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道德教育缺失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08:52: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道德教育缺失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道德教育缺失

第1篇

一、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

多年来德育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它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被冷落;它费时又总是出力不讨好、效果差:它最应跟实际相联系但又总是太空泛、形式主义;它是教师最难教、学生往往也不喜欢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德育工作也受到了应有的理解和重视,这对于处在改革开放中的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1 德育内容的泛政治化、成人化。现在中小学的一些教材和德育活动还存在着许多空谈政治理论、牵强附会、知识教学(如语文、历史)政治泛化现象。德育教材内容单一,致使教师无法用教材来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学生信服。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反而增强了逆反心理。在政治泛化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不到发挥,德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政治课和德育课持不信任和抵触态度,加之在不良社会思想和思潮的影响下,增大了消极面对社会甚至对立的情绪。

德育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必须服从教育规律。而我们的德育内容、德育教材、德育观念偏重于成人化,未能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对道德概念讲得太多、太死,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涉及相关的事例太少,特别是对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能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加以有说服力的教育,在德育目标和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错位现象。

2 德育过程的单一化、教条化。德育过程中方法单一、僵化,缺乏科学依据,缺少互动性体验,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当前一些中小学政治课的教学充满了机械性,考试内容欠灵活性。只强调学生死背政治概念和法规条文,考试方式也仅限于填空、名词解释等。教师授课雷同于语文、数学等智育课程。更多注重课本知识要点的传授,轻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难以理解。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敢涉及,给人以不切实际和过时的感觉,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道德教育的缺失

道德是在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源于人的生活,所以它应渗透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德育成了一个学校中脱离智育、体育等其他学科的单独领域。我们把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割裂抽离出来,仅仅靠单独的课程(如公民课、思想品德课等)、配备单独的教师、设立单独的机构(如政教处、德育处等),来实施德育,这是太片面的。德育不能从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道德不是区别于社会现象中其他现象的特殊现象,不能限定德育的空间范围,道德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课。学生是很难对它产生兴趣的,也就很难形成道德体验,并进行道德判断、选择,进而产生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离开了社会实践。所教的道德只能是空洞的说教,有些学生嘴上能说一套大道理,可是一旦面临现实道德情景。却难以付诸有道德的行为。

三、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评价是道德行为的前提,科学客观的道德评价对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变单一性的评价体系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学生处在道德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加上受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他们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进行道德评价时已经不再轻易的将其简化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好坏、善恶的对立。对于学生自己来说,道德评价的结果和道德评价体系不仅会促使其依据一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还会促使其依据一定的道德理想来激励自己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正确而灵活地做好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想有效地达到德育目的,必须遵循德育规律,掌握德育方法。但重点要落实在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造就德育主体或再生产德育主体的过程。

要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育重在实践。重在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必然要求。创建活动要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和兴趣爱好创新内容与形式,寓道德培养于潜移默化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社团在新时期学生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要解决动力机制。一切行为都需要动力推进,道德实践要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基础上,合理可行的道德评价与激励体系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的动力。

第2篇

论文摘要:会计诚信是会计应有的素质,本文在分析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角度提出了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各行各业特别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但纵观近年来国外的安然事件、施乐公司事件和国内的银广夏、三九药业等上市会计造假事件,说明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严重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课题。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很多,比如受利益驱动,失信成本低,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都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而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和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让我改变会计自身的缺陷,去健全监督机制和监督体系,我觉得有点好高骛远。但有一点,我能切切实实地做到、做好,那就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主体抓起,从源头抓起,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改善会计诚信缺失的现状。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公布和展出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资料、图片和案例,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比如,可以举办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演讲及辩论会,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以及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所谓“好土出好苗”,我相信,经过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长期熏陶,学生耳濡目染,就能养成坚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品质。

二、合理组织教学,全面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教育,并不一定只在会计职业道德课上进行,可以在所有相关的会计类课程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例如会计基础课,在讲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时候,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教师可以重点强调这一点,因为客观性是会计质量最重要的要求,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刻意设计一些有助于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会计报表的分析中,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注意可能存在的会计造假等技巧,还可以举一些会计造假的反面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润物细无声”,经过长期的、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学生自然就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对学生严格要求,让“诚信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作业、考试、实习中都以诚信为本。如果存在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不管平时表现如何,都取消成绩,并予以严厉批评,给予相关处分。这种“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的以诚信为本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每一位学生都特别重视自己的诚信度,生怕自己成为老师及同学眼中缺乏诚信的“小人”。由此及彼,在今后的会计工作生涯中,他们也必然会保持良好的操守,做会计行业中的诚信从业者。

四、聘请相关人员开讲座,突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平常教学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之外,还应多聘请有关单位的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讲座。比如可以聘请有关会计人员来讲学,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聘请法院和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用翔实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法制教育。学生对实际的案例非常感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正确地把握自己。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延续职业道德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性地阅读财经类报刊、书籍,浏览财经类网站,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也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雷又生等.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J].会计研究,2004(2).

第3篇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 高校 德育教育 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60-02

1 传统道德思想中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体系是以“天坤之大德曰生川”为基础生成的体系,从道德两个字的造字中可以看出,“道”是指需要人心加以分析才能走上直的路,“德”在“直”的下面增加了“心”,表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内心的参悟。传统的“道德”内涵从字面上就可以看上,其不仅仅关涉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于参悟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即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注,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在开端处的着眼点是在生命,由于重视生命、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才会重

德。”[1]

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中都是以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道家认为道是永恒的生命力,是天地混沌合一的整体之物,有着独立的生命,是宇宙万物的生命之源。在老子看来,世界是由道而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万物因道而生,因道而不断地发展演变,“道生之,德畜之。”[3]万物因德而生长,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儒家思想的精髓之处也将宇宙和人的德行联系起来,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最终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完满。在儒家看来,万事万物都是以生为意,以生为心,人最大的德行就是“生生之德”,也是自然界中生命意义的实现。儒家的“生生之德”也更多地被用于日常生活中,即是对“仁”的追求,每个人都出生开始就与亲情产生联系,也就是在生命关怀中存在的,即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亲情,对自然万物都怀有爱与关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儒道两家思想是从人与他人的情感出发,这种情感从本质上讲是对生命的关怀,所以说,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蕴含着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具体表现为三个统一中,即个体生命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生命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及生命的有限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道德以自然万物的生命存在作为认识对象,把对天、地、人之道的体悟融入到人、自然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动之中,充分显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活动探索积极性。说明道德教育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活化和内化的过程,是需要个体主动、积极地投身于生命活动之中的参悟。但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地将道德教育看作是对日常生活外在规范的约束和服从,而这些仅仅是道德教育的表面,深层次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引导个体发挥个体生命活动的丰富性,正因为对道德教育缺失了深层次的认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在德育目标、过程以及效益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2 高校德育的问题分析

本节从高校德育目标、德育过程以及德育效益等方面全面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高校德育目标设定、内部结构以及功能等方面脱离了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目标的缺失导致了德育过程的片面化,也就无法实现德育的效益。

2.1德育目标的缺乏科学性

从我国传统道德中形成了生命价值的高校德育教育必然要以人的生命存在的现实性和超越性为出发点,并且要实现现实性与超越性辩证统一的关系模式,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一方都是不科学的行为。当前高校德育教育要么强调超越性,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与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因此每个个体不会停留在对现状的满足中,而是不断地寻求超越本我,而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道德,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复制,而是引导个体实现对生命的超越,但在高校德育基本都采用形而上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其次,高校德育过分追求现实性,人的超越性中已经包含了现实性,对现实的超越是个体追求的目标,由于片面追求超越性,而导致过分关注教育主体性,但道德应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追求,督促个体功能的实现,当前高校德育过分追求现实性,使得德育中现实性和超越性难以融合,以至于出现德育目标的混乱。

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应具有统一性从基本的道德出发,从低处向高处进行螺旋形地发展,既要有远大的目标,要从符合受教育者个体特征,但现代高校都存在这一弊端:一味地追求德育的宏观、长远目标,而忽视个体特征如思想境界、道德意识、人生追求、接受能力等等的差异性,缺乏分层化、递进性的科学方式,对已定的教育目标一贯到底。由于以上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德育目标的设定也忽视了受教育者外部环境和内部精神之间的影响与转化。

2.2德育过程的缺失

高校德育从本质上是无法脱离生活而孤立存在的抽象的规范体系,它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交换的开放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社会、学校、家庭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形成了立体式、全方位和开放式的德育教育网络,而受教育个体在这一网络中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构筑“知、信、行”的内部循环。因此,德育应该是个内外协调的系统工程,但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实施过程并未系统化。就高校德育培养环境来说,忽略了社会环境的消极导向,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也日益渗透到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中,逐渐影响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也逐步削弱、抵消学校倡导积极的道德,因此高校德育中要重视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其次,高校实施德育的过程也忽视家庭伦理建设,家庭教育重要的是品德教育,这也是受教育者最早接受的教育地方,这不仅影响个体性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个体三观的确立,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相亲相爱等都潜移默化影响个体情感培养,所以相对学校德育来讲,家庭德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具有奠基性、易感性、互动性、潜隐性和连续性等特点。[4]因此,高校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家里伦理建设,积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影响学生道德观的正确性,家庭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德育。

2.3德育效益的简单化

德育效益是指德育活动中,德育对象个人塑造自身思想品德、内化道德文化成果与德育工作者在引导德育对象悟化、认同、内化、吸收过程中所耗费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对比关系。[5]高校德育效益不仅仅受德育主体的影响,也受到德育效益评价标准和德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明显不足,德育活动对德育工作者的提出全方位的高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要有人格魅力、具有爱心、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领悟力,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灵活的协调能力,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知识,但当下很多德育工作者在某一项或几项方面能力缺失,而导致德育培养目标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受教育者的个体能力包括其思想、情感意识、接受能力等方面差异,影响着德育实施的效益。其次,德育资源配置的不足,如德育经费欠缺、人力资源不足、家庭以及社会资源也未得到充分的开发运用,导致德育效益的简单化。第三,高校缺乏德育效益的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生命的物质性、眼前效益和整体效益,而忽视了德育的精神性和长远的、个体效益。那么德育目标、过程和效益中存在这些问题,高校应该如何有效解决问题,本文通过传统道德教育观,为高校建构生命蕴涵的德育教育体系。

3 构建高校生命实践的德育体系

生命实践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围绕个体生命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和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引导个体生命从物质形态向精神形态过渡。

首先,高校要重新认识德育教育的目标,树立生命实践的德育教育目标,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以情感和人性的基本诉求点,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受教育者理性认知达到自省和体悟。正确的情感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指导道德实践行为,调节个人行为、规范内化。中西方文化都强调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秉持理性为本的道德认知,尤其是强调尊重个人情感;中国文化中较西方文化而言,倾向于集体情、民族精神等博大的胸怀,通过内在情感升华,使得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达到把握世界的能力,因此高校树立生命实践德育目标,引导受教育者自我的情感体验来提升道德水准。

其次,营造生命实践德育体系的培养环境,任何个体的道德培养,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者缺一不可,个体生命实践德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德育思想源自于教育理论的发展,同时家庭和学校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土壤,三者要紧密地配合。学校和家长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信息的沟通,学校有责任将道德教育情况向家长介绍,家长一方面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校的道德教育情况,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学校还要承担起联系社会的任务,与社会结构建立合作关系,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还可以加强中国传统节日礼节等的宣传,家长在这一方面也要引起重视,对子女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三,高校生命实践德育实施方法,生命实践德育教育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一个个个体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而“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6]但现代高校德育教育偏移了生活世界,教育方式单一化、内容政治化、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等都使得道德教育面临困境,如何摆脱困境,高校德育教育只有根植于广袤的生活世界中,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回归生活的方法,即要求高校德育要在生命与生活两者之间建立某种本质的必然的关联,必须以理解和尊重生命为出发点,探索生命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规范和引导个体生命超越本身的过程,并重视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身边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具有价值冲突的事件,用一种积极的方式进行道德探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种方式也符合大学生特殊的身份,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大学是学生迈入社会前最后一站,高校要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接触社会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教育,摒弃传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方式,而要贴近生活,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道德现象进行探讨。除了上述分析的方法,高校要深化德育教育考核体系、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视角来审视高校德育,启发高校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个体生命的实践活动,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构建开放的德育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围绕构建生命实践德育教育提供大体思路,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未能展开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3.

[2]老子.道德经[M].第四十二章.

[3]老子.道德经[M].五十一章.

[4]周先进.家庭德育环境的主要特征及优化思路研究[J].理论界,2007.(12):35.

[5],万永彪.高校德育效益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职业道德;教学改革

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表现

在高职会计教学的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等问题。具体来讲,高职会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实务技能而轻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注重按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开办会计专业的职业院校,还是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师授课的重点也是围绕会计记账方法、电算化操作技能等问题而展开。与职业院校自上而下重视实务技能相比,对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重视明显欠缺。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的课程主要由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三部分构成,文化基础课和道德素质课被纳入公共课的范畴。但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校还是任课教师,都对职业道德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甚至出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时挤占道德素质课课时的现象。

(二)重理论传授而轻职业修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范畴,包括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和待业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院校应该合理分配两者的教学时间。但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所占比重偏高,而与会计专业、行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操守教育不足,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业特色。从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来看,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首先看重的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而较少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无形中也影响了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导致学校在学生、教师考核中,也完全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核为主,而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手段,也无法将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最终导致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学生也因为职业道德教育与考试成绩挂钩,更加忽视对职业道德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三)重内容灌输而轻方法创新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把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转变学生职业道德理念列为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然而,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不仅教学内容陈旧,而且缺乏与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结合。即使是某些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课程,如《财经法规》等,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不能采用形象、生动的案例,就可能陷入灌输式教学的怪圈,课程内容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形成。

二、高职会计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重塑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念

主要是树立从学校领导层、学院管理层、专业教师、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新认知,形成自上而下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和文化氛围。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侧重专业技术教育,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并将职业道德准则、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品质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系之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不忘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最终成长为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总量不足”也就成为制约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全局角度出发,做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课程改革工作,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课时分配中的比重。首先,要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结构性缺陷,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以保障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要动用学校资源,鼓励教师在借鉴已有德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特色、会计工作案例等,编制既能契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能体现职业道德建设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德育教材;再次,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深入剖析会计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尤其要把“坚持原则、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高职会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施教。

(三)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

高职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大量加入案例教学,通过开放、互动的方式,将会计职业道德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将抽象、生硬的文字,通过声像和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消化和创新。要把讲座教学列为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定期邀请行业专业、实务界代表、法律界人士给学生举办讲座,通过将真实的事迹展开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吸引会计专业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最终帮助学生达到自省、自警的目的。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既能了解会计职能、明确会计流程,又能领会职业道德的真实内涵,真正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担当。

(四)健全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机制

第5篇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处于情感、情绪的发展变化期,性生理日趋成熟而性心理晚熟,加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但性道德教育状况,已成为困扰社会各界的一大难题。针对当前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探索切实有效的性道德教育对策,构筑未成年人性道德建设的和谐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未成年人早恋、流产、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现象不光给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性道德方面的教育缺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现状,对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缺失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缺失

1.未成年人性生理发展现象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是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此时的孩子们要经历躯体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首先,是身高迅速增长。其次,是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内脏各个器官也都发达起来。第三,是性意识开始萌芽并逐渐成熟。但生理的发育并不必然伴发心理的成熟,未成年人青春期是易发生性心理偏差、性道德失范和性犯罪的时期。由于目前性教育普遍不能满足中小学生性心理发展,未成年人在性心理上存在种种困惑和障碍,如:性知识的匮乏、性道德认识模糊、性道德意志薄弱。

2.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现状

长久以来,国人一直是“谈性色变”,性对未成年人更是绝对禁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一直采取谨慎的态度,对性知识教育应付了事,性道德、性伦理教育则是一片空白。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中小学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主要讲解人体结构知识,对青春期出现的性心理和性困惑解答甚少,完全没有性道德、性伦理、性法制等内容。并且,生理卫生老师对有关性知识的章节多半不作讲解,要求学生们自学,这使未成年人对自己的生理结构和性知识依然懵懵懂懂,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家长们对孩子羞于言性,无法坦然地教授他们性知识和正确的性道德。与学校和家长的缄默恰恰相反,科技的进步促使网络和媒体迅猛发展,给未成年人获得性知识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但随之而来的是黄色文化成为互联网上肆意蔓延的毒虫,像烈性毒药一样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理。未成年人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当接触到不良观念甚至黄色毒害时,他们很难辨别和抵抗,基本上会照单全收。另一方面,家长和学校对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匮乏使他们缺少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心灵逐渐被这些不良的性观念填满,最终形成扭曲的性道德。一项由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5.5%的高中生赞成或比较赞成婚前性行为。赞成中学阶段谈恋爱的高中生占23.8%,男生占28.7%,女生占17.1%。种种事实显示,当今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与缺失。

二、寻求符合时代需求的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对策

1.构建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性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课程设置中唯一涉及相关知识的只有初三时的《生理卫生》,且介绍的也只是简单的生理发育知识,没有涉及性伦理、性道德等重要的内容。由于没有基本的课程体系保证,再加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性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特别在绝大部分的乡村学校性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鉴于目前性道德教育的缺失,教育部门应尽快把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2.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性道德教育的合力

要尽快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防护保障机制,为未成年人性道德成长提供良好和谐机制。

(1)学校层面。学校是未成年人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未成年人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

(2)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帮助孩子走出疑团。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3)社会层面。当今未成年人性问题如此严重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不良传媒信息的影响,因此,社会为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大众传媒市场加强整顿和指导,使它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阵地。坚决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其次,社会还应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性行为以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和道德健康发展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和谴责。

3.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性保护法,为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提供法制保障。

大力加强社会法制监管力度,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性法制教育,使说理教育与法律干预相结合,严肃处理未成年人害事件,肃清不良社会风气,加强网络立法,建立绿色网络空间。教育、行政、司法、文化等部门联合起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推动和保障性道德教育的顺利、深入开展。与此同时,呼吁我国尽快出台未成年人性保护法,促进未成年人性教育早日纳入法制轨道。

总之,加强未成年人的性道德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构筑未成年人性道德建设的和谐机制,使教育的外部规范逐渐内化为人的内在意识和自觉行为,使未成年人性的道德水准逐渐达到社会规范的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性之和谐。

参考文献

[1]詹文度.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从当代西方学校的经验教训谈起.当代青年研究,2001,1.

[2]樊民胜.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中国性科学,2004,3.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情感;缺失

一、学校德育工作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应试教育”是以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为目标,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近几年,我国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若第一学历是重点大学的本科,那么就业就相对容易,否则即便读到博士,第一学历是专科或者一般院校的本科生,也会被用人单位打入另册。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升学率和分数高低便成为学生家长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在他们看来,学生初中毕业考不上好高中就意味着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的教育都是无效或者无用的教育。校际竞争激烈,学校为了生存,为能多招些好生源,不得不一面高喊素质教育的口号,一面为提高升学率,把“应试教育”抓的严严实实,其它的素质教育也好,情感教育也罢,全都要让位于高考。学生们的成绩家长和老师关注有加,但他们的思想和道德情感教育则得不到重视。

二、学校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

当前学校评价教师的工作主要依据教师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还有职称评审制度和绩效工资也都和考试成绩密切相关,其后果是:那些易于用分数评估工作量、易出成绩的工作有人愿干、抢着干,工作量不好评估,考试不考的工作没人愿干,学校也不会重视。和学校其他教育相比,道德情感教育更难以操作,且效果难以用分数量化,中考和高考也不考。同时由于道德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隐性的培养过程,其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另外,道德情感教育的手段也存在争议,它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被局于促进学生学习活动。这给我们的教育评价带来了困难。

三、学校德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圣人”化倾向明显

初中的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没有情感的道德说教,它灌输给初中学生的只是一些思想与行为的教条,而这些教条很多方面和社会现实不相符合。首先,德育目标被圣人化。例如:“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等品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这种“圣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普通的初中学生,会让他们觉得遥不可及,心生反感。其次,道德教育被理想化。初中道德教育传递的内容有很多是经过层层筛选的道德典范,呈现给学生的是美好的但并不真实的生活,它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带有极大的片面性。这让学生一出校门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世界并非德育课上所讲的那样完美,不都是纯善的,这种反差会让学生感到困惑,甚至会动摇他们对道德的信念。

四、教师的处境和能力导致道德情感教育缺失

情感教育缺位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初中生已能根据事实来理解成人的行为,教师“身教”比“言传”影响力更大。道德情感教育,教师是关键。一个不受学生信任和欢迎的教师的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必然是低效或无效的。如今的初中教师危机四伏:首先是经济收入难以养家糊口。近些年,物价飞涨,为养家部分教师不得不放下尊严,逢年过节收受家长礼物或利用调座位等手段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有偿家教,变相强制推销资料,这让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榜样力量”荡然无存。其次是工作压力大,难有好心情。当前,初中一线教师任务繁重。既要面对越来越难管教的学生,又要面对家长、社会舆论和领导的强大压力;既要面对新教育理念开展素质教育,应付上级检查,又要面对现实狠抓“应试”教育;既要在晋职和绩效方面和同行激烈竞争,又要忍受校领导的种种腐败和不公;这让一线教师的心时常都处在煎熬之中,生活太苦太累,对学生难有爱心和耐心引发教师不该有的不道德行为。最后是教师的道德情感教育能力匮乏。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以传统教育为主,对道德情感教育了解的不多,不能够掌握情感教育的技巧与艺术。

第7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孝道教育 缺失 回归

一、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现状

孝道即以“孝”为做人之“道”,是人们行孝的原则。《孝经》里面有句话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古之孝道不仅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忠于君主,而且要成就自我,方是光宗耀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古代孝道强调居则事其敬,就是要顺从听命于父母。在现代社会,子女的个人独立性增强,不易接受传统的规范,因此,传统孝道教育中“愚孝”、“盲孝”的成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被淘汰。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现代孝道,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是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伦理保障,更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因而现代孝道是对传统孝道的扬弃和超越。黄坚厚指出现代生活孝的内涵包括:爱护自己,使父母无忧,不辱其亲,尊敬父母,向父母进谏和奉养父母六项[3]。杨国枢认为孝的核心和基础内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和悦亲等内容[4]。笔者结合前人总结得出现代“孝道”应包含尊敬父母、赡养父母、精神上愉悦父母。所以,本文所说的孝道教育是从这些方面入手的,而家庭作为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场所,应该首先担负起孝道教育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孝道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07年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数据显示,仅有5.2%的被调查者“主动照料过父母的生活起居”,13.3%的被调查者经常“帮父母做家务”,24.8%的被调查者经常“关心父母身体健康”[5]。很多现代子女缺少对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和关爱,可想而知,对父母精神上的关怀和宽慰的子女少之又少。子女孝道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孝道教育的忽视。很多子女肤浅地认为孝道就是赡养父母,等父母老了给钱养老就是孝,生活中却忤逆不尊重父母,缺乏对亲情和爱心的理解。而很多父母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对孝道没有全面理解,也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孝道教育。子女对父母良苦用心的培养感觉到理所当然,并用学习成绩向父母提出相应的物质交换,而父母也没有拒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当支持这种行为,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使得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对父母的一种报答。也有子女对缺乏文化知识的父母产生歧视的心理和抗拒行为,埋怨父母不能给自己良好的生活条件,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与同学进行攀比,而父母却对此觉得愧对孩子,支持孩子的任何需求。种种现象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孝道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二、孝道教育缺失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长重分数教育,生活上骄纵子女。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从学校放学,问的往往是“今天有没有考试啊?考了多少分啊?”等类似问题,而很少关注孩子学习以外的学校生活状况。父母对子女过分教育或期待过高,把孩子送到补习班继续学习,减少了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时间,自然也缩短了家庭教育的时间。父母往往以物质鼓励孩子在学校取得的好成绩,甚至有家长在孩子取得高分时不惜代价给孩子买贵重礼物以表奖励。这种物质交换的行为不但无法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反而觉得自己获得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造成孩子对亲情的淡漠。在很多“421”结构的家庭中,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生活上极度关注和溺爱孩子,恨不得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导致很多孩子在生活上无法自理,性格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言语上对家人恶语相加,观念上认为家人的付出理所应当。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深刻的爱,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没有家庭责任感,孝道观念在家长的溺爱中消失殆尽。因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孝道教育的有效进行的。

(二)家长自身没有发挥榜样效应。

很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对待长辈的态度。例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呵斥年迈的父母,冷落独自在家的双亲,向老人理所当然地索要钱财,不给老人赡养费,对生病卧床的老人不理不睬甚至嫌弃等,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许有朝一日,这些行为都将重演在父母自己身上,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做好孝敬长辈的榜样。有些父母一有空就出去打麻将打牌,对家中老人和孩子不管不问,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关爱,等到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许他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经营家庭,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因为他自己是受害者,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因为他没有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孝顺父母。这种不良家风的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重演,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幸福和睦,更对社会养老问题和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没有及时巩固和补充学校孝道教育。

晏阳初说:“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和儿童发展更形密切,因为学校教育是有限制的,家庭教育是无限制的。”[6]可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学校教育有巩固和补充的作用。“学校里讲公民教育,有一项是‘不要骂人’,说得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坏习惯,孰知一跑回家,不是听见父亲骂母亲,就是母亲骂他们自己,或者母亲和邻居相骂,骂忘了形也把他们夹在里面骂起来了。在学校里所得的一点好教训,就无形中在家里打消了”[6]。所以说,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学校里的孝道教育如果在家中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说父母根本无视孝道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那么日积月累,孩子的孝道观念自然会变得淡漠。譬如,学校的德育老师跟学生说父母很辛苦,回家帮父母倒水洗脚以感恩父母的辛劳,结果孩子回到家后,父母并没有支持孩子这样做,而是让孩子抓紧时间学习。这样一次两次之后,孩子也不会主动提出类似的想法。其实这些家常的行为正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孝道教育的方式,也是及时巩固和补充孩子在学校学习孝道的一种实践性方式,因为学校的口头教育始终无法代替家庭实践教育。家庭教育如果不及时巩固和补充学校的孝道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就得不到真正的情感内化,则很容易出现孩子不孝顺父母的家庭教育危机。

三、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孝道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重智观念,增强孝道教育意识。

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不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而且不利于孩子孝道观念的培养。把孩子致力于培养成“考高分达人”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孩子仅仅只会考试和学习,而生活不会自理,过分依赖父母,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的意识,减少孩子在培训班的时间,增加在家陪伴教导孩子的时间。父母应对孩子理智地施爱,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进行孝道教育的第一步。父母应有意识地指导和训练孩子做一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分担父母的忧虑,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等等。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他们为家庭、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让孩子学会有节制地生活并能够体会父母无私的爱。久而久之,孩子会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及对父母尽孝的愿望。

(二)树立榜样,营造和谐家庭。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成员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7]家庭教育不仅是言传而已,身教更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与成人一起生活,很容易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言行,所以父母要做孝敬长辈的榜样,才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对父母的言行。尤其对于小孩子,他们常常难以理解大道理,而是更喜欢看着父母怎样做事。如果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的父母对家里的老年人尊敬爱戴,耐心照顾老人的起居,经常抽空陪伴老人,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养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了身教的影响大于言传。父母要处理好自己与孩子和老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才会有健康的人格,才会理解父母的辛劳,体会亲情的温暖,并内化为自我人格,在行动上践行孝道。所以,孝道教育中,父母要身体力行,发挥自身的榜样效应,着力营造和谐家庭,才能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浓厚的孝亲观念,才会让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才会让“老有所依”、“养儿防老”得以回归。

(三)让孩子及时行孝,营造实践环境。

家庭教育要提供给孩子实践学校孝道教育的机会,学校老师教育孩子回家要给父母洗脚等孝敬父母的行为,父母就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并在言语和行为上对孩子表示肯定,孩子在欣然接受的同时有温暖的亲情体验,这种实践的行动和情感的内化是学校孝道教育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家庭教育加以巩固。父母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为自己分担家务,让孩子意识到这些行为都是孝顺父母的表现;父母应告诉孩子自己的生日并希望孩子能赠送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让孩子在父母脸上看到幸福的笑容同时感到自己对父母的重要;孩子生日的那天父母要告诉他出生时的艰难与痛苦,让孩子明白父母对自己养育的艰辛历程并学会感恩父母。亲情的维系必须在家庭生活的种种细节中去联结,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孩子们的教育应从具体的、形象的问题入手”[8],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也从具体细节入手,从点滴做起,让孩子在实践中逐渐内化为对父母深刻的情感,从而转化为对父母尽孝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生.礼记・孝经[M].成美兰译著.上海:中华书局,2007:221.

[2]谭树辉.传世文化经典儿童读本:弟子规[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4.

[3]黄坚厚.现代生活孝的实践:中国人的心理[M].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25-38.

[4]杨国枢.中国人之孝道观的概念分析:中国人的心理[M].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9:46.

[5]张莉.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马秋帆,熊明安,编.晏阳初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22.

第8篇

 

在高等院校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伦理道德可谓是贯穿始终。无论是管理人员涉及的具体职能权限,还是具体的管理制度及理念,抑或是管理人员关于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战略,伦理问题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使高等院校拥有一个和谐而稳定的校园秩序,这本身就涉及管理伦理的问题。高等院校需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这必然与高等院校伦理管理问题产生联系。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管理时会遵循伦理道德的内涵,以大众化教育为背景,将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为提高和改善管理层面的伦理道德,因此要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从文化、管理、师德素养等层面开展伦理道德教育。

 

一、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伦理

 

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最早是由西方实践经验演变而来的,从管理的发展脉络来看,最初只是为了完成某些任务,随着管理实践的展开,管理者逐渐开始关注被管理人员的情感,管理也逐渐体现出对人性的认知、关注和理解,管理工作的这一转变将伦理道德的内容注入管理层面。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宗教种族、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高等教育引导人类逐渐向和谐与共生的方向发展,人类要趋向于自由、和平的发展方向,就要借助于教育的手段,来减少人类间相互排斥、不理解等现象。承载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特殊使命,这便是教育意义重大的关键所在,也彰显了伦理道德在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领域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教育管理伦理的概念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们认为,将伦理道德的观念融入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中,这个过程便是教育管理伦理。由此可以看出,伦理道德中的规范及相应的评价标准都会适时体现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行为中。这就赋予了教育管理伦理深层次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当注重伦理关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接受教育的群体形成健全的人格,让被教育对象在日常行为中按照公平、正义、平等、和谐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因此伦理关系至关重要。其次,在进行教育管理活动时要注重伦理实现的具体途径。教育的伦理管理观念应当体现在教育政策的具体制定及实施过程中,要将实现伦理化的可能性及实现的途径具体化。最后,在思考和分析教育管理行为时应当结合伦理道德问题,将即将开展的教育管理活动按照既定的伦理化原则予以保障。

 

二、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中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一)管理层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高等院校的管理层主要是学校的高层领导者和一线管理者,如果他们的伦理道德存在缺失,那么在管理高校事务时必然会出现超出权力范围的行为。美国就有教育管理学专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在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德性是最可贵的品质。当前很多高等院校比较关注自身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却忽略了道德上的权威性,管理者在其中的管理本质和领导过程被很多高等院校所忽略。任何一个组织的管理层都应当具备伦理道德,并且将这种精神植入管理理念中,高等院校也是如此。在高等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伦理道德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当今高等院校的管理事务中,伦理道德方面的缺失比较常见,并且存在于管理层中。因为一己私利收受贿赂的现象屡禁不止,这是伦理道德缺失的最直接表现。

 

(二)管理体制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随着世俗化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受到影响。但是,高等院校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可以按照自身的特殊制度来规范和控制高等院校学生道德理念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制定合理的伦理规范,根据学校发展特点和学生特点形成各种规章制度和程序标准,并按照自身的章程形成机构形态是极为重要的。如果管理组织本身存在伦理缺失,那么整个高等院校的价值取向就会发生改变,未来的发展也会陷入危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组织通常以行政化为主。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不同,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体系。高等院校本身是一个学术机构,其管理体系如果一味强调行政权力,就会违背最初的以学术为中心的规范模式,有碍于伦理规范的发展。

 

(三)具体实践行为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高等院校应当具有崇高的道德目标,这是高等院校自身管理发展中的趋向标准,学校的各项发展都应当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但是,在实际的高等院校管理实践中,伦理道德缺失现象却屡见不鲜。例如,有些高等院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存在行贿受贿的现象,有些高等院校在经费投入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伦理道德的切实履行在高等院校管理实践中是核心的价值标准,也是一所高等院校在管理中的道德底线。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有效避免伦理道德缺失问题,既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有助于为高等院校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专心科研。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是高等院校所不断追求的,也符合人文关怀及伦理道德的相关精神。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行政制度过度化,很多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在高等院校中也存在,难免给高等院校的具体管理实践带来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导致道德理念的严重扭曲。

 

(四)具体实施制度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高等院校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势必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制度在现实中往往是循环使用的,并且在不断的信息反馈中逐步完善。但是,不同的院校在具体的制度执行过程中完成的情况不一,有些高等院校的管理层甚至对这些制度的遵循情况随心所欲。这是直接导致管理过程中存在缺失问题的原因之一,久而久之会对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应当始终以人为本,将人性化的一面作为管理的核心。管理层应当对师生员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让师生员工不只是把管理制度看作一种约束的工具;管理者应当通过管理制度的适当调整,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如果仅仅采取较为生硬而简单的管理方式,难免会对师生员工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不应只从自身出发,而应换位思考,多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高等院校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还应当对管理的程序有所了解,要全面衡量所制定的制度在程序中是否合理。要将制度中所涉及的义务和权利具体化、明确化,这些管理条例不应只是理论上的摆设,而应当保证其在具体实施中能够给予实践工作支持。

 

三、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伦理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一)加强伦理道德宣传

 

在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中,伦理道德建设应当是核心部分。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针对教育管理方面的理论就逐渐形成体系,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在教育管理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已经趋于完善。我国关于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研究开始得比较晚,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伦理道德研究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专家学者对这些方面的教育理论了解较少,时至今日关于其本质和内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于教育管理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体系应当大力宣传,让高等院校的管理层及普通师生都能了解教育管理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伦理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通过法律武器运用一定的赏罚机制来规范具体的行为准则。要使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约束其中的行为是必要的。

 

(三)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责任机制

 

在制度保障面前,要想让伦理道德发挥一定的作用,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同时也应当建立必要的责任划分机制。在高等院校的范围内,如果有高效的监督机制,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将会变得公开透明,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教育管理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很多学者已经发现高等院校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如果管理工作行政化势必会影响学术方面的发展,并且这一现象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将行政管理精细化,加强高等院校在学术领域的建设,促进学术与行政协调平衡地发展。因此,要加强高等院校关于章程制度方面的建设工作,将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及发展方向明确化,引导院校在管理伦理道德建设方面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伦理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管理层的道德素质

 

要想让高等院校按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只有管理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以德服人。管理层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按照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方针开展工作。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监督机制

 

高等院校要想在教育管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当先在内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让师生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保证管理层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公平、公正。管理层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应当不断深入师生员工内部,掌握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重视师生对现阶段管理措施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制度,这样才更有助于高等院校管理层开展未来的工作。

 

(三)制定程序化的操作规范

 

高等院校所建立的管理制度,实际是为了规范师生的行为。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有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更应当针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实践行为制定程序化的操作规范,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权益。因此,在制定相应制度时应当尽可能地科学化、规范化,遵循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同时,还要广开言路,广泛吸收师生员工的意见,激励师生员工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并使之程序化、规范化。

 

(四)确保管理工作合理合法

 

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事务,首先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各项规章制度都应当符合高等院校的身份和地位,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师生员工在高等院校这个环境中享有公民应当具有的合法权益。在制定一些行为准则时,还要让广大师生员工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确保管理制度具有合理性。这些管理制度应当使管理层在处理具体的教育管理事务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切合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实际。高等院校要想完善教育管理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建立集合法性与合理性于一身的教育管理制度。不论是学校的最高管理层、一线管理工作者还是普通师生,要想在学校教育管理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都要以学校的相关制度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在高等院校中形成高效、规范、科学的校园环境,才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立高等院校本身就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管理层首先应当考虑师生员工的真实需求,切实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管理层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制定有助于师生员工共同发展的制度。在制定相关管理体制时,要充分体现出管理层对师生员工的关怀,让师生员工具有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以人为本”应当是每一所高等院校在制定管理体制时的指导思想,这既是管理层体现师生员工价值和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管理制度,以公平平等的原则对待其他师生员工。

 

一所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环境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谓意义重大。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伦理道德缺失的问题仍旧存在,并且已经影响到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具体效能。因此,要努力创建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道德校园。在今后的工作中,高等院校必须继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伦理道德建设。

第9篇

学前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虽然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学前教育发展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长期积淀下来的师资缺乏、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性不强、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性别比失调等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会严重阻碍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学前师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专业性不强

从表1可知:在调查的72所幼儿园中,具备幼教资格的教师只有7.25%,另外92.75%的教师都没有幼儿教师资格。90%以上的教师是由幼儿园园长自己招聘来的,大专学历的教师只占6.52%,中专学历(非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占了34.78%,高中毕业的教师占了17.75%,而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幼儿教师尽然占有33.7%,他们都没有接受过学前和幼儿师范学生应该接受的专业训练,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多数幼儿教师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不理解幼儿教育的目标,不知道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幼儿师范和学前教育重视的“三字二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普通话)基本技能的要求,他们根本不具备;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基本技能都很薄弱。在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都得不到保证的前提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比如:在组织幼儿开展活动时,有些教师将视自己为“保育员”,只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忽视了孩子教育;在教学上,一些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角色、什么方式引导和参与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将自己置身于幼儿活动以外,不能发挥幼儿师应该具有的作用;一些教师将学习知识作为幼儿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忽视幼儿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发展;还有一些教师不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将学习活动变成幼儿愉快的学习过程,而是模仿小学教师的上课方式开展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贵州专门的幼儿师范学校只有一所,而招收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少,招收的学生人数少,时间也比较晚;其二是最近几年贵阳市、遵义市和经济条件好的县城民办幼儿园发展迅速,环境和待遇相对偏远而贫困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来说好得多,因此,本地具有幼师毕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学历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没能回家乡从事幼儿教育事业,使得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专业性不强。

2.劳动强度大,师资力量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道真和务川两个县的72所幼儿园中,没有一所幼儿园的师生比例达到了国家对幼儿园的教职工与幼儿1:6或1:7的比例要求,平均师幼比为1:31,详情如表2所示。师幼比,最好的1所幼儿园是务川的金钥匙幼儿园,师幼比为1:9,师幼比在1:20-1:30的幼儿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还有9所幼儿园师幼比高达1:50,师幼比例悬殊,师资力量远远不够。还有12所幼儿园,幼儿人数在25-45之间,但教师却只有1名,这些教师一人兼多职,他们不仅要负责组织幼儿的教学活动,还得兼顾幼儿的安全、生活以及各种各样的琐事,这些幼儿教师的劳动强度就可想而知了。幼儿教师不仅工作的强度较大,而且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如大部分幼儿园基本上都没有教玩具,如果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活动,必须自己用额外的时间制作教玩具,非常辛苦。入园难与师资缺乏的问题在贫困落后的务川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尤为严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是幼儿园生源差,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哪怕路程远也要把孩子送到好的幼儿园或县城幼儿园上学,致使当地幼儿园招不到学生,请不起老师;其二是幼儿教师的工资太低,还不如每天做零工;其三是务川道真是遵义市最偏远的县,气候条件恶劣,环境条件差,没有人愿意去。一些幼儿园园长把幼儿园当成创收的工具,为了降低办园成本就不配足教师,导致绝大部分幼儿园师资力量缺乏,无形中增大了在园幼儿教师的劳动强度。

3.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

由于务川和道真仡佬族苗族地区地处偏远山区,气候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幼儿园多数得不到政府的资助,幼儿教师的收入不足千元,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更低,福利待遇几乎为零;再加上人们对幼儿教师的偏见,使得幼儿教师的身份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就必然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和幼儿师范毕业生不愿意到偏远的幼儿园工作,造成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且流动性较大。如此艰难的工作环境,降低了幼教工作这一职业的魅力,很难对那些拥有高水平的幼儿教师产生吸引力,使得优秀的教师资源大量流失,这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因素。主要原因是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够,政府投入太少,教师的工资当然就低,更不要说什么福利保障了。

4.性别比失调

调查的552名幼儿教师中没有一名是男性(只有一名五十几岁的男园长)。这种现象不仅遵义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如此,整个中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都有待提高。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女性别比例在1:99左右,很多的幼儿园一直没有男教师,少数幼儿园有个别男教师,这些男性教师往往也是处境比较尴尬,总是跳槽,这就构成了女教师“一统天下”的格局。然而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幼儿园男教师的问题,不少幼儿园男教师比例达到10%左右,有些地方幼儿园男教师比例甚至达到20%以上。对中国幼儿园男幼师缺失现象,专家黄毓玲分析认为,首先是中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几乎不招收男生,再加上幼儿教师工资与住房的现实状况,使男幼师在生活上特别是婚姻上常遇到坎坷,为了改善生存的基本条件,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职业去谋求新的岗位。

部分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男学生,但是一个班男学生人数一般超不过10个,这部分男学生进入学校以后,自卑感很强,总觉得自己低别人一等,再加上性别原因,能力方面和学习成绩方面与女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学者研究总结说男幼儿教师招生难、坚持难、学成难。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很难招到男生,即使有男生填报学前教育专业,这部分男生招进学校也难坚持,坚持下去都很困难,要想学成适合当地幼儿园需要的合格的男幼儿教师,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务川道真仡佬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之始,而幼儿教师作为启蒙教师,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幼教事业的发展与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和教育都很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应抓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务川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大力合作。笔者认为,针对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学前教育的师资现状,搞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幼儿师资的学历层次,增强专业性

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是大多数国家对幼师所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为普遍的要求。要解决务川道真仡佬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学历普遍偏低和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增加幼儿园教师的编制。由于务川和道真公办幼儿园仅有7所,幼儿教师的编制很少,仅有的幼儿教师的正规编制还有一部分被小学占用。因此,县教育部门首先应增加幼儿园教师的编制,让犹豫在其它岗位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回到与他们学历对口的专业岗位,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学前教育教师岗位保障。其次,应改革幼师招生制度。务川道真552名幼儿教师只有17.6%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无一名师范院校的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任教。师范院校院校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广,不愿意回到本地,这不利于偏远地区幼儿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因此,政府一方面可以采取定向培养免费幼儿师范生等举措,积极鼓励毕业生回家乡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地方职业中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和大中专院校联合招生,在学生入学和就业分配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便培养高素质适合仡佬族地区本土的幼儿教师。第三,应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培训。幼儿教育师资培训在幼儿教育发展和提高中的重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现在都更加重视幼儿教资的培训。短时间内进入大量幼儿教师是不现实的,目前重点着手培训在职幼儿教师,根据现有幼儿教师的年龄和专长制定培训方案,与遵义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和贵阳幼师学校以及贵师大、遵义职大等组成培训团队,建立长效机制,采取请进来或送出去的方法,提高在职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还可以由幼儿园园长采取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高的幼儿教师担任指导老师,通过个别辅导或跟班听课等形式,让其他在职幼儿教师熟悉幼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增强现有幼儿教师的专业性。

2.合理配备幼儿师资,降低劳动强度

数据统计发现,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师幼比平均为1:31,远远超出国家对全日制幼儿园的教职工与幼儿1:6或1:7的比例要求。要改善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参考我国幼儿教育相关条例和要求,结合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配备幼儿教师,目前至少要保证各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的足额配置,做到专人专用。其次应鼓励和动员在其它岗位的幼儿师范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转岗。第三应采取招考的方式,从其它地区引进热爱幼儿教育又有相应能力的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相应的短期培训尽快上岗,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以此减轻幼儿教师的劳动强度。

3.改善工资福利待遇,提高幼儿教师社会地位

“一个职业的社会声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地位,经济地位的主要标志就是物质待遇和收入高低。”之所以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平均师幼比为1:31,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普遍偏低。由于生存条件不乐观,就会直接影响当地幼儿教育的发展。因此提高务川道真仡佬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待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政府应该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改变现状的相应措施。《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专项投入,把务川道真仡佬族地区幼儿园的发展、管理列入重要日程,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并跟据《劳动法》和《教师法》等有关劳动保障法律对务川道真的幼儿教师工资收入进行相应财政补贴、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等。针对条件薄弱的幼儿园还应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建立改善幼儿教师福利待遇和专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吸引优秀的幼儿师资加入到当地幼儿教育事业中来。此外,当地政府可引进多种办园模式,给予幼儿教师自主管理幼儿园的权力,切实保证幼儿教师在职称评定、培训等方面与当地中小学教师享有同样的权利。以此达到改善幼儿教师的待遇和提高社会地位的目的。

4.改变历史,给幼儿园注入“阳刚之气”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