).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绿色信贷 实践 难点 对策

一、绿色信贷的内涵

关于绿色信贷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绿色信贷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阐释:第一,绿色信贷就是要让银行业承担起督促企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改变粗放经营模式的社会责任,使经济社会在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银行业在督促企业改变经营模式的同时,其自身也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绿色信贷则可以成为其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实践

1.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规模最大。截至2010年6月末,该行支持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余额达4200多亿元。2012年2月24日,在中国银监会主办的《绿色信贷指引》新闻会上,工商银行信贷部高层领导透露,截至2011年末,该行在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四方面的绿色信贷余额就已经达到2900多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在近三年中也增长迅速。见表1。

表1 2009年~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统计表

数据来源:通过对2009-2011年度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公布数据整理而得。

从表1可以看到,近三年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除2010年中国建行以8.12%的速度增长以外)几乎每年都以两位数比例增长。截至2011年末,这两家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绝对数都已经超过2000亿元。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规模较大。2010年,浦发银行投入节能环保行业贷款为214.61亿元,当年退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存量贷款227亿元。截至2011年末,该行中间信贷贷款发放超过10亿元、能效贷款达到近10亿元,全行三年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超过1000亿元。

2009年,兴业银行全年共发放节能减排贷款金额165.8亿元。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已累计发放绿色信贷融资2857笔,金额达1290.08亿元。

2.产品种类不断创新

在产品种类创新方面,兴业银行是先行者。2006年5月,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联合在国内率先推出能源效率融资项目,主要支持中小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融资需求。2008年2月,兴业银行与IFC签订第二期合作协议,将融资适用范围从能源效率项目扩展至所有节能减排的相关项目。

浦发银行则在2008年首推《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旨在为国内节能减排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形成了业内最全的、对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全面覆盖的金融产品体系。该绿色信贷产品已于2009年成功实施。2011年,该行在其绿色信贷体系中增加了“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新产品,该产品在短短半年内使得三四十个大型项目稳步推进。此外,浦发银行还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绿色信贷产品,例如和法国开发署合作开发的中间信贷贷款产品,以及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的能效贷款产品等。

国有商业银行也不断进行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2010年,建设银行将其绿色信贷产品覆盖面扩展到了文化产业,为文化创意、动漫影视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信贷支持。同年,建设银行在同行业还率先创新了新农村建设贷款产品,重点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安置改造、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则以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绿色信贷政策的切入点,积极拓宽节能环保信贷项目的发展领域。近年来,该行加大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于2009年在江西专门推出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国内保理业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难点分析

1.商业银行信贷评级难以做到细致化

第一,在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评级体系中,其包含的评级指标除少数财务指标是定量指标以外,绝大多数指标都是定性指标。这导致商业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过程中,其信贷评级更是难以做到定量评判。第二,当前商业银行在进行绿色信贷投放时,大多实行的是“环保一票否决制”,即已经发生了环境违法事件的企业将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但是在信贷项目投放时,商业银行对于尚未暴露出环境风险的企业却无法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充分评价,致使银行在选择信贷项目时要么选择放贷,要么选择不放贷,而无法根据不同企业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更细致地差异化选择。尤其是当其面对环境危险型企业、环境合格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时,最终的评级结果可能毫无差别。第三、对于企业环境风险的动态变化,商业银行由于缺乏量化的信贷评级,导致其不能对该企业绿色信贷规模大小做动态调整。

第6篇

1 商业银行加速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有利条件及意义 

1.1商业银行加速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有利条件 

1.1.1环保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条件已逐渐成熟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环保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条件已逐渐成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环保产业高速成长已成为必然。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紧迫性强,发展的潜力大。环保产业作为全面提升民生的保障,关联建筑业、制造业、化工业、林业、养殖业、农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关联产业链绵长,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 

1.1.2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了新兴业态平台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业态,由于其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及移动支付技术,业务办理便捷,运作模式灵活多样,相比传统金融业务,更接地气,发展潜力更大。资本市场与互联网金融的加盟,不仅能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增添新的动力,而且能拓宽绿色信贷业务的办理渠道,增加盈利模式。 

1.2商业银行加速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意义 

1.2.1 体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发展绿色信贷既是商业银行贯彻产业和监管政策的要求,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需要。2013年11月,银行业协会组织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签署绿色信贷共同承诺,就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授信管理、践行绿色信贷、提升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等内容做出了郑重承诺。尽管此承诺书对商业银行来说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却体现了各家商业银行对社会的诚信。 

1.2.2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了关于绿色信贷运用的相关政策,但在当时地方政府追求GDP发展的情况下,部分环评未过关的项目,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压力,从商业银行中拿到贷款开工建设,造成无法挽回的环境影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信贷投放收益,较少关注贷款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在实际中,我们不难看到,不少造成当地环境污染和社会不稳定问题的工程项目,除了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外,也带来了不良声誉,招来民众和环境民间组织的批评和指责。如2010年7月,紫金矿业发生污水渗漏事故,造成大面积水质污染,被当地法院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因此,发展绿色信贷,对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国策具有重大意义。 

1.2.3有利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发放调查和数据分析,将信贷资金投向收益较佳的绿色信贷项目,从而有效规避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声誉风险,间接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获取信贷项目利润。在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绿色信贷需求,如环境保护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区、市),明确了煤炭削减、落后产能淘汰、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锅炉综合整治等工作的量化目标,并将工作任务分解至年度;对于其他省(区、市),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这些都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2.4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部分生产企业需要进行升级换代,逐步提升污水、废气等处理能力,确保企业生产符合环保要求。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发放綠色信贷,助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最终通过发展绿色信贷,鼓励信贷资源向节能重点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倾斜,帮助企业技术升级,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2 当前绿色信贷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绿色信贷激励不足 

绿色信贷项目由于存在外部成本,比普通经济模式高出一部分环保成本,使绿色信贷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的制度设计中,要求商业银行对资源环境有利的项目予以信贷支持,但并没有具体的激励措施。另外,节能环保项目的公共性和长期性导致其收益不高、周期长,即使商业银行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愿,但实施绿色信贷可能会导致业绩和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激励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绿色信贷节能减排效益分析有难度 

为量化商业银行贷款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贡献,做到项目环境效益可测量,银监会绿色信贷统计意增加了标准煤、二氧化碳当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节水量共7类节能减排数据。但在实际工作中,节能减排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部分项目的环评报告中无节能减排数据,无法直接获取或者通过测算方法计算出节能减排数据。二是部分贷款项目的技术应用等可能发生变化,节能减排数据需要与企业沟通,才能从客户方得到最新的、符合实际的数据。而且在沟通过程中,有可能存在双方理解不一致,导致节能减排数据有误。三是银监会只提供了煤层气利用、污水处理等共计13个节能减排项目测算模板,部分项目无法通过测算获取节能减排数据。 

2.3绿色信贷披露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目前,上市商业银行已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确定各行的绿色信贷披露口径,并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绿色信贷相关数据。但由于各行的绿色信贷披露标准不同,披露数据没有可比性,无法准确比较判断各行的实施效果。如兴业银行是基于赤道原则按照项目进行统计披露,工商银行是按自己定义的绿色经济行业进行统计披露,而商业银行是按照银监会监管统计口径进行披露。

     2.4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只规定了环保部门应将环境违法项目的查处情况通报当地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商业银行。环保部门与商业银行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仍不够完善,商业银行难以完全控制环境风险。如对于环境违法违规整改不达标的企业名单,银监会或当地银监局按半年频度从环保机构获取后发送至商业银行,信息共享频率低,共享内容有限。 

2.5尚未建立监管后评价体系 

银监会于2015年启动了绿色信贷评价工作,并已要求各商业银行进行了绿色信贷自评,但并未各商业银行的评价结果。虽银监会表示正在探索将评价结果运用至高管履职评价、监管评级等方面,但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3 商业银行加速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 

3.1强化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加强政策引导与IT系统支持 

一是将传统的房地产信贷、小微企业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技术改造贷款与绿色信贷相结合,创新出多样化的绿色信贷业务产品,并配套绿色信贷资金池进行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信贷资金在不同绿色信贷产品中的配置权重及利率水平。由总行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绿色信贷领域的业务研究与实践,利用商业银行“新一代”系统的先进的技术平台及技术力量优势,借助我国高速运算超级计算机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开发与绿色信贷业务相关的市场分析、客户信用及财务状况分析、快贷等一系列专业的应用系统或组件,为绿色信贷业务打造贷前、贷中、贷后的贷款营销及信贷管理利器,全程进行相关的市场分析、客户信用分析及财务状况分析,全面提升绿色信贷业务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二是研发绿色信贷行为预警系统,利用绿色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对应的策略要素作为模拟场景,模拟各种问题综合作用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可采取的化解措施,提前介入信贷风险防范与干预,避免风险发生后再进行处置而导致信贷资金损失。借鉴同业在发展绿色信贷方面的先进经验,出台并完善绿色信贷领域的规章制度及指导意见,结合降低贷款利率、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优先安排人力资源、费用、场所等强力组合手段,在全社会形成“要环保,找建行”的品牌形象。 

3.2国企与民营并重,多层次发展绿色信贷 

可成立专门的绿色信贷部门,对口服务商业银行优选的环保项目。重视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在环保产业集聚的地域,成立专业的绿色信贷分支行。引入环保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商业银行长期从事房地产信贷、固定资产贷款、技改贷款的优势,积极介入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的节能环保、智能、抗灾型新型住宅项目的建设,投入信贷资金支持环保企业新建环保項目及旧项目技术改造升级,为这些环保产业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资金封闭式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多渠道为大、中、小、微的环保企业提供相应的绿色金融服务。 

3.3绿色信贷投向全产业链覆盖 

一是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应介入环保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信贷资金不仅支持环保实体企业的发展,而且支持科研投入及环保人才培养,以抢占绿色信贷市场的制高点,占据有利区域,挖掘优质贷源,储备优质项目,为抢占绿色信贷市场份额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应及早介入高校,开展合作,以绿色信贷方式注入科研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的相关环保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促进大学以一对多的方式与特定的企业及科研机构结成共生关系,提品创新研发、企业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优质毕业生输送等服务。三是为环保专业的大学生及企业选派深造人员提供更优惠的绿色信贷助学贷款,从环保专业毕业的准人才,直接对口到相关的环保企业、科研机构、国家相关部门及银行绿色信贷部门,实现教育、就业、产业与绿色信贷无缝对接、良性循环。 

3.4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深入发展绿色信贷业务 

哈默比原为瑞典工业污染极严重的小城镇,由于应用了先进的环保技术,环境得到重生式蜕变,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环保胜地,成为瑞典的国家名片。从哈默比小镇的成功可得到启示:环保技术的应用可产生超额收益,环境改善后产生的房地产价值增值收益,在短短几年间就能与投资相抵。绿色信贷注入这样的投入、回收、再投入“哈默比小镇”式环保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中,就能将成功的经验不断复制下去。绿色信贷应借助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的现有营销及投放渠道,引导我国房地产业向节能抗灾智能化发展转变,促进各类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成熟,不断降低成本,实现所有建筑向节能抗灾智能型建筑的更新换代转变,最终打造出众多“哈默比小镇”式的绿色宜居城镇。 

第7篇

关键词:绿色金融 色信贷 碳交易

一、绿色金融概述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在谋求复苏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得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大投入、长周期、高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对金融支持的要求更高,依赖性更强,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随之迅速发展。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业务和市场,开展支持环境保护等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也就是说,金融部门将环境风险作为决策评价因素之一,通过金融业的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投资取向和市场行为,从而引导社会资源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合理配置。

二、国内外银行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分析

基于银行层面的绿色金融,国外开始较早,最早的是1974年,前西德设立世界上第一家环保银行,专门为环保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而我国银行业则起步较晚。国内外银行在绿色金融实践的深度、范围都有所不同,鉴于篇幅受限,下面着重从绿色信贷、以碳交易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市场创新两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一)绿色信贷方面的差异

绿色信贷主要指银行在信贷方面控制对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项目和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贷款。国内外银行的绿色信贷实践的程度、涉及的范围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

(二)绿色金融市场创新的差异――以碳金融为例

国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创新主要体现在碳金融上。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碳金融是在某类项目中用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的资源,主要指的是碳市场上的交易行为。目前欧美各国无论是规章制度、交易市场,还是市场参与主体和中介发育程度,都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碳金融市场体系。2008年碳交易成交额为1263.45亿美元,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呈快速增长态势;银行在碳市场担当中介服务角色,还据此衍生出项目咨询和投融资服务。

相比较而言,我国虽然有部分银行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碳金融服务,开发了针对碳交易的金融产品,但国内银行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偏低,业务模式单一,交易价格方面也没有和国际接轨。实际上,我国累计提供的碳减排量占据全球的一半左右,可创新的工具、产品丰富,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值得国内银行积极研究和参与实践。

三、比较结论和启示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绿色金融实践方面存在较多差异。首先,国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种类丰富,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绿色金融市场,如碳金融市场,并且践行绿色信贷时有统一的赤道原则。我国银行业在这方面起步晚,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及交易市场,更缺乏统一的衡量环境风险的准则和流程。其次,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银行,其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绿色信贷政策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欧美发达地区银行承担环境方面责任的重点在于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国内商业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重点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兼顾环境保护。

总体而言,如何统一绿色信贷项目评价标准,怎样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如何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市场,找准银行在绿色金融服务中的定位等,都是我国银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应该关注的绿色金融建设重点,也是探索我国银行业综合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国外已经积累的经验等,也都非常值得国内银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年第6期

第8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金融;绿色信贷

一、国际绿色信贷的发展历程

绿色信贷的理念最早起源于欧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萌生阶段。1974年联邦德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命名为“生态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80年代以来,美国的银行逐渐认识到自身在环境发展中的作用,1989年5月,美国CERES(Coalition fo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Economies)投资集团发表并启动了对地球环境负责的“伯尔第斯原则”。二是起步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亚洲、南美洲及东欧等国家的在经营中将环境政策纳入其中,标志性事件是1999年道琼斯指数创建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和2001年英国金融时创建的专门反映环境部门的变化的FTSE4 商品指数。三是推广阶段。2002年10月,荷兰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在伦敦格林威治集会,并参考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制定的环境和社会政策,起草了规范金融机构在处理融资项目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时应遵循的原则,称为“赤道原则”,自愿接受该规则的银行被称为“赤道银行”。2003年6月,10家国际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赤道原则”。2003年10月,日本的瑞穗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成为亚洲首批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2008年,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目前,全球已经有35个国家78家银行接受赤道原则。

二、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从2005年底发展到目前,不足9年时间,发展理念、制度措施等方面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绿色信贷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规定,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的开始。2007年4月1日起,人民银行出台政策,明确指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企业审批信贷业务时,增加新的重要参考依据,就是要登录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中查到企业环保信息。2007年6月30日,人民银行指导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和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7月12日,人民银行、国家环保总局、银监会联合出台我国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明确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总体要求。 2007年12月,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进入到我国排污减排的主战场。2009年12月23日,一行三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明确信贷投放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加大绿色信贷和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2012年2月24日,银监会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为抓手,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2014年,人民银行信贷政策中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信要求,明确指出各银行业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机制,不断提升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防治大气污染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绿色信贷力度逐步加大

2006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推进措施,严格落实国家一系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政策。一是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逐步建立起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如建设银行2006年制定的《大中型客户授信审批五项基本原则》,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环保一票否决”信贷审批制度;二是开辟信贷绿色通道。如农业银行对于初次合作的重点项目,实行信用等级评定、授信、固定资产贷款合三为一,简化运作流程。同时,对部分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及项目实行利率优惠,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5%-10%;三是加大信贷“绿色产品”的供给。如2008年,浦东发展银行推出《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包括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这是我国银行中第一个低碳经济的综合服务方案,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满足环保行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四是多种形式宣传绿色信贷理念。如2010年北京、湘潭等地商业银行以低碳银行论坛的形式推进绿色信贷,来营造绿色信贷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明确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及其相关业务的主管部门是银监会。

三、欠发达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信贷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目标还相差太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本文以LC市为例进行研究。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65.8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3%,在全省17地市中排第11名,属于经济欠发达区。同时,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量偏小,除人民银行和银监局两家监管机构外,有1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银行、2家城商行、3家村镇银行、2家农商行和5家信用社。2013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30.94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达的2.95%,在全省17地市中排名为12名。2013年人民币各项存款贷额1930.94亿元,占全省存款余额的3.05%,在全省中排名为13名,也属于金融欠发达地区。

(一)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严重制约政策深入推进

经济和金融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况下,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当地的经济结构往往决定银行投资方向。以LC市为例,该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和城市化扩张期,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增速为13.3%,高出轻工业3.1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5%,这比2012年还高1.95个百分点,同时比全省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低8.5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传统优势产业,重工业尤其高耗能产业占比较高,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现状严重制约银行业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不易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外部惩处机制缺失,银行破解“囚徒困境” 难

银行业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与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之间的博弈,削弱了政策执行实际成效。目前,出台的各种文件中“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框架标准,缺少具体“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对银行执不执行绿色信贷不好判断,根据“囚徒困境”博弈理论,如果没有外界有效的惩处机制和手段,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采取绿色信贷政策对其来讲是最优策略,因为如果自己根据政策文件制定相关严格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设置了非常严格的“绿色壁垒”,那么其他银行就有机会吸引部分高耗能的优质客户资源流失,尤其是在经济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企业多的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外部惩处机制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绿色信贷”的普及速度。

(三)尚未形成激励机制,落实绿色信贷缺乏动力

环保项目具有“外部经济”的属性,虽然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未必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环保项目通常具备投资大,预期收益不确定等诸多特性,使得资本回报率偏低,银行业金融机构难以自觉执行绿色信贷。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这类似的准公共产品,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等多种方式,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应过多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来强迫其履行义务。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绿色信贷”激励机制,一旦国家放松政策调控,银行业金融机构难以主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

(四)信息共享渠道不流畅,绿色信贷执行成本偏高

目前,环保部门信息存在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高、缺乏地区性的“绿色行业”指导目录等问题,银行分支机构只能根据上级行确定的信贷投向和环保部门已查处的“两高”企业等信息确定信贷结构调整方向。而环保部门公布的“黑名单”之外的企业和项目是否真正符合国家环保标准,银行只能通过现查勘察、贷后跟踪检查等进行甄别。此外,目前我国银行业机构普遍存在缺乏绿色信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环境金融风险评估能力不足和社会中介力量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导致项目研判准确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信贷管理成本,扩大信贷风险,制约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

四、对策建议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循环发展

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打造特色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和服务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鼓励优势骨干企业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联盟等方式,兼并重组工艺技术落后企业,整合存量资源,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高端化、集中化和大型化。同时,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将节能减排目标列入政府考核中,提高地方官员转方式、调结构的自觉性,真正实现以点带面,从而不断增强经济稳步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制定绿色监管细则,强化外部监督效用

借鉴在绿色信贷领域取得卓越成效的荷兰银行、瑞穗银行等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机构践行绿色信贷政策的客观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符合国际和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的管理指南,并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制定出差别化、具体化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标准。同时,监管部门应将客户的环保情况作为客户办理、年审贷款卡的重要审查内容,通过完善绿色信贷基础审查信息,健全绿色信贷惩处机制,确保地方监管部门能够加强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管。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强银行内在动力

政府制定相应扶持、激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调动银行业机构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引导银行业机构强化绿色信贷理念,加大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力度,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人才培养机制,将积极支持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项目转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政府应进一步营造绿色信贷的氛围,对开展绿色信贷工作取得卓越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降低绿色执行成本

建立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联系会议,由人民银行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及时通报相关情况。一方面银行业机构将行业环境风险的评估反馈给环保部门,以便于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环保部门积极承担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好甄别和监管作用,及时将环境违法的企业向银行金融机构通报,减少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的成本。同时,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相互提供业务培训,增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耗能、污染风险企业的授信管理能力。

(五)建立退出保障机制,引导信贷退出节奏

建立健全退出补偿机制,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对需要信贷退出的行业和企业进行统一规划,使得银行资金逐步退出,避免银行资金同时抽出导致企业倒闭情况的发生。同时,政府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激励企业主动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引导企业做好落后产能升级改造或淘汰,降低企业转型成本,避免突然提高企业融资成本而引发的其他连锁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尽力减少银行业机构信贷资产风险,为开展绿色信贷创造环境。

参考文献:

[1]卓尚进.创新发展绿色银行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金融日报,2013-6-5

[2]打造蓝色银行――建行聊城分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金融日报,2011-7-29

[3]左瑞娟,郭凯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SWOT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7)

第9篇

【关键词】旅游 特色银行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全方位、系统化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我国的旅游业还会持续保持良好的态势。而银行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银行的特色服务能够增强旅游系统的科学性,使景区的整体功能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够实现银行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促进本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构建本地旅游特色银行是实现银行自身与本地旅游业共同提升的双赢举措。因此,本地银行必须尽快调整业务的经营方向,从本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探索与创新,从而找准银行服务旅游业的切入点,促进本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一、进一步增设本地旅游景区银行卡自助终端服务

首先必须在当地旅游景区进一步增加离行式ATM。在旅游景区的重要区域以及人流密集处包括餐厅、宾馆以及售票大厅等地广泛布放ATM,同时要对离行式ATM的全部交易内容按照基本跨行交易类型进行利益的分配补偿,要特别注意要布放银行可自助售票终端,同时为了有效降低售票机的运作成本,可以选择在原有自助终端的基础上,升级软件从而保障银行卡自助购票功能的实现。从实际观察来看,在景区游客量较大的旺季,通常景区的售票窗口无法承载更多的游客需求,因此景区迫切需要自助售票终端的布放,布放自助售票终端不仅方便了游客,提高了景区的工作效率,更节约了人力成本。自助终端的布放还能够更好地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服务形象,增强景区的辐射力。

二、以旅行社为载体在旅游景区提供便捷的刷卡消费服务

旅行社本身是景区的目标特约商户,同时旅行社也是团体旅游消费的第一组织机构,旅行社有着不可忽视的强大买方优势,这对于旅游业受理市场的拓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果收单机构可以在旅游景区深入拓展服务范围,逐步普及部分酒店、餐饮、景区门票以及停车场等刷卡服务,不但能够避免游客随身携带大量现金的安全风险,还能够与景区联合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刷卡优惠,更可以将支付方式进一步延伸至手机以及景区一卡通等,从而使景区管理更加方便化、透明化与规范化,有效地提升游客对于景区、旅游城市以及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因此银行要以旅行社为重要载体,在旅游景区进一步提供便捷的刷卡消费服务,与旅行社结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密切关注本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当前,我国的许多景区都相应成立了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有效地对景区进行了科学的管理与统一的规划,大型景区旅游公司的出现也加大了景区扩建的规模和力度,而银行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银行的特色化服务对于景区的全面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银行必须要时刻关注我国旅游业改革的相关政策、步骤以及时时动态,特别是景区发展的基本方案、规划以及项目投放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推出适合于旅游业项目发展的金融服务,从而为本地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四、将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作为加快受理市场建设的重要部分

根据九部委《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银行可以把包括由建设部管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林业部管理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这些旅游景区所在地作为受理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这些景区范围内以及周边地区营业额百万以上的商户以及星级酒店等商户进行银行卡的受理。此外,坚持点与面的有机统一,增强特色银行服务的辐射力,大范围开拓旅游合作区域的受理市场。

五、根据客户的类型,提供多元化服务

银行要全面分析客户的类型,根据客户的基本特征以及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推荐适合于客户所需的金融产品。首先是对重点关注行业、客户和项目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多元化并且差异性的金融服务。同时,根据本地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改革情况,结合转让或拍卖景区景点经营权,可以适时推出以门票收益权质押、景区设施抵押等担保贷款产品;其次,要进一步考虑本地区范围内宾馆业的经营规模,如果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经营效益一般以及经营季节性强的特点,则要谨慎介入信贷产品,对存量贷款宜逐步退出,以吸收存款,提供中间业务和个人业务产品为主;最后要与旅行社一道,除吸收存款外,还可以推出旅行社统保工作,推动旅游保险业务的发展。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本地旅游特色银行的构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关系到本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成败。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务必须要顺应时展的形势,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特色服务,从实际出发,综合考察旅游业对于银行服务的现实需求,从而使特色银行真正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长应.改进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工作的思路与对策[A].湖北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科研成果汇编,(1999-2000)[C],20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