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设工程初级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5:33: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设工程初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设工程初级

第1篇

【关键词】施工设计计算机参与

笔者所谈的施工设计,既不是施工组织设计,也不是施工措施的设计,而是贯穿于整个施工方案,并决定施工措施能否的正确实施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支持性“软件”。

建筑施工的设计,不仅具有专业技术性密度高的特点,他还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严肃性和不可修改性。对于某些高科技还具有保密性。所谓特殊性,他是将过去施工措施中技术性较高的施工结构性部分单独的提出来进行分析研究和确定,避免了原施工措施中层次不明晰、重点不突出的缺陷。所谓复杂性,是因为我们在施工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结构形式、荷载的变化大小及位置、气象及土层的水文地质情况,还要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加以考虑,这是一个全面协调的设计过程。所谓严肃性和不可修改性,就已经确定的施工设计,则相应的施工措施方案的参数也就确定,这样就不允许随意改动,否则原施工方案也就不能成立,行之有效的施工措施也就不能实施,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一点实际工程中是常常可看到的。所谓保密性,是针对尊重他人知识成果,保护知识产权而言的,勿用多说!

建筑施工设计是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相互依托,相互作用,并在施工措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就不难看出。例如在某一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中,采取怎么样的土方开挖方案和基础施工方案,我们就要对该建筑物所处的水文地址情况及对周围建筑环境的影响;以及各方案的经济指数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确定。若采用“逆筑法”施工,就要运用相关科学知识,对原结构进行反算,以满足施工措施和施工工艺流程的需求。如果原结构不能满足我们的施工要求,就必须对原结构增加施工配筋或提高砼强度,或者采取其它加固措施,这一过程也就是施工设计的过程。

目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计算机也直接参与了施工的整个过程。这里面也就存在着一个施工程序和计算机运用协调的设计过程。例如在施工设计中,运用计算机对土方开挖的过程进行监控,则每开挖一步,计算机就会把各节点的压力情况,支护墙的弯矩、支撑力、支护墙的横向变形值、指定控制处的地面沉降值等统统很直观地描述(或打印)出来。如果将之运用于“逆筑法”施工中,由于施工设计的支持,计算机就可以把各自施工段的荷载的变化情况随时报告出来。显然,计算机的运用就是施工设计控制的过程。上海东方明珠的施工方案就是典型的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所进行的施工设计实例。

此外,施工设计还是原图纸设计的延伸和补充。原图纸设计是依靠勘察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和有关要求进行设计的。由于种种原因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在施工过程才发现原提供的资料或设计与现场实际情况有出入,有时甚至完全不同。这就需要请设计单位通过施工单位提资修改原设计。但有些问题就需要设计单位来补充和完善,以满足施工的正常进行。例如,笔者在某电厂大型水泵房排架柱预制前进行吊装验算的施工设计过程中,发现原结构在70%强度条件下进行翻身起吊构件会出现裂缝的问题,随即告诉原设计人员,经核算所有排架柱均加配了2Ф20的钢筋后,才避免了将会发生的不良后果。又如某电厂工程的主厂房的楼面施工中,因脚手管周转不开,为节约脚手管的使用量,有关人员随意拉大了脚手架立柱的距离,致使板跨中下陷最大值约15cm,这样为保持楼面的平整,不仅浪费了砼和人工处理费,严重地是影响了施工质量和施工声誉。在同一工程辅助楼的施工中,浇筑砼的时候叶发现了楼面下沉的现象,随即用千斤顶撑起后加了支撑,才避免了不良的施工后果。这几个施工实例告诉我们,施工设计不仅是原图纸设计的延伸和补充,更重要的是施工设计具有它的严肃性和不可修改性,凡是不按严谨的态度去注重施工的技术性,不按施工设计的要求去办事,终归要对此付出代价!

现在我们的建筑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完整的监控体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措施的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不做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是掌握一些表面现象,按所谓的理想方案编制。基层施工人员拿到这样与现实情况不符合的东西,往往难以执行,干脆想怎么样干就怎么样干,捅了漏子在搞什么补救措施。不然就欺上瞒下,蒙哄过关。有的为追求形式应付开工,编制时就没有打算认真执行,仅仅时摆摆样子,以获取批准开工为目的。有的搞烦琐理论,不管工程大小,结构如何,一律表格很多、文字冗长,既突出不了重点,结果也成效甚微。有的是下面的施工人员对此不重视,下发的施工措施等高高搁置,等出了问题才想起施工措施等技术文件。有的是编制的形式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格式,不知道到底哪个是重点。总之,要正确的指导施工,杜绝不负责任的现象发生,就要突出重点,理顺施工中的相互关系,把施工设计放到是重要的位置上来。

为此,笔者提出,要把建筑施工设计从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措施中独立的分离出来,作为重要的施工技术文件单独罗列。它不是简单的施工操作与施工理论的分离;不仅是建筑施工结构体系层次的改革,也是施工技术向专业化、技术化、大梯度、高层次的升华。建筑施工设计不是摆花架子,做书面文章,而是以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数据和图表或图象的形式(或通过计算机进行施工的数据处理,或者进行施工模拟的多维显示),把整个施工过程直观地表达出来。并反过来指导和监控施工。通过建筑施工设计,可以对原拟定的一个或几个施工方案和措施进行验算和筛选,以求在可行性方面有最佳的选择,使之真正成为指导施工,辅助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工具。

施工措施是指导直接施工的行为性技术文件,而施工设计是施工行为的指导性理论依据。就其应用范围来讲主要用于土建施工、结构制安、工艺流程控制、工程质量技术控制等方面,并综合其它因素,从理论上分析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互协调等有关技术问题。关于如何建立施工设计的问题,笔者在这粗略谈下不成熟的意见。一、简述工程概况,主要是将工程的地质条件,及对周围影响的因素清楚的罗列出来,为地下基础的施工设计提供依据;二将原设计的情况按施工层(段)罗列出来,为基础以上的施工设计提供有关数据;三、按初步拟定的施工措施,建立总体协调的施工设计。前两条是施工设计的条件,第三条是实际施工设计的过程和结果。设计的结果应具有计算过程及相关结构的支撑图、吊装图、工艺流程图及其它有关图表或数据,并作为实际施工中质量监控和技术指导的依据。对于某些专利性技术,企业可以在内部掌控,作者可以酌情展示,但必须有相关的控制数据供操作人员在作业时监控。

第2篇

关键词: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55-02

《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工业工程的工作研究、作业测定等方法和技术。由于少投资或不投资,通过基础工业工程的工作研究和作业测定即可较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生产率,所以基础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在我国制造企业应用最广。该课程学生掌握如何,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专业理解和今后工作都有很大影响。

针对我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特点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并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程教学改革内容与方法

(一)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课程特色

由于该课程涉及范围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安排课程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以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根据我校工业工程学生今后主要就业方向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特点,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优化提炼,重点讲解学生在制造企业工作中运用比较多的内容,比如方法研究部分的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动作经济性原则和作业测定部分的秒表时间研究、工作抽样、模特排时法等,而对工作中用的不多的管理事务分析、学习曲线以及较易理解掌握的现场管理方法等内容安排学生课外自学。

同时在选取讲解案例时,尽量以制造企业实际案例进行讲解。针对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今后主要在汽车及其相关行业从事工业工程工作,在课程讲授时,除了给学生介绍相关理论外,更多的给学生介绍类似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如:在讲解工艺程序分析时,我们以东风公司发动机厂康明斯凸轮轴生产工艺为对象,给学生介绍如何绘制其工艺程序图。再如,介绍流程程序图绘制方法时,我们以491曲轴生产流程为例介绍其绘制方法,并给学生展示该企业工业工程师绘制的实际的491曲轴生产流程图。同样在讲解课程其他内容,如:操作分析、动作经济性原则时也尽量以制造企业实际案例进行讲解,突出实战型、应用性。

另外在介绍工作研究手法时,还把日本和西方汽车制造企业中最新改善手法介绍给学生,如:道程分析、管理要点调查、附加价值分析、生产系统评价、人机工程评价、负荷评价、损失架构分析等改善手法,都是为了发掘各个环节存在的浪费而进行改善的方法,把这些手法介绍给学生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还提高其实践水平。

(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开展视频案例教学。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基础工业工程》中的很多方法和技术在理论上都不难理解,但在实际中如何用,用得好,得到的分析结果准确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开展视频案例教学是一个较好的途径。根据各章节要讲授的内容,我们事先到东风汽车公司各专业厂生产现场拍摄相关视频,然后精选、剪辑视频资料供授课时使用。如在讲解时间研究中的秒表测时,如何划分作业单元、如何确定各单元的测时点、如何评比时,我们以东风公司传动轴厂凸缘叉加工某工序为例,播放其加工视频,然后对照讲解秒表测时各个步骤。在讲授动素分析、操作分析时,也运用此方法,开展视频案例教学,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授课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教学效果较好。

其次,利用网络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增强课程学习的灵活性。为了增强课程学习的灵活性,利用学校建立的教学网络课堂网站,将教学文件、教学课件、视频资料、作业习题、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内容放在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网上师生交流和作业习题问答模块和学生进行交流。

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基础型、综合性”两个大层面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既突出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更强调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实用性。如:我们开设的双腔制动阀综合性实验,该实验以汽车双腔制动阀装配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组装汽车双腔制动阀,并且根据生产节拍要求设计一条双腔制动阀装配线,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学生每四个人为一个团队小组,共同进行方案设计,在设计时学生要采用工作研究中常用技术――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时间研究、MOD法等进行双腔制动阀装配线的优化设计,如:在确定每个工作站点的标准装配时间时,团队分工,有的学生在模拟装配,有的学生在利用时间研究方法进行测时,还有的则在用方法研究的手法分析其装配方法是否最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往往还有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交流。最后实验结果的评判标准是:使用的作业人员最少,生产线节拍最低,效率最高。因为这个综合性实验具有较强的实战型,学生兴趣很高,因此每个团队都能主动的投入到实验设计当中,通过实验教学有效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改善意识。

(二)改革传统实习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校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是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共两周,该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到汽车企业生产现场,把所学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在企业现场进行实际应用。但该实习环节在进行时存在以下问题:(1)企业提供的实习时间较少,一般只能参观性质(2)受企业产量制约,没产量不生产时,该实习难以进行。因此综上所述,实习效果难以保证,甚至有时走马观花。针对传统实习方式存在的不足,我们对现行的实习方式进行了改革。即:采用上机虚拟实践+企业现场再实践的模式进行。上机虚拟实践:事先对学生要参观实习企业的相关生产线每个工位进行摄像,然后利用购买的工业工程体验式应用平台(ISE系统),在此平台上学生利用所学工业工程知识对该生产线完整视频资料进行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分析,即进行虚拟实践,并且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和报表,如:在利用ISE平台分析一套完整的生产线视频资料基础上,学生可制作该生产线上各工序的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产线各工序的标准工时和产线工时,制定各工序的标准作业方法并得到《工序标准作业组合表》,制定生产线的《标准工时与人力排布表》、《产线标准作业组合表》,得到产线现状的《平衡率山积表》,对产线进行虚拟改善得到改善后的产线《平衡率山积表》和《作业改善报告》等。由于这些分析手法和得到的相关分析报表与企业实际所用基本一致,经过“实际案例,虚拟实践”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到企业现场实习,在企业现场对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再实践、再应用。这当中上机虚拟实践和下厂实习可以相互穿插。采用这种实习模式,实习时间利用率提高,效果提高,学生不再走马观花,学生对实习满意度也提高。

(三)积极开展产学研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校位于“汽车城”十堰,背靠东风汽车公司,周边有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这些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影响。总的思路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去实习,并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实现校企双赢。通过在企业做这些实际课题,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四、结束语

《基础工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只有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该门课程质量,朝着把该课程建设成为优质课、精品课的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张超勇,冯佩兰,李峰.汽车制造工业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孙延.基于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价值工程,2010,29(8).

[4]马立坤,龚艳茹.独立学院《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改革初探[J].物流技术,2010,29(12).

"Basic Industrial Engineering"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LI Fe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al Institute,Shiyan,Hubei 442002,China)

第3篇

一、我省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现状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类种畜禽场275个,其中种猪场132个,存栏种猪4.45万头;种牛场5个,存栏种牛2612头;种羊场41个,存栏种羊12195只;种禽场84个,存栏种禽254万套,其它种畜禽场13个。这些种畜禽场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良种畜禽33278万头只;全省有国家级种公牛站4个,存栏采精公牛185头,年可生产优质冻精385万剂;家畜人工授精站点5386个,年冻精配种达460万头只,初步形成了育种、扩繁、推广相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初见成效。全省共有畜禽品种60个,其中列入地方畜禽品种志的有22个。采取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办法,促进了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南阳牛新品系选育和开发、固始鸡家系选育和开发、卢氏鸡的品种选育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固始鸡和固始笨蛋已成知名品牌,远销十几个省。

引进国外良种畜禽的数量迅速增加。1998年以来,我省共引进种畜禽61批次,引进各类种畜禽36.84万头只,极大地丰富了我省良种畜禽品种资源,加快了畜禽良种化进程。

畜禽良种覆盖率和出栏率明显提高。良种工程建设推动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的开展,畜禽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2003年,全省猪、蛋鸡和肉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4%、76%和88%,比1998年分别提高了11个、6个和8个百分点;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127.6%、49%和111%,比1998年分别提高了4.1个、6.5个和9个百分点。

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初具雏形。良种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中原肉牛带、中原肉羊带、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东平原奶牛养殖基地、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豫东南水禽生产基地、豫北肉鸡生产基地和、豫南优质黄(麻)羽肉鸡生产基地等优势畜产品产区。

我省畜禽良种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供种能力不足。我省现有种猪场年供种能力42.6万头,缺口87.5万头;种公牛站年可供冻精385万剂,缺口665万剂;种禽场年可供种禽3.3亿只,缺口2.6亿只;种羊和奶牛缺口更大。二是基础设施薄弱,育种手段落后。大多数种畜禽场生产条件简陋,生产水平较低,育种进展缓慢,依赖从国外引进良种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三是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滞后。由于省级没有保种专项资金,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难以维持,处于种群减少、遗传特性退化的状态,个别品种濒临灭绝。四是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是种畜禽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增加了生产的盲目性。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畜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畜禽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增加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建立与畜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和不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推广、利用畜禽良种,提高良种化程度。加快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模式,推动畜禽良种产业化进程,实现新时期畜禽良种繁育建设的新突破。

(二)目标任务

1、畜禽良种供应能力。到20*年,新建种猪场112个,扩建102个,新增供种能力87.5万头;新建种牛场4个,年供优质种公牛600头,扩建四个种公牛站,年新增供种能力615万剂;新建种奶牛场达到20个,种奶牛存栏达到20000头,年新增供种能力8000头,胚胎移植能力达到10000头;新建种羊场60个,年新增供种能力10万头,冷精配种能力达到500万头;新建种禽场达到103个,年新增供种能力2亿只。

2、畜禽良种生产性能。

生猪:生长育肥期平均日增重700克以上,料肉比3.0以下,瘦肉率65%以上,商品猪出栏率135%以上;

肉牛:18月龄体重从36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屠宰率提高到60%以上,胴体净肉率提高到50%以上;

奶牛:成年母牛头均产奶量提高到5500公斤以上,乳脂率在3.4%以上,乳蛋白率在3%以上,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牛奶体细胞数在10万以下;

肉羊:6月龄活体重达到40公斤以上,屠宰率提高到50%以上,胴体净肉率提高到50%以上;

蛋鸡:存栏蛋鸡年产蛋量16公斤以上,料蛋比2.5以下;

肉鸡:6周龄体重2.5公斤,料肉比2.0以下;

肉鸭:

3、品种资源保护:新建或扩建品种资源场12个,活体保种基因库1个,对现有60个品种分别进行保种场保护区或基因库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有效保护率达到70%以上。

4、种畜禽质量测定:新建奶牛测定中心和种猪测定中心各1个,测定能力达到每年500头。畜禽原种场和大型畜禽良种企业全面实行场内测定。通过建设种畜禽测定站,完善场内测定设施,提高生产性能测定能力和育种水平。

经过五年的建设,组建大型育种企业集团1-3个,种猪、种牛及其冻精除满足本省需要外,面向全国供种;种羊、种禽基本满足本省需要;奶牛紧缺的局面逐步得到缓解。全省畜禽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种畜禽质量监测得到加强,畜禽品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体制和机制改革明显进步,科技水平较大幅度提高,形成布局合理、监管有效,运转灵活的畜禽良种工程体系。

三、良种工程二期建设规划方案及内容

(一)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1、猪

围绕提高生猪及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不断提高养猪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完善养猪业支撑、服务体系,重点加快种猪场的完善和提高,建设猪人工授精中心站,使种猪繁育体系的结构、布局和规模更加合理,并逐步组建我省的种猪育种企业集团。

扩建现有2个原种猪场;新建2个原种猪场。每场基础母猪达存栏600头以上,主要是种猪引进、设备购置、场内质量测定和环境保护等。

新建一级种猪场10个,使我省一级种猪场达到24个。鼓励有条件的原种猪场和一级种猪场开展联合育种,促进优良遗传资源的共享,提升我省种猪选育水平。

新建二级种猪场达100个。扩建二级种猪场100个,主要是猪舍改造、购置设备、环境保护等。

建立省级猪人工授精中心站1个,主要包括种公猪引进、猪舍建设、采集、检测、运输、储存设备购置,同时建立配套的人工授精网络。

到20*年,使我省种猪场达到243个以上,供种能力达133万头,新增供种能力87.5万头。

2、肉牛

利用现有资源组建肉牛育种企业集团。建立肉牛育种场,通过选育提高种牛生产性能,为全省及全国种公牛站提供优质种公牛;对南阳牛、郏县红牛开展本品种选育,并引入外血进行改良,通过横交固定,培育出适合我省省情的肉用牛新品系;逐步开展肉牛遗传评估,应用现代育种手段,不断提高种牛质量。

建立西门塔尔、夏洛来、德国黄牛、安格斯牛等4个肉牛繁育场。

扩建和完善省肉牛繁育中心、洛阳、南阳和许昌4个种公牛站,使采精公牛存栏达到665头,主要建设内容有:公牛引进更新,牛舍扩建,细管冻精设备及相关仪器的购置配备更新。

新建人工授精站点l000个。

到20*年,使我省种牛场达到5个,年供优质种公牛600头;种公牛站供种能力达到1000万剂,新增615万剂。

3、奶牛

加快奶牛良种引进和扩繁速度,提高种群质量;加大奶牛饲养小区和挤奶站建设力度,扩大奶牛饲养规模;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和疫病防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是加强高产奶牛育种场和奶牛种公牛站建设,开展人工授精、DHI测定、良种登记、后裔测定和冻精质量检测,提高种牛质量和生产水平。

扩建现有2个种奶牛场,使基础母牛存栏分别达到1000头。

新建存栏基础母牛800头以上高产奶牛育种场20个,主要建设内容是:种牛引进、标准化牛舍建设、青贮窖建设、机械设备购置等。

扩建省动物胚胎移植中心,主要购置胚胎采集、性别控制、冷冻、储存、解活及其它必要的胚胎移植设备。与高产奶牛育种场相结合,大规模开展奶牛胚胎移植,全面提高奶牛生产水平。

以省奶牛繁育中心为基础新建奶牛测定中心l个。

到20*年,种奶牛场达到22个,种奶牛存栏达到20000头,年新增供种能力8000头,胚胎移植能力达到10000头,使我省奶牛紧缺局面基本得到缓解。

4、种羊

充分利用资源和潜力优势,建立和完善种羊育种场;搞好我省地方良种的本品种选育,使其优良性状得以保持和延续;利用引进优良肉羊品种,开展经济杂交,提高肉羊胴体重和出栏率。加快肉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提高饲养管理技术水平。

新建波尔山羊、夏洛来羊、无角多塞特、杜泊羊原种羊育种场8个

新建种羊扩繁场52个。

新建羊人工授精中心1个。

到20*年,全省种羊场达到100个,种羊存栏达到6万只,年新增供种能力10万只,冷精配种能力达到500万只。

5、家禽

以满足居民对禽蛋、禽肉需要为目的,利用高产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单产水平,提升家禽生产的整体效益;搞好地方优良品种开发,大力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全省家禽业稳产高效发展。

扩建和完善现有8个蛋鸡祖代场,使其总规模达10万套;新建和扩建肉鸡祖代场各1个,存栏肉种鸡达到8万套。

新建父母代蛋鸡场50个,蛋种鸡存栏达到100万套;新建父母代肉鸡场50个,蛋种鸡存栏达到100万套。

扩建华英祖代肉鸭场,使其规模达到2万套;新建父母代蛋鸭场2个,使其规模达到10万套,基本满足全省商品蛋鸭饲养的需要。

到20*年,全省种禽场达到184个,种禽存栏达到477万套,年新增供种能力2亿只。

6、其他

种兔场的建立,按兔的经济类型建在各自的主产区,与生产需要相配套。

种蜂的繁育,以现有种蜂场为主,扩建和完善浚县种蜂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生产水平。

特种畜禽良种场的建立,要与市场需求及产品开发利用相适应,控制高代次良种场,杜绝以炒种为目的建场。

(二)品种资源保护体系

建立省级保种基因库,对现有畜禽品种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对数量少或濒临灭绝的品种资源实行特别保护;在畜禽品种资源原产地建立保种场和保护区;加强本品种选育,提高优良遗传性状的遗传力;对畜禽遗传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新的珍贵遗传资源及时列入省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并申请列入国家名录实行重点保护。

扩建南阳牛和泌阳驴保种场;新建郏县红牛、信阳水牛保种场。

新建槐山羊、河南小尾寒羊、河南大尾寒羊、伏牛白山羊、豫西脂尾羊、太行黑山羊、河南奶山羊、太行裘皮羊保种场各1个,共8个。

扩建淮南猪保种选育场;

新建卢氏鸡保种选育场,供种能力达3600万只;

扩建固始白鹅原种场,供种能力达1500万只以上。

扩建固始鸡原种场,使其规模达到5万只。

新建活体保种基因库1个、新增10个保种区。

(三)种畜禽质量监测体系

实行全省统一布局,逐步建立省级种畜禽质量监测中心和跨区域性测定中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种畜禽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测定体系。

新建省级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中心1个,跨区域性测定中心4个。通过场内测定、集中测定和种畜禽拍卖的有机结合,促进畜禽品种选育,提高种畜禽质量。

建设内容主要是测定舍、隔离舍建设,设备设施,遗传评估、软件管理等。

(四)市场与信息网络体系

实行畜禽品种资源和信息共享,科学管理良种繁育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种畜禽生产和市场动态,向种畜禽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价格变化趋势,及时指导种畜禽生产及畜禽品种改良工作。

建设1个省级信息网络服务中心,18个省辖市建设服务平台并与所属县(市、区)联网,实现全省畜牧系统协同办公。主要建设内容有:设备设施购置、系统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人员培训等。

四、投资概算

*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技术和体制创新力度,为二期良种工程建设提供支撑

根据良种工程二期建设的需要,调整畜牧业技术推广方向和重点,整合技术力量,开展专业化服务。要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解决技术“瓶颈”和育种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利用胚胎移植等高新生物技术,加快良种的繁育推广速度。把常规选育技术和现代选育技术相结合,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遗传评估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加快遗传进展。加快国有种畜禽场体制改革,盘活国有资产。加强重点种畜禽场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经营机制,增强研究开发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育种公司。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借助科研院校的力量,提高良种培育和生产的科技水平。成立和完善育种协作组织,开展全省联合育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创立品牌和名牌,开拓国际国内种畜禽市场。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鼓励种畜禽场与国内外育种公司、种畜禽生产企业通过合资等方式建立种畜禽场或开展育种技术合作。积极开展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国际交流,争取有关国际组织和政府间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良种推广应用步伐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大良种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良种生产企业和育种公司建立信息平台,通过技术服务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销售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实力的大型育种公司可以与扩繁场和商品饲养基地相结合,走大场带小场、公司加农户的路子,推进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保护、培育、扩繁、推广一体化。各地畜牧部门和有关协会要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信息服务体系,搞好良种登记工作,使每个企业的种畜禽生产性能都能上网查询。结合种畜禽测定工作,大力推行种畜拍卖,做到优质优价,推动种畜禽生产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购销和价格机制,加快良种推广应用步伐。

(三)加强监督管理,实施种畜禽标准化生产

一是完善分级建设和管理制度。省里重点抓好地方原种场、祖代场及有关质量检测中心等的建设和管理。省辖市畜牧行部门要做好扩繁场和孵化厂的建设和管理,搞好衔接,确保上通下达,灵活运转;二是建立种畜禽标准体系,提高种畜禽质量水平。制定和实施主要畜禽品种标准、种畜禽场建设标准和种畜禽饲养管理规范,加强种畜禽监督管理,逐步实现种畜禽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提高我省畜禽良种选育水平;三是严格进出口管理。引进种畜禽必须经过国家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杜绝引进低代次和杂交种畜禽。四是严格执法。根据《种畜禽管理条例》要求,加强对品种资源保护和种畜禽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假冒伪劣种畜禽的查处力度,确保种畜禽市场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第4篇

 

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准备阶段,设计单位承担着施工设计工作,为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受到设计水平的限制,设计单位给出的设计若存在问题,则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非常不利。

 

1 水利工程概述

 

水利工程是一项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而开展的建设活动,水利工程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自然灾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竣工后,通常被用作防洪防旱、浇灌农田,还会被作为航道、开发为港口等,水利工程建设与其他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不同,水利工程的影响面更广。水利工程的修建会影响到周边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为了将水利工程维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修建水利工程过程中,尤其是最初的设计环节,一定要从人文角度出发,在保证环保的基础上,将成本控制到最低,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人员素质问题

 

设计人员的素质是目前水利工程设计众多问题当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水利工程设计缺少专业素质高的设计人才。设计人员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对基本资料掌握得不够全面,没有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实地勘察,以至于无法全面掌握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会直接造成设计环节不断出现问题。此外,设计人员在水利工程设计前未能全面了解大纲内容,导致水利工程设计方案与编制大纲有较为明显的偏差,这使得水利工程设计缺乏科学性保障,失去了实际意义。

 

2.2 设计内容问题

 

水利工程设计内容包含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施工方法、施工流程等一切信息在内的工作内容。如果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出现设计内容问题,就会对水利工程建设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水利工程设计内容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图纸设计分析不合理和工程单价分析不合理两个环节。其中,在对图纸设计分析不合理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尺寸标注不清、不规范等,如选择机械型号、确定施工工艺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施工操作,并会对水利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对水利工程单价进行分析时,缺少全面的数据,加之对当前市场形式没有仔细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便确定工程项目单价,直接使用早期工程项目单价,这会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造成水利工程项目单价过低或过高,使得水利工程项目概算失真,影响水利工程投资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其建设效益。

 

3 完善水利工程设计的有效策略

 

3.1 培养专业设计人员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设计,因此要提升水利工程设计水平。一是要提升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在聘请水利工程人员工作中,设计人员作为水利工程设计的主要行为人,其专业素质水平对水利工程设计结果的影响非常直接,想要提高水利工程设计水平,就必须要培养专业的设计人员。在这一环节当中,相关单位一方面要全面核查其工作资质,保证每一个设计人员都是持证上岗,确保他们的基本设计素质;二是要通过测试设计人员的实际设计水平,确保聘用的每位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都达标;三是要做好对水利设计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确保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能够满足水利工程设计的实际需求,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3.2 提升设计规范性

 

提升设计的规范性是确保水利工程设计科学性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当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对水利工程的实地勘察,保证设计人员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水利工程设计提供最准确的数据资料支持;二是保证设计人员对设计规范的充分了解,保证设计行为能够符合设计规范要求,保证水利工程设计行为的科学性;三是做好对设计图纸当中各项尺寸、标准的说明,保证设计内容的通俗易懂,为工程设计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支持。

 

3.3 确保设计审核的科学性

 

对水利工程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综合评定的过程称之为设计审核,要提升水利工程设计水平,就要确保设计审核工作的科学性。因此,水利工程审核单位应当是独立的,避免施工单位对审核结果进行影响或控制。另外,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确保设计审核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水利工程项目使用年限较长,这要求水利审核工作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审核内容、工具、要求等要及时更新,确保水利审核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避免已经通过审核后再出现问题,使审核部门丧失自身职能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作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内容,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将会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结果产生关键影响。为此,必须通过多方面工作的把控,来提高水利工程设计质量,从根本上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支持,在确保水利工程有效建设的同时,也为水利工程建设效益的发挥打下基础。

第5篇

关键词: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党的十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工业设计作为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创意产业,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前发展的有力助推。各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的基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有近500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工业设计专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设在理工院校的机械学院(系)里,生源为普通理科学生[1]。本文针对理工类生源的具体特点,通过对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总结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相关问题,为理工类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工业设计经历了从单一化到综合化的巨大变化,内涵和外檐也在不断扩大,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也不能继续以前的套路,而应与时俱进,从学科交叉和综合化的角度,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课程群的理念作为体现综合性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来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传统的工业设计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速写等和造型基础相关的课程,对于理工类和艺术类的学生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并无明显区别,针对性不强;另外,在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高校都提倡知识的多元化和学科的交叉,但在基础课程群的课程设置方面却无明显体现。

二、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依据

1.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思路。

原有的教育模式指的是三段式,即把设计学科分为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部分,每部分中包含了若干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往往要靠学生自己的悟性把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理工类的工业设计提倡艺术与工程的结合,开设了艺术类和工程类的课程,但是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艺工难以沟通,各自为政。传统的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设计速写等,但是各门课的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2.以能力培养为依据,整合并重构基础课程之间的知识内容。

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群建设的依据主要指的是:把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下已形成的课程体系或知识全部分割、打散,重新组成若干具有系统性并相互联系的整体,并把学生某项能力的培养作为各个系统内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时除了应具备基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相当的理论修养外,还应具备对工程基础知识的了解。根据这些能力的需求,把相关课程的知识打散,然后重新组合。例如,三大构成、素描、色彩,设计速写几门课程在授课内容上都包含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平构、立构中的点、线、面构形与素描和速写中用线条对形体的表现;色彩构成和色彩写生中的色彩原理;还有构成课程中对于构型的创意方法等。把这些课程中具有相似内容的部分提取出来,然后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重新组织形成系统,构建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体系。

3.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体现“模块化”理念。

外国已有部分大学采用模块化的理念进行课程系统的组织。模块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以利于相近课程的融合。同一模块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供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3]。按照这一理念的思路,在基础课程群内部建构不同的模块,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各模块内部互相联系的基础。可分为:基础造型模块、理论修养模块、创新能力模块和工程基础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安排基础课程中相应的知识作为支撑,模块与模块之间按照内容的深浅组织前后顺序。

三、在艺、工交叉的前提下,突出工程特色

1.根据理工类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

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招收的是没有绘画功底的工科背景学生,相对艺术类而言,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强,文化课基础扎实,但发散思维能力差,缺乏基础的造型能力和美学素养。针对理工类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制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时,以准确的表达和严禁的表现、表现融合创意以及功能的创新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素描课的教学中以结构素描为主,静物从原有的水果、石膏等变成小家电或工业产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并激发想象,从注重表形到注重表意。

2.打破艺工壁垒,在设计基础课程群中加入机械制图等基础课程。

以往对于理工类工业设计的基础课程设置与艺术类并无明显差别,在技术类与艺术类课程上也只是机械相加,缺乏交流,原有的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先进制造技术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作为单独的模块没有很好的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因此,应该在入学之初的基础课程学习中,就把工业设计艺工结合的特点强调给学生,向建筑工程制图学习,在基础课程中规范基础造型的比例与尺度关系,为更好的向工程实际过度打好基础。

3.在本科实行双师制的基础上,把熟悉工程应用的老师加入到工业设计的导师队伍中。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的核心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4]。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生质量有所下滑,为了更好地配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国内高校已在本科生教学中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由本专业的任课教师担任,工程技术背景不强。但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应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把熟悉工程应用的老师加入到导师中,指导学生更好的把设计知识与工程实践进行衔接。

四、增加综合训练阶段,课程群与设计课题相结合

若干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题,就是在基础课程末尾加入综合设计实践的环节,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设计表现,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衔接。

1.创新综合训练的教学形式。

在基础课程群的全部课程结束之后,拿出一周时间以工作坊的形式加入综合训练的阶段,有益于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工作坊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英文简称Work-shop,最初主要是指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发展至今逐渐演变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5]。工作坊最早起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在基础课程综合训练的环节导入工作坊制,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在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基础课程综合训练阶段并不一定要是来自企业的实际课题,而应针对基础课程的特点,选择能把基础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并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题。如通过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造型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具备了创新能力和基本的机械图学常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在工作坊中进行以图形构成为基础的简单的产品造型设计并配合图学知识画出可用于生产的产品平面图和三维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不自觉地把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并综合运用。

2.聘请专家进行讲座。

在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聘请企业的一线设计人员或者高校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讲座,讲座主题可以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为学生讲解基础的设计知识在实际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前沿的设计动态或理论为讲座内容,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把理论问题和实际相接,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总结

基础课程群的建设是把基础课程按照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将基础知识打散并重构的过程,体现了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发展趋势。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对高校的设计专业认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并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程群的学习,可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更具连贯性和系统性。工业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专业,理工类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工类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求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峻霞,赵俊芬.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体系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05,(3):51-52.

[2]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70-71.

[3]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J].装饰.2002,(4):14-15.

[4]王鑫.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一个文献综述[A].刁孝华.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第6篇

上海电机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一直秉承“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2006年学校开办工业工程专业以来非常重视该专业的建设,并将该专业列入学校“085”内涵建设中工程管理专业群的主要专业。“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是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等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始终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围绕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聚集相关领域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探索技术应用型本科育人模式,构建更加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

2课程建设理念

近几年来学校针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了持续跟踪调查,针对《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中反馈的问题对教学理念进行了更新。①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主转变。通过对毕业生的持续跟踪走访,大部分毕业生提出通过《基础工业工程》的课程学习,虽然掌握了方法研究、作业测定和现场管理的基本知识,但在企业的应用中会碰到许多新的知识。另外,各个企业不同方法的应用侧重点和深度也不同,这就要求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新的内容。因此,他们普遍反映学习能力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基于此,笔者团队在《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一直试图不断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培养以学习能力为主转变。②以现实问题为导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往往较好的掌握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中的各项知识,但他们对各种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较少,缺乏系统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团队通过以现实问题为导入,突出培养学生系统应用基础工业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建设和改革探索

3.1优化《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在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建设和改革中,从培养现场工业工程师的角度出发,坚持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突出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并重,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科竞赛、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该体系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所有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环节,学科竞赛、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部分同学选择应用基础工业工程知识。

3.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工业工程》作为一门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笔者的团队通过多年努力,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4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建设和改革探索

①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作了包含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另外,我们还利用邮件、QQ、微信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②探索与实践“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求在上课之前学生先行预习,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来考察学生预习效果,并重点讲解难点与重点问题。对学生的个性问题,开展教师辅导答疑活动。为方便学生,每周安排一个晚上为教师辅导答疑时间,并将答疑的时间和地点公布给学生。通过答疑和辅导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开展启发式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大的知识模块讲解前,通过导入一个案例来提出企业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解决该实际问题将所有知识点逐一讲解,以此来启发和掌握各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企业中各种基础工业工程问题的能力。④以教师科研反哺教学。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与企业应用、申报学生科研、参加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推动人才培养。通过科研教学互动,专业教师不断将科研项目和成果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促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进行企业应用,申报校级学生科研立项、参与全国和上海工业工程比赛。

5教学条件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改革探索

5.1教学条件建设和改革探索

必要的教学条件是教学开展的基础。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条件建设,投入大量经费,采用“软硬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设施。主要举措如下:①建设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学校于2006年开始围绕基础工业工程课程需要,先后引进了流水生产线,视频采集系统和基础工业工程软件。流水线的建设为基础工业工程的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提供了仿真的实验环境。以电子元器件的装配为背景,开发了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动作分析、作业测定等多类实验。另外,相关基础工业工程实验软件的引进更为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基础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②收集和制作视频库。通过网络收集以及摄像机拍摄,采集典型产业如电器、汽车制造等代表企业工作流程视频,制作成视频库,并用于实验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运用基础工业工程知识进行分析。③建设案例库和习题库。为了配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收集了制作了基础工业工程案例库和习题库,供理论教学使用。

5.2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改革探索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在《基础工业工程》的课程建设中,采用“校内指导、校外访问、企业挂职”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①校内指导:全面推行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的“导师制”,课程组内部明确分工,实行“一对一”的“导师制”。对青年教师在教案编写、授课方法方面进行至少两轮教学过程的指导。通过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②校外访问:任课教师通过到国内、国外名校名家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开拓视野,博采众长,提高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③企业挂职:任课教师通过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生产实际应用能力。

6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准备;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排水管道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排水系统能否高效顺畅运行,直接关系到城市生产、人民生活等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工程都涉及排水管道施工,使得城市排水管道工程量大幅增加,而近年来雨季多有城市发生内涝,更是给排水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水管道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切实控制施工质量,才能保证工程整体性能、质量,保障排水设施在使用期限内的正常使用。

一、做好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的重要意义

城市作为人群聚集生活、工作的场所,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社会活动频繁,每天都有大量生活、生产污水产生,雨季还有大量雨水进入排水系统。如果这些废水不能及时排出、处理,不但会影响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正常开展,还有可能引发疾病,给城市人口人身安全带来威胁。此外,排水管道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市政工程之间联系紧密。排水管道建设不当,除了影响城市排水功能外,还会给市政道路、度汛防涝、地下水和土壤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城市在进行市政规划建设时必须把排水管道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予以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逐步推进,切实保障工程质量。

二、施工准备阶段相关技术要点

(一)施工设计 。施工图纸是建筑工程施工的蓝图。排水管道工程最开始要进行的就是工程施工设计。设计图纸要由专业的设计单位负责。设计单位要全面了解工程具体要求及施工现场周边相关自然、社会情况。特别是要细致掌握地层以及地下水分布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依照排水系统需要达到的性能指标确定排水管道各项参数。相关数据必须保持足够的精确度,以满足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

(二)技术交底 。在工程开始前,施工单位要组织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召开交底会。相关人员要详细阅读施工设计图纸,弄清施工目的和要求,了解工程技术要点、难点,掌握施工要求,制定应急方案,妥善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困难。

(三)认真检查施工材料质量 。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对于排水管道施工来说,管材是最重要的施工材料。施工单位必须切实做好管材检验、检查工作。要认真检查、核对进场管材的规格、数量、等级是否与设计图纸相符。要详细检验管材质量,检验内容包括外观以及抗渗、抗压等重要性能指标,避免因为质量不过关导致的管道漏水或变形、破裂等问题的发生。对于发现存在质量缺陷的管材要单独存放,严禁使用。三、城市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挖方作业。从实际施工条件考虑,排水管道通常位于地面以下2m的深度。施工时,对于2m深度以内采用机械开挖方式,超过2m的部分采用人工和机械配合的施工方式。这样即可保障施工效率,又可以避免挖方施工对原有地下设备、设施的破坏。

(二)排水管道安装。由于管道埋设地面以下,不同地段土层结构和分布情况、力学指标、地下水情况乃至其他地下建筑情况都不一眼。在铺设管道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管道强度满足设计标准。管顶最小覆土厚度以及管道的连接都是管道施工中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执行对应标准。管道安装完成后要进行闭水试验检测,确保管道使用正常。

(三)竖井施工。竖井是城市排水系统中的重要设施,也是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在进行竖井施工时,施工单位要依照规范切实做好井口和井深的测量工作。为降低后续管道拼接施工的难度,在测量井深时应根据具体设计要求,选择多竖井等高或者同等梯度的方式实施。而井口测量则要求井口和完工后的路面保持平齐,以免影响后续回填和路面铺设施工。

(四)路面恢复。排水管道通常位于路面以下,与市政道路平行铺设。如果道路工程在排水管道施工之前,那么排水管道施工必然会对路面造成损坏。因此,当排水管道铺设完工后,需要对破损的路面进行恢复处理。目前路面多为沥青路面形式。在修复沥青路面时,应先对熨平板进行15~20分钟的预热,使其接缝处原路面的温度达65℃以上再新开始铺筑路段。熨平板要与路面横坡保持高度平齐,并通过填放木块的方法保证熨平板稳定。沥青混料铺设完成后要经过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的碾压方可成型。之后要有专业人员对路面平整度进行检测,如果平整度不达标,要趁路面温度下降前及时进行处理。

结语

城市排水管道工程规模大,造价高,设计使用年限长久,切实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利国利民。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工程施工质量,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和技术标准,切实做好施工前期准备,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制定应急方案,妥善解决各类技术问题。由于排水管道工程多与其他市政工程同时或交叉作业,在施工时要注意做好与其他工程间的协调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市政管理部门要担负起行政管理职责,引导、规范施工单位依法科学施工。各单位通力配合,为排水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

>> 谈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及相应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分析 刍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相应措施 刍议建筑工程安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刍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刍议市政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浅析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工程项目投标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探讨 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问题及相应措施的探究 刍议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安全与质量管理 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 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分析 市政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刍议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刍议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 随着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封闭式工程建设管理方式由于受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已很难适应当前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本文以如何提高市政工程的管理水平给出了一些建议。然后简述了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影响质量和安全的因素,如施工材料的质量和安全差异、施工工艺的改变、天气环境的变化、施工设备的磨损等,都会产生质量和安全变异,造成质量和安全事故。因而,分析市政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因素,把握市政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方法,对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极其重要。

1、部分市政项目隐蔽工程和附属工程质量不高

软土地基和回填土处理不到位,致使地面出现纵向裂缝和破损;混凝土路面施工养护不到位,路面成型后出现起砂和脱皮,甚至钻芯取样试件出现蜂窝现象。同时,由于对市政工程的附属工程不够重视,人行道基础处理到位,致使人行道道砖铺砌块出现松动塌陷。盲道下坡道与路口衔接高差较大,不符合高差小于2cm的设计和规范要求。

2、同步建设施工质量差

位于人行道或慢车道上的同步设施,各类管线检查井标高与路面标高不同程度存在差异,致使路面平整度差。尤其是部分管线基础未按行业标准和道路设计标准进行回填和处理,使地基基础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造成路面沉陷。

3、施工现场对地下管线设施保护措施不力

一是建设单位提供的管线资料不完整、不准确;二是施工企业对现场未做详细调查或全段面探坑施工;三是管线单位提供的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使施工现场对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4、施工机械和施工用电存在安全隐患

少数施工现场尤其是处在城郊结合部的小型施工场地,施工用电极不规范,仍然使用木配电箱,甚至出现闸刀无保险盒的情况;施工机械带病作业现象较为普遍,检修不及时或违规操作,以致酿成安全事故。

综上所述,要提高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必须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和安全体系,并且要重视工程建设中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工程质量。

二、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相应措施

1、完善质保体系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是由各参建单位的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作保证的,而人是质保体系最基本的要素,是形成工程最终产品的直接因果。因此,市政工程各参建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质保体系,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从业人员,同时做到自控落实、监管到位,使工程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

2、加强市政附属工程精细化施工

附属工程是主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市政精品工程,就要着重于精细化施工。针对质量和安全通病和容易忽视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技术处理措施,提高附属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以达到市政工程整体性、协调性和实用性之目标。

3、管涵沟槽等施工要作为安全生产自控的重点

对涉及高压电线和煤气管线的地段,施工企业要会同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施工措施和安全应急方案,确保沟槽和基坑施工安全。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通道工程施工,施工条件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企业就以高空安全作业和吊、安装运输安全,以及机械操作和桩基础施工安全为自控重点。对于结构工程,施工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施工方案,保证构筑物结构安全,确保桥梁和通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和施工安全。

4、强化市政工程检测手段

市政工程的原材料抽检、半成品检测及技术制定是实施市政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市政工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检测,不仅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项目的数量和批次进行自检,而且监理单位要严格要求进行见证取样,确保市政工程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和市政工程的使用安全。实施建设监理的关键就是要落实旁站监理。在施工企业自控的基础上,现场监理机构除了按监理规划和有关法规要求进行巡视和平行检验外,要切实做到跟踪旁站监督,对关键工序、重要部位进行严格的工序验收,确保市政工程工序质量。   三、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办法

1、强化工程质量意识

首先应该增强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项市政设施都是城市整个系统的一个零件,若缺了它,城市就像少了一条腿,若质量上出现问题,也将给国家和群众的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要学习和运用抓工程质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质量水平。三是要用反面教材,给建设者们敲质量的警钟,“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应化为参与市政工程建设者们抓质量的自觉行动。

2、坚持落实质量责任制

多年的实践证明,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说到底,就是工程不论大小,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指派专人负责,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勘探、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监理等要按照分工,对工程涉及的各个环节负责,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人的头上,出了质量问题,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3、加强诚信建设,加大市场信誉对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力

第9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电子技术 课程建设

随着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不断得到创新,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不仅越来越贴近企业的岗位需求,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此,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作为电子、电工以及机电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也必须做好课程建设,以提升教学效果。

所谓课程建设,即课程设计,其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安排课程。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相应课程、安排课时,要求比例合适,充分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教学实施。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与规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理论、实训教学。对技工院校的办学者来说,抓好课程建设无疑具有极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意义

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两大块,课程多,内容杂,加之技工院校的学制普遍较短,还有大量的校内实习、顶岗实习。因此,各课程的学时安排往往捉襟见肘。为此,笔者学院电子教研室有针对性地选择了电子技术基础作为课程建设的试点与突破口,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满足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需求

以往技工院校的课程教学都是以教学大纲为主旨,将学生的培养完全放在学校这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学生毕业后面对企业生产第一线无所适从,无法胜任工作。而开展相关课程建设,课程的内容、目标与企业一线的岗位技能需求实现了对接,从而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同时,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就业的成就感,满足了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校电子、电工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刚进校时,对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抱有一定的兴趣,还有一定的主动性。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学生基础薄弱的缺陷就显现出来,不少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丧失了兴趣,进而厌学、逃学。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打造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造适合学生认知现状的教学模式。现在的技校学生面临两个学习困境:一方面,随着高中、大学扩招,报读技工院校的生源素质逐年降低;另一方面,企业对技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却逐年上升。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课程建设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与做一体化、校内实训与企业情境一体化,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目标。

二、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的内容

1.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向技校学生传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专业课。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企业一线岗位群的技能需求现状,可将教学内容设置为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逐步加大理论难度。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常用基本器件、放大电路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讲授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数字电路基础。

2.设置均衡的达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设置的达标要求也要适度。教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内容要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在讲授“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这一部分时,教学要求设置为了解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作用及其特点,掌握典型差动放大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抑制零漂原理,明确运算放大电路的理想化条件,掌握理想集成运放工作于线性和非线性状态时的特点,掌握比例、加法和减法运算电路的接法。能运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分析上述运算电路输出和输入的关系,能按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关系式,画出集成运放电路图,了解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和波形分析方法,了解集成运放的使用方法。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将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大胆引入仿真实训、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讲授的立体化。针对该课程实验性强的特点,要有意识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知识点布置相应的实验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