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0: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发展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体育经济在近些年来取得快速的发展,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模式之一。但是,当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其自身的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必要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体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在经济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有了较大的进步,其成为带动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体育经济的发展涉及多个方面,能否实现体育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缺乏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缺乏专业化的体育经济发展人才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阻碍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从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实现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1.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当前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是造成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缓慢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我国体育经济的总量较小,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短期内难以显现,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对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多地方性的政府将体育经济视为副属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为从根本上给予相关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当前仍然以传统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对体育经济及相关企业的发展没有给予充足的税收及政策优惠,使得体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因此其面临的发展压力及问题不断增多。
1.2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各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相关产业发展不完善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国内的需求市场较大,但是由于产业发展政策并未向体育经济的发展进行倾斜,使得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显得相对孤立。另一方面,体育经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并未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条,因此使其供需失衡、行业内各企业的发展成本高居不下等问题。同时,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强势的市场品牌,多以代工为主,因此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限制了我国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3缺乏先进的体育经济发展经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而摸索前进,当前,人才的竞争是各行业各企业竞争的关键,同样是一个行业逐渐走向高级化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的高端体育经济发展人才。其在对体育经济发展指导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难以使得我国体育经济与其他产业经济实现协同发展。同时,我国在发展体育经济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在仅有的借鉴中存在盲目照搬的现象,使得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步伐显得十分缓慢。
2.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如前所述,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存在诸多的问题,与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对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正确引导体育经济朝着高效化的路径发展,使其成为引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为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2.2强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体育经济发展环境体育经济的发展涉及各个行业,目前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很不完善,因此必须要通过强化相关产业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发,进一步完善体育经济的发展环境。其一,要鼓励体育产业内的企业通过创新来建立强势的品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率,增强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实力,降低其运行的成本。其二,政府部门要通过实施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强化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使其产生强大的产业集聚力量,进而有效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2.3充分吸收和借鉴体育经济发展的经验鉴于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要全面吸收和借鉴体育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可以从我国当前其他产业的发展来总结和摸索体育经济自身发展的经验,使其能够充分根据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健康长期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国外体育经济的发展经验,其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经济发展人才,使其为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其二要对国外体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以“扬弃”的原则对其进行吸收,充分结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
3.总结
实现体育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其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从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强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体育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体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出发,充分解决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实现我国体育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我国体育经济商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6(02)
[2]邵继萍.我国体育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点,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出量,开始大量的砍伐树木,围湖造田等,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但是人口总量在增加,城市用地逐渐向农村扩展。
另外很多土地资源由于工业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民收入这方面,许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少,城乡差距增加。虽然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鼓励政策,对农民的生产给与予补贴,但是在农民收入这方面,增加的速度还很慢。造成很多地区的主要劳动力出外打工,这样不利于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农民生产观念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我国一部分农民在接受新鲜事物,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因此这一点也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另外在农业发展中,有的农民朋友只重视种植业的发展,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造成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更加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国家的投入力度还应加大
我国进入现代农业阶段比发达国家晚,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技术方面还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都比我国快一些,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机械化的种植收割方式,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和机械化处理。我国在最近几年才采用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仍采用手工为主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 地摊经济; 治理; 法律困境;
Abstract: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laxed relevant policies on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nd explicitly encouraged its development,But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in many places seems to have returned to the situation that being chaotic if it's released or being inanimate if it's administer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lots of preval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such as the difficulty in protecting the rights after sale,the influence on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city, and the improper way of supervision. To overcome thepredicament,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improve the market access system,innovate the way of supervision,establish industry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and impl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detail,so as to help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here to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ruly become the vitality of China's economy.
Keyword: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minister; legal predicament;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地摊经济顺势发展,全国迅速开启了地摊经济复兴模式。地摊经济展示出其独特的经济驱动势能,但其中也不乏盲目跟从的势头。如今潮流逐渐减退,地摊经济又被纳入强制规范的列表之中,摊贩和城管间的“猫和老鼠游戏”重复上演。可是地摊经济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落”经济,其出现带有一定的正负效应,我们只有将其带到“阳光之下”——使其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才能为长足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1 、地摊经济的基础理论梳理
1.1、 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而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人类个体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加之后来劳动分工的明确化、职业化、专业化,早期的物物交换逐步演化成商业贸易。但贩夫走卒,古已有之。地摊经济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填补了老百姓购物的一段空白,在疫情背景下还能发挥缓解就业压力、繁荣经济市场、改善民生等作用。
1.2、 地摊经济的类型及特征
1.2.1 、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
根据摊主的贩卖方式,可分为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叫卖地摊的摊主多以叫卖的方式,宣扬折扣优惠细则,吸引客源,促成交易,其特征为利润低、销量大。问价地摊则是等待消费者问价,部分商品在摊贩与消费者的一问一答中降低价格,促成交易,其特征为被动、价格因人而异。
1.2.2、 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
根据地摊贩卖商品种类,可分为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食品地摊无论是加工过程还是售后,易产生垃圾,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服饰地摊因其售卖尺码及款式多样,通常占地面积大;生活用品地摊数量最少,商品质量安全引人关注;娱乐地摊多设在广场等面积大、人流量多的地方,占地面积较大。
1.3 、地摊经济兴起的溯因
1.3.1、 疫情背景下政策鼓励
近几十年来,地摊经济相关政策有放宽趋势。近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失业人口增加,各个群体经济负担都有所加重。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放宽了地摊经济相关政策,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或措施以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减轻就业压力。截止2020年6月,先后有江西、辽宁、陕西和南京、成都、厦门等多个省市明确表示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并出台了系列宽松政策。[1]
1.3.2 、地摊经济“三低”特质
地摊经济有着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的“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是指对经营者的学历及技能要求不高,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对资金不足、身体有缺陷、年龄较高但又想获得收入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一条保障自己生存权的道路。失败风险低,指的是前期的资金投入不多,经营成本不高,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大,市场广泛。地摊经济没有店面租金,店员服务等压力,商品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大部分商品算得上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明显。
1.3.3、 填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空白
首先,地摊经营者大多会选择人流量多的地点摆摊,如学校、居民区、大型商场的周围。这一选择为居民、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途径。其次,从地摊经营的内容来看,多以小吃、零食、日用品为主,而城市居民的主体以中小阶层为主,物美价廉的“地摊货”可以很好满足部分日常需求,填补了商超之外的消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购物便利的需求。
2 、地摊经济调研情况分析
2.1、 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走访调查为主,电话咨询等为辅。问卷调查分为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两份不同问卷,一份针对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下调查方式,另一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针对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52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68份。调查地点为湖南省长沙市,走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等。
2.1.1、 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和走访调查结果可知,在长沙从事地摊经营的劳动者,大多是缺乏学历和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且近一半为中老年人群体(如图1、图2所示)。
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缺乏其他技能的情况下,加之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和过慢,多数会选择从事摆摊从而维持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或者补贴家用。大部分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的监管和执法感到不满意,城管执法不够公开透明,多数从业者对关于地摊方面的法律或法规不太了解,对于政府出台关于地摊经济相关规定,有一部分人认为很好,但多数人认为没有用,从而也就造成的目前地摊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2.1.2、 非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非地摊经营者问卷部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接受调查的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外地游客、当地学生等。在268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对地摊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日常生活中多次接触到地摊经济,因此他们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是基本支持的。非经营者认为地摊经济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物品选择,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经营者发现了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卫生质量问题,他们希望国家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2 、调研问题分析
2.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地摊经营者与非地摊经营者立场不同,但他们都表示出了对现在地摊管理的不满。地摊经营者表示,目前城管执法方式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执法不文明、不公正的现象存在;非地摊经营者则认为政府在试点的时候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结合实际;在执法的过程中不够透明。所以在地摊经济管理的过程过,政府和其他管理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建立高效沟通的机制,规范城管执法过程,结合地摊经济的客观特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与管理。
2.2.2 、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无论是地摊经营者还是非地摊经营者,他们对于地摊经济的认识都存在滞后的情况。非经营者对城管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了之前新闻所报道的粗暴、野蛮上,而根据经营者的反映,城管的素质是有所提高的;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相关法规也不熟悉,实际上早在2016年湖南省政府就出台了《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在这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摊贩经营方式和范围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可归咎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同时法规出台后,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跟上立法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地摊经济,政策精神难以落实。
3 、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我们发现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主要集中在售后、秩序和监管三方面。售后问题主要发生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部分经营者职业道德不高,对产品、服务的质量把关不严,易发生侵权等纠纷;此外消费者也存在维权困难的现实难题。秩序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社会公众之间,主要包括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在内的污染问题和交通堵塞问题等。监管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主要是执法模式不文明以及现有规划试点不科学的设置与管理。
3.1 、售后维权艰难
由于地摊经营流动性和自主性较强,进货渠道多元化,且目前针对规范地摊经营的法律尚不完善,尤其是产品来源追溯的监管机制的缺乏,使得地摊商品来源不明,即使发现劣质商品和食品过期变质也无从追溯。同时,地摊经营的自主性决定了摊主进货渠道的多元化,这也加重了对其来源的监控和管理的负担。再者,当前各类食品摊点缺乏相关食品安全与质量公示,也没有相关第三方机构,如质检和维权机构的介入,消费者无法直接了解摊点食品安全情况,在出现食品安全或质量等问题主张维权时,难以取证,追责困难。[2]
3.2 、影响城市正常秩序
3.2.1、 环境污染问题
地摊经济常常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由于地摊多设在人流量大的交通十字路口、居民区的空地处、学校周边等处,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极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食品加工产生的油烟、随处乱倒的垃圾和食物残渣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给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一些地摊经营时间较长、较晚,容易损害居民休息权。在经营中,油烟、食物气味和垃圾等常常影响周边环境。
3.2.2 、影响交通秩序
经营的逐利性驱使摊主聚集在人流量大且人群密集的地点经营,而这些地点通常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网点、商业繁华地段、娱乐场所中心圈和居民小区密集区等区域。由于地摊经济自身特点,区域内部缺乏统一的摊位规则。同时受部分经营者素质较低的影响,地摊经营不可避免和城市规划在空间上有交错的现象,加重了空间利用上的矛盾,容易破坏正常运行的交通秩序,影响交通安全。
3.3 、监管方式不当
3.3.1 、执法方式不当
城管暴力执法这一社会热点不止一次上了“头条”,因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和管理的强制性,舆论常将问题归责于管理一方,而忽略了执法与被执法的双向关系。暴力执法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不配套、执法方式不妥当;二是城市管理者与地摊经营者缺乏有效沟通。城管和地摊经营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地位的不对等使两者的立场和意志有明显的差异。
实际生活中,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较缺乏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大多数经营者对于城管的执法方式都有所不满,主要体现在执法过度、方式简单粗暴和不文明执法三个方面。而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他们比较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且手段比较偏激,容易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进一步激化矛盾,不利于治安管理和社会和谐。
3.3.2 规划管理不科学
在城市管理中,政府部门是管理者的角色,而地摊经营者是被管理者。虽然服务型政府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地摊经济管理与执法方面仍存在着较大进步空间。此外,因为现实管理问题各不相同,政府根据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有时不得不强制介入地摊经营,干预市场。此时,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以及充分听取经营者的意见,政府部门的某些举措显得“费力不讨好”或者“药不对症”,在地摊经济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政府规划摊点设置与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在放开对流动摊贩限制的开始阶段,城市管理者盲目划区,强制要求摊贩到某指定地区经营,这种缺乏有效沟通协商与科学论证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客流量不能满足摊贩的经营需要,摊贩又回到之前的场所进行经营,试点区一片凄凉的尴尬处境。[3]
4 、地摊经济发展困境的化解
4.1、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引导地摊合法化。大部分地摊经营者为生活困难、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比如城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进城的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地摊主体资格的非合法化,让流动摊贩处于“身份缺失”的状态,没有进入市场经营的合法身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主体资格的“缺失”使得地摊经营者也失去了自我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外在监管的压力与动力,这不仅影响商品市场秩序,也会激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维权矛盾。
因此,促进地摊主体经营资格的合法化既是对摊主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内部自觉约束的途径,倒逼其进行自我整改、升级服务质量,也是解决买卖纠纷,规范市场秩序的途径。地摊经营主体合法化是对地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进行明确的证明,以此将合法地摊经营者与非法地摊经营者进行区分。建议对摊主实行备案制,对资质合格的摊主出具资质证明。宣传鼓励居民在地摊聚集点进行消费时,认准在合法地摊进行消费。这从“卖”“买”“管”三方面进行了规范。[2]
4.2 、创新监管方式
4.2.1、 规范进货渠道,透明商品质量检测监管
利用互联网,多方联动监管。“互联网+”走进生活已不再是新鲜事,上到政府利用互联网公开信息,下到社区信息共通,地摊经济的管理也应该加入互联网,尤其是对货品来源渠道的监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透明度高、覆盖性广的特点,给每件货品的来源贴上“标码”,一扫便知其“家门”。同时,各摊位在售卖货品时应自觉接受质量检测,合格的摊位则颁发质检合格证书,公示在摊位明显位置,使消费者安心;若不合格,则强制其整改,整改不合格纳入“地摊黑名单”,限制其经营。完善多方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摊主自我监督与群众、城管等多方监督的联动机制,强化社会组织监督。
4.2.2、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管理摆点区
结合民意合理规划摆点区。因地摊经济依托于人流量发展的特性,管理者应充分调查地摊经济发展的特性,实地走访,综合考虑经营者的意愿与城市秩序等,合理规划摆点区。并对区域进行分类,分为固定区域与流动区域,进行个性化管理。摊位的分配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用抽签等方式进行分配,并定期更换。
4.2.3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有效结合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相结合,标准化管理。管理者需对地摊的摆放进行规范,以防堵塞交通。对摆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必要时可采取对区域内的摊主收取适当费用,聘请清洁工人对该区域进行清洁。为保障地摊商品的质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定期对地摊商品进行抽样检测,对不合格商品进行公示,并计入经营者档案。践行柔性监管下的刚柔并济。[4]
针对地摊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考察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考核制度可以让城管执法更加有依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建议国家和有关标委会将地摊经济纳入标准化的重要范畴,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市井气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完善的地摊运营管理标准规范将是缓和地摊与城市环境管理之间的矛盾、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5]4.2.4维权渠道多样化
推动维权渠道多样化、便捷化。地摊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以生产销售小商品、食品和农产品为主。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全面、监管举措未落实、自身产品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6]为方便消费者维权及信息反馈,管理者可要求经营者在其摊位上张贴消费者维权平台二维码,二维码集资质查验、评价、投诉等功能为一体,消费者可通过扫码反馈消费体验。若出现侵权问题,经管理部门查实后将依法对经营者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若体验感良好,也可通过扫码反馈,影响摊位评级;若对管理或者其他方面有所建议,也可通过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听取建议,改进管理办法。
4.3、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4.3.1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组织架构
行业自律组织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市场主体,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在性质上属于社团法人。一般而言,行业自律组织以协会或者商会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是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为实现地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被行政主体授予了一定公共管理职权的社会组织。相比较于政府的管理模式,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更加灵活、民主、公平,更够在市场秩序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地摊经济活力,从而助力地摊经济发展。
行业自律组织组成人员包括从业人员和会员两大部分,从业人员中不仅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还包括专业人员,即给行业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在地摊协会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应当是精通经济管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专家。会员则是在地摊协会中进行登记注册的地摊经营者,会员中又分为中级、初级、高级三等会员,其中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地摊经济时间短的地摊经营者则是初级会员。初级会员可以向高级会员升级,以时间、收入、口碑等综合因素为考量。
4.3.2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基本运行模式
地摊协会的运行基本遵循“经营者—协会—消费者”的循环模式。首先是地摊行业的经营者即地摊经营者注册成为会员,再由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地摊经营者摊位实地考察来确定等级;其次由协会的地摊监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会员地摊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每个地摊经营者都必须通过年末考核,否则将会进行降级或者除名处理;最后由协会的地摊调查人员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将其公布在协会官方网站上,以便会员地摊经营者学习改进。协会专家负责解答会员地摊经营者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
4.4 、落实细化法律法规
现行有关地摊经济的法律制度设计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更加微观和细致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规范现实地摊经济面临的问题。多地的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对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是规范本身较为宏观和原则,现实中缺乏的是贯彻这些基本理念的市区一级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管理者对地摊的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更多凭的是当前政策的态度,政策鼓励则放宽监管,一旦政策收紧,则又恢复以往的简单打击取缔模式。为了实现对地摊经济的长效化治理,有必要落实和细化法律法规,为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严密和坚实的制度性保障。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的管理办法应当从源头规范,制定市场准入的主体标准和行业标准。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的方针,明确细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为地摊经营者提供一个优质、有序、科学的监管环境。规范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地摊经济作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售后维权艰难、影响城市秩序、监管方式不当等发展困境,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落实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化解,为地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制度保障,让这“人间的烟火”更加亮丽和蓬勃。
参考文献
[1]安宝玉,杨素媚,刘媛媛,等.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中小城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20):19-21.
[2]张胜玉,冒王磊.“身份”与“空间”能否延续?——后疫情时代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5-29.
[3]陈业宏,王岩.论“地摊经济”嵌入现代治理体系的行政监管路径——以15个城市的监管政策为样本[J].湖南社会科学,2020(6):93-103.
[4] 李健,欧逸梅.《民法典》背景下的“地摊”——地摊经营者的法律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2020(32):21-24.
【关键词】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显现。经济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强调中国全面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PM2.5爆表、雾霾天气持续升级,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正拷问着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基于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就如何深化发展做了如下阐述。
二、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解决问题、创造新局面的过程,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基于战略性发展的科学考量。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快速,但发展中“滞后”、“不接地气”、“不景气”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1.改造升级滞后,新型环保行业“难产”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断改造升级的过程,强调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视域下的新兴产业缺乏绿色亮点,而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又滞后。在发展乏力、改造滞后的双重困境之下,我国新型环保行业“难产”问题显现,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提速、增质,培育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
2.绿色核心技术“不给力”,发展势头不强劲
技术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但绿色核心技术“不给力”,造成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与高新技术研发脱节的问题。我国在绿色核心技术领域,着力“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以光伏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为拳头的绿色产品,但绿色产品“海外热、国内冷”的局面,造成绿色核心技术产品远销海外,高耗、高污染产、低技术产品在国内生产与销售,这就造成核心技术“不给力”的现实情形。
3.绿色就业岗位不景气,绿色就业创造乏力
绿色经济发展的程度与绿色就业岗位的创造直接相关。绿色就业岗位“低端、量少”的现状,反映出我国绿色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有限、高端就业岗位创造较少。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培育,绿色工作就业窗口正在不断扩大,但工作岗位仍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岗位为主。与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相应的工作岗位,如退耕还林、造林等工作,无保障、临时性的工作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推进与落实。
三、新时期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绿色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夯实l展的3个着力点:一是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监督力度,有效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步伐;二是依托完备的法律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依托核心技术发展,强化绿色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因此,具体而言,主要在于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监督力度
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我国应强化监督管理力度,规范并引导绿色经济市场秩序。首先,环保部门应强化执法检查工作,对偷排乱排污水等企业应强化惩罚力度;其次,强化宣传教育,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社会对绿色经济缺乏认识,民众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缺乏。为此,应进一步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绿色经济发展的社会参与性;再次,强化规划环评引领作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污染治理将更看重源头控制和污染预防,要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目标,规划环评必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2.建立适合实际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绿色经济的发展环境,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保障,如何在政策导向的同时,建立适合实际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是进一步优化发展条件的重要举措。首先,我国应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基础之上,制定修改节能、减排的管理办法,从实际出发、从节能环保着手,鼓励开发与利用清洁能源;其次,制定配套政策,扶持企业走绿色经济的发展之道。当前,在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之下,企业应抓住时代契机的同时,也要紧扣政策方针导向,从产业转型、绿色环保着眼,构建具有绿色经济特色的道路。
3.全面深化绿色经济核心技术发展
核心技术是支撑我国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技术发展的着力点在于自主创新,在于强化与国际之间的合作,进而在节能、再生等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竞争力的技术体系。首先,我国应强化与国际间的合作,通过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高校之间的全面合作交流,助力我国绿色核心技术的发展;再次,我国应坚持以自主创新发展为导向,强化技术探索、研发。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发新的核心技术,进而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技术,夯实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面临改革发展、环境恶化等多重压力,由此引发了“绿色经济”发展的长远考量。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强调绿色经济的战略推进,应紧扣经济转型发展需求,植根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技术创新,全面部署、统筹谋划,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赵蕊.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及策略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21).
[2]耿颖.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6(13).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和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我国县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县域经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是县域主导产业不明确,没有发挥比较优势,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小而全,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只有少数经济强县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二,县域内的传统产业效率低下,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第三,小城镇建设缺少规划及资金投入,少数较发达县域已改变面貌,但大多数发展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第四,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比例过低,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经营范围受限制;第五,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没能为招商引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和水平,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使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1)依据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县域主导产业。依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并且重点开发。要充分“盘点”县域内的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突出比较优势,发挥特色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县域内的资源,选择和培育好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关联及配套产业的建设,形成一批有影响、有辐射力的大企业。(2)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推进产业化,同时也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因地制宜,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3)推进城镇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工业化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首先要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其次要转变管理理念,对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资源要素进行资本化运作。最后,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工业产业集聚效应。(4)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激发民间主体的创业热情,使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阵地。对民营经济应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首先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要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是要大力培养一批民营优秀企业家,为县域企业增添生机和活力。(5)提高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就不能将思维局限在县内经济,而要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和协作。优化县域投资环境,为吸引投资创造条件,并且要创新招商理念,扩大招商规模,提高招商水平。(6)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升县域科技水平。创新与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县域经济要做大做强必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尤其是对科技水平较落后的县域更应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首先要保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其次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次要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吸引德才兼备的人才前来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 考 文 献
[1]姚超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念文.安图县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7:8
[3]张立华.关于发展县域经济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7):44~45
[4]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
[5]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习惯难以改变,生产技术难以提高。我国城市工业产业化近年来发展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增值率低,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面对市场,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损失惨重。
(二)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少但生活负担重,很多农民为了养家不得不进城打工,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大多为80、90后,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结婚生子的年龄阶段,生活压力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对劳动保护和合约签订懂的少,因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工资拖欠、工伤处理、工作时间不合理等等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
(三)农业科技推广难农业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地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资金欠缺等原因,使得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困难。当然,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体制管理,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进程缓慢。很多农民不懂得合理使用农药、种子和施肥,缺乏正确指导,结果花费很大力气却成效甚微,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通过引导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场资金投入、引入工商业部门的管理和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把农业发展逐渐引入到“工业化农业、科学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的道路上。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农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信息网络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此外,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补贴,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示范点、示范区建设,摸索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置农业经济发展机构,聘用专业知识过硬有服务农业经济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运行新机制;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农业产品品种和生产;建立农作物以及畜禽优良品种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广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工程,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推进高科技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量,释放多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关注,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正在被重视和推广。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把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科学转型,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约开发和及时保护,做到环境污染及时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成本投入、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围绕“三农”,做到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村容清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要做成产业,就需要鼓励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产业,通过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随时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朝优势地区集中,减少运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农业生产辐射面,增强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推向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中。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龙头产业为中心,推进龙头产业的集中化,形成规模,让这些龙头产业发展成为设施配套、上下承接的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此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三、结语
关键词:山东省;民营经济;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山东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进入民营经济发展最快、最好、成效最突出的时期,成为推动该省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截至2006年底,全省中小企业个数超过55.5万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2500多家。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1000家最具成长性制造业中小企业中,山东省以272家位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山东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供了全省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安排了80%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小企业完成了全省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山东民营经济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与广东、江苏和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在发展环境、整体素质及核心竞争力方面都存在差距。
一、山东省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环境上,某些政策性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
尽管与前些年相比,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已大为改观,对民营经济除了在认识上不断破除清规戒律外,还通过一些政策措施给予鼓励和扶持。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市场主体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的事例。在某些行业和领域,或者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或者进入的门槛比较高。在民营企业的创办和经营过程中,审批过于复杂、摊派过多,对民营经济的某些政策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有的地方“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吃拿卡要”时有发生;有些扶持民营经济的措施落实力度也不够。这说明,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有很大的潜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融资难、土地供应紧张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影响较大
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是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大多通过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做大以后很难依靠自身积累继续发展。就现实情况看,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商业银行受体制、管理和观念的影响,对民营企业心存戒备,贷款门槛较高;资本市场的融资更是难上加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据金融机构统计,全省金融机构各项短期贷款余额中,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贷款仅占1%左右,与其创造的增加值比率极不相称。另一方面规范建设用地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发展影响凸现,土地供应紧张使部分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受到严重影响,部分项目被迫调整投资计划,出现大量项目停建、缓建和迁建现象,使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并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营企业自身整体素质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1、民营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且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开阔、短期化经营行为较为普通。
2、产品档次偏低,科技含量不高。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多,技术密集型行业少,特别是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基本限于本地资源性产业和传统产业,新上项目起点较低,能挤进国家高新技术的项目少之又少。
3、人才缺乏。大多数私营业主和个体户都具有头脑灵活、能吃苦敢闯的精神,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体私营业主普遍存在文化层次偏低、视野狭窄,不能及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培训人才,造成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缺乏。
4、管理落后,家庭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相当普遍,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决策随意化,企业缺少创新。此外,民营企业在政策法律观念、资信、劳资状况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使得山东省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
(四)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整个山东从经济发展上看,可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沿海地市最为发达,西部地区最为落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1、民营经济总量差距拉大。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民营经济总量占据了全省的47.1%,民营增加值最高的青岛是最低的菏泽的65倍,差距比2004年扩大24%。
2、东部半岛地区发展快,西部偏远地区发展慢。凡是在东部沿海或有铁路或高速公路的县(市、区),其民营经济单位数量多、从业人数多、营业收入高。
3、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市、县单纯追求增长速度,不注重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造成增长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低下,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
二、加快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是一种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要将国务院文件《关于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3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鲁办发[2004]24号)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创新机制入手,营造公开、公正、方便、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环境。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办事制度,对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权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确实做到政务公开;在不断完善“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可实行“一票式”收费,真正使投资者进一个门就能够办完证、交好费、办成事。
2、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坚决杜绝执法行为与部门利益挂钩的现象,实行检查、收费、罚款报请制度。
3、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快由行政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的进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二)拓宽融资渠道,健全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要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银行和民营企业的共同努力。目前,山东省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较少,满足不了融资的需求。今后,应设立不同种类的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市、县都应设立一个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担保机构。一方面,各级政府出资组建公益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对这样的担保机构建设参照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实施特殊法人制度管理,担保机构可以盈利,但不分红,并执行特定的财务和税收政策。另一方面鼓励成立各种所有制担保公司,经政府认证资格后,对民营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同时,政府要对这类中介评估机构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分期分批将各种中介机构进入政府服务中心,公开服务程序和收费标准,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评估提供优质服务。
(三)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要扩张规模,提升档次,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创新体系,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加大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民营企业的需要,适时组织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人才招聘会、见面会。大力实施人才租赁和人才办法,为民营企业拓宽用人渠道。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制定实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有效的人才市场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培训班,让民营企业业主学习和了解市场经济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等。
(四)发挥优势,缩小地区民营经济差距
造成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的差别。这既是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基础性因素,也是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各地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的各项有利政策,积极参与资源配置,发挥各地优势资源,努力扩大民营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做大做强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周鹏.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4(92).
2、綦刚长.山东省平度市民营经济发展与对策[J].价格月刊,2006(7).
3、苏春红,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山东与浙江的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4(8).
1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1 农产品面临的需求约束制约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普遍的经济增长缓慢、短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等因素,使市场上不被需求约束影响的农副产品越来越少,农业生产的成本却不断提高,而农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种养殖的风险不断加大,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民增产不增收。
1.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的非农性就业收入
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加之城乡医疗、教育、卫生等基本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差距,城市企业失业人员激增、毕业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对农民工的歧视等都严重影响农民的转移性就业收入。
1.3 国家对三农的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完善
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支农资金比重偏低、总量不足、结构有待调整。尤其在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环节等基础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项目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的启动发展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面临严重困难。
1.4 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与财政投入以县区为主,这种分级办学制度加重了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民的经济负担,城乡教育均衡无法实现。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条件相对较差,农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差别,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1.5 关于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急需完善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虽然逐渐完善,但流转的配套办法仍需完善,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合作经济和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农民参与程度低、发展实力薄弱、发展步伐缓慢。农村经济结构急需优化。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6
2.1 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推进和优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确保粮食稳产,提高粮食品质,保证粮食供应充足等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必须放在战略地位。因此要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不被侵占,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和优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和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和相关产业链发展,要保证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扩大出口,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2 实施农村人才发展战略以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把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做法。要制定完善的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和培训质量监督,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鼓励和号召大中院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各类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学习、待遇、职称等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够安心于农村经济发展。
2.3 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并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
要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为重点,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对农民就业的培训指导,取消形式上的事项审批、限制条件和各种收费。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城乡一体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参与城市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归属感。
2.4 健全财政支持和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瓶颈
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递增机制,强调投入总量的增加,随时优化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结构、方向和使用方式,让农村财政资金真正发挥用处。要强化政府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要合理布局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创新金融管理方式,开发适合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优化审批发放程序,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和信用评价办法,提高农民诚信意识,控制农村资金外流。
2.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普惠力度,尤其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的投入,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等,加大政府对农村保障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异,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关键词:经济发展;现状;问题
一、我国经济发展特征
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这是一个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从全球化角度而言,我国的经济正在逐步买入国际的门槛。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所处的外部环境正处于在经济危机之后的全球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的持续性还比较强。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的增速将变得越来越缓慢。社会的两极分化还会加重,消费不会快速增长,加上各种资源价格的改变、工资成本的上升等因素,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种增长相对趋于缓慢的阶段,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发生改变,但仍然有条件保持一种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四个方面的机遇,即有高的储蓄率、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有很大的制度改革空间。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了四个方面的挑战,资源的制约、经济结构的失衡、人口老龄化、国际金融秩序等方面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富带后富是一种发展模式,但这也造成了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目前,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化,当然,现在也一再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发达的地方带动欠发达的地区。城市与农村是出现贫富差距的两个比较重要的主体,由于贫富之间的差距,还会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等现象。当然,除了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之间的差距还有增大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西部大开发、鼓励群众到西部就业创业,在税收方面,对低收入者实行税收的减免或者补贴,对高收入者适当地增加税收等,都是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有力措施。国家出台的各种措施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内经济的平衡发展,将贫富之间的差距缩小,并且尽量杜绝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2.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要求,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日益上升的经济水平使得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也上升,对资源的浪费也日益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在资源的应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还应加大重视的力度。为此,我们在一味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经济发展要制定合乎实际的发展策略,对于绿色环保的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并且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基本国策,在具体实施方面,要努力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理念,在排污排废方面要加大管制的力度等,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3.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例如,信用风险的评估和防范能力加强、资本充足率提高等。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信贷扩张的压力加大、贷款的潜在风险有增加、经营风险的趋势也增大等。在信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方面,都出现一些问题,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我们也应该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要创造有利的金融政策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其次,要加强外汇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完善,加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第三,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和预警系统,最后,要加强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完善各种金融业务的程序。
4.投资型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投资型增长指的是由劳动与资本的投入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是技术型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资本与劳动的数量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但是在有的行业,这种投资的方式并不是可持续的,尤其是以能源为主的行业,有可能因为能源不足等原因造成投资的膨胀等。一般说来,导致固定资产增长过快有两个原因,意识流动性过剩,二是各地政府投资的一种冲动,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措施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流动性过剩和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导致本轮固定资产增长过快的两个重要因素,政府应通过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土地和信贷这两个闸门来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同时,要不断健全并且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要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市场的完善,并且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实现由投入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小结
我国经济发展在近几十年内发生了很大的提升,在逐渐国际化的社会中,我国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升,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各个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