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外英语教育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0:20: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外英语教育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外英语教育专业

第1篇

随着英语重要性及英语学习人数的激增,我国对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 这就使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更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各高等院校除了加强本校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外,还纷纷聘请外籍教师,并且数量与日俱增。

一、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㈠文化冲突:不了解中国的英语教学;不了解中国学生学习;与学生交流互动不足;对中国教学环境不适应。

㈡教学动机:相当一部分外籍英语教师来华前所学专业或所从事职业与语言学、教育学无任何联系,而是出于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在中国旅行、中国高校外籍教师薪资水平高等原因选择在中国高校教学英语。

㈢教学方法:部分外籍英语专业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过度使用游戏、表演等教学方法。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其教学过程中不参照固定教材;教学内容过于浅显,不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很多同学抱怨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反倒占用、浪费太多时间。不少同学反映,“外教”的课堂讲授有时显得杂乱,缺少系统性、严密性、逻辑性。

㈣教学资历:在学历分布中大部分的外籍英语专业教师仅具有本科学历,其次为文学硕士。所调查的外籍英语教师中仅有少数拥有博士学位,且其博士学位和英语教育没有关系。

㈤教学内容:许多外籍英语教师认为高校采购的教材陈旧、过时,不适于教学,因此他们经常抛开教材,使用从本国带来的参考资料供教学使用。由于没有固定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目的也不明确,上课又较随便,长久以往,很多同学不明确自己究竟在学什么,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而外籍英语教师则喜欢自由、随意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形成自身独立见解,因此往往忽略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基本不纠错、不纠音。这一期待与结果的差异往往让中国学生觉得在外籍英语教师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没有提高口语水平。

㈥教学管理:很多外籍英语教师对教学文件(包括学生成绩记录表、课堂日志、教案等)、考试须知、课堂管理须知、课外辅导、相互交流活动等都不太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系统的记录和确切的了解,缺乏与学生必要的课后交流与互动,其课程考试通常具有很大随意性,难以系统地考核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高校外籍教师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议

(一)对学校管理机构

1、建立外籍教师培训制度。对来华执教的外籍英语专业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进行上岗培训。由具有教学经验的中国英语专业教师对我国的教育体系、考试要求等做出详细的解释。利用已具备教师资格、且在中国已经从事数年的外籍教师自身资源解答新来教师的疑难问题。

2、建立外籍教师考核制度。教学负责人应对外籍英语专业教师所承担的课程提出具体要求,外籍教师以此为依据撰写课程计划,由负责人审核通过方可进行授课。对外教的授课效果通过。

3、建立外籍教师奖励制度。对教学效果好,教学投入的外籍英语专业教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学年应给予适当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4、加强管理。加强中外英语专业教师交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将外籍教师的管理等同于中国教师的教学管理。应要求外籍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加入中国教师的教学研讨。

5、建立固定的中外教师交流机构。高校外籍英语专业教师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外籍教师的聘请和中国教师的派出,以便教师资源共享,从而保证外籍教师的质量。

(二)对学生

1、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资源。很多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苦于没有说英语的口语环境,外籍英语专业教师本身是一笔很大的资源,学生应充分利用与外籍教师接触的机会,积极学习外语地道的表达方式,提升口语流畅度,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2、主动去适应外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由于教育体系以及文化的差异,外籍英语专业教师与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障碍。但外籍教师风趣幽默的课堂气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以及文化视野的培养有较大促进作用,学生应积极主动去适应这种风格,而不能被动排斥。

第2篇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影响;来源;对策

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心理学理论中,语言焦虑一直被当作值得研究的个人心理因素。三十多年来,焦虑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最著名的模式克拉申(Krashen)的监控模式以及他的情感过滤假说中经常被提到,尤其是被看作影响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中的重要成分。①Horwitz是第一个对外语学习课堂学习者的焦虑情况作出系统研究的研究者,他设计了“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用33个题目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在课堂环境内学习外语的焦虑感,通过里科特五级量表来测量焦虑感的高低。②本文主要从外语学习焦虑的角度分析,并且通过访谈了解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的焦虑状况,探讨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感,提高学习质量的途径。

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

外语学习焦虑属于语言焦虑,指的是外语学习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可以出现呼吸节奏的改变、出汗、发抖、心跳加快、腹部疼痛、口吃、结巴、语音变调、紧张不自然的笑以及其他的避免给与回答的做法。

Horwitz等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一种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学习者个人的自我知觉、信念和行为的独特情结。③Horwitz认为,任何外语学习中的行为都有可能挑战学习者作为一个胜任的交际者的自我概念,导致学习者因此产生沉默寡言、自我知觉、恐惧甚至恐慌。MacIntyre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在外语语境(包括听、说和学习)中产生的担忧、紧张等消极情感反应。④

外语学习焦虑给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⑤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分,习得才会产生。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于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克拉申指出,焦虑导致了情感过滤,而情感过滤阻碍学习者的知识输入,进而使语言习得的进程受到阻碍。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为:输入过滤吸收组织监控输出。如果学习者对所学课程感到惧怕和忧虑,就会产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心理障碍,语言材料在过滤这一阶段停止不前,无法到达大脑并被吸收,当然更无法进行此后的各种过程乃至输出运用了。语言课堂的互动本质和对学习者提出的交际要求使语言课堂更令学生焦虑。事实上,外语课堂中的口语交际比起别的语言技能的操练都更容易引起焦虑感,⑥而过分焦虑会阻碍学习。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往往过分注重语言形式,害怕犯错误,有时甚至会逃避学习任务。尤其对一些性格不稳定的学习者来说,考试成绩不好,外语说得不标准、不流利,会感到羞耻。这样,过分的焦虑势必影响外语学习效果。

外语学习焦虑的来源

Young提出了六种语言焦虑的来源,她认为语言焦虑分别来自于:(1)个人社会心理因素;(2)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信念;(3)教师对于语言学习的信念;(4)师生互动;(5)课堂环境;(6)语言测试。⑦

个人社会心理因素如自尊、竞争性、在集体中的身份等等是产生语言焦虑的主要来源。Baily发现学习者的自尊、竞争性是语言焦虑的潜在来源,认为外语学习的竞争性本质可导致焦虑,尤其是当学习者把自己与其他人作比较或与理想的自我作比较的时候。⑧克拉申认为,一个人不同程度的自尊可引起不同的焦虑程度。低自尊的人担心他们的朋友、同龄人对他的想法,害怕负评价;克拉申同时认为有高度自尊的学习者学习外语时的情感过滤可以降低。

关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信念,Horwitz通过研究发现,一些学习者过分关注自己的发音,有些还认为学习两年的语言就应达到英语是母语国家的人的流利程度,有的学习者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如何翻译,还有些学习者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语言天赋。从这些语言学习观念可看出,学习者的不符实际的信念可导致焦虑,如学习者认为发音是外语学习成功的标志,那么一旦发现自己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之后发音还不够完美就会非常沮丧。

教师的语言学习信念也是产生外语学习者语言焦虑的主要来源。教师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角色的观念往往与学习者的需要和期望不一致,例如,有的教师觉得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必要的,有些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越发不自信和焦虑。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学习者学习比较被动,极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进行协商,教师提问常常给学生很少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还往往打断学生的回答或替学生回答,纠正学生的错误,这些做法容易使学习者产生不安、沮丧、自我怀疑、担心、忧虑的消极情感反应。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的来源

笔者对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外语学习焦虑的状况。通过访谈了解到,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焦虑主要有五种来源:一是对自己英语语言能力缺乏信心。由于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英语教育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掌握得不好,他们对自己的英语能力缺乏自信。在课堂上有时很害怕教师提问,怕说错,索性就沉默。二是对于负评价的畏惧,爱面子。很多参与访谈的学生表达了他们对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评价的关注,他们害怕当着很多人的面发言。还有些学生惧怕教师,担心说得不好或不对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责备以及同学的嘲笑。三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同。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造成不同程度焦虑的原因。有些学生学习英语是因为喜欢英语,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想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民,有志于为沟通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做贡献。这些学生表现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他们在课堂上很自信,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那些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为了考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焦虑感高,觉得自己的实际水平与预想的水平或四级水平差得太远而焦虑,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信心。四是听、说、读、写水平的差异。很多学生害怕口语课,在口语课上很担心说错,被同学笑话,也有些学生说自己的词汇量少,英语语言知识欠缺,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所以上写作课很不安,缺乏自信。有些学生说上听力课时,如果看到其他同学似乎听懂了,只有自己没听懂时会很沮丧。五是课堂环境沉闷单调。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师说得多,学生比较被动,很多学生认为上课做笔记、保持沉默比主动发言更安全,因为大多数人都保持沉默谁也不愿主动发言,有些学生鼓起勇气回答问题,可是教师不够耐心,马上予以纠正或者补充,所以更加缺乏自信心,进而导致沉默。

第3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教学 现状 应对策略

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外语专业人才,为国家对外交往与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加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拓宽外语人才的知识面、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是21世纪中国外语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

在世界发达国家,尤其在欧洲,外语的学习及应用非常普及与深入;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如印度、泰国、菲律宾等,我们的外语水平也远远不如他们。这一事实说明:我们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设定偏低、教学效率不够高。诚然,其中有许多客观因素(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条件不尽如人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基础薄弱等),但我们更应拓展思路,从教师素质、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材等方面来寻求突破。

要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及效率,首先要看清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改革开放为外语专业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发展机遇。过去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分配形势较好,使人们普遍认为外语是热门专业。这种状况导致了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动力不足,外语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危机意识。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

外语专业多年来的单科特征造成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对其他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教材知识结构单一,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老化。

(三)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

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外语专业本科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外语技能训练强调模仿、记忆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见解能力的培养,致使他们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协同工作能力偏差,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外语教学的实际投入存在反差,学生的语言产出技能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四)教学管理与硬件设施的不适应

自从1999年高校实行扩大招生政策以来。大学外语教学的资源呈现明显的匮乏,对外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教师队伍的不足和语言实验室的短缺使外语教学的形势日益严峻。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数十年的发展已经使高校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运作模式,按照特定的轨迹基本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日常运转。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要求,原有的制度和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滞后于新时代且束缚个性发展的种种弊端,高校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转变思想观念

1,教学目标定位

外语专业教学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妥善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准确把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学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教师为其主导的观念,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本科教学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外语专业本科教学仅仅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一个为使学生今后成为各行各业专门人才奠定基础的阶段。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新的缓解高校扩招步伐的政策。但是,就目前高校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仍处于滞后的阶段。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师资队伍的匮乏显得更加的明显,教育资源的享用率也明显不足。如果高校外语专业教师的补充得不到质量的保证,师资问题将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瓶颈。要使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真正得到落实,必须培养一支语言能力过硬、教学技能过关、文化知识扎实的师资队伍。

(1)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具佳,口头表述能力强。

(2)懂得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

(3)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掌握现代教学技能,能使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5)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高校外语专业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面临着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完善与提高。唯有如此,方能胜任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任务。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师资队伍培训的投入。既培训教师的语言技能,又培训二语习得理论:既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又大力扩充教师队伍。同时重视合理的梯队建设,以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复合型人才

外语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它与某种被载体的有机结合才堪称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外语传统上在我国是与文学或语言学的结合。然而,改革开放的今天,外语与文学或语言学的结合的人才需求量日渐减少,而对于外贸、外交、法律、金融、新闻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处于进行时的模式有: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单位委培+专业方向、双学位等。对此,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各外语专业应从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确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选择复合型专业,创立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

(二)丰富学科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

为满足教学需求,我们不但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手段和设备,而且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并合理配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1,学科内容

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

(3)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从传统意义上讲,外语教学要求学习者经过若干年系统教学后,全面具备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上述五项基本功却受到课程涵盖的信息量、学科

内容的实用性及授课过程中的趣味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正因为如此,所培养的学习者在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及工作中的应变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种种差异。

课程教学首先要有足够的信息量。信息量有教与学两个层面的含义:

(1)教师每节课所授的内容是否充实、透彻、难易相当;授课主题与课堂内容是否相符;所涉及的方面是否体现了授课主题:

(2)学习者作为受众,对授课内容有最直接的感受。他们会凭直觉对每节课作出如下评判:自己是否学有所获:是否思路得到开拓;是否对曾经忽略或不甚了解的学校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愿望。

教学主管部门应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扩展专业倾向课与专业知识课,探讨如何将专业知识传播和语言训练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摸索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加强所学语言国家的经济、文化、经贸及国情方面的研究。鼓励专职外语教师朝着各自熟悉或有志于从事的专业方向发展,创造多劳多得的工作局面,从政策待遇上形成制度。保证其朝着顺利实施的良性方向发展。

2,教学方法

教学法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必须照搬的一套固定原则和步骤,而是动态的、创造性的、探索性的实践过程。不少学生习惯于一言堂式的课程学习,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带给他们的惰性与依赖性的结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埋没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主动创新的个性发展,使教与学脱离了其应有的发展轨迹。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

(1)鼓励激活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容许学生各种观点的存在,鼓励冒险、鼓励遐想、鼓励多向思维,摒弃思维定向,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堂的讲解中,要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来激活语言基本功,使之转化为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地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使其更能够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2)主题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百科知识和分析能力,形式逻辑思维基本完善,辩证思维也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外语教学内容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主题开始,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学习的综合技能提取信息。探讨问题,同时在这种对意义的认知构建过程中,使学生较为自然地习得知识和技能。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其能否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师生互动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重视教的方法,忽视学的策略,忽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面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应明确教学新理念: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他们既是教学过程的实践者、研究者。设计者、改革者。又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咨询者、鼓励者以及教学活动的协助者。学生的角色应该由过去的被动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师生作用、师生关系焕然一新,各自都由过去的单一角色转变为现在的多功能角色。

互动不是一个空洞的语言躯体,而是促成思想交流和语言学习的统一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语言本身往往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将其在互动交流中得心应手地应用。因为应用语言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不但涉及目光的接触、身势语言的传达,还涉及包括一系列假设测试心理活动在内的整个认知系统,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身心活动,很难期望学生做到交流思想、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获悉知识、体验语言和习得语感。

第4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中外籍英语教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74-02

当今,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聘用外籍教师担任英语教学任务的高校日趋增多。外籍教师,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外教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很受欢迎的教育者。英语是外教的本民族语,因此标准流利的地道口语是他们进行英语教学的最大亮点,也是相对于中国籍英语教师的最大优势。根据现有文献资料,中外籍教师的相关对比研究并不多。研究者杨帆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外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徐锦芬、李斑斑对中外籍英语教师课堂中介作用进行了调查与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韩英再次对中外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中介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李欣对比研究了外籍教师与本籍教师课堂教学的特点。这些研究都是对中外籍英语教师自身进行的研究或探讨,尚无从学生评教的角度对中外籍英语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随着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评教已经成为高校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经过调研,很多学者对学生评教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认为学生参与教学评估是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学生和教师是参与课堂的主要群体,教师是否受学生的爱戴和和欢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外籍英语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对提升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如下三个研究问题:一是中外籍英语教师教学现状如何?二是中国籍英语教师和外籍英语教师哪个教师群体将获得更好的学生评价?三是如何让中外籍英语教师优势互补,提升英语专业教学质量?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以张林英博士在毕业论文中设计的《高校教与学质量问卷调查》为基础,参照高校学生对教师评教的评估指标,设计了《中外籍英语教师教学情况评价问卷调查表》。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教师素质、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问卷采用五点量表,开头部分包含了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如性别、在读大学名称以及年级等。河南省6所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填写了 该问卷。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3份。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的频数分析。另外,就中外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异同,邀请18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素质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可见,教师素质在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调查表明,英语专业学生认为中外籍英语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相当,因为70.8%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说明外教并没有表现出比中国籍英语教师更高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对中外籍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36.3%的学生认为外教比中国籍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强。57.5%的学生认为中外籍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相当。还有6.2%的学生认为外教比中国籍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差。对教师人格魅力的评价,51.4%的学生认为外籍教师的人格魅力明显高于中国籍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说明中国籍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提高。

2.教学态度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有对象性,它总是针对外界的某事物或人。教师的教学态度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的教学态度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消极的教学态度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71.1%的学生认为外籍英语教师比中国籍英语教师教学态度总体上要积极。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外教的教学态度给予了肯定。77.8%的学生认为外教比中国籍英语教师的教学更加充满热情,66.3%的学生表示外教比中国籍英语教师上课更有动力和精力,73.5%的学生认为外教比中国籍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更能运用幽默提高感染力并且上课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外籍教师的教学态度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都比中国籍英语教师更积极、更好。

3.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实现教学理念和执行授课计划的表现形式,也是教师传递知识要点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问卷主要涉及了12种具体的教学行为。调查结果表明,46.9%的学生认为中外籍英语教师的在明确地陈述课程的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方面没有差异,基本相当;38.9%的学生认为外教更加明确地陈述了课程的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54.9%的学生认为中外籍英语教师在有计划地给学生发放或指明学习材料方面没有差异;但34.5%的学生认为外教在此方面做得更好。54.8%的学生认为中外籍英语教师在讲课的条理性、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方面基本相当;23%的学生认为外教讲课更有条理性,重点更突出,难点讲解更透彻;22.2%的学生认为中国籍英语教师讲课条理性更强,重点更突出,难点讲得更透彻;说明中外籍英语教师在此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另外,47.8%的学生认为中外籍英语教师在注意介绍学科发展新动态、注意学生新旧知识联系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35.4%的学生认为外教更加注意这方面的教学行为;还有16.8%的学生认为中国籍英语教师在此方面表现更好。总之,问卷中的前四种教学行为,中外籍英语教师没有很明显的区别。

相比之下,49.6%的学生认为外教比中国籍英语教师更注意结合实践教学使用案例教学。59.3%的学生表示外籍教师比中国籍英语教师更注意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并根据学生反应进行了恰当调整。72.6.5%的学生认为外籍英语教师比中国籍英语教师更鼓励学生参与,在课堂上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对学习材料的兴趣。73.5%的学生认为外籍英语教师比中国籍英语教师更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任务等团队合作学习。69.1%的学生认为外籍英语教师比中国籍英语教师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收集研究报告信息。66.4%的学生认为外籍英语教师比中国籍英语教师在课堂内外更能使学生感到寻求帮助是受欢迎的。56.7%的学生认为外籍英语教师比中国籍英语教师给学生的评分更公平,作出的评语和反馈对学生更有帮助。但是,对课后学生更能联系到外教还是中国籍教师,大部分学生认为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教师群体在课下跟学生的联系都欠缺。

4.个别访谈结果及分析

访谈对象是从6所高校抽取的18名英语专业学生。话题主要围绕中外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区别。采用集体围坐访谈的形式,时间约为90分钟。有学生说:“外教上课,不拘一格,形式活跃,经常组织我们变换座位。”相比之下,中国籍英语教师确实很少在课堂上变换学生座位。还有学生说:“外教上课,我们有更多的自由,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感觉像是在玩,没有中国籍英语教师上课那么严肃。”这些主要反映出中外籍英语教师教学态度的不同。这是因为中西方课堂教学理念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正如有的学生所说:“外教上课,常常不局限于教材,有更多灵活的教学内容。而中国籍英语教师更注重课本内容。”总之,学生反映的这些情况跟问卷调查的结果类似,都对外教教学的优点给予了肯定。

但也有学生认为,外教上课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有学生说:“我们的外教上课就不用教材,虽然说课上的也很生动,但好像知识不系统。”另外,还有学生认为:“外教上课常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所以教学重点有时欠清楚,难点没有中国籍英语教师讲得透彻。”也有学生说:“我是一个英语口语和听力较差的学生,听外教上课有些吃力,常常跟不上外教上课的思路。有些课堂活动很难,我完成不了。”看来,外教更注重因材施教,力图使班里的每位同学受益。

三、对提升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首先,中外籍英语教师要优势互补,共同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作出贡献。根据学生的评教结果,外籍英语教师无论是在教师素质、教学态度还是在教学行为方面都得到了比中国籍英语教师更高的评价。这充分说明中国籍英语教师要注意找准自己的薄弱点,努力学习外籍英语教师的优点。

其次,为了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中外籍英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中外国籍英语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特别是人格魅力。第二,中外国籍英语教师要端正思想,不断改善教学态度。教学要更加充满热情,要有动力和精力,要善于利用幽默提高感染力,在教学方式上一定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教师要工作严谨,不断完善教学行为。即要有计划地给学生发放或指明学习材料;讲课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注意结合实践教学使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倡团队合作学习;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收集研究报告信息;要在课堂内外都使学生感到寻求帮助是受欢迎的;在课后要让学生能完全联系到任课教师教师;给学生的评分要公平,评语和反馈对学生要有所帮助。

第5篇

一、三语习得相关理论研究

三语习得研究主要在探讨三语习得特性以及多语际影响等方面。Odlin(2001)指出:三语习得中学习者之前已掌握的两种语言都会对第三种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Cenoz等(2001)指出:首先,在三语习得早期,一语起着工具作用;二语起着供应者的作用,二语在三语的话语发生过程中不断被激活。第二,如果学习者最近使用和接触二语,那么该语言更容易被激活。第三,二语的熟练程度越高,对三语习得的影响越大。认知心理学里把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称为语言迁移。对新的语言习得起促进作用的为正迁移,反之起妨碍作用的为负迁移。

二、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在英语专业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二外日语课程,从零起点开始,属于习得早期。学生每天都有英语专业课程,平时大量接触英语。英语熟练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大多已通过英专四级考试)。根据三语习得理论研究结论可知:首先,在日语习得早期,汉语起着工具作用;英语起着供应者的作用,英语在日语的话语发生过程中不断被激活。第二,因为英语专业学生最近使用和接触英语,所以容易被激活。第三,因为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的熟练程度较高,所以对日语习得的影响也会比其他学习者大。在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学中汉语和英语都对日语有影响。既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产生负迁移。

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求学生掌握日语的初级基础知识和初级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特别重要的是掌握自学日语的方法。但现实情况是,二外教学普遍不受重视,学时有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也不如英语,导致学习者不能将其在二语英语学习中用到的所有成功策略转移到三语日语学习中,教学效果不佳。

三、三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学的启示

结合三语习得理论和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得知,教学中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利用对比教学法,合理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

1、语音语调方面

整个汉语元音舌位图框架要稍大于英语的,而英语的又大于日语的。日语元音发音时双唇微启,发音部位靠前。口形自然,变化幅度小。学生容易受汉语或英语影响,发音时口形过大或过圆,发出的元音不太标准。日语辅音中存在清音和浊音的对立,学生容易受汉语影响,误以为是汉语辅音里清音送气与否的对立,而把浊音读成汉语的不送气清音。但是在英语辅音中存在相同的清音和浊音的对立,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正迁移规避汉语的负迁移。

日语是音拍语言,每个假名包括拨音“n”,发音长度都为一拍,而汉语和英语中的“n”是和前面的音素组成一个音节共占一拍,因而学生易把拨音与前面的假名约音成一拍,缩短了发音长度。老师应引导学生避免汉语和英语的负迁移。

汉语和日语都属于“高低重音”,而英语则属于“强弱重音”,因此可以借助汉语的声调知识来帮助掌握日语的声调。汉语的声调其高低变化是在同一个音节(字)内部实现的,每个音节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共5种。日语的声调其高低变化则是在音拍与音拍(假名)之间实现,每个假名的声调分为高调和低调。在一个单词中:第一个假名和第二个假名的声高一定不同 ,音高下降后就不再升高。日语的相对音域(语词内部高低变化的幅度)比汉语窄。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2、文字词汇方面

日语的文字包括汉字、假名和罗马字。

日语里的汉字来源于汉语,所以有些汉字和汉语的简体字或繁体字写法相同,如“大、?恪钡龋?给学习带来便利。

日语里的假名也来源于汉语,日本人依据汉字草书创造出平假名;依据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创造出片假名。有些假名与其汉字原型很相似,如“あ(安)、イ(伊)”等,可作为记忆的依据。

罗马字外形与英文字母一样。日语的罗马字标音类似汉语的汉语拼音和英语的音标,给学习带来便利。虽然三者有很多字母及拼写规则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完全混淆。学生易按照汉语和英语的习惯把日语的辅音“r”错误地发成翘舌音。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汉语和英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日语词汇分为汉语词汇、和语词汇、外来语词汇和前三者的混合语词汇。

汉语词汇来源于汉语,所以有些和汉语的简体或繁体词汇写法相同或相近,且意思也相同或相近,如“中国、??樱ㄔ硕?)”等,容易理解记忆。但还有些和汉语的简体或繁体词汇写法相同或相近,意思却大相径庭,如“丈夫(结实)、手?(书信)”等,学生容易望文生义,错误使用。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汉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外来语词汇中英语来源的占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熟悉英语词汇,所以很有优势。但有些英语单词转化为外来语后意思有改变,如“マフラ?`”在日语中意为围巾;其原型“muffler”在英语中却意为消音器。还有日本人自行创造的所谓“和制英语”,在英语中找不到原型,如日语中插座为“コンセント”;而英语中插座却是“outlet”或“socket”。 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正迁移的同时规避其负迁移。

3、语法方面

按语法形态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英语属于屈折语,日语属于粘着语,特点各自不同,因此不易混淆。

日语靠附在表示概念意义的词的前后的助动词和助词表示语法关系。其中助动词和英语里的助动词某些用法相近,助词和英语里的介词某些用法相近。日语里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关系与英语里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的关系相近。日语里的动词、形容词、助动词有形态变化以及存在时态的概念等语法现象和英语相似。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法。

4、文化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日文化相互影响,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中国是礼仪之邦,追求仁义和谐;日本是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这些相似之处有助于掌握日语里敬语、授受关系等语法现象。

日本和英国同为岛国,生产生活受大自然影响较大,因此习惯用自动词(不及物动词)、被动态等非主观意志表现;而中国人有“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思维,因此习惯用他动词、主动态等主观意志表现。老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正迁移规避汉语的负迁移。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二外法语 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方案中有一个身份较为特殊的第二外语课程。以二外法语为例,近年来,随着高校法语专业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迄今,国内开设法语专业的院校达150所,包括本科和专科),法语作为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也在相应地蓬勃发展。对于它的课程性质、课时总量和学分安排等,各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二外法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教学难点逐步积累并演变为现代二外教学瓶颈,高校二外法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法语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第二外语的教学现状

1.课时不足。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制定的《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零起点学生所要达到的授课学时为240学时,开课4个学期,而许多高校只开设了两三个学期,周学时也仅仅为四至六个学时。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二外法语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方案中属于专业必修课程,是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必修语种之一,周学时为4学时,共开设四个学期,总学时为256学时,相当于法语专业教学总学时的10%左右。又如华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该校二外法语的周学时也是4学时,共开设三个学期,总学时216学时,只是相当于法语专业教学总学时的10%左右。二外法语作为一门外语,同样也需要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各种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班级规模过大。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合班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笔者所在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1级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有150人,2012级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有200人,每个年级均是合班上课。人数多则无法保证教师因材施教,也不允许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错用等问题,初学时存在的错误学习方法会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学习者越学越觉得困难,越学效率越低,因此慢慢失去学习法语和应用法语的兴趣与信心。

3.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二外法语多为综合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是语法和词汇为主,没有专门开设听力、口语、阅读等课程,甚至在课堂上也没有做听、说等方面的训练,最后导致的结果:学生学完法语后只是在个人简历上显示“第二外语――法语”,学生既不会说,更不会熟练运用。

4.教材陈旧落后于时代要求。现在选用的二外法语教材大多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简明法语教程》(上、下册),该教材虽然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各高校二外法语学习的首选,也为二外法语教育及外语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备考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语新语言现象不断增加,此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法语的学习效果。

5.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在许多高校的二外法语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为主导,即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教学过程如下:(1)复习:默写单词;背诵课文段落。(2)教授新词:在黑板上列出本课的单词、音标及母语解释,并逐字讲解,学生跟教师朗读单词。教师说出母语意思,学生说出法语单词。(3)讲授语法:讲解语法意义及相关规则,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学生按语法规则进行转换等。(4)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学生分析语法与译成母语。教师随时纠正错误。(5)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教师依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回答。(6)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课文。换句话说,二外法语的教学还是在模仿专业的语言知识教学,向学生灌输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记忆的单词词组及需要理解和巩固的语法点。目前,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不在此,第二外语的文化教学应和语言教学同等重要,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法等,都应给文化教学提供足够的分量,建立符合大学生心智水平,并满足他们人格成长与发展需求的教学层次。

二、高校二外法语教学未来改革的方向

从以上问题分析来看,对二外法语进行改革有着充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制定的《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初级的法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对法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能以法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全面提高法语运用能力打下基础。而且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法语二外课程的需求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外法语教育进行改革。

1.适当增加学时。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力求学好、用好第二门外语,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应适当增加开课学时,力求达到大纲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强化二外法语的整体教学效果。课时的增加为学生争取了更多时间学习,这样无论是对于希望获得实用法语的同学,还是对于想获得法语证书,或是想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学生都很有帮助。

2.课程设置多样化。学生为什么选择法语作为他们的第二外语呢?根据他们的学习目的,大致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对法语语言本身、法语国家和地区很感兴趣,希望学习实用性强的内容,希望在校期间能掌握法语,能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使法语真正成为未来就业的一块敲门砖;第二类学生是打算考研,在学习中偏重于学习语法、表达方式、阅读、写作等。由于考研一般要求考生二外法语的水平能够达到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第四学期结束)的水平,该类学生自然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二外学习机会;第三类学生则是要求拿到学分,达到普通合格水平就行。针对不同需求,在他们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后,做一份关于学习目的的调查问卷,然后分为三个班级,分别为实用法语班、考研备考班和普通班。实用法语班开设综合法语课程、法语读写课程、法语听说课程和法语国家及地区概况课程;考研备考班开设综合法语课程和法语读写课程;对于被动学习的普通班,开设常规的综合法语课程即可。这样的分班教学可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选用合适的新教材。教学活动中如果有一套好的教材,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各类法语新教材问世,选择的余地更大了。新版教材在内容、场景设置等方面都具有现代性,在新词汇新信息方面也反映了时展。新教材更注重听、说等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具体选用哪套教材,可以根据上面的分班教学方案决定。

4.改进教学方法。各高校二外法语教学中,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获得最多的就是词汇和语法。但是学生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大多是希望学到实用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与基于神经功能的法语强化教学法①相结合,使学生在极有限的时间内用法语交流。

5.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创造条件,开展多样化的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系统就是顺应时代要求产生的,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手去学习外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将其用于二外法语教学中,如选择有趣的电影情节或动画片配音、戏剧表演等。

6.积极引导学生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听与说贯穿始终,加强口头交际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尽量应用在课外,如法语角、法语文化节等,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习的效果。

三、结语

笔者针对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二外法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和努力方向。希望通过改革,调动学习者学外法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二外法语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基于神经功能的交际教学法:在神经科学和语言认知的基础上,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UQAM)Claude Germain教授和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的ten教授一起创立了一套全新的语言教学体系,即“基于神经功能的法语强化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编.大学法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肖辉.语法翻译教学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孙辉.简明法语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张春颖.试论大学法语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17):37-38.

第7篇

一、合作困难分析

1.教学理念差异

所谓教学理念,指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所持的观点。经调查发现,中外教师在这几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最显著。例如在综英课程中,中国教师坚持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重点选择课文的语篇分析、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外教则偏好选择口语训练、地道表达、文化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在课堂组织和教学形式方面,外教十分重视presentation、小组活动、表演等手段,尽量营造更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重视表扬,少用否定,凸显以人为本、灵活多变的教学原则;而中国教师更多采用传统的集体讲解和训练的授课方式,教学纪律严明,教学约束感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目标存在差异最明显的是写作课程。

2.合作意识差异

合作意识是否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教学实施的效果。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中外教师对实施合作教学的举措是持不同意见的。中国教师普遍赞同和支持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相对外教表现更积极,更乐于合作。而有些外教对合作教学的实施并不完全支持,甚至持否定态度,个别外教只是考虑到工作合同中服从教学安排相关内容的原因,在不太乐意的情况下接受了合作教学的实施。通过多次耐心的交流与沟通,外教诚实反映这样的教师合作有不受信任、被监视的感觉,缺乏教学自由和安全感;有些外教则认为,中外教师在时间观、价值观、教学观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差异,加上教学中的自我优越感,坦言在教学中有时难以接受中国教师的建议和帮助。而有些外教则认为合作教学中的集体备课、课后反思及课外语言活动占用了私人工作量,却没有得到额外的报酬,个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些合作意识和态度上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标内容难以统一,评估形式难以选择,教学合作时有摩擦和误解等问题。

3.教学能力存在差异

这里所指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及教学专业性等方面的体现。我院英语专业教师均为获得高校教师资格的全日制英语硕士毕业生,在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有较好的功底,且大多数教师具有至少两年以上的教龄,教学经验和教学组织的专业性并不缺乏。且这些正值工作活跃期的年轻教师,态度积极,整体教学效果让学生基本满意。而部分外教尽管符合外专局的相关聘请要求,但不可否认,他们在教学能力方面与中国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个别外教年龄较大,在合作教学中有时难以接受中国教师提出的教学质疑与建议;而有些外教缺乏教学经验及专业性培训,教学组织松散,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常让学生感觉学不到知识,从而逐渐产生抵触心理,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到影响。

二、启示与对策

1.加强中外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为了减少中外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的差异,稀释文化冲突,可以通过集体培训、相互听课、共同评课、教学研讨、共同参与科研课题、建立课程小组群体等形式来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调适,以增加双方的文化认同感,不断消除误解和分歧,促进双方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2.构建并实施合理规范的合作教学课程方案

规范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依据。为改变外教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突出、教学内容选择随意等状况,学校应制定合理规范的课程方案,包括课程大纲、教师评估及工作量评定等。中外教师在实施合作教学前共同学习教学大纲,了解所教课程的教学要求与目标,并共同协商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估方法、课时安排等。

3.增加对合作教学的行政关注和支持

第8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青年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地方所属高校(省属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2500多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

随着世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提成了新的要求,应用型技能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弥补地方经济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转型,提供实用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青年外语教师面临的问题

1、转型主动性不强,自主发展动力不足

很多教师对转型发展的认识与重视不够,面对转型发展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教师的职称晋升机制仍然以科研成果评价为主,对教师在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却没有硬性要求,致使教师一味追求申请项目和,在应用性教学和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方面不愿下功夫,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

2、知识结构单一,跨学科知识缺乏

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学的实施者,有责任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专业英语知识,将其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并逐渐实现自身从EGP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化。目前,高校青年外院教师虽语言知识和技能扎实,但知识结构单一,多以英语语言文学为主,普遍缺乏非英语专业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难以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职业发展。

3、缺乏企业经历,实践能力不强

根据行业英语课程的性质特点,讲授这门课的老师应具备“双师”素质:一是要有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引导和讲解能力,二是要通晓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关键环节的专业知识。青年外语教师中大多数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坛,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使他们缺少社会行业经验,与社会脱节、与学生们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脱节,脱离岗位到企业进行培训或实习的机会不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和加强。

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地方高校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投入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地方高校应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投入,加强与社会企业合作力度,提高青年外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使青年外语教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也为了使他们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鼓励青年外语教师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实习,鼓励他们参与企业项目,开展横向科学研究,将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及课程开发相结合;教师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培养与企业项目及社会培训相结合;教师对外交流能力培养与对口支援和国际交流相结合,让青年教师真正了解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具体运转和实际需要,为青年教师以后把握市场动向、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实现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与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能力双提高。

2、青年外语教师要增强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日益重要。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旗帜下,ESP教学模式将是今后地方高校外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求青年外语教师转变专业思想,建立一种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逐渐拓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思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整体转型过程。对一所转型发展的学校而言,学校领导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设计者,基层领导是执行者,教师则是具体工作承担者。在高校转型发展中,不发挥教师学校办学主体作用,没有教师集体创新,教师只是旁观者或者被动执行者,不积极参与进来,学校转型发展方案设计得再完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也只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教师发展应是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青年外语教师要增强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转变观念,积极行动,将专业提升内化为个体发展需要。只有具有内在的个体发展需要,他们才能够发挥潜力去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才能够主动去了解社会、了解市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实现自身从EGP教师到ESP教师的转化。

四、结束语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的自我革命。这场革命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高校青年教师能否成功“转身”,因为教师是一所高校发展的支柱,青年教师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培养是实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青年外语教师要认识到自主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提升自身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成为一名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ESP教师,有效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参考文献:

[1]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2]田晶.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2015(09).

第9篇

关键词:交际恐惧;口头沟通;文本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122-03

一、引 言

焦虑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Curran (1972) [1 ]曾提出利用交际语言学习方法,降低学生课堂的紧张和恐惧。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被普遍采用,但是它却引起了人们对焦虑及其对语言学习影响问题之关注。Young (1991) [2 ]认为,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信仰、教师对语言教学的信仰、师生的交互过程、学生之间的交际、教学程序等因素,都有可能触发语言焦虑。语言焦虑包括3大成分: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 (Horwitz,Horwitz,& Cope,1986) [3 ]。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简称CA)是指口语交流的恐惧,它是语言焦虑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母语、外语交际中都有表现。在母语中,它与个人遗传基因、交际强化经历、早期交际技能习得以及社会接触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外语中,它除了受到Young (1991) [2 ]所列举的诸因素影响外,交际恐惧还可归因于母语焦虑的迁移、有限的语言技能以及对交际困难的预期。外语课堂上师生的评价、集体的注目等因素都会使外语交际恐惧雪上加霜。交际恐惧严重影响外语表达和外语学习(王天剑,2010) [4 ]。在表达方面,紧张和恐惧会妨碍认知和思维,造成语无伦次,结结巴巴,表达不连贯,过多重复等现象。在学习方面,交际恐惧较强的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积极性,回避各种练习机会,以至于个人口语技能得不到发展。技能落后会进一步加剧焦虑,形成恶性循环(王天剑,2010) [5 ]。

交际恐惧是外语学习者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影响中、小学生,也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语言技能发展。随着我国近几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在读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国内对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如何控制硕士研究生的交际恐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绪,要求外语教师关心学生,强化师生感情纽带,多鼓励少批评,容忍不精确的表达等等。笔者认为通过沟通训练,提高交际技能,改变自信心,是克服交际恐惧并获得持久效果的根本方法。沟通训练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对面交谈方法,也可利用网络平台交流。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外语交际恐惧(CA)有何不同影响?沟通方式与既有的交际恐惧(CA)水平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在国内尚无发现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此研究的被试来自于贵州某高校非英语专业2011级(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为了使不同实验条件中的被试在实验开始之前构成对等组,研究采用了匹配程序:对150名研一学生进行交际恐惧(CA)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这些学生进行每3人一小组的匹配,匹配的标准是每小组学生的CA水平相差不超过2分。从匹配的学生中排除有拒绝参加者的小组,然后从剩余部分随机选出20个小组(共计3×20=60名)参加实验。为确保这些学生能够完成有关实验操作,又对他们进行了与计算机操作有关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被试都熟悉打字和网络交流操作。进一步分析表明,这60名被试当中,女生占42%,男生占58%。被试年龄介于23~34岁之间,平均25.6岁。

2. 研究工具

(1)交际恐惧(CA)量表 研究所用的交际恐惧量表是根据Horwitz et al.(1986) [3 ]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发展而成。FLCAS测量的是包括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在内的一般外语焦虑,而本研究只涉及交际恐惧,因此仅仅从FLCAS中挑选出有关交际的19个项目,构成交际恐惧(CA)量表。为了目前的测量需要,量表被翻译成汉语,而且为保证译文与原文的等值,翻译经过了3位教授研究生英语课且具有副教授职称的英语教师的反向翻译检验和修改才最终定稿。

(2)网络交际软件 本研究采用网络交流软件Skype下载版,作为文本交流工具。交流界面使用英语。本软件可以满足网上的同步文本交流需要。

(3)沟通主题 本研究使用的沟通主题包括:1)研究生学习与考试;2)高校/故乡生活;3)朋友/亲人/老师/明星;4)性别观念;5)理想壮志;6)业余时间。

3. 研究程序

利用随机方式把每个小组匹配好的3个被试分配到3种研究条件下:控制条件,对面口头沟通训练条件(口头沟通),网络文本沟通训练条件(文本沟通)。每种实验条件均有20名被试。研究者以及任课教师与参加口头沟通和文本沟通训练的40名被试签订知情同意协议,其中包含:参加并完成实验可获得平时成绩的95%以上作为报酬。沟通训练时间是连续6周的每周五晚上,口头沟通组在晚上8:00~8:20之间,文本沟通组在晚上8:00~8:25之间(多出5分钟用于补充阅读和打字所占用的时间),地点在指定的语言实验室。口头沟通组和文本沟通组的任务分别是用英语两两对面会话和网上文本沟通,沟通对象是实验者临时随机指定的本组被试(两人一对)。沟通主题由实验者临时通知,正式沟通之前不许做练习准备,训练中不许使用辞典等工具。对文本沟通组,正式沟通之前进行一次Skype 使用方法演示。沟通训练期间,实验员每次均到实验室予以监督,但一般不干预交流过程。最后一次沟通训练完成后,召集所有被试,使用和前测同样的量表进行交际恐惧(CA)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过程中,口头沟通组内有一个被试流失。为了不影响两两交流,临时补充一个被试,但其结果不进行分析使用。与流失的被试匹配的控制组和文本沟通组中的另外两个被试的成绩在最后分析时,也予以剔除,以便形成新的对等组。这样一来,统计分析仅仅包括19组被试,共计57人。为了计算57名被试的CA得分,首先对量表上各个陈述下属的不同选项确定分值。选项按照“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顺序排列,对应的分值是“5,4,3,2,1”(如果陈述句是紧张症状的描述)或者“1,2,3,4,5”(如果陈述句是放松状态的描述)。由于共计19个陈述,被试得分的可能范围是19~95分。这一得分范围可以分为3个近似等距离区间,19~44分为低度CA区间,45~69分为中度CA区间,70~95分为高度CA区间。

为了回答两个研究问题,首先需要使用描述统计技术,展示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以及前后测之间的变化幅度。然后需要使用包括相关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等在内的推断统计技术,以便确定实验条件的效果,以及实验条件和学生既有交际恐惧(CA)之间的交互作用。表1系不同实验条件中被试的前测、后测结果,以及前后测之差额。前后测的差额代表着实验条件对交际恐惧(CA)的影响,正值表明恐惧增加,负值表明恐惧下降。

根据表1可知,不同条件内被试在实验前的CA平均值高度一致,这是严格匹配分组的结果。口头沟通条件显著降低了CA(平均降幅8.69分),其他两种条件作用不明显(控制条件平均增加0.73分,文本沟通条件增加1.27分)。根据相关样本t检验,口头沟通条件对CA影响极其显著(t=6.03,p

四、讨 论

控制组CA水平在6周内变化不大,这一发现同Horwitz et al.(1986) [3 ]的研究一致:语言焦虑是一种情景独特性焦虑,它具有跨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口头沟通训练组中,被试的CA平均水平在实验后下降极其显著,证明口头沟通训练能够有效地降低外语CA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口头沟通组的实验条件与真实的外语口头交际环境相似。口头沟通训练过程中习得的交际技能和交际策略,可以直接迁移到实际生活和课堂当中,增加学生交际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最终降低他们的CA。文本沟通条件对CA的作用不显著。产生这种不显著作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文本沟通与现实外语口语沟通方式区别较大,文本交流主要涉及的是读写技能,而不是听说技能,因此它对CA的作用不像口头沟通那样达到统计显著的程度。产生这种不显著作用的原因之二是,文本沟通条件对CA的影响复杂,其中既有降低CA的情况,又有增加CA的情况,二者平均之后,文本沟通的作用在数据上被抵消一部分。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发现是,沟通训练条件与既有CA具有交互作用,并且沟通训练的作用折线图呈现近似“V”字形状。这一结果可以通过多方面原因或可能原因解释:其一,不同沟通训练条件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其二,对于低度CA,进一步降低的余地有限;其三,中度CA的产生也许与交际实践经验不足有关,高度CA的产生也许除了实践经验不足外,还与语言基本知识欠缺有关。文本沟通条件似乎增加了既有CA的高度,也许是因为该实验条件对于那些语言基本知识欠佳的硕士研究生,比如专科起点的硕士研究生所带来的主要是失败、挫折,而不是成功和满足。

五、结 论

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变革,传统的学习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但是从学习者的情绪反应角度来看,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面的交际沟通模式是交际恐惧产生的原因,但同时也是解决交际恐惧问题的最佳突破口。网络环境的交际训练尽管对外语学习具有跨时空、跨文化的独特优势,但对于克服交际恐惧的功效是有限的。高交际恐惧者也许同时缺乏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在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对他们进行补漏筑基,此后再辅以技能训练,也许对交际恐惧问题解决更有裨益。

六、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如下局限性:1)为了获得实验前的对等组,研究通过前测进行精确匹配,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实验的内在效度,但同时却降低了实验的外在效度,这是与随机取样相比的不足;2)虽然研究是在实验室进行,但对于实验外的被试活动难以控制,被试在实验室之外的有关活动可能干扰实验效果;3)实验样本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Curran,C. A. Counseling-Learning:A Whole-Person Model for Education[M].New York:Grune & Stratton,1972.

[2]Young,D. J.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75):426-437.

[3]Horwitz,E. K.,Horwitz,M.B.,Cope,J.A.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125-13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