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工程与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管理听证会的引入与定位
听证一词始于普通法系,其基本精神是:以程序公正保证结果的公正。听证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最早应用于司法领域,后来逐渐被运用于行政程序和立法程序当中。随着听证程序的不断发展,听证制度又进入政府决策领域,成为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被立法机关在立法、监督等领域相继采纳。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必须在听取不同意见的基础上统一思想。为此,中化三建公司将听证制度纳入到企业的科学管理之中,并结合企业的实际,赋予听证制度新的内容,经过不断地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化三建特色的企业管理听证会制度。
美国通用电器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过:“我们必须在整个公司提倡和灌输一种观念,营造一种气氛,以鼓励公司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以面对现实的态度看待问题,并以面对现实的态度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在企业管理中要善于营造民主的气氛,敢于面对管理中的问题,才能找到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公司对企业管理听证会的定位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把企业管理听证会作为团队学习的有效载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突破固有模式,善于整合提炼新生事物,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成功的企业都注重在观念上和思维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因此,企业可以充分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把管理听证会打造成团队学习的有效载体。其次,把企业管理听证会作为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公开、公正、公平是听证会的灵魂所在,企业管理听证会具备了公开、公正、公平的氛围,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就能敞开心扉,进行心灵的沟通。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成员之间关于企业管理问题的沟通,才容易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碰撞出富有实效的管理思路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管理听证会的实践与探索
2002年是中化三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公司刚刚从施工任务不足的困境中走出,很多职工尚未认识到即将到来的建筑业施工高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高层管理者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信息,2002年8月,在全公司开展了一场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主题的大讨论,其目的是统一职工思想,强化市场观念,提高适应性,迎接大施工的到来。也正是从这次大讨论开始,公司从立意上明确了要不断提升企业档次、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中化三建品牌的战略部署,并首次提出采用管理听证会的形式来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自2002年10月份开始,中化三建公司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召开了不同专题的管理听证会。当时有很多职工不理解,但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思路很明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没有喘息的机会,必须快马加鞭;我们只有比别人跑得快,才能不被淘汰。事实证明,采用管理听证会这种形式,培养了团队精神,提升了团队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也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2003年,公司共召开听证会28次之多,其中包括9次项目承包核算管理听证会,9次合理化建议实施情况汇报听证会,6次创样板现场总结听证会,4次培育团队精神、打造中化三建企业品牌汇报交流会。2004年以来,召开了6次“强化基础,强化责任,规范管理,增收节支”活动汇报听证会。管理听证会紧密围绕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原因、定措施、查落实,不断地融合出新的思想,整理出新的思路,取得了很好的管理实效。实践证明,实行管理听证会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可行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管理听证会实施近两年来,中化三建公司不断总结经验,从课题选择到管理听证组织,从听证会主持人的确定到管理听证程序的安排,再到管理听证会成果的总结与运用,在驾驭这种团队学习的组织载体上日趋成熟。在具体做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确保管理听证会课题选择的前瞻性。这些课题的选择都是公司高层管理者经过理性思考做出的决策,往往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项目承包核算听证会”、“创样板现场总结听证会”、“培育团队精神,打造中化三建企业品牌汇报交流会”等。这些课题在管理学中被称为“慢性”问题,是公司管理创新和管理突破的重点。
2、确保管理听证会课题的时效性。有些课题的选择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例如“合理化建议实施情况汇报听证会”等。这些课题多是在管理中出现的“急性”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3、确保管理听证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参加管理听证会的代表包括公司机关全体管理人员和公司所属各单位的主要管理人员,每次参会人数在240人左右,并以考勤制度约束的方式确保所有代表参加。
4、确保管理听证会过程上的合理性。课题确定之后,给参加听证会的代表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每一课题的听证会都严格按照已经确定的听证程序进行,保证了有关管理课题所取得效果的客观性、严肃性。
5、确保管理听证会的公开性。每次管理听证会都由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通过公司电视台、广播站、公司网站等媒介向公司所属各单位进行广泛宣传,管理听证会的现场情况通过公司电视台在周一、周三、周五向全体职工播放,有关内容以公司简报的形式下发各单位。
6、确保管理听证会的互动性。针对管理听证会确定的有关专题,每次听证会要安排6~8家单位轮流发言,让大家观摩学习;在每个发言结束之后,由听证会主持人就该课题组织有关代表通过自由发言和抽签发言两种形式发表不同意见;团队学习的互动气氛形成后,有关课题专家或分管领导进行归纳总结,并讨论问题出现的实质原因,提出如何才能达成解决课题的工作计划。一个专题结束之后,安排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指导性发言。实施管理听证会既解决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又达到了团队学习的目的。实施管理听证会,是不断提高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整体素质和迅速把新知识、新理念应用于企业发展的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这种竞争力是企业打造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决胜的关键。
管理听证会的体会与展望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的中国要致力于“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化三建公司不仅把管理听证会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把它作为团队学习的载体、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管理听证会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率先垂范是关键。《孙子兵法·计篇》中讲到: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意思是说组织中的人们如果能与组织中的领导者有共同的愿望、理想或目标,就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共同愿景,就会发自内心地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从而高效实现组织目标。对于公司的管理听证会,公司高层领导既是直接的组织者、领导者,又是一名普通的代表,这种参与给了广大员工代表以很大的激励,所以才能上下同心,取得积极的效果。
2、严格要求、精心组织、分工协助是保证 。中化三建公司召开的每次管理听证会,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人力资源部门加强考勤管理,凡规定参加听证会的人员,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有事要向本单位负责人请假,对无故缺席三次以上者视为不认可本人岗位,按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有关条款进行处理。同时,宣传部、办公室等部门都精心组织、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从现场录像摄制,到会场的布置、会议议程安排以及有关专家的邀请等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虽然管理听证会涉及到的各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较多,事务繁杂,但由于在组织上有保证、制度上有约束,因而保证了管理听证会的有序进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转贴于
3、完善听证会制度,确保团队学习效果。在实施管理听证会这项管理活动时,企业必须舍得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而且要认识到这种投入所获得的产出是高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建立听证组织、团队学习、过程管理、反馈改进四位一体的管理听证良性循环。此外,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听证考核考试制度等措施,构建强有力的管理约束机制,以此来激发广大员工的学习兴趣,强化管理听证会的效果。
4、立足实际,不尚空谈,切实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确定的管理听证课题,要突出与时俱进、面向实际,针对性强、切实可行,通过管理听证会能达到找问题、查根源、定措施、能落实的目的。同时,要在管理听证会之后,通过团队学习着力提高团队的学习力、创造力以及企业的竞争力,做到每次学习都能获得思维方式的更新,通过有效地沟通获得员工认同的共同愿景,切实做到有提高、有效益、有创造。
关键词:卓越计划;学生过程管理;人才培养;学生指导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卓越计划的特点在于从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的强化培养后备人才。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连接学生和企业的学校,尤其是教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是结合作者近几年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挑战杯”,企业合作等经历,探讨卓越工程师人才过程管理、日常管理与培养方法,希望能够对其他指导老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1卓越工程师计划提出新挑战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标
志着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始启动。卓越计划的宗旨在于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
分析当前高校教育现状和学生培养现状,依据从卓越计划的宗旨和特点出发,本人认为卓越计划为高校老师提出了4个挑战。
一是高校教师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是高校教师要强化自己的工程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高校将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工程项目经验、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的老师。
四是高校教师负责学生过程管理,如何把握好学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关,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保障。
第一个挑战是途径,需要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第二三个挑战是平台需要高校教师和学校提高自身能力。第四个挑战是过程管理,需要教师依靠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靠良心做事情。本文针对第四个挑战――高校指导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把握培养质量关――阐述笔者的观点。
2学生过程管理
高校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际、有效、科学的管理。学生过程管理,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一步,其目的在于培训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后备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生动机水平,如何初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探索大学生过程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2.1卓越计划与项目过程管理
把大学生培训卓越工程后备人才看做一个项目,那么项目过程管理的典型方法还是值得学习。
PDCA[3]方法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对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还是对项目的某一个质量问题所进行的管理,都需要经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结果和处理问题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可归纳为PDCA循环,其中P表示计划(Plan),D表示实施(Do),C表示检查(Check),A表示处理(Action)。PDCA方法即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工作循环的简称,每一个循环都可以使质量提高一个层次。以学生参与郑州市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培养网络安全工程师为例,来阐述项目过程管理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如表1所示。
2.2卓越计划与目标过程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定义:“目标管理: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亲自参加工作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的步骤主要分四步: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确定新的目标,重新开始循环。目标过程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把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再分解成个人目标,再分解成过程,进行每一步的对照。目标管理的理论哲学精髓就是它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条理性[4],它体现的是微观的过程。表2为目标过程管理在卓越计划中的对应表。
2.3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的统一
本人认为,培训卓越工程师应该是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从目标过程管理出发,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指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微观角度有计划有步骤有事情可做。从项目过程管理出发,可以给学生系统工程的全面培养,考察培训学生整体观念,从宏观大局方面把握。将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两者结合在一起,并付诸实施到卓越计划的培养上来,并且严格考核和评价,则可以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3学生过程管理的策略与应用
以笔者所带的团队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省、国家级学科竞赛的经历,以培养卓越网络安全工程师计划为例,笔者认为,学生过程管理策略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系统策略与应用
在公司招聘、企业用人需求、学科竞赛和教师指导中,系统类作品是衡量一个作品和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成熟度。同样,功能完备、技术深广的作品最被用人企业垂青。因此,在网络安全工程师学生过程管理培养中,我们依据学生爱好和拟解决的问题成立项目组。培训学生整体把握系统的能力,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流程,着力培养学生系统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指导的学生在参加“挑战杯”、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同时,从项目组出去的学生,很快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并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2阶段策略与应用
在项目管理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时间有限,指导教师在过程培养中,要注重阶段性培养策略。以学生进入项目组到项目完成整个过程为例,培养需要采用以下阶段性的策略。
首先,培养学生融入项目组、融入研究课题。这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持续提高并激励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个阶段需要耐心也需要艺术策略。其次,待学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之后,分配一定的课题,课题难度要适宜。建议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制定课题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采用学长制和会议讨论制度,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是阶段性验收和鞭策阶段,一旦学生有一定的进展,项目组就要通过阶段性验收并给予一定赞许,继续激励学生进行更具挑战性的课题开发与分析工作。最后是总体验收和系统集成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系统作品的水平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单个子课题,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系统集成。这需要指导老师跟紧项目,从界面美化、功能完善、子系统间的融合上引导学生开展工作。
3.3创新策略与应用
展现学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系统作品,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发现和挖掘新的或者未解决的安全问题;采用新技术思路和技术手段解决新问题或现有问题[5]。大学生接触和看待新事务的能力是无穷的,如对于当前应用较广泛的U盘、手机、实时通讯软件存在的安全问题,如果学生体现创新性的技术思路,那么所开发的作品就能脱颖而出,并进一步成为今后就业或创业的资本。
3.4奖惩策略与应用
为了让学生看到自身在过程管理中的阶段性成果,教师除了在问题解决、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成果表彰、给予创新学分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奖励措施。我们的项目组,通过提升项目小组长、给低年级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奖金奖励、推优优先等方式构建良好的学生过程管理奖励机制。这些奖励机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科竞赛和项目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5文档撰写策略与应用
文档撰写能力是测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测量仪。在学生过程管理培养中,加强工科学生在文献查找、文献阅读、问题分析、关键技术分析、系统实现等方面文档撰写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学生对特定问题有理解和思考,并在撰写过程中深化问题,从而锻炼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文档撰写能力是大学生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体现。笔者在指导学生项目开发中,通过绘制用例图、类图、时序交互图,撰写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详细设计报告,使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学生过程管理策略还包括学生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语言能力培养、学生间默契配合能力的培养等。
4结语
卓越计划需要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的合作。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分析卓越计划对高校老师提出的挑战,并结合学生指导和参赛的经验,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是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的统一。我们从系统性、阶段性、创新性、学生奖惩、文档撰写等过程管理策略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网络安全工程师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们也期待与从事相关教学和指导的老师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并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安富,刘兴凤.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 张韦韦.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 教育与职业,2010(19):20-20.
[3] 吴益锋,张淑敏. PDCA方法在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09(29):195-197.
[4] 吴波. 目标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18-20.
[5] 蔡志平,姚丹霖,徐明.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参赛经验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2):27-28.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and Student Program Management
XIA Bing, ZHENG Qiusheng, MIAO Fengjun
(school of computer,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7,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 the topic and special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pointed out the plan proposed 4 challenges for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student teaching, academic competi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which discover the training methods for excellent engineers. Lastly, the paper proposed a management program, which from systematic, periodic, innovation, student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documentation to train excellent engineers.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科学管理;工程效益;最大化
在当今电力输送网路工程的大批兴建形势下,以往的电力工程建造施工及管控工艺亦须实施深入的变更和革新。对比于另类的建设工程来说,电力项目的建造施工过程表现出作业程序繁杂,工程建设成本沉重,施工周期长,管理层次繁乱等明显特征。为了大力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不断进步,并且亦是为了达到当今电力系统快速发展的需求,实现电力工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变革电力项目施工建造的技术工艺及施工管理模式变成了电力系统当前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一、有关电力项目工程建设劳务合同的管理程序
1.电力工程建设施工队伍的选择
施工作业团队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现场操作群体,在对其进行具体的选取配置时第一需先慎重审查其企业施工技术资质及其财务运营状况等。然而随着电力工业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施工队伍及相关建设企业一般都实施劳务内容分包及各类挂靠情况,所以仅凭借工程承包队伍的施工资质及企业运营资本一般极难判别施工队伍的优质资格。为了达到更精准的判别施工承包队伍的资质优劣,必须在真正达到施工企业胜任分包业务,从而对工程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财务资金支撑、施工装备配置及施工资质等多项内容实施审查确认。
2.电力工程建设劳务合同的编制
工程劳务性合同的建立不但可以划清工程建设中各合作单位彼此分担的职责业务区间、职能关联关系,而且其还是各方经济利益实现的最基本型保障,还是真正实现工程稳定运作的重要条件。对于电力工程建设中施工作业合同的编制亦存在着诸多的详细的具体规则性内容要求,若不然即很容易引发在工程建设环节中多类劳务摩擦的产生。一款严谨有效的施工承包合同第一要做到的即是说其在业务内容上要详细明细,各合作单位的职责分工要明确。其合同内容中在劳务量的统计分配上亦须实施清晰的界定,真正实现工程量核算上的较强操作性。在劳务合同的编制过程中务必要实现施工责任、工程利益分配上的精准性,不能发生施工劳务上的杂乱关系。
3.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合同的履行
在电力项目建造环节中,其总体要求上需要依照劳务合同条款上的规定开展施工作业,然而一般情况下会因为劳务合同条款中未能具体说明其电力工程建造环节中的现场劳务项目而产生经济利益摩擦。对于此类状况一般要求工程建设中各合作方展开系统的工作商讨,依托修正合同条款内容或缔结补充性合同条款来处置所发生的意见分歧。但是具体的合同条款的改变务必要在所有合作方均认可的情况之下方可实施补充合同的处置方式。在具体的电力工程施工建造环节中施工承包企业如果把所承揽的电力工程施工项目转包给其他类型的施工建造单位,而接受转包的施工企业又不具备开展对应的施工作业的资质状况,此类情形之下,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即有权利单方撤销合同且再物色其他合作单位。在各合作方商量不妥的情况之下,即应当诉之于政法机关依法处置。
二、对电力工程建设环节实施安全管控
1.构建完整的安全控制体系
电力工程施工建造环节中的安全作业检查是其工程建设安全稳妥实施的基本保障,所言的安全检查过程一般须对项目施工建造企业中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安全生产器具以及各项管理规定执行情况实施系统性检查。在具体操作环节中,工程建设方及施工承包方一般尚需缔结安全生产管控合作条款,分清各方的职能及权力,真正实现电力工程的安全施工。
2.构建工程安全施工文化
作为工程承包企业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管控条款,积极组织有关安全知识教育及业务培训的活动,尽其所能的提升操作工人的施工安全观念及自我安全观念,提升现场操作者的安全作业观念。而且尚需正确选取增强工人操作素质的培训手段,杜绝违规作业,降低由于操作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出现概率。
3.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备的配设
安全防护器械是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之后最为高效的救援及实施自救的功能型装备之一,同时亦为预防各类事故出现的最基本性保障。所以提升对安全防护器具的构置力度实属必要。在危险作业工地一定要配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牌及消防通道,从而大大减低事故出现概率。安全监管单位一定要定期审验安全防护器具,真正实现安全防护器具的正常功能发挥,且就相应的设备工作状况给予详细的记录在案。必须在充分实施好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上,方可适度提升作业规模,安全本身即为效率的保障,所以一定要充分强化对安全防护资本的投入过程。
三、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品质管控
1.工程监理职能在施工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发挥
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控责任重点落在项目监理部门身上。在承包协议中提出的施工技术指标即为监理职责实施的任务,而且在工程施工建造过程中要实现逐级、逐层次、逐环节的质量验收。作为电力项目建造品质的监理机构,其具体的监理过程一定要实施三级检查运作机制,真正实现总体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技术指标均约束在合同约定的范围之内。在具体的施工建设环节中,监理工作时常会碰上超越自身权限的问题,在此种情形之下,监理部门的工作实施即应当完美平衡好施工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职能之间的密切关联关系,整体利用施工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管资源,全面实施人性化管理,从而优化电力工项目的建设品质。达到对电力工程建设流程中的整体作业质量监控。
2.电力工程用料及施工设备的维护管控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造环节中,除了针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的监管职能履行之外,再有一个很关键性的工作即是指对施工建设材料的质量管理。所以严密管控施工用料的技术性能品质是切实实现项目建设质量的基本条件。施工企业一定要和工程原料供货商建立好沟通机制。作为承包工程的施工企业一定要时刻关注工程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波动情况,决不能把不合格的工程原料用到施工环节当中,而作为工程原料供货商一定要高度重视所供建设材料的品质合格性。依托施工企业与原料供货商之间的密切信息沟通和商讨,来充分保障对所供应材料的质量检查工作的实施,从而优化质量检查工作效果。
3.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管理方法
对于某一个工程项目,首先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组织设计计划,并需要技术主管部门和监理工程师审核,在完成了上述流程之后才能应用于项目的施工中。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会贯穿工程实施的始终,因此,合适的施工程序会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技术主管部门的培训,提升技术人员的自身技术素养,确保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程序,同时也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的工作体制,做好各程序的交接工作能有序进行。
四、电力工程施工进度
管理施工进度的快慢会决定项目工程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能否按时交付使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按照预想的进度进行,保证工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必须指定相应的施工进度表,首先从计划上要确保工程项目按时完工。各级单位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施工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工程的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还会设立专职计划员,针对组织设计计划意见工程实际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出准确预测。在工程进度管理中,一般需要建立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定工程的实际进度,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
五、结语
本文从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论述了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让这些措施很好的实施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想要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只有通过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并要求电力工程企业抓好企业的管理,做好内部监查机制运作。
参考文献
[1]雷荣超.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实践应用探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4):55-56.
[2]徐志灵.电力工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剖析[J].江西建材,2017,(4):219.
[3]曹跃.试析电力工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5):212.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做”一体化 项目化教学 实训基地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师到企业生产岗位调查,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工作分析表,然后在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确定化工单元操作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并据此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它是从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并且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职教模式,在理实一体多媒体教室,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完成、评价整个工作任务。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在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根据“行为导向”原则,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运用新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在每个项目教学内容完成后,选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其综合分析、解剖和总结,由此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增强工程应用的意识。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课程追踪企业对岗位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根据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定期开展岗位工作调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努力追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
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化工单元操作课程设计”“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先进辅助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技术”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构建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为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化工单元操作实验,探索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化工课程设计包括: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填料吸收塔工艺设计、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计算机化工仿真实训技术,开发了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
1 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学院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化工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校内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拥有雷诺实验、柏努利实验、流体流动综合实训装置、阻力综合实训装置、离心泵性能综合实训装置、管路拆装实训装置、传热综合实训装置、过滤综合实训装置、精馏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吸收操作综合实训装置、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流态化干燥综合实训装置、气体膜分离综合实训装置、洞道干燥实验装置、板框过滤机及过滤实验装置、双锥回转真空干燥器、箱式干燥器、水环式真空泵、结晶器、DCS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验实训装置一百多台套。经过多年的建设,综合实训室现具有符合要求的各种设备,功能齐全,实训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 化工仿真实训室。学院建设了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室及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室,配置了200台计算机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的化工仿真实训软件。通过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有效的化工仿真模拟技术,可进行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和模拟真实的化工生产操作。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包括:离心泵、精馏塔、换热器、液位控制、吸收解吸、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压缩机等。化工生产仿真实训操作包括:乙烯、聚丙烯、乙醛氧化制醋酸、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装置,具有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处理,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安全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化工生产操作,锻炼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3 先进辅助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配套了先进的辅助教学设施,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片以及教学模型等。围绕教学内容制作课程的ppt、Flas素材、CAI教学短片,以及网络教程和习题训练等,利用人机相交界面的多媒体效果,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能力,显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施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优势和成果。《化工原理》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习题、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书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已经在校园网上开放,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加强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是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大力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并且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泸天化、四川天华等二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20位校外兼职老师,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成功心理;创设情境;设定目标;肯定评价;因材施教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教育的国际化不断加快,同时它对语言的要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高。外语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已愈来愈受到重视,同时对外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初中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基础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还处于薄弱阶段。如何大面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外语的教学改革无疑显得更加重要,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大胆地对素质教育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和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成功的实践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有利于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学习上的点滴成功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方法在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激发学生的成功渴望,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提高课堂效率。
成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成功心理,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尝试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自主地有效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去获得成功。
一、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表明:成功的心理可以使人产生自信心,激发获得成功的欲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心理”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学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如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有着很强的情绪性,好的心理状态能积极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英语科教学有其特殊性,它的学习难度决定了学生学习这一学科更需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学习,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使其获得成功。如在教学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单词中的发音时,通过对元音字母“a”的教学,使学生明白“a”在开音节中发字母的名称音,然后鼓励学生对字母“e”的发音进行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读出“e”在开音节单词中的发音。接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并给以肯定性评价。这样学生就能初步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求知欲望。在学生产生成功的愉悦时,进而激发学生对“i,o,u”这三个字母的学习,学生学习完元音字母在开音节中的发音时,教师要总结性评语和鼓励性表扬,使学生最终获得成功体验,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二、创设课堂情景,感染学生心理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使用英语,使它成为人与人的交流工具。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景,创造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产生用英语表达情感的欲望,产生成功运用所学语言的心理。如在教学Find the way这一课时,笔者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小结,把语言项目进行了罗列。然后使用了一张自制的信阳市区地图的幻灯片,将它用投影器打在屏幕上,让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一个外国人找几个地点,如西亚超市,友谊宾馆等。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表达的热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展示自己的才能,笔者借机对其进行鼓励,使其获得成功,体会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要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去评价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产生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的活动易引起学生兴趣。由成功带来的愉悦感与胜任感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促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教师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学生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或是一种表情,往往都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鼓励性话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点滴成功给予表扬、暗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习好的学生由于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就越有信心,越有兴趣,这种信心和兴趣反过来又会促使他们的学习,使他们进一步成功。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方面要注意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教师对学生应多说:You are good!当学生稍微取得进步时,可以说You are great/Congratulation等!我们要及时给予表扬,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心理,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即使他们失败时,也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激发学生去获得成功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每项知识的教学分成不同层次、不同段落进行传授,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
这样可以化解知识的整体难度,使学生很容易、很轻松地掌握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段落看到许多小成绩,从而有信心和兴趣继续努力,继续下一段落的学习。例如教学四会单词时便可以分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apple,orange,banana,pear等这些水果单词时,教师可以用幻灯片让学生听教师读单词,然后教师再读,学生在画面上指出每个单词的正确位置。在学生能够听懂单词的基础上,再出示单词的拼写,使学生对单词的音、形、义有一个总体感知,这时隐去画面,让学生观其形,能读其声,知其义,从而掌四会单词。最后,教师可以继续地在对话中操练这些单词。教师可以指着画面问:What is this in Eglish? Can you spell it? 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达到对四会单词的巩固和学生学习的检验,再如对阅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初步浏览,找出答案。教师口头检查答案,给予肯定,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设计一些细节性的是非问题,让学生用True or False进行判断,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理解课文意思,最后细读课文,教师设计一些短语,单词填空,来检查学生对某些细节的理解,使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逐渐加深,使知识体系由粗到细,使学生在每个段落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切合自己实际的目标,使每个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得到发展。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实际的目标,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成功感,成功越多,自信心就越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成就感。对于书法好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办板报、作业展、手抄报去展示他们的成功;对于语音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朗读课文,英文小诗,唱英文歌曲,让他们也能得到成功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实践当中,切忌急于求成,给学生制订过高的目标,让学生产生可望不可及的感觉,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信心。教师要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帮助他们制定离自己最近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树上的桃子。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后进生这一群体,对后进生的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自信心和成功心理的培养。教师应从简单的单词实际要求制定短期目标,待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心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使学生明白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从而从中获得成功感,而后再鼓励学生对句型对话进行学习。在学生每达成一个目标时,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小结,然后制定新的目标,这样不断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达到自己的目标。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制定较难点的目标。如应用所学句型去创造性的编对话,用英语写日记,使他们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不断地达到制定的目标,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确立新的目标,不断地获得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根据不同的学生,去制定不同的目标,激励学生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断的给予总结性的评价,强化他们的成功欲,从而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争取新的成功。这样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自我激励,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最后学生能够逐渐地独立地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积极地自我学习,达成目标,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成功的心理至关重要。成功心理是课堂教学中的氧化剂,只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正确恰当地培养成功心理于英语教学中,便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也可以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人教育 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 常态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0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常态化管理研究”(湘教通2010[24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7-02
引言
“工学结合”模式下成人教育的特点是学生较少在学校,而是在企事业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基本上是任课教师或者企业安排的操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带着学生,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之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可以说,基于“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教学,存在学生学习时间少、课堂教学时间少、教学质量控制与监督缺位的特点。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教育中,教学管理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教与学则是教学管理中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勿容置疑,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决定的,因此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一手抓教的管理,一手抓学的管理,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抓。
一、加强教的管理――实现常态化管理的逻辑前提
由于“工学结合”的教育特征、成人教育的学习特征,在教学管理上,要实现常态化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决定成人教育教的质量的因素是教师、教学媒体(包括教材、资料、教学课件等)和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因此,抓教师队伍建设、教材载体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建设三个方面是实现常态化管理的逻辑前提。
1.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人们的认识中存在偏差,虽然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国家统招,但质量悬殊较大,多少给人有些“混文凭”的感觉。因此,成人教育的学生有着沉重的失落感、自卑感和浑水摸鱼的想法。但是由于高校长期以来的扩招,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太快,高校教师连普通高等教育都有些顾不来,更何况成人高等教育。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中,青年教师和离退休教师的比重过大,进而导致兼职教师的比重过大。这就需要学校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紧抓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老教师的继续教育,以便及时更新知识和提高素养,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都能跟得上形势,从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发展对教学常新的需要。二是要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队伍。在“工学结合”的条件下,很多教师都不是高校派出的,也不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而是生产或者管理一线抽调的人员,他们接触的教育理论较少,这是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因而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业务的进修,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适当给这些“工学结合”单位或者教学点的青年教师进行高等教育理论培训,还应经常向他们传递国内外教学改革、科技创新的最新信息,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有利于活跃教师的思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三是要及时开展教学和实训经验的总结活动,进行教学反思与实训反思。及时进行实践经验总结,是教师提高自我、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总结是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和教学点不仅可以把教师的教学阶段性总结规定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部分,并且还可以把教师论文和教学实践总结作为教学成果的组成部分,认真评选,给予奖励,并计入本人的教学档案,与其他教学成果和成绩一样作为教师职务评定、评先和加薪晋级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教材载体建设。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学校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般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几乎没有考虑“工学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不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因此,对现有“工学结合”的专业进行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教材改编,是很有必要,也必须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以及成人的特点、“工学结合”的需要,加快教材等学习媒介和载体的更新换代。成人教育院校要鼓励教学点的教师与高校的教师合作,编写更贴近生产与管理实际、更适合成人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的教材和讲义。教材既不能是枯燥的、无用的理论,又不能拘泥于简单的技能,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的、有机的结合,使成人学生觉得有用、好用和够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管理。作为“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比较少,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实现常态化,课堂教学环节的管理显得格外的重要。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对课堂教学环节起决定作用,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进行教研教改活动来提高的。经常性的教学研讨活动能够提高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能够汇聚教师集体的智慧,解决同质性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学校公开课,是教学研讨活动中最有效的办法。公开课主要包括研究课、实验课和观摩课。第一类是研究课,应由继续教育学院向学校有关学院聘请具有较好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选择有价值的课题,与教学点的教师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承担者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点教师全部到课,课后集体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交流和总结。每学期这类课应在教学点举行2次,这样可以激发“工学结合”教学点青年教师为本学科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第二类是观摩课,高校每年可以遴选高水平的、有特色的教师到教学点举行一两次观摩课,让教学点的教师都参加观摩:既能展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又能彰显特色,倡导特色;还能树立典型,指导教学。第三类是实验课。为了让课堂教学研究逐步普遍化、群众化和常态化,实验课要在每个“工学结合”的教学点都举行,要设法把全体教师都吸引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可以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一次实验课。每次公开课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座谈会和教师研讨会,及时评估,及时分析和总结。长期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点每学期的公开课系列活动和教学研讨活动就逐渐成熟,日趋完善,也就形成了常态化的模式。
二、加强学的管理――实现常态化管理的现实前提
“工学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能够顶岗上班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要在“工学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实现常态化管理,因此必须把学生的学作为重要抓手,狠抓学习过程,狠抓学习质量,就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工学结合”中的成教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加之学习时间少,那么如何才能因地制宜,优化管理,真正做到工与学有效结合而两不误呢?那就必须管好一个过程,发挥两个作用。
1.注重学习的过程的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科学的学习过程,是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只有让“工学结合”的学生学会学习,他们才会有兴趣在工作的同时真正学习,而不再是“混”。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只有主动的学习、积极的学,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工学结合,工作学习两不误,既丰富知识,又提高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学习和工作的高效益。在成人教育中抓住了会学这个决定性因素,就抓住了学习管理的关键。
只有教师弄清楚了会学的内部结构,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去教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会学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的优良品质;其次是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技巧;三是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要教会学生会学,只有从以上三方面着手,三方面真正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才能做到会学。其次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途径。工学结合的学生,很多的知识需要自学,因此要开学法课、搞学法讲座。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是从学生阶段的过来人,这门课程的知识,自己是如何掌握的,应该、也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知识经历,把学习的技能、技巧通过科学的教学过程来训练,把学习的方法随着知识精心的传授而逐渐渗透,把学习的品质通过艺术的教学来培养。只要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想象成同样基础的学生,探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给学生结合工作去学习、去掌握,学生就能积极配合、积极参与,要完成这项艰巨而实则快乐的任务也就有办法了。
2.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会“工学结合”学生的学习,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毕竟是学生在学,学生是主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受其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观念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应对“工学结合”成教学生进行现代学习观念的教育,要使他们懂得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具体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这个课程的应用性,使学生自觉的要求学好。当学生真正懂得了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会自觉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如果教师能在他们的“工学结合”中,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和操作手段,指导他们科学结合,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就会觉得轻松、愉快,就能学好功课,就会促进工作,做好工作,从而有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个体,使单位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学生也就一定能够热爱专业学习、热爱本职工作,这也是工学单位最殷切的期望。如果教师能够在“工学结合”中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不足和偏差,鼓励学生及时更正、认真总结,筛选出对自己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坚持积累,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实现会学、学会的目的。那么也一定能够使“工学结合”和谐统一,推动学生学习科学化的进程。
3.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影响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对成人教育的态度,它决定教师对教会成教学生学习是否积愿意积极投入;二是教师是否懂得学习的规律和“工学结合”的具体学法指导;三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基础的正确估价和教会他们会学的实际指导能力。这三个方面决定着“工学结合”单位教师会否精心指导以及指导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教师在会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学习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关键,只有会学习的学生,才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动和岗位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教会学习,比教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习和教会知识一样,都应成为考核教师绩效的标准。
三、以科学化为目的制度管理――实现常态化管理的制度保障
制度化、规范化是管理常态化和科学化的表现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学点,往往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教学单位,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制度,不仅能够为工学单位生产管理铺设一条科学的轨道,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使教、学、工的各环节、各层次按照教学目标和生产计划相互配合、有条不紊的运转,实现工学和谐结合,从而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最终进入良性循环,促进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根据“工学结合”教学的特点,教学点或者工学单位,必须对产、学、研活动提出规范化的要求。首先,应对教学工作内容提出规范要求:一是对教学的规范要求,包括备课、讲课、作业(实验、实训、练习、操作)、考核及考核的评估分析等几个环节;二是课堂建设的规范要求,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规定课内外教师和学生应开展的活动;三是要规范产、学、研活动的项目内容和形式;四是要规定教学点教师和工学单位实训指导师教学、教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其次是要规范教学点和“工学结合”单位教、学、工各项工作的时间和数量。应根据教学点和工学单位的情况,每两周不少于1次教研活动,其中尤其值得重视专题研究,确保一学期2至3次。同样,对教研、教改、教师论文、教育理论学习、现场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辅导、作业批阅等都应有相关的规定。
第三是质量上的规范要求。“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教学活动,课堂时间很少,因此每一堂课都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成效。对质量的规范要求,主要应看成果,教学成果是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学成果越多,也就说明教学质量越好。教学、教研成果应根据其具体内容明确为被国家级、省部级、学校内部或企业行业内部评出的教研、教改、创新成果、技术成果以及各级、各类竞赛奖项。为了实现质量的规范化,应当设定科学的评估定级标准:各项活动数量上、形式上到达教学要求的即为达标;各项活动数量足够,形式多样,且有一定质量,取得一定成果但未达等级要求、未获奖的,为良好;数量、质量、成果均符合教学要求,受到师生和工学单位一致好评,并获奖的为优秀,冠以优秀教研室、优秀教学点、产学研结合优秀基地等称号。各个等级都要规定奖励办法,对获国家级、省部级、行业部委奖项的,学校和企业要给予重奖,这就形成了教研教改、产学研结合的评优制度,使“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走上常态化的道路。
学生学习的规范化制度主要是指他们在工学单位的学习过程、实训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规范化。相对于其他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都具有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及时的进行阶段性的复习、综合训练,能够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也是对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学生自觉进行阶段性总结是学习和工作上自我提高、自我优化的重要手段。也只有通过经常总结才能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工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积累优良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从而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把阶段性总结常态化,能够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觉学习、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教育要实现常态化管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其规律性。但“工学结合”就其本质来说,还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既然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实现常态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再辅以科学化的管理制度,那么“工学结合”就一定能出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谭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办学模式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2005(09)
[2]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王天恒.从毕业生质量追踪探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4]郭静.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07
[5]肖吕宝.浅析当前法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缺失[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6]盛国荣.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问题与对策[D] .西安:西北大学,2008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可视化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57-04
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引用,依赖于多媒体设备的可视化教学已经越来越普遍。有教师戏称,为了降低学生的“低头率”,连数学课都要通过呈现视频来提高课堂趣味性。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过程(即以政府核心的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亲社会性让它与日常的时政、新闻、资讯密不可分,这也就意味着与课程教学相关的信息采集,特别是可视化材料的采集相当便捷甚至寻常。因此,本文以可视化教学的定义阐释及特点分析为基础,重点思考并梳理公共管理课程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应用及效果,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化解方法与路径。
一、可视化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可视化教学简言之是将知识通过可视化的形式传授出来,它能有效解决隐形知识难以传播的问题,其实质是将知识通过显性化的图解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作用于人感官的知识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可视化教学作为一种有益的教学工具,一种教学信息呈现的可行方式,一种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能更广泛地加以利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可视化教学拥有直观化与形象化、具体化与多元化等特点。首先,由于其直观、形象和可视化的特点,使得它的应用更适合于善于形象思维、敢于创新的现代90后大学生。其次,应用视觉表征手段及图解手段等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相比传统文字等静态、单一信息,知识传播更加直接,信息传播及认知更加生动;再次,可视化教学不仅传递事实性知识,还可以用来传递思维、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意见及预测等隐性知识,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通过视讯材料传递更深刻、更具体、更多样化的声音与信息。总的来说,可视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学信息的形象化呈现和传递,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的重构;不仅可以快速传播显性知识,还可以将隐性知识进行适当的转化与传递;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创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公共管理学”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应用
综合笔者所在教学课程组的日常教学实践及相关经验总结与交流,笔者将公共管理学课程的可视化教学手段分成了四种方法:知识呈现、内涵挖掘、案例导入及知识拓展,并且就不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并且分析综述了依赖的资源及技术手段,以及各种方法的实际效用。
1.知识呈现。知识呈现法主要是指将有关公共管理学的知识通过图、表等形式直观地传达出来。特别是针对公共管理学某一板块内容的理论溯源及价值变迁等历史变迁,可以采用此方法。比如:西方公共行政发展阶段及核心价值的时间序列轴;要素框架及关系网络的逻辑结构图,比如:公共管理要素结构图;内容比较图,比如传统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的范式比较等等。电脑绘图工具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学理知识可以通过PhotoShop及Coreldraw等绘图软件以及办公软件中SmartArt等工具的帮助,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呈现及讲授。通过这种方法,能将综述性文字在图文处理之下实现高度凝练及形象化的传播,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形成知识记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培养他们知识归纳、推演的能力。
2.内涵挖掘。内涵挖据方法主要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像、视频、数据描述等可视化素材演绎、归纳出某一概念、定义或研究对象的特点、特质等知识,将知识点的“填鸭式”被动接受,转化为“开动脑筋”的主动式知识挖掘。比如,通过我国5・12地震的宣传片引导学生思考危机管理的定义,启发学生领会公共服务动机对公职人员外显行为的诱发机制;通过灯塔、国防、高速公路、教育等图片的展示,要求学生寻找对象物的共有特性,指导学生绘制出排他性、竞争性、非排他性及非竞争性的四象限图,揭示出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特点;通过国内外历次行政体制改革的国家部委机构数量及公务员规模的线形、矩阵形数据描述图,帮助学生归因出各国公共部门机构改革的运动规律。这种方法得益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有赖于视频整理、图片处理及统计描述等技术方法。笔者在课堂前奏环节,要求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进行回顾,发现学生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上节课的视频主题及数据描述图等。因此通过此方法,能排除学生对枯燥定义的厌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掌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辨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抛弃懒惰的学习习惯,充分开动脑筋,进行知识的自我开发与建构。
3.案例导引。案例引导也是公共管理学的常用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一般会导入一些热点新闻、热议图片或视频,切入到课堂主题,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或是引出有争议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比如,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引导学生们思考政府如何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项事业中发挥应有职能;播放“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的短片,引导学生针对“禁烟”的合理性展开辩论;播放《一户一席谈・是否应该放开一胎政策》,激发学生们讨论“计划生育政策”的未来去向,启发学生分析政策议题如何形成及政策改进的可能方法与路径。这种方法需要占有海量的视频、图片资源,并且对图片进行修改与处理,并对视频文档进行采集、删减及编辑等。通过此种方法,能扩大讨论案例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及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方法是希望运用可视化素材,增加学生们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比如,播放桑德尔教授讲授的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的第一讲《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以及第八讲《公正的起点?》,启发学生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正义的一些基本问题,扩充学生们对政治哲学与道德的认知与理解;课间放映几部“廉政”系列公益广告,启发同学们认识行政伦理中行政主体的伦理道德的内涵与行为规范。这种方法同样需要教师提前占有大量可视化素材,并且要求教师在较高敏感性及鉴别能力的基础上运用视频编辑等方法,将精华段落编辑整合在一次,并力求保证视频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这种方法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帮助学生摄取更多的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并且提供信息源供学生们课后依兴趣自主学习。
以下笔者将这四种方法的内容介绍、运用举例、技术基础及可能的教学意义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的实际困难与解决办法
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适应现代学生渴求创新、追求视觉冲击的特点,相比传统“听课”模式,这种“听看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喜欢。但是教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也遭遇很多的困难与挑战,需要琢磨其解决办法。
1.时间及技术成本的限制。首先,教学可视化素材的获取就需要经过广泛占有及去粗取精的过程,并且有些材料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有的理想素材并未开放下载权限,因此获取起来不可能“信手拈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视频,绞尽脑汁,但最后还是徒劳无功,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其次,素材获取之后,需要针对特定知识内容及理论原理,对素材进行剪切、编辑与处理,并且需要结合教学思路与模式,截取恰当的片段或画面,因此不但需要耗费时间,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如何化解使用成本较高的挑战?笔者认为:首先,可以成立课程组,“化零为整”,将课程组各个老师搜集的素材进行整合,这样既能不断切磋可视化教学的方法,又能形成合力,寻找到相对典型、恰当的案例“为教学所用”。再加上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非常广,相关资料也非常丰富,每天都有新新闻、新故事、新案例、新网舆等,因此从网络这个“信息聚宝盆”中搜集可视化的视频、影像、图片、漫画等材料,逐步建立一个以教学为导向的分门别类的数据库不但可行,也方便,并且能够不断对其进行更新与扩充;其次,可以发动同学们去寻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素材,并且在电脑操作技术较强的同学的帮助下,提高素材的处理能力,既能锻炼到同学,还提高了同学的参与感。另外,我校的“数字实验室”、“应急管理实验室”等也能为可视化教学提供信息剪切、编辑、处理的硬件设施与技术支撑,要善于从这些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借力”,将教学、科研与现代技术相融。
2.运用频率与时长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公共管理教师会因为知识内容太多,而不愿意采用耗时较长的可视化教学方式,担心教学计划始终完不成。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偏好放视频,这使得学生感觉教师在“敷衍课堂”,造成教师不负责任的错觉。可视化素材确实有它的优势,并且适合时代特点、适合学生特点,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什么时候用”、“用多久”、“用多少次”等的困惑。而且有时费尽心思寻来的素材因为使用不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让教师也感觉到遗憾。这样一来,教师们在运用的过程中更应谨慎。首先是要坚持以课程内容为中心,切忌单纯运用可视化手段实现填充课程时间的目的。并且负责任的可视化教学还应该杜绝不加甄别地滥用可视化素材的行为。特别是当材料掌握不翔实、不充分时,更应该坚持科学求真的教学态度。“宁缺勿滥”不但是一种严谨的教学态度,更是一种难得的求学精神。其次,笔者认为可视化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对一学期的课程进行总览性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堂、课后的作业安排都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提前做准备。特别是教师需要提醒并调动学生针对知识点进行提前预习,这样才能让一些可视化素材在课堂播放时引起学生的共鸣。假若可视化素材播放时长较长,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学习,依靠课后学习延长课程时间,以保留足够的课堂研讨时间;再次,教师需要智慧把握可视化材料使用的频率与时长。笔者并不建议每堂课都使用视频,这样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甚至是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表示怀疑。笔者建议交错使用可视化视频,并且每次的放映时长最好不超过总课长的一半。笔者去往台湾政治大学行政管理系调研,并且亲自观摩了他们《行政管理》课程中《团队建立与知识分享》章节的学习。在两小时时长的课程中,大概影片观映一小时,讲解与讨论一小时。并且从他们整体的《行政管理课程纲要表》中可以发现,在18周的课程安排中,共有四大讲内容,只安排了4次影片观赏及讨论(详情见表2)。
不过图片、图形可以当作插图使用,并可视情况在讲演PPT上多添加一些。特别是可以给一些定义增加一些漫画,增加学生形象化理解的可能性,比如“用脚投票”、“搭便车”、“政府失灵”等术语,配上有意思的漫画与讲解,会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3.知识可视化与转换的困惑。公共管理的可视化教学是希望将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可视化处理,旨在使知识库中的知识以更丰富、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并更有利于传播新知识。而公共管理学知识是对公共管理过程中主体行为的规律性认识,是通过反复实践和认识在人脑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因此,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教学不仅仅是数据、文献或信息等运用图文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呈现出来,它更是通过可视化将一些经验、技能和认知传递出来,启发人们直接利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一门技术。所以通过教师对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教学,帮助将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自有知识”,其实非常困难。公共管理知识的可视化与转化不是通过简单的可视化呈现就能结束,它还需要在教师的智慧选择下,促进积极的师生互动才能得以实现。某一知识只有在启动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条件下,再通过课堂现场的归纳演绎总结、争辩去伪存真、反复追问论证等过程才得以转化,最终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知识呈现及知识拓展的可视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收放自如”,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演绎与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的掌握;对于案例引导的可视化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全盘把控”,推行讨论、辩论等课堂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正确的知识认知;对于内涵挖掘的可视化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穷追猛打”,运用反复追问的方法,指导学生捕捉内涵的独特性,并以最精准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实,可视化教学的方法和技术非常多元化,教师要做的只是注意到各种方法的适用性,随着经验的累积,“胆大心细”地将其运用起来。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运用可视化教学的方法,不但适应了其知识体系综合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理论特点,也适应了广泛性、亲社会性等实践特点,同时还适应了现代大学生时尚的求知方式与善于探究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公共管理可视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继续勇于摸索、相互交流并累积经验,争取不断进步,臻于至善。
注释:
①2014年3月18日上午9点,笔者访问了台湾政治大学行政管理系陈敦源教授。并于10~12点亲自观摩了陈教授主讲的《行政管理》课程,从陈教授处获得了该课程的课程纲要。
一、民办高校公寓管理的现状
民办高校虽然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但在整体文化积淀、办学理念、管理方法、资金投入、生源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在学生公寓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松散式管理:有的民办高校因重视程度、校舍紧张、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问题导致服务与管理滞后,管理主体因自身问题导致对公寓内学生的不良行为无法约束或无法可依。(二)过度式管理:有的民办高校因开展教育、安全等工作的需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过度的将非人性化或不合理的要求以校规校纪的名义强加给学生,尤其在公寓管理工作中体现的非常明显。致使学生与管理者存在着很大矛盾,管理者更多的流于形式而不重视对学生本身的教育,在操作过程中人治情况非常明显,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也只是“口服心不服”。
二、民办高校公寓管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高校公寓管理法治化的建设并不是以是否有公寓管理等制度为代表的。有制度不去遵守和职守,有不合理的制度无法遵守和职守。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日常的服务与管理去体现制度的合理性,使学生受到高质量服务的同时接受到教育。(一)公寓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的教学、教育工作相辅相成,公寓管理工作是教学、教育工作的延续和保障。公寓管理法治化工作是学校法治建设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二)现代科技的进步与网络的发达,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一个文化个体,而让成千上万的文化个体能认同或融入到一个文化中生活不发生激烈碰撞,公寓管理法治化是重要保障和途径。(三)学生在学校接受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接受良好教育,而最好的教育效果是让学生感同身受,公寓管理的法治化必然能引导学生养成并具有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精神。
三、公寓管理法治化引导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的途径
(一)明确公寓管理法治化的目的: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其根本内涵还允许学生在校期间暴露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外界的干扰和自身的接受而改善或剔除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校要允许学生犯错、认错、改错,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学校不是社会,学校法治化的目的要服务与学生的教育与精神培养。公寓管理法治化的目的不仅要保障公寓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更要引导学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形成自我养成教育。(二)服务要先于制度:因学校考虑到管理、安全、卫生等工作的需要,而过度的去从制定制度上下功夫,用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反而实际效果不好。往往忽略了很多学生的行为是因为公寓现有的服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与公寓管理需要的矛盾而产生的。例如,很多高校为了保障用电安全,都不允许学生在寝室内使用吹风机。很多高校的方法都是一经发现给予学生严肃处理等,采用“堵”的方式进行管理。而有的高校采用在保障用电安全的条件下给学生提供电吹风使用的地点或设施,以“疏”为主,“堵”为辅的方法,其效果显而易见。(三)公寓管理制度制定的合理性:制度的合理性是学生共同守约的前提条件,不能将不符合实际、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条目列入其中。学生公寓涉及到管理、治安、消防、卫生、防疫、后勤服务、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每一项制度完善都要综合学生公寓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到各项工作的矛盾,进而避免和化解矛盾。不要因制定制度的不合理从而直接或间接的让学生去违反制度,那谈何法治化。(四)公寓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如果不具有可操作性,那这个制度本身带来的反作用更为可怕。例如,很多高校公寓都有有关寝室卫生方面的制度,很多内容都过于苛刻或无操作标准或根本达不到制度本身的要求。管理者无法执法,被管理者无法执行,最后弃置不管。表面上是学生寝室卫生的一片狼藉,而实际上是学校法治化的停滞不前,影响的却是学生的法治观念。(五)要让学生参与到公寓制度建设:要化解和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被管理者参与到管理当中来,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学生公寓要想制定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执行性的制度就必然要多听听学生的声音。(六)在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法治观念:学生公寓在开展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工作流程,要体现出法治观念,一个无懈可击的工作流程不仅可以维护公寓的正常秩序,更能影响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学校在进行安全检查工作中发现学生有违章电器的行为。那么就要注意时间、地点、几名工作人员检查,检查时物品的状态,如何告知被检查人,处理过程,对被检查人教育的过程,处理结果,被检查人是否同意等等过程都要全面细致。公寓管理法治化不是免责,而是要通过法治化过程引导教育学生。
作者:王少雯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25-01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新的“质量工程”,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的培养的模式。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对卓越工程师班的日常管理办法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卓越班的学生在评奖评优管理办法、保送研究生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还存在疑惑。
本文从更好服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出发,在日常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一些创新性的看法,从班级设置、评奖评优、保研推免、科技创新、国际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研和探索,鼓励学生们选择卓越,成就卓越。
一、单独设置“卓越班”,“工程师”们有归属
鉴于“卓越工程师”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学生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因而设置“卓越班”,例如201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卓越1班。“卓越班”属于虚拟班级,既卓越计划的学生不再单独编排学号,其日常的一些管理还是归口于原来行政班级。这样,既方便了“卓越班”小班单独授课的要求,又不影响卓越计划学生日常的一些管理,如学生管理中的零汇报制度等。在“卓越班”里设置班干部,倡导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卓越班”也有资格参评各个层次的优秀班集体、团支部等,这样也激发了“卓越班”学生追求优秀的动力,从侧面也会促进其专业学习,让优秀无处不在。
二、奖学金推免有保障,卓越班学生动力强
“卓越班”学生相比其他同学在相同时的时间内要学习更多的科目,进行更多的实践,因此,其奖学金评定往往容易出现科目不统一、学分不一致等现象,也让学生在评定过程中出现混淆。根据学生所在专业实际情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现制定了以下计算奖学金学分绩的备选方案:通常情况下,必修课与限选课成绩按照学分制进行加权平均得出n1;每门公选课成绩乘以学分乘以千分之二,再将计算后的各科成绩相加,得出n2;最终的学分绩为N= n1+n2。“卓越班”学生同学期要多修若干门专业实践类课程,为鼓励学生,将这几门专业实践类课程算作科技创新学分,计入学分绩中,得出最终的综合测评,与普通班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专业排名,评定奖学金。
在推免政策上,计算推免成绩时,“卓越班”学生在选择参加测评的公选课科目时,也可以选择多修的科目进行冲抵,扩大了公选课成绩的可选择面;“卓越班”学生既可以推荐免试学生型研究生,也可以推荐免试专业型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卓越班”学生在申请推荐免试专业型研究生时给予优先考虑。
三、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常抓不放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其之所以“卓越”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科技创新方面,对“卓越班”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
首先,需要培养“卓越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需要贯穿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之中,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实现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培养和提高。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个创新平台对“卓越班”学生也是十分重要,应该鼓励“卓越班”学生参与到大创负责人的申请中来,要求其在大一大二期间班里的每位同学都能获得一项大创立项,投身科技创新。
接下来,需要培养“卓越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好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衡量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支持下,学生也有资金参与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针对“卓越班”学生,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不同年级给出相对应的科技创新活动,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尽可能制定“卓越班”的学生都要达到的毕业标准:以第一作者身份拥有专利和论文,都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
四、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工程师
引导“卓越班”学生追求卓越,拓宽其国际化视野。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良好的留学专业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拥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认证资格等,都有助于“卓越班”学生走出去。目前,与专业相关的2+2、2+3等联合培养出国交流项目,公费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几个国家的大学交流机会较多。以机自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有德国卓越计划项目,只要成绩符合要求,参加语言考试可比较方便的申请到TU9的知名高校。作为“卓越班”的学生,更应该有国际化意识,在考取国际化证书、出国留学上应该有更高的比例。
在政策上,针对“卓越班”学生,若参加雅思考试超过6.5分获参加托福考试高于90分,给与补贴该次的考试费用;在教育管理上,通过在卓越班内成立出国留学兴趣小组,通过多开展出国留学宣讲会、与我校国外留学生交流互动等形式,让“卓越班”学生近距离感受出国留学、认同出国留学、踊跃出国留学,做一名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工程师”。
以上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目前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上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探索,为了更好的服务卓越计划。做好“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也要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对应形式、规模、内容、对象的思维创新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清楚自己所应该关注和提高的能力,让卓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习惯。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32(2):47-55.
[3] 史泰冈 高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