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15:45: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调研成果转化运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调研成果转化运用

第1篇

[关键词]企业 科技成果 转化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98-01

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提高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企业科研费用投入价值的重要体现。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比例还不到10%,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如何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领域内研究的重要课题。

1.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含义

1.1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纵观国外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无论是利用“科研中介”推动转化的美国模式,或是以政府出台激励政策来促进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日本模式,还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研,并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的德国模式,在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外力刺激和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推动措施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目前形成了企业自主研发转化、科研成果的购买与转让、委托研发、产学研合作开发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2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无论是何种模式的科研成果转化,都应该遵循以下特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其实就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将试验阶段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整体性,其过程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还应包括人员、管理、资金等多方面因素;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2.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自主研发意识不足

从现目前的情况看来,许多企业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尚缺乏自主研发的意识,只一味强调技术引进,不能从宏观意义上理解科技成果转化,导致企业竞争力受到制约。尤其是部分中小型企业,不能很好地以市场需求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导向,仅仅依据决策者的主观拍板与经营经验来进行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缺乏专业的市场调研和前期研发,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严重缺乏市场可行性,生产的产品没有消费的市场,同时也不能为企业产生足够的利益。另一部分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缺乏对技术的消化和掌握。相关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企业在引进一项技术时,平均会投入三倍左右的资金对技术进行开发与消化,进而加深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增强自主研发的能力。而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引进设备的阶段,缺乏对技术的进一步投入,也没有引进专业人才的意识,使得对技术的进一步消化和创新受阻,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长远战略。

2.2科研合作中的信息流通障碍

在我国以及初步形成的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中,技术要求掌握程度、销售信息的了解程度等关键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尤其突出,大大降低了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同时相比美国,我国的科研中介服务质量低劣,缺乏成熟的市场调研信息和技术评估能力,不能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咨询中介服务;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一直是协调不清的问题,企业和科研单位对技术价值的评估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出现纠纷。

2.3科技孵化器的支持力度不足

在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技孵化器已初具规模。政府在企业孵化器的搭建和调整工作上已作出一定努力,大多数企业孵化器在硬件设施和收费标准上已经较为完善,但只有极少数孵化器能够对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时由于大部分孵化器由政府主导建立,其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也缺乏专业的技术评估管理能力,降低了孵化器的服务质量。

3.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3.1 建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首先需要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前,充分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避免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带来的损失;同时要注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标准,以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等重要指标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同时要建立市场导向、科研成果开发、生产、产业化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模式;除转化机制建设以外,还需要建立科研创新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用联合参与、人才借用等方式引进其他科研单位的研发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要建立利益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在科技成转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时,要注重能力的全面性,不仅包括技术人员,还应有管理、运营方面的人才,确保正确的科研导向。另外,在引进外部技术时,要灵活运用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促进科研成果转让。

3.2 完善产学研科研合作体制

在对现有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进行完善时,可以考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将中小型企业的科研力量进行优势互补,尤其是行业内的标杆型企业,要起到带动产的领头羊作用,一方面可以弥补中小科技企业研发和转化能力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行业交流,共享科研成果,增强行业经济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产学研信息的不对称问起,高校等科研单位可以通过外派人员等多种方式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企业也可以通过和高校等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基地等方式加强信息互换,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

3.3 落实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

纵观成功案例,政府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地政府在制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政策时,除了完善孵化器的管理,提高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和引导以外,还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简化贷款流程,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资金;同时政府应该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正当利益。对于迫切需要进行产业改革和技术引进的地区,还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税收等多种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企业生存的重要主题。在部分产业过剩、人口红利不断消失的今天,唯有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进一步需求。本文仅为企业、科研单位和政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转化;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 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 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 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 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 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 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 Currie W L,Wang X,Weerakkody V,et al.Developing Web services using the platform:technical and business challen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 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 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6] 白光敏.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法律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3):47-48.

第3篇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第4篇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502-030)

[通信作者]*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评价,Tel:(010)64014411-3302, E-mail:

[作者简介]张雯,硕士研究生,Tel:18810465641,E-mail:

[摘要]目前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若干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科研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标准化是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有重要意义,及时将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该研究初步探索出适合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旨在为今后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方法参考和借鉴,以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科研成果;技术规范;转化;路径探讨

1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政策法规,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各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强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等,为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科技向标准转化的转化率非常低,以2013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统计数据为例,科技部当年共登记科技成果51 723项[1],与51 723项科技成果相对应的是2013年共计制修订标准1 691项,其中指定1 211项,修订480项[2]。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科研成果产出多,但是转化率低。

就中医药而言,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多。仅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例,截至2012年,通过中医药学科资助的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5 146个,资助经费约达15.080 7亿元;其他资助还有来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科研项目等若干类别经费的支持[3]。反观中医药标准化进展,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医药领域共制修订国家标准27项,行业或行业组织标准471项。虽然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中医药相对于其他行业领域的标准化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科研单位等相关研究机构,往往局限于为了发明而发明,为研究而研究,并未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大量的改进和转化,为能充分考虑科研成果的“实用性”,科研成果往往停留于“实验室”的初级阶段,致使众多本应对中医药推广与传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服务社会,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其应用的自身价值,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2亟需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和方法

科学研究、标准和成果转化三者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成果转化是技术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具体转移和应用于生产的实践表现,不但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样,各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也集中在把当代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竞争上,因此科研成果只有经转化和推广,才能发挥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的支持[4]。

当今社会,标准的竞争关系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分配。总理指出,“标准是自主创新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标准不仅渗透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5],而且能够成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经济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共同语言,成为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一项技术标准被国际标准采纳,往往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标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6-7]。标准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8]。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科学计划不断革新以及人类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医药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中医药标准化,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达到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与贸易条件的要求,符合国际惯例,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资源转化为产业,文化和经济优势,保持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应用地位。同时,标准也是国际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技术标准,来限制不符合本国标准服务和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的利益。我国虽然加入了世贸组织,在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堡垒己不在,但是技术堡垒仍然存在,例如,2004年欧洲的《传统药品法》案的颁布就是为了阻止中草药进入欧洲市场设立的门槛。因此中医药标准化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国家化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对引领和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及时将具有向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不仅有利于提高标准的技术含量,而且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只有吸收借鉴当今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用标准的形式再现中医理论和医疗技术,中医药学才能与时俱进。

3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

3.1标准的涵义及分类

技术规范属于标准的一种,国家标准GB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给出了标准的定义,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并注明:“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按照标准的要求程度分:规范标准、规程标准和指南标准[10]。规范: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的文件。适宜时,技术规范宜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程序。规程: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惯例或程序的文件。指南:给出某个主题的一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导或建议的文件。

3.2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的科研成果界定

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是指从科研成果的形成开始,到形成基于该成果的技术规范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跨越了2个系统即科研系统和标准化系统。从标准化的角度看,它包括了将科研成果纳入到技术规范的所有标准化活动;从科研系统来看,它是将处于转化中某个适当阶段的科研成果将技术规范的形式固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力手段[11]。

然而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能够符合转化为技术规范的条件。从标准的概念不难看出,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规范性文件,因此每个标准都应当界定出其适用范围;其次标准的实施是为了使有关的工作获得最佳秩序或者效果,而且要取得各有关方的协商一致;而且标准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且重复使用的文件,某些一次性出现的事物由于其偶然性,不需要制定标准,某一方单独使用的文件也不一定要制定标准;只有大家都希望共同遵守,而又反复出现的事物,为了规范它,才需要制定成标准[12],因此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的科研成果内容必须符合具备以下特性:①其内容必须具有适宜于制定为重复使用或者共同使用技术要求的性质,这种性质对于科研成果的产生和生存来讲不是必须的,但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进一步的推广时至关重要的。②同时应当具备向技术规范转化的内在要求和外部条件。内在要求指的是科研成果需要符合一定的成熟度,先进性,应用价值及与政策的协调性等等,如果科研成果的实际状态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其不具备可转化性;外部条件指的是行业内或者领域内有制定该技术规范的需要,具有推广的必要性,才需要将相关科研成果进行整合和梳理,转化为技术规范。

3.3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具体步骤

3.3.1遴选科研成果

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现状部分不难看出,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然而标准的制定数量是有限的,追根溯源,在于哪些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标准以及如何转化目前缺乏相关的方法[13],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法规和政策,借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试点及研制”中“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潜力分析方法” [14],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初步拟定出适合于判断中医药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技术规范的准则和条目。

判断一项中医药科研技成果是否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要考虑以下2个基本准则:第一,可行性,即该项科研技成果是否具有转化为标准的基本属性,例如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能够重复利用;是否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人员基础;在该领域是否能够达成一定范围的共识,并确保该项技术规范与当前已经的或者正在研制的技术标准之间保持相互协调、没有重复。第二,必要性,即通过对该项科研技成果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认为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这是确保技术规范制定完成之后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具体评价条目见表1。

在必要性的遴选条目中,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和成熟度是判断科研成果是否具备转化潜质的先决性要素,主要表现为通过分析该科研成果应用推广的时间、范围大小、与相关技术的协调性,是否在中医药行业内达成一定的共识,设立该条目的原因是,因为标准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且重复使用的文件,标准的实施是为了使有关的工作获得最佳秩序或者效果,而且要取得各有关方的协商一致,因此只有中医药领域内大家都希望共同遵守,并且在行业内达成一定的共识的科研成果才可以转化为技术规范;能否解决中医药领域的技术难题或热点问题是指该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之后可以解决行业领域内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或热点问题;科研成果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与同行业比较达到国内或国际的先进程度,并考察是否可以带来共性问题的解决。

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体现科研成果价值的第2个特性即表现为经济性,因此设立了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这一点对于评价应用及开发类科研成果尤其重要,所谓的经济效益自然指科研成果可能带来或者已经带来的经济价值,即科研成果转化后将其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带来的间接和直接的经济效益[15],对于中医药科研成果而言,主要表现在是否是中医药市场发展所亟需,该条目是通过分析该科研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大的利益,则推广的价值就大;科研成果是否可提高中医药市场的竞争力指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后对于中医药市场增收,增效的直接贡献和对于国民经济带来的间接贡献,预期的经济效益越大,提高中医药市场竞争力越强,则越需要转化。

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其一表现在科研成果是否符合人类的安全,文明和伦理道德准则,因为有些科研成果的先进性、成熟度和经济价值很高,但是违背了人类安全、文明和伦理的原则,是需要被禁止转化为技术规范的;其二表现为是否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属于中医药在卫生领域内应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只有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规范后,能够切实提高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其社会价值,该项科研成果才具备转化的必要。

运用共识会议法对前期遴选出的科研成果进行专家论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进行完多轮专家共识会议之后,根据专家共识会议的结果,确定技术规范的转化方案。

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新工作项目提案建议书,填写完成后交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办公室,履行报批程序,收到正式批复后批准立项。

3.3.2确定技术规范制定主体

明确技术规范的制定主体,对于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技术规范至关重要,技术规范的制定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具备在中医药行业内,处于该领域领先并且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资质,才能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规范后起到推广和应用的促进作用。

3.3.3组建技术规范制定工作组

3.3.3.1遴选原则技术规范制定工作组由临床医生、药学学科的人员、临床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各级管理人员及标准制定人员等多学科人员组成。人员有资深老专家、专家、临床一线医师、药师、科研研究人员、方法学研究者等,分布在老、中、青3个层次。负责起草的工作组积极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吸纳各国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既往标准化建设的经验。

3.3.3.2工作组组成由临床专家、药学专家、方法学专家、统计学专家、中医药行业管理者及卫生行业管理者等资深专家组成,对技术规范的制定提出决策性的建议和总体督导。撰写工作组又分为文献检索小组和起草小组。由具有临床、药学、临床流行病学知识背景的人员执笔撰写技术规范;由具有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知识背景及较好外语水平的人员进行文献检索与评价。

3.3.4系统收集相关材料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补充相关材料,具体包括:广泛收集与技术规范相关的专业文献及相关科研成果,与技术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化的法律法规;编写工具,《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相关规则与指南;从而节省技术规范编写所需的时间。

3.3.5起草技术规范

3.3.5.1撰写技术规范讨论稿基于文献检索小组检索的所有相关材料,并且广泛征集技术规范制定完成之后的使用各方比如各级医院、药品生产企业和科学研究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形成技术规范的讨论稿。

3.3.5.2撰写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根据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为了使技术规范更具公认性,召集技术规范指导委员会专家对技术规范讨论稿进行专家论证,以期讨论稿进行修正完善,撰写工作组对指导委员会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细致的推敲和反复讨论。

经反复讨论之后,运用由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白殿一教授主编的《标准的编写》一书中附录6中的“标准编写模板TCS2009”及使用指南进行编制,使编写的技术规范符合GB/T1.1规定的标准要求,形成征求意见稿。

在标准编写时应当注意,标准的条文应用词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谨。语言描述准确、规范是制定标准的最基本要求。标准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信息的,它对语言描述的要求特别苛刻,标准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应尽可能的简单,明了,易懂,还应注意避免使用口语化的措辞,一是要清楚的表达信息,一是不容许出现异议。标准文本的表述要有很强的逻辑性,用词禁忌模棱两可,防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标准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具体可以参考GB/T1.6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达规则。

3.3.5.3技术规范意见征求在形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之后,需进行必要的内部验证,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公开,网络,问卷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在完成技术规范的征求意见之后需对征求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和研究处理,形成意见汇总处理表,对于未采纳意见的,应当说明理由,对于技术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的,应当再次征求意见。

3.3.5.4形成技术规范送审稿根据技术规范征求意见,对意见进行逐一认真分析后,再进行意见的汇总处理,形成技术规范送审稿。

3.3.6审查、批准、出版、复审

由于技术规范的审查,批准,出版及使用和复审,均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行为,因此仅需按照其流程具体操作即可。

4讨论

在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时,遴选具备技术规范转化潜质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对于技术规范的转化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法规和政策,借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试点及研制”中“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潜力分析方法”,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初步拟定出适合于判断中医药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技术规范的原则和条目。然而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探讨,迫切需要进行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评价系统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医药发展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科学合理的做出评价,更好得确定应当重点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项目。

然而大部分标准化的学术论文目前都还停留在对标准化工作的初级探讨、经验总结及具体标准的讨论方面,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转化路径深入研究很少,使得中医药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支持的中医药科研计划从立项到科技成果产出,标准计划立项到标准批准,是两条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过程链,很多中医药技术成果中亟需形成标准的内容未能进入我国的标准的制定程序中来。科研院所的广大科研工作者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标准,更缺乏这方面的有效经验,造成了大学研发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加之我国僵化的科研体制管理模式,立项专家往往忽视科研的应用性,容易导致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从而无法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因此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体制,加强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资源的整合,系统梳理科研进展及成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加大科研成果向中医药标准转化的力度,真正体现科技创新对于中医药的支持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3年度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EB/OL].2013-11-26.http:///web/detail1.aspx?menuID=11&contentID=1011.

[2]国家标准委. 2013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公布[EB/OL].2013.http:// .cn/news/20131219/119658.shtml.

[3]郭春莉,付强.中医药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模式探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8):1850.

[4]石骥,傅良韬,文军,等.注重科研管理,加强成果转化[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5):534.

[5]Pat Picariello.A global standards strategy by industry for industry[J]. Standard News, 2002(5):57.

[6]高晓红,丁日佳.标准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4(1):48.

[7]丁日佳,李翕然.技术标准、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系统论[J]. 世界质量与标准化,2004(1):37.

[8]郝素利,丁日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的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6):96.

[9]宇文亚,韩学杰,史楠楠.中医药标准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3)∶445.

[10]白殿一.标准的编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柳成洋,丁日佳.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理论及方法[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12]中医药标准化知识简明读本编写组. 中医药标准化知识简明读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3]柳成洋,于欣丽,尹彦.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潜力分析方法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41.

第5篇

关键词:创新成果;转化;制约因素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这表明,安徽省在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努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一、研发转化基础

(一)科技队伍情况

安徽在人才队伍、科学家建设方面,在中部地区处于中等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也相当接近。但与江苏发达城市相比就处于较为落后水平。

(二)科技机构情况

安徽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在中部六省中名列前茅。但与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的科技机构还相对较少。2010年安徽拥有科研机构2221个,同期的江苏是6735个,是安徽拥有量的3倍以上。

(三)科技投入情况

安徽近年在创新投资上有很大的提升,就 R&D 经费投入而言,从 2008 年的 995 亿增长到 2010年的1637 亿,提升幅度较大;R&D 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从2008 年的 112%到2010年的132%,提升幅度较缓。此外,安徽的 R&D 经费投资额及投资力度,地方政府对于创新投资的力度在中部省份中都处于中上游水平,与中部地区创新能力较强的湖北、湖南省差距不大,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江苏等发达省份差距甚大,说明安徽政府对于创新投入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发转化现状

(一)科技成果情况

2010 年安徽省专利申请量37780 件、专利授权量16012,与 2009年同比分别增长了 1306%和863%,超过了中部省份湖北和河南,但与江苏相比巨大,且2010年江苏省国家科技奖是安徽省5倍以上。因此,安徽省专利申请量虽然有大幅的增长,但专利申请与授权的水平有待提高。

(二)技术交易情况

相比较于2009年,2010 年安徽省技术交易增长2956%,实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4615亿元,在中部省份里超过湖南省,但与发达省份江苏的31705相比差距巨大。

三、制约创新成果转化的因素

安徽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等一系列指标表明,相比较于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安徽省创新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科研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一)科研机构方面的制约因素

1.科研项目选题问题。科技成果能否如期转化,其前提在于项目选题关注现实问题、有市场需求。为提高项目命中率,申报人多是瞄准理论和学术的前沿,对市场的切实诉求调研不够、把握不面,选题往往偏重技术与理论,造成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在科研团队的组成上,理论研究人员偏重,实践操作人员偏少,外来人员加盟也以其他科研机构理论人员为主,少许的市场人员也多是象征性的、并不承担具体的研发内容。另外,部分科研人员盲目追求技术成果的理论深度和水平,对其能否走向实际应用缺乏重视,导致科研选题远离市场需求。

2.科研机构体制问题。科研机构的相关激励和约束政策,也直接制约科研的实际效益。一些科研机构的制度设计,特别在事关研究人员的业绩考核、成果奖励、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等制度中,对于论文的篇数、成果的项数、获奖的级别等关注较重,对于成果实际应用情况关注较少,容易在科研人员之中形成 “重科研、轻开发,重成果、轻推广”的不良倾向。此外,受“官本位”等思想的影响,一些科研机构出于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将大批科研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科研人员放置管理岗位,整日陷入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无时间和精力投入研发和转化,这是一种严重人才资源浪费。

3.科研人员观念问题。不可否认,一些科研人员对于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认识不全,对研发和转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热衷于从事纯粹的做学问,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理论性地探究相关问题,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与市场严重脱节,以至于产出的成果与市场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指导的价值不大。此外,受评奖、奖励、晋升以及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一些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更多是作为其职称职务晋升、获得奖励、分配房子等方面的筹码而存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抱积极态度。

4.科研成果本身问题。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如何、成熟度多高,是成果能否成功转化、成功走向市场推广应用的关键。科技成果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才能为市场所接纳,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没有具备可转化的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安徽省科技创新成果丰富,但这些科技硕果大多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成果,缺少必要的中试环节,技术成熟度不高,市场投资风险大。技术成熟度不高直接导致大量科技创新成果束之高阁,最终未能实现产业化。

(二)企业需求方面的制约因素

1.企业短期行为问题。作为一个企业,出于快速扩大生产和壮大规模的需要,非常在意短期的利润回报,习惯于规避风险,决定了它对生产和营销等直接产生利润的环节更加关注,不愿把有限的资金投入产品的中试中去冒险。这就使得一些具有潜在转化可能甚至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成果,难以找到需求者,得不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走向生产环节。成果得不到转化的持有人,势必丧失信心和积极性,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会减少应用研究,形成非良性的循环,长期以往势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项目受让决策问题。创新成果的受让转化是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能否有效衔接将影响成果转化的实际成效。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在寻找项目时,缺乏对自身所能承接项目实际情况的充分调研和对自身实际所需求项目的充分论证,再加上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对相关项目成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合理的定价。而另一方面,成果持有人对其成果过高的理论预期和筹码,造成了企业方面“惜买”而科研机构“惜售”的尴尬局面,延缓了成果的研发转化进程。

3.受让信息沟通问题。科研机构和企业对科研成果需求不同的政策导向,以及他们之间所建立的非长期和常态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平台,使得两者之间在项目受让信息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企业不了解科研机构的科研情况及其所具有的优缺点,找不到合作的切入点;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对自己的成果宣传推广不够,或者在宣传推广的方式上脱离市场和企业,未能真正让企业了解成果的实际价值,从而让一些前沿且有前景的成果长期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报告中。另外,科研机构围绕企业的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组团攻关,实行订单式的研发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这样也可以避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双重盲目性。

(三)科技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1.成果评估导向问题。对科技成果如何进行验收,是确保成果的成熟度、创新型以及实际价值的最后考验。一直以来,在对科技成果的评估验收方面,大多采用同行专家评审鉴定的方式进行。这样的鉴定方式,对于成果本身的理论水平和科技含量关注较多,缺乏对其研究过程中经费投入以及预期经济社会效益作出综合的评估,导致一些成果成为向上申报“报奖成果”或“档案成果”,无法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甚至,由于同行专家之间相互彼此鉴定和评审,出于人情等不可控因素的景程,可能会滋生彼此之间鉴定要求松懈、标准放低,导致一些毫无价值的所谓成果通过鉴定,造成国家科技投放的巨大浪费。

2.研发转化经费问题。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一直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同时也是高产生、高回报的工作。研发转化一般周期较长、经费需求较多,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共同投入。对政府而言,需要通过提高科研立项经费等方式,支持科研机构的前期研究工作;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以及后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2],支持企业组织开展需求调研和新产品研发。近年来,安徽的 R&D 经费投入虽然逐年上升,但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没有上升。安徽省的许多专家都认为,后期科研经费匮乏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

3.技术中介市场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具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3],需要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全过程服务。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要能够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科研机构的成果状态等方面信息,做好广泛收集、定期更新、及时,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受让方进行对接。安徽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规模小、范围窄、能力弱等问题,尚没有建成规范、稳定的统计调查制度。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政府的依附性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安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形式上多为事业单位,其职能也常常是政府服务职能的延伸,缺乏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动力,影响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活力,也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4.科研能力培育问题。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一个长期建设和培育的过程。无论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各个方面,首要的是在观念上高度重视,切实加大科研能力的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采取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特殊贡献特殊奖励等倾斜政策,通过事业、感情和待遇,吸引和稳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改变安徽不利区域位置易导致人才流失的局面;科研机构是创新成果研发和转化的摇篮,要加大建设力度,要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永金河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的成因分析 科技管理研究,2012(13)。

[2]付剑峰,郭 戎,张明喜,潘昕昕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9 )。

[3]翟翠霞,吴宏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理论探索基础问题新议商场现代化,2011(11)。

第6篇

关键词: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即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医药行业产品研发的落脚点。它包括技术成果的研发,规模化至产品以及后续的应用、推广、销售等活动。它是“成果产品商品-品牌”的阶段动态过程,是一个使科技成果向商品化、品牌化不断逼近的过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内外市场接受的商品,不仅能给国家、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医药科技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医药科研成果1800多项。但我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8%,而医科院校的科研成果中,科学理论成果仍占大多数,应用技术成果占整个科技成果的比例还不到3O%,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的约占成果总数的15%[1]。总体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50%-70%的转化率相比,我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偏低,严重制约了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探索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有关我国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通过国内外横向对比的方法来寻找阻碍因素与提出改进措施两方面[2-4]。然而,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具体项目从投入到产出的一系列资金运作、资源配置过程。因此,相较于学者的宏观理论研究,企业家更关注医药项目开发的资源配备、资金需求与分配、规模效益等实战性问题。但是,通过广泛的资料检索,我们发现从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角度来分析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学术性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少涉及。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医药项目开发的资金需求与分配以及各项资源的配备涉及大量财务数据,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故不易取得;(2)从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角度来研究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一课题涉及众多学科,包括医药学、资源管理学、财会学、产品经济学等,且对每门学科的知识都需要深入掌握,故难度较大。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关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无论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还是投入与产出,都亟需一套系统的且行之有效的资源配置、资金运营模式对其进行有效指导与规范。基于此,我们依靠自身医药产业集团━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公司的多种资源优势,包括医药学和管理学知识,多年的医药项目开发创新实践经历,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多个经营子公司等,立足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成果产品商品-品牌”三个阶段,以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为研究方向,设计调查问卷,先后对三家医药企业的三个产业化项目进行了详实调研。并运用要素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分析搜集到的调研资料和数据,见表1。

由于调查内容涉及大量企业财务数据(如研发成本、生产成本等)与商业机密,所以在调研样本的选择上,以提供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为首要标准,其次最大化满足医药企业的多样性和医药科技成果的覆盖面,而后兼顾调研信息的可得性。

A、B、C三家医药企业涉及国有控股大型医药企业、国有控股中型企业以及外资控股的大型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三个产业化项目覆盖了中药、生物药、化学药三个重要的医药科技成果领域。因此,基本上满足了医药企业的多样性和医药科技成果的覆盖面。

从表1可见,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阶段需要配备的人才、场所、设备不尽相同,需要投入的资金量也不一样。从成果产品商品―品牌的产业化过程中,各阶段的资金需求量之比约为1525(或更多)。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与分析,我们从人力资源、实物资源、财务资源三个方面构建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医药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模式,见图1。

图1形象直观地表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包括成果、产品、商品-品牌三个阶段。成果研发阶段需要配备实验室、仪器等实物资源和相应研发型人才,形成研发成本。产品生产需要配备厂房、设备等实物资源和生产技术型人才,形成生产成本。产品商品化、品牌化阶段面向市场和消费者,需要配备销售人才和市场策划人才,且需要支付巨大的营销费用和销售部门的管理费用。进一步地,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比例关系约为1525(或更多),即规模化产品生产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大约是技术成果研发所需资金量的5倍,而产品的商品化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则约是技术成果研发所需资金量的25倍。且以销售收入为指标,随着规模化品牌效益的创造,需要投入更多倍的资金量。此外,在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整个进程中,都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有效管理。

为了验证构建出的医药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模式的合理性,我们采用实验研究法,在山东东方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并购案中,按照该资源配置模式和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各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关系1525(或更多)对连年亏损的DF药业的医药项目进行了仔细评估,确定了相应的并购金额和具体的人力资源、实物资源与财务资源配置内容与方向。后经有效实施,并购当年盈利。这表明从人力资源、实物资源、财务资源三个方面创新构建出的医药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模式是科学的、合理的,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各医药研发、生产、营销企业参考借鉴,推广应用。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是针对一般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和探讨,而是针对医药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探讨。特别是具体到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各阶段,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发现了产业化的资金投放规律,构建并验证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和行之有效的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并创新性表明医药成果产业化各阶段的资金需求量及其配比关系。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医药资源整合、医药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保障医药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具体来说,从医药产业的具体环境阐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条件并建构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模式,突出医药产业的特性;以人力资源、实物资源、财务资源为基点探索医药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最大化考量各类资源的关联性;首次披露了医药成果产业化各阶段的资金需求比例关系,丰富了医药产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

结束语

在当前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积极推动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促进我国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各阶段,以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为研究方向,阐明了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体系及其各阶段的资金投放规律,为成果转化的成功实现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方法,对我国医药企业的稳步、良性运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整体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更有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敬培胜,赵先柱,黄国琼,等. 层次分析法在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08,37(24):2859-2862.

[2] 湖北省科技厅2007年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与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组. 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和管理[J]. 江汉论坛,2009,(10):140-143.

第7篇

一、突出基础地位,落实调研任务

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干部的成才之路。为此,我们进一步强化调研宣传工作的基础地位,在课题确定上注重针对性,在方法步骤上保持程序性,在调研手段上增强有效性,在成果评比上调动积极性。做到“没有调研不发言”、“没有调研不决策”,使组工干部不断增强调研意识,强化调研责任,积极做好调研宣传工作。我们对部内各科室采取“定任务、定题目、定科室、定人员、定时间”的五定措施,通过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将调研宣传任务层层分解,传递压力。

二、突出成果转化,推动工作创新

作为县级组织部门,面向基层、面向实践,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研究,并本文来源:文秘站 充分运用调研成果指导工作实践,这是基层调研的根本出发点。在这方面,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是调研成果与实施宏观指导相结合。要求组工干部在起草文件或讲话稿时,要将调研中总结出的经验运用到宏观指导中去,促进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们运用调研成果代县委起草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千名党员进农户,结对共建促民富”活动的意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建工作示范村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则活动试点的通知》等文件,在基层得文秘杂烩网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有效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是调研成果与组织工作创新相结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着力构建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牵头成立了目标综合考核办公室,每月对各镇、县直各单位经济工作目标进行考核排名,变评干部为“考”干部,以实绩论英雄,以发展定奖惩,实现了组织部门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在对后进村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从机关单位选派千名党员干部,对全县40个后进村开展集中帮扶,培养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265名,发展党员56名,树立党员和群众创业示范户122个。引进、扩种山药、花草、蔬菜、棉花等高效作物,扶持木材加工、食用菌生产等各类专业户。为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创优,我们经过调研,把12项重点组织工作分为改革探索、示范试点、经验推广、主题活动4个层面,实行项目化管理,通过面向基层单位竞标的办法,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分解化。这些调研成果的运用,有效推动了组织工作创新。

三是调研成果与对外宣传相结合。加强同新闻单位的联系,积极在电视台开办党建栏目,通过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组织工作的重要活动和典型事迹,把典型推向全市和更高层次,推动调研宣传工作的延伸和成果的开发转化。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专门调研组,深入调查了解顺河镇齐庙村原支部书记刘传章先进事迹,制定宣传方案,协调《新华日报》、《徐州日报》等新闻单位前往采访,在省内外十几家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后来,刘传章被市委授予“农民的好支书”称号,先进事迹参加了全省巡回演讲,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第8篇

兵团下辖14个师的175个农牧团场,团场是兵团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2013年3月至7月,课题组对兵团175个团场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抽样调研。发放问卷68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运用SPSS17.0软件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有效问卷中,男性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占68.4%,女性占31.6%;在年龄结构上,25岁及以下的占10.7%,26-35岁的占33.2%,36-45岁的占35.3%,46-55岁的占19.5%,55岁以上的占1.3%。

二、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1.基层科技工作者素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充实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使基层科技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调查数据表明,兵团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学历集中在大专和大学本科,其中大专的比率为50.6%,大学本科的比率为41.2%,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率为1.1%。

2.形成了一定的农业技术创新渠道。

调查显示,兵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实际工作中从事领域涉及技术推广(73.2%)、科技管理(22.7%)、科技普及(21.5%)、科技研究(12.5%)等领域。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多领域参与,较好地连通了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研究,形成了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渠道。

3.农业技术研发活动与学历、行政职务呈正方向变动。

兵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过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的人员比率为35.6%。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的比率与学历、行政职务基本上呈正方向变动,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工作人员42.9%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活动,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研发活动的比率为61.5%。

4.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应用与职称呈正向变动。

兵团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比率为11.6%,且工作者的职称越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比率越高,正高级职称的比率达到100%。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学历与科研成果转化大体上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大学本科的科研成果转化比较特殊,比率为9.6%,高中/中专/技校的比率为11.9%,大专的比率为12.8%,硕士研究生的比率为33.3%。

三、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困境

1.科研时间投入不足。

兵团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达9.2小时,周末6.03小时。在可支配的科研时间调查中,认为可支配的科研时间不够用的比率为48.4%。同时,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进修学习机会和时间比较少,2012年兵团科技工作者参加由单位组织或出资的业务/技术培训的平均累计时间为7.6天,而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培训班的平均累计时间为仅为1.8天。

2.参加科研机会少。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过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比率偏低,64.4%的科技工作者没有从事过科研和研发活动。仅有5.3%的兵团科技工作者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研究或开发项目。61.2%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认为自己目前“非常需要”进修或学习。78.2%的团场科技工作者认为参加进修或培训活动遇到困难,原因中频率最高的是单位没有提供机会(48.8%)。

3.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低。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后从中受益的比率小,方式较为单一。有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中,61.4%的人认为近三年来自己从中没有收益。在科研成果转化后获得收益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中,收益形式多为一次性奖励,如获得“奖金”的比率为17.1%,而获得“技术入股”的比率仅为5.7%,获得“期权”的比率为1.4%,获得“出售专利或技术”的比率为4.3%。

4.缺乏科技创新环境。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宽松的保障机制。调查显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对职称提升、单位学术氛围、工作设施条件、个人发展空间等满意度较低,分别为15.9%、18.9%、21.4%和23.4%。35.9%的人有职业流动的意向。82.2%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感觉有压力。在创新保障方面,缺乏科研经费支持,仅有5.3%的兵团科技工作者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新疆兵团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有很大的改进,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创新渠道,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初步呈现。这说明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基础好,有创新意愿和初步尝试,开挖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时间、平台、环境和保障等方面的困境,创新条件简陋,创新能力提升受到限制。提升基层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宣传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理念,激发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科技主管部门应从思想上重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挖掘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力,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应重新定位工作职责,将创新活动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从细微处入手,进行满足实际需求的科技创新。这既能发挥基层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工作时间,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2.打造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平台,引导基层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加大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提升资金支持力度,打造为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技术创新服务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创造良好创新环境。首先,通过设立创新项目、创新基金、创新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形式,引导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领域,提高创新有效性。其次,加大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具有科研基础的单位的交流和对接,进行资源和信息共享,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条件。再次,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途径,可以通过建立科技转化服务、补助、奖励基金,引导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获取经济收益。

3.建立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可持续能力。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工作待遇低、生活质量差是制约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数据分析可知,职称与其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活动率及科研成果转化率呈正相关。因此,应对有创新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干部选聘、职称评审、工资收入上给予激励,在工作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上给予政策倾斜,以激励制度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同时,做好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措施,解除其后顾之忧,释放农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潜力,提高科技创新绩效。

4.多方筹措基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第9篇

一、加强领导,认真开展调研工作

我供电公司十分重视调研工作,切实加强对调研工作的领导,确保调研工作科学有序进行。一是有调研工作负责人,根据公司调研工作要求,由调研工作负责人制定调研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进行调研。二是有调研队伍,配备专职调研工作人员,加强学习培训,能够胜任调研工作需要。三是有定期调研任务,根据供电公司发展的需要和各个时期的工作侧重点,安排调研任务,深入开展调研。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调研工作人员素质

调研工作的成功与否,与调研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有关。我供电公司加强对调研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调研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确保掌握调研工作的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提高调研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掌握调研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调研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提高调研报告的深度、广度与质量。

三、精选课题,深入调研,解决问题

我供电公司着重围绕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明确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推进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变作风、提高效能、改善服务等方面确定调研课题。要求调研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当中,采取走访、座谈、发问卷等形式,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切实摸透实情。调研时,分别听取不同层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广泛性。要求坚持边调研边解决问题,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制定措施,拟定解决时限,以增进调研工作效果。

四、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充分运用调研成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