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青春期情绪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0:20: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青春期情绪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青春期情绪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崩漏;青春期功血;补肾调周法

[中图分类号] R711.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8-0112-02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青春期功血,是青春期女性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12~18岁之间,以无排卵型功血为主。如不及时诊治,易造成不同程度贫血,影响学习和生活,迁延至生育期,可因体内性激素水平长期紊乱,引起月经稀发、闭经、不孕症等[1]。因此,对于青春期功血患者采取积极正确治疗不容忽视,而探索建立规律月经周期方法则具有更为重要的临床意义。2010年3月~2011年10月予青春期功血患者血止后自拟滋阴汤+助阳汤序贯治疗调整月经周期,并与西药(雌、孕激素序贯治疗)进行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11~18岁,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初潮年龄、病程长短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

1.2.1诊断标准[2] 参考2001年《中药新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受试者均为未婚女性),制定青春期无排卵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 ① 经血无周期可循;② 经量或暴下如注,或漏下不止,或两者交替出现。西医诊断标准:① 病史:月经周期紊乱2个月以上;② 基础体温单相;③ B超监测无优势卵泡;④ 血性激素测定孕激素分泌始终处于基础水平。

1.2.2排除标准 所有病例经相关检查排除全身及血液系统疾病、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及妊娠并发症等,且就诊前3个月内接受过激素及其他特殊治疗者。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采用中药序贯治疗:月经周期第5天服用自拟滋阴汤加减。黄体期或月经周期第15天改服助黄汤,服至下次月经来潮,连服3个月经周期,然后停药观察3个月经周期。滋阴汤组成:当归、白芍、怀山药、干地黄、紫河车、菟丝子等;助黄汤组成:川断、山萸肉、怀山药、紫石英、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等。

1.3.2对照组 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月经周期第5天补佳乐l mg口服,每日1次,共21 d。服用补佳乐第11天,加服醋酸甲羟孕酮10 mg,共10天,连服3个月经周期,然后停药观察3个月经周期。

1.4 疗效判定

参照2001年《中药新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定内容,制定青春期功血远期疗效标准[2]:痊愈:停药3个月后,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正常;BBT双相,高温相不少于12 d。显效:停药3个月后,月经周期、经量基本正常,或经量较前减少1/3,但经期仍较长(8~10 d),BBT双相;有效:停药3个月后,月经周期、经量、经期较治疗前改善;无效:停药3个月后,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无改善或停药后即复发者。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 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药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3%;西药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3.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在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无排卵功血属于中医崩漏范畴。对青春期功血的认识和治疗中西医有相似之处。现代医学认为,正常月经周期的建立有赖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功能的正常。青春期少女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卵巢未能建立稳定的周期性调节反应。因此,患者大多属于无排卵功血。而出血仅仅是青春期功血的标象,卵巢不排卵才是疾病的本质。所以,促使卵巢排卵,建立规律月经周期是成功治疗青春期无排卵功血的关键所在。同样根据祖国医学肾主生殖理论,认为青春期少女正值生长发育阶段,肾气由未充转向充盛,天癸初至尚未成熟,冲任未能正常调摄,难以制约经血,导致崩中漏下。正如李东垣所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因此,对于青春期无排卵功血的治疗,祖国医学认为应补肾气、益冲任。

第2篇

作者简介:刘婷婷,女,籍贯:山东滕州 ,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青春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快速发展和发展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常常会出现一些情绪困扰,例如自卑、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处理好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对青少年的学习,甚至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青春期 ;不良情绪

青春期在人生中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使青少年从儿童的特征中脱离出来,变得成熟。青春期第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生理的变化。在青少年阶段,身体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一般青少年通常会在两三年内完成身体机能的生长发育,达到身体的成熟水平。但青春期更为重要和神秘的是心理的发展,在青春期,人的心理也得到尽快的发展。但是心理发展是一个平稳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对于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少年心理的快速发展以及发展的不成熟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青少年往往会出现一些情绪的困扰。

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

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认知、知我以及自我同一性都得到显著的提高。在认知方面,青少年的认知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青春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在脱离现实事物的情况下进行思考。从青少年期开始,人开始逐步掌握各种辩证逻辑思维的准则,一般到了高中阶段,主要思维系统开由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认知逻辑思维转变,辩证思维开始在思维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总的来讲,在青少年时期,“无论是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和自觉性都比童年期儿童提高了一大步”。在自我发展方面,青少年进入自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开始探索自己的主观世界,思想意识再次关注自我,使自我意识得到第二次的发展。青少年认知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其对自我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开始学会内省。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到达青春期后,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发展,自我意识也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虽然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提高,但是心理应对机能和监控机能都还没有达到完善水平,这时,青少年为了强调自我以及寻求自我关注,往往会采用一种消极的反抗态度,也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叛逆。这个时期的人们很有可能对父母的要求、学校的纪律和社会的规范采取拒绝的态度,否定以前认定的良好品质。这种消极反对很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的心理卫生问题。

其实,青春期也是一个负重期。青春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青少年的成长,主动的或被动的都会逐渐的承担一部分成人的工作。随着身体的成熟,青少年就会感受到必须要抛弃幼稚观念的压力,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但是其心理机能的不成熟,还不能使青少年很好的处理这些要求,从而这些要求会变成一种压力。

三、青春期的不良情绪

到达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对情绪的理解、表达和自我调节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青春期的发展和心理特点,促使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在现在的社会中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不良情绪有自卑感、焦虑、抑郁和孤独。

(一)青春期的自卑感

自卑感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萎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评价的重要体现[2]。青少年感到自卑感是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是相适应的,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这与青少年刚刚开始承担成人的责任与义务有关,在不少青少年的心里,他们时常会感受到他们在往成人的转变过程中还是存在欠缺,但是往往他们又不会承认这些,对外装坚强。这些都与青少年的自卑的特点有关的。

青少年的自卑感一般有以下特点:(1)自我评价过低,这是自卑的本质表现,表现在对自己的外貌或能力的评价过低。(2)概括化、泛化的特点。即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很容易泛化到其他的方面。比如说,一个女孩因为胖,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进而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薄弱。(3)敏感性与掩饰性[2]。这是青春期少年自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青少年往往会对自己的不足非常的敏感,青少年这些自卑的特点与其所处于的发展阶段有关。青春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这时候的人们再一次高度重视自我、强调自我。对自己有一个完美的要求,要是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他们对于完美要求的很高,只要出现一个不满意的地方,就很有可能对整体都不满意。为了达到对完美,他们就会对自己的缺点进行掩饰。整体来讲,青少年的自卑与其所处于的发展阶段有重要的联系。

(二)青春期的抑郁

上面有说到青春期的自卑,与青少年自卑相联系的还有抑郁,自卑常常是抑郁的表现,但是自卑又和抑郁不同。闷闷不乐、情绪低落是抑郁的普遍表现,青少年的抑郁还具有其典型的特点,例如故意回避熟人、人前情绪淡漠等特点。

(三)青春期的焦虑

焦虑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青春期常遇到的焦虑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至学习,青春期的少年一般都是在上学,为了满足自我和父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期望,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所以当考试或者测验来临时,青少年很容易产生焦虑。另一方面的焦虑是来至适应困难。青春期是一个发展的时期,人的身体和心理不段成长,青少年要适应这些成长,也要适应这些成长带来的社会要求和责任。同时,由于成长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在改变,例如学习环境的改变等,这些都需要青少年来适应。如果适应不良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四)青春期的孤独

在青春期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生活环境的改变,那就是升学。升学之后青少年面临的都是新的同学,新的面孔,以前在小学或者初中建立起来的朋友,到了高中,由于学校或班级的不同,也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这时候的人不再把很多的时间用来朋友的沟通,这样青少年这个阶段很容易就会出现孤独的情绪。

四、总结

上文中提到的这些不良情绪很有可能出现在青少年阶段,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同的人出现不良情绪的种类或时间多少也各有不同。青少年阶段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时候人的心理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可能会残留一生。所以应该及时的发现青少年不良的情绪状态,并且积极的予以疏导,帮助其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毕鸿雁 卫垌圻《考研心理学备考核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8

[2]陈树林《年龄和性别对青少年心理应付方式的影响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06

[3]David H. Barlow 《异常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07

[4]简.卢文格箸,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01

第3篇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结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第4篇

关注青春期女童教育的公益活动,让护舒宝品牌赢得了更多潜在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培育了众多新兴消费群,增强了护舒宝的品牌力量。

社会效益:

护舒宝将青春期健康教育和关爱传递到女童和她们的家庭,护舒宝一直参与其中的“心系女童”活动,已累计向10~18岁青春期女童及家庭免费发放宣教资料700多万份,组织流动课堂5万余场,发放粉红礼包1万份,建立教育实践基地156家,累计已使1200万户女童家庭直接受益,有利于青春期女童成长为更加自信的女性。 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女童在“女生第一课”玫瑰课堂宣读《致青春》。 女童家庭代表将“ 我的青想” 、“ 青春寄语” 、“ 我的18岁女儿” 等信件通过时光机邮寄给18岁的自己。

青春期是男孩、女孩人生很关键的一个时期,无论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相较男孩,女孩发育较早,青春期的到来让她们兴奋、惶恐和烦恼。这个阶段的生理教育和心理教育到底应该谁来做?

据了解,60%的青春期女孩的健康教育是通过妈妈来了解的。但当女孩向妈妈求解身体变化的疑问时,不少妈妈不知是否该回答或是怎样回答,有些甚至认为不需要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孩子会慢慢“无师自通”。而学校进行的相关教育,大部分停留在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上,而这远远不能涵盖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女孩青春期教育,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广州宝洁有限公司大中华区传播与公关部副总监郭琬苹在今年5月“放飞中国梦绽放女儿美”――“女生第一课”玫瑰课堂活动上对《商业价值》记者表示:“宝洁公司护舒宝品牌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不懈地为女性提供最贴心的关怀。帮助青春期女童健康快乐地度过人生的关键成长期,是护舒宝近年来在中国的关注重点。护舒宝希望通过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活动,使这一特殊时期的女童得到健康科学的引导,从容应对身体和身心的转换。并通过护舒宝品牌服务和社会责任的力量,将护舒宝关爱、呵护、自信健康的生活态度传递给每个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少女。” 关注青春期女童,CSR领域走入细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内外CSR实践越来越成熟和细分,企业所资助开展的CSR项目也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如关注青春期女童、培育体育人才、关注弱视儿童、关心儿童安全出行等更细致和更专业的领域。

青春期是女性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女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极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如独立性增强、情绪波动较大等。当她们遇到不开心的事,并不能妥善的进行自我情绪管理。有调研数据显示:48%的初一女生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向父母倾诉;初二,这个比例下降到20%,而初三女生愿意向父母倾诉的比例下降至8%;另有部分学生选择藏在心里、发脾气和摔东西等方式释放不良情绪。

所以,在女童青春期开展适度的教育是必要的,对女童自身的引导,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身心转折的变化,更好地处理自己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对其家庭成员开展教育,指导他们应给予女童适当的关怀,帮助她们平稳地度过这个时期,建立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如若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女童对未来人生规划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关爱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除了依托学校和政府的力量之外,还迫切需要企业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参与。护舒宝选择从关注青春期女童入手,是一项与企业使命和价值观相一致的CSR实践,是一项与其产品和服务协同配合的公益事业。所以开展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活动,成为护舒宝CSR实践的自然之选。女孩及家长会放下顾虑,学校和政府会大力支持,而护舒宝公司里的专家及员工,也更愿意分享他们专业的知识,更有热情去做志愿者。

研究表明,同伴教育是学校青春期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是由具有相同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巧的教育形式。青少年常常感到同伴教育者比成年教育者更可信,而且也更愿意参与由同伴教育者主持的相关课程和活动。“我们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女孩们的一个大姐姐, 她们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都比较方便的开口提问。” 郭琬苹说。“另外,我们还会聘请有经验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为女孩们提供讲解和咨询。” 合作搭建关爱女童资源平台

护舒宝在开展关爱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工作时,充分借助了政府和NGO的力量。护舒宝自2009年项目伊始,便以活动协办方的身份,携手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启动“心系女童”青春期家庭教育活动。

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为了更好地关爱青春期女童,关注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促进女童健康成长,自2009年启动了“心系女童”活动,确立了5年规划及教育框架,成立专家委员会,并在全国重点城市建立青春期家庭教育基地,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搭建了一个关爱女童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源平台。5年来,组委会坚持面向广大女童及家庭,免费发放《青春期女童家庭教育》知识手册,推出女生悄悄话卡和关爱卡,建立青春角,赠送“粉红礼包”,开展全国“美女孩”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既是对青春期家庭教育的促进,又为企业及社会各界支持青春期教育活动搭建了平台。

在合作中,护舒宝为青春期女童提供相关的产品资源和教育服务等内容。他们知道女童需要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跟女童做有效的沟通,并可以在情感关怀方面对女童进行心理教育的辅导。

第5篇

13岁的佳佳刚上初中一年级,近来不知怎的,突然变得越来越爱漂亮,还总觉得自己胖,吵着说要减肥,不肯吃饭。佳佳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同事诉苦:13岁的孩子正在长身体,怎么能不吃饭?更何况,这孩子一点都不胖!

小刚妈妈近来一筹莫展。儿子15岁,近一年来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嫌妈妈唠叨,嫌爸爸不理解自己,觉得外面的人都比家里人好。妈妈很伤心,以前儿子和她特别亲,什么心里话都跟她讲,怎么突然变了?

婷婷妈妈最近更是忧心忡忡,因为她无意中发现15岁的女儿和同班一位男生特别要好,似乎有早恋迹象!婷婷妈妈很着急,但又不敢“轻举妄动”,唯恐事情处理得不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医生的话:青春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时期之一,是人体从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是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同时,青春期也是事情最多、变化最大、孩子们心理最脆弱的时期。家长、老师和社会应当以最大的耐心和宽容,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特点:生理渐成熟,心理仍幼稚

青春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时期之一,是人体从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是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一点,一般10~12岁就进入这个阶段,男孩的青春期一般要比女孩晚2~3年。

除生理发育外,青春期也是性心理走向成熟的开始。女孩子更爱漂亮了,男孩子也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了;男孩女孩都很关注异性是怎么评价自己的,都有希望跟异往的愿望。在初中的时候,男生和男生玩得多,女生和女生玩得多。但到了高中,大家都会用一种探索的眼光去看异性了,男孩女孩都显得比较敏感和脆弱,一方面非常渴望对方接近自己,另一方面又怕被别人知道。还有些女孩子非常爱漂亮,很注重自己的形象,怕胖,不愿意吃东西。从表面上看,她似乎有厌食症的倾向。但若仔细询问,我们会发现,她并不是厌食症,而是太关注别人,特别是异性对自己的看法和对自己形象的评价。她没有和异性有深入的交流,并不知道男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只是缺乏自信,想当然地认为“越瘦越美”,于是就不愿意吃东西。

对策:特殊时期,特殊对待

孩子的心理发育(包括个性特点)分3个阶段:开始的时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接下来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后回过头来看,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青春期,基本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

青春期的孩子常被一系列的问题困扰,比如我是谁,我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成年人呢,别人喜欢我吗,我是一个有能力把所有事情都做好的人吗……同时,孩子在发育的时候,情绪波动比较大――要么情绪非常好,要么情绪非常不好。随着社会交往范围从家庭拓展到社会,他们的情感反应更加具有社会性,对独立性的要求也更明显。然而,由于该年龄段的孩子很少经历挫折,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对别人意见的接纳能力,还没有达到成人的娴熟程度,故更容易出现挫败感。此外,青春期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和原来不一样了。小时候,一般爸爸妈妈说什么、老师讲什么,孩子们都是百分百接受的。到了青春期,孩子们的思辨能力增强了,接受方方面面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会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这时候,如果老师和家长不改变同孩子的沟通方式的话,就有可能会产生很大的误解。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大家必须认识到,青春期是一个生理规律,在这个时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的东西,只要过了这个时期,一切都会变好的。其次,要重视青春期的性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说教式的。比如说,孩子喜欢上了一个异性,正常吗?正常。但问题是,恋爱的时机不对。在错误的时间,即使做了一件可能对的事情,结果可能还是错的。青春期的孩子个性不稳定,一旦失恋,会变得非常抑郁。因此,若爱情开始萌芽,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呵护这种感情,适时引导他们,不要让他们太快地专注于某人,建议他们不妨等到进入大学、更加成熟以后,再固定在某一异性身上,开始他们的恋爱。

专家简介

肖泽萍

第6篇

为进一步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更好地促进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有效沟通”这座桥梁, 7月24日上午,梅荆二社区团委联合妇联,邀请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郭霞老师,在社区活动室内开展《家有青春期孩子—系列之亲子沟通》专题讲座,30多名家长和青少年参加讲座。

郭霞老师扎根中学一线教学工作20多年,有丰富的青少年教育经验。此次讲座分了解青春期、父母只能变化、实战演练三个部分,通过身边案例及切身体验发现并觉察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变化,了解家庭教育管理示范中的职能转换,关注并理解孩子的情绪,运用“五步走”亲子沟通法,帮助家庭成员消除两代甚至三代沟通的障碍,疏导情绪,帮助孩子自我成长。

通过听讲和活动互动,家长和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当情绪的主人,遇事做好沟通工作,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第7篇

关键词: 性教育; 孤残儿童; 小组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5)04000506

20世纪80年代,国外教育界人士来沪访问,与上海的同行们交流时就曾预言,随着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有三大青少年问题必定会挑战教育界,即自杀、吸毒和性教育。如今,预言不幸都被言中,而近些年媒体频频曝光的女童遭受害事件,让青少年性教育问题更为引人关注。应该说,随着我国儿童福利和保护政策逐步整体推进,政府和社会日益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安全、发展、参与等问题,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研究的成果在逐渐增多,诸多教育学家、社会学家针对如何开展学校青春期性教育以及青春期性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众多的文献都只是涉及正常且没有障碍性的适龄儿童,对于福利院孤残儿童的相关研究则没有进一步涉及。在社会和学校开始关注女生青春期性教育时,仍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她们便是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女生。本文提出了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小组活动的方式,对孤残女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主张。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正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年龄范围在14~18岁,她们的共同特征为无父无母且长期居住在福利院,大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残障。正值青春期,她们面临的生理、心理上的困难要远高于普通女生。青少年健康行为模式与正确观念的形成与否,其重要因素就在于家庭性教育的质量,家庭是性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永恒的课堂,而儿童福利院的女生则由于常年生活在机构这个特殊环境里,在成长的关键时刻缺少家庭教育与关爱,因此很容易忽略自身的发展。研究者于2011年至2013年在上海市E儿童福利院进行了将近3年的专业实习和调研,其中2012年3月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对某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女生进行了3个月的青春期性教育小组活动,并对效果进行了评估,同时反思小组工作方法在孤残儿童青春期性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中针对青春期性教育开展的小组内容,既包含狭义的概念即生理器官的知识教育,还包括广义的性价值观、性别认知以及涉及交际、文化层面的知识教育。

一、研究方法和评估工具

(一)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约翰・埃里奥特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本文的行动研究就是对小组社会工作在孤残女生性教育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海伦・诺森(Helen Northern)将小组工作定义为社会工作实践,将小组既当作过程也当作手段,它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应付生存环境的能力。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

青春期性教育小组依据三个步骤开展活动。第一,制定计划。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组员的需求进行评估、调查和访谈,而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小组计划。第二步,实施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地调整和补充。整个小组的过程分为8个节次,每次结束后都有简单评估,根据小组进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调整计划。按计划操作的过程中, 要运用观察、问卷、开座谈会等方法, 深入调查, 掌握大量实际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 然后从中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全面总结评估。小组结束后,进行数据评估、总结和反思。根据实施过程中的数据或者详细的记录和观察,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总结。在总结评价时, 充分肯定已取得的成绩, 找出存在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评价计划和实施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工作, 这有利于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为下一步的研究梳理思路。

(二)评估工具:初中女生青春期性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和团体满意度评估量表

Tolman青春期女性性教育模型根据社会生态学发展理论,提出了四种情境,分别为:生理方面、价值观方面、社会关系方面、文化政治方面。根据该理论模型,研究者自制了女生青春期性教育前后测量表,分别从生理知识、性价值观、性别认知、自我保护、情绪感知与控制、异往、同往七个方面进行测量,以此考察在小组活动前后组员是否有显著差异。

为了获知组员在每次小组活动后是否达到预计目标,采用团体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检测,采取每节小组活动结束后组员打分的形式进行。分值维度从1~10逐次递增。量表围绕小组活动过程共分为九个指标,依次为:表达看法、喜欢活动、学会关怀、自我了解、信心增强、与人分享、活动有意义、坦诚信任、带领方式。

二、小组工作的过程

(一)选择研究对象

上海儿童E福利院是上海市民政局下属的一家事业单位,也是上海市政府举办的一所儿童福利慈善机构,目前在院的18岁以下儿童有700余人,工作人员300余名。该院的社会工作部和家庭寄养部设有专职的社会工作岗位,每年接收上海市重点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也定期向社会招收专业社会工作者。根据对该院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的访谈资料获知,目前院中收住的儿童90%以上都患有先天疾病,有不同程度的残障,或肢障或智障,这也恰恰是被遗弃的主要原因。福利院中的儿童性别比例,目前仍然以女孩居多,但是男女的性别比例近些年有些变化,曾经因为国内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偏远的农村和小城镇B超筛选儿童性别的技术还不普及,女孩生下来后遭遗弃的非常多,因此福利院里的女孩比例一度达到80%以上。随着农村生育观念的变化,近10年来因为性别原因遭到遗弃的女孩比例在下降,病患成为遗弃的主要原因。

关于男女生的管理,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虽然实行男女生分层居住,即男生住一个楼层,女生住在另外一个楼层,但是男生、女生经常在熄灯之后互串寝室,这让福利院的社工督导以及众多老师十分担忧。此外,儿童福利院目前并没有为初中学生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这也使得众多初中女生对于青春期女生的生理、心理等变化一无所知。因此,福利院的社工部督导老师极力倡导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为这些女生开展小组工作活动,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性教育。

2011年至2013年期间,在儿童福利院社工部督导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研究人员针对青春期孤残女生进行性教育的小组活动一共开展了两期,不同之处在于组员的构成分别为“明显智障”和“无明显智障”,考虑到性教育活动中“智障群体”和“非智障群体”对于性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方式不同,这两个小组的活动内容在设计时也有非常清晰的区别。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无明显智障”的一组,另外一组 “明显智障”的讨论将另外论述。此次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由该儿童福利院社工督导老师推荐,通过需求评估问卷和一对一访谈选择出适合的8名组员。 表1是组员的基本信息。所有组员均处于青春期,15~19岁,8位组员中4位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残障,其他4位中的A虽没有肢体残障,但有白化病,另外3位外表看不出明显的残障。所有这8人在前期访谈中并无明显智障,而且愿意报名参加此类性教育小组活动,并口头承诺愿意配合遵守小组活动期间的纪律和秩序,因此青春期性教育小组的所有参与对象在理解、认知等方面均无重大问题。

(二)开展小组活动

针对孤残女生青春期性教育而展开的“女生我最大”小组从2012年3月开始至2012年6月结束,持续三个月。活动的目标在于:第一,培养福利院青春期女生正确的性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第二,使福利院青春期女生通过小组活动丰富的形式,从生理、心理等多方面了解自身;第三,培养福利院青春期女生自我保护意识,懂得自尊、自怜和自爱。

小组活动共分8次,每两节一个主题。小组第一节为组员见面会,主要通过认识游戏、规章制定等让组员了解小组的整个规划和进程以及让组员明白参加小组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加强组员之间的熟悉度。小组第二、三节为第一板块即生理知识和性价值观,主要介绍女性生理基本特征、女生青春期特点、女生生理方面的自我保护。小组第四、五节为第二板块即青春期情绪倾向、敏感话题的探讨,主要介绍青春期情绪的多样性、如何控制多变的情绪、女生青春期情绪的独特性、如何有效的进行情绪控制等。第六、七节为人际交往沟通板块即主要向组员介绍如何处理同性、异性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在与异性相处过程中的自我保护、女生如何进行有技巧的拒绝等。小组第八节为小组毕业会,主要是带领组员回顾前7节小组的主要内容,并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

三、小组工作结果评估

(一)女生青春期性教育量表前后测结果分析及原因

为了考察小组教育活动的效果,研究者自制了女生青春期性教育前后测量表,分别从生理知识、性价值观、性别认知、自我保护、情绪感知与控制、异往、同往等七个方面进行测量,以此考察在小组活动前后组员是否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女生青春期性教育小组在生理知识、自我保护、情绪感知与控制、异往、同往五个方面前后有显著变化,但在性价值观以及性别认知两个模块上小组活动前后无显著差异。

该小组前后测数据经过SPSS170软件PAIRED SAMPLE T-TEST测试后,得到以下结果(见表2)。该表前后测均值为8位组员各模块分数总和的均值。

表2中,生理知识模块sig=0000

性价值观模块sig=0090>005,即前后测得分均值无显著差异。说明组员在8节女生青春期性教育小组活动后,在价值观方面对性的理解还有所欠缺。大部分组员在前测问卷中普遍认为性是神秘且令人感到羞耻的。在经过8节小组活动后有2位组员的后测分数表明,她们越发认为性让人感到不安和羞愧。为什么对性知识的了解越多,有时会适得其反呢?这是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性别认知模块sig=0235>005,即前后测得分均值无显著差异。说明组员在8节女生青春期性教育小组活动后,对于女性身份的认同感并没有增加。相反,在数据统计时,某女生在“我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这一选项上选择不确定。

自我保护模块sig=0010

情绪感知与控制模块sig=0005

异往模块sig=0001

同往模块sig=0005

总体而言,通过女生青春期性教育小组活动,组员在这七个维度上的前后变化还是较为明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实际操作与原设想有所出入的情况。

(二)小组工作结果评估:小组满意度调查表分析

小组满意度量表旨在评估组员对小组活动过程、自我发展过程、团队建设过程等指标的满意程度。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第一,小组过程的满意度呈现波动状态,在第三次小组活动时,组员的满意度有所下降,之后又稳步提高;第二,组员普遍在第一、二节时,满意度较高,之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并且在第三和第四两节中,个别组员的满意度仅维持在3分左右;第三,从整体情况而言,组员对小组活动的满意度在中等水平左右,个别组员的满意度在中下水平。

表4团体活动过程的满意度调查结果(2),是8个样本中的每个人对小组五节活动过程的满意度平均值。从表4中的数据发现:第一,小组过程的满意度呈现波动状态,在第三次小组活动时,组员的满意度有所下降,之后又稳步提高;第二,组员普遍在第一、二节时,满意度较高,之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并且在第三和第四两节中,个别组员的满意度仅维持在3分左右;第三,从整体情况而言,组员对小组活动的满意度在中等水平左右,个别组员的满意度在中下水平。

四、建议

一般而言,青春期性教育是在学校以讲座或者上课的方式进行,而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达到青春期性教育目的的还较少见。通过这次小组活动,发现运用小组工作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优点在于:第一,通过需求评估充分考虑组员的要求,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各方面、各模块的小组设计;第二,小组可以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并且根据每个组员在小组中的表现,控制小组进程;第三,青春期性教育所涉及的内容、话题都较为敏感,如果人数众多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尴尬或者不舒适,因而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性教育最为合适恰当。

同时,开展小组活动也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在小组过程中,需要对组员进行“情绪控制”,并将“情绪控制”的练习设计到小组活动内容中。由于儿童福利院的特殊的成长环境,福利院的女生较为敏感多疑,甚至一句话也会引起重大矛盾。第一次和第二次小组活动后,组员之间相互熟悉后,进一步的持续相处出现了问题,这直接导致小组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如在第三次小组活动的间隙,组员因为意见的不合而产生矛盾,继而产生口角或者肢体的冲突,甚至动手打倒了小组活动的组织老师,以至于小组暂时中断,无法继续下去,这在小组活动的满意度中也有体现。尽管小组活动组织者也曾提前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对每个组员有接触和了解,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难以控制的意外局面。组员的情绪对青春期性教育小组的顺利开展有直接影响,对于小组活动的完整性、连续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小组活动开展前,对活动参与群体的特殊性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熟悉,尽可能设想不利的情况。

第二,在对女生进行性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对男生开展小组活动进行性教育。儿童福利院女生自我性别认同感较低。福利院的女生普遍对自己是女性感到自卑,认为自己由于是女孩所以在年幼时遭到父母的抛弃,并且正因为自己是女生,所以在福利院经常受到男生的欺负。因此,对女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同时,也要推进孤残男生青春期性教育工作。在为女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小组活动时发现,福利院的男生也同样需要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普及,因为男生长期处于一个缺乏自由且相对封闭的环境,很容易导致心理的不健康,而福利院的女生由于缺乏一定的性知识,很容易被男生利用,从而发生严重的后果。因此福利院可以同时开展两项青春期性教育小组活动,并且予以常规化,可以让曾经参加过性教育小组的男生或女生担当社工策划,开展相应的小组活动。

[1]崔彬彬.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9.

[2]冯元,彭华民.近十年流浪儿童救助困境及对策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25―31.

[3]李桂芝.浅谈“行动研究法”[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报,2002(2):60―63.

[4]何洁云.社会工作实践――小组工作[M].香港:香港理工大学,2002:89.

第8篇

关键词:家长教养方式 青春期逆反

一、问题提出

青春期逆反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受到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很多研究对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逆反的影响因素,逆反的应对等进行探索。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人们心理成熟的关键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1。此时,他们会遇到各种成长的心理困惑,表现出各种防御行为,逆反心理就是其中一种2。

现代教育报(2016年3月30日)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自我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等等,现代教育报(2016年9月12日)讲到温暖的家庭正能量对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周国平讲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在给孩子打生命的底色,二在让孩子健康成长。

叶一舵 白丽英(2002)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李宏亮(2010)研究表明,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少儿的个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与和谐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家长对少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最主要的预测因素,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自主程度越低,其逆反心理就越强烈。那么,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青春期逆反是否有影响?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青春期逆反界定

丁淑婧等3从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逆反心理的理论及其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的访谈,结合文献对逆反心理种类和表现的介绍,将青春期逆反心理定义为: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本研究中采用丁淑婧等将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定义: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本研究从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三个维度测量。

(二)家长教养方式界定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Frances(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川沙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变化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曾琦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形象,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陈陈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王志梅(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王数青(2006)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候东辉(2008)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青少年的态度以及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研究者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也有很多维度,比如情感温暖一敌意和依恋一干涉两个维度;爱一敌意和自主一控制两个维度。

本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界定为在父母教育、抚养子女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对子女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取黄希庭研究中理解交流和控制干涉两个维度来了解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三、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对象: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

五、研究过程

(一)被试

采取整年级取样法,选取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统计样本159名。

(二)工具

1、青春期逆反心理问卷

本量表该得到 Donnell 等关于逆反心理产生模型的支持。采用里克特 5点积分的形式,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记 1-5 分,本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认知逆反7个条目、情绪逆反8个条目、行为逆反5个条目。

2、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

借鉴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的《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问卷题目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点记分法进行评定。问卷中的初中生亲子关系主要由理解交流、控制干涉、尊重喜爱、耐心宽容四个因子构成。该问卷关注于亲子关系质量,可检测初中生亲子关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选取理解交流、控制干涉两个因子,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Excell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19.0进行管理和分析。

六、研究结果

为了考察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对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的影响,采用相关的统计方法,结果见表一。

(一)理解交流与逆反各维度

1、 理解交流与认知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2、 理解交流与情绪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3、 理解交流与行为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4、 理解交流与逆反总体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

(二)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

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无显著相关。

七、研究讨论

(一)理解交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生青春期学生逆反有重要影响,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越能理解交流孩子越不易逆反,家长的理解交流可以降低孩子各个维度的逆反: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

家庭教育理论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中学生从一个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社会角色要求的、被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社会人,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的榜样,中学生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中学生学会了社会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

以往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七个人格维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某些人格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作用。王中会研究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父母采取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不仅直接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而且也会对内、外倾、责任和独立等人格特征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

那么,家长理解交流的教养方式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到学生青春期逆反,是否通过了学生人格的中介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控制干涉的作用

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家长教养方式中的控制干涉因子对学生青春期逆反并未呈F显著相关。值得探讨,在已有研究中,在中国的文化里,子女对父母的严格会解读为关心,相对于忽视,严格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对家长的控制干涉有着怎样的感知和解读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知的。

八、研究结论

家长的教养方式中理解交流因子和孩子青春期逆反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交流将有助于降低孩子青春期的逆反。

参考文献:

[1]李荐中.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发生率与健康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6,1

[2]肖姝琦. 初二年级学生自主性两方面对逆反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2014.6:10-12

[3]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李重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怀化学院学报,2006

[5]王维勋.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5

[6]赵正铭.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第9篇

为了弄清事情的原由,我走访了小刘的家长。小刘父亲在外进修,小刘母亲对小刘的变化也有所觉察,他母亲说:‘小刘自从上了初二,就好像变了个人,常动不动发脾气。一次看电视,他小姨说了他两句,等他小姨走出房间,他把门用力一摔,继续看电视。有一段时间他不理小姨。连小姨做的饭也不吃。暑假里,他父亲带他去理发,由于理发师没理好:他还大哭了一场,说不活了。现在,我也正为教育孩子发愁,看着孩子成绩下滑,我也很担心,但又不敢说重了,怕说多了,让孩子烦。’

回到学校后,我又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打了电话,还向小刘的朋友、邻居询问了一些情况。他们说的情况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孩子的父亲在外学习期间,与一个女孩接触甚密。暑假期间,小刘母亲从其手机中看到一些短信息很亲昵。于是小刘父母还大吵了一场。暑假结束了,小刘父亲继续学习去了,他母亲在家里很不安,常流露出对家庭的担心,不时在电脑中寻找小刘父亲认识的女孩的照片……

我把小刘的情况说给其他教师听,大家也都遇到过一些优秀学生成绩下降的案例,特别是初一进入初二,一些学生往往突然变得大不相同,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但如何做,大家的建议却还是让我觉得心里没底。”

大庆 王老师

仔细思考这位老师提供的信息,我认为他应该注重孩子身上的两个问题:第一是青春期的到来,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这些变化?另一个是如何结合家庭,一起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教师应该明白,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就悄悄地进入了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孩子与小学时相比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有变化。进入初中后,一些学生的身体开始发育,第二性征也逐渐明显。生理的变化,会带来心理的变化,许多心理学家对此时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如霍尔用“暴风骤雨”来形容青春期,认为青春期在本质上是动荡的,充满了种种矛盾和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发展到青春期,就进入了心理发展的生殖期,望的焦点转向异性成员,他们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建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同伴,考虑建立长期稳固的性关系。斯普兰格用“第二次诞生”来形容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点。还有心理学家把青少年期的意义称为“心理性断乳”,并认为这种断乳是痛苦的,因为要改变许多原有的习惯,因此会带来一时的激动与混乱……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他们希望自己做决定,但往往受到教师或父母的过度关心。因而,会出现与教师或父母的冲突,有时甚至表现出“逆反心理”。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在布置作业时,强调学生按格式或按时间交,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偏偏没有按你的要求去做,让你批评也不是,不批评也不是。从学生家长处得到的消息也是,以前与孩子出门时,手拉手,孩子会很高兴,但进入初中后,孩子与你拉手上街会显得不自在。在学校和家里,孩子最怕大人唠叨,有时,一看唠叨,就捂着耳朵,显得不耐烦。

其次,是家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安全的港湾,在孩子心目中是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的。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独生子女居多,再加上缺少与同伴玩耍与交流的机会,父母就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些年来,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我国,离婚率都大辐上升。大量研究证明,父母间的争吵本身会对孩子造成极大伤害。戈特曼和卡茨研究发现,婚姻越不幸的夫妻,他们的孩子越可能承担更大的压力,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可能表现得就越消极。有些父母往往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有时还让孩子做判断、选择,孩子陷于一种两难境地。有些人还以孩子做婚姻的筹码,这样孩子就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这些矛盾似懂非懂,他们面对这样的痛苦抉择,只有以“烦躁”来应对。特别是以前本来一个和睦的家庭解体,孩子会顿时觉得失去从前拥有的安全感、幸福感、控制感,这样不仅会造成成绩下降,可能还会造成其他后果,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

按这样的分析,这位老师该怎样去帮助学生小刘呢?笔者认为要教育好这个孩子,必须与家庭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