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08:52: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危机干预;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与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实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保证学生安全是关键,以预防为主,对于危机干预对象进行全程监护,以使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调有序进行。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作用

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区别。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要求辅导员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为的是掌握青少年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开展工作。并不是要求辅导员代替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当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并不是一无是处。

高校辅导员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首先就是接受系统的岗前培训,其中包括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相关知识等一系列培训,通过培训让高校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咨询知识,这样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其次,高校辅导员是站在学校一线上的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起到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活的指导者和思想的引路者。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使辅导员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些能力在心理危机干预中都是很必要的。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重于干预,学生遭遇心理问题的前期,肯定会表现出心情不好,心事重重,他们中的一些人会主动寻求朋友、同学、辅导员、学校、家长的帮助,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他们也渴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我觉得学校应该为这类学生提供一个积极解决心理问题的平台,一定要让学生知晓学校有相关心理健康的服务,要让他们能感受到他们遇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是有解决的途径和办法的。

另外,心理学生信息库非常的重要,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我们应该完善好心理问题学生信息库,尤其对于那些有几任辅导员的学生更为重要,通过信息库,后任辅导员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最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他对人生观,世界观的不正确理解。比如沉湎于网络,厌学,学籍预警,缺乏责任感等等,我们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有效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如何应对

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在大学校园里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我希望我的工作能为学生们扫除困难,铺平道路,我想这也是每个辅导员老师的心愿。但是,尽管我们认真负责地工作,但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不会出现心理危机,如果发生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了严重后果,会出现的情形有:①家长不配合,把责任全盘推卸给学校;②对学校的声誉造成影响;③心理危机导致学校进入司法程序。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不愿看到的事实。作为辅导员老师,首先我们应该耐心细致地处理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应该学会做好记录;在学生心理危机的现场,如果老师有遭遇伤害的可能,应该保护好老师避免遭受伤害。可能有些辅导员老师会有这样的感受,某段时间,你的某位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你会紧张,担心,有可能学生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我们老师自己,我们应该学会去排解压力,排解烦躁,学会向家人和同事倾诉。

总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危机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的有效联动和积极配合,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会逐步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黄新华.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2).

第2篇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g.caplan(1964)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2]。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通过告知当事人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3]。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时的、急性的处理。但事实上,危机干预并不仅仅是短期的一种处理,而应该关注到危机发生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处理。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压力的激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危机事件不断涌现,大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笔者自连续四年对某高校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心理状况逐年渐差[4],级新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达到16.52%,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3.1%,而级的比例分别为13.2%及2.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逐年呈下降趋势,且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逐年提高。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尽管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及伤人的惨剧仍屡见不鲜,这与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操作性不强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国内的危机干预模式多是由国外直接引进,如常用的belkin提出的三阶段模式[5],对危机干预的建议多停留在观念上,尚未形成操作体系。因此,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对策,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危机干预模式非常必要且紧迫。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构的探析

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危机干预模式,就应该从“个体—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入手,以危机干预的全程观为基础,从危机评估到危机即时干预、后干预,最终建构发展性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本文所提倡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构思路见图1。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估模式

要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就必须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建立科学化的评估模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建立整合生理、心理、社会指标的预警体系。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定,主要从认知、情绪、躯体和行为四个方面的主观特征来判定心理危机。这些指标较模糊,容易受干预者的主观影响,导致误诊。虽然,国内学者金宏章等人编制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测验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纳入了自杀意念指标,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并不仅局限于自杀,还有冲动性杀人等因素,考察危机事件的维度不够全面,测验结构效度指标较低[6]。

具体应该将何种因素纳入预警体系中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人口学资料中的家庭经济、家庭结构、家庭气氛、重大创伤等因素能够显著的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笔者在长期的危机筛查工作中,尝试着用量化分数的形式从自杀想法、自杀史、自杀计划、当前压力水平、社会支持情况、精神病性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危机评估,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由此,在建构危机评估指标体系时,家庭因素、自杀相关情况、压力、社会支持、精神病性等方面都可以纳入其中。建立一套整合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客观、量化的分数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性进行评估。

(2)建立动态的心理危机数据库。目前,大量的高校为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但大学新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入学心理档案的时效性和精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存在问题。所以,动态心理档案的建立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应该全面关注各类学生群体,不仅包含大一新生,还应关注毕业生、家族有精神病史的学生、曾患有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和有自杀倾向的高危学生。另一方面,建立多个施测点,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跟踪记录,对建档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高危对象进行定时施测与干预,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其心理危机的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动态分析。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

以往的危机干预重在即时干预,忽视危机前的预防及危机后的干预;重视危机的他救力量,而忽视危机的自救力量;重视教师的力量,而忽视同伴的力量。因此,危机干预应该从全程化、多资源的角度着手,关注危机的自预与后干预。

(1)自预模式。大学生自身力量的不足是危机形成的主体原因。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和化解应该始终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其自身因素在危机缓解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危机自预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最理想、最有成效的手段,将心理危机化解于无形,才能最有效的帮助学生成长,最大限度保护学生,避免其受到因心理危机所带来的伤害。那么,应该通过什么__途径促进学生的自预呢?

一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自我教育。心理健康课程无疑是快速、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自预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心理健康课程

,向学生传授心理危机预防知识,教会学生学会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增强自预和帮助他人的能力,避免出现心理危机。同时,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压力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压力,勇敢地面对人生挫折。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能力,帮助其与人更好地沟通,学习积极解决冲突和压力的方法,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应急情况的处理和求助技巧。

(2)同辈干预模式。同伴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同伴之间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唤起共鸣,达到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因此,在调动学生自身资源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也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同伴互助模式。在具体操作上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同辈监督机制,每个班均设立男女生心理委员,作为学生干部,由他们充当班级的心理健康保健员和信息员,向班上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定期向学校反映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危机早报。另一方面,建立同辈支持机制,通过朋辈热线、朋辈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同辈互助,发挥同伴对危机学生的影响。

(3)加强危机的后干预。目前,危机干预重点关注危机的即时阶段,对心理危机的后干预的关注不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整套联动的系统过程,危机的后干预必不可少。危机后干预有助于弥补目前危机干预机制的不足,丰富危机干预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及时的避免恶性事件(如自杀、凶杀等)的模仿效应。

一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后干预机制。曾经有过危机行为的学生是心理干预的高危人群。但是,许多高校对于危机事件发生后个体的善后工作还没有很好的开展,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真正从危机事件中恢复过来。因此,应该针对有过危机行为的学生进行危机后干预,帮助学生恢复创伤前的认知、感情和行为的功能水平。

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周遭人群的干预机制。知悉或目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会对危机学生同伴带来强大的心理冲突,他们会对危机学生的行为感到惊讶、困惑、自责甚至恐惧,这种情绪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这种心理冲突得不到有效处理,会让他们习得危机学生使用的不良应对方式,也就是说危机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传染性”。目前发生在富士康公司的连续跳楼事件充分显现出这种“传染”的危害。因此,对危机相关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后干预非常必要。在危机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哀伤辅导、班会、放松技术、个别辅导等,帮助周围的同学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化解其因危机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防止其产生模仿行为以及对可能产生的心理创伤进行心理修复,并提高其处理类似心理危机的能力。

3.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

当人们遭遇到各种心理社会刺激,特别是严重的心理危机时,往往需要周围人帮助他们度过危机。目前,很多危机干预工作重视学校系统内部因素,但常忽视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其实,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一方面要重视学校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来自学生的家庭及其它社会因素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家庭、社会的力量,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危机干预的作用,应该成为当前大学生危机干预研究的重点。

(1)家庭教育。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强化并发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学校可以在新生普测时让学生填写家庭基本情况表,收集学生的家庭地址、家长的联系方式以及成长发育等主要信息,为学生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其次,学校要向家长传输新的教育理念及危机救助方式,可以在每年新生报到期间,对新生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的相关讲座,开展亲子团体辅导等拓展性活动,使家长和学生在报到之初就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支持的观念。再次,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通过各种途径使家长掌握帮助子女度过心理危机的教育方式,如在校园网、校报等载体上开辟家庭危机教育专栏、编制心理危机干预家长手册等,定期邮寄给家长。最后,在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时候,要充分启动家庭支持系统,使危机学生获得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坚定其度过危机的决心。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危机干预;体系

问题的提出: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应激或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不能自己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而这种失衡状态便成为危机。目前多起各高校由于学生心理危机而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研究表明,在校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1】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学业压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存在大量潜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干预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总结、分析近年来笔者遇到的较为严重心理危机个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错综复杂的家庭情况导致学生情绪困扰严重

   高职高专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中,家庭背景复杂,有些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据统计,高职学院的贫困生的比例约占18%左右,高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一些高职学生家庭贫困,在与家庭富裕的同学相比时,自卑感油然而生。有些学生来自特殊结构的家庭,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及情绪困扰,使得这些学生入学之初就具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患重度抑郁症的学生,因家境贫困,父母长年疏于孩子的沟通,采用较为粗暴的教育方式,这位学生从小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多年感到悲观、绝望,以至于入学之前就有较为严重的自杀倾向,就学期间校方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干预,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2、高考失利带来的焦虑、自卑心理危机

高考的失利,一些学生对自身的智力、能力产生怀疑,引发自我否定,自我放弃的想法,产生严重悲观的心理问题。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成绩严重下降。也有学生急于摆脱现状,终日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状态。笔者曾经接触一位从重点中学高考失利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他对现状不满又无力摆脱,整日长吁短叹、捶胸顿足,忧心忡忡,以至于无法进行正常的睡眠,严重影响在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人际交往受挫导致的心理危机

人际交往是高职院校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孤僻,在交往中不被理解,担心同学对自己有意见,从而自我封闭,看似很正常,但有可能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有部分学生在人际冲突中,败下阵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攻击情绪,对老师、同学甚至学校充满愤怒情绪,蕴藏着危机。笔者接待过一位较自我中心但又不善于沟通的学生,由于宿舍作息时间问题而与舍友发生冲突,扬言要与宿舍同学同归于尽,后在心理老师劝说之下打消念头。

4、恋爱失败导致的心理危机

因为恋爱失败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我国的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对学生情感教育不够,许多学生在面对情感问题时,往往选择逃避,自我伤害等方式。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位恋爱失败的女生,情绪低落,整日以泪洗面,完全自我否定,沉默消极,有自杀倾向。笔者在沟通疏导的同时,迅速联系系里,通过辅导员、家长、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多方开导、支持,使其逐步走出心理阴霾。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识别、干预需要多方领导、部门的共同合作,建立科学可行的学生危机干预体系势在必行,因此如何建立可操作性的危机干预体系,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高校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危机干预工作刚刚起步,许多工作都在探讨、摸索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1、缺乏危机干预的可行性的具体计划

尽管许多领导、教师、辅导员谈危机色变,但是大多数学校对于如何识别危机,正确应对危机以及调适危机后相关人员的心理问题并没有明确计划。在危机袭来时,凭借原有的经验进行处理,有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些心理规律。还有相当部分的师生在历经危机过后担心心理问题暴露而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寻求帮助。

2、心理教育的影响力不够。

尽管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多数班级都是大班授课,许多学生的个体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此外由于学校资源有限,目前只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接受心理辅导,更多数的学生无法接触到适合于自身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方法。

3、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制度

   目前高校尚未形成科学、规范可行的危机干预制度。因此各部门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同探讨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危机干预体系。要使各部门对于危机干预中本部门在学生危机干预中的职责有清醒的把握和认识,在危机来袭时既做好本职工作,又能够有机配合。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危机干预体系

危机干预项目至少包括危机识别和评估、危机干预过程、干预后效果评估和追踪。因此构建科学的危机干预体系,应兼顾危机的识别、干预、评估、追踪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协调。

1、全员动员,更新观念。

    要让全体师生认识到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认识到危机过后相关人员的心理调适也属于危机干预的范畴。通过系统的危机干预心理讲座使广大师生充分了解什么是危机,如何识别危机,危机来袭时的注意事项以及遭遇危机之后积极寻求帮助等等。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预防危机的重要预防手段之一。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寻求生命的价值、生命安全教育、困境挫折应对教育等部分。【2】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健全和完善自身的人格。

2、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的危机干预制度

要建立从学生、辅导员、系部、心理咨询中心、学生管理部门四位一体、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管理科学的危机干预制度。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在心理危机早期识别、干预中的作用,早发现,早预防。应结合学校的地理位置、学生管理部门具体情况以及学生构成等方面建立危机干预体系。在危机干预、评估、追踪的过程中,既分工明确又能够合理协调地发挥作用。

3、利用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宣传,加强师生互动

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包括心理健康常识、团体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充分借助心理健康课程的平台,加强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 动中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要让心理学的课程真正活起来而非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4、完善心理危机的学生干部评估机制

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各班设立了心理委员,当前,朋辈心理互助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体系的新模式。通过培训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学生干部,在同学中以观察员,陪伴者的角色发挥作用,既可以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又可以针对问题学生开展危机后的评估工作。

5、心理咨询中心的技术支持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心理咨询中心在做好学生心理咨询个案的同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工作坊,如人际交往障碍治疗小组,提升自信工作坊、考试焦虑工作坊等,为问题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咨询中心的心理测试系统也可为心理危机的评估提供条件。

7、学生管理部门的协调及管理介入

   学生管理部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协调及管理的作用,可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在危机的识别、干预、评估、追踪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协调与管理。在危机事件过后及时总结、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利用多方面的学校管理职能,构建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3):712.

[2]陶新华,周丽芳.试论以预防为重点开展高校危机干预工作.高校教育管理.2008(1)

[3]陈玲.朋辈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南方论刊·2012(2)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引发了各种心理危机。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危机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

(一)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自卑症。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感到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绝大多数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上高职的,是“无奈的选择”,因此学生的“伤痕心理”较重。于是学生感到困惑与迷惘,产生一种失落感与自卑心理。

2.厌学症。目前有不少高职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3.焦虑心理。高职学生由于人际关系不和谐、失恋、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产生焦虑心理。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与表现

心理危机主要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系统的失衡状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指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

经心理普查和工作实践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通常有以下表现:1、常常失眠,无食欲,消化不良;2、抑郁,情绪低落、淡漠;3、对任何事都没兴趣;4、肌肉紧张、头痛、心疼;5、极度的焦虑;6、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推理、判断问题;7、逃避现实,强迫观念、强迫行为。8、愤怒、自责和羞耻;9、想轻生。

心理危机干预及危机干预实践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的影响,对企图选择极端行为的人提供紧急的心理疏导、援救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近三年来,笔者从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不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中出现心理危机的有22例,成功干预了18例;4例退学,干预失败。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

在笔者的工作中,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时,由于处理得当、反应及时,基本上实行了成功干预,为以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2、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3、学校应建立宿舍——班级——系部——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4、危机干预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问题。通过观察和倾听,迅速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并迅速将情况转告家长和有关人员进行干预。

第二步,保护当事人安全。要给当事人精神支持,适当的激励能使其有足够的信心渡过危机;对有自杀倾向者进行看护,确保自杀者的生命安全,并要注意危机干预者的人身安全。自杀者的生命安全是危机干预的核心任务。

第三步,提供宣泄的机会。给予当事人以心理支持,争取与其保持沟通与交流,注意多倾听、多肯定,使其尽可能多的将烦恼和困惑得以渲泄。

第四步,心理辅导。在给予危机者一些支持和帮助的基础上,提示他调整思路,给予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改变认知,减轻其应激与焦虑水平。

第五步,帮助危机者制订摆脱困难的计划。为危机者提供一个对所关心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应付机制,减缓心理冲突,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提高危机者的应付能力和思维灵活性,并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战胜危机。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朋辈辅导;自杀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五)协助他人自助,提升干预能力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朋辈辅导;自杀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五)协助他人自助,提升干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心理危机;干预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大学生遭受来自社会多元思潮以及就业、生活上的诸多压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巨大困扰。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不断积累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很容易因承受能力不足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身心健康遭受重大危害,对校园的和谐稳定也十分不利。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从入学教育课程化入手,将心理危机干预前置到新生阶段,以课程化的长期干预,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以更好地投身于大学生活。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难度较大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家庭环境和生理遗传因素外,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均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危机会随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而出现相应变化,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解,但存在反复的可能,一些自我调节能力不佳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恶性循环。心理危机相对隐蔽,旁人很难直接发现并判断,心理患者自身也可能意识不到心理危机的存在。部分大学生即便发现自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加上讳疾忌医的心理,往往不会告知周围的人或积极寻求帮助,这就给心理危机干预带来了巨大困难。

(二)学生及其家属对问医就诊存在抵触情绪

虽然心理问题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普遍,但相应的治疗机构仍不够专业,数量方面也亟待增加。就高等院校来说,很多不具备心理疾病诊断资质,心理疾病患者只能从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方面寻求治疗和帮助。很多大学生及其家属受到传统和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心理问题并不属于疾病,将其划归到精神疾病又惧于来自社会和周围的压力,往往对就诊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仍在成长期,在思想上仍不成熟,慢慢会自然变好。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忌讳去精神机构进行治疗,而是采取封建迷信等错误方法来解决,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让孩子遭受进一步的心理伤害。

(三)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

心理危机相对严重的学生,存在着自残、自杀等倾向,对于这类学生高校往往以劝返作为处置措施,让学生暂时休学,前往专业的治疗机构接受治疗和帮助,待治疗完成再决定是否返校完成学业。实际上,许多存在相应问题的学生均有着相对复杂的家庭背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学生较多,学生在家里本来就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劝返往往难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尤其对于生理性遗传疾病来说,患病学生的家长也多需要照顾,将学生劝返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甚至可能使其走到更为艰难的地步。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是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面临的巨大难题。

二、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

新生入学教育是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专门的入学前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对今后需要学习到的知识和课程以及接受的教育内容提前传达,让新生有更加充分的准备走完过渡期。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国防国情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等,教育的形式包括军训、讲座、班会和主题活动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内容的入学教育也更多地进入到高校。从表面上来看,入学教育有着多种载体和多元内容,但实际的教育存在学时不足、教育方式枯燥乏味、教育评价不成体系等缺限。入学教育多为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不能真正地给大学新生提供充分的帮助。实施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建构科学的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入学教育教学方式,打造科学的绩效评价办法,能够提高入学教育效果,为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让大学新生对于大学阶段可能要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完成的事情有提前的、清晰的了解,帮助其做好提前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能避免问题的挤压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入学教育课程化设计

(一)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要落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首先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以系统化的入学教育课程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教育指导,获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避免知识传授式的设计方案,而是注重课程的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包括校园知识、安全知识和生活常识等,以情感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避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情感性。新生初来乍到,难免存在焦虑和恐慌,缺乏目的和方向,通过入学教育课程,由教师发现问题、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此外,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作为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应将重心落在预防上。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全体学生,不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患病学生的专门教育,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提升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消解能力。为此,高校应创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为每位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帮助外,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窗口,让学生获得及时的帮助。同时,还应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趣味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在不断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和编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其中,打造相应的教育体系。课程设计应落实到两个层面,即理论基础层面和方法技术层面。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宗旨,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而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开展方式;方法技术层面则是设计课程组织结构与形式,除了确定课程目标外,还要对课程学时、课程具体内容、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选择与确定。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应以相应的课程设计为依据,确定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体系。心理危机干预的课程设计,应依据当前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需求,做好学时、内容与评价方式等的设计与落实。同时,通过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小组,打造以班级、院系和学校为一体的三级联动机制,做好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各班级成立心理小组,由学校组织进行专业培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院系汇报。院系则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若心理危机相对严重,则应进一步报告给学校相关部门,由学校判断危机状态,指导进一步的工作,如,及时进行转介,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产生积极作用。

(三)加大与专业精神机构的合作力度,提升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中,心理危机干预主要目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心理健康意识,在出现异常心理问题时提供心理辅导。具体来说,以大学生的健康个性品质培养为核心,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状态,提高自信水平;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其表现,懂得如何培养和维护健康的性心理。具体方法有:大学生心理筛查、大学生异常心理问题个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相对专业和复杂,单靠高校自身力量很难有效落实,这就需要与专业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合作,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让心理危机干预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首先,高校可寻求与知名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的合作,邀请该机构的优秀医生进行校园宣讲,向新生宣讲心理危机相关知识,提升其对心理危机的认知程度。其次,可聘请专业医生定期到校坐诊,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使学生和精神科医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从而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给予评估,并给出准确的、有说服力的诊断结论,提升危机干预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辅导员 高职生 心理危

机干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12-02

目前,高职生发生心理危机的人数比例不断增加,据统计,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高职生比例高达26%~30%。因经济困窘、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专业与兴趣不符等种种原因,高职生成为心理问题和引发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甚至出现自杀或者犯罪等恶性事件。

一、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所谓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无法应用个人能力解决的难题,这些难题给当事者在心理上造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个体丧失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内心世界的平衡被打破的一种状态。由于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当事人学会应对危机和挫折的一般方法,以正面积极面对心理危机,能渡过眼前的危机及适应以后的生活。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避免学生自伤或伤及他人,同时恢复心理平衡与生活动力。

二、高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

高职辅导员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联系紧密,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独到优势。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高职辅导员往往是学生心理问题的较早发现者。高职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现实,采用经常下宿舍了解情况、多和学生谈心、通过QQ群和学生聊天、建立收集信息制度、通过信息员了解学生心理情况等方式和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高职辅导员往往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干预者。高职辅导员能及时获知学生心理危机的实际情况,及时关注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将情况上报学院相关主管部门,为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将心理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降到最低。

最后,高职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监管者。在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暂时平复后,其实并不意味着危机结束,心理危机往往间隔一段时间还会复发。因此,建立和保持辅导员与心理障碍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与相互信任,不仅有利于学生恢复自信和减少对生活的绝望,同时有利于今后学生保持心理稳定和恢复正常生活,改善人际关系。高职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同班级同学的信息反馈,对问题学生保持关注。

三、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及重点关注对象

(一)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

目前,引起高职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

1.经济困难。高职生中不少来自农村低保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贫困生比例在高职生比例中占35%以上,很多学生靠国家贷款求学,经济压力大,进入大学后在很多方面都比较自卑。部分贫困学生过于敏感,缺乏与人主动沟通交流的勇气与自信,性格比较孤僻。部分贫困生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或者花了很多力气,却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总是上不去,甚至做出比较极端的行为以引起别人的关注。

2.恋爱关系破裂。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怒情绪,有的学生失恋后可能采取自残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造成人身伤害。

3.重要考试失败。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也可能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不愿与人接触、总怀疑别人嘲笑自己,严重者甚至可能采取自杀行动。

此外,由于躯体性疾病引起的心理反应以及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的心理反应也会引起心理危机。

(二)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的重点对象

对发出警示讯号的学生,如半夜出现在宿舍楼顶或在校园乱逛;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留下遗书或打听什么方式自杀没有痛苦,询问吃什么药、吃多少会死亡等;沉默寡言,呆坐麻木或言语中有特定含义令人费解;失眠严重,学习工作注意力极度不集中、食量变大;情绪突然烦躁激动,如大哭大叫,或情绪异常低落、恐惧等。出现以上情况的学生都应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四、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辅导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首先,在日常教育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品格。其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利用真实的案例教育学生。还可采取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课程等形式,讲解并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了解如何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和指导学生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有自伤或他伤的可能性,不要承诺对此保密,应及时上报给辅导员,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帮助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同学,学会表达关心的技巧和倾听方式。

(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深入了解学生

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应重视学生心理普查,了解和排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分类并建立相应档案。例如,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人际关系差或严重人际障碍、学业困难、情感受挫、身体有残疾、对宗教哲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应给予定期关注,因为这些学生是潜在的心理危机高发群体。通过建立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定期找这些学生谈话,或者通过QQ聊天,深入宿舍等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班长的作用,让他们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给辅导员。

(三)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教育

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焦点”,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人际关系紧张、生活适应障碍等;情感困惑和就业问题则是困扰大二、大三学生的两大问题。应积极创设良好的寝室环境和学风,形成和谐的寝室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风气,以环境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应重点关注恋爱生、贫困生、单亲生和后进生四类特殊学生群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教育。对于恋爱生,可针对单恋、失恋、热恋学生群体,进行人生观、恋爱观教育,帮助其克服不正确心理。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进行自强自立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如对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应积极帮助他们争取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并经常与特困学生谈话,鼓励他们自强自立,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对于单亲学生群体,主要以团队精神教育为主,帮助他们克服孤独、偏执心理。辅导员应多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让他们积极融入集体,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对学习困难学生群体,进行成才目标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自暴自弃心理。辅导员应与这部分学生进行交谈和沟通,通过多种途径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并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即在学习方法和专业技能上给予帮助,从而提高学习困难群体学生学习兴趣。

(四)完善信息通报网络,建立预警机制

1.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每个班级必须安排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负责收集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并及时上报。如笔者所知一女生因为人际交往障碍写下遗书,心理委员察觉到该女生言行举止有异常,第一时间进行安抚并报告辅导员,及时遏制了这一自杀事件的恶性发展。可见,设置心理委员并进行相关培训是必要且有效的。

2.配合学校、家庭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是在事件发生24小时之后、72小时之前,辅导员必须在此时间内及时上报学院,为危机干预争取有利时机。辅导员应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等专业人员保持密切的合作,提供心理危机学生的资料并咨询专业心理人员的意见和干预方法,遇到超出个人能力范围所能解决的问题,应适时、理智地转介给专业人士,以便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应与问题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系,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心理危机学生走出困境。如笔者所知一女生由于失恋,情绪低落,导致与宿舍同学关系不好,以致有放弃学业的念头和轻生的念头。辅导员发现后,首先与她谈话做心理辅导,并陪同她到学院心理咨询室请心理咨询师为她做心理辅导,同时耐心做好家长思想工作,请家长带她到大医院做心理治疗,指导班干邀请她参加集体活动,使她忘记失恋的痛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经过多方努力,该学生终于走出低谷,慢慢地能和同学很好地相处,避免了一起轻生悲剧的发生。

(五)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必须强化效果,由于心理危机往往具有反复性发作的特点,发生过心理危机的学生今后还有可能出现同样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应定期主动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通过同班学生的情况反馈进行跟踪了解。

【参考文献】

[1]黄冬福.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探析[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7(2)

[2]陈伟辉.论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法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7(12)

[3]吕倜然,颜剑波,陈玉民.探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新西部(下旬),2011(2)

第9篇

据有关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而且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此看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正遭遇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具体来说,是指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基于其转变过程中的环境、角色、身心等特点,在学业、情感、择业、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化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这种紧张刺激超过其承受能力而使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从而陷入极度焦虑甚至失控的状态,导致严重后果。出现心理危机,就要及时进行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内容之一 ,成为很多国家大学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给处于个人困境遭受挫折的大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和心理关怀,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徐隽,2009),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应对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高校被广泛应用,而我国高校对此的研究与应用却尚处初级阶段。

二、飞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殊性

飞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除了具有一般群体心理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特点:第一,群体成员的相似性。他们大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适合行职业的个体,在文化水平、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方面也都基本相同;第二,职业的特殊性。现代航空飞行对每个飞行人员的工作质量都有极高的要求,飞行员必须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地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任何成员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三,人际交往的紧密性。飞行人员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们比其他职业的人员更加频繁的交往和互相影响。据有关统计,约有7%的飞行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紧张忧虑;环境突变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自我认知失调、自我评价不当引起的心理失衡等。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飞行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有一定的几率被中止飞行训练。有些学生一旦得知自己被中止飞行训练,顿感万念俱灰,精神一蹶不振,在短期内很难正视现实,由此产生种种思想问题与心理矛盾。

三、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心理危机后期跟踪系统。如所述飞行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其他类型学校有明显区别因此飞行大学生培训学校应根据这些特点构建适应本校特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心理危机发现系统是建立在危机可能发生前的一系列制度,它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或努力降低其破坏的程度。心理危机发现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制度:首先,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制度。在所有飞行新生入校后,学校都会组织心理普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其次,开设心理必修课,并将此课堂建设成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平台。同时,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心理咨询队伍。

(二)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控系统是一个以学校为中心,危机个体、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预警系统。通过主动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别,通过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形成有效的心理危机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来实现。一级网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组成;二级网络是院级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学生公寓;三级网络是由学生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或宿舍室长组成。一级网络负责全校心理健康调查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负责组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二级网络任务是及时了解、掌握本学院、学生队中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开展本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三级网络任务则包括及时发现存在异常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同学,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身边的支持、关爱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