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08:52: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第1篇

1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监理工作

建设监理属于技术密集型中介服务行业,企业的宗旨就是围绕委托监理合同为业主提供优质、高效的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这就要求监理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监理工作,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管理有序、技术一流的监理团队。围绕这一目标,我公司多年来一直把员工教育和培训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对监理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增强了监理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了监理工作水平。其次,认真总结监理工作经验不断完善监理工作程序,积极创新监理工作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如:2009年我公司对以前使用的《现场监理机构考评细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公司内部《现场监理机构考核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对现场监理机构的管理工作。三是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现场监理机构的管理工作。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87号文和市建设局2009年537号文的精神,我公司相继制订了监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和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制度。四是现场监理机构管理工作中,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保证体系。公司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成立项目监理机构,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建立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三级质量、安全监督直线式管理模式,形成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专业知识与年龄结构配套的专业管理团队;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要求施工单位有关按照法律、法规、招投标文件,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做到定员定岗、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2突出事前控制、坚持预控为主

一是认真熟悉施工图纸,找出图纸中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问题,在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中提出,并由设计单位进行完善。二是认真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重点检查安全技术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督促施工单位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三是对工程质量和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施工人员、原材料、以及施工机械的使用计划进行审查,具备正常施工条件后才准许工程开工;四是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特点,编制各专业监理实施细则,认真分析工作重点和技术难点,设置质量关键控制点,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五是推行“样板”开路,对于使用功能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装饰、装璜以及设备安装阶段,通过样板间、样板段的施工可以发现许多质量、技术问题,能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加以解决,为大面积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六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手段,对工程质量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促进施工单位改进施工操作工艺,提高工程质量。

3坚持原则不让步:严把材料检验关

工程原材料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对所有进入工地的原材料设备构配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要求提品质量保证书、复试报告以及有关备案证。对要求复试的原材料,由现场监理人员见证取样,及时送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试验。对现场验收不合格的材料,坚决清退出施工现场。2009年我公司监理的工程项目中,经现场监理检查以及抽样发现并处理退场的许多建筑材料,主要存在问题是:由于新三级钢筋的强、屈比,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外观壁厚,塑料电线管的壁厚与强度:电线电缆的规格与绝缘性能,屋面防水卷材SBS的厚度等各类建筑材料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清退出场,做到坚持原则不让步,严把材料质量关。

4严控工序质量、强化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我公司各项目监理机构严把工序质量关,对每道工序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检,并做好检查记录,检验合格后,签署验收合格意见,同意进行下道工序,未经监理验收合格的工程,不予计量,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对于隐蔽工程,要求施工单位先行组织自检,自检合格后再报监理进行验收,重要分部项工程及时通知设计、质监等有关人员参加,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同意进入下道工序施工,若验收不合格,书面通知施工单位采取整改或返工措施,直至合格为止。同时,加强现场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强化“过程控制”对每道工序及隐蔽工程,现场监理人员进行动态巡视和跟踪检查,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尽早地将质量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严重违反强制性条文以及施工规范标准问题、现场监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2009年,海棠路立交装饰工程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钢结构施工处于关键时期,监理检查中发现,施工单位施工的钢方管柱头内十字加强肋焊接存在问题,当时出于工期考虑,设计单位口头同意在内部灌注混凝土补强,但没有明确变更单,现场监理拒绝同意构件吊装,最终由设计单位办齐手续,并在施工单位整改完成后才同意构件吊装。东方医院病房综合楼人工挖孔桩工程终孔验收时,考虑到结构的重要性,现场监理要求做到每根桩必须经过监理、地质、设计三方人员现场进入坑内检查验收,各方会签完成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注。通过严格履行工序验收手续以及落实各项验收制度,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目标的有效控制。

5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履行监理安全责任

施工单位是工程安全的责任主体,能否确保安全生产取决于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队伍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班子。因此,加强对施工项目部的管理尤为重要。我们在现场监理工作中,依据法律法规对施工项目部的安全保证体系实施动态监管,认真履行监理安全责任。

一是严格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超过一定规模的要组织本市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实施。二是督促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员,加强安全保护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督促承包商对塔机、施工电梯等大型施工机械进行安检,没有通过安检的不准使用。四是积极配合安全监督部门的检查,督促承包商落实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整改。五是加强现场巡视、检查力度,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要求施工单位整改落实;情况严重的,要求施工单位暂停施工,并及时向建设单位以及主管部门报告2009年7月,体育场工程钢结构施工时,经监理检查发现钢结构支撑体系以及施工单位现场管理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监理及时下达通知要求施工单位暂停施工,在隐患整改排除后方可复工,从而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教育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对建筑行业进行分析,其兴盛时期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同时其所取得的行业成就也是不容小觑的。而在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住房以及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需求的不断改变,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新一轮的要求。而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安全问题一直是建筑行业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行业发展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本文就此为基础,对两方面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现况分析

依我国现阶段的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而言,尚且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些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中标之后将项目转包出去,形成了管理上不同的局面,施工单位及承包单位都将自我作为中心进行项目的施工进而实现相应的管理。部分资历较深的建筑企业尚且能够对安全问题有一定的重视,加大了物力、财力及人力的支出,形成了有效的管理。然而有些承包商却只看重自身获取的经济利益,对施工安全及质量没有相应的重视,形成了工程施工质量难于管理的情况。对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解决,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并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二、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的举措

(一)对工程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监督的力度

安全、文明施工的措施费用并非是投标竞争之中的费用,使用的范畴及提取的比例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实行此项措施的目的在于对文明施工、施工安全、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落实的情况及参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行保护,与此同时,保护人员的职业健康及对环境的保护。然而,施工的城建单位为了使自身的经济收益最大化不惜违反相关的规定,对一些防护措施设施购买、安装时并没有按照有关的规定严格执行,没有达到防护的要求。政府监督部门需要强化此方面的管理,可以让业主办理开工许可证明,文明施工的措施费用由有关部门进行统一的拨付。施工企业按照实际的支出进行支取,将不超支作为限额按照明确的规定完成安全措施的建设,出现结余时,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后返还给业主。

(二)完善施工安全及质量管理机制

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指引之下,对市场运营机制进行完善,以确保企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给企业以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企业也将会自觉的建立起安全及质量保障机制,在竞争寻求更好的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企业也会对安全及质量管理方面的人才更加重视,增加从业人员学习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此使从业人员掌握更多与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使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管理的现况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三)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强化对建筑机械技术以及操作人员的从业能力的管理,着重培养建筑行业中的高素质操控人才,打造一支机械设备管理、维修的专业队伍。首先要做到操控、维修、管理人员的选配及培养,对其进行在职培训、外送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专业的技能。然后再对各类建筑机械操控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及训练,在培训内容的设立阶段要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高度的结合,分批、分次的进行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的学习,施工单位还可开展机动奖励的制度,对于进步较大的从业人员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充分的调动了从业人员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提升建筑行业施工单位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维修能力,同时也是对是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一种保障,以此提升生产设备的活力及可靠性能。

(四)加强对生产材料的管理力度

在建筑施工的前夕对所需要的生产材料进行采购,但是一些施工单位所采购的生产材料不能够达到施工设计的要求。商家所提供的材料为再生材料或者是以次充好。不合格的生产材料进入到施工的现场,未做任何的产品质量检测就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会对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对此需要对进入到施工现场的生产材料进行严格的掌控及检验。因为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建筑工程是将生产材料作为基础的,设备的采购管理程序在此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工程质量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条件,因为施工材料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必须要加强对于生产材料的管理,从最根本上对材料进行掌控来完成对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掌握。在投入的建设之中的材料实行先检后用的原则,对材料市场的行情及材料的最新检验标准进行及时的掌握,对于稳定性尚不确定的新型材料要慎重的选择,要从根本上切断不合格材料入场的路径。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指的是建筑工程施工方要将人员的工作质量作为对工序质量的管理,以此来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要充分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作型及主动性,进而提升施工参与人员的责任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施工质量的管理中去,从思想意识上提升其对于施工质量及安全的管理上的认知,以此来实现减低或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强化对于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实现对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使整个施工现场得以有效的进行管理,一切皆掌握于人的手中,实现只要在人的管理范畴之内就无施工质量问题。与此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工程施工后的验收检验工作转化为日常例行的检查工作,使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中就能够得以有效的掌控。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及质量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需要着重于细节上的问题,例如施工的顺序,要保证工序之间的质量,一道工序进行检验合格之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程的施工,若检验不合格,需要责令整改,再次验收合格之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有效的掌控,在工序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之下,达到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所预期的目标。

结语:

综上,每一个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行业的发展期前提基础就是将原有的问题打破,并不断加以优化。本文就建筑工程中一直残留的问题进行了着重的分析,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参考文献:

[1]万永梅,王婷.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指数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3(05)

[2]王楠.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施工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07).

[3]欧阳晖.论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和质量管理[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3(02).

[4]王佳莹,罗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改善措施[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2)

第3篇

项目管理体系的要素是构成体系的基本单元,项目管理体系的要素包括组织机构、策划活动、职责、管理、程序、过程和资源,各个要素有不同的内涵。而且要素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表现为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施工企业在建立项目管理体系时,全部制度都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评审,确保有效衔接和无缝对接,形成一个闭环的体系。系统规范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工程项目是个“系统”,对“系统”的管理必须明确标准、制定规范、建立流程。系统化、流程化、表格化的规范项目管理,目的是确保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运行。因此,施工企业在编制《项目管理手册》时,就要按照系统化、流程化、表格化的管理要求,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将项目管理中的施工调查、组织管理、进度、安全质量、技术、物资设备、劳务分包、合同、资金、责任成本等重要环节联为一体,建立一套管理脉络清晰,内容明确具体的操作规则,作为加强项目管理的规范和标准。这样形成的《手册》才能具有生命力。注重加强管理制度学习宣贯。

企业管理制度出台后,关键就在于落实,强化制度的学习宣贯是落实项目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广泛宣传造势。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宣传阵地,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大造声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学习制度、落实制度、规范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培训考试。要有计划的组织企业各系统、分专业的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进行集中培训,企业领导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亲自授课。同时对培训效果要组织考试,考试成绩予以通报,奖优罚劣,营造氛围,检验效果。选树推广典型。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引导,积极培养和选树项目管理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在企业管理中的示范作用。要通过调研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推出专业特色明确、制度落实有力、管理成果突出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推广,使企业和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进管理制度的落实,提升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

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在关键处着力。在项目管理上要突出三项原则,即:突出流程管理,确保落实标准不走样;突出问题管理,确保形成闭合不反复;突出安全质量管理,确保在建项目不失控。同时,在施工组织、安全质量和技术管理上,还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施工组织上,突出抓好监管落实。搞好项目前期策划。项目策划是工程项目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施工调查是项目策划的一项内容,搞好施工调查,首先要熟悉合同条款和设计文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编制出施工组织设计,合同、责任成本书的签订才能落实。同时要搞好项目管理交底,管理交底的内容应该延伸到施工方案、变更索赔、项目风险分析等方面,指导项目尽快走入正轨。实行项目直管人制度。企业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产值大小、难易程度、风险源高低,对重点项目实行项目直管人制度。

项目直管人可以由企业副职及三总师副职担任,生产系统负责人等担任协管人。实行项目状态分级管理。施工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现场管理情况及风险管控情况,定期公布在建项目状态级别,对项目管理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对隐患排查整治实施重点监控。在安全质量上,突出抓好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安全质量责任体系。通过层层签订安全质量责任书,使安全质量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项目的每名管理、作业人员,并根据工程的类别、规模、特点,约定向劳务队伍收取安全质量风险抵押金,促使其责任落实。完善安全质量监督机制。针对工程项目流动、分散、管理跨度大的特点,施工企业要成立稽查大队,分区域组建稽查队,有效开展安全质量稽查。重点抓好对旁站监督、跟班作业的检查督导,督促各项目将旁站监督、跟班作业作为加强安全质量监管的重点,将重点部位、关键工序、隐蔽工程全部置于监控之下。优化安全质量奖惩机制。要实行安全质量一票否决权,对各项目在安全生产、工程创优过程中涌现出的“安全标准化工地”和“精品工程”及时进行嘉奖;对达不到安全创优标准的工程坚决推倒重来,以此激发项目安全生产、追求精品工程的内在动力。要建立安质人员岗位津贴制度,以提高安质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在技术管理上,突出抓好方案落实。技术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是保障安全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狠抓施组和技术方案的评审和执行。重大技术方案要邀请专家组织研讨,施工组织设计要确定总体思路,按照项目风险等级,分级组织审批,征求多方面的意见,以达到优化方案的目的。施组和技术方案,一经确立,要求项目部必须严格执行。狠抓工程测量和试验检测工作。监控量测是地下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防线,要落实测量复核计划和试验检测检查计划,督促项目做好原材料的检测、重点工程部位的检测和工程产品的试验,定期通报,推动项目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开展科技攻关,总结科技成果。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和公共资源,开展横向联合,依托工程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对于科研课题,要超前谋划,深度指导,做好研究策划和过程管理,及时收集分析,总结提炼成果报告,提升科技成果质量。要加强工法、专利开发,注重科技成果的积累,增强科技研究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逐步形成企业的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

加强过程精管严控,及时进行纠偏,是保证项目管理效果,提升企业效益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抓好责任成本下达监控。企业要本着全员、全过程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责任成本监控体系。提高责任成本编制的质量。加强对企业、项目部工程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督促各成员企业本着“合理、节约、实际”的原则,及时编制责任成本,做到依据充分、资料详实、贴近实际。及时下达责任成本。项目情况有变化,可以中间做调整和修改,充分发挥责任成本的约束作用。加强成本检查与预警。企业要建立项目季度毛利率动态报表,按季度对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强化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了解和控制项目运行、管理情况的重要方式。严格经济活动分析的频次。施工企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经济活动分析会,下属成员企业每季度召开一次,项目部每月召开一次,对经济运行进行过程控制、纠正偏差。#p#分页标题#e#

第4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安全评价;危险源辨识;全面管理;动态控制;安全措施;预防为主

0 引言

在行业标准《水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SL398-2007)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总结而来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再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许多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做了多次修正,得到最终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为3层结构,主要分为7个准则层,共20个评价指标。

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

2)全面性

3)可行性

4)可比性

5)针对性

2 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

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分析待评价系统的特点及组成因素,用以得到其中的安全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多个因素一起组成它们的上层因素,是层次结构,在层次分析法中,这种层次结构叫做递阶层次结构。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复杂系统可以分解为诸如目标、指标、准则之类的多个组成单元或影响因素,人们称每一个单元或因素为元素。将这些元素依据不同的特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某一层元素都由与之关联的上一层元素所支配(或被包含),形成从上至下层层向下支配的关系,这种结构被人们称为递阶层次结构。因此,要进行安全评价工作,需要首先对被评价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递阶层次结构。

现实世界中到处都存在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及其广泛,如组织机构、家族人员等均属于这一结构类型。递阶层次结构可以应用于许多系统,它从某一个特定角度,体现了系统的特性,反映了组成系统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规律。递阶层次的思想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的特点,即递阶层次结构的结构形式与人进行逻辑判断的判断过程很相似。

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具有以下特点时,这个指标体系才是适合于安全评价工作的:

1)该指标体系的下层元素与其上层元素之间的关系应类似于集合,子集合,从属,即其支配关系是由上至下的顺序。

2)该指标体系的层数由整个系统的评价目的来决定,而不受其他限制。

3)同层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较上下层元素之间的关系要弱一些。

一般来说,当某层中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过大,则说明建立起来的递阶层次结构不符合要求,应该换一个角度对评价系统进行分析,重新划分组成因素。递阶层次结构中同一层次元素之间的无先后顺序,因此只需确定某元素在递阶层次结构中位于哪一层。可以看出,递阶层次结构有着良好的灵活性和抗干扰性,整个系统的层次结构受到单个元素的影响是有限的。递阶层次结构将看起来无序,杂乱无章的组成系统的各种复杂因素统一起来,以一种有序的结构组合在一起,从而认识系统的功能,深入研究系统行为。

3 水利水电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 文明施工(U1)

文明施工主要是对施工的作业场所的一个评价。文明施工是指保持施工场地整洁、卫生,施工组织科学、施工程序合理的一种施工活动。文明施工的基本条件包括:有整套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有严格的成品保护措施和制度,大小临时设施和各种材料、构件、半成品按平面布置堆放整齐,施工场地平整,道路畅通,排水设施得当,水利水电线路整齐,机具设备状况良好,使用合理,施工作业符合消防和安全要求。因此,文明施工可分为以下6个评价指标:

1)施工道路及交通(U11)

2)施工用电(U12)

3)消防(U13)

4)防汛(U14)

5)现场布置(U15)

6)交叉作业(U16)

3.2 施工人员(U2)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超过八成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同时,水利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要求高且同时作业的工种多,因此,施工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技术水平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施工人员分为以下5个评价指标:

1)持证上岗(U21)

2)教育培训(U22)

3)职业危害预防(U23)

4)劳保用品(U24)

5)临时用工(U25)

3.3 防护措施(U3)

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规定中,建筑施工中有90%以上是高处作业。因此安全防护措施是施工现场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防护措施工作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分为以下3个评价指标:

1)高处作业(U31)

2)施工脚手架(U32)

3)个人防护用具(U33)

3.4 施工设备(U4)

随着建筑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施工设备在施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施工设备的优劣,不仅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有影响,同时也对安全生产有很大影响。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是现代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设备的安装(拆除)、运行、维护、保养、修理、事故处理等多方面,设备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及组织措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使设备免受损坏、人员免受伤害、环境免遭污染等,以期获得最佳的设备寿命周期和使用综合效率。施工设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水利水电站机电设备(U41)

2)大型施工设备(U42)

3)特种设备(U43)

3.5 危险品管理(U5)爆炸、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危险品作为生产资料的一种,是施工现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但其本身又具有爆炸、易燃、易爆、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属性,一旦管理不善,将会严重威胁施工现场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引发重大、特大灾害性事故和案件。对危险品的管理应该包括对危险品的生产、存储、使用、运输过程的管理。

3.6 爆破施工(U6)

在建筑施工中,主要是利用炸药释放能量并形成高热气体对其周围介质产生影响的性质来为施工服务,达到工程建设的需要;炸药爆破对环境危害主要是产生爆炸地震、空气冲击波、飞石和噪声等。爆破施工是高危险特殊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旦失控,就会造成安全事故,不到最后一爆结束,爆破施工安全都是施工管理的首要任务。

3.7 焊接与气割(U7)

将两个金属件连接处加热熔化或加压,或两者并用,以此来使两个金属件永久连接,这种方法称为焊接;气割则是由焊工操作的另一种生产工艺,它是了利用乙炔、氢气、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与氧气混合燃烧产生的高温,将金属熔融切割,同时用气流把熔化的金属吹走,从而达到切开金属的目的。焊接与气割同属明火作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且经常与可燃、易燃物品以及压力容器打交道,存在着较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虽然焊接与气割使用的设备和能源都有一定火灾危险性,但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主要都不在于这些设备和能源本身,绝大多数是由于施工人员在焊接与气割工作中思想麻痹、操作不当和安全检查制度不健全、安全措施落实不力而引起的。

4 结束语

总之,安全评价可以系统地辨识出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从而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的严重程度等做出预测,进而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法,为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铁路工程建设的不断加快,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作用逐步显现,铁路监督机构在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防止质量安全事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面临新形势,尤其是科技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得到应用,如何发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作用,创新监督管理方法,以提高铁路工程的建设质量,更好的服务于运输经营,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面临的形势

近几年,中国铁路在突飞猛进、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下一步加以克服,否则,极有可能会影响铁路建设的发展。

(一)标准化管理不到位。部分参建单位标准化管理流于形式,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办法不健全,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主要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导致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不能有效运转,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二)参建人员素质不高。一是部分单位投标承诺兑现率低,进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力量薄弱;二是一线作业人员的责任心差,业务水平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三是现场监理配置数量不足,专业不全,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部分存在无证上岗现象,监理现场监控不到位。

(三)管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个别单位主要领导没有把质量安全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工期管理、投资管理等工作上,甚至分管质量安全的领导也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施工现场。“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管理层对现场质量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了现场问题频发。

(四)技术交底、业务培训工作不到位。部分单位技术管理粗放,技术交底书编制不细不全,技术交底不彻底;岗前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不具针对性。上述工作的缺失或不到位,导致现场作业凭经验、想当然,盲目蛮干,加之现场技术管理薄弱,监理监控不到位,现场大量违反设计、标准的问题重复出现。

(五)对问题整改不够重视。从检查问题看,重复性问题不断发生,说明责任单位对问题整改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存在问题一改了之,对责任人一罚了之,而没有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持续改进。

(六)考核手段单一,奖罚力度不够。问题的重复发生,说明参建各方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好人主义,处罚不严,违法违规成本低。徒有形式的考核、处罚没有使责任单位意识到法规不能为,从而不敢违,反而助长了其违法违规的气焰,造成现场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二、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质量监督在铁路建设中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抽查”为主的监督方式,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决定了监督管理的局限性。从当前的监督检查来看,各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依然薄弱,质量安全问题比较集中。现场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居高不下,常见的“通病”、“顽症”屡禁不止、反复出现,标准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有待加强。

通过分析,只有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创新监督方式,克服目前监督管理的局限性,提高监督水平,规范参建各方质量安全行为,加强质量、安全控制,遏制问题的重复发生,才能提高铁路建设的工程质量,杜绝质量安全事故,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建设工程,为现代化的高科技铁路的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水平,需要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与升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这是时展的趋势,也是确保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地质矿产、国家资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作用不言而喻。为了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应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十分必要。通过信息系统,可以改善工程监督效果,提高监督和服务水平。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将铁路工程的材料配置、试验配置和施工过程配置、数据的真实性等施工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杜绝弄虚作假、减少工序等不良施工行为,确保现场达到标准化作业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将工程纳入监管标准化,质量监督管理和安全监督管理将有所依托,不再受个别施工现场的假象蒙蔽,而是通过系统进行施工全程跟踪定位监督,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在信息系统中都有记录,有利于责任的落实与追查。

(二)逐步融入国家直管模式来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铁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与安全监督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两大主题,作为受政府委托的管理部门,必须真正认识到“质量重如山,安全大于天”。因此,为了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对现有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渐融入到国家直管模式,国家监督管理机构能够随时在线对企业的任何一个已建、在建、拟建的铁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质量检测报告、施工工艺、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等详细信息进行调出查看,不但时时可以对企业进行管理,也为对其下属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从国家监督的层面上对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进行监督与管控。

(三)利用差别化管理方法提高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差别化就是针对铁路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将其划分为几个施工阶段,由于每个施工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侧重点也要跟随着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利用差别化管理方法进行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由于铁路工程浩大,施工人员众多,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不同,施工侧重点不同,每个施工工艺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也不同,差别化管理要从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工程项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时段五方面进行管理分类。每个方面要制定出有所侧重的监督内容、重点、方式等,从而解决以往监督过程中存在的大而全,不精不细,以及监督机构人员少,不能全面跟踪监督的问题。

(四)建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员化模式。所谓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员化模式,就是要求铁路工程的全体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决策人员全部参与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加强人员的自身监督与相互之间的监督管理,人人具有监督的权利,人人具有举报的义务,从而能够从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上将管控与施工融合为一体,能够更好的促进铁路工程质量的提高。

(五)建立动态的监督管理与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有机融合。动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是指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的时时监控与管理,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是对施工的全过程管控。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在时时动态监控的基础上,将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有的放矢,将施工管理与施工进度进行配套,更好的促进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关于重新印发《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铁办 [2008]70号)

第6篇

【关键词】电力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对于建筑业而言,建筑的工程质量是其永恒的主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由于电力建筑工程均具有周期比较长,需要较多的露天作业和高空作业的特点,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可控因素的情况较多,这些都对电力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能否做好电力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不仅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能否得到正常的发展,也关系到电网技术装备水平与节能降耗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对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措施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电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对于实际操作而言,电力建筑工程能否正确合理的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对质量的有效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质量监控能够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促进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降低整个工程的成本。

1.建立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体系

由于电力建设施工现场是一个拥有多个工种共同作业的群体,因此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对施工现场安全的保护体系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对于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而言,其主要的管理思想是要实现权利和职责分明、在掌握重点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封闭性管理和有始有终的目标。在实际应用中,就是要引导电力建设施工单位在建设的过程中依照各种安全法律和法规的要求,无论是管理层人员还是基层操作人员都能够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转变只重视物资投入而忽视管理投入的传统落后观念,通过一系列的策划,将事后处理转变为提前预防,并且制定出全方位的安全保护计划,从而从根本上面扭转以往电力施工过程中施行的安全措施缺少针对性的局势,确保各项安全保护措施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实施。

2.电力施工过程中相关应急预案的确立。

首先要明确建立相关应急预案的目的,其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与预防在电力施工现场中出现紧急情况和危险,当意外发生时,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和速度内对事故进行及时的解决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财产的损失与人员的伤亡。目前通常制定的主要预案包括:火灾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机械设备故障处理应急预案、食品中毒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处理应急预案等当面。

3.对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编制

所谓的安全技术措施,是指在电力建设的施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不断的改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从而减少失误的出现,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因此一份准确完整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是实现安全合理电力建设的重要前提,要根据变电站及电力线路的电压等级、地理位置和目前所采用的技术设备等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施工方案,实现对电力工程项目监督的合法化和规范化,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二、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存在的具体问题

由于在目前国内市场里,拥有电力施工资质的企业还不是很多,因此电力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对于一些企业而言,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都比较低,无法独立完成电力作业,于是就采取将工程分包给其它单位而自己收取管理费的方法。这样不仅导致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而且还造成了许多不应该出现的失误和事故。

比如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直线塔基础面不够平整而导致直线塔倾斜;转角塔基础没有预偏而导致铁塔向内角倾斜;灌注桩的基础断桩和导线的液压不合格;不依照图纸进行施工而导致导线对地距离不足;铁塔的螺栓没有紧好就紧线而致使铁塔弯曲;不打反方向就对消拉线紧线而导致铁塔横担变形等电力工程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质量主要集中在墙体,楼地面,门窗,屋面等方面。表现为空鼓、裂缝、麻面,安装不牢开启不灵活,渗漏等问题。

由于将监理和施工统一为一体,而使施工单位很难及时掌握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因此大大的增加了施工管理的工作量。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原材料设备的质量把关不严,不执行相关的手续,以及托运人员代交货物而供应部门没有人进场等现象的发生,不仅为假冒伪劣产品混入施工现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且造成了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不当,由业主发现时才解决问题的不良情况。

三、电力施工现场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是电力施工现场的重要监控对象,一般来说,分为事前监控、施工中的监控与分项完成的监控。对于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监控要在分项施工之前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合理的实现事前监控。

针对一些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应该加强建筑现场施工过程中的监控,争取做到实时发现实时纠正,从而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的过程中。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可是离整体的交工还需要一段时间,要加强这段时间的产品保护,一直到交工为止。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手段必然会朝着更加科学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的发挥现有的技术与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有机的协调和结合,使整个工程质量处在受到控制的状态,从而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在建筑现场施工的过程中,还要详细的研究每一项工序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性,充分的了解每一项工序的运作方法,利用鱼刺图或者事故树等科学的研究分析办法,来让施工人员真正的明白和了解其所从事的工作的危险性,根据预测的结果来制定符合实际的预防政策和操作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事故的频率与强度。

结束语

综合上文所述,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能否确保科学合理的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是社会化和企业化的重要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对电力建设施工建设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是管理人员和从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严格的执行项目法人制度、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做法,或者开展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宣传活动,不断的改进新工艺,采用新材料,从而把以上都归入建筑现场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的范围内。与此同时,要调动一切可以发动的积极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来进行实时监控,将各种有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的状态内,从而实现生产和质量安全的良性循环建设,加快电网技术的升级,提高电网的技术装备水平与节能降耗水平。

参考文献

[1]邹泓荣.建筑病害诊治实例与工程质量保证[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5(6):23.

[2]梁世连,惠恩才.工程项目管理[M].东北财经出版社,2008,8(6):27.

[3]郭武林.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探讨[J].广东建材,2010,8(5):37.

第7篇

一、互联网时代下带给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强大的数据基础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事先能消除隐患,事件发生后也能快速作出正确反应,更加有效地应对事故和灾难。以往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问题,资源、数据来源比较单一、零散,限制于科技和技术手段,绝大部分有关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问题的数据信息无法获取、或难以识别,不能完全在安全事件处置中发挥作用。因此,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常常表现信息问题,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甄别信息、分析信息并快速作出决策,对于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至关重要。例如在美国“9•11”事件发生之前及之中,来自不同渠道的报警电话、安全情报、新闻报道等大量信息蜂拥而至,让美国安全部门和警方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当局应对这一事件的能力。直接原因都是当地政府未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与数据,未能进行事件预防,事件发生后也未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正确应对。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带给城市公共安全的大数据为我们处理相关安全事件提供了有力抓手,与大数据相关各类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可以快速将与公共安全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全方位采集和快速传输,使得公共安全治理得以基于完整的数据图谱而不是单一、零散的数据源,从而保障了危机决策与应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

如何对数量巨大、类型各异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是公共安全事件中危机处理的一个难点,对于一些来自媒体、网络、监控、检测设备的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据统计,城市社会活动中产生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的数据分别占16%、84%。特别是在大量鲜活的、碎片化的信息在突发性的公共安全事件中突然涌出,短时间内不可能进行结构化处理。在以往的技术条件下,对这些数据只能依赖人工来进行分析和处理,严重延滞了事件应对的时机。例如某国曾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警察为了解犯罪嫌疑人行踪,动用1000名警察翻看监控视频录像带,耗时一个月时间,而实际上犯罪嫌疑人就一直住在公安局附近并经常外出活动。而借助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的自动提取与语义分析、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警察可以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产生的大量鲜活的、碎片化的、原生态的非结构化数据中,快速挖掘出事件的原因、规律、趋势、后果,并采取相应对策。

(三)高效智能的预测手段

以往的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一大难题是无法对可能的风险点进行定位,对公共安全隐患问题进行预测。实际上,人类行为看上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但只要群体够大、数据够多,仍可以被有效预测。全球复杂网络权威巴拉巴西认为,93%的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 [1]。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相关部门可以对城市运行中有关公共安全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处理、加工,归纳整理城市运行特点,为城市运行安全监测、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数据潜在价值,以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在犯罪防范领域,相关部门利用公安互联网大数据进行预测预警,分析挖掘隐含关系,对重点人员信息关联分析以及案件规律分析应用,分析案件与案件之间,大型活动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关系,推演出相应规律,预测和预防犯罪案件的发生。如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级计算机以及大量数据”来帮助警方定位那些最易受到不法分子侵扰片区的方法,利用大量数据创建一张波士顿犯罪高发地区热点图,为警察更具针对性地锁定犯罪易发点、抓获逃犯提供支持。在突发事件防范领域,政府利用大数据可以监测人群活动、车辆流动、设施运转状况,在危险发生的临界点前进行预警和事先处置,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疾病防范领域,人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对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状况进行及时跟踪,防止疾病传播失控。谷歌公司曾对5000余万条最频繁的检索词条数据进行测试,总共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学模型,并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对比,追踪流行性疾病的准确率达到97%。[2]

(四)智能的风险评估手段

城市的公共安全风险是需要评估的。通过事先的风险评估,相关部门可以知道各个区域、各个机构以及各个对象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这对于人们合理配置力量、加强重点布防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实际中,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对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理论上有多种阐释。[3]风险管理理论认为,现代公共安全问题源于工业化大生产的不确定性,社会风险原子化分布加剧了挑战;政府规制理论指出,产业因素是众多公共安全问题的根源,产业结构影响企业素质,企业素质决定生产经营行为,生产经营行为关乎质量和安全水平;危机管理理论主张,公共安全事件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救援和处置水平高低。可见影响公共安全发生和后果的因素十分复杂,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有预测力的风险评估体系并非易事。基于大数据,政府部门可以对城市、区域或特定场所的安全水平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同时借助于各项虚拟技术,政府部门可以在互联网的大数据基础上,对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各类处置方案的有效性以及社会可能的反应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基础上对各种处置预案进行评估和优化。

二、互联网时代下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

(一)城市的基础设施覆盖面不足。

互联网时代下的处理技术是依赖于全面详细的数据为基础,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公共安全治理,首先需要有全面、准确和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这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类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捕捉。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城市中对于捕捉这种数据还存在许多的缺陷,无法实现运用大数据来进行城市公用安全管理的基础。感知设施和传感网络中存在许多盲点,大量与公共安全相关的人类活动、生产经营、设施运转中产生的数据无法被及时有效捕捉,或虽已捕捉但未有及时传输到决策系统,使这些活动成为无法捕捉的活动。例如公共交通管理中,许多人不使用公交卡等电子支付工具而是使用现金,使他们的活动动向难以被察觉;在危险品管理中,一些化工企业未能及时记录危险品生产、运输和存储数据并上报,使政府无法对其进行监控。大量无法查询的活动存在,使得互联网时代下的数据分析成为无用之刃。

(二)城市的数据不能及时共享

当前,我国发生灾害的时候,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临时小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彼此的工作流程不一,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各类公共安全信息缺乏整合,公共安全信息数量大、内容杂、来源多,但在实际中这些数据往往分散于各部门、各机构和各企业,没有实现共享,“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普遍。这样在发生安全事件时,政府部门难以及时了解事件的完整图谱。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常常按功能分而治之,在不少地方一个平安城市系统中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安防平台,且大多数之间没有实现互联,缺乏业务的有机整合。[5]例如不少地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往往自成一体,覆盖面小,应用面窄,缺乏与应急联动、警务指挥、城市管理、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他公安信息的有效联动。

公共安全治理系统与其它电子政务系统缺乏协同,未能与公共安全治理相关的医疗、社会保障、房屋管理、宣传等系统进行有效的协作,在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依赖于领导之间的协调会、碰头会等来解决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

(三)城市公共安全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安全之间存在矛盾

在公共安全治理领域中,许多公共安全数据本身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们涉及到公共安全保障,从而具有“公共性”;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公众隐私密切相关,又具有“私有性”。这两种属性之间的矛盾会给公共安全治理中的大数据管理带来难题。例如政府在公共场所大量安装视频监控设备,一方面固然有助于保障公共安全,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人们的隐私被暴露。笔者曾就智慧交通问题做过调研,一些车企反映,许多车主之所以不愿意安装车载系统,有些车主甚至将汽车自带的车载系统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车主普遍担心启用车载系统后本人会被监控。尤其是在大数据环境中,政府需要将各方面的数据进行集成和整合,由此形成的庞大数据库完全可以勾绘出一个人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的全景式图像,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将随时处在政府部门的目光之中。美国到现在为止仍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身份识别号码体系,主要原因就是民众担心由此会导致自身的隐私被暴露。我国虽然具有强势政府的传统,但公共安全大数据管理中的隐私问题却不容忽视。

三、互联网时代下公共安全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技术支持

1、公共安全数据采集的多样化,夯实数据基础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各类社会活动和城市运行数据的感知与采集,确保城市中的人、机器、设施等物体的各项动作都能捕捉到活动,为公共安全监测、预警与处置提供充分的数据基础。城市中重要的商业圈以及生活圈是人口密集、设施较多的场所,存在的安全风险也较大,例如踩踏事件、电梯事件等,这就需要加强城市的网格化管理,将数据采集的体系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有风险的地方,防止露空,从而实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城市公共安全处理的基础。

2、公共安全数据存储的融合化,加强数据关联对于来自电话、视频监控设备、感知、互联网、物联网等各个渠道获取的类型多样、结构各异的公共安全信息,能进行充分的关联,使得原生态的公共安全信息能从粗放无序的数据真正转化为精细可用的信息,并最终实现高效应用。

3、公共安全数据分析的实时化,保障处理高效一个城市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庞大的公共安全信息,公共安全保障系统要能对这些海量、异构、动态数据进行迅速分析处理,从而事先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突发事件后能迅速找到最佳的处置对策。

4、公共安全事务决策的智能化,促进科学决策要加强公共安全数据分析工具的开发,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从而能在短时间内对海量的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作出科学判断,帮助政府管理者能事先对安全隐患进行尽早察觉,事中对安全事件进行合理应对。

(二)制度层面上

1、完善城市安全的数据管理网格。要对城市中重要的商业圈、产业圈、生活圈等人口或设施密度高、安全隐患大的区域进行梳理,加强网格化管理,完善各网格区域内的数据采集体系,使城市安全监控网络的触角能延伸到任何一个风险点,防止出现盲区,从而夯实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大数据基础。

2、推进公共安全数据整合。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使得彼此间的信息缺乏流通,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降低了办事效率,建议城市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将与公共安全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集中式管理,有效带动公共安全信息在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依职能、按需求进行交换与共享。同时鼓励各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以大数据云平台为基础,开发各类公共安全管理应用系统,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3、加强大数据安全保障。既要推动公共大数据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要保护好公民隐私和商业秘密。为此政府在获取公共安全数据之后,其一要保障数据不泄露,防止其它机构和人员非法获得这些数据;其二要保障数据不滥用,即使是政府自己,也不能将这些数据为所欲为,而只能将这些数据用于公共安全管理以及其它合法的公共管理职能,不能用于其它目的。

4、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我们应该首先加强城市的重要领域、重点活动、重点环节等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切实制定应急规划,找到应急预警点及时风险预警信息能够有效的预防灾害发生,即使无法避免也能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这些预警方案应该定期进行培训与演习,并不断进行完善,使得真正在应急处理中能够有效挽救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艾伯特-拉斯洛 巴拉巴西.爆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维克托 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 库克耶.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3]胡颖廉.公共安全需整体治理[N].学习时报,2015-07-13.

第8篇

[关键词]公共安全 教育 思考

日常的公共安全教育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危机、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作用巨大。如何加强我国公共安全教育,完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创新公共安全教育机制,探索公共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我国公众的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当前我国治理公共安全问题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在加速进行,这一社会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多样,公共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事实也的确如此,现阶段,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事件大量出现,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由各种传染病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民众健康,食品药品卫生事件不断曝光,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社会安全形势严峻。各种安全问题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以自然灾害为例,2008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亿人受灾,死亡和失踪88928人,紧急转移安置2682.2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547.5亿元。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的频度和造成的损失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复杂的高风险社会。

面对因公共安全问题引发的高风险,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是必须做的基础性工作。其意义在于: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有助于预防事故灾害的发生。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公众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增长安全知识,从而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灾害的发生。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因公共安全问题带来的损失。一方面,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提高救援人员的技能,增强救援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可以使被救援人员运用良好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积极自救,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害。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应急管理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应急管理的成效依赖于多种力量的协同配合。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应急部门、各种救援力量、其他参与者和被救援群体各自的专项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意识和技能,提高应急管理的有效性。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形成良好的公共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公共安全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通过教育,可以转变人们关于公共安全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为公共安全管理步入良性轨道奠定基础。

良好的公共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公共安全的研究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扩充研究机构,可以壮大公共安全的研究队伍,增强研究能力,提高公共安全的技术水平。

我国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各种灾难发生的数据统计和公众在灾难产生及救援中的表现来看,我国公共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立法不完善。当前,我国关于公共安全应对的法律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却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统一立法,教育法规中对公共安全教育没有作出相应规定,而其他法规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缺乏对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和标准,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的立法体系尚未形成。

机制不健全。没有相应的财政投入和其他资金筹措的相关规定,资金投入不足是公共安全教育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奖惩激励机制的缺失不能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积极性,而监督评价机制的缺失使得公共安全教育只停留在简单的低水平上。

教育体系不完善,覆盖不全。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应该是一个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系统。我国公共安全教育没有形成针对各种层次和对象的完善的体系。一是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和大学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二是专业生产的公共安全教育培训欠缺,尤其针对农民工的教育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频繁。三是社会公共安全教育不完善。特别是对农民、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及其他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群体的公共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

教育资源缺乏。从事公共安全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少;教材类型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尤其缺乏通俗易懂的普适性教材;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展馆不多;在专业设置上,我国高等教育中涉及安全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技术和工程方面,没有公共安全教育的专业;专门的研究机构不多,研究成果少、层次不高;在社会资源方面,由于我国的保安公司主要由公安机关独家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共安全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公共安全教育的社会资源匮乏。

教育方式手段落后。现在的公共安全教育很多还是以知识介绍为主,照本宣科,缺乏体验性、情景性的教学活动,更缺乏相关的实战演练。

非制度化。由于缺乏相关的硬性规定和监督评价机制,我国的公共安全教育呈现出一种事后性、应景性、补救性的非制度化状态。

我国公共安全教育滞后的结果就是公众整体的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危机意识,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这使得各种安全事故的预防难度增大,安全问题发生时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如何加强我国公共安全教育

公共安全问题的治理要做到监管、救援与教育协调发展,而教育更是具有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完善立法体系。公共安全问题的预防和应对都需要法律作支撑,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公共安全教育法规,统一对公共安全教育的主体、原则、内容、职责、标准、保障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在这个法规统领之下,再完善其他专项法规中的关于公共安全教育的规定,形成完善的公共安全教育法规体系,为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奠定法律基础。

加大公共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公共安全教育应该纳入国家教育培训的范畴,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在公共安全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基地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形式资助或参与公共安全教育,拓宽公共安全教育的资金来源。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以中小学为主的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统筹安排,从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监督和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应机制,确保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取得实效,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的社会教育体系。应当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容易被接受的教育形式。三是要建立健全以行业为主的专业安全教育体系。要根据行业特点,进一步完善消防、交通、卫生、化工、矿业、建筑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教育体系,特别要注重加强这些行业中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四是要建立以突发事件应对为主的应急管理安全教育体系。要加强政府应急管理、预报预防、救灾救援等部门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指挥调度、组织调动、预测预报、抢险救援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志愿者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与救援救助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化。一是要发挥媒体的作用,确定媒体在公共安全教育的职责任务,对媒体参与公共安全教育宣传作出硬性规定。二是要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群众组织、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公共安全教育。三是要积极发挥安全防范企业在公共安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它们在搞好安全服务的同时注重公共安全教育的普及。四是要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推进公共安全教育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进校园等活动。

加强和整合教育资源。一是拓宽师资队伍来源渠道,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设公共安全及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建立相关的教育基地和展馆,拓展教育平台。四是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化。五是编写、制作和开发相关的教材、宣传资料、软件等等。六是整合现有公共安全教育资源,发挥教育合力。

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多采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少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特别要注重加强演练,提高教育的实战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设立全国公共安全教育宣传日(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社会组织和个人明确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职责和义务,提升国民整体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作者单位:重庆警官职业学院)

第9篇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全面加强基层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有效整合安全监管资源,健全公共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建立“统一领导、条块负责、资源共享、集中管理”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工作格局,提升基层公共安全监管水平,促进坎门街道公共安全形势稳定好转,为加快坎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走在前列、争创一流”工作目标提供安全保障。

二、工作机构

(一)建立公共安全监督管理领导机构。坎门街道建立基层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建设领导小组(见附件),负责坎门辖区基层公共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建设和公共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

(二)设立公共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坎门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中心主任由街道主任、分管安全生产领导兼任常务副主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所长担任专职副主任。公共安全监管中心以“1+X”模式设立,“1”指的是:坎门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确保能切实有效承担起本辖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承担公共安全监管中心的日常协调、指导工作和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X”指的是:坎门街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立了交通安全工作站、消防安全工作站、建筑安全工作站、质量安全工作站、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站、渔业安全工作站,各工作站专职人员不少于2名,采取集中办公。各工作站应在监管中心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行业的安全监管,做到有分有合,资源共享。公共安全监管中心的业务指导由县安监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根据各自法定职责开展业务指导。

(三)村(社区)设立公共安全监管员。村(社区)设立公共安全监管员,在坎门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辖区内公共安全监管的宣传教育、隐患排查治理、公共安全信息上报等工作,并建立村(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台帐。

三、工作重点

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中心所监管的范围主要包括生产安全、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渔业安全、建筑安全、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根据坎门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中心,重点在以下领域开展监管工作:

(一)工矿商贸领域。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管理。突出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机械制造、船舶修造、建筑等重点行业,兼顾家庭作坊,建立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加强安全监管。督促指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施安全生产诚信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

(二)交通领域。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掌握辖区道路安全通行情况。开展无牌无证、脱检脱审、报废机动车的排摸工作。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提高辖区内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加强非运输船舶和“三无船舶”安全管理,建立非运输船舶档案。开展日常水上交通综合安全检查,牵头、协调打击非客渡船搭客、非运输船舶和港口的无证无照经营等违法现象,从源头上制止辖区非客渡运输船舶的非法搭客、载客等违规现象。切实承担起辖区渡口安全的领导责任,督促渡口经营者落实渡口安全生产责任。

(三)消防领域。以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地下建筑、企业、家庭小作坊、“三合一”场所、出租房、建设工程施工工地等为重点,开展日常消防安全检查。积极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督促辖区社会单位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加强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加强对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及“保消合一”消防队伍和其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进一步夯实基层火灾防控“四个基础”。

(四)建筑领域。加强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监管,开展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检查,督促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等落实各自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采取责令停工等措施制止建筑工程业主单位、施工单位未办理该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开工建设的行为,督促业主单位办理施工许可证等有关建设手续。加强对农村农民建房安全管理的指导。

(五)渔业领域。加强在册渔业船舶的安全监管,建立辖区船舶信息库。督促船主自觉配备必要的航行安全救生设备,制止超员搭载、超抗风能力航行、生产现象。按规定督促、配合做好在册渔船的检验登记和船员的培训工作,建立辖区渔船编组生产制度,督促指导辖区船舶遵守航行、生产值班等各项安全规定。同时,做好海上休闲渔业安全监管工作。

(六)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领域。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落实质量安全制度。做好辖区内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产品和强制性认证产品等重点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协助查处辖区内违反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开展辖区内重点监管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巡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信息档案,加强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培训。开展特种设备各类专项整治。督促辖区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以“3211”为核心内容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使用制度,提高特种设备监管“四率”水平。

(七)食品药品领域。督促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小作坊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质量安全制度,建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档案。开展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小作坊及辖区内食品摊贩的监督检查。加强辖区内学校、工矿企业、建筑工地食堂与辖区内农村较大规模家庭宴席等各类餐饮单位的检查和信息收集、报送工作。严格执行巡查制度,加强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日常协管巡查,建立和完善辖区内药品监管信息档案,确保辖区无制售假劣药品、无非法渠道进货、无药品违法广告(经销)。

四、工作步骤

按照“统一部署、精心实施、规范运作、平稳推进”的原则,街道公共安全监管中心建设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酝酿阶段(2012年4月)。坎门街道根据基层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和制定建立“中心”的具体方案,细化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责任。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基层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