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印刷技术基本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08:52: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印刷技术基本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印刷技术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印刷技术;课程体系;和谐构建

一、印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

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未依据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设置,而仍依靠知识的系统性这一逻辑主线去设置课程体系,因此开设的很多课程高职学生就业后用不到工作中,另外不计划升学的高职学生觉得这些课程理论性太强,不愿意学。

(二)不具备开设课程的条件

虽然有些学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考虑从培养学生技能入手,但受到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师资条件等限制,很多课程并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实践教学条件下,学生很难学到企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而大部分学生是在进入岗位后,要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培训,才可以真正适应岗位需求。

(三)实训条件不完善

印刷技术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但由于学校的实训条件大部分是仿真模拟实训条件,不是真正的企业生产环境,因此授课效果不好,很多实训类的课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现代学徒制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将学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相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实施采用双导师联合授课制度,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生产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每门课程都由一名教师,若干名企业师傅组成,学校教师为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理论教学和组织协调工作,企业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负责课程岗位技能教学与考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步骤如下:

(一)按照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专业定位

印刷技术专业本着“服务区域经济,辐射京津冀地区”的原则,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全方位调研。印刷传媒产业链包括创意设计、印刷复制生产、出版发行三个主要阶段,其中印刷技术专业职业目标定位于产业链中游即印刷复制生产环节,通过对企业岗位调查分析,该阶段岗位群主要涉及印刷工艺设计与生产管理、印前制作、制版、印刷操作等五类岗位。结合师资、设备和开设专业情况,最终确定印刷技术业核心岗位为印前制作和机长。

(二)明确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

学校和企业共同分析,总结出了印前制作和机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岗位能力的分析打下了基础。具体操作为印前制作和印刷机操作。

1.印前制作。流程为图文制作与排版;PDF输出与预检;计算机拼大版。

2.印刷机操作。流程为材料的准备;印刷机预调节;试印刷;正式印刷。

(三)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点

学校与企业共同分析,确定了完成核心岗位中每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开设课程做好了准备。

1.印前制作。主要为印前工艺设计;图文输入;彩色图像调整、编辑、分色与处理;图文混排与完稿;产品设计制作。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熟悉重要生产要素与参数的设定规则;掌握操作扫描仪对不同类型的原稿扫描调整;掌握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具备图像校色与分色等技能;掌握书刊排版的规范要求;掌握盒型、标签等常用包装品的制作与排版。

2.印刷机长。主要为上纸、上墨、装版;印刷机开机;印刷过程中水墨量的调节和套准的调节;印刷故障分析与排除;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印刷材料的质量检测能力;印刷机的预调节能力;印刷机的开机操作能力;印刷品水墨平衡的调节能力;印刷机校正印版的能力;印刷品生产印刷的能力;印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能力;印刷品故障排除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印刷工程专业;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02-03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印刷业正在高速发展并伴随着印刷业的结构巨大转变。印刷行业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1]。在规划中指出了印刷行业的发展目标,并指出了行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创意人才等的缺乏及加强人才培养来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的急切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者,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以之作指导,积极进行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行业发展需要。

一、确定新形势下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者对所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它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又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实践。它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3]。

我校的印刷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氛围浓厚,有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及印刷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我校印刷工程系对印刷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印刷工程相关的基础理论,擅长图文信息处理及印刷复制技术,熟悉印刷设备、印刷质量检测技术、印后加工工艺,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和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能在印刷及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从事印刷工艺设计、生产操作、质量管理、组织管理、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印刷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印刷及相关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时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印刷工程专业主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印刷、制版等工艺、印刷设备维护、印刷质量检测、印刷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3.具有印前图文信息的编排处理以及电子出版物的策划、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具有印刷复制工艺的策划、设计、操作和印刷产品质量的检测、测试以及印刷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印刷材料和设备的选择、测试和使用以及印刷复制工程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研究开发等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印刷以及相关传媒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印刷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理论前沿。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的设置关系到人才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本专业从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认真研究和处理好各知识层次、各教学环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避免分割过细、简单拼凑、知识脱节和内容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出现。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措施,减少课内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加强课外指导,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以多种方法和途径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次调研、讨论,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经过调整之后,本专业理论教学总学时数为2356,实践教学环节为43周。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该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的理论教学学时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又保证了课程内容的优化,且扩大了选修课程的范围,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全面发展。具体调整如下。

1.通识类与大类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8%,以突出厚基础的要求,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又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以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

2.通识课程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形势与政策》等职业素质类及身心健康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促进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3.加大了通识类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分别从原来的6学分增加到10学分和8学分,进行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更好的个性发展。

4.新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了优化综合,综合考虑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讲授,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衔接,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将原《大学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合并成《印刷化学基础》,将《网络印刷出版技术》合并到《印刷多媒体技术A》中;对《印刷设备电路与控制》合并到《印刷设备》等。为了适应印刷技术的发展,加强了对印前知识及数字印刷等技术方面知识的培养,对部分课程的学时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5.为了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和理解印刷专业的性质及内涵,第二学期就开有专业基础课程,且专业课几乎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为了使课程之间衔接得更好,将一些课程的先后顺序做了一些调整,如将印刷概论、印刷色彩学、印刷信息记录材料等课程提前一学期开出;而电子出版技术由第五学期改在第六学期开出等。

三、层次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印刷工程专业是一个由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综合体,为了适应市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势在必行。按照系统性、层次性、创新性思路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设有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工程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等几个层次,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实验及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我校印刷工程专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建有计算机房、印刷测试、制版、激光、印刷设备、印前图像处理中心、CTP、印刷材料等实验室;建立了株洲外贸包装厂、长沙金沙利、长沙晚报及以东莞包装印刷基地为中心,辐射珠江三角洲的实习基地,能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教学条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国家、地方经济及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要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教”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重视校内实验平台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具体措施有以下两方面。

1.运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平台,分层次进行实践教学,由校内实验室延伸到校外实习基地。利用校外企业先进设备、管理到位等优势,将学生的生产实习安排到企业中去,通过顶岗实习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择业、就业及毕业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培养能力,并可为毕业设计积累素材。鉴于企业及学生择业的要求,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使学生的毕业课题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这样可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践教学、生产应用、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2.整合专业实验室,使实验室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教师引领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学科前沿,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产学研教”合作,吸引企业为教师、学生提供科研、教学的平台。

四、构建一支融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师资队伍

要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教师具备印刷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坚定的基础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建设好一支科研团队、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搞好本专业的根本保证,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素质好、热爱教育事业、进取心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对象,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压担子,使之能承担较大的教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出较高水平的成果,上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根据学科、专业和办学发展需要,大力引进人才,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教学和科研梯队。

2.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切实营造学术氛围,加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进修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报告、进行专题进修和课题研究。组建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印刷工艺技术、印刷材料等科研小组,打造科研品牌,不断提高印刷工程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3.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专业进修、培训是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符合规定条件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派各方面素质好的教师到学校、企业进修提高。大力倡导贴近市场,加强产、学、研、教的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进修、培训,充分重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师资培养。

五、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也是引导教与学的重要导向。本专业已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通过笔试、报告、作品制作、论文、胶印及柔印模拟系统综合考核等形式,使考核内容更全面、更系统、客观和科学,不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核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等。考核后做到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老师,便于纠正教与学的偏差,以促进更好地开展教与学的工作。

印刷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迫切需要印刷工程专业的人才。在此从印刷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发,针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探索。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结合社会、行业需求,为把湖南工业大学的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2011,(17):22-24.

[2]龙志军,等.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27-32.

[3]刘志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6):79-84.

第3篇

关键词:按需出版;图书馆;文献采访

按需出版(Print on Demand,简称POD)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模式,其具体是指出版社在进行出版印刷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客户需要的时间、地点和数量进行。出版物的出版、传播以及利用对图书馆的馆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按需出版这种方式对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工作中应该充分的了解按需出版的基本知识,明白按需采访与图书馆工作之间的关系,把握按需出版物的生产、发行规律,利用按需出版的理论与方法创新文献采访工作。

1 按需出版的内涵和特征

1.1 按需出版的概念

在进行印刷出版的过程中按照需求进行印刷,这种印刷技术称为按需应刷技术,正是这种技术的出现促使了按需出版的出现,按需印刷对世界出版业与印刷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97年,美国的闪电公司首次使用IBM的按需印刷技术为当时一所著名的学校印制了急需的50本课程教材,这是按需出版的源头。在通常情况之下,出版社按照客户的具体需求印刷出版相应的出版物称之为按需出版。

知识产权出版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九已经有了关于专利文献数字印刷方面的探索,我国第一次启动“按需出版工程”,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在2004 年4 月16日正式开始的。在我国的数字印刷设备在开始几年的的总装机量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比如,由2003年的三百多 台,到2004年就已经增长到了七百多台,而在2005年就已经增长到了两千多台,但是,在此以后,受到了类似书号这样的一些出版资源的限制,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图书在按需出版方面的放慢了工作速度。

1.2 按需出版的特点

按需出版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决了图书在印量非常少的情况下,由于受到价格的限制而致使印刷时的成本非常高,导致其存在出版时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图书再版时由于受到印数不能准确估计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印量不够的问题;三是,能够印刷一些绝版书和断版书;四是,针对作者提出的一些具有非常鲜明个性的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

2 适宜按需出版的文献资源类型

2.1 短版图书和断版图书

目前有很多专家提出,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最先开展的按需出版图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短版图书在出版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短版图书主要是指,受到用户和发行量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达到出版者对印数方面的要求,从而造成不能出版的图书。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有很多短版图书的销售量也在百册以上,出版者也是有利可图的,例如,很多城市、学校的图书馆存在很多读者不能找到跟专业相关的图书等等,随着时间的流失,我国也在不断改变这种现状,尤其是子2004年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出版社已经有了500多个按需出版的选题,这些选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有法律、经贸等一些社科类型的短版学术著作,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硕士以上的一些论文的图书。

2.2 专业性较强的期刊和具有特定读者的报纸

针对一些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的学术期刊,这类期刊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选择安需出版,经过的多年的研究表明,期刊在每期的发行量不到5000册的或者是需要不定期出版的一些增刊、论文集、讲座等等,针对这类的图书一般都是需要按需出版,而像每期的发行量在5000册以上的,基本上都不需要按需出版,还是按照传统的印刷方式出版就行。

2.3 需求量不是很大的特种文献

特种文献的特点就是文献的种类很多、发行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就是不需要非常多的印数。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出版社在近20年的时间内,出版的中国专利文献已经累计达到了160万件,页数也达到了1400万,这个数量级就等同于一般的图书7万种,而且随着人们专利意识的逐渐提高,我国每年几乎都会有近30万件专利文献增加,这等同于一般的图书1万种,但是在这数量的背后是对文献的需求量几乎都在200份以下,因此,这要是选择传统的方式印刷出版,那么印刷成本将会是非常高昂的,因此,我国知识产权出版社采用了最先进的OCR光学字符来dui9生产流水线进行识别,并且能够自动的进行专利文献排版,从而实现了一部分按需出版的专利文献。

3 按需出版与文献采访的契合

3.1 按需出版的便捷性与文献采访的及时性

按需出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本身就是集印刷和销售于一体的系统,这也是它在技术上的主要依靠,需要出版的全部内容都必须被数字化,然后在按照规定的统一标准格式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对电子文档进行终审时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这样就会不再需要重组照排、制版、印刷等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了出版的速度。因此,一旦接到图书订单,就可以立刻开始印刷机印刷,没多长时间就可以完成,所以,将来的安需出版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印刷方式,选择合适的地点将数字出版系统配置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文献采访的效率得到提高。

3.2 按需出版的针对性和文献采访的实效性

文献的采访非常讲究其时效性,但是在传统的出版方式下,由于信息传输不迅速等原因,致使出版社和图书馆之间经常会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文献采访没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随着按需出版模式的出现,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图书馆跟出版社之间能够非常迅速、及时、准确的进行信息交流,由传统的“印一本出版物,销一本出版物”,转变成现在的“销一本出版物,印一本出版物”,也就是说只有图书馆接到客户的订单以后,才联系出版社进行出版,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所以说,提高文献采访的针对性是实现文献采访实效性的大前提,而安需出版对具有很高价值、收藏价值和绝版书、断版书的采访不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按需出版的经济性与文献采访的灵活性

传统出版的主要利润就是随着图书发行量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使图书的销量提高上去,出版者就会将“复本数”当做给图书馆提供相应供货的大前提。随着按需出版的出现,很多品种非常小的印量也能进行出版,而且再加上没有进行成本分摊的现象,这就使得无论印数的数量是多还是少,都没有非常显著的平均成本差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出版的“最低印数”的规定,从而帮助图书实现了不会脱硝、不会绝版、断版现象,比如,某种期刊每个月需要200万册的印书,但是其每一订单的平均价格确实1.8元一本。

3.4 按需出版的定制性和文献采访的特求性

从出版方式上来看,按需出版就是强调个性化的出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在印刷出版物时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时间、地点和数量来进行;二是,改变传统的图书馆和读者的角色,使他们分别看做是“编辑”和“出版者”的角色,这是由于出版物选择按需出版,那么出版的内容就可以根据需要适当的进行添加、删减和重排,例如,读者对某一字体、封面色彩、图画等非常喜欢,那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的进行更换,这样的话图书馆就可以实现,“出什么书买什么书”、“出什么书读什么书”的方式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

4 按需出版视域下文献采访工作的创新

4.1 更新思想

随着按需出版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出版社、发行机构的根本性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的文化需求,这对读者来说,提高了他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品位,所以有专家就说,按需出版就是我国出版社的一次非常重要的革命,尽管目前我国整体的按需出版水平还是非常低,但是其发展确实非常迅速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了十几家这方面的出版社,所以说随着按需出版的不断发展,其影响力也将不断加深,无论是对图书馆、出版社还是出版者和读者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他们传统的方式,因此,要求图书馆必须时刻注意其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其最根本的内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文献采访的创新意识,使其不断提高采访质量。

4.2 网络环境下的按需出版视域下文献采访工作

随着近几年网络出版方式的出现,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出版方式,必将成为最新的网络采访方式。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POD ),就是在网络出版后的有一个更新的发展形式,这里的按需印刷提供者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其资料库中基本上都已经储存了非常多的电子全文,当采访者查看到信息资料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后,提供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将图书文献以网络的形式传送到数码印刷机上,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开始印刷,这种印刷的方式能够更进一步的实现按需编辑、按需出版。总结该出版的方式非常适合短版书的印刷。

4.3 合理利用不同的文献采访渠道

跟传统的出版方式相比,按需出版的操作流程更为简单,但是绝不能简单的就定型为按需出版模式比传统出版模式好,这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适合的条件是不同的,尽管在近几年按需出版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还远远不能达到取代传统出版的地位,一个更为合理的对这两者的评价是,按需出版模式是传统出版模式的一种补充。比如,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例,在印量低于1000册的图书会要求采用按需出版的模式,而在1000册以上就会选择采用传统的出版模式,这是由于按需出版的低成本的优势会随着印量的增加而慢慢降低,所以说,传统出版模式跟按需出版模式是相互协调、相互补助的关系,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两种相对立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只有理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选择采用哪种方式。

4.4 创新文献采访的技术与方法

借助网络来完成任务是按需出版的主要特征,比如,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例,其在买书时如果要按照按需出版的方式来购买,首先就必须要先登录中国按需出版网,登陆后先要注册成为其正式成员,在成为正式会有后,才能购买图书,就目前而言,针对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基本上还是以纸质订单的传统阶段,因此,图书馆必须改变现有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好按需出版模式,从而将文献采访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图书的供需信息变得更加流畅、准确和方便,从而使使文献采访方式显得更具有积极地意义。

4.5 提高采访人员的基本素质

随着按需出版模式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图书馆采访人员素质的培养:一是,加强对图书馆采访人员按需出版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好按需出版的理论知识和最新技术方法,进行具有创新意义的采访;二是,加强对图书馆采访人员在按需出版建设馆藏方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好按需出版规定的各种政策和技术方法;三是,加强对图书馆采访人员在科研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求他们经常总结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在按需出版条件下的采访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4.6 与出版者业务联系创新

随着按需出版方式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出版者和图书馆在传统意义上的关系,使他们两者之间由传统的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转变成现在的合作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以美国闪电公司(LSI)为例来说明,被该公司看作是最大客户之中的就有图书馆,该公司会定期的向图书馆将一些按需出版的图书提供给图书馆。持此之外,图书馆跟安需出版者之间加强联系,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其合法性的识别程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购买盗版图书的潜在隐患,这是由于,尽管有很多网站表明他们是安需出版的,但是却没有按需出版的资格证书,只有按需印刷,这些在我国都是属于违法的范畴之内。

5 结论

本文针对按需出版视角下的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创新应用思考进行相关的论述,希望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希望可以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价值与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 图书馆 知识形态 信息存储 网络信息 服务平台 管理素质 管理创新

一、现代环境下,图书馆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一)图书形态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图书馆的概念及工作内容的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的概念名称也出现了新的分类,形态上有纸质图书和非纸质图书之分,技术上有电子图书和传统纸质图书之分;图书馆所涉及的管理设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转为现代化操作管理。图书管理集成系统把传统工作流程数字化网络化。从采购、编目加工到典藏、流通,行政管理,书目查询,达到了规范、准确、简洁、快捷,提高了工作和服务效益。各流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和谐,消除了传统手工操作模式下繁琐重复的操作。图书书目数据一次形成,全程共享。

(二)知识信息存储方法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存储知识信息,纸质印刷型文献为主要收藏目标。以馆舍建筑为储藏空间。其特点是占有大量时间和空间,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发展人类知识的丰富进步,日益体现出储藏空间的不足,势必要扩大馆舍面积,使储存所需物理空间越来越大,从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否则,唯有削减储藏数量,从而导致知识信息流失和破坏。网络时代下的数字化图书馆,把知识信息数字化,把传统图书馆物理空间虚拟化,以服务器等设备为存储地,其体积小,容量巨大,从而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储存空间不足的缺陷,使图书馆微型化、数字化、环保化、集约化,使图书馆发展进入了新的更广阔的领域。

(三)知识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网络技术及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打破了过去的服务时空、地域限制,扩大了服务用户数量,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日益体现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便捷性特点。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切实体现出信息资源价值使用的公平公正。读者接受知识信息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上读者通过阅读纸质页面图文信息得到知识,现代网络通讯环境下,读者又能通过阅读各类荧屏电子页面等方式获取知识信息。阅读过程上,有传统的视读、有现代技术支持下的听读、视听,在阅读中有娱乐,在娱乐中阅读,可动、可静,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知识信息阅读的方式丰富多彩,使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

(四)知识形态及传播效益的变化

人类知识形态受制于科技的发展。传统知识形态,是纸质印刷型,传输介质是印刷型文字、各式纸张,技术上靠的是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内容上呈静态文本或静态图文形态。知识传播方式与途径靠的是交通运输手工搬运口传身授和储存租借等。图书馆是知识存储与传播集中地,物理属性下的平台手工操作,在知识提供者与用户之间发生传播关系,用户与知识载体之间是身体与纸质载体之间的单一关系。进入工业化时期以至今天的网络时代,知识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当今时代,人类文化知识迎来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传播时期。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带来了知识形态的多元化,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电子技术,光、磁盘技术等,缔造出各种生动而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态。用户与知识信息之间,变为身体与多元知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用户接受知识信息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多元化,传播技术和手段的进步使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益和速率得到空前提升。

(五)图书馆文化环境的变化

知识信息网络化,形成了庞大的网络文化资源。这一文化环境的变化,迫使图书馆不得不及时调整自己的身姿,进行除旧革新,融入这个主流环境中去。图书馆应把知识信息数字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肩负起搜集筛选整合传播的重任,同时开发创新自己有特色的数字化数据库,成为网络文化的一支生力军。而且,图书馆秉承着文化建设和传播的优秀传统,在净化网络资源,建设和谐社会文化,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导向作用,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头羊。

(六)竞争对手的变化

过去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与传播方面可以说是起着主要作用。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它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使得图书馆产生生存危机感。网络信息特点是知识量大面广,信息共享性强,传播速度快,内容动静结合,收阅界面生动优美、活泼有趣,能吸引用户快速便捷快乐娱悦地享用所需知识。互联网传播知识信息的优势,客观上影响到了图书馆的“人气”,使图书馆供人们猎取知识信息的主渠道地位受到了一定影响。图书馆如果一旦失去了读者,就会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幸好,由于人们阅读心理、阅读习惯、阅读环境甚至阅读卫生等原因,传统借阅方式、自备图书方式和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等获取知识的方式尚处于并存状态。人们获取知识还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图书阅读方式。但来自网络世界的竞争显而易见。面对竞争,图书馆不能麻痹大意,要随时而变打造自己的新形象,以丰富、优质、便捷、生动有趣的资源吸引用户。其中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服务不能不引起图书馆的重视。数字化信息服务,是社会之所需,是时代之要求,又有利于能源、空间、资金、人力节约。数字化图书馆,它很可能代替传统图书馆,成为图书馆必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七)国际信息环境的变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其它一些领域的一体化。作为文化建设领域一个重要部分,图书馆正显现并向信息一体化方向迈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信息载体出现了由单一纸质型向纸质印刷型和非纸质印刷型并存共荣局面的变化。图书馆藏用体系也发生了变化,藏,由单一纸质型知识储藏转向多元型知识储藏,用,知识信息的服务由单一租借形式向开放式辐射式共享式转化。当下,信息全球化已经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在各方面产生着影响,并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建设也日益显现出信息一体化趋势。过去分阶层,分区域,分单位,分层次的呆滞的图书馆体系会逐渐被打破。

(八)社会需求的变化

现代通讯技术(如网络、计算机、手机)日益普及,知识信息高速增长,日益膨胀。人类对于知识信息的服务越来越要求精确、高效、便捷。人们需要随时随地就能做到搜询知识,应用知识,提高工作效益。携着一部多功能轻便设备就是带着一本超级百科全书,应急所需,问题随时就能解决。人们的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科技文化素质越来越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和积极性俞来俞高涨。社会需求的变化,图书馆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迫使图书馆开拓新服务模式、服务品种。

二、新环境新变化对图书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平台,走数字化信息服务之路,是大势所趋

网络文化如火如荼的发展,不能缺少图书馆这一节点。图书馆如果固守传统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其前景只会越走越窄,成为文化服务领域的弱旅。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独特优势,扬尘推新,充分利用现代设备,技术,将馆藏图书、资料数字化,搜集筛选整合网络资源、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及时转变服务态式,革旧图新,构建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使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服务效益最大化。还要打破本位主义,打破地方主义,切实融进网络世界,增强竟争势力,成为网络资源的强有力的生力军,为网络资源增砖填瓦,为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时时增强综合素质

要建设好功能强大为用户所欢迎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团结协作。这对全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人人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切实关注图书馆发展方向,认真研究图书馆与社会需求关系的变化态势,走开拓创新之路。图书馆人员要与时俱进,自我施压,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文化。更新观念,突破旧的管理思想,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否则,知识老化,观念陈旧,势必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达不到新环境下人们对图书馆服务的新要求,新标准,图书馆也完不成对现代用户服务的目的和宗旨。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时时注重基本知识技能和基本素养等软硬素质的培养提升。

例如,图书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图书管理系统操作知识和技能、网络知识和网络使用基本技能、数据库基本知识和数据库开发技能、网站基本知识及网站建设基本技能、有关设备、软件操作技能和知识等这些硬素质。

例如,主动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思想道德法律意识、人本意识、健康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等软素质。

这些素质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和谐、共存并举的,应综合渗透到血液中去,落实到行动中去,形成工作的良好意识惯性和行为惯性,确保图书馆开发服务内容和品种、创造性地开拓服务空间。图书馆要顺应时代变化,时时注重开发人才资源,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工作潜力。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储备,图书馆要利用好丰富的知识信息储量,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构建网络化服务平台,力争服务效益最大化,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小彦.视觉传播:成像技术、知识形态与艺术批评【J】.当代美术家.2008. [1]

[2]侯顺启.和谐社会与图书馆管理【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6.[6]

[3]彭敏.浅谈图书馆数字化建设【J】. 时代报告.2011.[11下]

第5篇

在“包装设计”课程学习教学中,以真实的项目或仿真项目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模拟等形式,分阶段予以点评和讲授,在“做中学、学中做”,以达到学生对职业技能逐步掌握和熟练的目的。1.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目标“包装设计”课程是装潢设计专业岗位技能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针对包装设计岗位开设的课程。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教学中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并结合企业设计生产流程,利用校内一体化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充分体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训练和培养。知识目标:学生要了解包装的分类、包装的起源与发展及包装的功能等基础知识;了解包装设计市场调研的内容,并能够进行准确的设计定位;掌握包装造型、文字、图形、色彩、编排形式以及材料等构成要素的应用;掌握包装设计的制版技术;掌握系列包装的设计形式;了解与掌握包装的印刷流程与印刷技术。专业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包装纸盒结构的知识,设计包装纸盒造型;能对旧包装进行改良设计制作;能设计制作系列式包装作品;能结合印前技术知识,熟练操作电脑软件,制作包装设计作品;能辨别包装设计作品的优劣,具有时尚意识;能对设计作品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并进行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学生能进行市场调研并搜集相关素材;能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表达;能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客观的评定事物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2.构建“三大项目、五大任务、十大单元”课程整体框架“包装设计”项目化课程中的关键是项目设计。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项目,是课程项目化的重中之重。首先必须进行深入地市场调研,结合岗位能力的需求设计项目,并通过具体任务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过程中所选项目,必须轮廓清晰,且工作内容典型,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和完整的工作过程。结合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的特点,构建了“三大项目、五大任务、十大单元”。“三大项目”,即纸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商品包装改良设计项目、商品系列包装设计项目;“五大任务”,即牙膏包装纸盒结构设计任务、礼品包装纸盒结构设计任务、三颗针牙膏包装制作任务、商品包装改良设计任务、食品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系列包装设计任务;“十大单元”,即牙膏包装纸盒结构设计学习单元、牙膏包装纸盒结构成品制作学习单元、礼品包装纸盒结构设计学习单元、礼品包装纸盒结构成品制作学习单元、三颗针牙膏包装展开图制作学习单元、三颗针牙膏包装效果图制作学习单元、商品包装改良设计创意简报学习单元、商品包装改良设计学习单元、商品市场调研报告学习单元、商品系列包装设计学习单元。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形式,由易到难逐渐递进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任务中,完成教学全过程。“包装设计”课程项目设计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模拟项目。由教师模拟企业真实工作过程,遵循职业教育培训的每个阶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由浅入深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例如:纸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和商品包装改良设计项目,由教师模仿企业真实项目环节和流程设计项目类型,学生自己确定选题,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另一种是企业真实项目。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使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例如:商品系列包装设计项目,在课程教学中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林都”食用菌压缩系列包装设计项目和小蜜蜂花粉片系列包装设计项目,通过真实或仿真的项目培养学生独立计划、学习和完成工作内容,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以及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等能力。随着项目所承载的知识点的逐渐递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能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技能,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项目实施成果的最终评价由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实施项目化教学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通过项目任务承载知识点,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内容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完整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边学、边做,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任务布置与分析市场调研与资料搜集知识点讲解与技术支持制作与实施展示与评价。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不分先后,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必须依托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装潢设计专业搭建了多媒体教室、平面设计实训室和丝网印刷工艺实训室等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其中多媒体教室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绘制包装设计作品草图的教学场所。平面设计实训室占地面积55平方米,液晶屏电脑40台,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学生可以在此完成包装设计作品的电脑制图阶段。通过本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平面设计工作的流程,通过实验过程的项目引领,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丝网印刷工艺实训室是完成包装设计作品成品制作的实践教学场所,丝网印刷实训室配备成套丝网印刷设备,包括制网机、紫外线晒网机、多功能丝网印刷机等。能够提供丝网印刷工艺拓稿、制网、涂抹感光胶、感光胶干燥、晒版、冲网、印刷、脱胶所有工艺流程所需的一切必需品和设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学校在“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如引进了黑龙江省伊春市林都山特产有限责任公司的“林都”食用菌压缩系列包装设计项目,学生设计了野生猴头蘑、野生榛蘑、野生黑木耳等产品的系列包装设计作品,获得了企业的好评,部分作品被企业采纳。引进了牡丹江小蜜蜂集团的小蜜蜂花粉片系列包装设计项目,企业采纳了部分学生的设计作品,并参与了教学全过程,提供了市场调研场所、设计资料并参与了课程考评,课程考评过程中,在被采纳的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由企业提供奖金和奖品,企业专家亲自颁奖,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了学生的职业素质。2.校企深度融合,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校内建立了包装设计实训室、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印刷实训室等实训基地,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哈尔滨鑫文阳印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孜闻传视企业形象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大鳄广告有限公司、哈尔滨格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哈尔滨传承和谐品牌设计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讲解与示范,使学生深入包装设计印刷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学习,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施“两个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6篇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和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上这样的课必须要做到科学、严谨,但又不能枯燥乏味。目前,我们有些教师上这类课时,要么拿着美术教材上几张图片简单讲解,要么利用幻灯片随便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走马观花地介绍,热闹而随意,很少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作品创作背景和象征意义及历史事件。造成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或者课堂纪律松散,不能张开学生艺术的想象翅膀,去大胆评论或领会艺术的精髓,达不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美术欣赏课失去真正的意义,形同虚设。那么,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呢?该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经常听课交流,认为“比较法”在美术欣赏课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引入地方特色做比较凸显教材重难点

无论上什么课,都必须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 美术欣赏课也不例外,但仅靠教材中的一少些事例,难以达到教学效果,更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必须要引入与之相关的内容充实教学过程。比如在上《中国世界遗产之美》这一课时,此课的重难点是:1. 了解世界遗产的基本知识,从审美的角度描述中国世界遗产的美感特征;2. 激发学生对世界遗产的关注与审美兴趣。围绕这些重难点,我在网上搜寻到了中国世界遗产《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和《布达拉宫》等作品的文字、图片和视频, 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定义和类型;接着展示中国地图,教师分享自己参观中国世界遗产的感受,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地方,并说明美在哪里,接着播放视频,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这些中国世界遗产磅礴的气势,领略作品的美。待学生还沉浸在美中,我灵机一动,话锋一转,指出我们具有侨乡文化的景点:例如梅家大院、石化山、台山碉楼等。然后,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万里长城》的建筑形式和作用功能,我把万里长城和台山碉楼进行比较:万里长城城头和台山碉楼墙头造型相似;万里长城当时的作用功能是抵挡匈奴入侵,台山碉楼是预防山贼入侵,共同点是防御作用,而现在都成了历史文物。还有,重温上一年我们侨乡文化史迹――方济各.沙勿略教堂--大洲湾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件事;最后,趁着学生这股热情,我又提问学生: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行回答,效果不错,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世界遗产产生浓厚兴趣,对世界遗产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初步学会对中国世界遗产的美感特征的描述。

二、巧用多种多媒体做比较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美术欣赏更加需要这样做。多媒体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效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上《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这一课,当播放《曾候乙编钟》作品视频时,配以古典编钟的音乐,使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欣赏祖国古老的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打击编钟发出的美妙声音可以和西方的钢琴比美,而且编钟造型美,使学生体会到古代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又淘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虽然现在的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但借助手机功能参与教学,更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上《瞬间的表情》这一课时,内容是人物摄影。我先讲述相机的发展历史,由于这一代学生没接触^这种相机,所以不感兴趣,后来我就把自己手机连接在课室的电脑上,然后把我的肖像照片通过各种功能对学生进行演示,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乐此不疲,轻松地掌握人物摄影各种方法。课后,我布置了作业:拍一张人物相,要求(要有三种以上效果),结果学生们的作业中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包装设计;实践性;实用性;数字化;网络时代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在广义的概念里,凡是能进行盛装的容器都称之为包装,但经过市场的变迁,包装的概念却已经不再单单只局限于此。但无论市场如何变迁,从本质来看,包装设计的最初意义仍然需要能够达到于保护商品,只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包装的意义还需要能够达到商品运输与售卖,达到能够即拥有着包装本质的需求又能够更准确的进入市场需求,也由此现代包装概念中包装又有着销售包装的称呼。作为一项受制于产品与市场的工作,在包装设计的教学中就必须考虑到包装设计的实践性。使得能够以市场为导向,拥有市场性及商业性。

包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集装潢设计、材料学、印刷技术、造型设计、结构设计等为一体,其涉及的内容庞杂、知识点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针对一门以文化为主体,结合实际生活为基础,通过现代市场为导向的设计类综合学科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还需要提高学生包装设计的实践性,使得产品的包装设计能够真正的与市场接轨,并使得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所以为了使得学生能够从理论走向实践,最终走入市场,在教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只有了解到了基本的理论及概念才能够清晰的了解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及意义。在针对理论的授课中主要的重点放在首先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包装的重要性,认识到包装在不同时期所赋予的不同的任务,同时对包装中需要触碰到的不同材料对其了解其物理及化学性能、了解包装中的印刷工艺,学会进行包装成本的核算,只有了解到了材料、工艺并学会进行核算后才能真正的使得包装能够进入市场。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包装材料等基本知识点的了解,第二个重要的内容便是对包装的装潢设计进行有序的传授,由于包装装潢设计包含的内容广泛,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有效的对知识点进行吸收,在授课中主要是运用到了分解再重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授课中主要是把包装中所有可接触到的内容点进行分解,主要共分为:文字设计、色彩设计、图形设计、版式设计,在通过分解后结合前期学习的课程进行回顾,在回顾过程中结合课题的内容。在这一时期同时进行市场的调查,只有了解到了市场中相关企业相关产品的动态,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所以在这一时期将带动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将信息带入课堂,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设计方向,根据设计的方向结合课堂中的回顾对产品进行文字设计、色彩设计及图形的设计,由此把理论的知识与实际的项目进行结合,使得理论的知识并非形成空谈的形象,由此也使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理论的学习中寻找到积极点及乐趣。

二、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

在21世纪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工具,数码图形技术也已经相当的成熟。各个设计学院相当的重视数码技术的学习,都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等相关课程。放眼看当代的设计艺术我们能感受到在艺术与技术相互碰撞后,数码技术在设计各个领域里开出的独特、璀璨的视觉新语言。

计算机作为重要的设计工具,能够更准确的使得设计草图更好更快更完美的呈现在客户眼前,所以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运用将直接影响设计构思、设计制作和效果图成型方面,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提高,在后期对于提高设计质量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包装设计课程,首先,要注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实际操作,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能把头脑中形成的包装创意快速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制作成电脑稿件并设置好相关印刷参数。在学习的初期过程中,可以主要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包装,结合早期计算机课程,通过相关的软件如:photoshop、CoreIDRAW等进行举一反三的巩固学习,即能够更好的对前期课程进行加深有能更好的与后期课程进行结合,在这过程中也将加强学生的手绘能力,任何一位优秀的设计师手绘都将是基本的功底,优秀的设计都将经过构思、草图、定稿等,在这一过程中几乎全部都用绘画的形式完成,这时候就对设计师的绘画功底和艺术的修为显现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加强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也将加强学生手绘的能力,并把手绘与计算机应用进行结合。

三、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

综上,我们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实践能力之后,就更需要对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进行开发及引导,俗话说“创造力是艺术创作中的源泉”,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包装设计作品的价值导向。然而,创造力又是和设计者的成长经验和民族文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不少从事包装设计的国内艺术家都是从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元素中得到一些启发和灵感,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越来越国际化的包装视觉语言环境下,一些独具特色的本土元素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技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在长期的艺术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潜在创造力,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发现并把它们挖掘出来。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了解到专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告知学生需要做什么、怎么去做,需要的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教学中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当设计的知识点太过于简单的时候会使得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无法产生对学习的热情,但当问题太难的时候则又会使得学生失去信心,丢失探究的心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当的拓展及整理,及时的学生能够通过带领了解到通过什么样的方向下手、思考,学会寻找最终答案,但在这过程中又不会太过单调。设计作为一个感性与理性互相交织而产生的学科,诞生之初便存在更多的可行性探讨,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而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培养,在考虑上述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基础上,还需更多考虑其包装设计的实际运用的效果。

首先在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完整过程,有学者研究发现,其创造性思维具有某些共同且通常的顺序特点。一是前期准备阶段,大家都在热情高昂的收集资料和素材,在这其间,学生们的疑问、激动、研究以及困惑都会时常影响其情绪,我们老师则应当适当的给予答疑解惑,鼓励大家。二是思维酝酿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家的可能会适度放松下来,把视线转向其它的事物,然而大家隐喻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其包装视觉形象就会重新组合并构成所想要的一些画面,在此酝酿阶段,可能会获得一些不完整的顿悟或灵光闪现的创意,此酝酿阶段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三是解释阶段,在这一阶段,答案突然出现,突如其来,大家了解这是等候已久的灵感,就会有一种快乐和肯定的成就感,这时就会出现创意的草图和一些笔记。四是确定和修正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家就会完成草图和最终的构思,在这一阶段会以一种再现创造的形式而结束。

然而在当今的包装设计中,其设计越来越国际化,要求其设计出来的视觉形象具有便于沟通、国际认知度高的一些形象和特征,从而容易使学生陷入一种模式化的形式当中。所以,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土语言,以其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更容易突出学生的个性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本土元素设计。回顾我国现代设计史,其出色的设计是将中国的民族特征和国际化的视觉语言融为一体的视觉典范。以上世纪70-80年代香港为代表的靳埭强、陈幼坚等,他们的作品虽然各自不同,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但是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深深的根植于浓厚的名族文化当中,并融汇于国际化视觉语言当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国际语言和本土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加得心应手的运用本土元素并能够自由的发挥并实践,我们要明白在现代包装设计当中,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创作思路及所要设计的主题思想决定了本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借鉴传统文化和现代符号将它们用在某个主题上,并通过对感情思想的表达来达到设计师的目的和初衷。明白这种关系以后,会使学生在包装创作中更能够领会到创作要领和创作意图。

在教学中主要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激发,并解答其困惑,还要引导学生酝酿隐喻性的思维,重新组合并构成视觉形象,通过方案分析,让学生了解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本土风格的理解并能应用到作品中去。更要加强学生在包装设计的思维创意方面和视觉传达上面的功能表达。最后要帮助学生完成草图构思及最终作品成稿。这样容易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能更快更好的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落实成为目标鲜明的艺术作品。

四、加强学生的实践性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除了前面提到的让学生能够了解包装的不同材料物理及化学性能、了解包装中的印刷工艺,学会进行包装成本的核算外我们还需要通过一些教学的技巧使得理论与实践更为紧密的结合。

在教学的手法中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模拟甲方乙方进行沟通,建立客户与设计师的关系,除此之外就是带领学生积极的参加竞赛,并可以把模拟的项目与比赛项目相结合形成一个实题,如:参加“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奖赛,在这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这样就与形成了工作小组,在小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沟通更好的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辅导,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的设计定位,能够通过小组的努力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注重包装设计的实用与功能的实践性,最终能够提前模拟除职场环境,加强学生的合作、协和的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色彩秩序 包装设计 服装设计 室内设计

当今社会步入了一个新时期,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饭叫餐饮文化,人们不但要色香味俱全,也对饮食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着装叫服装设计,居住叫环境艺术,总之,设计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是设计师独有的特权,而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对美的追求。生活中的每一件物质产品,都是设计者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行设计和生产的,我们对信息或其他资讯的获得有90%来自于眼睛,那么,所有的产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对其色彩进行设计。色彩作为视觉传递的第一大要素,其特点表现在,人们首先是被色彩所吸引,进而引起人们对其造型和内涵的解读,所以,了解色彩在不同设计领域的应用,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使用色彩,从而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快速地传递信息。在一些包装设计中,如果采用标准用色,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形成深刻印象,起到强化信息的作用,这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可口可乐企业标准用色,采用高纯度的红色,显示了积极、鲜活与热情,使消费者和观者无形中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从而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刺激与满足。柯达胶卷的包装设计,选择了具视觉刺激效应的黄色为主调,用黄色树立了商品形象。与柯达相应的日本富士胶卷的包装设计,则选择了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绿色为企业标准用色,绿色不仅传达了产品的信息,也成为富士的形象和代名词。顾客购买胶卷时,可以通过色彩对商品进行区分,如买个绿色的胶卷,买个黄色的胶卷,还有可口可乐的红色标识与百事可乐的蓝色标识,都可以运用企业标准用色加以区分。这些实例说明,色彩可以使商品建立固定的信息,强化人们对商品的印象,提高人们对商品的认知度,因此,现代包装设计十分重视包装的色彩,许多企业把企业VI的专用色延用到本企业的产品包装上,使之产生统一感,强化企业形象。如许多商家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一律使用统一的包装纸,包装袋突出了企业的标准色,使消费者带着这些标准色走出商场后,起到宣传产品的作用。在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包装色彩的巧妙运用,不但能使包装出奇制胜,并且可以有效地把握市场营销脉搏,比起广告更经济、直接。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在包装设计中,色彩具有三种功能――传达企业形象,表达产品的色彩感觉,提升购买欲。

色彩、造型、材料是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其中,色彩这一构成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造型设计是服装设计的骨骼,那么色彩则是服装设计的灵魂。从色彩的角度出发,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美妙、独特的。世上没有不好看的色彩,只有不成功的搭配。服装的审美品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色彩的影响,在服装设计中,人们对色彩的反应则是强烈的,服装的色彩可以体现出着装的文化修养、性别特征,以及民族特色、职业特征、个人气质特征和个性风采,体现着时代感和人的精神面貌。提到服装的色彩,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流行色。在现代生活中,追求色彩美是一种时尚,而当一些色彩被赋予时代精神,并符合人们的兴趣爱好时,这种色彩就会流行起来,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时代潮流。服装领域一向崇尚流行意识,流行色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是人们对色彩时尚的追求,突出反映了现代人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流行色变化的速度很快,所以,服装设计师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站在设计的前沿,准确把握流行趋势,引导潮流,即把来自于消费市场的色彩记忆归纳提炼,并通过预告形成流行色。比如,一般春季会流行一些跳跃、活泼的色彩,夏季会流行一些浅透的、亮丽的色彩,秋冬季会流行色系偏重及高纯的颜色。当代服装设计的新潮款式和流行色相结合是一种必然,因此,设计师应仔细分析、研究流行色周期的规律,掌握流行周期和时间,这样才能推出符合人们更多审美要求的新潮服装,并带来经济效益。

室内环境的色彩是室内设计最亮丽的风景,人一生中在室内的时间会达到95%,那么,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要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及情感意识。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首先应明确空间的使用性质;其次考虑设计空间的大小、朝向和设计形式,设计师可以根据色调对空间进行调整;再次,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其对色彩的要求区分设计,但室内色彩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按照不同的设计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色彩配置。统一组织各种色彩为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过程就是配色过程。良好的室内环境色调,总是根据一定的秩序来组织各种色彩,总体原则应是大调和小调对比,也就是说,空间围护体的界面、地面、墙体、天花等应采用同一原则,使之和谐统一,而室内陈设,如家具、饰品,则应成为小面积对比的色彩,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功能合理、符合人生理及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效果。

总之,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色彩学,掌握了色彩的基本知识,才能正确地驾驭色彩调配,在设计运用时准确、生动、到位,从而创造出艺术设计的精品。

参考文献:

[1]杨国林.色彩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2]冯四东,朱辉球,吴天麟.色彩构成及应用[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第9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 写作症状 写作原则

网络技术一经诞生,就以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等特性挑战传统的印刷技术,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的新闻也因此区别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以及电视新闻。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多层次性,面临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网络新闻就成了学校扩大宣传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营学校”就是“经营信息”;另外,广大学生需要借助网络充实自我,搜集信息,了解学校。所以,校园网络新闻就有了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很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新闻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写作弊病,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一、高校校园网络新闻的写作存在的主要症状

目前的很多高校校园新闻没有专业的新闻写作队伍,写作者多是各个院系部门的政治辅导员或者是学生会秘书处的学生,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写作特别是网络新闻写作的系统训练,仅是凭着周围人“XXX文笔不错”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热情去写作新闻,导致新闻作品弊病百出。

1.词句不通,不合语法

比如山东济南某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的数则新闻稿件:“……此次演讲比赛圆满结束,本次大赛评委会主任武传涛老师作了精彩点评。他表示本次演讲比赛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同什么相比“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通篇稿件没有任何提示。又比如,“……经过这次干部选举,学生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稍懂语文语法知识的读者就能看出来,此句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而“……介绍了我校学分制改革从提出设想、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具体实践的基本过程……”此句则应该在“科学论证”的后面加上一个“到”字,同时把“科学论证”后面的顿号去掉。

2.时效性差,新鲜感弱

比如,山东省某高校一处室在一则新闻中把2007年3月上旬到2007年4月下旬的活动罗列报道,新闻时间跨度如此“漫长”,哪有什么新鲜性可言?据悉,这样的“新闻落后”的现象在很多高校的新闻报道中存在,可谓屡见不鲜。

3.缺乏生动,政味十足

山东济南某高校2008年5月12日的网站新闻的标题是这样子的:

我校第一界教学名师评选活动举行;

全省高校学分制改革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全省教育系统审记人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

不可否认,校园新闻涉及的多是常规性的活动,突发性的、批评性的新闻鲜有报道,于是就会出现活动罗列的新闻,而这些新闻的报道不约而同地采用“XX(活动)在我校举行”或者“我校成功举办XX(活动)”。这样的标题,怎么会“跳起来”?这样的标题,怎么会引导读者点击链接继续阅读下去?

另外,目前高校校园新闻“政味十足”,导语中按照职别高低罗列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教师;结尾处要不就是空洞地展望未来,要不就是一味地心生感慨,而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新闻事件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的计算机技能比赛,不是先报道哪些学生参加,也不是报道哪些学生获奖,而是先用大量的篇幅报道出席比赛的领导,报道领导的重要讲话。这样的报道,相信“掺水”不少,只是为了迎合某些领导的虚荣,根本没有遵循“坚持真实性”的新闻报道原则。我们并不是说不要报道“政治”,而是要怎么样把“政治思想教育”更好地融合在新闻事实当中。

二、对症下药,让校园网络新闻“活”起来

网络新闻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没有的优点,我国的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其运作空间是巨大的,宣传效益也是可观的。但是,前提是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新闻的独特性,遵循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新闻作品的写作规律。

1.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网络新闻的标题在第一时间内引导读者进入深层信息。新闻标题的格式分为单行标题(主题式)和多行标题(主引式、主副式、完全式)。报纸由于版面空间的开阔性和完整性,在标题的制作上可以调用各种文字技巧,多数标题采用了多行标题的格式。比如:

卫生部指出油炸食品有潜在危害(引)

炸薯条对人体有害(主)(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情况有所不同。为了在有限的页面可视区域内增大新闻信息容量,网络新闻多把新闻标题集中组合,形成引导式版面布局,每一个标题必须用最简单最精练的几个字高度概括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强调新闻中最新的变化,揭示新闻中最本质的意义。即使有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也是作为一行排列的,中间用空格作为标记(比如上述的第一个标题在网络中这样子排列:卫生部指出油炸食品对人体有潜在危害 炸薯条对人体有害)。所以,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要争取“跳出来”,以生动、精练、动态等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

2.新闻实践进课堂,以全新的视角高度重视校园新闻写作

很多高等院校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校园新闻写作队伍,与没有重视校园新闻有关系。院校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网络本身的重要性,但是忽略了网络内容的重要性。构架已经存在,如何填充?——这个问题值得决策者们深思。另外,现在正负责校园新闻宣传报道的教师或者学生应该放平心态,积极借鉴同类院校同类新闻的成功报道技巧,学习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学生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的散文写得很棒,我的小说写的很好,我写新闻肯定也错不了。其实,新闻作品是不同于散文和小说的,文笔好并不代表具有新闻意识,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放低姿态,重视新闻的学习。所以,新闻写作一定要进课堂。不久前一位学生家长跟笔者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学校网站上的大部分新闻根本就不是新闻。”这位学生家长从事新闻业务几十年,他的批评和建议代表了一种比较权威的观点。改变这样的尴尬局面,必须让新闻写作进课堂,采用理论讲授、讲座、实训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和驾驭技能。

3.校园网络负责人树立时间观念,及时更新网站

今天的新闻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时间的竞争,只有坚持时间性我们才能保证新闻的新鲜,才能及时地传达信息。西方有学者指出:今天的新闻报道由原来的“TNT(today news today )”模式转化为“NNN(now news now)”模式,也就是从“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到“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的转变。新闻的竞争已经是每一秒时间的竞争。高校校园网站现在几乎都有专门的网络维护工作人员,他们有责任为新闻负责,需要每天及时更新网络信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工作工作量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的学校要为这些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