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和市场形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0:20: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和市场形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和市场形势

第1篇

一、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增长放缓,信贷需求回落

2012年,我国GDP全年增速向下破8,首次降到7.8%。而同期,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降到40%以下,远低于近些年百分之七八十的增长水平。从以上数据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实体经济对短期的救急资金需求非常大,短贷成为了一种趋势;第二,实体经济对长期信贷需求明显不足,长贷没有相应的增长预期保驾护航,逐渐失去了它的市场。对商业银行而言,利润持续增长的根基已经动摇。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严峻考验

2012年,央行重拳出击,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最高至基准1.1倍),同时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空间(最低至基准0.8倍)。存贷利率的非对称调整明显收窄了银行利差。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客户蠢蠢欲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集团客户展开的议价攻势来势之迅速,来势之猛烈让商业银行措手不及。在这场攻坚战中,商业银行的反应明显滞后。在防御工事未及时,有效搭建起来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挨打。

(三)监管政策收紧,存款、中间业务收入双重受伤

2012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其中的“七项禁止”给商业银行带上了紧箍咒。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贷款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魔术棒。一笔1亿的房地产贷款其派生的存款至少在2千万以上。同时,收取贷款监管费,项目咨询费也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从商业银行的报表上看,这种将利息收入直接转变为中间业务收入的粗放转型方式带来的变化是积极的,利息收入持续下降,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但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效益,银行的总体收入没有增长,企业的负担没有减轻。监管机构的“七项禁止”可谓一剂猛药。从2012年的数据看,前三季度,大型银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仅增2.2%,同比大幅下降39.8个百分点;中型银行增长34.9%,下降30.6个百分点。考虑到这种中间业务收入的突变还是在2012年各大商业银行从爆发性增长的个人理财业务取得巨大中收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见形势之紧迫。

(四)影子银行如影随形

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80家,同比2011年增长42%。同时,小额公司贷款余额592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51%。这还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潜伏在水面下的地下钱庄虽然没有官方数据权威佐证,但其惊人的规模早在业内已有共识,那才是真正的冰山。进入2013年,我们又看到了来势汹汹的活期宝和余额宝。短短一年不到,1000亿元的类存款规模,3000万的类储户户数已让我们见识了它超常的分流银行存款能力。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在业内的激烈竞争环境下本已捉襟见肘,现在遭受一存,一贷,两面夹击,更是雪上加霜。

二、挑战是巨大的,但商业银行只要恰当应对,必能否极泰来,重获新生

(一)坚决放弃粗放的业务增长方式,探索精细化运营

1.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引入EVR价值考核体系,利用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有效工作,加强各类业务的成本效益核算。精细化运营发展是必然选择。国内商业银行之前大肆铺开网点,抢占物理区域,依靠单一的物质激励来推动扩张和增长,资产拉动负债的增长模式在市场化定价的洪潮中已现颓势。

2.无纸化办公。全面推进小柜台,大后台,业务办理渠道电子化,实现24小时不间断,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之后,我们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针对两类目标客户群,搭建切入他们生活,符合他们需求的电子柜台:其一,针对中老年客户,大力开拓电视银行。既然电视购物可以发展如此迅猛,为什么电视银行不可以。大视屏,便捷操作,争取更多的向上空间。其二,针对年轻客户,大力开拓微博银行,微信银行。切入他们的娱乐生活,切入他们的交流圈,向下争取更多的空间。

3.发展表外业务。在信用证,承兑之后,我们应该加大将保理,福费廷等更多跨境表外业务引入到国内市场的步伐。在传统的信贷业务市场萎缩之际,这些占用银行经济成本小,同时又能同样为客户带来融资目的的产品可以以作为银行传统业务的突破口。

4.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随着大规模、大范围的整治不规范经营活动的尘埃落定。商业银行更应该坚定中间业务的发展,关键是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2012年,快速发展的个人理财业务和业务带来的红利已经用实践为商业银行点明了方向,即金融资产服务。商业银行应该牢牢把握金融市场深化改革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这两个有利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持续的两个有利条件,做实,做好金融资产服务业务。

(二)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架构的重新搭建

1.基层网点实行整体考核,全员联动,主攻零售业务。

2.业务创新,业绩考核,人员配置IT化。

3.重点关注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

(三)积极探索混业经营之路

1.形势所迫。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客户正从投资基金,证券,特别是2013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私募基金处寻求或者已经获得更高的资产回报。同时,创业型公司借款人通过VC,PE等方式更加及时,更加灵活地获得所需资金,成熟型公司借款人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企业集团通过成立财务公司实现资金内部统一调配,这些种种均削弱了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

2.竞争优势。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3.效益优势。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如果再加上投行,在这样一个金融联合体平台上,不同产品的组合交叉销售;不同产品销售市场的信息共享,不同产品目标客户的资源共享,必定产生客观的规模效益。

(四)坚持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好的产品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比如在公司协议存款的基础上,试水个人高端客户的协议存款,主动“攻击”高端客户群体。又如,在将银行卡功能植入手机的基础上,实现手机闪付功能的不断升级,连续“攻击”年轻客户群。在服务创新方面,实现预约排队,实现手机取款;业务流程创新:预约签票,预约放贷等。想方设法,集中有限的资源赢得细分市场。

(五)加强同业合作,防范外延风险

第2篇

关键词:农业;农场;新形势;促进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农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促进农场经济的发展,保证农场高效运转。由于农场传统设备的存在落后现象,不仅制约着农场的发展,还影响农场中先进技术的实施,因此,基础设施的引进与改善,不仅替代了落后的农场设备,还增强了技术的应用,保证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纷纷投入农场建设,加大农场建设规模,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要着眼提高农场工人素质

2.1在农场的经济发展中,农场工人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农场的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对于人的主观积极性的激发,在农场的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下,国家对农场经济发展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在资金上给予了足够的投入,使农场经济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展。在农场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教育的投资,改善思想意识与生产的观念,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思想教育的改革。利用教育转变农场工人的思想,保证工人素质的提升,并且全面提高工厂的素质及知识,增强工人法律意识,不仅能够促进农场的全面性、高效性发展,还能够保证农场操作按照法律法规进行。

2.2在技术上对工人进行强化,深入灌输科技意识,定期的对工人进行培训讲座,可以请农业专家教授专业知识,在农间组织科技服务组织,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通过先进典型代表的示范讲座宣传科技的重要性。再次,要加强农场工人的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化的传播速度之快,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要对农场工人的信息化意识有所增强,购置必要的信息工具,善于利用信息化传播工具,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市场的发展形势有一个清晰了解,以便采取适应的措施来对农场经济发展有所促进。

3.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壮大农场经济工作的责任感

集体经济是农场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集体经济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农场的长远发展。发展壮大农场体经济是巩同党在农场执政基础的基本前提。近年来,该乡村级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农场税费改革的深入,原有收入渠道趋于萎缩,新的收入来源尚未建立,导致村级办公经费缺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干部经济待遇难以保证;部分村债务负担过理,积匿难返,影响了党在农场的执政基础和群众摹础农场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对集中显现的各种矛盾化解

在当前经济领域中,最尖锐、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地矛盾突出。大体可分为:(1)一轮土地承包时举家搬走,未参与二轮土地承包的农户同来要地。(2)二轮土地承包时因欠款、外逃,未分给承包田的农户回来要地。(3)二轮土地承包时,部分农户因超生只分给部分承包田。(4)机动地超标准或长期发包引发纠纷。(5)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虽然各村对这屿矛盾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但还没有成熟的化解招数。

5.加快农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场经济组织化程度

市场经济中,为了使用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农场结构需要进行定期的调整。因此,必须改变农场传统的经营模式及结构。由单一形式向多方式进行调整,并且从农场的加工到生产均采用集约化发展方式进行。利用专业的结构调整,保证农业企业各个部门加强联系,保证农业与林业之间可持续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形式,并且加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之间的经营,使各个产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农场的管理及经营模式,完善结构机制,促进农场经济的高效

发展。

6.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机制。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在农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法制观念的执行,在相关的法规部门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及时的公布,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使农场在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力发展经济建设。

7.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阶段农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分散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和优势,即便是形成了规模生产,也会因为分散销售抢市场而出现互相压价、相互残杀的现象,加大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T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

8.确保党的农场政策落实

农场经营管理丁作历来是党的农场丁作的鼋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场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场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人全局、立足多予、注蘑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莺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场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场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场丁人持续增收、农场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取得新进展。

9.科学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我们要树立科学消费的观念,深入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在农场工人中,宣传科学消费的重要性,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将这种观念深入的灌输到农场工人的思想意识当中,促进农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复合型人才

1.市场经济呼唤多种证书存在

1.1市场经济是“不稳定性”的经济

现在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逐渐转换到市场经济上来,市场经济已经显示了它的巨大优越性,但市场经济并不会对每个企业都是一帆风顺的,市场经济会不定期的发生商业周期,会出现经济萧条期,即市场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一点已从许多企业的发展过程得到了证实。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人才,必须对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在人才市场中,具有各种文凭和走俏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他们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克服这种不稳定性的影响和冲击,会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位置,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因为在经济萧条期,各个企业为了能继续得到发展,克服危机的影响,老板们会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的留住和招揽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掌握理论和技能的人才就会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高的竞争能力。

1.2市场经济是“人才流动”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个人不可能长期固定地工作在一个企业和一个岗位上,必然存在“人才流动”,市场经济是“人才流动”的经济,“人才流动”是人们追求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流动,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流动,是人们追求最大的自由度的流动,是人们追求实现心中理想的流动,是人们追求事业成功的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有利于改变人才的分布结构,有利于实现人才的最佳配置,有利于发挥人才的能力,使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避免了人才的浪费。市场经济的人才流动取决于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和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流动的成功与否,想流动成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能承担各项工作需要,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1.3市场经济是“胜优劣汰”的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它是“优胜劣汰”的经济,各个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中站住脚并能长久的发展,必须不断的改进技术和吸引人才,吸引那些掌握先进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吸引那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质量和信誉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所在,没有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任何花俏的产品都不能长久,这就要从事生产和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过硬的本事,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专多能和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知识经济要求多证书存在

2.1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当今社会,已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它要求的人才是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许多学科交叉融合,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日益增强,各专业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了,许多科技的成果也不再是一个学科的结果,而是多个学科综合的结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必须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才能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拥有多种知识和技能。知识经济时代是谁拥有大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高端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谁就会拥有主动权,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项事业正加速发展,要想达到或超过世界上发达国家,就必须培养出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有了复合型人才,必将激励经济的发展。

2.2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的时代,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学习便能一劳永逸,终生享用,而是需要终生的不断地学习,因而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便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多种证书的存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2.3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要想创新,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经济时代是高水平人才竞争,高水平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要求人才的创造性,要具备创造性,必须掌握多种技能,必须有灵活的头脑,具有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懂多个专业,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4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较强的适应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在从事科学研究到产品开发的能力的过程中,要具有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理论知识、技术技能,适应国际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参与经济国际化的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能做好团队合作工作,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做到适应经济知识时代的能力,就必须掌握好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一专多能型和多专多能型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3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流动性 HP滤波法 单位根检验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并逐渐演化金融危机,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流动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此轮危机中,我们发现美国股市的流动性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体经济下滑之前,证券市场就已经开始出现流动性紧缩的状况,股市“晴雨表”的功能得到体现。这种联系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是否也存在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沪深两市中流动性指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来探究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以及内在机制。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目前,国外文献中关于证券市场流动性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些学者从经济变化影响股市流动性的角度出发来探求两者的关系。Longstaff(2004)认为投资者预测经济状况将发生变化时,他们会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来应对经济形势的改变(流动性资产转移效应,flight to liquidity),当这一行为被大多数投资者采用时会导致市场流动性变化。Brunnermeier(2009)认为危机发生时,市场流动性和资金流动性的相互强化机制导致流动性螺旋式下降,金融机构将资金转移到低保证金的金融资产上去,进一步改变了股市流动性。另一些学者从证券市场流动性影响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其中研究证券市场流动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占了绝大多数。如Levine(1991)构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股市风险改变了投资者激励,并通过效率和资源改变了稳态的经济增长率。Kyle(1984)、Holmstrom(1985)则认为证券市场机制增强了公司治理,对实体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研究证券市场流动性特征或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上。刘勇(2004)研究表明股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和货币供应量、利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陈梦根(2005)认为沪深两市股价变动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并未表现出协整性特征,在样本期内,中国证券市场与国民经济之间尚未呈现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马进、关伟(2006)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指出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着联系,但是这种关系很弱且相互影响的程度还不明显。

三、样本选择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收集

考虑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特征和数据可得性,本文选择换手率和Illiquidity非流动性指标(ILR)来衡量我国股市的流动性。换手率从市场深度(depth)对流动性进行度量的,Illiquidity从市场深度和市场宽度两个维度对流动性进行度量。

换手率:,其中为第i只股票在T期内的交易

量,第i只股票的流通总股数。换手率越大,表明证券持有时间越短,流动性越大;反之,则流动性越小。

Illiquidity:,其中表示第i只股票或指数在T期的非流动性比率;表示第i只股票或指数在T期的收益率;表示第i只股票或指数在T期的交易金额。ILR衡量了一定交易量引起价格变动幅度的大小,LIR越大说明流动性越差。

本文选择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作为沪深两市的代表,分别计算两种指数的换手率和非流动性比率。为了便于数据处理,计算出的非流动性比率ILR统一乘以1013。宏观经济变量包括真实GDP,真实消费(CONS),真实投资(INV)和利率,其中真实投资用经价格调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替,真实消费用经价格调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利率选择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7天年化利率)代替。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Wind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样本区间为2001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数据,使用Excel和Eviews6.0beta进行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

(二)实证分析

第一步,通过X-12-AA法对时间序列进行调整以消除季节性影响,得到调整后的序列再取一阶差分,得到dGDPSA、dCONSSA、dINVSA。对以上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dGDPSA、dCONSSA和dINVSA是平稳的。

表1 单位根检验

t-Statistic ??Prob.*

D(GDPSA) ADF test statistic -4.291233 ?0.0016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615588

5% level -2.941145

10% level -2.609066

D(CONSSA) ADF test statistic -10.07286 ?0.0000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615588

5% level -2.941145

10% level -2.609066

D(INVSA) ADF test statistic -2.815358 ?0.0670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646342

5% level -2.954021

第5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政策 引导市场的选择

1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1.1环境硬约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我国有近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有9000多万城镇人口集中饮用水源地不达标,有1/3城市人口居住在劣于二级的空气中。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认为,我国环境压力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我国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经济发展存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高浪费”现象,资源浪费严重、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国内土地、水资源、能源、环境都很难支撑目前的发展方式。因此,经济发展必须转型,经济发展不能破坏环境,更不能污染环境。

1.2资源硬约束是我国经济发展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基本国情。我国的耕地资源占世界的9%,水资源占世界的6%,森林资源占世界的4%,铁矿占世界的不足9%,铜矿占世界的不足5%,铝土矿占世界的2%,和占世界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单位水耗的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我国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不能支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世界市场上进口资源也很难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政府在实现经济转型中的责任不可推卸

2.1国内需求结构变化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

社会需求是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将导致社会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导致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要的需求满足后,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全面快速增长的发展需求。从必要性需求发展需求,代表了社会的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目标将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首先,消费需求的升级,消费取资,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卫生、教育和文化服务成为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将大大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状况;第三,发展人的自身发展的主题上升,人力资本将逐步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所以,将导致经济结构的社会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经济发展的转型。

2.2外部需求的变化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外部条件

国际金融危机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大变化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经济转型。自2007年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发展到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和其他欧洲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发达国家过于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加快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扩大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目标对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需求,国内需求。

2.3政策引导经济转型的方向

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转换中作出经济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新特性。“坚持战略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焦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坚持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2.4政策引导经济转型的方式

规划指南。宏观经济为主要对象,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和重大问题。这是宏观调控的中心管理和核心。

政策控制。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分配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宏观调控政策。

法律规范。市场经济是合法的经济,市场经济规则需要合法化。法律是宏观调控管理的法律基础。法律作为一种规范、稳定和权威,在宏观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行政干预。行政干预是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市场,企业和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的超级经济行政执法。行政干预是一种特殊的宏观调控方式。

2.5政策引导应该关注宏观经济,而不是为特定企业

政策引导首先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如果大大超过社会总需求总供给价格上涨全面的政策应优先考虑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应,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大大超过总需求,重点应该是刺激投资需求的增加,消费需求,并鼓励出口,增加适当的控制供应增加的同时,减少进口。

第6篇

关键词: 物价变动 会计核算 影响与对策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针对经济组织的生产运行过程与结果进行核算的会计活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市场行情或垄断竞争等诸多因素导致的物价变动,对于相关财务的会计核算等经济管理杠杆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市场形势下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冲击以及消除相关影响的策略。

一物价变动的内涵、分类及成因分析

物价是商品或劳务价值在流通市场上的货币表现。物价变动是指同一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价值出现前后浮动和落差,既一定单位的货币购买力所购买的商品或换取劳务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习惯上将这种商品、劳务价格的变动或者货币购买力的变化称为物价变动。

根据物价变动的范围来说,物价变动可分为综合变动和特定变动两大类。二者相互依存,综合变动以特定变动为基础,特定变动受综合变动影响。按物价变动方向,物价变动可分为物价上涨和物价下跌两大类。一般来说,导致物价发生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

1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劳动成果与其劳动消耗的比值。劳动生产率对于某种商品或劳务价值的影响是成反比的。

2 货币价值:货币价值是商品的相对价值。不论是货币价值还是商品价值,只要是任何一方价值单独发生变动,都会引起物价涨跌变动。

3 市场供求关系: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受供求情况影响。生产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导致产品的劳动含量与经济效能发生改变,造成物价变动。

4 竞争与垄断:市场经济形势下,垄断往往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人为操纵,竞争会引起经济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促使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动。

二当前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会计核算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幅度较大的物价变动,往往对于会计信息以及计量属性影响较为较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一)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会计理论是财务会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后盾。大幅度的物价变动对于会计理论造成了很大冲击:

1 物价变动冲击了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础是假定用于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相对稳定不变。当物价发生持续变动时,实际货币价值的不稳定,导致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在不同时间内出现落差,对于会计模式账簿报表中的商品价值预算,丧失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可比性和综合性。

2 物价变动冲击了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模式的基本计量原则和基础。当物价持续变动时,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失去了客观性和可靠性,影响会计报表项目成本的计量真实性。物价变动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妨碍了财务会计为决策提供参凭服务的功能体现。

3 物价变动冲击了成本效益的配比

成本效益的配比原则是为准确获取各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核算原则。物价变动情况下,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是按现行市场货币价格计算的,而在计算与同期收入相关的成本费用时,往往参照的是由会计提供的历史成本信息,造成配比的不协调和失真。

(二)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财务信息是会计行为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环境下,物价变动对于会计信息的冲击影响着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1资产计价的失真

原始成本会计领域下,资产始终按原始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价值是它们原始成本计价与原始成本的转销数。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原始成本会低于编制会计报表时的市场价格,从而使资产计价相对减少。

2 利润预算的失实

利润是按现行价格计价收入与按原始成本计价转销的成本相配比的结果。成本会计资产按原始成本计价和转销,而收入却按现行市场价格计价。物价的上涨变动会导致企业利润的统算和确定失去实际预算参照规律。

3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弱

成本会计的资产总额实际上是各单位时间内取得资产货币数额的简单累加。物价变动情况下,企业资产计价与利润核算凸显实际性误差,不同时期内货币购买力的迥异性,造成资产货币累加得出的结果缺乏可比性。

(三)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物价变动动摇了财务会计的计量基础,影响了会计实务:

1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通货膨胀时,会计往往会低估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不能反映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变动损失,物价上涨时,会造成经济效益的高估误差,故造成基本会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2不能准确体现投入资本的运行状况

经济投资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效益,而保全资本是其前提条件。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各个会计期间的货币价值和资产价值存在差异。物价变动导致会计实务不能有效体现企业资产的运行与消蚀状态。

3无法保障相关经济决策的科学正确性

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物价变动导致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性失真,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的资产价值低于报告期的现时价值,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造成会计报表提供的经济财务信息偏失,导致相关经济决策严重失误

三当前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核算影响的策略

物价变动对于会计核算的影响较大,当前我国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水平较低,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合算的影响策略如下:

1择用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新形势下,针对物价变动的特点,以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为财务报表的基础,科学的选择一般水平物价会计、现行成本会计和重置成本会计等物价变动会计模式,调整物价结构,改善物价变动对企业影响程度的差异性,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活动的影响。

2 实行物价变动补偿基金

为初步解决物价变动引起的成本补偿不足,资金流失或利润虚增等相关会计核算问题,可针对物价变动的幅度,根据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定期从产品成本中提取补偿性基金,用于补偿因物价变动而引起的资金损失,以便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化运行。

3实行局部调整法进行会计

局部调整法着眼于资产的价格变动,通过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在经济寿命内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对无形资产实行限期摊销或计提减值,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等改变资产计价的方式,抵消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4 采用全面调整法进行会计

采用全面调整法改变会计计量结构,用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来取代历史成本会计,利用物价变动信息揭示物价变动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干扰规律,提高传统财务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借以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第7篇

内容摘要: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有重要影响,对促进我国区域内部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有重要支撑意义。金融危机过后,随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本文以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探讨其实施市场性金融支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性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市场性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其市场性金融支持政策应该从市场性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个层面着手设计,以充分落实国家的产业和金融政策。

关键词: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 耦合

引言

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金融危机过后,随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将对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产生更大影响,积极调整金融支持政策,促进我国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将是新形势下我国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调整的重中之重。四川作为我国的西部大省,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也越来越突出,能否应对金融危机以来要素成本上升、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的挑战,加快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将是四川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研究述评

从研究现状看,国内外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基于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的助推作用而展开。Rajan等(1998)从金融发展水平角度考察了其与国家产业增长的关系,认为金融体系的发育程度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进而会制约一国经济发展。Beck等(2002)实证考察了银行等金融市场对产业增长的作用,认为金融支持能够促进高外部融资产业和高研发投入产业的显著增长。Fisman等(2003)则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了金融市场与产业增长的关联性,认为二者的互动关系显著。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对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考察的研究不多,研究视角则主要集中在金融支持的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和产业升级的带动效果方面,比如,范方志等(2003)通过区域划分,研究了不同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下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效果,认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地区金融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叶耀明等(2004)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中的作用。陈志楣等(2007)进一步分析了金融机构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及其机理,认为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

不过,就现有研究来看,针对金融危机以来国内产业转移加速背景下进行金融支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多,能够结合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的文献就更少。因此,本文以产业转移背景下四川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基于市场化金融支持理论,探讨四川省实施市场性金融支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性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总结。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我国产业转移趋势

在我国,产业转移实质上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转移是生产力资源的空间配置行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我国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将面临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这将极大促进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受惠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政策,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起飞”,而相对产生的挤出效应则使得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长期滞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过重依赖东部地区的增长有极大关系,因此,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后劲,与中西部地区能否加快增长有直接关系。

从当前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要素溢出的趋势加强,部分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转移趋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新形势下的产业转移规模巨大,产业类型的多元化趋势明显,随着西部地区政策环境趋于优化,四川等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转移承接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但是,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将可能制约中西部地区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内涵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而提出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设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纳入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表现。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改造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实质是产业升级和选择新的主导产业的过程,也离不开金融、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综合支撑。在产业转移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肩负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有利于落后地区实现“后发优势”。

以四川省为例,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其近年来除了大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还积极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产业转移提供了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一方面,通过引进传统产业,四川省本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四川省积极运用已有的资源和工业基础,充分与承接产业对接,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新形势下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发展先机。不过,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支撑的金融支持落后问题,也不断制约着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金融支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升级的基础,从金融发展和深化的角度看,有效的金融支撑系统决定了未来几年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关系着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具有生命周期,会经历起步、发展、成熟、衰退等不同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经历这样几个过程。从产业性质和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传统产业而建立,一般性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因此,在起步阶段受传统产业的影响较大,而从一般性产业发展而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发展期后,又会呈现出潜力递减而规模递增的状况,导致该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处于重要上升阶段,进而可能发展成为一国经济的主导产业。进入成熟期后,产业潜力降至最低,规模达到稳定状态,此时面临产业的升级,尤其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对于处于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才能促进其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性产业,进而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场性金融支持主要是指通过市场性的金融支持机制推进资本市场下金融体系的建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未来发展和升级的任务较为艰巨,更离不开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就是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方面,通过定位政策支持作用,引导产业规模增长的效应,使得市场性金融支持成为助推产业规模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进入成熟期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潜力下降的问题,此时其增长的动力机制为技术创新,并作为产业发展的外生力量,促进产业升级。总之,市场性金融支持要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过程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目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升级,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耦合机制

市场性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升级的过程,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基础上的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以四川为例,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能够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目标的实现。进入发展期后,金融支持能够加快资金二次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在成熟阶段,面对产业升级的需要,市场性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实现金融资金的三次配置,由此可以形成二者的互动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性金融支持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者的耦合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直接金融体系能够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而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则能够提供间接支持,市场性的金融支持则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与上述的直接和间接支持相呼应,通过作用于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体系,能够高效发挥市场性金融的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培育、发展与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以金融支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如前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特性,而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发展和成熟等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市场性金融支持策略。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可以促进资金配置和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里主要从直接金融支持和间接金融支持两个角度进行政策思路设计。

(一)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主要作用于直接金融体系,而依据产业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过程又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持。首先,在起步和培育时期,要加快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升股权交易的效果,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获取资金保障。同时,要推进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善资本市场,以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期的高风险性。其次,在发展阶段,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促进信息披露,提升资本市场的并购功能,充分运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快速实现发展目标。同时,这一时期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产品创新,完善多元化市场体系。再次,在产业升级阶段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熟期,要分别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升级,以此解决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证券发行制度,促进市场性支持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多层次市场建设和转换机制的建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升级。

(二)市场性间接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性间接金融支持是基于银行信贷系统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机制,主要有以下思路:首先,在起步和培育期,要充分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背景下信贷不足的状况,可以考虑设立专门贷款机构,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供充分的信贷资金支撑。其次,在发展阶段,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和产业链基础较好,要推进产权质押融资等信贷产品的创新,通过引导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取资金支持。再次,在升级阶段,要优化金融支持环境,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与商业银行的协作机制,克服信贷风险。此外,政府要加快信用机制建设,克服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强信贷管理,落实贷款评审制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成熟期时有稳定且较为庞大的现金收益能力,要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规则,充分发挥市场性信贷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林丽,王素霞,宋万杰.金融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J].经济观察,2010

2.巴曙松.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重构[J].金融改革与创新,2010

第8篇

1.从经济层面上看,这种消费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却不符合人类的价值规范。因为奢侈浪费不仅腐化社会风气,还造成了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利益虽然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但个人利益的获得必须满足与社会公共利益不冲突的条件。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干预进行调控,更需要道德进行调节。一方面,政府运用国家机器能有效地维持宏观的市场秩序。但另一方面,政府干预无法时时刻刻做到面面俱到,也无法事无巨细地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去规范市场。而道德调节较之政府干预,能更好地从源头杜绝行为失范。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社会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因素的质变都必然会带动其他因素的变化。就文化观念上看,经济体制的变动必然带动社会意识的变动。而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主要内容,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衍生与之相应的社会价值观。换言之,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必然根植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建。首先,肯定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因为市场经济能克服自然经济的狭隘性、保守性和小农意识,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效解决计划经济动力不足,结构僵化,效率低下,盛行的弊病,虽然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要充分重视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如:市场经济很容易形成以利益驱动为核心的社会环境。在利益的驱使下,个体的行动准则也极易倾向于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在每个个体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携带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如: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唯利是图的伦理失范,拜金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泛滥等等。其次,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同点,还具有不同于一般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该以集体主义为主导,多元价值观公共发展。换言之,也就是尊重由市场经济而衍生的各种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友好互动。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尊重个人利益肯定个人价值,允许无害社会的个性化发展;包容性地吸收世界各民族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但必须肯定的是,集体主义仍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的核心价值。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国家强盛繁荣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失去了这一前提,个人利益也无从谈起。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途径

第9篇

1.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我国一直就有自发形成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快,农业难以单独应付市场行情,于是相继组建了一批专业市场、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生产经济合作组织、农民联合体、经营大户牵头联办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由企业或技术服务单位牵头的产供销服务的经济组织,同时还涌现出专门从事农副产品营销专业户或经纪人,这些组织虽名称各异、形式不一,功能相同、组织层次有高有低,但在帮助农民进入市场,缓解产销矛盾,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农民的欢迎。

2.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问题。

2.1协会的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更新太慢,很多农业合作组织都是近年来才成立的,一般规模不大,很难形成聚合效益,例如甜瓜协会,主要是因为成立时间不长,规模不大导致效益上不去,难以吸引新的会员。

2.2内部管理不严,外部环境不好。有些农业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章程不明确,规模较小,组织松散。主要表现在不照章程办事,理事会、监事会活动不正常,组织经济实力不强,只收取一定的会员费,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吸引力不大。社员的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市场行情好,不管合作组织订合同与否都往外销,市场行情不好,就找经济合作组织,致使运行困难。加之外部环境不宽松,主要表现在人才、资金、市场和优惠政策等方面,如果政府不出面协调,事情就很难办到,这也制约了中介经济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

2.3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地位不明确。现有的中介经济合作组织,一但遇到经济纠纷时,不善于用现有法律保护自己。同时,我国到目前为止,对农业经济合作服务组织的性质、宗旨、服务等方面,在法律法规上缺乏具体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也未出台法律法规,农村合作经济服务组织也未明确注册登记的部门,法人主体不明确,这不利于有序竞争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各级政府应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要本着“重引导、少干预、多服务”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调动农户加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应尽快制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法》,明确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和市场主体资格,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护。2.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增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力。一是政府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自原的前提下,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保护价制度、经营合同制度等,以制度约束各方行为;二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三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龙头企业来说,与分散的农户打交道不如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打交道,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又可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优势和营销能力成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坚强后盾。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则可以发挥自己的服务职能,为个体会员提供直接的服务,从而使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吸引力增强,实现共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