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日常化学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8 15:33: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日常化学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日常化学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能力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受制于中考指挥棒的束缚,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相脱钩,导致本来神秘有趣的化学教学充斥着枯燥乏味的定义、方程式、原理、现象的死记硬背,导致化学题海成为初中生不得不面对的暗无天日的苦海,造成初中生失去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困难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将密切联系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以及笔者自身多年来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使初中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来。

一、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

为了科学有效地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引进来,同时,将其和化学课本中的诸多概念原理进行一一对应,因此,有必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保证初中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初中生进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增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具体来说,在进行分子概念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初中生认真思考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奥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奥秘是什么?臭豆腐的味道很远就能闻得到的奥秘是什么?刚刚洗过的衣物在太阳底下很快就能晒干的奥秘是什么?衣服干了以后会出现白色的痕迹的奥秘是什么?一汤匙食盐放在水里消失了而水却变咸了的奥秘是什么?一升的水和一升的煤油混合之后的体积之和不是两升的奥秘是什么?等等。通过你这种方式,来引导初中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性质。

二、充分利用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

初中化学课程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通过充分利用化学课本中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能够保证初中生深入地领悟到学习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有利于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效果的提高。

具体来说,在进行关于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的作用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初中生非常爱吃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中的气体成分来引导初中生深入地探索:第一,在包装食品的过程中充入气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这些气体的主要成分包括哪些?第三,怎样进行实验来证明这些气体的主要成分?在初中生进行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初中生就能够证明大型的正规厂家所生产的“可比克薯片”等一系列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中所充的是氮气,而不正规的厂家所充的是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的含水量要高于一般的空气,这就导致包装袋里面的膨化食品吃起来不会那么脆。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通过利用深红色的花瓣、萝卜皮等作为原料来做成酸碱指示剂,能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味极鲜、果汁、豆浆、食醋、水果罐头、啤酒等各种各样的食品的酸碱性;利用鸡蛋壳来取代典型的化学药品可以验证碳酸盐的存在;利用碘水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分等。

三、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合作学习能够转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锻炼初中生与人协作的技能,有利于培养初中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在具体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讨论问题的设计,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教师在进行讨论问题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化学课本,明确所要体现的理念。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了解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精心设计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化学问题,保证初中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保证初中生能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回归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强化理论 大学生 奖励机制 存在问题

一、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理论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强化理论在我国高校日常管理中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教职工为对象而言,在日常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对教职工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或惩罚,正强化的方式包括发放奖金、表扬、提升、改善工作条件、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以学生为对象而言,正强化包括校级或院级的奖学金评比、评优(秀)评先(进)等,而负强化则包括对违规学生书面或口头的警告和批评,对在平时学生工作出现错误的学生干部给予或重或轻的批评和训斥,甚至通过学生家长的“威严”以达到教育违规学生的目的等都能被看作是一种负强化行为。不过,在具体的高校日常管理的运用操作中,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强与弱依行为主体判断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更多的情况是正强化的手段多于负强化,只把负强化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补充手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作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强化方式,高校日常管理中的正强化与负强化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并未真正有效的应用于高校日常管理之中。

二、大学生奖励机制中的存在问题及其正强化分析

1.校学工部(处):评定标准不明确、不细化,未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参评。

我国绝大多数重点院校都已经组建或成立了自己的学生工作部(处),专门负责高校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学生部(处)是奖学金评比条例的制定者,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奖学金评比这一正强化行为的“施行者”。但在学工部(处)所制定的评比条例中,评比标准并未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奖学金的申请和评比,其原因就在于评比标准不明确,笼统模糊,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奖学金评比在最初实施时的“失灵”,正强化作用就会失效。

现在,我国高校都已经或正在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引入就直接造成究竟是以学分绩点为主评标准,还是以综合测评为主评标准的尴尬局面。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最为“公平”的标准是应以学分绩点为准,不应将综合测评成绩作为主评标准,因为综合测评成绩有很大的出入,那些身兼数职的学生干部就能以“非学习成绩”而多多加分,从而赢得奖学金评比竞赛的足够“筹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奖学金的来源不断增多,授奖面也不断扩大。获奖机会的增多,奖学金来之交易,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降低了奖学金含金量,造成奖学金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的作用也相对减弱。事实上,学生们的这种区分比较适合于正强化的周期划分。以奖金额度较小的单项类奖学金为例,在心理上,学生们每取得一项成就或一次进步都希望立即能得到强化主体――学校或学院的认可与奖励,如果被认可或奖励的周期过长,学生们的心理预期就会受挫,正强化的作用就有可能未尽其最优效力,同样,在奖金额度较大的综合类奖学金评比中,一年一评既能给予学生们足够长的学习周期努力学习以期获得最后的成功,又能消除每学期评比一次而不得不承受的心理压力。

奖学金评定条例制定不清晰、不明确,评定标准不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归结起来,这与作为正强化主体的校学工部(处)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学生工作经验的多少不无关系。就自身素质而言,不仅仅是学工部(处),甚至是整个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自身“素质都参差不齐,既有知识经验都非常丰富的教师,也存在不少知识缺乏、经验不足的‘滥竽充数’式的老师”。在评比标准都不清晰明了的情况下,管理者自身素质的高低更会直接影响到奖学金评比施行效率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的基层学生工作经验极度匮乏,制定的条例不能适合实际操作层面的需要,从而导致院级学工部门在评比中的“默然”和“茫然”,继而转化为一种“无奈”。有时奖学金评比条例一年一变,甚至会出现同一奖学金在四届学生中都不一样。校级学工部门管理者想当然的求改革、求创新,造成的不仅仅是学生们对学校奖学金评比的不信任,更会导致院级学工部门对上级部门工作的不配合,正强化失效,负强化增强。

2.院学工组:评定流程公开不及时,存在“个人情感”和“暗箱操作”的可能。

从奖学金评比的程序来看,院级学工部门处于校学工部(处)与学生之间,发挥着政策执行与政策反馈的“中间人”作用。奖学金评比政策执行的好,对学生正强化作用就有效,反之则正强化就失效。

在院级学工部门接受学生申请材料、进行评比,到学院公示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甚至学生们都不知道公示结果如何评选出来的。院级学工部门的评选过程除了可能会受到校级部门评比条例不明确的影响外,其本身在实施政策时的自身行为也事关奖学金评比的公正与效率、正强化作用的强与弱。具体说来,院级学工部门的管理者早已把奖学金评比视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普通的日常工作,思想上不再重视,将所有申报材料汇总后,按照评定标准“简简单单”的把评选结果公示出来,同时,他们还可能依个人偏好,在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同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干部予以“照顾”,提高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当奖学金评比结果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预期时,其评比的公平性就会遭到学生的质疑,进而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被剥夺感”,“放弃努力”或“拒绝努力”的负强化心态加强,“继续努力”的正强化作用减弱。这样,奖学金评比的正强化作用在中间环节就已发生“质变”。

3.学生:自我积极性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强化客体的监督作用。

学生是正强化行为的客体与对象,但正强化行为的有效与否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但作为客体的学生并不是绝对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提高自我参与的积极性,对奖学金评比条例的诸多问题和评比程序的公正性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而反作用于作为行为主体的校方和院方管理者,达到正强化作用的良性互动。

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把自己定位于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不会主动参与奖学金评比过程。一方面,现今奖学金的额度和覆盖率都有大幅提升,但在绝大多数不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们看来,既然自己没有任何希望,何必劳神劳力的关注呢?关注的学生都是那些肯定能获得的,以及那些与此“”的学生。这些“不关注”的学生往往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付出的与收获的不成正比,刻苦努力获得奖学金远远少于做兼职所收获的酬金,虽然有可能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这样的话,对那些能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来说,正强化的作用在此刻起到了作用,但对于那些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来说,得奖学金的可能总是那几个学生,更多的人对此已经漠然,奖学金对他们也不具有激励作用。正强化作用显然失灵。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评比程序公开不及时,评比结果不透明,加之不能有效的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那么,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就不可能有任何提高,被动接受的位置也不会有任何改观。因此,如何调动绝大多数不能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积极性,才是高校管理者们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三、关于高校奖励机制改进与完善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奖励机制的正强化作用的失效,取决于校方、院方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多重互动、多重强化。据此,高校奖励机制的改进与完善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增强评比条例的科学性,既要细化,也要量化

评比条例是科学性,即是评比目标的明晰和适度。一方面,就制定者而言,必须深入学生基层,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此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评比条例。获得奖学金的条件因该是明确、可测和适中的。既不能含混模糊,让学生不知道在哪些方面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获得奖学金;也不能把条件设得太低,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奖学金,从而失去激励作用,也不能把条件设置得太高,让学生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奖学金,对奖学金望而生畏,从而放弃争取奖学金的努力。奖学金的额度要因学生心理预期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另一方面,必须要细化、量化。奖学金评比条例的不明晰,必然导致学生行为的“自我中心”,把诸多模棱两可的情况归入评比标准的范畴之列,这样评比条例应有的标尺作用失去方向,学生们却生成了奖学金评判的自我标准。细化就使得学生们能“对号入座”,不会打“球”;量化则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防止评判过程中的“暗箱操作”。

2.注重评比程序的时效性,以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评比程序的透明、公开。

评比程序的时效性的增强,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自身道德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学生申请,到学院汇总,再到学校公示,每一步都需要充分调动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服务积极性,这是充分保证评比程序时效性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必须引入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于学生而言,实行“申请-评比-公示”的“一站式”服务,既方便快捷,又能相对公开公正,使得每位申报的同学和不申报的同学及时了解评比的过程,避免了因信息不公开、不对称造成的信息滞后作用。对于执行者而言,即可将院系学生管理工作中人工工作量(操作)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同时又可提出一个通用的学生奖学金评比模型,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奖学金评定。

3.提高评比对象的参与性,发挥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

学生参与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搞活长期置于奖学金评比的“中下层”学生积极性。以往我们在征求学生意见、召集学生代表时,更多的侧重于优良学生和学生干部,认为他们的意见就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忽略甚至忽视了“中下层”学生的想法与建议,确切的说我们视奖学金评比为“投机型政策”,而不是“投资型战略”。奖学金注重的是“奖”,而这个“奖”可以分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和对不优秀学生奖励。在不改变奖学金设置的最根本内涵的前提下,扩展奖学金评比对象的范畴,是奖学金评比得以发挥长久激励作用的根本。事实上,单纯依靠院级学工执行者和“极少数”学生代表的奖学金评比程序,早已遭受众多学生的质疑,也直接助长了一些主要学生干部的学习侥幸心理,这样何来奖励优秀和强化学习的目的?因此,参与学生的增多,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强化奖学金的奖励促进作用。

四、结语

高校奖励机制的改进与完善,是当前高校日常管理应对新形势与新变化的自我进步。尤其是在“90后”进入校园后,他们的思维更活跃,维权意识更强烈,对于在奖学金评比过程中的任何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公开行为,肯定会比“80后”大学生更趋自我意识的表达。现今,高校奖励机制不够完善、管理者自我素质欠佳,有可能会导致“90后”大学生的行为更加“激烈”,加之网络维权途径的盛行,如若管理者处理不当,就可能会造成重大影响,影响校园稳定与和谐。高校奖励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注重公平,效率其后”,这值得每位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深思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胡星平.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贾志兰,邵守先,张静莉.大学生奖学金、贷学金与助学金制度的调查分析.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1).

[4]刘胜乐,张继龙,薛义河.公正:当代大学生激励机制的道德思考.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5]刘燕.中国大学奖学金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孙友然.论正面强化与员工的有效激励.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7]王莉.高校的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及救济.西南政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张德.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5-156.

第3篇

一、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中包含着很多日常生活现象,所以,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从周围日常生活的化学现象出发,让自身的日常的生活现象帮助自己理解化学知识,加深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高中化学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自身生活实际中的困惑,更好的凸显知识来源于生活,归属于生活,从而进一步巩固化学知识点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化学学习效率,促进自身全面发展[2]。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庭里烧水壶中常会结有一层厚厚的水碱,从而影响烧水壶的使用,在生活中往往用醋才进行水碱的清洗,那么这样一个日常生活常识里面蕴含着咋样的化学知识呢?带着这个问题,进行高中化学中酸碱反应一课的学习,从课堂学习中学习有关酸碱反应的相关知识点,从而帮助自己对于水碱清洗常识的解释。从而将日常生活常识与化学知识点相结合,帮助自己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引导自己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化学成绩,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重视化学实验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化学是一个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学科,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并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对化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同时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并积极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化学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学习,通过不断的化学实验现象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对于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记忆,不断提高对高中化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总结,提高自身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学习成绩。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伴随着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努力抓住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平时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化学现象进行理解,并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与学生和老师对化学知识进行探讨,加强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当化学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趣味性十足的化学知识的形象比喻时,应该努力结合老师的形象比喻,加强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只有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化学学习成绩,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3]。

四、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学习资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学习资源。例如,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利用互联网学习资源搜集与学习,结合在学校课堂上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搜寻一定的学习素材,在老师以及家长的协助下,在网络中所及到的一些趣味性的化学小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对化学试验的验证,提高自身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自身对于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学习成果。拓宽自我的知识范围,提高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第4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而教师的精心加工,会使知识变得易于接受,甚至变成一种享受。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教育情境,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帮助学生透过所学知识的表面符号、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填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想、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鸿沟。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化学史进行情境创设

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化学工作者用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识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历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科学发展史中的典型史料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同学沿着化学家们研究的足迹,体验化学家们科学研究的喜悦和艰辛,学习化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

结合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以典型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初中化学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中波义耳的“失败”和拉瓦锡的“成功”的故事创设情境;学习酸碱的内容时,可以用化学科学中人们对酸碱认识的历史创设情境;学习石灰石的知识时,可以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创设情境……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情境创设

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化学创造美好的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化学方面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可以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化学科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被广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教学中联系并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能够提高学生未来生活的质量。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陌生感。

三、以新闻材料为背景进行情境创设

第5篇

关键词:化学 社会生活 联系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们正式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起点,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其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是以后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化学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知识传授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一方面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化学知识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时,要培养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例如,在厨房中,我们可以发现切过酸性物品的菜刀特别容易生锈,放在潮湿处的锄头比放在干燥处的锄头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刚烧出来的石灰放在水中为什么会冒泡?做豆腐时为什么要使用石膏,石膏是什么成分呢?如何证明?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呢?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等等。初中教师应该把课堂的范围扩大,摆脱教室空间的局限,将学生带出课堂,去自然中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初中生亲身接触自然,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些在日常生活经常出现的、比较直观而具体的化学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养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形形的化学现象的习惯,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中的抽象知识如元素、原子和化学反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教授学生在实验室中如何制作氢气之前,都会交给学生一个实验前准备作业,即让学生从家中搜集废旧电池,然后取出里面的锌片,在实验前给学生介绍废旧电池中有哪些污染成分,以此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在讲如何制作CO2这一课时,我会让学生从周围环境中找到石灰石,并给学生布置家庭小试验,即将鸡蛋壳与醋酸放在一起,使其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现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材料和做小实验,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到蛋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并进一步了解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二、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新课程改革提出,初中化学课教学必须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但是学生的生活更多的在学校内,这是很有限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之有中考的压力,初中生往往只关注初中化学课本知识的学习。诚然通过初中化学课本,学生能够学到前人对化学知识的总结,但是化学课本上的知识是理论性的,与实际生活及应用相距甚远,并且课本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只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信息搜集和知识获得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用化学知识来解读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笔者利用人们经常使用的“维多C”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维多C”与其所释放的气体能够增加人体抵抗力,帮助人们消化食品。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它会立即释放出很多气体,直到药片溶解完。“维多C”置于水中释放出的气体来自何处呢?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讨论完后教师告诉同学们答案:“维多C” 置于水中释放的气体为CO2,而这些CO2的产生是因为“维多C”的主要成分为柠檬酸和碳酸氢盐,二者在水中产生反应从而形成CO2。与其他酸相同,柠檬酸在固态的时是无法释放氢离子的,因此无法和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当我们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柠檬酸就溶解成液态,从而释放出氢离子与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CO2这一气体。透过这一案例,初中生不仅能学习到有价值的化学反应知识,同时同学们也对经常使用的“维多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如课堂讨论、分组设计及探究实验等。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向探究式、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而将课本中死的知识转变成生活中真实的活的知识。采用组织探究、讨论教学策略,能够为学生设置一种真实问题情境,例如,“如何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性,如果酸碱度不适宜,应该如何改良呢?”这能够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学会提问。

加强实验设计是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基本教学策略。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即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素材,设计出应用性的化学实验。例如,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中溶液的酸碱性”“XX 河水的污染状况测定”“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等实验。通过实验来促进学生解释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存在诸多的联系,教师一定要重视这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化学知识对初中生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真正发挥化学知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行了粗浅了探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进一步改进初中化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徐西湘.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7(11):26-27.

第6篇

【关键词】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能力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受制于中考指挥棒的束缚,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相脱钩,导致本来神秘有趣的化学教学充斥着枯燥乏味的定义、方程式、原理、现象的死记硬背,导致化学题海成为初中生不得不面对的暗无天日的苦海,造成初中生失去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困难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将密切联系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以及笔者自身多年来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使初中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来。

1.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

为了科学有效地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真实的事物引进来,同时,将其和化学课本中的诸多概念原理进行一一对应,因此,有必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保证初中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初中生进行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增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具体来说,在进行分子概念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初中生认真思考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奥秘”,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奥秘是什么?臭豆腐的味道很远就能闻得到的奥秘是什么?刚刚洗过的衣物在太阳底下很快就能晒干的奥秘是什么?衣服干了以后会出现白色的痕迹的奥秘是什么?一汤匙食盐放在水里消失了而水却变咸了的奥秘是什么?一升的水和一升的煤油混合之后的体积之和不是两升的奥秘是什么?等等。通过你这种方式,来引导初中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分子的性质。

2.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用化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化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合作学习能够转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锻炼初中生与人协作的技能,有利于培养初中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在具体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讨论问题的设计,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教师在进行讨论问题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化学课本,明确所要体现的理念。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了解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精心设计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化学问题,保证初中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4.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住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结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组织学生关注新闻并从网上查询分析原因;结合淀粉、油脂、蛋白质等的学习,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加工厂,了解食品中添加剂是什么;结合燃料与燃烧,参观附近火力发电厂所使用的燃料和燃料的利用率,并要求学生在参观后写出报告,提出问题、观点和建议。实践表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保证初中生能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回归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初中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思爱.生活中的常见物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08)

第7篇

一、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效率,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一)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化学学科

初中化学是一门新开的课程,对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学习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教师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化学科目。具体来说,对化学科目的认识和了解主要包括了解化学科目的主要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科目的学习切入点,化学学习方法等,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来完成。

(二)提高实操化学实验的能力

化学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要的是化学实验的教学。作为一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化学实验的教学必不可少。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开展化学实验的训练。

(三)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提升化学思维能力

作为一门学生刚接触的新学科,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提升化学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整理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建立化学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等。

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在明确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后,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初中化学科目的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一)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也要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化学是一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课程,因此,化学课程的开展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找到学习初中化学的切入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生石灰(CaO)遇到水(H2O)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热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化学反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与生活中盖房子时运用石灰的过程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理论讲解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动手能力

化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化学实验原理,了解化学实验过程等课本上、口头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动手能力。

(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其教学理应受到充分关注。初中化学是启蒙教学,化学概念具有逻辑性、概括性、抽象性特征。概念能深刻地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们思维的结晶。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接受或不感兴趣。如何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是本文要解决的难题。

一、有效对比,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

化学基本概念的系统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意图,主要由教材的理论体系决定,其中部分概念是一个分段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在概念教学时,物质的分类一直是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应抓住基本概念的编排顺序逐步深化,各个突破,在有效推进的同时,应对比各概念间的异同,将其进行适当分类,并将同一类概念按其相互关系归纳在一起,加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教材中零散的知识联成有序的网络,力求使概念系统化,便于学生牢固、准确、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第二单元“空气”中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学习水的组成时又学习了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这时很多学生分不清混合物、化合物和氧化物的区别和联系。这些概念既有自身的内涵,又存在着一定的从属关系。在教学中既不能把它们绝对化,又不能将它们孤立分割对待,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对比画出关系图(如下图),以达到突出概念的本质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教学实践证明,在进行联系对比,构建概念体系时,教师应多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不宜过早地列出全部结论,可在讲解分析的过程中随讲随列,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知识网络,不要一开始就向学生展出全图,以防止学生被动接受。

二、去伪存真,用好日常概念的“两极性”

化学基本概念又称前科学概念,是指未经专门学习,而在正常学习、实践积累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形成化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常常受日常生活的一些概念影响,把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先入为主,往往会对一些概念深信不疑,根深蒂固地扎在自己的知R结构中,不能正确反映概念的本质。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许多学生依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木柴燃烧事例,自认物质燃烧后质量都是变少了。此时,可通过实验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观察和分析,运用直观获得的新知识来排除日常思维的干扰,及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的化学概念。若日常概念的含义与化学概念的内涵一致时,会促进化学概念的构建与掌握,对学习将产生积极作用。如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的概念及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时,与常说的吃饱、没吃饱、吃少、吃多来举例说明,通过感性的认识思考,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概念的内涵。

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日常概念,及时纠正不科学的日常概念,有机地联系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作用的日常概念或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运用化学概念的两极性。将日常概念当成一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日常概念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依据认知,合理把握化学概念的深广度

概念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但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即使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为了加强概念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掌握好知识处置的分寸,准确把握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循序渐进。例如,初中讲的“燃烧”是指在通常状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随着学习的不断加深,学生知道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不一定要氧气参与。还有氧化反应等概念,均属“过渡性”或“阶段性”概念,教学中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过分追求科学性和完善性,将概念随意扩展或深化,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当然,注重概念的阶段性,并不能忽视其科学性。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师讲解应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概念科学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四、正反剖析,突出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第9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化学课程;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一、将高中化学课堂“代入”生活,结合实际应用

这种代入式教学模式其实就像是乐章的前奏音符一样。“生活化”资源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通常包含有: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社会事件、重要历史素材、各地风俗习惯等。举例说明:

案例:化学课程“物质的分散系

老师踏入教学课堂,学生很惊讶为什么老师就这样吞云吐雾地进入教室、踏上讲台。原本不应该抽烟的老师怎会如此明目张胆地在学生面前这样出现,所有学生都疑惑不解,心中都想着“为什么”。接着老师拿出一个红外线电筒,照射在烟圈内,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整个光射出去的路线 。这个时候学生们才知道老师原来是为了课程才“作秀”的,只是为了教学生活中的丁达尔常见现象而已,并不是真正故意的违纪违规。接着就把知识告诉学生,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化学原因就是课本中所涉及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接受知识点、理解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引起学生们对化学的好奇感,从而使得教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简单的几个行为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上课的情绪,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最快地进入学习化学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亦能高效地提升其对化学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在周围,触手可及。把那些合乎实际的一系列生活题材,处理加工,选入到教学课堂中去,加以利用,成为需深究的课题。从而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激情”。

二、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摸索”生活,吸纳新知识点

1.构建生活化学习情景,以供化学知识探究

新课程标准就明确要求:化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 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必须要以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值为教学出发点,构建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情景。换句话说,高中化学老师应该要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在生活实践经验中发现知识、摸索知识,使得化学课程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普及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学习思考,觉得化学知识在周围随处可见。生活实际应用中的化学知识就作为学生教育启蒙的一项重要教学资源,如果把将它们跟化学课本内容相融合分析,学生们就会大部分地吸收课本知识,简介其真正价值意义,就能负担起学习化学课的责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学习化学课知识的目的性、趣味性,加强的高中化学学习效率.

2.积极采取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深入思维模式

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就那些过于微 观、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譬如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关物质微观结构、运动等内容、碰撞原理、电子流动等,就积极采取信息多媒体教学模式,将其制成教学课件 ,用于课堂播放讲解。这样的话,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学知识,使其在教学时变得更加直观、具体。针对那些危险系数高的化学试验,通常情况下,在日常普通生活环境下都是不能完成的,且必须要反复试验,观察细节数据变化,还有的可能需要有失败的试验成果来进行对比。这一系列情况都应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来完成、实现。就比如说《化学实验室》里面的化学药品爆炸这一试验,就需要应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去感受功效。

3.设立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享受探究过程

教师所营造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平等、轻松的,不管是师生间还是学生间的关系都是极其和谐的。在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探究范围时,应该公开先表示他们的疑惑、好奇心态,有规律性的探索研究行为以及各种蛛丝马迹等细节。老师要在学生摸索的过程中调配节奏,当化学问题比较有趣时,老师要尽量使得氛围是轻松活泼的。老师不能全盘否定学生,打击其积极性、思维力,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疑惑、线索,让他们针对问题提意见,让他们培养自身的创造性。即使是那些不成熟的建议也应该积极鼓励、讲解,越新奇未知的建设性意见,越有发展空间。老师可以选择性地针对那些不够全面、完整、准确的化学知识问题,给予补充说明,让学生思维变得更流畅,拓宽学生看问题的视角空间,尽可能地激发他们创新的潜能。

三、将高中化学课堂无限“延伸”接触生活,培养创新思维

生活其实就是学习的一个课堂平台。每一位老师都需要创设情景,延伸学生联想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启迪他们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一旦学生利用上所学的知识,他们的求知欲就会被无限激发,有更强烈的跃跃欲试之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课堂的延伸、学生知识思维的激活、学习能力的提高等。尤其这个时候,老师千万不能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脑,挖掘他们不同的潜在能力。要积极鼓动他们亲自实验、揣摩、推理、创新等,放手地让学生研究。

由此可知,让学生主动能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并且是有创新性、建设性地运用,才是从事教育事业人员所追求的核心目标,而实践才是完成这一任务目标的唯一渠道。生活化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生活实践活动与材料,接近现实生活,模拟日常生活现象,让学生慢慢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各类简单问题,同时学生也能温故思考课堂所教 的化学实际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让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从而消除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仅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缺陷,最大程度地激活化学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把整个教学任务的要求标准转化成学生内在实际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们真正地在生活里学习化学、享受化学、享受生活,全方位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标准的课程改革进程下,将教育融合现实生活始终都是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我国同样对于这一热点课题极其关注,明确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让他们将成长生活环境与学习经验紧密联系。同样地,针对化学课程,其教学也联系着实际的生活,它千丝万缕地渗入到生活各个角落分支。并且由于高中新课改地不断发展、改革,老师在教学化学课程时,必须要积极结合生活实践,深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

[1] 赵玉权. 从社会生活实际走进化学[M]. 化学教学, 2006.4

[2] 徐贵权. 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策略[M]. 开明出版社, 2003.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