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45: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教育笔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中国家庭比较注重家庭观念,孝顺老人成为家长培养孩子的重要品质。在家庭关系中,家长一般要教育孩子应该听长辈的话,不去质疑长辈的决定,严重者甚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中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事业有成,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也并非是为了解放孩子天性,而是为了“考级”。在生活中,中国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般孩子并不做家务,家长认为做家务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这种教育目的的影响下,中国孩子一般是尊礼忠孝、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不太善于独立思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在生活方面,美国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美国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分开睡觉,坚持被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思想方面,美国父母往往尊重孩子的想法,更希望孩子能独立思考,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是否跟父母的观点一致并非是最重要的。在学习方面,美国父母鼓励孩子创新,不以考试成绩评价孩子,积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虽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为先。在日常教育中,思想方面,家长会向孩子灌输“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的思想,在考试中要在成绩方面“敢为人先”。在行动中,家长会将家庭变成学校的衍生品,给学生买各种试题,帮助其提高成绩。在培养道理品质方面,家长会要求孩子读各种名人故事,用古人的高尚品格来影响孩子。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较之中国的家庭教育,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相对丰富。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美国家长就会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带领孩子发现大自然的美、运动的美,帮助他们对整个世界产生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欲望。等孩子进入学校,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通常会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家庭聚会。
3.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
中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总的来说,中国父母对孩子是“服从性教育”。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孩子服从父母和父母服从孩子。从一方面来讲,有些父母是通过言语来说服孩子来服从自己的意志,当孩子的想法同父母发生冲突时,父母往往会找孩子聊天,通过讲道理来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还有一些父母通过斥责、体罚等方式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比较让父母满意之后,父母会无条件服从孩子。不让他们做家务,不惜花重金为孩子配置各N奢侈品作为学习成绩好的奖励。据调查,在中国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成绩优秀,但是人际关系不和谐、生活不能自理。
美国家庭教育的方式。首先,美国父母通常采用平等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犯错的孩子时,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采用平等的姿态同孩子对话的。其次,美国父母通常使用鼓励性教育。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生的财富。当孩子在学习或者其他方面遭受挫折时,美国父母从来不会过分苛责孩子,而是鼓励孩子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最后,美国父母更注重言传身教。比如,在学习方面,父母会陪着孩子一起创新,分享创造的快乐。
二、美国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是受中国传统思想以及现阶段中国国情影响的,其存在是有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中弊端逐渐显现,我们需要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优势。
1.我们要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教育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培育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孩子具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同孩子平等的地位,打破父母孩子之间的代沟,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好朋友。比如,在选择特长班学习时,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并且在特长学习过程中,不应该以考级为目的,我们应该坚持以让学生自己找到人生方向、快乐成长为目的。不论何时,当孩子跟我们发生意见分歧时,我们不应该立马加以斥责,而是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理性地分析对错。
2.我们要树立更合理的教育目标
目前几乎所有中国父母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等。其实这是片面的。美国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习惯,创新能力,这些品质都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必备的素质。目前,在孩子取得成功的道路上,“知识”不能一枝独秀,道德品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都十分重要。中国父母应该突破考试对孩子的限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此外,我们应该坚持让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们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单一,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经验。一方面,我们应坚持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其实,斥责和打骂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比如,当我们的孩子不尊重老人时,我们不应该对其打骂,而是应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用古人的故事感化孩子。与此同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采用鼓励性教育。自信心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应该从小培养就,这就需要我们应该积极鼓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做更多的尝试,争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①男女发病比率相差悬殊,在调查的108例自闭患儿中,男患儿占总数的92.59%。
②本研究显示,1例患儿有家族史。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育,与早期发育中的危险因素(母孕期感染、早产、难产等)、遗传因素、脑部发育障碍都可能存在关联。
③自闭患儿中81.48%为独生子女。多数家庭表示,不要第2胎,除了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外,主要是因为不了解自闭症发病机制,担心再生育的孩子依然是自闭症患儿。
④特教机构中自闭患儿年龄大多为4岁~6岁。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特殊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如弹簧床、秋千等,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同时,高龄患儿处于相对较高级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一般特教机构里听儿歌、做游戏之类的治疗系统对其治疗效果不佳,这也是原因之一。
⑤本调查显示,在健康状况、语言发展、社交能力、运动能力等各种能力中,69.44%的患儿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社交能力普遍较差,生活无法自理。
二、家庭育儿观念、行为与需求
家长认为特殊教育机构有存在的必要,其中72.22%的认为非常有必要,且均表示孩子接受训练后,病情缓解效果很明显。85.19%的家庭为孩子付出的教育投资额高于2000元/月。来自外地的患儿家长多住在租赁的房子里,他们既要担负孩子高额的学费,又要担负房租、生活费、交通费等,经济负担十分沉重。在患儿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家长表示最在意孩子的语言能力与社交能力的培养,家长认为,孩子患病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早已放下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现在只希望孩子生活能够自理,能够好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难题时,87.04%的家长会选择咨询老师,11.11%会自己尝试着解决。家长表示,自闭症这种病很特殊,家里人以前没碰到过这种病,周围人也都不了解,医院没有专门的治疗机构,社会上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也少之又少,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咨询学校的老师。
三、自闭症儿童家庭育儿需求分析
①自闭症患儿家庭遭受巨大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自闭症患儿生活多不能自理,主要照顾孩子生活的家长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性因素,既要全天24h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又要四处奔走寻找治病良方,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除此之外,患儿多情感淡漠,病情恢复缓慢,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建议政府能够制定相应的社会福利支持系统,如每月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保障患儿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促使患儿家长做好自身身体养护和心理保健。
②大龄自闭症患儿安置困难。我国现有康复机构多接受12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12岁以上的自闭症儿童缺乏合理的安置模式。随着自闭症患儿年龄的增长,其父母也会逐渐老去,没有家长的抚养教育,没有社会的福利支持,生活难以自理的高龄自闭症患儿将何去何从。建议相关政府建立能够收容高龄自闭症患儿的福利机构,呼吁社会关注自闭症,帮助自闭症患儿;另一方面投入资金,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有关自闭症的研究,以求在治疗技术上最大限度地缓解自闭患儿病情。
③了解自闭症教育渠道少,可供选择的特殊教育机构少。建议政府加大有关自闭症书籍的出版量,呼吁媒体报道关注,提高自闭症的社会关注度;组织关于自闭症的教育宣传活动,普及自闭症的相关知识;投资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专业特教人员,完善自闭症教育系统。
④与其他能力相比,自闭患儿的社交能力相对较差,而多数家长又比较在意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建议相关研究机构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自闭症社交障碍的干预治疗方法。
四、对家庭育儿的建议
①对孩子早期社交障碍要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调查显示,多数患儿家长在孩子1岁~2岁时就发现有异常,但都没有选择尽快就医,只误以为是孩子性格问题。事实上,自闭患儿一般在3岁左右就能诊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但如能及早发现、尽早矫治,可以补足孩子先天学习能力缺陷,减少其不适应、破坏的出现,一部分孩子可能基本具备自主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建议家长能提高警惕,在发现孩子社交异常时,尽早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农村小学阶段的孩子,同时接受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孩子的身心发育、品德熏陶、习惯的养成,都是首先在家庭中形成的,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农村小学阶段,我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1.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
1.1 重知识灌输,轻兴趣培养。在我国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庭最关心的就是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孩子是否对学习感兴趣不闻不问,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书桌前度过,甚至有的家长不让孩子报兴趣班,不让孩子参加喜欢的公益活动,怕影响学习。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一定是孩子上所好大学。这样,家庭教育就算完成了,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呆板的考试机器,而且孩子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根本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枯燥的事情。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护,不能过早的伤害孩子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培养宜早不宜迟,如果农村的家长们能尽早的改变教育观念,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并慢慢引入正确的轨道。孩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过早的灌输知识更值得重视。
1.2 重学科成绩,轻能力培养。在新世纪,教育成为人的终身需求,学习能力也成为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方法不对或不适当,往往适得其反。在大部分农村家庭,分数成了家长的命根,追求孩子的高分成了家长的教育目标,家长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标准,忽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只要学习好,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但不制止,反而一味纵容,甚至过于保护孩子,做错了事情也由父母出面解决,没有责任感,就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参加集体活动,没有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不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高分低能,很难适应社会。
这些家长可向有关研究机构进行咨询,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矫正。通过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学习能力测试,找出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视觉或阅读能力、自我控制及身体动作协调性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其与年龄不符的基本能力,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突破学习上的瓶颈,进而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1.3 重权威意识,轻心灵成长。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在当代的农村,忽视儿童心灵成长是当前农村小学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意愿来教育孩子,用自己的理解来干预孩子的自然发展,有的家长甚至违背孩子的意愿,以大人的权威企图说服孩子,以期减少他们成长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在功利心的驱动下,家长仅仅是把孩子看成自己实现梦想的工具,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想法,这是揠苗助长的愚蠢之事。关爱不是严厉的"禁锢",教育不是简单地"克隆",孩子的未来也绝不是父母理想的延续,家长只强调权威和服从,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看重自己主观方面的单向塑造,忽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孩子的自我心灵成长。
1.4 从众心理严重,人生目标欠缺。家长把大众化的考学、做官、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作为孩子"光宗耀祖"的学习动力,却忽视了其作为独立生命系统个体的存在意义。有些家长从来就不学习甚至不知道家庭教育知识,没有自己系统的家庭教育理念,看别人怎么教自己就怎么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长远规划,对孩子的引导不到位,这也是有些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规避之道
2.1 转变家长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让家长正确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是一个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共同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家庭教育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与良好习惯,优秀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受益终身,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重视家庭教育。
转变家长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让家长正确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首先要自己成为一个学习者,认识到自己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并一点一滴的用正确的方法来鼓励引导孩子。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的知识水平、审美情感、价值观念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孩子是站在家长的肩膀上看世界的,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家长必须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大量事实证明,家长具备较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就能选择较为恰当的教育方法,运用较高的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因此,农村的家长也要跟孩子一起学习,在孩子成L的不同阶段,学习新的家教知识和技能,不断自我反省,积累丰富的经验,必要时,还可以向一些专家咨询、请教,获得直接的帮助。家长的学习也要积极主动、与时俱进。
关键词: 幼儿性格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模式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孩子性格的萌芽时期。在婴儿期虽然能看到幼儿性格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是不明显及不稳定的,因此谈不上性格的形成,只能说是性格萌芽的表现。进入幼儿期后由于语言、思维、动作的迅速发展,家庭、幼儿园等对幼儿提出许多要求,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日益增强,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目的性、自制力逐渐发展,出现显著的性格特征,它标志着幼儿性格的初步形成。
有人认为,幼儿的性格是先天的。的确,很多孩子在性格上与亲人,特别是与父、母很类似。这里有遗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性格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它是对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一种反映。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不断反映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
一、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具体体现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日常言行、性格特征等都会在孩子的性格上打上烙印。
1.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幼儿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幼儿不良性格的源泉。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的品德或行为不良,孩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会受到这些不良品行的影响,形成不良的性格。
2.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密切的关系。在家庭里父母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教育孩子,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性格就会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们“第一课堂”,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长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行。
3.父母性格特征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小孩子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的性格特征将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性格的不同,家长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孩子和母亲接触得多,所产生的影响是:温柔、热情,但缺少刚毅性;思想细腻而胆量小,按规矩办事,怕与陌生人接触。所以,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4.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好,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毫无用处的。只有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才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模式对幼儿性格影响的差异性
我国学者将家庭教养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的教养模式、专制型的教养模式、放任型的教养模式和溺爱型的教养模式。不同的教养模式将对幼儿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一些案例说明不同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1.民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持这种教养模式的父母用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进取心。当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父母不是一味压制,而是循循善诱。
2.专制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是权威,凡事由他们说了算,孩子要绝对地服从他们,否则就会受到打骂。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内向、孤僻,不能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即使融入到集体生活,也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放任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冷漠、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容易冲动、不遵守纪律、情绪不稳定,幼儿的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会使他们发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如因为人际关系受挫产生侵犯行为。此外,这类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少,更容易让他们形成内向、冷淡、兴趣狭隘等性格特征。
4.溺爱型教养模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这种家庭里,父母给孩子过多的保护,他们迁就孩子,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会满足。在父母溺爱、娇宠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是消极、依赖、没有责任感与耐力、做事缺乏坚强的意志;他们缺乏自理能力、自私自利;他们很难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被别人接纳;他们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遇事优柔寡断。
三、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措施与手段
1.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正确的儿童观是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与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家长要打破传统的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取而忽视幼儿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掌握幼儿的规律、特点,了解最新的幼儿教育动态,树立新的儿童观。由于幼儿处在发展期,需要家长的引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把孩子当成容器,任意灌注,或把孩子当成泥土任意塑造。家长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努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认真研究和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家长要相信孩子具有发展的潜力,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茁壮成长。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学习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适合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2.家长应注意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
为了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应给孩子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日本著名幼儿教育家井得胜曾说:“促进孩子早期发育,用不着专门做某些事,最好的开端也是你能做到的,就是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氛围与和睦的夫妻关系。”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让幼儿成为快乐的人。
3.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都呈现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不良行为肯定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幼儿做什么事,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给子女做表率。
4.注意选择科学的教养方式。
不同的教养模式对幼儿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教养模式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民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和睦,关系融洽,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感到轻松快乐,他们可以尽情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特征。
(1)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话语权”,遇事特别是关于孩子的事情时要与孩子共同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2)恰当运用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鼓励幼儿进步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用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进步,孩子乐于接受,因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表扬也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仍然一味地表扬,不仅会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性格,还会使表扬丧失其原有的激励作用。长此以往,幼儿就不会重视表扬,教育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科学的心理引导
引导,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理疏导。父母的引导,尤其是母亲的科学引导,有利于幼儿对不良行为形成约束,这样幼儿有了合理的约束,不会做出一些不利于良好性格形成的行为。
在幼儿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3~6岁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态度和言行成为幼儿良好性格形成的积极因素,促使幼儿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4-66.
[2]李传银.普通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9-252.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31.
[4]依田明,郭洁敏译.母子关系与幼儿性格[J].上海社科院信息所,1995,(5):10-11.
[5]刘金花.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51-58.
[6]张锋等.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9):63-68.
[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8]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90-98.
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深远,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家庭中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时时刻刻都影响幼儿未来人格的发展。教师与父母如何配合才能教育出具有美好心灵,具有创造力、有信心、有责任心、有责任感而且乐观向上的孩子呢?我们架构起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促进家长的认同感和合作心,较好地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特举行家庭教育征文活动。
一、征文范围
围绕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育儿体会、读书笔记等,(征文内容建议:指导孩子交往的案例、指导孩子学习的案例、孩子习惯培养的案例、亲子沟通中的案例、读有关幼儿教育的书的体会等等)
二、参加对象:幼儿园全体家长
三、活动时间:2014年5月5日至5月16日
四、征文方式:
2014年5月16日前把征文案例的电子文档交到各班班主任处,各班班主任于5月19日前上传到教学处。上交征文时同时一并上交1、2张亲子家庭照。
五、文本要求:
1、在案例文本中运用日常生活中教育细节的真实故事。
2、案例文本撰写的可以是成功家庭教育细节,也可以是缺失的家庭教育细节。无论哪一类细 节,对细节的描述以及生活中的故事一定要阐述详细,不应空发议论。
3、案例文本内容格式
(1)标题:细节名称,字体:宋体三号加黑居中。
(2)正文:生活中的教育细节故事、教育细节的分析、教育细节的效果与反思,字体:宋体小四。
4、案例字数不限。
六、活动要求:
1、各班老师动员幼儿家长踊跃参加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尽量全员参与,每班上交不少于5篇。
2、幼儿园组织园骨干老师进行征文评选,最后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 名,优秀奖:若干名,颁奖仪式在毕业典礼进行颁奖。征文以展览的形式展出,并上传幼儿园网站供学习交流:
家庭教育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具有重要影响。高职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品格与其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品行特征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研究家庭教育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案例【案例1】某高职学生甲,入学伊始便频繁找各种理由请假回家,有时甚至请家长帮忙请假;在校期间随意旷课,考试经常三四门不及格。起初班主任与其家长沟通,该生家长解释由于晚育,所以平时对孩子比较溺爱,今后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但随着沟通的深入,该生家长认为教师与他们的沟通是一种骚扰,认为学生成绩差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致使沟通陷入僵局。【案例2】某高职学生乙,对口单招生,入学成绩优异,但开学不久便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成绩一落千丈。通过家长了解到该生在中专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考取大学后便以方便学习为借口,要求家长给其购置笔记本电脑。后来家长发现该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怕影响其学习,不准其携带笔记本电脑到校。该生威胁家长,如果不准带,就去网吧上网,家长迫于无奈,勉强同意。【案例3】某高职学生丙,成绩优异,在家中排行老大,家中还有弟妹三人,母亲常年患病,全家靠父亲种田和打零工为生,家庭贫困,精神压力比较大。同学反应,该生经常吃两顿饭,且以素菜为主,由于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案例分析从案例1中不难发现,该生家长对学生十分溺爱,认为学业只是学校教育的事情,认为进了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旦出现问题,对孩子采取“保护态度”,把全部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和教师;对孩子的道德培养起到极为消极的作用,使得孩子更加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既为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为该生走向社会埋下了隐患。从案例2中不难看出,该生家长对学生听之任之,采取放任态度,学生自从离开父母的视线后,便更加疯狂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该案例极具代表性,反应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自控能力培养的缺失。问题出现后,家长往往束手无策,便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家庭教育的纵容、学校教育的管束,使得学生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从案例3中不难分析,该生的家庭状况带给他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既是动力,也是阻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家庭状况,让该生更加成熟、独立、具有责任感,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同时,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家庭负担,使得他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知识无用论”“上大学不如打工”等社会负能量甚至会将他引入辍学的边缘。对于这类学生,学校的关爱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2引导家庭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观念的引导在上大学之前,家长非常愿意同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其实,家长的真实目的不是关心孩子接受教育本身,而是关心他们的学习结果,即能否考上大学或者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在上大学之后,大多数家长往往会有“车到站,船靠岸”的心理,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对孩子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闻不问,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其实,这些家长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他们关心的仅仅是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同步,外表成熟、内心幼稚、缺乏自制力,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极易迷失方向。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摒弃“成绩第一”“满足物质需求,其他方面自由发展”等错误观念,引导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子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上[2],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制定合理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帮助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业和恋爱问题,引导他们坦然面对人生挫折。由此可见,大学时期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导向、示范、熏陶和制约的作用[3]。教育方法的引导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法,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家长积极营造相互尊重、团结、民主、包容、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引导家长养成耐心倾听、积极鼓励、细心引导、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引导家长既要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在大学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要教会他们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家校教育合作的引导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教育。”[2]所以不管是家长教育理念的引导,还是教育方式的引导,高职院校都应起主导作用,应积极搭建家校交流的平台。鉴于生源分布广泛的特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班级QQ、飞信、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政策、动态以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反馈自己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此外,学校还可成立家长委员会[4],邀请有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利用这个平台交流教育心得、分享教育经验。
3结语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教育;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关键教育时期,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作为与幼儿关系最紧密的人,其作用尤其不能忽视,能否做好幼小衔接,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中,是对家长能力的一个不小的考验。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社会适应等诸方面的准备都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智慧引导。
1.幼小衔接中幼儿面临的挑战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所面临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对幼儿来说,幼儿园相对柔软、自由,所有的设置与布置更符合幼儿的特点,教室里有专门的阅读区、玩具角、手工房……幼儿教师的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和课本,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与其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生动有趣的主题教学,教学的游戏性很强,对幼儿学习考核的标准也更具弹性,幼儿在玩中学,身心都能自由放松,幼儿的学习压力较小。而当幼儿进入小学,从学习环境到学习内容都面临一个全新的改变。小学的环境设置更注重对秩序感和学习氛围的追求,教室布置简洁明快,为减少对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也不再如幼儿园般摆放各种各样的玩具。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玩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情绪。再加上小学学科教学往往更关注拓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知识技巧和学习方法,会对幼儿的算数、识字、语言、动脑等能力存在较大要求,因此教学的游戏性、趣味性等特征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学习教学趣味性相比起幼儿园来说大大降低,并且小学一节课的教学的时间更长,需要学生较长时间地集中个人精力努力跟上教师的节奏。同时进入小学后,学生也开始面对学习质量的标准考核,在标准的分数面前,压力感必然会骤增,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因素所在。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师、新的同学,都会使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学生感到不安,甚至适应不良。家长应该协助学生尽快解决这些困惑,让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集体感、信任感,顺利渡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2.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1)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不了解将幼儿园和小学对比可知,它们在教学、管理的模式,师生及同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差别有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断层。这些断层属于幼小衔接内的重点,但大部分家长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不够充分,最后便让幼小衔接阶段的家庭教育无法科学开展。在家长了解两个阶段的实际差别后,才能将家庭教育更好地开展起来。(2)未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发展属于连续式的阶段性过程,在各阶段内既有交叉也会有差异。因此,小学和幼儿园虽然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存在相似之处,而家长应该逐步引导儿童由幼儿园往小学低年级进行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家长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实际特点不够了解,会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着较大期望,但往往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无法满足家长的期待。此时,若家长对幼儿过分苛责便容易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幼儿出现学习上的消极情绪。(3)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过于片面化在一些家长的认识中,幼小衔接便是对小学内容的提前教授,但这一片面认识导致了部分幼儿园小学化和幼儿园儿童家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也使得幼小衔接时的重点没有被抓住。在幼小衔接中,不但包括儿童在智育、知识方面的衔接,也包括他们在德体美劳上的衔接,更包括儿童在心智、习惯、品德等方面的衔接,进行幼小衔接家庭教育的引导时要有的放矢,抓住重点。(4)超前学习小学内容小学知识与幼儿园的知识显然有着极大的差异,小学知识和幼儿园相比要更加系统、复杂,在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幼儿园阶段,不论是智力、学习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显然未发育好,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只是在揠苗助长,不利于他们之后的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看到了如果孩子不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进行一些知识的学习,将会在之后的小学阶段跟不上其他的孩子。他们一味地追求在幼儿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他们报很多的辅导班,让他们超前学习小学方面的知识。虽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超前学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园和小学知识之间的断层,但是也有不利影响。当从幼儿园步入小学阶段后,面对熟悉的知识会感觉索然无味,对学习失去兴趣。(5)没有做好生活习惯上的过渡幼儿园主要实行保教结合原则,当幼儿步入小学之后就不会再有保教老师的帮助,再加上小学阶段有着严格的规范制度,他们需要遵循小学的所有规律,按时上课、下课,作业按时完成,等等。但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会出现上课迟到、上课讲话以及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等情况。家长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减少他们在进入小学之后不适应的情况。
3.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对策
(1)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特点对儿童来讲,他们的身心发展属于阶段性、连续性,并有循序渐进特征的过程。当家长全面了解这个阶段儿童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后,才能将幼小衔接的教育做好,避免对儿童进入小学后存在过高要求使其自信受挫,出现厌学等情绪。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自身先要学习,家长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的全面了解,是在儿童幼小衔接这个特殊时期做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2)正确认识小学和幼儿园对家长来讲,应该对小学、幼儿园进行正确区别,对小学和幼儿园中改变的学习环境、作息时间、学习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对儿童前往小学之后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考虑,然后给孩子创造学习和适应的良好条件,尝试针对性地做好衔接,如小学课堂上往往需要儿童在40分钟内较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较为集中的注意力,儿童不能再像在幼儿园中一般自由自在。为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尝试在孩子的学习、休息等方面,带领孩子制定和小学生活相似的规定,并为其解释各项规定制定的原因和作用,让孩子在逐步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提前的认识。又如,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学科学习会有家庭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孩子每天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在家庭中自主学习或进行亲子阅读,陪伴孩子一起对当天所掌握的幼儿园知识、技能进行复习实践,并帮其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等等。(3)为儿童创设幼小衔接的平台和环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还需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当代家庭教育创设良好的过渡平台及环境,让幼儿得到和外界交流的更多机会,促使儿童提高自身交往能力。对个人发展来讲,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良好的沟通能力都十分关键,会对个人人际交往等的能力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若儿童在进入小学后,不能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认为自己不被班集体所接受及喜欢。因此,家长应该对孩子做好正确的引导,带领他们多参与社区内、社会中的公益等活动,让他们能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愉快的活动氛围,可以和他人主动积极地交流,促进互助关系的良好建立。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定期带领孩子前往图书馆、科技馆等地方,让其自主选择想要阅读的书籍,请教馆内人员一些知识问题,使其大方地和人进行交往,为孩子未来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4)协助儿童适应不同的环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应该尽快引导儿童,使其对小学的学习环境、生活进行适应,让孩子培养乐观得性格,提高自信心,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家长可以尝试鼓励孩子进行艺术技能学习,鼓励儿童在学会某项技能后在班级内进行表演,并让孩子经过自身努力学会弹一首曲子、会画一幅画等,逐步提高其荣誉感和自信心,让其可以从内心深处得到喜悦的感觉。在家长的协助下,最终儿童便能主动适应小学的学习及生活。比如,在幼儿即将升入小学的时候,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前往小学附近进行观察,观察小学的校园、教师和学生,大概了解小学的教学时间等内容。若孩子有一些正在上小学的表姐表哥,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去和这些学生交往交流,让他更深入地接触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学生的口中了解到小学的特点,从而让儿童能从心理上做好准备,对小学生活更为向往。(5)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是对孩子最了解的人,也必然是孩子模仿学习的重要榜样。因此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示范性的重要作用,对孩子的兴趣进行积极挖掘,让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融入。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以积极的热情探索知识的海洋并进行实践。在小学阶段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的学习任务也明显会比幼儿园更重。为让孩子对小学生活更为适应,家长要在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幼儿做好榜样。比如,小学要求儿童可以大量阅读,并尝试做好阅读笔记,那么在家庭中,家长便可以带领孩子进行阅读,鼓励孩子和自己一样做阅读笔记,让他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来完成笔记。此外,小学生活要求儿童早起不赖床,在不生病等前提下应该每天都前往学校上学。家长便可以在作息时间等方面为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也能改正不想上学等错误观念,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最后,小学要求儿童可以实现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的同步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带领孩子培养热爱运动的好习惯,让孩子每日或每周定期地进行跳绳、打球、踢毽子等的运动,使其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体育课。(6)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各项表现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要对幼小衔接中孩子的表现多加关怀及关注。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实际身心状态及时关注,对其情绪进行观察,针对性地尝试协助孩子处理内心的困惑。比如,在幼小衔接的阶段中,一些儿童会因对小学生活的不了解而出现分离焦虑和恐惧,他们可能会出现不想离开幼儿园,哭闹着不愿意去上学的状况。家长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加以疏导,尽快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的恐惧。其次,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关注,如果发现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要尽快帮助孩子纠正,让孩子可以顺利地实现过渡,为其小学的生活及学习打好基础。比如,有些孩子在刚进入小学的时候做作业不专心,喜欢一边玩玩具一边做作业,家长就要在其形成习惯前加以纠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4.结语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家长对此充分关注。在现阶段,幼小衔接阶段内的家庭教育效果不佳,家长存在不能对小学、幼儿园的差异进行正确区分,也不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等不足。为改变此类状况,家长应改变观念,积极学习幼小衔接中和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而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也需要对家长做好指导,以家校合作为本,让家庭教育更好地开展起来,让儿童更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时期。
参考文献
[1]高小淼,边玉洁.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准备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1).
关键词 家庭教育方式 学习习惯 培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50-0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能感触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习惯形成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专制型
专制型家长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导致孩子没有自觉性、自信心,缺乏创造力,学习也是在家长的压力下完成的,没有成功感和幸福感。
2.民主型
民主型家庭中,家长是孩子的朋友,他们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经常给孩子表扬和鼓励。民主型家长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家长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此外,民主的家长还喜欢创造许多交流的机会,并营造欢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性、自信心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溺爱型
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无原则的满足,他们在家中包揽了孩子的各种生活琐事,生活和学习上不让孩子受一丁点的委屈,甚至学习任务都是家长包办代替的,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机会,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长此以往,就养成了懒散、拖沓和学习不刻苦的习惯。
4.忽视冷漠型
忽视冷漠型的家长教育目的不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冷淡,缺乏教育孩子的热情,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信心,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价值,不关心孩子的成长。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力,学习自觉性差。
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观上有利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正确了,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会使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否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以下的学习习惯:
1.倾听,即能听懂学习内容,听明白学习要求,学习时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2.思考,即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
3.作业,即能及时自觉完成各科作业,不拖沓,正确率高。
4.读书,即喜爱读各种书籍,并能自觉及时做读书笔记,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爱护各类书籍。
5.提问,即能在学习过程中,在思考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疑问,大胆与人交流。
6.复习整理,即上完一课或一周结束后,要对课本、课堂笔记、学习心得日记等进行整理,回顾所学知识,质疑解难,澄清模糊概念。
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所以,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甚至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切实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如何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1.要从细小的环节开始,连续不间断。要想培养好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只有细节做到了,并且经过重复或练习才能形成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
2.习惯形成的过程需要兴趣的驱动。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内驱力,促进好习惯的形成。
3.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要经常把“你一定能行”“你一定能做好!”“你非常聪明!”等等这些使人奋发的语言化为家长或教师唱给孩子听的美丽歌谣,让学生在美妙歌谣声中萌发自信,潜生出学习的。
4.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指令。一些空洞的说教不能起到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对学习的茫然和恐惧。我们强调老师给学生以具体实在的指令信息,比如,“你很善于倾听”“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你的字写得很工整”“你把话说得很明白”“回答很准确,说明你认真听讲了”“你的发言很精彩”等等,这样的评价,既让发言的学生知道了正确与否,也让其他同学听后明白如何学习。
5.给孩子独立学习的空间。家长陪同孩子做作业,会滋长孩子的依赖性心理,也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不是说过后不检查、不评讲,事后的奖罚恰恰也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之一。
6.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愉快的情绪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保障。当我们在做某种事非常快乐时,没有理由做不好。一天如此,一生也是如此。
7.加强家校联系,构筑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畅通渠道。
首先聆听了山师大博士生导师王美芳教授的《幼儿发展问题成因及分析》的精彩讲座,其中多是涉及幼儿发展问题,如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幼儿园适应问题、幼儿说谎问题等等。其中幼儿的内化问题是指向于自身或内部的问题,表现为情感或认知上的烦恼、压力。包括焦虑、退缩、体诉三种类型。焦虑又包括分离焦虑,躯体伤害焦虑,社交焦虑三种类型。退缩是一种社交行为问题。具体表现:避免与别人目光交流,行为与年龄不同,不能和别人说话,不能和别人一起活动等。还有体诉,它是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身体的症状,即无生理或医学原因而出现的身体问题。体诉出现的情况:父母顾不上孩子、与父母分离、家庭冲突特别是婚姻冲突、不想上幼儿园、在幼儿园挨批评。王教授说,这些都与儿童自身的气质特点有很大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在出生时就有差距,是很难改变的,但有的问题是随着孩子的发育可以解决的!外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幼儿的多动与攻击行为。其中王教授重点讲解了多动症儿童形成的原因,以及攻击的代替办法。同时王教授还讲解了幼儿在幼儿园的适应问题,分析了孩子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集体生活,心理压力大等等。在分析原因的同时,王教授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非常富有指导作用。最后王教授讲了
幼儿的说谎问题。幼儿的说谎与成人的说谎不是一回事,是因为孩子有时还不能把想象中的事物和真实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因而常常把想象当做现实。教师和父母应耐心的说明情况,帮助孩子逐步分清想象与现实。幼儿的说谎,有时只是一种“托词”,幼儿常常会用这种“托词”对付成人的各种要求,以满足自己的一时之需。在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重点以行为训练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其中王教授重点讲解了正强化方法的使用。
其次潍坊学院曲振国教授的《家长沙龙的组织形式和现场观摩课》的报告,曲教授首先给我们讲了家长课堂的开设目的以及对教师的意义。曲教授认为家长课堂的开设对我们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他要求教师要具有以下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基础,我们往往过高的估计了这类知识。
2、 社会文化知识:宽阔的社会文化知识时做好老师的重要条件。
3、 实践性知识:来自于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智慧。
4、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做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知识结构具备了,还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同时我们要认清家长课程开设的作用——促进四个和谐:(!)促进亲子和谐。(促进家庭和谐,包括教师自己的家庭。)(2)促进师生和谐帮助家长就是帮助自己(3)促进家校和谐
帮助家长了解教育,从而理解学校、理解老师。(4)促进社会和谐有家庭和谐才会有社会和谐,我们对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都负有责任。曲教授说家长学校是基础教育,是沟通家长与学校的重要桥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在这里,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1)学习者:教师首先应当谦虚,在对待每一个孩子方面,每个家长都是专家,至少比你更了解孩子。(2)研究者:抱着研究者的心态,研究家长,研究孩子,教师都是教育家,只要把研究付诸行动。(3)帮助者:起到帮助者的作用,帮助家长处理好有关孩子相关的事情,包括家庭的事情。(4)朋友:与家长交朋友,才能更好的赢得家长的信任。(5)专家:最后才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我们不是全才,但我们愿意研究,我们更客观。最后曲教授给我们讲了该如何组织家长课堂:第一步:课前准备。第二步:课堂导入。第三步:观看光盘。第四步:开始讨论。第五步:总结。家长学校的开课形式单一,曲教授为我们今后的开课指明了方向。
12月9日听了中科院婚姻专家陈一筠教授《现代婚姻何处去及解读青春密码,疏导早恋情结>>的报告。陈教授首先给我们讲了现代婚姻的演变趋势,以及动荡的原因。重点讲了经济环境对婚姻的影响:(1)经济观念的改变。(2)居住环境的改变。(3)人口环境的影响.(4)人均寿命的延长。陈教授着重给我们讲解了该如何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及青春期教育的作用。有利于青春期身体健康、排解烦恼、激励学习进步,提高自尊心。面对孩子的早恋问题,家长,老师要筑起三道防火墙:(1)教师、家长不赞成,反对,禁止“早恋”。(2)讲解避孕以及如何避孕的方法(在家中讲)。(3)讲解三个月终止妊娠(在家中讲)。青春期教育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陈教授为我们解放了思想,开拓了思路。 (1)
家庭教育培训总结相关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接着赵忠心教授的《家庭教育论》的报告,赵教授主要讲解了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发展中的问题。虽然不是富有条理的讲解知识,但赵教授教给了我们辩证的看待为题的思想,这是让我们受益匪浅之处。
听了唐玉萍教授关于《儿童营养和保健>>的讲座,唐教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健康含义:它包括个人健康、家庭健康、社会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及卫生服务。同时唐教授还给我们讲了营养学基本知识和概念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同时讲解了目前我国儿童的营养健康现状:
(1)营养过剩、体力下降,(2)营养缺乏比较明显。最后唐教授全面分析了幼儿的营养与保健、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膳食、学龄儿童的营养和膳食、青春期营养和膳食。
听了孔萍教授的《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孔教授通过李某某的个案分析。重点提出了以下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一、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1.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能懂才教,孩子的教育要等其心智发育成熟后再教。二、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感觉统合训练、大肌肉运动能力:走、滚、跑、跳、投等、精细运动能力:眼动训练:视觉追踪训练、手指操作能力:折纸、夹豆等,视动协调训练:拍球、跳绳、抛接球,动作协调能力:听动协调训练:抢椅子、丢手帕等,触觉训练,本体感驯练:荡秋千、丢沙包等。三、 社会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四、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一)注意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修复孩子的自然学习特质、补偿孩子的玩耍和游戏;学习的时间要控制在年龄水平;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大自然。(二)视知觉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提供丰富的视觉学习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不断地观察,学会基本的观察是发展孩子视知觉能力的好方法。(三)听知觉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1) 训练听觉分辨力,(2)训练听觉记忆力 。听了孔教授的课让我们有更多的方法来指导班级中孩子所出现的问题。
最后,听了钱志亮教授的《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及对策》。其主要原因为:
一、父母责任:
先天遗传问题——天资不足,成长环境不利——家境影响,家庭学习氛围——处境不利,父母教养方式——宽严失度,父母的期望值——期望不当。
二、发展异常
早期发育受挫——失之毫厘,入学成熟水平——提前上学,智力发育不良——智力问题,早期发展失衡——异常发展,孩子心理冲突——情绪影响,认知技能失调——学习障碍,知觉能力问题——知觉偏常,行为自控障碍——不能自制
三、非智力因素
学习兴趣的问题——读书无用,学习动机的问题——漫无目的,学习习惯的问题——恶习已成,学习积极性问题——学习没劲,学习主动性问题——人事未尽,缺乏毅力的问题——不愿吃苦,不良个性的问题——同伴影响。
四、体制问题
教育价值扭曲——功利主义控制,人才选拔制度——重学历轻阅历,学习制度问题——高速度高效能,留级制度问题——取消差生留级,内容选择制度——重认知轻道德,评价制度问题——考试内容单一,教材遴选制度——结构层次不清,学习负担过重——“ 习得性无助 ”。
五、教学问题
教学模式问题——精英教育,评估方式简单——惟有考试,教师指导不力——方法不当,师生“八字相克”——课堂差异,所处班级环境——处境不利。
六、对待学业不良学生的态度
多些宽容,更多支持,更多安慰,更多理解。
以上是我对所有老师讲授内容的简略概括,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收获:
1、提高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准.从家庭教育培训起,就对我原有的家庭教育观和专业成长目标有了更大的丰富和提升。使我深切领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提高了家庭教育知识水平.深化了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加强了对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一些发展动态,了解到家庭教育新发展,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
3、家庭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平时忙于教学,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本次培训专家的讲座可谓: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学了之后确实获益匪浅。
4、在培训中提升完善自我。在培训期间我大量阅读家庭教育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认真摘录了几千字的笔记,并且针对市里的要求认真完成了测试任务,我相信,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理论淀积,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正是这次培训班的引领,让我养成了“边学边思,边思边悟”的习惯,让我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成长,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在这八天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和愉悦!
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使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素养,人格的魅力,离不开广博的知识,离不开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离不开民主、开放的管理能力,离不开探索、研究的精神;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自身成长就要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爱为动力。
总之,在市教育局精心安排和组织下,我充分把握这次机会,刻苦认真,自觉完成学习班交给的各项任务,按时参加每次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培训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继续学习,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提高个人素养,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不断探索,把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在教学中得以实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争取在新的课程改革工作中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2
家庭教育培训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