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2: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托管运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有钱能砸出运营团队和经验吗?
“要人咱有人,要钱咱有钱,商品就更不用说了,凭啥咱不能投入个几百万,也砸出个B2C,弄出个上市公司?”这是传统企业普遍的想法。一时间,传统企业触网势不可挡。
可正儿八经地弄出个电商部门来,却懵了。小到商品的选型、定价、拍摄、描述,大到网站的建设、网络营销、运营以及运营团队的搭建、考核,一切都得摸着石头过河。
一个成熟的电子商务生态链上,包括了供应链、物流、IT技术、运营和网络营销……对于众多传统企业而言,“商务”涉及的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是强项,可“电子”所涉猎的网络营销、运营和IT技术,却相当陌生。
托管运营,在美国、日韩等电子商务发达的国家与地区早已成熟,它就像日常生活常见的小区物管、酒店托管管理一样,把网络推广、网店运营、在线销售等外包给专业代运营商,企业自身则专注于老本行――研发与制造。
案例:如何与老东家协调节奏
A公司为美国上市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医用辅料出口企业,2009年底,正式建立自主品牌――P全棉时代,进入国内高端全棉生活用品零售市场(含母婴棉品、美容棉品),已经在全国一线城市建立了50家直营店,欲开辟电子商务渠道。
该企业为传统OEM企业,深谙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这个道理。2010年6月A公司与专业代运营商达成正式合作,经过2个月的筹备,代运营商帮助企业建立了覆盖商品规划、平台规划、运营规划、物流规划和团队规划的整套运营方案,旗下的第三方平台商城旗舰店于2010年7月底成功上线。
自2010年8月~12月,短短4个月时间,转化率高达3%,回头客率超过10%,这对于一个新市场新品牌来之不易。累计销售即接近200万,月均销售50万,最近的月份销售130万。占该品牌所有销售渠道40%以上。
营销亮点:
全棉高端用品市场,在国内是个新市场,它的消费群体相对高端,对品质高度敏感,但对价格相对不敏感。代运营商制定的策略是:
1.坚持走高品质与高服务的路线,打造第三方平台NO.1品质全棉家居旗舰店形象;
2.通过大规模的“免费试用”,促使用户第一次购买;
3.该类商品为日常消费品,通过大力发展会员制和团购业务,结合“情感营销”《致客户的一封信》,刺激口碑传播与提高回头率;
4.坚持“宁送不折”的销售策略,营造高品质品牌形象。
5.大胆采用线上线下同价,通过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差异化策略,解决线上线下的冲突问题。既保持了企业统一的品牌形象,又照顾到不同渠道的消费群体需求。
磨合之道:
1.传统制造业的严谨决策流程与网购快速、灵活的运营机制冲突。
网购,特别是第三方平台,讲究快速、灵活,很可能今天告诉你下午有个活动,或者有好的推广资源,需要企业在极短的时间(精确到小时)做出决策。要是企业定不下来,这个资源就是别人的了(因为目前第三方平台入口稀缺,可谓“僧多粥少”)。
可对传统企业而言,这种决策机制是不可想象的。哪一个广告或促销计划,不需要提前计划和预算?
在双方磨合的前2个月,往往是第三方平台这边催得脑子发晕,企业这边却还在按部就班地走着OA系统,大家心里都急得冒烟,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在眼前白白溜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实在难以言状。
对策:
通过2个月的磨合,与企业掌门人反复PK,终于建立起了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机制:季度计划+“绿色通道”临时决策机制。季度计划满足了企业严谨运作的需求,“绿色通道”临时决策机制,则在一定额度与范围内,授予了代运营公司灵活处理的权限,“前店后厂”终于运作顺畅。
2.第三方平台网店系统与企业自有ERP信息系统的对接。
第三方平台的网店系统,包括商品、库存管理子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可第三方平台的后台却无法与企业自有的ERP系统联通。让这个渠道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游离于系统之外,对于一家制造企业而言,是个严重的挑战。
对策:
系统对接问题,无法在上线初期解决,可难道因为系统对接问题而耽误网店上线?
代运营公司提出了边走边解决策略,上线初期2个月内人工管理;2个月后,通过程序开发与第三方平台的API实现了对接,实现了第三方平台网店与系统ERP的成功对接,有效避免了管理缺陷与人工管理带来的隐患。
企业不能做甩手掌柜
托管运营投入低、见效快,即使是对于电子商务完全不懂的传统企业,也能够较快地建立符合网购的运营机制与团队。
但这不意味着企业就能安坐家中,等着货如轮转。企业选择托管运营模式,需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合作双方的定位。
一家网店能够稳健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商品开发与供应链管理能力、富有经验的网店运营经验和网络营销资源,三者缺一不可。代运营商有后两者之利,迅速让企业上路,但它不能替代企业在商品与供应链所扮演的角色。
2.资源投入。
代运营商具有的网络营销的经验、资源,但并不代表企业就不需要投入推广资源,不需要建立为之匹配的运营团队。代运营商能做到的是合理分配资源,并且尽可能提高投入产出比。
3.双方的合作机制。
代运营商是纯粹的轻公司,它是围绕网络市场快速、灵活的机制来运转的,而对于一些严谨的制造型企业而言,毫不夸张地说,上电子商务不亚于上ERP系统,整个运营与决策流程都要“伤筋动骨”,不建立起适应网购市场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就非常容易出现业务在前面跑,却被工厂在后面拖着跑不动的情况。
4.代运营商的专长与资源。
为提高园区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保护水资源环境,经沟通商谈,xxxxxxx成为了xx工业园污水预处理的建设托管运营项目合作商。
为明确双方在该项目中承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友好协商、诚实互信的原则,就污水处理厂建设托管运营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一、委托内容
甲方将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委托于乙方,主要内容为:
1.将污水预设备进行规范安装、调试
2.指导污水排放单位对污水的计量设施的安装、调试
3.确保环保设施、设备的规范操作、运行;
4.确保污水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不受影响;
5.要保证废水预处理可排放至污水处理厂。
三、甲方责任
l.甲方提供符合处理要求的环保处理设施交于乙方。
2.甲方负责建设排污管道到达工业园污水处理厂。
3.甲方要为环保设施安放地提供足够的场地。
4.甲方应保证提供满足污水处理时需要的水电供应。
5.甲方督促排污单位污水的排放应根据COD高低进行分类排放。
四、乙方的责任
1. 乙方负责将甲方的环保设施进行规范的安装及调试。
2. 乙方要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确保环保设施的有效运行防止出现环保事故问题。
3. 乙方应爱护设备、仪表、设施,保证其每日正常运转,因设施设备检修需暂停服务时,须报知甲方和排污单位。
4. 乙方承包期间,负责设备的日常小型保养(单次300内),保养易损易耗配件乙方自购,小型保养所发生的费用由乙方承担。
5. 乙方有权对污水排放单位进行污水排放的抽查,避免乱排,如有发现乙方有权根据与污水排放单位的约定进行罚款。
6. 废水处理工作区域环境卫生维持由乙方负责,需与甲方保持一致,所需的卫生用品乙方自备。
五、 资产管理与项目合作
1. 托管运营期间,污水预处理所有设施、设备的所有权归甲方所有。
2. 托管运营期间,因污水处理需要并经甲方同意后乙方新增的设施、设备,新增设备的 所有权归乙方所有;
3. 托管运营期满后,如甲方要求留置,在甲方支付给乙方相应的购置、安装费用后,所有权归可以归甲方所有。
六、运营费用的计算与说明
1. 废水处理量统计:处理水量以各污水处理单位两种污水水量总和作为核算标准,排污分为:
a) COD≤500时,为低污染水。
b) 500﹤COD≤30000时,为高污染水。
2. 运营费用:废水处理单价为 元/ m³( 乙方每月提供相关收据),运营费用(元) =单价(元/m³) × 废水处理量(m³)。
3. 当水表出现卡表或计量有误时,以正常时段的平均数来计算。
4. 计算说明:
(1)废水处理量:各车间污水流量表总和,分出高、低污染水各自计量。
(2)国家或环保部门对排放水水质要求提升、处理工艺升级等因素所造成的处理成本升高,需双方协商另行计价。
(3)每月处理水量小于 m³时,按 m³计算当月水量。
(4)(5)小型保养费:所有设备保养时所使用的易损易耗配件其费用超过2仟元以上均有乙方书面申请甲方同意再更换, 2仟元以下的设备乙方自行处理,但全年维修和更换总额不得超出2万元,超出部分由甲方承担(见附件1)。
(6)污泥外运处置的相关费用由乙方负责承担不另行计价。
(7)废水处理设施所需要的药剂由乙方自行购买,其中所需的硫酸、盐酸等易制毒化学品备案事项由甲方负责。
4.付款方案
(1)对账:每月 5日前乙方向甲方财务提交的付款对账单,甲方应在收到乙方付款通知账单日后的五个工作日内对乙方送交的付款对账单和相关资料的计算结果进行复核确认,在核准确认无争议后,应及时签字回传给乙方。
(2)付款:排污方每月 15 日前将上月应付款支付给乙方,不得以物品抵押支付,如排污费发生迟交情况,甲方有义务帮助催收。
(3)支付账户:
收款人:xxxxxx公司
开户行:[ ]
账号:[ ]
付款方式:[电汇或银行转账]
(4)逾款期:甲方运营款逾期七个工作日,乙方将停止处理废水直至运营费用到账为止,并书面通知甲方,期间所产生的所有合同责任乙方均不承担。
5.乙方在获得运营费时,应按照排污单位要求提交相关票据。
七、人员安排
1.运营期间,乙方自行合法聘用合格的水处理操作员,人员岗位自行确定。
2.乙方派出的工作人员由甲方提供办公场地及住宿,其他由乙方自行承担。
3.乙方工作人员在甲方厂区内必须遵守甲方相关管理制度。
八、托管运营期限
1. 甲方授予乙方的托管运营期限为10周年,协议签订后正式运营之日起生效。
2. 运营期计算为正式交接日起至次年该日期止为一年度运营周期。
3. 协议期满前一个月,双方可协商是否续签下一年度托管运行事宜,甲方有权确定下一 年度的其他运营方案,同等条件下乙方享有优先权。
九、违约处理
1.在合同期限内,乙方须对甲方的环保设施进行正常维护和保养,确保设施的安全正常运行,对区域内所产生的废水确保安全达标排放到污水处理厂。甲方对于乙方在设备运行中的问题书面通知乙方改善,如果乙方不能及时维修改善造成的责任由乙方承担,并且甲方有权单方解除本合同。
2.若一方违背本合同规定,另一方提出异议而不予改正者,另一方可终止该合同。
十、争端解决方式
1.对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
2.如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崇左市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诉。
十一、法律效力
1.对本合同的修改、变更、补充,必须经甲乙双方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签署书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2.本协议自签署之日即对双方产生同等的约束力及法律效力。
十二、运营期限
从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止,合同期限 年。
十三、附则
关键词: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
一、养老基金运营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就是围绕养老资金的筹集、管理、运营、支付和监督来设计的,因此,选择养老金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概念和养老保障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范畴更能直观地体现养老保障制度的这一特性。养老基金是法定部门或组织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对象、标准、方式和程序筹集、管理运营和使用的专门用于社会成员养老的专门资金形态。它是养老保险和金融体系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特别是颁布了一系列养老基金法规和规章、完善了养老基金管理体制和提高养老基金统筹层次并扩大覆盖面、企业年金制度得到初步发展、养老金待遇的给付方式实现社会化。但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养老基金正常运营的相关问题,导致了养老基金收支形势严峻,财政压力日益增大,不同地区养老金支付能力不平衡问题严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金负担增长迅猛。主要问题如下(1)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挪用养老基金的问题突出——“上海社保基金案”引起人们对养老基金监管问题的反思与重视;(2)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狭窄,保值增值没有可靠保障。投资国债很难达到增值的目的,且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容易出现贬值导致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3)养老基金通过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来补充和改善基金的支付现状是通行的做法。但中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过分单一且缺乏对养老基金运营的规范监管,养老基金运营过程中被人为操作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养老基金的运行效率低下。
二、中国养老基金运营监管制度的缺陷
1.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目前中国养老基金的监管制度过分偏重行政监管。尽管有关社会保险的法规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设计背景和逻辑基础的,但由于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的原因,这些规定中存在明显计划体制烙印——在养老基金监管体制的安排上过度的注重行政监管。过分的行政监管容易引发行政监管权力的寻租,造成养老基金挪用、挤占、浪费现象严重。因为在行政监管过程中,同样存在由于有限理性、官僚主义属性、垄断性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从而可能导致出现行政监管低效率、无效率甚至负效率。同样,过分的注重行政监管容易忽略甚至抑制其他监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专门监督机制欠缺。相关的法规中缺乏这方面的规定。专门的监督制度安排不仅可以给利益相关方提供一个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达到更好的协调彼此立场与想法的目的,从而使养老基金得到更好的管理和运行;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效率。因为,从根本上讲,养老基金首先是参保职工的钱,是用于社会保险对象的专项资金,其实质所有权属于广大参保者。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物质生活,同时养老基金还关涉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理应设置专门的组织平台,让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养老基金管理和监督中去。没有谁比直接利害关系人更关心养老基金的征缴、支付、管理、运营及保值增值。专门监督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基金的监管效率。
3.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监管效率不高。信息化技术建设的滞后,致使社保、税务、财政和社会中介机构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不能进行有效监管。养老基金的管理者不能定期披露养老基金的管理运营信息,不能保障受益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因此就没有渠道对养老基金运营进行监督。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对基金管理基本上没有监督,财务上内控薄弱,也是导致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的诱因之一。
三、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养老基金的信托投资运营的入市,构建养老基金信托投资运营的安全监管制度已成为必然要求。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制度:
1.监管体制和模式的选择。借鉴外国经验,中国应建立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内部监管为核心、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和国家监管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以建立一个多权分离、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的监管制度。养老基金信托投资管理机构设置具有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和内部控制功能的独立经济实体,建立行政管理监督、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监督、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等制度,以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保单位为主体的社会中介监督组织,对养老保险基金信托投资管理机构基金运营管理、经营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基金周转和调剂等进行综合评价。国家行政和经济主管部门,如财政部门、审计部
门、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对养老基金的信托投资运营情况,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性和增值性要求。
对于养老基金的监管模式,笔者认为,应该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总体情况。因此,在现阶段对养老基金信托运营的监管应该采用“数量限制”规则,这样更符合中国资本证券市场的实际和养老基金特殊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要求。但在此基础上,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起的养老保险压力对养老基金资产保值增值的特殊要求,我们应该逐渐引入英美的“审慎人”规则,来克服和弥补“数量限制”规则的缺陷。
2.建立严格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由于养老基金对安全性的特殊要求,世界上各国基金管理者的选择都很严格。对基金管理者的最低资本金,经营信誉和经营业绩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目标是允许最好的申请者进入,限制未来的风险和成本。首先,养老基金信托管理机构必须达到法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并且是实收资本;其次,要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鉴于养老基金的特殊性,在公司治理方面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在董事会成员中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最后,其专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条件,如中国证监会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并且主要的投资管理人员必须是专职的、在业内具备良好的业绩和声誉。只有符合这些条件、通过公开招标的基金管理公司才具有经营养老基金的资格。
在一定的限制准入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养老基金运营的安全,提高养老基金信托运营管理公司的积极性,使养老基金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率,相应的必须建立养老基金管理人的退出制度。政府监管机构应当负责对基金管理机构的资格予以认定和注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投资运营、内部风险控制等情况给予监督,对违规违法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要视其情节轻重实行惩罚和注销其养老基金的管理资格。
3.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运用越来越广泛的养老基金投资监管制度。对于整个养老基金投资监管体制来说,信息披露要求是监管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垄断理论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托投资公司是其经营财物等重要信息的垄断提供者。在没有管制的信息披露市场中,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不仅限制信息的产出,而且可以以垄断价格出售信息,让利益相关者都去购买同一信息,这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强制性披露则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成本。” 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将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置于社会公众和监管机构的双重监督之下,防止基金管理违法、违规操作,损害基金所有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因此,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众和养老基金的受益人公布相关信息,并且信息披露义务人报告、公告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的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4.建立养老基金收益担保和保险制度。大多数引入职业养老金计划的国家和地区对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都进行某种程度的担保。其中,拉美和中欧国家通常采用相对值的形式,即达到所有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的均值或某个收益基准的一定比例。例如,智利规定某个基金的投资收益必须高于全部基金平均收益的50%,阿根廷规定的比例为70%;而另外一些国家规定,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必须达到某个具体数额,如瑞士规定养老基金的名义投资收益率必须高于4%,乌拉圭规定实际投资收益率必须高于2%。作为保证,各国养老基金或出资成立中央担保基金,或自行提取一定比例作储备,或由基金管理公司的自由资本作支撑。当储备不足时,国家财政予以支持。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也有可能存在破产和清偿的风险。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化解养老基金可能面临的这些风险,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定了养老基金保险制度,明确要求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保险费水平依各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等级而定。这样养老基金在实际运营中遇到投资风险造成损失时,可以通过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获得补偿。
四、结论
养老基金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最基础性和代表性的制度。完全可以说养老基金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石范畴。养老基金制度作为现代各国普遍推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生存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养老基金制度最为重要的是养老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即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接轨,养老基金只有参与资本市场才能实现其保值增值的目标。采用信托的形式是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8.
[2]张新民.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2).
关键词: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
一、养老基金运营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就是围绕养老资金的筹集、管理、运营、支付和监督来设计的,因此,选择养老金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概念和养老保障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范畴更能直观地体现养老保障制度的这一特性。养老基金是法定部门或组织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对象、标准、方式和程序筹集、管理运营和使用的专门用于社会成员养老的专门资金形态。它是养老保险和金融体系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特别是颁布了一系列养老基金法规和规章、完善了养老基金管理体制和提高养老基金统筹层次并扩大覆盖面、企业年金制度得到初步发展、养老金待遇的给付方式实现社会化。但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养老基金正常运营的相关问题,导致了养老基金收支形势严峻,财政压力日益增大,不同地区养老金支付能力不平衡问题严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金负担增长迅猛。主要问题如下(1)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挪用养老基金的问题突出——“上海社保基金案”引起人们对养老基金监管问题的反思与重视;(2)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狭窄,保值增值没有可靠保障。投资国债很难达到增值的目的,且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容易出现贬值导致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3)养老基金通过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来补充和改善基金的支付现状是通行的做法。但中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过分单一且缺乏对养老基金运营的规范监管,养老基金运营过程中被人为操作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养老基金的运行效率低下。
二、中国养老基金运营监管制度的缺陷
1.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目前中国养老基金的监管制度过分偏重行政监管。尽管有关社会保险的法规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设计背景和逻辑基础的,但由于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的原因,这些规定中存在明显计划体制烙印——在养老基金监管体制的安排上过度的注重行政监管。过分的行政监管容易引发行政监管权力的寻租,造成养老基金挪用、挤占、浪费现象严重。因为在行政监管过程中,同样存在由于有限理性、官僚主义属性、垄断性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从而可能导致出现行政监管低效率、无效率甚至负效率。同样,过分的注重行政监管容易忽略甚至抑制其他监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专门监督机制欠缺。相关的法规中缺乏这方面的规定。专门的监督制度安排不仅可以给利益相关方提供一个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达到更好的协调彼此立场与想法的目的,从而使养老基金得到更好的管理和运行;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效率。因为,从根本上讲,养老基金首先是参保职工的钱,是用于社会保险对象的专项资金,其实质所有权属于广大参保者。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物质生活,同时养老基金还关涉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理应设置专门的组织平台,让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养老基金管理和监督中去。没有谁比直接利害关系人更关心养老基金的征缴、支付、管理、运营及保值增值。专门监督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基金的监管效率。
3.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监管效率不高。信息化技术建设的滞后,致使社保、税务、财政和社会中介机构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不能进行有效监管。养老基金的管理者不能定期披露养老基金的管理运营信息,不能保障受益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因此就没有渠道对养老基金运营进行监督。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对基金管理基本上没有监督,财务上内控薄弱,也是导致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的诱因之一。
三、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养老基金的信托投资运营的入市,构建养老基金信托投资运营的安全监管制度已成为必然要求。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制度:
1.监管体制和模式的选择。借鉴外国经验,中国应建立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内部监管为核心、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和国家监管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以建立一个多权分离、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的监管制度。养老基金信托投资管理机构设置具有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和内部控制功能的独立经济实体,建立行政管理监督、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监督、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等制度,以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保单位为主体的社会中介监督组织,对养老保险基金信托投资管理机构基金运营管理、经营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基金周转和调剂等进行综合评价。国家行政和经济主管部门,如财政部门、审计部
门、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对养老基金的信托投资运营情况,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性和增值性要求。
对于养老基金的监管模式,笔者认为,应该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总体情况。因此,在现阶段对养老基金信托运营的监管应该采用“数量限制”规则,这样更符合中国资本证券市场的实际和养老基金特殊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要求。但在此基础上,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起的养老保险压力对养老基金资产保值增值的特殊要求,我们应该逐渐引入英美的“审慎人”规则,来克服和弥补“数量限制”规则的缺陷。
2.建立严格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由于养老基金对安全性的特殊要求,世界上各国基金管理者的选择都很严格。对基金管理者的最低资本金,经营信誉和经营业绩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目标是允许最好的申请者进入,限制未来的风险和成本。首先,养老基金信托管理机构必须达到法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并且是实收资本;其次,要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鉴于养老基金的特殊性,在公司治理方面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在董事会成员中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最后,其专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条件,如中国证监会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并且主要的投资管理人员必须是专职的、在业内具备良好的业绩和声誉。只有符合这些条件、通过公开招标的基金管理公司才具有经营养老基金的资格。
在一定的限制准入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养老基金运营的安全,提高养老基金信托运营管理公司的积极性,使养老基金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率,相应的必须建立养老基金管理人的退出制度。政府监管机构应当负责对基金管理机构的资格予以认定和注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投资运营、内部风险控制等情况给予监督,对违规违法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要视其情节轻重实行惩罚和注销其养老基金的管理资格。
3.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运用越来越广泛的养老基金投资监管制度。对于整个养老基金投资监管体制来说,信息披露要求是监管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垄断理论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托投资公司是其经营财物等重要信息的垄断提供者。在没有管制的信息披露市场中,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不仅限制信息的产出,而且可以以垄断价格出售信息,让利益相关者都去购买同一信息,这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强制性披露则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成本。” 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将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置于社会公众和监管机构的双重监督之下,防止基金管理违法、违规操作,损害基金所有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因此,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众和养老基金的受益人公布相关信息,并且信息披露义务人报告、公告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的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4.建立养老基金收益担保和保险制度。大多数引入职业养老金计划的国家和地区对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都进行某种程度的担保。其中,拉美和中欧国家通常采用相对值的形式,即达到所有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的均值或某个收益基准的一定比例。例如,智利规定某个基金的投资收益必须高于全部基金平均收益的50%,阿根廷规定的比例为70%;而另外一些国家规定,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必须达到某个具体数额,如瑞士规定养老基金的名义投资收益率必须高于4%,乌拉圭规定实际投资收益率必须高于2%。作为保证,各国养老基金或出资成立中央担保基金,或自行提取一定比例作储备,或由基金管理公司的自由资本作支撑。当储备不足时,国家财政予以支持。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也有可能存在破产和清偿的风险。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化解养老基金可能面临的这些风险,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定了养老基金保险制度,明确要求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保险费水平依各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等级而定。这样养老基金在实际运营中遇到投资风险造成损失时,可以通过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获得补偿。
四、结论
养老基金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最基础性和代表性的制度。完全可以说养老基金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石范畴。养老基金制度作为现代各国普遍推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生存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养老基金制度最为重要的是养老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即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接轨,养老基金只有参与资本市场才能实现其保值增值的目标。采用信托的形式是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7:68.
[2]张新民.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2).
[3]朱小川.营业信托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以受托人的信用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59.
关键词: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信托;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058-05
一、引言
自1991年我国建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以来,基金的投资运营模式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从国外来看,大部分国家的养老基金都进行了市场化运营,唯独中国养老基金没有进行市场化运营(社保基金理事会除外),而对于市场化运营的模式也随着基金的空账运行和贬值使得学者们对基金的投资运营模式的研究更加热衷。总体上看,对于个人账户基金运营模式的选择,目前仍没有定论,政府也没有明确的意见,只是在2010年12月提出要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市场化运营,国内学者也没有对个人账户基金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分析,本文就是围绕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模式改革而展开讨论的。
二、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管理现状
(一)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难
(二)个人账户基金分散管理导致基金管理机构的多重身份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基金的统筹层次较低,各级政府各自为政,各自管理,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种分散管理模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基金管理机构的多重身份,即基金管理机构既是基金的委托人,又是基金的监管人,还是基金的投资运营人,这种集多种身份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使得个人账户基金在一种无效监督的情况下运营,导致基金的滥用、挪用、违规借贷等现象不断发生,也加剧了管理成本,进而加剧了基金的空账运营。此外,个人账户基金的制度设计之初就为管理混乱埋下了隐患,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的权力过大,且没有明确其权责问题,导致了地方政府把个人账户基金作为“财政的银行”进行挪用,使得基金空账运营。总的来说,个人账户基金的运营管理是一种“地方管理、中央兜底,权责不清”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本质缺陷就是本应属于地方政府承担的责任却让中央政府承担,由受益人所有的权力却被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给剥夺了,中央政府实质上成了自身制度设计缺陷的最终承担者。[1]
(三)个人账户基金产权不清晰
从西方产权理论来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个人账户基金是个人缴费形成的,产权应该归个人,也就是说,个人对个人账户基金拥有支配权、使用权和监督权。但是,长期以来,受益人的这些产权属性都被政府所忽视,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没有真正的落实,致使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者集各种产权属性于一身,个人账户基金的贬值和空账运营就可想而知。所以,政府应该还原产权所有人的产权属性,重新构建基金的产权分配体系和运营体系,规范个人账户使用权、支配权和管理、监督职能。
三、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信托运营
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信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二)信托制度本身的特点为其基金保值增值提供了好的制度保障
信托制度作为“代人理财”的一种制度安排,有其特殊特点:一是信托财产管理是一种长期管理,而非短期管理,从国外社保基金的投资来看,长期投资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短期投资,其风险也往往小于短期投资;二是信托管理都是大集团管理,是进行大额运作的一种金融管理工具,能够将分散的个人账户基金聚集起来进行集中管理、集中投资运营;三是信托契约一旦生效,信托财产将独立于委托人的其他固有财产,也独立于受托人、受益人的固有财产。[2](P74)信托财产这种独立性就为个人账户基金的产权属性的分配奠定了基础,也保证了基金不被其他部门或个人侵占、挪用、贪污等。
关键词:运维一体化;大检修;三集五大;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41-04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是“大检修”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电网运行及检修专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将发生较大变化,如何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达到提升变电运维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1-2]。
2013年以来,湖北宜昌供电公司依托国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照“试点先行、优化标准、加强培训、稳步推进”的思路,从建立工作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完善设备管理、加强应急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探索辅业外包等方面,率先在省内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截至2013年末,公司已基本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中的近期目标,其中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达55项,占64项目标总数的85.93%,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了部分设备C、D类检修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业务。
目前,公司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1年,优化了生产工作流程,提高了人力资源效率,提升了设备健康水平及相关生产指标,应急处置响应更快,变电运维质量更高,日常管理更精,各类成本更低,变电设备缺陷消除及时率、设备可靠性等指标在省公司对标中名列前茅,在给公司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效益、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变电运维效率的提升,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可供直接操作的管理范本,在全国同类单位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运维一体化实施背景
1.宜昌电网的特点
湖北宜昌电网地处三峡、葛洲坝电力外送的起点,境内多山地和江河湖泊,电网结构复杂,管理设备较多,输电通道密集,检修覆盖半径大。现管辖18座220千伏变电站,66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变压器146台,总容量8333兆伏安。2013年变电站呈大幅度增长模式,而运维人员却远远不及变电站增长定员人数,如图1所示。另外,由于宜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变电站辐射管辖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检修行程达4000公里,最远变电站需5个小时以上的车程,特别是偏远、山区变电站道路老旧,对运行、维护类检修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
2.传统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下,维护类检修工作由市检修公司检修试验工区人员承担,维护类缺陷的发现和消除由不同班组负责。从变电运行人员发现缺陷到检修人员消除缺陷,大致经历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3-4]。
据统计,维护类缺陷占发现缺陷总数的50%以上,检修试验工区专业人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类缺陷的处理上,没有足够时间从事专业化检修工作,导致设备缺陷、故障处理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对厂家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加,增加了电网运营成本,结构性缺员矛盾日益增强。
随着地区电网快速发展和“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不断扩张的电网和有限的资源给宜昌电网的检修、维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各单位开展此项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加上每个地市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电网结构、人员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范本。因此,探索符合宜昌电网实际的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
3.运维一体化模式的优势
首先,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维护类检修工作将由运维人员自行承担,维护类缺陷的发现和消除均由运维人员负责,并通过巡视、维护等日常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巡视维护和缺陷的发现到消除流程将大大简化,时间大大缩短。检修试验工区专业人员将从维护类检修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专业化检修试验工作,对于提高检修质量,节约电网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5]。
另外,实施“运维一体化”按照“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原则,释放劳动生产力,使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需要,开展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培训,适当调整检修人员转岗,安排变电检修人员转岗至变电运维站(变电站),进一步加强变电运行、检修、试验、保护、自动化、直流专业间的融合,能够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
再次,实施“运维一体化”能够培养一岗多能、一专多能复合型“运检双能”人才,这是解决电网快速发展与人才结构性缺员矛盾的必要手段和提高效益效率的最佳途径,对满足电网精益生产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二、“运维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1.“运维一体化”模式管理的范围
“运维一体化”是以运维站为单位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实现设备巡检、倒闸操作和维护性检修由同一组人员负责实施的电网生产组织模式。运维站除负责所辖变电站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辅助设施维护等变电运行业务外,还负责变电设备的维护性检修业务。
维护性检修指《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中所列无需使用的大型装备,不涉及复杂停电及安全措施,不涉及设备整体或重要部件更换、设备大范围拆卸及带电作业的C、D类一次设备检修工作和不涉及二次回路改动、设备功能校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二次设备检修工作[7]。
2.“运维一体化”模式管理目标
在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改变原先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倒闸操作、维护性检修业务重新整合,实行一体化运作[8-9]。规范一体化运作各级运维岗位的业务标准,明确变电站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内容,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目标阶段逐步推行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实现人员精简、作业高效、成本合理的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所辖运维站64项运行维护业务高度融合。
公司根据运维一体化的实际特点,将其划分为巡视、维护,操作、检修,应急处理三个部分,积极推进。一是维护围绕巡视转,巡视准确维护精,开展的设备运维项目有48项;二是操作围绕检修转,操作高效“腾”时间,需停电进行的维护性检修项目有9项;三是应急围绕服务转,响应突出快、准、优,应急抢修类的项目有7项。
3.“运维一体化”工作实施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逐步推进。实施运维一体化要在确保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基础条件好、人员配置高的变电站或检修班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施,在业务整合和人员重组的过程中,调整幅度应能保障队伍的稳定和现有生产业务的有序开展。
坚持培训先行,素质提升。运维一体化建设有赖于多技能人才、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将培训工作贯穿于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着力于人员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为运维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保障。
坚持合理引导,激励保障。运维一体化对现有生产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人员劳动强度加大,安全责任加大。必须鼓励和激励广大员工积极投身到建设工作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激励政策上,应对现有的岗位薪金制度进行重新分配,按照人员掌握和从事的专业数目设置岗位薪金梯度,促进多技能业务的融合。
坚持效率提升,精益管理。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生产业务流程提升生产效率,以集约、整合生产业务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三、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加强标准建设,健全完善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体系
深入开展制度建设、流程再造,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设备类别和作业项目,分电压等级明确运维一体化和检修专业化分界面;对开展实施的运维项目进行研究,在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所列运维项目优化后共64项中,确定了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近、中、远期可开展的运维项目。
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方式,明确哪些项目采用标准化作业卡,哪些作业需要开工作票。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流程,以PMS为平台,固化项目作业流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标准。
公司共新编26个管理制度、20个岗位职责、26个标准作业流程,涵盖了设备C、D类检修和日常维护、应急抢修、设备巡视等运维一体化典型工作流程及保护装置告警、SF6气压降低、直流接地等典型缺陷处理流程和典型工作票、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卡)。标准体系突出专业融合,强调工作界面清晰、监督到位,确保作业现场流程不乱、工序不减、监护不断、验收不松。
2.强化培训,着力培养“运检双能”人才队伍
宜昌供电公司超前谋划、提前启动,大力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岗位培训系统工程,先后开展六批变电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培训人次覆盖率达98%以上,组织运维人员针对维护性检修项目进行培训,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综合技能水平。安排运行人员到检修班组轮岗,学习变电设备检修、试验技能;安排转岗检修人员学习变电设备巡视、倒闸操作,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3年,公司以亭变电站为变电运维一体化人才实训基地,聘请相关专业的技术能手,采用理论讲解、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式丰富多样,效果明显。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后,运维人员均已具备运行操作及开展运维项目所要求的各项工作技能。
同时,公司还组织编制了《变电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教材》《运维人员能力规范》和《运维人员成长规划》,作为运维工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规划的指导性文本。
3.完善装备管理,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设备充足
根据运维业务开展需要,公司采用“购买+租赁”的方法,分阶段逐步配置相应的仪器仪表、试验设备、工器具及备品备件。制定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确保装备充足,管理高效,维护及时。典型维护性检修初期目标需配仪器,立即采购并配备到各运维班组,每个运维班应配置运维车1台,检修试验车1台,操作应急车2台。
4.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安全
在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中,分阶段开展的运维业务项目由公司运检部、安质部共同审定,并在推进过程中严格执行风险分析和控制管理,杜绝因运维一体化而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针对现场安全管控、倒闸操作、工作票管理、标准化作业等业务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分析,认真梳理完善,保证作业安全,确保运维一体化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针对农网110千伏变电站上划后维护工作量大,在短期内造成应急抢修效率和优质服务水平下降的问题,对部分有富余检修力量的县公司建立由地(县)调控中心统一指挥、市公司与县公司协同抢修、检修试验工区协助配合的应急抢修工作机制,进一步理清了“大检修”体系下的应急抢修业务界面和工作流程。
5.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可持续开展
为推动运维人员快速岗位成才,公司率先建立了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变电运维岗位技能鉴定标准,根据运维人员岗位职责的变动和工种技能的增加及提升情况,重新测算岗级,设立1至5级运维工,对取得维护类项目资质的人员薪酬待遇提升1至2个岗级。同时优化绩效考核,将员工薪酬工资按照运行工作40%、维护工作20%、检修工作10%、岗位技能20%、综合评定10%纳入运维一体化绩效分配范围,并相应调整运维人员薪酬水平,对倒闸操作、C/D类检修项目单独进行绩效核算,拉开分配差距。
围绕“劳有所得、苦有所得、学有所得、和有所得”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细化安全指标、作业违章、系统台帐等刚性指标分值,完善数量、质量和对企业贡献的“三考核”,明晰员工上升通道。
配套薪酬激励措施和机制,营造以绩效管理为手段的“比学赶帮超”工作氛围,促进员工转变观念,稳步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改革工作,实现工区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6.探索辅业外包机制,提高运维工作专业化程度
按照《国网公司生产业务外包管理规定》,公司将变电站的辅助设施维护、保洁、环境整治等辅工作纳入物业管理,以合同形式明确运行人员与物业公司维护分工界面,运行人员负责变电站设备的维护、安全工器具管理等工作,物业公司负责变电站的保洁、变电站辅助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维修。此举减轻了运行人员的日常维护工作量,方便其精心从事倒闸操作、运行管理等核心业务工作。公司目前已外包项目12项,提高运维工作专业化程度。
7.依托公司与高校建立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公司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获批湖北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学术上加大专业应用性合作,科研上采取联合申报项目、合作攻关、共同申报成果、联合申报科研平台等形式,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针对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先后开展了《变电站防误闭锁方案研究》《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的研究》等科研课题研究。同时,借助三峡大学师资力量,整合变电、检修、运行专业资源,组建运维专家智囊团,定期举办“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评估会”等专题会议,开展管理诊断、效能评估、督促执行、指导纠偏。
四、实施效果
1.人力资源效率明显提升
人力资源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运维人员不足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公司在国网定员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业务培训,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的开展情况及人员技能水平的提升情况,充分挖掘了现有人员的潜力。原有运行人员228人,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后,对照国家电网公司定员标准,运行和检修人员折算仅163人,劳动效率提高30%。
2.减少了停电次数,缩短了停电时间,增加了对用户的供电量
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实施以来,各类生产指标明显提升,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维护类检修处理的缺陷均可在运维班内部完成全部流程的流转,部分缺陷可以实现当天发现、当天消除,大大缩短消缺周期。同时减轻了运行和检修专业的协调难度,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设备停送电时间,提高了设备可用率,增加了供电量。
以220千伏某变电站为例:
4个22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2个小时(4000千瓦*2小时*4个=3.2万千瓦时)
6个11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1.5个小时(1200千瓦*1.5小时*6个=1.08万千瓦时)
8个1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1个小时(30千瓦*1小时*8个=240千瓦时)
每站增供电量:3.2万千瓦时+1.08万千瓦时+240千瓦时=4.304万千瓦时。公司所辖84座变电站(含220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变电站66座),总计增供电量18座*4.304万千瓦时+66座*1.104万千瓦时= 150.336万千瓦时,创效150.336万千瓦时*5988.5元/万千瓦时=900287元。
3.应急处置响应更快
变电站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后,实施应急抢修“属地化”,确保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缩短客户停电时间。在倒闸操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场运维人员在第一时间就能进行判断处理,确保倒闸操作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理的速度,现场设备缺陷处置时间由以往的平均3小时以上提高到现在的1个半小时,时效提高近50%。
4.运维质量更高
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后,由于专业化巡视持续开展及运维人员对设备的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变电站设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共巡视6511次,包括正常巡视4586次,特殊巡视1925次,维护性工作数量6116次,发现缺陷183处,缺陷消除及时率达到99%(见图7),相关生产指标位于省公司前列。
5.设备健康水平更高
结合变电运维一体化开展的每周专业化巡视、每月设备问题专题分析,深入落实设备“运行检修”双主人制度,变电运维一体化班组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更加彻底,设备状态评价工作更为全面、准确、及时,为变电站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奠定了基础。
6.节约了设备维修、人工、车辆等运营成本
运行人员不必重复往返各检修现场,节约了人工、车辆、器具使用费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极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实行运检一体化管理,使变电设备维护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设备完好率、可用率达100%,安全管理成效显著,生产成本明显下降,通过合理安排任务,减少了重复检修,有效降低了油料费、旅差费、材料人工费和生产维护费用。
效益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模式下,运行维护人员配置、车辆、司机数量、往返路程、油费均有所降低。其中每个运维班年节约车辆运行成本60000元-48000元=12000元,每年节约车辆运行成本总计12000元*10个运维班=120000元。
五、总结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传统运维模式不再适应电力生产的需要。“大检修”运营模式优化组织架构,实现电网检修维护人、财、物的集中管理与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由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在“大检修”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资源效能,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潜力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宜昌供电公司对“运维一体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3):144-145.
[2]李晨,陈希正,郝艳春.大检修组织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9):12-13.
[3]李庆梅.“大检修”下的标准化成本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8):267.
[4]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50-53.
[5]张龙,董勤伟.变电生产管理新型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力安全技术,2005,(1):5-7.
[6]徐金雄.变电站无人值守及运维一体化实践探索[J].电子世界,
2013,(13):70-71.
[7]张海涛,刘方方.变电运维一体化过渡阶段的分析[J].河南科技,2013,(5):103,231.
委托人(船舶所有人,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交通部的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签订如下合同:
一、乙方将自有船舶委托甲方经营管理
船名:_____________________?曾用名:________________
船舶种类:_________________?建造日期:______________
总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型深:__________________型宽: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吨:_____________________ 净吨:__________________载重吨:___________________
主机功率:_________________
二、船舶委托经营管理期限,自该船取得合法营运资格之日起,至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止。
三、甲方责任
1.负责取得船舶合法的营运资格;
2.负责船舶的经营和安全管理并承担船舶的安全管理责任。按规定建立并指导、检查、督促落实该船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措施,负责对船员的岗位安全培训,保持船岸的通讯畅通;
3.负责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船员,办理聘用合同。对乙方推荐符合要求的船员优先配备;
4.负责按规定及时交纳各项税费;
5.负责办理船舶保险、船员人身保险、油污染险、船舶承运险,并争取保费优惠;
6.负责海商、海损事故处理;
7.负责建立船舶各类管理台账、联系制度,及时向乙方通报情况;
8.其他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乙方责任
1.如实向甲方提供船舶有关资料和证明,保证船舶来源的合法性;
2.配合、协助甲方对船舶的经营和安全管理;
3.向甲方推荐船员,并负责对船员管理进行监督;
4.按本合同约定的额度和支付方式按时向甲方支付经营管理费和有关费用,并承担未经甲方同意,拖延或少支付经营管理费和有关费用造成的违约责任;
5.负责承担由乙方自身原因造成的风险责任和经济损失;
6.其他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双方关于经营管理费、保险费用和有关费用额度、支付方式的约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双方关于风险责任和责任赔偿的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双方关于经营费用和利润分配的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双方关于违约责任和违约金的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其他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本合同经双方确认签字后生效。合同正本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一份,并分别报备当地航管部门、船舶国籍登记机关。
十一、本合同履行中发生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要求当地航管部门协调,也可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甲方:(签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全业务;融合;RACI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081-02
2008年国家将电信业重组,将原来6家运营商合并成现有的3家,移动、电信、联通均拿到了全业务牌照,改变了以往单个业务发展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全业务运营对各家运营商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是以一个地级市为参考模板提出全业务管理新思路。
1 总体规划
基于RACI模型的全业务航母编队:集中精力发展专线这一基础通信业务作为航母;大力拓展以专线为基础的呼叫中心、视频监控、综合V网业务,作为航母的舰载机,攻击竞争对手;推广农信通、校信通、一网通等作为驱逐舰,进攻农村、校园、聚类市场;建立商机收集系统作为巡洋舰,收集重点用户的信息化需求以及竞争对手信息;建立潜在用户管理系统作为潜艇,伺机策反用户;建立工维、品管协同机制,作为补给舰,优化流程,提升支撑力度。总体规划图如图2所示。
2 具体方案
2.1 全业务管理新模式――基于RACI模型的全业务航
母编队
RACI是项目管理学中相对直观的模型,用以明确组织运作或变更过程中的各个角色及其相关责任。
注:RACI的4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①谁负责(R=Responsible),即负责执行任务的角色。
②谁批准(A=Accountable),即对任务负全责的角色,一项任务只能存在一个决策方。
③咨询谁(C=Consulted),拥有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或能力的人员。
④通知谁(I=Informed),及时被通知结果的人员。
2.2 RACI的原理及应用实施方法
①辨识流程,找出全业务九大活动:商机收集、投资规划、营销策划、勘察呈批、签约建设、验收收费、合同履约、投诉保障、效益评估,记录在RACI表的上方。
②辨识活动中的六种角色:决策者、首席客户经理、行业经理、客户经理、项目经理、客服经理,记录在RACI表的左侧。
③针角色分配活动中的职责(R、A、C、I),每一个活动至少需要一个“R”角色。
④解决缺口问题,如果某个流程找不到“R”角色,就任命一人担任“R”角色。
全业务RACI模型见表1。
2.2.1 R(负责)――创建全业务绩效考核体系
原理:没有R:必须至少有一个人负责;多个R:太多负责的人通常意味着没有人负责。
应用:根据集团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与竞争对手相比,集团专线类业务存在着四大弱项,导致用户满意度低,客户经理积极性不高,全业务难以规模发展。现状分析如图3所示。
建立全业务绩效考核体系:针对商务洽谈、施工验收、投诉保障三大流程,实现专人负责,明确职责,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的制度。提升竞争能力,实现大力发展。
2.2.2 A(审核)――创建全业务评估体系,效益、质量两手抓
原理:不只一个A:只能授予一个人批准的权利;没有A:每个活动分配一个A。
应用:全业务发展两难问题:①全业务管线资源不到位,导致接入周期长,因此实现预覆盖,但是后期覆盖与集团接入匹配率低,已接入用户0话务、低话务占比高,导致效益低下。②为了提升成本效益比,实现精准营销,却导致呈批、施工周期长,用户流失。
解决措施:①投资规划环节:由预覆盖向按需覆盖转变,需求不明,用户分散的地方不同意覆盖;聚类市场、AB类客户异网高价值客户同意覆盖。②审批环节:接入成本1万以下部门会签,1~5万呈批,5万以上的上投资决策会;紧急项目走绿色通道,随时召开投资决策会。③验收环节:用户、客户经理、项目经理、施工、维护五方验收;客户经理根据用户意见反馈,对施工规范、满意度打分签字。④合同履约环节:呈批最低消费(月租)与合同签约一致;系统中最低消费(月租)与呈批一致,并且及时开通。
2.2.3 C(顾问)――创建1+1+N组织架构模式
原理:没有C: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应用:全业务竞争时代,竞争对手运营多年形成完整的产品、支撑、服务流程,成熟的团队,我公司面临严重的短板,客户经理能力缺乏,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因此针对营销策划、施工验收环节配备专家,竞聘上岗,提升支撑能力。
全区集团客户部配备产品经理,成立技术业务支撑中心,配备项目经理,实现1+1+N全业务服务模式:全区10个营销单元配备1个产品经理、1个项目经理为多个客户经理服务。
产品经理:帮助用户厘清信息化需求,提供全业务信息化解决方案;进行营销策划,为客户经理提供组合营销方案。
项目经理:向用户、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撑,解决故障,对代维进行管理。
2.2.4 I(通报)――创建协同运营机制,进行全程满意度考核
原理:多个I:我要告诉谁啊?要做成什么样呢?没有I:为什么我都不知道?
①流程梳理
部门协同:集团业务拓展、工维产品生产、品管质量控制、客服处理投诉、综合物料采购、财务效益评估、铁通号码管理。
第三方协同:厂商技术支撑、SA业务发展、设计院成本勘察、施工队伍工程建设、代维巡检和故障处理。
②流程穿越
专线商务谈判平均时长25 d,勘察平均时长2.2 d,审批平均时长4.5 d,盖章签约3.1 d,施工平均时长13.6 d,验收平均时长1.5 d,整个流程合计50 d左右,瓶颈为商务洽谈和工程施工。
③协同运营
制定九大流程服务规范,发文组织学习,并严格执行。
月底召开次月工作布置会,月初对上月工作成果进行运营分析,修正工作方法,提升运营能力。每周召开部门协调会,并形成会议纪要通告。不定期举办客户经理演讲比赛、行业信息化推介会、流程穿越交流会。开发潜在用户管理、施工进度管理系统,将流程固化,分配权限,实时查看。
3 结 语
全业务闭环管理如图4所示。在大型作战中,航母与航母会组合形成双航母,作战半径可扩大到达2 000 km。基于RACI模型的全业务闭环管理模型,明确九大流程、六类角色及其相关责任,以管理提升效益,此模型为客户经理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的支撑,增加了客户经理商务洽谈的成功率;其次该模型借力品质管理部,建立业务部门与支撑部门的双向考核机制,实现业务部门和支撑部门的紧密协作,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水平;另外该模型基于行业特点,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语音、专线、标准化产品结合,创新行业应用,并捆绑销售、交叉补贴,从而实现用户规模化、稳定拓展全业务竞争中,新兴业务与传统业务融合发展,规模化拓展,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泮托拉唑;云南白药;应激性溃疡出血
[中图分类号] R57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c)-062-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antoprazole and Yunnan White in the treatment of stress ulcer bleeding
GUO Mingxia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Xi'an District, Liaoyuan City, Jilin Province, Liaoyuan 1362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ntoprazole and Yunnan White in the treatment of stress ulcer bleeding. Methods: 94 patients who got stress ulcer bleeding critically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09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7 cases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antoprazole 40 mg intravenous infusion, 2 times a day and took Yunnan White 0.25 g orally, 4 times a day. 47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meprazole 40 mg drip intravenously, 2 times a day.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1.5%,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78.7%. Two groups had less adverse reac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antoprazole and Yunnan White in the treatment of stress ulcer bleeding is significantly, less adverse reaction, safe and reliable.
[Key words] Pantoprazole; Yunnan White; Stress ulcer bleeding
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类损伤(包括大手术)、重病和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溃疡、渗血等,应激性溃疡大出血者,以无痛性消化道出血为临床特点,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泮托拉唑联合云南白药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确诊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7例,男36例,女11例;年龄30~82岁,平均53.1岁;其中,呕血患者21例,黑便20例,大便隐血阳性6例;原发病情况为外科颅脑手术、开胸肺叶切除术10例,重症肺炎12例,化脓性脑膜炎6例,脑挫裂伤7例,癫痫持续状态6例,农药中毒并昏迷6例。对照组47例,男35例,女12例;年龄32~80岁,平均51.9岁;其中,呕血患者20例,黑边21例,大便隐血阳性6例;原发病情况为外科颅脑手术、开胸肺叶切除术11例,重症肺炎13例,化脓性脑膜炎5例,脑挫裂伤6例,癫痫持续状态7例,农物中毒并昏迷5例。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病及出血程度各项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静脉滴注泮托拉唑40 mg,每日2次,口服云南白药0.25 g,每日4次,连用5 d。对照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 mg, 每日2次,连用5 d。两组均同时给予病因、对症及支持治疗,两组每日通过胃管观察咖啡样胃液或血样胃液的好转情况,同时观察黑便情况及检测胃液和大便隐血情况;每日检查血常规,并测定胃液pH值、电解质及肝肾功能。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呕血症状24 h内消失,3 d内大便隐血试验转阴。有效:呕血症状72 h内消失,5 d内大便隐血试验转阴。无效:呕血症状72 h内仍未消失,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为78.7%,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n(%)]
Tab.1 The efficacy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n(%)]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便秘3例(6.4%)、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2.1%),对照组便秘4例(8.5%)、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2.1%),均于停药后恢复正常。可见,两组不良反应少,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应激性溃疡是指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胃和十二指肠出现急性糜烂和溃疡。多见于创伤或疾病后3~7 d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在重度创伤、感染及休克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之一[1]。经胃酸作用后,引流的胃液呈黑褐色或咖啡色且形成絮状,出血量大时,有呕血、黑便,以至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严重者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机体应激状态时,缺血的严重程度和胃黏膜损害有直接联系。胃黏膜处于缺血状态,组织细胞氧供应不足,酸性代谢产物增多,造成胃黏膜缺血、糜烂、坏死。导致循环血量的减少引起胃壁特别是黏膜血液供应的减少,从而导致黏膜缺血,黏膜能量储备降低,黏膜细胞死亡而发生应激性溃疡。由于胃黏膜屏障受损,H+浓度虽不高,仍可逆行扩散,出现胃壁内酸化,正常胃壁内pH高于7.2,如降至6.0以下,则可产生急性胃黏膜损害,H+可促使组织胺释放,刺激胆碱能神经,造成胃酸和蛋白酶的分泌增多,还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阻滞黏膜表面上皮细胞HCO3-的产生,同时因胃壁血流减少,又不能将扩散至胃壁内的H+及时清除,种种因素均可导致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泮托拉唑通过抑制胃壁细胞分泌小管的H+-K+-ATP酶,使胃酸分泌的最终步骤受阻,其抑制作用强而持久,提高胃内pH值,延长胃内pH>6的持续时间,降低糜烂、溃疡黏膜中的纤维蛋白降解活性,稳定血凝块止血[2-3],云南白药由三七、麝香、重楼、草乌等中药组成,具有祛瘀止血、收缩血管功能,此外三七还能使血小板增加,缩短凝血时间,从而起到止血减少出血的作用,可促进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生成,促进溃疡面愈合[4-5]。
泮托拉唑属于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其有别于奥美拉唑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不诱导或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不影响其他药物的体内代谢,体弱、术后患者无需调整剂量,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而且经济的药物[6]。泮托拉唑联合云南白药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方法简单,疗效可靠,见效快、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06-508.
[2]赵红艳.泮托拉唑治疗丘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出血4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卫生,2008,2(5):48.
[3]王祥.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4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28.
[4]陈丽波.口服凝血酶加云南白药治疗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32例[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12):38-39.
[5]陈雪梅,赵和云.云南白药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