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0:20: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PDCA循环法;新生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89-01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为无陪护病房,护理工作繁琐细致、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1],如何进行一种有效、安全、优质的护理管理模式一直是我们护理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自2010年7月以来,我们将PDCA循环应用于新生儿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生儿科(NICU除外)共有床位56张,护理人员23人,主管护师及以上6人,护师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5人,专科8人,床护比为1:0.4。开展PDCA循环法质量管理前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4%。

1.2实施方法

1.2.1 P阶段―全科动员,统一思想 在开展PDCA循环法前科室安排合理而足够的人员配置,新增护理人员4人,召开全科护理人员动员大会,让每一个护理人员都了解其目的及实施方案,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达到全员重视的目的。

1.2.2 D阶段―调整步骤,重点突出,体现专科特点 ①制订本科室护理工作年度、季度和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和质量标准等具体目标;②健全并更新科室制度:调整各班职责内容、制定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认真履行告知宣教义务、严格交接班制度;③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认真检查并执行晨间护理常规、沐浴常规、喂奶常规、光疗常规、高危儿护理常规及微量输液泵、血糖监测仪等仪器的护理操作常规,特别是对重、危新生儿的护理要求观察、管理到位,护士须给予重点监护;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防止交叉感染;⑤注重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实行24 h封闭式管理,除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外,还必须严格核对腕带标识,做到万无一失,科内规定每周四下午为探视日,家属可通过探视走道探视患儿1次;⑥加强设备管理,每台设备责任人明确,建立设备登记和维修登记本,定时检修,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维修,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⑦重视宣教和沟通,我科每周集体对患儿健康宣教和婴儿护理知识指导进行讲解,解答家长疑问,了解家长需求,对家属提出意见和建议整合上报,并作出回答,以增进了与家长的沟通;⑧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文件书,因新生儿会随时发生各种变化,护理人员的必须严格观察,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病情变化,避免遗漏、错写等情况[2]。⑨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安排科室,每月举行一次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小讲课,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如新生儿复苏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新生儿疾病观察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等,每季度进行一次专科护理理论考试,每年进行“三基”和“专科”知识考试两次、操作考试两次。从而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个人,职责分明。

1.2.3 C阶段― 三级质控,亦查亦修 科室实行逐级护理质量监控制度。由质控组长、护理小组长组成一级质量组负责对护理核心制度、等级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和健康教育质量,每日进行分段检查;二级质控由护士长和护理小组长组成负责对人员仪表、无菌操作、技术操作、规章制度进行检查[3],对科室现存和潜在质量问题进行质量讲评,让全体护理人员吸取经验教训。三级检查为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的护理大查房,每月护理大查护理质量一次,每季全面检查考评一次,使护理质量控制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并将质量控制的内容以简明的要求,通过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向家属作不定期的调查,让患儿家属真实地反映对护理工作的意见。

1.2.4 A阶段―及时总结,奖惩并举 在实施过程中,护士长每日督查、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对每次检查的护理工作质量结果和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点评,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限期整改,并将效率和效益与奖金、工资挂钩、将工作业绩记入档案中作为晋升、提拔、进修的主要依据,或通过召开工休座谈会对病人家属提出表扬的护士给予奖励,每季度将考核第一名的评为季度服务之星、二星护士,由医院进行表彰,并张贴相片在专栏上向患者和社会公示。

2效果评价

自2010年7月新生儿病房开始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后,科室护理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合格率不断上升,不仅建立了市重点、省重点专科,护理质量在创“三甲”、“质量管理年”、“百姓放心医院”中各等项检查评议中达到优秀水平。我科PDCA实施前后各类护理质控指标比较见附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过统计学X2检验分析,2010年与2009年的护理总的质量合格率及家属满意度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8.7,P

3 讨论

综合上述,应用PDCA循环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不仅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提高新生儿护理工作质量,促进了护士长的管理工作,而且PDCA循环管理使护士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护理人员整体的素质也不断增强,家属满意度也随之提升。在新生儿科病房,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家属对护理要求的期望值高,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培养不断增强的专业素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持续改进、持续进步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取得家属的信任。

参考文献

[1] 汪秀华,宋立弟,刘恋.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04 :195.

第2篇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生儿科;感染;措施;应用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1]。新生儿是一类极其特殊的群体,其各个器官的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体内的正常菌群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免疫功能较低,所以,新生儿患者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2]。随着对健康知识了解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单纯地关注医疗行为,对于医疗环境也越来越关注,对其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生儿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健康问题获得了患儿家长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过度关注。在以上因素影响下,近年来,由新生儿感染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事件不断增加,所以新生儿科的感染预防工作应该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本研究采用加强新生儿科护理管理模式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间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干预,对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14年1~7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干预组。纳入标准:①新生儿。②患儿家长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巨大儿、珍贵儿。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新生儿护理工作,即新生儿到达科室后,护理人员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测,对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出患儿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的详细数据,并调查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干预组在加强护理管理模式下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落实新的新生儿科护理管理制度的实施;全程质量监察等。

1.2.1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

加强新生儿各系统管理,确保患儿各个系统感染发生率为零。加强患儿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效果,提升患儿家长的整体护理服务满意度。严密监测新生儿护理工作,及时处理护理不良反应,消除传染源与易感渠道。

1.2.2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

(1)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正确识别新生儿的身份是避免操作失误的第一步,因此它是有效护理管理的首要措施。新生儿入科后要及时建立新生儿管理腕带,详细填写新生儿的身份信息,每次进行护理操作前后需认真核对新生儿腕带上的信息,需与治疗单上的信息相符合,并在护理操作前与患儿家长再次核对患儿信息,避免护理对象错误,造成护理差错,从而进一步引发护患纠纷。(2)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不仅是预防新生儿感染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操作方式不统一带来的纠纷问题。操作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异常症状护理如新生儿黄疸、假月经肿大、口腔上皮珠等;基本生活护理如换尿布、穿衣、睡眠、洗澡等;治疗性护理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给口服药等。对上述每一个护理操作的过程进行细化,对操作关键点进行详细的标注,对易发生护理失误的部分要重点标注,必要时可采取制定卡通的操作流程图,利用形象记忆加深印象[3]。(3)加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培训。新生儿是一类特殊的人群,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是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务必仔细谨慎。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新入科的护理人员,安全防范与感染预防意识不高,容易造成护理差错,造成患儿感染。针对这一问题,新生儿科需定期组织新生儿科护理知识与感染预防知识培训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入科5年以内的新护士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对容易造成护理差错以及患儿感染的细节进行深入讲解,对相关护理技能进行手把手的培训,以促进新护士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及护理质量的提高[3]。(4)做好隔离工作。做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儿与未发生感染患儿之间的隔离工作,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隔离;对不同病种的患儿也要进行隔离;同一病房内适当增加床间距,以避免交叉感染发生[4]。(5)加强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是减少各系统感染发生的基础,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新生儿口腔护理、脐带护理、臀部护理以及眼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措施[4]。(6)强化考核机制。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资深护士、责任护士组成,小组对新生儿的每班护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护理护士、护理效果、护理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效果等。对科室护理人员定期实行护理知识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将科室护士的护理记录、护理考核成绩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以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新生儿安全护理目标[5]。

1.3研究工具

采用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共包含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护理质量等10个模块,每个模块10分,满意度90分以上记为阳性指标。

1.4统计学方

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频数、频率,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指标比较本研究对照组200例新生儿患者中,有21名新生儿发生呼吸系统感染,16名新生儿发生消化系统感染,13名新生儿出现其他系统感染;干预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5名、2名、2名。将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代入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这三个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2.2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有153例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干预组有189名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差异显著(P<0.01)。见表2。

3讨论

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每例医院感染产生的额外费用为1000~4500美元(平均1800美元),但在儿科病房特别是新生儿病房额外费用可超过10000美元[6]。新生儿的家长是刚涉足社会的年轻人,高额的费用无疑会增加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感染会导致患儿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因此,近年来新生儿科医疗纠纷屡屡发生,给医院带来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在医疗卫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疑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强新生儿科的护理管理工作后,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显著好转,新生儿的治疗与康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此结果提示加强护理管理对于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魏萍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马微丰,岑雷音.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健康研究,2015,35(3):340-341.

[2]杨小艳.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控制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7):1463.

[3]杨巧玲,于淑琴,轩杰.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10(7):679.

[4]李有敏.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分析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1):2657-2659.

第3篇

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大家查阅。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20xx年是困难与机遇共存的一年,新的院领导班子重新考虑科学的分配方案,结合儿科目前实际情况,对今年全科工作做以下安排:

一、杜绝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医院、科室形象。

1、加强医护质量管理,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继续熟悉掌握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各级医护人员岗位职责,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3、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全科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树立儿科服务新形象。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基本技能及操作的练习,特别是心肺复苏操作的复习及巩固,提高危重病儿的抢救能力;

2、学习儿科新知识新进展。充分利用医院华西远程教育平台,争取各种培训及讲座学习的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让科室诊疗技术尽快更新;

3、结合本科实际,着手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规范的制定,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4、组织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逐渐拒绝滥用抗菌药;

5、加强新生儿相关知识学习及技能培训,争取新生儿病房能投入使用。

三、开拓市场,加强宣传,扩大儿科影响力。

1、加强雾化治疗宣传,扩建门诊留诊病房,方便患儿及家长就诊方式选择;

2、利用医院宣传平台,多种方式下乡及社区宣教,提高科室及医院知名度。

四、学生带教工作。

1、加强实习生管理,严格考勤;

2、强调带教老师责任,相关知识认真讲解,操作要放手不放眼;

3、带教老师加强学习,以适应重医教学基地角色。

总之,全科每位医护人员都应端正态度,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加强学习,努力完成医院及医务科下达的各项任务。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第一、认真学习党的十三五规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绝科室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及药品回扣,发现以上情况及时上报,并根据医院规定从严处理。进一步推进业务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儿科改革,严格按照二甲标准建设,规范管理科室,做到科室持续改进。

第二、儿科今年仍存在合法执业医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儿科医师队伍的建设仍是20xx年的重中之重,科室拟通过多渠道引进儿科人才,如:科室进一步加强培养科内儿科医师队伍,对需考证医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与支持;向医院争取儿科专业医生,在本县或县外医院引进有证儿科专业医生等;并向医院争取相关的优惠政策;条件成熟时向社会呼吁儿科医师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第三、加强业务学习,对疑难病例及多发病例,典型病例及时科内学习讨论,坚持科内讲课制度,一如既往的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学术活动,申请外派进修人员,引进新技术新疗法。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大家自觉自愿的在工作之余学习熟悉业务知识,开阔视野,涉猎儿科领域新近展。在新的一年里,积极拓展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儿童CPAP辅助通气,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病房的建设,探索开展新生儿相关业务,努力与产科沟通合作,在拓展儿科业务的同时为医院产科保驾护航,也为我县新生儿提供就医方便。

进一步开展新生儿黄疸的光疗,申请增加新生儿蓝光治疗仪,提高疗效,进一步提高静脉穿刺水平,继续推广静脉留置针,减少患儿痛苦;条件许可,尝试外周静脉置管技术的开展,继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疗法。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进一步巩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成效,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入开展,提高护理管理品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规划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的要求,按照医院优护方案,拟定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

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1、患儿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听取家属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定期坚持出院患儿电话随访,做好病情随访、健康宣教、意见反馈。

第4篇

【关键词】 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安全 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它是确保护理质量的基础,是提高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措施,是医院社会经济效益的保障。我院新生儿监护室于2010年2月成立,是无陪护的封闭式管理病房,采取24 h护士全程护理,主要收治出生后28 d内的患儿。这些患儿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及语言功能,病情危重及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每日都在无患方监督的情况下工作,且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存在很多隐患而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科学地实施护理安全管理,避免护理缺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成为护理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探讨如下。

1护理工作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1.1护理人员方面

1.1.1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

新生儿科的护士基本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工作,缺乏患儿家属的监督,一些护士缺乏慎独精神,遇到疑难问题不请示、不汇报,不懂装懂,对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由于观察不及时而导致静脉输注刺激性药液外漏而发生的表皮坏死;喂奶不当引起呛奶、误吸甚至导致窒息及吸入性疾病;奶温过高导致口腔黏膜损伤;盖被或卧位不当造成口鼻呼吸受阻发生窒息;减少对病情相对稳定患儿的巡视次数,导致患儿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失去抢救时机。

1.1.2法律意识淡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新生儿监护室的护理记录是患者病情变化最准确、最宝贵的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它是患者与医护人员处理纠纷重要证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抢救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护理措施要及时、准确、详细记录。如果记录不及时、不规范,记录中有涂改或与医疗记录不相符,都会成为影响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的隐患。

1.1.3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差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等因素对病人安全构成的威胁。例如由于护理知识和经验的欠缺,不能及时识别有些患儿病情转危的早期变化,导致患儿失去抢救机会,甚至死亡;而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不断增加,护理安全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1.4违反护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护理制度(如交接班不仔细,不进行床边交接班,遗忘特殊危重病人的特殊处理);违反沐浴护理操作常规,导致患儿烫伤;执行医嘱不严谨(如遗忘医嘱、错误执行医嘱、抢救过程中用药记录不详),药物摆放错误,观察病情不仔细,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等,都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2管理方面

1.2.1人员配备方面新生儿科护士人数不够,床护比达不到要求,无法满足等级护理的实施和患儿的安全及生活护理的需要。每天除要完成大量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外,患儿的一切生活护理(如每天1次沐浴、每日8次~12次喂奶以及随时更换尿布、污染的床单、围巾、婴儿衣等)均由护士来完成,护士的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上倒班频繁,往往会导致护士身心疲惫、情绪波动,注意力不能集中,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

1.2.2医院感染管理 新生儿科病人多,病情复杂,患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 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引起交叉感染;如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掌握各设备及物品的消毒方法,不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都会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

1.2.3管理体制不完善、质量监控不严护理管理者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不能及时提醒护士们引起足够重视,业务培训不到位、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管理监督不严等因素而影响护理安全组织的管理,这不仅是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对病人安全最大的威胁。

1.2.4病房管理不严谨: 病房管理不严谨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如各种仪器设备保管不善、物资准备不充分。

2护理安全的措施

2. 1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 1. 1加强护理业务的培训从基础护理入手,要求每个护士对婴儿沐浴、配奶、喂奶、更换尿布、脐部护理、测体温等基础护理操作必须熟练掌握,并进行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事实证明,只有精通基础护理理论知识,掌握新生儿专科护理技能,掌握抢救的程序、配合方法,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病情观察等,才能在繁忙的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有条不紊,保障患儿安全。

2.1.2重视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护士专业知识素养

鼓励护士对自己业务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当技术骨干;鼓励护士积极参加护理大专及本科班学习,积极调整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选送护理骨干外出参加各类学习班。执行学习报告制度,规定凡是外出参观、学习、进修的护理人员回来后都要集中大家学习,传授好经验和新技术,使更多护士了解本行业、本专科的新发展和新动态,获得新知识和新观念,不断地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全体护士的专业水平。

2.1.3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保证护理质量

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审慎、慎独精神约束自己的工作行为,增强责任感。加强团队精神,树立集体意识,教育护士们要互相监督、提醒,达成科室所有护理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防止遗漏和差错事件发生。只有将护士职业道德贯穿于护理工作整个过程的护士,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和认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1.4强化护理人员法制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根据科室特点,认真学习《医疗事故管理办法》,提高护理文件记录的法律性,熟悉业务与法的关系,做到防患于未然。

2.1.5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加强重点时段(节假日、中、夜班) 和重点人群( 危重病人、早产儿、特殊用药和治疗的患儿)的管理,对重点时段和重点人群存在的安全隐患实行班班交接,引起护士的重视;每进行一项治疗护理技术操作都要严格三查七对,必要时实行双人核对双签名。

. 2严格管理,完善护理管理体制

2. 2. 1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紧张,繁重。管理者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对本科护士的年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要充分了解,工作中根据护理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医院还应体现“以人为本”,为护士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使护理人员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2.2加强院感管理:工作人员入病室前更换清洁工作服。患儿使用的奶具、衣物、尿布等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隔离制度,每护理一个患儿前后应洗手,工作人员患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非探视人员及非本科室人员进入病区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和消毒手;以防交叉感染。病室保持清洁。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病儿应分室居住,床位隔离,发生传染病时应严格进行隔离,必要时病房进行检疫消毒。

2.2. 3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建立完整的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制度,实行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坚持执行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质量可追溯机制,确保各项护理质量达到标准要求。重点监督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加强对管理,定期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进行归因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对护理工作过程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加强细节管理,使新生儿科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到护理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的前提,使新生儿护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的轨道。

2.2.4规范病房管理 规范仪器使用、保养及存放,所有仪器及设备均应做到定人保管、定点存放、定时维护,发现使用异常及时维修,保证使用。

3体会

新生儿科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 具有患儿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无陪人且患人无任何行为和语言能力,工作预见性差等特点。因此保证护理安全是新生儿监护病区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密不可分,只有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使护理管理制度标准化、规范化,才能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对691例入院治疗新生儿施行风险护理干预的情况。对新生儿病室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性识别和归类,分析产生护理风险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

1.2 方法 在护士长负责下,根据新生儿科的特点细分不同风险管理小组,明确管理职责、范围和内容,合理调配人力,弹性排班。其具体护理预防策略如下。

1.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新生儿娩出后、开始呼吸前,应迅速清除新生儿口、鼻腔内的粘液及羊水。经常检查患儿的鼻孔是否通畅清除鼻孔内的分泌物。保持新生儿适宜的,一般取右侧卧位。避免随意将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腔或按压其胸部。

1.2.2 注意新生儿监护: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新生儿的全身检查,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四肢活动肌张力、反应、哭声、有无畸形、产伤、窒息、感染、脐带出血、皮肤黏膜颜色变化以及大小便情况等,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1.2.3 预防感染:正确洗手、彻底的手卫生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洗手目前在现在医院通常被忽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尽量保持患儿皮肤的完整性,对于妊娠<28周的患儿不建议用酒精洗必泰,应减少对患儿皮肤的刺激。新生儿的内衣应以柔软且易于吸水的棉织品为主,最好不要用化纤或印染织品,以免对新生儿皮肤造成损伤。避免病房过度拥挤,限制探视每个新生儿的家长数量。无菌操作过程中 尽量控制围观人员的数量。当导管不需要时,应及时拔出。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工作人员,如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以及传染性皮肤问题时,不能直接接触患儿。将感染的患儿相对集中,与未感染患儿隔离开,避免交叉感染。早期喂养可增强新生儿免疫力,降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2]。

1.2.4 科学喂养:应做到提早哺乳、母乳喂养、定时监测。足月儿和体重大于1500g的早产儿、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出生后12h内开始喂养;有窒息、脐动脉插管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可适当延迟喂养24-48h;绝大多数均在出生后5d内开奶。在给新生儿进行喂食时,应将患儿取仰卧位或右侧卧位有利于胃排空,减少每次喂食的量而增加喂养次数,若有必要可遵医嘱给予适当胃动力药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对于喂养困难的患者应给予肠外营养。

1.2.5 预防液体外渗措施:1)穿刺者应经静脉穿刺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行静脉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2)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穿刺前应洗手,并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3)避免选择感染、创伤的血管及近期内发生过渗液部位血管,尽量选择较粗大、弹性佳且皮下脂肪较多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穿刺;4)操作过程中如送管有阻力,不要强行操作,否则会造成导管打折、弯曲。避免反复退针造成血管壁损伤,引起液体外渗;5)定时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皮肤颜色发白等,以及液体外渗现象发生,并及时处理;6)一般外周静脉留置时间应为72~96h;7)当腐蚀性药物渗出后,肢体远端的部位不能再留置导管[3]。

1.2.6 维持体温稳定:护理人员应每日测量患儿体温两次,测体重一次。将新生儿室的室温保持在25~28摄氏度之间,同时为新生儿做好恰当的保暖措施,但应防止烫伤。盛夏时可适当降温。

2 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预防策略后,本组691例新生儿的家长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达100%;护理投诉纠纷率明显下降。新生儿住院期间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硬肿症、皮肤感染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存在解剖和生理特殊性,容易并发各种护理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安全、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医院功能的直接发回以及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

基层医院新生儿室的潜在护理风险有如下几点。

(1) 感染的风险: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缺乏IgA、IgM,容易患者消化道感染和败血症。新生儿皮肤不成熟,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差,不正确的使用和去除敷料和胶贴常导致新生儿皮肤受损、医务人员频繁接触患儿以及在治疗过程中要置管等操作,容易导致新生儿皮肤受到感染的威胁。(2) 喂养风险: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肠壁较薄,通透性高,肝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活性差,新生儿进食后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风险。表现为腹胀和腹壁较硬,肠鸣音增强或减弱,呕吐,胃残留量增多,血便或大便潜血阳性。患儿有窒息的危险,这与呛奶、呕吐等有关。(3) 液体外渗的风险:在进行静脉穿刺、药物注射等时,由于新生儿皮肤解剖特殊性,新生儿有液体外渗的风险。大部分液体外渗仅有局部疼痛、水肿、发红等,严重的外渗很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水泡、溃疡、坏死以及对周围皮肤结构如肌腱、神经、肌肉损伤,甚至会造成瘢痕、挛缩、截肢等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应做到“六及时”:及时巡视、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及时记录、及时沟通。做到以预防为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对现有和现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第6篇

关键词: 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07-02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它不仅给对病人带来危险,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新生儿病房是高风险科室,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与护理缺陷。自2007年年底医院成立以来,新生儿病房的急、危、重症患儿数量不断攀升。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住新生儿病房,给患儿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在住院期间一旦发生患儿死亡,将会给婴儿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与损失。由于新生儿病房为无家属陪护病房,护理工作具有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及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风险管理是防范各种护理缺陷、提高新生儿护理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现对我院2007年-2008年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差错,保证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有效的服务。

1新生儿病房的相关风险因素

1.1患儿方面因素:

由于新生儿患病后代偿能力差、疾病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和语言功能,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护士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发现;再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先天畸形、产伤、感染、窒息较为多见,均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地增加了护理风险。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合理:

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新生儿喂养和基础护理工作。合理而足够的人员配置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条件。

1.2.2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无慎独精神、过于自信、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过度疲劳、情绪的影响等,均可增加护理风险。

1.3管理因素:包括制度的不健全、护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安排人力不合理 、管理者危机意识淡薄等。

1.4环境因素:

病房结构和设置不合理、通风不良、消毒不到位等。

2对策

2.1不断强化新生儿病房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个人,职责分明。

2.2更新制度,调整职责内容:

首先管理中要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整各班职责内容等;其次,管理者要树立危机意识,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并且看到自己管理上的缺陷,寻找改变现状的办法。

2.3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却在意料之外。因此,管理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2.4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

新生儿科护士不应只有"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还必须精通"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以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如新生儿复苏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新生儿疾病观察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等。加强对护士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

2.5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管理者要关爱护士,不应把排班当作行使权力的手段,而应把它作为合理安排护士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表,尽可能照顾护士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以免失去安排的合理性以致影响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另外,护士长应掌握科室每位护士的人格特征,有目的加以指导和监督检查。在工作中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制订语言、行为服务规范,实行首问负责制,普及护理服务用语,进行护士礼仪培训,使之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病房环境及病人卫生管理,争取病区婴儿清洁,病室环境美化,减少噪声及其他污染。

2.6杜绝惯性思维以及"想当然"的做法:

在临床工作中,年资较长的护士往往因出现惯性思维对特殊情况的估计不足而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护士应提高对疾病的评估能力,以及对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及时纠正日常工作中的偏差 ,强调以预防为主。

2.7建立重、危新生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

重、危新生儿病情危重、疾病变化快,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病房内护士给予重点监护。

2.8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设立相对独立的新生儿病室,分设普通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监护室、隔离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确。工作人员进入病室要戴口罩、帽子,穿洁净工作服,每次工作前后认真洗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次或2次(门把手、床头柜、桌凳等);地面每天湿式清扫3次,有污染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空气循环风消毒机每隔2 h自动消毒1 h,每月定期做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等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做好登记;新生儿均使用纸尿裤、衣服、被子、被单等,使用前必须高压灭菌,并设专用柜存放;新生儿喂奶及沐浴用品必须一婴一用,并经过高压蒸汽消毒;新生儿患传染病者,应分室隔离,床栏应挂标记;遇有医院感染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尿布、污物用后切勿随意抛落地面,换下的尿布、衣物及时放入黄色污物袋内,污物袋每2 h更换1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2.9加强安全管理:

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在进行交接班和做治疗时严格核对腕带(EDA扫描),做到万无一失;严格探视制度,我科规定每周三下午为探视日,家属可通过探视走道探视患儿1次;充分利用门禁系统,新生儿病房实行24 h封闭式管理,严禁外人入内,防止新生儿丢失。

2.10加强与家属的沟通:

主要是做好健康宣教和婴儿护理知识指导;抓好住院前、住院中、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2.11做好新生儿护理文件书写:

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的提高,举证倒置法律原则的出现,使医疗护理文件的记录成为医疗官司的证据记录。在新生儿的护理文件中,新生儿的护理记录单成为新生儿护理文件的重中之重,因新生儿会随时发生各种变化,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严密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培养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及书写能力,避免遗漏、错写等情况。

3小结

新生儿科是临床的高风险科室,通过进行风险教育及强化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了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抗风险的技能,使护士明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护理操作,并加强自律,用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工作,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总之,新生儿护理风险因素来自于诸多方面,护士长除抓好质量管理外,还要注重细节管理,搜集并总结日常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效地减少新生儿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

第7篇

总结危机管理在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体会。回顾性分析258例外出检查的危重新生儿出现危机事件的原因,提出危机管理的方法,即组织开展危机培训课程、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充分做好转运前准备等。经过两年危机管理的实践,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关键词:

新生儿;危机管理;安全管理;外出检查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新生儿尤其是危重新生儿住院期间,需到辅助科室行相关检查,对需要持续监护或生命体征维持的危重新生儿来说,从病房转运到检查科室并接受检查的过程中,随时会出现病情变化或发生不安全事件。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维持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并发症,并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分析,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规划、调整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减少和避免危机因素带来的威胁[1-2]。本院新生儿科自2013年初将危机管理应用在新生儿外出检查的安全管理中,通过危机前的预防及控制进行管理,两年来在安全、质量和护患关系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新生儿外出检查危机因素分析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外出检查的258例危重新生儿,原发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外出检查过程共发生新生儿窒息2例、呼吸暂停6例、呕吐5例、低体温26例、镇静无效12例、设备物品故障4例。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原因分析。

1.1.1患儿因素

新生儿由于刚脱离母体,身体各组织和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呼吸、循环、体温等尚不稳定,病情危重,变化快,随时有生命危险,而且同时做多项检查(如CT、MRI、彩超、脑电图、胃肠道钡餐等),需要辗转多个科室,而这些检查又多要求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下才能完成。因此,新生儿外出检查对镇静的需求也显著增加,然而新生儿脏器功能不完善,镇静药物易在体内蓄积,产生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发生[3]。

1.1.2疾病因素

外出检查新生儿原发疾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畸形等,由于病情危重、复杂且进展迅速,易在检查过程中出现面色紫绀、呼吸暂停、呕吐或口鼻腔分泌物所致的呼吸道堵塞、呼吸心搏骤停、低体温等危机表现。

1.1.3护士因素

转运护士的资格和能力是确保转运成功的基础[4]。本科室护士的平均年龄为28岁,护龄在3年以下的占40%,护士普遍年轻,经验不足,预见性差,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理论知识缺乏或急救技术不熟练,同时法律观念淡薄,不了解“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性,护理工作稍有疏忽或沟通不到位,极有可能诱发危机。外出检查前护士未与相关检查科室、途经电梯及护送工人沟通协调,导致患儿等候时间过长,或镇静超时失效,结果未顺利完成检查。

1.1.4设备物品因素

由于在转运途中一般用氧气袋供氧,流量调节欠准确,另外由于对转运患儿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未多准备氧气袋,都可造成氧气供给不足导致患儿出现经皮氧饱和度(SpO2)下降。由于危重患儿带有各种仪器如呼吸机、微泵注射仪、便携式氧饱和仪等,在转运途中无交流电,只能依靠仪器中的内置电池供电,内置电池供电量不足而导致仪器低电压报警。另外,护士对患儿检查可能出现的危机预见性不够,未携带所需使用的药品和物品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

1.2危机管理的方法

1.2.1组织开展危机培训课程

科室组织开展专门的危机培训课程,要求护理人员参加培训,树立危机意识。设置的课程包括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的发生与发展、处理危机的方法等。同时告知护理人员尽管危机很难预测,但大多数危机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预兆、有过程的,并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来强化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5]。提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警讯事件与案例剖析,不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1.2.2建立危机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和护理制度是保障危机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6]。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分工到位,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对科室潜在的危机作出分析、评估和预测。制定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制度及护理应急预案,如突发呼吸心搏骤停、窒息、低体温、意外拔管、停氧、停电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理预案,患儿家属投诉处理预案等。

1.2.3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

对3年以下护理人员重点培训窒息复苏、心肺复苏等各种急救技能,开展各种急救仪器、急救药物使用的培训与考核。定期进行各种患儿转运途中发生意外的应急模拟演练,当场点评,通过案例的学习与分享,让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外出检查安全隐患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增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新生儿科专科特点及疾病特点,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并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促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及前瞻性预防危机发生能力的提高。

1.2.4充分做好转运前的准备工作

1.2.4.1准确评估病情

危重新生儿病情凶险、变化快。严格遵循“转运前尽可能使患儿病情达到最佳稳定状态”这一基本原则[7]。护理人员在转送前对患儿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着重评估呼吸、循环系统,预见性掌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针对性给予吸痰、胃肠减压、扩肛、镇静止惊、止血、保暖、纠酸等相应的处理。需气管插管者,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并妥善固定;必要时抽吸净胃内容物,防止转运途中因呕吐而窒息。使用静脉留置针为患儿建立静脉通道,便于转运途中静脉输液和抢救用药,对需要安静睡眠状态检查者按医嘱使用镇静剂诱导入睡,动态监测心电和SpO2。

1.2.4.2转运人员配备

为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转运护理人员必须由具有新生儿抢救经验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以使对新生儿病情有正确估计,对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认识,并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急救与预防措施。

1.2.4.3转运设备物品的配备

抢救仪器由专人负责,定时充电、班班检查,保证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估计检查所需时间,备足氧气袋供氧、连接便携式监护仪监护,携带简易呼吸气囊及便携式的急救箱备用,内置相应的急救用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抢救药品,注射器和吸痰管等。

1.2.4.4鼓励家长陪同

通知患儿家长,向家长交代患儿病情、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及途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取得患儿家长最大的理解和配合,并陪同完成检查。

1.2.4.5与各部门有效沟通协调

外出检查前与各相关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包括检查科室相应人员及科室的相应准备、沿途各关口(如电梯等),以减少患儿在转运途中不必要的等待。告知检查科室患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镇静效果等,需要准备的抢救药物和仪器,并应配备氧气筒和足够多的电插座以备仪器使用;冬春季节通知检查科室先开空调预热,保持室内足够的温度,避免在检查过程中松衣被而受凉。

1.2.5转运过程的处理与救护

1.2.5.1安置合适

视不同病情采取不同。呼吸道分泌物多者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时误吸,病情稳定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搬动患儿时注意动作轻柔,尽可能减轻震荡。

1.2.5.2呼吸道管理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儿SpO2变化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防止气管堵塞、气胸等异常情况发生。

1.2.5.3注意保暖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基础代谢低,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当环境温度较低,保温措施不全时极易发生低体温。低体温不仅可引起患儿皮肤硬肿,还可使其体内各重要脏器组织损伤,甚至死亡。为了减少患儿低体温的发生,转运途中可使用棉被包裹患儿,由家长或护理人员抱于怀中取暖。

1.2.5.4病情观察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新生儿肤色,因其可综合反映呼吸、心搏和周围循环状况。尽管检查前已清理呼吸道,但在途中仍有可能出现呕吐致呼吸道堵塞,一旦出现,立即以纱布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或吸痰,窒息者按窒息复苏处理,予托背、拍打足底刺激患儿,如患儿出现口唇紫绀、呼吸困难、SpO2下降,予皮囊加压给氧;心率<60次/min,予正压人工呼吸同时胸外心脏按压,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就地处理后如需进一步复苏应立即返回病房,做好进一步抢救工作,恢复正常后安慰患儿家长,稳定紧张情绪。

2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将危机管理方法应用于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中,进行事前的预防和控制,期间共有362例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发生呼吸暂停1例、呕吐2例、低体温5例、镇静无效2例,未发生新生儿窒息及设备物品故障,危机管理后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3体会

危重新生儿的检查过程是一个连续监护和治疗的过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外出检查制度和流程,降低风险的发生率[8-9]。充分做好转送前的评估和准备、途中监测和必要的处理以及急救是确保危重患儿安全转运和成功检查的重要保证,只有做好以上各项工作,才能保证危重新生儿安全、顺利地完成各项检查。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采取的行动,是为应对各种危机情景进行的正确决策的动态调整,以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9]。而化解危机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要使危机管理更加完善,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危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管理制度,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本院新生儿科将危机管理理念引入到危重新生儿外出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历练了护士预防危机的能力,也减少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作者:朱惠仙 林美玉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参考文献:

[1]洪燕玲,叶丽君,季双美.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3):96-98.

[2]胡祝红,罗艳,叶会玲.危机管理理论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3,12(3):264-266.

[3]金立红,陈煜.儿科镇静的安全问题[J].麻醉与监护论坛,2011,18(5):390-393.

[4]万玲燕,潘丽慧,刘寅素.危重新生儿转运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0(4):332-333.

[5]夏欣蓉,宋云平.危机管理在老干部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杂志,2011,23(4):210-211.

[6]黄文祥.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药物与人,2014,6(9):258.

[7]金汉珍,黄德泯.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3-147.

第8篇

关键词:全程监测干预管理; 新生儿黄疸;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37-01

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改变,以人为本、系统化服务理念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临床中。根据全程护理管理模式的启发[1],借鉴国外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出新生儿黄疸全程管理流程,探索一套比较完善的新生儿黄疸筛查、监测、干预和治疗临床管理路径,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医院产科门诊建立孕期保健档案的孕妇722l例,共出生活产新生儿7199例,其中男3699例,女3500例。

1.2方法:以新生儿科为管理平台,产科、输血科、检验科多科合作,制定全程监测和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参与全程管理的工作人员按照流程实施监测干预,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新生儿科,不断修正完善新生儿黄疸全程监测干预管理流程。

2结果

全程式管理为规范医疗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程。管理以患者为中心设计出的工作流程,探索了新生儿黄疸筛查、监测、干预和治疗临床管理路径,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整合和强调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沟通,突出了各项处置活动及治疗的时间性[2]。医护人员在全程监测和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中,职责明确,各司其责,有效避免了重复性检查,实现了资源共享,确保了医疗资源的实效性。如产科主要负责孕期教育、产前检查和高危孕妇的干预治疗以及产后新生儿黄疸的监测、高胆新生儿相关资料的及时转送;输血科负责产前相关抗体检测和新生儿出生后溶血检查;儿童保健科负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这些对及早发现诱发高胆的病理因素,为临床在短时间内对新生儿黄疸程度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准确证据。全程管理模式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简化了科室之间的工作程序,杜绝了科室之间推诿现象,保证了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实施新生儿黄疸全程管理以来,72h新生儿高胆诊断率明显提高。无一例胆红素脑病发生。平均住院口由以前的5.8d缩短至3.4d,减少厂医疗资源,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全程式管理为医院提出了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模式。传统的医学学科分类切断了内在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临床治疗研究单一,不易有所突破和进一步产生合力[3]。全程管理新生儿黄疸的丁作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医院服务方式及管理方法,打破了科室之问的框架,整合了检查、检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各种处置措施。使个体的医学资料信息更加科学,完整。参与全程管理的各类人员按照流程进行各项活动及评价结果的同时,及时反馈临床实践信息,有利于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多科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医疗团队合作和组织沟通,推动了学科的优化组合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学科的整体效能水平,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程钊.美国护理实施系统的最新模式-全程护理管理[J].巾国医院管理,2000,20(5):15

第9篇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护理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新生儿重症监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NICU,是以救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的患儿为主的诊疗系统,它集中新生儿病区的专业医生及专门训练的护士,对重症新生儿集中加强治疗和护理。加强NICU的人员培训、制度管理、急救药品设备及病室的管理、质量控制,对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的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笔者所在的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并在新生儿科工作了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管理经验。现就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管理系统设立及运用现状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

1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基本情况

1.1 医院的基本情况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川南医院。占地面积14万平米,编制床位900张,开放床位1000张,服务人口约2000万。设有临床、医技科室60个,年门诊人次100余万,收治住院病人6万余人次,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临床教学医院。

1.2 医院新生儿科基本情况

我院新生儿科建科27年,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达1500人次,病床使用率保持在100%左右,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达92%。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及窒息后多器官障碍综合症的诊治、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监测、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早产儿的监护、管理及并发症的处理、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率先在省内开展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率先在川南地区开展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新技术,完成了四川省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术前医护工作。目前,该科医疗工作的目标已由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转变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

2 我院NICU管理现状

2.1 人员配置

我院NICU现有科主任2名、护士长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6名、护士14名,基本满足了我院辐射范围患者的需要。

2.2 管理制度

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管理,指挥并参加重大抢救及质量检查,对NICU的管理负总责。我科先后建立健全了NICU规章制度:如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仪器设备的检查维修制度及药品管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制度、监护记录与总结制度、交接班制度、查房制度及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等。每月组织一次全面质量检查,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实行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2.3 仪器设备配置

我院新生儿科拥有常频和高频呼吸机、长颈鹿暖箱、远红外辐射台、早产儿培养箱、蓝光治疗箱、多功能监护仪、亚低温治疗仪、黄疸监测仪、血糖监测仪、血气分析仪、人工呼吸机气囊、微量输液泵、脑肺功能监测仪、空氧混合仪等仪器设备。病室内配有中央空调、空气消毒机、中心供氧、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每个床单位都配有足够的墙壁插座,满足了临床患儿的需求。

2.4 病区设置

我院NICU为独立病区,室内光线充足且有层流装置,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在55%―60%之间。分为早产儿病区、足月儿病区、重症监护室,另设有辅助房间。病区分布比较科学合理。

3 我院NICU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员配备与住院患儿剧增的矛盾

我院NICU现有护理人员27人,只能基本满足患儿需求。但随着患儿人数的逐年增加,医护人员的数量配备已显得不足,应进行加强以保证医疗护理的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特别是近几年来,我院NICU每年收治重症患儿都在1500人左右,每月收治重症患儿都在100人以上,NICU医护人员配备与患儿数量的剧增存在一定矛盾。

3.2 护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飞速发展,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地更新医护知识和提高医学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当NICU人员配备出现不能完全满足重症患儿护理管理的需要时,须从其他科室临时调配医护人员进行补充。此时调配人员的素质会出现参差不齐,不能及时适应工作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使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更好的为患儿服务。

3.3 管理制度方面问题

NICU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管理质量,对每个环节的管理必须做到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

3.3.1 药品管理的问题。

NICU药品种类多,在日常管理中,管理混乱会造成药品配备不全、出现过期、变质、失效药品。

3.3.2 抢救工作制度管理的问题

NICU患儿病情都是比较危重的,需要随时抢救。如果抢救工作制度不明确,抢救工作不及时,就会影响抢救成功率,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在工作中必须使每个NICU的医护人员明确工作的制度、职责,做到精细化管理。我院NICU管理质量较高,但在各个环节具体管理中仍然需要注意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4 仪器设备保养维护和安全防范等管理问题

NICU的仪器设备密集,管理不好轻则会造成设备损坏,缩短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重则可能造成设备的损失及抢救工作的失败。由于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不按常规操作或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就成为仪器设备主件损坏的主要原因。现代的医疗设备多为高科技产品,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许多功能不经常使用等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常规常用的操作,造成很大功能的闲置,仪器设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许多进口设备多采用英文界面,有些护理人员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还有造成仪器设备损坏和危及安全的潜在问题。因此,要加强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和安全等管理工作,防止仪器设备的损坏遗失,使医疗护理工作正常运行。

3.5 病区消毒隔离管理问题

NICU是危重患儿集中的地方,极低出生体重儿多,患儿的免疫力低,尤其是早产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感染后发病迅速,病死率高。如果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4 对策与建议

4.1 科学合理配备NICU护理人员数量,满足人力资源的需求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全面提高护理管理质量,需要较高的医护技术力量,现代化仪器设备和众多的护理人员。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要科学合理的配备护理人员的数量,也可以考虑在其他科室定向培训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以备在急需的时候,及时调用。护理人员配备要求是:按护理所需时间的总和以及每周实际工作时间而定。一般认为护士数∶病人数为2.5∶1。

4.2 树立人才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4.2.1 NICU的护理人员标准

NICU的人员应选择品德、业务、身体各方面素质优秀的人员。既要有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和一般护理技能,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操作和急救护理,熟悉临床监护指标,综合观察病情变化,不机械执行医嘱,有超前的抢救意识。护理人员培训要求是:进入NICU工作的护士,必须经过培训,并在工作中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内容除一般新生儿疾病知识外,着重培训新生儿急救技术与护理。

4.2.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由于患儿无法表述及没有家属陪护,需要护理人员严密监护和细心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救死扶伤的信念,耐心细致,关心爱护患儿。NICU应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护士在NICU工作。NICU护士必须有慎独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及对患儿要有仁爱之心。护士必须有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较强的鉴别能力,敏锐的观察力,面对较多的危重患者及抢救仪器做到忙而不乱,沉着应对,并对病情的变化有预见能力。护士长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心理学、伦理学、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4.2.3 组织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护理技术技能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新生儿暖箱、新生儿辐射台、人工呼吸机、各种监护仪和透析机的临床应用给患儿带来了希望。因此,新生儿科护士熟悉正确使用这些仪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使用不当或不能正确使用,就会给患儿带来生命威胁。如暖箱的有机体外罩、呼吸机的螺纹管等物品消毒不彻底,就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护士长应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三基训练及急救技术操作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类急救仪器材。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监护手册,护理应急预案及程序,重要护理操作前后的告知制度等。护士长可参考国内NICU要求,确定培训目标,根据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组织人员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如学习新生儿评价、新生儿病理生理和急重症有关的基本知识、抢救程序和各项监测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的ABC复苏技术,熟练正确的使用人工呼机气囊,掌握常见急重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抢救。还有各种急救药物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剂量、浓度、液体的电解质摄入量的计算。心电图的识别,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各种监护参数和报警线的设置等。熟练地进行气管插管,深浅静脉穿刺等护理技术。

4.2.4 内培外引,推陈出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只有加强学习,随时“充电”,更新知识。一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科室内、医院内广泛开展护理技术、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在行业内广泛开展护理技术、医学学术讨论交流,拓展技术、学术交流领域。二要鼓励再次深造,向双学历、多学历方向发展。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学科带头人,打造行业认可、群众信赖的知名专家。在护理技术、医学学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一科室一个品牌的发展目标。

4.3 加强NICU制度精细化管理

4.3.1 药品管理

严格执行药品管理规定,剧毒、品加锁专人保管,每班交接,做好登记。各类急救药品要齐备完好,做到“四定”管理。即定品种数量,定位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消毒。做到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药品,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急救药品的剂量、浓度、使用方法、使用途径、配伍禁忌、副作用、保管等。

4.3.2 抢救工作制度的管理

NICU患儿病情都是比较危重的,需要随时抢救。如果抢救工作制度不明确,抢救工作不及时,就会影响抢救成功率,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抢救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做到及时、精确、无误,提高重症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参加抢救人员应全力以赴、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处置正确无误。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各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抢救技术和抢救用药,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4.4 强化仪器设备保养维护措施,充分发挥其施救作用

医院新生儿科属于仪器设备密集型科室,如何管理使用好这些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好作用,对提高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急救器材的管理和运用更应引起科室高度重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急救器材集多种运用功能为一体,要求器材管理和使用者必须认真研究,掌握其多种功能,并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因此要强化仪器设备保养维护措施,制定日常管护措施,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检查和维护,保持性能良好。并做好清理和清洁,终末按常规消毒后加罩备用。新仪器使用前应由专业人员讲解仪器的使用、保管、注意事项,并示范操作。仪器工作的环境应通风、电压稳定,避免强光强电磁场干扰及剧烈振动。此外,医护人员要加强业务素质的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技术操作,鼓励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学习和自学考试,提高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加强专业医学英语的学习,以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施救作用,避免功能闲置和损坏。

4.5 NICU消毒隔离管理

4.5.1 探视人员和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管理

NICU实现全程无陪护护理,除少数生命垂危的患儿家属可以探视外,其余探视一律每周2次,每次限一人。探视时更换为隔离衣,消毒鞋。医护每年定时查体,有感染性疾病时,必须立即撤离NICU,另外安排医护人员顶岗。进入NICU的医护人员一律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口罩、帽子,洗手,剪短指甲,并不准戴任何手饰。在接触不同患儿或进行不同部位的操作前后均应用消毒液认真洗手,必须戴手套。实践证明,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1]。据有关文献报道,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感染率为2.26%[2]。NICU的医护人员必须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4.5.2 加强消毒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新生儿病房的各类物品应专用,严禁借出或非本室物品带入室内。凡接触过的新生儿用物都要采取擦拭、浸泡、高压蒸气等消毒灭菌。坚持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一人一用一灭菌。病室阳光充足,室内每日常规用空气净化器早晚各消毒一次,每次2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宜保持在24-26°C,相对湿度在55%-65%。病室每天早晚湿扫卫生各一次,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打扫,病室注意通风。同时加强清洁工人的培训,讲解室内清洁与消毒的关系、清洁工具的分区使用以及自我防护等内容[3]。配奶台、操作台、辐射保暖台、暖箱、光疗箱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各种管道及仪器设备每日清洁1次,每周大消毒1次,每月对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医疗用品、生活用品、使用中的消毒液、各种管道进行细菌培养,及时反馈培养结果,将细菌菌落数控制在小于或等于5cfu/C。对不合格的检测对象,查找原因,及时整改,直至检测合格为止。患儿有特殊感染及可疑传染病者应入住隔离室,必要时转传染科治疗。出院或死亡严格按照终末消毒处理。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医疗废弃物置黄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废弃物置损伤性容器内,废弃针头置于锐器盒内,标识清楚、交接登记,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特殊感染性废弃物放入指定容器中密封,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控制NICU的院内感染,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还要有严格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抗感染意识将之列入常规工作日程,做到人人重视。[4]医护人员要要牢固树立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关消毒灭菌的新方法及各种新型消毒剂的药理作用及使用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预防性措施,[5]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NICU室内的患儿多属急重患儿,急需进行及时、正确、有效地抢救和监护,如有延误即会加重病情,甚至会失去抢救最佳良机,危急患儿生命。我院新生儿科在医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办院宗旨指引下,建科27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新生儿科诊疗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NICU室内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新生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而且还能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1123周敏,刘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分析[J].

[2] 王莹,温玉娥.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管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6,4,3(11).

[3] 张德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9):29-3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