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船舶电子工程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08:52: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船舶电子工程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船舶电子工程技术

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分层递进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55-01

1 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1.1 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职业能力培养差强人意

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低层次的技能练习或者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验证,与企业岗位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别,学生无法掌握本专业、行业的前沿技术。

1.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很多是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一线从业经验,尽管学历较高,但职业化程度较差,更谈不上提供高层次的实践经验。

1.3 实践教学课程评价缺乏明确的职业评价标准

实践课程评价依然沿用传统的学科式的课程评价方法,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估和反馈系统,缺乏较为明确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4 实训设施不完善,难以保障实训课程质量

实训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瓶颈,实训设施跟不上市场技术设备更新的步伐,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2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相较于其它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该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海船的电子电气设备管理维护人才,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海船电子电气员”这个岗位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除了必须具备原有船舶电气技术岗位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增加了现代船舶电气控制技术、通讯导航技术等新的能力要求。因此,构建岗位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能力培养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基本单元,完整地涵盖能力体系的演进与构成,包括专业岗位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3 具体建设方案

3.1 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我院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以培养海船电子电气员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委员会对海船电子电气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分析,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可以按照“一体两点”的模式来构建。其中“一体”指以培养专业岗位能力为主体,“两点”指以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个支撑点。

在专业岗位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对船舶电气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管理能力;在方法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在社会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作为海船船员必需的敬业爱岗、诚实守信、踏实勤奋等精神。

3.2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公约要求,充分征求不同类型具有典型代表的航运企业的建议,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将电子电气员岗位能力设置为“岗位认知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拓展能力”四个模块。

实践技能训练按照四个层次逐步递进。第一层次为认知,采用企业参观的形式让学生对课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总体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层次为基本技能训练,分单元对学生特定的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达到中级船舶电工的要求,这一层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第三层次为综合技能训练,将第二层次所积累的零散的技能进行有机的整合,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通过实船设备和场景仿真等手段,重点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国家海事局海船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评估要求;第四层次为强化技能训练,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全面提升对全船电子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能力,这一层次结束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成为企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3.3 构建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1)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需要一定数量和种类繁多的实训设备作支撑,国内专门从事船舶电气教学设备研制的企业几乎没有,要想满足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就必须通过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我院与上海滕韵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均为船用电气产品,可以为船电基础实训提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设备,学生通过实训既能感受企业的生产过程,又能熟悉船舶电气设备,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

校企共建实验室。我院与镇江赛尔尼柯电器有限公司共建“赛尔尼柯实验室”,由镇江赛尔尼柯公司捐赠一套7屏的智能船舶电站配电屏,我院配套4套发电机组和船用小应急电源(蓄电池)系统等,能够真实的体现现代船舶电站的全部系统。学生的实训过程完全和实船顶岗一致,使学生在校实现顶岗实训。

研发中心开发研制教学装备。由于船用设备有许多是大型综合设备,价格昂贵,直接购买全新设备不切实际,通过校企合作的研发中心,自主研制具有故障设置功能的实训装备,利用组态软件和3D技术仿真控制对象,使得全真的电气控制系统和仿真的机械机构有机组合,培养学生查找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采购拆船厂的二手设备。我院与行业内拆船厂签订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一套沟通合作机制,在遵守设备采购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简化双方合作流程,将拆船过程中学校需要的设备以较低价格提供给学校,以此来扩充大型船舶电气实训设备,既满足实践教学的功能,又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远洋轮船从体积上可以类比为移动的大型建筑,从功能上可以类比为一个小型社区,船舶电气设备种类繁多且系统集成程度很高,这就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经过系统实船实习,是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政行企校合作,通过院级董事会的体制机制,重点选择一批所辖船只多,船型种类丰富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一批稳定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借助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强化训练技能的需要,而且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3.4 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每次实训都要有实习报告或成果,每个项目都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应全程监控学生的表现,通过口头提问、项目成果、实际操作等形式考察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考核重点主要是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感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教学做一体化的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远洋航运企业对航海类高职院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学生通过四个层次的专业实践,不但操作技能迅速提升,而且还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综合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起到了铺垫作用。

第2篇

英文名称:Acoustics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33-1099/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声学与电子工程》(季刊)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院主办。是我国声学领域有关声学电子技术的综合性科技刊物。其宗旨在于扩大声学电子工程方面的学术交流,传播科技信息,为提高声学电子技术水平、发展国民经济服务,为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服务。

第3篇

[关键词]建设目标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娟(1962- ),女,辽宁大连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船舶电气技术。(辽宁 葫芦岛 1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深化高职自动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JJX11ZY01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24-02

船舶电气技术专业是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五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之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确定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以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校内生产性、校外教学性“工学交替、产学交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具有从事船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

以现代船舶企业真实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校企共同设计并实施“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全程产学交叉”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把握国内外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充分考虑现代造船模式下的企业人才需要,由校企专家合作共同确立专业发展方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评价标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任务目标和实施条件要求,将不同工作任务分别安排在企业和学校进行学习。实现六交叉:指导教师“校内外专兼职”交叉;学习内容“不同项目”交叉;学习方式“现场操作和模拟操作”交叉;学习地点“校内一体化教室和企业教学工作站”交叉;考核内容“项目考核与操作考核”交叉;“学生身份与工人身份”交叉。学生零距离接触船舶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目标。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船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成立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依托行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产学结合长效机制。校企共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构建教学工作站和企业项目工作室,形成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的运行机制;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合作的师资管理和人才共育的具体规章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校企竞争力全面提高,达到“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

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校企双向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互惠双赢。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技术开发及服务等措施,使学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职业教育能在产业结构快速变动下得以发展。

三、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课程内容调整、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平台六个方面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构建基于船舶电气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工作岗位分析,将课程进行整合,并按模块、分阶段展开项目化教学,将传统理论中涉及实践操作的内容摘出,与校内实训进行绑定,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成公共学习和专业学习两大领域,分别对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五个模块进行强化。针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素和核心课程要求,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融入国家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进行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整合。

第一,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确定专业学习领域支撑课程,用专业基本能力模块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以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为导向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课程建设重点是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同实施为主线,提升课程建设内涵,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理念,校企合作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与建设,提炼出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船舶电工工艺、船舶电站、船舶信号、船舶电力拖动。第三,依据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与设计、船舶电气生产设计、船舶通信导航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职业拓展能力培养要求,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在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帮助下培养电工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第四,运用实践操作能力模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以上四个模块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结合基本素质能力模块的学习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证书,完成顶岗实习。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合作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和教学仿真软件的开发,实现教学形态创新。借助真实设备及其仿真系统,将船舶电气安装与调试典型项目的实际操作与仿真操作相结合,虚实结合、功能互补,做到工学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以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能够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本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专业带头人;密切与企业的合作,从行业或企业聘请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订课程标准及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并建立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及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和项目改造,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五、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在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按企业文化、企业标准,完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将建设船舶电站与控制、船舶电力拖动、船舶电工工艺、船舶信号系统四个实训室,改建电工电子、电力电子、变频、PLC控制等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需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实际船舶生产工序共同设计弹性教学环节,完成基于船舶电气生产建造过程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满足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参与技术研发、承接企业生产项目,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的需要。

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保障体系

校企共同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以电气工程系为重心的“院—系—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过程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第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督导评教的四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学计划执行、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实施全过程监控与评价,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依据各门课程及环节的性质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分为阶段项目考核与学期集中考核两项,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实践操作过程考核、成果性考核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第三,人才质量总体评价。将学生多证书获取率、毕业生就业率、顶岗实习留用率、企业满意度纳入教学质量终极评价指标,通过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等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对学校人才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为了适应辽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船舶工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本专业在船舶行业的骨干作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创新,加强船舶电气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高学强.关于高职院校在示范校建设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

[2]韩方珍.浅谈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

[3]王昭荣.改革实验教学及管理模式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第4篇

轮机工程技术就是确保船舶机电设备可靠运行,从而保证船舶安全航运,所涉及的子系统包括推进系统、电站发电和配电系统、燃油系统、淡水系统、滑油系统、压载系统、制冷系统、空气分配系统、海水系统、甲板机械、导航系统等。船舶机电系统技术含量高,要求全面,其可靠性要求极高。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来约束和规范船东以及船员的行为,保障船员的人命安全、船东的财产安全和海洋的环境安全,其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在不断提高船舶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强化对船员的教育、培训、资格认可,为此,制定了STCW公约,并不断修订。在对远洋运输公司、地方海事局、相关高校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得出:轮机工程的工作就是船舶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保养以及维修,按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规定,分为支持级、操作级和管理级;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和系统、船舶发电设备及其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胜任现代船舶轮机操作管理与机电设备的检修、调试和检验等船舶运输与修造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操作级岗位。为此,构建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并重为培养出发点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构筑系统性、模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模块化实训体系分为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项技能实训模块、综合技能实训模块和职业素质培养模块。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作为专业的入门教育,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传动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是后续专业实训课程的基础,本模块所需实训资源是机电类专业共享的。专项技能实训模块主要包括船舶主机、船舶辅机、船舶电站、空调与制冷、水上安全等实训。本模块侧重于对船舶机电设备维护中某一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是后续综合技能实训的基础。综合技能实训模块是前述两大模块技能的综合运用与提高,是实际驾驶船舶和对船舶机舱资源进行管理技能的训练,结合实际操作训练和模拟操作训练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恪尽职守、坚定执著的精神,并把素质教育及安全航运的保安意识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今后保证安全航运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职业素质培养主要在入学军训和毕业顶岗实习中进行。轮机专业学生所备专业技能、实训资源、专业课程对应见表1。机电类专业是学院的优势专业,特别是工程机械类专业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精品专业、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央财重点支持专业以及省特色专业建设立项专业。工程机械的动力绝大部分是中低速柴油机,工程机械大量采用液压元件,泵、马达和阀是工程机械中应用最多的几种元件。柴油机和液压元件维护、保养、维修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必备的技能,现代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程度越来越高,大量采用PLC控制和微机控制,部分动力采用电机。因此,学院建设有先进的柴油机拆装实训室、液压元件拆装实训室、柴油机故障诊断调试实训室、电机与拖动实训室、PLC与传感器实训室等。

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共享性实训资源的建设

轮机专业具有技术密集性、资本密集性、资格法定性、检验频繁性、国家参与性等特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要有一定积淀和基础。如前所述,工程机械类专业与轮机工程技术在专项知识和技能要求上有相当大的关联,大量的资源可以共用。因此,为了节省投资,在实训资源建设上,将有关柴油机、液压和电器实训资源建成两大专业共享性实训资源。1.建设柴油机动力综合实训室整合原柴油机拆装实训室,建设柴油机综合实训室,其组成和功能如表2所示。2.建设机—液综合实训室整合原液压元件拆装实训室,建设机—液综合实训室,其组成和功能如表3所示。3.建设电气综合实训室整合原有的几个电器方面的实训室,建设电气综合实训室,其组成和功能如表4所示。目前,上述实训资源所需的设备已经政府采购完毕,共享性实训资源初步建成。

三、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特色实训资源的建设

轮机综合实训室、轮机模拟实训室、水上安全实训室是轮机专业的特色实训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必需的资源。轮机综合实训室实际上就是一个真实的机舱,各种机舱设备如主机、齿轮箱、轴系、螺旋桨等按船上情形连接在一起,实现机舱真实轮机操作和各种辅机操作。轮机模拟器是计算机与真实操作面板相结合的高仿真模拟器,在船员教育和培训中的大量使用,受到IMO的特别关注,为此,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对轮机模拟器的培训提出了要求。我国船员考试发证机关也对模拟器的培训和评估作出相应的规定。水上安全实训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游泳、急救、消防等技能。这些特色实训资源是轮机专业所特有的,无法借用其他专业资源,但是,上述特色实训资源,特别是轮机综合实训室包含大量的机电设备,如主推柴油机、发电机、各种泵、阀、管系、轴系、齿轮箱、发电和配电设备等,可以作为工程机械类专业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的验证性和实操性的实训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专项技能与开阔视野大有益处。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船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双师”结构;实习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28-02

2010年11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三年建设期内,专业秉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特色,借力地方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创新实践了“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成满足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实习实训基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船舶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按照教育部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面向辽宁省、环渤海及其他地区的船舶制造企业,培养针对船舶制造与修理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岗位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具备船体构件加工、船体装配焊接、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质量检验、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广泛的走访调研,确定典型职业岗位任务,得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一)知识目标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应具有如下知识目标:实用英语、修造船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及相关机械设计知识;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船舶识图与制图、船舶焊接工艺、船舶舾装工程知识;船舶建造工艺、船舶涂装工艺、船舶CAD/CAM、船舶生产设计、现代造船技术、造修船生产管理知识等。

(二)能力目标

根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知识目标,确定了如下能力目标:计算机和英语的应用能力;船体焊接、构件加工与船体装配能力;船体制图和识图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机绘图;船舶生产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船体建造质量检验能力;识读船舶图纸、制定船舶建造与修理工艺和现场施工指导能力;船舶CAD/CAM运用与生产设计、绘制生产设计图纸、编制技术文件的能力;进行修造船生产组织与调度、安全生产、物质供应等管理能力;舾装件安装焊接、涂装施工的生产操作能力等。

(三)素质目标

为保证上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培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具有如下素质目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思想和道德素质;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具有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具有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意识;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等。

二、“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能够全面实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针对船舶制造与修理类职业岗位要求和岗位标准,结合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将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为“4大类”,即船舶生产设计岗位、船舶建造岗位、船舶建造检验岗位及船舶生产管理岗位。按照岗位需求,整合、调动校企双方各种资源,创新实施了“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依托”是整合、调动校企双方各种资源的船舶工程技术中心,“三个对接”是教学过程与船舶建造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通过“工学交替”实现教学过程与船舶建造过程对接,通过“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内容与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的对接。

(一)采取“工学交替”的模式

采取“工学交替、双重身份”的模式实施教学过程与造船工作过程的对接。教学实施过程中,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具体教学时间节点根据企业生产进程安排。

前五学期实践性教学共26周,分3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7周,完成从“学生+学徒”入门教育到初级技工的实训过程,达到完成30%工作任务考核的标准;

第二阶段8周,完成从初级技工到中级技工的实训过程;

第三阶段11周,向真实职业岗位拓展,使专业技能更加全面,能够独立完成中、高等复杂程度岗位工作。

通过以上过程,完成从“学生+学徒”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生定期到实训室、实训车间、船厂,进行实训、实习(工作),以船舶建造综合实训车间、船舶CAD/CAM实训室、船体放样实训室、船舶模型陈列室、船体检测实训室等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渤船重工、东宝集团有限公司、华越集团有限公司相关生产车间为教学性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二)采取“任务驱动”的模式

通过真实的“任务驱动”实现教学内容与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充分发挥船舶工程技术中心的依托作用,针对造船企业生产实际,师生共同实施一个个真实的造船“工作任务”,如船体识图、船体放样、船体构件加工、船体分段装配、船体曲面建模、船体分段三维建模、船舶生产设计、造船精度控制、造船生产管理等。根据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辅助船舶产品制造的虚拟仿真手段,由教师对任务进行分解和示范性指导,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实践、协作、探究性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价。

(三)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

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的对接,即前五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后,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最后一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全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以企业为主,在企业聘任1名负责人和2名兼职教师,负责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

(一)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此,专业着力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双师素质高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2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人,占25%;“双师”素质教师20人,占100%。同时三年共有44名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1.“双师型”教师培养。按照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书要求,制订详细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由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专项费用支出培养经费,实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进驻企业挂职锻炼。在学院政策保障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建设教师工作站、“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使70%以上专业教师能进站及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践。

(2)教师主持或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全体教师,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全部主持或参与1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与企业人员一起,参与方案设计、技术文件编写、招标、设备调试、验收、实训项目开发、操作规程和指导书编写,真正提高“双师”素质。

(3)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全体教师,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全部主持或参与1项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使教师有机会与企业建立联系,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双师”素质。

(4)教师参加工程系列培训。12名教师参加了学院与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合办的“船舶设计能力提高班”,共同进行了5条船的送审设计。另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全部参加了“船体装配工技师培训班”、“焊工技师培训班”和“冷作工技师培训班”,取得技师资格。按照“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条件,“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达到100%。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以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将委员单位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纳入兼职教师库,收集整理兼职教师个人资料,建立58人的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

完善聘任措施,建立一套完备的聘任程序,聘任工作有章可循。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帮助下,切实选拔出实践经验丰富、适合教学要求的优秀企业员工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以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总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始终坚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以观念转变、理念更新为先导,创新实施了“一个依托,三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加强“教、学、做”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了学生综合素质,建设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声誉大幅增强。

参考文献:

[1]柳善文,唐国纯.工学结合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1-73.

[2]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14-216.

[3]代丽华,施乐军.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2+1”模式的创建与实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6-227.

第6篇

在合作办学之前,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和青岛海运职业学校都是把培养3000kW及以上无限航区操作级船员(三管轮)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两条平行线。在此次“3+2”模式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青岛海运职业学校学完3年中职课程,学业成绩合格者颁发中专毕业证书;第四、第五年,进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专科)。1.职业能力分解根据对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调研,参考STCW公约和我国有关船员条例及值班标准的规定,远洋船舶轮机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英语能力、轮机工程能力、轮机维护和修理能力、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能力、船舶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7大能力模块,各模块具体能力分解见表1。2.人才培养任务目标定位在职业定位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中明确规定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职毕业生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后,可以申请沿海航区三管轮适任考试,若要申请无限航区三管轮适任考试,则需要不少于12个月的海上服务资历。结合有关国际、国内相关公约和法规的要求,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任务和目标进行分段定位,具体做法是:中职培养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岗位适任要求,750kW及以上无限航区值班机工;高职培养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岗位适任要求,3000kW及以上无限航区三管轮。学生在中职毕业后若不愿意继续升入高职阶段学习,可以凭借中职阶段学到的知识和取得的船舶值班机工证书上船任职值班机工。3.岗位能力及资格证书分析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值班规则》以及中远集团船员职务规则的有关规定,船舶不同职务的工作职责以及所需要的相应证书均有明确要求,通过对照值班机工和三管轮的岗位职责,确定了对应的岗位能力。远洋船舶值班机工:在轮机员的领导下,熟悉和执行公司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执行机炉舱和机械设备的检修、保养工作。所需要的证书有:值班机工证书、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合格证书、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合格证书、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等。远洋船舶三管轮:在轮机长和大管轮的领导和监督下,熟悉和执行公司安全和质量方针,履行8~12时的轮机值班职责,主管负责管理甲板机械及泵舱、应急救火泵、救生艇发动机、辅锅炉、船舶空调及其附属系统,确保主管设备适航。所需要的证书有:甲类一等三管轮证书、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合格证、精通急救专业培训合格证、高级消防专业培训合格证、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等。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分段安排

1.课程体系构建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STCW公约对轮机部船员的要求,按照职业工作岗位—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学习领域的思路,通过对轮机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出本专业“3+2”培养模式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明确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轮机职业资格的国际标准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三管轮职务必须满足的四个职能块,构建轮机职业背景下的“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遵循上述思路,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即职业素质模块、专业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设计出各个模块对应的具体课程(见表2)。由于各个模块都是基于共同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培养需求来进行设计的,因此各模块之间、各课程之间都存在紧密联系。

2.课程体系分段安排中高职“3+2”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安排是重要一环。在综合考虑船舶三管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也考虑了船舶值班机工和船舶三管轮对知识的具体需求,按照课程体系的“一条线”的思路进行两阶段课程的设置,中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分别作为这条线的一个部分。这样的安排可以使中职阶段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不再是围绕适任证书考试进行的应试教育,使中职教育回归原有的形式,保证其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效果,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利于船舶的安全营运。针对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在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采取的措施如下:(1)课程设置围绕专业职能块。围绕STCW公约对远洋船舶轮机岗位的四个职能块———轮机工程、电气电子与控制工程、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作业管理与人员管理,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确保所设置的每门专业课程都服务于对应的职能块。(2)课程内容围绕岗位综合化。中高职教育均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重在实践技能方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面向岗位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综合化处理,弱化了学科的界限,将课程进行分解、优化并进行重新组合,重点放在应用性以及岗位的实用性。(3)阶段教学分工避免重复。按照“一条线”的思路,课程的安排、整体设计以及前后分段以避免重复作为主要原则。两个阶段都需要的课程均前移至中职阶段完成,如船员专项技能培训中的熟悉与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精通艇筏、精通急救、游泳等课程。部分课程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同时开设,如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机械制图等,虽然课程名称相同,但课程内容是有递进的,是作为一种加强,而不是简单重复。中职阶段重在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高职阶段则重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在课程安排时,前三年中职阶段的课程尽可能作为后面高职阶段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将中职阶段除了值班机工考证课程之外的专业课程后移至高职阶段,如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辅机等课程,同时保证中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高职阶段则进一步加强三管轮岗位所需的轮机值班、轮机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船舶管理、机舱资源管理(ERM)、船舶电气设备、轮机自动化、船舶机舱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学习,满足现代化船舶轮机岗位工作的需要。(4)课程体系两个阶段的具体安排。根据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情况,结合我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围绕轮机工程技术专业“3+2”模式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两个阶段的课程安排。中职阶段3年:中职教育的相关文化课程、船员专项技能培训、游泳课、机工业务、轮机基础与金工工艺理论、金属材料学、轮机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一)、认知实习、金工工艺训练以及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等。高职阶段2年:表2中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相关课程,职业能力中关于英语应用能力、实操、实作技能、人员设备等管理技能、适应船员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劳动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相关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二),同时增加三管轮适任考试强化课程。

三、结语

第7篇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体,本文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文章最后介绍了结合专业特点构建的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体,包括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课程作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实践性教学的首要防线,如何构建有效的完整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和“全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体现。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以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结合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特点构建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培养高素质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技能型人才。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履行《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简称11规则)。作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成为船员,是船舶的使用者和管理者,从事的是一种技能型的职业,要求具有一定的航海理论基础、专业专项技能扎实、动手和应变能力强,同时要求船员必须具备较好的身心素质。

一、现阶段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有效的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实践性教学没形成独立的体系,处从属地位;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与工作岗位需求脱节,实验、实训多属于机械性模仿或验证类,项目化教学内涵建设不够,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评价标准和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缺乏第三方的职业技能认证,严重影响了实践性教学效果和职业技能培养。

(二)实践性教学条件存在不足

设施设备投入不足,设施落后,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由基本的技能训练实训室组成,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差甚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体现了一定的与实际岗位结合,但受制于企业生产情况,合作缺乏广度和深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要求,而难以实现就业“零距离”的要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从国家层面来看,对“双师型”教师没有统一标准,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知识结构比较落后,实践经验匮乏等等,导致“双师型”队伍建设成效不大。对企业兼职教师虽有聘任办法但考核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实践性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不足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实训资料、教材、指导书建设有待完善,不能满足教师授课、学生辅助学习及自学等要求。

二、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一)规范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实践性教学监控和评价过程应理论上可行,具备规范性,确保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从而杜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应讲究实效,具有可操作性,确定监控的目标、设计监控与评价方案、确定监控部门和评价人员,收集与分析信息,所制定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易于操作,既能体现全面监控又能突出重点,既能体现过程监控又能满足结果分析的要求。

(二)系统性与导向性原则

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与教学设施和设备、教师、教材、学生有关,还与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情况等有关,形成了由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单位以及教学班级等所构成的完整教学管理系统,同时构建实践性教学质量内部监控评价体系应遵循导向性原则,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倾听学生的心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督导,以督促导,以导为主,引导实践性教学工作朝着深度、广度和高水平的方向迈进,从而实现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及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三)全员性与全过程原则

实践性教学质量内部监控评价体系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其中领导是监控评价的关键,职能部门是监控评价的核心,二级学院、教研室和教师是监控评价的基础和保证,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大家都是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全员性。同时质量监控体系应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教学质量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要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

(四)动态性与循环改进原则

实践性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其进行监控和评价也应该是动态的,应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按照美国戴明(W.E.Deming)创造的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不断地循环与完善。

三、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构建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

我院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以学校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构建“行业—企业—学校—二级学院—学生”五位一体实践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包括外部监控体系和内部监控体系。外部监控体系由社会(包括新闻媒体)、上级部门和行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用人单位、校企合作单位、企业兼职教师、学生家长、往届毕业生等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和意见反馈。内部监控体系由学校领导、学校教学督导组、教务处、二级学院督导组、实训中心、教研室、教师、学生组成,由教务处和质量管理与评估处、教学督导室组织实施,立足于宏观层面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实施有效监控。同时,学校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时,还注重发挥二级学院层面监控的作用,组成了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毕业生质量、电子电气员通过率等方面实施有效的二级监控,及时发现本部门监控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

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围绕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践教学计划、实训教材和指导书的制定以及专业教研室、相关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围绕对实践教学质量如何进行管理与评价,对实践教学条件如何建设与保障,课程设置与建设以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管理、教材选用要求、成绩考核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

(三)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判断和衡量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必须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各个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发挥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结合专业质量报告、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提及的体系总体构架、专业质量保证(含课程质量保证)、师资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体系运行效果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诊断点,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准备、设计、方法、手段、语言以及对课堂的管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多角度制定评价标准,全方位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考核;实行“教、考、评”分离,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改变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用过程考核代替课程结束考核。

(四)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反馈体系

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制度,保证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渠道的畅通,加强教学督导,以督促导,通过例行常规教学检查、听课评课、开展专项检查与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等手段,获取教师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制度执行等方面的监控信息;重视学生评教,丰富评教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座谈会、班级课堂信息反馈表、全体学生网上评教、学生代表抽样测评、每年收集上一年度毕业生信息,根据“麦可思”报告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持续跟踪调查等渠道,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等各种监控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收集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的意见,获取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和意见。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修订,按“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

四、结论

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保障是基础,制度保障是关键,评价体系与反馈体系是手段,建立常态化实践性教学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关注实践教学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标准内涵,建立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监控保障体系,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作者:葛君山 海光美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江颉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2]李秀元等.校企合作形势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J].人力资源,2015,(11).

[3]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4]冯强等.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

第8篇

【关键词】学分制,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改革探索

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高专院校针对人才需求形势变化,实施了全面的课程改革,并已逐步形成了各自特色专业。但是,各院校在学籍管理方面基本上还是沿用学年制,强调教学计划的统一,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业完成情况,使学生个性发展、全面素质提高受到了一定限制。

学分制逐渐从本科院校走进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实施学分制自主选课的幅度,可将学分制管理模式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两种。学分制是以学习一定的时间分量为单位,计算某一教学活动量的制度,学生修习的课程成绩合格,就可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当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后,即准予毕业,而不考虑修业年限。学年学分制是糅合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征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征,又吸收了学分制的某些长处。

船舶工程技术是为我国支柱型重工业船舶工业培养人才的专业,针对该专业实施学分制改革,意义重大,问题众多。

一、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船舶工程技术作为一门涉及学科十分广泛的专业,有船舶设计、船体制造、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船舶涂装、船舶舾装、船舶内装、钢结构、游艇制造等众多专业方向,其中涉及的课程、难度各不相同,在短短三年学年制高职高专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学到的是大量不感兴趣的专业课程。而学分制以开设大量选修课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就业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空间,满足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

(二)有利于专业深化教学改革。随着近年来造船技术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一方面要求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另一方面要求课程体系进行综合重构。教学改革的核心正是课程改革,实行学分制后,课程类型将改变过去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的局面;课程结构可实行模块组合,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课程内容可向综合化、小型化两个方向发展;同时,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以先就业创业,然后再学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下,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都将随之产生较大的变化。

(三)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实行学分制后,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公共仪器设备等资源开设一些本专业外的特长课,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一切教育资源,增强办学的自主性,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效益。

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学分制的关键

(一)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面向市场,是向市场供给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这就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人才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供量大质优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比如,对于船舶设计专业方向来说,除一些专业限选课如船舶原理、船舶结构与制图、造船CAD/CAM课程外,可通过专业任选课将船舶舾装工程、船舶轮机概论、船舶电气供给学生选修,还可在工作实践相关的课程中聘请船舶设计所、船厂单位管理人员或优秀职工以讲座的方式增加学生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有充足的课程可供选择,满足学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优化组合,突出专业特色,注意学生个性培养,进行文理渗透、院系间交叉设课,对一些利于素质培养的特色课、综合课进行全校公选,并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在低年级开设基础课和大类平台课程,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制。建立一支适应学分制的师资队伍是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条件。实行学分制后,有大量的选修课要由教师承担,如果选修课数量不足。学生将无课可选;如果选修课质量不高,内容贫乏,学生将学无所获,这都将影响学分制的实施。因此,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不断进取,学习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工艺、新理论,尽快使教师成为“双师型”,以适应实行学分制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的专家讲课。

导师制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学分制为学生独立安排学习、选择课程的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及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必要条件。导师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在强调发挥学生主动性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合理地引导学生选课。

(三)制定适应弹性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弹性学分制要求灵活的课程管理。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自由要求教学管理方面必须合理排课,为满足学生提前选学或重修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排课时必须根据教师、教室、时间等条件。进行滚动开课、晚上或双休日上课、合班上课等,并结合图书馆、实验室等的需求状况,合理使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地组织安排好课程教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避免课程冲突。满足学生选修课程的需要。另一方面,弹性的学年制要求科学的学籍管理。学分制的实施要求院系根据专业情况实行不同程度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时间和经济情况进行休学、复学,延长或缩短在校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修业情况以及学籍变动比较频繁,需要对学生从人校开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而且,为了导师、学生以及相关人员能够随时了解注册、缴费、成绩、学分等情况,在人丁管理难以有效应对的情况下,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籍管理系统,提供导师与学生人口。以便查询与规划修业情况。

三、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施学分制的问题

(一)教考两条线管理改革难度大。学年制的优点是集中管理、过程管理,教学中间环节抓得紧.缺点是考核这一环节相对宽松。目前国内高职高专主要实施的是学生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评价两条线管理。一条线强化目标管理,抓紧考试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试题库的建设,保证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和可信;要规范各门课程的成绩构成,使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客观而公正的标准;要严格考场纪律,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严肃处理,不徇私情,杜绝学分制教学管理中的负面效应。另一条线学校应坚持集中管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机制,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信息管理技术平台,提高信息采集的科学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制度,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就业市场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学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一方面的特点是课程难度大、学习内容抽象,如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课,教学内容难度极大,在实施试题库考核方案中,高职高专学生通过率较低,会降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船舶知识的信心。另一方面,造船技术更新快,但教材更新速度慢,如船舶柴油机课,当前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公开教材中举例的柴油机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教材内容的落后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船舶知识的兴趣。

(二)软、硬件教学资源不足制约着学分制深化改革。实施学分制管理需要具有充裕的教学资源,包括技术先进、设备优良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教室、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目前,除少数国家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外,各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硬件资源不足,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在学分制情况下,学生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等需求增加,对实验室和耗材的需求更是使当前各学校都无法满足。

同时,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既需要专职工作人员具有对学分制的深刻认识和研究,又需要他们精于管理,对教学工作有较高的管理造诣,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庞杂的日常事务变得井然有序,当前大部分高职高专相关岗位人员欠缺服务意识或技能,无法满足学分制发展需求。

总之,推进高职高专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分制建设与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大改革和投入,建立与学分制适应的运行机制,更需要教务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等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以保证学分制的有序实施。各校在改革中,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制定学分制改革实施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具体落实各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岚峰,刘伯臣,包玉清,傅兴国,徐建成.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4-5.

[2]刘秀芬.高职高专学分制改革的探讨[J].管理学家,2008(11)

第9篇

1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涵盖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等相关知识,满足国际海事组织 STCW国际公约中规定的“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和“无线电通讯”三项高级海员职能要求,能够胜任现代船舶各项自动装置的维护和修理任务的船舶高级电子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从而体现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加强船电专业学生电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方面,普遍认为电类教学的加强只在理论教学上进行改革就可以,忽视实践教学上的改革。实际上通过实训操作和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生产实践的基本知识,加深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强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效果,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效益,对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实践实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实践实训体系设计较为合理,能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要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梳理解决。

2.1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虽然对人才培养进行了多次的设计调整,但是并没有对教材项目实施梳理,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重点,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主次不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s了实训效率。

2.2 教学方法选取不合理

实训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常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各项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在多体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等对实训内容进行了解,理解难度加大。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对实训知识的理解,影响了学生动手实践效益。

2.3 教学设施构建不合理

当前船舶电子电气技术实训体系教学设备涉及面较窄,功能块不全,缺乏系统的教学设备。实训过程中试验台、仪表等设备在基本功能上,各项设备体系内容无法达到学生教学需求,学生在设备中无法及时了解对应控制操作,各项控制的有效性无法全面提升,教学效益受到严重限制。除此之外,部分设备没有人员进行定期维修,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故障,造成教学效益受到影响。

3 实训体系优化措施

加强船电专业学生电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船舶电子电气知识涵盖广、操作水平要高,并且要求能够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无论是在船上还是在船舶电子电气设备设计、生产、检验、维修等环节,从发电配电到用电所有的电气设备一应俱全,不仅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还要能够及时处理故障和与外界进行沟通。因此,船舶电气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3.1 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需要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课前的教学设计必须做好,这是教师上好一次课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良好的教育理念之上的。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师德的约束,还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将付诸实际。根据实践教学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的停靠点,创设真实的情境和活动,实现高职生有意义的学习。一些学校运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辅助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对于实践教学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固然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只有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理论水平达到理实一体的高度才能教会学生理实一体的实践。

3.2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实训知识面,加强学生电气设备和通信导航设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利用实船模型结合虚拟仿真、结合实船经验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船舶电子电气所必须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在进行模块化实验实训的时候,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船、轮机自动化机舱、航海模拟器、实训工作台等等对于船电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除验证性的实验外,增加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和维护的具有实践性的操作。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熟悉船舶电气设备,能把船舶电气设备用起来、管起来,并且能处理一些简单的故障。

在电工电子实训课程开展时,不仅可以在电工实训平台开展,也可以在轮机虚拟仿真实训室加强教育,弥补学生对大型船舶电气电子拆装的局限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在船舶电站实训室能够完成的实验,在轮机自动化机舱和航海、轮机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也可以加强认识,和虚拟操作,以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实验设备损坏现象的发生。

在船舶通讯与导航课程设置上,目前实践操作匮乏,学生不能理解各种仪器的操作,可以开放航海模拟实训中心,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由学生进行驾驶和通讯导航操作。

在实验室上弹性化管理。部分实验室开放化,增加课后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在有实验管理人员或指导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动手操作,从而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3.3 合理构建实训教学平台,及时更新实训教学设备、并定期维护

对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设备进行统计和处理。如果现有的设备中有能够弥补这部分教学要求的可以直接使用,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就需要及时的更换设备,以满足教学要求。在实验设备的放置上,要按照实验课程设置摆放,杜绝出现东一件西一件的情况,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连贯性。

有些船舶电子电气设备需要维护和保养,如果长时间不使用,或者环境过于潮湿就可能出现故障。所以在实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上要责任到人,并且严格按照制度开展维护保养、维修等工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