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8:52: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礼仪课程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积极情绪如兴奋、喜悦等
新课程带来了新思想,也促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提升,新课程的理念符合他们对教育的理想和追求,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予以积极接纳,这类教师对新课程反映的是一种兴奋、喜悦之情。
2、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压抑、担忧等压力过大和倦怠感等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过度的压力导致教师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有调查表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压力已具普遍性,90%以上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的实施是有压力的,其中67.8%的教师认为很有压力或极有压力感。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不仅使教师感到身体不适,且对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另有调查显示,新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也使教师产生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表现为否定故我的失落感、权责失衡的无助感、力不从心的焦虑感、敷衍塞责和抵制迁怒。
3、复杂情绪
部分教师认同改革的方向和理念,但实施中的挑战和问题,又让教师犹豫和彷徨,对改革产生了复杂的情绪。
二、教师消极情绪问题的缓解
1、增强教师专业自和能力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缺乏专业自而无法参与课程策,无权感让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产生了许多消极情绪。而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专业能力不足,也导致了教师消极情绪的产生。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把增强教师的专业自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结合起来,让教师拥有专业自,包括制定课程政策的参与权、对国家和地方政策课程政策的建议权、教材选择权、教材改编权、课程实施权,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只有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才能更好的发挥专业自。当教师感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拥有或更能够创造机会,认识到那些政策中蕴含的东西能让他们自由做出充分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并承担行为后果的责任时,他们的专业自和专业能力就相应得到提高了。
2、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群体中较多发生的情绪困扰主要是指较为长期地陷入强烈的负面情绪状态的情形,诸如持续消极的心境,过度持续的紧张感,焦虑等。这种弥漫着的不良情绪则可能引起生理上、行为上的消极反应,使身心失调。身心失调反过来又加重了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长期持续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教师情绪的管理与调节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应该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缓解教师消极情绪问题的根本举措。
3、建立有效的改革运行机制
学校和行政部门要调整现有的组织结构和规章程序,建立有效的改革运行机制,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举措。建立行政吸纳和咨询制度,让专家、一线教师和有关各方人员参与决策,听取各方意见,以改进课程方案,确立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课程改革机制,形成课程改革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完善教材的审定制度、考试制度,建立与课程改革相一致的评价制度,建立课程实施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在教师的培养方面,摒弃培养教书匠式的教师教育与封闭性的培训模式和体制,建立开放性、发展性的教师教育与培训机制。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EDA;Moodl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97-02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自2008年起列为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综合考试,全国统一命题重点课程,各高校对该课程都十分重视,相关专业都列入强化建设的重点课程[1]。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非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常常具有“喜软怕硬”的特点。特别是有些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重软轻硬”。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该门课程自身的特点。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其涵盖的知识面很宽、跨度大、教学内容多,并且较多概念和实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2]。同时,课程中与硬件有关的许多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验环节才能加深理解。但很多高校由于学时有限,没有开设实验,学生无法通过实验环节进一步加深理解。因而,学生很可能因为部分概念和原理无法清晰的掌握,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反之,上层软件开发由于与实际应用挂钩、操作多于理论、学生因易上手更能获得成就感等原因,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实验环节的问题。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实验课程是基于X86的实验箱,采用连线的方式进行。该方式需要学生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并在试验箱上完成大量的连接线操作。这种方式面临的问题是:首先,由于学时的原因,学生可能并没有学习过汇编语言;第二,实验箱的电路由通用集成电路组成,与理论教学中使用的电路并不能直接的对应上;第三,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箱上的连线经常接触不良,指导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连接线的操作上。另外,实验箱的功能难以扩展,实验内容相对比较固定,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无法进行有创意的或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真正通过实验环节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只是机械的按照操作步骤完成程序的录入或连接线的接入,更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3.社会需求的导向。目前,“互联网+”时代正在来临。这是一种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种融合的模式使得不同行业的许多企业加大了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相应的增加了许多计算机相关岗位。但目前,大部分这种与互联网融合的模式还停留在不是很深入的层面,这些岗位的需求也主要集中在Java、.net、PHP、Python以及其他上层开发软件研发人员上。这样为了更好的就业,学生在学习上必然重视与应用软件相关的课程,而忽视抽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类课程。同理,某些计算机院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大量增加此类课程的学时,而削减专业基础相关课程的学时。
4.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的教学与管理资源不足,再加上游戏机、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冲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体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非重点二本院校。此类高校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的第一志愿可能并不是计算机专业,他们的专业兴趣不浓,毕业后也不想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读大学可能只是想获得本科文凭。因此,这部分学生在遇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这类比较抽象的课程时,学习过程中稍稍遇到挫折,便可能选择放弃。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虽然存在着以上诸多问题,但因此就减少该门课程的学时或者是放弃该门课程,而加大应用软件的学时,对计算机专业来说就显得本末倒置了。我们认为为了培养出高层次的计算机人才,加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建设是有必要的。
1.知识环节的衔接的需要。计算机组成原理虽然属于硬件类课程,但其在计算机的软硬件课程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因此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基础,对操作系统、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等软件类课程的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毕竟硬件是软件运行的立足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中许多难以理解的行为都是与计算机硬件行为息息相关的。
2.应对竞争的需要。目前虽然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面临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由于上层软件开发的门槛较低、上手较快,很多相近专业或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自学或者是培训班培训就可以应聘这些岗位。再则,上层软件开发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需要开发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很多时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后可能还更加具有竞争力。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没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单单只是对某些开发软件的入门、编程工具的熟悉是不行的。一个优秀的程序设计人员,应该能够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等课程融会贯通。只有这样,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能成为高层次的计算机人才,在竞争中才具有优势。
3.更好的把握就业机会的需要。目前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物联网、可穿戴计算机、智能家居、智能硬件等新技术发展势头也非常迅猛,与这些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也非常多。而这些技术更加偏向于底层,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嵌入式技术、数据结构以及程序开发基础,而这正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的优势。
三、对改革的一些思考
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有如下一些思考。
1.加大对电子课件的研制与投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没有太多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学生学习的难度按理本不应该太大。但用语言或者文字的方法来描述计算机的行为显得过于抽象,从而导致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而图像、动画等表现形式往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帮助其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因而,在教学构成中采用图像和动画等表现形式是很有必要的。目前,一些较经典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材的电子课件已经做得很好,很多高校均直接无修改的应用于教学。这些课件已经包含了动画设计,但这些动画主要还是采用PowerPoint进行设计,在一些知识点的展示上还不够具体和形象。因此,对一些难以讲诉的难点、重点,教学单位应该投入时间和精力,采用Flash等方式设计更加形象生动的动画来进行知识点的展示。
2.基于Moodle的教学方式。由于课时有限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完全理解所教授内容,必然要用大量的时间在课外进行课程的学习。如何有效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就成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代码的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中正得到广泛运用[4]。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该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库,以提供给学生进行自行学习;同时,还可以构建测试平台,帮助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特别的,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讨论、聊天、投票等活动的方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这种基于Moodle的教学方式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
3.实验教学的改革。EDA技术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为设计载体,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以计算机、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软件及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用软件的方式自动完成硬件系统设计的一门新技术[3]。应用该技术可以在行为层对数字电路进行描述,而使数字系统的设计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将其应用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课是可行的。国内外不少高校均开始将EDA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6]。这些高校一般也购置了EDA实验箱,并开设了EDA技术课程,讲授HDL以及FPGA/CPLD相关知识,而在该课程实验中设计的锁存器、存储器、加法器、乘法器、CPU等模块均可以应用到组成原理的实验中。因此,整个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都可以基于HDL+FPGA的模式来完成。这种实验模式能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各个部件实现的原理,各个部件间地址、数据、控制信息的实现和传输等知识环节的理解,让学生能从整机系统上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和模型机的设计。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计算机专业特色、满足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应该加大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建设。在课程表述方式、教学模式与技术手段以及实验方法等各个方面均要结合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探索,同时在教学管理上也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力争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该门课程真正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时海亮.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安排的研讨[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9):11-13.
[2]王庆香,蔡逸仪,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361-363.
[3]潘松,潘明.现代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邓国民.基于Moodle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提升 ;公共绿地;整体环境;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荔湾湖公园升级改造工程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建设在总体上大致必要、必要可行,但是在具体的细节落实上仍有部分值得商榷的地方,概列如下:
1.应当加强对原有文化的保护及延续
荔枝湾(一期)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治理让荔枝湾涌沿岸景观得到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佳绩。然而由于前期项目的开展,使得名闻国内外的西关古玩一条街其积聚十余年的商业气氛消失一旦,延续广州“仰忠街”之痛;且于工程进展期间恰逢端午节日兼施工上没有做好的“让路”安排,泮塘龙舟活动被迫因此中断一年广为市民所诟病;本项目即将开始之时,拆除了早已成为广州人集体记忆的荔湾湖公园儿童游乐场,痛失人居环境整治中儿童游乐的好去处。在“荔径云堤”景观区域,利用项目规划中的园林建筑,引入古玩商业元素。一则尽量恢复原有商业余脉,二则可以以商铺租金的收入弥补本项目的营运开支;在“珠水筑步”景观区域,不论原有或拟建水闸,考虑龙舟集体进出的大空间需要进行改造,以传承地道广府水乡文化,并为涌内观光之用的游艇下珠江游览作长远预留;宜在本项目一些小场地添加非机动游乐设施,为附近居住及前来观光之儿童嬉戏游乐用,弥补原有儿童游乐场缺失之憾,增添项目之人性化。通过如上建议的落实,力图实践项目所言之“文化牌”策略。
2.园林建筑的几点建议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中,强调园林建筑沿用广府风格,但插图却有不少为苏杭园林建筑风格,疑未能把握本地建筑之特色所致。
建议对“荔径云堤”建筑组团沿涌而建皆为虚廊虚轩,在设计手法上过于轻柔,宜有实轩加重份量。轩现皆为卷棚歇山,屋顶形式宜有变化及组合;“荔香别院”建筑宜在灰塑、砖雕上强化广府建筑文化元素;如意桥为钢木结构,与一期及相近荔湾湖之明远桥风格相去甚远,且与饮和坊的中轴线难以构成刚烈之感,宜沿用一期石桥风格以成统一协调并构成饮和坊庭园中轴线之稳重;明远桥之附桥宜仍沿用拱形为妥以成飞虹驾水的诗意。
3.绿化改造
绿化是公园的根本所在,对能保留的乔木应尽可能保留,因为园林三要素中是其有生命的,是要漫长时间才可以成林的,才能为市民提供一片遮风挡阳的绿荫,因此对其应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的整体性,不会在升级中把绿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4.在细节上营造花园城市
从环保节能角度看,景观灯光设计宜分为节日模式、常日模式以适应不同情况下对景观照明的需要。由于“食德饮和”景区引入了餐饮业,在环境影响分析中,宜对其在项目投入使用阶段的预测进行评估,以减少油烟污水对河涌景观整治的胜利果实的摧毁。结合一期工程,建议雨污分流,使水质实现彻底的好转。无障碍设计,音响系统,安保系统等方面应在项目的方案设计中有所体现,以体现人文的关怀。
5.环境的整体性考虑
环境的整体性,好比人体的整体性,是有生命成长而不能随意分割的,尽管整体环境的建构,会分出许多不同的专业,然而各个专业应该都站在“共同营造一个美好而完整的环境”的前提下来效力。园林景观设计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部份,是提升环境局部乃至整体的视觉美质,然而随着不同环境条件与问题复杂程度,而不能灯光设计、园建、绿地设计各自为政,或强行揉合在一起,“东施效颦”,把升级工程变为了破坏性的建设。
园林景观设计常犯的两种“拼贴”,前者出自设计者在面对一个环境的整体,其“内心的思绪”尚未建构完整前,便习惯性地在书刊杂志作品中寻找摄影照片里的情境细节,进而将这些片段的“情境”拼凑成对设计动感的来源。如同Kenneth Frampton所说:“摄影杀死了建筑”一般,我同样深感:“摄影杀死了园林景观设计”。
第二种的拼贴出自片面地以为:“园林景观环境总包含各种不同的‘设计元素’(即花台、水池、铺装、阶梯、座椅-------等等)”,因此,便以“元素”的组合与拼贴成为环境建成构的主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见许多设计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元素”,却读不出这个环境中的“主调”,如同一张纸填满各样的音符,却总奏不出令人感动的音乐一样。
6.结论
我们生活的环境随着时间而不断地更替演化,整体环境景观,也将因园林景观日受政府、市民的重视而加大投资而改变。
当一个崭新的时代展现在我们眼前之际,我们一方面回顾努力的成果,也该警醒于以往操作思考中可能的“迷思”,或许我们从Meining所提的“掌握在我们手中的事物”及“我们内心的思绪”再出发,也从Alexander “对周围环境创造不断延续的整体架构”来自许,我们将可以逐渐理出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在远期规划广州市整体环境改造中的定位,在“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后再发展为“山水园林城市”。“云山珠水”下的我们下一代将有可能比我们这一代人从环境景观中享受到更多的生活美景。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
[2]L.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3]Meining,《The Beholding Eye:Thevisions of The Same Scene》、《The InterpretationofOrdinaryLandscapes》.
[4]CamilloSitte,《城市建设艺术》.
[5]ChristopherAlexander .《ANewTheoryofUrbanDesign》.
关键字:Ip指数,线性回归,标准击实功,最大干密度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土的孔隙中完全没有水时的密度,称干密度;是指土单位体积中土粒的重量,即: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土的总体积之比值。土是混合物,是固、液、气三相体,要想将土压实,只能采取排出土中气体或液体的方式。所以施工现场土的干密度大小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压实功、含水率等。但最根本的还是与土本身的物理性质有关,即土的塑性指数和颗粒组成等。
塑性指数IP是指液限和塑限的差值,用不带百分数符号表示,即:IP=WL-WP。塑性指数表示处在可塑状态的含水量变化范围,其大小与土的颗粒组成(黏粒含量)等因素有关,土中黏土颗粒含量越高,则土的比表面积和相应的结合水含量愈高,因而IP值愈大。由于塑性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应了影响黏土特征的各种重要因素,因此,当土的生成条件相似时,塑性指数相近的黏性土,一般表现出相似的物理力学性质。将IP指数按如下分类[1]:
IP
10
IP>17 黏土
本文从塑性指数和颗粒组成入手,依托南宁外环高速公路,对均布于南宁周边的近300个土样的颗粒组成、塑性指数和最大干密度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对这一区域内的土样有一个规律性的总结,以助于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能更及时预测最大干密度,保证工程的快速健康施工。
1 试验方法
为得到土样的塑性指数,需知道液限和塑限。取适量土样过0.5mm筛,采用液限碟式仪试验得到液限,塑限滚搓法得到塑限,或是采用液限和塑限联合测定法同时得到液限和塑限,要据公式IP=WL-WP计算塑性指数。
用筛分法得到土的颗粒组成。对于无凝聚性的土,可根据最大粒径取适量的土,直接用标准筛进行筛分试验,得出各粒径颗粒含量;对于含有黏土粒的砂砾土,需在盛有清水的瓷盆中,浸泡并搅拌,使粗细颗粒分散,将浸润后的混合液过0.075mm洗筛,反复冲洗,直至盆筛上没有小于0.075mm颗粒存在,烘干后用标准筛进行筛分试验,得到各粒径颗粒组成。
最大干密度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2]中的击实试验获得。采用重Ⅱ型标准击实,分三层击实,每层击数98锤,单位击实功2677.2Kj/mm3,试筒采用大试筒,体积2177cm3。取5-6个含水率梯度为2%的试样击实,将结果绘制成含水率-干密度曲线,找到曲线的顶点,得到最大干密度。
2 最大干密度分布区间
将南宁周边近300组土样试验所得IP值按上述分类标准分成三类,以最大干密度为横坐标和5mm以上颗粒含量、0.075mm以上颗粒含量为纵坐标,将试验数据绘制到坐标系中,得到最大干密度分布区间图中下:
(A)(B)
图1IP
(B)
图210
(B)
图3IP>17时5mm和0.075mm以上颗粒含量与最大干密度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IP指数不同的区段,土样的最大干密度有着规律的变化,当IP
现将所有数据汇总如下表
表1最大干密度分布范围
知道上表中的一个未知数,便可知另一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3 线性相关方程的应用
现取土样1,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进行颗粒分析、液塑限和击实试验,得到IP指数为8.1,5mm以上颗粒含量为32.2%,根据表1可计算得到干密度的范围1.95
表26个土样最大干密度简易判断值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随机取的6个土样通过击实试验做出的最大干密度都在计算出的范围内,这充分说明统计的土样已基本包括了南宁周边所有的土样,只要根据塑性指数分区以及土的颗粒组成,便可通过计算得出最大干密度分布区间。对于施工现场,可根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中“土的简易鉴别、分类和描述”简易判断土的类别,确定塑性指数分区;再取一定重量的土过5mm筛,计算得出5mm以上颗粒含量,查阅表1计算出最大干密度范围。需要指出的是,在施工现场,如果填土是黏性土,则不可用0.075mm筛进行筛分试验,否则会有很大的偏差,此时只能根据5mm以上的颗粒含量简易估算最大干密度。对于室内常规试验,则可采用此法检验击实数据的准确性。
4 结论
当土的生成条件相似时,塑性指数相近的黏性土,一般表现出相似的物理力学性质,最大干密度与颗粒组成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
南宁周边地区土样可根据塑性指数、颗粒组成查阅表一间易判断最大干密度分布区间。
现场特殊情况下可根据5mm以上颗粒含量简易判断最大干密度分布区间。
通过表1可对击实得到的最大干密度的准确性进行简易判断。
参考文献
“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领会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特征,并能够把握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对此往往停留在形式的模仿上。如何实现从形式模仿到意义建构的转化呢?课堂教学中,我从对比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思维建构过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的教学和思考分享如下。
一、对比分类,建立基本的数量关系
教学片断:
师:路程是一个数量,由路程你想到相关的什么量?
生1:速度和时间。
师:对比一下时间和速度,想一想,这几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2:路程=速度×时间。
生3:速度=路程÷时间。
师:说得不错。像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就叫做相关联的量。观察对比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联的量?
……
反思: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已有经验被激活,从旧知发展到新知。在此环节中,我采用对比的方法,开门见山地从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进行相关的推理和分类,使学生轻松地从旧知复习转入对新知的探索,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对比建构,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片断:
师: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有两个变化的量。
生2:我发现有一个量是不变。
生3:我发现路程在变,速度也在变。
师:大家从表中看到有变量,也有不变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对变量有了一定的研究后,我继续让学生从表中按正反两个方向寻找变量,并分析其中的关系。学生认为表中的时间和路程都在扩大与缩小,即时间扩大几倍,路程也跟着扩大几倍;时间缩小几分之几,路程也缩小几分之几)
师:也就是说,路程随着时间变化,并且变化相同的量。
(学生还发现可以套用公式,用“速度=路程÷时间”算出小明每小时行驶50千米。据此往下推测,就能知道小明5小时行驶250千米,因为“路程=速度×时间”)
师:也就是说,骑车的速度是一定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有规律的数量关系。(将数量关系的讨论转入对有规律变化的两个数量关系的探讨中,使问题逐渐清晰明朗化。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速度和时间是对应的,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速度不变)
师:这个不变的速度,就叫做一定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
反思:数学知识往往抽象大过感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数量关系梳理后以直观的形式呈现,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述教学环节,我从三个图表的对比入手,引导学生发现表格中不同数量关系的变化:同样是路程和时间,却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具有正比例意义的两种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那么,如何确定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呢?在探究中,学生真正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三、对比探究,反思概念的意义建构
教学片断:
师:根据“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这个规律,表中还有没有正比例关系?
生1:没有,因为不存在相等的比值。
师:现在思考一下,如果使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个变量,用R表示比值,你怎么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2:正比例关系可以用x/y=R(一定)来表示,R是个一定的量。
师:这里的y和x代表什么量?再举一些正比例的例子。
……
反思: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学生通过探究得到比值一定的变量规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和强化,并提出问题:“根据‘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这个规律,表中还有没有正比例关系?”学生由此展开对比思考,对抽象的正比例概念有了自己的认知和体会,进而建构概念意义,形成自己的结论,然后我引导学生由具体事例抽象出字母,完成数学思维的建构过程。
关 键 词:体育管理;私人教练;专业能力;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健身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80-05;G81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44-03
在有关健身俱乐部的相关研究中,多数是探讨企业绩效、服务品质或者是私人教练的职业素质[1-2],而对私人教练专业能力的相关研究较少。私人教练有别于器械教练、团体操课教练,是针对会员的需求,一对一地通过器械的训练和营养的补充来达到会员的需求,因此,私人教练专业能力有可能直接影响会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本研究在于探讨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和国际健身俱乐部和恒祥国际健身俱乐部有私人教练指导的会员。
1.2 研究框架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私人教练的专业能力、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是否呈正相关。依据相关文献[3-8]分析,归纳成本研究的概念框架(图1)。借以分析各变量间的关系。其符号代表的意义:ξ1(专业能力)、η1(顾客满意度)、η2(顾客忠诚度)、X1(专业态度)、X2(专业技能)、X3(个人特质)、X4(沟通技巧)、X5(专业知识)、Y1(服务态度)、Y2(兴趣与成就)、Y3(价格与促销)、Y4(向他人推荐)、Y5(再购意愿)、Y6(保持良好关系)。
1.3 研究假设
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及本研究目的,提出下列研究假设:H1: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H2: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忠诚度有正向影响。H3: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有正向影响。
1.4 操作型定义与问卷设计
操作型定义就是通过外在的观察和测量或操作过程来得知概念的层次意义。因此,操作型定义能够说明研究的概念该如何衡量。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来衡量: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无意见”,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本研究的操作型定义如下:
1)专业能力。本研究所指的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专门职业时所需具备的能力。即从事该工作所应有的知识、技能、态度达到专精程度,而能有效执行其角色任务。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专业能力衡量题项32项,经前测删除6题,共计26题,来评估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个人特质”、“沟通技巧”、“专业知识”5个层面。
2)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于产品认知绩效及所购买产品的付出与获得的报酬是否有满足的认知状态。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健身俱乐部会员的满意度衡量题项,共计22题,包括“服务态度”、“兴趣与成就”及“价格与促销”3个层面。
3)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是指顾客尽管受到环境和行销手法的影响而引发可能潜在的转换行为,但顾客对产品喜好的承诺不变。本研究采用Peltier与Westfall[8]的衡量指标“再购意愿”与“向他人推荐”再加上对私人教练的“保持良好关系”3个层面来进行顾客忠诚的衡量。
1.5 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1)效度检验。根据本研究内容,选取体育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共计12位专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效度检验,对调查问卷中经初步筛选与论文有关的题目,使用李克特三级量表,请专家对所预备调查的问题的重要程度给予认定,剔除不重要的指标,添加遗漏的内容,从而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专家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2)信度检验。通过科隆巴赫信度分析,对问卷的内容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各变量的信度与整体信度的分析见表1,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6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由于无法精确掌握会员来运动的时间,对2012年10月15日—10月21日来运动的会员进行便利抽样方法发放问卷,问卷发放共4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47份,有效回收率为86.75%。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问卷回收后,将资料编码建档,采用SPSS for Windows13.0及LISERL 8.2进行各项统计分析。以LISREL模型验证各研究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而判断整体模型的适配度,即判断理论框架与观察资料的适配程度。由于研究框架若要适用于LISREL 套装软件的应用,则必须在经过适当的模型转换以证实研究模型的整体适配度与各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大小和方向。本研究除了χ2检验外,也有适配度指标χ2/df、GFI、AGFI、RMSEA、RMR、CFI及IFI等来衡量。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整体模式适配度的检验
从表2可知,其整体模型适配度的χ2=204.94,P=0.00,χ2/df=4.9,介于3~5之间并达到检验标准,表示模型的适配度良好。GFI、AGFI值介于0~1之间,越接近1时表示模式适配度越好,其GFI=0.90表示适配度良好,而调整后的AGFI=0.84,接近临界标准。RMR=0.044表示适配度良好。RMSEA=0.108,接近临界标准;其CFI、IFI皆为0.92都大于0.9,表示适配度良好。因此,χ2/df、GFI、AGFI、RMSEA、RMR、CFI及IFI等数据表明,本研究模型整体适配度良好。
1)H1经检验结果t值为6.89(P
2)H2检验结果t值为0.41(P>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假设“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忠诚度有正向影响”不成立。也就是说,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忠诚度没有正向影响。
3)H3检验结果t值为3.86(P
4)虽然私人教练专业能力无法直接影响顾客忠诚度,但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而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也有正向影响,因此,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忠诚度有间接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1)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有正向影响;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忠诚度没有正向影响,但因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而顾客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也有正向影响,因此,私人教练专业能力对于顾客忠诚度有间接的影响。
2)本研究是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家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专业能力、顾客满意度及顾客忠诚度的研究,建议后续研究可对其它地区健身俱乐部进行研究或加以验证比较,或是以不同类型俱乐部的私人教练专业能力作为比较。而且后续研究者可增加人口统计学、服务品质等变量,更加全面地了解俱乐部会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郑艳静. 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职业素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1.
[2] 许应荣. 对上海大型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职业素质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12(22):292-293.
[3] Hall G. E,Jones H L.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a proces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M]. New York:Prentice-Hall,1976.
[4] Cardozo R 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ustomer,effort,expectation and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5,2:244-249.
[5] Fornell.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a Swedish experie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56:6-21.
[6] Reichheld F E,Sasser W E. Zero defections:quality comes to servi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68:105-111.
关键词: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艺术院校;理论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159-03
布鲁纳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西方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吸收了瑞士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和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对比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在上个世纪60年代被称为-种创举,在美国国内外教育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其产生的影响延续至今。
一、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人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通过主动地选择知识、记忆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而完成这一过程的最佳手段就是“发现”。人们把他的理论称为认知一发现说。
布鲁纳在其著作《教育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一)结构应该成为整个学习或教学过程的中心。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具有结构的,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
(二)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即设计一个适当的形式或者教学程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是按照仔细的、规定好的步骤来前行,而是以牵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可以实现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的办法。从而找到答案。虽然答案不一定正确,但“直觉思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的心智活动,因此它就可能转变为“发现学习”的前奏,对学生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大有帮助的。
(四)学生的内在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布鲁纳提出,教师应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把我们要说的东西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现成”的知识,如果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这些“现成”的知识,学习效率和效果是不太理想的,也是不科学的。国内目前大力提倡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把人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培养良好的价格人格。”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这个传统的灌输教育思路进行“革命”:提出知识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学生来发现的,因此学生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等待学生来发现的“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地调动心智活动,主动去“发现”知识、检验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完成整个学习的过程。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及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艺术类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导致了艺术类院校的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已成为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任课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性格特征、思维特征还是在行为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结构方面:文化素养与艺术技能失衡、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脱节。据统计,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录取时文化课分数线约为高考二本线的65%。艺术类院校很多学生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分数达不到二本分数线以上而中途转向报考艺术类院校的。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偏弱。而且长期以来,在文化课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上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的失衡,使他们养成了一种轻视文化理论学习、偏重专业技能训练的习惯,这导致了他们内在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也将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在艺术道路上究竟能走多远。
2.性格特征方面:内心丰富细腻、情感表达率真、爱憎分明、带有情绪化倾向和喜欢彰显个性。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的显现,因此情感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情感丰富也是对艺术创作者的一个要求。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往往情感丰富细腻,表达情感非常直接,很容易对外界对象产生爱憎分明的情绪化的判断。此外,艺术类专业是具有开放性的专业,主张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因此,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的观念往往比普通院校的学生更为开放灵活,更喜欢特立独行,从穿衣打扮到言谈举止,都想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3.思维特征方面: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创意思维和发散思维胜过逻辑思维,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突出。受自身特点及专业学习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善于用直观的、鲜明生动的发散思维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在对形象、情节、情感、行为的把握和运用上,善于求新、求异、求变,善于敏锐捕捉社会和人的内在变化和特征”。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往往有余,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普遍不强。他们习惯于用感觉去判断这个世界,而不是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倾向于回避和排斥严谨的、枯燥的理论知识,这导致他们无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对问题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浅层,无法直达本质。
4.行为特征方面:求新求变、实践能力强、处事随性、不喜欢墨守陈规、集体参与愿望淡泊、协作能力不强。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由于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容易对新生事物产生兴趣,求新求变是他们的显著特点。这种精神使得他们经常可以萌发一些创意,敢于突破常规,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长期的专业学习、艺术特色的培养模式,都给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使他们养成了独立行事、个体行动的习惯。他们参与集体合作和体会团体成功的机会不多,集体观念比较淡泊,协作精神比较缺乏。
(二)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艺术类院校理论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学内容更新很慢,教材长年不变,案例陈旧,无法让当代学生产生共鸣,更谈不上激发兴趣。第二,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仍然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教师满堂讲,学生低头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热情不高。第
三,检验学习的手段不够科学。艺术类院校的理论课考试基本上采用闭卷或开卷的形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单靠一张卷子上若干道题目来判断,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学生们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死记硬背,考完了也就忘记了,这种功利化的学习方式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艺术类院校理论教学课程中布鲁纳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的应用
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注重对所传授知识的宏观梳理。优化学习内容。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强调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单纯的知识讲授不能够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印象,很容易讲完过后就忘记了。所以,教师对所传授知识的宏观梳理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笔者在给学生讲授《艺术概论》课程时,一般先会带领学生研究教材目录,讲明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任务,帮助他们理清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提炼目录中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去把握教材的要点。此外,每节课之前,笔者有意让学生们对上节课的要点进行简单的回忆和总结。
(二)优化课堂教学程序。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强调了合理的教学程序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笔者据此认识到优化课堂教学程序的重要性。但如何做到优化呢?笔者认为必须把握一个原则:抽象与形象的兼顾。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弱,过多的理论灌输往往会适得其反。而运用形象生动的案例,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笔者在讲到东西方园林的差异时,先从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想差异和文化差异人手,使学生明白东方人重感性,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人重理性,强调“天人对立”,这是导致双方审美观念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东方人追求的是“自然美”,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效果,喜欢幽闭深藏:西方人则崇尚“人工美”,注重秩序,喜欢开阔坦露。随后,笔者以亲身游历体验,辅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分别对东西方的园林风貌进行讲解和展示。这种优化的课堂教学程序抓住了学生们的心,他们反映仿佛亲临东西方园林之中,体会到了东西方园林的差异。
(三)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必须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天性好动,不太适应单纯的“听讲+笔记”的授课模式。为此,笔者除了在课堂教学程序上进行一些设计外,还注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与变化,将静态讲授与动态展示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因材施教,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音乐舞蹈类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易于开展互动式教学。笔者跟学生谈到艺术的个性化特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有时即现场请两位学生坐在钢琴面前,以“心情”为题,即兴演奏一段旋律。之后请同学们猜测两人当时的内心状态。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人演奏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欣赏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中,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深沉一些,更擅长于冷静思考。对于他们,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都是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当笔者讲到艺术门类当中的绘画一章时,恰逢笔者所在学校举办一个大型的当代名家水彩画展览,于是笔者将美术馆变成了课堂,挑选了几名学生担任讲解员,请他们为同学们当众讲解作品,同时请专业教师现场做点评。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和思考。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内在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有一种新发现的感觉。笔者据此认为,“教”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充分发挥潜能,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思考中“发现”知识,而由于“发现”知识带来快乐因此更加喜欢学习和思考,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给学生安排展示其个性和思想的机会,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在学习和思考中“发现”知识。譬如,笔者在给学生上《文艺欣赏与写作》这门课时,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自行挑选一个选题,做好课件,利用课堂上的前十五分钟上台讲授。结果发现,他们关注的知识点远比笔者想象的要丰富,对很多问题也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发现”和掌握了很多知识,笔者也从中收获不少,更新了思维方式,可谓教学相长。
一、中医护理课程发展现状
1、中、西医护理课程分离。
中医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中医和西医两个专业,课程为西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和中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将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分离不但要重复学习护理内容,而且使学生在应用护理知识时思维也会出现分离,在应用时要首先区分是中医护理还是西医护理,不利于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传播,不能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护理思维,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中,当前已经实现了中西医临床课程整合,而对于中医护理专业来讲也要实现中西医护理课程的整合,这是中医护理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长期医护不分
因为很多历史发展原因在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实现医护分离,在建国以后才逐步实现了中医护理学的独立发展,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大量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学才逐步得到了分离形成了一个独立学科。客观来讲中医护理学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系统,但值得提出的是这一学科来源于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护理理论根植于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对中医护理学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促进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3、中医护理处境尴尬
中医护理学发展遇到的阻力不但包括上述因素,还存在下面这些原因:在医学临床上应用中医护技术较少,就是在中医院很多护理人员也选择应用西医护理技术,一般情况下只有医生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护士只是起到配合作用。在学校掌握的中医护理技术得不到有效应用,限制了学习热情的发展,给教师的传授也带来了很大困难。中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整体观念”、“治病求本”,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才能看出疗效,不如西医治疗迅速。所以医生在选择治疗疾病的技术时因为受到经济利益和利已思想的影响,都会选择西医技术,因此中医护理应用一再受到排挤而不能健康发展。
二、对策
1、整合专业课
(1)中、西医护理操作技能课程的整合。
西医护理学和中医护理学在内容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将两门学科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在护理学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如在西医护理学的热疗法部分引入中医护理学的热熨;在西医护理的注射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穴位注射技术;在西医护理的灌肠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中药灌肠技术等。利用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中医护理技术属于护理操作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病人护理问题时,可以自然想到应用中医理论和操作技术,而不会只有在中医院或中医科才会想到应用中医护理技术。
(2)中西医护理临床课程的整合。
把中医内科护理学和西医内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西医内科护理学,为了彰显中医特色可以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作为框架。如针对一种病症可以依据病因、分辨病症、进行检查、应用中西医进行治疗与护理等进行综合治疗;还有,可以将中医骨伤科护理学与西医外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实现中西医儿科护理学的结合和中西医妇科护理学的整合。全面实现中西医护理学课程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在遇到一种病症时可以自然应用中西医理论进行思考,而不将中医与西医分裂开来,使中医护理得到良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护理意识。
(3)扩展课程的整合。
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护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理论,不同学科之间出现相互渗透与相互交叉现象越来越多,如护理美学、护理教育、社区护理、老年病护理、健康教育等,因为规定每门课程都要有学分和学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安排大量学时;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大量重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应受一本教材一门课程思维的限制,可以研究将课程设置为护理人文社科扩展课程和护理临床扩展课程,第一种课程可以包括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第二种课程包括社区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健康护理等,在充分研究这些课程的基础上,提炼出这些课程当中的新理论和新知识,实现全面整合防止重复讲解,使用最少的教学时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材
当前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过程中要重视培养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意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其他专科护理当前已经依据护理程序实施,也就是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办法、护理评价。中医护理作为专科护理课程,它的实质就是护理程序,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护理程序模式,只是专业术语是中医而已。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新入学的学生形成统一的护理认识,防止出现过于独立的中医传统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实现教学中的对接学生因为不易理解知识而导致厌学。在编写中医护理教材过程中要依据当前应用的现代护理模式,应用中医辨证护理和传统护理技术进行整体护理,对当代中医护理学逐步完善和发展。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教材
主要方法就是利用任务引领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学生能够掌握中医护理知识:一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常识;二是中医常识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三是中医护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求以人为中心,人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的认知;四是网络信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保健医疗宣传等。综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教材内容、大量参考资料、网络信息文字共同构成了“理”。在进行教材编写时不但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而且还应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的教学方式,如任务引领教学,出示任务或任务的一部分,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理”与“实”的综合运用,实现理实一体化而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这种形式的教材改革不但为师生参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多方面表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论文关键词: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战后美国 基础教育改革
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改革迭起,虽然各个时期的改革目的不尽相同,但每次改革都是以基础教育教学为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结构主义,对美国课程改革影响重大,自20世纪中叶至今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以二战后美国历次教育改革为线索,论述结构主义对其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
结构主义课理程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二战以后,出于与苏联抗衡的需要,美国急需改善教育质量低下的局面,要求改变教育落后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而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无疑成为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强劲催化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国防教育法》。1959年底,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全美科学院召开了35位各领域专家参加的会议,布鲁纳担任主席。《教育过程》一书是布鲁纳在大会结束时做的总结报告,其中心问题是,教育课程的编制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它是围绕课程改革的中心论题阐述教学理论的,因此又称为结构课程理论。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课程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等理论知识。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只有把具体的事物放到知识的结构里去,才容易记忆和便于运用;只有掌握了基本结构,才能举一反三,有助于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
2.学习准备观念的转变,提倡早期学习。
提倡早期学习是布鲁纳的中心思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关于“学习的准备”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式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因此,他认为应该将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学习,随年级升高,多次反复学习,逐渐加深理解,最终掌握。在课程编排上,提出了螺旋式编排方式。
3.提倡发现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体认识结构的构造过程,基本结构要靠学习者对它的主动作用来获得。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取知识,成为一个发现者。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历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改革
这次教育改革就是在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这次改革中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贯彻。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认识到自身科技教育的落后,他们决心改革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教育法》规定,增拨科学教育经费,重点改进各级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称“新三艺”)的教学,这成为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改革开始的标志。
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变革。课程目标,从“生活适应”教育转向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内容,出现了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在内的“新三艺课程”。新教材的编写,采用螺旋式编排方式。内容现代化,使教学适应时代的需求;内容理论化,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某些课程内容逐级下放,贯彻早期学习的理念,等等。教学方法,倡导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从未认识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像科学家一样思维,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发现的积极性。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优等教育,强调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培养天才,制订了严格的学术标准并采纳了重视学术性科目的课程政策,加强了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语的教学,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可以说,这次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纠正“适应生活”教育的弊端,提高了美国教育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强调学科独立性和完整性,教材编制脱离学生实际,对教师要求过高,造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同时,这次改革由于过多增加了抽象理论知识的比重,忽视了应用知识和基本知识的训练,产生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源于对结构主义课程的批判,其思想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激起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造成学生对科学的日益冷漠和不信任。人们开始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指责学校压抑个性,是非人道的,学术至上的课程受到怀疑和指责。在这种形势下,人本主义的课程改革思想兴盛起来。
这次教育改革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课程结构方面反对学科中心课程,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课程内容上提出“适切性”原则,即课程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与其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联系;课程结构的组织上注重“统合”,打破教材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教学方法上倡导“掌握学习法”,以情感影响为主,提倡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可以说,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颠覆,它对结构主义课程的唯理智、唯学术倾向进行了强烈的批评,反对片面地把重点放在智力和学问上。因而,这次教育改革不仅没有体现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影响,其思想反而在改革中受到批判。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改革
70年代的人本主义课程改革,并没有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反而助长了反理智主义,造成了学生学业水准低落和纪律训练松弛,甚至不少公立学校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比60年代的学生还差得远。这使人们又开始重新反思结构主义课程的价值,重新强调中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掌握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次改革思潮称为新学科结构主义思潮,其要旨在于既强调学科知识,又避免学科结构主义的唯理智的片面倾向,美国又掀起了一场“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这次运动中,各科目注重基本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教授,大力压缩选修课,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加强纪律教育。在小学,要把读、写、算作为重点;在中学,要把大部分在校时间用于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历史的教学等。这场恢复基础的运动,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消除了人本主义课程改革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注重科学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奏响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
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提出了加强学术教育,揭开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序幕。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家学会为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先后在16个州开始试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又制定了“2061计划”,倡导“教导所有的学生在各科学和技术方面有相当扎实的基础”。该组织在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一份题为《普及科学——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文件,强调教学的重点应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科学基础知识教好。
进入90年代,美国已真正认识到学术素养不足是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的症结所在,1990年的《全美教育目标》,1991年的《2000年教育战略》和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都一再强调中小学的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可以看出,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又重新强调学术标准,提高教育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政府颁布各种文件、方案,制定国家标准,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内容上,注重最基本的知识,不求广而求精,结构上,要求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而不在于内容有多高深。这些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观点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