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技术资源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08:52: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技术资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技术资源

第1篇

关键词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困境;技术;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83-02

Study on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YAN Xuan-mei 1 ZHANG Xiao-ling 2 LEI Jin-xia 1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s,SAAS,Taiyuan Shanxi 030006; 2 Shanxi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

Abstract Agricul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 way decides the metho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some exten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heat,water and soi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lemma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furthermore it build a technology system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which taking efficient farming,reduction and resource technology as the core.It established technology pattern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 local condition to achieve efficiency.

Key words agriculture resources;efficient utilization;dilemma;technology;Shanxi Province

1 山西省农业资源基础特征

1.1 气候资源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介于4~14 ℃之间,呈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的分布趋势。年日照时数在2 200~3 000 h之间,作物生长期间(日温≥0 ℃)的光合有效辐射为1 840~2 200 MJ/m2・年;作物活跃生长期(日温≥10 ℃)的光合有效辐射为1 300~l 800 MJ/m2・年。全省各地太阳年总辐射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最高地区年辐射总量达605.1 kJ/cm2。

1.2 土地资源

山西地貌复杂,土地类型多样。2012年全省耕地面积为405.094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11 hm2,其中坡度在1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7.6%,宜开耕的荒地很少,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全省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均耕地较少,而北部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人均耕地较多。

1.3 水资源

据《山西省统计年鉴2013》,2011年山西省水资源总量只有124.3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6.65亿m3,地下水资源量94.95亿m3。全省地区水资源总量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最多的地区是运城市,最少的地区是朔州市;人均水资源最多的地区是晋城市,为600.74 m3,最少的地区是太原市,为130.33 m3。

1.4 农业废弃物资源

农业废弃物资源具有显著的资源化特征和污染物特征。据调查,2012年山西省农作物秸秆生产量达1 680.89万t。全省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9.30万、0.93万t,占全国畜禽养殖业排放总量的1.68%、1.43%,环境保护部和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山西省确定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

2 山西省农业资源利用的多维困境分析

2.1 光能利用率较低,种植结构单一

据资料分析,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为5%~6%,我国北方高产区的光能利用率已达2.5%。山西省与全国各地太阳辐射总量相比,仅次于青海、自治区、宁夏、甘肃、新疆,属我国光能资源高值区范围。但种植结构单一,耕作制度简单,设施栽培较少,光能利用率较低。仅以种植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来论,山西省南部作物光能利用率为1.07%,北部光能利用率为0.31%~0.43%,光能利用提升的潜力巨大(图1)。

2.2 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承载量加重

从图2可知,1980―2012年山西省耕地面积整体呈锐减趋势,而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耕地承载量不断加重。全省人均占有耕地由1980年的0.16 hm2减少到2012年的0.11 hm2,而1 hm2耕地承载人口由6人增加到9人(山西统计年鉴1980―2013)。北部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人均占有耕地较多,但质量差,耕地生产能力低,粮食单产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0%;东西部干旱、侵蚀严重,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

2.3 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山西省水资源总量不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贫乏的省份之一。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346.03 m3,低于国际500 m3的缺水标准(图3);1979―2012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基本呈平缓下降趋势。区域工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计算,山西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率目前仅为45%左右,按正常要求75%计,约浪费水量30%。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2.4 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山西省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率总体不超过50%,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全省农作物秸秆中,作为生活能源利用的有684.81万t,作为生产用能的有111.98万t,二者占秸秆资源总量的47.4%。畜禽粪便利用率低,畜禽粪便的无序排放以及畜禽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激素、铜、铁、铬等物质长期过量累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全省畜禽养殖污染约占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50%以上[1-2]。

3 山西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3.1 高效种养技术

3.1.1 立体种植技术。山西省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步,有效积温与无霜期对大多数作物相对有余,发展立体种植可充分利用光、热、水、肥、气等自然资源。全省适宜推广以粮食作物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菜、牧草、绿肥、果树、中药材等作物之间的间作套种为主的立体高效种植技术,重点发展以麦为主的棉、油、菜、瓜、豆、薯等复合群体组合,以玉米为主的麦、菜、豆、薯、食用菌等间套组合。如:春小麦复播大白菜、萝卜等;玉米套马铃薯、甜瓜、红芸豆,水果玉米回茬秋菜、玉米间作南瓜;西瓜套甘蓝,核桃套谷子、大豆等;果园套种麦、药、豆、薯、花生、瓜、绿肥、牧草等。

3.1.2 立体种养技术。山西省平川、丘陵、山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9.7%、40.3%、40%,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形成林、果、草、粮、畜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循环利用的多元结构。立体种养重点推广“畜禽养殖+农产品种植”“林草+生态养殖”“农作物+水产养殖”等生态农业技术。如山西阳城一带发展桑叶养蚕和桑园养鸡循环立体养殖项目,形成“桑―蚕―鸡”循环立体养殖生态农业;山西左权麻田镇西安村在莲菜地中养殖鸭、鱼类,形成菜―鸭―鱼农基鱼塘生态模式等[3-4]。

3.1.3 庭院立体种养技术。庭院立体种养是以农户庭院为基础单元,实施立体种养。山西农户庭院面积较大,适宜发展农村庭院立体农业,重点发展以蔬菜、果树、食用菌、养殖为主的庭院立体种养农业。随着农家乐、观光农业的发展,种、养、加立体配置与休闲观光相结合,形成“庭院休闲观光+庭院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

3.2 减量化技术

3.2.1 节水技术。山西省主要采用以下旱作节水技术: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旱作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以秸秆、地膜覆盖为重点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以机械化旱作和保护性耕作为主的耕作保墒技术,以集雨补灌为重点的高效种植技术,以平衡施肥和抗旱保水剂应用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以抗旱品种繁育推广为重点的生物节水技术,以农田整治、输水节水和田间节水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

3.2.2 节农资技术。通过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农用生产资料或者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代替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使用数量和次数,达到提高利用率,减少排放的目的。如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测土配方技术重点搞好氮、磷、钾肥的合理匹配,防止盲目增加化肥投入量,提高有限肥料的利用率等。

3.3 资源化技术

3.3.1 畜禽粪便利用技术。一是畜禽粪便能源化技术。山西重点发展“畜禽养殖-沼气-绿色果菜”的能源生态工程,典型技术模式有:“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五个一”工程能源生态模式、“五配套”能源生态模式。二是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分为堆肥化技术和复合肥技术,使用最多的是堆肥法。山西受水热条件的限制,不适宜沤肥还田,用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三是畜禽粪便饲料化技术。山西畜禽粪便饲料化技术主要运用于鸡粪和猪粪的加工。鸡粪经干燥后可适量代替部分精饲料饲喂畜禽。猪粪使用氧化池处理,混合液喂猪,解决粪污环境问题,提高畜禽粪便作为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养殖业收入。

3.3.2 农林枝条秸秆再利用技术。一是农林枝条秸秆肥料化技术。山西水肥条件差,应重点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小麦秸秆覆盖可采取休闲麦田旋耕覆盖、休闲麦田粉碎覆盖、人工播种旋耕覆盖、旋耕播种机旋耕复播覆盖、播种搂播种旋耕复播覆盖和复播田硬茬播种粉碎覆盖等模式;玉米秸秆覆盖可采取半耕整杆半覆盖、全耕整杆半覆盖、免耕整杆半覆盖、秸秆地膜二元单覆盖、秸秆地膜二元双覆盖等模式,秸秆翻压还田可因地制宜地采取整杆翻压、秸杆粉碎翻压等模式。二是农林枝条秸秆饲料化技术。枝条秸秆饲料化技术主要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和复合处理法。枝条秸秆通过粉碎、压块、膨化等处理的物理法和通过氨化、酸化、氧化剂等处理的化学法,大大改善了秸秆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是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三是农林枝条秸秆能源化、原料化技术。山西省重点发展以小麦秸秆、棉花杆等农作物秸秆和果树枝条、固体废弃物为原料,代替木柴、液化气的“秸秆煤炭”加工技术,以解决做饭、取暖、洗澡等生活用能的问题。同时发展秸秆深加工技术,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建材、人造丝、糠醛、木糖醇和生物油等,提高农林枝条秸秆的附加值。

4 参考文献

[1] 李彦,贾曦,孙明,等.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10455-10456.

[2] 徐春燕,周光玉,丁丽,等.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技术[J].饲料与饲养,2008(12):14-15.

第2篇

关键词:专业硕士;案例+现场教学;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32-02

《农业资源利用新技术(含设施农业)》为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硕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学位课程(主干课),自我校(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招生以来,已经连续开设2年,2013年该课程被列为校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由于该课程在本校开设时间较短,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以及教师的授课经验方面,与其他农业院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笔者针对该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

一、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授课内容的较大区别在于,本科生主要侧重于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和相关应用,所用教材内容一般都是已经得到验证和公认的知识;而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则不仅仅局限于已成的理论和公式,更多的则是围绕一些相对前沿的问题所开展的讨论与探索。因此,很多研究生课程特别是一些专业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这对主讲老师来讲,如何围绕课程主线来组织自己的授课内容尤为重要。《农业资源利用新技术》这门课程的主题思想是结合我国目前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和了解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新型农业资源利用新技术,特别是对土壤、水、气候等多种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设施农业技术做了特别阐述,使同学了解和学会因地制宜地利用农业资源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因此,我们力求围绕着“新技术”来进行知识的普及和拓展。尽管没有固定教材,但笔者还是选择了一本教材作为参考书,即叶志华等主编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应用前景与技术对策》。该参考书是在总结了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课题“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中新技术应用前景与技术对策”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我国农业水资源、草山草坡资源、肥料资源、饲料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及减灾生物资源等高效利用的技术对策和创新组合方案。这本书中关于我国农业相关资源的一些利用现状也均作了详细介绍,因此,笔者在理顺课程的知识框架时,主要参考了这本书的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中的很多内容,基本都是10年前的科研成果,因此,围绕每个知识点,查阅近几年的期刊文章从中获得最新的技术方法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笔者结合浙江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和特色,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方面补充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知识,这些对于专业硕士毕业后能较快的融入到当地相关农技部门从事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非常有益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资源利用新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这要求授课老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课程的知识内容。

二、以生为本,授课方式灵活多样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教学相似,上课满堂灌,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对原始知识缺乏理解,教学方式仍以知识传授为主,方法陈旧且过于单一,忽视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综合应用,导致所学知识继承性有余但开拓性不足;课堂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而研讨式、案例式、调查研究等方法则处在辅助地位,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体地位。针对以上弊端,笔者在授课第一年,在课堂上采取了教师授课+学生PPT讨论的方式,即教师先把主要知识进行传授,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个主题,通过查阅资料,做成PPT,在课堂进行讲解,大家再一起讨论。但通过一年实践发现,尽管同学们都很积极,但由于选题的盲目性,导致好几个同学的选题一样,讲解内容有重复。因此,从第二年开始,讨论形式重新做了调整,改变了过去全部教师讲完,学生再讨论,而是每次提前布置好主题,指定某几个同学准备,之后下次老师讲完某个章节后,留下部分时间让学生讲解自己的PPT。这样能够使同学们获取的知识面更加广泛。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现场教学则是在分析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到实际现场开展教学活动。《农资资源利用新技术》中,设施农业一章占了较多篇幅。设施农业是在设施条件下实现的对农业土、水、气等的综合高效利用。第一年授课和讨论笔者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很多同学对设施材料、温室大棚等缺乏一个直观的了解。因此,第二年笔者在这个章节的授课方面,增加了案例+现场教学的方式。首先,在课堂内简单介绍了设施农业的概念和概况,之后带领学生到校内智能温室进行实地参观教学。在温室管理人员的协助下,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设施保温材料、湿帘,对于湿帘降温的原理则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笔者还带领研究生跟随本科生到浙江大学长兴基地进行了参观,让学生见识了无土栽培的黄瓜、西红柿、生菜、葡萄等高科技产品,体会到了植物工厂的魅力和家庭立体生态养殖的前景。这种现场教学的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学生当场表示,要利用暑假时间到有关基地实习。

三、注重能力技术培养,完善考核方式

优化考核方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所以所有教学内容的参与,都在学生进行考核之列,根据学生完成教学环节的所有内容进行加权平均。《农业资源利用新技术》这门课程,主要采取了平时成绩+课程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研究生,不能仅凭最后的一次考试或者课程论文来决定,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首先向学生公布考核办法与成绩分配比例,即平时成绩占50%,课程论文占50%。平时成绩有如下几部分组成: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听课认真程度和课堂互动、PPT讨论三部分。其中,PPT讨论的权重占平时成绩的70%。因为要完成这部分的功课,需要在课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制作PPT,最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PPT的制作质量、学生的讲解表现也体现在这部分总成绩中。

2.课程论文。写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都是可以用来考核学生的手段。课程论文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包括演绎概况推理等思维方式和考察学生文章的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但布置课程论文时间要比较长,学生没有太大的压力,认为写东西反正都能过,于是比较怠慢,也会有一些抄袭的可能;而开卷考试就正好相反,速度快,不可能抄袭,但会因为老师的主观性,使得知识的发散度不够。

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以及授课对象,笔者选择课程论文进行期末考核,但为了防止学生的抄袭,要求学生必须列出参考文献的出处等信息。此外,要求学生撰写论文时,题目、摘要、论文正文和参考文献都要完整。近几年,我国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和比例逐渐扩大,对于这些学生的培养,主要是侧重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农业资源利用新技术》课程建设也会以此为宗旨,不断改建和完善相关体系。

参考文献:

[1]高静,陆涓.实践教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关键[J].高等农业教育,2013,262(4):89-92.

第3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02-02

1 科学技术的发展

5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从而导致了制陶术、冶炼术,出现了铜、铁制工具,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16世纪中期,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拉开了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序幕,太阳中心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7~18世纪,蒸气机的发明,人类社会工业文明有了大发展。19世纪,法拉第划时代的发现奠定了电机的理论基础,为人类打开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大门。随后,不仅是电动机取代了蒸气机,而且相继发明了电报、电话、电灯、电影、电视、电脑,并于20世纪初进人第三次科学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繁星闪耀的世界。

而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相应的三次技术革命也与科学革命一道,使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60%~80%是依靠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取得的,有的工业部门甚至是100%地领先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在当代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往往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因此,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2 生命的产生和人类社会进步

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农业资源均是以人为主体的条件下来进行讨论、研究的,离开了人这一主体也就无从谈其他。人的历史较之地球的发展则显得特别的短暂,我们现在所生存的地球是距今46亿年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之初至距今37亿年前,地球上没有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南非距今37亿年前的变质岩中发现的蓝绿藻遗迹。原始生命的出现,改造了地球环境,先是使还原性的原始海洋变成氧化性,然后是消耗大气中的CO2,释放出O2。这是地球上生命参与地球演化的一次革命。

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生命形态的产生、演化、绝灭,都是与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的趋势是: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适应能力由弱变强、生存空间由小渐大。最终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人类从哺乳动物猿类那里分化出来.在50~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后,地球环境中就明显地留下人活动的烙印。而地球到目前为止是人类借助先进的仪器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宇宙探测器等所能观测到的150亿光年之内的无数星球中唯一具有生命的一颗星球。

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过程为:在距今4万多年前的中石器时代初期,全世界有约300万人,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约500万人,在8千年前还不足1000万人,此后随着农业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至纪元初期世界人口约2亿,1650年前后约5亿,1830年10亿。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之后加速发展,到1930年达20亿,1960年30亿,1976年40亿,1987年50亿,目前近60亿。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1664年1亿,1762年2亿,1790年3亿,1834年4亿,1949年5亿,1954年6亿,1964年7亿,1969年8亿,1974年9亿,1981年10亿,1988年11亿,1996年12亿,2000年13亿,用1956年美国人口学家赫茨勒在其《世界人口危机》一书中提出的“人炸”来描述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再确切不过的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创造出人类社会所不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3 农业资源及其危机

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内人口的粮食等必须品的来源,要维持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仅食物消耗就需1斤菜、1斤米、1斤水,燃烧1斤煤及向环境中排泄1斤废弃物。那么从1830年以来人类为生存从地球环境索取了3.4×1018(g)物质(相当于现存于陆地生物量的100倍,土壤总有机质的30倍)、排泄物达8.5×1017(g)。其中前四项的内容几乎都属农业资源,由此一项,农业资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国的农业资源曾经一度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人炸”,人均资源量极少。

3.1耕地资源

总土地面积9.60×106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南北长5500公里,东西宽5000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2/3,平原占1/3,人均土地面积不足15亩,耕地仅为世界的1/9,1.33×108公顷,人均耕地仅只1.2亩,离人均耕地下限的0.8亩为时不远。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1958年~1993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2.57亿亩,年均净734.3万亩,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071.8万亩,减少数量比上年增加14%,其中国家、集体、个人建房占用206.9万亩,占19.3%自然灾害毁地185.1万亩,占17.3%。而减少的都是优良高产耕地。目前中国耕地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已有1/3的省(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才0.5亩左右。面积减少、耕地质量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肥力衰竭、土地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中国土地的安全。

3.2水资源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不含台湾)6.19×1012立方米,相当于年水汽输入总量1.82×105立方米的1/3。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中国降水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雨季越来越短,降水量越来越少,降水集中性越来越强,降水变率越来越大。地表水多年平均2.71×108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8.288×1011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占有量只233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的问题日益严重,1993年全国570个城市中300个不同程度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而我国水环境中78%的淡水污染物超标,40%的水资源已不能饮用,500多条较大河流中已有400多条被污染,大小湖泊2.4万多个,80%以上受到污染的危害,地下水的污染总量也达到50%。

4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由于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资源不足,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然而人在地球系统中,只是系统中的一分子,人生活的环境是由众多成分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就已辩证地明晰了天一地一人的关系,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天人合一”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是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而可持续思想在人类社会造成了各种灾难之后于1992年重新提出,立即受到全世界的响应,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是其他持续发展的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呢?

4.1资源的高效利用

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和生产力,通过合理布局和技术应用,使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完善和统一。

4.2资源的节约

由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各种资源均严重地不足,而资源的浪费对其可持续发展是一极大的阻碍,如粮食浪费,中国每年生产5.0×106吨白酒,耗粮1.25×107吨大米,生产啤酒6.54×106吨,耗粮1.5×106吨。酿酒用粮相当于全国1个月的口粮,相当于3500万亩粮田的产量总和。因此资源的节约是可持续利用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4.3资源保护

资源受损,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于恢复的,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即是如此,而这些资源可能就是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生产率;

②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

③用一种较丰富的资源代替另一种紧缺的资源,或用别的资源替代农业资源;

④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既要保护也要开发,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才符合现代的人地关系;

⑤在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保护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⑥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模式的生态农业;

⑦开发新的资源来源,森林、海洋等具有极大的潜在供应食物的能力,如海洋占据地表79%的面积,贮存着数量惊人的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A、生物资源:从食用价值来说,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满足300亿人口一年的食用;B、盐类资源,仅食盐总量就达5亿亿吨以上,够人类用十几亿年,已探明的元素达80余种,而且含量十分巨大。如黄金550万吨、白银5亿吨、镁2100万亿吨、铀45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在陆地上可供开采的许多元素濒于枯竭的情况下,海洋无疑是柳暗花明的新天地;c、矿产资源,前景广阔。如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海岸滩涂的砂矿以及洋底锰结核矿和被誉为“海底金银宝库”的热源矿床。

⑧加强污染治理,使环境污染对农业资源的破坏减少。

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工业化以来出现了资源高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约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摈弃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多,但对农业方面的关注尚显不足。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并且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面临着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因此,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它要求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通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各层次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要追求农业经济内部的良性循环,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统一,最终追求的是融入社会层面上的“大尺度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农业、生态之间共同发展和交叉利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容易在集群区域内形成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产业链中的主导链,并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连接,组成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2.多样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农业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及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农业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一)土地资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处在高速工业化的我国来说,问题就更加突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与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时间,耕地净减少1.21亿亩;仅2005年一年,全国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053公顷/人”的危险点,而农业大省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0.081公顷/人。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场价值显现,许多违法占地、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块的荒废。这些不仅造成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也对短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冲击。 

(二)水资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农业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农业水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农业用水缺口逐年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进一步成为可供利用水资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3)报告,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国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南北方差异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9.6%,而水资源量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国39.4%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量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仅占全国的34.7%,而水资源占了80.9%。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0%,但北方多数区域已经超过5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三)环境污染严重且生态系统退化 

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促进农业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据测算,化学杀虫剂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仅为10%-15%,其余大部分则逐渐散失在空气、土壤和水当中,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成为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农业的粗放型经营,无序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观的破坏、湿地面积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使洪涝灾害威胁依然严重。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表明,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会承受巨大压力,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会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人们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求。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经济杠杆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代经济学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只关心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而很少关心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产生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负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将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比如征收环境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矫正外部负效应,实现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财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制度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收购、销售、运输、技术等服务组织,并制定出相适应的法规和政策,为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政府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政府来说责无旁贷,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因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由政府出面组织生态经济领域专家对循环经济如何与农业发展实践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并结合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出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干部考核指标,杜绝仅把经济增长的gdp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 

(四)加强技术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点,重点组织开发资源节约和取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加强研制和生产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发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开发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法规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当地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水资源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发展并得到合理利用,探讨多种灌溉技术和相关技术措施,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可持续;规划;节水措施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水资源并不丰富并且地区分布十分不平衡。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是全球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约2420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全国河川多年径流总量约26300×108m3,其中地下水资源补给量约7700×108m3,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来自降水,既密切联系又相互转化,扣除其重复部分,初步估算全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7200×108m3,其中可用总水量(减去无人居住区)约11000~12000×108m3,占水资源总量约40%~45%,而实际可用水量仅7000×108m3 左右,利用率约60%。在这7000×108m3 水中, 由于水污染, 实际可用的清洁水仅有4000×108m3 左右,即约有3000×108m3 水受到污染(按年污水总排放量38×108m3,将使3000×108m3 水受到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资源紧张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需水量将愈来愈大,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更严重的水危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措施

1.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措施

(1)饮用水资源保护

全社会动员起来,控制排污总量,限制、取缔沿江污染工厂、企业。对于双流县来说,要切实的保护饮用水源,要切实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应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等综合措施,以涵养水源、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并通过过虑、吸收或吸附各种营养元素和污染物质,减少细菌数量,保护和改善水质。

(2)一般地表水资源保护

水量调节方面,水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的改造、建设,如改造灌渠、水库、塘堰,兴修微水池等用以蓄水来调节天然来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水质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控制污染源,建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对双流县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要按照法律、法规,在政府的引导、调控下,限制、取缔排污企业,合理分配水量,通过宣传提高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节约用水,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共同保护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措施

(1)饮用水源地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措施

对于地下水水量的保护,水行政部门对于地下水开采要严格把关,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对地下水开采进行科学管理和指导,合理开采,使开采量与增加的补给量和减少的天然排泄量之间达到平衡。

在水质保护方面,对于集中供水水源地,要划定水源地保护区,保证其补给部分水不致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对于分散饮水水源地,可采取改建厕所为防渗旱厕、建排污沟,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2)一般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其措施

山阳县平坝区在水质保护中应避免、减少平坝区农田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化肥使用,避免旱厕等“天窗”入渗物污染地下水体。在水量方面应避免人工大降深、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含水层的疏干。另外,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应防止地表水污染地下水

山阳县丘区地区水资源保护除平坝区的保护措施外,更应改注意以节约用水、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农业等工作,以调节河川径流、调蓄地下基流、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并通过过虑、吸收或吸附各种营养元素和污染物质,减少细菌数量,保护和改善水质。

二、综合节水技术措施研究

1.工程节水措施。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 、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 ,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 2.农业节水措施。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 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推广塑料薄膜覆盖及保护地栽培,发展设施农业,普及良种和使用抗旱保水剂。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

3.覆盖保墒技术.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 ,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起到蓄水保墒 、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 15% 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 l% 4%,节水 20%―30%,增产 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据已有的资料,山东省冬小麦生育期间蒸发约为2250m m ,夏玉米 2700 m3thlTl2,通过农业节水措施减少这部分蒸发,在相同产量水平下水分生产率会大有提高。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山东省在曲阜市吴村建立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范区,就进行了果树的秸秆覆盖试验获得成功。

第6篇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前,但是我国的栽培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土培管理技术方面,由于缺少科学方法,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土地养分失调,进而影响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另外,由于土地的过度使用和不良的耕作方式,导致我国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农业需要使用土肥管理技术方法,改善农作物的质量,实现资源保护型农业,保护我国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

1 滴灌施肥土肥法保护资源环境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各地区土壤结构不同,在农业种植方面会产生土壤缺少营养的现象。在种植时,需要使用滴灌施肥土肥法,给植物补充营养。例如,在我国云南省的土壤中含有的铁、锌、硼等不利于植物的生长的元素,这就需要使用滴灌施肥土肥法,为植物补充营养,帮助其生长。具体方法是,选择圆柱形状的滴管装置,或者贴片式滴管带,将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注入滴灌装置中,安装一个可以随着季节变换用量的锁母通阀,最后将整个装置注入植物上。使用滴灌施肥土肥法能够根据各地区土地、植物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营养液。滴灌式的方法减少了肥料的损失,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另外,在液体肥料的选择方面,应该使用食品级的液体肥料,不可以使用添加有激素的溶液。滴灌施肥土肥法适用各种植物,减少肥料的浪费,保护我国资源环境。

2 防止盐类的蓄积

我国临河边的土壤盐碱化问题较为严重,当土壤遇到河里的盐分时,土壤会硬化,这种现象不仅对影响土壤的结构,还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要针对河边的土壤进行施肥,在肥料的选择上,需要使用能够提高土地养分的肥料,减少土地硬化现象的发生。如果使用含有硫酸根离子或者氯离子的肥料,会使土地盐碱化更加严重。必须要先检测出土地养分的含量,再结合河边土地的实际情况阻止土地盐类蓄积。例如,我国云南省临河边的红黄土壤,可以使用取水灌法去盐的方法阻止盐类蓄积,在使用含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肥料时,增加含有碳酸根、硝酸根离子的肥料,弱化土壤中的酸性,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在对河边的土壤防止盐类的蓄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使用合适的方法,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养分,减少由于土地硬化带来的盐分污染。

3 保护土壤资源环境

由于我国土地的过渡开垦,土壤养分已经过度使用,需要对土地加强养分管理,需要通?^施肥的方法改善土地状态,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提取养分给农作物,来提高土壤养分。还要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状况,给土地适当增加养分的方法,改善土地质量。在添加养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养分的添加量,过多的为土地添加养分会导致环境污染。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不同的肥料,提高土壤养分,一般肥料是在农作物的根部旁使用,这种方法降低了浓度障碍,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保护土壤资源环境不被破坏。

4 促进资源环境保护型农业发展

由于土地的过度使用和不良的耕作方式,产生的温室气体占人类总排放比的20%,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人们使用良好的耕作方式实现资源保护型农业。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第一,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推动资源保护型农业发展。第二,使用传统的有机肥浪费时间和精力,一旦化肥使用过量,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有机制含量下降。使用增施有机肥能够改善传统有机肥给土地带来的副作用,能实现农业生产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三,秸秆中含有大量农作物生长的必要元素,使用秸秆还田的方法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中生物的活性强度,还能降低秸秆在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实现资源环保型农业。第四,使用调控方法减慢肥料养分产生时间,延长植物对养分吸收的时间,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成本。通过以上四种方法,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促进资源环境保护型农业发展。

5 使用土肥管理技术种植绿肥

在土地施肥的过程中,使用绿肥能够使土地养分均衡。绿肥是一种被用作肥料的植物,在绿肥生长为植物体时,直接将其翻压、堆积就能使用。绿肥可以快速地补充土地的营养,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另外,绿肥大部分为豆科植物,具有固氮能力,在作为土地肥料的使用过程中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例如,紫云英、苕子等绿肥在我国广泛使用,这些植物不仅含有有机物质和养分,氮含量也很高,每1000Kg植物中存在纯氮4.5Kg,相当于20Kg尿素的含氮量,不仅为农民节省了化肥的使用量,还减少了化肥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使用土肥管理技术种植绿肥,不仅能改善土地状况,还能减少农民种植过程中化肥的用量,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6 水培法提升循环系统的运转效率

水肥管理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不同土壤培养法、土培方法主要以植物的根吸收养分,而水培的规则是整个植株的代谢。水培是一种非施肥方法的环境负荷,MI的短缺补种植物营养,为其创造有效率的生长条件,这类的有氧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在利用水培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植物营养诊断和施肥,栽培。由于水分的充分利用,可以对土壤中的细菌进行消毒,从而大大减少植物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水分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影响。

7 肥效调节型肥料及其应用

为了促进农作物在产量以及品质上的同步提高,必须科学选择肥料,对旱地土壤和水稻土进行科学施肥,以提高肥料的综合利用率,避免因施肥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旱地土壤由于温度降低,冬季肥料释放的养分减少,给施肥带来很大困难。在实际施肥工作中,应首先选择与作物养分溶出特性相一致的肥料,保证施用化肥能满足作物特定养分需要,促进作物总产量大幅度提高,提高作物品质。在农业施肥工作中,施肥效应调节肥一般应用于作物根部附近,以避免肥料的严重集中障碍。在发展作物施肥的过程中,可以就地施肥,节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的综合素质。

第7篇

关键词 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72-03

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科学技术推广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中,农技员是最关键的因素,他们要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各种生产难题,要将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1]。如何科学衡量并评价农技员推广行为,不仅可以为推广部门开展农技员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推广行为综合评价有助于了解推广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1 研究现状

Duk-Byeong Park、Yong-Been Cho等[2]研究表明,推广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中利用网络技术,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胡瑞法等[3]运用农技员完成推广工作任务的天数衡量推广行为。申红芳等[4]选取容易衡量的农技员沟通行为、指导次数、指导及时性、指导方式、工作态度和指导内容来衡量农技员推广行为。廖西元等[5]将农技员推广行为分解为推广形式和推广内容,研究推广形式与推广内容的作用强度。Godwin和K.S.Aflakpui[6]以机械化技术推广为例,指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通过一些环节(调查、面谈、汇报、实施、培训、示范和实地指导、监控指挥等)让农民了解并有意识地选择机械化技术。与此同时,推广人员要不断提高三方面的能力,即组织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和商业经营能力[7]。

相关研究得出了诸多有益结论,对本研究有如下几点启示:第一,农技员的推广行为贯穿于推广工作的始终,是农业技术推广面向农户“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技术推广的绩效。如何界定和衡量农技员推广行为十分重要。第二,通过农户来反映农技员推广行为,更有利于调动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农技员推广行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对于畜牧业等的关注较少,这对于了解和分析我国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略显单薄。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以内蒙古为例,基于农牧民视角衡量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推广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2 数据调查说明

综合考虑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8-12],并在内蒙古选定示范县(市)。根据内蒙古按经济类型区划分的33个牧业旗县以及实际调研的可行性3个方面,最终确定了30个调查地点。从各个调查地点(通辽市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乌拉盖管理区、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太仆寺旗;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四子王旗;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包头市九原区、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中随机选取5个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并随机抽取每个农技员对应指导的3位农牧民进行调查。同时剔除农牧民调查无效问卷(回答前后矛盾以及信息缺失的问卷),研究最终获得143个农技员,对应429个农牧民的调查样本[13-20]。

3 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的界定

结合畜牧业技术推广过程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研究选定6个方面(指导内容、指导次数、指导态度、指导时期、指导方法和指导技能)[21-25]来界定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在调查中,研究为上述6个指标设定了相应的分值以便量化,具体指标设定及取值方法如表1所示。

4 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现状

指导次数方面,如表2所示,49.65%的农技员集中在1 年入户指导5~10次(含10次);指导时期方面,得分在4~5分之间的农技员最多,占样本总量的42.66%(表3);指导内容方面,44.06%的农技员能够保证5~6个方面的内容(表4);指导方法方面,54.54%的农技员得分集中在6~7分档(表5),调查中发放技术指导资料是农技员最普遍使用的指导方法;指导态度方面,3个农牧民全部评价“好”的农技员有114人,占全部样本的79.72%;指导技能方面,71.33%的农牧民对农技员的指导技能全部评价“好”,可见农技员的行为表现得到了被调查农牧民的广泛认可。

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评价

首先设定变量x1、x2、x3、x4、x5、x6,并分别表示农技员的指导次数、指导时期、指导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和指导技能。

5.1 提取公因子,求解初始公因子及因子载荷矩阵

公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主要遵循的原则是“公因子特征值>1”[8-12],并观察公因子碎石图中拐点提供的有效信息,最终确定公因子的个数为2个(表6)。

5.2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

运用方差极大法进行因子矩阵的旋转,进而对提取出的公因子进行命名解释[8-10]。从表7可以看出,第1个公因子在x1、x2、x3和x4 4个指标上具有较大因子载荷,这些指标是可以直接观测到的行为;第2个公因子在x5、x6 2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是从农牧民的角度去u价农技员的推广行为。

5.3 计算因子得分

因子得分系数采用回归法估计。由表8可知,给出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然后再通过因子得分系数与相应原始变量

的标准化值的乘积之和计算最终的因子得分[8-12],计算公式如下:

F1=0.287x1+0.329x2+0.193x3+0.319x4-0.126x5-0.141x6

F2=0.052x1-0.024x2-0.235x3-0.017x4+0.515x5+0.563x6

5.4 计算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

以每个公因子得分为基础,按照公因子相应的贡献比重进行加权求和[8-11],从而综合评价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行为得分的计算公式:

其中,Z综合、m、Vi、K、Zi分别为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因子个数、旋转后方差贡献率、诸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各因子得分[7-10]。据此得出计算公式:

F=0.526 8 F1+0.473 2 F2

其中,F为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8-11],F1,F2为每个农技员在各因子上的得分。综合得分F可用来定量测度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通过计算,如表9所示,样本中农技员综合得分最大值、最小分值分别为1.66、-3.02分。推广行为综合得分处于(0,1]区间的农技员人数最多[8-11],占调查样本的59.44%左右。

6 结论

研究在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因子分析法[8-10],综合评价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结果表明,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的平均分数为0[8-9],样本中农技员综合得分最高、最低分别为1.66、-3.02分。59.44%的农技员推广行为综合得分处于(0,1]区间,这表明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整体状况良好,农牧民对其普遍认可。从农牧民的视角对农技员畜牧业技术推广行为进行综合评价[8-10],结果更客观可信,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优化基层推广机构制度安排,激励农技员推广工作积极性,改善推广行为,将是后续研究的方向之一。

7 参考文献

[1] JURGEN HAGMANN,EDWARD CHUMA,KUDAKWASHE MURWIRA.Scaling-up of Participatatory Approaches through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Government Services:the cas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Masvingo Province,Zimbabwe[M]//James Blackburn with Jeremy Holland(eds.)Who Changes? Institutionalizing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8.

[2] DUK-BYEONG PARK,YONG-BEEN CHO,MINSOO LEE.The use of an e-Learning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A case study of the rural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Korea[J].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2007,13(4):273-285.

[3] 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4] 申红芳,王志刚,王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与其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基于全国14个省42个县的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2(1):65-79.

[5] 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6] GODWIN,AFLAKPUI K S.Present outlook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livery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extension-farmer linkages[J].Outlook on Agriculture,2007,36(1):35-39.

[7] ADHIKARI T C,LAUREN J G,DUXBURY J M,et al.Assessment of Far-mer Adoption of Surface Seeded Wheat in the Nepal Terai[G]//RiceWh-eat Consortium Paper Series 19,2006.

[8] 张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制度及其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9] 王建明,周宁,张蕾.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120-123.

[10] 王建明,周宁,张蕾.我国农技推广行为评价机制创新研究:基于16县759位农技员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1(5):28-32.

[11] 张蕾,陈超,朱建军.基层农技员推广行为与推广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农户视角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20.

[12] 张蕾.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14(5):1218-1222.

[13] 朱述斌,饶盼,胡水秀,等.财政支持、推广行为与农技员指导稻农有效性传递研究:来自江西、浙江、安徽3省的调查[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3):226-233.

[14] 石晶.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技术推广相关主体行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15] 王建明,李光泗,张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14.

[16] 滕琳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17] 姜婷.湖北省农技员推广绩效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18] 陈朋.基于农户视角下农技员推广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19] 董杲.多元农业推广中组织邻近性、合作治理机制与合作绩效间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6.

[20] 李玉萍,温春生,宋启道,等.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11(1):35-41.

[21] 于卿.济宁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J].基层r技推广,2016(1):1-2.

[22] 邓建云.龙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2016(4):11-13.

[23] 黎政文,郑学文.湛江农垦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践初探[J].基层农技推广,2015(4):15-16.

第8篇

通知

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省辖市(行政区)土地(国土)管理局(厅):

根据〔1897〕国土〔专〕字第2号文规定,土地调查各地类面积要按权属单位和行政区划进行汇总。为了使调查与登记,统计很好衔接,经研究制定了村、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面积,按权属汇总的表式,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按行政系统面积汇总,仍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第40、41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执行。

第9篇

1.1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

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必须服务于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要求。具体来说要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福建省“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政策为其发展导向。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约束着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依据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做出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未必必然正确。实际上,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是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正确选择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能有效挖掘休闲农业资源时,才能说符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的正确选择。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手段。同时,福建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引导着不同的休闲农业类型,不同的发展类型又要求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作为基础和保障[2]。

1.2休闲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

通常情况下,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型行业。其也必然可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幼稚期阶段,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成长期阶段,主要以合作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主要以自主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3]。据福建农业资源区划部门统计,2011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500多家,其平均投资额达2000万元,投资总额近100亿元,从业人数25万余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亿元。因此,从投入水平及效益水平来看,目前福建休闲农业产业已经处于从幼稚期向成长期过度。在此阶段,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要从模仿型向合作型转变。

1.3休闲农业的资源禀赋

休闲农业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三个层面。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休闲农业资源的制约,如土地、气候、乡村景观、农业作物、农耕文化、区位经济等,这些因素决定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休闲农业作为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对休闲农业资源的依赖是一种连续的、持久的经济过程。当前,福建休闲农业资源可划分为6种类型:特色农业资源、森林生态资源、休闲渔业资源、高优茶区资源、观光果园、民俗农庄资源[4]。这6种资源类型都决定了相应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方向。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目的在于通过选择适当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发挥福建休闲农业的资源比较优势,形成持续的竞争力,提升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益。

2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当前,福建休闲农业正处于转型期,经历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单一型向多元功能型,从注重休闲产品数量向休闲产品品质等方面的转型。要实现上述的转型,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并且随着福建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性越强。福建休闲农业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福建休闲农业资源禀赋,进行合理定位,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路径。

2.1政府部门制定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为辅的战略框架

首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实质是为满足休闲者的需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引入到休闲农业项目中来,实现休闲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由于,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对其他产业技术创新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加强福建休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是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必然的选择[5];其次,福建休闲农业当前正处于成长期这个阶段,根据上述技术创新模式与行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分析,选择合作创新能较好的促进当前福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最后,目前福建省休闲农业已经逐步形成西部山区生态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中部都市城郊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东部滨海、岛屿蓝色型休闲农业产业带的格局,且福建三个产业带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协调发展各个区域的休闲农业,需要建立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路径。

2.2中介服务部门建立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式信息平台

休闲农业是融合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如何实现“三生”功能及构建福建美丽乡村,关键是靠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当前,在福州、厦门、泉州3个现代都市农业圈以及漳州、莆田、三明、南平、龙岩等6个中心城市圈及周边,发展了各类设施农业型及综合服务型的集生产、科研、观赏、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打造城郊型休闲农业密集区,把城市周边郊区的休闲农业纳入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区,把郊区以外的大部地区纳入都市型休闲农业的区,美化了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接受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辐射,密集区的出现加剧了城郊休闲农业的竞争,有效促进了福建城郊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而中介服务部门建立休闲农业互动式信息服务平台,能更加有效引导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首先,能够为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决策资讯信息,为休闲农业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者提供技术情报、市场信息、政策咨询等。其次,能够为福建休闲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相关的国内外市场动态、技术支持,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信息等。最后,提高福建休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信息化带动休闲农业的现代化,最终促成“科技兴农”战略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

2.3休闲农业企业加强吸收与转化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

休闲农业产业横跨了第一、二、三产业,其技术创新融合了三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并通过创意元素,进行新的要素组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是建立在对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吸收与转化的基础上[6]。因此,为了避免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技术创新“陷进”,应加强对其他行业引进技术的模仿、消化与吸收,实现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与其他行业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特别是营销、服务、信息等技术创新成果的引进、吸收与消化,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引用能直接提升当前福建休闲农业经济效益。但,在引进、吸收、消化的三个环节中,始终以掌握核心技术为最终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福建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对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福建休闲农业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取早日实现从模仿创新向合作创新及自主创新的自然转移。

2.4政府部门积极促进闽台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合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