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题申报的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7 15:45: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题申报的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题申报的策略

第1篇

2012年3月在进修学校召开了开题会议,经过筹备,5月份在本校确定了子课题内容。课题实验负责人在课题例会上介绍了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方法、步骤等,进一步细化了分工、研究方式、阶段划分等细节问题。然后按分工,课题组成员分头准备开题所需要的各项数据、资料。

二、开题后的工作进展

课题开题后,全体组员分工合作,按照课题申报书中确定的方法和步骤展开了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过去一个阶段的分工工作如下:

1.2012年2月――2012年5月。

该阶段内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子课题申报。(2)收集有关理论文献及实践资料。(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2.2012年6月――2012年8月。

在前期的理论指导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设计策略调查问卷,并选定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其次,设计前期测试训练题,并进行测试(前测)。

3.2012年9月――现在。

策略训练设计阶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分阶段、分类别、分专题、分课时设计策略训练计划,包括策略训练课堂教学与策略训练练习。

三、具体工作过程

1.进行问卷调查。

课题组利用假期,通过翻阅图书资料、查阅相关网站,并结合课题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问卷调查。问卷共有25个问题组成,涉及英语阅读策略培养能力的教学方面的总体情况,包括对学生现有阅读水平的摸底调查、阅读困难、提高阅读理解的主要途径、是否有意识地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以及老师现行的阅读教学方式等问题。

2.分别在2012年4月、9月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每个成员的教学班,问卷全部回收。调查问卷由课题组成员核查、整理,然后用电脑进行统计,算出各类选项的百分比。数据统计完成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对汇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合数据显示和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将问卷反映出的信息归纳为五大方面:

(1)学生普遍认为阅读非常重要。他们还认识到制约自己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词汇量不足和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匮乏。

(2)学生的阅读面比较广泛,但阅读兴趣各不相同。

(3)有80%的同学对长难句理解有困难。

(4)对于阅读习惯,80%的学生是被动阅读,是在老师要求下阅读;90%的学生对阅读方法了解甚少,欠缺良好的阅读习惯。

(5)运用构词法去猜测生词的能力较弱,学生阅读障碍的关键是对生词、关联词、替代词缺乏正确理解。

3.通过教研活动观察学生阅读策略的掌握。

2012年9月19日本校举行了本课题市级研讨会。与会研讨的老师们首先观摩了由课题组成员肖超景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的模块五Unit13 Lesson4《First Impressions (The first period)》阅读课;课后大家以本课为载体,对在阅读教学课上如何帮助学生运用推理阅读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更有效地使用阅读策略,交流了自己的看法,研讨气氛热烈。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组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方式有所转变,教学积极性得到提高,一改过去教学“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了“合作、探究”的导学式教学课堂,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2.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有所提高,阅读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学生在阅读英语短文时,已学会了从标题、上下文、关键词句等大胆预测文章,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部分教师通过市级优秀课例的展示和案例、论文的形式,展现了对课题的理解。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1.在教学中课堂阅读与课后阅读联系不够,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教学材料又少,导致课题研究与课堂阅读教学时有脱节现象,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探究并发挥实效是我们下一步认真思考的问题。

2.在培优教学上做得不够,在作业的布置和评价上有待提高;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较为被动,对阅读策略的意识仍然淡泊。

3、个别课题组成员在对课题的研究和学习上仍然不够投入,在教学中对课题实践的决心不够。

六、下一步研究方向

1.课题组成员要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要有先进的理念、开放的思想和创新意识,勇于开拓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研管理体系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95

近年来高中历史实践调查研究的比例有所上升,同时社会提高了对教研成果的创新性、价值性和服务性的要求,导致历史科研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完善高中历史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尤其是优化教研经费投入及管理成了不可忽视的研究问题。

一、目前高中历史科研管理粗放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高中历史课题研究的预算和决算管理不足,部分课题申报者的预算往往缺乏真实性、完整性、精细性、实际性等,给预算的执行和监管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高中历史学科的经费报销审核流程仍有待完善。部分课题项目的承担者忽视课题申请、报销以及审核等环节的管理,这就难以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科研经费用到实处。此外,高中历史科研还存在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的问题。部分课题申报者等将经费资助数额的大小作为课题项目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忽视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导致研究偏离目标。

二、高中历史科研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

1.推进科研设计分层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完善历史课题申报的制度设计,避免项目重复建设。课题项目的合理科学分层和分工,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课题申报上的重复,为高中历史教研经费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还应完善课题申报的信息管理,强化管理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数据库。这不仅能够强化技术,避免课题申报者凭借信息漏洞而重复申报,而且可以为申报者提供已有课题项目的信息,避免申报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重复申报。

2.促进教研管理优化

为了有效应对当前教研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机构应改变以往资助管理粗放的状况,从项目标准、责任主体、预决算管理等方面强化管理效力。

其一,明确管理标准和办法。教育部门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结果性评价状况,提高对管理过程的重视,逐步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其中,应充分开展评审回避、同行评审以及匿名评审等方式,并建立完善的评审信息公开、反馈制度,减免非学术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教育部门还应提高管理制度化程度,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育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成果鉴定、结题管理等文件,强化对高中历史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立项结题、成果推广的全过程管理,促进教研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其二,明确科研责任主体。为了提高经费管理的有序性和明确性,应结合高中历史教研情况,落实“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学校作为课题项目申报的责任主体,应主动承担起领导、监督的责任,结合单位内部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事、财务、审计、监察方法,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为高中历史科研管理体系的优化奠定基础。

其三,优化教研资助的预决算管理。地方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和完善绩效预算、零基预算,提高高中历史教研资助费用的使用价值。为了提高预算的严谨性,教育部门应结合相关教研资助费用的管理办法和课题研究项目的实际需求,编制科学、具体的预算项目。学校在开展高中历史教研时应营造勤俭节约的氛围,妥善安排经费项目支出,使经费能够用到实处。此外,高中历史课题项目的负责人在课题研究方案上应明确罗列相关研究项目以及开支预算,为经费合理安排及教研管理体系的完善奠定程序基础。

3.强化科研质量考评

为了提高对高中历史科研管理的实效,教育部门及学校应积极健全预算审核制度。同时,课题负责单位还应制定内部绩效管理制度,以“高水平的教研成果、高层次的教研人才”作为教研绩效评价的导向,充分利用绩效拨款开展深入的绩效评价,鼓励创新及实绩,提高对高中历史教研项目的管理水平。此外,教育部门和学校还应建立管理诚信激励机制,对科学、严谨、规范使用教研经费的学校及个人进行奖励,并通过信息渠道进行公开表扬;对浪费、违规、违法的经费使用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并公布具体单位及个人名单。通过科学编制项目预算、落实绩效评价和诚信激励机制等措施,将有利于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资助体系,提高教研人员违法违纪的成本和难度,为教研经费的高效应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总之,为了保障高中历史教研落到实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不断总结教研及实训工作经验,推进科研设计分层,促进教研管理优化,并逐步强化科研质量考评,提高高中历史教研项目管理实效,保证高中历史教研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 参 考 文 献 ]

[1]聂劲松.中国教研制度的形态演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第3篇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3%,“十二五”以来继续高速增长,2013年达到11906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支出占76%以上。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种类繁多的政府专项资金、财政贴息、科技计划项目、人才计划项目、各类评奖、各类认证等科技项目,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也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的77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46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18%。随着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政府科技宣传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立项,参与科研项目申报,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

然而,由于科研项目申报需要较强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来支撑,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水平、申报人员职业能力和所处行业领域等不同,其申报质量差距较大。不少企业尽管有好的项目,但因对政策理解不全面、对指南学习不透彻、没把握好最佳申报时机、申报材料没有体现出创新性和先进性、申报材料严谨性和逻辑性不足等各种因素,导致无法获得评审专家认可,未获项目立项,令人惋惜。基于此,笔者对当前企业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笔者科技管理工作经验,提出科研项目申报相关策略,以期为企业科研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管理层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一知半解

很多科技企业管理层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一知半解,没有清晰地认识到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重要意义,对科技政策和申报指南研究不透彻,对科研项目申报的工作要求不重视。企业管理层只看到了科研项目申报的经济效益,没有看到政府科技立项的社会品牌效益以及为企业带来的无形资产。管理层对本行业发展比较熟悉,但对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政策研究不够,企业科研项目与政府科技规划脱节,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与潮流,导致科研项目与申报指南存在较大差距。企业重视技术开发与市场拓展,但对科研项目申报、政府部门沟通、政府组织的科技活动等认识不足,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管理体制配置不足,导致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很低,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没有做好企业科技发展规划与科研项目申报计划

科研项目申报实质上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是企业科技创新规划能力的成功。科研项目申报体现了科技开发、市场开发、经营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知识产权、产学研、科技与经营人才等方面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这些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制定一定的科技创新规划与实施计划。同时,科研项目申报工作需要编制申请报告,准备附件资料,涉及行业背景、人才团队、技术方案、运营方案、市场方案、投资分析、财务预算、社会效益、知识产权、科技查新、项目备案、用户报告、资质认定等,有些资料需要一定的准备周期,从材料准备和协同工作方面来说,科研项目申报需要进行一定的筹划,制定详尽的科研项目申报计划,但是大多数科技企业还处于“临时抱佛脚”的突击申报状态。

2.3 没有建立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

科技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项目管理技术与具体科技项目相结合的产物,科技项目管理过程是建立在一般项目管理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项目的特点而进行的,按照科技项目实施阶段不同可分为立项、实施过程、项目验收管理。尽管部分企业对科技政策有点了解,清楚些许申报渠道,但是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较为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甚至没有建立立项管理制度,对于科研项目申报采取简单粗暴的“突击申报”方式进行,具体表现为:缺乏项目前期的调研工作,或者草率摘取项目内容作为创新点,或者没有很好地总结项目承担单位的优势,如此种种皆是因科研管理制度缺失导致的申报准备不充分现象,评审专家难以评价申报项目的先进性以及承担单位的科研实力,从而影响项目的获资助率。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科研处李永德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未获资助的申报项目主要存在创新程度低、缺乏应有前期研究工作等问题。

2.4 没有设立相应的科研管理机构和人员

科研管理工作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申报、科技奖励申报、项目监理及验收、科技宣传、与政府部门接洽、研发机构管理和运营等,看似琐碎,实则十分紧要,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科研管理机构和人员,科研管理工作缺乏职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在项目申报时难以编写出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申请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材料组织零散、缺乏秩序,甚至没有准备妥当申报前必须的财务审计报告、科技查新报告、知识产权等证明材料,使企业科研项目难以获得政府立项。

2.5 技术创新性与核心竞争力阐述不清晰

国家和省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重点项目主要围绕能够整体带动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核心技术,以获得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加强高技术前沿战略部署,研发内容具有前沿先导性、能推进相关新兴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面上项目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项目研发内容具有先进性。申报课题的创新都是要求在前人没有研究过或是已有基础上的再创造。对照这些要求,多数企业的项目仅以突破企业核心技术为目标,缺乏对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研究。同时大多数企业在申报时不注重查新,不注重项目产品与同行类似项目产品进行参数对比,课题的创新性得不到第三方和数据的支撑,评审专家难以评判。

2.6 企业重申报轻实施

大多数企业都是重申报轻实施。申报时动员公司各方面力量,热情很高,十分重视。项目立项后,对项目执行过程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项目实施缺乏计划和有效监管,大都没有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对于课题任务和考核指标没有进行计划落实,项目实施难以按计划推进,遇到困难也没有专人负责解决,不利于项目的执行。验收时临时抱佛脚,验收证明材料准备不足,导致项目验收不成功,影响企业信用记录,从而影响新的科研项目申报,形成恶性循环。

3 科研项目申报策略分析

3.1 做好政策研究与申报规划

充分的政策研究能够确保申报资料的准确性,积极的申报规划能够确保申报准备工作充分,提高申报质量。良好的项目申报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政策研究与申报规划:

首先,企业科研管理人员要及时关注国家与地方科技发展规划、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等,如“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了解国家对本企业所在行业的支持力度,研究、分析本企业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资助的可能性。

其次,科研管理人员要研究、分析历年科技项目申报通知,根据历年的科技申报政策和企业科研项目情况,制定企业科研项目申报年度计划,统筹安排企业科研项目申报工作,获得公司管理层的认同和公司相关资源支持。

最后,对于资金支持较大的重点项目,如国家级、省市级重点项目,企业应该编制重点项目专项申报计划,进行部门分工与合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要求各部门按照时间节点提交申报资料,发挥申报计划对各部门的约束力,顺利完成科研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

合理的规划与计划能够提高科研项目申报效率和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加强科研项目立项管理

科研项目立项管理是科研项目申报的关键环节,要严把科研项目立项关,从源头确保科研项目的质量。企业应设立相应的科研管理部门或专职科研管理人员,每年定期(一般是每年12月份或1月份)组织技术开发部门策划、确立并申报企业科技项目。规范的立项流程主要包括:

首先,技术开发部门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调查、收集信息,科学分析、预测国内外相关产品或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同类企业、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寻求新产品开发的方向和目标。

其次,技术开发部门根据收集的各类信息,策划、确立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等科研项目,编制科研项目立项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评审并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将拟立项项目向科研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并提供立项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后,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公司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对各技术开发部门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立项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上报公司,由公司进行决策,确定年度公司科研项目。

在项目申报阶段,科研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项目的选题,要选择符合国家和企业战略目标、符合市场需求、有资源有条件地实施,并且能够申报成功的先进产品和技术开发项目,要根据政策研究结论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提高项目中标率。企业要重视项目的前期调研,要根据科技部门的项目指南从国内外技术现状、本企业技术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做好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要认真审查项目的必要性、创新性和可行性,从项目总体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实施路线、进度安排、项目经费等方面确保项目开展是必要的、创新的和可行的。

3.3 提前统筹项目资源,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科研项目申报时间一般都很短,从申报通知发出到申报截止时间大多只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在项目通知出来之后才开始准备申报材料难免局促,会对申报材料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项目申报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的公司内部部门有档案部、人事部、财务部、技术部、市场部等,公司外部部门有审计公司、查新机构、科技主管部门、环保局、发改委等,需要提前统筹的项目资源包括人事资料、财务信息、技术文档、市场调研报告、公司资质、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环评报告、备案文件等,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准备、申请、获取上述这些项目资源,同时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撰写一份立意新颖、层次合理、词句妥当、财务分析清晰的项目申请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所以提前部署可避免仓促准备申报材料带来的质量隐患,是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

3.4 加强政府部门沟通,掌握申报流程与关键点

政府沟通是科研项目申报的另一关键环节,一方面可以了解更多的政策信息,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让政府部门对企业情况和项目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常政府部门更倾向于熟悉的企业和项目,对于不熟悉的企业和项目保持高度警惕。企业应该积极向政府部门汇报企业和项目情况,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对于项目申报成功和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首先,在政府提倡建立“服务型机关”的大环境下,“公仆们”是非常欢迎企业去登门拜访寻求帮助和指导的,同时政府部门的发展也需要企业的积极支持,比如定期上报企业报表,积极去科委部门进行项目备案,让政府部门多多了解所辖企业的发展状况,让政府了解到自己企业在行业里技术水平是领先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企业运作是正常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管理团队是过硬的,这对于政府和企业都是有好处的。

其次,企业要多沟通、多问询,掌握项目申报的渠道和要点。一般来说,如果是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的项目,考虑从当地科教部门往上申报;如果是产业化的项目就从发改委往上申报;如果是技术改造类项目就从经信委往上申报;当然还有特殊项目可考虑从财政、中小局等部门申报。

最后,项目申报上去后,也要及时跟进项目评审情况,即使项目没有立项成功,也可以向主管部门多请教,找到失败原因以便下次改正。

3.5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育创新创造氛围,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从根源鼓励创新,建立激励机制,做到奖励有章,有功必奖,及时兑现,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积

极性。

其次,引进行业技术领军人才,给予其广阔的发挥平台和一流的人才、设施配备,形成包括可研分析、技术开发、技术验证的研发团队,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基础上,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最后,加强科技合作,一方面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研院所共同探讨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可行性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和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合作开发,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拉近技术革新与落地实践之间的距离,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3.6 重视项目预算和财务管理

规范项目申报的另一个重点是项目申请经费的详细、合理预算。预算是确定项目资助额度和经费支出的直接依据,要高度重视。科研项目如果缺乏经费预算或者预算不够科学合理,很难得到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同时也不利于项目规范管理和控制。如果项目经费预算得合理,不但能够提高项目的中标率,而且可以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

在申报科研项目时,科技人员要根据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说明各项支出的用途,并要注意项目主管部门能给予的经费支持额度,注意申请金额不可超得过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经费管理,做到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按照项目预算进行支出,在执行过程中如有调整,应按照相应管理办法进行规范的预算调整,确保项目按计划开展,项目经费按计划使用,从而确保项目顺利验收,保持良好信用记录,为下一次申报项目奠定良好信用基础。

3.7 加强项目实施管理与项目验收工作

科研项目实施与验收关系项目的成败也是影响企业后续项目申报和企业诚信,所以企业不仅要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同样也要重视项目实施与验收工作。

科研项目获得政府资金立项支持后,企业应根据课题任务书和考核指标,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落实公司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要求各部门按照时间节点完成课题任务,通过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完成科研项目课题任务。

项目验收前,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对照课题任务书评估课题完成情况。如果课题完成情况与课题任务书规定的指标差距较大,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如果课题是按计划顺利实施的,验收时则根据要求准备相关验收资料,重点针对课题任务和考核指标准备相关的科技成果证明材料,评审专家主要考察企业的科研证明材料,权威机构提供的证明资料对项目验收起着重要的加分

作用。

4 结语

近年来,科技扶持政策越来越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同时申报要求和评审也越来越严,“临时抱佛脚”或“一枪头”的申报方式的弊端愈加明显,所申报的项目往往在专家评审阶段就遭到淘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科研项目立项和申报工作,如何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如何提升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如何获取更多的政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支持,如何推动企业科

(下转第127页)

第4篇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步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趋势,诸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文化线路”或相关类型遗产也开始进入世界遗产申报的进程,相关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线路遗产究竟如何以适当的策略提交世界遗产申报,提高成功的概率,是日益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在简要回顾“文化线路”保护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就文化线路作为特殊类型申报世界遗产的策略作了简要分析,在遗产认定、价值阐释、比较研究、真实性与完整性阐述、遗产构成的筛选与组合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Abstract

The nomination of Cultural Routes as World Heritage has increasingly been a focal issu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hina, with the projects such as Silk Roads and the Grand Canal on the Tentative List of World Heritage.This essay analyzes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Routes projects nominated as UNESCO World Heritage by discussing the topic of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interpre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statement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ites.

关键字

文化线路,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图分类号: I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出现在国际上的新遗产类型。1993年,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线路作为第一条文化线路类型的遗产登录世界遗产名录。从1994年起,经过近十年的探讨与发展,文化线路的概念于2005年正式以“遗产线路”的特殊类型进入《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的修订文本中。并在不久之后由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协会提出的《文化线路》[2]得到正式定义,标志着这一概念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成熟:

“无论是陆上、水上,或是其他类型都有实际的界限,并且也因其服务于一个特定而明确的目标而自身具有特殊的动态和历史的功能而呈现特点,都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

必须来自并反映人们的互动行为,以及民众、国家、地区或大陆间在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多维、持续及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必须要在时空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有历史联系和有文化遗产关联的动态系统中。”[2]

由于文化线路项目通常具有跨地域、跨学科的特征,且构成遗产地的要素众多,因此,相比于单个或单组遗产,在主题方向、范畴和规模、要素组织筛选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多的可能性,为文化线路的价值评估、遗产认定、比较研究和最终划定保护范围都增加了难度。然而,对于这样复杂的遗产类型申报世界遗产,依然有规律可循。

基本工作流程:在准备申报文化线路之前,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工作流程完成对该文化线路基本认识。参考《文化线路》与《操作指南》的相关内容,其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这些步骤(图 1)。确定其时空范畴及交流内容,时空范围即对文化线路上的交流活动持续进行的起讫时间及覆盖空间的定义;交流内容则可能包括贸易、宗教、军事等活动内容。确定这些多维度交流内容的相互关系,分辨出哪些是线路形成的起因,哪些是由此产生的其他活动,并认定它们各自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范围。考察文化线路所产生的“跨文化的整体意义”,即在其穿越的时空范围内产生的文化间交流,是否产生了不同区域或文化之间的互惠关系,以及这些互惠结果对各文化区域的影响,这也是文化线路的核心价值所在。分析文化交流的动态性,指出文化线路产生的最初动力、维持线路上的交流活动的必要条件及其历史变迁、最初动力引起的其他交流活动、以及所有这些动态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及其影响。

图 1 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的工作流程

在形成基本认知后,结合与其他同类文化线路的比较研究,确定遗产项目的主题和价值要点,筛选适用的世界遗产价值标准。至此,才能有的放矢地认定遗产要素,并通过真实性、完整性的评估,来检验遗产要素对遗产价值的表达是否准确和充分。

遗产标准的价值阐释:由于文化线路往往以系列申报的形式进行,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系列申报中所有组成项目的遗产地都必须同时符合申报标准。[3]因此,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时,应关注在活动内容、遗产类型、物质形态、遗产价值贡献等不同层次的进行组合,侧重文化线路整体的价值阐释,并选取同时符合所有遗产地的遗产价值阐述申报标准。对于未能体现在所有构成遗产地的标准及其价值,也应当相应地做灵活调整,以达到系列申报的要求。

因此,在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中,强调体现对人类艺术性、技术性等创造力的标准(i)[ 代表人类创造性天才的杰作。],和需要遗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挑战与应战互动关系、对遗产所在自然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标准(v)[是一种传统人类聚落、土地利用或海洋利用方式的杰出典范,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尤其是当这种环境在不可逆的变化影响下变得十分脆弱的时候。],因为文化线路多元化构成的特点,都很难成为合适的标准。

而由于文化线路通常都能够更典型和更完整地阐释人类价值交换过程和成果,因此可以充分考虑侧重人类价值交流在艺术和技术发展阶段方面的物质体现的标准(ii)[ 反映了某一文化区域内、一定时间范围内,在建筑或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发展方面,重要的人类价值互换。],如建筑、技术、纪念性的艺术作品、城镇规划或景观等。文化线路有时可以理解为“动态的文化景观”,并与文化交流相关,因此也经常能够选取标准(iii)[反映仍然存在或已经消逝的某一文化传统或文明的独特的、或至少非凡的见证。],如反映古代文明之的重要商品贸易,或跨越文化区域的等,突出强调遗产对文化传统或文明的见证作用。物质遗存较多且保存状况良好的文化线路,如圣地亚哥朝觐线路、格夫拉达·德·乌马瓦卡线路、印加之路等,可以通过标准(iv)[是一类建筑或技术全体或景观的杰出典范,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通过具体的建筑或技术类型来表达遗产所反映的时代文化特征。最后,可适当考虑以标准(vi)[与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事件、生活传统、思想或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关联。]强调遗存与历史、文化、精神、情感等非物质要素方面的直接联系,但必须提供遗产与之有直接或物质关联的证明。

真实性与完整性:文化线路要作为“遗产线路”申遗时,需要阐述构成申报项目的遗产要素的筛选原则与方式,以说明遴选出的遗产要素能够真实、完整地地反映遗产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遗产要素之间的价值联系、遗产要素与文化线路的价值联系、以及遗产要素对整体项目的价值贡献都需要得到充分阐释。

在真实性方面,遗产要素与线路的关联性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考古报告、文献资料等进行阐述,或通过能建立起关联性的相关非物质遗存来证明。在完整性方面,除了可从文化线路的意义与价值、遗产要素的构成、遗产地本体的保存状况阐释遗产地的完整性之外,还应该对文化线路的背景、内容、跨文化的整体意义、环境、动态性等方面,对是否充分具备反映这些特征的遗产要素进行阐释。

比较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从申报工作的前期阶段就开始应用。针对一般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明确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或尚未登陆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中是否有与申报项目类似的”,和“解释申报的遗产项目在其国家的和全球语境中的重要意义”;对于系列申报,则应对系列申报中的选点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并不是与其他同类遗产在物质遗存保存程度的方面比较孰优孰劣,而是通过对文化线路的自身特色和特殊价值进行挖掘,参考ICOMOS的主题研究框架,合理定位遗产的时空-地域、主题和类型等特征,从中找到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所在。

文化线路的比较研究需要从整体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可以在同一文化主题的线路之间——如宗教线路、贸易线路之间;或在同一文化区域、在时间跨度上——如同在亚洲地区的某个时期;或在同一形态类型之间进行比较,如铁路线路、沙漠路线、山区路线之间的比较。文化线路内部比较研究,则需要阐明构成线路的遗产地有明确的筛选标准与具体范围,且都经过足够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全面地列出相关遗存,并阐述筛选遗产地构成的原则,并针对每个遗产逐一阐明比较研究的结论,强调遗产地对文化线路整体的突出普遍价值有不可替代和或缺的贡献,而所有构成遗产的要素之间也形成了相互关联的整体。

遗产要素筛选与组合:尽管一条可以被认定的文化线路一定有其突出的文化遗产价值,但并不是所有文化线路都有可能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也并不一定适合以文化线路的类型申报世界遗产。应该选择既能够符合文化线路标准,又能够达到世界遗产要求的项目作为“文化线路”类型申报,其他的文化线路项目可以改变遗产类型进行申报,或作为国家或地区级别的遗产项目进行保护。

当遗产项目确定以“文化线路”类型申报世界遗产时,还需要进一步决定纳入申报范围的遗产要素如何筛选与组合,以选择最佳的申报策略。在一条较为典型的文化线路中(图 3-A),通过调查统计和研究发现得到的全部相关遗产要素通常共同分布在文化线路沿线,与主干线的距离、规模、类型都不尽相同,相互之间又由于分属不同的文化区域再次分为若干个较为独立的区段。每个遗产要素本身承载的价值、对整体价值的贡献也有所不同。选取的时空范围越广阔,遗产地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明显。由于世界遗产的构成要素必须共同符合至少一条标准的要求[1],因此选择过大的时空范围或者过多的遗产地也会增加申报的难度。根据现阶段对文化线路的定义和保护管理要求,可以通过时空定义、背景、内容、作为整体的跨文化意义、动态性、环境、形态,以及管理和研究情况等方面认定遗产是否能够作为文化线路进行申报。

图 3 文化线路遗产构成与申报策略分析图

因此,文化线路申遗项目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以下几种组合方式:即在最理想的条件下选取所有区段各类要素作为整体一次申报(图 3-B);选取最有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典型区段单独申报(图 3-C),这种方式也可能由于不同段落申报条件的成熟阶段不同,而形成不同批次的系列申报;选取其中主题线索最突出的某类遗产要素构成系列申报的方法(图 3-D)。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和劣势,需要谨慎考虑和灵活选择。

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申报,都需要在对文化线路遗产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整理和研究之后,才能够开始决策过程,以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决策过程中,则要考虑到同类遗产比较研究的结果,尽早避免可能与现有世界遗产项目重叠的策略。

最后,在能够适用多种组合策略进行申报的时候,申遗的动机与目的则将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既包括当地社区发展经济的要求,也包括当地民众对未来申遗成功以后生活方式的愿景等。而这些合理的动机与目的也都能够作为申遗文本进行阐述的理由,体现出公众参与的过程、当地社区的支持与意愿、以及国家及当地政府对申遗项目的推动是深思熟虑与具有远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World Heritage Centr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Paris, 2008.

第5篇

为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我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经研究决定在淮滨高中开展“课堂改进”小课题研究活动。为保证此项活动持续地、富有成效地开展,现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当前,淮滨高中进入第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特色与创新发展时期,随着“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我们需要不断加深对教育、对教学的理解,要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升认识,探索路径。本学期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增强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坚持通过课题研究,实施科研带动,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与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我校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教育质量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

二、研究内容

基于学校办学思想引领,立足我校课堂革命前期成果,围绕“课堂改进”,结合学科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叙写,学习目标的达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板书设计,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评估等相关提升策略和实践路径。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成果,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优秀的学科组文化;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科研体系。

四、参加对象

淮滨高中在职教师

五、组织与实施

小课题研究由教科室每学期研究方案,教师自行组建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要求,结合本人教育教学实际申报,按要求提交立项申报书、中期报告及结项材料等。如遇到困难,可以请年级教研员、教科室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和帮助,或由学校出面邀请校外专家给予指导。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学期,具体步骤安排如下:

(1)2021年3月:教科室拟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2021年4月1日-15日:教师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课堂改进”小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见附件),于4月10日前由年级教科员统一报送教科室,教科室组织评委对申报的课题立项评审,颁发立项通知。

(3)2021年4月16日-30日:课题组组织开题报告。

(4)2021年5月:各课题组上报中期研究报告,教科室对中期研究报告进行评审,组织优秀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

(5)2021年7月:各课题组上报课题成果,教科室对课题成果进行评审,对结项小课题,颁发结项证书。(此期间,教师的微课题申报及评审正常进行)。

六、条件保障

学校设立课题研究项目基金,对结项的小课题进行评奖,奖金设置:一等奖500元,二等奖300元。编印优秀成果集,优秀课题作为推荐申报上级科研课题的依据之一。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

第6篇

一、课题的选题

对于基层学校和教师而言,开展教科研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总结成功经验,探寻经验背后的教育原理,以便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

教科研课题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教育类,二是教学类。两大类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如,教育类课题可以分为学校发展类、学生发展类、教师发展类等;教学类,主要包括课程建构、实施,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1.选题要有价值、可行、新颖

(1)有价值。有价值,即看是否有用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必要。如,小学生作文互批自改的实践研究、初中数学问题链导学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的实践研究、学校体验式德育活动的案例研究、在语言实践中体验情感的阅读教学研究、以道德银行培养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实践研究等,就有研究的价值。而小学生扫地习惯的养成研究、语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出示时机把握的研究、小学数学试卷评讲课的实践研究、学生订正使用橡皮与胶带纸的比较研究等,只能作为微型课题,其研究周期过短,一般不需要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立项,申报了,批准立项的可能性也不大。

(2)可行。可行,即遵循量力原则,学校或教师有能力做。如,建构“三味”校园文化的校本实践研究、小学尚美理想课堂的实践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科教学有机衔接的实践研究等,是贴近学校实际的有意义的课题,学校是有能力做的。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儿童观、学习观的研究,营养与儿童身心发展问题的研究,小学课程建设的研究,基于课程文化转型的教师课程能力的建构研究等,这些课题因其理论性较强,很宏观,基层学校及教师研究就很有困难。

(3)新颖。新颖,即有新意,与别人研究的项目有所区别,或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下列课题就不够新颖:小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小学生分层教学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矫治策略的研究、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研究,先学后教的实践研究、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而下列课题就较为新颖:区域民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学语文读写交互作用的实践研究、“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儿童文化视野下言语实践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以“能仁”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研究、“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构建“儿童本位”课堂的实践研究,农村小学晨间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2.将大众化课题变成有特色的课题

学校和教师申报课题,“撞车”现象较为常见。大家共同研究一个课题,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好现象,但相同的课题一般只能批给一个单位,这就无法满足大家都想拥有自己课题的需要。因此,申报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特色。

(1)选取独特的视角。如,生活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就是大众化的,特色并不鲜明。可以变为:社会即学校理念下“发生式生活教育”的实践研究。其独特之处就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再如,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就可以变为:“幸福每一个”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研究。这样,就突出了小班化教育教学中的某个方面,课题组也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2)突出某种教育教学理念。如,农村初中人格塑造的实践研究,就是较为泛化的课题,可以变为:农村初中“超我”人格的实践研究。这就是基于教育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人的三重境界”理念下的研究。再如,润文化主题教育实践研究,可以变为:润体,润智,润心:无痕教育的校本实践。一方面抓住了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不留痕迹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使润文化有了实在的支撑。

(3)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研究。如,信息技术刚刚在教学中应用的时候,学校可以申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就可以申报: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精教活学”的实践研究。再如,快乐课堂的实践研究,可以变为:王艮“乐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这就具有了地域背景,因为王艮是姜堰历史文化名人,在现代研究“乐学”,就具有特殊意义。

3.关注当前热点话题

(1)校园文化。如,泰州大浦小学: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智慧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南京成贤街小学:儿童文化视野下立贤教育的校本研究。这些都已立项成为了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课堂观察。如,基于“个性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观察研究、基于生成式教学的课堂教学观察、基于“疑”为支点的课堂教学观察等。

(3)个性化的教学改革实践。如,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儿童自由创作中想象力的开发研究、用童话创造幸福教育―――普通小学童话教育的校本研究、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导航”新学习方式研究、“情理语文”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智趣课堂”实践与研究等。

这些课题着力于个性地解决当前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因为,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存在。围绕个性化解决这样的问题所形成的课题就是有价值的,也是有意义的。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庐中学的“教学案合一”,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

(4)德育方式的改变。如,基于幸福关爱的童年真性教育实践研究、以“关键事件”促成儿童积极情感觉醒的德育实践研究、当代小学生平民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些课题都是努力改变当前教育说教式、形式化的问题。

二、课题名称的确定

课题名称最忌含混不清。如,绿色课堂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绿色课堂”与“有效教学”一般不要出现在同一题目中,因为两者概念有交叉。下面是该课题的变化过程:绿色课堂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小学绿色课堂的实践研究小学主动发展课堂的实践研究小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让学”: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一般包含这样的要素:学段或学校性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如,农村小学新童谣文化实践的研究。

课题名称也可以有变化。如,规范与有效: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实践研究;简中求道:高中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结构化教学:促进初中生化学意义理解的实践研究;农耕方式:追求教育本真的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中一定要包含关键词,即核心概念。没有核心概念的课题,肯定不是好课题。此外,课题题目不等于论文题目。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这就是论文题目,而不是课题名称。

三、如何高质量地填写好申报书

申报书中相对重要的栏目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预期成果等。

1.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的界定很重要,它影响着课题研究的深度。下面以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为例来谈。

在申报书上是这样填写的: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以能为中心

以能为中心,即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终身发展需要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同生活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丰富的平台和机会。课题中“教学”,并非专指课堂教学,还包括一切校内外的教学活动。

概念中的“潜能”,即以往遗留、沉淀、储备的能力或能量,人的潜能在激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性作用。“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活动紧密相连,离开了具体活动,能力就无法形成和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明晰、丰富核心概念的界定。在研究中,我们觉得申报书中对“能力”的界定并不清晰,没有弄清其本质。通过学习《学校课程能力建设―――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文化转型的研究》(杨九俊主编),我们对“能力”的概念界定逐步明晰了:

(1)“能力”是用来描述个体特征的概念。(2)“能力”总是与问题解决、任务完成、活动效果联系在一起的。(3)当我们使用“能力”这个概念的时候,不是泛化的,而是特指的。(4)如果要使个体在多种活动中都表现优异,那么,就要发展他的多种能力。(5)“能力”是一种假定的“结构”,构成这个结构的东西是一些“因素”。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提高“能力”,应当有两个方面的作为。第一是改善“因素”,第二是优化调整“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此,“能力”概念总是与特定任务的完成相关,本质上是一种假定的“结构”,但是这种假定结构的构成“因素”却是实存的,“能力”指称相关诸“因素”的特定关系。

2.研究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的阐述要简洁。如,“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是这样阐述的:

研究目标:

努力改变当前“以师为中心”“以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行为,探寻“以能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及操作策略,深入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当下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同生活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内容:(1)“以能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及理论研究。(2)“以能为中心”的各科课堂教学方法、操作策略及评价研究。当前,班级授课制仍然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如何“以能为中心”设计教学预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地实施预案,是本课题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探求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并努力提出可操作的策略。(3)“以能为中心”的各科主题作业实践及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研究。“以能为中心”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且应该在学科课外作业及实践活动中体现。如何改变课外作业以巩固知识为主的现状,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4)小学各科各学段认知能力培养序列及相应策略研究。

梳理出小学各科各学段能力培养的序列及目标要求,形成相应的培养策略。

研究重点为第2、4两条。

子课题的确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现状的调查与文献方面的研究。二是操作方法及策略的研究。三是评价的研究。四是案例的研究。

3.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最好以论文的形式出现,一般与子课题联系起来。如,“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都是论文)为:(1)“以能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及理性思考。(2)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策略。(3)“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评价策略。(4)“以能为中心”的作业设计及实践活动实施策略。(5)论“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方法。

最终研究成果为:结题报告;研究论文集;案例集。

第7篇

                 ——石门镇小学教科室2003年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学校教育科研实现新跨越的一年,是一个“规范与深化”的一年。我校教科室在市教科所、石门镇学校的关心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确立教育科研新理念,把课题研究与新课程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充分调动全镇小学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科研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教科室常规工作,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抓培训学习,抓课题研究,抓课堂教学实践,抓科研成果总结,使得学校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加强理论培训,强化科研意识

     1、圆满完成培训工作。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给学校工作带来极其的不便,但我们依然按照2002年制订的《教科研培训计划》,一手防非典,一手抓培训。针对不宜大面积集中的实际,我们积极挖掘各校的内部潜力,以教师自学、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提倡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全镇所有在职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参加培训率达到100%,其中71位教师撰写了课题实施方案,交案率达到100%,71位教师参加了市进修学校的教科研专题测试,通过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为深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拓展教师学习空间。2003年,是我校教育科研学术氛围较浓的一年。一是“请进来”。6月,邀请市教科所副所长徐炳炎到校作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科研工作》的专题讲座;8月,邀请市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徐金珠到校作了《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的主题报告;同月,邀请衢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杨治平老师到校作了《新课程标准的思考》的学术讲座。与名家、名师面对面的交流,近距离的接触,使广大教师受益非浅。二是“走出去”。上半年,教科室主任参加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科室主任培训,并赴台州进行考察学习;暑期,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了新课程通识培训;下半年,组织教研组长参加教研组组长培训。各类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二级培训,从而达到全体提高,全面优化的目的。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科研工作

      1、健全管理机构。2003年,我校申报的课题达到了5项,为了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的实效性,校教科室开始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由课题组组长主持本课题的研究,教科室给予协调指导和帮助,形成了教科室——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三级科研管理网络。

     2、制定科研规划。根据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编制的《“十五”后三年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结合本校的实际,教科室组织力量制订了《石门镇小学2003——2005年教育科研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教科室制订了2003年的教科研工作计划,给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3、完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我校依据衢州市、江山市两级教科所的有关课题管理规定,制订了《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实施细则》、《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学习制度》、《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研究制度》、《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开展科研活动,提升科研成果

      1、开展课题研究。1月,衢州市和江山市2002年度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结果揭晓,镇中心小学的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小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获三等奖,江山市一般规划课题《轻松愉快,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二等奖。2月,教科室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对2003年度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研究》进行了阶段总结,并形成了阶段成果报告,印发给每位教师。10月,教科室又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全面总结,理清了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研究报告。11月,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告上交衢州市教科所鉴定。

      2、积极申报课题。由于上半年经过了教育科研的全员培训,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2004年的课题申报工作也异常火热。教科室共收到课题研究方案6份,经筛选后,选择其中了5份上送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申报立项。5项课题全部通过审定并立项,其中由教科室申报的课题《农村小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和评价策略的研究》被列为衢州市2004年度重点规划课题。立项课题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创下了我校历史之最。

       3、组织论文评选。5月,教科室组织教师参加了市学科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论文36篇,经过评选,选出了其中的22篇上送到市教科所评选。6月,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共有17篇论文获奖,其中徐强老师的论文《对中小学生性教育的几点思考》获一等奖,叶立忠和姜利红老师合写的《以开放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 , 引导学生德育自化》获二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等次在农村小学中名列前茅。

      4、深化科研内涵。科研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研的着眼点应该在课堂。要走教育科研的内涵发展之路,就要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为此,教科室和教导处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听课、评课,着力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着力在课堂教学落实研究成果,检测研究成果,为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

       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2003年,教科室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尚有不足;群体科研的氛围尚未形成;村级小学的科研工作尚未启动。

      教育科研是学校进步的不竭动力,教师又是教育科研的主体。2004年,我市将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全体教师而言,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个机遇。在新的一年,我校教科室力求以课改指导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大力倡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领会课改精神,把握课改方向,适应课改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

 

第8篇

1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

1.1基本情况2010—2013年,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45项,获资助项目128项,资助金额7923万元,4年平均资助率37.1%,基金中标率屡创新高,2013年的中标率更是高达43.8%。

1.2各类项目分布情况分析本部资助项目大致可分为2类,一类是获资助数量较稳定、申请难度适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一般项目(面上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另一类是资助额度较大、申请难度高、所占比例较小的重点重大类特殊项目(优青、杰青、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国际合作等)。2010—2013年本部面上项目共获批87项,占所有获批项目总数的70%,获得经费资助合计5065万元,占全部经费的63.9%,平均资助额度为58.2万元;青年项目获批总数为28项,占总项目数的21.9%,经费资助合计622万元,占全部经费的7.9%,平均资助额度为22.2万元(表2)。2010年以来,本部面上和青年基金获批数及项目占比基本趋于稳定。在此基础上申报基金策略,开始向稳抓常态项目,集中突破重点项目转换,项目申报类别逐渐呈现多样化态势。特殊项目,虽然不同年份波动较大,但总体来看,每年均获批3项左右,4年来累计获批13项,获资助经费合计2216万元,占全部经费比例的28%,这不仅大幅度提高本部科研经费资助额度,而且为长期的科学研究及大成果的产出建立有效保障和奠定充实基础(表3)。

2成果产出

2.1SCI情况2010—2013年本部共发表SCI论文243篇,其中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75篇、10分以上33篇、20分以上9篇。经对所回收的128课题验收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SCI论文共计217篇,平均每项课题2.3篇(表4)。现今本部影响因子5分以上的论文数稳步上升,仅2013年10分以上的文章就多达9篇,这表明科学研究在的质量上得到显著提升。

2.2专利和获奖情况本部在积极申请研究项目,加快高水平论文产出同时,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转化。4年以来,共授权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得省部级奖项12项,其中省部级三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一等奖3项。4年来,每年获得基金资助项目数和金额稳步增加,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数也在逐年趋于稳定,高水平论文产出增多。然而承担的科研任务与国内顶尖院校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基金项目数学科之间存在明显不均衡,基金使用效率管理以及成果转化有待提高,大成果产出较少等。

3管理探讨

现阶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量及资助经费额度是衡量单位科研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提高科研基金申报的中标率,扭转当前科研工作者重科研、轻管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面临的难题,也是科研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工作。通过对近年本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申报工作和基金中标情况的分析,列举我单位几点基金管理措施,为探索科研管理新思路提供参考意见。

3.1制定基金申报方案打破申报人员格局每年11月份初,召开科室主任会议,对上一年度基金申报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启动并部署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协商制定实施计划,帮助广大科研人员熟知本年度NSFC基金申报程序,确定时间节点,明确各级责任人扩展申报者来源;打破以往主系列(助教、讲师、教授)科研人员为组成的单一格局,吸纳符合条件的辅系列科研工作人员、博士后、在职研究生,建立申报人员格局的新常态。针对从未申请过基金的科研人员,各科室必须制定“一对一”的帮带计划,签订帮带协议,落实奖励政策;同时对本单位符合申报条件的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摸底,设定符合申报人员基数,根据学科类别及人员职称属性制定相应指标数。

3.2吃透指南精神避免“合眼摸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指南》是当年基金申报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后期形式审查工作实施的标准。因此,在开展基金申报、撰写标书工作之前,以“吃透政策、把握实情、贯穿全年”为基本思路,积极组织科研助理、科技人员对指南中基金申报政策、资助计划尤其是较以往有所变动的内容进行专项培训,在充分了解指南要求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基金申报工作,避免盲目申请[4]。

3.3定期开展基金申报讲座和培训针对首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人员,邀请资深科研管理干部全面解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政策和方针,让申报人员充分了解科学基金设立的初衷、发展战略、政策改变,深入研究申请项目类别、资助内容、申报要求和申报注意事项等,全面梳理科研工作者符合申报的基金项目类别,列出清单,择优申报。邀请二审评委剖析标书撰写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选题、摘要、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为标书撰写保驾护航。

3.4逐级论证保质量精挑细选出精品在申报过程中,实行科室,部内,外请同行专家三级把关;科室主任领衔团队对本科室申报标书进行细致讨论,逐项论证,提出意见,进行修改,使课题思路更加清晰明确。部内组织中标率高、获资助项目多的专家教授对本单位标书进行点评,和申请者面对面就撰写技巧和心得体会进行深入交流,让标书更具创新、更具亮点、更具说服力。外请专家对标书进行盲审初评,反馈意见,同时对个别创新性差,课题思路不清晰,低水平重复的课题予以取消申报资格,为切实提高项目中标率奠定坚实基础。

3.5统筹指导资源整合严把形式审查关单位汇总意见后,做最终梳理,加强资源整合,鼓励学科交叉,依靠学科优势,强化各学科和领域间的合作,对一些重点、重大项目进行联合申报,确保项目不出现撞车现象,提高项目中标概率。参照基金委要求,做最后形式审查,组织各科室科研助理进行形式审查培训,对标书进行各科室交叉审查,其中存在问题汇总后集中解答,确保标书在形式审查中顺利通过。

3.6赏罚分明规范管理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针对各学科类别及科室职责功能不同,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制定《基础医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将16个科室分为3类,实施科学管理(以科研为主、科研与教学并重、以教学为主),确保基金工作的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同时,该办法将基金申报和中标情况与科室及个人的立功授奖、科室主任任期考评、个人调职调级、职称评聘以及研究生招生等挂钩,最广泛地调动科室和各类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

3.7基金项目定期“查房”践行各期考核制度针对现今科研环境中“重前期申报、轻后续管理”的不良倾向,强化中标项目组织实施中的过程管理,规范从任务书编制、开题论证、中期检查和验收评估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每年年底进行年度检查,以及不定期的科研“查房”。以课题汇报形式,联合财务部门,对原始纪录本、科研经费使用、、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考评,以掌握课题进展情况,对遇到困难的课题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解决,保证课题顺利完成;在本年学校组织的中期检查中,27项课题中有20项被评为优秀。

第9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 知识领域 管理方法

On the Applying Project Management to Management of Science Project in Research Institute

Lan Wang, Xiaofeng LIU, Shuwen GUO

(Weapon Industry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Xi'an City, Shaanxi 710065)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factors measuring popularity of an institute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ar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an important work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organize declare project and carry out research.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projects,extensive knowledge and high risks,at different stages of research projects,must take the appropriat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research tasks on time with high quality.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Knowledge areas, Management

目前在一些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着不少类似问题,如项目研究范畴雷同,经费核算不准,过程控制不够及时,评价验收不规范,技术推广滞后或者未推广等问题,结果造成很大浪费[1];再加上科研管理涉及知识领域广、受控因素多、工作量大,这一切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项目管理的手段,使科研项目的管理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那么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既出人才和成果,又创效益。

1 科研项目管理新特点

项目管理体系包含对进度、范围、质量、资金、人力资源、采购、风险、沟通、整体等九大管理领域,其中前四项属主体领域范畴,最后一项属综合管理,其余四项属辅助领域范畴[2]。就科研所科研课题管理而言,其内容涵盖一般项目管理框架外,还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1.1 创新性

创新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产品。科研项目创新既可以表现为一种新发现,体现出对新知识体系的贡献,即基础性研究,也可以表现为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体现出技术的先进性和潜在的效益,即开发研究。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创新是各类创新的源头,那么科研管理则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为使创新在复杂的智力系统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往往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灵活的反应机制,服务于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创新,即在课题管理中,找寻一种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最佳管理组织方式,将课题研究思维模式转化为创新性的课题管理思维模式,在科研课题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从理念上和行动上增强对课题管理的成功标准把握。因此科研管理也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1.2 知识性

科研所科研项目组研究成员是知识密集型群体,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知识产品,因而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提升其开发创新能力、转变和创新其管理思路及管理方式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在对项目组织所拥有的和能接触到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提取、判识、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管理过程就是科研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1.3 不确定性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首先是辨识风险,查找它们的来源信息,一般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括:对内部成员有效沟通失败,成本预测不全面,项目进度把握欠佳、评价体系不完整等;外部信息包括:该课题研究的前景瞻望不深远,市场预测偏移,外部因素干扰等。当获取信息渠道不通畅时,不确定性增加,风险随之增加,当信息能够充分获取时,未知因素减少,风险概率随之降低。针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采用量化的方法评估风险,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或者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综合研究不同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建模,进行技术风险评估和市场风险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

2.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既然科研课题管理有自身特点,属于一个特殊的管理范畴,那么从项目前期准备、申报立项、中期检查、评价结题到成果转化等各阶段必须实行全过程管理,使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整个寿命周期。以下从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申报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谈谈如何开展全过程管理。

2.1申报准备阶段,强化长期科研的意识,为申报课题做铺垫

在项目申报通知前,一方面积极组织讲座及交流会,聘请有科研经验的专家讲解和宣传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和谐宽松的科研氛围,增强职工和科研人员科研信心,发扬雷厉风行、协作配合的科研作风,鼓励大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以此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将来项目申报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提前开展系统论证和大体设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是一个无结束的过程,一般项目从组织申报到上报申报材料往往半个月,仅依靠这么短的时间准备科研项目的申报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申报者在了解各级各类项目申报时间的前提下,有一个长期的科研申报准备,需要从事科研的人员具有“长期科研”意识;最后在制度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应协调各部门在配套经费、试验设备、办公环境、成果奖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引导科研人员积极申报课题。

2.2申报立项阶段,切实组织好科研选题和队伍组建工作

申报阶段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在以往的的课题申报过程中,由于选题不当或填报表格时,没有认真研读吃透通知精神,导致申报的课题偏题、课题重点不够突出、研究思路不明晰、项目目标不明确等失误,导致申报的项目中标率偏低。因此该阶段须做好:

第一,选好课题,严把申报质量关和遴选关。科研管理部门接到申报通知后,要及时有力地进行动员,鼓励生产人员及科研人员认真填写科研申请书。申请书是专家评审时的唯一依据,填写申请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能否申报成功,这其中题目重要性可以达到50%~80%,所以说题目的选定又是重中之重。一个好题目首先要有新意。“新”不可能全新,可以老题新做,也可以“小题大做”,尽量使问题细化,从纵深挖掘,从内涵挖掘;其次要有有价值,能体现某个领域的创新或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最后要有竞争力。总之,选择科研课题既要考虑能够最佳发挥自己具有的知识贮存、知识结构和研究才能,又要遵循可创新性、合理性、实用性的原则。在填报申报表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要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邀请组织专家评议申请项目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等,把好选题关、论证关、申报关,确保研究技术路线正确、研究方法得当、研究价值高的申请课题预选上报,从一开始就使课题的申报立足于高起点,提高立项成功率。

第二,组建好研究团队。对于一个研究所而言,科研实力的强弱并不是单个学科、单个部门或者单个项目成果的累加。对科研课题的申报,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进行有意识地引导,首先提倡勇于奉献、热爱集体的精神,其次整合优势,挖掘特色,将科研实力集中到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上来,全局统筹规划,以联合协调的科研格局,协调组织跨部门、跨单位联合申报,适时引入“外援”,当然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主体必须是研究所本单位人员,并注意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有机结合,组成多学科的课题组联合攻关,避免个体的、单一学科的、分散的研究活动单打独斗。对于主要参加者人数不应太多,也不要太少,一般依课题的内容选择3~5人较为合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综合研究或应用对策研究,生产部门的人员最好有一些,与生产联系紧密的课题尤其应如此;在成员搭配时,尽可能合理,如分工、专业特长、学科特长等,使科研课题研究在一个团结、和谐、技术过硬的团队中开展。

2.3项目实施阶段,切实做好中期检查及进度、成本、技术统一协调

申报立项获准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给课题组转发科研管理办法,积极抓好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组织落实等科题启动工作。一旦课题研究实施,就必须在研究过程中,适时地对课题进行查促,避免过程管理失控或者由于管理不规范,致使经费超标和课题延期,出现弄虚作假甚至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科研项目能否按时结题及确保资助效果的关键环节是科学的中期管理工作。

第一,严格执行中期检查。进度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科研课题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定时实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节点进度控制管理。通常科研项目启动后3个月和结束前3个月必须各设定一个节点检查,检查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凡在科研计划书中明确的课题节点任务、目标执行情况应逐一检查,形成节点检查报告,将作为阶段性预算分割、产值分配和考核项目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的重要依据。目的在于对项目研究意义、进展程度、研究水平等进行阶段评估与考核,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解决,以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3]。

第二,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的自始至终,是反映项目研究状况最直接的指标,经费管理要实现专款专用,科学地管理。如果经费管理不当,不仅不能够有效约束项目研究人员遵守管理规定,而且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导致课题目标不能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经费管理模式并严格执行,切实发挥经费资助实效,这种在经费使用上先算后花,预先控制,可以有效避免项目超概算严重,对课题研究尤其重要,是科研所项目管理手段中最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手段。

第三,进度、成本、技术管理统一协调。项目进度计划、成本计划是实现研究目标的控制结点,在以进度和技术为依据,以实现既定的技术性能、满足客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 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注重预测性,从时间、经费、技术等各方面预判,做好应急预案,解决突发事件;二是注重均衡性,在进度、经费、技术这几个约束因素间寻找平衡,以获得整体上利益最大化;三是利用“矩阵管理”的特点,及时调整项目组,使项目管理在灵活运用人力资源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

2.4 项目总结阶段, 做好项目结题验收和成果申报转化工作[3]

第一,严格执行项目结题验收。科研项目最终形成的是科研成果,按照项目结题程序,认真履行结题验收,既能鉴定项目完成的质量,也能衡量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3],因此科研结题验收对于促进科研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推动科研项目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很有意义。一般情况下,在把好项目申报关、中期检查关的前提下,课题研究都可以按时结题。但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科研管理部门应督促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各种材料,并认真初审提供的材料,对已达到预期研究目标的科研项目,再向立项单位提出结题申请并交结题验收评议组,以便检查验收,通过结题的项目及时移交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注重科研成果申报和转化。科研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并不意味着项目就此结束,而是项目的另一个新的起点。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科研项目验收后的追踪管理,以此为契机,推动项目成果朝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加强科研档案归档意识,规范管理,做好备案工作,及时督促项目负责人将科研项目结题的全部材料整理成册,报送并存档,并提供所有材料的电子版,这直接影响着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连续性;二是督促课题组在时机成熟时申报鉴定成果,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是指新发明、新产品、新技术转化成成品、样机、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等,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形式,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是世界竞争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技人员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从优化政策环境、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机制等方面,保障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成果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三是抓紧成果的报奖申请,通过科技奖励达到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认可和评价。

3. 结束语

总之,研究所科研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根本宗旨,就是通过符合科学研究自身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以及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与国际化、开放型、现代科研院所相适应、充满活力、高效精干的科研管理制度,达到提高科研水平、丰富科研成果、促进人才培养、增加科技收入、实现科技目标,从而整体提升科研所研究实力。在管理中应做到:

3.1针对科研人员的工作具有知识集成、学科集成的特点,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等特点,实施以柔性管理为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激发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

3.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科研人员为原则,开创项目管理新思维。从服务的角度进行过程管理,管理过程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造科研氛围和科研条件,使研究所多出成果和多出人才[4]。

参考文献:

[1]徐敏.项目管理在设计院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2):156-158.

[2]王悦,孙树栋等.科研项目管理的成功标准和风险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3):27-2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