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52: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畜牧业市场营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中专学校;就业导向;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56-02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的声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训;因此,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我校的主干专业,也应树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专业与就业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然而当前实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予以一定的转变。
一、畜牧专业的现状与市场需求
1.畜牧兽医的专业现状。中国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但行业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业发展很快,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据调查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大专生理论知识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时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也非常欠缺。大部分畜牧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生、大专生、还是中专生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实现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
现在基层的一些规模小的养殖场急需大批具有适用技能而又有理论水平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基层很多养殖场,其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懂技术又能跑业务的人才很受兽药厂和饲料厂的欢迎;这些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要求有一手过硬的基本诊断技术和诊疗技术。这样一种形势要求为农村地区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这也就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因所学教材大都是2003年左右出版的,而当今社会是技术革新、创新的社会,科技发达,技术改进,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2.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有目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但综合素质却适应性相对不合格,就很难适应于市场的需求。
三、就业导向呼吁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1.变注重“考证”为注重市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服务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按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取得相应的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当今社会,有些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不适应需要),人才市场更注重学生实用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针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行业就业市场需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正确地、动态地反映出行业就业形势,并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宜的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社会(行业)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优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评价。
现代畜牧业 发展 问题和对策
1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畜牧业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生产方式仍比较落后;②畜牧业的增长方式仍以数量为主,饲料管理大多较为粗放,整体经济效益较低;③畜牧业的动物防疫体系薄弱,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不强;④畜牧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十分弱,支撑和引领畜牧业的能力也不强;⑤畜牧业经营者对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少且其组织及管理水平较低;⑥饲草饲料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动物的营养标准,饲草饲料的质量安全体系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⑦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养殖场的粪污处理技术落后,从而严重污染环境;⑧畜牧业的流通加工体系发展比较滞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急需提高。
2 推进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2.1 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和产品加工 发展畜产品加工流通业,是扩大畜产品市场需求、实现畜产品转化增值、带动畜牧业结构调整、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提升畜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大力发展各类畜牧市场营销主体,扶持一批畜牧兽医行业的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其他营销组织,并按照现代营销业的要求,大力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电子商务交易等流通方式;大力支持动物养殖基地在所属区域建立动物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冷、鲜动物产品交易,推行“禽类定点屠宰、白条禽上市”等交易方式;支持动物养殖企业和动物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动物产品营销推广活动,支持动物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国外动物产品交易会、展销会和推介会等,努力扩大动物产品出口量。
2.2 加强科技培训和教育力度 政府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及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教育力度,并要保持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通过系统的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培训,可以使其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
2.3 实行依法治牧 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类动物卫生标准和规范体系, 以实现与国际兽医制度的接轨。各级政府应依照畜牧兽医行业的法律法规认真做好相关工作。要持续加强畜牧兽医行业的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法律的执法体系。 进一步加强畜牧法制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逐步完善相关法律的执法环境,提升其执法效率。
3 我国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3.1 结构调整 首先,要对品种结构进行调整。 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相关品种的遗传育种和繁殖体系,并加大其推广利用力度,来不断提高动物优良品种的量,从而进一步增强动物的生产能力。 其次,要对当地饲养的动物品种结构进行调整。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消费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择适应该地区饲养环境的动物品种, 积极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规模适宜、优势明显、经济效益高的动物品种结构。 最后,要对动物的群体结构进行调整。 根据不同类型动物的遗传繁育特征, 合理确定动物群体的比例和结构,如种母畜、种公畜和后备畜等的比例,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周转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的动物群体。
3.2 转变模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一是动物养殖模式的转变。 要将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模式尽快转变为具有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现代养殖模式,并持续加快畜牧兽医行业标准化和集约化建设的步伐,扶持一批畜牧兽医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养殖户。 二是增长模式的转变。 将以依靠数量为主的畜牧业增长模式尽快向依靠质量和经济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形成以依靠现代畜牧兽医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主的内涵式增长模式。 三是资源利用模式的转变。 将传统的以饲养耗粮型畜禽(猪、鸡)为主的养殖方式尽快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畜禽(牛、羊)养殖方式转变,最终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友好发展。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1.注重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用产业化思路谋划畜牧业发展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推行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洮北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吉、黑、蒙“两省一区”的交界处,为白城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幅员面积2568.8平方公里,总人口50.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8.9万,农业人口22万,全区辖10个街道、5乡6镇和镇南种羊场。洮北区是国家确定的半农半牧区,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省政府今年启动现代畜牧业4年提升计划,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本文由收集整理动力,推进洮北区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利用洮北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自然优势,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谋划洮北区畜牧业发展,围绕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三大产业,兼顾其他养殖,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建设优势突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把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促进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以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牧业规模经营,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在基地建设中,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要求,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遵循选址科学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原则,创建典型示范户,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畜牧业增长点。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发展畜牧业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先决条件,要把稳步推进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面大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拉长畜牧业的产业链条,使畜产品在多层次、多环节中增值,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引导带动养殖场(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紧密连接、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使广大养殖者更多地分享产业化带来的经营成果。扶持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发、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力量,抵御抗风险能力,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支持龙头企业、畜牧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以信息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
3.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要突出科技兴牧,加大
畜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创新技术推广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畜牧业发展,改变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凭经验养殖、饲养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佳的传统模式。大力推进良种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家畜改良网络和服务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坚持“引育繁”相结合方针,推广冷配技术,满足畜牧业发展对良种的需求,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充实加强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要贯彻“预防为主”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全民参与的防疫机制,搞好疫情监测预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严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安全奶”。注重环境保护,强化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实现清洁养殖,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中国入世两大背景下,昌宁县畜牧业面向市场,依靠科技,突出重点,不断创新,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1草食畜牧业养殖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昌宁县草食畜牧业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把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加强领导,调整思路,全县草食畜牧业基本保持了持续发展的态势。
1.1.12005年末全县草食畜牧业养殖生产情况
2005年末,全县牛存栏155121头,出栏52006头。其中黄牛存栏87375头,出栏31873头;水牛存栏67712头,出栏20217头。羊存栏125020只,出栏105614只;牛奶产量281t。
1.1.22010年末全县草食畜牧业养殖生产情况
2010年末,全县牛存栏157718头,出栏55730头。其中黄牛存栏86577头,出栏35541头;水牛存栏71141头,出栏20189头。羊存栏126697只,出栏111969只;牛奶产量185t。
1.2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主要做法、模式和特点
1.2.1开展冻精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
以县畜牧工作站为中转,全县建成18个冻精改良点,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改良服务体系。2010年全县完成肉牛冻精改良8799头(其中黄牛4638头、水牛4161头、奶水牛12头);产牛犊3224头(其中黄牛1737头、水牛1487头);水牛受胎率达49%,黄牛受胎率为79.6%;山羊改良16524只。
1.2.2更戛高峰黄牛的发展状况
昌宁县更戛高峰黄牛形成历史悠久,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形紧凑、性情温顺、役用性能强等特点,是肉质细嫩、品种纯度高的地方优良肉牛品种。2010年末全县更戛高峰黄牛存栏8.7万头,出栏3.18万头,肉产量3060t,是保山市的优势黄牛生产区。
1.2.3昌宁本地黑山羊提纯复壮与改良利用
昌宁黑山羊属于云岭山羊,主要分布在珠街、耉街、漭水、更戛、大田坝、柯街、鸡飞、温泉等乡镇。纯繁措施是在县内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同群体之间1至2年交换一次种公羊,群体内公羊适时,避免近亲繁殖。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奴比亚黑山羊品种,开展杂交改良,通过淘汰个体小体质弱的繁殖母羊,不断提高羔羊的受胎率和初生重,逐步缩小个体差异,提高羊群整体品质。
1.2.4加大牧草新品种引进试验与推广种植
以实施云南省草山饲料站牧草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契机,加大优质牧草种植推广力度。2010年推广种植一年生黑麦草品种4个、紫花苜蓿品种2个,冬闲农田种草面积2041.6hm2,基本解决冬春饲草缺乏的问题。
1.2.5大力推广利用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
昌宁国土总面积3888km2,全县累计有可利用草山草坡面积115540hm2,有人工草山1667hm2,改良草山3667hm2,年产鲜草约30亿kg,农作物秸秆36万t,蔗尖8.7万t。天然草地平均鲜草产量3286kg/hm2,人工草地平均鲜草产量28892kg/hm2,农田种草平均鲜草产量124640kg/hm2。2010年末,全县累计共建有青贮氨化池31598m3,其中永久窖18910m3、土窖12688m3,推广青贮料150680t。
1.2.6开展科技培训,提高草食畜牧业科技含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互动交流的培训方式,全县共购买和组织编写、下发各类畜牧技术资料20余万份,培训县、乡镇、村畜牧技术人员和养殖场、户20余万人次,使专业化生产水平得到提升,饲草饲料开发利用及饲养管理水平都上升到一定高度。
1.2.7发挥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带动草食畜牧业发展
昌宁县十里香食品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200万元,位于昌宁县城宝丰路熊家大地,公司占地面积7497m2,厂房建筑面积2000m2、办公及住宿用房800m2,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加工处理鲜牛肉1000t。公司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设备,按照绿色无公害食品要求,主要生产优质牛羊肉干巴、清真牛羊肉罐头。公司成立至今,举办草食畜养殖技术培训62期,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受训人数4500余人,带动了全县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1.2.8以草畜配套为重点,抓好饲草的开发和利用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确立“引草入田、立草为业、草畜配套、舍饲圈养,规模生产”的方针,实现以牛羊为重点的草食家畜四个转变,即由分散向集中,由山区向坝区,由放养向圈养,由单一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应用的转变。将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作为进一步发展草食畜牧业、改造传统农业、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促进规模养殖、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迅速推开。2010年全县人工草山保留面积1667hm2,改良草山3667hm2,冬季农田种植优质牧草2041.6hm2,青贮氨化料15.068万t,在抓好优质饲草推广的同时,抓好秸秆(麦秆、豆秸)等传统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利用率。
1.2.9强化防检疫,保障畜牧业安全生产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五号病防疫为重点,实施强制免疫接种,全面实行免疫标识制度,强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动物疫病防治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牧,完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立疫情测报制度,做好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为畜牧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1.3草食畜牧业关键配套技术的作用以及推广情况
1.3.1草食畜存栏数增多,出栏率提高,肉产量增加
2010年,牛存栏157718头,出栏52006头,肉产量5111t,分别比2005年提高14%、54%和62%。其中黄牛存栏86577头,出栏35541头,肉产量3060吨,分别比2005年提高3%、28%和32%;水牛存栏67712头,出栏20217头,肉产量2051t,分别比2005年提高35%、133%和142%;羊存栏126697只,出栏111969只,肉产量2239.4t,分别比2005年提高14%、71%和71%。
1.3.2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
黄牛推广“西本”、“短西本”二、三元杂交,水牛推广“摩本”、“摩摩本”、“尼摩本”二、三元杂交组合,生产优质肉牛、奶水牛。2010年全县13个乡镇开展牛冻改工作,共有18个冻改站点,其中民营站点4个。冻精配种改良数由2005年的6021头增加到8799头。能繁母牛授配率由2005年的13.2%提高到16.8%。
1.3.3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技术得以推广
全县牛、羊死亡率控制在0.8%和1.5%以内,有效地控制了草食畜疫病的发生,保障了草食畜产品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3.4山羊纯繁与改良技术推广加快
一是通过本品种选育、提纯复壮的方式保持我县黑山羊品种特征、繁殖性能和较高的生产水平;二是通过引进奴比亚黑山羊开展杂交改良,提高个体产肉率。
1.3.5牧草新品种引种和冬闲农田种草技术推广迅速普及
全县优质牧草种植从2005年的1400hm2。发展到2010年的2041.6hm2,全县养殖户形成“草当粮种”的思想观念,人工种草较好地解决了草食畜冬春缺草的问题。牧草品种由一年生黑麦草发展到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羊茅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品种增多,产量提高。
1.3.6生产方式不断改进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牛羊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在饲养方式上,从原先的单一放牧,逐步向放牧与舍饲结合转变;在饲料使用上,从采食天然牧草或作物秸秆,向饲喂人工牧草、氨化秸秆和精料转变;在养殖模式上,从千家万家分散养殖,逐步向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小区养殖转变。1.3.7科技水平逐步提高通过实施国家奶水牛良种补贴项目,开展种草养畜示范,推广高效模式化养殖,全县牛羊养殖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杂交牛、氨化草、配合料、合饲育肥”及“良种羊、楼式房、配合料、定期驱虫、快速育肥”的肉用牛羊生产模式,使牛羊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1.4草食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
1.4.1养殖大户逐年增多
目前,养牛50头以上养殖大户15户、养羊100只以上的农户已达57户。
1.4.2养殖效益显现
通过调查,开展肉牛冻精改良以来,农户出售一头六月龄杂交犊牛比出售一头相同月龄本地犊牛多收入600元;养一头经产母牛毛利润449.75元;购入一头体重210kg的杂交肉牛育肥100天,可获得592.5元利润。饲养一头经产奶牛,奶价按4.00元/kg计算,一个饲养周期可获毛利润9542元;饲养一群平均存栏82只羊群,平均出栏27只羯羊,一年可获育肥利润19413元(不计羊粪销售收入和工资支出),购入一只架子羊放牧饲养6个月,可增加收入178元。由此可见,草食畜牧业养殖效益比较好,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草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2.1认识不足
畜牧业虽然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对畜牧业的工作支持力度不如烤烟等其他产业那样深入和扎实,对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服务不够。养殖户生产观念落后,生产方式原始,市场信息不灵,经济效益低下。
2.2投入不足
由于县财政不富裕,对动物防疫、畜种改良、新技术推广等工作的资金支持不足,对项目投资的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够足额到位和开展工作的业务经费很少,严重制约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2.3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
全县农作物秸秆67万t,利用不足20%,制约草食牲畜的规模化发展。
2.4草食牲畜占整个畜牧业比重过轻,结构不合理
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产值和肉类比重明显偏低。201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4%左右,而草食牲畜仅占牧业产值的10.61%。生猪占牧业产值的77%;生猪存栏66.26万头、牛存栏15.51万头、羊存栏12.5万只,存栏猪与牛羊比为2.3:1。在肉类结构中,猪肉占83.4%、牛羊肉仅占12.1%,猪的比重偏大,牛羊草食型牲畜比重偏低。人均肉奶蛋占有量达177.84kg,其中人均肉食占有量173.9kg,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肉食比例偏高,奶蛋比例严重偏低。草食牲畜所占比例过轻,不适应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要求,也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方针。
2.5农、林、牧的发展规划不协调
地方政府对农、林、牧的长期发展虽然做了规划和布局,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社会、自然、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至今仍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国家政策性退耕还林、借山造林,致使天然草场和缓坡地带草场被挤种经济林木,草场面积一次次减少,滥垦现象屡禁不止,这种现象山区乡镇较为突出。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发展草食畜的后续资金太少。如大田坝弯岗、更戛西山、翁堵乡石城山、黄瓜山、湾甸乡章东河等人工草地建成后由于后续资金不足,管理跟不上,有效面积逐年减少。
2.6科技含量低,出栏率、商品率低
我县畜牧业生产技术支撑机构健全,但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由于依旧是千家万户分散的饲养方式,规模小、品牌意识差、技术含量不高,生产水平低下,导致出栏率、商品率低,生产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2.7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
加工业是畜牧产业的中间环节,它上接生产,下联销售,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巨大,而且具有较大的增值潜力。我县在这方面的发展十分薄弱,畜产品加工企业仅两家,且规模小,产品质量档次低,竞争乏力,带动作用不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灵,流通不畅,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缺少龙头加工企业带动的牛羊肉生产也难以实现产业化,行业附加值低,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2.8畜牧业受重大动物疫病的威胁较大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一些病毒也发生了新的变异,变得毒力更强,致病力加强,传染速度更快,危害更加严重。重大动物疫病的种类在逐年增多,防疫任务在逐年加重。
3“十二五”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思路、目标及对策
3.1发展思路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疫病防治为保障,以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加快草食畜牧发展步伐。经测算,2010年末,全县草食畜存栏17.17个牛单位,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草山草坡、冬闲农田地种植饲草、各种农作物秸秆、实施果草套种、林草协作,全县理论载畜量为28.33个牛单位,还可发展11.16个牛单位。积极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走出一条以加工带养殖、龙头连基地、品牌拓市场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优质肉牛、肉羊优势产区,突出抓好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产业化经营、畜产品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五项工作重点,力争在草食畜产品加工、重大动物疫病防制、专业大户发展、农田种草养畜、良种繁育体现建设、资源利用效率六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2015年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9亿元,把昌宁建设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出口基地。
3.2发展目标
3.2.1近期目标
到2015年,新建肉牛冻精改良站点5个。配种改良数由0.8万头增加到1.0万头。发展高床圈养肉羊养殖12户。全县草食畜肉类总产量达1.0万t。在肉类结构中,牛羊肉产量比重提高到15%以上。
3.2.2中期目标
到2020年,新建肉牛冻精改良站点5个。配种改良数由0.8万头增加到1.2万头。发展高床圈养肉羊养殖15户。全县草食畜肉类总产量达1.2万t。在肉类结构中,牛羊肉产量比重18%。3.2.3远期目标到2025年,新建肉牛冻精改良站点2个。配种改良数由0.8万头增加到1.5万头。发展高床圈养肉羊养殖15户。全县草食畜肉类总产量达1.5万t。在肉类结构中,牛羊肉产量比重18%。
3.3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对策
3.3.1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一是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即加强对畜牧兽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把畜牧产业发展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加强畜牧业科技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畜牧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围绕畜牧业发展,加强对畜禽良种繁育、饲料开发、畜产品加工、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地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并将乡站经费及村级动物防检员定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
3.3.2突出重点,优化结构
一是大力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畜生产,实现牛、羊草食畜生产由放牧向厩养、由单一生产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应用的转变;二是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把农田种草养畜作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大力推行“粮—草”轮作,调整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拓展草食畜牧发展空间,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
3.3.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
一是各级财政在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前提下,要适当向畜牧业倾斜。安排一定数额畜牧业专项资金,用于优质畜禽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发展、畜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畜禽品种改良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饲草饲料开发、畜牧科技推广及技术培训等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的投入;二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除财政、发改及畜牧部门外,各级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专项部门都要围绕畜牧业产业发展进行规划,计划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大小额信贷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四是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农村规模养殖户的信贷扶持;五是强化项目扶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畜牧业发展,用足用活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吸引民营资本、外资和农民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
3.3.4政策引导,培植龙头
一是结合实际,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客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草食畜规模养殖、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及科技开发,依托外地知名品牌、市场营销网络,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二是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订单牧业”、“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实现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是大力支持发展畜牧产销协会,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升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拓宽活畜和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产业。
3.3.5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一是加强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加快天然草山的改良,提高草山的综合生产能力,做到草畜配套,使草山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料保障;二是加强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在优势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活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突出建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集市为重点的活畜及其产品市场,并配套实施“畜牧业信息入乡”工程,完善畜产品营销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销信息;三是加强畜牧业管理和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务求服务实效。
3.3.6依靠科技,提高效益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充分运用人工受精、冻精改良、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建立牛、羊良繁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推广步伐,不断开展农牧民“素质工程”建设,普及推广肉牛、肉羊等标准化无公害养殖技术,努力提高农牧民科学养殖和经营水平,提高畜牧产业科技含量;三是建立和完善畜产品、饲料、兽药的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组织实施无公害畜产品行动计划和放心食品工程,推行无公害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畜产品、饲料、药品从市场至生产各环节全程监控,确保畜产品安全。
3.3.7狠抓防疫,确保安全
一是在县、乡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内,建设和完善疫(菌)苗冷藏体系;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动物免疫、检疫、疫病监测和防疫监督工作,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的应急预案;三是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动物疫情测报预警系统,加强乡(镇)兽医站和交通检疫站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动物防疫体系,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
为鼓励、支持畜牧业的发展,加快我区畜牧业发展步伐,作如下决定:一、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区农业奋力崛起的战略重点
发展畜牧业是把我区农副产品和劳动力两大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现实选择。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抢抓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积极推进我区畜牧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国家惠农政策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以强化防疫、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政策支持、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提升我区养殖业综合水平,推进我区由养殖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迈进。
总体目标:用3-5年的时间,全面实现我区畜禽品种优质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畜产品无公害化,部分达到绿色标准;生态养殖小区占规模生产的30-40,基本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畜产品总量增长30以上,规模饲养量占饲养总量的70以上,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达到疫病控制标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三、努力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生猪和家禽生产档次,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扩大奶业生产。加快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形式多样的养殖小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优势产业群,从而形成合力,发挥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养殖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申报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努力打造我区优势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切实加强畜牧养殖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培训,积极引进畜禽优良品种、推广秸秆开发利用、种草养畜及畜牧生产新技术,强化科技意识,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四、完善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
乡级畜牧兽医站是我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是直接面向养殖户的服务性机构,各乡、镇、街道要在办公用房、示范点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完善乡级畜牧兽医站建设。
加强畜禽改良站点的建设和保护,鼓励集体和个人从事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加强对种畜禽生产经营的管理,保护广大养殖户的利益。
五、加强动物防检体系建设
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制度,同时抓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对重大动物疫情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我区动物防疫目标的全面实现。
要加强对动物检疫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检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实现我区动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达到100,确保我区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建设完善的畜产品市场体系
继续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鼓励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划,规范行业行为,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
要加强对兽药、饲料等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做好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和,为养殖户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正确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
七、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倡导农民成立互惠互利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内联外引的作用,鼓励这些组织与国内外大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实行跨区域产业化合作。
重点引进和培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以充分发挥其带动能力。引导并帮助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
八、加大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活力
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将动物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激励性发展贷款贴息、奖励基金、防疫工作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各乡、镇、街道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对投资者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投资者利益得到合理的保护。
九、加强领导,保障畜牧业快速发展
一、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选择,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头产业、同时又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畜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没有畜牧业,农业就构不成完整的农业。但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其不同之处在于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畜牧业通过畜禽产品的中间消费,把植物产品加工转化为动物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份额,从而使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将大量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和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当畜牧业发展了,并且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便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近在咫尺,未免结论过早。严格地讲,它只能算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非最后的落脚点。因此,我们必须从长远看,发展畜牧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使从业农民增收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用产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是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
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程度不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制度落后,竞争力不强;第二,龙头企业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许多企业仍然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及时采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存在产权不明晰、决策不科学的问题,使企业长远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的企业严重缺乏稳定的原料基地,有的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
(2)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在利益分配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企业与农民签订的经济合同不规范。一些企业往往凭借其自身的强大经济优势,在与农民签订合同时故意损害农民利益,使所订立的合同条款尽量有利于企业;第二,利益主体双方不守信用。有些地方,当产品市场价高、产品畅销时,农民往往违背合同,不愿将产品卖给企业,导致企业停工待料,而市场价低、产品滞销时,企业又不愿意按原定合同收购,有时即使愿意收购也经常压级压价,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第三,违约追索成本高。
(3)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畜牧业产业化要求畜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要有机联合,但我们的畜牧业发展却存在产中、产前发达,产后加工严重滞后的格局。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量占畜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60%~70%,而我们国内肉类加工比重不到5%,且加工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还存在着加工深度不够、花色品种较少和优质高档品种比重低的问题。
(4)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经过机构改革,目前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管理体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畜牧部门只管生产,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事,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三、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1)增加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既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资金投入的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并将其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中,确保投资及时到位。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应保持在10%以上。要对区域性重点民营龙头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增设扶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基金;银行信贷资金也应从资金投向和资金结构上向畜牧业产业化和畜牧业基础设施倾斜,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一、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区农业奋力崛起的战略重点
发展畜牧业是把我区农副产品和劳动力两大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现实选择。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抢抓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积极推进我区畜牧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国家惠农政策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以强化防疫、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政策支持、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提升我区养殖业综合水平,推进我区由养殖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迈进。
总体目标:用3-5年的时间,全面实现我区畜禽品种优质化、养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畜产品无公害化,部分达到绿色标准;生态养殖小区占规模生产的30-40%,基本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畜产品总量增长30%以上,规模饲养量占饲养总量的70%以上,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达到疫病控制标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三、努力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生猪和家禽生产档次,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扩大奶业生产。加快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形式多样的养殖小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优势产业群,从而形成合力,发挥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养殖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申报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努力打造我区优势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切实加强畜牧养殖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培训,积极引进畜禽优良品种、推广秸秆开发利用、种草养畜及畜牧生产新技术,强化科技意识,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四、完善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
乡级畜牧兽医站是我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是直接面向养殖户的服务性机构,各乡、镇、街道要在办公用房、示范点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不断完善乡级畜牧兽医站建设。
加强畜禽改良站点的建设和保护,鼓励集体和个人从事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加强对种畜禽生产经营的管理,保护广大养殖户的利益。
五、加强动物防检体系建设
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制度,同时抓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对重大动物疫情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我区动物防疫目标的全面实现。
要加强对动物检疫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检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实现我区动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运输检疫达到100%,确保我区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建设完善的畜产品市场体系
继续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鼓励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划,规范行业行为,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
要加强对兽药、饲料等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做好畜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信息的收集和,为养殖户和消费者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正确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
七、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倡导农民成立互惠互利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内联外引的作用,鼓励这些组织与国内外大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实行跨区域产业化合作。
重点引进和培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强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以充分发挥其带动能力。引导并帮助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
八、加大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活力
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将动物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激励性发展贷款贴息、奖励基金、防疫工作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各乡、镇、街道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
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对投资者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投资者利益得到合理的保护。
九、加强领导,保障畜牧业快速发展
经省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以25号文件正式下发《意见》。《意见》全文6个部分33条,内容涵盖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各环节。
“黑龙江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产业是绿色食品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既有国内总需求增长空间,又有龙江竞争优势的重要新兴战略产业,正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期。”会上,省畜牧兽医局党组成员、首席兽医师、新闻发言人孔宪臣对《意见》的出台进行了详细解读,我省将进一步强化政府支持与服务等措施服务现代畜牧业发展。
《意见》详细阐述了我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意见》立足解决当前畜牧产业发展面临的薄弱环节,从打造高品质畜产品基地、提升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抓好市场营销、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融资体系、强化政府支持与服务等方面提出了5项主要任务。同时,我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升乳业、肉加工重点产业竞争力,实现主要畜产品进口替代。
目标任务:在稳定牲畜存栏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出栏育肥畜比例、大畜比例(主要在农区提高牛的比例)、母畜比例、良种畜比例。以加大品种改良工作力度,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改进饲养管理方式,加大“良种、良法、良料、良舍”为中心的养殖技术开发利用,提高个体单产和畜产品质量为主要措施,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畜产品品牌,改变畜产品的销售方式,促进畜产品销售。以牧民定居为基础,种养结合,积极抓好牧民劳务创收,多种经营,努力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收。全县畜牧业为农牧民人均增收的贡献额在93元以上
(一)转变生产方式,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
立足实际,依托饲草饲料和农副产品优势资源,按照自治州确定的“东经西牧”发展战略,科学布局畜牧业优势区域。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草原畜牧业要进一步完善牧民定居配套建设,大力发展饲草料种植业,逐步向“暖季放牧、冷季舍饲”方向转变。农区畜牧业要积极倡导健康养殖,推广标准化舍饲圈养和规模化养殖,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场村分离”;要突出抓好牛羊育肥增值,稳步发展奶牛业,提升畜禽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和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示范,带动全县畜牧业生产方式变革。
(二)强化牲畜品种改良,促进优质高产高效
继续落实责任,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广优质冻精冷配改良,通过冻精补助,强化竞争机制,大力培训提高改良员技术水平,扎实完成牧区引进优质新疆褐牛种公牛20头、农区冷配改良黄牛4900头工作任务。依法加强对公牛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种公牛档案,强制去势农牧区土杂种公牛,实现农区无公牛、牧区无土杂种公牛的目标。
依法重点加强对引进的各类种公羊的审查和管理,防止引进不合格种公羊导致优良遗传资源流失。要积极引导农牧民引进优质肉羊品种,推广应用杂交改良技术提高肉用羊生产性能;继续支持细毛羊核心群养殖户引进细型或超细型细毛种公羊,改良提高核心群细毛羊品质;引进优质白绒种公山羊改良绒山羊,提高绒毛白色纯度和产绒量。
(三)强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层层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完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动物防疫一票否决制。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全面控制和及时扑灭的方针,坚持强制免疫和自主免疫相结合,按照政府保证密度、部门保证质量的原则,加强动物防疫工作。要认真按照国家农业部《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案调整意见》精神,做好春秋集中免疫和月月补针工作,切实做到强制免疫率达100%,实现“春秋免疫、月月补针、免疫常年化”。要加强免疫监测预警,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从今年开始,县兽医站将对免疫畜禽进行两次免疫效果监测,并及时监测报告。积极开展疫情测报工作,疫情测报信息上传率达到100%。积极开展畜禽标识工作,努力提高畜禽标识率,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及其疫病溯源系统。要加强动物防疫档案管理工作,动物防疫卡发放率达到100%。确保全县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继续推进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动物防疫体系。20*年要全面完成县级兽医机构改革和人员配置工作,完善基层站“三权归县”后的考核管理工作机制,完成25名村级防疫员的设置和培训工作,建成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监督网络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条件。依托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对5个乡镇场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进行新建、改扩建,配套动物防疫检疫设备和自动化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改善办公服务条件。同时,要认真按照自治区乡镇畜牧兽医站项目建设及管理暂行办法进行设计和建设。此外,要认真做好县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保证项目建设按期完成。
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规范活畜交易市场和屠宰场。今年,完成新建昆得仑牧场活畜交易市场、安乡里格乡牛羊定点屠宰场建设任务。同时,认真执行“活禽定点屠宰,白条禽上市”制度,积极完成禽类屠宰点与活禽交易市场的分离工作。年底前,将活禽经营市场迁出人口密集区。
强化动物防疫检疫监督,落实市场准入制度。要严把市场准入关,把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产地检疫、活畜交易市场、牲畜定点屠宰场、乡镇集贸市场、畜产品加工游戏运输领域和餐饮业的畜产品管理等工作上,依法严格根据自治区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产地检疫工作。
切实抓好兽药、饲料监察、种畜禽管理、奶业管理、动物诊疗、疫情监测等监督执法工作。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动物疫情体系管理规范》,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四大慢病”和国家规定的其它动物疫病常规监测工作,随时掌握疫情动态,有效指导动物防疫工作,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四)抓好草原生态保护系统工程建设,切实做到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切实抓好以草定畜工作。20*年,在完成草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出草畜平衡实施办法,逐户核定载畜量。从抓牲畜转场入手,统一牲畜转场时间,建立转场卡制度,牲畜转场时设卡重点核查牲畜头数,确保以草定畜工作顺利进行。以塔秀乡为草畜平衡试点乡,探索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加大对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完善配套设施,为草原畜牧业创造条件。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最后落脚点是定地先定水。要积极争取政策倾斜、项目资金,进一步改善草料基地灌溉条件,着重抓好天然草场改良、人工草料地建设,推广优质牧草、高产饲料玉米种植,调整优化牧区已开发草料基地种植结构,新增苜蓿等饲草料作物面积8000亩以上,为保证草场禁牧、休牧打下坚实基础。
要把实现以农区秸杆为主的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和为牧区补充饲草料作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农区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强化对牲畜饲养、改良、繁殖、防疫和饲草料加工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配套和应用。继续推广青黄贮制作技术,采取州、县补助措施,完成制作青黄贮饲料3.5万吨。
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开展草原虫鼠害防治,有效保护草原资源。年内计划完成草原虫害防治面积33万亩,鼠害防治面积5亩。
要加强草原监理和草原防火工作。加大草原监理工作执法力度,坚决查处顶风违法开垦草场、肆意采矿破坏草场的案件,及时处理各类草场纠纷,积极防范矛盾激化造成群体上访;对草原野生药用植物继续进行全面封育,严厉打击各种乱采滥挖行为;进一步规范征占用、临时使用草原管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程序和权限办理各类征用、使用草原手续,妥善安置牧民生产生活。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草原防火方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防火监测防控水平,确保年内不发生重大草原火灾。
(五)认真实施好畜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效益
依托项目,切实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一是要完成退牧还草项目10万亩休牧建设,依托退牧还草草地补播改良项目,完成12000亩人工草料地建设,扩大草料储备量,降低牧民生产成本,减少牧民草料购进量和资金投入量,减轻牧民负担。二是充分发挥世行项目小额贷款作用。今年,力争完成世行贷款项目年度报账计划,指导农牧民用好这笔周转资金,把资金用于购买良种牲畜、育肥增值、修建暖棚圈等发展生产上。三是认真落实退牧还草陈化粮折现补助政策。今年我县陈化粮折现共计735万元(含前两年未兑现补助款),资金量较以往大很多,因此,一方面要把补助资金用于购买充足草料,确保草场“退得了、休得住”,保障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导牧民把能够剩余的资金投入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来,发展壮大畜牧业规模。
(六)抓好科技兴牧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要把畜牧业培训工作作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常规工作来抓,采取课堂集中授课、生产实践、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参加、举办畜牧系统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养殖大户等培训班,实现畜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全部进行一次专业知识轮训,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对农牧民推广普及专业知识,增强农牧民致富增收能力和转移就业本领。
推动养殖协会工作。20*年计划扶持2—3个养殖生产者协会进行示范。通过协会组织开展生产活动,切实解决会员的生产实际问题,帮助协会推广新技术,建立信息网络和购进种畜等。同时,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加快经纪人队伍建设,从市场营销渠道、饲草料采购、协调养殖贷款等方面给协会会员带来方便和实惠。
继续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以新疆绿牧源肉业有限公司、明源牧业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积极培育以哈日布呼镇为中心的牛羊肉生产基地,通过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发展订单畜牧业生产,带动辐射全县牛羊育肥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扶持疆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建厂。以现有的活畜交易市场、定点屠宰场等基础设施为依托,积极发挥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农牧民经纪人、协会带头人的作用,大力促进畜产品物流业发展,推动畜产品营销。努力争取创建无公害牛羊肉畜产品品牌,巩固“萨帕乐”牌细毛羊品牌地位,扩大牦牛肉生产规模和提高无公害牦牛肉品牌知名度,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我县畜产品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
大力推广牧业机械,促进草料加工。采取措施,引导农牧户购进秸杆青贮收割机、割草机、牧草打捆机、粉碎机、牧草松土补播机等畜牧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大力推动草料生产、加工技术的应用,促进饲养方式的变革。同时,按照州补助80%、县补助10%、农户自筹10%的政策,购进挤奶器3台(哈镇、安乡、呼场各1台)。
(七)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