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优质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对学生进行及时激励,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在整个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在探究同样的知识时,学习的程度也不相同。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给他们布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充满兴趣的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出发,使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积极地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他们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学习的主动性指引他们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在遇到问题时,他们能主动同教师讨论,积极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探究的最好动力。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能主动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在主动探究学习方式中,学生能积极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能把历史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转化成直观生动的图片,同时,还能通过视频和影像使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再现,使历史课堂教学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多媒体创设的历史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教材内容的阅读和探究,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的小影片。在影片中,学生和当时的战争情况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思维有了较大地冲击。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爆发的原因,分析是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学生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探究,有效地掌握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并让他们对学到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学习方法的优略对他们的学习效率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主动学习下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综合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还能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运用,促进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找到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同一类事件的要点。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在最初阶段,他们还不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教师要让他们摆脱急于求成的思想,不断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最终从生疏到熟练,真正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他们的历史学习具有重大地促进作用。
四、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地点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很远,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阅历无法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还有的学生认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事,学习这些知识没什么用。由于受到消极思维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探究和思考。为了搭建现实和历史之间的桥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内容,从中找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历史思维面,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构建联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了解过去、分析现状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五、通过对比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悬念;情景教学;历史课教学;教学氛围;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104-01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
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 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性,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保卫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征、西征使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二 留置“悬念”,激发兴趣
德国的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历史,不仅中国而且世界上下五千年,内容丰富多采,知识博大精深。教师在讲课中,不仅要“撒得开,更要收得拢”。所谓“收得拢”,关键是有一个富有趣味性、艺术性的结尾。课堂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或完结,有可能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继续深化、继续扩展的重要一步。这里“留下悬念”是很重要的。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象和挂念。它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余音不绝,耐人寻味。历史教师要善于制造悬念,让学生睁大好奇的眼睛,而好奇可能孕育着天才的发现。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之谜,如北京人化石下落之谜、武则天无字碑之谜、金字塔之谜等。历史教师如能适时地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之谜,不仅能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而且或许无意中造就了未来的历史学家。
说书先生在每一个段子的结尾总有那一句“各位听众朋友,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话之所以能扣住听书者的心弦,正是他让人们先去猜测想象的缘故。那么我们历史教师不妨也来做一回说书先生,在课堂结束语中,不但可以不作定论,而且也可以来一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例如:上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最后这样结束:在争吵声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体系呢?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其结局又是如何呢?欲知答案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这样结尾,收中寓展,隐线纤纤,造成悬念,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使此课的尾为彼课的头,为讲解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充分地挖掘、发挥和扩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突破难点
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使间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似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对突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大帮助。
历史是回顾过去的科学,回顾过去的目的是要解决当前以及未来的问题,正所谓“借古鉴今”、“明因知变”。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懂史。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学生都能懂(即理解),那些难以让学生理解又不易讲清的知识点,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教学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对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大帮助。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使问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打开层层思维的锁链,获取理想的结果,似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
例如,在讲授世界近代史《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这节内容的难点“如何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两重性的特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四种人,第一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第二种是法国的大资产阶级;第三种是法国普通人民;第四种是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进行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他们不同的态度正说明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这样就把一个模糊的问题明朗化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这个教学难点也被突破了。创设问题情境帮助突破难点,须依情况而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
四 设计课堂作业,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初中阶段历史老师一般都应该具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据我所知,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学校,也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做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经过不断的尝试,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人持久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优质高效课堂 关系处理
优质高效课堂是中学教师的追求、学生的渴望,也是家长的希望和学校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打造激情、快乐、幸福、成功的中学历史课堂,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呢?我认为,中学历史优质高效课堂建设应处理好厚积与薄发、激情教学与因材施教、预设与生成、主导与主体等方面的关系。
一、优质高效课堂应处理好厚积与薄发的关系
1.厚积,不断提升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一方面对历史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增强,要求教师成为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综合性的要求增强,要求历史教师是“杂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并通过阅读《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杂志,关注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发展动态,掌握系统、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多读一些更新自己教育观念的教育书刊、夯实教育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书刊,多读一些提升人文素养与幸福指数的综合类书刊。只有这样,历史教师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成功教学。
2.薄发,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实施后,学生学习的课程增多,学生每科学习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历史教师不可能把自己掌握的本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更不能满堂灌、一讲到底。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高度浓缩教学内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条理化;教师的讲解要精,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想方设法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优质高效课堂应处理好激情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1.激情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要打造历史优质高效课堂,首先教师要充满激情,包括教师的语言、手势、眼神等都要充满激情;教师不管在什么心境下,只要一走进课堂,就要抛却所有烦恼、调整好情绪,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中,该笑的时候就笑,该唱的时候就唱,该幽默的时候就幽默,甚至该哭的时候就哭。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包括对学生提问的煽动性,所使用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学生评价的激励性、鼓舞性等,以最大限度地激励、鼓舞每一个学生。山东昌乐二中的课堂之所以充满激情,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激情澎湃。
2.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是不是有了激情,课堂就会成功呢?不一定。要想将成功的愿望和潜能转化为成功的结果,教师必须在激情教学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否则激情也不会长久。在组织小组探究交流时,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以便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话语权。如在教授高中选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时,可设置如下四个探究交流题:(1)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2)改革有什么突出特点?(3)有人说孝文帝迁都洛阳是要摆脱母权阴影,你说呢?(4)试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之不同?其中,第(1)题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第(2)、(3)题适合中等基础的学生,而第(4)题则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进行学习展示时,教师也要提供不同层次的展示内容,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如上述四题,第(1)题最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第(2)、(3)题最好让中等基础的学生展示,第(4)题最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展示。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既要有针对所有学生的必做题,又要有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选做题;对于作业的批语,要有针对性、激励性、鼓舞性。在进行课后辅导时,教师既要用心辅导基础好的学生,更要耐心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对他们所问的基础性问题,不能不耐烦或不想回答甚至找借口拒绝回答。在段、期考中,教师命题应有70%左右的基础题,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尽管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等各不相同,但由于进行了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可以抬起头来走路,都可以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和幸福,发挥自己的“罗森塔尔效应”。
三、优质高效课堂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精心预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了“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生来备课的”案例,非常精彩,也很有深意。我认为,这一案例至少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平时的长期积累,二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这都是优质高效课堂必备的。平时的长期积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而课前的精心准备,需要我们精心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目标、备教学内容、备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等。尤其在备学生这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要周密地考虑,他所讲授的知识将在学生的头脑里得到怎样的理解,并根据这一点来挑选教学方法。”因为师生之间在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等方面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等存在一定悬殊,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换位思考,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或把学生放在自己的位置考虑教学。每上一课,教师都要设身处地地这样思考:如果我就是学生,我会希望老师如何待我,我将如何分析教材、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会希望老师怎样帮我……例如,在教授高中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香港》一课时,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学生特别希望了解香港澳门当时回归的场景及现在的发展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课前登录香港、澳门有关网站,查找相关资料,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经常把学生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设想:假如学生就是我,我会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例如,同样是学习《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假如学生是我,可能先从播放有关香港的歌曲或影像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这时,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七子之歌》等歌曲及《回归交接仪式》等现场录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及爱国情感就会很快被激发。
2.动态生成。“计划赶不上变化”。再精心的课堂预设也有遇到意外情况或不能按计划实施的时候,如小组探究交流出现冷场、预定时间学生还没有讨论好、教学内容不能上不完、有些环节无法实施、学生嫌教师布置的作业太多,等等。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不能按原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应该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实际需要灵活处理。针对小组探究交流出现冷场的现象,如果是问题本身的原因(过难无法深入,过易没有探究价值),教师就要及时调整问题;如果是小组的原因,教师就要加强督促和指导,引导各小组以组长为核心,积极开展探究交流。探究交流时间不能太短,更不能走过场,如果在预定时间学生没有讨论好,教师就不能粗暴打断,而应让其围绕主题继续讨论。如果教学内容上不完、某些环节无法实施,教师就应该果断地把上不完的内容停下来、把完不成的环节中止,而不能一味地只顾赶进度、满堂灌,或把各环节当成僵化的模式、为完成各环节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目标实现度,结果只会导致“欲速则不达”。当大部分学生反映作业太多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适当减少作业量,否则就会出现抄袭作业甚至挤占其他学科时间的现象。
四、优质高效课堂应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1.优质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这里所说的“导”包括教师的教导、指导、辅导、引导。教师的教导侧重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即教师教学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灵活驾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没有知识性错误与疏漏;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能根据学情适当补充相关背景材料、支持学生的学习并能依据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使学生学得活、学得快乐、学得成功。教师的指导侧重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即教师要优化问题设计,使之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和争议性,激起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空;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课堂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促使学生会学、乐学;学生掌握了怎样学习的本领,就会学得幸福、受益终身。教师的辅导侧重在个别学生、个别问题,教师要对课堂探究交流中个别学生和个别小组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要对学生作业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个别问题,及时进行个别辅导。现在的文综历史高考题,尤其是选择题较难,一些学生对历史学习自信心明显不足,偏科现象严重,甚至害怕学历史、考历史;因此,历史教师有必要加强个别辅导,特别是要对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和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加强辅导。教师的引导侧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历史教师只有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用心教导、科学指导、耐心辅导、正确引导,历史课堂才会走向成功。
2.优质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是学习内容的参与者、活动者、实施者、探究者、享受者,是学生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课堂的成功与否,教师说了不算,学校领导说了不算,只有学生说了、认可了才算。要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学习的广度上,课堂要面向全体、全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而不能让少数优秀学生主宰课堂。在学习的长度上,要让更多的学生在更长的时间内参与学习,包括探究交流、学习展示等环节。在学习的角度上,要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方法,包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体验等,参与学习。在学习的深度上,不能停留于简单的“是”与“不是”、“会”与“不会”,而是要让学生实现无论从知识层次还是思维程度,都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参与。在学习的效度上,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交流情感和体验成功。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好,当堂课的三维目标实现度就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26-02
当今世界国与国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其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推行了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重建学校课程。历史学科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学生感觉与现实相差太远、乏味单调,教师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如何提升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之见。
一、利用多媒体实现历史课的再现教学,让教学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全部的过去,记载人类过去的斗争、挫折、胜利的历程。历史学科特点的突出性在于它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历史学科与中学其它学科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人们无法再次去经历、去体验。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初中学生一般年龄结构大致在13-15周岁,处于生长发展时期。而初中学生知识结构还不丰富,接受能力还处于感性认识的时期,认识方法上还需要更多形象直观。对任何现象追求新奇,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不足,虽然空间知觉方面抽象性有所增强,但仍离不开直观表象的支持,特别是对于较为复杂的抽象关系的理解,更需形象具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就会将过去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展示得清晰、直观。例如将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或拍成照片,录像片以视频采集的形式转化为数字电影模式的文件,照片也可以扫描成各种图片文件,再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加之教师的艺术性加工,形成具有系统性的课件。在讲《》时,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搜集了很多有关的历史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还配了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我剪辑了电影《》中的片断,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无比悲愤,很多学生甚至义愤填膺,握紧了他们的小拳头。此时,不用我过多讲述,学生自然明白了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利用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通过开展历史活动课来促使学生抓好“基础课”这个源头之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基础的知识作为指导。换句话说,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条件。历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非课程教学形式,其与历史课程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历史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历史活动课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和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历史活动课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钻研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且,一切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保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观点”,离开了这“四基”,历史活动课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的知识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这也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历史的特殊性在于其过去性和不可重演性,不可能去亲自体验一番。作为基础的历史知识的掌握,依然是要通过课程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完成。那么,我们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贯彻“四基”教学?面对着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先抓住五个”w”, what, when, where, who, why”,也就是“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谁、为什么”,把握这“五个”历史要素,而这正好可以通过活动课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和钻研问题。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历史活动课也就能生动活泼而又丰富多彩地顺利开展起来。把历史课程教学和历史活动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必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从而完成和实现我们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通过历史活动课明确学生“主角”地位,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教育和学习的中心,强调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和创造精神,注意学生的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如果我们把历史活动课比喻成一幕话剧的话,里面的全部“演员”都是学生,他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角色的发挥是整个话剧成功的关键。因此,他们是整个话剧的主角。虽然说教师的导演地位不容忽视,但教师所起的作用也只是诱导、引导和宏观上的指导而已。通过历史活动课才能更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历史活动课当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首先要大力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内容、形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满足和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实行激励机制,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独立思考和自我创造,使他们在历史活动课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充分施展个人才能,自由飞翔。再有,活动课中要实行“无统一的标准答案”评价方法,倡导创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的“主角”地位的实现,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的主线,激发学生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课堂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历史课堂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试验场”和“检验地”。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提高本民族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足以使每位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教育和感知形成的;要我们的学生去领略万里长城的雄伟,秦始皇兵马俑的威严,故宫的悠远、深邃,都江堰的千秋泽被,三峡工程之壮观恢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其可行性很小,但如果能从我们身边的、具体的资源中找到爱国主义材料,其可行性就大了许多,并且有血有肉。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这就为我们的历史课堂提供了一个方向和线索。历史课堂通过对乡土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历史跳动的脉搏,使学生认识到故乡的祖祖辈辈,父老乡亲和各族各地的人民一样,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使学生从热爱自己的故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和古往今来的父老乡亲入手,升华至热爱伟大祖国和各族人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爱国主义主线呢?可参考以下措施。
其一,要求学生对故乡的某个历史遗迹,或文化留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关键词:自制教具;经线圈;山体模型;初中地理
地理教学中,自制实体教具可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有效信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结合初中七年级“经纬网定位”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课堂教学,概述自制实体教具在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自制经线圈辅助东西半球判断
“利用经纬网定位”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内容,课标要求“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和所在半球位置。”对于刚进入初中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思维的初一学生,判断东西半球位置是教学难点。尤其是位于西经区但又属于东半球部分(0°~20°W), 以及位于东经区但属于西半球部分(160°E~180°E),学生往往容易出错。该节内容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如果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地理的信心,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针对判断东西半球位置这一教学难点,特为学生量身定做“经线圈”教具,辅助其对东西半球进行判断,也让学生在课堂学会制作教具。该教具制作简单易行:①在纸条上画竖线表示经线,纸条中间画出0°经线,并分别向东西跨越180°(以20°为间隔,画19条竖线,学生可用自带线条的纸张以节省划线时间);②用颜色笔将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20°W 和160°E标粗;③东经区和西经区用不同颜色的彩色条区分;④用双面胶将东西经180°线叠合,即可成环带状经线圈,如图1所示。教具呈环带状,如同包围地球一圈,直观呈现出东西半球的划分,同时用彩色线条区分东西经,突出西经区在东半球的部分和东经区在西半球的部分,有助于W生辨别。自制教具本身可带动初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教具的直观辅助判读,攻克学习难点,使学生印象深刻,学习热情高涨。通过对比发现,使用自制教具的班级正确率比未使用的高出一半以上,基础较差学生表现更为突出。
二、自制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特征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课标要求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5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让初一学生理解各种立体地形变为平面等高线图的过程很难,特别是在平面图上通过等高线的曲线变化,让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并进行空间定位更难。该节教学中,对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对比,一个班采取flas展示,另一个班自制教具演示。课前让学生准备硬度适中的绿色广告纸,根据要求折叠成三种不同形态的山体(A有明显的陡坡、缓坡 ;B有山脊和山谷; C有断崖面),用双面胶粘合固定,如图2所示。
讲解完等高线知识后,让学生在自制的山体模型中标出若干条等高线,然后将标出的等高线投影到平面图中,画出三个模型的等高线示意图。对照实物和等高线示意图,观察山体不同形态等高线特征。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陡坡等高线较缓坡密集?为什么断崖等高线重叠?为什么山脊等高线凸向值低处,山谷等高线凸向值高处?通过使用该教具,可以在25分钟左右时间内让学生完全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教学内容。采用flash演示的班级,当然也可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从总体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程度不如前者。
初中生思维局限性大,需要具体和形象的实物作为载体,才能有效开展地理学习活动。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量身定做教具,就可以极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平面地图中识记中国地形非常枯燥,学生也很难记忆,若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用橡皮泥立体塑造中国的山川河流分布,再用小刀切出地形剖面图,呈现地势特点,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再如,讲中国行政区划时,可以让学生将各行政区的信息制作成一套卡片,在动手收集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小组之间还可进行卡片交换和对照,在互动中愉快地接受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识。当然,让学生参与自制教具一定要把握细节,维持课堂秩序,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制作过程多在课外,课堂不能沦为手工课,否则本末倒置。相信自制教具一定会在地理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育教学 课堂 和谐 提问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35-01
新时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高效课堂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前进的步伐。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创建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
1 创建有效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新时期,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教育教学应该注重有效教学情境的构建。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把和谐教学环境的构建放在教学的首位,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逆反心理很重,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老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学生就自然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师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在师生关系上,决定了学生对你的态度。再调皮的学生对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教师总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所以,要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自身素质必须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有素质高,涵养好的教师才能散发出更高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美;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也是一种美,并且是最永恒的美。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露出你真诚的笑脸,便可以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常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次真诚的交流,一则带有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就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达到至高的教学境界。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们学习的斗志,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深刻认识这一点,合理的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2 注重课堂提问,带动学生思维
其实,不容否认,课堂教学过程中,唯一联系学生和教师的途径就是课堂提问。如何利用短暂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灵活地进行课堂提问,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当然,提问也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知道哪些是禁忌。比如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或者提问漫无边际,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只提优生,不提后进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课堂提问的方法也很多,老师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问的优势显而易见,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合理的提问,激发学生向上的情感,进而构建高效的课堂。
3 合理运用多媒体
关键词:情境化 有效教学 体验
所谓“有效”地理教学,就是说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一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自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渠道。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思维;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疑、解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能力;能够以情生情,调动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备情境创设基本功,就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近期高三一轮复习的必修三部分我初次尝试了情境化教学,在知识回顾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以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为案例分享一下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
在备这节课时,我发现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也很分散。于是我联系教材中珠江三角洲的情景,设置了课堂四大板块:知识回顾,知识迁移,课堂巩固,课后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点回顾,由于知识点中涉及了区域的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一系列的课题,我采用了情境化处理――编故事。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等,都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进入教学情境,还会使他们从这些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教育。于是我就编了如下故事:
20世纪60年代王成出生在珠江三角洲的深圳。1977年,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王成家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的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5年春节后,他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服装厂工作,与他一同进入该厂的还有几百个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20世纪90年代,香港商人到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王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每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1500元。王成的儿子大学毕业进入外企产品研究所,月薪3500。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王成家的在自家宅基上的房子被政府征收,现在,王成一家住在政府新建的高层公寓房中。短短20年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材料阅读完毕后,投影涉及高考知识点的问题串(逐个):什么是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的主导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基塘农业属于什么农业地域类型?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农业的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大量人口迁入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1980年左右外资要选择到中国投资?为什么到中国投资的外商首选珠江三角洲呢?材料最后出现的企业属于什么导向型?主导产业是什么?对王成的家乡的社会经济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过这么处理教材,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我所设置的情境中,问题的回答也非常顺利而有章法。之后配以随堂练习,并借题发挥给学生总结了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理想。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随后提问:“王成家乡经济发展上去了,也会对哪些方面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怎么解决呢?”并给学生时间讨论。结果学生回答得很不错,基本上能说出:“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产业转移、城市规划”等问题并配以解决方法,甚至涉及怎么解决PM2.5,大大超乎了我备课的要求。可以说,这节课无论是教或学都是有效的,成功的。
在之后的知识迁移环节,我精心准备了材料案例:“江苏苏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配以随堂问题:“江苏苏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发展什么农业地域类型?为什么该地域类型这几年面积越来越小?推动苏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苏南发展‘园区经济’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对苏南、苏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因为有之前的基础知识情景化处理,学生对知识回顾内容掌握得非常好,所以这道迁移巩固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是我的“知识点情境化”在有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初体验,可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符合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要求。“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情境化用之于教学,成功的课堂开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师生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也是营造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关键词]全程优质护理;初产妇;泌乳功能;剖宫产率
[中图分类号] R24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1(a)-0188-03
Effect ofentire process model of quality nursing care intervention for primipara
HONG Chu-Ju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Big Peak Hospital of Chaoyang District in Shantou City,Guangdong Province,Shantou 51515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ntire process model of quality nursing care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care on primipara.Methods 62 cases of delivery primipara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1 cases in each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the resear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ntire processmodel of quality nursing care intervention.Cesarean section rate,the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lactation and comfort rate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of research group was 9.7%(n=3),which was lower than 35.5%(n=11)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lactation initiating time of research group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Entire process of quality nursing care;Primipara;Lactation;Cesarean section rate
分娩是女性的特殊的生理A段,全程分为3个产程。初产妇缺乏分娩经验,易对分娩过程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影响产程进展,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产科护理具有特殊性,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初产妇为中心,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对于更好地满足孕产妇需求,改善产后泌乳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2]。为探讨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62例初产妇,排除阴道分娩禁忌证、妊娠期高血压等,孕妇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平均年龄(25.31±6.65)岁;平均孕龄(38.11±0.84)周。对照组平均年龄(25.16±6.42)岁;平均孕龄(38.35±0.92)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3个产程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给予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教育与培训: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生、护士长及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参与产科护理教育与培训,掌握初产妇的心理特点及针对性护理措施,培训完考核合格者进入全程优质护理小组;②初产妇分娩前护理:分娩前对初产妇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耐心安抚产妇,询问是否有不适反应,并根据产妇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鼓励产妇经常变换,以防止压疮。护理人员需教育初产妇掌握Lamaze呼吸法技巧,以便减轻分娩疼痛强度。助产士需正确认识新的服务模式,及时转变为“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建立助产士及孕妇面对面沟通模式,确保每名初产妇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均有一名自己熟悉的助产士提供帮助。初产妇分娩前常不能耐受不规律的宫缩痛,助产士需耐心鼓励孕妇,详细介绍麻醉方式及注意事项,帮助轻柔按摩以减轻疼痛,并播放优美的胎教音乐,分散其注意力;③初产妇分娩中护理:待初产妇进入第一产程后,由助产士全程陪伴,详细介绍产程进展情况,调整好节奏,帮助初产妇保持情绪稳定,多进食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第二产程宫缩强,需指导初产妇正确地屏气用力,于宫缩间歇期多注意放松、休息。第三产程出现胎盘剥离征象后,指导初产妇正确用力,帮助胎盘胎膜完整娩出。待胎儿娩出断脐后,鼓励产妇与新生儿早吸吮、早接触,以增进母子感情,促进子宫收缩;④初产妇分娩后护理:加强母乳喂养的宣传教育,协助新生儿吸吮,帮助初产妇按摩,以促进乳汁分泌。严密观察围生期初产妇的心理及生理变化情况;⑤出院指导:出院前对初产妇及家属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告知产褥期的卫生保健、饮食情况及新生儿护理等,提供热线服务电话,以便及时随访。
1.3评价标准
①泌乳量评分标准:0分为无乳汁分泌;1分为挤压有乳汁流出,需添代乳品满足新生儿需求;2分为手法挤奶有乳汁溢出,哺乳>8次/d;3分为手法挤奶乳汁呈喷射状,乳量满足新生儿需求[3];②分娩舒适度:1~4分为轻微不适;5~7分为中度不适;8~10分为重度不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初产妇分娩方式及产后大出血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初产妇自然分娩28例,占90.3%,剖宫产3例,占9.7%,对照组自然分娩20例,占64.5%,剖宫产11例,占35.5%,研究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初产妇泌乳功能的比较
研究组初产妇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为(22.57±1.64)h,短于对照组的(25.70±1.3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初产妇分娩舒适度的比较
研究组初产妇妊娠舒适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妊娠分娩是妇女生命中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初产妇由于缺乏分娩经验,易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不利于产程进展及母婴结局[4]。优质护理服务强调“以产妇为中心”,在强化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护理专业内涵,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5-6]。全程优质护理模式主要是重视护理在时间方面的持续性,在住院时间内,针对产妇的个体化需求,给予优质、高效的护理[7]。对于初产妇采用常规产房护理措施,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较低,缺乏正确的健康认识,不利于产后的恢复[8]。优质护理服务强调在满足孕产妇各项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保持产妇的身心舒适。同时,注重专科护理,以提高产妇的满意度,促进产妇康复的有机整合。由科室医师、护士长及经验丰富的助产士组成全程优质护理小组,转变护理理念,强调“以产妇为中心”[9-10]。张红梅等[11]研究指出,在分娩前对初产妇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保持产妇身心舒适;告知初产妇宫缩痛的规律及用力技巧[12]。产程过程中由助产士全程陪伴,协助初产妇调整好节奏,正确地屏气用力,于宫缩间歇期多注意放松、休息[13-14]。产后鼓励产妇与新生儿早吸吮、早接|,帮助按摩,以促进乳汁分泌[15]。出院前对初产妇及家属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取得产妇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董玫[16]研究表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初产妇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分娩质量,改善产后泌乳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做好优生优育,因此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旨在探讨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组初产妇自然分娩占90.3%,剖宫产占9.7%,对照组自然分娩占64.5%,剖宫产占35.5%,研究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的低。两组初产妇均无产后大出血事件发生;研究组初产妇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较对照组早,产后24 h、48 h的泌乳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研究组初产妇妊娠舒适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叶名芳等[17]研究结果一致,证明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初产妇有显著效果,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综上所述,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初产妇效果确切,有助于产妇顺利生产,产妇舒适度高,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分娩质量,优于常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金凤.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改善初产妇产后性问题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0):38-39.
[2]潘小萍,方美珍.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质量,泌乳功能,满意度及舒适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10):87-90.
[3]蔡丽.优质护理服务对初产妇分娩应对分娩自我效能及剖宫产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502-1504.
[4]李红葵.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降低剖宫产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142-143.
[5]龚琼.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妊娠结局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2015,24(6):591.
[6]郑淑萍,高海红.全程无缝隙优质服务在产科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2872-2874.
[7]李水英.床旁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的护理效果及对产妇护理技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6):165-167.
[8]王玲,李月玲,林云琼,等.全程心理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焦虑及疼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15):2335-2336.
[9]黄萍.优质护理服务对孕产妇幸福指数的影[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7):785-787.
[10]崔志清,付琳,岳也,等.以人为本管理方案在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3):2977-2979.
[11]张红梅,张玉云,钱美云.综合护理干预对高龄初产妇心理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2):28-29.
[12]龚义侠,贾峥嵘,张媚.基层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1682-1684.
[13]王小景.优质护理对自然分娩产妇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110-112.
[14]董小琼,周雪微,陈瑶.全程陪伴联合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妇负性情绪,镇痛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5,14(10):935-938.
[15]顾宏梅,徐旭娟,鞠春梅,等.责任亲情交互式护理模式对产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8):3396-3398.
[16]董玫.产科新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不良情绪,分娩方式和护理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9):1002-1003.
科学研究的成果和自身学习的实践结果都告诉我们,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最好。多媒体教学形象直接、声画皆备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使学生多感官参与、交叉吸收,较容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情操是历史课堂的重要任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奉献、团结、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等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不能有效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逼真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画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感同身受,引起情感的回荡,使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例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依次给学生播放了视频资料《马恩河战役》———胶着、《凡尔登战役》———惨状、《索姆河战役》———激烈,以及大战给世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此时,我顺势指出: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战争是人类的浩劫、战争是人类的噩梦,今天学完这一课,希望学生从小就能在自己心灵的深处栽下一棵“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幼苗,并使之不断成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就非常有效地树立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从小就树立“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观念,从而在长大后,能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还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效果明显,优势不可代替,但不形成“唯多媒体教学课才是优质课,才是好课”的认识误区。我们都知道,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教学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况且传统教学方法也有很多优点,我们绝不能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的错误,而应该在批判中吸收、改革中前进。教育教学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应该让二者取长补短,巧妙结合,才真正是一节好课。
2.有效地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的问题
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教学的关键,课件制作和使用的好与坏,要看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但在现实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有些课件制作水平高的历史老师,在一节课中尽是呈现动听的歌曲、引人的影像、好看的图片、详细的资料,结果把历史课变成了欣赏课,学生鲜有思考和探索,不由地偏离了学习的轨道;而另一些课件制作水平低的历史老师,直接用光盘,有时直接下载网页、有时乱拼瞎凑,结果造成课件模糊不清,上课无结构,无条理,学生易疲倦,易埋怨,这两种情况都存在的,都使多媒体课上得无效率、无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