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45: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其中,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2.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传递、反馈信息,整体思考,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如flash课件,再配上声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1)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2)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系统思维,教师要着眼整体,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5)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6)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扬长避短,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7)不断反思,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8)注重综合,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一、开展探究性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例如,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有所认识,如果教师再去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在于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世界的精神。对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证明地球的形状。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
二、开展地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将那些无法实地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具体、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此,教师可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小实验引入课堂,模拟演示宏观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组实验:海边看船。教师先在桌子上移动纸船,让学生观察船的形态变化,然后在地球仪上移动纸船,让学生观察船的变化。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而看驶向远处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设计这个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了解过去的人们是怎样证明地球不是平的;二是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地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地理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它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学生亲身体验;二是学生亲自操作。由于地理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于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对于“经线和纬线”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如下:能够正确标识南北两极点、经线、纬线、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位置。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制作经纬网仪的实践活动。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准备好制作工具:地球仪、两种颜色的铁丝、钳子、线绳、双面胶、垫片、剪刀、经纬线度数卡片等。在课堂上,教师可先介绍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制作经纬网仪,最后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经纬网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27-01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断涌现地理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热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行为结果,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必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来把握教学要求,并围绕教学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因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应用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师必须在授课之前对课堂教学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安排,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判断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并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如果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准确,对教学要求研究不透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不明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偏差,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只有有效突出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在充满生命活力,不偏离原来预设的轨道。
如果我们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准确,对教学要求研究不透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不明确,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偏差,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教学目标设计上的失误直接导致教学活动设计的偏差,其结果是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学目标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原点,其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科学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
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升地理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氛围中,紧张有序的学习地理、掌握知识。科学的课堂结构让教育信息有效传播,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要求学生记忆和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时,教师在初步讲授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世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洋流的分布制作成动画,通过生动形象动画让学生不断探究世界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让合理的授课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好学生探究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许多学习论方面的典型案例或思想得到启发。首先我们可以看美国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从这个研究中可以看出,只有通过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如何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课堂上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后,可以因势利导设计疑问,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经过一番努力找到正确答案。笔者在上《大气的运动》一节时,就如此教学“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图象、理解教材,然后依次回答如下问题:①大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热不均)②为什么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水平气压差异)④假如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如何?(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这样的设疑,一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选择好恰当教学方法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进课堂教学,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动力。例如:笔者在讲授“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一知识时,就以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井水不犯河水”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井水真的与河水之间没有联系吗?”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当然教无定法。在高中地理授课中还要因时制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及各班学生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择优选择如下教学方法:比较法、演示法、图示法、程序教学法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轻松的学习氛围。
三、精心突破重点难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甚至也涉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所以高中地理教学重点难点颇多,容易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畏惧感,也容易泯灭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因此,广大地理教师应积极思考,全面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运用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信息量大、知识开放性高的特点,既有大量的地图、示意图、地理数据需要学生记忆,又有许多自然现象、地理规律需要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既感兴趣又感到难学,地理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都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解读新课程、实施新课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多种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实现多层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是地理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地理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地理教学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教学目标几乎成了全部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前提。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既定知识内容性目标的设计,而不强调内容的组织方式和实现过程的设计。新课程持动态的地理观,这就要求教学要制定并实现多层次的目标。如除新课程确定的结果、过程和情感等目标外,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地理知识的能力等目标。通过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在重地理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学生有机会自己探索地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机地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构的各环节、要素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综合选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多种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活动。为此,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全面论证信息技术在支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教学目标中的作用。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动手活动方式结合起来,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如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的保护”一文中“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三大问题都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不少科学家对它们的观测研究一直在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也经常关注其变化,因此,在网络中,有关的资讯就极其丰富,不断更新,更有不计其数的相关专题专业网站,这样,教学可谓左右逢源。可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把某篇课文进行“修改”和“加工”,并转化为一个“虚拟网站”。请你根据自己关注的其中一个甚至其他的大气环境问题,与其他三两位同学结成“学习共同体”,在网上查找有关信息,建立小组主页,最新资讯,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结果,在师生共同操作下,原来的课文变得几乎“面目全非”,但是面对“自己的课程”,我们却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满足,同时学生对“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也有了更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组织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达成多重课堂教学目标无疑是有效的。
二、找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切入点,设计真实学习情境。
新的地理教学观、学习观要求教师重视学习环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学者认为,“现有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基本上是对‘以教学为焦点’的教学设计的改良,没有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教学设计应当选择‘以学习经验水平’为焦点,才能构建起面向信息时代的新体系。‘以学习经验水平’为焦点的教学设计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和学习类型”。另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境。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有效用的。情境是知识的寄居地、附着带、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
技术的应用是情境化的,信息技术符合学生现实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如很多地理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亲身经历到,计算机提供的微型世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获得正式地理概念(或思想)之前的地理现象的经验。当然,也要考虑技术的局限性,尤其要避免其对学生抽象地理概念形成的副作用。地理演进的漫长性与突发性、地理运动的空间性与复杂性,往往使地理知识的常规表现手法(板画、投影、幻灯)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甚至难以用实物进行模拟演示。而电脑可以通过技术处理,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虚拟,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如大陆漂移、地壳变动的漫长过程可以在数分钟内形象展现,而火山爆发的瞬间状态可以缓慢地放“慢镜头”逼真地进行还原。另外,学生难以建立的地球、月球、太阳的空间关系概念,也可以在电脑虚拟化情境下逐步建立起来、清晰起来。
另外,课堂教学设计时也要注意,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水平的差异,对于技术(如计算机)创设的同一个学习情境,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弄清学生眼中的问题是什么,并根据他们的问题来设计真实学习情境,而不是教师眼中的问题。课堂教学中,不能被表面现象所左右,也不能对学生有更多的预先的假设,要通过提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和解释来接近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的多种回答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活动会抓住不同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不同活动关系的联结上,尽可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学生)、利用各种情境(和学生知识有联系的)设计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体现地理学习本质。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事实上,这些也正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所需要的。
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探究性学习活动,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没有技术支持很难或不可能获得的学习体验。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个难点问题时,可选用一个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课件。由于其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模拟效果,可由学生自己输入数据,求出任意时间、任意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这样得出结论,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地理规律的思索,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地应用信息技术,但绝不是用技术化代替地理化的过程。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不能替代艰苦的学习和人脑精密的思考,它只是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种重要的工具,是对地理化活动过程的一种强化。
四、发挥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作用,实现评价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多样功能。
评价不仅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而且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步骤的决定都要以经验证据为依据。每一步导致新的决定,这些决定又成为下一步骤“输入”,而且每一步骤要针对来自下一步骤的“反馈”证据予以检验,以提供该系统效度的指标。
信息技术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解决了诸多难题。如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及分析功能使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实时而且准确;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自动跟踪、检测,进行专题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及时给出评估分析结果;教师可以随时了解评价经过,以便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
传统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偏向是:重规则和程式,强调遵奉规则,描述性的结果、常规,标准参照的测验评价。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终结性的,关注的往往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能否达到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准则。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地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实现多层次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中有些东西是只能显现或观察而不能量化的。因此,地理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生对地理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以外,应该考虑更加多样化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如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专业人士的意见等,对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创造等其他不易量化的高级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技术的先进使得对复杂学习表现的评价成为可能,因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思维可观察,并且可提供反馈和回溯的机会。
信息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明显的优势,深入探究这一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积极寻找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具体模式,以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秦力.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2]杨光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一、对教学步骤的设计
教学设计时,每位教师都会根据教材内容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有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例如,在对“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课进行教学步骤设计时,我就按照我个人对课本的理解设定了大致的顺序: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和生产特点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把我对课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而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课本,我把课本上的次序完全打乱后,他们一时难以理解,学得很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通过反思以及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我把教学顺序做了改动(且并不确定),还精心准备了导学稿。让学生先自学导学稿上的内容,使他们对课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授课时我再根据学生对导学稿的理解适时调整教学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能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其需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二、对教学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如在学习“季风”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概念的: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应该知道,事实上他们不知道如何判断风向,也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在设计上显得突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季风”这节课知识很重要,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判断风向、判断其他洲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用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出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我们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要归功于季风(夏季风)了。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课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讲,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搭建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应该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想象、领悟、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制约了学生的脑、手、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问题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对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文我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人类成为被告,其他生物作为原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展开辩论,这些别开生面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二、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其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家乡的山水,农民的田地,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
三、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学生观察、分析、想象活动停留在肤浅阶段,难以深入;在讨论问题时,往往进展缓慢,启而不发。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教学模式较陈旧。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培养他们取得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教师应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总结
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是封闭知识的集中营,只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必将折射出“高智慧学习”的方式和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灵感得到激发, 思维得以飞扬, 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满足感、成功感及地理学的美感,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地理知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地理课堂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湖南省特级教师蓝忠武.2005年
关于什么是教学设计,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在年出版的《教学设计原理》中说道“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全面系统的分析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得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更好的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影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设计一直是落实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理念最为基本的条件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学媒体、地理学、传播学、以及现代学等相关技术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来对地理教学中的需要和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方法进行设计,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对解决办法进行试行以后,对试行结果进行评价,并且在进行评价这一重要的基础上对课程中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的一个系统过程。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教师课堂设计难以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虽然高中地理教师都尽自己所能的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大多数教师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中难免会有传统教学方式占绝大多数的现象,从而使其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实践难以适应的问题。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规律一节时,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可能仅仅是解读一下课本内容,或利用PPT模糊的解读一下课本内容;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以及赤道的运动轨迹图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迹图,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可能会使其教学任务得以完成,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三维教学”的教学方式、没有完全的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以至于使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中没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地球运动轨迹,从而使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就是高中地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理论知识不充分,运用新课改教学资源的手段不健全。
2.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参与
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而不愿意去参与到老师教学活动中。和老师一起去寻找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分布的规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产生这样三种学生:努力记笔记的“学习派”、得过且过的“中间派”以及从不学习的“捣乱派”,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不太愿意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以至于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进度。
3.如何解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3.1如何使地理教师课堂设计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改以来,学校为了使教师更好的按照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方案,就需要重视对地理教师进行关于新课程改革后地理教学知识理论的有效培训,进行知识更新,以使其形成完善的地理学科内容体系,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努力改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设计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更新时,还要注重对地理教师运用新的教学资源的培训,使地理老师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力求使教学内容图像化,例如:利用“地球公转演示仪”或自制活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将黄赤交角的变化用共面直线来表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地理图像,明确地球运动规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地理教师课堂设计如何引起学生的参与
高中地理涵盖了自然、人文、区域等的大量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可能会产生恐惧意识,更有甚者会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对地理教师课堂设计的响应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很慎重地告诉老师,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而且他们比其他学生具有“更显得幸福”、“求知欲更强”等倾向。所以,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去夸奖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且试图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伙伴,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或者用地理实验来论证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且委婉的给与正确的指导或纠正,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处在被动的地位,而是一个和老师相互平等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增加和老师的交流和互动,积极思考、回应老师的提问。
4.结论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081-02
地理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受升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非中考科目、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总体效率低下等方面。要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们就必须立足现实,从强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入手,诱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显著提升。
一、结合学生实际,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诚然,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统编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合所有的学生。要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精神,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反复研读、感悟、领会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抓住主干地理知识,根据任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围绕地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合理的教材整合,实现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做到“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确保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示范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对于“地图上的方向”这一教学内容,我们把物理中的参考系融入其中,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概念,明确了地理方位的相对属性。
二、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关键的要素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展现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变革,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相对应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地理知识呈现出灵性和美感,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促进学生对地理的认知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对于“欧洲西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由于少有接触,仅凭教师对教材的机械描述,很难引发学生的认知同感,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僵化。为此,我们以多媒体资料片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听着动人的音乐,一边欣赏着风光旖旎的西欧诸国的山川河流。绚丽多彩、动感十足的视频资料将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教学烘托得充满活力与精彩,从而有效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心理取向,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引导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把“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的原则,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就此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地理,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地理知识。比如教学“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②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③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④南极大陆地下有丰富的煤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就自然地将“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既促进了地理新知识的增长,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四、运用激励评价,愉悦学生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开创了学生学习评价的新篇章。我们应该明确学生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一份肯定、一个鼓励。所以,我们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学习特点建立重视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的科学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以褒扬和激励为基本原则,从多个角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自信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当激励性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添了学生启航的信心和勇气时,学生学习的灵感自然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更积极大胆地活跃于地理课堂,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融汇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高效的课堂学习中提高地理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汤成文.试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提问设计
提问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观念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技能,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激活一池水,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缜密有趣的提问设计往往会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通往知识长廊的大门。问题设计的能力对一名地理教师而言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下面,结合我长期从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问得好,课堂效率高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含有一定的思维量,能够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这是地理课堂提问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提问要有新意,尽量摒弃那些平庸、刻板的提问。
(二)提问要有兴趣性
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力,能促进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提问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有情趣和吸引力,是否能使学生愉快的接收教育。??如,在挪威的哈默菲斯特,那里的冬天有两个半月不见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几个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生活,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听了异口同声的"哇",通过这些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三)提问要有可接受性
地理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要深浅适度,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设问要针对优、差学生及一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四)提问要循序渐进
要求地理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提问一般可分为识记、理解、推理和评价四个层次,四个层次各具功能,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高低,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二、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使课堂提问务实有效
(一)设计问题要严密
地理教学设计问题要有价值和意义,要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服务,教师自然要吃透教材,在关键出设计问题。如在"气温的日变化"的教学中,教师设问:"(1)一天中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与大气的温度的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就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不能有知识性和概念性的错误,又要使问题清楚明确,例如教学"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一节时,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6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意思,后来教师改问"今天是10月6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南还是以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赤道以南"可见问题题意不明确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差生优生兼顾,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课堂教学提问是完成地理教学的手段,通过提问和学生解答,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因此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全体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答问对象,简单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难题抽基础好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差生回答优生改错补充,教师最后评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质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世界七大板块运动的图片,自然地理理论性较强,播放教学图片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印象,发展学生智力,教师要利用好这块阵地,制造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