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代女子礼仪常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08:52: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古代女子礼仪常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古代女子礼仪常识

第1篇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古人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语文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提出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中的古诗文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显得有些散乱,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以利于学生的积累。 

 

一、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对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日常教学,二是中考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对课文注释的了解积累外,还要适当补充介绍该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如学习《〈论语〉十则》,就要补充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爱”、“礼义”思想;学习《〈孟子〉两章》,要补充介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儒家思想;学习《公输》,要补充介绍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家思想;学习《〈庄子〉故事两则》,要补充介绍庄子的“天道无为”的道家思想、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唯心哲学;学习《智子疑邻》,要补充介绍韩非的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等法家思想。同时要学生注意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比如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联系等。在课外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与这些代表人物有关的文言片段进行阅读,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学说的了解。中考复习时,教师可按作家的思想文化倾向进行归类,如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并了解这些人物的共同思想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积累儒家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也可按朝代分类,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如“唐宋家”,不但要知晓“唐宋家”对散文的共同主张,尤其要了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散文的不同风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从上古到近代,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的《石壕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墨翟的《公输》等,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但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教师在让学生积累其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时,也需要让学生注意其时代的局限性,如诸葛亮的狭隘的忠君思想。 

 

二、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现行中学教材古诗文中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据初步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有: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夏蚊成雷(《童趣》);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历历在目(《山市》);磨刀霍霍、扑朔迷离(《木兰诗》);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孙权劝学》);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桃花源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 说》);水落石出、历历可数(《核舟记》);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老有所终(《大道之行》);如履平地(《观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游山西村》);不求甚解、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峰回路转、水落石出、山肴野蔌、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汗流浃背(《满井游记》);鸿鹄之志、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如鱼得水(《隆中对》);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师表》);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一鼓作气、辙乱旗靡(《曹刿论战》);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些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或议论短文的题目就是一个成语,如《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等。对于这些成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其意思,学会运用;中考复习时,再加以系统整理。 

在初中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积累。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灏《黄鹤楼》;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等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领会运用典故的好处,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的了解和积累

1.古人纪日的方法和纪时的方法。 

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在《观潮》中就出现过“既望”一词。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古代的纪时法有“五更”纪时法: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5点)。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现过“更定”一词:“是日更定矣” 。另外用“平明(清晨)”、“日中“(正午)、“日暮(黄昏)、“夜阑(深夜)”纪时,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传统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写除夕、春节的,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元宵的,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清明的,如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七夕的,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写中秋的,如苏轼《水调歌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重阳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代的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文化,有吉礼,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礼仪,如“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有成人礼,有关个人成长的礼节,主要是“冠礼”和“笄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男子20岁行冠礼。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女子15岁行笄礼。《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第2篇

语文有知识的堆积和听说读写,但不只是这些。中文系全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语言之外还有文学,更有甚者还有文化。历来如何鉴赏文学,人们谈得不少,但如何了解并研究文化所言不多,特别是那些逐渐没落中、越来越小众化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样的民族能走多远?在西方文化之长中映照出中国文化之短,特别是当“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对上国外“繁华酥骨的都会”时,外国的月亮总莫名地要圆一些似的,国人的底气与自信蓦然间便无影无踪了。维为教授曾演讲过《中国人,你要自信》,自信从哪里来?或许就孕育在对“我”的躬身自问中,在对国家的对镜观照中,也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中。

一、泰山鸿毛,独有千秋――意义

一个教师的阅读智慧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读出文本的存在价值,读出文本的教育价值,读出文本在此课堂的独特价值,即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读出文本的语文要素,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稳打稳扎的文本解读不仅适时地带入文化常识、文章常识、语言常识,而且能引领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深沉的情感、思想、人性、人格等人文的东西。

(一)静极思动

古诗词教学重在字词句积累与归纳,而知识的传授多是严肃地一成不变。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其求知欲望呢?

某次,笔者提前告知学生默写《琵琶行》有关音乐描写部分。走进教室,发现全体学生都埋头对着课文拼命读、记,皱着眉头,笔者突然念头一转,放下课本,抬起头,清清嗓音――“今天我们将要上……”,突然停顿,翻开课本,拿出默写纸朝空中一扬。学生轰然笑开。在戏剧化的动作中,学生先前的紧绷荡然无存。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众目睽睽”的优势,以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意念、思想,以帮助丰富教学语言,促使教与学的有序推进。

(二)鱼跃鸢飞

语文本身极富有艺术魅力,需要教师充分调动积极性,借助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的刻画等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备受感染。

一个词、一句话只有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才具备确定的意义,产生一定的表达效果。例如,“以身翼蔽沛公”,“翼”字活用,一则常记常忘,再则翻译不够完整准确。这就需要插入生活内容,引入“鸟”的形象,张开几倍于身体的翅膀,肢体动作与口头语言相结合,遮挡效果显而易见,由声、形及义,学生在观摩中一点一滴地把知识记在脑海里。

(三)以点带面

语文知识千千万万,文本只是范例,无法包罗万象;然文本也是一个契机,可以举一反三,铢积寸累,才终有厚积薄发的可能。

《鸿门宴》中,为拉拢项伯,心机深沉又识时务的刘邦,先“吾得兄事之”,与项伯套近乎;其次“奉卮酒为寿”把项伯看作是上位者,给予足够的尊敬;甚至“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其中有何玄机?

家庭地位最高者是“父”,而真正把家庭维系起来的却是母亲。女子出嫁,离开“娘家”来到“婆家”,说明家庭其实是以母亲为中心的,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情感上最亲密的是母子,兄弟次之。故称兄道弟是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常规方式,也是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的最合适的方式。一个“兄事之”就让项伯从张良义兄跃升为刘邦义兄,“为兄弟两肋插刀”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

而在传统中国人看来,婚姻乃“万伦之始”,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是“两姓之好”,古代人喜欢用婚姻作为政治上的外交手段,谋求共同利益。所以,婚姻这种最直接的手段立刻博得项伯信任,于是“项伯许诺”。而刘邦的步步为营,也终将项伯拉向己方,为之后鸿门脱险,甚至刘项势力拉锯埋下伏笔。

(四)涵泳玩索

文本的深层价值有时不仅体现在主题上,细节也能挖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宝藏。例如,金岳霖在给学生讲《小说与哲学》时,“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伸进”“捉出”“捏在”三个动词准确写出金先生捉跳蚤的过程,“看看”是对“战果”的观察,“得意”是对胜利的自我愉悦。若只停留在有趣,或许显示了一个成年人难得的大男孩式的童趣、天真,然而更多的似乎是无语,堂堂大学教授居然当着众学生的面兀自捉虱子,未免有些不入流,但这些动作与神态的描写,隐约有着金先生不拘小节的憨态,可敬里似乎还多了一份可爱。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若再适时引入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典故,增闻广见,金先生也似乎具备了六朝名士旁若无人般高谈阔论的大气与淡定,人物形象陡然伟岸。

二、典章人物,集腋成裘――内容

只有人们开始去琢磨别人说这句话时经历了怎样的过往,面对了怎样的环境,终于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前人的这句话是因为怎样的缘故而说出来的时候,文学中的智慧才真正得以彰显。等到学习者终于能够理解思维的核心所在,能够因此对比、举一反三的时候,可能才刚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时代烙印

古人认为“义”即“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即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鸿门宴》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楚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自作主张、以下犯上都可说“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都可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称之为“义”,但又因个人私交而坏项羽大事,轻信刘邦谎言,他不是一个称职的臣子,更没想着帮侄儿恢复楚国江山,十足“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不同的时代和立场,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需要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体察、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二)思想是人物的血肉

人的思想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很难再现于文学作品,若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与心境,便极易歧义,或似是而非。例如,鸿门宴时项羽不杀刘邦,固然有刚愎自用之嫌,更多却是项羽的骄傲使然。

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国将领,祖父项燕为楚名将,秦灭楚,项羽十岁与其叔项梁漂泊四地,二十四岁与项梁起兵反秦,成就其西楚霸王威名,李晚芳评价其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彻底打败了秦军精锐部队,给后人留下了以一当十、破釜沉舟这两个颇有气势的成语。

至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在名义上又是刘邦的顶头上司,拥有绝对优势,有足够的资本骄傲。项羽实实在在地掌握了μ煜碌目刂迫ǎ所以不杀刘邦并令其俯首称臣未尝不可,更可让各路诸侯叹服。之后,项羽又率兵杀入了咸阳,最终实现了立志图秦的理想,也不尽然是后世许多评论的一面倒,实力雄厚的项羽也不可能就此一事而气数已尽。

(三)器物文化

中国人认为玉之通灵,能求祥避祸,给佩玉者带来安宁幸福。在古代,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古人也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于是玉成了君子的象征,君子如玉就是由此而来。

玉还有财富与权力之寓,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卿大夫奉命会见邻国国君,见面都要执“贽”礼,多用玉璧(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圆玉),再者璧与“毕”“毙”音相似,所以也作为葬玉使用,一是将玉璧置于死者身下,表示必死,二是将玉璧含于死者口中,称为“含璧”,表示无生。这种使用方式,也同时派生出降服者口含玉璧、衔璧表示自认死罪和以示生死的用途。所以,刘邦在鸿门宴上献“白璧一双”,就是要向地位高者项羽表示敬意、问候、谢罪与生死效忠。

而刘邦送给范增的玉斗是一种玉制的斗形酒器,也有隐喻社稷之意,同有祝愿对方江山千秋之意。另外,鸿门宴会上范增所举“以示之者三”的玉i,是周边有一缺口的圆玉,表示绝交,反对,即为暗示项羽该“有所决断”。一物一件皆有寓意,古人从不无的放矢,需人们细细咀嚼,才能体味一二。

(四)礼仪文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早有几个“吃穿用度,已是不凡”的三等仆妇在码头等候,上轿入城,一路行至府门前,却过正门而不入,“只进了西边角门”。贾家是一个世袭官职之家,所以宁荣两府自然是很有规模,这样的家庭,门绝对不能小了的,但也并不是每个人来都能走正门,贾家是国公府,如林黛玉这类前来投亲的人,自然是不够资格跨正门门槛的,只有在迎接贵重宾客或者大礼节点的时候,才会大开正门,如元春省亲、可卿出殡,这些地位足够高或是嫁娶等红白大喜事时才能开正门。

之后,黛玉一路行来“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这时候婆子们也得下轿了。“下轿”二字,说明婆子们本身也是坐轿的,贾家是富贵大家,断没有让婆子一路从岸边走回来的道理。但是,此时已进贾府,婆子们自然得下轿,“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这个垂花门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二门内不是男子能够随便进去的,二门外也不是女子能够随便出去的,所以小厮们到这里就不能再进去了,而黛玉也得等到小厮们退出去后方能下轿,这也是大家闺秀不可随便示人的缘故。单是进门已是步步谨慎,更何况要在门内的世界存活,还要活得好,岂不更需步步惊心了?

三、登高行远,驽马十驾――途径

其实语文无处不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多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课堂只是一小部分,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能行之有效地显现其独特魅力呢?

(一)循循善诱

案例:“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多多少少的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但有一个人物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高考、状元这样的话题足以挑起学生的关注,自然接入《过零丁洋》中耳熟能详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补益知识的同时回顾名言名句,进而可探究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表露的心迹。

(二)因势利导

案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直接引发后文廉颇“宣言”与相如交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须先了解古人“尊右”,趁势引进“右尊左卑”之说,常指官职大小,即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大,故有成语“无出其右”。周代时就以“右”为尊,皇亲贵族被称为“右”戚,世家大族被称为“右族”或“右姓”。随即又迁移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白居易被贬到九江郡做司马这样的小官,这属于“卑左”现象。再顺势补充右尊左卑还可表现在建筑住宅上,古时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

而中国古代又并非始终以右为尊。因日出东方,古代有视东方为尊贵的风尚,而按照古代中国居住上的习俗,东边恰好是左边。更何况,在中国本土文化里,男女也分阳阴,而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左右分别与男女结合在一起,如《荀子・号令》中的“男子行左,女子行右”。在交际场合,古人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夷门侯生。

直到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明、清两代又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古典剧目中,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就是尚“左”的礼仪。

这样顺蔓摸瓜,一个“右”字引出的是五千年历史变迁中的是是非非,在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知识的厚度。

(三)登堂入室

《指南录后序》中“北兵已迫修门外”之时,一众官员“萃于左丞相府”,却“莫知计所出”,只得寄望于“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文天祥“一行为可以纾祸”。“右”代表正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负责军国要政的枢密使,文天祥可谓是军政大权尽在手,全然可作南宋政权的代言人,然而他出使北营前却以“资政殿学士”(属备用以咨询国政,最多算是高级顾问)出行,为何?大约有二:一则,卸去要职,安排好人手,一旦被元军扣留,宋不至于群龙无首;二则以一无多大实权的官职出行,身份不显,被元军扣押的可能性也会小许多,更可以在低调中为“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留一手,即便是已经准备“不得爱身”,但“将以有为”或许于己于国更为有利。

(四)行之非艰,知之维艰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非但要拿,还得思考,获得比现在更丰富的东西。“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例如,古代年龄称谓有及笄、弱冠、而立、古稀、耄耋、期颐之类。古人常言“成家立业”,即先言弱冠成年,可论婚嫁,成家之后,方能为担起家庭的责任,故需心无旁骛去追求事业,事业才有可能成。再者言七十岁,相对于那个年代的平均寿命,几近翻番,怎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呢?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已达百岁之龄,年事之高,如何不需要、指望儿孙赡养他呢?

第3篇

采访/胡凌虹

吴礼权(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现在比较常见的抱拳作揖,出现于清朝年间,是古代传统作揖的一种简化。作揖在老一辈人中还有,南方人比较少,我去北京,一些老年人还是会给我作揖的。作揖是一种很好的问候方式,我很赞成。人多了握手来不及,也不方便,一个人对着很多人,一个人对着另一个人远远作揖,很简便,不像鞠躬,比较复杂,也太累。相互之间问候,有的时候还要说话,说的到底得体不得体是一个问题,作个揖,不说话,意思到了就行。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但是现在却没有自己传统的礼仪了。能不能恢复作揖不一定,但作揖作为表现一个民族礼仪之邦的文明标志,一个抓手,提倡肯定是值得的。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应该有自己的礼仪,展现一种适合自己民族的东西。握手礼中西方人都用,怎么区别不同国籍呢?一般是从肤色上看。我们一见鞠躬就知道是日本人或韩国人,那么能不能一看到作揖就知道是中国人呢。作揖比握手还要简单、方便,推广的可行性还是蛮大的。人们会教宠物作揖,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去学呢?至于采取怎样的方式,在男子之间、女子之间,男子和女子之间该怎么作揖,都是可以讨论的。当然人们已经习惯于西方的握手方式,普及作揖还是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

伊甸(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其实过去在老百姓之间作揖也不太多,需要到一定层次,比如知识分子,或者官员之间。如果付诸实践,我们国人都像过去一样作揖的话,我的感觉是比较怪,因为作揖不是单独的礼节、问候方式,它还包含着文化层面的问题以及历史的积淀,它是跟很多封建的文化,那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混杂在一起的。刘半农先生提出了“作揖主义”,作揖的意思已经扩大化,不仅仅是问候,还是一种调和,和解,带有一种过去旧时代文化的痕迹,所以不宜普遍推行。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国家,需要的并不是去恢复古老的东西,恰恰相反是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如果在创造不出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学习西方的最文明合理的礼节。我是比较赞成西方的一些礼节,如握手,拥抱。尽管拥抱这个礼节我们还在使用,但是使用频率不及西方,在特殊的场合,表达特殊的情感,握手还是轻了点,可以选择拥抱。礼节是慢慢形成的,很难倡导出一种新的东西来。如果是刻意恢复作揖,也会有一种不自然的怪怪的感觉。如果现代人喜欢,把作揖作为一种礼节的方式来存在,也是可以的。在面向公众,没法体现握手问候的时候,作揖、鞠躬这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我平时很少作揖,不过一二十个人来告别,来不及一一握手,就作个揖代表告辞。作揖毕竟是国人比较熟悉的东西,在一定场合,用用也可以,大家都知道其表示的内涵及适用的地方。

姚渊(汉文化推广者,汉未央网站站长)

作揖跟我们汉服的推广在运行上有着相似性,日常生活中推广比较困难。汉服是在特定的礼仪场合中穿的,在穿着汉服的时候,应该有同汉服相适应的揖礼。所以我们复兴汉服,紧接着就是要复兴揖礼。揖礼不是非要依附在服装上,凡是你觉得有必要通过民族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的时候,都可以作揖。只要你有心,哪怕行一个幅度比较小的揖礼都是可以的。所以作揖比推广汉服的门槛还要低。当别人知道我是做汉文化的,他们会很有意识地跟我作揖,但一般作的可能就是江湖侠客般的抱手礼、拱手礼。正规揖礼手是直的,用在庄重的场合。明清以后汉朝的礼仪不断衰弱,严肃的揖礼也不断衰落下去,在市民文化兴起之后,人们对作揖进行改造,形成了非常普遍的抱手礼、拱手礼。后来西方人看见的就是这种揖礼,所以他们认为穿着唐装马褂,行抱手礼的就是很中国的方式,其实很不得中国人的精髓。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揖礼就是最靠近现代的传统,却不知道实际上还有一种远离现代文化的传统,正规揖礼。它同中国的自信心,汉朝的黄金时代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提倡正规作揖的原因,有一种情感因素在里面。回到提倡推广作揖,我觉得有必要,因为如果你努力去登天,就可能登上一座山,如果你只想登上一座山,你登上的可能就是一座小丘陵。我们可以把作揖的目标放在日常生活中,在一般场合,随意一些,要求不用太高。但如果在穿着汉服的正规礼仪场合,我们还是提倡作正规的揖礼。此外,古代礼仪活动通常是男性之间,通常所说的作揖都建立在男性的基础之上,在现代,女子行怎样的礼仪,我觉得还需要规范和梳理。

同题问答

1、你知道“作揖”吗?具体怎么做,清楚吗?

Kent(加拿大籍华人):大概知道一点。

王强(公务员):作揖是中国文化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具体形式不清楚。

谢国剑(研究生):知道一点点,具体怎么做不清楚。

清水挂面(研究生):知道。可能清楚。

小鹏(外企职员):不清楚。

大树(自由设计师):知道,双手互握在前,弯腰60―90度。

Jane(经理助理):知道。

Amanda(澳大利亚人):知道,就是一只手抱另一只手,表示“你好”的意思。

2、你在什么场合,看见过哪些人作揖?

Kent:长辈们过年或看到尊敬的人。

可人:以前很老的电影里容易看到作揖。现在很少有人作揖了,年轻人不会,年纪大一点的人之间也不太会作揖。大概祖父辈才会有点关于“作揖”的记忆。

王强:年纪大的人,过年时,拜菩萨的时候。

谢国剑:电影、宣传广告片里,教科书上。

清水挂面:在电视里,当某人见到景仰的长辈时会作揖。

小鹏:婚礼上,拜年的时候。

大树:相声演员,古代影视剧里。

Jane:过年的时候。

Amanda:大部分在香港片,中文片里。我爷爷奶奶是中国人,移民到马来西亚,我记得小的时候,过年时,父母亲戚会相互作揖。

3、你平时作揖吗?在什么场合下,你可能会作揖?

Kent:一般没有。

可人:很少作揖。

王强:不太作揖。

谢国剑:很少作揖。

清水挂面:会。在尊敬的老者面前,或者与关系亲近的好朋友开个玩笑。

小鹏:给长辈拜年的时候。

大树:不作揖。

Jane:拜年的时候。

Amanda:平时不作。

4、看到一些学者、明星对大众作揖,你有怎样的感觉?

Kent: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就好像看到握手。

可人:没有感觉,很正常。

王强:感觉不错,蛮有民族特色的,有风度。

谢国剑:觉得可以,适用于人比较多的地方。

清水挂面:没什么感觉。

小鹏:挺好的,中式的传统礼仪嘛。

大树:表示谦卑或尊重;还有熟悉人之间表示亲热,感觉比较搞笑。

Jane:没什么感觉,很中国化。

Amanda:感觉就是中国传统的东西,比较有礼貌。

5、你觉得“作揖”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Kent:比握手古典,如果场合不对的话有点奇怪。

可人:一人对十人、百人的时候,作揖比较方便,此外,流行病盛行的时候作揖会有好处。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握手,别人伸出手跟你握,你作个揖,人家会感到很别扭。一般来说,人与人接触的面积越大,关系就感觉越好,作揖让人感觉很客套。

王强:相比较握手,它有多个优点,(1)作揖比较卫生,降低传染皮肤病的可能性。例如在非典时期,很多人不愿意身体接触,握手改为作揖;(2)可以避免自讨没趣,握手是双向的,对方必须有所响应,若一方没有反应,另一方会比较尴尬,作揖不需要显示太多的协作性;(3)握手礼,有一定的规矩,需要上级、长辈、女士先伸出手,万一握手方式不正确,会给另一方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但作揖不同,可以不必分上下级;(4)人容易出手汗,握手不是很舒服。作揖可以在对方不愿意握手的情况下,表达出自己的好感。作揖的缺点是不如握手关系亲近,因为肢体交流感觉更亲密。

谢国剑:相对而言,作揖在传统上有一段时间是被鲁迅等人批判的,带有封建文化的色彩。但若穿着唐装作揖,感觉就比较好。或者在隆重的场合,比较传统的氛围里,作揖会更加让人有认同感。

清水挂面:显示出个人谦虚和对对方的尊敬,缺点就是有些做作。

小鹏:我觉得优点是有中国特色,弘扬民族传统;缺点是没有肢体接触,略显疏远。

大树:好处和缺点不明,需要场合与心境。

Jane:中国的一个礼仪,使人感觉很谦虚。

Amanda:没有多大感觉,就是一种礼貌,延续了中国的传统。

6、日本人、韩国人见面会鞠躬,西方人见面通常会拥抱,你觉得有必要在现代提倡“作揖”这种中国的传统问候方式吗?

Kent:无所谓,可能有人觉得比握手卫生,不过我不觉得,握手有体温的传递,更能使双方贴近,作揖有点隔膜,或者一点点虚伪。还是要看场合。

可人: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作揖已经断掉几十年,硬生生地恢复还需要一代人的认可。这不同于日本、韩国,人家鞠躬的传统已经延续至今,整个社会都完全认可。

王强:有必要,中国有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而且作揖从实际看也有诸多优于其他问候方式的地方。

谢国剑:这个仅仅是一种符号,现代提倡没有多大意义。只要从精神层面上领会就行。在平时的礼仪中推广作揖有这个可能,提倡作揖并不让人奇怪,但若是说到恢复、回归或者变为一种潮流,我预测不太可能。

清水挂面:没有必要,个人喜好问题。

小鹏:有必要,就像推崇唐装、汉服一样嘛,“作揖”有中国特色啊。

大树:不需要。有点老八股感觉。

Jane:提倡,有传统底蕴。

Amanda:有一点奇怪,因为这样的动作都是需要自然的嘛。如果人们越来越接受西方人的习惯,比如喜欢抱抱别人,也没问题,因为这样人感觉比较舒服。

7、你怎么看待人们喜欢教小狗或猴子等动物作揖?

Kent:作为玩耍没什么关系,好玩就好,没人在乎。

可人:我对作揖并不排斥,任何场合有人或者动物作揖都很正常。教动物作揖,应该来说是人想通过动物来表达一种心情,出于一种礼貌的方式。

王强:满有意思的。

谢国剑:满好看的,这可能与动物的特征有关系,作揖相比握手等其他动作更加容易些。

清水挂面:觉得挺好玩。

小鹏:无所谓。

大树:纯属是为了博得大家一笑,另不想讨论动物权利,已经被养着了还能说什么?

Jane:很好玩,他们很聪明。

Amanda:真的吗?没有见到过。

8、握手、拥抱、接吻、作揖、鞠躬这几种问候方式中,请按你的认可度给他们排个序。

Kent:我觉得要分场合和民族特点。作为和我同样种族的人,在普通见面的场合,我会这样排列:握手、作揖、拥抱、鞠躬、接吻。

可人:这个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大家不太认识的,握个手。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或亲人之间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除了握手还会拥抱。在长辈面前,或者崇拜的人面前,一般用鞠躬,表示尊敬。作揖排在比较后面。对于接吻,中国人不太习惯,人们还没开放到这个地步。

王强:握手、作揖,拥抱,鞠躬,接吻。

谢国剑:要分场合吧,在普通的生活中,握手肯定是最常用的。辞旧迎新,穿着唐装的时候,在比较隆重的场合,表示尊敬的场合,可能会作揖。拥抱是比较熟的人之间。鞠躬,一般演讲后可以鞠个躬。接吻这种问候方式在中国是极少见的,中国人难以接受。

清水挂面:握手、作揖、鞠躬、拥抱、接吻。

小鹏:握手、作揖、鞠躬、拥抱、接吻。

大树:握手、拥抱、鞠躬、作揖、接吻。

Jane:握手、拥抱、鞠躬、作揖、接吻,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式,一般不熟悉的都握手。

Amanda:拥抱、接吻、握手、作揖、鞠躬。不认识的人握手最经常了,拥抱是用在比较好的朋友之间,西方人喜欢抱抱别人。在澳大利亚第一次见面就是握手,见了几次面有点熟了的话,可以接吻,最后比较熟了,就会拥抱。

70后、80后时尚青年看作揖

今天,你作揖了没有?

沙然

小时候读《水浒》《西游》,熟人碰面,或者生人见礼,常常有这么一句话:唱个肥喏。

后来读《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才彻底弄清楚这个元明时期最通行的礼数是怎么回事了。所谓“唱个大喏”就是一面拱揖,一面口中称“喏”--至于为何说“喏”,大约与我们今天说“HI”差不多。总之这种敬礼方式叫做唱喏。喏声很大,腰弯得很低,叫做唱个大喏或唱个肥喏。肥者,饱满、火候到了的意思。

说到底,肥喏无非就是作揖,比作揖动静大点而已。

自从有清以后,满族的风俗规矩一统天下,男人见礼改成打千儿,女人照面须道万福。此后“肥喏”似乎就被彻底抛弃了。你看老舍笔下,落魄江湖的松二爷,八旗贵族的遗风犹在,提着鸟笼上茶馆,碰见常四爷,上前见礼,垂袖弓身,进一步退两步。忽又想起刚进门见王老板时忘了请安,马上转身补礼:“王掌柜,您好哇!”退二进一,王掌柜万没料到,赶紧还礼,也来了个退二进一,终归是晚了一拍。松二爷又连续来了三个退二进一,王掌柜还礼却是一步没赶上,步步赶不上,所有礼都晚了一拍。--据说这串台步,是老舍亲自教的。在欧洲巡回演出时,英国人高兴得直吹口哨:“Great marvelous as beautiful as dance!”(太棒了!妙不可言!像舞蹈一样优美!)

当满清的历史被雨打风吹去之后,民国又开始盛行“拱手作揖”这种礼节。相比打千的舞蹈性与雕塑感,作揖就未免单调了些。自解放后改为握手后,终于失传。

但海外华人依然固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作揖,仍被世界公认为中华礼仪的典范。老外初到中国,若他聪明地学到了一个抱拳的动作,将会带给我们多少惊喜,拉近多少彼此的距离。

但问题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E时代,我们连电子邮件都懒得发,改为短信或者视频通话,我们还会作揖么?

好吧,让我们做一个假设,不作揖还能做什么呢?

握手?这是西方最普遍的礼节,那不凉不热的温度,不明不昧的笑容,不冷不淡的姿态,不大不小的力量。让你觉得,对面的这个人,是一架机器。况且,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告戒我们,80%的病菌来自于手部接触。你还敢去握么?那被无数细菌视作温床的手?

拥抱?当心那些别有用心的“抱抱团”,在你身上揩油。吃你豆腐不说,还会顺带掏走你的钱包。即使这样的遭遇微乎其微,也要小心了,谁敢保证他不会趁机把刚吃过早点的满手猪油使劲往你身上蹭?

鞠躬?拜托!腰弯多少度才算真诚呢?弯多了是卑躬屈膝,弯少了是心无诚意。总之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那怎么办,总不能像美国人那样一见面就互相啃吧。

所以,思来想去,只剩下作揖了。它比鞠躬多一个拜会的动作,因此也多了一份真诚。它比握手少了身体的接触,因此也少了一份危险。它不像拥抱那么故作亲热,却显得一团和气,它不如贴面那样刻露直白,更显得温文尔雅。作揖使得双方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因为受礼者必须还礼。作揖使人与人之间多了眼神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而又保持着受之父母的高贵的身体与尊严,不被碰触。作揖使得所有华夏儿女轻易就能认祖归宗――它是如此具有符号感的动作。

总之,作揖在当下,真是最好的礼仪方式了。敢问一句,今天,你作揖了没有?

作揖在当下的可行性

杜瓦

作揖,中国人传统的交往礼节之一。在商业味越来越浓、人情味越来越淡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再亲身实践。印象里,最近见到作揖,只有两次:一次是见于邻家一小犬卖弄新学来的本事,频频给我们这些围观者作揖;还有一次,应该是在“非典”流行的那个时期,握手、贴面的都免了,抱拳作揖,大家都安全。

具有3000年以上历史的“揖礼”是否该就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眼见着肯德基、批萨、UPS快递等等洋玩意充斥眼球,将我们的国产品牌推入冷宫,心中不免长吁短叹:难道连祖宗的礼节也要让位于他人?

就拿见面礼节而言,从任何角度而言,作揖也不输于握手礼、接吻礼。据传,起源于西方的握手礼,当年始现于武士决斗之场合,为了表明身上没有藏着暗器,故而握手。开句玩笑说,当年的握手之后,很可能就是一场厮杀,毫无文明优雅可言。别人决斗前的礼仪,作为了我们表达亲切之意的礼仪,何苦来哉,我们又不是缺乏自己的礼节?

尤其在当下,在花样百出的“抱抱团”逐渐演变为“1元钱抱一次美女”的闹剧时,我们的有识之士是否应该站起来呼吁揖礼的回归和提倡,这才是中国人自己的礼节。若问作揖在当下的可行性,随手便可举出几条,以应证其可行和优势。

1、古时的揖礼相对繁复,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当下,去繁留简,只需抱拳拱手上举就行。从简而行,并非三叩九拜,从动作的难度系数上来讲几乎为零,人人得以效仿。

2、央视的《百家讲坛》如今红透半边天。易中天火了、于丹火了,纪连海等等人都火了,他们宣讲的是什么?说到底,不就是古人的一些东西吗?不就是老百姓都知道但都说不太清楚的一些史实常识吗?因此,在这文化哺乳过程中,易中天、于丹等人被扣上“文化奶爸、奶妈”的帽子也不见怪。从《百家讲坛》声名日隆中更可窥见的应是什么?恕我大胆妄言,一是国人普遍的文史知识的匮乏;二又恰恰是如今的国人对老祖宗的历史如饥似渴的了解愿望。那么,从心理而言,揖礼的回归也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试想,如有一日,《百家讲坛》上出现“中国的礼仪”之类的演说,定当唤醒国人的认知,揖礼等完全可以被现代人接纳采用的,传统礼仪重新被推崇、流行,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就看《百家讲坛》的编导何时采纳了!

3、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若干年前,如果重提孔孟之道,提倡推行古法礼仪,定被扣上种种大帽子。而如今,国人的思想越来越解放(当然还不是完全开放),既然连师洋之流也可以我行我秀,我们重提老祖宗的文明礼仪更不会被看得像洪水猛兽一般。从人们的思想解放度而言,作揖在当下,很可能被看作一种时尚的传承,而非“老八股”。

4、就个人卫生方面而言,作揖更有着其它礼仪方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握手其实最不卫生,看不见的病菌随手传播,女孩子有时候被人家硬握着不放,更是有苦说不出;贴面接吻最不自由,别人左脸凑过来了,再不愿意,也得以脸还脸,有时还得主动还以右脸。拱手作揖,不仅能避免双方皮肤直接接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菌传染,也可使双方心里都比较踏实。极度重视个人健康的现代人,干嘛不去推行揖礼呢?

5、韩少功先生曾经如此赞誉揖礼的优美-“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姿态实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壮士也。”要想当壮士,不一定轰轰烈烈,昂首挺胸作个揖就行。大家平起平坐,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由上可见,见面作揖,不仅是一种文雅而得体的礼节,更可以称作是一种科学而卫生的礼节,难怪《新闻周刊》曾经如此定义:“中国人的‘作揖’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礼节”。那么,你有什么理由阻止它重回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呢?

80后,敬意之礼成了原创的舞台

李志春

80后的时尚青年随意而奔放,敬意之礼这种中规中矩的礼节不是万分重要时刻决不轻易示人,他们在“自然状态”下,敬意之礼成了原创的舞台。

中国自古见面便有作揖之礼以表敬意。所谓作揖,既手到、口到、耳到,三位一体以向对方示敬。而如今这种三位一体被解构分离,手归手,说归说。路上两人见面,少有敬称,取而代之的是眼睛“噌”一亮,随即发出“章鱼!”“伟哥!”这种宏亮而又缺乏内容的声音。随着招呼完后,两人相背而去,谁都忘记了刚才的事情。

诚然,直呼昵称多少有些随便,但似乎却是他们的礼,是打消两人路过不语而尴尬的一种方式,见面一声“HI!”,既显出时代气息,又算是共识的礼术。将繁化简,将简化“懒”。与亲朋道别,一句“大家再会”取代传统的一一告别,这就是速度加效率。将简化“懒”是本事,将“懒”化无,那是境界。

见面打招呼多麻烦,先要挣扎着从不愿意开口到开口,随后要“使劲”震动声带,好不容易在伤了数以千计的脑细胞后才憋出几个字。点头多简便。脖子支了一天也累了,间歇性下垂,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快而猛的点下头,既“郑重”(对方来看点头用力呗!),又让脖子玩了下“过山车”,一个看看舒服,一个点着也自在。

当口到、手到、耳到被解构开了,当敬与礼被割裂开了,我们要追问:80后的时尚青年,用什么礼仪来表达我们的敬意呢?我们还剩下什么能在这个时代示出我们的敬意呢?

专家评作揖

作揖,从天人合一谈起

采访对象:翁敏华

翁敏华,作家,民俗学家,上海师范大学女子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戏剧与民俗》、《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等九部学术著作及散文集《讨好岁月》。

作揖,从自然崇拜而来

“五四”以后,中国文化打破了很多束缚,有很多坏的东西被革除了。革除的时候是必须要心狠手辣下刀子的,就像对癌症动手术一样。动完手术以后呢,应该是要调养的。不是说中国文化得了癌症后就一无是处了,得过癌症的人还是可以康复的,康复了以后还是有很多健康的东西能够发挥它的作用。

比如说我最欣赏的中国文化就是“天人合一”。这个世界观不光是我们国人要重新解读,而且这对于全世界都是一笔财富。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接受的教育就是人定胜天,都是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就是不断的斗斗斗。结果受了多大的损害,我们心里很清楚。所以我们现在真的是到了要重解“天人合一”、创建一个和谐世界观的时候了。

“天人合一”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现代人向大自然无穷尽地索取,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包装过剩,物质过剩,对人类来说并非福音,因为你的享用已经超出你的需要了。

实际上很多中华文化包括那些仪式都和“天人合一”有关系。

比如说作揖这么一个小小的礼仪,其实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它分三类。

一类叫天揖。它是对天表示一种敬重,是一种敬畏之心。“无法无天”当中就有个“天”字。天揖首先是敬天的用处,然后是对天子,对所有敬重的人,比如对老师。天揖的手势是:稍稍地往上举,叫推手小举。(示范动作)

一类叫土揖,是从大地崇拜而来的,叫推手小下也。它是从大自然崇拜过渡到对人的敬意,比如老师对学生稍稍的来一下。你看这种名称,天揖,土揖,都是从自然崇拜而来的。

还有一个平辈人之间的,叫时揖。天揖和土揖实际上是空间之揖,而时揖是时间之揖。用了个“时”,那就是平推,叫平推手也。

作揖,用手,用口,用耳

中国文化和中国字是很有关系的,中国字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密码。

比如“揖”,它就是用手,用口,用耳,这三项都要有。

提手旁,一个口,一个耳,不光是抱叠双手作一个揖,还要加上谦恭的用语,所以要用口,而且要能够倾听,不能漫不经心的。人家在说谦恭的话“请多多关照”“请多多指教”,你不能不带耳朵。这三点达到了,这个礼节才到位,这才是“揖”。

所以我们中国很多文字很有趣。比如说“昂”,“昂”就是太阳神崇拜啊。上面一个“日”,下面两个手这么摊着(示范动作),这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个符号。我教的一个美国女领事,她问我“群情激昂”什么意思。“群情”她知道,那么什么叫“激昂”她不明白。我说“激”就是风吹过水面,所以是三点水。风吹过水面是个什么样子呢?你想想。“昂”是什么,就是人摊着两只手看太阳,我演示给她看,说“你看像不像”。她说,哎哟,我懂了!

这比什么注释都要好,也是汉字的好处。

作揖与服饰有关

我今天穿了件中式衣服作揖,是因为我觉得作揖跟服饰,和场合都有关系。穿牛仔裤作个揖就不太像。西装革履的作揖也不像,必须是像我现在这样的大袖子的,宽松的,中国式的,而且即使是旗袍也不合适作揖。

作揖时最好有翻袖的动作,(动作演示)没有当然也无所谓,但是作揖的感觉必须是和中式衣服一脉相承的。

我也问了许多人,同辈的,学生的,老师的,他们也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认为,男女平等,男的可以作揖,女的也可以作揖,女的作揖也可以很豪爽,也很拿派(北方人说法)。但是也有人说作揖也太江湖气了吧。我说这个江湖气没有关系。江湖这个词多好啊,我们把它想像坏了,过去还有江湖学派,江湖诗派,学术也有江湖。江湖气和流氓气不是一回事情,江湖气是要一点的,豪迈得很。

有的老师认为女的还是应该幅度小些,我想想那变成“万福”了。“万福”好像不太行。穿旗袍作“万福”还行,旗袍本来就是显腰的,“万福”是在腰上的礼仪,感觉比较合适。

该行何种礼仪视场合而定

现在的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尤其上海人。

不像过去,过去中国人的礼节是问:你吃饭了么?这个问号是期待别人的回答,一表明了中国人吃饭的不容易,二是从表情上也显示出他要你回答。那么就站下来开始聊天。今天做什么啦?买什么菜啊,什么菜和什么菜放一起炒,哎哟,就可以讲上半天。这是真正的问候,是要“问”的,然后“候”在那里,等你回答。

现在哪里有这样的闲功夫啊!过去常说的“你上哪去啊”,可这关你什么事啊,我上哪去还要向你汇报啊……我们过去的礼节好像有点打听的味道呢,后来就变成“你好”,现在越来越简化。所以可以提倡比如作揖礼仪、微笑礼仪、注目礼仪、招手礼仪、扬手礼仪等等。

礼仪视场合而定。有时候骑车你不能作揖,但是你已经看见别人,别人也向你微笑了,你可以扬一下手。过去我们不是擦肩而过,要对面站定说一回话,后来变成擦肩而过说声“你好”,现在变成擦轮而过不是擦肩了,不是自行车就是汽车了。那么擦轮而过时采用的礼仪就只能简化为扬一下手、微笑一下。

滋养现代人心灵的传统礼仪

中国人比较含蓄,东方人都这样,所以作揖等手礼比拥抱合适。拥抱有时会吓人一跳,感情没有到那么浓的时候干嘛要拥抱。东方人艺术上的美感灵感,大量的来自于自然。山水对东方艺术家的吸引超过人体。只要看看我们的唐诗宋词就知道了。当然后来也有些艳诗是描写一点人的身体,但主流的还是山水美,也体现了我们崇尚的“天人合一”。而西方艺术家的美感灵感大量的来自于人体美,特别是女人的线条美。现在大家对《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反感,这和我们的传统有关系。我们强调的是含蓄美,是穿衣服后显得美,而不是不穿衣服的美。

不穿衣服的美在我们中国没有传统,所以体现在礼仪上,我们对拥抱贴面等身体礼仪的感兴趣程度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

日本人的鞠躬给人的感觉也很好,但是又有点距离。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是什么人也不知道,感情没有到很浓的地步,行此大礼感觉怪怪的。日本的这个礼仪和他们的和服、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因为日本是个跪坐的民族,保留了中国唐以前的生活方式,韩国也是这样,所以他们到现在最大的礼仪还是五体投地。这是真正的行大礼,趴在塌塌米上面,两手摊着,真是身体的五个体(四肢加上躯体)全部趴在地上行大礼。他们的鞠躬,是跪拜礼的一种简化形式。

第4篇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影响

一、日本文化形成的背景:继承传统、融合外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一直接受着东西两种文化的影响。在东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日本人实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日本的特色文化。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在古代,海洋既成为免受外敌人侵的天然屏障,也阻隔了与外族的文化交流。因此,在这样封闭的地理环境下,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保存,同时也形成了日本人自我独尊的心理与性格。他们将自己国家称为神国,将天皇奉为太阳神的后裔,对“国粹”有着特殊的癖好。而当他们打开国门,跨过海洋接触外面的世界时,面对他国的先进文化又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的驱使下,日本对于外来文化既能够积极诚恳的吸收,又不会照抄照搬削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将外来文化进行“日本化”的处理(所谓“日本化”就是日本人根据实际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模仿、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古往今来,在日本经过此种方法“过滤”的外来文化可谓不胜枚举,但一切错综复杂的外来文化不但没给日本文化领域、精神世界带来混乱不堪的局面,反而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特色的日本文化。

二、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文化是教育的上层建筑,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文化与教育每时每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日本社会教育是促使日本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社会教育活动能直观地反映出社会教育的发展情况,是研究日本社会教育的一条捷径。日本的社会教育活动按照涉及的教育对象可分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成人社会教育活动、女子社会教育活动及老年人社会教育活动。许多学者仅从教育本身出发探讨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而笔者认为从日本文化视角出发,更容易找出日本社会教育发达的深层动因。但由于能力有限,笔者将仅从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集团主义、个性主义及儒教思想这三方面出发来研究其对日本青少年、成人及女子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集团主义、个性主义与日本青少年及成年社会教育活动

集团主义是日本重要的传统特色文化之一。它是受到日本封闭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单一的民族成分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是日本本土与生俱来的典型文化。日本人相信“集团具有超过自己的超人的能量”,并非常忠于自己所属的集团。在集团内部,强调“和谐”,但在集团间,则有着激烈的竞争意识。这样特别的传统文化意识早已在日本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其影响必然渗透于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普及文化思想作用的社会教育更不例外。集团意识悄无声息地调控着日本的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及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早在15、16世纪,在日本各地村落中,就有被称作“若者组”、“若众者”等的伙伴集团组织,它们对青少年实行非正规化的类社会教育。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引进西欧文化,推行文明开化事业,尚处在萌芽期的社会教育为了确立和加强天皇权威,开始推行民众教化,统一民众忠于新国家的集团意识。在甲午和日俄战争后,日本因战争所带来的贫困问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为了稳定民心,日本开始重用社会教育手段,设立“通俗教育调查委员会”,并鼓励组建地方青年会等青年团体。通过选定、编撰图书,举办展览会、讲演会等活动,对青少年及成人进行教化,灌输为国家服务、顺从国家的意识。从此时到二战结束,日本这种以集团主义为方法、以国民教化为目的的社会教育思想一直是控制青少年及成人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导思想。二战后,美国间接控制了日本,带来了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法制化的思想,使一直只受集团主义控制的社会教育退出了历史舞台,日本社会教育开始呈多样化发展,社会教育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了。

个性主义可谓日本的“舶来品”。日本自古受儒家文化影响,其社会结构是集团主义的,个性主义是受到轻视与排斥的。日本开始重视个性主义是在二战后,受美国影响,尊重个性的思想得到了认可。反映在社会教育活动上,就是开始注重个人性格与喜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活动。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强调职业与道德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自主精神,且更注重培养协作服务精神与爱国精神。进入60、70年代,日本到了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人们余暇增多,使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满足的同时,又产生了改善精神生活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逐渐多样化起来。在校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是利用社会上的青少年教育设施及体育设施开展各种活动。如爱家乡活动、交友活动、社会义务活动、野外活动、集体住宿教育训练、劳动生产见习、各种体育活动等等。目的是培养在校青少年的生活、活动能力,养成其主体性和社会自觉性的态度。校外劳动青年的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青年学级、劳动青年学校、青年教室、青年国内研修、青少年团等组织实施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教养、情操、兴趣;体育、娱乐;家庭生活;市民意识;职业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少年伙伴集团的意识、讴歌青春,深化文化素养学习,增进职业技能,强健体魄,使青年具有连带感和充满生气。这一时期的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为满足成年人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学习要求而提供相应的学习帮助。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各级各类学校的开放讲座、展览会、讲演会、发表会、培训班等活动,帮助成人提高职业技术水平,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舒缓生活压力等。进人8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引入日本,为日本社会教育指明了方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除了继续加强以往的活动外,还注重国际交流,和平问题的活动等等。成人社会教育活动则注重通过丰富的信息手段,帮助成人继续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培养成人多样的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知识高速更新。并且还开展各种兴趣培训班,开设烹饪、实用外语、书法、音乐等课程,来丰富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

总之,日本的传统文化――集团主义和战后民主化的产物――个性主义,在现代日本是追求它们的和谐统一。体现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会教育活动上,就是既要尊重青少年与成人的个性,允许个人视自身的情况发展自我,又要适时培养伙伴意识,拥有适应性、协作性、纪律性、责任感、自主性和协调性的素质,避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泛滥。由于两种不同文化教育的相互制约,使日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既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够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与他人良性竞争,又能够无怨无悔地忠于自身所属集团。这样的日本人民使日本社会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下,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二)儒家思想与日本女子社会教育活动

中国儒家思想传人日本后,深刻影响着日本的道德意识观念,并随着儒学日本化的完成,而成为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儒家思想就对女子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在室町时代,就很重视对女性贤淑文雅、观念的教育,特别是上流社会更注重“三从”之道,以优雅为德的教育。江户时代,由日本化的儒家思想转变而来的儒教主义成为贵族和庶民女子家庭教育的共同方针,不但贵族强调“三从”“四行”教育,庶民女子也学习坐作进退(礼仪作法)的教养、女子道德和女性修养的基本观念、社交礼仪、社会常识、百般知识的涵养等等。到了明治初期,在“文明开化”的政策下,启蒙思想家和自由民权活动家的男女平等的妇女观、女子教育理论曾盛行一时。然而,在国家主义的影响下,基于家族制度的“贤妻良母主义”妇女观又开始抬头,并与后来的培养“军神之母”的军国主义女子教育思想共同成为二战前女子教育的主导思想。战后民主化思想的传人,给女子教育带来了新气息。为了适应妇女走向社会的需要,变革落后的妇女意识,开展了女子社会教育。女子社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行政开设的学级和讲座,如妇女学级、乳幼儿学级、妇女讲座、妇女教育、母亲教育等;民间团体、企业或志愿者组织的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儿童教育、社会生活、生产和职业生活,健康、安全、兴趣方面等。

从女子社会教育内容不难看出,女子社会教育并未完全逃离儒教传统思想的影响。活动内容非常注重女子修养、家庭生活方法、健康、消费等方面的训练,反映出以往“贤妻良母”主义的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女子社会教育也开始注重传授基本经济、法律的基础知识,培养女子的职业观,使女子不再只为家庭做出牺牲,帮助她们走上社会、走向独立。即便如此,由于性别、心理等方面因素,有关女子修养、家庭生活、兴趣等方面的社会教育活动仍是最受女子欢迎的学习内容。

三、借鉴与启示

当今已步人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们的身心素质、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作为发展大国,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必然要提高对大众的教育意识,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化社会势在必行。而作为构建学习化社会重要手段的社会教育如何发挥作用是所有教育人所关注的。通过对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关系的分析,我们看到文化对社会教育的深远影响,重视这一影响,对清晰、灵活地运用社会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通过以上对日本文化与社会教育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和启示。

首先,继承和充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发展社会教育的基础。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充分利用、控制、把握好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使社会教育的发展适合于国情,更好地造福国民。03如日本的集团主义、武士道精神等都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来看,其中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腐朽的因素,但日本人能够扬长避短,没有一味地将传统文化全部抛弃,而将其精华之处,发扬光大,尤其在社会教育方面,在传统集团主义意识的指导下,培养国民的爱国心,增进团结,提高凝聚力。这一方面很值得我国学习,对现代而言,在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有值得我们骄傲的方面,也有桎梏我们思想的因素。如果能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很好地利用于我国的社会教育事业,对于我们这一泱泱大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会有很大帮助。

其次,思想解放,敏锐地发现外来文化并主动吸收,是发展社会教育的主力。oo自明治维新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就涌进了日本,但日本没有闭关锁国地全面抵制外来文化,而是根据本国情况,有选择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这种“胸怀”和“智慧”,使日本在东西文化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极大地促进其社会的迅猛发展与进步。在社会教育方面,引进外来民主,个性主义,并利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使社会教育更加大众化,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国家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综上所述,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发展变革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解开“日本之迷”,找到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的深层动力,了解它是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发展并服务于国家的,为我国建设学习化社会提供了一个样本。它使我们懂得文化无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选择与利用。只要我们能重视文化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积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就能通过无处不在的社会教育帮助社会稳定发展。

第5篇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怎样吃饭

怎样吃饭? 中国人吃饭比较随兴,很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或是把餐厅当作自己家一样让小孩子跑来跑去,这在西方国家是相当不得体的喔!尤其如果我们是吃西式餐厅,而不是在中国餐厅,一定要注意餐桌礼节。餐巾应该要铺放在腿上,不是别在领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来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时候,倒没有禁忌不可以拿着叉子讲话,因为在外国,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经吃完,准备请服务生来收走了。当然啦,如果要比手画脚的时候例外,毕竟拿着刀叉挥舞还是挺不安全的! 享用食物的时候安静是基本的礼貌,像是喝汤、嚼食物都不应该出声音,打嗝的声音尤其会惹人白眼,万一打嗝发出了声音,应该对同桌的人说「Excuse me表示歉意。千万不要塞得满嘴的食物,慢慢一口一口吃。发表意见时,应该等食物完全吞下去之后再讲话,不可以一边嚼一边讲话。如果有鱼刺或骨头,应该尽量先用刀叉挑出来或切除掉,再放到嘴里面,不适合嚼一嚼之后再用嘴巴吐出来,假如不得已必须要这样做,也最好悄悄地、稍微用餐巾布遮掩一下比较好喔。

1、预约的窍门。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2、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3、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4、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5、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6、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①菜和汤②鱼肝油③水果④肉类⑤乳酪⑥甜点和咖啡⑦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却吃不完反而失礼。稍有水准的餐厅都不欢迎只点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7、点酒时不要硬装内行。在高级餐厅里,会有精于品酒的调酒师拿酒单来.对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诉他自己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请调酒师帮忙挑选。

8、主菜若是肉类应搭配红酒,鱼类则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来杯香槟、雪利酒或吉尔酒等较淡的酒。

9、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10、用三根手指轻握杯脚。酒类服务通常由服务员负责将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让客人鉴别一下品质是否有误。只须把它当成一种形式,喝一小口并回签Good。接着,侍者会来倒酒,这时,不要动手去拿酒杯,而应把酒杯放在桌上由侍者去倒。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手指轻握杯脚。为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温增高,应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脚,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

11、喝酒的方法。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

12、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的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13、面包的吃法。先用两手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的原则。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不但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满地,此时可用刀先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避免像用锯子似割面包,应先把刀刺入另一半。切时可用手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14、鱼的吃法。鱼肉极嫩易碎,因此餐厅常不备餐刀而备专用的汤匙。这种汤匙比一般喝汤用的稍大,不但可切分菜肴,还能将调味汁一起舀起来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类食物,还是使用叉子为宜。首先用刀在鱼鳃附近刺一条直线,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将鱼的上半身挑开后,从头开始,将刀叉在骨头下方,往鱼尾方向划开,把针骨剔掉并挪到盘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鱼尾切掉。由左至右面,边切边吃。

15、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16、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用力恰当。享用西餐,最重要的用具是刀和叉,用刀切时应由外向内,刀多是用右手。但英国的风俗也有着不同,美国是两手都可切,英国却是用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当两手都在桌上时,记住用手臂轻轻压住台面,不要用大力切。 用手吃鸡。西餐里的吃鸡鱼是很讲究的,多数侍者会为你剔除鱼骨,你也可要求他这样做。吃鸡就不同了,因为有些如鸡腿等硬骨不好对付,可干脆用手吃鸡也可以吃得好看。欧洲人吃鸡时也是弃刀用手,但做得比较含蓄,而且备有洗手盆,可随时洗手、擦干。

摆放刀叉。吃主菜需较长时间,当你需要休息一下时,便将你的刀叉放成叉状,千万不要将刀叉顺着同一方向放。那样侍者会过来帮你收走,因为这表示你吃完了。

轻嚼甜品。主食之后是甜品,甜品需要轻轻地用小匙羹切开送进嘴,闭着嘴轻轻嚼,然后慢慢咽下去,女性的仪态便表露无遗。有些甜品如甜汁、雪糕汁等,需用左手轻轻托起,使盘子向外倾斜,用右手的食指、拇指、中指捏住小匙羹,轻轻向外舀,并送入口中,匙羹含在两片嘴唇中轻轻抽出,吃完后将小匙羹留在盘中,侍者会端走的。   勿敲杯子。此时你可上洗手间或补粉了,但是不要加唇膏,因为还有咖啡或茶。当咖啡上来时,记住那小匙羹的作用只供搅拌糖或奶油,并非用来舀咖啡喝的,你只需用它在咖啡中搅动一会儿,这时不要把杯子敲得丁当响,这也是一种仪态。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轻轻端起杯子的扶手,送近口边,身子不要远离桌子太远,否则杯底的污渍滴下来会弄脏衣服,或者也可用左手抬起咖啡碟,右手端起咖啡杯,一起送到口边,慢慢啜饮。

喝汤

1、喝汤时,应用勺子舀起,一口一口慢慢喝。

2、不要把嘴凑到碟边咕噜咕噜地喝。

3、不要拿勺子在汤里乱搅。

4、汤喝剩下一小半时,用一只手托起碟子的内侧,使其向外倾斜,再用勺子把剩下的汤舀来喝,勺子要往外舀,不要俯下头喝汤。

吃主菜(牛排等)

1、正确方法是:左手持叉, 右手持刀,把牛排切成小块,以一口能吃一块为准。

2、叉起肉块放进嘴里,咀嚼时要闭上嘴唇。

3、吃牛排时,切忌用叉子叉起整块牛排咬嚼,也不能动手抓拿。

4、切肉时,不要两手同时用力摆动,这样既不得力,又显鲁莽。

5、吃东西不要狼吞虎咽,这样不但失礼,而且不利消化。

6、如要中途离座一会儿,可把刀叉靠在碟子两旁,即是说你还要继续吃,不然,侍者会把你餐碟收走。

7、用餐完毕,将刀叉放入盘中,顺着同一方向放,表示可以撤下。编辑本段沙拉的吃法将大片的生菜叶用叉子切成小块,如果不好切可以刀叉并用。一次只切一块。如果沙拉是一大盘端上来则使用沙拉叉。如果和主菜放在一起则要使用主菜叉来吃。如果沙拉是主菜和甜品之间的单独一道菜,通常要与奶酪和炸玉米片等一起食用。奶酪和沙拉要用叉子食用而玉米片则用手拿着吃。如果主菜沙拉配有沙拉酱,很难将整碗的沙拉都拌上沙拉酱,先将沙拉酱浇在一部分沙拉上后再加酱。

礼节方面

礼节方面 林林总总谈了一些基本西方礼仪,其实最基本的还是爸妈平时生活教养的功夫。如果常常提醒孩子遵守礼貌规矩,让孩子懂得规范自己、尊重别人,相信在国外旅游的时候,也能很快就适应不同的礼节了!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在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国外或常驻国外工作都有必要学习一下西方的礼仪。

礼节有两个方面:其一要从内心去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其二要以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人们通常可以判断我们家庭教养的状况。礼节的实质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也就是要实行那条金笺: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所谓考虑他人的要点就是要使自己的衣着和举止尽可能让人喜欢。一看到衣着雅致、彬彬有礼的人,你就会觉得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相反,看到的是衣着不整,礼节不周的人,你就会有明显的缺少什么以及不舒服和烦恼的感觉。

中国的礼节与西方的礼节有时差别很大。

如果你想同西方人相处和谐,了解西方的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最简单的问候是说一声"早上好"、"下午好",或"晚上好"。这种问候可以用于你不太熟悉的人或者任何与你匆匆擦肩而过的人。

若你不很匆忙时,对不认识的人可说一声"你好",回答你的也应该是"你好"。

当你第一次与别人见面时,通常要握手。此外,久违的朋友相见时,通常也要握手。然而,相遇时不握手也行,微微鞠一个躬,也是很有礼貌的。

如果谁要和你握手,你当然要同他握手--拒绝握手是非常不礼貌的。通常是由年龄大的一方或者女子先伸出手。  你在向别人问好时,直呼别人的姓名也常常是得体的。你可以说;"早上好,蒙克里夫先生"或"你好,富兰克林"。 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如果你问候一个西方人说"你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说"你去哪儿啦?"(Where have you been?)他会想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

而如果你说:"你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同进餐。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

当你受到邀请时,你必须立即作复,明确地说明你究竟能不能接受这次邀请。如果对方是在谈话中或偶然遇见时口头提出邀请的,你就应该立刻回答能不能去。如果当时不能回答,你可以说?quot;我今晚告诉你,行吗?"或诸如此类的话。但不管是口头邀请还是书面邀请,都应当给予明确的回答。

通常来说,表示你的确不能接受邀请的客气的办法是说出你不能不谢绝的理由。只是说一声"我不能去"或"我不去"是不礼貌的。说一声"对不起"也是不够的。只说一声"谢谢",那就只能使人莫名其妙,不知你到底是接受邀请,还是谢绝邀请。

如果你接受了邀请,忽然有事不能赴约。你应当把你不能前往的真实原因告诉对方,接受了邀请而又不赴约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情。

在经历了饮食习惯的历史沿革之后,当我们都围坐在铺着雪白桌布、摆着锃亮刀叉的餐桌旁时,吃饭已经从只为了充饥的需求而发展成为一种令人愉快在复杂的社会习俗。今天,在你应邀赴宴的时候,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实际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 就把它取出,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在西方,汽车有优先通行权。几个人肩并肩地排成一行走是不礼貌的。因为那样会妨碍别人行走或耽搁别人的时间。

西方店铺,除极少数外,都对商品明码标价,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店员们都很客气,尽力为顾客找到满意的商品。顾客也必须很客气,如果看了好几件物品以后,一件都不想买,顾客可以说: "恐怕这些都不是我所需要的,麻烦你了,多谢。" "谢谢你"(Thank you)这名话在西方比在中国用得要更加频繁得多。任何人替你做了一些事,不管事情多小,也不管他是你的上司还是佣人,你都应该说:"谢谢你"。

你讲话完毕以后,千万不要向听众致谢。不要说:"谢谢你们","我谢谢你们",或"多谢你们注意听我讲话"等。讲话完毕时,略微欠欠身就够了,不必要多讲什么。

当你给别人传递点东西或替人做些小事情而别人谢你时,你不必说什么,只须笑一笑或点点头就够了。

为什么打招呼

欧美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生活礼仪形式。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打招呼响应。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编辑本段怎样打招呼怎样打招呼? 对方跟你说「How do you do ?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着课本教的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除非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较多的时间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样回答说「How do you do ?就够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听,至少微笑点个头。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 !,其实相当于我们的「嗨,这是同辈或好友之间的应对方式,不适合用在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另外,他们也会问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同样问候就可以了。

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的礼规 受中世纪骑士之风的影响,西方国家至今在社会活动及社交场合仍奉行“女士优先”的原则,给妇女各种特权,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谁不遵守这一成规,谁就被认作失礼。

男士陪女士上车,应先开门,并且用手挡在女士头顶与车门顶之间,协助登车后自己再上车。上下电梯、楼梯或进房间时,女士先行。进入剧场或电影院,也是女士在先,男士在后。只有当需要男士去排除故障或有利于照顾女士时,男士才走在前面。按照西方“以右为尊”的礼节,在一般情况下,男士与女士坐在一起,应让女士在右边;在人行道上,男士应走在靠车道的一边来保护女士。在正式场合,这一礼仪更要一丝不苟地遵守。凡重要会见,都是夫人走在前面,丈夫跟在后面;宴请进餐,也都是先给女士上菜;拜访时,先向女主人致意,告别时,先向女主人道谢。

宴会礼仪

到达:你最好按时到达,迟到四五分钟也行,但千万不能迟到一刻钟以上,否则到时为难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去的是富裕而讲究的人家,你进大门时遇到的第一个人可能是个男当差,负责帮你挂衣服或者是给你带路的,所以你先别急着跟他握手,观察一下再决定。

准备:进了客厅,你不要着急找位子坐。西方人在这种场合一般都要各处周旋,待主人为自己介绍其它客人。你可以从侍者送来的酒和其它饮料里面选一杯合适的边喝边和其它人聊天。等到饭厅的门打开了,男主人和女主宾会带着大家走进饭厅,女主人和男主宾应该走在最后,但如果男主宾是某位大人物,女主人和他也许会走在最前面。  入席:西餐入席的规矩十分讲究,席位一般早已安排好,这时,和你同来的先生或女士绝不会被安排坐在你身边。欧美人认为熟人聊天的机会多得很,要趁此机会多交朋友。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方形桌子的上、下方,女主人的右边是男主宾,男主人的右边是女主宾。其它客人的坐法是男女相间。男士在上桌之前要帮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坐稳后自己再入座。

大家落座之后,主人拿餐巾,你就跟着拿餐巾。记住:不管这时出现什么情况(如主人有饭前祷告的习惯),主人没拿餐巾之前你不能拿餐巾。

用餐:

一般的菜谱是三至五道菜,前三道菜应该是冷盘、汤、鱼,后两道菜是主菜(肉或海鲜加蔬菜)、甜品或水果,最后是咖啡及小点心。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胃的享受上,要多和左右的人交谈。甜品用完之后,如果咖啡没有出现,那可能是等会儿请你去客厅喝。总之,看到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站起来后,你就可以放下餐巾离开座位。这时,懂礼貌的男士又要站起帮女士拉开椅子,受照顾的女士不必对这一前一后的殷勤有特别的想法,这是他应该的。 告别:如果你不想太引人注目,你最好不要第一个告辞,也不要最后一个离开,在这其间你什么时候告辞都可以,只是一旦告辞就应该爽快地离开。

推荐电影及书籍:

西方贵族礼仪交际的电影 《公主日记》《纯真年代》

第6篇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选择题及答案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这指的是:(A)

A景泰蓝 B彩陶 C琉璃 D 铜鼎

3.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4.“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6.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7.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9.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10.中国第一长洞是:D

A王屋山洞 B赤城山洞 C青城山洞 D双河洞

11.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12.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A

A河南 B 甘肃 C陕西 D山东

13.苗族的传统乐器是:D

A笙 B笛 C萧 D芦笙

14.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15.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16.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3天

17.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A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普遍采用什么颜色?C

A黄色 B 紫色 C红色 D蓝色

19.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20.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21.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B

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2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23.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这里的“一寸”是用哪种古代计时器量出的时间单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壶

24.我国的戏曲脸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B

A雅乐 B燕乐 C清商乐 D蜀乐

25.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是:B

A《汉宫秋月》 B《白石道人歌曲》

C《白鸟朝凤》 D《 葬花吟》

26.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27. 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8.《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A

A吴 B贾 C王 D史

29.下列不属于我国四大传说故事的是:D

A《牛郎织女》 B《孟江女》 C《白蛇传》 D《山海经》

30.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C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31.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32.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D

A宣纸 B湖笔 C徽墨 D河砚

33.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A

A白鹿书院 B石鼓书院 C应天俯书院 D岳麓书院

34.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

A 8 B 10 C 12 D 14

35.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36.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A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38.微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B

A湘剧 B京剧 C豫剧 D川剧

39.京剧服装中男性角色蟒袍上的动物是:C

A蛇 B凤 C龙 D虎

40.“宰相”的“宰”最早指:B

A高级官吏 B官吏统称 C低级官吏 D皇帝

4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冯梦龙的著作? (D)

A、《初刻拍案惊奇》 B《喻世明言》 C《醒世恒言》 D《西厢记》

42、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D、相见时难别亦难

43、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4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D_”

A、士可忍,孰不可忍B、是可忍,孰不可忍

C、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5、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46、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B_

A、东周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47、“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48、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C)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9、王维擅长的诗体是_C_

A、咏物诗 B、咏景诗 C、山水田园诗 D、叙事诗

50、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看了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选择题的人还看:

1.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2.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

3.中华文化传统知识有哪些

4.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内容

5.春节有哪些传统文化知识

第7篇

葬礼(节选)

[苏联]A・别洛尔著 蓝英年译

花钱能免除兵役,

也能摆脱奴役,

可谁也不能从大地母亲的湿土里,

把你哭出来。

――摘自《民间葬礼歌》

老死不可避免的自然事件。有的时候人们没脸再活下去,等待它,招唤它。“我的寿数已尽,那个世界早就等待我了。”洛巴尼哈村的尤利娅・费多西莫夫娜说。德鲁日宁村的伊万・阿法纳西耶维奇・涅乌斯图波夫感到死亡临近了,自己给自己钉了一口棺材。棺材在上面的板棚里几乎放了一年。别人看来这有点可怕。但在老百姓对死亡的领悟中,有乍一看显得奇异的结合:对神秘的崇敬和日常的平静。年迈的时候体面地死等于体面地度过一生。只有精神懦弱的人才怕死呢。

正常人把自己不量折磨也不折磨亲人的死亡当成最伟大的和最后的幸福。同洗礼仪式一样,基督教仪式在这里同请求宽恕和埋葬的古代习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圣餐礼、涂圣油仪式和父母对孩子的祝福还得加上宽恕一切的请求和有关个人财产(衣服、职业工具和乐器、装饰品)的口头遗嘱。

在俄国农民家庭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给死者洗身,换上干净的,有时还是非常贵重的衣服。把死者放在长凳上,头朝圣像,盖上白麻布(尸衣),双手叠在胸前,右手里塞一块白手绢。葬礼在第三天进行,人们把特别尊重的死者一直抬到墓地。所有这些活动都伴随着哭声和哭丧歌。

北方有过同职业说书人一样的职业哭丧妇。人们常常把她们当作算命妇和女巫医,她们当中最多人具有真正的艺术天才,创造过自己的哭丧歌。

年迈老人的死并不被认为是悲伤的事,在这种场合哭丧歌和哭泣大多徒具形式而已。雇来的哭丧妇能够刹那间改变脸上的表情,用日常闲话打断哭声,然后再接着哭号。

阅读点拨

本文是描述俄罗斯民族葬礼风俗的散文。作者的着眼点主要是抓住葬礼富于特征的事物来写,从民俗学的角度反映民间风俗并赞美其看待死亡的生死观。语言平实准确,不事雕饰是其特征。阅读时思考一下:比较你考察和见闻过的本地葬礼习俗,有什么异同?结合俄罗斯人看待死亡的达观态,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见解。对开头的葬礼歌,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如有时间,把这些综合起来,写成一段短文。找出划线句子主干和定语、状语,并试试把这个的句子改用审美化的修辞来表达,比较一下表达效果。

焚鹤人(节选) 余光中

可是他的兴奋,是记忆,而不是展望。记忆里,有许多云,许多风,许多风筝在风中升起。至渺至茫,逝去的风中逝去那些鸟的游伴,精灵的降落伞,天使的驹。对于他,童年的定义是风筝加上舅舅加上狗和蟋蟀。最难看的天空,是充满月光和轰炸机的天空。最漂亮的天空,是风筝季的天空……丰硕而慈祥的四川,山如摇篮水如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他永远记得那山国高高的春天。嘉陵江在千嶂万嶂里寻路向南,好听的水声日夜流着。吵得好静好好听。像在说:“我好忙,扬子江存山那边等我,猿鸟在三峡,风帆在武昌,运橘柑的船在洞庭,等我,海在远方。”春天来时总那样冒失而猛烈。使人大吃一惊。怎么一下子田早喷出那许多菜花,黄得好放肆,香得好恼人,满田的蜂蝶忙得像加班。邻村的野狗成群结党跑来追求他们的阿花,害得又羞又气的大人挥舞扫帚去打散它们。细雨霏霏的日子,雨气幻成白雾,从林木蓊郁的谷中冉冉蒸起。杜鹃的啼声里有凉凉的湿意,一声比一声急,连少年的心都给它拧得紧紧的好难受。

而最有趣的,该是有风的晴日了。祠堂后面有一条山路,蜿蜒上坡,走不到一刻钟,就进入一片开旷的平地,除了一棵错节盘根的老黄果树外,附近什么杂树也没有。舅舅提着刚完工的风筝,一再嘱咐他起跑的时候要持续而稳定,不能太骤,太快。他的心卜卜地跳,禁不住又回头去看那风筝。那是一只体貌清奇,风神潇洒的白鹤,绿喙赤顶,缟衣大张如氅。翼展怕不有六尺,下面更曳着两条长足。舅舅高举白鹤,双翅在暖洋洋的风中颤颤扑动……

“飞得那样高?”四岁半的佩佩问道。

“废话!”真真瞪了她一眼。“爸爸做的风筝怎么会飞不高?真是!”

“又不是爸爸的舅舅飞!是爸爸的舅舅做的风筝!你真是笨屁瓜!”十岁的雅雅也纠正她……

(选自《余光中文集・焚鹤人》)

阅读点拨

词典释云,自然形成的为风,社会形成的为俗。放风筝,也是常见的民俗。作者是著名诗人、学者,这个文本写法比较复杂。第三人称叙述,运用心理、景物、行动、语言描法。语言富于激情,流畅中透着诗情,善用想象、比喻、拟人的写法。阅读时不妨思考一下,本文如果换成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将会怎样?仔细揣摸一下划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文中的对话,为什么那么有趣?划出运用得精彩、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甚至是名词,换个同义词比较一下,反复品味其中妙处。把文本朗读几次,把划线的语句读熟。

水乡情歌,溢满东升(节选)

东方莎莎

有鱼有酒,就离不开歌,无论闲时还是忙时,水乡的情歌更令人陶醉,这情不仅仅是男女爱情,更是亲情和乡情。

咸水歌,水乡人自己的歌,无论闲时还是忙时,在田间、基围、河堤或者老榕树下,水乡人都以歌抒情,以歌释怀,以歌会友,以歌结缘。十年前,我在水乡的河道上听摇船的大妈唱,今天,我却在水乡的胜龙小学,听学生们唱。

“乜野花开蝴蝶样,开花结子尺二长?”“豆角花开蝴蝶样,开花结子尺二长。”民间歌曲中蕴含了大量的生活常识和做人的道理,对人的启蒙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民歌走进第二课堂,正是寓教于乐的手段。我看见学生们载歌载舞,把一曲传统的咸水歌演绎得满台生彩,情趣盎然。过去的咸水歌站着清唱,表演成份寡淡:而走进学校的咸水歌。融入了现代化的音乐伴奏以及动作表演或者伴舞等新的艺术元素,更加吸引新一代年轻人,也有利于其传承和发展。

咸水歌起源于沿海,海水是咸的。广东江河密布、海岸线长,而水乡的广大水网地带,原是咸水海滩,经珠江水经年累月冲积而成。旧日水利设施颇差,每于冬末春初,多数沙田受海潮侵渗而产生咸潮现象,故称咸田地带,所以人们把这种水上歌谣称作咸水歌。

广东的水上民歌在历史上相当发达,清初学者屈大均曾有诗云:“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桨过”。以前,每年中秋节,水上人家都将小艇停泊在一起,举行集体唱咸水歌活动――“唱姑妹”。

上世纪50年代,中山的咸水歌和汕尾渔歌唱进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还将中山咸水歌选为民间音乐教材。

(选自《粤海散文》,2009年第4期)

阅读点拨

这篇散文采用的是我们在教材中见到的,最常见的自由、随意的写法,作者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来写,按大脑中联想的材料思绪自然成文,轻松、随意,既写印象,也写认识,写见闻,也写历史。在自然、平淡的叙述中,民歌与文人诗又似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这得益于作者的的采访、观察的功夫。想一想,这一片断的内容分几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咸水歌的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划直线处的成水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屈大均的诗,对文章有什么作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文段语言朴实无华,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试试把一些句子,换成用修辞句子表达,比较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文段用了不少长句,划曲线处的两个句子,前为单句,后为复句,分析一下它们的结构。

走进滇西(节选)

淡墨

在滇西大峡谷里,有一条十分有名的博南古道,但那已经成了历史和故事的一根线索了。当你看到独龙人至今还用两块石片磨碎粮食,当你看到碧罗雪山那永无改变的表情和姿势,那是免不了要伤心和叹息的。

但不管你对滇西的情感怎样翻云覆雨,滇西就是滇西。滇西是一部没有完全向世人展开的神话,是被大自然反复修改后的美丽,大山藏了又藏的姣好。

滇西。一个长在深闰人未识的楚楚动人的女子。到了滇西,愈是看不到的地方你愈想去看,愈是摸不得的地方你愈想摸……

美丽和神奇使得多少人想去闯滇西。于是,离别便成了大山永恒的主题。可滇西女子不会唱“哥哥走西口,妹妹泪长流”。滇西女子把男人送到山丫口,唱的是“大河涨水波浪宽,哥是浪子不恋山,妹变鲤鱼来戏水,郎是蛟龙要下滩”。滇西人的情感像澜沧江一样,在大山里弯了弯。滇西是一棵树,树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梦境。一个马哥头把滇西说得很神,他说他一泡尿便从泥巴里冲出来一砣翡翠,他用它从老外那里足足换了10万美金。

到了滇西,你才懂得什么叫刺激和兴奋,那带蛮荒味的“响马”倒是罕见了,在十字坡也不会碰到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但从“金三角”那边偷渡过来的犯,却经常与缉毒队在山谷里上演枪战片,骇人的枪声,惊落了老鹰黑色的自由和随意。与你同行的旅伴中,说不定就有十分老辣的警探。

看见太阳每天从这里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火红火红的。将这山谷里的日子夯得既实在又热烈。风把云驮来,云把雨驮来,万物生长繁衍得十分茂盛。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1997-1998)),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第8篇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1)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绕天运行一周为一纪,一纪十年。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7.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8.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服”,指帝王或*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阼”,特指帝王即位。

D.“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旧俗元夜张灯为戏。另有农历八月十五为“中元”。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又可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谏议大夫,始置于秦,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谏议大夫和右谏议大夫,分属于门下省与中书省。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明宗、太宗、文王、武王等。

D.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

1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

B.禁中,指皇帝所居住的宫苑。因宫苑禁卫森严,不许人随意出入,故称“禁中”。

C.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因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称“关中”。

D.致仕,“致”的意思是“给予”,“仕”的意思是“做官”,“致仕”指获得官职。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三种诗歌形式,后三者指三种表现手法。

B.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作品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C.“风”“骚”分别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D.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C.乡试,明清两代,指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唐代曾分全国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诗经》中各国的民间歌谣,自《周南》至《豳风》,共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春秋五霸,春秋时担任领导地位的五位诸侯,指齐宣王、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学政,古代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

1.答案:A

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答案:A

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答案:D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答案:A

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5.答案:C

解析: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坐姿,不是礼节的一种。

6.答案:B

解析:古代“一纪”是十二年,“四纪”为四十八年。

7.答案:B

解析:“南面”即“面南”,指登帝位。

8.答案:D

解析:“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

9.答案:C

解析:“五经”不包括《中庸》,应是《周易》。

10.答案:A

解析:“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11.答案:C

解析:“文王”“武王”不是庙号。

12.答案:D

解析: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3.答案:C

解析:“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应互换位置。

14.答案:B

解析:箕踞是一种倨傲无礼的姿势。

15.答案:B

解析:“齐宣王”错,应为“齐桓公”。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2)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机构。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简称“乞骸”。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礼遇的表示。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C.古代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后起的。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衣”在古代有更换衣服的意思,也是上厕所的一种委婉说法。

B.“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避席”,古人布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就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

6.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

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如“驾崩”“崩殂”等。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礼,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B.车裂,古代的一种*,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指水南、山北;阴,指水北、山南。如“华山之阳”指的就是华山的北面。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明清时学府称国子监。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1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舞曲。曲原为西域乐舞,后经唐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年间改用此名。

B.牺牲,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体全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期颐,“期”是期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指人*十岁,年事已高,指望儿孙赡养。

D.先,可作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权力机构之一。

1.答案:C

解析: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

2.答案:D

解析:“20岁时开始……”错误。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3.答案:C

解析: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

4.答案:C

解析:在古代,一般是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很少有字。

5.答案:D

解析:“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6.答案:C

解析:“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

7.答案:C

解析:“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8.答案:D

解析: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9.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10.答案:D

解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1.答案:D

解析:“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12.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13.答案:A

解析:“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14.答案:C

解析:期颐,指人百岁。人*十岁称“耄耋”。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第9篇

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

【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大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仿佛若有光( )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8、阡陌交通( )10、具答之(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11、咸来问讯 悉如外人( )(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无论魏晋( )

14、皆叹惋( )15、此中人语云( )16、便扶向路( )17、诣太守( )

18、寻向所志( )19、欣然规往( )20、寻病终( )

21、后遂无问津者( )22、渔人甚异之:( )23、便要还家:( )

【一词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乃:见渔人,乃大惊 ( ) 乃不知有汉 ( )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得:便得一山( ) 既出,得其船 (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 遂迷( ) 后遂无问津者 ( )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别的人说啊。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关键句】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④表现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想寻访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的作用——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美,使文章富有传奇色彩。

《陋室铭》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刘禹锡写过的名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点字词积累】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惟吾德馨( )( )5、苔痕上阶绿( )6、谈笑有鸿儒( )

7、往来无白丁( )8、无丝竹之乱耳(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何陋之有( )

[重点句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长上了台阶,使台阶绿了;草的绿色映入门帘,使屋内也绿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见识浅陋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关键句】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主题思想】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点字词积累】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重点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关键句]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2.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2、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重点注释】

1、选贤与能( ) 2、古人不独亲其亲( ) ( )

3、不独子其子( ) ( )   4、男有分,女有归( ) ( )

5、货恶其弃于地也( ) 6、盗窃乱贼而不作( ) ( )

7、是谓大同 ( ) ( )

【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理想社会。

[关键句]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请同时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句子。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应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对应句: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对应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峡》

[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内容概括]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世上犹有贫穷的思想感情。

[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2、一词多义

[绝] 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一词多义

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阙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 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清 ①回清倒影清 (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 (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5、 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5、其他词语

[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重点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挡在这里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天气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时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关键句]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8、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9、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2、《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三峡》一文中,间接表现江水相似特点的句子则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到三峡旅游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峡,春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