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52: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集体经济形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大经济财务;财务管控力;资源整合;企业价值
在现阶段新形势下,企业中的财务管理部门职能已经逐渐进行了转变,那么在此基础上,企业中的财务部门所要面对的工作就不只是对于企业资金的计算与管理,同时还要面临企业中相关政策的落实与资源的整合,在实践大经济财务的同时实现企业的价值。为此文章中笔者立足于新形势,对企业中“大经济财务”进行实践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大经济财务”概述
现阶段受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也在逐渐进行完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其发展的主要载体,已经逐步认识到在企业中实行“大经济财务”的必要性。在信息技术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在信息时代中,人才与企业中的组织架构是现在企业中资源的重点,企业中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方法也随之进行改变,在此基础上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中的传统财务部门职能也面临重大改革。在企业中实行“大经济财务”不是将传统形势下财务会计工作角度进行改变,而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角度进行斟酌。全面优化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现状,改善企业中的财务架构,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品质,不仅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进行企业管理的重点环节。
“大经济财务”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更加宽泛的管理领域、更深层次的管理角度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更加全面的考虑企业中的经营管理环节,以及企业进行长久发展的优势,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创造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有效实施“大经济财务”的策略
1.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重视实施“大经济财务”模式
受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影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与大经济财务的结合发展日益完善,其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得以凸显。在企业中传统模式下的财务管理逐渐在其发展过程中被扩展,为了适应现阶段市场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新要求,在企业中实施“大经济财务”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对“大经济财务”进行重视,立足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提高企业中财务管理的水平。
(1)提升企业中对于财务的掌控能力,优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中相关管理体系的制定决定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正常运作,然而在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确定企业各个阶层财务决策的范围、责任与权益,其主旨为其企业中财务管理权利的合理分配。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对体系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结合,对企业中的财务实施分层管理的制度,由此逐渐提高了企业中的财务管理水平。然而受形势发展的影响,企业生产规模在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扩充,因而导致企业中财务管理发展上面临更高难度的挑战,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要不断提高掌控能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从而在企业体系的指引下形成与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更为适合的体系。
在企业中开展各个经济项目的控制能力与企业中的组织有很大的联系。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中主要的管理手段,采取何种形式进行管理是现阶段相关人员进行研究的主要命题。针对目前企业发展阶段来说,分层管理的形式对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提高企业活动的灵敏性,然而针对已经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企业来说,却是不利于企业统筹调配的,由此会导致企业中的资源分散,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现阶段,企业中财务集中管理的形式逐渐受到众多企业的喜爱,尤其是在一些以电力发展为主的企业中。与此同时,财务管理本身作为企业中的管理组织,势必要参与到企业活动的全程之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掌控能力,在企业经济效益、统筹分配、薪资预算等项目中进行详细的体现,企业中所有与资金、财务等一些经济效益关联的项目都要归入财务管理工作范围之内,提高企业对于产品销售与金融投资方面的资金管理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资源合理分配的效能。
(2)加大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力度
在企业中实施“大经济财务”的模式,其作用可以凸显在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中。长期以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于现有资源的利用与分配,当企业处于银根吃紧、贷款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满足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以此实现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企业中的财务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致力于企业之间的资金合作,积极了解其他企业的资金状况,按时将其他企业中的闲余资金作回笼处理,然而针对企业中的整体局面来说,依然存在银行中借款、余额较高的现象,那么现阶段全力推动企业之间的资金合作、强化对于子公司财务状况的监督力度,提升企业中对于资金的使用效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2.在“大经济财务”模式下,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
(1)强化财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素质
现阶段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企业中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素颜也要不断进行提高,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企业中的财务工作人员,因为企业中的财务资金状况、税务变化比较频繁,而且在财务相关工作中设计面比较广,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面要求也比较大,为此企业中的财务工作人员只有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技能素质,才能不断适应企业中专业技术的更新与知识结构的优化。
(2)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意识
企业中相关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同时,要以财务为基础,不断进行工作的创新,立足于企业财务的全局,全面掌控企业现阶段的经济利益与长久利益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企业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联系,树立工作人员的全局意识,以整体利益为主,时刻关注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将现阶段行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与企业自身的发展速度状况进行结合,全面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在进行工作的同时要求其以法律法规为基础,时刻保持严密的工作状态,所以难免会被曲解为财务管理太过注重细节,但是这确实工作人员对企业财务负责的表现。“大经济财务”本身立足于企业的财务,以相关的财务机制为基础,引导工作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从而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最大成效,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保证企业的经济发展首先就是要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惟有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文章中笔者立足于新形势,从重视实施“大经济财务”模式、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两方面对企业中“大经济财务”进行实践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资金管理机制,全面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文.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J].上海商业,2015,10:47-50.
[2]童文兵.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1,20:102-1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被誉为坐着火箭在发展。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发展成现在的第二世界经济体,GDP总量也是世界第二,中国人民也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而这些成就都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中国的未来。
一、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l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综合素质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古往今来,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则是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有了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人民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所以说,人民的正常生活离不开实体经济。
2.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发展实体经济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日渐被认可,中国之所以能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强大。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实体经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制造业,但也只是减少了一部分订单,淘汰了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才是其经济发展的主力,实体经济做强了才能有资本抗击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制造大国。GDP总量世界第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所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靠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向前发展,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才能让国家的老百姓过上永久幸福稳定的生活。实体经济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1.企业家投身实体经济的精神状态不佳
企业家以最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自20世界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倡导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人们似乎忽视了第二产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体经济。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主张发展虚拟经济,也不是不主张发展第三产业。而是我们似乎在把握经济发展这个天平上有点偏重第三产业。虚拟经济的特点是周期短、赚钱快。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争先恐后的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网络游戏行业等。于是,大量的实体企业开始跨入这些行业,用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聚集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这些所谓挣钱快的行业。资金挪用到这些行业后,则无暇去顾及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能很好的去研发实体经济产品。而一旦这些行业有点风吹草动,实体企业则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实体企业的荣誉感在减弱,导致企业家精神状态不佳。当然,在普通的劳苦大众身上也体现这个社会怪像,这点从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就可以提现出来。过去,我们的父辈的理想是长大当工人、科学家、老师。而如今,我们的理想变了,提起谁是工人好像就是穷人的带名字,且感觉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大家的理想变成了要做公务员,要做证券师、金融师,要去从事游戏开发,从事IT业。酷似这些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于是严重打击了有能力的人进入到实体企业,实体企业的荣誉感不强,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2.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大
首先,企业税负过重。社会保险、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贷款所承担的利息等等加一起压的企业基本无利可图。何况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其次,生产要素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不断的攀升,再加上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不堪重负。最后,企业融资困难,迫使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利息高,成本又增加许多。
3.实体经济缺乏创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
因企业家热衷于来钱快的行业,把大量资金抽离实体经济,导致实体企业缺乏资金的支撑,没有能力也没有激情去搞研发新产品。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出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结构不匹配。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现象并存的问题异常的突出。
三、振兴实体经济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激发其活力。
人的精气神很重要。这个精气神,落实在企业家队伍层面就是对创业创新创优始终充满激情,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激情能够调动企业家的创造力、主动性,能够推动企业家克服重重困难创业,能够在企业进入瓶颈期时帮助企业家冲破制约。越是困难时刻,就越要保持和振奋这种创业激情。遇到困难就患得患失,就想减产,就想减员,就想关门,不仅可能丢掉现有的市场,还会失去未来发展的根基。政府对实体经济扶持,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会调动大家的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会极大的改善企业家的精神状态,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重塑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运营成本高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需要政府去支持。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为企业减负减税,提出更加科学的社会保险缴存方式方法,调控原材料的供应,对其配套的相关行业做好科学的引导工作,以达到全面减轻实体企业负担的目标。加强银行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拓宽其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开展涉及企业收费项目混乱的稽查活动,建立惩处机制和多种涉及企业收费项目繁多的维权机制。
3.加快新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提升企业创新力度,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过去的20年,世界目睹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贸易以及金融领域的成长,他们快速地与全球市场融合,为我们讲述了增长的故事,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跃升至2010年的45%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财富和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它们的财富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资产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种种挫折。
1990年代初,注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正是从那时起新兴经济体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开始重塑未来的全球经济与政治。首先,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前苏联的正式解体,这个国家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踏上了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其次,印度1991年举行的选举将纳拉席哈•拉奥(P.V.NarasimhaRao)推上了权力的宝座,印度开始推行经济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化。再次,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自1978年就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步伐,从那时起,中国创造了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最后,1990年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总统将南非带入了国际舞台。这一系列事件汇集在一起,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标志着全球化新纪元的到来。[1]然而事实证明1990年代的改革并未能够促成新兴经济体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增长。华盛顿共识的盛行使得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对金融自由化的诱惑时改革太过鲁莽和仓促,新兴经济体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沉重打击,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到1997—1998年的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从1998年的俄罗斯到2001年的土耳其,最糟糕的是2001—2002年的阿根廷,其经济总量下滑了15%左右。除中国和印度外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未能幸免。[2]2000—2007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终于迎来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继续其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印度也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被称为“金融危机”代名词的拉美地区也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全球经济舞台当中,人均GDP连续多年增长幅度超过3%,但亚洲的表现仍然最为抢眼。在全球能源价格不断回升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重新振作,“大爆炸”式的激进转轨模式在经历了必要的阵痛之后逐渐显示出其优势。“金砖四国”(BRICS)成为了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2000—2008年期间,全球经济增长中BRICS贡献了30%,与之前十年相比提高了14%,而G7的贡献率则从70%下降为40%,BRICS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也显著增加,如今已达到13%。[3]
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衰退3.8%,失业率达10%,同年日本经济更是衰退5.4%,为所有发达国家之最;欧元区同样未能幸免。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场危机似乎是验证了他们的崛起不可避免。在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新兴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为1.5%,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8.7%的增长,印度为5.6%,印度尼西亚也高达4.6%,新兴经济体扛起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重任。自2007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长80%的贡献率来自新兴经济体,来自发达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0%。由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组成的G20取代过去一直把持全球主要经济政策走向的G8,成为协调国际经济政策的常设性论坛,象征着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中,新兴经济体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全球经济格局一直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由国家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所引起的不同国家集团之间力量的失衡是世界格局变动的原动力。在1500年之前,中国和印度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地位,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取而代之,二战之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与德国、日本共同引领着全球经济兴衰。但是如今这一体系已经松动,那些过去曾被挤到的新兴经济体正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从而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改变。
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总有一些国家领先,又让位于新来者,再又被别的新来者超过,落后者不会是绝对的贫困,领先者也不会绝对的衰落,历史的变迁就是这样。[4]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将推动全球经济重心不可避免的东移和南移,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朗。全球经济增长引擎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遍及整个高收入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该国的经济政策对于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这就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5]历史上,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领跑者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15世纪,随着西方世界兴起,经济重心从古老的东方转向了西欧。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再到英国,以及后来的挑战者法国、德国、日本,发展到今天的美国,他们都曾作为全球经济格局的缔造者而存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永久性的保持全球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世界所有国家都遵循着自然的脚步,如个体一样自有其生命周期。[6]
从2002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尤其是在2005—2009年期间,他们的贡献率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二。2009年和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他们更是完全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率分别仅为0.04%和-0.07%。[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是衡量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从世界银行所开发的多维度增长极指数(multidimensionalgrowthpolarity)①能更为清晰的看出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在1990年代之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逐渐下降,而以BR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是呈现上升之势。如表1所示,2004—2008年中国的平均多维度增长极化指数为26.2,全球排名最高,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巨大溢出效应,美国、欧元区、日本分别以20.33、10.86、5.59紧随其后,说明传统的全球三大经济引擎虽然已经日渐式微,但是目前为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韩国、俄罗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进入前十五强,其数量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
以上只是典型事实的表述,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考察在金融危机打击之下新兴经济体为什么能够对全球经济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力?答案就是南南贸易联系的加强。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南方国家②的总体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4.6%,至2010年,南方国家的总产出占世界GDP的45%。南南贸易额从1990年占全球总贸易额的7%上升为2009年的17%。在2000—2009年,南南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与前一个十年的14%相比又有新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趋势是由于亚洲工厂的出现、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后组装地所推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在南南贸易中扮演主导型角色,该地区的贸易量就占到南南总贸易额的四分之三,而他们与中国的贸易额单独就占40%。[8]仅2006年和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就吸收了中东地区总出口的16%、拉美和非洲总出口的9%。中国正在南南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LevyYeyati通过对一组新兴经济体的考察,发现从2000年开始,它们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中国而非G7,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G7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期间,新兴经济体与G7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仅为0.267,而与中国的相关性为1.115。[9]Garroway更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并得出相似结论。[10]
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大宗商品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国家运来,拉美、非洲和中东等南方国家由于出口激增而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制成品的消费,其中许多制成品就是产自中国和亚洲。中国以及东亚各经济体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轻巧地打开了整个南方世界经济增长的阀门,并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共同复苏。虽然人们不应夸大上述“反馈回路”的规模,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托起整个世界,不过,它有能力托起世界的一部分。[11]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因此能够不受西方国家普遍衰落影响而强势复苏,进一步通过南南贸易的扩张对全球产生溢出效应,引领世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多极化趋势日渐清晰。
三、新兴经济体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
不同的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同样会带来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国际金融实力与其在全球经济及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极不匹配,这种情形在未来必将得到改观。未来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国际货币体系如何能够适应新兴经济体不断壮大这一不争的事实,促进国际合作减少保护主义和货币争端,减少全球经济运行的风险和波动性。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在如今的货币体系下,美国货币政策的改变即使对于其国内立场而言是适当的,也可能会给其它国家带来灾难。对于1980年代新兴市场的债务危机,当时美国利率的大幅度提高难辞其咎;1994年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缩毫无疑问加剧了墨西哥经济所面临的困境,最终导致了比索的崩溃。美国长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同样造成了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如出一辙。[12]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其经济政策需要与保持货币价值、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与全球贸易平衡相一致,如果这些目标发生冲突,风险就会加剧。如果储备货币发行国长期保持国际收支赤字,情况会变得非常糟糕,因为该货币体系是由市场信心来支撑的,历史上正是这种情形最终击垮了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英镑。如今的美国正面临着同样的情形。美国作为全世界最终消费品的最大消费国是全球赤字的主要贡献者,其贸易赤字在1990年代之后一路攀升,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点,几乎占GDP的6%(占世界GDP的1.5%)。金融危机使其经常账户逆差大幅度缩减,但是危机过后又是一路攀升,IMF预测到2015年,其逆差将达到6381.7亿美元。与此同时,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20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高达1.29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62.1%,2011年恶化趋势明显,前半年赤字已经超过9000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计全年财政赤字会将达到1.48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攀升至69.4%,仅利息开支就达到GDP的1.49%。美国正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将会受到“双赤字”(巨大的国际收支逆差以及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的影响而日趋走弱。目前的担忧是美国可能正在接近曾经的储备货币发行国都曾经历过的临界点,在这一临界点上美元的过度发行导致全球对美元和美元资产信心的丧失。历史经验表明,美元统治的终结将如其他国际货币一样不可避免。[13]
新兴经济体的情形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大多数新兴经济体财政状况良好,债务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大规模增加,国际投资地位显著改善。2010年底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外汇储备跃升为5.4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储备的66%。美国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而新兴经济体则成为主要的债权国。2009年底,美国的债务几乎超过一半由新兴经济体持有。[14]新兴经济体凭借自身雄厚的外汇储备逐渐在国际资本市场显示出影响力,其中以中国、东亚和其他中东国家最具代表性,世界银行预计至2025年中国的国际投资净头寸将由2009年占GDP比重35%上升为61%,而美国进一步下降为-69%;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投资净头寸占GDP的比重也都将大幅度提高。在不远的将来跨境资本流动的主导权将更大程度的向新兴经济体倾斜。新兴经济体中的强势货币将随本国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实力的增长而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外部性,国际化程度随之提高。世界银行预测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三种情形:继续保持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元和欧元以及某一亚洲货币三足鼎立、单一储备货币(SDR)。根据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自然演化的结果将是多极化的出现,通过市场的自然选择将会逐渐建立一个适应区域贸易集团(如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全球多元化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其中包括实力仍然超群的美元。与单一世界货币相比,这种国际货币体系的劣势是损失了一定程度的网络外部性,规模经济的收益减少,交易成本增加;但是多元的货币体系与如今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相比将提供更大的稳定性。[15]
历史证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储备货币可以同时存在:191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中,尽管英镑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法国法郎和德国马克在欧洲大陆仍然被广为使用。如今美元成为主导,然而欧元、英镑和日元同样作为储备货币而存在。在主导货币之外始终会存在类似“辅币”的币种,它们作为人们一种分散风险的自然选择而存在。在2009年全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以62.1%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欧元占比27.4%,英镑占比4.3%,日元也保持着3%的比例。[16]未来伴随着新兴经济体的成长,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人民币毫无疑问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是新兴经济体中最有望成为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币种。从历史上看,储备货币从一种货币向另一种货币转变并非突发事件,而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美元取代英镑的地位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当时市场普遍预期英镑将退位,不过该过程比预期缓慢得多;如今美元的衰落由于货币偏好的粘性、原有的制度支撑带来的惯性等必然是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由于美元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可能取得像美国在二战后所取得的全球主导地位,因此美元的地位得以维持至今。如今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充其量只处于初级阶段,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还很少进入各国的储备篮子,因此在国际金融领域新兴经济体可以大有所为,但任重而道远。
四、新兴经济体崛起过程中的挑战
1.新兴经济体未来可持续增长的能力
新兴经济体持续多年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不应忽视当前新兴经济体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首先关于其未来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在过去的200多年世界经济史中,只有产生了爆炸性技术创新的国家才能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领先生产率的产生主要是由剧烈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决定的。爆炸性的技术创新会带来一系列具有突破意义的新技术,刺激生产率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快速提高,对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之后这些新技术将在国内的各个行业之间推广,并打破国家的界限向周边国家扩散,带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对典型的新兴经济体从1965年至今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从1960年以来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全要素生产率(TFP)所推动,从1990年开始,俄罗斯也出现相同的趋势。但是在拉美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南非,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不明显;在阿根廷和巴西TFP的贡献率甚至出现了负值(平均值分别为-8%和-37%)。①这些TFP的数据是没有区分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的,在中国和印度,技术对于增长的巨大贡献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模仿而非技术创新,在这两个国家创新活动更多地表现为数量的增加,[17]
这种现象是全球新兴经济体的通病。中印较高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可以从经济赶超的角度进行解释。然而随着中印与发达经济体技术差距缩小,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优势消失之后,它们惊人的经济增长率还能否持续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我们发现利用国内市场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协调机制对于技术创新的出现是最重要的。无论最初的英国还是后来的美国,他们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依赖自身的国内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利用市场中的价格机制作为国内生产决策的出发点,保持旺盛的国内需求才能有效地将本国消费者的偏好传递给生产者,国内市场成为了创新的主要来源。如今新兴经济体大多严重依赖外部市场,巴西和拉美依赖大宗商品的出口;俄罗斯经济原料化现象严重、面临现代化的迫切任务;新兴经济体国内消费市场受到严重挤压,消费相关的服务部门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因而技术创新活动出现的几率远远小于欧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加大对教育和研发的投入,培育技术创新的火苗,是新兴经济体最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重中之重。
2.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挑战
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的形成要求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与贸易实力相符的金融实力,其实质也是要求其本国货币逐步推进国际化进程,扩大本币的外部性,向当前仍然处于货币金字塔顶端的美元发起挑战。美元的信誉无可置疑地主要归功于美国的政治稳定和良好的通货膨胀控制记录(如今已经受到侵蚀),以及美国金融市场的持续高效和开放。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想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8]首先,历史因素,如果其他人也愿意的话,任何人都更愿意在交易中选取一种给定的货币,由于这个原因多重稳定均衡决定世界交易货币。其次,贸易和金融的模式,一种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货币具有一种自然优势。再次,自由且完全发展的金融市场。最后,对货币价值的信心,价值不会不规则波动。如今新兴经济体中最有潜力的人民币也仅仅部分满足了第二个条件。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实力仅仅是有限的提升。[19]
自由且完全发展的金融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内部支撑,目前我国仍不具备深度且有效的资本市场。通过提高国内金融系统的效率和增加透明性可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金融市场过度落后于实体经济无疑会阻碍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资本账户的控制使得人民币无法在国际上形成完善的流通网络。因此,逐渐开放本国金融市场,让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十分重要,既可更有效地达到输送国内流动性的目的,也可增加国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信心。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一步,但我国法治建设还较为落后,只要我们不能在这一最为基础的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外国投资者就会迟疑于投资在岸人民币资产。新兴经济体在看到伴随国力上升本国货币逐渐成为多极货币体系中的一员时也应当注意到伴随而来的不利因素。就国内而言,首先,更大的货币需求波动,中央银行会特别担心国际化将造成对货币存量的控制更加困难。其次,货币平均需求的增加。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德国政府曾经担心如果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国资产,资本流入将导致货币升值,使得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这种担心使得他们不愿推动本国货币扮演更多的国际角色。在国际领域,在美元衰落和新兴经济体中某些货币崛起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货币战争”必然加剧,因为在公共机构中并没有看不见的手来保证帕累托最优的出现,各国缺乏某种形式的协调时将会使全球金融系统在达到稳定均衡的过程中出现较为激烈的博弈。从经济角度看,适应区域贸易集团(如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全球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有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敌对关系,由此逆转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进程。从政治方面来看,货币竞争可能转变为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市场驱动的通货竞争会改变全球的资源和权力分配,导致更多的紧张和不安全,并对全球稳定和合作的大好机会产生潜在威胁。[20]因此,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通过各种机制进行充分的对话和协调、增进相互信任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3.全球治理的参与
[关键词]新时代;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金融发展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也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随着带来的是虚拟经济成熟,如何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让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不脱节才能保证经济的良好运行,也只有相互协调的关系才会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
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概念
实体经济概念的最早提出是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定义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目前还没有定论。目前最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用物质资料来交换生产经营活动中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国计民生的部门以及行业的经济活动。在这个定义当中对实体经济的边界进行了界定,其包括的内容为物质生产核算体系当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对于非物质部门是排除在外的,,也就是在国民经济当中逐渐成为主流的现代服务经济部门是被排除在外的。虚拟经济指的一般就是利用虚拟资料通过金融平台来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并且通过这些资金来产生收益,也就是俗称的钱生钱的活动。在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循环公式当中,其中的G-G对应的活动代表的就是金融平台,依托于金融平台产生的经济活动就是虚拟经济。在该定义当中确定了虚拟经济的边界,也就是如果不是钱生钱的经济活动就可以称为是实体经济。这个观点是由成思危先生提出来的,并且被广泛的流传,在该概念中已经将非金融平台的资产增值活动排除在了虚拟经济活动的范围之外。
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分析
2.1资本市场驱动的模式
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资本市场驱动发展的模式,换一句话,也就是将资本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甚至是创新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其中尤其是将房地产作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在美国市场中,不仅通过当前资本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各种金融工具来保财富的增值和保值,同时也通过资本市场对经济以及金融风险进行化解和应对。房地产行业作为整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但是土地以及房产对于美国的资本市场来说并不是财产保值和增值的手段。相关的资料显示,在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之内,美国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大约在9%;对应的土地价值却是在这一百年的时间之内上升了大约24%,其中还扣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并没有相对完善的法治体系,这就促使资本市场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效率。所以,对于美国人来说,没有必要通过房地产来实现资产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完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这个目标。
2.2制造业拉动的模式
这种模式最大的代表就是德国,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要都是来自于商业银行,由于银行系统的利率很低,导致整个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交易规模达不到目标要求,整个产业结构也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房地产行业并不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制造业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德国政府非常强调的,对于房地产德国政府只是将其作为社会福利当中的一个部分,所以已经在相关的法律当中强制规定了房地产部门的消费品属性,也从来就没有将住房作为可以交易的资产,有效避免了市场化之后对房地产进行炒作行为的产生。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在德国基本上没有投资保值和增值的功能。在1997-2007年十年的时间之内,德国的房价大约只是上涨了1%,同比而言整个物价水平大约上涨了2%。换一句话说就是德国的房价在以每年1%的速度缩水。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德国人的财产也怎么实现保值和增值的呢,分析发现,德国人主要将钱都花销在了日常的衣食住行当中,因此,对于德国人来说,其是他们手上的闲钱不是很多,大多数的德国人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财产进行投资。德国人也一直坚持以制造业来强国的理念,并且其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都保持了非常好的竞争力。所以说,就算是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德国实际上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3各种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在接近四十年的时间之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主要的资本来源是来自于商业银行,但是对于资本市场却没有良好的应用,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排除困难的手段和工具,并且居民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没有因为资本市场而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说,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受到了行政的限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1993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了分税改革,中国政府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出售国有土地的方式来募集资金,实现区域发展。从资本融资市场的角度来说,不仅为其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逐步促使房地产成为了市场的支柱型产业。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导致房地产行业在整个经济发展当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促使虚拟经济的功能被不断放大,由于房地产部门具有很高的盈利空间,所以吸引了非常多的社会资源,使得整个实体经济活动的成本以及资源的情况变得非常有效。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所有的这些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没有办法在短期之内通过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来消化掉上升的生产要素成本,导致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出现了“去工业化”、“去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的三四线城市当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衡问题,并且还将这种问题作为限制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理由,进而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在计划经济时期,房地产是不能作为自由交易的资产的,但是计划经济是我国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场景,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变化,房地产和土地的增值保值特点是没有办法改变,也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的虚拟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较多的法治约束问题,不能和国外的模式一样,真正让大多数的居民通过投资来增加财产性的收入。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发展金融经济的前提就是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金融经济的长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实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能够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综合水平,为了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要注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货币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所以金融经济想要得到长期良好发展,想要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增加实体经济在市场上的份额。发展实体经济能够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具体体现都是通过实体经济来表现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两者分离的现象,例如货币转轻和存差扩大。但是在解决问题时是不应该只是看到现象的,而是应该解决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
(二)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促进作用。金融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在资源利用与支付结算两个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金融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能够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金融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金融经济本身的长期运行,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应该重视金融经济的发展,来加速国民经济的成长。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对策措施
(一)不断完善金融经济体系建设。金融经济当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环节当中都离不开对于金融经济的利用,因此就要利用金融经济的广泛性不断的吸引更多社会中的相关人士参与到其中,加强与他们的合作,进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好互动。政府部门首先就是要积极增加对于金融经济的引导作用,支持社会各阶层的相关人士参与到金融经济当中,加强与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协作。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中的各类产品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体系。在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对其进行积极指导,主动加入到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的队伍,积极关注金融经济发展的实时动态,大力为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区各自得的发展状况颁布一些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增加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加强金融经济风险的预防和管理,进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监管的力度。不断完善金融经济体系与制度是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的基础,用金融制度来约束金融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目前,国民市场经济体系之下的金融体系制度尚未健全,这就会出现在金融交易当中的投机现象,并且还会有大量具有盲目性的金融交易,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这些不良现象的整治力度,不断地建立更加健全的金融制度,从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净化金融经济的交易环境。想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就需要为金融交易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要政府部门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责,能够有效地对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管,是社会各界的相关人士都能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对市场环境的维护与重视。二是政府部门要能够减轻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与税收负担,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对于交易的监管力度,使其能够合法有效的进行。政府还可以颁布一些政策来促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利用比率,增加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股权数量,有利于加强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经济实力,不断减小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三是要加强金融经济的信用市场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对于信用中介组织的建设,增加诚信金融机构的数量,进而促进金融行业的长期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合适的发展环境。根据现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断的拓展金融经济活动的内容,使金融债券和金融资源都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金融经济市场,并且能够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最后,想要推动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结合科学发展观,积极为金融行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四)拓宽金融行业融资渠道。拓宽金融行业的融资渠道也是能够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好互动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就是要构建一定的联系机制,使经济管理部门能够准确的获取各类的信息通知,也能够及时调整金融产业的相关规划,不断的完善金融行业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够有利于及时的调整金融政策,及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政府要积极参与到金融机构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要积极引用金融专家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清理金融服务行业的障碍,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积极的参加各类与金融相关的活动,不断调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观念并不断完善信贷政策,使社会各行业与金融机构能够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拓宽金融行业的融资渠道。
(五)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要想加强对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就要不断完善金融体制机制。要不断加强政府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相关规定的制定和管理。根据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引进民间资金,并不断加强对民间资金的监管,要禁止非法金融活动的出现,减少金融经济在金融市场发展的风险与安全隐患。要不断对金融体制机制进行创新与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制度。用改革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对金融行业的监管职能,不断提高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效率与质量,减轻金融机构在市场环境中的发展压力。
三、结语
前言
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生理及运动能力方面的潜力,以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它通常有以下四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第二种含义是指社会经济关系,即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指社会经济制度。第三种含义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第四种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等。本文主要以第四种含义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决定社会对竞技体育的需要
竞技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的其他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一样,都是人的社会性需要的产物。马克思指出:“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变化的人的一般本性。”所以,竞技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生理、心理等自然属性,更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取决于人们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取决于人的社会性需要,而人类社会对竞技体育的需要和创造,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和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2经济制约竞技体育的性质
竞技体育的社会性质,主要由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状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力关系的性质所制约。通过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实现的目的以及承担的任务反映出社会的竞技体育本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生产力水平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占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依附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竞技体育的目的、任务,必然为资本主义服务,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竞技体育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成份,成为满足人民需要和为人民服务的一项社会主义事业。
3经济制约竞技体育的规模与水平
3.1经济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条件国民经济发展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这是为竞技体育发展所证明了的一般原理。在过去的历史上,欧洲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的主要发源地,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决定的。
3.2经济发展制约用于竞技体育的自由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与物质生活状况必然随之改善,消费时间结构也随之变化,即用于生产劳动、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将逐步缩短,用于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将逐步增加,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和时间必将增加,所以参加竞技体育的人也随之质量有所提高。
3.3经济制约竞技体育的水平从世界各国横向比较看,国家盛则体育强,国家衰则体育败。这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竞技体育水平的生动写照。翻开国际经济史和国际体育史,自有奥运会以来,经济发展制约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问题,虽然没有系统的理论总结,但就奥运会奖牌的分布状况,对照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就不难看出两者的内在联系。仅以近几届奥运会奖牌分布情况就可见一斑。参加23届洛杉机奥运会的140个国家和地区,在获得奖牌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其中发展中国家为21家,而26个发达国家则获得奖牌总数的87%。第24届汉城奥运会,在金牌总数名次排列的前26个国家和地区共获得奖牌数的90%,其中绝大部分为发达国家。在第25届悉尼奥运会中,有17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比赛,有85%的奖牌被发达国家获得。当然,影响竞技体育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文化教育水平、民族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训练规模以及体育科研水平,而这些因素最终还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特别是在当今条件下,体育运动的竞技水平,除了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外,越来越依靠运动训练的规模和水平,尤其是体育科技水平的影响。进入八、九十年代,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竞技体育水平之所以日新月异,原因之一就是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和应用到经济领域。在奥运会比赛中,选手夺得奖牌,不仅凝结着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心血和努力,其中许多科学技术知识,新的检测手段以及生物学、生物力学、遗传学、运动医学等现代科技,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科学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奥运会不仅是世界体坛精英竞逐最高荣誉的场地,也是科学技术较量的擂台,同时也是各国在体育领域投入财力的竞争,而一个国家在提高运动竞技水平方面投入多大的财力,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4竞技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1竞技体育可以提高劳动力和人口素质劳动力是人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的劳动力只有在他活着的时候才存在,因此,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就要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竞技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上,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要能够正常坚持生产和工作,就必须有坚强的体质,而经常参加锻炼者,就可以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同时,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大脑反应的速度,从而达到开发劳动者智力的目的,也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4.2竞技体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经常参加锻炼,可以增强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使他们的体力和精力更加充沛,在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前苏联的体育科学家曾得出这样的结论,经常从事系统体育训练和运动的工人,要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6%到15%,可见参加体育训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帮助。
4.3竞技体育可以促进建筑业和市政建设及其行业的发展竞技体育不仅能够促进建筑业和市政建设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交通、通讯、电视、广告和邮电业的发展。因为,发展竞技运动,组织各种大型体育比赛,不仅需要建设规模巨大的体育场馆,而且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设施、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品供应的保证,这样就需要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机场、宾馆、饭店以及旅游、休息、娱乐场所,这就必然促进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及整个市政建设的发展。日本在筹备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不仅新建和改建了大量体育场馆,而且建成了高速公路和地铁,并新增了许多豪华的旅馆、饭店,促进了日本六十年代的经济腾飞。韩国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和亚运会期间,同样也修建了大量的高档的体育场馆和娱乐设施,给韩国经济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5竞技体育能促进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竞技体育能促进旅游业、服务业、饮食业、娱乐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各种大型的体育赛会,其规模庞大、人数众多,影响特别广大,各种运动员、裁判员、官员、新闻记者、工作人员、观众、游客多达上百万人,要解决这么多人的吃、住、行、消费、游玩,就必须有相应的设施与之配套,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开发旅游景点供旅客们参观游览,从而促进了旅游业、服务业和其它各种商业的发展。
6竞技体育可以促进劳务市场的发展
竞技体育从属于体育范畴,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其它一切文化形成一样,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中,只要它自身想发展,就不得不打上商品的烙印。当今世界的体育大国,无一不是体育劳务商品大国。1987年,美国体育商品销售额达到178亿美元,前苏联体委系统当年体育劳务收入也达10亿卢布,而到了1999年,美国体育劳务收入已达到两千亿美元。竞技体育劳务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体育部门劳动的产业资源是体育知识和技术,具有资源的单一性。它对体育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要求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高。2)竞技体育服务对象是高层次的体育赛事,它主要满足高层次的服务质量竞技水平和不同的运动项目。3)竞技体育越发达,体育社会化越发展,社会对体育的要求也越普遍,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健身房、练习馆都有合理的设置与布局。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时效性不强而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不利于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表现进行审核与评估。
文章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改善的途径,对于提高经济会计审计责任的时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工作状态以及所做出的业绩进行考核与监管,完善领导干部的监管机制,确保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性。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时效性,一定要针对在任期间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否则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将失去应有的价值,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威胁到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性,不利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开展。所以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时效性,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现状
时点指标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其在任期间的业绩以及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估,而经营目标运行的最终结果是进行判断的最好依据。主要对资产运行状况、财务效益以及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此来衡量其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但是所有这些指标的衡量都需基于一个时间点,以其在任期间为评判的依据,由此反映出各种经济事项的真实性。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在时间点上却无法有效的掌控,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比较常见。
虽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点所发生的经济事项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也仅是反应在其离任以前所发生的事项,审计所得出的结果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事情发生过了但已经无法阻止了,所以失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增加了审计风险。
资产追回难度系数较大。基于上一部分的阐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时间点上存在滞后性,往往都是事后才得出审计结果,而此时对应审计事项的领导干部已经在新的岗位任职并且可能已经升迁,所以此时得到审计结果的意义已经背离原有的意图,对于国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追回。出现这一问题的原由都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滞后性所导致的,所以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至关重要。
整改建议和措施难以落实。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无法保证,在领导干部离任后才得出审计结果,通过审计结果所发现的问题都是离任的干部在任期间存在的状况,而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还需要现任领导干部来实施。这在执行力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严重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长期下去在责任界限上会逐渐模糊。此外,这种现象也助长了部分领导干部的侥幸心理,认为离任后才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在廉洁奉公方面缺乏自律性,不利于单位的整体改革与发展,失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意义。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的途径
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独立性。审计独立性是审计工作客观、有效开展的前提。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行为的各个方面,具有审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涉及事项多、需关注的层面多等特点。由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监督领导干部任期履职情况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应从制度上为审计独立性提供有力保证,以确保开展相应审计工作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开展定期和不定期任职期中审计。为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应该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审计工作。根据领导干部的任职期限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定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有重大事项或者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开展不定期审计,这样可以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工作状态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及时发现在任期间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改进,有利于单位的长久发展。此外,还可以开展离任审计,将其作为任中审计的延续,二者相互结合,可以更加有效的防范安全隐患的发生,对领导干部形成一种威慑力,可提高自身的自律性,从而促使其廉洁奉公,保证国家资产安全,真正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开展必要的后续审计。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借鉴常规审计开展必要的后续审计工作,并将后续审计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可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并通过后续审计的方式来监督和评价所采取的改进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从而避免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审计结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
适当利用其他审计结果。在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的前提下,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适当利用其他审计的工作成果。可以尝试通过评价社会审计的工作质量来适当利用其工作成果,依据其所指出的薄弱环节和发现的问题线索,确定审计重点区域,进行调查、核实,以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利用社会审计工作成果和审计工作底稿的信息资料,帮助审计人员进行判断。
可以适当利用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常规内部审计的结果,来了解其经营管理状况及内、外部相关因素,了解任期内相关经济指标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此外,离任审计作为任中审计的延续,可以利用任中审计的审计成果,在其基础上开展工作,以更加全面、有效、及时地评价和界定任期经济责任,并起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的作用。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在任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能够确保各种经济事项运行的安全性与合法性,为资金的安全运行提供基础的保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滞后性,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需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必须保证对现任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得出审计结果,从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保证国家资产的安全性,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ivinTomer)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人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某些行业的革命会扩展,使得它们的独家产品不是粗制滥造的商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性的服务,而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体验”。体验工业可能会成为超工业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为服务之后经济的基础。依据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来临。从此“体验经济”的提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科技、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消费者的消费型态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经济提供物由货物、商品、服务转变为体验,经济形态的演变也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至体验经济。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次经济提供物的改变,都会导致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使社会从一个经济时代进化到另一个经济时代。经济提供物的改变和经济时代的变迁,势必会影响到营销所关心的“相互满足的交换关系”。而交换关系一旦改变,营销的模式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
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渐减少,作用日渐削弱,而各类新兴、门类繁多的服务部门蓬勃发展。服务部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于50%,是对服务经济的一个公认判断标准。依据这一标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代替商品变成了社会上的主要经济提供物。
进入21世纪后,体验经济开始慢慢显露出来。首先从宏观上看,体验经济是因为社会高度富裕、文明、发达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企业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引领和示范,都促进了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其次,从微观上看,体验经济的兴起是由于企业对产品及服务在质量、功能上已作的相当出色,以至于顾客对特色和利益已经淡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特色和利益”,即“体验”。服务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商品化逐渐抹杀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的个性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服务变得更加自动化与商品化后,体验就从服务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供顾客消费的提供物。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的非理性内存外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并紧跟计算机信息时代,在逐步甚至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愈来愈多的企业精心设计、销售体验。体验经济从工业到农业、计算机业、因特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主题公园)等各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尤其是娱乐业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领域。“体验经济”也将成为中国21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
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区别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体验经济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企业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经济虽然产生于服务经济内部,但与服务经济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消费行为不同
服务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强调分工及产品功能,消费行为则以服务为导向。当人们购买服务时,购买“一组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体验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以提升服务为首,并以商品为道具,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当人们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在花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测量。
体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时不仅考虑商品的功能性价值,还更多地关注隐藏于商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偏好那些能够展示自己个性化形象,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关注获得的商品,还关注获得的地点和获得的方式。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将表现出如下特点: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的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厂商的诱导、拉动,发展到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进而对产品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二)顾客的角色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是卖方经济,所有的经济产出都停留在顾客之外,不与顾客发生关系。工业经济的定位是以生产者为中心,注重质量和价格。服务经济的定位是“生产者+消费者”,服务经济时代从生产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按需定制”中,消费者不是生产者,不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服务在生产出来后其价值就固定下来。而体验经济的定位是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经济学家汪丁丁指出:“体验不再是消费与生产截然分开的,体验是消费的,同时又是生产的过程”。顾客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体验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最大不同。此时企业的主要工作是为顾客的体验提供舞台,真正的体验要由顾客来实现。顾客可以在实现体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使体验品产生更大的价值。
(三)满足的需要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满足的是一般的生存需要;服务经济满足的是发展的需要;体验经济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托夫勒进一步解释了从生存到发展到自我实现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他说:顾客一方面希望所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重复和熟悉程度,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得到一些刺激和兴奋,他们希望有范围广泛的各种体验能感觉到。体验经济正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强调了人的无限需求中的“体验”类需求开始转变为现实需求,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我实现需求,对顾客来说,就是快乐,对企业来说,就是成功。让用户快乐和成功,是工业经济的价格战和服务经济的服务战饱和后,价值链上移的主要战略空间。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
(四)功能不同
产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体验是难忘的。服务经济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顾客通过维修服务,排除了故障。当顾客购买一种服务的时候,他实际上买的是为他度身定做的一系列无形的活动。体验经济没有解决顾客的任何问题,也没有留下任何有形的东西,当顾客购买一种体验的时候,买的是时间和享受,顾客在这段时间里享受一系列值得回味的活动,认为它比有形的东西更值得珍视。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一个重要不同,就在于体验经济是制造的经济。体验经济就是把这些系统地、产业化地“制造”出来。
(五)收费和定价不同
在实践中,体验与服务有时很难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服务经济时代体验消费的提供者不对顾客的体验活动进行收费,而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消费的提供者对顾客的体验活动进行收费。这种情况像给顾客提品和服务一样,如果企业只对产品收费,这属于工业经济的范畴;而如果企业既对产品收费,又对服务收费,就属于服务经济的范畴。同样,体验原先属于个人自己的事情,现在让别人为我们上演体验,并支付一定的费用。事实上,整个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将原先免费的东西进行付费的历史。
服务经济时代价格变动的程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体验经济时代定价将主要取决于顾客获得的价值,而不取决于企业为设计体验所付出的成本,是与产品的实际理性价值相背离的。其价值是由体验者的心情、感受来决定,体验者认为花费那么多是值得的,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因此企业有比较柔性的定价权,定价的空间非常灵活。
(六)把握价值的方式不同
服务经济是用理性把握价值,体验经济是用直觉把握价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包含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以外,还包含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如果说服务经济可以用经济学来指导,那么体验经济甚至可以不用经济学,而是用美学指导。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只是使人们走入必然王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然经历从经济人理性向“行为”的转变。
(七)核心问题不同
工业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服务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管理,体验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创新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体验经济的经济提供物必须给顾客留下深刻和永久的记忆,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要有好的主题和创意。继标准化洗礼服务传递之后,创新将是体验竞争的焦点。因为,今天看似无法实现的服务,明天很快就会成为行业标准。更何况,即使是服务标准本身也需要用创新来增强它的活力,让创新推动体验走向完美。因此,在体验经济中,创新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八)解释理论不同
工业经济以泰勒、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解释;服务经济以梅奥等开辟的行为管理理论(又叫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理论)来解释;体验经济的未来学源头在托夫勒,心理学源头在马斯洛,经济学源头在戴维•莱布森和穆拉伊纳丹,媒体源头在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哲学源头是“另类”的尼采哲学,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未定型的,人类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本质,人类也应该好好地利用自己的未定型,塑造出更健康有力的人性。
经济形态演进带动营销模式的变革
在工业经济中,消费者完全是被动的接收者,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制造过程和进入市场的过程并不知晓,只能感受到结果物品的存在。而在服务经济中,消费者作为消费主体的主动性增强,逐渐能够感受到服务的过程,企业家们也逐渐照顾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真正的体验要靠顾客自己来实现,也就是说体验产业的产品体验是一个消费的过程,它的价值不是由厂家商家来提供确定而是由消费者自己来选择设计。所以,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在消费过程中自身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作为主人的控制性都得到肯定;这样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从而促进消费。
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变革,经历了从“4Ps”到“4Cs”再到“6Es”的转变。
(一)从“4Ps”到“4Cs”的营销模式
工业经济时代的营销模式以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s”营销组合为指导,专注于产品的特色与利益,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把顾客的决策看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最后决策购买。服务经济时代的“4Cs”营销组合策略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实际上是当今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对企业的必然要求。在“4Cs”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市场和消费者,与顾客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和动态的关系。
(二)体验营销6Es
体验经济环境认定的顾客价值,是针对目标市场中每一位顾客的个别价值提出的。它要求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使每一位顾客都能获得满意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特定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这种量身定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量身定制是体验经济的必由之路,并统领着体验经济的运行。体验营销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5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突破传统营销“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才是营销的关键。从重视产品的性能与质量转变为重视顾客的感性需求,从产品的制造者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化为体验的策划者。因此,体验营销既是营销重点的转移,又是营销视角的转换;既是一种营销策略,又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体验策略组合由以下要素构成:体验(Experience)、情境(Environment)、事件(Event)、侵入(Engaging)和印象(Effect)延展(Expand)。这六大要素的英文单词都是以“E”开头的,为简单起见将其称为“6Es”组合策略。
一是体验策略。体验经济的灵魂或主观思想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根据消费者的兴趣、态度、嗜好、情绪、知识和教育,把商品作为“道具”,服务作为“舞台”,环境作为“布景”,创造一项顾客拥有美好的、值得记念的回忆,引发消费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体验经济中,应注重“市场营销+戏剧舞台”概念,“工作就是剧院”和“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舞台”的设计理念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被广泛应用。主题体验设计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设计行业,成功的主题体验设计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
二是情境策略。情境是企业为顾客创建的“表演舞台”,是体验产生的外部环境。它既可被设计成现实的场景,也可被设计成虚拟的世界。在情境策略的设计中,可以借鉴戏曲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服务于体验策略。企业要关注消费情景,以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三是事件策略。这里的事件特指为顾客设定的一系列的表演程序。如果企业提供的体验零散且无法辨别,那将很难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定位,因此,企业必须对表演的过程进行特别的设计。事件策略根据表演的松散程度设立严格的或相对宽松的程序。在事件策略的设计中,要塑造完整的体验,不仅需要设计一层层的正面线索,还必需减除削弱、违反、转移主题的负面线索,考虑顾客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他们之间的活动。
四是浸入策略。消费者比以前更愿意参与产品的设计,希望通过创造性消费来体现独特的个性和自身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体验营销关注顾客的主动参与性,浸入策略是要通过营销手段使顾客真正浸入到企业所设计的事件中,要求在角色的设计中一定要使顾客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顾客只有真正地参与事件,其心理活动才真正地浸入到情境中,才会最终导致愿意付费的体验的产生。
五是印象策略。体验营销在向顾客让渡体验的同时,要注意顾客终生价值的问题,引入印象策略以提升企业的顾客资产。体验的难忘过程产生了印象,成为维持长期顾客关系的重要因素。但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如不对其进行管理,顾客关系的长期保持将很难实现。
六是延展策略。企业将产品的研发拓展到相关领域中去,形成完整的价值链,顾客体验可以延展到企业的其他产品,延展到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并向他人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了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在“6Es”组合策略中,各个E之间联系密切,首先,体验策略是体验的设计过程,是情境策略、事件策略和浸入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其他策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体验策略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其次,情境策略、浸入策略和事件策略是体验的实现过程,企业通过这三个策略的实施,完成体验的生产和让渡,同时顾客也完成了对体验的消费。最后,印象策略和延展策略是体验营销的管理过程,它建立在前面策略的结果上,力求保持长期的顾客关系,提升企业的顾客资产。
2014年经济师考试题型有:
1、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2、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3、案例分析题:共20题,每题2分。考生需根据提供的案例,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