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15:45: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大概内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历史大概内容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 教学反思 感染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国民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感染力,离不开史料的运用。对初中历史的改革最为新颖和独特。它一改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只对知识的苍白堆积,而变成现在重视史料的编辑,大量形式不同原始文献资料被引用了起来,多种的形式的史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容易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理解。本文将如何选用史料,使用史料等方面,阐述提高课堂感染力。

一、有效的运用好历史材料,

合理选用教材的史料。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适当补充好的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在补充史料的同时,根据历史知识与史料本身特质、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学科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运用史料的指导

首先,加强研读,加深辨析理解。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都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其次,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第三,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的方法就是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给予学生的是“历史”和“证据”不可分的概念,强化了“史由证来”的意识。

三,注重对对各类史料的正确运用。

1、关于文字史料的学习

挑选出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史料,每当遇到生僻的字和难理解的典故,要认真讲解。面对材料时要认真分析,为提炼有用的信息和体现课文本质的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还需要在对材料的研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路。文字史料看起来是比较枯燥,但是只要很好的运用起来,发挥效果就会是其他史料无法比拟的。

2、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

运用数据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在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从各方面理论知识出发,得到正确和有用的信息,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从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会有突破。 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教师要学会将这些抽象的数字信息变成更加直观的图和学生们仔细的讲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们在图表的世界里,熟悉数字的魅力。

其次,数据在书本中常常是静态的,但是当通过图画出来时,将数字变成可以看得符号时,便会变成动态的样式,让同学更好的接受和直接理解。

再次,学生在学习常常觉得数据是个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常常遇到这样问题。这时表格数据便会发挥它的作用,它让数据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了。

其实这几个方面,就突显出了表格数据史料的优点,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也会变得不再沉闷,相反而是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就会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也会对学习有兴趣,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被拓宽,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图片史料的运用

图片史料在教学中会引用不同种类的图片史料,这就包括实物图案、事件图案以及大量的历史地图,其实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图片史料的运用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只要教师运用的好,学生们就能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起来也会变得更容易。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把这些图片史料利用起来,将历史更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还要注意仔细准备问题,必要时补充有关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观察、分析还有综合想象的能力也会培养得更好。

第2篇

1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选择遵循的原则

所谓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样的道理,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也是如此,因此,笔者对历史故事选择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谈:(1)明确主题和思路。选择历史故事,一定要和当堂课程的知识相符,有明确的主题和思路,切忌偏离主题。此外,还要能够达到层次清晰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故事就能大概推测出所包含的历史知识。倘若选择的故事和主题和思路都违背,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的后果。在通过历史故事讲解历史的时候切记要做到循序渐进,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表述清楚,这样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有趣味,不要本末倒置,让人听起来厌烦。(2)通过情景式围绕大纲教学。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紧扣课本教学大纲,特别是针对重难点,以故事的方式便于学生轻松记忆。教师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让课程紧密结合,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式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3)形式要多,内容要深刻。历史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对班级学的整体情况要有所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选择,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因素,切实把学生放在首位。历史故事的选择在形式上尽量多样化,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融入学生喜欢的元素,在内容上一定要和课本相一致,而且内容尽量深刻,能够以此感染学生,对其留下积极向上的印象,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三观也很有帮助。

2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研究

2.1了解并掌握语言的魅力。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师讲课时候要把握语言的准确性,避免因为不同的字而产生歧义。讲历史故事要做到声情并茂,尽量用上肢体语言和心理暗示,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真正被吸引。另外,历史故事的讲解要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讲英雄事迹时要做到慷慨激昂,讲革命烈士时要大意凌然,讲名人趣事时要兴趣盎然,通过自身情绪的带动,让学生明确大是大非,对善恶要有所区别,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选择的历史故事具有引导作用,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客观公正,不但要分析正面内容,也要对反面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做到一分为二看待问题,此时教师的讲课语速要适中,注意和学生的理解能力相联系,避免太快学生听不懂,也避免太慢影响讲课效率。2.2讲课时要抓住时机。历史课上要选择时机加入历史故事,不能通堂课都讲。要在学生失去兴趣时以此带动学生,使其保持注意力集中。有研究表明,一般学生在讲课20分钟左右后会进入一个疲倦期,此时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师要在此时引入历史故事,以此提起学生兴趣,保持实现高效课堂,这样既让学生在思想上放松,也可以缓解课堂气氛,对教师的讲课质量也是提高。另外就是在攻克历史知识重难点的时候加入历史故事,有些历史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学生难理解,此时可以通过恰当的历史故事来降低难度,加深学生理解的深度。

3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初中历史课程应该探究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使其换发出应有活力,在其中加入历史故事,很好的符合了新课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值得在以后历史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封明义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0.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微课程的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微课程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课堂微课程的运用策略做几点阐述。

一、制作一个好的历史微课程应注重的方面

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程是现实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需求,它在课堂中可以承担课题引入、概念讲述、过程演示、巩固练习等不同的任务,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模块主题这面旗帜进行,所以要注重微课程与现实课堂的整合。

2.注重细节的研磨

在构建微课程时,我们要善于用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来进行课程微化,把学习模块、主题中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成历史小专题。同时,对教学语言的打磨也是细节研磨的重要部分,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不断渗透史观和历史学科思想方法,深入发掘学生不竭的潜能,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微课程的意义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盈与丰满。

二、运用微课程教学的益处

1.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类似于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在《》这一微视频中,我详细描述了抗战胜利后国内的形势及在抗战胜利后的“盘算”,观看之后,让学生合作探究,重点解决“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赴以及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赴”这两个问题。通过我的实际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归纳总结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2.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教科书有关,教科书篇幅是有限的,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去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制作微课,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教师可以补充许多相关的信息。

3.利用微课程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巩固教师的专业功底

我们在处理教材,设计、规划微课程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知识点划分得要小些,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从时间段上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上限一定不要超过10分钟。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录音软件,学着用恰当的语速、适度的停顿进行录音等等。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丰富与发展,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4.微课程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时把课程目标跟课时目标弄混了。比如有的老师制定“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设计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等方面。(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第一个目标感觉有点繁杂,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如通过衣、食、住、行、乐等几个方面,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而后两个目标,可以另找一个切入点来表述,如第二个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每个学生查阅一个与宋代衣、食、住、行、乐有关的事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第三个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通过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说出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等。

5.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减轻初中历史老师的授课负担。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放,减少了重复劳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与这些微课的制作者、实践者一起努力,让微课发展、壮大,迎接微课时代春天的来临!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学关系;学习效果

一、做好课前准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教师在讲授之前一定要全面把握教材,只有熟悉教材才能了解讲授的内容,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常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备课备学情备教材。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来说,很多内容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了解和熟悉了相关的内容,那么教师对此内容就可以简单的介绍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陌生的知识或者存在误解的知识,教师就要多费点口沫,多花点精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初中教师的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和学情,还要备教法和课堂管理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思维,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习得知识和能力,这样就能构建高效课堂。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利用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历史的作用,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的时候,按照以往的历史教学思维,教学常规的准备无非是:发生的背景、发生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导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别和落后;西方鸦片输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一次的时间、原因、结果等;最后就是总结第一次的结果及影响。这样的常规备课看上去知识点非常的齐全,讲授的内容也是面面俱到,但是实际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淡薄,掌握的知识点非常的有限,并且感受不到历史给我们的启迪。为此,基本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从学情出发,先播放一段电影桥段,电影是有著名的导演谢晋拍摄的《》,先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总结上述问题,然后结合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巧用知识迁移,掌握本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依据初中历史教材,紧扣初中知识点,在视频播放之前设计这样的疑问: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激发,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

正确的把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系,还需要历史教师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的“教” 在以往的理解就是重点突出在知识的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给学生讲出来,或者是勾划出来,落实在笔记上或者教材中,素质教育下,教师的“教”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讲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活动中,知识的讲授是无止境的,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当然学生的学了知识的习得之外,还需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呈现差异性,尊重学生,做到分层授课和分层学习,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教”还是“学”,从学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题中之意。例如在学习美国的外交政策的知识点时,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要全面的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大概的流程就是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一一的向学生诠释: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等,短时间内学生记住了知识点,但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自然无法运用知识,更不能活学活用。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式、存在的世界格局分析,然后在引入美国的外交政策,学生就不足为奇了,也能很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维模式可以清晰明了的诠释任何历史知识。

三、开设历史知识课外辅导,巩固“教”“学”的效果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来说,知识的讲授、聆听和理解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课后辅导练习的作用。任何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定的课后练习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学生的习得情况和知识把控情况。历史知识的学习途径是非常多元化的,那么教师在完成课堂授课之后,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外辅导,除了常规的练习册之外,还可以设计历史探究、历史考古等,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对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具有巨大的作用。课外辅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课外辅导中引导学生学法的积累,需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材料,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要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

初中历史课堂分为“教”“学”两部分,自然在需要一碗水端平。在整个活动中都需呀尊重学情,紧扣教材,优化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读书指导;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科书上承载着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重任,教师应该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学习教科书上的相关知识内容。为此教师应该认真的备课、准备相关教材内容,精心采取措施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借此来提高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读引言了解章节内容编排

引言,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内容在开头做的一个总结和陈述,在中职学生现在使用的新的历史教材的每章开头就有一段引言,引言中介绍了该章的主要线索和历史背景,对接下来章节的整个内容进行了大概的描述,并且通过每个章节的引言来看,就可以发现不同章节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比如,在讲到《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引言,使学生大概得到一个过程: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维也纳体系,19世纪40年代末欧洲革命的爆发促使维也纳体系土崩瓦解,通过这个脉络学生对维也纳体系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还有比如: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兴起―诞生,这个脉络使学生大概了解诞生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各国通过不同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列强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亚洲革命风暴的兴起,这个脉络又说明了如何由工业革命与亚洲革命风暴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通过引言学生在脑海中对本章节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知识网络图,学习起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读课文掌握历史知识细节

课文是每本教科书的重点,所有的知识点都涵盖在课文中,提高对课文的阅读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分析和总结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教师应该通过“读、思、画”三个字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首先是读,读经常被分为三个层次:先通过泛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接着通过细读了解具体的内容细节;最后重点阅读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即重读。其次是思,即思考,像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课文没有思考是不会真正挖掘课文的内在含义的。第三要通过“画”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标示,方便自己的重复阅读或者咨询教师。但是读、思、画并不是三个分开的具有先后顺序的内容,而是三个内容同时进行,互相作用,使学生课文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例如,讲到《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时,让学生按照这个模式来阅读,先泛读了解到巴黎和华盛顿会议使世界被充分划分形成新格局,再细读并思考巴黎会议的召开是如何形成所谓的“凡尔赛体系”,以及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改变了什么,并如何构成的“华盛顿体系”,最后重读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久的原因,并把重点标上记号,像:“华盛顿会议”的意义等。

三、读注释扩大知识范围

注释是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释和补充,里边涵盖了许多正本中没有提及的知识点,比如,像西汉的编户制度、唐朝的租用调制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对注释内容的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更全面具体,扩展学生的知识架构,同时,一些有趣的注释也会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探究历史、了解历史。

四、读习题温习历史知识

读习题意思不是简单地把习题的题目阅读一遍,而是根据习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应的答案,阅读记忆。课文后的习题都是针对该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基本知识进行练习,学生在做这些习题的时候,也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比如课后习题:描述一下的历史背景、过程、起止时间、地点以及历史意义。这个题基本上就把的所有内容都涉及了,在回答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遍系统的温习,知识掌握得也更深刻了。

总之,读书指导法是新课改要求下的一种新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力与记忆力,同时又能帮助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学会如何读书,如何完成对知识的掌握、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拥有轻松愉快的学习态度以及更好地展现自我的机会,实现新形势下对教学任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92-01

阅读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分析是分不开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

历史学科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各知识点从表面上看似乎缺乏连贯性。但实际上,这些历史知识点间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历史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阅读历史教材。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知识其实是被“三要素”或“三部曲”串联起来的。“三要素”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具体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引发的。“三部曲”是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原因、经过和结果三部分所组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三要素”或“三部曲”去阅读历史教材。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发觉历史知识点不再凌乱,而是可以串联起来的。学生在分析知识点间的“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去阅读历史教材,自然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层次阅读。所谓层次阅读,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区分历史事件发展的层次,并从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支线。例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变革虽然复杂,但都是按“王朝兴起―鼎盛繁荣―走向衰落―王朝覆灭―频繁战争―新王朝产生”这条主线发展的,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背后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作用。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条历史主线去阅读教材,把握封建王朝变迁的过程,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时就有了线索可寻。

二、指导学生细读历史教材

目录、标题、大事年表都是初中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标题”,从标题中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这里强调的“阅读标题”,不是简单看一遍标题,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标题的内在涵义,从标题中了解每一章或者每一节所讲述的大概内容。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教材章与节之间的关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其中,第一课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二课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三课是《华夏之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第一单元的标题中理解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的来源问题。该单元先从介绍我国最早的居民开始,从原始人的生活一直讲述到黄帝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教师应进行总结:“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都是围绕中华民族的起源来展开的。”通过阅读标题,学生从整体逻辑结构上,把握了历史知识的联系,学会了抓住重点知识,掌握了“从总到分、从分到总”的阅读分析方法。

现行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许多插图,有图文并茂的优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先观察插图,然后再看文字的内容。例如,学习“春秋战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地图,引导其弄清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的文字部分。这样,学生会发觉诸侯国的战争与地理位置是有密切关系的,且地理位置对诸侯国争霸有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课后阅读历史书籍的良好习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有效策略

教育改革,新课标的其中一个准则就是有效教学,大致内容为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精力以及各种资源,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改善初中生的学习效果。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初中生以正确的角度和态度分析历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那么他们今后步入社会,积极为国贡献,因此,历史教师要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收获颇多。

1.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学校以及历史教师的不重视

历史课虽然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它也有独特的魅力之处,先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后人留下这么光辉的历史,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应该很好地传承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人心,依旧有部分高校沿用传统的教学,再加上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师传递的信息是“应试教育”,这样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结果,那就是初中生如同一个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般,不会独立思考,机械地将历史知识传入大脑,学生根本不知道其深层含义。还有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时,他们不会真正地授学,而是展示给学生华而不实的内容,甚至还会误导学生的思想,最终初中历史的教学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所以高校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责任。

1.2初中生对于历史内容不感兴趣

社会永远在进步,科技也随着不断发展,初中生被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冲昏头脑,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为博得观众的关注,篡改我国的历史文化,甚至有的机构将历史的本质改变,严重与事实不属,对于当下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网上错误的消息,从而不会对枯燥的历史课感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即使再有效也是无济于事。因此,历史教师要改正这一现状,首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认真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2.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2.1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

针对初中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界提出最重要的是彻底地改变学生。我国的素质教育完全是为学生量身定做,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完善学生的素质,从而更好地教学。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启蒙教师;其次,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全神贯注,此时,教师采用幽默的方式教学,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小技巧,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课堂这个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锻炼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讲中国丝绸之路这段历史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段时间为学生播放动画片“郑和下西洋”,每个学生的童年里都充满卡通人物,对于他们而言,动画片随时能够博得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小组讨论这段历史,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最终教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保证历史课的质量。

2.2正确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随着我国教育局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教师只有依靠多媒体技术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历史课配上多媒体的放映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并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学生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的历史课,加深历史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2.3教师的个人素质必须确保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必须牢记的是,教师必备自身的素质。而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那么就得拥有一般素养以及历史专业方面的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素养,积极地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优秀的园丁。一般素养包括师德素养、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所以,教师不管在哪里,都得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专业素养包括博学的专业知识和备课能力,优秀的历史教师能做到熟练地运用掌握的知识,并且讲课所用的课件也是别出心裁,以便学生掌握。

比如,讲中国近代史的几个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在黑板上,教师将大概知识结构摆出,然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他们罗列出条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及时解惑并补充。如此以来,学生在听课效率会在90%以上,那么教师就完成了高效教学。

结语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任何事情都在不停变化,教育更是如此,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国家的栋梁,历史教师要高效地教学,并且能够很好地保证质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意优化学习环境,创造高效课堂,传递给学生最真实的历史,这样初中生才能理解到历史的意义,进而激励学生勇往直前,全面培养自己,献社会,继续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桂花.基于有效教学的历史课程教学研究[J].群文天地,2012.01(02):179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39-01

一、知识与能力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科学技能。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历史知识,才能合理有序地进行历史教学活动历史;只有学习掌握了历史知识,才能准确运用历史知识,形成历史科学能力;只有学习掌握了历史知识,才能从前人的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并结合具体实际,形成现阶段适用的历史技能。历史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学生要掌握历史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基本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要能够把历史联系起来,形成历史关系网,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把历史融入到其它学科之中,形成运用历史的能力。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对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历史问题也有了更加新颖的解释。历史教学要注意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要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最新的、最正确的、最科学的历史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知识,才能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历史技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二、创设丰富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别强调了教学情境的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产生亲身体验的感觉,有利于学生从问题本身出发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情景教学,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内容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文本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后,各个学校所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新添入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画面清晰、栩栩如生,不仅使原本沉重的历史变得新鲜有趣,满足学生审美的需要,还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学生可以通过插图联想到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新课程的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教师可以选择性的对学生加以详细解释,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学生知识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推广。 例如,在“”的课堂教学中,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很准确地反映出变法的艰难。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公车上书图》,让学生对历史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既使学生感受到康有为作为进步人士力图通过变法实现国富民强的决心和气魄,又可以让学生知道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寻求变法的艰难和险阻。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学习,深切感悟历史。

四、利用学习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能告诉学生答案即可,或者直接敷衍而过。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善加利用,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出发,依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水平,紧紧围绕学生提问的中心,深入到课本教材中,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分析历史情况,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学习品质。

例如,笔者在讲述“印刷术的发明和毕的活字印刷”时,为了让学生对印刷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笔者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1)我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其中最最重要的四大发明是什么??(2)在那个历史时期,是谁发明了印刷术?(3)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信息的?(4)在印刷术发明以后,是谁发明了活字印刷书,它有什么优点?学生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对课本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还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每一堂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技能,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岳麓书社出版,2010.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初中老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本文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更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努力创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资料、识图等,进行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摆正位置,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阶段来实现。

第一阶段是学生独立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使用学案的填空部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学案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学案独立自主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在自己整理知识点时,往往丢掉一二个,或先后错位,针对这种情况,在编写学案时,学生容易“丢”“错”的地方变成“填空”,让学生填写,达到强化记忆,反复记忆的效果。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划出知识点时就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一部分好学生来说,相当于复习一遍。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积极参与,认真阅读教材,分析课文,寻找答案,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现在学生的时间实际上非常紧张,课下看历史的时间非常少,只能向40分钟要成绩。

第二阶段是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尝试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创编和表演历史剧、游戏等。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首先是改变小组交流展示的形式。在小组内活动时,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后,整合答案,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集体朗读整合后的答案。全班交流的时候也把“一人讲”改变为“多人讲”。这样有效地克服了学困生的惰性,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

其次是培养学习态度和集体协作意识。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

二、老师在课堂上要正确引导

所谓教师的“导”,主要是指学生完成第一阶段填空题后,教师适时引导,顺利地转入第二阶段的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种融洽的学习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首先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精讲。教师要熟练把握教情和学情,注意教学中的取舍,努力减少无效劳动,做到“三个到位”:精心备课到位,准确讲解到位,学法指导到位。教师的讲解时间控制在10钟之内,突出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和难理解的地方要讲清楚。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讲得很辛苦,也是无效学习。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