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农牧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没有特色产品支撑、附加值低
农畜产品加工业远远落后于生产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拳头产品、精品少,深加工产品更是缺乏,农牧业生产链条长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农畜加工企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比重十分微小,而加工的大部分产品限于初级加工水平,精深加工很少。以肉类加工为例,发达国家经过深加工的冈类占总肉类的30%以上。而绝大多数肉类末经任何加工直接上市。农畜产品原料质量缺乏科学的分类和级别标准,产品无档次,形成不了特色产品。
2.龙头企业运转资金困难,带动农牧户能力不足
目前,涉农企业大多为小型、微型和家庭作坊式企业,利润薄,自身积累缓慢,投资风险顾虑多。而已建立起的一些龙头企业因受债务沉重、机制不完善及市场波动等问题的困扰,在农牧产业经营中举步维艰,有的已濒临倒闭的边缘,因而龙头带动作十分有限。由于一部份企业信贷资严质量差,不良货款比例高,经营管理混乱等因素,造成了目前企业金融风险大,银行信用度不高,借贷能力差等致命问题。
3.地区间农牧产业缺少合作、没有专业市场相适应
各地区缺乏带动性的专业批发市场,形不成规模营销优势,难以承受市场风浪的冲击。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处在摸索阶段,培育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不配套。
4.龙头企业经营和管理体制不顺
宏观来看,我区没有统一的龙头企业管理机构,多头管理,目行其事,也没有形成较统一的规划,使得企业的发展出现无序运作现象。
二、建立农牧产业化制度保障机制
1.建立政府的利益调节机制
利益调节是政府对农牧产业化过程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政策措施,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各个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使农外各个环节的利润向农牧民有计划地部分返还,把不同产业部门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采,把保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统一起来。健全利益调节机制,主要通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来实现。
2.农较产业化经营制度保障机制措施
①保护价格制度。保护价格制度(即最低限价制度):政府规定对某特定产品的最认低价格约定或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建议可以采纳在有关农牧产业化经营合同中作出如下制度性规定: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保护价格时,“龙头”单位就得按市场价格收购农尸的签约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保护价格时,“龙头”单位就得按合同价格收购农牧户的签约产品。②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制度。农牧产业化经营风险性大,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制度已迫在。建议政府采取“龙头”企业从利润中挤一点、农牧户从收入中拿一点、地方财政从农收产业化项目投资中划拨一点的办法,提取风险基金,专帐储存,逐年滚动,以备发生大的自然、市场风险时使用。③资金扶持制度。“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对农牧户的资金扶持不是固定的,视发展需要而定。一般农牧户资金微薄,又不容易货到款。为适应市场需要必须进行某种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品牌开发和技术产品,但农牧户因缺乏资金而不能启动,这时就需要“龙头”单位对参与开发的农牧户给予资金扶持。这是“龙头”单位对其自身发展需要而垫付资金与无息贷款相类似,不应理解为是“龙头”单位对农牧户恩赐。④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给农牧户的制度。农牧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进行初级产品生产,需要某种或几种生产资料而又出现资金不足或没有现金支付时,“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往往以低价供应农牧户所需要生产资料,或者将生产资料赊销给农牧户,待农牧户交售农畜产品进行结算时再扣除所用费用。这种制度安排可以避免市场机制引致行为的盲目性,保证产业化经营系统内资金配置及时到位和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⑤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服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单位、专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组织无偿向农牧民提供各类生产技术服务。比如,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合同或契约或订单内容解释、科普资料提供等。⑥建立奖励基金。为了调动农牧户的参与产业化生产积极性,地(市)、县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投入一定数额的奖励基金,对完成生产交售任务的农牧户、乡村干部、技术服务单位、“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年终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深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动态管理
1.深化龙头重点企业的扶持
依据《农业部等九部委关于扶持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要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条件。第一,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固定资产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近三年处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第二,经济效益好。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带动能力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联机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较稳定、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第四,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较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居前列,并且比较稳定。
2.深化各地区龙头企业的扶持
各地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基本要求标准有明显下调,由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为此,地方政府应更好地支持这些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加快往农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企业重质量,创名牌,提高产品和档次。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如何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是今后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现代农业金融特征
现代农业金融融合于整个农业产业环节中,打破了产业行业限制。其产生是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产物。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能够满足现代农业产业调整发展的需求,带动农户增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型金融体系[1]。杨朵轶(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融合于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金融服务 [2]。杨亦民(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对整个农业产业起支撑保障作用的金融服务体系[3]。
现代农业金融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产业性、创新性、效益性特征。产业性是金融渗透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生产环节各个核心节点的服务支持,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杨朵轶(2014)认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基于农业全产业链之下,研究重点放在流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形成、现代农业金融对农业的支撑、城镇化对现代农业金融的影响来阐释其提升农业产业的过程[2];张云(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多元化需求,融合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4]。创新性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中心,创新金融服务,丰富金融产品,实现农业快速发展。王小翠(2009)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满足新型主体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统化金融服务,实现农业的高速发展 [5];李建春(2012)指出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多种信贷品种,满足农业对资金多元化的需求,保证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6]。效益性是通过发展和完善金融风险服务,保证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金融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1];马西亚(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连接农业产前产后,实现产地与市场对接的载体,以整个产业为基础,追求农业产业利益的最大化[7]。
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与瓶颈
2.1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特征决定其发展趋势。现代农业金融呈现出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趋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发展,要求快速整合农业资源和完善金融服务。杨亦明(2013)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完善整个金融体系,快速配置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3]。围绕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尤其是新型农业主体发展,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特色的金融服务。曹丽萍(2014)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发展是金融产品丰富,体系完善,能够迅速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要求,将农业放置于整体链条当中的金融服务[8]。围绕现代农业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现代农业金融的落脚点。李璇(2015)通过对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实例分析,提出现代农业金融将会对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成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纽带,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效益[9]。
2.2 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创新和现代农业效益发展,当前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在现代农业产业、产品创新和效益风险保障方面存在瓶颈。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金融的支持密不可分,金融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产业提升的主要瓶颈。鲁靖(2005)指出农业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片面的金融体系,成为了农业产业提升发展的瓶颈。[11]。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传统单一的金融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急需创新性农业金融产品。余欣荣(2014)指出高投入、高产出的新型农业主体对农业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僵化是现代农业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12];李巧莎(2014)指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农业资金、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农业金融的资金投入与金融服务创新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需求[13]。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农业增产增收,金融支撑保证了农业的健康高速发展,目前金融的支持力度落后于农业发展速度,风险加大,农业金融环境恶化,经济效益提升缓慢。马西亚(2014)指出农业产业有利润是现代农业金融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金融对现代农业的风控不足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是农业产业利润低下的根源[7];陈丽霞(2015)指出现代农业金融是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金融的授信风险和风控额度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14]。
3 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对策
围绕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瓶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金融发展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金融体系
现代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利支持,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今后发展的关键。曹丽萍(2014)指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构建满足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组织体系,不断优化体制创新工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造一个高效、持续、可控风险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同时运用投资手段直接推动现代农业金融市场的形成,完成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的直接联系,是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8]。李建春(2012)指出现代农业金融应当发挥其“普惠共荣”的职能,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构建国有金融与民间资本双腿走路,完善金融资本市场,促进整个农业金融体系完整,从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6]。张云(2013)指出由政府主导加大农业金融的扶持力度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必然选择[4]。李巧莎(2014)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支持与引导,加强银行支农力度,鼓励民间金融发展,实现金融资源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完整配置 [1]。陈丽霞(2015)指出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分类推进金融机构的改革,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向整个农业产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14]。
3.2 创新金融产品,实现市场对接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样,丰富创新适应现代农业主体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快农业与非农产产业的融合对接,是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现代化的关键。杨亦民(2013)指出以市场为需求,创新农业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于现代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加速完成产业链接,从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进程是非常可行的措施[3]。王小翠(2009)指出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改变传统金融产品面对农业市场滞后性、固化性的缺点,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条龙服务,创新出满足农户需求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更快的实现农业金融的市场化与现代化[5]。张云(2013)指出开展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链模式、特色质押模式、多方合作支持模式的创新金融模式实现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4]。李巧莎(2014)指出根据现代农业金融的发展需要推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金融产品,针对现代农业主体多样,环节复杂的特点,应及时调整创新金融产品,更好的适应农业市场的需求[1]。
3.3 优化保险制度,提升信用保障
关键词:生物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生物育种技术,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39-03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bei Bio-agriculture a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MEN Yu-ying,YAN Hui-chao,SHENG Jian-xin,TANG Hua-bo,LIN Hong
(Hubei Academ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Wuhan 430071,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of bio-agriculture was study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he situation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typical domestic provinces was summarized. Meanwhile, the focus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Hubei was analyzed deeply. Based on these, the priority areas and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bio-bree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经济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贫困人口增加、食品短缺等问题的解决或缓和,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生物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的结合体,是农业发展到生物经济时代的一种必然趋势,是现代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随着人类对农业生物技术认识的不断深入,相关国家纷纷把农业生物技术作为提高国家农业竞争力的突破口,生物农业成为全球倍受关注的热点[1,2]。
1国际生物产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它不仅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而且在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环境、寻求替代能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当前许多国家在生物农业产业方面的意识空前提高,希望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抢占产业上游谋求对产业链的掌控和垄断。
1.1国际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动态
生物产业以再生性资源为主要原料,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是创造绿色GDP的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自1983年首批转基因植物如烟草、马铃薯问世,特别是1996年转基因大豆等研制成功并实现环境释放以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目前,世界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初始阶段,但加速生物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过去10年,世界各国在发展生物农业方面的投资增长了10倍[4]。
为了争夺未来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许多国家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及重大支持措施,聚集和培养人才、投入大量资金,以鼓励和推动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如美国的“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日本的官、产、学一体化推进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等,中国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都把农业生物列为优先领域,力图占据生物农业的技术前沿。
跨国公司现已成为生物农业的主体。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34亿hm2,占到全球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9%,1996~2009年期间增长了80倍,并预测2015年种植面积将达到2.00亿hm2。全球生物种子市场的价值高达105亿美元,其中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棉花种子市场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5]。
1.2国际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上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的超级农作物新品种,动物克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为改良和培育新的动物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畜禽疫苗、生物兽药的研究使用,将构筑动物防疫新体系,大幅提升人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疾病的防御与控制能力[6]。牛、猪、鱼等动物生长激素以及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作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推进器”,正在悄然拓展和创新农业功能,进而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动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愈来愈多的生物技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进人商品化阶段,农业生物产业正呈现出农业应用延伸化、产业规模扩大化、产业发展国际化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产物,而且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愈来愈大,乃至成为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例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丹麦、意大利、中国等许多国家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研究,耗资数十亿美元。由此可见,生物农业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大规模集成化的协作研究对象。
2我国生物产业布局及发展现状
自“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生物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生物技术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用疫苗、生物饲料等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7]。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十一五”期间选择性地分批建设了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已认定了石家庄、长春、深圳、长沙、广州、上海、北京、青岛、武汉、成都、昆明、重庆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哈尔滨、德州、泰州、郑州、通化、南宁、西安、天津、南昌、杭州10个生物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并计划逐步增多。
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20多年来从无到有,获得了很多成果。中国是全球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目前主要集中在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水稻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领域依次为饲料添加剂、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水稻[8-10]。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把生物育种产业纳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纷纷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产业。
3湖北省生物农业发展的基础
湖北省生物农业产业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越来越受到省委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经过科研人员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具有较强的产业发展优势。
3.1生物资源丰富,生物育种技术领先
湖北省植物、动物、生物质和中药资源丰富。共有植物资源9 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893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441种,拥有一大批特有资源和国家保护动植物。微生物、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试验标本等自然资源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心。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发展生物农业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条克隆鱼、我国第一头试管猪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新品种。
3.2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完善
湖北省是农业科教大省,具有科技人才优势。在生物产业方面,具有上百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集聚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人员,其中“两院”院士14人,同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部委开放实验室17个、重点工程(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研基地之一和两大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之一;已建成的全国首家认证的P3实验室和正在建设的生物安全P4实验室,使我省在高致病性病毒研究方面位居全国乃至亚洲前列。
3.3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逐步形成生物产业群
湖北省目前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开发的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出现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开发的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湖北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聚集了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饲料等一批生物农业企业。2007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目前,湖北省初步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武汉为中心,以宜昌、荆门和荆州,鄂州、黄石和黄冈为东西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格局。在武汉,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为重点,先后建立了关南、南湖、吴家山、沌口、江夏等生物产业基地,为湖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仅“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内就拥有生物农业企业39家。2010年4月,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基因落户“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同时,一个集生产、研发、示范、展示和应用生物科技成果的湖北最大生物农业科技园区已在湖北崇阳投建。
3.4生物产业支持力度加大,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湖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了《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加大对生物农业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全省优势特色生物农业产业聚集发展;启动了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生物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目前已有近百家风险投资机构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落户武汉。
3.5生物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总体上存在生物农业企业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核心竞争力缺乏,成果、企业、市场之间有效沟通及连接的桥梁和机制仍然不畅等问题。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湖北省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呈现出如下主要问题:其一,生物育种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农业生物育种体系还不完备,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其二,生物肥料产品缺乏创新支持,应用效果不稳定,适用作物或适用地区不尽合理,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其三,兽用疫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的附加值低,新产品的转化能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其四,生物农药在整个农药行业中所占份额相当有限,生产水平及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仿制国外产品多,原创性拳头产品少;其五,虽然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与销售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有一批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但生物饲料新产品的创制能力仍较差,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及市场混乱等。
4对湖北省生物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更新观念,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大力发展生物农业这一战略型新兴产业,将生物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对生物农业的产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扶持,大力支持生物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2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拓展融资渠道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研发条件改善,加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生物农业产业领域,逐步使企业成为生物农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投入的主体。
4.3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根据湖北省现有的生物农业产业基础及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应积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相关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校企合作,促进生物产业上下游的紧密结合。同时,尽快孵化生物农业领域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加速具有商业发展前景的技术和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4.4立足湖北省实际,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应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动植物新品种开发,做好技术储备,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生物育种创新能力和育种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粮油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木花卉新品种研发和大规模应用,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积极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投入品;大力培育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使生物农业企业发展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贵英.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化的现况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7(4):19-21.
[2] 汤波,李宁.生物农业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3):18-25.
[3] 刘助仁.美国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蓬勃发展――兼论美国农业生物产业公共政策的运用[J]. 财经政法资讯,2006(6):12-16.
[4] 龚春红.欧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热点[J].生物技术通讯,2009,20(1):143-146.
[5] 于洪巍.生物技术最新进展[J].国际学术动态,2009(1):29-30.
[6] 万之瑜,张明山.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59-60.
[7] 王传龙.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1-303.
[8] 冯旭华,刘 岩,程艳敏,等.基于山东省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9(5):37-38.
县、乡政府及产业化业务主管部门,要扎实地做好宣传工作。不能让中心村“承包”宣传工作,要根据大盘棋、造大船乃至建舰母的理念来合理布局与安排,绝非随心所欲地定位主导产业,既缺乏理论依据,又缺乏市场基础。引导本区域内农业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不同的中心村适应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哪些环节,应认真加以剖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每一个中心村就是一个“器官”,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协调一致。发展的根基要放在农业上,“非粮化”及“非农化”的农村产业现象,会逐步让农民损失最基本的利益保障。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要领是让农民走上强身健体之路,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什么是产业”、“什么是农业产业化”、“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内容,如农村俗话中“千棵棕,万棵桐,子子孙孙永不穷”、“大田去小坝,农业实行机械化”等,能有效地让农民理解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规划好、部署好
规划是先导,投入是基础,操作是关健,体制机制是保障。因地制宜地做好中心村规划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是理清思路、设计发展路径的基础工作。因此,要从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有利于农业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的形成,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的综合利用,最终有利于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完善品牌建设,带领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出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水利建设条件,科学制定中心村产业发展方案。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示范好、管理好
加强中心村产业化经营,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示范基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田间作物管理,积累数据,科学种植,推广有序。绝不能贪大求洋,过分地标新立异,一定要立足根本,挖掘传统产业的发展基础,在农民乐于接收,易于操作的生产方式上加以转变。特别是已经定位“一村一品”的中心村,在经营项目上要更上一层楼,努力建立完整产业链,并适度延伸,生产规模化、市场化、营养化和品牌化的安全农产品,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起步的示范基地,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与控制,确保在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3]。
4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对接好、服务好
国家鼓励培育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但就中心村而言,不可能所有类型的经营主体都要培育,无论是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还是发展合作社、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产业发展阶段、土地集中规模、产业形成基础等方面来明确中心村对接的方向与培育的经营主体。同时为经营主体开展实质,为他们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环境。对难以培育经营主体的中心村,要加强农业招商工作,与各大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发展基地农业。还可适度引导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进入中心村的产业经营中,带动农户以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加强连接,从而带动中心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4-6]。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流转好、流通好
农户承包地的细碎化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加强明晰产权、规范合同的土地流转,是中心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工作,是采取合同租赁、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利润返还等经营方式,还是以自然村为基础或以中心村为基础开展土地流转,认真分析土地结构,劳动力结构,居民居住现状与土地可整合的结构,要与中心村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特别是利用现行的三农政策,有效地破解农村一户多宅的现象,使农户的老宅基地、现有空白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置性工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农产品流通是一个系统工程,县、乡政府必须统筹安排,加强县域农产品专业市场的规划与建设,从根本上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建设。中心村要与县域规划保持高度一致,无缝对接,通过各经营主体的联结机制,加入或组建农产品物流协会,确保农产品安全有序流通。
6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指导好、培训好
1内蒙古农业产业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营销观念创新流于形式
在农业产业营销过程中,经营者也会提出自己的营销观念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还是不自觉的以卖方需要为中心,即考虑如何把产品变成钞票,这种形式仍然是早就落伍的推销观念。所以即使农业产业的经营者提出市场营销观念,在对观念的使用过程中仍然流于形式。同时,营销观念创新是农业产业营销创新的先导,营销创新必须紧随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目前,我国农业营销观念总体还十分陈旧和落后,停留在传统营销观念阶段,营销观念以促销观念为主,这亟待农业产业经营者迅速转变观念,实际应用营销观念创新。
1.2营销活动缺乏市场导向
1.2.1对顾客的需求估计不足
内蒙古农业产业集群中很多涉农企业规模都不大,大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决策者没有针对本企业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的调查,从而使得本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产生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极端情形。
1.2.2对市场环境的分析不够透彻、不到位
市场环境在企业发展中十分重要,农业产业集群中的涉农企业营销的决策层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适应环境。这就要求决策层必须对市场环境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然而,内蒙古一些比较落后的企业决策人常凭自己的主观想法来断定市场环境,更为严重的是,对自己企业的基本环境、基本条件还没有掌握清楚,就妄下定论,这样就对整个企业的营销活动甚至对将来企业的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1.2.3目标市场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确
一旦一个企业,不论这个企业是哪个行业的,试图为一切人做一切事,那就注定这个企业要卷入麻烦。“做一切事”的这种想法导致了所谓的“产品延伸”。随着竞争的加剧,行业必将走向细分市场的局面,国内市场,近几年成功的品牌都说明了这一点,如王老吉在饮料市场开辟出“可以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形象。如果一个企业一旦破坏了原有的固定消费群体,必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1.3营销策略缺乏创意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但是目前内蒙古农业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较弱。模仿只能跟在后面,而创新是可以走在前列的!一个企业、一个团队没有创新意识是绝对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我们经常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是人才,而品牌是靠创新成就的,人才也是要有创新意识,才会有开拓能力。三全的销售总监强调他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是—创新,速冻粽子是从三全第一个下线的,世界上最小的粽子也是从这里下线的,还有玉米果肠,是他的专利,当年产生了7个亿的销售额,三全一直是靠创新去占领先机和市场份额的,可见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许多人相信,市场营销的根本是要说服潜在顾客,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更好。他们告诉自己:“我们可能不是第一个,但我们打算做得更好。”没错,可假如你进入市场迟了一步,不得不和阵容齐整的大对手作战,那么你的营销战略可能错了。跟风不是办法。
2营销战略视角下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下,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发展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基于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向市场转化过程中的必须要关注的“客户需求的确定、市场机会的分析,自身优势的分析、自身劣势的反思、市场竞争因素的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团队的培养和提升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出增长型、防御型、扭转型、综合型的市场营销战略,作为指导企业将既定战略向市场转化的方向和准则。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其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1]。
2.1分析市场机会
在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有利可图的营销机会并不多。企业必须对市场结构、消费者、竞争者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识别、评价和选择市场机会。尤其农业企业,农产品本身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差,很多传统上的农产品直营企业都得过且过,不去分析市场机会,觉得现在的消费者也并不少,这就遏制了内蒙古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应该善于通过发现消费者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寻找各种“环境机会”,即市场机会。而且应当通过对各种“环境机会”的评估,确定本企业最适当的“企业机会”的能力。
2.2选择目标市场
对市场机会进行评估后,对企业要进入的哪个市场或者某个市场的哪个部分,要研究和选择企业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营销战略性的策略,是市场营销研究的重要内容。企业首先应该对进入的市场进行细分,分析每个细分市场的特点、需求趋势和竞争状况,并根据本公司优势,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当前内蒙古农业产业的特点是传统农业特征较为突出,规模化生产程度偏低,与市场多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谷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中又主要以油料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就没有效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就较短,就会影响大量商品性的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销售[2]。同时,这个特点也显示了内蒙古农业产业在销售时根本不进行市场细分,也就更不必说选择目标市场。为了让内蒙古农业产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2.3确定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制定企业营销策略是关键环节。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体现在市场营销组合的设计上。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企业对自身可以控制的各种营销要素如质量、包装、价格、广告、销售渠道等进行优化组合。重点应该考虑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即“4Ps”营销组合。
2.4将市场营销观念落实到实处
在涉农企业进行营销工作时,切实考虑到企业文化及企业提出的音效观念,认真研究,认真对待,把市场营销观念落到实处,而非口头上的简单承诺。
3营销战术视角下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3.1运用正确的产品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国际市场环境中,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地生存。而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在这一点内蒙古农业产业显然具有明显的缺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但是内蒙古农业产业可以在紧跟国际市场潮流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去研制仿制性产品。内蒙古农业产业中的加工企业可以用高质量的仿制型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3.2使用适当的价格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对于自治区的农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包装,其中包括草原文化包装,之后采用中高价策略,争取使产品独辟蹊径,进入市场,进而占领市场。当然种植业仍然可以以物美价廉的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赢得市场优势。所以成功的定价策略是自治区农业产业获得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
3.3利用合理的渠道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渠道尤如一座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产品价值的“经济桥”。渠道通畅能有效地促进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绝大多数企业都未能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他们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中间媒介,这些中间媒介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针对自治区一些中小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单一的现状,应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并使渠道与渠道之间紧密相连,能够自由组合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生产者实现商品价值,消费者实现商品使用价值,从而促进自治区农业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3.4选择正确的促销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发展
促销的基本方式有广告、人员促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这四种,这些促销方式的成本各不相同。考虑到自治区的农业产业资金受限的问题,在促销方式的选择上应考虑企业经营性质和促销成本的高低,一般应注重区域广告和公共关系的方式获得促销的成功。
4营销创新视角下探寻内蒙古农业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4.1推广国际营销策略
内蒙古农业产业的着眼点应该由区内转向国内,由国内转向国际。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农业产业国际化营销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运用灵活的品牌经营策略促进内蒙古农业产业在跨国经营中提升效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及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面对这些外来冲击,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我们都知道代表企业产品品质和声誉的品牌所具有的强大作用。但是内蒙古农业产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有缺陷,不能够单独创立强大的品牌,因此,可以通过与外合作或合资方式利用国际知名品牌来提升企业产品品质和企业声誉,进而提高其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农业 金融 集约化 作用
近日,总理在对瑞士的一家农场考察时提到,该农场只有6个人经营,而农场却有将近40公顷,我国的农业的发展也可以借鉴欧洲发达地区的经验。早在2013年3月,李总理就曾谈到,通过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新的农业,这样一个方向对新农业是一个有利的支撑。而事实上,李总理的讲话指出的正是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集约化农业产业。
1.农业集约化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同传统农业相比,集约化农业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了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通过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农业产品的产量。我省是农业大省,2012年又将新增耕地面积12万亩,同时积极推进高标准的集约化农田建设,那么在政府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的过程中,农村金融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农业的集约化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助,而作为传递政策的渠道之一,农村金融自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上半年,我省共投入农业资金72.08亿元,兴建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政府资金投放的渠道之一,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网点众多的优势,全面协助政府建设和发展集约化农业产业,为省委、省政府的农业发展战略做出了重大贡献。
2.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的主要融资平台,为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截止2012年10月,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扶持“三农”、扶持地方经济累计发放贷款1791亿元,占全省涉农贷款的90%以上。作为地方特色的金融机构,农信社加强了与基层农资供应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沟通,充分了解当地农业合作社的农资、农机需求情况,根据季节的不同为集约化农业产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积极有效的筹措和调度资金,为一个又一个农业合作社开通了绿色通道。
3.作为企业和农民之间对接的媒介,农村金融在促成建设集约化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农村,由蔬菜合作社等一些集约化的农业产业负责生产,相关企业负责加工、销售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建设已初具规模,而这其中随处可见农村金融的影子,与此同时,农村金融还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集约化农业组织,通过为企业和农户架设起资金流动渠道来保障和进一步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发展。
4.全面覆盖集约化农业资金链风险。集约化农业往往初始投入较高,相对风险较大,一旦遇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往往给产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如2008年的雪灾给许多蔬菜合作社带来巨大的打击,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耕地损毁严重,库存农产品受交通运输影响一时难以销售,不少合作社资金链一度紧张。而此时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根据党和国家的指导精神,调拨资金帮助当地产业度过难关,对产业资金链所存在的风险起到了有效的遏制。
李总理指出,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也是未来的努力方向。江西省是农业大省,相对国外先进的农业产业仍有一定差距,农业集约化的发展之路道阻且长,但朝现代化农业产业方向发展势在必行,而农村金融在整个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包括传递扶助政策,提供融资平台,引进专业技术等,通过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来为集约化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国家农业的发展刻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葛阳琴,潘锦云.农村金融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 李刚.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科学,2012(04).
[3] 罗富民,段豫川.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制约因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种植效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种植的辅助设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创新运用现代农业机械,有助于提升农业种植生产效率,适应当前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发展趋势,助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发展[1]。
1农业机械在农业种植中的价值分析
在现代农业种植体系中,农业机械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农业种植体系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农业种植效能等方面,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机械具有高效性、科技性等特点,对于解放劳动力,提升农业种植效能具有关键意义。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机械不断研发、进步,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智能性,是现代农业种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理念深入人心,对于农业机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利用农业机械开展种植,能够极大提升种植效率,同时有助于实现规范化种植,对于提升农业产品的品质也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绿色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农业种植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种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始与农业种植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现代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对于提高综合种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种植实践中,大数据、物联网等科学技术,都已经应用到种植实践中,有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目标。但是,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仍然比较低,依然有着较高的提升空间。通过构建现代信息化种植体系,可以实现对传统种植产业的有效变革,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要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将传统农业种植与信息技术真正结合起来,助力现代农业种植发展[2]。
3当前农作物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机械化程度不高
在开展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种植效率不高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不够高。很多地区在开展农业种植过程中,仍然采取分散的模式,没有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所以机械利用率普遍不高,进而导致种植效率也不高。在实践中,如何探索规模化种植,进而有效利用相关机械设备提升种植效能,是种植户、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3.2信息技术利用效率不高
很多地区在开展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问题。如何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科技提高生产效能,对于整体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需要积极探索,将传统种植产业与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信息技术发展作用,助力现代农业种植产业发展[3]。
3.3种植户对机械化操作缺乏认知
很多种植户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地域条件的限制,处于信息较为封闭的状态之下,对于现代机械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理念上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种植生产效率的问题,如何加强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种植户接受现代种植技术,利用现代机械设备提升种植效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要从理念入手,提升种植户对于现代机械设备和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适应当前农业生产改革发展趋势,切实提升综合生产效率。
4在现代农业种植中推广农业机械的策略
4.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机械种植技术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离不开政府层面的促进和督导,政府也应该更多的承担推广方面的责任,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能帮助机械种植技术快速推广。首先是以政府为主导牵头建立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农民更愿意相信政府的牵头能力,可以划拨一块土地作为示范区域,让农民亲眼见证现代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实验过程中和种植完成后邀请农民过来参观,并适时的进行种植技术的推广服务。另外政府可以开辟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并邀请农民自愿参加实验,让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达到科技创新的示范作用,促成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局面。
4.2注重现代机械种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机械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服务离不开“人为因素”,人才是现代机械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加大人才的培育力度才能让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全面开花。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当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很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推广任务的需求。基于这点我们要注重培养当地的推广技术人员,根据不同地区选拔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进行培训,由于本地人比较熟悉当地的环境,所以在推广和服务方面更具有优势。同时重视所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培训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有长期性的计划,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只有经常性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跟得上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问题;对策;贵州铜仁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01-02
现代农业园区是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集约集群发展的载体,是农业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1-4]。近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强化组织领导,优化配套服务,组织各区县规划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园区已全面启动,园区建设正加速推进。
1 铜仁市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现状
1.1 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铜仁市第1个农业科技园区于1995年建于碧江区清水塘村,于2001年9月被贵州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09年改建成铜仁民族风情园。2011年铜仁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区县都要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个以上,其中,碧江区和平蔬菜产业园区、江口县闵孝蔬果产业园区、松桃县正大茶叶产业园区已被省扶贫办列为省级扶贫产业园区,其余7个县的7个示范园区已通过市级评审,全市农业产业园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开始启动建设的农业园区共32个,园区总面积4.59万hm2,有企业1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个,就业人数6.58万人,农民就业5.3万人,总投资规模达73.32亿元,投资规模最大是碧江区灯塔循环工业园区投入30亿元。截至2011年底,固定资产达13.44亿元,总产值31亿元,占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的60%。
1.2 园区建设方式、管理和运行情况
全市园区建设主体以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和培育本土企业为主,采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运行模式。现有5种园区模式:一是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园区;二是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园区;三是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四是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园区;五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配套建设以种养结合、立体种植、保鲜加工、餐饮娱乐、休闲体验等为主。园区用地以租赁为主,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主要是政府部门配套建设,产业发展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省、部级项目作为补充。外来企业享受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布局在各区县的工业园区,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企业多数布局在生产基地。
1.3 园区建设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推动情况
通过园区建设,特别是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一是促进了铜仁市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012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46.18万hm2,占同期农作物总面积81.03万hm2的57.0%,经济作物比重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蔬菜面积达10.58万hm2,占22.9%,茶园总面积达6.90万hm2,占14.9%,成为农民新的增长点。二是促进了铜仁市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发展。碧江区和平乡的蔬菜产业园、思南塘头的果蔬产业园、印江县食用菌产业园等标准化种植水平处于全市前列。
1.4 园区规划情况
铜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农业结构调整要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建成引领铜仁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园、旅游观光园、体验休闲园、科普教育园。全市共规划各类农业产业园区53个,园区总占地面积3.51万hm2,其中,国家级企业2家、省级企业25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个,就业人数37 114人,其中,农民32 810人。总投资54.47亿元,2012年底固定资产总值11.13亿元,总产值37.09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园区基础设施落后,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园区以水利、交通、电力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导致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公路建设滞后,特别是产业园区道路建设未纳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农电网改造覆盖面不大,难以满足农产品加工用电生产需要,龙头企业不能享受农业用电的优惠电价,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2.2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全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偏少,尤其缺乏大型的、带动型的旗舰型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生产效益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缺乏有效地联结,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不强。龙头企业总体规模较小,除铁骑集团、信邦药业、和泰茶业等几个较大企业外,绝大多数农业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产业链条不紧密,产、供、销联系机制不畅,带动能力较弱。
2.3 园区运行机制尚未健全,缺乏科技人才力量支撑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运用水平还不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还需加快,农业品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人才短缺问题较突出,园区在引智入园、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缺乏有力的措施,科技对农业园区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3 对策
2013年是贵州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省政府提出要在全省建设100个省级示范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正当其时,也是铜仁市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把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举全市之力推进农业园区发展上水平,走出一条“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路子。
3.1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地内水、电、路、讯建设,提升基地的承载力;充分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农业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保障、信息畅通,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加大对土地改良实施的投入,提升园区耕地质量;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低)灌、温湿调控设施及计算机监控等的应用,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设施化、精准化生产水平。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3.2 培育园区企业集团,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明确、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使之成为园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结合所在区域产业特点和优势,积极发展一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科技型企业,重点发展产前、产中、产后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引导和扶持,不断扩大科技型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兼顾科技优势、区域战略布局、主导产业培育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有力补充,以“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提高产业合作水平,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实现一个企业振兴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建立一片基地、一片基地致富一方群众的农业发展格局。
3.3 以特色产业引导,实现差异化发展
坚持特色产业与现展理念、消费需求相对接,突出好生态茶、蔬果、中药村、核桃和油茶五大支柱产业,配套铜仁珍珠花生等特色产业,鼓励群众发展规模种养业,壮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特色规模效应。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积极推广畜—沼—菜(果)等绿色生态模式,打造特色农业的“生态效应”。依托特色农业,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提升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注重科技和人才,促进园区生产高端化
园区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的聚散地,科技与经营管理人才是影响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园区建设;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围绕园区发展,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引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走标准化发展之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促进园区生产高端化。
3.5 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机制,集中投入
优化投融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社会团体、个人进园,以股份、独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园区投融资体制。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科技开发,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园区投资创业。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在不断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机制。同时,凝聚各涉农部门力量,将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交通、科技等涉农相关部门的资金向园区集中,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发展。
3.6 以政策扶持为重点,实现农业园区发展新突破
以纲领性文件作为农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保障,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土地流转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财政扶持意见》文件,制定农业产业园区的《农业产业园区人才政策》《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税收政策》《农业产业园区创新创业政策》《农业产业园区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配套政策》等相关政策,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供长效的保障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支点,创新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方式,积极培育土地银行、土地合作社,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力;成立农村土地交易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及数据库,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重视财政投入对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作用,建议贵州省出台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园区建设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出优先向农业产业园区的倾斜政策,将各类支农资源进行捆绑使用,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聚合效应[5]。
4 参考文献
[1] 范柏乃,段忠贤.现代农业园区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J].上海企业,2010(10):80-81.
[2]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3] 沙毓沧.元谋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2006(S1):74.
隶属于省市,全县辖11个镇(乡),299个行政村,2890个社,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总人口56.67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农业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将柑橘、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生猪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其中天保柚获得国家商标注册,喜帮生猪获得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助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二、产业现状
(一)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及生产经营情况。
县属柑橘产业发展适宜区,盛产甜橙、柠檬、柚子等柑橘。2014年,全县水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甜橙种植面积6万亩,以柑橘产业为重点,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3个。全县现有盛产柑橘的乡镇5个,柑橘专业村25个。建成万亩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范基地3个,2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5个,1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7个;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销售企业1家,县城新老城区各有中型果品批发市场1个,有县富鑫柠檬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有益发种植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2家、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实行订单生产和二次返利达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的。2014年,全县水果总产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85%,助农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成片推进发展不够。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全县10万亩柑桔分布在11个镇乡,最大的蓬莱镇也不到2万亩;二是规模优势不突出。河边柠檬、河边镇中江柚、天保镇文旦柚等在全县独具优势,也具备一定规模,但与规模相适应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产值效益未完全显现。其余镇乡种植区域分散,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不凸显。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性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项目区交通网络化程度不够,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
③生产水平差距较大。2014年,从单产看,县水果平均亩产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园可达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亩产值一般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达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强化。一是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够,技术集成度不高,产后加工薄弱,缺乏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通过土地流转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
⑤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一是加工转化率低。我县农产品加工多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龙头企业弱。全县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几乎没有。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足。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结作用、组织作用和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现状。
县畜牧业主导产业是生猪产业,先后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2014年全县出栏生猪56.4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为9.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0.66%,占农业总产值的24.55%。生猪产业有喜帮、猪猪、森林、浩源、雷金、森林、东方、森福等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19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496户,生猪养殖家庭农场16个,生猪产业协会1个。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我县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现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
2.存在的问题。
(1)养殖设施设备较陈旧,部分养殖场环境控制设施不齐全完善,不利于提高养殖水平。
(2)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设施、粪污治理设施的容量达不到养殖规模要求,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较大,周边农户意见较大,急需整治。
(3)养殖场资金短缺,再生产资金压力大,扶持项目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三、工作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1.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从县的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瞄准农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县产业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为支撑,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开发和示范名、特、优、新品种以及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具有我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示范与推广展示区、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嫁接、农业教育培训与农业新技术普及相结合、农业生态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以及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发展方向。
一是创建科技产业新样板:立足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并与本地现有条件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把柑橘项目区建成具有一流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把生猪产业项目区建成我县循环农业示范区。
二是实现园区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在充分考虑规模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和周年供应鲜果,产品质量应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一方面吸引众多的旅游观光人员,另一方面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园区展示生态旅游化:通过科学规划、环境治理、品种展示、观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态模式、景色如画的农村田园风光,提供新型娱乐休闲方式及旅游观赏景点。
四是实现果业产、加、销一体化:瞄准商机,针对当前存在的环境,狠抓产业发展和营销环节,突出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注册商标,争创品牌,以绿色、优质、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场,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
五是园区实现网络化:通过网页制作和网络营销,实现信息网络化,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生产、市场信息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及时对项目区有关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
六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把农民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能置身市场竞争、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农民。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区域布局
第一、柑橘产业布局
建议规划区域地处中国死海与卓筒井主题旅游镇黄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建设3大优势区域。
第二、生猪产业布局
县畜牧业以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建议在全县11个镇乡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得起、能见效、可持续,一是强化与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西南农业大学的技术联姻,定期邀请优势农业产业专家到基地现场指导开展培训。二是建立专家指导小组,由相关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股室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储备、申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的生产过程中。
(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