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0: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生命科学笔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郭丽芬(1986.10.29),女,云南盈江,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当代科技领域的前沿学科。其中,初中生物课又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一门科学[1]。这样的一门学科,对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的初中学生,特别是理化知识的匮乏,一些教学的难点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诱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规律将知识系统化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以上的问题,列举了一些适用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种种的原因生物学科在初中各门课程中处于劣势,俗称“副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每个生物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上课前,要让学生产生向往上课的情感,并且在学习课文知识前就体验到生物课的新鲜、独特,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情绪准备。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一)讲授法,但是要巧设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那么老师就可以问同学们:“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就可能会出现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老师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教学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绘图法,正确处理听课与笔记的关系
教师的文字板书、图示表解等,都是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的,凭借它们来反映知识的要点,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记录的。但上课时又不可为记笔记而放松对问题的思考,课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老师的讲解、点拨和学生自己的思考、质疑、领会问题上。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应以听懂课为目的,可以暂时不记,留下空白处,或作一记号,课后再去回忆、与学生合作和交流补充、整理。最好将笔记本的每页对折一下,左边记课堂笔记,右边专留给课后整理笔记时补充。
但是其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大篇纯文本式的板书,他们厌倦这种板书方式。其实,有些板书可以加以图式,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八年级《真菌》这一节时,其中的大型真菌——蘑菇的结构是个重点内容,我们就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蘑菇的结构,然后分别标注各个结构的名称,或者是叫学生上讲台来标注,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调节学生的视觉疲劳。
(三)多媒体展示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实验法,注重实验创新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来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发展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验证而忽视探究的教学方式,因为过多的验证性实验只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再现知识,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3]。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的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对老师而言,也应该有相应的创新精神。
(五)影视法,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4]
生物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经常看《人与自然》节目,其讲解以及拍摄真实,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就能不断地去了解生物,而不仅仅是在考试之前。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把好的影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三、改进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评价模式不同对被评价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样评价模式也要改变,否则课改只能停留在表面。
四、认真及时地作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进行检验并及时记录,便于课后修改。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就要通过举例来说明,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而且不失科学性就显得很重要,这一点教师也要思考。教学活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备课时要准备一定的相关资料,辅助教学并应对学生的提问,备课资料准备的量和有效性同样要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也是教师所要进行的必要的反思。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年轻教师,更要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才会创造新的辉煌!(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晓红.浅谈初中生物教学[J].党史博采(理论),2005,(08)
[2]单凌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S2):38-39
[3]郑向辉.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南方论刊,2007(S1):80-81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和外延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的概念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O年代创立。思维导图是由一个中心向周围有层次的发散的图形,由词汇、图形、线条、编号等构成,应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各级分支。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类别、结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所以思维导图既是一种思维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把书由厚读薄的方法。思维导图的中央部分是使用者设定的主题,它可以是一节课的学习重点,一个复习要点,一个奇异想法,一个演讲的主题等任何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然后展开无限的想象,在它的产生很多相关的不同分支,然后再不断的向外扩散,这就是人脑的自然放射性思维。
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4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现在在医学、农业、工业、气象、管理等各个领域,思维导图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美国《时代周刊》曾评价托尼・博赞“对头脑的贡献就像霍金对宇宙的贡献那么大”。波音公司在设计波音747飞机的时候就使用了思维导图。据说,如果使用普通的方法,设计波音747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要花费6年的时间。但是,通过使用思维导图,他们的工程师只使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波音747的设计。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
1.脑科学基础
随着脑科学的研究深入,人们认识到人脑的两个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脑负责逻辑推理,语言,数学等语言性思维,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特点,右脑负责抽象,图像,颜色,空间等非语言性思维,具有不连续性、弥散性、整体性等特点,因此,左脑又被称为思维脑,右脑又被称为创造脑。由于大多数人习惯以右手为主,这就造成左脑较右脑得到更多的刺激,产生更多的神经突触连接,这种左右脑不平衡的发展和不协调的工作使人脑的思维能力大打折扣。
“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脑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右半球的开发和利用非常有限。思维导图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
2.认识心理学基础
结构性知识也称理性知识,是指某一领域内各概念如何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性知识将陈述性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结构。认识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与一般的线性笔记相比,思维导图不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而且色彩丰富、富于变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应用思维导图学习时可使大脑兴奋区域增多,建立多条神经通路,使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痕迹深且多,这样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教学实践说明初中生对画思维导图这种新颖的记笔记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它使记笔记的过程成为学生创造的过程,不再只是教师板书的复制。在学生画思维导图时不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梳理,这样不仅对知识内在的联系体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学会了如何使知识形成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这样在总复习时学生就能自己归纳知识框架,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了。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于教师的板书设计和学生的课堂笔记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都要涉及板书问题,板书是教师利用文字符号和图表等形式,简明扼要地呈现教学要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笔记将有助于有意注意,提高记忆效果,改善学习质量。无论是教师的板书,还是学生的笔记,都应追求概括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和有效运用,以及学生良好的笔记方法,无疑将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使学生尽快学会画思维导图,教师首先对思维导图的历史、应用,及效果进行介绍,然后由教师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板书,示范思维导图的画法,并鼓励学生学着用思维导图完成笔记:在教师引出这节课的题目后,带领学生画出本节课的主题,即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主题下包括以下大标题:就由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发散地画出几个一级分支,并用不同颜色的曲线表示,在曲线上写上能够说明此主题的词语。根据教学内容,一级分支下面还可画出更多级的分支,将相关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写在曲线上,教学内容完成了思维导图也画完了。经过大约6课时的训练之后,就可以由学生独立归纳课堂笔记。这样学生的笔记就是由一个个的思维导图构成的。
有关“酶”的思维导图
让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使他们体会、观察到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画法之后,教师可把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如标题)作为一个思维导图的主题。随着单元教学的进程指导学生逐渐完成这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一般需要在1张八开纸上完成(如图)。平时教学中某一章或单元的知识往往需要几节课甚至十几节课才能完成,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记笔记,往往感觉知识非常零散,如果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开始就抓住了学习的中心,围绕中心层层展开学习,不断完善和补充思维导图,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了,这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也就完成了。思维导图式笔记使与某一学习单元相关的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清晰的表现出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应用于教师的复习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复习
最初的一段时期内,每节课前的复习提问教师都要求学生先阅读上节课的思维导图,然后再回答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到应用思维导图复习既快捷又易抓住重点。由于每个学生的笔记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而且比较美观,他们非常愿意在课后应用它进行复习。这样2~3个月下来学生就养成了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的习惯。这样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在期末复习时,学生需要参考平时的思维导图,将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并找出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画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思维导图,反映出一个学期的重点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这一过程一般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启发。然后在这个思维导图的统领下用好每一章的思维导图。以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的目的。这样复习课中学生参与的深度大大增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往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常会对各章节的内容前后联系缺乏认识,不理解各章节作者编排的思路,总感觉学到的东西不够系统连贯。通过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进行有序整理,促进了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掌握各章节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内化,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生长的知识系统。
2.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思维导图,往往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无限的想象,在它的产生很多相关的不同分支,然后再不断地向外扩散,这就是人脑的自然放射性思维。因此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助于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关键步骤。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画在纸上,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使学生思路清晰,有利于开发空间智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创造性的有效记笔记的方法。在绘制导图的时候,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激发右脑。在阅读学习笔记时,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更加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
【关键词】教学 “舍得”课堂增值
前言
作为一名初中《生命科学》课程的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我体会到:初中生命科学的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人材,而是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命科学事业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中生命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的教育。因此,在课堂中,我会突出培养孩子以上方面的能力,注重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方法,只有精神才能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情感,才能成为学生所学习到的一种隐性的知识。而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以下,我就教学案例中的几个片段来谈谈我对《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舍得”的几点看法:
一、“舍得”在备课、备学生上花时间
教材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但能成为教学的依赖,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这样对课程的知识体系才会有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
例如:初二年级上半学期的实验课中要求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各大组织的切片。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早在预备年级已讲解过,但如果教师不讲解,让学生自己操作,许多学生几乎无法观察到装片内的细胞,并且大多是一些低级问题:高倍镜、低倍镜选用错误;有的甚至没有用物镜对准通光孔等;这些问题最后造成了课堂40分钟的浪费。因此,老师如何调节课堂,达到课堂增值的效果,教师可以先通过挂图回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功能,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让学生重温学过的操作技巧。并且两个一组协作观察装片,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能初步激发学生的记忆,而且可以通过两人的协作纠错,巩固显微镜正确的操作步骤,加深记忆。这些都是基于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的,因此,课前的备课再细致,再充分都是必须的,教师要“舍得”在这方面花时间。
二、“舍得”对课堂部分资源的放弃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时候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都不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备课具有大量的资源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以及课后的反思也都是一批不容小觑的资源。如何抓住教学重点,通过多渠道落实,有时候就必须放弃一些资源的利用。
首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但切记不可面面俱到,把握课堂的重点、难点是关键。必须舍弃一些学生自己能自学的,领悟的,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多放一些时间在难点上,让学生去讨论,去分析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的时候,书本上的“你知道吗”板块介绍了加拿大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胰岛的过程,并且配有详细的图文说明,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虽然只是前言,但却体现了科学史、科学方法和精神等较深层次的科学内涵。因此,让学生先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整个过程,然后再讲解,学生就豁然开朗的理解了胰岛是产生胰岛素的场所,也正确区分了胰脏和胰岛,解决了本章的一个难点问题。虽然可能花了一些时间进行了两次学习,但是却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家的发现之旅又功课了教学难点。
其次,对于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如果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加以取舍,那么常常会拖后了教学的后退。在这个问题上,我目前采取的就是放弃部分学生的提问,以前的我总是喜欢回答所有学生的提问,但我发现这样不可取,只要有选择性、针对性的挑选一些问题进行总的概括就行了,对于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课后再与学生讨论,对课堂的效果也更好。
最后,课后反思要舍得花时间,要坚持,每节课课后用5分钟把课堂的感受闪光点或有待改进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对于学生的疑问或困惑在课后再去琢磨讲解的方法,2,3年之后必是一笔相当大的教学财富。
三、“舍得”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教学技能,而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思考的一个广阔空间,课堂的效率并不仅仅在于抓紧课堂时间完全性的讲述知识,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能掌握多少。
例如:在讲解膝跳反射实验时,教师在演示实验时通常学生也在下面自己尝试着动手,姿势不规范,达不到效果,因为在这里我改用学生演示实验,请两名同学上来做演示实验,一位同学偏胖,膝跳的结果不明显,另一位同学偏瘦,膝跳的结果非常明显,在我请两位同学回位刚想解释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同学就小声提到,是你太胖了,坐姿不正确。这一时就激发了我的灵感,确实,这位同学由于皮下脂肪比较厚,因此影响了坐姿,肌肉紧张,没有发生膝跳反射,这很正常。通过这件事例,我认识到,课堂的一些问题,教师不需要很快的去答复学生,而只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去思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加强。
四、“舍得”在语言、行为上鼓励学生
“真是奇思妙想!”、“你新颖独特的见解令老师欣慰”、“真是与众不同的回答,让老师耳目一新,对你刮目相看”、“你提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真了不起!”这些我在课堂中常常用来鼓励学生的话语,这些话语让学生有自信,而自信是一个天使,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正是《生命科学》课程的一个培养目标。
一、从考试试卷来分析,学业水平考试有以下特点
1.考试范围符合课标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学业水平考试紧紧抓住了《课程标准》这个课改的指南,一切从课标出发,编制试题,设置情境,试题难易适中,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2.考试内容突出了生物学主干知识。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增强了学生及家长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同时考试突出了对学生将来对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对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分析,可见生物学主干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体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宗旨。
二、学业水平考试应对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其中90%以上是基础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加强主干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突出生物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学习,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生物学基本概念,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2.加强重要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3.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初中生物课程不仅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他们学习和探索生命科学的能力,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丰富情感和正确态度,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加强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听好每一节课
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想法:生物很简单的,只要最后背背就可以了。殊不知如果没有理解作为基础,生物知识点到最后是没法记忆的。所以对于重点知识,教师要反复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围绕重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2)指导记好笔记
俗语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生物这门需要大量记忆工作的学科来说,记好笔记显得尤其重要。将知识内容的纲要记好,并记好教师讲课时举的一些实例、画的一些简图、提的一些问题等等,为将来复习提供提纲和资料。
(3)指导科学的记忆方法
①简图记忆法。即通过绘制简图加强记忆。如在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时,将各部分器官绘制成简图,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即一目了然。
②衍射记忆法。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例如,以细胞为核心,要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展、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③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在学习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制作时,可把实验步骤归纳为“擦、滴、撕、展、盖、染”六个字,方便学生记忆。
5.在开放的问题解答中培养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开放试题着眼于测评学生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强调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合,强调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选择已有知识、方法,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引导学生不断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体现个别发展的理念,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关键词:思维导图;生物化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58-02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学科,成功地将二者进行融合,组成了生命科学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蛋白质、核酸、纤维素等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代谢与体内调节过程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等[1]。生物化学知识面广,知识点较多且不便于理解记忆,并且需要一定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因此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完成生物化学的“教”与“学”是现在的高校教师所关心的问题。
思维导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Busan)所创,它既是一种利用直观的图形或图示的方法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工具,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能够充分利用图像、色彩将生活中或工作中枯燥复杂的信息转变成容易理解和方便记忆的组织清晰的彩图。思维导图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思维更加清晰;并且能够帮助教师轻松有效地讲解课程知识,所以思维导图在教育界起到了积极作用。思维导图现在已经应用于英语、化学、生物、商贸类专业课[2-4]等众多学科的不同教学层次,对于帮助学生自学,理清知识思路,阐明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思维导图的价值体现
1.利用思维导图可有效把握课程。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涉及的章节较多,且每一章节都是一个知识单元,内容量较大。对于初学者,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简单的概括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程,如果借助于思维导图则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首先标出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思考,画出各主要的分支,然后整理各个分支内容,用图形、线条和颜色等将各部分联系起来。利用简单的图形和标注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标出,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帮助理解课程内每章节的内容,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对于食品生物化学来说,静态生化在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大,动态生化略有删减,归纳总结如下页图1。
2.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一直包含着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师有责任将每一节内容都能够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作为学生应该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很多学生都会有“上课时所有的知识点都很明白,就是不会做作业”这种感觉,如何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来完成课程学习应该是每一个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其实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一是缺乏系统的总结,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有太多时间进行总结,所以需要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找出知识的关键点,然后将知识碎片进行整理,得到合理的知识网,这样就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问题。二是学生对内容较难的生物化学缺乏兴趣,大篇章的叙述让学生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他们期望用一种直观、简洁、快速的方法来掌握生物化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每一节课前老师会把这节课的重点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讲解,其实这些重点就是最简单的思维导图,但是由于黑板空间的局限,一般这种导图只是每一部分的标题会遗漏很多重要信息,所以不能很好地加深学生的理解;随着发展,PPT成了教师们的最爱,因为它可以利用色彩、画面和图形形象的将主要内容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方便总结,每一张PPT都可以说是思维导图的一个片段,但是很多老师的PPT都是好几年没有大的改变,并且PPT中会包含大量的文字说明,学生想要理解必须要把文字看完,即使看完了思路也未必清晰。所以针对章节内容教师在遵从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切入点,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从基本的概念出发结合实际对每章节的内容进行整理,从而让学生完成任选一章节的课程设计,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合理有效的思维导图,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记忆的方法。
3.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完善课程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知识程度较高,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较深,所以教师和学生对课程难易程度的感觉不同,容易出现教师自我觉得讲得很清晰而学生却不知所云的情况。所以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所做的思维导图,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思维导图中的错误。由于每个学生的笔记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思维活跃,创新性强,而且比较美观,所以教师也要将学生所做的优秀的思维导图引入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之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
三、结语
思维导图既可以作为一种思考工具来研究,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被应用。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利用它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思路清晰,条理明确,方便教与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色彩和图形相结合,在头脑里形成思维树,提高记忆力。在生物化学教学中,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到精心设计每一节内容,再到教授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学习每一节内容,最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善课程。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用到思维导图,并且由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过: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每一学科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一章节看似零碎但都与整体相联系。所以充分地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可以将它应用到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希成.生物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2]滕术艺.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2):141-142.
一、要注意长期备课与短期备课相结合
长期备课是指教师有计划地围绕教材进行知识积累和加强自身教学素质的修养(包括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而短期备课则是指熟悉和分析本课教材,熟悉学生,书写教学设计,准备教具等等。
教师一堂课的成功,绝不是指昨天和前天的准备,而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准备。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一位教师对这个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学家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例子是很感人的,也发人深省。教师要是上好课,取得教学成功,非一日之功。
备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有一个质的飞跃,就必须依赖于量变。古代荀子在《观学篇》中就曾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至江海”。它形象阐述了量变的意义,从知识的角度看,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积跬步”“积细流”作为自己短期备课的先导。
我们从步入工作岗位开始,就应注意对知识的点滴积累。例如作文摘卡、读书笔记、知识剪报等等,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教学内容,也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如果这样长期积累下去,若干年后,我们就会深深体会到积累给我们备课带来的好处。
二、正确认识备课的重要性,把握备课的每一环节
备课既要对课标“心中有数”,还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既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还要备怎么考和练。备课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学知识的堆砌,应该看到当代科学正向整体化趋势发展。各科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因此,生物教师不能只把眼光集中在生物学专业知识学习上,只要是对分析和理解教材有益的,都要去学习或理解。如哲学、心理学、科学史、医学、生态学、人才学等等。
在备课时还要注意到知识的衔接,教高中生物课时,应注意联系初中教材的有关知识,教初中生物时,应该注意小学自然课中的有关知识。备课的整体性就是重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系统的科学知识,不是各部分知识的机械总和,而是各部分知识的有关结合。
一般人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师越有知识,教学就越有成效。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往往还取决于教师阐述知识的方法是否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理解水平。因此,备课中还须考虑学生整体性特点。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道德水准不同,品行也各有差异。了解学生的整体特征,特别是后进生的情况,可以克服教师的急躁、冒进情绪。多注意对差生的辅导,注重因材施教。教师教学中赢得了差生的尊重和信任,也就赢得了全班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这就是一种整体效应。
备课中教师要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只要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已有经验反思的基础上,写出教学设计才具有针对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备课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教师不仅要正确地握知识,还要正确地把握传授方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的考虑他所讲知识将在学生的脑海里得到怎么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的方法”。
三、 挖掘教材的思想性,适当增加教材的内容“新、趣、活”成分
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生物科历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在初中还被认为考查科目,甚至有人认为生物课是“副课”。因而,一些教师也认为生物教学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当然也就认为生物教材上没有多少思想教育内容可找。其实,生物教学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有待开发利用,关键是教师是否重视,是否在备课中把思想性原则贯穿到课堂讲授之中。
教材处理适当增加“新”的成分,是指教师应注意传授与教材相关的最新新闻,最新成果。例如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时,向学生介绍了当代基因研究的发展: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1998年,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组建赛莱拉遗传信息公司,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同年12月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完整基因序列的测定。2000年4月6日,美国赛莱拉公司宣布破译出一名志愿者的完整遗传密码,6月26日,中、美、日、德、法、英等六国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01年2月12日,6国科学家和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适当增加“趣”的成分,是指精化选择有趣的例子或实验,以增加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兴趣。这对处理初中教材尤为重要。例如,再讲初中植物学绪论课时提问学生:自然界的植物为什么这么多,人怕太阳晒而植物为什么不怕?通过讲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是学生了解细胞是怎么样发现的,以此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 教学生活化
曾经有一个比喻:让一个人每天都吞下15 克的盐,这个人会觉得太咸,不愿意坚持下去,但是每天将15 克的盐放在精美的汤里面,这个人会很乐于把汤喝下去。把盐放入汤里,人就从排斥盐变成乐于接受盐。那么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如果知识点是盐,学生常常会感觉到知识点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那么把知识点融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已经懂得的知识,再去慢慢了解知识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把生物的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能强化知识点的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点,还能在学习中,了解更多的情感问题、生活态度问题与价值目标的问题。
1. 生物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活情景化
传统的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在课堂讲台上面,学生在底下听课记笔记,学生感觉与知识有一段很大的距离,那么,把生物的知识带到学生身边去,是让学生愿意接触生物学学习的一个方法。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这个是学生已知的,足够了解的,以这个情景为启发点,教师再引入知识点,让学生对新的知识点产生好奇心,学生才会愿意主动的接触新知识。
在设置有生活情景的教学中,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愿意主动融入环境中,然后用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或者经验,开启学生的思维,而教学的手段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播放多媒体让学生融入到生活的环境中,这样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成为具体的转变。而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学生已经掌握怎样的知识点,生活环境是怎样,怎样与教材的知识点接合,引入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学生难以被调动,最后就会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例如:在讲授《生物和环境》这一章节时,我们可引用语文课文中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说,桔子种植在淮南成为桔,种植在淮北成为枳。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课中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看起来外形虽然相同,但是味道却大不一样。同样是桔子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变成两个不同的品种呢?”由此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水推舟地引出“生物的变异”这个知识点。
2. 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情节化
如果学生觉得课堂里学到的知识点和自己本身、和自己生活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学习生物学有多大用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挖掘身边的生物学中的知识面,然后将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解答生活中原本不理解的难题。把生活中的现像融入到生物学知识中, 学生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生物学就在自己身边,在自己周围,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和直观感,因此学生不仅更了解自己周围的大自然,也会更懂得怎样珍惜大自然中的生物。
例如:学生都知道,在太阳正毒辣的时候,躲在树荫底下比在太阳底下更凉爽,教师可以引入这个例子让学生了解水份在被蒸发的时候热量也会被带走。还可以举例衣服上被泼了牛奶,用普通的洗衣粉洗不太干净,而用加酶的洗衣粉则会连污渍都洗掉,来引入酶有催化的效果。还例如在腌制蔬菜的时候,把盐加入蔬菜里,蔬菜会渗出水来,由这个例子讲述盐的浓度变化会影响吸水率的知识点。以上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容易了解的知识点,通过这些例子讲解,学生既知道了生活中随时随地蕴含着生物学的知识,也能知道所学的生物知识都能运用到生活中。
将生活化的情节带入教学内容中, 其教学目的是把原本抽象复杂的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的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师可以直接引入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讲述学生已经了解的历史学知识、科学常识等等。这要求教师能准确了解日常生活中生物学的现象,而且能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思考。
3. 将课后的作业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传统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记背知识点,学生感到疲倦乏味,但是,如果生物的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学生不仅能把掌握到的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来,亦不会让学生觉得作业是那么枯燥乏味,反而会觉得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做课后的作业是一种乐趣。同时学生在做实践作业中,自己对实践中引发出来的问题自己去思考,从而引出更多的知识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思维的火花也会被点燃。
例如:在讲述《环境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一个章节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污染现象, 以及这些污染产生的原因,然后探究这些原因对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生物被污染后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学生在观察与写作业后,相互交流,最后还可以将学生研究出来的结果形成书面报告,还可以上送环保部门,这样学生便会感觉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价值、有意义,便会更乐于思考并参与实践活动。课后作业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后,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能把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身边的生活当中找出问题,然后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它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经历找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问题,学生在思考、实验与验证问题中,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实践能力也得到加强。
4.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际意义
4.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听课,而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共同生活一个环境中的人,学生与教师有着共同的体验,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看世界、理解世界,学生会更乐于了解自己的生活、更乐于了解自己生活中的知识。
4.2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
在传统教学当中,课堂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将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后, 学生会对自己身边存在的生物学知识更感兴趣,学生从被动地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变得有强烈的好奇心,会想了解身边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会想主动探索这些原因存在的根源, 最后愿意自己动手得到结果,在这个教学目的中,掌握知识点不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最后一定会水道渠成得到成果,而中间思索的过程、实践过程则是教学的重点。
4.3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氛围
以前的传统教学中,知识点是冷冰冰的真理,学生面对的仅仅是一个个知识点,而将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之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教师要带领学生去探索,要引导学生如何学,学生是教师共同交流、共同探索的伙伴。学生面对的是教师,面对的是自己的生活,那都是一个个会在生活中出现的,活生生的生物,或者活生生的现象,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感觉到生活、生命就在自己身边,科学与知识也在他们自己的身边。总之,生物课堂是生活的一个缩写版。生物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著名学者叶澜先生语)。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教学资源,把教学资源伸向生活是新程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生活化的生物学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任军银.生物教学如何生活化[J].甘肃教育,2011(17).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1高二生物备课组由组长林英组员叶锋、高晓燕、陈佳佳组成,本学期我们将以学校工作意见和教务、教科处等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质量为目标,以学校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南,以生物教学大纲和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为依据,认真开展少教多学的课题研究,加强教学模式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使高二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1.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高质量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本学期要完成教学任务是人教版选修本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以及进行必修一的实验复习,如果时间允许还将进行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章)
教学进度安排要非常紧凑,课堂教学一定要提高效率。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制订。本届学生高一时由于特殊原因,学生的生物学的基础比较薄弱,落后面比较大。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发展特长。根据学生的实际,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足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指导学生建立错题簿,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在辅差方面,用鼓励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努力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对月考、期中考及平时测验进行评价分析,认真分析情况,找到改进措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力争达到教学相长。
2.贯彻教学常规,加强备课组职能,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本学期我们将充分发挥备课组在年级教学的核心作用,健全集体备课措施,提高备课效率。我们将把每周的周一上午定为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时我们将完成以下的事情:
①将教材划分,确定出重点与难点以及备课内容。
②将内容分配给各教师,并确定好主讲人。
③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典型例证、同步训练、跟踪测试作出统一的规定。
④在教学框架和教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教案和学案,每人按计划完成自己所负责的教案和学案,由全组讨论后共同使用。
3.深入开展教学科研
我们备课组每位老师都将参与学校的高中少教多学提质减负”教研课题的研究,计划每两周安排一位老师开一节课题观摩课.
组织老师相互听课评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课题评议,及时反馈给上课老师,及时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另外鼓励每位老师按时完成每学期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
4.组织学生参加4月1日的生物奥赛初赛
在上学期辅导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组织好竞赛辅导,把竞赛辅导与培优活动结合起来,制订生物科竞赛辅导工作计划,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辅导学生,争取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各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竞赛辅导工作。
5.研究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方向,组织高二备课组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2为了提高高一生物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本备课组努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构建有科组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新学期高一生物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于生物学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数学校不开设生物,学生缺乏必要的生物知识基础,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包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高考要求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实验班练习编写、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普通班课堂笔记和练习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达到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一种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
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制作课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内质网互动平台,积极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集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3这篇关于《高二生物教学计划》,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课是高级中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生物课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
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又有别于初中生物的学习。高中生物的学习注重于理解,所以要求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强,本学期的任务是完成第二册的学习,也就是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的学习。同时完成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好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4新的学期咱们将以丰满的作业热情,端正的教育态度,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法,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执行教育进度,以进步生物学科的教育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规划新的讲堂教育形式
讲堂教育的根本原则:大讲堂、大容量、低难度、主动参加、三讲三不讲(讲要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会的不讲、“先学”现已把握了的不讲、内容太偏或者对学生的常识结构和往后开展没有太大的效果不讲,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真正使生物课成为高效讲堂;
讲堂教育的形式:预习检测——情景引入——方针展现——学案导读——自主学习——考虑体会——合作探求——迁移使用及反应;
二、强化基础常识教育
高一学生所学生物常识应以基础常识、根本技能的把握程度为教育方针,适当进步学生生物常识的剖析、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因而,在教育进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化理解所学常识,清晰地熟悉某个常识与其他常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知道使用这些常识的条件和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常识处理实践问题。
三.加强学法辅导,培育学生杰出的学习习气和学习爱好
教师在教育进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辅导,以进步学生的学习功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把握生命科学的实质规则,促进学生构成适合本身开展的学习习气。生物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要结合生产、日子实践进行教育和开展各项活动,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常识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让生物讲堂教育充溢热情和活力。
四.加强对《新课程规范》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剖析研究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方法 自主性 开放性 多样性
一、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1、选取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会和一定的“情景”结合在一起的。而探究性教学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知识的情景,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呼吸作用那节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要将整个过程彻底理解,许多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如: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延长保存时间呢?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深入探讨。
2、选取学生身边的生物作为探究对象
拓展课程资源,不仅可以转变学生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而且在观念变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在学生生物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进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探究活动时,教师并没有事先布置学生准备粗糙的纸和玻璃板,当时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学生领到蚯蚓后就开始进行观察活动,他们一下子就将教室中、书包里能利用的材料几乎都用上了,令人始料未及,虽然学生选用的材料有些对比性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忽略了对照实验,但我却从学生的行动中敏锐地发觉到:这些学生在缺乏实验材料的情况下,急中生智,创造性地、灵活地利用了身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包书的塑料封皮、光滑的纸和即时弄皱的纸、文具盒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东西,不属于正规的实验材料,而成为容易被忽略的资源,但正是这些触手可及的“亲密”资源,降低了活动的成本和难度,缩短了学生与探究活动的距离,让学生感到科学探究并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及的,不仅增强了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且我立刻就称赞学生具有丰富的相象力和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并再次强调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学生们立刻着手进行改进,使学生对这次观察实验有了层次丰满的体验,并在实验全程的设计和操作中,发展了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
二、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关于科学方法的内容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许多学者知识渊博,但方法不当,使许多研究没有形成优秀成果。我国的中学生理论知识可以得满分,但实践操作难以评说,最主要的问题是方法欠缺。因此,明日将走上社会的中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比单纯地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生物新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新要求,显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学生通过生物的学习,获得生物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般方法。如观察实验法、分析概括法、简单推理法、比较综合法等。
2、穿插生物科学史的内容
许多科学史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如果用它们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是再好不过的。如1953年米勒把NH3、H2O、和HCN等放入烧瓶,放电七天七夜,最后在溶液中发现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从何而来?这就为生命起源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悬念。在科学史教学中还可创设一种“矛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比如在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前,先介绍当时在学术界流行的关于遗传的概念,即融合遗传理论,认为两种不同的性状在杂交后被融合到一起,不再分开。这样,生物的性状就不可能有显隐性之分,也不可能有分离现象。但早期的植物杂交实验者已经发现植物性状有显隐性和性状分离现象。孟德尔敏锐地发现了原有理论与新事实的对立,一开始就提出要解决性状如何传递的问题。孟德尔是如何做的呢?这样引入课题,就使学生处于一种思维的矛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教学铺垫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
1、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在这一节里,有一个探究活动内容即鸟适行的特点,我把这一节的学习内容事先制作成网页,上课前,把各种鸟类标本摆放在学习桌上,把与本节课实验有关的仪器用品摆放在学生面前。然后,围绕鸟为什么会飞这一活动主题,把学习内容分成六个活动课题组,即外行组、运动组、呼吸组、消化组、排泄组、生殖组。各组学生组成是自由组合,学生如果完成本组任务后还可以参加其他组的活动。在课堂上,只见学生有的在观察鸟的标本(看鸟的羽毛、体形、爪等)、有的在电脑上查资料作笔记(鸟的迁徙、鸟的种类等)、有的在讨论(鸟在飞行时怎样呼吸),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成功的喜悦浮在脸上。
2、科学探究的开放性
新教材中,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做过死的规定,由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例如:笔者曾尝试上了这样一节课:人教版八年级生物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本节通过人类在环保、食品制作、食品保存、药品生产等方面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3、科学探究的多样性
初中生物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的比较集中,有的比较分散,有的显现,有的隐含。在初中第一册生物学教材开篇中,都会有这样的内容:介绍各种形形的生物。当老师在课上引用自然界中各种珍惜动、植物来解释这一现象时,不妨引申出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使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进一步讲解埋下伏笔。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情,其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会有所差别。例如:可以出示各式各样的环境图片、珍惜动植物图片,或者让同学们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生物,会发现,种类太多了。 让学生去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过去,我们简单地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做实验。事实上,照方抓药的实验,也未必有多少探究的味道,何况受时间、条件限制,有些知识点不宜或者很难在课堂上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甚至有些探究活动在中学实验室没有条件进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思考科学家的工作过程,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体验科学家不断深化对问题认识的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学生懂得的道理要比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1] 冯莉.体验生物科学探究:基于案例的探究活动实验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