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摊经济的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15:45: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摊经济的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地摊经济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 地摊经济; 治理; 法律困境;

Abstract: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laxed relevant policies on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nd explicitly encouraged its development,But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in many places seems to have returned to the situation that being chaotic if it's released or being inanimate if it's administer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lots of preval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such as the difficulty in protecting the rights after sale,the influence on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city, and the improper way of supervision. To overcome thepredicament,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improve the market access system,innovate the way of supervision,establish industry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and impl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detail,so as to help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here to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ruly become the vitality of China's economy.

Keyword: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minister; legal predicament;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地摊经济顺势发展,全国迅速开启了地摊经济复兴模式。地摊经济展示出其独特的经济驱动势能,但其中也不乏盲目跟从的势头。如今潮流逐渐减退,地摊经济又被纳入强制规范的列表之中,摊贩和城管间的“猫和老鼠游戏”重复上演。可是地摊经济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落”经济,其出现带有一定的正负效应,我们只有将其带到“阳光之下”——使其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才能为长足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1 、地摊经济的基础理论梳理

1.1、 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而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人类个体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加之后来劳动分工的明确化、职业化、专业化,早期的物物交换逐步演化成商业贸易。但贩夫走卒,古已有之。地摊经济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填补了老百姓购物的一段空白,在疫情背景下还能发挥缓解就业压力、繁荣经济市场、改善民生等作用。

1.2、 地摊经济的类型及特征

1.2.1 、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

根据摊主的贩卖方式,可分为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叫卖地摊的摊主多以叫卖的方式,宣扬折扣优惠细则,吸引客源,促成交易,其特征为利润低、销量大。问价地摊则是等待消费者问价,部分商品在摊贩与消费者的一问一答中降低价格,促成交易,其特征为被动、价格因人而异。

1.2.2、 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

根据地摊贩卖商品种类,可分为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食品地摊无论是加工过程还是售后,易产生垃圾,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服饰地摊因其售卖尺码及款式多样,通常占地面积大;生活用品地摊数量最少,商品质量安全引人关注;娱乐地摊多设在广场等面积大、人流量多的地方,占地面积较大。

1.3 、地摊经济兴起的溯因

1.3.1、 疫情背景下政策鼓励

近几十年来,地摊经济相关政策有放宽趋势。近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失业人口增加,各个群体经济负担都有所加重。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放宽了地摊经济相关政策,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或措施以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减轻就业压力。截止2020年6月,先后有江西、辽宁、陕西和南京、成都、厦门等多个省市明确表示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并出台了系列宽松政策。[1]

1.3.2 、地摊经济“三低”特质

地摊经济有着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的“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是指对经营者的学历及技能要求不高,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对资金不足、身体有缺陷、年龄较高但又想获得收入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一条保障自己生存权的道路。失败风险低,指的是前期的资金投入不多,经营成本不高,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大,市场广泛。地摊经济没有店面租金,店员服务等压力,商品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大部分商品算得上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明显。

1.3.3、 填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空白

首先,地摊经营者大多会选择人流量多的地点摆摊,如学校、居民区、大型商场的周围。这一选择为居民、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途径。其次,从地摊经营的内容来看,多以小吃、零食、日用品为主,而城市居民的主体以中小阶层为主,物美价廉的“地摊货”可以很好满足部分日常需求,填补了商超之外的消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购物便利的需求。

2 、地摊经济调研情况分析

2.1、 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走访调查为主,电话咨询等为辅。问卷调查分为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两份不同问卷,一份针对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下调查方式,另一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针对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52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68份。调查地点为湖南省长沙市,走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等。

2.1.1、 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和走访调查结果可知,在长沙从事地摊经营的劳动者,大多是缺乏学历和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且近一半为中老年人群体(如图1、图2所示)。

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缺乏其他技能的情况下,加之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和过慢,多数会选择从事摆摊从而维持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或者补贴家用。大部分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的监管和执法感到不满意,城管执法不够公开透明,多数从业者对关于地摊方面的法律或法规不太了解,对于政府出台关于地摊经济相关规定,有一部分人认为很好,但多数人认为没有用,从而也就造成的目前地摊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2.1.2、 非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非地摊经营者问卷部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接受调查的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外地游客、当地学生等。在268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对地摊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日常生活中多次接触到地摊经济,因此他们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是基本支持的。非经营者认为地摊经济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物品选择,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经营者发现了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卫生质量问题,他们希望国家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2 、调研问题分析

2.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地摊经营者与非地摊经营者立场不同,但他们都表示出了对现在地摊管理的不满。地摊经营者表示,目前城管执法方式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执法不文明、不公正的现象存在;非地摊经营者则认为政府在试点的时候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结合实际;在执法的过程中不够透明。所以在地摊经济管理的过程过,政府和其他管理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建立高效沟通的机制,规范城管执法过程,结合地摊经济的客观特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与管理。

2.2.2 、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无论是地摊经营者还是非地摊经营者,他们对于地摊经济的认识都存在滞后的情况。非经营者对城管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了之前新闻所报道的粗暴、野蛮上,而根据经营者的反映,城管的素质是有所提高的;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相关法规也不熟悉,实际上早在2016年湖南省政府就出台了《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在这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摊贩经营方式和范围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可归咎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同时法规出台后,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跟上立法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地摊经济,政策精神难以落实。

3 、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我们发现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主要集中在售后、秩序和监管三方面。售后问题主要发生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部分经营者职业道德不高,对产品、服务的质量把关不严,易发生侵权等纠纷;此外消费者也存在维权困难的现实难题。秩序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社会公众之间,主要包括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在内的污染问题和交通堵塞问题等。监管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主要是执法模式不文明以及现有规划试点不科学的设置与管理。

3.1 、售后维权艰难

由于地摊经营流动性和自主性较强,进货渠道多元化,且目前针对规范地摊经营的法律尚不完善,尤其是产品来源追溯的监管机制的缺乏,使得地摊商品来源不明,即使发现劣质商品和食品过期变质也无从追溯。同时,地摊经营的自主性决定了摊主进货渠道的多元化,这也加重了对其来源的监控和管理的负担。再者,当前各类食品摊点缺乏相关食品安全与质量公示,也没有相关第三方机构,如质检和维权机构的介入,消费者无法直接了解摊点食品安全情况,在出现食品安全或质量等问题主张维权时,难以取证,追责困难。[2]

3.2 、影响城市正常秩序

3.2.1、 环境污染问题

地摊经济常常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由于地摊多设在人流量大的交通十字路口、居民区的空地处、学校周边等处,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极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食品加工产生的油烟、随处乱倒的垃圾和食物残渣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给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一些地摊经营时间较长、较晚,容易损害居民休息权。在经营中,油烟、食物气味和垃圾等常常影响周边环境。

3.2.2 、影响交通秩序

经营的逐利性驱使摊主聚集在人流量大且人群密集的地点经营,而这些地点通常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网点、商业繁华地段、娱乐场所中心圈和居民小区密集区等区域。由于地摊经济自身特点,区域内部缺乏统一的摊位规则。同时受部分经营者素质较低的影响,地摊经营不可避免和城市规划在空间上有交错的现象,加重了空间利用上的矛盾,容易破坏正常运行的交通秩序,影响交通安全。

3.3 、监管方式不当

3.3.1 、执法方式不当

城管暴力执法这一社会热点不止一次上了“头条”,因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和管理的强制性,舆论常将问题归责于管理一方,而忽略了执法与被执法的双向关系。暴力执法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不配套、执法方式不妥当;二是城市管理者与地摊经营者缺乏有效沟通。城管和地摊经营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地位的不对等使两者的立场和意志有明显的差异。

实际生活中,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较缺乏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大多数经营者对于城管的执法方式都有所不满,主要体现在执法过度、方式简单粗暴和不文明执法三个方面。而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他们比较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且手段比较偏激,容易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进一步激化矛盾,不利于治安管理和社会和谐。

3.3.2 规划管理不科学

在城市管理中,政府部门是管理者的角色,而地摊经营者是被管理者。虽然服务型政府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地摊经济管理与执法方面仍存在着较大进步空间。此外,因为现实管理问题各不相同,政府根据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有时不得不强制介入地摊经营,干预市场。此时,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以及充分听取经营者的意见,政府部门的某些举措显得“费力不讨好”或者“药不对症”,在地摊经济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政府规划摊点设置与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在放开对流动摊贩限制的开始阶段,城市管理者盲目划区,强制要求摊贩到某指定地区经营,这种缺乏有效沟通协商与科学论证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客流量不能满足摊贩的经营需要,摊贩又回到之前的场所进行经营,试点区一片凄凉的尴尬处境。[3]

4 、地摊经济发展困境的化解

4.1、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引导地摊合法化。大部分地摊经营者为生活困难、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比如城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进城的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地摊主体资格的非合法化,让流动摊贩处于“身份缺失”的状态,没有进入市场经营的合法身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主体资格的“缺失”使得地摊经营者也失去了自我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外在监管的压力与动力,这不仅影响商品市场秩序,也会激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维权矛盾。

因此,促进地摊主体经营资格的合法化既是对摊主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内部自觉约束的途径,倒逼其进行自我整改、升级服务质量,也是解决买卖纠纷,规范市场秩序的途径。地摊经营主体合法化是对地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进行明确的证明,以此将合法地摊经营者与非法地摊经营者进行区分。建议对摊主实行备案制,对资质合格的摊主出具资质证明。宣传鼓励居民在地摊聚集点进行消费时,认准在合法地摊进行消费。这从“卖”“买”“管”三方面进行了规范。[2]

4.2 、创新监管方式

4.2.1、 规范进货渠道,透明商品质量检测监管

利用互联网,多方联动监管。“互联网+”走进生活已不再是新鲜事,上到政府利用互联网公开信息,下到社区信息共通,地摊经济的管理也应该加入互联网,尤其是对货品来源渠道的监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透明度高、覆盖性广的特点,给每件货品的来源贴上“标码”,一扫便知其“家门”。同时,各摊位在售卖货品时应自觉接受质量检测,合格的摊位则颁发质检合格证书,公示在摊位明显位置,使消费者安心;若不合格,则强制其整改,整改不合格纳入“地摊黑名单”,限制其经营。完善多方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摊主自我监督与群众、城管等多方监督的联动机制,强化社会组织监督。

4.2.2、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管理摆点区

结合民意合理规划摆点区。因地摊经济依托于人流量发展的特性,管理者应充分调查地摊经济发展的特性,实地走访,综合考虑经营者的意愿与城市秩序等,合理规划摆点区。并对区域进行分类,分为固定区域与流动区域,进行个性化管理。摊位的分配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用抽签等方式进行分配,并定期更换。

4.2.3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有效结合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相结合,标准化管理。管理者需对地摊的摆放进行规范,以防堵塞交通。对摆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必要时可采取对区域内的摊主收取适当费用,聘请清洁工人对该区域进行清洁。为保障地摊商品的质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定期对地摊商品进行抽样检测,对不合格商品进行公示,并计入经营者档案。践行柔性监管下的刚柔并济。[4]

针对地摊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考察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考核制度可以让城管执法更加有依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建议国家和有关标委会将地摊经济纳入标准化的重要范畴,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市井气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完善的地摊运营管理标准规范将是缓和地摊与城市环境管理之间的矛盾、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5]4.2.4维权渠道多样化

推动维权渠道多样化、便捷化。地摊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以生产销售小商品、食品和农产品为主。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全面、监管举措未落实、自身产品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6]为方便消费者维权及信息反馈,管理者可要求经营者在其摊位上张贴消费者维权平台二维码,二维码集资质查验、评价、投诉等功能为一体,消费者可通过扫码反馈消费体验。若出现侵权问题,经管理部门查实后将依法对经营者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若体验感良好,也可通过扫码反馈,影响摊位评级;若对管理或者其他方面有所建议,也可通过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听取建议,改进管理办法。

4.3、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4.3.1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组织架构

行业自律组织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市场主体,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在性质上属于社团法人。一般而言,行业自律组织以协会或者商会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是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为实现地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被行政主体授予了一定公共管理职权的社会组织。相比较于政府的管理模式,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更加灵活、民主、公平,更够在市场秩序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地摊经济活力,从而助力地摊经济发展。

行业自律组织组成人员包括从业人员和会员两大部分,从业人员中不仅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还包括专业人员,即给行业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在地摊协会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应当是精通经济管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专家。会员则是在地摊协会中进行登记注册的地摊经营者,会员中又分为中级、初级、高级三等会员,其中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地摊经济时间短的地摊经营者则是初级会员。初级会员可以向高级会员升级,以时间、收入、口碑等综合因素为考量。

4.3.2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基本运行模式

地摊协会的运行基本遵循“经营者—协会—消费者”的循环模式。首先是地摊行业的经营者即地摊经营者注册成为会员,再由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地摊经营者摊位实地考察来确定等级;其次由协会的地摊监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会员地摊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每个地摊经营者都必须通过年末考核,否则将会进行降级或者除名处理;最后由协会的地摊调查人员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将其公布在协会官方网站上,以便会员地摊经营者学习改进。协会专家负责解答会员地摊经营者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

4.4 、落实细化法律法规

现行有关地摊经济的法律制度设计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更加微观和细致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规范现实地摊经济面临的问题。多地的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对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是规范本身较为宏观和原则,现实中缺乏的是贯彻这些基本理念的市区一级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管理者对地摊的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更多凭的是当前政策的态度,政策鼓励则放宽监管,一旦政策收紧,则又恢复以往的简单打击取缔模式。为了实现对地摊经济的长效化治理,有必要落实和细化法律法规,为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严密和坚实的制度性保障。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的管理办法应当从源头规范,制定市场准入的主体标准和行业标准。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的方针,明确细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为地摊经营者提供一个优质、有序、科学的监管环境。规范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地摊经济作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售后维权艰难、影响城市秩序、监管方式不当等发展困境,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落实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化解,为地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制度保障,让这“人间的烟火”更加亮丽和蓬勃。

参考文献

[1]安宝玉,杨素媚,刘媛媛,等.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中小城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20):19-21.

[2]张胜玉,冒王磊.“身份”与“空间”能否延续?——后疫情时代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5-29.

[3]陈业宏,王岩.论“地摊经济”嵌入现代治理体系的行政监管路径——以15个城市的监管政策为样本[J].湖南社会科学,2020(6):93-103.

[4] 李健,欧逸梅.《民法典》背景下的“地摊”——地摊经营者的法律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2020(32):21-24.

第2篇

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经济法保障的必要性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合理分配经济资源;保障社会总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是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相适应的,经济法可以用来调节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法为其进行保障和规范。在社会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盲目进行高碳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低碳经济的理念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法为其提供保障。

2.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外借鉴

西方一些国家早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开始对相关的碳排放问题征税,比如丹麦、瑞典、挪威征收的二氧化碳税,荷兰征收的燃料税、石油产品税等。

英国于2001 年4 月开始实施征收气候变化税,属于英国气候总体战略核心,是英国“气候变化计划”中一项实质性政策手段,实质是一种“能源使用税”,根据企业使用化石燃料与用电所产生的数量调节税值,如果使用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则可减免此费用。

英国于2001 年成立了碳基金,它利用征收上来的气候变化税、垃圾填埋税以及英国贸易工业部提供的少量资金用以低碳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英国政府还推出了一项针对能源密集产业的政策——气候变化协议制度。该协议规定如能源密集型产业和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并在最终能够达到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那么政府将给予免除其应征得的80%的气候变化税;假如企业不能实现约定的目标,政府也允许这些企业参加排放贸易机制,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买卖其他公司排放配额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在气候协议中的承诺。

英国的碳排放贸易机制,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排放能力去购买这种排放许可证,这是一种“基于市场的方法”对温室气体进行定价。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法思考

从外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来看,主要是通过税收的手段经济调节,规范经济朝着低碳方向发展。就我国而言,低碳经济作为新鲜事物,首先赢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再通过法律手段逐步引导企业朝着低碳方向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并且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立法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法领域对其加以规制,而在对经济关系起调节作用的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对经济法方面的探究很有必要。

首先,从产业法方面来说,要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各类企业设定一定的排放标准。逐步淘汰一些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发展低排放、低能耗的产业,并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改进,发展低能耗的产品,促进产品的升级,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从市场规制法方面来说,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问题的阻碍,所以就需要国家从市场规制法方面,使低碳行业免受垄断、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对低碳产业进行保护。

第三,从银行信贷方面来说,要通过对低碳产业提供信贷优惠达到扶持目的,比如降低低碳产业或低碳产品的贷款门槛,或者为其提供贷款利率的优惠,为低碳产业优先提供融资环境,与此同时,严格进行限制高消耗、高污染项目的融资,这样能有效地促进低碳行业的发展。

第四,从税法方面来说,要充分发挥收税这一经济法特别的经济职能,增添税收法的内容,开征碳排放量限定税来限制资源的浪费,加大低能耗和高能耗企业间的税收差距,还要对低碳技术创新提供税收优惠,以此引导企业朝着低碳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经济法调整特定的经济关系.法制与经济,2006.10

[2]贺汉魂.资本论.经济伦理视阈下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发展,2010.3

[3]王立宽,谢军安.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对策.科教文汇,2010.5

第3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低碳经济 转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威胁,危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研究表明,到2050年,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将消失一半,导致中国23% 的人口将生活在缺少融水的环境中。到2050年,青藏高原冬季最低气温约升高3.1―3.4℃,夏季最高气温约升高1.8―3.2℃,严重威胁青藏公路、铁路的安全运营。海平面将继续上升,海平面上升后,珠江三角洲沿岸一些地区可能被淹没,严重影响河口海湾的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经济。”于2009年12月19日落下帷幕的哥本哈根会议是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并“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我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即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相对2005年下降40% - 45%,国家要完成这一目标,这对于还处在工业发展中的中国无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这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挑战,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中国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滞后,正处于工业化前期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粗放的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偏低、资源耗费巨大,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点,但如果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势必会使生态资源问题更加紧张,加剧对环境的压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其不能走发达地区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推动工业发展模式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转变,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产业和技术选择上不再复制以往发达地区走过的模式,要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对于我国大多数饱受贫困困扰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大量东部企业的移入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带来了契机。欠发达地区通过招商的方式,建立了很多企业。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对企业或项目的引进上欠缺严格的把关。引进的项目是否有严重污染、是否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甚至对存在污染的企业视而不见。如云南某县政府文件明文规定当地环保局不得对本地区引进企业进行检查、处罚。“招商”在某些地区、某种程度上讲就变成了“招污”。同时也纵容了本地的企业制造污染,这种唯GDP论英雄,只注重经济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观念、行为,使得欠发达地区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紧紧包围着欠发达地区。国家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相对2005年下降40% - 45%,可谓任重道远。因此,在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一般以资源采掘等基础性重工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数量多,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慢,数量较小。欠发达地区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构成中的电力、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加工业、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及加工业等产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据很大比重,这些产业在该地区的分布密度大、产值比重高,表明中西部地区以重工业发展为主,造成环境污染情况严重。”

由于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大,使得欠发达地区产业产品深度开发不够,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小,这一现状不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很难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一定难度。

2.资金来源不足、技术落后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财政收入有限。有限的资金很难用来投资规模较大,科技含量高的低碳项目。这些资金通常用在发展一些技术含量低、规模小、效益差的中小型加工工业。如果用来发展低碳项目、低碳产业,各项资金都超出了财政的支出能力。

而欠发达地区企业的资金积累,更新能力还比较薄弱,长期处于资金不足,投入有限的境地,很难进行技术研发、升级、改造。

由于资金来源不足等原因,欠发达地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 一项新技术的开发需要有充裕的资金保障。但是欠发达地区确却是资金不充足,致使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也使得其引进发达地区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够,加之缺少新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技术有效转化机制,致使技术水平发展的社会动力不足。

3.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达地区的社会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但是欠发达地区却发展迟缓,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因其保守的思想观念,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敢竞争、荡足于陈旧的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其地区经济发展。所以,只有改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一是要与区域“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结合起来,将低碳经济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上来,由政府进行总体部署、统筹安排。

二是要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地域特点,以及其科技发展水平,提出低碳经济的具体实现目标、方法、措施等,并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以确保向低碳经济转型在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三是要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构想与引进低碳技术结合起来,不断探索适合欠发达地区特色的低碳经济路径;构建区域内低碳经济试点区;利用政策导向淘汰旧的、消耗大、污染多的产能,引进一些技术含量高、污染少、耗能低、产出多的低碳项目,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

2.大抓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

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该而且必须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首先,要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快速增长,是保证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其次,要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再次,要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如: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工程、区域热点联产工程、绿色照明工程等。除此之外,更要贯彻实施国家发改委同5个部委发起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加强千家企业节能减排管理。

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相应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和区域的战略目标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我国虽然重视低碳经济,也早已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但却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和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规范。应尽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将之纳入政府长期发展计划和常规工作。制定出具体的方案,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估机制等,并与国家的能源规划和节能减排计划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较强现实意义的长效机制。

4.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新能源开发

欠发达地区地区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从其比重上看,占比重最大的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与发达地区相比,不仅发展相当落后,而且污染高、能耗多。第三产业的发展很不充分。所以,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制约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分批淘汰落后产能,这样才能降低碳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看,农业所占比重最大,所以优先发展低碳农业也是现实选择。这就需要做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用粪肥或堆肥替代,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并且探索利用剩余能量的路径。比如秸秆资源可广泛用于饲料、肥料、燃料等。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沼气也是发展农村低碳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要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小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旅游、教育、文化、咨询、广告、医疗、新闻、出版等,这些都是低碳产业。

像煤、石油这样的一次性化石能源,在地球上储量有限,并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于生态系统的气体。在短时期内,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在中国的欠发达地区亦是如此。欠发达地区有其特有的能源资源优势如,云南的水能资源富集、太阳日照充分,可以在云南大力开发利用水能、太阳能;内蒙古、甘肃风能富集,适合建设风电场,要在此大力发展风能。因此,要加快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步改善能源供给方式。

5.正确引导、合理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不是单一的发展新能源,也不是简单地淘汰落后产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让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做到低碳。

倡导低碳消费,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必须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戒除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便利消费”、“面子消费”等习惯,积极践行低碳经济下理性、责任与文明兼顾的新消费理念:低碳消费。低碳消费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一种社会责任。因此在实现低碳生产的同时,应倡导低碳消费,引导公众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尽力“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宏伟的战略规划,更需要引导大众的消费理念向低碳消费转变,我们今后要做好:政府引领低碳消费、企业主导低碳消费方式、社会组织积极推进低碳消费方式和公民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

6.重视低碳技术的引进、研发及推广

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低碳技术,没有技术的支持,说发展低碳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谁掌握了低碳技术谁就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国际环境中掌握了话语权。低碳技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有限,对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为此,欠发达地区必须按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原则,引进低碳技术,从中吸收、消化,并加以创新,逐步建立节能高效的低碳技术体系。

7.大力宣传、广泛参与

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每个公民都有责任贡献一份力量。国家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使人们把低碳的生活方式变为自觉行动。同时将生活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尽量设置量化指标,从小处约束对资源的浪费行为,引导人民大众使用低碳资源,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低碳责任意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和媒体的宣传作用,依靠道德、舆论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低碳成为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让低碳成为人们健康文明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建设、生产、消费各个环节执行执行低碳标准,搞好能源节约,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意义

生态文明、绿色GDP等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思想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早在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的提出出现在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中。低碳经济的思想主要强调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制定与创新,不断推动提高诸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节约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以此推动社会经济逐步向“高能效、低能耗”等低碳排放的模式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短板及对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分析

1.环境和资源问题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与资源问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破坏范围的日益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深,环境问题受限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适应任务艰巨。相关研究保守估计,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高达GDP的7%―20%。

2.我国人口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和较低的生产力,很多人仍然为衣食所困扰,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为此,发展社会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紧要任务。在面临诸多问题之下,中国商业低碳化发展路途艰辛。

3.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科学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薄弱,技术实施成本较高。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面临很多困难,而这部分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仅相当于我国同期GDP的1.5%―2.5%。另外,我国原创性技术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这些障碍都可能令中国无法实现这些绿色技术的全部潜力。

4.我国经济贸易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快速时期,重化工工业化特征尤其明显,主要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比,形势依然严峻。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二三十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节能减排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贸易方面我国在2008年以前也一直以碳排放量较高的产品为主,后经国家经济控制出口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详见图1)

在中国,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粗略例举城市白领为例,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就会高达2610吨。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目前,世界各地正以城市为单元实践低碳经济理念。从《京都议定书》到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1.政府的角度出发,推进发展低碳经济

成功建立低碳经济则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刻不容缓。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市场规则。

(1)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推行供给侧改革,淘汰采购过程中质量低劣、不安全、不环保、有污染的产品。

(2)从源头到消费实施“绿色供应链”。政府加大财政资助力度,促使企业走低碳化的道路上,转变旧的经营思想、模式,确保从产品的生产到消费高质量、环保、安全、低碳。

(3)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开发。通过改造、革新,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以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营造“节能减排”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市场氛围。通过利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拓宽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推动低碳升级,无碳替代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领域。

(4)增强科技原创动力。着眼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升创新型技术价值链和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中国梦”实现的原创动力,一方面,要整合国内市场既有的循环替代技术,加速新型低碳技术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开创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2.从企业运营过程中,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

“低碳经济”对商品流通环节的要求主要反映其企业和行业的特征。在商品流通渠道管理上,要求以低碳标准衡量渠道管理的效率。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采用太阳能或低能耗制冷(制热)设备,采用太阳能、冷热水回收、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等等。要求废弃传统的、落后的仓储与养护技术,彻底实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

3.从消费者方面,借“低碳消费”大力拉动“低碳经济”

(1)低碳消费意识建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购买的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商业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其承担着“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重任这对于转变消费观念,向市场传递低碳的理念,建立“低碳”价值观和新的消费观尤为重要,对于消费者来说,转变消费观念,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价格更关注商家生产产品期间低碳、环保、健康、安全的生产过程。对于便捷消费来说,一次性塑料袋、纸巾、瓶装水、一次性餐具在不经意间浪费巨大的能源。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披露,全国每年减少10%的塑料包装袋,可节省1.2万吨标准煤。减排3l万多吨二氧化碳。随着商品多样化,竞争市场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顾客的消费观念将引领商业发展形势,要求企业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

(2)不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化。以“低碳经济”的消费概念,重新整理不健康的消费方式,提倡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大众化消费的“简约之风”。对消费者来说,更关注环保、健康、安全,追求“货真价实”的简易包装和装修。对于企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生产顺应时展,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的、低碳的产品。以此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创建知名“低碳品牌”

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低碳消费”已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消费者所追捧。最近,波士顿咨询(BCG)的专家对21800位消费者进行调查,报告称:“消费降级”风暴来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找降级替代品――“便宜货”来满足消费需求。依据此项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宅生活”“宅节俭”的社会新时尚下。企业在形象宣传上,应积极创建“低碳品牌”,广泛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积极与媒体、协会或学界探讨、关注“低碳经济”问题。因此,对商业企业来说,实施商品低碳化品牌,将成为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最主要的竞争点。

5.国际先进技术融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技术与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应重视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而在同发达国际进行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的同时,我国也要始终保持警觉,避免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当然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将在今后的经济生产中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环境持久效益。

三、小结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推行“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相矛盾的,而且是坚韧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需要通过借鉴各国的成功发展经验,学习其精华,积极因地适宜地融入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设中,建立起权威性的低碳商业标准。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之间密切合作,为本国商业企业规划出属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赢取主动。

参考文献:

[1]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6(5).

[2]李丽平.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9(6).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11).

[5]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2).

[6]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第5篇

一、水路运输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水路面积巨大,并且处于四通八达的状态,采用水路进行运输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加大运输量,同时水路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其他运输方式的都低一些,具备一定的环保性。与陆路运输相比,运输的费用也相对较低,这也相对增加了水路的运输量。针对一些运输距离较远的货物,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能够过得更多的收益。并且水路的节能性也较好,在运输同样的公里数同样的货物时,所消耗的能源较陆路运输会小很多,诸多的优势使得人们更加愿意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由于我国的运输量需求巨大,而且据考究,我国具有多年的水路运输历史,水路运输方面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路运输所采用的船只也已经采用汽油柴油等能源,这也加速了运输的效率。水路运输在当今具备重要角色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低碳经济。而且水路运输的经济发展也具备许多的优势。

1.低碳优势突出

水路运输较空运以及陆运的方式具备更多的优势,首先是在低碳方面,水路所消耗能源更小一些,而且排放出的废弃物也更加的小。并且水路运输也能够兼具空运以及陆运的所有优势。面对目前的各种能源的价格都在飞速的飙升,采用水路运输的优势就更加的明显,能够节省更多的资源。在目前其他的技术还未成熟的时候,采用水路运输能够更能体现其价值。水路运输连接各国的运输方式,运输的过程在各个国家中进行,节能减排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2.政府支持度较高

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水路运输的方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哪个行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才能够进行很好的发展。因此,水路运输的未来是非常的光明的。政府采用多种手段对水路运输进行干预,对水路运输的各个方面进行扶持。水路运输所采用的船只是多种型号的,在运输承载量以及运输速度上都可以根据所要运输的货物的需求进行选择。

3.环保性突出

水路运输由于其运输的数量巨大,并且所消耗的能源较少,同时排放出的污染物质也是相对较低的。结合相关数据研究得知,水路运输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非常好,只占据了总体的2%左右,并且,在集装箱船承担了全球货运量百分之五十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占据了水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在环保性上水路运输的确具备一系列独特的优势。

4.经济性较为突出和明显

经济效益是运输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水路运输在能源消耗方面相对较小,因此能够更好的节约能源,减小开支,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集装箱式运输方式,能够进行大量的运输,而且资源也相对的紧张,因此各国都在争相的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进行运输。

三、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建议

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采用水路运输已经较其他的运输方式更俱优势,但是水路运输仍然有可提升的空间。

1.提升内陆运输

我国虽然具备很大的海洋面积,但是内陆的水上面积也是十分巨大的,目前由于许多内陆水面并未进行开发,因此在内陆多采用陆路运输的方式,在水路具备很大优势的今日,应将内陆水路进行开发,提升水路运输的范围。

2.加强水路运输的能力

目前水路运输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但是仍有提升的空间,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水路运输的整体的能力,首先要加强运输的管理,提升船队的整体的形象,给运输需求者以多方面的保障。其次,提升运输的能力,运输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事故,防患于未然,在运输之前做好多重防范手段,水上运输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如何能在恶劣的天气下进行安全的运输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的方面。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业;发展

一、旅游业与低碳经济的辩证关系

随着环境和气候本身的紧密联系,旅游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气候敏感的经济部门类似的农业,保险,能源,运输等。区域气候变化的表现将与旅游目的地和游客一样高度相关,需要所有主要的旅游利益相关者适应。事实上,气候变化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的旅游活动,如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影响世界各地旅行目的地的重要条件,而且气候变化也在影响在旅游部门决策,同时,旅游部门对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贡献,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特别是从派生运输和旅客住宿。

随着环境和气候本身的紧密联系,旅游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气候敏感的经济部门类似的农业,保险,能源,运输等。区域气候变化的表现将与旅游目的地和游客一样高度相关,需要所有主要的旅游利益相关者适应。事实上,气候变化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的旅游活动,如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影响世界各地旅行目的地的重要条件,而且气候变化也在影响在旅游部门决策,同时,旅游部门对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贡献,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特别是从派生运输和旅客住宿。

二、基于低碳济探究旅游业的发展路径

(一)科学管理景区

在景区的发展,划分旅游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很必要和合理的。在景区的规划,我们需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评价负荷能力的生态系统和旅游区的社会制度。在有限的环境容量景区中,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游客人数,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以下方面。

1.旅游多样化

如果可能的话,重新布局的强烈吸引力的旅游区以分散游客,在处于边缘空置区安排娱乐项目来吸引游客,减少的主要旅游区的压力,确定每个食宿资源的最大日容量。如果可能的话,限制游客人数。计划合理的旅游线路,避免了瓶颈效应。

2.队列管理

为游客提供娱乐,以提高当他们排队时的整体经验。

3.提供预约时间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而不是其他景点,通过门票销售限制游客访问主要生态敏感景点。消除强烈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虽然这些可以带来短期获利。

(二)直接减少运输造成的碳排放量

根据奥斯陆气候和环境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在过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百分之十三,但运输碳排放量的增长率是25%。气体燃料的排放,汽车,船舶,飞机和火车及其他交通工具使用导致,是国内因素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

旅游业与运输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联系。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通过对旅游交通的使用引起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额的2%。因此,我们应该减少由旅游运输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具体做法包括促进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的方法。为此,旅游区还可以设计一些自行车旅游,并添加一些旅游项目。同时旅游区可尽量采用吊车和其他环境友好型的运输模式,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上海世博会使用新的环保车辆,实现零碳排放。我们也可以鉴外国航空公司实施碳抵消项目的实践。例如,美国大陆航空公司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国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推出碳抵消计划。该计划是自愿的,让乘客知道他们旅游线路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乘客可以弥补国际旅游组织根据其碳排放量。

(三)推动绿色饭店发展减少能源消耗

酒店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酒店已经实施了一些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实施绿色饭店,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要继续落实和完善这种行动。具体做法包括:加强绿色消费者权益保护。酒店应视为在环保性,主动性,促进合作伙伴的客人环境方案为酒店客人,提高客户的绿色消费意识。

第7篇

    【论文关键词】 森林 低碳经济 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 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第8篇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China)

摘要: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我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受地理位置和发展理念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因此,选择低碳经济模式,通过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和碳汇减碳,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西部地区;路径选择;发展模式

0引言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和发展理念,其核心是能源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可能演变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①。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意义

西部地区共有12个省、市、自治区,土地面积为682.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1%,远离海洋,深居内陆,能源储量丰富,生态环境脆弱②。生态恶化与发展困境互为因果,西部地区已经陷入环境恶化与贫困加重的恶性循环中。如果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和改善,持续恶化下去,势必会对整个中国的生态坏境造成不断增大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亦会构成重大的威胁。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地区实施大开发,发展低碳经济极具战略意义。

1.1 开发应用低碳技术,可以促进西部地区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贮藏区和供给区。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全国14.04%的石油可采储量、60.41%的天然气储备、46.83%的煤炭储量、27.77%的铁矿石储量、60.86%的锰矿石保有量、97.54%的原生钛铁矿保有量在西部地区。西部的克拉玛依油田、青海油田、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都同时具有大量的天然气储备,四川油田则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区。但由于长期实行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也造成了严重消耗。资源的过度开采加剧了环境的负担,造成了环境的恶化,产生了新的贫困。只有改变以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粗放消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以高能效、低消耗和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西部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1.2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健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很不合理,由此造成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从2004年统计资料计算显示,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3.16%,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22.1%和25.1%,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到全国总量的53.3%;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占全国的43.8%,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比重高达91.6%③。2006-2009年的能耗指标如表1所示。因此,西部地区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低碳经济,才能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 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相互协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总的形势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④。西部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石漠化、地质灾害等问题严重。西部地区众多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而且荒漠化继续扩展。全国70%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在西部地区。西北地区严重缺水,大多数河流年内长时间干枯。西部地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新疆外,西北地区草原退化率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样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若采取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搞西部大开发,势必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的破坏,加重贫困地区的资源与环境负担,经济发展也必然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约束。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准入机制、生态法规限制、征收资源税和排污税等方式,使发达地区反哺贫困地区,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2.1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追寻低碳经济发展到现在,国际上只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关于政策和方法的经验,例如英国实施的气候变化税制度、推出气候变化协议、规范排放贸易机制、设立碳基金等,德国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瑞典政府鼓励国民购买清洁燃料车、推出奖励措施等。受体制和技术的约束,以及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国内还没有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没有固定成熟的模式可追寻。因此,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只能结合自身现状和区域特点,立足实际,摸索前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期间会遇到技术瓶颈、制度约束和政策滞后等方面的困难,所以任重道远,形势不容乐观。

2.2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受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中国是煤的第一大消费国(占世界煤总消费量的32%左右,占全世界煤炭储量的13%),这种能源资源禀赋直接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中国煤炭储量的46.83%在西部,煤的碳密集程度比石油、天然气等要高得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根据中国科学院预2010-2020年中国区域能源需求预测研究报告,2010年西部区域能源消费总量4.38-4.73亿吨标准煤,原煤需求总量4.47-4.94亿吨。2020年西部区域能源消费总量5.32-7.18亿吨标准煤,原煤需求总量5.27-7.04亿吨。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西部地区经济的高增长基本上是以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来维持的。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加速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反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又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如此恶性循环,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重挑战。

2.3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受发展目标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西部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高度的经济活动导致了高资源消耗率和废物产出水平。大量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密切相关的⑤:从需求结构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排放总量的比例居高不下;从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工业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占到排放总量很大比例。但这种关系会随着历史、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政策干预的变化发展而改变。西部地区2002年末人口3.67亿,占全国的28.8%。根据日本学者茅阳一的Kaya公式:碳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能源用量×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那么,人口数量对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不容小觑。可见,既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又要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目标,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3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西部地区要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其可能途径包括:

3.1 发展低碳农业农业的发展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农业也是造成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污染源⑥。一方面,化肥和农药的生产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废气排放;另一方面,它又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产生农药残留、危害食品安全。可是由于互补性的原因,传统的高能耗化肥和高污染农药在市场上依旧占据优势,新的替代产品虽已经开发,却难以推广。因此,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推广和补贴有机肥料、有机农药、新技术和良种的生产和使用。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积极发展生态物质能源。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通过家电下乡、农业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等节能设备和技术。四是提高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科研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以便使农民掌握低碳农业的科技知识和操作规范。

3.2 发展低碳工业中国的工业化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这在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立足资源搞开发,是除中心城市以外的西部大部分地区发展经济的基本模式和战略”⑦。研究表明,第二产业对能源强度变化有正向影响,且影响显著,可信度高。其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第三产业,其比重上升拉动整体能源强度上升⑧。当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发展并威胁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必须对工业文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改造,因此,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型是一个必然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另一方面,应该积极调整传统的能源结构,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

3.3 发展低碳城市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两个方面。在建筑物的建设中,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设备,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避免铺张浪费;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倡导绿色家居和生活,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⑨。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和绿色出行模式。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四是依靠高新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系统的作用,对城市交通进行科学管理⑩。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氢气动力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11}。

3.4 注重造林减碳森林本身维持着大量的碳库(约占全球植被碳库的86%以上),同时森林也维持着巨大的土壤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73% ){12}。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上有效的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碳汇”上花力气下功夫。“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13}。

4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4.1 践行科学发展观,保障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低碳经济的实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经济由原生态低碳经济向高碳经济再向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是符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以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来换取经济快速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西部地区应该依托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立足实际,扬长避短,转变发展观念,发挥后发优势,以人为本,发展低碳经济,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破经济发展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逐步提升竞争优势,重视经济发展速度,更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同时兼顾社会公平正义,避免贫富两极分化。

4.2 加大技术创新,确保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推进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水平低是制约西部地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因素,涉及到低碳的技术更是开发不足。研究表明,由于西部地区较为落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西部地区CO2排放则没有显著影响{14}。因此,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而且从长远来看,研究和开发整套技术比研究单项技术更为重要。这些组合技术包括清洁能源技术、能源节约技术和低碳排放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应增加前瞻性的投入,避免技术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碳锁定”{15}效应。同时也要调动企业的内在积极性,促进企业主动地研发低碳技术与产品。鼓励科研机构与高校及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合作与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发挥区域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技术转让和产业转移,增强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

4.3 消除制度障碍,提升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制度是决定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根本性的因素{16}。实践证明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消除制度障碍的根本措施。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也表明,落后地区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大量借鉴发达地区通过无数曲折换来的制度变迁的有益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打破“碳锁定”效应,必须依靠制度创新,驱动低碳经济发展。一是要探索和建立起一套符合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制订和完善区域能源总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资源和要素在区域内部的高效流动,提高区域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和开发利用效益。二是要综合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建立低碳标准的引入门槛,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和逐步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稳妥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形成能够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补偿、市场供求关系、污染治理成本和责任保险的价格形成机制,在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之间找到平衡点。

注释:

①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02,No 2:17-20.

②姚慧琴,任宗哲.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1.

③陈耀.成果举世瞩目前景振奋人心——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七年情况综述[J].今日中国论坛,2007,(01).

④熊伟,刘万明.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N].西部时报,2008-01-19.

⑤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02).

⑥张令玉.生物低碳农业:高价值创新的低碳农业革命[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4月.

⑦孙东辉.从地区增长看降耗:西部要立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05.

⑧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0,(09).

⑨周宏春.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02).

⑩原亦明.城市公共交通如何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N].人民公交,2010,(02).

{11}柯健.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2).

{12}吕景辉,任天忠,闫德仁.国内森林碳汇研究概述[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34,(02).

{13}江泽慧.气候变化与我国林业生态建设[R].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论文集,2003.

{14}魏巍贤,杨芳.技术进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0,27,(07).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F9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前言

近几年,我国不断增加了支持新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低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主要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通过大力创新制度与科技、开发能源以及产业转型等方法来将能源消耗减少,降低废弃物排放量,进而不断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近几年,低碳经济在我国各个领域中不断受到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不但能够对生存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有效优化与调整经济结构,如此一方面可以切实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还可以推动新能源的开发。房地产是高排放量以及高能耗的行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上升。房地产业需要加快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影响

1.使得房地产业成本增加

当前,因为受到我国技术发展水平影响,低碳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就目前我国打地产发展看来,如若大力运用低碳技术,容易增加房地产成本,需要不断加大相应资金来开展技术研究。此外,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得到取代,所以在研发与使用低碳技术时其成本较高。将该技术运用于房地产开发中会大大增加建筑成本。尤其是目前主要的中小规模的房地产业,在实际发展是资金并不宽裕,从而致使其难以广泛运用低碳技术。

2.使得房价抬高

目前,在我国房地产行业中,要想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则必然要加强研发新能源与新技术的力度。如此一来,企业必然会大力宣传建筑材料以及能源的先进性与优势,从而将房价提升。而且将低碳技术运用到房地产建设中,必定会提高整体建筑质量,而其价格必定相应上升。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下极易导致房价抬高。

3.会在短期内抑制房地产发展

发展房地产必须要由充足的能源供应作为基础,因此其不但需要用到大量能源,并且能耗极高,尤其是房地产业具有较高的排碳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如若离开了充足的能源作为支持,则必定会抑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1.制定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环境具有一定复杂性,并且其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较强。在此背景下,如若缺乏完善的低碳地产发展政策,则要想发现低碳房地产必定会面临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则容易致使违法行为增加。在发展低碳房地产时,因为其犯罪成本较低,且所获得利润非常可观,所以具有较高犯罪率。不仅如此,还会出现虚假房地产价格等现象。因此,在目前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发应当要不断完善各类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2.积极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

在以往发展房地产时便有诸多问题存在,加上当前所提倡的低碳经济,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房地产的发展,随之所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日渐复杂。如若依旧采用以往的政策来管理房地产经济,则必定难以获得成效。所以,在应当要全面分析房地产市场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积极健全低碳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保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得以健康发展

3.科学策划房地产业的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体制变革速度不断加快,为了适应变革的需求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亦有所改变。当前要求房地产实现低耗能、低排放。所以,要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为低碳背景下房地产如何继续发展做出策划,对于房地产低碳经济下发展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指导和扶持,让房地产业能够平稳发展,降低由于低碳经济而对房地产业造成的经济影响程度。

4.绿色环保材料与技术地采用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要想在低碳背景下实现自身良好的经济管理成效,绿色环保材料与技术地采用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措施。得益于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现阶段在房地产行业中材料与技术在绿色环保、节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企业将其应用到自己所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中去,并且经实践证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次,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性能源技术地成熟,将它们应用到房地产项目建设与后期使用中也是实现低碳环保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此,广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要充分结合自身项目建设实际,以及相关指导要求在房地产施工中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与技术,进而实现良好的低碳经济性。

5.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低碳经济相关法律

虽然得益于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增长,房地产行业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但从实际情况分析来看行业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在这之中房地产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便是代表之一。也正是由于这方面法律法规存在着漏洞导致了低碳房地产因缺乏强制性以及权威性而无法得到很好地发展。例如,目前低碳经济房地产关于碳排放量并未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予以规定;另外部分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所致,针对一些房地产违法违规行为存在着处罚力度不强等情况。对此,为了促使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发展,我们应当要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房地产行业协会以及一些地产巨头等就房地产低碳经济法律法规进行商讨,随后将初步意见向社会公布并征集意见或建议,这样一来有助于确保所制定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必然会朝着低排放、低能耗的节能环保方向发展,@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多方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国辉.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6(3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