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08:51: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农业主要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农业主要技术

第1篇

生态农业”一词最先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在1970年提出。最初的概念是完全或者基本上不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提倡尽可能地依靠作物轮作、稻秆还田、豆科作物种植、绿肥施用等手段来维持地力,主张通过生物防治的方式防治病虫害。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类型、规模和形式各异的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试点推广面积超过660万hm2,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新的形式。

2大英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基本情况

大英县位于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地处涪江和沱江的分水岭地带,是全国800个重点产粮大县之一,东邻蓬溪县和船山区,南接安居区,西与乐至县和中江县相连,北靠三台县和射洪县,位于105°3'~105°30'E、30°25'~30°43'N之间,南北宽34km,东西长41km,幅员面积703km2。全县辖11个乡镇,300个行政村,2890个社,总人口56.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59万人,农村劳动力25.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7.9%,人口密度806人/km2。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洋芋、红苕等,经济作物主要为油菜、花生、棉花。按照2016年统计年报,耕地面积21133.33hm2,其中,田7133.33hm2;粮食播种面积63793.33hm2,平均单产371kg/667m2,粮食年总产量25.76万t,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9968元。2016年全县化肥施用量(折纯)2.04万t,其中:氮肥用量(折纯)11336t,磷肥用量(折纯)4709t,钾肥用量(折纯)788t,复合肥用量(折纯)3609t,化肥施用强度为328.6kg/hm2。

2.2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全县农村沼气规模4.3万口,占全县总农户的35.8%,占全县适宜建池农户的80.2%;年总产气量1504万m3;全县4.3万户农户12.9万人从中受益,建成1000m3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5处。全县现有优质果树9533.38hm2,其中柑橘类6333.33hm2,油桃800hm2,梨1333.33hm2,枇杷等其他果树1066.67hm2,年产鲜果5.72万t,产值3432万元。全县建成东方、国强、森福、利民等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20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54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3400多个,2016年,生猪规模出栏量达55.11万头。

2.3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大英县发展生态农业采用的是“猪-沼-果-菜”模式,以沼气为核心,把种植(粮油作物、果树、蔬菜和牧草等)、养殖(猪、牛、鸡、鸭等)和生活3个孤立的活动组合成一个开放式的互补系统,使物质充分循环,让自然散发掉的生物质能集中利用。据统计,用传统的堆沤发酵处理人畜粪便后施用氮、磷分别损失50%和30%左右,而“猪-沼-果”模式在传统种养方式的转化循环中嵌入沼气池,在池内放进沼气菌群,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以后,在缺氧环境和一定温度、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这些菌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殖,逐渐地将粪便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分解成为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池将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集聚在一起,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分解效率,并收、储存、输送沼气,用于家庭做饭,使传统种养模式中散失掉的生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4效益分析

2.4.1经济效益

一是可以大大促进生猪生产。通过兴办沼气,农民认识到只有多养猪,沼气池才能多产气,多产气就能节约大量的薪柴和煤炭,因此砍柴买煤不如多养猪。同时,沼肥又是一种优质饲料,用来喂猪,可提前15~30d出栏,尤其是与低成本养猪技术配套,效果更为显著,一头猪可节约饲料50kg。据调查和验收,建池户一般比没有建沼气池的农户,每户平均要多养3~5头猪。二是可以提供大量的优质沼气肥,推动了果业和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沼肥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和改良土壤,而且可以增强农作物和果树的抗旱、抗冻和抗病虫能力。“猪-沼-果-菜”模式经营户可从沼气节能及其综合利用方面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达户均5280元,人均1040元。

2.4.2社会效益

一是彻底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农民和城市用液化气一样,用上了电子沼气灶,结束了烟熏火燎的历史。尤其是实行了沼气池、猪舍、厕所的三结合布局,人畜粪便进入了沼气池,消灭了蚊蝇孽生场所,一些寄生虫和病菌在沼气池内被杀灭,减少了疾病传染,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二是进一步解放了妇女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同时,开展“猪-沼-果-菜”工程建设,是符合生态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的新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懂得了农业生产必须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采用先进技术,讲究标准管理、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2.4.3实施“猪-沼-果-菜”具有显著的生态效

益一是兴办沼气,开发再生能源,大大减少了对森林资源消耗。农户建上一个6m3的沼气池,一年可节约柴草2.5t,相当于0.35hm2林木年生长量。二是沼气肥是一种优质农家肥,对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及耕作性能有着积极的意义。据调查分析,施用沼气肥的水稻田,3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6%,土壤中的微生物十分活跃。农民施用化肥、农药量大为减少,不仅减少了农业投入,而且又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的污染,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为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这样周而复始,使自然界(水、肥、气、热、土壤)和人、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处以一个共生的良性生态环境。

3大英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生态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村信息较为闭塞,同时,农业生产者普遍存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盲目地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传统农业技术仍旧被普遍使用,而生态农业投入较大,科技含量高,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被农民接受和使用。

3.2农业科技含量不够

相对于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体系,能够将农业科研成果迅速转化进行推广;而大英作为一个农业县,当地也没有科研院校,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偏低。

3.3种养一体化产业支撑不够

大英种养一体化业主不多,种植业主和养殖业主自身的产业链都不长,养殖企业产生粪便自身无法有效利用,而种植业主用肥主要依靠外来企业提供有机肥或化肥,既增加了种植成本,又相应降低产出效益,这样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种养或种养、娱乐(观光农业)一体化产业企业的培育和成长;加之,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用肥时间过于集中,调配使用沼肥机制未建立,综合利用程度也不高。

4建议

4.1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利用农业产业扶贫、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农业科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2.4”法制宣传等机会进行宣传、培训教育,让农业生产者对生态农业有更多的了解。

4.2政府加大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对资金有困难的对象,让银行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等。

4.3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统筹协调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核心技术;措施

1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

1.1对害虫实施诱杀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依托害虫喜好的光线、颜色以及光波,促使其集中至设定的区域内,随后将其消灭。这种方式属物理处理手段,省去药物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黏虫黄板。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属性,属于物理防治手段。在使用中,需要将其置于田间,设定一定高度,多为东西走向,以便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性诱杀剂。需要保障使用时间准确,一般选择在害虫性成熟阶段释放性激素,发挥诱惑害虫、搅乱其性激素信息接收状态的作用,以便有效减少幼虫出生率。这种方式立竿见影,操作便捷,负面影响较小。

1.2结合害虫类型,合理应用防虫网阻隔技术

结合农作物生长区域,在其外部设置防虫网,在害虫进入农作物种植区域之后,就能够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属物理杀虫手段。采用这种方式可使害虫规模减小,农作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此时可对区域内的温度进行合理调整,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这与生态农业理念相一致。具体在应用过程中,防虫网一般设置为22目规格,如果遇到特殊害虫,如烟粉虱,也可适当增大,以30目为最佳。

2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管理措施

2.1改变传统植物保护措施,全面实施综合防治模式

传统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与化肥不可缺少,而且使用量较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但是也会出现植物病虫害问题加剧的情况,从而降低农产品安全性。为此,对于新时期农业生产,要综合使用多种治理手段,有效降低农药与化学药品使用量,应用更加安全与科学的植物保护技术。

2.2加强植物保护宣传,做好农民培训与教育工作

在农业生产中,产量是根本,但更多农业工作者将其归功于化肥与农药,这在根本上会污染环境,对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且在时间的影响下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主要是因为植物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对植物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植物保护的重视,提升农民的植物保护观念,并形成理念。此外,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障产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需要重视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充分研究。

2.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预测系统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很难绝对避免,但是,针对植物病虫害可以进行有效预防,使病虫害数量大幅降低。当前,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托技术检测手段实施。因此,为了达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精准化控制,需要因地制宜,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预防系统,依托多种手段,强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控。

3生态农业思维以及植物保护价值分析

3.1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倡导的理念是绿色与环保的经济观念,即在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均衡,实现对环境的有力保护。从理论上探讨,生态农业主要依托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措施来促进农业生态化进程,从而获取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从结构上分析,生态农业需要进行系统设计,综合农业内部多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实现优化与整合,以便获得生态效益。只有落实生态农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构建更加科学与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

3.2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价值

随着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要保证植物保护技术的实施要与植物生长发育周期规律相一致,同时要充分考虑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强化对营养物质的掌控,保障各个生长环节都有序进行,大幅提升农作物生产效率。在传统植物保护中,农药化肥是基本操作方式,能够强化人们对土壤类型、酸碱性、温湿度以及渗透指标的控制。但这种方式会埋下食品安全质量隐患,且威胁性较大,势必与生态农业发展相背离。在现代植物保护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可持续、绿色发展,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维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

第3篇

摘要分析了贵阳市南明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现状与特征,指出了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思路与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现状;贵州贵阳;南明区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乌当区永乐乡划入南明区后,南明区土地资源面积由原来的85.4km2扩大到209.34 km2。南明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的发展思路,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菜、果、花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转变传统农业思维方式,用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促进贵阳市城郊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南明区在区位、交通、资源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是省委办公所在地,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区),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北连云岩区,东北、西北与乌当区接壤,南接小河区,东南和西南接花溪区。2009年乌当区永乐乡、花溪区小碧乡划归南明区后,全区总面积209.34km2,辖4个乡和1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约75万人。年平均气温15.3℃,全区年均降雨量1 174.7 mm,无霜期270d以上,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南明区种植业涉及云关、后巢、永乐、小碧4个乡,2009年有耕地面积1 834.5hm2,农业人口56 486人。2008年(包括永乐、小碧乡)实现农业总产值22 394万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4%,人均收入5694元,其中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3 551.5hm2(次),总产量116 665t,果树栽种面积769.5hm2,总产量7 122.6t。种植业主要以蔬菜、果树为主,水稻、玉米、油菜等大田作物逐年减少,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大。在几年的发展中,南明区城郊突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果蔬产业,努力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了城郊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1.1果、蔬产业催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永乐乡地处贵阳市东郊,乌当区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2km,距乌当区政府驻地新添寨24km,离贵阳机场9km,东、北与龙里县接壤,南与贵阳市机场相连,西与情人谷、阿栗杨梅园风景区毗邻,全乡总面积59.6km2,辖罗吏、柏杨、水塘、干井、石塘、羊角、永乐7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全乡共3 088户,总人口12 043人。耕地面积812.1hm2,其中专业菜地241.9hm2,粮区菜地466.7hm2,年复种面积1 800hm2(次),年产蔬菜6.45万t,外销4.8万t;有果园637.5 hm2,年产水果超过6 100t;有莲藕基地66.7hm2,年产量达1 750t。建成了占地1.76hm2的果蔬批发市场,日交易量淡季达150t,旺季可达250t以上。辖区内有风景秀丽的石笋沟水库风景区、石塘小山峡、罗吏大古钟、永乐古堡遗址、清礼部尚书李端芬墓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苗族二月场”、“布依六月六”等民族风情文化节,有“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随着永乐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悄然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永乐乡2008年也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特色蔬菜休闲观光促进生态农业

南明区有莲藕基地66.7hm2,是贵阳市最具规模和特色的蔬菜基地和生态旅游好去处。荷花具备景观、文化、生态、食饮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及功能,受到成千上万游人的青睐,并成为农业生态旅游中的一枝独秀,且莲藕上市给当地群众带来可喜收入。农户通过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辖区内现在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有永乐山庄、永乐人家、柏花山庄、三味庄园等,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也有20多户。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使南明区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四季有景”的城市田园风光。

2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障碍较多,推广力量不足

全区虽然已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技推广机构,但是由于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很难将农业实用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当中,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仍主导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发展生态农业所要求的操作规程理解能力低,尤其是一些立体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在农村中难以推广实施。另外,2009年永乐乡和小碧乡划入南明区,耕地面积由原来的266.7hm2增加到1 833.3hm2,农技推广部门工作量增大很多,极大地影响到农业科技服务质量的提高。

2.2常规农业比重过高,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小碧乡,山地多,且主要从事以玉米、水稻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以粗放式种植方式为主对管理技术要求较低,因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较低。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果、菜等作物由于生产投入较大,因而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相对滞后。相关配套设备建设滞后,抗御病虫草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手段缺乏,导致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能明显提高。

2.3城市扩建导致城郊蔬菜面积萎缩

主要表现在后巢、云关乡,两乡地处贵阳市城郊接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逐年增多,而这些被征用的菜地大部分是基础设施较好的坝子地,导致全区菜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生产规模急剧缩减,对该区蔬菜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3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文化南明、生态南明、和谐南明”的战略思路,按照“规模强菜、质量(标准)立菜、科技兴菜、筑菜外运”的指导思想,调整工作思路,转变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1合理规划,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要求,制定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争取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创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色生态基地。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农民对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认识,进一步优化粮、果、经作物种植比例,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潜力,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群众加大发展效益好的果、菜、花卉苗木等潜力产业。努力减少重点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创优生态农业发展环境,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并举。

3.2抓生态文明城区和文化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寨整治,提高村民素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发展主题,以打造“永乐乡桃文化品牌”为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或旅游协会),创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李端棻墓址、永乐古堡、罗吏古钟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桃园文化和李端棻历史名人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永乐乡村旅游区”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服务业。

 

3.3以永乐乡为中心发展生态农业

以永乐乡为中心,永乐果蔬批发市场为平台,建立666.7 hm2蔬菜基地,辐射到小碧乡和龙里县猫场、洗马等乡镇,实现年外销蔬菜4.5万t以上,并逐年递增。建立优质果园666.7 hm2,其中优质艳红桃基地300hm2,中华寿桃基地66.7hm2,其他水果300hm2,年产量6 000t;同时,建立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等项目基地。以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为平台,做大做强“永”牌艳红桃和“黔山牌”蔬菜,发展成为“万亩桃园”、“万亩菜园”的生态农业。

4南明区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

4.1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把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到乡镇村,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农业服务网络机构,形成“区—乡—村—农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使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前有功能齐备的规划、产业选择指导和产业效果分析预测服务,减少投产的盲目性[1]。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各阶段、各环节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确保生产安全。产出成品后,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引导销售,确保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以实现。

4.2全面提升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

以永乐的果园、菜园为载体,大力推进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桃树等项目基地建设[2],打造“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等有利条件,建设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公司,切实推进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

4.3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

以发展循环农业为目标,对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为养殖小区或周边农户提供清洁燃料的同时,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猪-沼-果”、“猪-沼-菜”以及大中型沼气建设生态模式[3]。

4.4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万亩果园”和“万亩蔬菜”基地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用物理技术防治虫害,最大限度减少常规农药的使用。全面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5加强生态农业从业主体培训

发展生态农业,主体是农民[4]。一要组织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二要推行农业生产“零距离”指导,邀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要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培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着力实施带领群众致富、带动群众致富的“双带”工程。三要组织乡、村干部到外省和周边县参观学习外地的工作经验。

5参考文献

[1] 李家虎,宋松岩,白耕勤.浅谈我省生态农业的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1989(4):18-20.

[2] 李风琦,曹建华,朱再昱,等.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7-130.

第4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019-01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 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S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 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 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 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 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延伸模式,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就是要实现生态农业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形成生态农业一体化和复合化,最终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尽管目前国内外将生态农业和产业集群有机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见到,但依照学术界对产业集群以及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诠释和理解,可以类似地把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界定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和产品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的产业群。[1]

    二、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保护和改善民勤绿洲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民勤绿洲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干旱少雨和上游人为截留,石羊河来水量逐年减少,农业生产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土地退化———荒漠化加剧———农作物减产———生态贫困的恶性循环,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民勤绿洲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具有降低能量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改进农产品质量、保护自然资源、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不仅可以消除化肥、地膜过量使用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而且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

    (二)引导和帮助绿洲内农户与市场联系的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进入市场交易的各经营主体的生产适当集中,形成较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绿洲内的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式经营的传统农业阶段,农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农业生产也仅限于传统的初级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效率差。在产业集群的经营体制下,农户能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分工中,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使农户由单纯的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向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通过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与现代商业、工业、运输、金融等产业紧密结合与合作,构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经营形式,生态农业产业集群能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能切实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农业小规模、分散化条件下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三)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能带动和促进农业朝着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绿洲内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开发名优稀特产品,创造地域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量。另一方面,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把农业再生产相关的上游开发和下游增值联结起来,使农业生产的企业得以集聚、链条得以延伸,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使农户的“农闲”也能变为“农忙”,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所生产出来的无公害农产品,价格一般要高于普通农产品,但其生产成本却较低,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

    (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需要

    2010年,民勤绿洲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4.∶124.8∶31.1,一产的比重高出甘肃省29.6个百分点,“一产独大”的产业结构现状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极端稀缺的现实的。生态农业集群化发展,使绿洲内农业生产的分工更为细化,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饮食服务、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另外,产业集群化生产也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有了充裕的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强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和关键。[2]民勤绿洲内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是本地企业成长起来的,由于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其生产经营往往因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成长周期而发生周期性的繁荣与衰退,发展极不稳定。外来企业虽然可以借助其较雄厚的资金和政府的支持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发展,但由于其对本地经济社会的陌生,成长过程必然伴随较多的“水土不服”,能顺利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企业并不多。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企业,多属于农产品的初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品转化增值较为困难,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龙头带动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自组织能力弱,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协同增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和协同效应,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又是合作和系统效益的基础。民勤绿洲内的农业主体仍然是传统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农户在无需任何组织帮助的情况下也可以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过程。绿洲内大多数农产品是可以不经过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的最终消费品,农产品的销售随意性较强,既可以自己销售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营销组织。农户的独立性和两面性是农户与关联企业密切协作关系的障碍,也是绿洲内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3]产业集群的自组织作用来源于集群内各主体的相互协作和竞争,若失去主体间的合作和协同的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产业集群也将不复存在。

    (三)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集群生存缺乏市场支撑

    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能否获得竞争优势不是来自于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来自于集聚之上的网络结构。[4]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需要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原材料供应商,还需要与农业相关联的服务体系,这些部门为生态农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是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条件。民勤绿洲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专门从事农产品的营销机构不仅数量少、规模小,同时受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又表现出较短的生命周期。农业科技部门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金融部门的套利行为使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尚不够、技术研发部门量少质低、农资部门的服务理念还不到位等现象,都使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存和发展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

    (四)自然条件差、经济要素稀缺、集群层次低

    民勤绿洲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首先受到恶劣的气候和水资源稀缺的限制,同时由于地处石羊河流域腹地,三面受沙漠包围,交通不便利增加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使本地名优土特农产品的优势大打折扣;其次,受发达地区强劲发展势头所造成的“回波效应”影响,绿洲内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不断向其他地区流动,导致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经济要素稀缺;第三,绿洲内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建立,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并且目前的大多数企业仍属于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的本质决定了其产业层次低,进而造成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在低层次水平上徘徊。

    四、民勤绿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成长路径

    (一)突出资源禀赋,培植主导产业和生态农业龙头企业,注重品牌建设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对先天自然因素的依赖更为明显,区域内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先天禀赋对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成本、类型等影响很大,直接影响着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4]这种农业生产的根植性特点使得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必须从地方的实际出发,依托本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依靠本地农户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对于民勤绿洲来说,首先要建立特色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加大已经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称号的黄白蜜瓜、红黑瓜籽、茴香、无壳瓜籽、优质食葵、高效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其次要采用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化,既可以发挥本土优势,盘活本土资源,又可以扩大优势产品的经营规模。地方政府也要通过低息贷款、税费减免等方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第三,品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源泉,是市场竞争的利器。[5]把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的品牌效益结合起来无疑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勤绿洲尽管有较多的特色生态农产品,但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地域优势的生态农产品品牌,以后要在加强培育产业文化,开展品牌促销、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多做努力,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竞争中增加个性化和差异化,从而提升区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完善合作机制,引导农户和企业达成平等互利的关系

    为了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关系,一是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制度设计中,要注意保护农户的利益。因为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这种弱势地位是由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二是要加强合同管理,推行平等互利的合同。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要明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加大对合作过程中的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的成本预期,推动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6]三是要加强农户自组织建设,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户与非农产业组织的谈判能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三)加强物流、技术、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独立的物流、技术、信息公司在农产品的供应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保证供应的及时性;减少整个链条上的库存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能够有效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生态农业集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构成上来说,主要包括各种管理、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从技术支撑上来说,要依托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享的技术开发平台。从人才保障上来说,要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加强合作,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并根据集群成长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人才和服务。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种植技术;种植结构;立体栽培

利用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不仅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龙利用,而且能够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节约农业资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1.1生态农业的内涵

在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四十年,生态农业的出现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农业主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生产理论和农业技术发展起来的。对生态农业的概念进行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保证国家粮食的安全和维护人们的健康。第二,利用现代的技术对农业生产中好的部分进行继承和发展。第三,利用资金和技术发展密集型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第四,确保对资源进行保护和维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第五,保证农民的收入能够稳定的增长。第六,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不断促进农村农业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第七,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1.2生态农业的特征

和传统的农业相比较,生态农业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生态农业实现和多学科和多专业的结合,生态农业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第二,生态农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重视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三,生态农业不是对传统农业的抛弃,而是在继承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上吸收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论基础,实现技术的完善和发展。第四,在生态农业的管理方面更加重视微观和宏观的结合,同时管理模式也更加先进和灵活,而且更加重视各个部分之间的沟通。第五,生态农业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而且资源能够实现循环利用,能更很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六,生态农业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比较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生态技术不仅在我国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外国的发展比较好。

2立体栽培的种植结构分析

生态农业理念的要求就是在生产中应该对农业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进而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采取立体种植是比较好的措施之一。采取立体栽培技术时,不同的地区种植结构是不一样的,而且采取的种植方式也是不同的,可以采取间种、混种和套种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农作物之间进行配合和作用,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而且能够提高种植的效率,立体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2.1利用农作生长的空间特点,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

因为生长习性的不同,不同的农作物在栽培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空间也是不一样的。应该利用这种特性,将不同的农作物进行混搭种植,相互配合。如将植株比较高同时喜欢阳光的农作物和比较矮的喜欢阴凉的农作物进行混搭配合,经过合理的搭配之后实现对土地和土壤的合理使用,对生态空间进行合理使用。另外,有的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气体,这些气体能够起到预防害虫的作用,能够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能够保证农作物的质量,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保证,实现和生态农业的目标相一致。

2.2利用农作物生长期的不同,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

不同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期,如果是单一作物的话,能够收到作物生长期的局限性的影响,对劳动时间不能很好的利用,对生态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在农作物种植之后产生的一些秸秆、叶和秧等常常被处理或者被丢掉,不能够很好的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一定的生态污染等。依据土壤肥力的不同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不同的农作物进行混种有很大的好处,不仅能够提升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而且将生长周期比较短的作物收获之后的秧、叶和秸秆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作为天然的肥料,为其他的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能够较少在作物的种植中产生的浪费情况,有效节约了资源,对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现代农业技术和其他的技术进行结合,如何养殖技术进行结合,利用沼气池的作用,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清洁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将农作物进行加工之后成为饲料,对动物产生的粪便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也可以将粪便经过处理之后产生沼气,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也能为牲畜提供保暖的功能。这种环环相扣的模式有效的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生态农业技术在中国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利用生态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不仅能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能够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节约农业资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国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生态农业的使用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适应,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动我国农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发展使中国农业发展必选坚持的道路。

作者:李海珀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种子管理站

第7篇

多渠道筹集资金,抓好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要突出抓好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等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交通、通讯、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场所等设施建设,完善和拓展旅游功能。同时,做到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融合,确保“生态化”。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精品、生态农产品基地。按照“精品、生态、科技、示范”的农业发展战略,以精品、生态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从培育区域竞争力出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同时,积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

争创生态品牌,强化农业的生态特色。把“走绿色路、创生态品牌”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按照“集中、整合、提升”的原则,抓好优质果树、栀子花、无公害蔬菜、韭菜、商品兔、观赏鱼等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农业品牌。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果、蔬等农业主导产业,突出“扶优扶强”原则,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规模生产,发展高科技农业、效益农业,从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企业与农户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利益新机制。

加快农业工业化,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弥补农业加工企业的空白,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企业与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联姻,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营销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业务联系,加大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

强化质量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一是加强对产前的管理,产前种子的种类、肥料的要求、农田土壤质量的保护等均要符合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要求;二是加强对产中的管理,即要强化生产过程的农事操作,要求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少施化肥,慎用农药,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产品的污染;三是加强对产后各个环节,尤其是产后加工、运输贮藏等的管理,要按规范使用添加剂、防腐剂等。只有清洁的生产过程,才可能保证食品源头的“绿色”。

第8篇

1.恭城县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恭城县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特点和经济资源禀赋,建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牛(猪)―沼―果―林模式。

1.1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

恭城县有丰富的小河溪流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淡水鱼养殖条件。目前,全县有15%的农户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利用人畜粪便作沼气池原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沼液用于农作物杀虫、沼渣用于施肥、喂鱼,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1.2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

采用这类模式的农户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利用城镇旺盛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种植蘑菇、菌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蚯蚓喂猪、鸡、鸭。该模式是一个物质流封闭循环链,具有相对稳定性。

1.3牛(猪)―沼―果―林模式

恭城县有大面积山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果园、畜牧业自然地理条件。该模式主要由山区农户采用,能够用来发展经济林、果树产业,采用农户约占6%左右。

2.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恭城生态农业围绕沼气池建设展开,通过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和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生态健康发展。总体而言,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沿着以下几条路径推进:

2.1大力推行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

过去以来,恭城县农户生活能源主要以木柴为主,这导致本县森林资源滥砍滥伐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恭城县自2000年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沼气、发展小型水电站,以缓解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恭城县逐渐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新格局。

2.2开展农作物秸杆还田培肥工程

将农作物秸杆沤肥提升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恭城县秸杆还田率超过90%,适用田地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有学者估算,连续三年进行秸秆还田造肥,土壤有机质增幅能够达到0.22%~0.48%,这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还有利于改良耕地土壤土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2.3推广和普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准确的病虫害预报服务和除害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开展土地普查,结合具体耕地土质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平衡施肥法,避免过度施肥、盲目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2010年,全县组织500人次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户指导病虫害和平衡施肥,全县水浇地施肥面积183公顷,平均每亩增产5-7%,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成本11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2.4普及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恭城县开始大力普及和推广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剪枝、嫁接,改善果树采光、通风条件,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果树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全县共已有3763公顷果树采用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栽培和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法,大大减低了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性、环保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2.5加强增幅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

恭城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将农村能源推广、科学种田、无公害种植技术普及纳入到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同时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水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在资金方面,县财政就生态农业发展编制了专门的预算,仅2012年县财政直接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就有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沼气池建设补贴、新型种植技术补贴和无公害施肥技术奖励等。通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本县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

3.建设生态农业的效益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又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自然、人口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总体来说,恭城县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生态农业发展效益:

3.1生态效益

恭城县通过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有效化解了农户能源需求与林地保护矛盾冲突。截止到2012年,全县林地面积16.7万公顷,较1990年增加了3.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较1990年增加6.2个百分点。农村绿化率超过96%,草地面积超过2000公顷,生态林面积达到6.95万公顷。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废旧矿山开垦面积达到573公顷,开复率46.1%。2013年,恭城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县。

3.2经济效益

自2000年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全县农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户收入增收明显。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3012元,较2000年增加了1560元;生猪出栏45万头,肉猪出栏28.9万头;果园种植面积2.3万公顷,水果总产量38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1倍和19.1倍。2000年以来,全县果业产值增加22.2亿元。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12年1.2%,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3社会效益

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发展首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恭城县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其次带动了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让广大农民更加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今后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打下了良好群众基础;再次,进一步促进了本县人口结构优化,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为计生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通过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改进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提高了政府威信力和形象,为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9篇

Wang Zhiping

(①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②东北师范大学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4)

(①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②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bout Restoration of Ecology and Vegetation in Wetland,Changchun 130024,China)

摘要:生态农业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阐述生态农业特点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主要模式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emphasiz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n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trends and some issues that must be noticed for some model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关键词:生态农业 特点 发展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318-02

0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发展速度慢、生产率低的缺点逐步显露出来,同时受发达国家工厂化农业的高经济效益影响,盲目推行机械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全国土地沙化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侵蚀面积达到367万平方千米,土地污染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千米[1]。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特点,有利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2]。生态农业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1 整体性与可调控性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微观和宏观生态平衡,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结构进行调控。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应用,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使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达到相互有机配合,保证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1.2 稳定性与高效性生态农业系统追求组成与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高效利用,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率。

1.3 地域性和多样性地域性决定了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因此,生态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地区在继承当地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精华的基础上,应用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

2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

2.1 秸秆还田生态耕作模式根据生态学原理,只要有非生态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这些基本成分,就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秸秆还田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使土壤肥力增加,改良土壤,减轻对化肥的依赖。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然而,由于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秸秆还田逐步被大规模的使用化肥所代替,而秸秆则直接丢弃或作为废弃物燃烧。因此,要不断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充分认识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才能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

2.2 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这一立体发展模式需要精湛的农学技术投入,目前在温室大棚种植中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如桃子―草莓的立体化栽培、黄瓜―苦瓜立体种植、西瓜―彩椒立体种植、韭菜套种黄瓜等。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2.3 食物链与沼气能源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在多种生物,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例如粮―猪―沼―鱼模式、以及将猪舍或厕所―沼气池―蔬菜大棚有机结合,施行能源、养殖、种植的模式等。在这个循环中,废弃物被合理利用,既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模式以沼气发酵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联系起来,沼气作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作肥料,使生态系统走上了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在许多地区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村建立沼气池,在河北省一些县区补贴力度达到了总投资额的一半,随着能源价格特别是煤炭电费价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了建立沼气池的众多好处,向阳的地方沼气量全年都能充足供应,夏天沼气产量高,甚至可供邻居来烧水。对此,应进一步推广沼气发电技术,提升沼气的价值,从而鼓励更多农民的积极参与。

2.4 城乡互作生态模式城市在经济上作为产品的消费地,在生态学上作为有机物质的输入地。经过城市人口消费转化,产生了很多废弃物(有机垃圾、生活污水等),这些废弃物经过微生物的处理后,应该作为肥料还原给农业。这样做既解决了城市的污染问题,又能促进物质循环,把从农村带走的物质,再还给农村。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兴建了污水处理厂,一些城市还开展了有机垃圾特别是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垃圾(主要是活性污泥)是很好的有机肥,而固体垃圾经分类、处理后也可转化为肥料返回郊区农林业。

2.5 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特别要利用绿色植被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净化水质的功能,恢复或治理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工程、盐湖地治理工程等。目前我国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现象日益突出,因地制宜筛选适宜的沙生植物、耐盐碱植物、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等进行种植,在实现生态恢复的同时还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或保护,必须先建立一小块高效的生态(绿洲),这个“绿洲”能够解决当地人民的吃饭、花钱和能源问题。因此,这种生态工程式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解决当地居民的后顾之忧,真正提高生态意识。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不再去破坏大面积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自然植被可以通过自身的更新、再生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结语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今后还应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基础研究,为生态农业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同时,我国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为生态农业的实际运行提供有效保障,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