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53: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文化现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于旅游体验的内涵,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比较有代表的是谢彦君教授曾提出的:旅游体验是指处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与其当下情境深度融合时所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可以看出,旅游过程本质就是一个体验过程,其主要特点是主动参与性,这个过程可以使旅游者的身心都获得愉悦感。旅游者获得愉悦感的程度越高,旅游体验质量也就越高。因此,旅游体验质量是旅游者对自身旅游感受的一种评价,也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一)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是衡量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具有体验性、娱乐性旅游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旅游演艺产品已逐渐受到旅游者的极大欢迎。为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奇的需求,旅游经营者把一些原始的文化经过隔离、加工、整理等,呈现在旅游者面前,供旅游者欣赏(如图1所示)。这是旅游资源开发者、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者共同营造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学术界称之为“旅游文化孤岛现象”,然而这样发展起来的文化已经不可能重塑本土原始文化的形骸和精神,因为本土原始文化是历史的、社会的,是与环境紧密依存的。而这种文化孤立于社会,只是一种“舞台化”的演示,仅仅具有商业价值,供旅游者娱乐。可以看出,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是旅游演艺产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衡量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对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影响的双重性。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对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旅游文化孤岛现象丰富了旅游演艺产品内容,对仅仅是追求奇异文化的旅游者来说,满足了旅游动机,提高了旅游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旅游体验质量;另一方面,对于以求知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而言,他们在旅游中追求更多的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但是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是旅游资源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等心理,通过对本土的一些原始文化进行加工、整理而生产出的演艺产品,这类旅游产品已经丧失了原有本土原始文化的真实价值,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因此,旅游者旅游体验真实性的要求与旅游文化孤岛现象的本质是根本对立的,旅游者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最终影响了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
三、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影响旅游体验质量提升的原因
(一)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存在差距。从旅游体验的主体来说,一些潜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是寻求真实而又神秘的异地原生态文化带来的乐趣,增加知识,并以此作为旅游期望,那么这类旅游者一旦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到达理想中的旅游目的地之后,如果展现在旅游者面前的是文化孤岛现象,是客体的“不真实”,这时旅游者以往的旅游期望便在这次旅游体验中逐步外化并成为度量其旅游体验的标尺,其结果必然是旅游体验质量不高。旅游者之所以未能如愿以偿,其根本原因是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目的地提供的旅游产品不对等,这类旅游者不能真正理解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和真实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了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
(二)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一股旅游开发热,不少景区为了吸引旅游者前来,纷纷把当地古老的礼仪、民俗等文化搬进景区,这样在各地形成一个个旅游文化孤岛现象。由于这类旅游演艺产品是旅游经营者脱离了原生态文化的原生环境开发出来的,忽视了原生态文化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被人为地移植到了异质的环境氛围中,文化的根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不是原始生态文化了。而旅游市场上的需求是原生的、真实的文化产品,这就出现旅游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对等的现象。虽然旅游经营者开发的这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旅游者对奇异文化的需求,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由于这种文化的演示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对通过旅游体验来获取知识的旅游者越来越不适用,影响了这类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
四、基于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提升旅游体验质量的措施
作为旅游演艺产品的一种表现形式,旅游文化孤岛现象对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该视角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旅游者正确认识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旅游文化孤岛现象是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常常碰到的一种旅游演艺产品表现形式,不同旅游动机的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孤岛现象会有不同的认识。对于那些出游机会较少而又追求新奇需求的旅游者而言,要求层级较低,现已开发的类似产品往往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但对于更多旅游经历较丰富、求知的旅游者而言,出游前和旅游过程中旅游相关工作人员,如旅行社宣传人员、各类导游人员等,需要引导其了解该种文化现象,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现象与真实文化之间的关系。使旅游者认识到客体的真实性与文化孤岛现象是对立统一的。
一、地方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地方文化的形成是当地居民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在满足日常基本生活的需求下,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使他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地方文化的形成可以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也可以是留有风云变幻痕迹的自然风貌。因此,可以将地方文化大致分为四个部分:(1)自然景观、文物遗迹、古建筑等历史方面;(2)以现代文化为代表的艺术方面;(3)民俗民风、节日庆典等原生态表演;(4)宣传宗教文化伦理的道德方面。
地方文化的形成不仅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其本身的个性和内涵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社会发展繁荣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也被逐渐认可。除了有利于开发旅游文化,同时也能使其本身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文化不得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渗透,这就要求地方文化除了保持本身的自然与原生态之外,更重要的是丰富本身的文化特性。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文化旅游的概念,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欣赏传统的文物遗迹,或者文艺表演。这就要求除了满足游客基本的审美需求之外,优化环境质量,努力拓展知性美、满足旅游者日益膨胀的好奇和求知欲。
二、地方文化发展的困境
(一)评估规划不科学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的今天,多数采用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但地方文化却没办法按照产业化进行开发与发展。因为虽然地方文化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其自然属性难以改变,一味的产业化只会降低资源的禀赋力,从而增大投资风险,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地方文化资源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像山东水浒文化城的产业发展,水浒基地被济宁、菏泽、泰安和聊城四个城市包围,这就加大了对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估和规划难度,无法彻底发掘本身的地方文化资源,导致浪费资源或者重复开发等不必要的损失。
(二)各地地方文化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势必导致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发展失衡,而情况日益明显。例如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因素导致可供发展的旅游资源稀少,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三)形式重于内容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发展出现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各地文化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主题内容,或者周边辐射都呈现出一种未完全摆脱重制造轻研发的守旧模式,缺乏创新主导力。
(四)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地方文化的发展处于成长期,人才是文化产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适应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通常以服务的形式表现,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国际化都市,导致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人才紧缺。
三、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个依靠接待与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行业,如何在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在产业竞争中获胜,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之一。旅游管理的对象是“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充分了解旅游需求的前提下,适时有效的对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对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管理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推进,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地方文化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保持本土化与特色化的相互协调,通过从不同的旅游项目中开拓新业务,实现再发展,从而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保持自身品牌的同时,使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
作为旅游业发展内容之一的地方文化,始终以地方文化作为基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景线,使游客可以了解不同的地方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信仰相结合,是景区的建设和改造成为旅游产业链的必备环节之一,进而得以衍生出不同形态的特色文化旅游,从而提高景区极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收入。同时,地区饮食的独具风味刺激了游客的消费欲望,正逐步取代单纯的自然风光游览,成为一道特殊的旅游风景线。
四、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管理问题论述
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相反,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旅游管理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旅游管理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许多难以明确的关系,使得在许多地方文化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受到旅游管理的促进或者阻滞。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方文化的流失或者过度开发,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关键词: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宗教旅游是指的专门朝圣的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
随着昆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向冷清的宗教圣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宗教活动场所逐渐成为旅游热点。一度遭冷落的寺院经济在新的需求推动下,也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一些与旅游配套的服务设施已在宗教圣地中产生,旅馆、餐饮、娱乐、旅游商品成为寺院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寺院开辟了新的财源,为寺院维持生存注入了新的生机。不仅如此,就连寺院附近的居民也以各种方式和手段积极加入到旅游服务之中,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昆明宗教形态纷繁复杂、类型齐全、内容极为丰富,是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理想地区。昆明现已建成一批以宗教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旅游景点,有的甚至成为某一地区的标志性旅游点。到昆明旅游,除了游览世博园、民族村,游客们总忘不了游金殿,登龙门,而位于西山的华亭寺、太华寺更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必到之地。
虽然昆明宗教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昆明旅游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昆明宗教旅游资源尚未能转化为良好的旅游产品,也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发层次比较低,开发中仍然存在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昆明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地方政府对宗教旅游的开发重视不够
目前地方政府对自由政策和信教群众在政府宗教部门批准合法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规定,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对党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依法加强管理宗教事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缺乏了解和研究,落实不力;对“宗教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良好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打开发、大收益,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导致“不敢管也怕管,又不会管,甚至不去管,谈宗教色变”的不良现象。
(二)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单一,文化含量不高
昆明宗教文化游览项目单一,许多宗教文化旅游景区仍停留在对宗教观光这一基础层次产品的开发上,更高层次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较少。游客在宗教景点的旅游活动基本上是以观光或求神拜佛为主,而对参观宗教仪式,参加宗教活动和开展“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开发不够。游客在宗教旅游景点游览时多为参观静态陈列式宗教景观,形式单调,大同小异,基本没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
一些重要景点,说明文字过于简单,没有揭示其深刻的宗教和历史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游览时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降低了宗教景点对不同层次游客的吸引力。在大多数宗教景点,宗教人员所做的无外乎诵经、为进香者祈祷、发放经义小册子、维持秩序等世俗性活动,很少为游客进行讲解。而导游人员虽然有旅游知识,但普遍不了解宗教,也无法为游客提供很好的介绍,两者之间脱节严重。
(三)宗教管理者没有较好地实施综合管理,缺乏整体规划
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昆明旅游地的形象。
(四)封建迷信活动到处泛滥
在宗教文化旅游中,由于局部地区对宗教文化中积极因素挖掘整理不够,再加上一些宗教人士和部分导游人员宗教理论知识较差,向游客讲述不出宗教之中蕴含的真善美及人类的大智慧,而只能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导致宗教文化旅游成了向人们传播封建迷信的一种渠道。
(五)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宗教文化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在政治上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宗教文化旅游在各地发展很快,但宣传很少。目前,虽然在新闻媒体上和统计资料中很少提及宗教文化旅游,但实际上,宗教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宗教文化旅游在迅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
昆明诸多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开发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想
(一)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加大重视
首先,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瞻仰宗教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颇有裨益;其次,民族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我们应该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为旅游业服务。
(二)建立健全宗教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强化政策法规、规划等宏观管理职能,明确宗教文化旅游的管理主体,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完善行政许可制度,提升旅游部门的综合管理与协调职能。完善旅游行政管理的公共职能,加强对资源保护利用的管理,增强对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服务功能,提高旅游质量的监管能力。建立配套的产业政策,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可以从华东6市宗教文化旅游成功的经验得到启发,实行和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一是宗教教职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分开,使其更加规范,各行其是,共同求生存、图发展。二是宗教与园林、文管、旅游、开发商等部门要认真学习政策和法规,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增强贯彻执行宗教政策、法规的自觉性,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宗教场所不能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不接受风景区管理部门对其合理化的建议和知道,而造成宗教场所与景区在统一规划建设上的不协调,妨碍风景区的整体开发。旅游风景区管理部门、宗教部门以及文物保护、园林管理等部门要形成一个“大拳头”,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互相支持,通力协作,不能只考虑单方面利益,而要考虑全局利益,为昆明的旅游业大发展作贡献。
(三)利用与继承、开发与保护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宗教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宗教建筑、宗教艺术都是国家珍贵的文物,保存到今天,凝聚了开创者和历史保护者的功绩。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首先要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遵循文物保护法规,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实现开发和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不仅要保护宗教文化的物化部分,还要保护好宗教文化场所特有的文化环境。
(四)充分认识、评价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现昆明宗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民族性、地域性都很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其宗教氛围的神秘特性、宗教建筑、教义等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征。在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要紧紧围绕宗教文化中一些正面主题,根据昆明各个宗教景区的不同特点,开发一些有别于其他旅游活动的特色项目。在开发方式上,要从观赏性开发向体验性开发转变,采取动态参与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丰富旅游商品,吸引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还可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等。
由于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需要服务的内容不同,因此,应有针对性的提供各种服务,如对佛教信徒就应供斋饭;逢佛成道节应供腊八粥;基督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卡等小礼物等。
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例如南岳的庙会、正月初一头柱香,通过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吸引宗教信徒和旅游者,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开发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也要重视旅游者从静态参观式向动态参与式方向发展这一趋势。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开发井形成多种与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人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尤其是对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庆日等特定的佛事法会的参与活动。
(五)拓宽宗教旅游项目资金来源渠道,走宗教旅游产业化道路
在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宗教项目多由宗教团体或者个人通过投资、募捐等形式开发;西部地区大多为欠发达地区,宗教团体实力不强,因此仅仅依靠宗教团体或者个人不现实。因此,宗教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例如可以由旅游开发公司组织开发投资宗教旅游项目,项目建成后,宗教产业归宗教团体,旅游经营产业则归投资商,宗教部门可以保留与宗教直接相关的项目。这里,开发公司可以是内资企业,也可以是中外合资企业,甚至可以是外资企业;资金来源可以是开发方的自由资金,也可以是银行贷款,也可以是境外融资。
(六)加大宗教文化旅游宣传力度
旅游景区景点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宣传促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在宗教旅游宣传中,必须重视宗教活动的作用。宗教活动不仅是宗教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宗教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促销活动。因此,通过举办大型的宗教活动,不仅可以向信徒和游客展示西部地区厚重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氛围;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知名度,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学军.昆明基督教教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刘鼎寅,韩学军.云南天主教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杨丽.论云南宗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4、向忠俊.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亟待开发[J].云光发展论坛,2005(3).
5、,万俏宇.浅议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J].科技广场,2007(10).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是农业旅游的重要资源,通过传统文化的时间形塑、空间错位的利用方式,到农业主题文化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农家乐的体验等等,挖掘出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文化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将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很好的运用到农业旅游开发中去。
一、传统文化的利用
(一)传统文化的时间形塑。所谓传统文化的时间形塑就是时间错位、时间倒置。一般来说,传统文化在于其既有的时间场域中,这即是传统文化的时间观。若在现代性场域中,展示传统性,那么对于旅游来说可谓是一种较为有特色的资源。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是面向现代或追求现代性较强的文化,而传统虽然存在,但在存在的时间层面却与现代不在同一个时间层面。因此,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种塑时,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时间调整。在若干年前,麦场、荷塘、水车、石碾、梯田等被视为“落后”、“贫困”的象征,随着城市化的加速、社会快速发展,它们已然成了“物质文化遗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符号。
在农业旅游中,我们不是把现代社会推回传统社会,使传统成为主流。而是将传统移植到现代场域,与现代社会形式上成为对立,产生强烈的比较。现代社会中,放置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器物或者展示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水车,它是传统乡村中村民生产中较为重要的提水灌溉工具。水车过去对农民耕作农业产生了巨大的效用价值,水车省工、省力、省成本,农民对它有着较深的感情。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水车逐渐因功能性较强的现代机器的替代而脱离了人们的视线,但在它的身上仍然延续着一种传统文化。从时间层面来说,这种存在也许只是一种记忆中的存在,并不具体。如若将其作为一种开发过程中的一种旅游资源,那么则必须进行时间层面的转换,即错位。具体地讲,我们必须把水车所存在的时间场域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或者更久远的时期,放在现时期。通过这种时间转换。我们才能欣赏此物的实体。这即要求我们再造实物,将实物放于现代社中。这样与现代性的器物相比,也才能更好的凸显传统,凸显一种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经过重塑之后,功能可能有所变化。其中,享受和愉悦功能的赋予是重塑的最主要的目的和初衷,但其他功能则或减少或增加了。如我们上面所说的水车,水车的功能本身是提水灌溉,但是在重塑之后,则最主要的功能便是一种欣赏,真正的提水灌溉则成为一种演示,证明这种水车具备提水的功能。也正是这种时间层面的倒置或形塑,传统文化才能处于现代文化的时间场域中,成为农业旅游的一种资源。
(二)传统文化的空间错位。在农业旅游中,时间层面的形塑使传统文化得以展示在现代社会之中,给旅游的主体带来时间层面的错位,空间层面的错位则是为了使旅游主体好似回到传统社会之中。所以,问题的核心是放置于何处才能更好地显出其传统文化的特性。如果放置于原有的位置,那么其所处的环境都是传统环境,则难以进行对比,体现其传统特性。
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由于其连续性,本身存在于我们的乡村社会中,由于没有进行空间重塑,有时不被我们注意或者虽然有时被我们注意,但是基于农民个体的理性考虑而显得无用或无意义。以耕作为例,在乡村社会中,我们耕作田地,那是为了生存,是我们的职业。如果进行空间错位,让城市居民耕作田地,展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场景,这样一副传统的农耕画面便有了不同一般的意义,就是体验传统、就是一种休闲。实际上,此情此景在乡村社会中极为平常,大家都是以这种方式实践着,相信没有多少人在那里发出类似于城市居民的感叹。从发展和有序的角度来讲,传统必须进行相应的空间形塑。只有经过这一过程,传统文化才具备合理性地位,才显出意义。耕作、拉牛车、牧牛等农事活动,在当今乡村旅游中转变成了一种有趣的休闲活动,是人们把农耕生活形态的一些典型景象加以提纯、集粹,对其进行时间和空间重塑的结果,这些活动不仅形式有所改变,而且功能大大不同,从生存功能转换为一种体验和愉悦功能。“牛背横笛、鸡鸣犬吠”、“村头老槐树”、“门前小河”、集庙、戏台等都是农耕生活形态的绝妙点缀。既然空间形塑有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我们必须针对乡村旅游主体,对传统文化进行空间错位,以凸显其传统文化特性。所谓空间错位就是将传统文化场域放置于现代文化的空间之中。在城市社会中生活的人更能体会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衔接,因为他们经常可以看到城市中一些模仿传统文化的东西出现,有器物层面的,也有抽象文化形式类型的。“久居樊笼里,始得返自然”,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同处共同场域中空间错位感觉的有效表达。
对于农业旅游来说,游客的主体来自城市社会中的居民,城市中做好应有的宜传,如农耕嘉年华等,利用便利的交通条文化的空间形塑。同时,这也说明乡村旅游的存在与发展与城市距离有较强的相关性,距离城市太远空间转换难度较大,则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时间和空间的形塑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结构。在当前的情境中,现有的结构化力量使得传统文化的功能得到了延伸,成为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配置性资源。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形塑,而且这种形塑也得到了广大城市居民的认可,达到了重塑的初衷。可以说,“对原有真实文化的再造是一种文化价值延伸,有利于真实传统文化的拓展”。
二、农业主题文化开发
(一)主题农园。开发我国农业旅游文化资源,要注意农耕文化的灌注,提高其文化品位;进行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
农业旅游资源不属稀有旅游资源,几乎所有具备地缘优势、交通便利的都市周边地区都可以开发农业旅游,因此难以形成垄断性竞争优势、农业旅游也不是暴利项目,不能奢望高门票收入。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因此,为农业旅游探索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主题农园就是复合型开发乡村旅游的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模式。以农求稳,以旅求富,一次投资双重收获,就能降低投资风险,鼓动起更多农民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二)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景观遗产是在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乡村社区传统生活的逐步抛弃激起了人们对具有传统特色和生活方式的乡村工艺品和其他物品的关注和依恋。最为突出的是乡村人口大批流向附近富有吸引力的工业城镇。乡村社区传统生活方式的放弃促进了传统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关注和对相关遗产的渴望,推动了乡村景观遗产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乡村主题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景观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是逐步消失的乡村生活的纪念,是乡村景观个性的表达和新兴经济行为。
(三)生态博物馆。为了有效保护和开发以少数民族村镇为载体的农业旅游文化,学界已将一种新型博物馆一生态博物馆用于少数民族农业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兴的博物馆形态。它是人类社会现代生态意识和现代环境意识不断觉醒在博物馆界的一种反映,也是国际博物馆界对传统博物馆进行反思后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它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环境科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思想原则。第二,“新博物馆学” 运动的社区化和大众化的思想原则。第三,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生态博物馆是将整个社区作为博物馆空间,以期对社区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以各种方式记载、保护和传播社区的文化精华并推动社区向前发展。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在社区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方面将增强人们的文化特性意识使某此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得到抢救, 生态博物馆明显地具有某种社会功能,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条纽带。1997年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已联合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创建了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2000年中挪两国再建贵阳花溪区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2006年建成锦屏县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黎平县肇兴乡安堂寨侗族生态博物馆,已形成不同文化类型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群。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运用生态博物馆形式对社区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的先河,对于处在多数或主流文化包围之中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精华的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博物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整体保护,是一种特别有效博物馆形式,特别有利于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开发,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三、企业文化产品
(一)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企业庄园是农户租赁或转让给企业,供企业员工商务度假或企业会议、商务谈判等功能利用的乡村基地。企业庄园依托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而建设的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功能的乡村游憩景观综合体,以乡村自然景观、乡村农事生产、乡村风俗民情为主体,是乡村景观地方性特色景观的展示空间,但不进行特意的人工景观汇集,而是真实展示乡村景观的本来面貌。对于企业庄园的功能来讲,应强调参与性与体验性。在企业庄园中,员工们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养殖、耕作、浇灌、采花、摘果、种菜等,也可以参加同日常生活相关的体力劳动,像推磨、烹调,让企业员工享受到质朴悠然的田园生活。
(二)产业庄园。在传统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纵向关联发展较弱。农业生产以农产品为最终产品,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是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乡村工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将推动乡村产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产业庄园是集农事生产、农业研发、农产品销售、农业交流、农业教育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比较成熟的有葡萄酒庄、香料庄园、草毒庄园、西瓜庄园等。它不仅是进行科学化农事生产的从地。也是提供食、一宿、行、娱、购、游等旅游六要素的服务性企业。因此产业庄园既要体现生产性农庄的特点,又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
四、农家乐
农家乐是利用传统的农耕文化作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乡村特点的活动,如吃农家饭,从事农事活动等。从结果来看,这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可谓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有的地区利用本地城市蔬菜基地的特点,可供游客自己动手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靠河流的农家则以钓鱼、捕鱼等特色活动出名。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这种规模性效应正在积聚,如类似“世界第一桃园”平谷的万亩采摘林、杭州的采茶等。而对于那些规模不大的地区,则从横向和纵深层面重塑传统文化。
在村庄重塑农事文化项目,增添乡土乐趣,使其成为特色,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如对菜地这种传统农耕文化的开发,凭借“认养一分地,当回农庄主”的理念,进而进行农耕嘉年华的推广。从此理念之中,可看出其中蕴涵着的一种传统化的反思和重塑。任何一个组织(企业或单位)、家庭和个人均可在认养小区内认养一块菜地。根据现代的契约性合同,缴纳一定的认养经费,认养者就可以拥有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种植和收获相应的农作物,休闲和体验农耕文化的乐趣。在乡村社会传统节日中,农家乐更加火爆,住宿、度假、游乐已经较为平常,为了增加魅行和吸引力,如端午节中的划龙舟、包粽子活动等可加强开展。
五、体验文化开发
旅游的本质在于创造不同于居住地的差异化体验,但传统的旅游多限于现有的实体旅游资源,对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往往重视不够,难以给旅游者创造丰富的旅游体验。体验性旅游开发是以文化为基础,以为旅游者创造审美、愉悦、学习与解脱等多重体验为目地的一种开发模式,从规划编制、产品设计与开发、市场开拓、宣传促销和经营与管理等环节注重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从而实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一)差异体验。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与乡村旅游客源地城市的最大差异之处,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乡村体验式旅游追求的是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一种探索与感受、让心里彻底放松。
(二)技能性体验。民俗知识、传统手工艺技术等,已经成为乡村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可引导乡村旅游实践者们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象包粽子,采蜂蜜等。
(三)生态性体验。自然生态保存较好的地区,旅游者们可以学习环境特征、学习自然生态常识,从而接受自然的环境教育,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会热衷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各种活动,如观赏游鸟、植树、环境保洁、认领古树名木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游客对生态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使游客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然的生态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升游客的心理满意度。
从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看,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独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农业旅游文化活动的理想之地。在这些地区,无论是环境旅游活动,如徒步、亲水活动、登山、研究植物或观赏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旅游活动,如文化观光、文化探秘、文化深度体验,都包含了以上三种内容。也就是说,从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来看,乡村地区无论是体验式的活动内容、学习型的活动内容,还是生态建设方面的内容,都表现出乡村旅游已经沿着与环境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红: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的开发与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21期.
[2]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J] 《干旱区地理》2005年第6期.
[3]王曦:近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概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4]余压芳等: 生态博物馆研究进展及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J],《建筑学报》2006年第8期.
想要发展乡村休闲游的地方可以不局限于农业文化,结合丰富的地域文化,把文化当作一种旅游资源融入休闲农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导入文化创意的思维方式,深度挖掘、利用,打造出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休闲农业产品,助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具体建议从以下6方面入手:
1、原味乡村发掘田园文化
田园文化是休闲农业蕴含的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还可以充分与现代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同时,也可在景区里恢复几近绝迹的水车、水磨、石碾、筒车、织布机、风车、斗笠、蓑衣等,以此来激发游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情怀。漫步其中自会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如果还能适当参与劳动,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并可以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走,其收获的乐趣自然是商场购买所不能比拟的。
2、亲近自然传扬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无不与此密切相关。尽管不是每一处乡村都有名山异石、大江平湖,但只要我们刻意去挖掘,就会发现身边的山水都是性灵之物,一草一木、一石一泉,均可为山水文化代言。我们可以广开思路,开发一些“奇、趣、险、娱”等性质的项目,让游客充分体验新奇、刺激的感觉。在尽情享受大自然野趣的同时,实现游客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中,休闲农业的品味无形之中得到了升华与提高。
3、相得益彰品味建筑文化
建筑物是地方文化与行业文化外在特征的直接表现,比如乡村民居常见的堂屋、天井结构,就体现了家庭和家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家庭文化的典型代表。休闲农业项目的建筑应该在保持传统风貌和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将遗留的古建筑进行修补和恢复,配合现代建筑来体现当地农村的发展和不同行业的建筑艺术,组织开展观光、怀古、体验等休闲旅游活动。
4、点石成金放大物产文化
任何一种商品只要融入民俗文化,变成蕴含文化要素的商品,就会产生超值现象。因此,我们可以提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民间服饰、工艺美术品等供游客选择。
同时,注入文化要素的产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竞争力强等特点。另外,还要善于做长产业链,以求利润最大化。这样才能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民增收。
5、取精去糟浓缩民俗文化
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乡村节庆等都是乡村历史的沉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楹联、曲艺、杂技等,都是开发民俗产品的良好基础。在适当创新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一些能尽可能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活动,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竞技、游艺等服务内容,把民俗民风融入田园风情,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休闲农业的亲和力,成为更侧重文化底蕴的体验互动,向游人展现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让游客领略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6、古今融合探寻历史文化
关键词 三国文化 区域旅游 合作品牌
一、背景与前提
三国文化始于涿州,兴于荆州,但近年来三国文化旅游在豫冀两省发展颇快,给湖北三国文化旅游的蓄力发展施加了压力与动力。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圈一带”推进湖北区域旅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下,尤其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成功实践,更给区域旅游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灵秀湖北,灵喻人文,秀比山水”是对湖北文化旅游最好的诠释,荆楚大地人文山水甲天下,三国文化作为湖北主要旅游品牌之一,其文化旅游价值区域辐射应该以荆州为中心,北据襄阳,南尽洞庭,东连鄂黄,西通宜蓉,构建三国文化区域旅游路线已经是大势所趋。尽管湖北三国文化项目涵盖关公文化、智圣文化、古战场文化、古城墙文化等多项可持续开放产业项目,其开发旅游资源不可不谓之丰富,但是多年来湖北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分散,各地旅游项目缺乏合作沟通和联合开发效应。中国南方保存最完好的荆州古城,诸葛孔明躬耕之地襄阳古隆中,三国著名战役遗迹赤壁古战场,这三处景点可谓三国湖北的代名词,但是三地间旅游合作空间甚少,区域外旅游品牌影响力明显薄弱。湖北三国文化区域旅游亟需合作圈带线路式发展。
二、类型及形式
三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外延宽广宏伟,旅游产品类型丰富多样,对于湖北省旅游产业链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三国文化的推广应该强调“乘万物以游心”的寻到方式,以荆州三国文化之源为起点,通过游历各地三国遗迹,亲近历史氛围,感知文化魅力,达到陶冶自我情操目的。因此,分析所得湖北乃至有关省市可以重点打造三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国品牌”旅游热线。
第一类线路:荆宜襄三国文化旅游线
荆州与关公文化素来源远流长,2012年中国荆州・国际关公文化学高峰论坛暨关羽文化展的隆重举办恰恰标志了荆州关公文化旅游作为主打品牌的绝对地位,同时关庙与春秋阁两个最为典型的文化实体将关公书香文化推向。宜昌当阳关陵作为全国三大关帝庙,近几年大力助推关公文化:2012年投资建设“关公城”,倾力打造关公文化品牌,譬如关公酒,关公庙会,关公烟等琳琅满目,形成地方性文化商业旅游典范。襄阳的关公影响力主要在于其来军事意义,早在2004年襄阳就将其旅游形象定位为“东方斯巴达―军事文化名城襄樊”,但襄阳三国军事文化开发目前处于薄弱阶段,如果能够加以文化淬炼与军事体验相结合,襄阳将作为研究学习关公军事才能的重要旅游之地。
在这条三国文化旅游线路中,关公文化的影响需要将三地文化吸引力进行市场化整合,形成关公多元魅力的意识景区群,以关公主体的不同文化形式遍访各个旅游胜地,在文化熏陶,产品销售和品牌影响等方面价值提升档次,促进区域三国文化项目推广与崛起。
第二条线路:荆鄂黄三国文化旅游线
第二类线路则重点体验三国军事文化旅游。三国时代史称“乱世之基”,其中导致社会不安定的最重要原因便是持续不断的军事战争。自东汉末期到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正式形成这一段时期军事战役不胜枚举,其中一些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争更是留下了众多战场遗迹和战争残垣建筑物,这些历史景观普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军事研究价值。其中的荆州之战使得魏、蜀、吴三国军事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此战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古荆州城便是在这场战役前夕关公为加强军事防御而修建的,在战役过程中,此城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御侵略的效果。在刀关剑影的战役中,一些古代战争元素也在历史的照耀下星光熠熠,包括护城河前公安门(今荆州古城东门),九龙渊水域的三国水师遗迹,古城墙上的烽火狼烟,荆州古城内的点将台,得胜街以及洗马池等。沿着荆州之战的足迹游客完全可以通过这些景观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去享受军事文化的熏陶,意犹未尽之余沿着这条三国军事文化的足迹到达鄂州都,都城内的钓鱼台、散花滩、吴王城等作为三国遗迹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的矗立千年。将荆州古城戎马战场的军事氛围与鄂州吴王城庄严肃穆的帝王之气相结合,游客借助视觉的冲击与文化的熏陶体验 “外事金戈铁马,内廷运筹帷幄”之感。一番波涛汹涌后来到三国军事文化的最后一站―黄冈东坡赤壁,东坡赤壁是“文学赤壁”非古战场“战役赤壁”。但东坡先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已回荡古今,历来文人墨客追寻其足迹到访黄州赤壁,在斋、堂、楼、亭的文学佳境体验一番“赤壁怀古”,在辞藻神游间那一方波澜壮阔的军事画卷。
暗淡刀光剑影,远去鼓角铮鸣。该线路主打古军事遗迹文化旅游项目,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旅游开发产品尚属新品,开发价值潜力巨大,而湖北三国军事故事脍炙人口,三国古战场遗遗留众多,理应整合各地资源,打造湖北三国军事文化特色品牌。
第三条线路:荆渝蓉三国文化旅游线
这一条旅游线路横跨两省一直辖市,三国文化跨区域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合作项目,相信在各方政府的支持下必定会给三国文化旅游带来新活力。该旅游线路的核心主题就是“智”,主题象征是诸葛亮。诸葛在隆中划定的三个重点郡城为荆州,巴郡(今重庆),成都。这三座城市在三国历史的发展中见证了孔明所建立的功勋:居荆州时期,赤壁之战, 诸葛亮促成孙刘联盟共拒曹操的政治联合,奠定了其在刘备集团的重要地位;居成都期间,诸葛亮被封蜀国丞相,竭力完成建国之大业;居重庆期间,刘备病重托孤白帝城,遂饯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诸葛一生在这条旅游线路上完美的得到了概括,并且三处地方也丰富了诸葛文化内涵:荆州,诸葛献计的必争之地,其古城本身就蕴含着三国历史血与肉,情与恨的沧桑之感。如果借助反映荆州与三国的影视作品,通过壮阔的视觉感受再现荆州古城在三国时期的英姿雄风,游客们既感受真实古城的浓郁古色古香,还可在影视古城中感受漫天黄沙中决战的效果。除此之外荆州还可以利用博物馆资源专设主题为“文化荆州--三国”的3D立体影像馆,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让游客涤荡在古城风韵中。而此路线另外两个地方重庆与成都,重庆的主打文化品牌便是诸葛接受托孤时的忠肝义胆和鞠躬尽瘁的精神,奉节白帝城和永安宫遗址便是品牌的实体依托,在原有实体上加以创新出新的旅游产品,将三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艺相结合,将诸葛所著《前后出师表》镌刻于石头文化中,将忠义之气刺绣于中国节中,这样的小纪念品定可以增加文化气氛,陪伴游客享受文化之旅。成都作为本旅游线路的最后一站,将诸葛的一生功绩推向。蜀国,成都武侯祠,八卦遗阵等建筑物均是诸葛的行所,也是他荣耀一生的缩影,并且成都作为如今西北地区的现代化时尚城市,三国文化气息搭配现代都市的繁花似锦,在成都可以形成“古韵+时尚”旅游热线。
三、旅游区域开发的方法和原则
区域旅游开发的作用就是要在合作中消除各个独立旅游带的共同乏力点。荆州的旅游业文化产品单一,经营管理不善,必须走联合开发区域合作的旅游路线。荆宜襄,荆鄂黄,荆渝蓉三国文化旅游圈的建立将统一整合各地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而区域合作就必须取得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互认可与信任,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旅游品牌,从而将旅游圈的形成作为湖北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实践模式。建设三国文化区域旅游热线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循序渐进区域互进原则。三条旅游路线的出发站均为荆州,则充分考虑到荆州在三国文化旅游路线上的特殊性。荆州在“壮腰工程”工程的带动下,经济产业链数量迅速增加,作为老牌产业链的旅游产业,荆州也必将花大力气进行创新发展。上述三条旅游线路如果着手实施,应该遵循先集中精力建设一条,然后在该条旅游线路预期观光效果达到之后,再着手开发另外两条。具体规划应依据先省内后省际,先平级互助再优弱帮扶。这里从行政地位、经济实力、旅游开发的角度荆鄂黄线路应该作为优先规划项目,继而努力构建荆襄宜路线,最后尝试构建荆渝蓉线路。值得一提的是省际路线的构建完全可以在省内路线成熟并且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考虑到区域旅游文化的推广,试图寻找并促成跨省旅游的合作机会。
第二、旅游交通路线完善原则。区域旅游热线的最优化配置包括两个方面:“路线优化”与“服务优化”。旅游的目的在于身心全然放松,而不是舟车劳顿之苦。交通作为区域旅游的基础,而且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游客,此处游客≠乘客!因此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该区域旅游交通线路的完善则表现在:“路线选择畅通,交通方式合理,随车服务到位,区域衔接无误”。湖北省境内,尤其是荆州区域,南北高速恒通,东西铁道纵横,交通优势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已经取得了明显地域优势,交通旅游品牌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旅游品质保驾护航。
第三、区域文化品牌至上原则。上述三条热线已经基本形成了各自所主打的旅游品牌项目。以文武关公文化为代表的荆宜襄线路,以三国军事文化为代表的荆鄂黄线路,以智圣诸葛文化为代表的荆渝蓉线路。各区域文化品牌在现阶段不宜多元化发展,更应该专注于全面围绕主题开发旅游产品,做到每形成一个产品都富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而且一定要保证产品的绝对质量。在宣传方式上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应该以内涵寓意的传统模式将其推广市场,一方面应避免以取悦大众的娱乐手法造成文化舆论,不得以曲解文化内涵为代价夸张宣传;另一方面也应避免文化宣传的俗套乏味,应借鉴艺术手法宣传模式将中国传统歌舞,音乐,书画等文学艺术形式融入宣传主题中。另外区域文化品牌应该遵循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之路将旅游文化的精髓做大做实。
第四、区域合作共享机制原则。区域内各地区旅游主管部门对本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具有有针对性、具体性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弥补区域内合作分歧。社会和政府应高度关注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态势的差异性,加强不同地区旅游服务的均等化,对不同地区旅游政策支持要实行服务统一化和管理差异化。在区域旅游资源(包括旅游硬件设施、旅游产品质量)应更多的向旅游密集型地区倾斜,不仅要提高区域内整体服务水平,而且应重视旅游密集地区文化的正面宣传效益。要将文化旅游定位为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位,建立长效的文化渲染机制并在旅游范围内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将区域合作共享成果公开化,效益化。另外政府和相关旅游监管部门应该积极建立“区域旅游服务信息平台”,在信息平台上列出区域内需要扶持帮助的旅游景点区,同时列出愿意提供帮助的旅游赞助商的相关信息,这样形成一个旅游产业合作接力服务的模式支援区域旅游的发展,解决区域旅游资金短缺,技术缺乏等各方面问题,形成的共享机制将促进区域旅游科学发展新战略。
湖北作为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尤其是荆州,宜昌,襄阳,鄂州,武汉,黄冈等地,湖北的三国历史文化开发价值具有无限开发前景与显著利益效应。文章所提的三条旅游线路的形成,“荆襄地区”无疑是主要受益者,其他区域从经济旅游和文化发展角度也都是最广泛互惠的受益地区。三条线路的形成势必将带动湖北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活力,开拓湖北与外省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渠道,坚持合作共赢,统筹区域经济,全面协调文化互融,造福当代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武清海主编.荆楚文化和湖北旅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569.
[2]秦学,桂拉旦.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总结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09-9.
[3]赵振斌,马丽霞,马耀峰.三国文化旅游跨区域联合开发与产品设计研究[J].开发研究, 2006-3.
关键词:景德镇 陶瓷文化 旅游 可行性
本文系景德镇市201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序号77。
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陶瓷”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瓷都,郭沫若在1965年曾赋诗“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来形容景德镇在陶瓷方面创造的卓越成就。
一、辉煌历程中的隐患:资源消耗与手工业之短
据《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有史可查的陶瓷制造历史应从汉代开始,唐初在两位陶瓷工艺精湛的制瓷名人陶玉和霍仲初的推动下,景德镇陶瓷开始向区外和宫廷延伸,名声鹊起,宋真宗景德镇年间即1004年至1007年之间,印有“景德年制”底款的瓷器进贡皇室,因瓷器色泽光致茂美,日渐为各地瓷窑效仿,世人并将昌南镇生产的瓷器称为“景德镇瓷器”,至此,昌南镇之名日渐衰微,景德镇之名日渐鹊起。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基础上开始运用钴料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后,再喷洒一层透明釉,从而烧制出名扬至今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至明朝时,景德镇在瓷器烧制、成型等工艺上有了系列创新,相继出现了五彩、青花斗彩等装饰技法,特别是印有“永乐”年号的瓷器开启了官窑瓷器时代,到了清朝时期,景德镇陶瓷业达到巅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集天下名窑之精髓,品质精、造型多、色彩丰,所造瓷器皆是极品。
然而,景德镇的辉煌历程背后有两个隐患,一是资源消耗,精美陶瓷与景德镇所产的优质制瓷原料有很大关系,高岭土和瓷石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二者均为原材料,属于矿石资源,自景德镇生产陶瓷,并逐步扩大规模以来,景德镇辖区及周边的九江、上饶等地的瓷土资源开采已达到一千多年,诸多知名瓷土产地现在都已经面临枯竭,陶瓷业的原材料消耗是十分惊人的,同时陶瓷是火的工艺,火是需要燃料的,古代主要依靠柴木,景德镇虽然植被茂密但在瓷器高产之时,其周边树木也曾经被砍伐殆尽,今天,以电、煤、气为代表的能源解决了柴木不足的难题,但能源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以江西省为例,全省用电量各地市排名中,景德镇排在南昌之后,位居第二,而景德镇只是一个一市一县二区的三线小城而已。其次是手工业之短,景德镇陶瓷业辉煌历史是建立在手工业为主的农业时代,并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一套固定纯熟的制瓷流程,而到了今天的大工业时代,机器、电气、信息主导世界,规模化、批量化、技术化的陶瓷产品引领市场,这往往需要创新和变革,而景德镇制瓷业过多地保留了手工业的特质,在大工业化时代处处表现出滞后性,除了在“传统性”上抓住特色保留一份竞争力外,其他方面均与当今的时代步伐不一致。
二、不对称性:难得的旅游宝藏与不温不火的旅游市场
“景德镇”本身就是一张显著的旅游招牌,她蕴含着千年古镇之遗风,盛世中华之名誉,因为陶瓷,世界称呼中国为“China”,“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镇通过陶瓷这个载体向世人诉说了千百年,世人谈起景德镇就知道此地是世界的瓷都,景德镇的专一性令人敬佩,因为在中国还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如此专注于一项工艺达1000多年,除了景德镇。经过千年沉淀,景德镇围绕陶瓷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旅游宝库,比如极具特色的地域陶瓷文化,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丰富的陶瓷技艺文化,醇厚的陶瓷习俗文化,系统的陶瓷制度文化,璀璨的陶瓷名人文化等等,在众多旅游宝藏中,尤其以古窑民俗博览区、瑶里风景区、御窑厂、龙珠阁、浮梁古县衙为著,如此宝藏又深入世人之心,这对旅游业而言是非常难得的。然而,景德镇并不是一座知名旅游城市,也不是一座陶瓷味道特浓的旅游景点,景德镇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而言是滞后的,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圣地,但景德镇无法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甚至无法吸引中国人的目光,景德镇的游客大多还是近邻,比如江西省境内的各兄弟县市,还有江西省的周边省份,稍微远一点的省份就很少到景德镇来旅游了,在景德镇,除了传统的旅游旺季,比如国庆节、春节和学生流为主的寒暑假外,其他时间,景德镇的很多景区都难得有几个游客,即使是旅游旺季,来景德镇旅游的游客也就呆一天,无法形成旅游效应,旅游市场不景气成为一种习惯,如此不温不火的旅游市场与宝贵的旅游资源形成鲜明对比。
三、陶瓷文化旅游:优势整合与绿色发展
景德镇相对滞后的旅游业对于景德镇而言未必都是坏事,相反,如果抓住关键点,大可把旅游业做大做强,打个翻身仗,如何打好这场翻身仗,这就需要对景德镇旅游业发展进行仔细研究和有效规划,找到一条适合景德镇发展的旅游线路,而陶瓷文化旅游是一个不错选项。为何如此说呢,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现代旅游业主要是抓特色,即与众不同,景德镇有这个特色,这就是陶瓷,但是,仅有“陶瓷”这个特色还不够,过去我们一直有这个特色,为何我们的旅游产业发展不理想,原因是缺乏营销计划,一味地吃老本,靠辉煌历史来发展旅游,这在当今旅游市场是行不通的,更何况景德镇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畅,信息堵塞,经济落后,景德镇除了陶瓷以外,再无他物,更是无法吸引大量游客的目光,这时就需要我们对景德镇“陶瓷”类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引入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营销模式,稳扎稳打,不急功近利,全面而有序地把景德镇的旅游业发展起来,景德镇的优势旅游资源很多,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均属于上佳,这就需要找到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这就是陶瓷,因此打造景德镇的陶瓷特色旅游应该是首选;二是景德镇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应借鉴其他地方旅游发展的得失,紧跟国家发展的大趋势,走一条能够走得好、走得通且走得远的旅游路子,其中绿色发展是其要义,纵观各地旅游发展得失,一提到发展旅游,就兴师动众,开山挖河,景区建了一大片,结果跟其他地方的景区一样,劳民伤财不说,还破坏了环境,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犯了大忌,因此国家提出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大力提倡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保护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尽量给游客提供便利,陶瓷文化旅游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景德镇相对滞后的旅游业很好地保护了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古迹,给游客带来一定的神秘性,陶瓷文化旅游也比较有效地把景德镇的特色宣传出去,同时在旅游发展上看也是可持续的,符合绿色发展之路,也比较配合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理念,因此,在景德镇整体旅游不理想的现状下,陶瓷文化旅游健康发展有望改变这一局面。
参考文献
[1]浮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浮梁县志.方志出版社出版.1999.1
[2]景德镇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景德镇文史资料》.第5辑.1998年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些旅游资源当中,无论是人文、山水乃至名胜古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资源。尤其是儒、道、佛三个文学流派,他们所代表的儒家、道家、佛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各自以其各自的风格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潮流。在经济政治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应该旅游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二者共同发展,相辅相成,取得共赢的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首先要理解何为以人为本?对于它的解释,《管子》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在于要以人作为根本,以人的观点出发,重视对人的尊重。既然我国传统文化都谈到了以人为本这个理念,那么在我们的旅游管理当中,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旅游管理服务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为服务行业,我们应该把我们的顾客当作我们的上帝来看待。以人为本一定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在以人为本管理的理念下,使每一名顾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使他们感受到最好的服务;使每一名员工认识到他们应该有主人翁意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公司、为行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正能量。
(二)以和为贵管理方式
由于旅游管理工作属于服务行业,一定要重视以和为贵的理念,一定要把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骨髓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精神追求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旅游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需要每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才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因此,只有把以和为贵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服务行业当中,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无论是基层、中层还是高层,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前进,让公司、旅游管理服务行业更上一层楼。
(三)以德服人借鉴意义
在管理当中,免不了有上下级的区分。当然了,领导们在教育员工时要以德服人。领导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要通过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素质来让员工围绕在领导的周围,听从领导的安排。只有以德服人,才可以让员工更好的对公司的相关制度贯彻执行。儒家提出来的以德服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以人为本,需要用人性化管理方法,来获得员工的信任。公司的老板要想赢得最大的利益,不仅仅提高价格,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这样才可以使公司的效益最大化。旅游管理行业当中,重要的还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员工服务的是顾客,如果员工对领导、公司不够尽心尽力的话,那么他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他对待顾客更是如此,顾客感到不满意,公司没有业务量,那么公司谈何效益?以何发展?所以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使员工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每天用热情高涨的态度来面对工作。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对员工的一种嘉奖,更多的是对领导、对公司的一种肯定。让员工把领导视为自己的亲人,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庭来维护,那么这个公司在整个行业肯定是佼佼者。只有相互理解、体谅、换位思考,才可以赢得顾客、员工、企业的三者的共同互赢。所以,要坚决的、实实在在的贯彻并且落实以德服人这个哲学理念。
三、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设计与规划
在参与讨论旅游管理当中,一定要科学的规划旅游管理产业。在此过程当中,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紧密结合,并且要经过专家的严密论证。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当中发挥自己历史文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的意蕴更加流传;旅游管理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相关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文化、旅游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新标准来。
(二)加强文化旅游宣传
在旅游管理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做好旅游文化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工作准备到位,才能更好的跟上旅游管理的发展脚步。在宣传的同时,还有对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
(三)发掘文化内涵
由于传统文化是先辈们几千年下来传承的精华,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了使资源更合理的利用,要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含金量,需要我们着重的突出传统文化的地区特色,促进旅游管理服务的发展。
(四)丰富旅游形式
旅游从业者一定要丰富旅游形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旅游方法,并且结合现代科学的方法,运用经济管理的形式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的结合。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体魄,提高人的心灵追求。所以,旅游从业者要从这个目的出发,开拓创新,达到新的发展高度。
四、结合传统文化的现代旅游管理与发展
【关键词】 多元文化;城市旅游形象;文化传承;武汉
一、楚文化是武汉旅游形象的文脉主题
武汉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积,无论是古代的楚文化、三国文化,还是近现代的文化、市民文化,在武汉的都市景观和都市生活中都有真实而生动的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为武汉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武汉旅游形象的树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层次分析法(AHP),从文化自身价值、文化载体、开发潜力、旅游者认知四个方面选取若干个指标,建立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根据各因素、因子的具体影响和作用给予适当的权重,对候选主题作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得出它们各自的得分。根据表1中的得分情况,在武汉的多元文化中,楚文化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主流文化。
二、楚文化与武汉旅游形象
对于武汉这样缺乏先天性的特色旅游资源的城市而言,要想提高城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城市品位,不能以某种单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为主,须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包装,通过文化的传递来加强外界对城市形象的认同。已经对武汉具有的多元文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科学方法确定了楚文化是对武汉影响最广泛的主流文化,对于武汉旅游形象的树立,应充分考虑楚文化的作用,将楚文化有效的融入到城市的旅游形象之中。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设计具楚风楚韵的视觉标识。要让自己的个性化形象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必须设计整套的感性识别系统。视觉识别泛指一切作为城市旅游形象载体的物品与符号,它是一套完整的宣传体系,是一种全方位的视觉扩张。视觉设计的核心是旅游标志。武汉市可以楚文化的代表物之一的编钟作为标志,编钟的历史厚重感增加了武汉的城市文化底蕴,选择编钟作为城市的标志也是对千年荆楚文化的传承。(2)创立形象的主题口号。武汉缺乏先天性的自然旅游资源,要想提高城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城市品位,就只有从文化资源下手,以武汉的荆楚文化和水文化为中心,突出“三楚胜境,人杰地灵,华中重镇,浪漫水都”的城市旅游形象。使人们对武汉城市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产生一种关注和认同,进而激发去武汉看一看的欲望,从而提升武汉旅游的知名度,促进全市旅游的快速发展。(3)推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地认识、观赏的延伸和旅游印象的物化,也是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旅游地的形象。将楚文化融入旅游纪念品的方式有很多,如设计仿楚文物的模型等,通过楚文化提升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和品位,通过旅游纪念品向游客展示具有楚文化内涵的城市旅游形象。
三、以旅游节庆彰显武汉旅游形象
(1)旅游节庆是彰显城市旅游形象的有效手段。大型城市旅游节庆是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突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品牌的有效手段。旅游节庆活动的本质是文化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通过旅游节庆的举办,可以在短时期内集中向游客展示城市的人文风貌,突显城市的个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达到树立城市旅游形象的目的。(2)树立节庆品牌,彰显武汉旅游形象。武汉如何通过旅游节庆来打造自身的城市旅游形象:首先应认识到近年来武汉举办的旅游节庆以多达数十个,以形成一定影响和规模的有:武汉渡江节、武汉梅花节、武汉国际杂技节、武汉美食节、武汉国际旅游节等,但是由于节庆主题、基本内容、举办时间、组织运作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形成一个能够代表武汉形象的节庆品牌。因此,旅游节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品牌,来宣传和展现自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