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力技术创新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15:45: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力技术创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电力技术创新

第1篇

【关键词】 电力行业 科技创新 困境 措施

当前,电力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与命脉,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突飞猛进的速度,尤其是在改革开发之后,其发展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我国长期存在的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缓解,是我国国内电力供需逐渐趋向基本平衡。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状况与科技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位对我国电力行业当前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

1.1 技术创新管理分散

当前,我国的电力类型主要包括水电、火电、核电,不同类型电力资源的管理及控制等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中,造成整体的电力行业缺乏一个核心部门来专门对电力科技创新进行总体的管理、协调和规划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实现先进电力技术攻关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较大的难度,导致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国外先进技术引进、电力技术行业的国产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实现过程中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在电力行业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企业,而其中的发电企业、制造企业等与电网经营企业在本质上是相互独立的。当前,我国的电网经营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实力,但是由于经营企业与发电、制造等企业之间存在的相互独立的特性,导致电网经营企业不愿意支持发电、制造等企业的新技术研发以及设备制造工作,以致不惜花钱来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最终造成国内引用国外设备来执行国产技术操作恶性循环的不良局面。

1.2 国家对电力技术投入不足

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当前在电力行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是非常低的,甚至还没有达到企业年销售额的1%。虽然部分创新科技开发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一些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中往往需要巨大的投资,由于缺少甚至没有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投资已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部分的投资费用还被分配在设计、科研、制造、等其他专业和部门,这无疑给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电力行业造成雪上加霜的困境。

1.3 电力行业企业体系制约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企业缺乏有力的竞争机制,电力行业企业所采用的电价制定体系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内电力技术开发以及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的顺利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鼓励地方办电的积极性,我国在电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采用的都是“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将当地的经济情况作为依据,可以实行“每厂一价”的制度。通过这种做法为各地新建的电厂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不用为了投资成本而投入较多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鼓励新建电厂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之后再将高电价以高成本的方式转嫁到电力用户的身上。

2 解决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的相应措施

2.1 充分认识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全球的科学技术都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家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动力。在电力企业中,企业领导肩负着组织、决策与指导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力企业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电力企业的长远利益着眼,从根本上实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实现创新意识的树立与创新战略的规划,积极落实各级别科技进步责任制,真正意义上推动电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2.2 明确目标,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高新技术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动力所在,能够让传统的电力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增强同行的竞争能力。电气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重点的发展方向为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在对其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平稳性、环保性的基本原则,坚持走科技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引进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要领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引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实现引进技术与设备的再次更新与二次开发,实现对引进技术与设备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要对多种引进技术进行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技术,真正做到自主创新,从而获得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

2.3 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促进电力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式将电力企业设置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同时,国家还要通过相应的措施鼓励电力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当前,传统的大学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对其进行改革,将科技创新素质作为培养、考核人才的最主要衡量的标准。电力企业也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有关培训,让员工能够实时地掌握最新的电力科技创新技术,使其努力适应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局势。

3 结语

科学发展观要求合理使用能源资源,而科技创新正是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唯一有力工具。必须要尽力克服困境,寻找出路,让科技创新为我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平稳发展而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博,刘文兴,张鹏程.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对重大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影响的权变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11:2965-2973.

第2篇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确保电力发展满足社会的正常需求,并适应我国能源分布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电力事业得到平衡、稳步发展。加强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探索电力发展新途径,将更多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电网建中去,不断研究创新,使其适应当前电网运行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2)开创电网发展新局面

将电网建设的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不断改革完善安全工作体系,致力于解决电网安全问题。在加速电网建设的同时,加强创新安全管理理念,不断规范管理制度,严格监督管理,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安全供电。在一些事故频发区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保持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3)创新管理技术

遵循电网运行的一般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发展为主线,全面提高整体调度能力,完善管理,从而使电网建设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此外,还要加强核心调度能力,保持技术规范与技术支持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电网建设的一体化。

(4)积极推进技术的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开发安全可靠的电力无线通信网络。全景分布式的一体化调度支持系统是未来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采用多防线、多层次的安全防御系统,实现电网的最优化,全面促进我国电力通信事业的发展。

(5)积极推进调度建设

首先,准确把握调度中心功能定位,正确认识国家电力通信事业,加强部署,统一决策,全面提高思想认识。第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将国家电网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改善服务质量,结合实际调度情况,加强整顿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模范作用。

(6)结束语

第3篇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确保电力发展满足社会的正常需求,并适应我国能源分布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电力事业得到平衡、稳步发展。加强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探索电力发展新途径,将更多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电网建中去,不断研究创新,使其适应当前电网运行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2)开创电网发展新局面

    将电网建设的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不断改革完善安全工作体系,致力于解决电网安全问题。在加速电网建设的同时,加强创新安全管理理念,不断规范管理制度,严格监督管理,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安全供电。在一些事故频发区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保持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3)创新管理技术

    遵循电网运行的一般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发展为主线,全面提高整体调度能力,完善管理,从而使电网建设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此外,还要加强核心调度能力,保持技术规范与技术支持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电网建设的一体化。

    (4)积极推进技术的创新

    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开发安全可靠的电力无线通信网络。全景分布式的一体化调度支持系统是未来电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采用多防线、多层次的安全防御系统,实现电网的最优化,全面促进我国电力通信事业的发展。

    (5)积极推进调度建设

    首先,准确把握调度中心功能定位,正确认识国家电力通信事业,加强部署,统一决策,全面提高思想认识。第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将国家电网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改善服务质量,结合实际调度情况,加强整顿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模范作用。

第4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网络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TM7 文献标识码:A

层出不穷的新产品造成了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中的设备逐渐复杂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使得技术中的某些旧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将逐渐排斥。电力通信技术已经以多种形式发展成今天的网状的网络,以保证为日益增长的电力信息传输的需求服务。因此,增强技术创新是现在刻不容缓的任务。

1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电力通信网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应运而生的。它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被人们合称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目前,它更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网络运营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电力通信网对通信的可靠性、保护控制信息传送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具有及严格的要求,并且电力部门拥有发展通信的特殊资源优势,因此,对电力通信网络的建设有着严格的要求。

随着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网元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并且随着通信设备水平的提高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增长,通信网的规模和灵活性越来越大。网元管理系统有监控和对设备性能及安全的管理,在通信网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已随处可见。

1.1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厂商,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问题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的,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等多项内容。国际上的许多大公司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国内的许多厂商也利用TMN来建设网络管理系统。TMN的体系结构如图1—1所示。

1.2兼容其他网络管理系统标准

在强调经济效益的今天,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的网管系统对电力通信的建设是有好处的。现在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和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将SNMP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1.3网络化网管系统

异构互联网是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之间的互联,组成一个范围极大的具有广泛容纳性的网络管理系统。一种或者是几种标准互联网接口作为系统互联的限制约定是目前网管系统之间互联的最可行的方法,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限制可能会有所改变。

1.4综合性接入

网络管理系统必须满足各种要求。由于TMN网络管理系统的接口有限,所以,通信设备并不多,网管系统通过各种网管部件将通信设备转换成标准接口,实现网管对通信设备的接入。对于层次多、智能水平低的电力通信网络,整个网络管理系统就会变得不经济。因此,要用接入能力强的网管系统,将通信设备集中转换,再接入高层次网管。建立综合性的网管系统完成任务,对于中等以下的网络完全可以依靠综合接入网管系统,这是一种经济的方案,既可以综合接入又建立了分层管理,而且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大量的网元系统来说,可以改造成综合接入网管系统再接入高层TMN网管。

1.5应用功能不断完善和客户应用接口的开放性

如今,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网管系统应用功能的完善是否满足客户的要求和得到客户的认可是网管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管系统的开放性,应该要满足第三方应用程序,不断的推出新的功能,以满足用户的要求。由于管理方式和管理功能不一样,开放性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1.6网络管理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

网管系统的各种功能的应用程序要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风格和一致的名词术语,并且要用统一的管理操作界面控制同类功能设备,在同一平台上控制网络的运行。网络系统应该不依赖于某个制造厂商,而应该具备独立性。为了保证通信系统的发展,确保网管系统的选择不受限制,网管系统要保证公平和有效,这一点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尤为重要。

1.7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已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网管界面的设计中要把对象化的思想贯穿其中,将图形上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并将它所表达的数据对象联合起来,实现数据及其界面的统一。这种设计方法保证了网管数据与界面的统一,保证了系统的适应能力。因界面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系统的第一印象,因此,网管系统应采用新技术对其改造,提高其界面的可观赏性。GIS是一种支持地理信息数据并采用矢量图的方法,是一种可视性较强的信息技术。Web为人们提供了可接受并且使用方便的数据浏览界面,支持图片、视频等,并且支持数据库的浏览和各种数据格式。因此,利用web的优势作为信息的媒介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例,江门电力系统综合数据网采用网管系统人机界面设计思想,将它所表达的数据对象联合起来,实现数据及其界面的统一。江门电力系统综合数据网网管优化后,人机界面如图1—2所示。

2电力通信网络运行技术的创新

2.1电力通信网络技术步入正轨

电力通信专业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努力改变经营方式,使其管理基础不断增强,发展质量和社会形象不断提升,进而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2探索电网发展的新途径

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电网的选择方式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并加快电网的发展,适应能源资源分布的基本国情,平衡的发展电力,以满足水电和风电等的需求。要坚持技术方面的研究,使其技术的发展能适应当前电网运行和未来的发展。推进技术的创新,研究出节源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变电新技术。

第5篇

?B门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共有108人。如何将它组成一支创新能力强,创新成果推广好的电力职工队伍,不断提高创新工作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在局人资部的引领下,该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从基层电力实际工作出发,制定了四条行之有效的创新及成果推广激励措施。一是加快执行“卓越之星”员工发展工程落地,提升一线新员工和班组长素质能力;二是积极创建部门“创新工作室”,激活班组创新创效;三是鼓励积极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四是汇聚集体智慧力量,引领班组创新创效

一、加快执行“卓越之星”员工发展工程落地,提升一线新员工和班组长素质能力

一是承办厦门市继电保护工劳动竞赛,人力资源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人力资源管理者将进行专业面试和笔试,好中选优选拔出优秀选手参赛,在培训教练、训练场地、后勤保障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力争选手在比赛中创佳绩;二是继续深化执行“员工三年技能提升工程”,分阶段进行考核,以考促学。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进行一年两次的考核,通过笔试和面试计算综合成绩,并进行排名,从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技术理论及实践培训,促使新员工尽快成才,丰富部门人才储蓄资源;三是在全部门推广“五.四”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办法的应用,每月在班组层面根据全月综合“五.四”考评结果评选“卓越之星”,鼓励优秀员工,推进全员素质提升,助力职工队伍建设。

二、积极创建部门“创新工作室”,开放“智慧众筹微平台”,激活班组创新创效

继续发挥“创新+实训工作室”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做到“低成本、高效率”,部门利用一、二次实训工作室等专业资源,在部门成立创新工作室,将各专业日常积累经验编辑收录成册,形成具有班组专业特色的“智慧库”,可将其作为培训青年员工的实用教材。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发挥基层班组的专业综合优势,围绕电力设备维护、安全生产等重点、技术革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活动。人力资源管理者每季度安排一定数量的攻关课题,开展“智慧众筹”,鼓励基层电力职工争当“微创客”,在广大会员中集思广益,引导职工互动,主动揭榜立项攻关,敢于创新创造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攻坚克难中提升个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三、积极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者大力营造会员职工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氛围,扩大活动效果,提升建议含金量,一是注重开展合理化建议的无形收获,提高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会员职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对企业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也是电网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扩大合理化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效果。二是立足本质岗位,培育合理化建议成果转变的土壤。践行“立足于本职岗位的合理化建议更容易转化为成果”的理念,鼓励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可以改进的环节。提出更加合理的工作方法、更加科学的技术措施,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四、汇聚集体智慧力量,引领班组创新创效

第6篇

一、低碳电力技术的构成

(一)高效洁净的发电技术采用高效洁净的发电技术,有助于电力企业提升其发电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例如超临界发电技术、天然气联合循环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地热联产发电技术等等。

(二)可再生发电技术利用自然界中不断再生并且有一定规律的得到补充或重复利用的能源来发电,这些所利用的能源一般具有自我复原及持续利用的特性。目前,已被发现且被用来发电的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等,但是,由于这些能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一直没有进行大力推广,因而加大对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尤其重要。

(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该技术能够将工业与能源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碳进行有效分离,然后通过碳储存手段,把其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进而有效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四)高效储能技术将太阳能、风能发电和储能装置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并网问题。目前,较为成熟的储能技术主要是抽水蓄能电站,由于常常会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难以大规模的发展。而有望进行大规模实际应用的主要包括超导储能、蓄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氢储能等等。近些年来,大容量、大功率、长寿命的蓄电池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例如钒电池的充放电状态切换只需0.02s,响应速度为1ms。目前正进行商业化运行的钒电池,功率已经高达6MW,能够很好地配合新能源来发电。在新能源分布式利用的背景之下,还可以和蓄热、蓄冷技术相结合。

(五)高效用能技术该技术是指通过用户能效分析管理和需求响应提高用能效率,主要用于家庭能源管理、楼宇用能管理等方面。对于家庭用户,可以借助智能电表、智能家电及其他智能用电终端,通过能源管理节能支持系统及相关服务网站,对家庭耗能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且获取相应的用能建议。对于楼宇用能管理,可以通过用能管理系统,对整个楼宇的各类用能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目前,美国加州的爱迪生、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所实施的需求响应项目能够降低系统1.4%-4.1%的高峰负荷。

二、低碳电力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一)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对低碳发展有着正贡献。当电力系统对电网扰动能够安全、平稳地处理时,系统所要求的备用电厂就更少,同时也就意味着更低的碳排放。尤其是在“智能电网”全面建设时期,存在特高压直、交流的混联接入、输、变电设备的老化、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及其他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都会让整个电网的运行机理更加复杂。电力企业不得不提前配置大量的备用电厂,以便在故障出现时,一方面能够保障正常供电,另一方面能够为故障的处理争取更多的时间,而这最终也就会导致更多的碳排放。

(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提高能源效率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项目对配用电集成、配网自愈、用电互动等关键性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现有的研究从智能电网怎样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的还不多,特别是对整合需求及分布式能源的主动配电网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期。主动配电网能够让分布式电源和主动配电系统相整合,并非只是和电网连接,实现分布式电源的优化运行,进而通过改变网络拓扑来实现对网内潮流的控制,使得分布式电源不仅是电网的附属品,而成为扮演虚拟电厂的角色,在适当的并网协议和监管之下为诶点系统提供电力支持,最终实现对清洁能源的充分利用、能源效率的提升。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低碳电力规划、优化调度、低碳效益评估验证等,面向低碳发展的能效优化技术的相关研究及应用。

第7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抄核收;问题;创新;措施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度发展的阶段,而我国的电力系统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电力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在改革公司体制上加大了力度,并且将电力营销工作作为整个改革工作核心与重点,特别是电力抄核收环节的改革工作最为关键。现阶段,我国的电费收缴方式十分丰富,使得不同电力消费人群的不同需求得到了有效地满足。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有的电费收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所以,只有对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在电力系统抄核收技术创新上不断加大力度,才能促使电力系统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电力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1 电力系统抄核收的重要性分析

电力系统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电力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国民经济科学的发展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系统的质量。而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导致电力行业所面临的工作任务与难度也越来越大。只有电力企业对电力抄核收工作不断加以改善和优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而促使电力企业不断发展。早在20世纪,我国就十分重视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而电力企业运营系统的支柱与核心就是电力营销,而电力营销的核心则主要是电力抄核算。所以,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国各个地区的用电分配情况是否合理,直接由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的工作效率所决定。如果一个地区的实际用电情况远远超出了额定用电限度,势必会导致当地各个行业的用电量额不足,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对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最终受到破坏。换言之,电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1]。

2 我国电力抄核收技术的现状分析

首先,电力企业要对我国现阶段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的技术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了解。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电费收缴方式十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传统型的营业公司大厅坐收缴费、居民网上缴费以及银行代收代扣等等。尽管形式多样的电费收缴方式使得不同的用电人群实际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由于这些电费收缴方式的实际运用效率比较低,最终导致整个收缴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不够理想,无法实现对电力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运用。除此之外,由于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尚未有效地运用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导致整个电力系统抄核收效率不尽人意[2]。

3 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抄核收技术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居民用电量的不断增加,存在着很多居民偷电的问题。加上漏电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导致整个用电安全受到严重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电力抄核收工作人员在实际记录电费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数值上的错误,最终导致估抄以及漏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由于一部分电力系统运营公司尚未配备现代化的电子监察记录设备,并且没能及时地更换一些使用年限比较长的设备,最终导致我国的电力系统抄核收技术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正是因为以上问题没有得到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才导致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影响了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4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力系统抄核收的技术创新

由于我国现阶段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仍旧存在着很多客观问题,要想促使电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电力系统抄核收的技术创新工作,只有电力系统抄核收的技术得到有效地创新与改善,才能促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以下就如何有效地加强电力系统抄核收技术创新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4.1 高度重视对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

为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电力抄核收工作的工作质量,电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由于电力抄核收工作的主体就是从业人员,因此,从业人员自身的技能水平对电力系统抄核收技术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电力行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逐步实现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而电力抄核收工作人员只有自己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知识能力,并且将自身的知识技能逐步提高,才能促使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不断得以完善与优化。所以,电力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在培训电力抄核收工作人员的工作上不断加大力度,促使内部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以及劳动竞争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与加强。与此同时,电力公司也可以通过组织电力抄核收工作人员集中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的方式,使得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并且对电力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电力公司还应该将从业人员与现代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匹配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不断加强工作人员掌握现代化工具的能力,能够更好地运用各种技能。电力公司可以通过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技能测试的方式,使得从业人员掌握技能的水平能够有效地提升,最终大大地提高电力抄核收工作的工作质量。当然,区别管理抄表以及电费回收工作也十分必要。由于抄表人员与电费回收人员自身的工作任务本身就不同,他们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电力公司只有区别地管理抄表工作以及电费回收工作,才能保证电力抄核收工作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和完成。

4.2 不断加强电力抄核收方式的研究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电费收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电力公司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电力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加大力度。目前,随着我国居民用电量的不断增加,陈旧的电力记录设备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电子记录的需要。所以,电力公司只有不断研究和增加电子记录设备,才能更好地记录相关信息与数据。除此之外,由于在当今社会上增加了越来越多的银行,也导致电费收缴工作难度逐渐增加。只有在银行中加入一键式的电费收缴程序,才能将银行收缴电费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移动付费以及电子设备付费等方式,使得电费回收的方式得以丰富,从而为居民的用电提供更多的便捷[3]。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居民用电量也处于只增不减的状态中。而电力行业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变得越来越沉重。因此,我国的电力企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必须对现阶段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的技术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合理地运用一些新型方法与技术,使得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质量不断得以提升。积极开拓新型、先进的电力抄核收技术,对科学设备加以有效地运用。只有这样,我国的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才能有序地进行,最终推动我国电力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利.电力系统抄核收的作用及技术分析[J].电子制作,2014,20:187.

第8篇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电力能源;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03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18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能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火力发电是当前我国电力能源的主要供应方式,随着煤炭资源价格持续上升,火力发电成本的迅速增加,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对于提高火电厂的运行管理效率,提升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降低火电厂发电的成本,因此火电厂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必须重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必要性及基本作用

传统的火力发电厂中主要通过集散控制系统(DCS)对机、炉系统进行控制,DCS系统只能实现简单控制,电气系统的自动励磁调节装置(AVR)、厂用电源切换装置(ATS)等保护及安全装置与DCS系统之间很少进行信息的互访及交换,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基本上处于相互独立运行的状态,电气系统的操作人员很少能够通过DCS系统得到电气设备的相关参数信息,这对于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十分不便,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发生故障之后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反馈及解决。火电厂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改变以往电气系统电缆、变送器等装置的安装情况,转变电气信号的采集形式,将智能设备与现场总线相结合,建立一个电气系统通信网络,深入地挖掘电气系统相关的数据信息,促进火电厂电气系统的自动化,提高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运行水平及管理效率,为火力发电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火力发电厂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监测控制发电厂的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数据信息,从而及时发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动作异常事件,发出告警信号,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对故障进行检查、处理,消除安全隐患,此外,电气自动化系统还能够提供许多高级功能,比如定值的远方修改在线自动效核、电动机状态检修、故障诊断、电量统计等。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这也为火力发电厂中的数据采集、信息通信等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就目前来说,火力发电厂的自动化系统已经能够通过自身的监控装置对交流采样工作进行测量、保护以及监控,在新型计算机监控及保护功能基础之上,工业以太网络及现场总线技术得以形成。控制层、通信层以及间隔层共同组成了电气自动化系统,三个层级之间相互独立,在实际的运行中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实现对系统的监控,控制层是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核心,能够完成数据信息的监控、采集及整理工作,通信层是整个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系统间隔层与各站点之间的信息交流、转换、逻辑监视等功能都需要依靠通信层来完成,间隔层主要由智能设备以及保护监控装置组成,间隔层与系统上层功能的数据沟通及互访主要通过接口及网络实现。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创新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于火力发电厂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火力发电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必须不断的深入研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提升火电机组的运行效率,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为火力发电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下文从电气系统的控制保护手段、通用网络结构的构建、电气全通信控制等方面就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3.1 控制保护手段

以往的火力发电过程中,主要通过连锁及报警的手段实现系统控制及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火力发电厂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控制保护技术检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运营状态,诊断系统出现的各种故障,从而有效地消除系统的安全隐患,通过系统冗余等主动保护及控制方法自动控制系统故障的影响范围,确保系统无故障部位能够继续运行,为电网的安全奠定基础。此外,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之后,系统设备的运行维护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不再局限于以往被动的预防维护或者事后检修,能够将预防维护与设备维修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

3.2 构建通用网络结构

想要实现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顺利运行,必须要重视通用网络结构的构建,基于此,火力发电厂必须要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选择网络通信产品时必须保证通信系统在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范围内都能够正常通信,确保电厂管理层能够实时监督电厂的现场控制设备,保证计算机监督系统、电厂控制设备等相关组织结构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及畅通性,为全集成自动化的实现奠定良好的通信基础。

3.3 统一单元炉机组

以往的火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只能够实现机电控制一体化,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火力发电厂的自动化系统的监控方式必然会转化为机、炉、电一体的单元制运行监控模式,电厂的DCS系统能够以单元制的运行方式汇总及分析整个火电机组的相关运行参数及状态信息,能够充分发挥系统的控制功能,信息的收集、处理更加高效,能够实现电网的统一管理及运行,使火电机组的运行效率达到最高。此外,火电厂的监控系统会明显被简化,控制室的占地面积也会减少,系统的建设成本会降低,对于火电厂而言十分有利。同时统一单元炉机组的应用,为发电厂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工作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火电网统一管理及运行的实现,能够有效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提高火电机组的自动化水平及监控水平。

3.4 实现电气的全通信控制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火力发电厂的自动化系统(ECS)还无法实现电气全通信控制功能,系统的可靠性及通信速度都还有提高的余地,ECS系统与DCS系统之间留有一部分硬接线,为了能够实现电气的全通信控制,相关研究人员必须重视热工工艺连锁问题,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增加更多的运行监视功能,提高后台系统的应用水平,最终实现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控制水平以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于火力发电厂而言十分重要,有利于提高火力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运行水平及管理效率,保证电网的安全,火力发电厂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阶段,电气自动化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火电厂之中,有效地提高了火电机组的运行效率、自动化水平及控制水平,降低了电厂的生产成本,对于火力发电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体而言,火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还有进步发展的余地,相关研究人员必须深入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1] 赵杨,丁宝峰,杜翠女,等.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J].硅谷,2011,(2).

[2] 宋生麒.火力发电厂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

[3] 张斌印,侯泽慧.火力发电厂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展望,2015,(6).

第9篇

一、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其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对知识的掌握与创新,而衡量知识创新的标志只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包括很多类,如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技术标准等。对于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型产业,专利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尽管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专利倾向有所不同,并且不是所有发明与创新都可申请或获得专利;同时专利质量不同,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但和创新关系最密切、最客观的指标仍然是专利,同时专利数据依法生成、公开透明,且分类体系国际统一。因此,用专利数量及增长率来评价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客观可靠性。

本文专利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且2011年度数据为不完全统计,在这里仅供参考,不作为评价的有效数据。武汉市专利总量由2005年的3140件增加到2010年10533件,每年都以大于20%的速度递增,说明武汉市整体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不断地增强与提升。其中实用新型专利保持了46%以上的较高比例,外观设计专利也占有近20%的比例,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35%左右。反映出高水平的创新活动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还需要更加得力的措施培育城市区域的创新能力。

对不同产业领域的专利对比分析可以知道,基础、信息、机械电力与化工材料各领域从数量上所占比例分别保持在2.2~3.1%、10~11.8%、39.5~46.3%与42~45.6%之间(如图1所示)。信息领域专利数量虽然不高,但所含发明专利的比例较高,分别在56~60.8%之间(如图2所示)。从专利的增长速度看,近两年基础领域的专利数量没有太大的增长,而信息领域的专利数量确以32.7%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了机械电力(11.95%)与化工材料(10.5%)等领域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发明专利,在其它领域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信息领域却以25.4%的速度在增长。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发明专利数量的增加、相对增长速度的加大,说明其创新效果明显、步伐加快,其技术创新能力较其它产业明显得到加强与提升。

从国内企业上看,武汉市光电子产业领军企业烽火通信、长飞光纤与同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深圳华为相比较,在专利数量上差距较大(如表1所示)。从年度增长情况看,武汉长飞光纤除2009年度有57%增长外,其它年度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武汉烽火通信一直在不断地增长,其发明专利的平均增长速度在34.8%,个别年度达到78%,而深圳华为却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武汉光电子企业的技术创新规模和强度与国内同行还有较大差距,但技术创新能力正处于上升阶段。将这些企业与美国苹果公司相比,不仅在专利数量上差距较大,在年度增长率上更是无法相比。苹果公司在2009到2010年度不仅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度和能力反而得以加强,专利增长率分别保持在55.4%和94.8%。所以,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规模与能力虽然同国内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创新能力的增强势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产业链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别较大,阻碍了整个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科研院所作支撑的企业,科技人才总量丰富,而且技术积累与储备量大,发明专利增长较快,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而许多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资金投入大、设备硬件设施先进,但没有任何专利;企业重“引进”,忽视“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其次是产业链上企业技术创新各自为阵,技术创新相互支撑与集成创新能力较差。武汉光谷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中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5%;光电器件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2%。但这些经济上的成功,并没从根本上改变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服务社会、自我创新发展的方式。世界上最快的信息网络并不在武汉,武汉地区也没能建成世界以光通信为基础的现代高速通信示范区,用以引领和推动光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和变革。

最后是基础与传统产业等支撑领域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严重制约着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基础领域发明专利虽然较高,但数量有限。没有基础领域创新发明专利在量上的积累,就不能真正保障将基础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产业的创新能力。武汉机械电力与化工材料等传统产业专利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增加,但发明专利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以致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较弱。

三、相关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倡导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通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需求去激励产业创新,也只有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需求,才能激励产业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加强产业自身的创新文化建设,把创新文化作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和手段来运用,并有意识地塑造产业共同拥有的创新文化氛围,共同培育产业创新能力。

第二、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提炼产业创新的重大科技问题和策划产业发展战略,完善由产业主导、结合武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特色、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集中力量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机制,凝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