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5 10:39: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

 1.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

 如何更广泛深入劳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兴趣呢?那就得关注学生所熟悉的、喜欢的话题。所以教师在选择劳动教育话题时,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这样他们的创造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如教学《快乐的春节》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播放学生周围亲戚、朋友春节里热闹的场面,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过年前打扫卫生的场面;有的说包饺子的场面,有的布置房间的场面;还有的编了顺口溜:过新年,包饺子,吃团子,过年了,团圆了,唱歌跳舞真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对学生有效地进行了劳动教育训练。

 2.在课堂教学中使劳动教育得以巩固

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应为学劳动技能的发展提供用武之地。如对于劳动的课文,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特点,查找有关资料,自编解说词,借助挂图或课件向其它同学介绍课文中的劳动技能,并回答其它同学对劳动知识有关内容的询问……在有趣的“介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教育能力,更迸发出了创新实践的火花。

 3.用课前三分钟使劳动教育得到延续

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地劳动教育训练。由于时间的限制,所选择的题材应该是短小精悍的。而不同年段的孩子,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所关注的事物不同,兴趣的关注点自然也不同,所以使得题材的选择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尤为重要。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认识、需要的不同,因此题材的选择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如:植树节要到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谈话自然会提到植树。抓住这一话题,让学生说说如何植树,让学生说说植树的方法。学生通过漫谈,交流资料,了解了一些植树知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劳动观念得到训练。

 4.在日常生活中使劳动教育得到深化

第2篇

一、 劳动有益于思维发展

这种教育信念的形成源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历中的长期观察。他发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明的,好钻研的智慧”。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许不是因为智力原因,而在于他们看不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依存性),而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将其中的环节、步骤、操作之间的依存性展示在儿童面前,有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与思维活动的激发。苏霍姆林斯基在劳动教育方面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发现了儿童思维生长与劳动教育之间具有相互建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劳动,并非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而且他认为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对学生有害。“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随便让人去搞一点什么体力劳动(以免他无所事事)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很有害的。我在十年期间对140名学生(从7岁到17岁)的智力发展和智力生活进行了观察,这些学生都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而不得不每年花几个月时间去从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单调而沉重的体力劳动的。这种缺乏动脑的劳动的情况,在青年人的整个智力面貌上留下了痕迹。”“我想,有些思维品质是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在他看来,“思维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因此,他提出利用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劳动,促进儿童发展那些用来发现因果联系、机能联系、时间联系的思维能力,使儿童思维处在不停地运动与持续地探索中。在这种劳动中“信号多次地由手传到脑,又由脑传到手;脑教会了手,手也发展和教了脑”,精细化的劳动操作,从神经生物学意义上与“习得”的心理机制等方面不断促进儿童的思维走向细致化。为了进一步提升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促使儿童的“思维装备”从“单核”升级为“双核”,他强烈推荐我们“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并且欣喜地告诉我们,那些学会了用双手工作孩子的典型特点就是“不断产生新的构思和具有发明创造精神”。

非常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神经生物学家,但他通过长期的经验观察,准确地发现了复杂劳动在智力训练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且像一个系统工程师那样,规划出一个全面锻炼思维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劳动丰富完善学生的精神生活

“劳动从童年起就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了他们的理想,唤起了他们的最深刻的欢乐感――发现世界、进行创造的欢乐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并没有停滞在思维/智慧的层面上,而是跨进了精神领域。帕夫雷什中学那些小小“设计者、育种者、电工和无线电工”们,在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劳动中,检验着各种设想和猜测,而从中获得的发现,“能给人以人格尊严的内心感受”,个体的价值在一次次发现中得到切身的体验。那些经历着构思、设计、检验、修改过程、充满失败挫折甚至艰苦的劳动,则“考验着人的性格,锻炼着人的意志”,“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坚持精神、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遇到挫折不气馁的精神”。那些对劳动缺乏兴趣的学生,在辅导员的努力下,劳动激情被唤醒,产生了为自己所做到的事的自豪感。那些迷恋上劳动的学生,在爱上一样东西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精神,特意安排所有的小组都按照自己的独立性原则进行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努力使每一个少年学生都成为劳动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们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创造活动中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各种各样的劳动角落点燃起关于未来的幻想的火花。

“我们的光荣的、艰难的而又扣人心弦的目标,就是在每一个人面前揭示劳动的伟大,努力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劳动的创造者、诗人和艺术家。”

苏霍姆林斯基清醒地认识到:“紧张的体力劳动从来就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实现既定意图的手段。”这个既定意图,就是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思想品德、智力智慧、审美能力(或创造美)的能力等素质的全面提高。举例来说,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孩子们从创新劳动中获得的感悟,竟然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用马克思与但丁的话语写下这样的反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在学业方面,丰富的劳动教育并没有让学生的成绩下滑,相反,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框架中,劳动教育开启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点缀,也不是用来调节令人疲倦的课程学习的手段,更不是做做手工那么简单,它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品德、智力、身体、心理的沃土中,并以反哺方式滋养着孩子们的灵魂,涵养着孩子们的智慧,促进着孩子们身心的和谐。

第3篇

现在孩子的劳动教育确实弱化了。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对于学多少知识、长多少见识、会多少能力看得很重,但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特别重视。一来是因为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去干家务、做劳动,二来是因为孩子确实很少有机会去参加劳动体验,暂且不说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田间地头,即使农村孩子,也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田地或荒废或集约化经营,干农活的机会也不多了。况且,学校也没有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来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

这样一来,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来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等现象很常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这“三爱”中,爱学习、爱祖国不难理解,学校都很重视,在教育工作中也一直都强调,但“爱劳动”这一点却做得不够,很多学校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都不能忽视。诚然,现在在农村,孩子平时不再需要上山割猪草、打柴火,也不需要在农忙双抢季节收麦子、拾稻穗;在城市,孩子可能也用不着自己洗衣服、烧饭、打扫卫生。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劳动就不需要了,劳动教育就不需要了,只能说明劳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发生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随之调整。劳动不仅是一种生活体验,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孩子尊重劳动、勤俭节约、劳动光荣等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有明确的导向。近期,最新调整修订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已经出台了,在课程结构、内容设置、课时安排、价值导向等方面都有一些显著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一个变化,那就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别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通过出出力、流流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有了这样明确的导向,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呢?

首先,学校可以根据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自主安排开展劳动教育,可以长短课相结合,也可以大小课相结合;可以在校内上,也可以走出去,关键是要有相应的师资、一定的课时来落实。有些学校在校园内专门开辟了小菜园、百草园等供学生体验农业劳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郊区学校,城区的学校往往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做到。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大课堂的农事体验基地、农业博物馆等资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体验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比如,中国农业博物馆,或者一些专为青少年学生设立的以学农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开设了农业科普教育、农事农活体验、农业文化活动、农业手工制作、生态农业养殖、果蔬观光采摘等寓教于乐的生态农业劳动实践项目,这些项目都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第4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健康领域中所提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幼儿初步知识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培养幼儿劳动品质的益处

1.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增强其自信心

通过劳动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条理性、独立性、坚持性,培养幼儿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而且还能使幼儿意识到自己“很能干”“是个有用的人”。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其智力发育

动手是幼儿发展思维的体操,成语心灵手巧对孩子来说,却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3.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加深其对自己的认识

幼儿的自我教育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而劳动又使幼儿自我认识的过程变得相当愉快。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并且使幼儿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体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二 培养幼儿劳动品质的合理做法

1.合理劳动内容,从幼儿各阶段实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中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我们在为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时应考虑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劳动形式。例如:3~4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如自己吃饭、洗手洗脸、脱穿衣服鞋袜等。5~6岁的孩子可以开始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抹桌椅、收拾玩具和碗筷、洗手帕、扫地、整理床铺、剥豆等。因此在开展劳动时,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注重个别差异,根据各阶段有效实施。

2.营造劳动氛围,培养幼儿的兴趣

劳动活动的开展,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劳动氛围,使孩子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使他们真正的喜欢劳动。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最久的老师,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人。家长的潜移默化会对孩子产生永久的印象,劳动教育呼唤积极的“父母意识”,让父母引领孩子一起走进爱劳动的世界,使孩子从小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提高劳动意识,养成主动劳动的态度,形成爱劳动的优良习惯。古语有云:“言传不如身教”,所以,要想让孩子爱上劳动,关键是家长对劳动的态度。如果只顾着忙工作,不做家务,那您的孩子怎么会对劳动产生兴趣,又如何去效仿呢?做家务时家长可多让孩子参与到其中,让孩子产生兴趣。还可考虑家务劳动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或者是周末,那时候是父母亲比较空闲的时间。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劳动,做孩子的劳动榜样。经常这样做的话,孩子的劳动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劳动技能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3.培养劳动习惯,树立自我服务意识

第5篇

Abstract: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arebattlepositionofcultivatingmiddle-levelprofessionallaborers.However,the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goesfrombadtoworseatpresentwithsocialdevelopmentandprogress.Thispaper,takingthisasaresearch,unfoldstheanalysisofthestatusoftheweak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methodsoftryingtosolvetobeconducivetotransformationandstrengtheningofattitudetolabor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

关键词: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words: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students;attitudetolabor;laboreducation;laborawareness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以己度人,推己及物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学生娇生惯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学校教育缺失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教育方式错误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学生层面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4.1.3社会层面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榜样带动学生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竞赛提升学生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劳动教育;培智;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辞海》中对劳动一词这样解释道: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化,为人类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务。显而易见,一个人要生存下去,必然离不开劳动。而对智障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他们将来面临的生活压力远远大于正常人。劳动能力是否具备,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社会中是否能够独立生存。怎样在培智教育中落实好劳动教育,从以下几点谈谈我浅显的认识和尝试。

一、开展调查,做好沟通

劳动教育要做得好,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的当前状况,他们会什么,不会什么,目前生活中他们最需要学什么,什么又最难学会……调查后不难发现,这些情况在同龄智障孩子中参差不齐。例如:两个智障程度相同,年龄同样的两个孩子,一个可以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而另一个就有可能不会穿衣,不会自己吃饭,甚至不会自己洗脸。究其根本,造成后者劳动技能低下的原因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过于关爱和保护,生怕孩子受伤,于是习惯性的包办代替。吃、穿、住、行全方位照顾,孩子什么也不用做,长而久之,孩子也就什么都不会做。第二种是家长无培养意识,本就不太重视,处于半放弃状态,所以没有耐心去教。这种情况以农村困难家庭更为突出。这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学也学不会,反倒“闯祸”,给家长增添麻烦。因而,孩子就根本没有学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也变得低智而又低能。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努力与家长沟通。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意识到培养智障孩子爱劳动、会劳动的重要性。家长应该从实际出发,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和体验。当孩子有劳动需要的时候,切忌冷漠忽视或包办替代,这样会打消孩子愿意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应该在一旁耐心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逐渐掌握劳动的技能,让他们拥有未来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设置目标,量力而行

智障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差,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智障儿童都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他们的劳动更多的是承担“自我服务”的任务。因此,对劳动教育的目标的设置,应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趣味性。实用性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存环境相一致;可操作性即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易懂易学,学生要能完得成任务;趣味性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劳动是愉快的一件事。低年级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主。中年级以培养基本劳动能力为主,教会他们利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做些家务活。到了高年级则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目标的设置,应由简单到复杂,目标切忌过高,要求切忌过多,而且还要因人而异,要视孩子的个人能力而行。

三、练赛结合,享受成果

对培智孩子来说,任何一种学习的过程都是重复而漫长的。如果形式单一,次数多了往往就引不起他们的关注,也就收不到教育的效果。“练赛结合”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模式。首先,教师要提前布置劳动内容,如:要求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指导下,两周内学会剥豌豆,三周内学会包汤圆。其次是阶段练习,练习过程中要有家长的参与,在练习当中会及时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都能随着练习次数和时间的增加而解决。最后是汇报比赛,当然比赛它不是最终结果和终点,不管获不获奖,学生都能体会到一份参与的快乐。比赛结束,最好是让孩子们及时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例如:在进行“我会包汤圆”这个比赛后,把孩子们现场包的汤圆煮给他们吃,并引导孩子和家长一起分享。此举意在让孩子感受劳动的成功和分享的快乐,也能让家长收获自己孩子成长的幸福。这于孩子和家长而言都获益匪浅。练习,比赛,周而复始,学生的劳动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劳动意识得到加强。

四、家校协作,形成常态

由于智障学生生活空间的限制,家庭和学校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劳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校也离不开家庭,各项教育内容都可以利用这种家校结合的模式。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过的劳动技能,养成的好的劳动习惯,需要在家庭中继续强化练习和巩固。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培训、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介绍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力争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家校之间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来完成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如:在学校劳动课上学习怎样自己煮面条,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有可能几堂课下来都不能满足所有的学生得到百分之百的练习。这时,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练习的优势。再如:给妈妈盛饭,给爸爸端茶等此类家务劳动的练习,也是家庭条件优于学校条件。总之,学校和家庭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条件,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劳动的机会和劳动的环境。另外,劳动教育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他渗透在每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不管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上学还是放假,劳动教育一定要形成一种常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扎扎实实的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

对智障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智障孩子要安全而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就必须不断获取生存的能力。唯有如此,他们才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做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刘玉兰.中学时代[J].山东:中学时代编辑部,2013.

第7篇

所谓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就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为了使子女及其他年幼者能够自强自立,从而实施的一种劳动教育。”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儿童在社会上的作用及作为公民的价值,完全决定于儿童参加社会劳动的能力,决定于他对这种劳动所作的准备。同时,儿童的幸福、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据此来决定。只有当劳动成为表现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的时候,才可能有创造性的劳动。任何工作只要具有某种意义,就不会把它看作不愉快的工作。” 因此,马卡连柯指出,在教育儿童的工作中,父母应牢记以下几点,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儿童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的意志力,有助于幼儿养成自尊、自立、自强的性格。第二,家庭劳动教育在人的品德形成、开发智力、增强体魄、促进审美能力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享受创造劳动成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为以后独立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并一生受用。 

因此,劳动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让幼儿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幼儿进行劳动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 

二、学前儿童家庭劳动的现状 

(一)家长对幼儿参与家庭劳动的态度有偏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在中国百姓的家庭教育观念中根深蒂固,家庭劳动教育更是被许多家长所忽略,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在家务上总是亲自上阵。这样做,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好逸恶劳的习惯,也使孩子错过了培养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严重制约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教育方式不正确造成幼儿难掌握劳动技巧 

部分家长虽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劳动,但因方法不当也收效不佳。有的家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隔三岔五安排孩子劳动,没有形成一定规律,不利于习惯的培养。还有的家长简单地把幼儿当劳动力使唤,或把劳动当作惩罚的手段,或以金钱和物质对幼儿的劳动进行奖惩,当孩子劳动中有失误便加以训斥和责备……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都会使幼儿难以掌握正确的劳动技巧,也难以在劳动中获得愉快。 

(三)幼儿对参加家庭劳动不重视 

现实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实, 那就是娇生惯养以及缺乏锻炼, 使许多孩子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孩子往往是在摸爬滚打中得以茁壮成长的,劳动是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孩子却极少主动创造条件锻炼自己,偶尔参加一次轻微劳动就叫苦连天,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父母代劳。 

三、学前儿童家庭劳动的策略 

参加家务劳动不仅是学前儿童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做父母应须知: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幼儿,而是幼儿个性的发展需要家务劳动。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下面就是学前儿童参加家庭劳动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观念 

告诉家长,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不在劳动的效益上,而在于劳动对儿童个性全面发展上。通过劳动,使儿童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初步掌握最简单的劳动技巧,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要让幼儿从小就明白:扫地、洗菜等家务劳动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帮父母干活。这样学前儿童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家务,而不会讨价还价。 

(二)榜样激励 

幼儿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在身边树立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从内心敬佩的劳动榜样,从而学习榜样。教师与家长也要时刻以身作则,平时不要因为做家务而发牢骚,也应成为热爱劳动的榜样。并在劳动中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幼儿参与进来。可以吩咐孩子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如把报纸、拖鞋等拿给父母,培养其做家务活的良好习惯并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三)行为训练 

家长们在安排一系列具体的劳动教育活动时,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理要求。如果幼儿知道他的付出对整个家庭有益,他会更看重自己和被分配到的任务。因此在分配工作时,记得向幼儿阐明这个道理。 

2.适度赞美。当幼儿喝完水会将杯子洗干净放好称赞他:“你记得把杯子洗干净放回原位,真好,省了我不少事!”鼓励幼儿继续保持这个行为。适度赞美可以使幼儿在成就感的动力促使下,培养成劳动与整洁的习惯,一种负责感也就初步形成了。 

3.善用记事本。可将家事按照时间先后列表,例如,上学前需完成的包括铺床、穿衣、吃早餐等等。这样的安排很合逻辑,孩子做起来也比较有效率。大家照章行事,只要等孩子做到的时候,站出来夸奖他就好了。 

(四)情景体验 

第8篇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1-02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上个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依旧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由此,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进行反思,从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处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童年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家长对社会教育事业的精神力量奉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与纽带。而现在大多数家长只局限于对家庭教育功能第一层次的认识,即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并未升华到更高的层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应从两方面入手。

1.增强对社会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首先应该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体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发展,更关系着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作为家长,应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去做,这是对社会教育事业特殊的精神力量奉献。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家长才会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进而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巩固。

2.正确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如他们依然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抑或有些家长即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却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跟学校和老师认真沟通孩子的情况,总以各种借口推托。他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与社会、学校的联系,意识不到三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如苏提出的那样: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和纽带。家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跨出从根本上改变三种教育之间长期分离现状的第一步。

二、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锻炼,他提出劳动锻炼应成为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义务感。因为他已用实践证明,劳动具有很强大的教育作用。眼下的家庭中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躲避讨厌劳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由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舒适生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家长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1.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义务感。家长应尽早教育孩子,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得来的,没有白来的食物,让孩子在意识和情感上热爱劳动。如教导孩子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使其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也应为这个家庭的干净整洁付出,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孩子内心的劳动义务感。

2.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锻炼。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体力,克服懒惰;适度的社会劳动,能让孩子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工作劳动的不易;尤其鼓励进行手脑并用的劳动,发展孩子们创造性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感等。家长应该明白,使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得孩子能够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片面强调孩子智力的发展,盲目追求高分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忽略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有很大的启示。

1.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性,提高其道德修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孩子的心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们也开始变得虚荣攀比、自私自利、沉迷于享乐之中,失去了精神信仰和支柱。这无疑是危险的,家长一定要注意防范,如,教导孩子信奉善良,防止心灵空虚;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学会同情理解他人,防止麻木不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防止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等等。

2.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是一个孩子进行是非判断的关键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孩子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免于不良思想和风气的毒害和侵蚀。作为家长,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当遇到问题时,要教导孩子先冷静下来,试着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凡事多独立思考,用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家长应该明智地爱孩子,要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对待孩子应该做到“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和严厉相和谐”。然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如皇帝般一味娇宠溺爱的家长大有人在,对孩子严厉要求甚至不惜棍棒相加的家长大有人在,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用物质弥补亲情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对于这一现实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的原则也深深地给我们以启示。

1.家长要正确地使用权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自然有权力教育孩子,甚至是在必要时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虽然家长爱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切不能让爱成为孩子的精神桎梏。溺爱最终带给孩子的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专横的爱让孩子的心灵遭到破坏性的伤害,棍棒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变本加厉的叛逆与反抗;而赎买式的爱更是带来孩子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冷漠。家长一定要避免以上这三种形式的“不明智的爱”。

2.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儿童永远当儿童看待。孩子也会逐渐长大,他们也需要个人的空间,也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所以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千万不能因担心孩子太小,不能正确处理事情,而一味地干涉并“全权”。这样反倒会让孩子厌烦,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愈加逆反。父母对待日益长大成熟的孩子,一定要多聆听,多交流,尽量去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家庭关系氛围,而不是用家长的绝对权力去压制和禁止。

参考文献:

[1]胡继渊,陈文彬.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1993,(4).

[2]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4).

[3]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5).

第9篇

【关键词】爱己教育 心理障碍 厌学症 劳动教育 思想政治

There is no time to delay the self-loving education during the present time

Zhao Jianmei

【Abstract】On the day when the only boy or girl has been all-pervading, because parents coddle since childhood and the single-parent famil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our young boys and girls have many mental problems, of which trampling their own life is one. Therefore, there is no time to delay the self-loving education during the present time.

【Keywords】Self-loving educationMental obstructionDisease of disliking learningLabor educationIdeology and politics

在独生子女渐渐普及的今天,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和单亲家庭的增多,青少年中存在着很多心理问题,对自己生命的践踏就是其中之一。校外,你不难见到一些男孩子边叼着香烟边哼唱:“何不游戏人间,管它虚度多少岁月……”之类的通俗歌曲;马路的一隅阴影里,你也不难见到,十五六岁模样背着书包的一对男女中学生,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做难分难舍状;当然你更不难见到与人稍有争执便满口污言秽语的学生。校内,被老师说几句竟敢吹胡子瞪眼,闪着那种满含仇恨而又不敢大肆发泄的眼光……因此,在学生中间进行“爱己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爱己教育,即做到自尊、自重、自勉、自信、自强、自立;对己负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向上,有益他人,从而真正有益自己。在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有一些学生自私自利、自满、自馁、自毁、自弃,进行“爱己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严重的孤独冷漠症中,许多学生像失去了免疫能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作为教师就应信任他们,接近他们,发动学生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感受亲人的温暖,感受自己和其它学生一样平等,以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2.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据调查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亲其师,其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再次则是丰富自身的阅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3.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每天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所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应该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经调查班里学习和品质好的学生中80%都做家务!所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