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子电镀技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08:52: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子电镀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电子电镀技术

第1篇

我可是小主人的“英语小词典”呢!小主人非常喜欢我,为什么呢?自己看看吧:

首先,小主人说我长得很漂亮,看!白净的脸蛋,高高的鼻梁,身穿天蓝色盛装,还有一条长长的小尾巴——点读笔,五彩缤纷的,多漂亮啊!

其次,我的功能非常多,你可以把你想学的内容先下载到我的大脑里。如果你的课本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只要拉开我的“鼻子”使我成为伸展状态,然后把书名和页码调好,再把我的小尾巴拉出来在你不懂的地方点一下,我就立刻把标准语音告诉你,如果你想知道汉语的意思,再在相同的地方点一下就Ok了。如果你有不会的东西,课本上又没有,这可怎么办呢?不用怕,万事有我点读机!只要你在选书栏里找到“英汉词典标准版”,再让我成为伸展状态,然后用我的小尾巴在“英汉词典”完全收录的“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这个框框里拼出你不会的单词,我就会把英语,汉语,包括音标毫无保留的告诉你。会了,就去智能辅导和“测验小超市”里测验一下吧。小心我的问题迷宫哦,如果你能得到100分,我会给小宠物加分呢!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在我的这些功能键里,最闪亮的要数宠物键了,当你按动它时,宠物就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的面前,当你再次按动按键时,“贴心小护士”就会把宠物的积分一一告诉你。我的宠物是一只小猪,它的生活丰富多彩,闷了,听听音乐或者MP3,累了,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饿了,去测验小超市吃个快餐……

而且,我还很省心呢。小主人如果出去玩,忘记把我关机,过5—10分钟没人离我,我就明白了。我会立即自动关机。如果小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偷懒的话,我会给小主人讲道理,及时提醒他,使小主人的英语学习顶呱呱……

怎么样,我很棒吧!如果你喜欢,就也去买一台吧!我的同伴会同样成为你的好朋友。我们会为你的学习助一臂之力,并且永远支持你和你共享欢乐。

纬五路一小

第2篇

于是,我开始找书店,不一会儿我找到了小区里唯一的一家书店,我开始看书,大约看了60分钟,书店老板把我赶了出来,而我还想再进去,但我担心那本书会不会卖了,因为那本书只剩下一本了。可是,如果现在进去,一分钟不到肯定会被赶出来,因为书店没有人了所以很容易被发现。最后,我决定明天再来。

第2天,,果然“如愿以偿”书店里挤满了人。我开始挤进去,突然一个大人的脚绊倒我了,这时两个胖胖的大人在我刚才站的地方相撞了。我想:“好险呀,差点就给挤扁了,没关系我总算挤进来了。那本书在哪里,右边第二排。找到了!翻开书一页两页三页我快乐又惧怕地读着。

一个小时后人群散了,可我还有10页没读完。心想:“怎么办,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写作业了。”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雨。我想:“真是天助我也,这下你不会赶我走吧!”于是,在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这时,我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害的我回不去了。”其实,我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第3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成熟度 维度

前 言

关于电子政务成熟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思想和观点,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实现了成熟的电子政务的问题。结合中国的实际,本文认为,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资源共享、组织虚拟是评价电子政务成熟度的四个基本维度。

政府业务重组是一切工作的开始,因为只有明晰的业务界定、划分和配置,才能创造良好的政府业务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的效能。流程再造是政府工作流程的重新设计,业务重组是流程再造的基础,没有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就很难成功,政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也就难以实现。可见,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的前提条件。否则,电子政务的建设只会把不规范的业务和流程固化在软件程序中,使其更加难以改变。所以,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无疑是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基本维度。

信息资源共享是人类追求已久的美好理想。随着城市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政府组织创造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其它社会资源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信息资源具有边际效益递增效应,经济贡献难以度量;具有天生的共享特性和易传播性。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多采用多头采集、重复存放、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管理机制,导致“信息垄断”和“信息孤岛”,为电子政务的发展造成直接障碍。因此,必须把资源共享作为评价电子政务成熟度的一个基本维度,反之,电子政务的决策支持、协同办公、“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都无法有效实现。组织虚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电子政务高度成熟的直接体现。当然,电子政务建设只要做好了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资源共享等关键点,那么组织虚拟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不必刻意追求。

一、业务重组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权能存在着诸多交叉和重叠。这使得政府的某些职能部门管理权限划分不清晰,给电子政务的实施带来了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在我国政府中,不同的职能部门一般都会涉及到同一业务的管理,同一业务的办理需要几个部门的协同和配合才能完成。这种管理模式通常会导致政府的错位和缺位的发生: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相关的职能部门可能争着管;而很多需要政府来管好的事情,相关职能部门又相互推诿,谁都不愿意费力来管。比如,各级政府对电力管理就牵涉若干部门:用电的综合平衡和发电的基建投资,由政府计划委员会的能源物资处统管;日常用电的管理、节约和计划,由政府经济委员会的能源处统管;生产用电的调度,由经济委员会的生产调度处统管;用电分配和综合管理,由政府电力办公室统管;农村用电,由政府农电处负责……这就造成相互扯皮,谁也统管不了谁。以某地方政府业务职能配置为例,可以看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交叉和关联(参见表1)。

表1 某地方政府业务职能配置表

这种职能的交叉和重叠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深层问题,如果进行业务重组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业务重组就是对政府的所有职能部门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避免政府职能交叉和重叠。业务重组的本质是政府权能的重新配置和政府权能实现方式的转变。业务重组旨在按照政府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定位,对政府组织的权能重新配置,以便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可见,业务重组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基本维度之一。

业务重组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①政府业务的重新梳理和界定。如果政府的职能范围边界不清楚,在实际运转中就会出现政府“缺位”或“错位”的现象。业务重组就是要清晰、准确地界定每项业务的具体内容,这有两层含义: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业务范围,其次要明确界定每项业务的内涵。

②政府权能的重新配置。只界定每项业务的范围和内涵还不够,还必须将所有业务进行科学合理地组合,组建若干个必要的职能部门。政府权能的配置就是如何划分职能部门,如何让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承担起政府的职能。首先,根据业务之间的关联程度、执行效率以及公众的便捷程度等因素组建职能部门;其次,依法为各职能部门赋予一定的行政权力和职责。

从范围上讲,业务重组包括不同级政府之间的业务重组问题,同级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重组问题:

①不同级政府之间的业务重组问题。这是垂直业务重组问题,牵扯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如何划分权能的问题。这种业务重组是往往伴随着全国性的体制改革,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管理变革。

②同级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间的业务重组问题。这是横向或水平业务重组问题,影响范围仅仅限于某一级政府内部。这种业务重组的目标是进一步明晰职能部门间的分工,理顺职能部门间的业务关系,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公众服务质量。

业务重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全局性。业务重组往往是牵扯到政府组织的全部,是一种全面性的业务梳理和重新组合,将导致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

②革命性。业务重组的本质是政府权能的重新配置,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实现方法,往往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③艰难性。权利的重新分配是业务重组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业务重组无疑会受到强烈的反对和阻碍,在实践中推动业务重组存在一定困难。

二、流程再造

再造,就是对整个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政府流程再造(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GPR)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对政务流程进行审视和再思考,通过对原有流程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以实现政务作业流程的科学化和高效化[1],也即通过流程优化设计,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政府流程再造旨在重新设计传统的官僚制组织过程,理顺政府政务流程,为顾客提供便捷化、整合性的公共服务[2]。也有学者认为,政府流程再造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思想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服务需求为出发点,把与公众服务有关的各个方面,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的过程[3]。

政府流程再造是由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发展而来。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是指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Fundamental)重新思考和彻底性的(Radical)再设计,从而使企业获得在衡量绩效的产品、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工作效率等关键指标上的显著改善[4]。国内学术界关于政务流程再造的一般性提法为政府业务流程重组[5]或政府再造[6]等。实际上,政府和企业的流程再造有着本质的差别。对政府来说,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进行了业务重组之后,流程再造才可能成功。可见,政务流程再造是对政府的办公和服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管理效率、决策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改善。

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能为政府流程再造提供基本方法和工具。政府流程再造无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着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进程。信息技术环境下,政府的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过程、反馈过程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⒈基于信息技术的政府决策流程再造

决策活动是行政活动中的典型活动,行政执行是决策活动的继续,决策之前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也是决策活动的组成部分[7]。可见,政府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制定的过程,因此政府决策流程再造是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环节。

基于信息技术的政府决策流程再造将彻底改变决策信息采集、决策信息加工、决策方案制定、决策方案选择的整个决策过程。

首先,信息技术能提升城市政府决策信息采集的模式、过程和品质。信息是政府决策的基础,科学决策要有信息质量的保证:①信息技术能提高信息保真率,从而改变政府现行信息传递模式与组织结构,社区或市民借助网络多渠道地将信息直接传至决策层,使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中间层级功能的消退,导致现代政府组织结构向中空化方向发展。两大变化的实质在于,中间层级信息传递功能的网络化替代,消除了信息与决策层之间的人为阻滞,使信息传递准确、及时,能避免信息传递失真。②信息技术能拓展政府的决策信息源,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赫伯特・西蒙认为,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进行理性判断和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理性下,决策只能达到满意化而不可能做到最优化。有限理性阻碍了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实现,而造成人类有限理性的原因主要是信息的缺失或信息量不足;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各终端用户发展为潜在的决策信息源,他们的意愿、要求可随时在网络上发送。由于网络终端交互联系,其意愿表达会引发网上信息聚集,即某种意愿的表达可能带动其他用户就相关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意愿,从而把恰当的信息提供给政府的领导者,避免信息不完全产生的有限理性。

其次,信息技术能实现政府决策信息加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决策人拥有了大量决策信息之后,如何加工处理海量信息是决策者面临的最大困难,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决策者可借助各种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软件,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再次,各种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能依据基本的决策信息,自动为决策者生成若干可选的方案。一方面,可以避免决策者为寻求和制定决策方案耗费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决策者在某些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这在政府应急决策中非常重要,政府决策者面对紧急情况,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可行的处置方案,既是对决策者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信息技术将改变政府寻求和制定决策方案的整个流程。

⒉基于信息技术的政府执行流程再造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政府管理模式是:下层众多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隶属于上层少量的领导机构和人员的组织管理结构,管理信息由低层向上层传输,管理权力则由上向下贯彻。在管理机构和人数上,下层大上层小,形成金字塔;在管理权力上,上层大下层小,形成倒金字塔。这种结构模式是工业技术革命的产物,导致业务流程分散到庞杂的组织机构中,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执行效率也比较低下。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尤其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信息系统的建设一般要进行业务需求分析和数据需求分析,通过构造政府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可以很好地梳理和优化政府的业务流程;在流程再造的基础上,让业务流程作为一种标准和规范固化在信息系统里,这样可以有效规制政府的行为,防止人为的“暗箱操作”。

⒊基于信息技术的政府监督反馈流程再造

信息技术将强化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降低决策执行变形的发生率。一方面,信息技术能简化监督信息反馈的传输渠道,政府门户网站直接与广大市民的网络终端相连,可避免反馈信息的失真,从而形成强大的监督网络,以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以“秘密投票”的方式确保监督者尤其是民众敢于监督,网络监督反馈能避免泄密的隐患,更能有效地保障监督者合法权益,消除其顾虑。简言之,网络监督安全系数高,为监督活动提供了技术保障。

可见,政府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完成了政府流程再造,电子政务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所以,流程再造是评价电子政务成熟度的基本指标之二。

三、资源共享

共享是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的所有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使用彼此资源的一种机制。所谓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就是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以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一种机制。

⒈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四个层次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从需求和内容上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同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政府与企业之间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资源共享等。

①同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部分,是其它层次资源共享实现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政府数据如何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合理分布,避免重复采集、重复存放和重复加工;各职能部门如何方便地访问和获取公共数据以及其需要的其他职能部门的专有数据。其目的是:提高政府内部的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整合各职能部门分散的数据库、信息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开展协同式网上办公,为企业和公民提供“一体化”的政府信息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是:下级政府如何方便地访问上级政府的信息,以及上级政府如何访问、获取和分析下级政府的信息。其目的是:加强上下级政府的沟通,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③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权力机关如何实时地访问政府数据,并做相应的分析。其目的是:实现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的动态监督,变事后惩处的监督方式为事先预防,建设透明的“阳光”政府,有效地遏制腐败。

④政府与企业之间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是:政务公开,让企业和市民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政府信息。其目的是: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信息服务。

⒉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意义

资源共享是人类追求已久的美好理想,它在充分重视个体潜力展现的同时,特别强调合作,减少资源的浪费与冲突。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①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职能部门之间开展协同办公的需要,能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

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③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为市民提供一体化电子服务的需要,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④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政府正确决策、整体规划的需要,能有效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

可见,如果不把资源共享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的话,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和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等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就无从谈起,所以,资源共享是评价电子政务成熟度的基本维度之三。

四、组织虚拟

组织虚拟 (Organization Virtual) 是一种规模较小、但能发挥主要职能,难于确定边界的、虚实结合的新型政府组织形式。组织虚拟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主动、不间断、随时随地的服务的组织存在形态。虚拟是指用信息技术营造的网络世界和数字平台,它与现实世界和自然平台构成了我们当今的世界。虚拟作为一种独特的中介方式,必然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各种社会组织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沟通的一种中介方式,也必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手段与途径[8]。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就是让政府组织虚拟化,让政府管理从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从自然平台走向数字平台。

组织虚拟状态下的政府是这样一种政府:它的组织存在于组织间的网络以及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内,由许多覆盖在正式官僚机构之上的虚拟机构组成。组织虚拟具有如下特点:

①职能部门虚化,部门化程度很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政务将实现真正的组织虚拟,人们勿需关心实体政府的存在,只需在线获取政府提供的各种信息和服务。

②组织边界模糊或消失。组织虚拟状态下,人们勿需关心政府职能部门的存在,政府组织成为事实上的单一体,能为人们提供“无缝隙”的“一站式”服务。

③政府的部分功能流失。组织虚拟状态的政府将把社会性、公益性、自我服务性的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交给第三方部门承担,将本属市场的生产、分配、交换的经济职能归还市场,政府的部分功能收缩或流失。组织虚拟状态下的政府与传统政府在各个方面的特征都有不同之处(参见表2)。

表2 组织虚拟状态下的政府与传统政府在各个方面的特征的比较分析

在组织虚拟状态下,政府就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有机系统。这个有机系统中储藏着政府用户需要的信息、知识和虚拟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这些信息和服务,他们不会关心这些服务是由谁提供以及怎样提供的。也可以说,政府是一个透明的“黑箱”,“看似无物,其实有物”。一句话,在组织虚拟状态下,政府是一个信息和知识的储藏加工中心,是虚拟服务的生产和派送中心。

组织虚拟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①信息系统。组织虚拟依靠信息技术来组织信息,组织虚拟建立在信息系统之上,各种信息系统是组织虚拟实现的基础。②信息资源共享。组织虚拟以信息资源为依托,以信息资源在组织内部的充分共享为前提。③信息流。组织虚拟实现后,政府组织主要依靠信息流完成沟通,数字化公文的自动流转是组织内部沟通的主要方式。④工作流。组织虚拟实现后,政府组织内部依靠“工作流”自动实现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过程。

组织虚拟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变革,是政府管理的未来模式。组织虚拟的实现是以电子政务发展高度成熟、高度发达为前提的。虚拟政府主要依靠各种信息系统来实现组织虚拟,反过来,政府要真正实现组织虚拟,必须具备很高的信息化水平:政府信息资源充分共享,政府业务流程自动流转,在线服务可靠、完善、持续。同时,通过对政务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知识管理和共享。可见,组织虚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评价电子政务成熟度的基本维度之四。

参考文献:

[1]Linden R M.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汪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胡德平.政府流程再造的理论探讨及其实践路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4)

[3]王树文,李青.政府改革与政府流程再造[J].理论学刊,2004(12):84-86

[4]Hammer M,Champy J.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NewYork:Harper Business,1993

[5]董新宇,苏俊.电子政务中政府流程重组的模式选择[J].理论与改革,2004(4):45-48

[6]王泽群,刘清.浅论西方“政府再造”运动的背景及其主要理念[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6-78

[7]Simon H A.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齐明山.从现实政府走向虚拟政府的变革[J].新视野,2006(2):36-38

作者简介:

徐晓林,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院长;研究方向:政府管理创新,数字城市政府管理(电子政务)。

第4篇

虽然北京交通委强调,尚无征收拥堵费的时间表,但是电子技术的完善,将使得拥堵费征收的推行更进一步。

“现在电子车牌技术已经在无锡进行了试点,顺利的话,今年五六月份将在北京进行试点。”易华录总裁林拥军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易华录是参与试点的企业之一。

电子车牌就是在机动车辆上装有一枚电子车牌标签,通过高精度识别、高准确采集、高灵敏度的技术,得知进入某区域的车辆信息。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指出,市交通委、市发改委牵头,会同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完善区域差别化停车收费制度;会同市环保局等部门根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研究城市低排放区交通拥堵费征收方案,推广使用智能化车辆电子收费识别系统,引导降低中心城区车辆使用强度。

电子车牌技术的成熟是征收拥堵费的前提条件。

据了解,今年年初,有多家电子车牌的厂家在无锡进行了试点。“目前,我们在大型运输车辆上安装了电子车牌。”参与此次试点的另一家企业中交北斗人士向记者透露。

该人士还同时表示,试点中,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监测无锡内环中的车辆。“大型货车不允许进入到无锡内环,我们要通过技术手段,锁定进入到无锡内环车辆的信息。”

而这一试点与北京拥堵费征收的模式类似。

“目前,从我们和公安部的合作情况上看,北京二环内,肯定是重点监测区域。”林拥军表示,“还有其他PM2.5排放严重和拥堵情况较为严重的区域。从当前的设计方式上看,是计算在监控区域内待多少个小时就如何收费。”

北京市交通委对此未予回应。

缺少立法问题未解

在无锡试点过程中,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缺少立法,因而车辆配合度很低。

“因为没有立法,所以无法强制车辆安装电子车牌。”前述中交北斗人士表示,“我们现在只能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去谈,希望使用大型车辆的单位能够安装电子车牌,配合试点。”

“未来在一个城市中推广电子车牌,收取拥堵费,必须要有规定和立法,强制安装电子车牌,因此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该人士表示。

此外,各地不同的电子车牌所使用的技术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一问题已经获得解决方案。

不久前,北京市交通委委员容军也表示,治理北京的交通拥堵需要有法律支撑,不管什么手段,需要法律先行。

容军还对外表示,目前交通委已跟市人大沟通,将加快推动交通管理方面的立法,包括停车以及控制小客车使用强度的立法。

容军认为,收取交通拥堵费涉及多方面问题,比如收费方式、稽查方式、缴费方式、如何执法等,都需要研究测试。

不过,北京交通委认为推行拥堵费还没有时间表。

据中商情报数据统计,2015年北京市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北京交管局曾经总结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其中,机动车增长迅猛,交通流量持续攀升是第一成因。路网结构先天不足为第二成因。

据了解,由公安部归口,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起草的《汽车电子标识通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已于2014年12月完成意见征集,其中涉及电子车牌的内容。

“目前交通部门规划是在全国,有100万个监测点。”易华录林拥军透露,“未来在全国出现拥堵城市的核心区域,都将使用电子车牌进行监测。”

有机构统计,2015年第二季度,全国十大“堵城”中北京蝉联榜首,而其他堵城依次为杭州、广州、济南、大连、哈尔滨、深圳、上海、重庆、成都。

2014年国内汽车保有量从2004年的2400万辆增长到1.37亿辆。截至目前,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数十个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

由于电子车牌领域未来引用的前途比较广泛,因此国内已经有许多商家参与竞争。

“光芯片就有三个厂家进行竞争。”参与竞标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智能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这个词也油然而生。在智能电网当中智能变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在智能变电调度当中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又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得我国在智能变电调度时能够更好地调动与发展,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也越来越趋向成熟,本文主要会介绍智能配电网中自愈控制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和自愈控制的目标、自愈控制技术方案以及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条件。

关键词:智能化、智能变电调度、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

在智能化这个大背景之下,智能变电调度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自愈控制系统来作为指导,这在变电调度当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坚持智能化原则的基础上,以完整的自愈控制系统来做辅导,综合调治改造变电制度,同时,在传统变电模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也迫在眉睫,高线损率、供电的低稳定性以及设备的低利用率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自愈控制技术。

一、 简述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

立足于自愈控制理论,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才有了很好的基点。为了使自愈控制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的实际生活中,一套完整有效的治愈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自愈控制系统与保护、控制、检测电路的终端是连接在一起的。并且,该系统里面所用的高级应用软件也是出于自愈控制技术。再进行配电网工程改造的时候,适当的引入信息化技术是一种未来的行业趋势,在配电网进行一系列改造的r候,自愈控制系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构建好新的配电网调度服务系统,使配电网工程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并且,为该行业的飞跃发展做出了准备(图1为自愈控制技术的简单介绍)。

对于自愈控制技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它的主要控制的手段是以预防为主,及时的发现、诊断并且消除设备以及其他非可控方面当中所存在的隐患;第二,就是在已经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与维持继续运行的能力,从而避免系统运行故障所造成的损失,并且,通过自身强大的修复能力使得设备或者是其他隐患从障碍行动中恢复过来[1]。

二、 自愈控制技术的关键技术

我们运用自愈控制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愈功能,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综合运用多项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在设计次网架的时候应该正确合理地运用故障电流限制器或快速切断器等设备,使得设计更加灵活多变、合理有效。然而在之后的二次系统当中,应该运用自适应保护,在此基础上就地隔离故障。与此同时,遥感、仿真分析、通讯等技术都是自愈控制技术的基点所在。

1. 微网技术

微网技术指的是在存在有分布电源的配电子系统当中,技术人员通过多方面的考察计算研究,设计好一个供电孤岛。它是一种可以脱离主网的情况之下,依然能够独立正常运行的供电位点。微网技术是自愈控制技术当中的基础技术也是关键技术。

2. 柔性配电技术

大家可能都清楚柔流输电技术,而柔性配电技术便是这种交流输电技术在配电网当中的升级应用。运用柔性配电技术的设备当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静止同步补偿器、静止无功发生器、动态电压恢复器、有源电力滤波器、动态不停电电源、固态负荷转移开关、固态断路器等等[2]。

3. 自动化馈线技术

自动化馈线技术是通过“遥控”来实现的,运用这种技术的时候需要进行隔离故障的操作,并且,紧接着自动恢复供电,时长约在30秒到60秒。然而,在智能电网这个大背景之下,馈线的终端能够及时的反馈故障,并且检测到故障出现时不同的数据,自愈的速度可以加倍提高,甚至达到只有几秒。

4. 配电网广域测控技术

配电网广域测控技术,能够实时地进行信息交换与集成。它能够构成具有这种功能的基础设施,同步测量与在线监测设备的故障情况,并且对故障作出相应的记录以及准确的测量质量扰动数据。是自愈控制技术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5. 配电网闭环运行故障隔离技术

配电网闭环运行的情况之下,分段分断电路具有不同的开关控制,并且每一个开关都运用断路器配对,并且在此基础上差动保护。那么在这些综合的条件之下就可以准确快速地进行故障切除操作而使整个电路供电不受故障的影响。这种隔离技术应用的开关数量较多,需要强大的经济条件来支撑。

三、自愈控制技术的系统运用

1.自愈控制的目标

我们用自愈控制技术来进行智能电网电路自愈功能实现的时候,有三个主要的目标。第一,在电网自愈的情况下,实现电网与顾客之间用电问题的自适应交互。第二,进行故障的预测。当然在预测故障的时候并不仅仅是针对于紧急情况,平常的正常电路检测也包括在故障预测当中。第三,优化电路的运行条件,使得投资的设备以及用电资源能够更好的得到利用,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3]。

2. 自愈控制技术方案应用

在运用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的时候,往往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愈控制系统来承担各项应用,系统当中各个应用层又相互制约与平衡(应用层之间的关系,详见图2)。

其中,在故障检测方面的实际应用极其显著,以某电路故障实验为例。在进行电路检测时,通过有规律的实时监督,分段对电路进行把控,不同区段有不同的开关设置,假如产生故障,就会出现警报,实时检测到不稳定的数据,使技术人员及时切断开关,保证损害电路及时清理,正常电路仍然正常运行,最终达到“自愈”效果。

3.自愈控制系统的调度与风险管理

作为智能化控制的中心点,它能够充分地对配电网整个电路进行在线检测与实时监督,并且能够与管理体系一体化,信息数据能够更好地连接在一起,实现不同的功能。当然在实际的系统当中出现故障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就要进行一定的风险规避措施。

【总结】:本文通过对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自愈控制理论出发,通过对它的自愈控制体系和自愈控制系统的整体构架的相关指标以及具体流程做出了详细的概述,研究表明,本文所述具有严谨的参考性。

参考文献:

[1]秦红霞,谭志海,葛亮,赵风青. 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技术研究与设计[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22:134-139.

第6篇

关键词: 电力企业;电网调度;自动化;

1 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

1.1 主站硬件系统

计算机技术近年来一直按摩尔(Moore)定律发展,现在高端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十亿条指令,内存已达若干吉字节(GB)。原来需要巨型机或大型机的电力系统计算,现在用台式机就可完成,原来用于离线计算的方法,现可移植于在线计算,甚至实时计算。

目前用于调度自动化系统主机的计算机大致分为三类:

①精简指令计算机。该类机器采用超流水线结构、超标量结构的SUN 工作站和Alpha 工作站,其性能优异,可靠性高。

②复杂指令计算机(RISC),即市场上常见的以INTER芯片为主的个人电脑。价格低廉,技术较为成熟,各种应用软件丰富,但性能一般。

③小型计算机,其性能优异,并行处理能力强,但价格较高,维护要求也很高。

就实际情况而言,目前64位CPU和多处理器体系结构已在服务器领域占主导地位。

1.2 主站操作系统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的操作系统大致也可分为三类:

①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该系统包含的应用软件十分丰富,且界面为广大用户熟悉、易用,但存在缺点是系统容错处理,安全可靠性及实时处理能力不强。

②基于开放性的UNIX 操作系统。UNIX 操作系统是源代码开放的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很多大中型企业、单位的计算机主系统都采用该操作系统。当前调度自动化系统OPEN-2000即是采用SUN公司的SOLARIS版本的UNIX操作系统,其结构严谨,可靠性及实时性强,但其支持的应用软件较少。

③ Linux 系统。该系统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LinusTorvalds 编写的一种可以自由使用的UNIX 操作系统,其源码放在Internet上,吸引了大批有兴趣的高手共同开发,不断完善,将NT 的易用性和UNIX 的可靠性结合起来,将XWindow/MOTIF 接口与UNIX 功能结合在一起,被认为是当今UNIX 的最好实现。

1.3 数据库技术

以前受机器速度和内存容量的限制,在数据的安排和数据库的设计方面采用了许多技巧来加快计算和数据存取速度。而现在由于计算机的速度已不成问题,所以考虑的重点主要放在数据的安排和数据库的设计等方面。

对于电力系统来说,SCADA 采集来的实时信息不仅要被调度和远动人员使用,还要能被其他部门如运方、用电、生产等部门使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调度系统的作用。另外,生产管理部门在MIS中有大量的管理信息和系统参数,只有把这两类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反映电网的运行情况和全局的生产管理情况。因此数据库技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信息共享。数据共享主要表现在:

①实时网内部各应用功能之间,如SCADA,PAS,DTS 等数据共享。

②实时系统与外部其他系统,如MIS 之间,数据也可以共享。

③广域网之间实时系统与上级调度和下级调度之间可通过X.25 进行数据通信、共享数据。

④所有数据都可被各种商用软件访问。

1.4 高级应用软件

大规模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投运,调度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电网实时信息,作出各种调度决策,工作强度很大,要求也很高。为了使调度工作真正由经验型调度提高到分析型调度,有效减轻调度员的工作强度和提高调度员的调度水平,应用能量管理系统(EMS)和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DTS)很有必要。

当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覆盖了电网所有变电站,规模比较大,但是仍然停留在只有安全监控的SCADA 水平上,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一定有距离。根据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在县级供电企业中开发EMS 应用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

①网络拓扑。根据遥信确定整个县域电网的电气连接状态,为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提供网络结构,并能辨识和校正断路器的错误遥信。

②静态安全分析与安全校正对策。静态安全分析软件可给出电网运行不安全的各种状态,如母线电压越限、主变过载等。对不安全的各种状态,安全校正对策软件给出遥控遥调方案。

③状态估计。根据网络拓扑和遥测,给出网络内各母线电压和实时潮流,并能辨识遥测量中的不良数据。

④调度员潮流。在给定的运行方式下,调度员设定操作,改变运行方式,计算潮流,越限报警。

⑤负荷预测。负荷预测间隔为15min,预测范围为一天至一周,主要为安排运行方式、电网经济调度服务。负荷预测应考虑正常工作日与节假日、天气预报和突发事件的影响。

⑥短路电流计算。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系统设备上的电流、电压的变化受到故障地点、网络结构、实时潮流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实时进行各种短路或断线电流计算,才能为继电保护整定和运行分析提供依据。

⑦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DTS)。DTS的开发应用,可有效地提高调度员工作水平,特别是处理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

2常规厂站系统

2.1 常规自动化厂站

这种模式是根据远方终端装置(RTU),选配当地监控系统(又称当地功能),再配上变送器、遥信转接、遥控执行、UPS等屏柜,站内保护装置的信息可通过遥信输入回路(即硬件方法)进入RTU,亦可通过串行口按约定的规约通信(即软件方法)进入RTU。

此模式适合于从35kV以上的电压等级的不同规模的变电站。根据用户不同层次的要求,其当地功能的配置可为1 台PC 机,也可是一个完整的双前置、双主机、双工作站的监控系统。该模式保留了RTU 的功能和二次回路设计。

2.2 综合自动化厂站

目前,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都采用微机保护,其保护单元可以与测控单元各自独立,也可以合二为一。

系统一般都采用分布式结构,通过现场总线(如CANbus,LONworks等)支持光纤或双绞线; 各功能单元可分散装设在一次设备旁边,可减少大量二次电缆,接线既简单又可靠;具有标准接口及开发工具,标准化程度高,并可取代大量常规表盘,便于维护,降低成本。但由于分布式保护测控装置一般直接安装在一次设备上,所以对环境适应性要求比常规设备高。

当地监控功能作为当地运行人员的人机交互窗口,以图形显示、报表打印、语音报警等各种方式实现当地“四遥”,按“五防”要求控制开关及刀闸的跳合,按需调节档位。

2.3 通信技术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通道问题一直是影响系统正常可靠运行的主要原因。

电力载波通信的传输速率一般不超过1200波特,而且受电网运行方式的影响; 小微波通信的最高速率为64K 比特,虽然可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传输容量较小,无法实现网络通信。目前,光纤通信(SDH)有了较大的发展,传输速率可达2M、10/100M 甚至更高,这将为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网络传输提供可靠的通信平台。RTU 与主站的通信将由常规远动规约通信转向计算机数据通信协议通信。

2.4 网络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络的发展,100Mbit/s 甚至1000Mbit/s的LAN网络将逐步普及,各级电力数据网络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初步实现电力系统信息高速公路。不同地区的各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互连将像本地系统互连一样,可形成树状分布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可实现电网数据的共享,其高级应用功能(如分布式潮流计算、分布式网络分析、分布式AGC等)正在研究之中。因此各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①应支持安装多种计算机通信协议的能力,如: TCP/IP(网络通信)、X.25(分组交换)、V.35(数字通信)、PPP(点与点通信)等。X.25一般应支持部颁数据应用层分组交换协议,以适应电力ISDN 业务网接入。

②系统网络与信息网之间应相对独立,具备安全隔离措施,如采用FIREWALL、ROUTER 隔离措施,特权口令管理等。

③在信息网上应支持对实时、历史及应用数据库的ODBC标准,能够通过网络访问上述数据库进行报表制作。

④支持Web浏览器访问方式的扩展。在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传统的MMI 仍将保留,主要供调度员使用,新增设Web服务器供非实时用户浏览,以后将逐渐统一为一种人机界面。

⑤具有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能监视网络流量,能分配网络负载,并支持UDP、FTP 及光纤联网的扩充。

第7篇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在现代化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微电子技术对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基础是由集成电路学与微电子学所构成。集成电路技术现在已趋于成熟,其可为企业在社会化建设带来无限机遇。微电子技术不仅是信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也是其发展的基础,更是产业信息化的关键。为达到对电子产品应用的便利性,与提高其空间的利用率为目的,促进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开发。

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

国内外的专业技术研究人员正在对其开发工作进行着不断的努力,现如今,大多数人对于微电子技术的使用已经产生了依赖感,为了使微电子技术能更好的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当中的各个层面当中,為其得以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要对其发展方向得以确认。

二、集成电路工程概念与特点

(一)集成电路工程

集成电路工程是整合、集成不曾存在联系的功能和设备,将微电子技术进行有效的结构,通过布线系统,利用综合性网络技术手段,并通过集成电路项目体现出来的功能[1]。可将集成电路所有的功能和设备进行科学的统一协调,可对管理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达到互联网系统的资源共享,在我国微电子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微电已逐步地渗透进了各个行业中。

(二)集成电路工程特点

(1)不可控因素较多。现如今,微电子操作流程相对比较固定,集成电路工程应用于微电子中,对我国固有的传统销售产业产生了一个猛烈的冲击。集成电路工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可对其控制的未知因素。因其性质的不同,所导致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其最终结果当然也不一样,在现如今,微电子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人们已对其产生了依赖感,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的各个层面当中。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子事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对微电子设备进行使用过程当中,对其应用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得出结论,在我国,微电子技术还处在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也就说明了,微电子管理制度与其相关的一些辅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得以完善。

(2)多种系统、学科整合。微电子技术对多种科学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整合,同时,又运用多个学科去分别其研究,从而达到微电子系统的集成。在正常的集成电路运作过程当中,其涉及的多种学科知识,集成电路是一个融合了多个科学的综合性工程,其利用数学中的方程式,把物理方面的知识,融入商业运营中,具有逻辑性的一个及为经典的、科学的综合性技术工程当中去。

(3)创造性。微电子技术主要利用集成电路工程对其服务的一种技术,而微电子又主要对产业进行有效的服务。呈现出集成电路工程的创造性与其独特性的一面。集成电路的特点与其工程特点,主要表现在随着集成电路工程的不同其最终结果也随着改变。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形成过程其实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三、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解读

微电子学属于电子学其中的一个学科分支,是一门科学性、综合性都比较强的独立学科,为达到对电子产品应用的便利性,与提高其空间的利用率为目的,促进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开发。在对微电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会涉及量子力学知识以及与其相关的物理学知识,在对其研究过程当中,必须要将集成电路归纳到其中。微电子的相关电子元件组成了集成电路,再利用微电子学的高性能等特点,达成微电子学所要达成的发展目标,与其相关的功能电路或体系相结合,并把集成电路工程当成微电子学的一个科目。在实际生活中集成电路具有:造价低、能量消耗低等优点,在现代生产与生活的过程当中,集成电路工程中的微电子技术已趋于成熟,成为现代数据信息化时代的重要部分之一。

四、微电子发展状态与趋势分析

(一)微电子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

近些年来,诸多的新型技术不断的涌现,这与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与其他技术不断的相融合的过程当中,衍变而来[2]。现如今,能与微电子技术相融合的技术有很多,譬如:将光学方面的理论、机械方面的技术与微电子相互融合,在其相互融合过程当中可取之长、补其短。形成了新的体系——微光机电系统,并创造出了新的功能,比如:利用光进行开关与对物体成像等功能。利用微电子技术在和其他技术相融合的过程当中,衍生出来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可对相关联的产业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着建造基础的作用。

(二)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现阶段微电子的主流工艺是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沟道程度得以有效的缩小,在此基础上可对电路集成的速度与集成度进行科学有效的提升,其主要是在借助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技术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对芯片的信号延迟现象进行科学的改进、电路的稳定性得以有效的提高、电路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合理的降低,在此基础上提高整个运行系统的工作效率,在对这一系列操作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其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技术,将成为来未来主要要研究的对象,并且对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进行不断的优化与缩小,对其他设备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满足。

(三)集成电路已成为当前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

现阶段,集成电路工程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还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譬如:因电路导致其出现的延时的情况等因素,还需及时的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在微电子学的研究过程当中,在对集成电路进行合理与科学的分析,因微电子芯片在建立过程当中,所有的操作都是建立在成熟的集成电路工程之上的。对微电子在集成电路工程的研究,各国专业技术人员,还在不断的努力着,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新的突破。

(四)微电子技术在集成电路当中的应用

在现代生产生活当中,对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过程当中,可对微电子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微电工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去完成对微机电系统进行完整的信息构建,可对其加以利用,进行信息化处理、信息化传递与信息采集的过程,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有效的操作,这一操作对微电子的集成电路工程的应用,有着相当高的价值[3]。现如今,一个国家所拥有综合国力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可通过微电子技术对其进行展现。随着对集成电路与微电子技术研究的逐步加深,微电子技术对改善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起着关键作用,因其技术已逐步应用到了人们生产生活当中的各个层面。

第8篇

在日常生活以及各行业的生产中,通常都不可缺少测量温度以及控制温度的相关技术。在科学实验中,温度控制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日常生产中,温度控制需要受到更高的重视,测量温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妥善调控温度。现今的技术形势下,单片机电路控制下的数字温度计已经诞生,并且逐渐受到了更多行业的认可和接受。对于此,有必要探析单片机控制下的电路设计方式。结合温度控制的真实情况,探究更完善的电路设计以及数字温度计设计。这样做,可以直接读取精确的温度,单片机连接的方式也能够减少整体的电路制作成本,便于日常的电路使用。

关键词:

传感器;温度计;单片机STC89C52;温度传感器DS18B20

1概述

在具体设计新式数字电路的过程中,基于单片机的新式设计方式具备了独特的优势。这是由于,单片机控制方式的数字电路可以测量实时性的温度,经过测量然后显示精确的温度数值。同时,温度传感器配备了特定规格的芯片,能够在温控的全部过程中输出数字形式。相比于传统方式下的温度控制,单片机的控制能够节省额外的测温电路。与此同时,温度传感器也具备了更稳定的理化性能,可以用在工业测温的具体过程中,元件具备优良的线形。在0~100℃时,最大线形偏差小于1℃。基于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的电路设计包括:控制器单片机STC89C52芯片,温度传感器DS18B20芯片和4位显示温度的LED数码管。温度传感器DS18B20芯片进行温度检测,然后把数据送入主控制器单片机STC89C52芯片进行分析和温度值的转换,最后通过显示电路显示出温度值。

2温度传感器DS18B20芯片的工作原理

DS18B20型号的温度传感器设有内置的芯片,通过芯片就可以调控精确的时序,从而确保完整的温度数据。从单线的角度来讲,传感器可以传输的信号具体包括了应答脉冲以及复位脉冲这两类。在输入时隙时,高电平的数据线就会经过主机然后转变为较低的电平,写时隙因此就能够产生。具体而言,对于时隙的书写方式包含了0和1的两种。从高电平转换成低电平这个过程中,通常需要设置60μs或更长的时隙。在不同时隙之间,应当确保最短的恢复时间。在持续60μs以后,温度传感器就可以用来采样。具体而言,1代表高电平,而0则代表低电平。对于读时隙而言,这种时隙也源自高低两种电平的彼此转换。针对芯片的数据,具体在读取的过程中也需要确保数值的精确性。对于数据线而言,需要确保1的低电平。经过15μs之后,传感器的芯片就可以输出相应的时隙数据。因此这个阶段中,主机应当确保适当的引脚高度。对于读写时隙而言,两种类型的时隙都需要持续特定的时间,通常为60μs。在单独的时隙中间,还要留出必备的恢复时间。对于写时隙来讲,需要在设置的时间范围内将主机的总线有效释放,然后传感器芯片才能给出精确的回应。某些情况下,如果主机始终处在较低的电平,那么总线器件就需要输出0的数值。

3温度计电路的设计

3.1电源电路设计

数字温度计电源电路如图1所示,电源部分采用常见的变压器加三端稳压芯片L7805组成。变压器把交流220V变成交流12V左右,由于整个系统所用的电量不大,所以变压器选择5W的即可。为了兼容现有可用的直流电源,电源电路增加了1N4007,以防止直流电源的反接。经过整流和三端稳压管之后,输出为标准的DC5V电压。因为L7805输出电流大约为1A左右,完全可以供给后续电路工作。

3.2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基于智能化控制的数字温度计的温度采集电路如图1所示,U3为单片机STC89C52芯片,它的P0口和P2口与数码管的电路连接,以控制温度的数字显示。P3.7和温度传感器DS18B20芯片的引脚DQ连接,作为单一数据线。单片机的工作时钟频率为11.0592MHz,这决定了指令的运行时间,在软件设计中将根据此时间编写各种延时程序。U2为温度传感器DS18B20芯片,本设计中只使用了这一个单线器件,R3为单线的上拉电阻。温度传感器DS18B20芯片在出厂时默认配置为12位存储格式,其中最高位为符号位,即温度值为11位,单片机在读取数据时,一次会读取2个字节共16位,读完后将低11位的2进制转化为10进制后乘以0.0625便为实际所测的温度值,另外还要判断温度的正负。在某些情况下,单个数据线衔接的某个器件可以窃取电源,这样就形成了寄生电源。如果系统维持于较高的电平,那么电容器就能够存储足够的能量。在这时,如果转变为低电平,那么电源就会由此断开,直到再次恢复高电平。相比于普通电源,寄生电源具备了自身的优势,因为这类电源不必引入本地电源来提供帮助,自己就能够检测温度。即便缺少正常电源,那么寄生电源也可以帮助读取数值。在传感器芯片的装置上,为了测定精准的温度变化趋势,那么线路需要确保自身具备了充足的电流。这是由于,如果传感器表现出较高的芯片电流,那么DQ线就很难获得必要的驱动能力。在某个时刻,系统如果接入了较多总量的传感器,那么同时变换传感器引发的问题就会变得更明显。具体的解决途径为:发生温度变化的过程中,需要直接衔接DQ线与总电源。如果引入了寄生电源,则必须确保引脚能够接地。此外,温度传感器还可以借助外侧的引脚电源来提供电能,从而测定实时的温度。如果这样做,就可以在根本上杜绝强拉的问题。即便外文变化,主机也不必维持较高电平的状态。在温度变化时,单线仍然能够传输数据。在各条单独的线路上,都可以安放总数较多的传感器芯片。

3.3显示电路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采用4位数码管来显示实际测量温度,显示采用动态扫描显示,其中P0口作为数码管的段选信号,P2口作为数码管的位选信号。数码管采用共阳极数码管,因为数码管一个段码要亮,约为10mA左右的供电电流,电流太小会影响数码管的亮度。7段码加上DP点全亮要80mA左右的电流,位选信号用PNP型三极管2N3906完全可以满足电流的要求。R2为限流电阻,可以根据效果,调节亮度的大小。又因为,单片机P0口最大只有26mA的灌电流,平均每一个IO口只有3.25mA的驱动能力,7段码加上DP点全亮要80mA左右的电流,所以不可以直接用单片机IO口来驱动数码管。为此,系统增加了一个三态缓冲器SN54LS244作为数码管段码的驱动芯片。另外又由于P0口是漏极开路结构,所以在三态缓冲器SN54LS244前端增加了10Ω左右的上拉电阻。

4小结

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温度计的电路设计中,主要是以单片机STC89C52芯片为核心,对温度的检测与显示进行了简单的设计与阐述。硬件设计中主要运用了单片机STC89C52芯片和温度传感器DS18B20芯片。通过对硬件电路不断的处理,使得硬件部分比较完善,如电源模块中加入了L7805芯片,为后续电路提供了稳定的5V电压,另外,在显示电路中加入了三态缓冲器SN54LS244,保证了数码管的正常显示。总之,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温度计硬件电路的设计达到了抗干扰,较高精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静霞.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郝建国.单片机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文涛.单片机应用开发实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光飞.单片机课程设计实例指导.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光弟.单片机原理(修订本).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数字3D电影;电影技术;分析

随着数字电影行业的稳健发展,数字3D电影的发展也日益成熟,近年来国际上推出的十几部数字3D大片所带来的超高票房也为制片公司继续发展3D数字电影带来了信心。立体电影的发展由来已久,但是传统立体电影技术大都存在着制作复杂、成本高和准确度低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在数字3D电影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群众广泛接受度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制片商开始重视和开发数字3D立体电影,为数字3D立体电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准备。

1.立体电影的原理

在观察物体时,人的左眼和右眼能观察到景物左右两侧的细节并形成视网膜上对应的二维图像,视网膜将二者进行复现以后,就得到一个完整的立体图像[3]。人眼观察物体后由二维图像转变为三维立体图像的过程就是立体电影的模仿过程:在记录下左右眼首先形成的单眼图像并通过放映机同其他放映立体图像的设备将其放映出来后,在大脑的复现下,观众看到的单眼图像就会成为三维图像。

因此,在技术层面上,立体电影就是要实现屏幕左右分别放映图像并对应映入视者眼睛的过程。

2.传统立体电影的放映技术

胶片立体电影的拍摄方法就是将左右影像记录在左右两片胶片上,而放映胶片立体电影遵循的原则则是将立体画面分别放映至屏幕,让观众的左右眼接触到不同影像。近百年来,为了更好的将立体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下面就是两种应用最为广泛的立体电影放映技术。

2.1偏振技术

在放映传统胶片电影时,实现立体电影效果最常用到的就是线偏振眼镜。物理学方面的很多书籍和基础电影技术的介绍里面都有详细介绍过偏振原理,这边就不再一一介绍。但是,使用偏振眼镜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偏振眼镜的轻微偏转都会对立体画面产生影响。正常情况下,使用偏振眼镜能够使让观众的左右眼分别见到最光亮的左右画面,但是一旦偏振眼镜发生了偏转,其偏转越多,观众左右眼接受到的干扰光线就会越多,立体画面的呈现效果也就越弱,观众出现头晕不适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强[3](如图1 所示)。

图1 偏振角度示意图

2.2红蓝(绿)眼镜

红蓝(绿)眼镜,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上述三种颜色传递立体图像。在放映立体电影时,左边图像由光谱中偏于红色的部分进行传递,右边图像则由蓝(绿)部分负责传递。在此情况下,银幕上显示出来的就是黑白灰等中性颜色。这种方法具有价格低下、方便易行的特点,但是因为光谱中大部分颜色有所缺失,容易造成观众视觉的不平衡,影响放映效果。

3.数字3D立体电影技术

同传统胶片电影相比,通过使用计算机和数字3D技术以及96帧刷新图像的数字3D电影能够产生更为完美的立体图像。根据影院规模和成本预算的不同,不同电影院可以采用不同的放映技术。

3.1圆偏振技术

同传统偏振技术不同,圆偏振镜片是由线偏振镜和四分之一块波片构成。其中,四分之一块波片是由一种具有各向异性的物质组成,能够将不规律旋转的线偏振片光线转化为旋转有规律可循的圆偏振光线[2]。根据旋转方向,圆偏振光可以分为左旋偏振和右旋偏振两种,同时,因为他们对对方的干扰很小,所以旋转角度基本无法影响镜片的通光、阻光特点,相较于线偏振技术下的立体电影,圆偏振技术下的电影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观看电影时,观众使用的眼镜镜片分别为左、右旋偏振片,左右眼通过镜片反映出来的分别是左旋偏振光带来的左眼画面以及右旋偏振光带来的右旋画面,左右眼画面在大脑的作用下形成三维图像,立体感也就随之产生了。

3.2主动3D技术

在主动3D放映技术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以LCD为基础的光学技术。在此技术下,观众佩戴的是由两个IR(红外信号)进行控制的,使用LCD光学快门来达到与投影机同步目的的眼镜。放映电影时,如果屏幕显示左眼图像,上述眼镜要快速关闭右眼快门,反之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观众察觉到左右眼交替出现图像时的闪动,投影机必须有足够完善的刷新率。

虽然上述技术的3D电影放映技术具有:不需要特殊处理任何左右眼显示的图像、对原有图像持有最高的还原度以及母版3D电影的发行对其不具任何作用的优点,但是,使用该类放映技术的难处在于:

首先,如何保证IR的覆盖范围和“隐形”性。因为红外信号的发射有特定方向,所以需要设计一种排列结构极为特别的二极管并由其借助因为银幕粗糙而形成的漫反射来实现大范围大角度的红外信号覆盖。虽然射频信号没有特定射往某些方向,但是如何设计一款能够延长眼镜所用电池的使用寿命的低功耗射频电路却是极难的。要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二极管最好要使用950nm波段而非850nm波段,因为后者红外光中的红色会影响立体电影的放映效果。

其次,如何延长电池使用寿命,降低功耗。在实际操作中,要降低电路功耗,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不使用眼镜时关闭除“唤醒电路”以外的其他电路,在使用眼镜时通过“唤醒电路”开启所有电路。

最后,如何实现作为眼镜镜片组成部分的LCD的高开关频率。一般而言,3D电影所用到的LCD电子快门的最高开关频率要到到144Hz,远远高于常规切换频率[1]。而在操作过程中,一般采用的由Pi-cell LCD组成的3D眼镜的切换频率可以超过几千Hz。

3.3使用液晶来开关眼镜的技术

液晶是由规则分子排列构成的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之间的化合物。目前最常用到的液晶为向列相液晶,它是一种由细长棒状的分子组成的在电流作用下因为旋转不同而能导致透光度不同的晶体[1],因此,在接通、断开电源的情况下,液晶能够产生通光、阻光的不同现象。通过运用液晶的这一原理,3D液晶开关眼镜也就诞生了。使用(下转第173页)(上接第143页)3D液晶开关控制的眼镜时,镜片就像两扇可以分开控制的窗户,在放映机交替放映左右画面时就可以按需开闭镜片。在放映左边画面时,左边镜片的通光开启,观众就能清晰看到左边的画面,同时因为右边的阻光功能,观众右眼就看不到任何画面,反之亦然。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左右眼通过快速交替接受画面而产生立体效果。

因为采用液晶技术来控制镜片不需要对投影机及其他设备进行改动,因此很多厂家都大量生产出类似产品。

3.4滤光术

Visible light(可见光)是指人类肉眼可以感觉到的部分光谱。目前为止,暂时未有一个精确衡量可见光谱的范围值,一般来说,正常人能够感知到的波长在400-700纳米的范围内(如图2 所示)。

图2 自然光光谱示意图

放映电影时,放映机的氛灯也有相似光谱。滤光术就是将氛灯镀上多层膜,以期过滤出其光谱中的RGB,其中左R、G、B构成左路光,剩下部分构成右路光。虽然左、右路光的合成色彩都接近于白色,但是因为他们在色谱中占据的区域不同,所以最终会形成互不影响的两束光,左路光放映的是左眼的画面,右路光则放映出右眼画面。除了放映机的氛灯可以采用滤光术过滤光谱外,观众也可以佩戴镀有多层膜的眼镜,同上述原理一样,左边镜片只能允许左路光携带的画面通过,右边镜片则只能允许右路光画面通过,在画面左右交替的情况下,观众的左右眼只能分别看到对应影像,立体图像也就显示出来了。

4.结语

数字3D立体电影技术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泰坦尼克号》3D版的高票房就证明了将精彩2D影片转换成3D影片的计划是可行的,因为他们既可以满足观众重温经典的要求,又可以为电影院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在数字3D电影技术发展前景良好的情况下,中国电影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不断更新电影技术,掌握最新最好的技术和设备,为推动我国数字3D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科]

【参考文献】

[1]高五峰.数字3D立体电影的技术与发展[J].当代电影,2009(12):13-1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