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2: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八千里路雨揉雪,万卷诗书开茅塞
历时八天的华东五市素质教育考察学习,在朱局长英明领导,陶主任 白科长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圆满的完成了考察学习任务,于11月22日中午安全顺利返回中国玉都——岫岩。期间虽然历经冰天雪地,饥寒交迫,雨雪交加诸多千辛万苦。然而诸同志在领导的关心爱护下,勇气信心倍增,克服困难,破解难题,一腔热血,只为求取先进真经。
收获之丰硕,不可一一言表,只可以学海撷英。
一 南京百家湖小学 本真教育
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油然而生的是心灵碰撞,绽放出绚烂的火花。领导,老师都给孩子们以宽容和信任,由此而而产生的天真的心灵焕然出对父母,老师,亲人,邻里乡亲纯真无邪爱恋。孩子们的世界充满爱,这个世界的将来就是爱的海洋。
学校教育理念是友善教学,学生是天生的学者,教师教学方法就是交给学生自我学习。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机结合,学生不会年年如一日的闷呆在象牙塔里。课堂教学的身本教学来自于精心备课的两个环节:预习方案,基础文案。教师之间合作协作减轻负担,推陈出新,产生高质量的精品教案。高年级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探究诠释了新课程改革的抽象的思路。
二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我简短的听了英语,语文,又完整的听了一节数学课,结合学术报告,有一下心得。
所谓先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上课伊始,教师直截了当展示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任务,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尽兴自主学习,然后完成目标自测题。这种学习模式是我们想到了以前贯彻的预习进课堂,其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从而达到真正的肩负的目的,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所谓后教,是在先学过程中,教师的桌间亲情巡视发现的,学生自学汇报上来的共性的具有一定普遍倾向性的问题。但是对于这类问题,教师也不是一言堂,而是通过学生的互动探究,完成这些共性的问题。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情决定教学的方式,决定教情。对症下药,只有学生学习了,才可以知道他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学习到。
以教导学,首先要解决需要教什么的问题。先学的环节,要给学生揭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内容适当简练,目的在于充分暴露学生的疑难问题。后教的环节,根据先学所暴露出的问题,明确教的内容,教的方式。根据问题的不同,可以采取“官教兵,兵教兵”的不同的方式。提出要求,引导学生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这一点在数学课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注意点:实事求是,遵循规律。
1:备课的过程讲求,“自备”,“研备”,“改备”有机结合。统一课时,统一流程,统一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
2:课堂上,老师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化教师的“无为”为学生的有为。学生在课堂上淋漓尽致的展示自我学习的风采,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完美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
论文摘 要:当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实践和探究,深化信息素质教育,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素质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何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也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有关信息素质的定义。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指一种把信息作为资源的自觉性;信息能力指能够获取、利用、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道德主要指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合理、规范使用他人的成果,遵守学术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等。在信息时代,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快速发展。在此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能够利用信息顺利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有力保证,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优化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战略主题。作为学术型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必须紧跟教育发展方向,深入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教育职能,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3.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举措。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保障。积极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之一,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举措。
二、深化素质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措施
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务实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加强信息道德修养。以许昌学院图书馆为例,目前主要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结合入馆教育、培训讲座、在线素质教育平台和读书月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1.改进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信息素质的启蒙教育。此项活动的开展,使新生能够了解图书馆、初步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许昌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面对面授课。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教师短缺,实效不强,易流于形式。于是,图书馆改进措施,在讲课之外,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新生信息素质教育。首先是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的整体计划中,使入馆教育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其次是建立网页版新生导航,内容包括读者指南、借阅指南、各类资源使用指南、规章制度及新生入馆教育培训课件等。新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接受图书馆初步信息素质教育。再次是组织新生参观、学习,引导他们利用图书馆。新生入校后,图书馆会向他们发放《图书馆读者手册》。此举有利于新生了解图书馆的作用,提高了新生的信息意识。
2.完善文献检索课内容与形式。文献检索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也是许昌学院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文献检索课以选修课的方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获取、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检索工具,增强自学与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首先,课程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切忌华而不实。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能力,培养他们检索、评价和利用各种信息源的能力。其次,重视对数字资源的利用。高校图书馆除实体资源外,各类数字资源成为重要信息来源,它们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便捷性的特点。文献检索课要强化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增加网上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检索和利用内容。再次,探索合作教育模式。要在实践中探索以图书馆员和学科教师合作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增加教育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能进行学科学习与研究,促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转贴于
3.持续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一是开展定期培训讲座。在每年的“读书月”活动期间,许昌学院图书馆都会邀请人文学科专家为学生举办人文系列专题讲座,邀请重点数据库公司专家举办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利用专题培训,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二是开展培训预约服务。许昌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或研究的需求向图书馆预约特定主题的培训讲座,图书馆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数据库、大型系统的检索工具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作用,不定期开展读者培训活动。重点教授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利用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和评价等。
4.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整合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完善教学形式,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提高。
5.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响应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引导广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许昌学院图书馆近年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有人文系列学术报告会、数字资源专题培训、“读者之星”评选活动、征文比赛等。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广泛宣传,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读书月”活动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推动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科学管理
1.重视开展用户调查。开展用户调查是图书馆了解服务效果、改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主要形式有:网上调查,发放调查问卷,通过E-mail、电话和意见本收集意见和建议。
2.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重视图书馆主页资源服务功能的宣传,要在主页显著位置进行各类资源、服务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读者通过网络环境了解并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与教育。其次是通过学科馆员加强与各院部的联系。许昌学院图书馆已初步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师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宣传、推送图书馆信息服务,为大学生查找、利用信息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再次是打造立体宣传局面。图书馆要优化网络环境,重视校园、宿舍、休闲区域的整体网络化建设,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广播等平面系统扩大服务信息传播范围。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的有效宣传将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空间,使其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信息。
3.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高校图书馆员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馆员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图书馆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对馆员进行培训。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图书馆发展规划,合理引进其他专业人才,丰富馆员知识结构。二是组织开展多种知识培训活动。如加强馆员的图书情报知识、网络知识、现代检索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鼓励馆员不断更新知识。三是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正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主题。但是在实践领域内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却收效甚微,究其缘由,和我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失之偏颇有重大关系。因此,辩证地认识两种教育模式的关系,为素质教育寻找生长的基点,将有助于其全面而深入地实施。
首先,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人们有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在素质教育的试行阶段为什么就期望要完全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呢?应试教育中包含了素质教育因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和营养素,因此,这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欠妥的,它造成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的一些困惑与迷惘,使很多中小校的领导和教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其次,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是与教育永存的,只要有教育,就离不开考试。现在有两种不正确的看法,一是认为取消考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二是认为一谈到考试就是搞应试教育。他们把考试不是当作一种测验手段来掌握,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来贯彻,我们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对考试作研究,充分显现考试的科学性,发挥考试的整合功能,利用考试这个手段来检测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它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我们在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时,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与升学作为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在素质教育中也适用,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
最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虽然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有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难以评估,难以操作;应试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病,但它却是现阶段无法超越的一种选择。针对这一客观现实,我们要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和整体性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或者采取另一种提法,即素质教育的范畴应该更大,它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在这种结合中,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既克服了只抓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升学率这个现实问题的思想,又制约了只有把素质教育作为点缀,而阳奉阴违地推行纯应试教育的倾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我们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我相信,通过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社会上每个人对教育的关注,最终会实现这一美丽的理想!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考试;升学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20-01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基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全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康个性为特征的教育。我们原来的教育应该都包含了素质教育,只是忽左忽右,没有更好地全面发展。如今教育方针明确了、大纲修订了、教材也改编了,但教学中的实施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只有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去实施素质教育,而考试是一种简便、熟悉、经济、快捷的素质教育手段之一。
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进程中一个服务于教学的手段。教师通过考试可以及时了解和分析自己教学中的缺点,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能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改进学习方法,受到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口试、笔试、操作考试等方式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中学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存在不可能一下子消失,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升学率仍是我们一些中学教育的中心工作,离开这个中心搞素质教育就要受到限制和约束。要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就应该改革应试制度,应试制度没有彻底改革之前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即在涉及到相关知识时尽量讲深讲透,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考试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
考试不同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注重升学学科,忽视非升学学科,搞题海战术,只注重升学率,是应该废弃的。考试运用得当,是素质教育好方法之一。以往的考试,一是过于集中,二是份量过大,三是内容过难。使学生如临大敌,被学生视为畏途,对考试害怕生厌。
素质教育与升学率也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素质教育是指一种要实现的教育目标。而通过考试计算的升学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升学数量按比例计算的结果,是检验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重要手段,并非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要使升学选拔相对公平、公正、合理,现阶段考试还是不可缺少的。考试的对象是学生,但学生成绩的优劣必定取决于老师,不按照教育规律、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身体状况、心理压力、不顾知识的全面性,为应考而增减教学科目、课时,增加学生作业负担,这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是没有将素质教育与升学率有机地结合,所以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关系。长期的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几点考试经验如下:
(1)从考试的方法看,应把考试化整为零,成为经常性的行为。考试的学科、次数、时间,每一学期要有统一的规划,有利于调动各科教师和各层次学生考试的积极性。
(2)从考试方式看,提前三天以上告诉学生考试的学科,时间、范围、题型、分数和要求,使每个学生对考试做到心中有数,不畏惧、不紧张。
(3)从考试的内容看,考现存题、类似题。要告诉学生考题多是教师强调的现存题、类似题。
(4)从考试的结果看,只要学生认真进行了复习,就能作得出题,作得好题。考试的目的不是与学生为难,而是巩固复习学习的知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这样的考试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1)是培养学生稳定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经常性的考试劳动强度不是太大,成绩也不会太差,天天有种成就感,知识、能力、趣味天天积累,会使学生形成平静的心境,良好的学习习惯。
(2)极大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效率。记忆的方式、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复杂的记忆对象,如果能在记忆与遗忘的关键时间给予及时复习,将对学习内容的长久记忆产生积极作用。
(3)谈谈如何摆正素质教育与考试的位置。
(1)素质教育已包含在我们的教育方针及培养目标中,不是附加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任务。它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2)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相对的教育现象。前者是全面发展,后者是单一发展,但两者决不是完全不相容的。从教育的整体目标上分析应试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能力也应属于人的素质范围。我们要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提倡素质教育绝不是舍去考试,道理就是考试作为教育评价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我们要反对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的片面升学率,更不能去掉好的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考试。
(3)素质教育给考试提出了较应试教育更高的要求,更全面、更科学。将评分、评级、评语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结合;诊断性、选择性、选拔性考试结合,保证考试为素质教育服务。
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我们不光要把现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让他们去探索、去创造,毕竟未来的世界是他们的。
1.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对高等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综合为核心,以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全面健康成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高校素质教育本身反对淘汰遴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教育公平,需要的是“有教无类”。其次,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很多大学在教育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再次,高校素质教育应避免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形式主义,大而化之,重科技轻人文,重应用轻基础,重教书轻育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等各种短视行为仍屡见不鲜。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贯彻落实我国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2.目前大学考试存在的弊端及要求。目前我国大学的考试制度,同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特别是我国目前高校的考试制度,还不能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但究其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大学考试本身,而是大学考试的非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考试目的不明确。许多高校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升级、毕业和评选先进的唯一手段;大多数教师也认为考试就是给学生学习的课程评定一个数字结论;对不少学生而言,考试就是为了得到分数,获得学分,最终是为了谋取文凭。二是考试内容不全面。考试内容大都局限于课本和教材,考前教师也多会给学生定重点、划范围,致使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思想,考前投机取巧,临时报佛脚,背答案、抄笔记、学重点,不利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考试形式不丰富。主要表现为存在“四多四少”的弊端:笔试形式多,答辩方式少;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操作应用能力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这种单一、缺乏弹性的考试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且使其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养成受到限制。四是考试题型不合理。多数高校受标准化考试方式影响,考试的题型多是填空、判断、选择、简答等客观性试题,而分析论述、综合性思考、创新应用等主观性试题少。同时,试题答案也多是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新课程和教学内容。大学生不仅要学好应掌握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必要的政治、哲学、历史、文学、法律、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各个院系、专业之间考试的内容也要求不一、难易不当。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必然要负担更多的学习压力。因此,大学考试必须适应多元化和多层次人才评价的要求,使考试的形式、内容和评价等更加科学规范。
二、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的关系探析
20世纪9O年代以来,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验和推广,高校素质教育也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人们在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的关系上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些人甚至把素质教育与大学考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否定大学考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靠大学的教育教学,而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评价。大学考试是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客观检测评价自己受教育成效的手段。科学的大学考试无疑会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对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考试可以帮助教师诊断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以便改进提高。考试虽然不是高校目前最理想和最完美的评价方法,但目前仍是一种比较公平和有效的方法。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科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考试,反对单纯以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反对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
总之,高校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是对立的,素质教育不仅需要考试去检验其教育的成效,也需要通过考试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素质教育也对大学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制约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那种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强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及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唯一标准的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价机制。所以,深化素质教育不是废除考试而是改革考试制度。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考试改革
素质教育的考试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大学考试可以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只要我们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的考试制度,正确运用这一重要的教育检测手段,充分发挥其评价、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就能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1,考试理念科学化。科学的考试理念是大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考试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大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强调通过考试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求考试增加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考试的教育功能。为此,大学考试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大学考试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学目标,在给学生评分时能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二是教育性原则。大学考试的目的不仅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要注重考试本身对学生的教育性。考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教书放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上,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和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上。三是指导性原则。考试内容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教师能在考试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四是发展性原则。大学考试能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杜绝用片面、静止的观点评价学生。
2.考试内容综合化。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客观真实评价,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查。考试的命题应要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能够全面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遗憾的是,目前高校考试的内容大多停留在考核学生认知、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没有放到分析判断、实践体验、创新应用的应用层面上。大学教育必须改革考试内容,从考公式、定义、原理和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转化到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上来,特别是要尽可能减少考试内容中死记硬背的记忆成分,加大对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判断及操作技巧等的考核内容,使考试既能第3期(总第715期)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正确体现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水平。此外,大学考试也必须坚持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综合考查,在内容上要尽可能进行扩展和丰富,不仅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要考查其哲学思维、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等,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现代化考试 错位 磨合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语文高考、中考等关键性考试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不仅在考试形式、题型上有了创新,在命题思想、检测指向等方面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价值观念,在评价上闪耀出“新课标”蕴涵的人文火花,考试内容逐步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走进学生情感世界,鼓励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这些新变化理应得到人们的认同。然而,恰恰对这个教育上最敏感的问题——考试,仍有一些语文教师却表现出麻木不仁、醉迷不醒,他们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抱定应试教育的看家本领,简单地采用“题海战术”,运用“灌输”、“填鸭”等方法霸占学生的思维空间。为考试而熬得面黄肌瘦的学生极度不适应当今考试的新变化:书本上现成的东西好像没考多少,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却频频出现,让学生在那些本来与自己生活实际更接近的问题面前却表现出一片恐慌、无所适从。原因是老师并没有教会他们灵活地运用“万能钥匙”。于是学生们惊叫:“课堂上学语文没有多大的用处!”一些语文教师便指责出卷人“脱离实际”、“脱离书本”,是“坐在地面揽月亮”。有人感叹:以前搞“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有本可依”,容易操作,容易取得“成果”;而现在搞素质教育,搞课程改革,在光彩四射的新思想、新理念的辉映下,大家反而难以调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前的“应试能手”现在变得手足无措。更有甚者,有人干脆将考试没考好的原因直接归咎于素质教育。
这种状况凸显出如今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与考试指向发生“错位”。出现“错位”的原因是:(1)语文考试的改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现代化考试应当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语文教学改革在价值追求上保持目标一致。现代化考试内容的选定应当坚持两个“有利于”的原则:一是有利于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注重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利于考查学生个性化语文素质状况。这种理想的考试境界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行为上不断调适的过程。考试改革的发展过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必须步调一致。而“步调一致”又是“考教分离”考试机制顺利运行的一个大难题。“错位”现象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代化考试任重道远。(2)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持续性过程,新课程改革疏通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主渠道,给广大师生搭建了编织教育理想之梦的彩色舞台。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难以形成明显的分水岭,我们不可能将素质教育“催化速成”。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但新世纪的语文教育不可能在短期内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从语文教学改革的角度讲,按照“新课标”要求,实现素质教育理想,仍然要付出探索、创新和冒险的艰辛。“错位”现象也昭示出语文教学实践中亟待更新的许多观念和行为。(3)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磨合”更需要有一个对接、适应的过程。“应试教育”主张教学为考试服务,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一心为了考试。考试考出好成绩,学生就可以“脱胎换骨”成为“上等人”;考试打了败仗,学生就被冷落,被视为“废物”。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则是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审视语文教学和考试的关系问题:语文教学不是为了考试,相反考试则要为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考试则要为教学实现这个目的排除干扰,推动教学顺利运行。语文教学和考试要携手实现共同的目标,两方面都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宗旨,“教”“考”对接,共同绘就语文素质教育的理想蓝图。双方“磨合”好了,实现了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合一”,那么两者的“错位”现象就自然消失。而这仍然需要一个逐步“磨合”的漫长过程。
为了有效消除语文教学与考试之间的“错位”,我们必须遵循语文教学与现代化考试之间互动发展的规律,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促进两者之间的“磨合”:
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它提倡学生走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素质教育还强调体育、美术、音乐的教育作用,因为体育是一个人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音乐能将人的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美感素养连接在一起,绘画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美感。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异化现象:教育本来是要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了一种外部强势力量,异化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灌输,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规范,从外部传授给受教育者。
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
教育是有目的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这需要学习。学习的途径很多,集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对于学校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教书育人,在培养孩子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负担,不准为了考试而补课,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等等。这样的尝试又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招生制度主要看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有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再多的能力,也很难被发现和衡量,也就无法成为升学的凭证。因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似乎对立起来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前面已经提到了,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最终目的的实现又离不开应试教育。在中国现有的状况下,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这个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的,不断交替、融合的过程。也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围绕这两个目标齐力合作的过程。
(二)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教育亦属于素质教育
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素质教育是包括应试教育但又不止应试教育,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应试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传授那些适合于学校集中式教育的、带有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如何考试是一种技能,是能力,是素质的一个方面。教育者在传授知识并培养其各种素养、技能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应试,如何获得一个通往更高知识殿堂的通行证,无疑是一件好事。因此,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应试教育亦属于素质教育。
一、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的目的便是让学生形成能力,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听话、观察、想象、思考、分析、综合等能力。创新能力是诸多能力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语言文字,不会有遥远的歌谣和神话,更难想象有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辉煌与繁荣。总之,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本身,就没有语文的繁荣与发展。
科学需要创新,但我们不可否认,在科学发展史上,可以有相同的课题研究,有完全一致的结论,可以有相同的创造、发明和发现。语文则是回避“相同”的一门学科。根据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可以将语文划分为应用层面的语文和艺术层面的语文。应用层面的语文包括日常交往中的说话与听话,以及各类应用文公文的阅读与写作,它讲究迅速、客观、简明、连贯与得体,但并不排斥人怀与创新。艺术层面的语文则以创新为生命。人类文明延续至今,同样的发明创造数不胜数,同样的艺术作品却不曾出现。雷同便是抄袭,便遭人唾弃。即便函是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体,沿袭他人便意味着自身人格和艺术生命力的丧失,创新才会获得永久的艺术生命。由此我们便不能看出创新于语文的意义。
二、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仍然是课堂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一定会带来一系列教学变革,一些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则可能将实验室升格为教学的计战场与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观念、结构与组织形式要变,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不容动摇。过去,“师道尊严”式的课堂,没有人文主义,没有民主精神,没有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没有和谐默契的师生对话,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一本教参不仅垄断了教学的全部问题、答案与思想,而且禁锢了全部的思维与思想。“成果”成了负担,组织者成了“遵纪守法”、依纳据本的统治者。正襟危坐、循规蹈矩、诚惶诚恐,几乎代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面貌。如风行的“标准化”考试一样,我们的课堂也以统一的“标准”与“口径”“统一”着学生的思维与思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居然是“千校一制”。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参,同样的讲解,同样的课堂结构与组织形式。教材既然只是一个例子,作为教师,主要应该在用活例子、用好例子上下功夫,要力求通过特殊的例子带来一般性的认识,通过例子“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三、教学手段与素质教育
奢谈教学手段,奢谈多媒体教学,是对语文教学的误会与误解。语文不同于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语文的“实验室”是生活,是社会实践。“象形”与“中介”替代不了思维与想象。语文的本质是形象、思维、想象与认识同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默契与融合。语文教学最本质的手段是深入生活,是课内外学习与生活的衔接与融合。
四、教材变革与试题改革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配套工程
关键词:初中;政治;素质;教育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教育教学领域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服务的。因而,教学改革随之推陈出新。
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因而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我积极投入到教改的浪潮中来。我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摆脱“应试教育”,进行“素质教育”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住房等。结果呢?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也没有真正贯彻。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改变“闭卷考试”的教学方法,探究“开卷考试”的策略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考时政治采取闭卷考试。因而,导致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铲除旧课标的束缚,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初中政治教学要想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打破铲除旧课标的束缚。这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初中课外活动共8节;课内活动共26类391次;“活动课”的设置是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活动课是活动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标志,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其次,活动形式多样。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诸如“三个代表”、“七一”讲话、“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而且在考核时对于简答题、判断说明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实施考试,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不管知识点来自课内课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同时对有创新的观点还要加分,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一反过去初中政治课“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应试框架,构筑起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2.开卷考试的弊端
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3.新课程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