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地理微课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马云说过:“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微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初中地理教学所运用。微课能针对地理学科中的知识点使知识情境化,或者通过在线网络视频进行地理知识的展现。因此,微课的使用有效的实现了初中地理“课堂翻转”。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利用微课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效果是个体对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微课走进地理课堂,以其多维的视听功能刺激了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微课的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每个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点通过微课展示出来。同时,注意利用微课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澳大利亚”这一内容时,就通过微课视频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域特征,在视频观看其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农业区域分布等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们不需要太辛苦的劳动,凭借自然资源就可过上好日子。那么澳大利亚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呢?”于是运用微课视频展示情境:森林、草原、羊群、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样,学生们看到了澳大利亚丰富的天然资源。在微课的使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饶有兴趣的学习。
二、借助微课解释重难点,启发学生地理思维
我们知道,每节课中都有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抽象的知识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增加教学的难度。然而,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课件,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色、形、光与声等功能,从而把抽象的地理知识标的更加形象具象。这样,就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地理知识原来如此。实践证明,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时,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学生们对区域划分的原因与地理区域类型难以理解。于是,就通过制作微课课件来展示这一内容。这样,微课视频中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特别对这几个地理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划分的理由呈现给学生。再经过视频的交互功能进行动态演示,从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这一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对划分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原因的分析中启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通过微课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个体的遗忘与时间成对应关系,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遗忘越快。初中地理中很多名词、现象与规律,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如何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呢?实践证明,采取微课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们加强记忆,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利用微课制作了《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视频片段。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学习过这些知识,并且初步掌握了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等知识。因此,就利用微课观看黄土高原当前的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的实际情况。在结束观看之后,要求学生整理这一学案,再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当堂纠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知识,还使这一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四、运用微课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随着微课新型教学技术的采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微课,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微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教学“秦岭-淮河线”时,就利用微课制作课件,把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起来,集中利用微课播放。同时,还给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当寒潮来临时,东北城市沈阳的气温为-20.6℃,而秦皇岛的气温却为-7.6℃。你能利用“秦岭-淮河线”中的所学知识来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吗?通过对这个案例探究,“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规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难度,很多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此时,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来,秦皇岛地处渤海与内陆交汇地带,而沈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在此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纠正不正确的思维与思路。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课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如何制作有效的微课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微课技术就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柯旺花. 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教学参考,2015(31).
关键词:初中地理;主体地位;互动课堂
地理一直被定义为文学类的学科,课堂上很多教师都是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全身心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初中生又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使得单调的地理教学阻碍了其发展的步伐。磨刀不误砍柴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多样性的初中地理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挖掘学生潜力的同时促使其取得更多的收获。
一、全方位轻松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环境对初中生的学习状态有很深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忽视了这种影响,导致课堂上学生没能全身心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这对于知识点的衔接及课堂教学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知识教学之前我都会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带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教师要先从自身做起,把自己定位成一名知识教学的引导者,改善自身的教学状态,适当降低针对于课堂纪律的管理,用真诚的眼神和专注于地理的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地理知识的学习。消除学生面对教师及新知识的紧张感,为学生地理课堂的成长创设宽广的空间。其次,知识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告别言语引导所带来的枯燥情绪,用多彩的图画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其高涨的学习热情做出铺垫。比如,在“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动态化的影像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风土习俗,让他们对我国邻近的国家与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为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在观看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自身的感受,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及时改变自身的教学计划,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本中,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提升其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另外,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跳出传统的限制,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进行地理拓展探究,通过实际环境逐渐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点,满足学生大脑供氧需求的同时为地理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比如,在“土地资源”教学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一起到室外去,先让学生动手触摸周围的土地,提问学生“你们触摸之后有什么感觉?”“你们认为我们接触到的土地都可以做什么?”“你们知道我国其他地区的土地特点吗?”对学生进行阶梯性的提问,把他们的思维从对故乡土地的了解逐渐引入我国其他的地区,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其对生活中最常见的土地产生一定的探究欲望,这对于知识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其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潜力都将起到推动作用。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程的起始,教师围绕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种引导方式创设多彩的地理课堂,不仅可以让他们感受更多的学习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立体化互动课堂,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增添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这些多彩的知识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构建立体化的互动课堂,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凸显其课堂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实行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其得到更多。以“人口与人种”课堂为例。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了解的不同地区人口与人种的特点,鼓励其自主探究人种形成的原因,把不同人口的历史由来及发展概况向学生介绍,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其对于地理知识存在的好奇心。接着教师要设置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最简单的课堂提问为基础和学生进行互动,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学,帮助其找到问题的关键。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以微笑的状态面对学生,不论回答的结果怎样都对其参与知识探究的精神进行表扬,培养其地理学习的自信心,间接地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对自身的教学计划进行改进,逐渐提升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式,结合历年大型考试的习题与他们共同探究,以提问的形式发现学生对于陌生问题的切入点,以高涨的精神状态对其进行引导,完善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帮助其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教师要适当举行总结性的地理课堂,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地理知识,全方位描绘出地理知识结构图,在学生脑海中构建出地理知识框架,为其吸收地理知识做铺垫。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桥梁,接下来教师就要把自身注意力投入到对学生之间互动课堂的创设当中。首先,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地理学习上的差异进行互补式的小组划分,让小组学习为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做出铺垫,从全新的角度弥补学生自身的不足。接着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足之处在每一个小组设立小组长、发言人等职位,使学生的思想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进一步提升其弥补自身缺陷的效率。其次,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利用小组教学带动学生学习。每节课都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找到课堂探究的话题。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地与其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让他们从内心喜爱这种教学方式,为初中地理课堂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小组探究把每个人的思维凝聚到一起,可以让学生告别单人面对问题的枯燥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别人的解题方式,提升其自主参与地理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引导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小组都存在组内竞争的问题,这使得团结的小组出现个人主义,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我又设计了小组之间的竞争课堂,帮助学生把争强好胜的心理状态集中于对抗别的小组中,培养学生团结意识的同时为课堂带来更多的发展动力。比如,在“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出一个地球仪,使学生思维更具开放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团结性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接着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的小组布置问题,让学生体验一次教师的角色,而我本身只是作为一个评委观察着学生之间的对抗。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发现学生小组之间的对抗很有意义,其提出的问题很多都是非常具有探究价值的,并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自己认为的重、难点,也让教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的良性循环。最为重要的是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干涉学生之间的竞争,让紧张的思想状态环绕学生,充分挖掘其个人的潜力,加速其个人的发展进程。通过互动式的地理课堂把学生的地位凸显于课堂当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直接检验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还可以带动学生在欢乐中学习,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对于初中地理课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初中是学生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教师以多样化的引导方式把学生凸显于课堂之中,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热爱之情,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初中地理课堂的发展及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在地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2. 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4.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5. 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一、精心设计导言
选择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及新颖的时代性信息,作为兴趣的切入点。 如:学习“世界人种”时说:主席在世时,一天,在书房会见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戴勒盯着主席,一句话不说,主席见后说,你为什么盯着我,戴勒说,你有一付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后直言,我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的戏,包括你们美国人的戏,你们鼻子长,我们可以加鼻子,可你们演不了中国人的戏,不能把鼻子割掉。学生马上联想到在讲世界人种。
讲《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时:
师:当前网络上流行FLASH《猪都笑了》,老师起个头,我们来做接龙游戏。“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古人笑了;内蒙古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笑了!”
生1:云南人说他地势高,
(人笑了);
生2:人说他沙漠多,
(新疆人笑了);
生3:吉林人说他能吃辣,
(四川人笑了);
新颖独特的导入将当前最为流行的元素,网络、FLASH和地理知识相结合,充满智慧,风趣幽默。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思维,调动了原有知识储备,了解了区域差异,一举多得。
二、巧借趣味语言
(一)谚语: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有一定哲理且简易有趣。
如:讲西北地区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大陆性的特点;讲锋面雨时用“云过山坡湿,雨过山头明”,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歌曲:讲内蒙古高原时引用:“蓝蓝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描述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讲“新疆”时,配合新疆图片播放《新疆好》;讲“长江”之前,让学生听一首充满深情的《长江之歌》,这时学生的心中仿佛流淌一条汹涌的大江,接下来“你从雪山走来”,雪山是指哪座山?学生的兴趣全部调动起来。
(三)古诗:优美诗句,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创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
如:讲地球运动时:“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黄河,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讲气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讲长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诗歌犹如“味精”,学生回味无穷。
(四)故事:如,讲山西人爱吃醋,能不能从地理环境方面寻找山西人爱吃酸的原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中含有大量钙,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沉积形成结石,而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的发展。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格外高涨。
(五)谜语: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说它多大有多大,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太阳)。又如:“用圆规画圆”--太原;“大言不惭”--海口。运用谜语。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顺口溜:如:两湖(湖南,湖北)两江两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流域超过百八万,宜昌湖口各拉段。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
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借助板图板画
有针对性用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学习兴趣。
如讲长江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然后把宜昌和湖口两地用色笔标上;接着讲支流,用蓝笔画出主要支流,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地位;确立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和所有的老师一样,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本次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倾向,而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我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历史课堂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转变思想观念
通过学习,教师对“学生主体”这一思想已经接受,但是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教师已经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成了一台接受学习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自觉创造,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我认为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有创新意识的。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切实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历史课堂中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也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更有利于我们学生的自主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如今,这种教学观念必须要彻底改变。我们知道,对于预设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一质量水平的是人的情感因素。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仅要准确科学地传授相关历史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用十足的情感来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在这样的前提下来教育学生,他们才愿意接受,我们的教育才能获得成功。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正在发展中的人,绝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如果教育没有尊重,那么教育就很难深入人心。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课堂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更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经验的历史教师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仅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完成的,更要在教师所设计的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依然在唱主角,即使有些教师让学生来讲,也不允许学生有与自己意见相悖的东西,整个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课堂教学方式里一定充满着严肃的氛围。作为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要想打破这种沉寂的氛围,可以将一些主题活动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引入课堂中,这种方法既能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岂不妙哉!
四、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其主体地位
以前,我们在讲课时总怕学生听不懂。对学生的能力经常低估,有些教师在讲到某些知识的重、难点时,总是滔滔不绝,反复重复,生怕学生弄不懂,而学生却没有机会表达,更不要说让学生自学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被慢慢埋
没了。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趣味性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会很高,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初中阶段,由于地理相对较难,加上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导致地理课堂氛围相对沉闷、枯燥,学习效率大大降低。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亲身体会到,如果教师带着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进行课堂教学,就能够使学生精神振奋,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它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酵母,有了它,学生再不会昏昏欲睡,再不会被迫去学,不信你也来试试看!
一、趣味导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通过富有情趣的导言,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导入新课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大致归纳成如下几类。1.以“之最”来导入新课。在区域地理讲授之前,通过“地理之最”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亚洲地形特征时,先提问:世界最高峰是什么山峰?海拔为多少米?在讲述南极洲时,可用世界上位置最南、平均海拔最高、气温最低而冰层最厚来导入南极洲;可用“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作为日本地理的开端;用“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引入中东地区的讲述。2.以著名景观来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理风貌,在观图领略一个国家或地区风土人情的基础上讲授新课。例如,先观察艾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地中海的迷人风光等,然后开始欧洲西部的学习;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的图片,引入俄罗斯的学习。3.以读图提问来导入新课。此方法多用于讲述地理位置、范围及地理规律等内容。4.可以用地理谜语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述埃及地理时,可用“灰尘吹来”猜谜底“埃及”来导入新课。
二、趣味授课
1.生动的教学语言。(1)用诗词歌赋来描述地理事物。诗词歌赋交融于地理教学过程,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例如,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述三峡峡谷之幽深、水流之湍急;用“望庐山瀑布”反映庐山风景之秀丽。(2)使用地理别称配合地名教学。地理别称具有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世界公园”“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等。(3)使用抒情的文学语句、地理趣闻、地理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西欧国家时,简单介绍“只有一棵树”的国家──冰岛共和国;讲述泰国首都曼谷时,让学生知道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首都,全称若译成汉字共有四十一个字;讲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树木──波巴布树时,可介绍“绿面包树”的来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选编一些地理口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等,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使学生牢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可以采用“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甘陕,云贵西四上北天,重内台海福吉安”。2.灵活的讲练结合。在讲授新课时,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及动脑能力。3.形象的直观教具。(1)课堂的边讲边画。如讲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就以北京为起点,依次画出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及京九线;接着以河南焦作为起点,画焦柳线;以陕西宝鸡为起点,画“宝成-成昆线”之后,可以再画三条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形成全国铁路网络,给学生留下鲜明的直观印象。(2)充分运用电化教具。除了制作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和录像片之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动手制作一些电动教具。如“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中国矿产分布”“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等主题鲜明、制作精湛的现代化电动教具。
三、趣味小结
打破常规的“一言堂”式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自拟提纲、自行总结。
四、趣味练习
1.自测练习。是指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拟题,相互提问,相互评定,以求共同提高的练习方法。2.形成性自测。是指教师在课前将有关练习题印好,新课结束后,进行当堂测试的练习方法。时间多为6~10分钟。3.竞赛式练习。竞赛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竞赛题目以当堂教学内容为主,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题型多种多样,有口答、连线、指图、填图等内容,最后以小组得分多少取胜。
五、趣味活动
【关键词】高中地理 微课程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2-01
前言:美国最早提出微课程时,将其定义为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现阶段微课程的界定有所改变,将教师在准确、全面掌握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分解并将分解的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开展教学的形式视为微课程,可见微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一方面可以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复习提供依据,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一、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一)推动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模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程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微课程,并通过微课程的编排形成相应的知识构架,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1]。例如在课前自主学气循环内容时,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观看时段以及观看的速度等,对大气环流的知识体系产生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讲述与自身对微课程内容的理解相结合,更加深刻的把握大气循环知识点,明确大气循环知识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高中地理学科。
(二)推动异步式教学的实现
高中生个体在理解能力、生活感悟、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的全面授课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差异,所以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程适当的引入,可以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实现分层授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大气运动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视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实际需要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进而通过理解和消化直观的视频图像和语言对大气运动规律产生较全面的认识,达到异步式教学的效果。
(三)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科细节知识点
微课程虽然实践较短,但其教学重点突出,所以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较准确、全面的讲授与设置重点相关的细节问题,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完善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使模糊的细节问题不断清晰,进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的运用[3]。例如,大气环流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地图册或黑板简图等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大气环流过程,此类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单一的图像想象具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师对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是否准确无法给予评价和引导;而将微课程引入,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视频内容对大气环流的过程、现象等准确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细节可以直观的把握,消除细节问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片段式学习
所谓片段式学习策略,即将高中地理学科中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多个针对性较强片段,通过学生对片段逐个学习全面的掌握整体知识。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微课程分别向学生讲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使学生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个复杂的问题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动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微课程的互动优势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两方面实现,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程设置针对某一地理问题或规律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后者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层次划分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压缩设计,并上传到班级内部沟通平台,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应的微课程进行观看并向教师反馈学习心得等,这两种互动策略均有利于巩固和扩充高中地理教学知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监督式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监督,例如,教师在布置观看微视频不少于两遍等“软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监督学生的完成过程,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加准确的把握,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微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的主次内容把握科学性以及对学生观看微视频效果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将微课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特点、微课程特点和高中生特点对保证微课程辅助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应在不断深化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严巍. 网络课程辅助高中地理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分层教学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倾向于向学生大量灌输既定的知识体系,学生则习惯紧紧追随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以被动的姿态接受具体知识点,因此,初中物理课堂多呈现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等类似的尴尬局面。试想,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于一边,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学习具有积极性?又怎么能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物理课堂的构建呢?
一、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真正主体。教师应当灵活运用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其主动进取的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素质。”
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对我更好地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部分知识时,我摒弃了以往将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做法,转为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之上,对噪声的定义、危害以及具体的控制方法等进行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如此一来,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在自主学习与总结的过程中又切实帮助他们加深了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切实提高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二、开展“分层次教学”,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社会学家指出,每个人都是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存在,有着自身的认知发展规律与思维思考方式。初中学生作为社会中人的有效组成部分,在其学习过程中同样遵循这一社会学发展规律。鉴于学生的这一学习特征,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有必要对他们实施“分层次教学”,这同样是尊重其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将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完美地融合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改变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等类似的尴尬局面,进而为高效率、高质量物理课堂的构建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地理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整个施教环节,来自地理教师良好的引导,受教者发散思维就能更好地被启发,可以更好地认知事物,强化自立、自学及自我控制能力,由此令受教者终身受益。笔者深刻感觉到将传统的一言堂模式予以改变有着较强的创新能力,由此践行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理论,有效的融合教、学及做,注重将知识传输于受教者,尤其注重培养其能力。
一、把握地理事物之间时空的联系,促进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
地理物质其于时空范围上的分布有着规律性,事物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比方说,隶属于我国内陆区域的西北地区,其属于大陆性气候,有着较少的降水,较大的温差,基于上述气候特点有随之出现了与之呼应的植被及土壤,对本区域的城市发展、建筑形态、经济结构及人口分布等均有着影响。地理授课环节,教师应当引领受教者对事物间所存在的因果、地域等关联进行探究,借此对受教者提升空间联系水平。
二、提出假设,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作为想象力殊元素的空间思维力的强化,可以令学生将想象空间拓宽,进而将其空间思维能力提升。较大的想象空间潜在于初中地理教材之中,上述均应当教师引领学生将其挖掘。比方说,假定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时并非将身体斜斜,而是将身体直立,地球是否还会出现季节的更替?假如地球倾斜度出现大小变化,其中的五带面积会出现何种变动?如果地球自转不出现,昼夜更替是不是会显现?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为从东至西,又会出现何种自然现象?如果大地为静止状态,何种情况会出现?上述假定情况将更广泛的想象空间给予受教者,特别一些开放性较强的假定,可以更好地辅助受教者想象力的培养,所以,施教者应当将教材进行充分探究,将更多的假定情境提出,令其大胆想象,由此可以更好的将其空间思维能力予以培养。
三、地理的观察能力
对受教者精确其敏锐观察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地理学科需要悉心的观察。新教材中将更多的观察条件设置出来,受教者可以将相应观察策略掌握,培养良好的习惯,进而令其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持续提升。对受教者发现同时汇总地理现象或事物的变化特点能力的予以培养;借助对受教者从宏观上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令其更为精准的掌握事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借助对演示及实验结果的观察,令其对规律进行总结,攻克学科难点。
地理学科中所强调的观察能力侧重对地理现象及事物变化历程观察的能力。观察的侧重点集中在地球内、外在变化方面的观察能力。静态及动态观察均能够运用其中,观察环节能够得到地理的规律及表象。该学科的观察能力综合了多智能元素。能够将地理新教材中的新材料及新资源挖掘出来,并借助学校当前的互联网、多媒体等元素,将受教者的观察能力不断提升。
四、利用地图,加强信息整合,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作为地理第二语言的地图,承载着地理知识,也是施教者基本的施教工具,具备综合、形象及直观的特征。地图不但将事物特征和它的空间分布予以表征,同时又将众多地理规律、现象和它的成因表现出来。借助地图进行知识传输,不但可以将众多学科知识传输给受教者,对于个体注意力的集中也有着帮助,进而将其兴趣激发出来,同时可以引领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挖掘其智慧,将抽象及形象思维力培养出来,进而运用到实践当中。
所以,地理授课环节,施教者应当引领学生借助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将对地图观察、分析、填绘的方法教于受教者,将其对地图的阅读、使用及绘制能力培养起来,逐渐令受教者可以在对地图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对所观察区域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进而探究其“理”,再将地图绘制出来,由此,提升地理课堂授课效能。
比方说讲解“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章节,笔者首先以图片的形式将该地区所遭受的旱灾及洪灾展示给学生,由此令受教者可以更为直观地感知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将其对知识探寻的欲望不断激发出来。
之后将孟买一年中各月降水及气温展的变化以图示形式进行展示,引领学生借助地图进行探究。之后将南亚一月及七月的风向图展示给学生,之后将相关疑问提供给学生。由此,可以水到渠成地将引发印度频繁出现上述灾害的缘由予以展示,因为对地图的有效使用,本章节的授课难点便迎刃而解。
而今,新课改得以更为普遍的实施,这就需要施教者在授课环节能够着眼于实际,不断进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持续创新授课模式,借助和受教者特征相吻合的授课方法,收获更为良好的授课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