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9 10:54: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第1篇

关键词:课程开发;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08-03

课程资源也叫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是推进课堂改革、改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谈到课程资源建设,笔者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认为主要就是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其一是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的关系;其二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其三是课程资源的运用。

一、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回答资源库是什么以及怎么建。课程开发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前提。资源库的建设,首先要进行课程开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首先要做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良,二是根据改良的课程体系,围绕这个课程构建一个海量的教学资源库来支撑教学课程实施。

关于课程开发,首先要做岗位调研,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某一专业对应的岗位工作群。接下来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岗位进行描述,将日常的、完整的、能反映整个职业面貌的归纳为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工作过程与方法相似等特征,将一个或几个类似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再对每一个行动领域进行分析归纳,分析职业能力及对应的知识领域,按照教育规律制订出专业教学框架,根据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律,进行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也就是确定出每个专业要开设的具体课程,到这里整个课程体系就开发出来了。然后是选出一门课,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学习情境,根据设计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的具体实施。由学习情境到教学的实施就用到了教学资源。

总之,课程资源的建设建设思路可以归纳为,先进行课程开发,这门课开发出来才可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网络平台等,形成课程框架标准、课程标准、课程与资源库建设标准等,来完成课程和资源库的建设。

二、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回答在教学资源库中应该建什么。教学资源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而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只要是在工作过程用到的都可以说是教学资源。具体到《纳税实务》这门课,主要培养学生税额的计算、税款的缴纳和申报的能力,可以简单归纳为三大类工作任务,涉税税额的计算、税款的申报,包括手工申报和网上申报和税款的缴纳。就拿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这个工作任务来讲,为了把这张纳税申报表填制好,需要什么相关资料,用到什么工具或设备,最后填好的表符合什么规范要求。那么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在执行这个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用的条件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

根据这个思路,《纳税实务》教学资源包括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学指导文件。包括课程简介、教材与参考教材、课程标准、学习指南、授课计划、课程整体设计、实践教学设计、相关考证文件、税收法律法规库、参考文献等。

第二部分是具体的教学实施文件,包括电子教案、电子课件PPT、教学任务单、教学案例库、实践教学所需各种报表及相关案例、课程考核体系等。第三部分是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相关资料,包括习题库、案例库、历年考证真题及模拟试题、在线测试题等。

第四部分是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如多媒体教室、黑板、网络资源。

三、课程资源的运用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回答建好的教学资源库如何运用。对于《纳税实务》这门课的教学资源的应用,主要面向教师、学生,同时还可以面向企业和社会,做好社会培训工作以及学生的终身教育工作。

具体的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的运用,也就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另一个是课程教学之外的运用。

教学资源的应用体现在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环节。教师通过利用教学资源,来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和实施等,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资讯环节,教师下发任务单、学习资源,比如教材与参考教材、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任务单和课程网站等。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资源了解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课程教案,明确了每个项目或学习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在计划决策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任务单、实践教学方案、电子课件、案例等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的内容。在实施环节,学生根据任务单中的要求以及该任务的实施说明等,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在检查和评价环节,学生通过填写各种评价表,来完成对各种涉税税额计算的检查、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检查,同时完成对整个工作任务的评价。

此外,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运用在课程教学中外,还用于进行课程开发、知识更新等方面。首先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库中的相关资源作为指导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重构,可以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现有专业建设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有的是专业不同,有的是学生的类型不同,通过已建的课程资源,把它拿出来进行重新的组合,开发出适合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类型的课程。其次是用来知识更新,学生要不断接受教师的新知识,因此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通过资源平台,加强学校间、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与研发,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教出更好的学生。

课程资源库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两个方面的用途。其一是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的资源,提前了解自己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以及具体的职业岗位,了解自己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同时针对具体每一门课学习的内容以及作用。其二是学生可以运用课程资源库,实现自我学习和自身的可持续教育。比如学生课下也可以进入课程网站,充分运用习题库、真题库、模拟试题库、在线测试、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反复学习。这样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学,在课后只要有网络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同时也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以及就业提供相关帮助。在课程资源库里面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模拟题及历年真题等供学生练习。这样就使得课程资源库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甚至实现了校内延伸到校外。

对于企业和社会而言,现在的办学大部分都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实现合作企业的员工的网络学习,也可以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间的联系,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理论问题,企业也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等中间来,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这样,企业也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到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情况,学校也可以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教学学习和学生就业的有效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模具制图;资源库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74-02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要规划。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持。

《模具制图》课程教学的成功,需要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的支持,课程教学资源库是在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扩展和提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和进行训练的平台。教学资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而优秀教学资源是由优秀教学团队维护使用科学方法管理的,拥有良好教学条件支持下,有组织性的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一、课程简介

《模具制图》课程是江苏省特色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对原“机械制图”课程重新定位,深化内涵,拓展外延,重新构建的一门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由《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及《模具拆装测绘》四门课程整合而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按照机械制图国家标准识读、绘制中等复杂模具工程图样的能力;具备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模具图样的基本技能;能对典型的模具零部件进行测绘的能力。

二、课程资源库设计思路

《模具制图》课程教学资源库是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网站为平台建设的开放、共享、智能、动态的资源库。

1.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中心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贯彻《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模具行业相关标准的能力,达到《江苏省模具制造工标准》(3.1四级)和《国家职业标准》(3.1助理模具设计师)中的相关职业能力要求;能使学生获得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公差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模具专业应用公差标准和掌握检测技术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从事模具及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2.按“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设计。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课程调研,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为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课程思想,模具制图课程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能进行机械制图、能读懂总装图和能拆绘模具装配体”工作任务来设置。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课程的特色,突出实践教学;按照“必需、够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将“强化技能培训”贯彻到教学之中。本课程内容设计重在培养学生识图、绘图和测绘能力,围绕模具图纸的特点和拆装模具的能力要求,通过项目为单元,以典型零件为载体,依据项目课程要求,组织学生完成图样的识读与绘制、模具的拆装测绘,培养学生的制图和拆装测绘的实践动手能力。

3.以“包容性和实用性”为基本原则进行资源库建设。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以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教学规律为依据,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师生特点、学科特点、掌握技能的程度等几点考虑来进行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能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三、课程资源库建设内容

《模具制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将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转化为教学资源,资源库的建设面对学生和教师,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教学素材,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和巩固课程内容;对教师而言,不仅仅要熟悉教学素材,更重要的是要厘清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从而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而教学双方都需要有互动环节,达到教学相长。因此,《模具制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组成:课程概况、教学素材及互动平台。

1.课程概况。课程概况在整个课程学习中具有先导作用。课程概况包括:教学标准(包括职业标准、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说课录像、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团队及师资培养、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等。

2.教学素材。教学素材包括:授课计划、教案、备课笔记、电子教材、学习指南、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学习案例、课程内容、实习指导书、实习任务书及进程表、教学视频、课程拓展、他山之石(包括机械制图网、168机械制图网、CAD设计网、机械之家论坛)。

3.互动平台。交互性在大量教学实践中被证明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获取知识和培养学习者各种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可以进行在线测试,网上提交作业、批阅作业。课外可以利用在线答疑解决学生问题,在交流论坛中与学生互动,在交流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思路。

四、课程资源库的应用

资源库遵循“边建边用,以用促改”原则,在使用中随时更新和完善,经过近两年的使用,已初见成效。

1.资源丰富,基本能满足日常教学资料的查阅需要。资源库中已完成的教学素材包括: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方案、学习指南、教材、教案、拓展知识、课件、教学视频、动画、图片、试题、模拟试卷、工程案例。基本能满足教师查阅教学资料和学生的学习。

2.使用率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网站对外开放,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和下载,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资源库访问人数已超过3万人次,各项资源均有下载记录。资源库建立了师生互动平台,包括在线作业与测试、在线答疑、交流论坛等功能。能实现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记录显示学生能积极进行在线测试及参加交流论坛。学生在使用资源库后期末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使用前平均分68.85,使用后平均分78.53)。

3.在资源库的不断完善中,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多次组织教学研讨,经过头脑风暴,教师对如何开展项目化教学有了感性的认识,树立了以工作化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也使教师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基础。课程组编写的教材《模具制图》被评为“江苏省立项建设精品教材”;在资源库建设期内,课程组完成了一项市级课题、两项院级课题,在研一项省级课题;课程课件获学院“多媒体课件特等奖”;课程负责人获学院“说课比赛一等奖”。

五、课程资源库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资源库建设是一项动态工程,需要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能及时更新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等资源网络资源;课程组教师均为工科出身,对艺术审美、动画制作等计算机专业问题的解决能力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加大对教师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相关知识、技术和管理培训,提供便于教师更新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同时,可以通过建立检查评比、激励制度,建立课程网上资源更新与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更新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更新率;加强课程资源库的宣传和推广应用,增大辐射面,服务于更多的师生及社会人员。

参考文献:

[1]赵杨群.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与业,2010,(24).

[2]夏云周.高职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3]唐燕儿,刘召山.MIT OCW项目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理念与运行机制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

[4]蔡敏.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及其评价指标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

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2-485-02

University High-quality Courses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d Application Research

LI Zhi-yong1, WEI Hong2

(1.Center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versity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oject, It is an important action of university to re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promo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ed the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motion appli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and has conducted the analytical study to it.

Key words: high-quality cours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moted application

1 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 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六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7年已评出国家级精品课程1798门,并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整体优化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和全程教学质量意识。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是精品课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价值。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标,建设与应用密不可分,建设精品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经过教学活动的应用检验,既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建设者与使用者、同行教师、专家之间的互动,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并使课程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了持续建设和提升,因此,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同等重要[1]。

2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应用、评价与再建设等环节,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与评价能够促进课程的更新与进一步建设。目前,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重资源建设,轻推广应用

各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比较重视。由于精品课程立项评审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致使各高校纷纷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立项建设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除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已达一万多门,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课程先进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利用率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高校开发平台不一致,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对结题后课程持续建设和应用未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后续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健全,因而许多精品课程建设后继无人,课程使用较少。这种重申报评审轻建设应用的短期行为,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应用。

2) 学生对精品课程缺乏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大收益者,理应成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积极参与者。但实际情况是,精品课程建成后学生使用的并不多。某高校调查数据显示,随即抽取的学生只有30%左右了解精品课程,经常使用精品课程的学生仅为10%左右。学生极少使用的原因中,不知道精品课程存在的占35%,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的占20%。由此可见,学生对精品课程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个人信息技术基础层次不齐,对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依赖,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宣传引导,一些学生没有个人电脑上网时间受阻,校园网速度慢等原因,导致精品课程短时间内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

3) 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积极性不高

教和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评价离不开教师。当前,在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许多教师对如何实现精品课程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感到困惑;2)部分教师认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大学教师个性化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3)少数教师对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4)缺乏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5)持续建设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

另外,教学效果体现着课程建设目标,是教师参与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建立精品课程延续资助计划和复评制度,对结题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复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网站是否连通?2)教学录像是否全程上网?3)教学资料是否及时更新?4)辅导答疑模块管理情况等,而对于学生浏览教学资源获取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环节,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学习效果等涉及不多,因此,复评结果难以得到教师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影响了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4) 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资源与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体现着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学资源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的特点。高水平的课程网站是课程展示与应用的平台,是课程实施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资源链接、交互功能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体现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友好性的特征。目前,一些精品课程存在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先进性、教学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体现不足的问题;另外,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存在重辅助教学功能设计,轻自主、协作学习方式支持;重内容呈现,轻教学环境设计;网络速度慢,流媒体视频效果不佳,资源丰富性适用型不强等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使用[3]。

5)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支撑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提高学校教学现代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高校纷纷启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还购置专用服务器,扩充校园网带宽,改善校园网硬件支撑环境。目前,一方面网络运行速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多由教师自行开发,作为非专业人员,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水平参差不齐,课件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其次,精品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部分课程项目缺乏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与,导致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网站制作存在困难,求助社会专业公司开发网站又面临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维护不便,缺乏特色等不足,因此,精品课程的网络支撑与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 加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

1) 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树立对精品课程的正确认识

精品课程宣传可以从项目宗旨、功能、资源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精品课程为了教学提供了优质丰富的资源,为师生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所以,精品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精品课程学习,可以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体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激发他们投身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水平

① 推进名师名课工程。对校内主要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设立课程负责人岗位,聘请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聘期三年,每年发放一定数量岗位津贴,将课程建设成效作为他们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鼓励和引导高级职称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将教师教研量化考核后与科研考核结果一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

② 实施精品课程跟踪管理。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精品课程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障。课程跟踪管理就是学校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从建设期延伸到项目结题后,通过定期复评建立课程档案,了解课程动态,不断完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推动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复评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分类进行,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教学应用、网站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不可忽视。可以通过匿名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评估,组织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现场评估等方式,多方获取信息。对于检查情况较好的课程,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有效,继续划拨建设经费,也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工作量计算系数;检查情况较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到期仍不能完成整改任务的,撤销荣誉称号停止拨款。

③ 完善课程持续技术支持与服务机制。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组织体制是保障,技术系统是条件,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是核心。教育技术人员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为激发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对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协助与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引导机制。如:把一定比例的课程建设经费以项目方式划归教育技术中心,要求项目组吸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同时,学校根据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情况决定下一年度经费划拨数额。

④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更关注“人”的价值,不能把精品看成是传统教育的网络搬迁,而要求在新理念和新技术背景下重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内在价值。教学改革与研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离不开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往往不是孤立的,教学成果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持续、系列化进行。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将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配套进行,以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和课程校本特色的培育;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与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以利于依托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精品课程专业支撑平台;还可以筛选一些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研究基础好,教学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以加快教学成果形成步伐,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真正的精品课程将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具有发展性的课程。只有当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内因与国家的关注支持、学校的环境保障、学习者的认可等外因完美结合时,精品课程也才真正走上了精品之路。当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切合了学习者需求,成为了学习者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源;当精品课程配套设施发展健全,课程建设与维护走上了科学规范化;当精品课程监控、评价与管理制度走向完善之时,也是精品课程实现持续发展之日。精品课程必须常建尝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不断完善的政策制度、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实践、逐步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环境将成为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4):58-60.

第4篇

【关键词】大学城空间;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高职公共英语

一、什么是世界大学城空间

世界大学城()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并以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及时通讯、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个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世界大学城这个平台包含了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教师空间具备了资源储备、开放式学习、开放式教学、交流展示等功能。因此,大学城平台上的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个空间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储备及应用;每一个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空间来学习所学的课程,并且和老师互动、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学生也可利用自己的空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积累自己的学习资料。

二、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现状

目前,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公共英语都是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二学期开设。第一个学期以学习实用英语并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以下简称3A)为主。第二学期,学生进入职业英语的学习,并且由于大部分学生通过了3A,他们开始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做准备。其次,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通常老师会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以英语为载体的学生团队活动会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这些活动符合高职生活泼好动的特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再次,大一英语课时有限,学生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并完成英语团队活动,只有利用课余的时间,通过自主学习或团队成员积极组织、配合才能完成。然而,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老师们常常会花较多的精力来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常用的方法是以任务为导向和以兴趣为引导等方法。

三、基于大学城空间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现状决定了教师要基于以下原则来建设该课程的空间资源:(1)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2)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3)要以任务为导向、以兴趣为引导;(4)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这些原则我在自己的教师空间中对课程资源进行了重整、归纳并应用于教学。目前教师空间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 与教材相关的教学内容资源

大学第一学期开设的是实用英语课程,我院采用的教材是《新视野英语》,因此空间资源包括基于教材内容的PPT课件(包括每个单元的PPT);第二学期开设的是职业英语,因为专业不同,每个专业会选取不同的职业英语教材。以经贸专业为例,我给他们选用的教材是外研社的《新职业英语——经贸英语》。基于这本教材的PPT课件也放置在空间中。上课时,老师打开空间中的PPT课件,就可以给学生上课了。学生也可提前浏览老师的课件,了解将要讲授的内容,做好预习。课后,如果有同学觉得有课堂上没听懂的,同样可以去登录老师的空间,查看授课内容的课件,以弥补缺漏。在空间中,学生也可以就学习方面的问题和老师交流。

(二) 与3A考级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相关的课程资源

我院所有大一学生第一学期都要参加3A的过级考试,在第二学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要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尽管针对这两种考试老师会做相关的辅导,但主要还是靠学生在课余时间做相当程度的真题来完成。因此空间资源还包括3A及四级历届真题及答案、各项题型分析、解题技巧、四级写作模板和各种范文。在英语考级中,听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听力音频可单独放在一个栏目中。这样学生在课余的时间登陆老师的空间,找到这类资源,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了。学生也可以下载下来,放到自己的电脑上或智能手机上,学习起来非常方便。

(三) 与学生团队活动相关的课程资源

全国的各个高职院校都在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此课程改革强调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即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具体的方法是通过以学生团队的形式来学习。因此设计以英语为交流载体的学生团队活动成为了公共英语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第一学期设计的是以“my roommate”和以“English game”为主题的英语团队活动。“my roommate”主题活动是以寝室为单位,挖掘自己室友的特点,用英语相互介绍,并做成图文并茂的PPT形式;“English game”主题活动是由学生团队自己设计适合全班同学参与的英语游戏并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参与。 第二个学期的活动是“English play show”(英语剧表演)和“the plan of starting a business”(创业计划展示)。英语剧表演活动要求以学生团队为单位,可以自编剧本或查找已有的剧本,然后自导自演;创业计划展示活动要求学生团队用英语为载体展示出自己小组的创业计划。为了支持学生完成这些活动,老师必须在活动方法和资源上给予指导,这些活动的方法和资源(包括书籍、网址、视频、剧本、PPT格式、创业计划的基本内容、英语游戏范例等)都可以放在空间中,供学生随时学习、参考。

(四) 以兴趣为引导的英语视听资源

无论是学生参加各种英语过级考试,还是英语课程的考核,或者是完成各种英语活动,都离不开对英语基本能力的掌握。促使学生掌握这些能力,我们除了以各种类型的任务为导向,也坚持以兴趣为引导,因此教师空间中提供多种多样的英语视听资源并对其分栏目归类,如英语音频资源和英语音频资源栏目等。英语音频资源包括英文歌、李阳疯狂英语、美国之音(VOA)和BBC等,英语视频资源包括各类经典英文电影、英语演讲视频、及其他受欢迎的英语学习视听资源,如《family album USA》、《hello, American》等。老师在课堂上根据需要可随时打开空间,调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们也可随时随地利用掌上电脑或手机来使用这些学习资源。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教师利用网络空间进行教学的方式和内涵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人们将不断探索空间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方式,我相信,基于大学城空间这一平台的公共英语课程资源及应用也将随之更充实丰富。

参考文献:

[1]桂杉杉.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

[2]杨炳奎,李静艳.如何通过整合资源促进英语课程改革[J].基础教育论坛,2010(04)

[3]姜晶.网络环境下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信息技术,2009(7)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网络教学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XJJGYBXM2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本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面向专业应用,突出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掌握软硬件配置与使用,能够具备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文编排、数据处理,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能力。突出基础课教学服务专业、服务学生、面向应用的“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的教学特色,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总体目标,构建以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应用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

1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本科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学资源项目的建设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校园信息化的进程都有重要影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每学年第一学期新生的选课人数在3000人左右,出现了选课人数多、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紧张和师生交流不便等问题。以校园网络为平台,开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网站,发挥网站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此来展示该课程多年来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动手操作能力强。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除了进行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外,还要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为教师网上备课、参考、教学和交流提供平台,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提供帮助,更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的需要。

2 现状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教学资源的建设体系与理论相对比较成熟,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建设发展时间较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完善。在国外很多教育机构研究定制了资源开发和管理标准,并以此规划开发了自己的资源门户网站,用户能够使用搜索引擎和链接向导访问所需的资源,有效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国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是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各个教学机构和科研院对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都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因此对平台所提供教学资源的质量要求都比较高。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需求,运营模式多样化。

2.2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各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够、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资源难以访问等问题,不足以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近十年来各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给予广泛关注,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些成功的信息资源管理门户网站和优秀的实践案例,这些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和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原则

3.1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丰富的课件资源,为学生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优质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可以不受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再局限于记忆、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网络资源对传统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作用。

3.2 选择有价值的资源

网络教学资源不是简单的资源数字化,要明确功能的基础上,赋予特定的教育内涵,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设计方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有实践应用价值的资源。案例要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还要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实际学习的需要来选取适合自己的信息及资源。

3.3 强化实践环节的设计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性环节设计,结合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3.4 加强交流和协助能力

在教学资源的网络环境中,提供多种协作式的学习工具,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反馈。这种互动性是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最大优势,是教学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功能的体现。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思路

该平台是基于WEB的B/S结构,架设在校内本地服务器上,基于MYSQL数据库、JSP及SpringMVC及Hibernate框架等相关组件的网络编程技术,设计一个包括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经典案例、模拟试题、下载中心、教学讨论栏目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通过一系列工具支持,将相互独立的教学服务子系统集成起来,为学生提供统一的教学服务。同时充分考虑由于在线的并发访问学生人数多所造成的服务器端压力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带宽资源,提高网络的响应速度和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

具体开发流程:

4.1 需求分析

首先向用户初步了解需求,通过组织师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倾听师生的想法和思路,然后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列出要开发的平台的功能模块,撰写功能需求文档。

4.2 概要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的总体设计,包括平台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平台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4.3 详细设计

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平台各个功能模块的算法、数据结构等,以便进行编码和测试。

4.4 准备服务器的软硬件环境

服务器硬件是配置WEB服务及基础,对于硬件配置的选型也是至关重要的。服务器型号为HP ProLiant DL580 G7,开发系统Red hat Linux,开发服务器软件为Apache。

4.5 素材的采集与制作

采集、制作、整理所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素材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库。

4.6 编码实现

根据详细设计报告,对教学资源平台中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模块实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开始具体的编写程序工作,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

4.7 创建数据库

将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经典案例、模拟试题、下载中心等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

4.8 实现互动功能

在线互动讨论和学习体会交流、在线作业上传等。

4.9 网站测试运行

对平台进行测试和试运行,根据师生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更新和升级。

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各模块功能

通过开发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服务平台。并以该平台为依托,为我校学生提供一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自主学习环境,再结合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在线互动讨论,在线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使其开展自主式和研究式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信息、学习指导、在线学习、教学资源、模拟试题、学习反馈六方面。

5.1 课程信息

介绍课程的总体情况,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动态、教学进度、教学大纲、课程资料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建立初步的认识,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便于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做好课前预习,合理地掌握子的学习进度。

5.2 学习指导

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考核方案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了解学习方法及期末考核成绩评定方案。

5.3 在线学习

为学生提供教师课前录制好的教学,微视频按章节、知识点分类编辑,每个微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便于学生课下有针对性地在线观看学习,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5.4 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电子课件、教案的在线阅读及实践项目素材源文件的下载。

5.5 模拟试题

为学生提供了单元测试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学的情况适当的选择检测单元进行自主测试,检验自学进展及巩固学习效果。同时,在此模块中提供了百科园自主测试平台接口,学生可以登录通用考试客户端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和练习。

5.6 学习反馈

提供了多种交互功能,力求实现无时无刻的师生互动交流。主要的交互功能有:QQ在线指导、微信交互(实时作业)、腾讯微博(讨论、答疑、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在线互动讨论、在线评论、移动学习、学习评教反馈等多种方法。其中,学习评教反馈学生可参与课程教学信息学习评教反馈,帮助老师改善教学内容、教学呈现方式,达到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的目的。

6 教学效果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我校很多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了省级、国家级计算机设计大赛多个奖项,多个学生的团队项目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成后,对学生和教师使用情况做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充分得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从教学实践可以看到,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与基本要求有了基本的了解,有目的、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对实验大纲、内容、任务、素材等课前预习和准备,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具体的实验上,实验效果良好。

7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搭建,丰富了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广大师生充分认可和使用共享资源。因此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结合教学及学生的使用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并做好及时的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兰尊.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思路[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

[2]马建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5.

第6篇

关键词:资源库建设;软件技术;资源共享

一、资源库建设背景

当前,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正朝着移动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尚不成熟。近年来,国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我们提供诸多借鉴经验,因此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

移动互联网产业高速增长,迫切需要高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为适应国家对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标准及企业对员工专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及新技术,高职院校应积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建设共享型移动互联网方向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同时,为满足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教学资源库须涵盖校企,实现资源的全社会共享。

二、资源库建设意义

1.带动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将带动专业其他方向课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建设好教学资源库,必将促进一个专业及专业群体的发展,带动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推进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其课程及资源开发能力,提高现代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自主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需要。因此,资源库的建设能够高效推进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支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从业人员和社会广大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支持体系,并通过有效管理和市场化运营服务机制,促进高职教育和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满足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支持产业经济发展

教学资源库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支持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三、资源库建设内容

“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教学资源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专业、课程、素材三级资源和拓展服务部分,拓展服务部分包括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两个功能模块。

1.专业方向教学资源建设

借助于专业资源的全面展示,为用户提供专业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应操作方法。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专业介绍、行业标准、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办学条件等。

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专业方向所有专业课程及学习单元学习包,将源于企业的项目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并通过专业课程整体方案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任务工单、学生手册、虚拟实训、维修资料、教学案例、教学评价方案的全面展示与集中提供,为用户提供“做中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案例及操作方法。

3.素材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覆盖Android、IOS、Window Phone三大主流移动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素材教学资源是专业教学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材提供地,按照媒体类型分类,应用场景分为电商类移动应用、旅游类移动应用、教育类移动应用、交通类移动应用、娱乐类移动应用等。

4.拓展服务模块建设

网络平台上嵌入职业资格认证、校企合作平台模块,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功能,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员提供信息支持。

(1)职业资格认证模块。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高职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相结合,提供既满足高职移动应用与开发的专业能力要求,又符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教学资源,促进“双证书”制的实施。

(2)校企合作平台模块。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展示移动应用开发专业领域中的国内外著名企业及其技术标准、项目案例、技术培训教学资源等,满足企业品牌宣传、客户培训、员工终身学习、高技能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需求。

四、资源建设架构

资源架构要面向用户,强化应用,构建长效反馈驱动机制,打造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共享与重构。以“学习”为中心,按照个体职业成长路径,面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培训和认证服务;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现代职业教育最新理念,全面支持专业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向同类高职院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规范和课程资源支持,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对优质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和应用,可以有效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督促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带动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提高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特别是它能为新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专业基础平台,以带动专业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申小中.高职物联网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

第7篇

【关键词】微课 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6-01

《水文水力计算与应用》课程是湖南省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水利工程专业是省级精品专业,也是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水文资料的收集、设计年径流计算、设计洪水计算等专业技能。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的创新,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利于其有效开展,为此“微课”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对微课资源的需求

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开展: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对计算有畏难情绪。由于该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学基础,而高职学生通常在该方面的基础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工作难以开展。

其次,传统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不利于学生学习。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开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但传统的教学资源内容过多,视频的时长在一个课时左右,资源的主体和突出点都不明显,让学习者盲目而失去耐心。

最后,实践机会缺乏,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差。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特征,在教授学生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国内水利高职院校,大多数缺乏各种水文水利模型监测与计算的校内实训场所,在课堂内通过传统的教学资源,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操作步骤的直观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而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传授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通过将课程资源制作成碎片化、片段化的微课,利用最简短的时间对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学生通过微课,既能亲眼了解各种实践操作的过程,也能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完成对课程的系统学习,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

(一)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的知识点拆分

目前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五部分内容:水文资料的收集、设计年径流计算、设计洪水计算、水库的兴利调节计算、水库的防洪调节计算。这五个知识点内又有多个技能点,但并非每个技能点都需要制作微视频,因此要对所有的技能点进行解构和评估,形成微课资源中新的技能点。

(二)微课的结构设计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其特点以短小精悍著称,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要在如此短短的时间内将一个技能点讲解透彻,就必须对微课的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如水库的兴利调节计算,首先采用水库现场拍摄的视频和制作的图示作为视频源对水库兴利调节计算的任务和目的进行介绍,以最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然后采用实例计算对兴利调节进行讲解,计算的过程要求简捷又不遗漏细节,使学生能根据展示的计算过程进行独立计算;最后在视频的结尾设置合理的提问和简短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三)微课的制作

1.微课视频的录制。微课视频的主要制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摄像机拍摄,可以借助于专业摄像机或DV对教学过程进行拍摄;②智能手机拍摄,用三角架将智能手机固定,拍摄教师在白纸上的教学过程。③电脑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可以通过录屏软件,对各技能点在电脑上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制。

2.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和输出。微课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制作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视频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比较简单易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有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等。

(四)微课的

微课制作完成之后需选择合适的平台,以方便学生在课前课后应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目前国内的微课平台有可汗学院、中国微课网等。

以上提到的微课资源建设模式已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问题。但由于《水文水利计算与应用》课程教学是一门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如何让微课取得最佳效果,对于微课资源的建设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2]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设备,2014(23):73-75.

[3]袁金超.基础教育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第8篇

>>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改的探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概论》中的应用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科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能源与环境保护 人类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关于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分析 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研究 矿山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水工建设与环境保护探析 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涵括课程各章的全部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功能模块包括“课程教学”、“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指导”、“交流互动”等,有力保障学生在课程信息平台上全面学习的性能要求。教学平台首页见图2。

本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网络软件技术即Apache+PHP+MYSQL,组建了流行的B/S三层软件体系结构:

用户界面层――主要提供用户的操作界面和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用户通过客户端电脑的IE浏览器与系统在用户界面层进行交互。客户端网页采用HTML+CSS+JavaScript技术进行开发;

业务逻辑层――主要完成客户端的业务逻辑和服务器端的业务逻辑管理功能。在服务器端响应用户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用户界面层。部署Apache Web服务器软件,采用开源且流行的PHP程序语言来进行业务处理,能够满足至少200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的响应要求。

数据层――主要负责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维护功能,它响应业务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该层存储了本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各种数字资源。部署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来管理系统的课程相关数据。

(2)创设手机微信订阅号教学平台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课题组还开发了《环保概论》课程手机版微信订阅号,其主要功能包括:“各章节概览”、“群发预告”、“投票”、“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环保术语自动回复”等,涵括本课程各章主要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便捷学习的需要。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持续改进

课题组教师开发《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与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4]的分层教学,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率。

1.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1)课前预习:教师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网址、手机订阅号二维码,学生可通过登陆本课程教学平台网址、读取手机二维码进入订阅服务号,获取各章节相关教学资源进行预习。根据各章节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学生可点击“课程教学”栏目了解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还可点击“微课视频”等栏目学习重难点知识。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学习:教师导入新课并讲授课程知识,重点利用本课程“虚拟仿真”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学难点问题进一步详细讲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现场实训视频,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小游戏,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由于开展了有效的课前预习,部分班级还可尝试开展“翻转课堂”[5]的教学尝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复习与测试:学生可在课后再次进入本课程教学平台,巩固课程学习内容,在线测试并提交答卷;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点击友情链接的常用环保网址,了解学习更多环保资讯,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留言,老师将尽快答疑。

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生为本,实现分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度提升约35%,课堂活跃度提升约30%,章节测试学习成绩提升约12%(表1)。

2.教学反馈及持续改进

为实现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与建设,课题组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在教学实践过程收集师生的评价反馈意见,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反映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课程资源的信息化程度交互性(网络版、手机版);②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代表性;③课程仿真教学资源是否易懂易学;④课程信息化资源用户界面优化性能;⑤课程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建议。

在每轮开展课程教学结束后,课题组都将对相关教学的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在分析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将系统总结存在问题,不断完善本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更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实现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

四、结语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突出本校环保专业及“双师型”师资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独具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仿真软件和课件,充分发挥教学信息资源化的优势,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3]张其志.教育科学研究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9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WEB应用程序设计;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7992-02

目前,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浪潮下,教学资源已不再以学科理论体系分类,而是以任务、项目模块进行分类,更加强调实践性、技术性,同时提倡工学结合,邀请企业参与开发教学资源。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web应用程序设计方向)是江西省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在尝试“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了使“教与学”的效果更加显著,根据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WEB应用程序设计》教学资源库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

1 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WEB应用程序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课程培养的目标关键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信息手段,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到达社会需要的IT人才职业要求。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发现该课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1)本课程传统教学多半采用知识驱动式教学法,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课程教材中将知识分散,按章节进行教授再让学生上机实践操作,甚至前后章节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学习内容与实际WEB应用程序开景、开发流程等脱离,致使学生在学完整门课程后都没有建立系统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思维。

2)由于教学资源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尚浅等问题,致使《WEB应用程序设计》教学中缺少实际应用程序项目,上机实验时仅限于基础知识的简单训练。

3)课程要求学生掌握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和网站建设、技术、网络安全等,知识点多,任务量大,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不能很好地强化知识。

4)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学习底子薄,学习主动性不够,针对这些学生情况,更多的是要求通过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5)在加强该课程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指导学生完成对职业资格认证与鉴定工作。

2 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作用、设计原则和内容

2.1 目标与作用

建立符合高职项目驱动式教学特点的新型教学资源库,赋予“教与学”以全新的手段和形式,其中包括教学文档(标准、考核、安排等)、电子教材(项目模块化)、课件、讲授视频、案例素材、考试系统(题库)、网络虚拟实训室、在线交流、职业资格认证等信息。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促使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适合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2 设计原则

将项目进行分解,融入课程知识点,进行整合,构建以“基于WEB的某某系统”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现项目驱动式教学特征;针对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的特点,实现各类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以及相互共享,促进《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与学”的效果优化。

2.3 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学生的需求,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汇集,包括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管理,《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主要分为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两大模块。

1)教学共享平台

教学共享平台是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对课程讲授方面的内容。主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实现资源共享,教师收集或创作的各种教学资源上传,存在教师个人资源库里,同时将个人资源库内的资源上传到公共资源数据库教学共享平台上,经过管理系统的严格审核后,实现与其他师生共享,以期互相学习、交流,进而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实现资源查询,教师检索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如任务需求、项目案例、企业环境、设备、文化等信息,并将结果组织后以任务书或引导文的形式给学生,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根据“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要求,教学共享平台分为以下六个模块:课程文件库、电子教材及课件库、教学视频库、教学案例素材库、专业试题库和专业教学资料库。其中,电子教材及课件库是将企业实际项目根据开发流程分解后,融入课程知识点,构建了以“基于WEB的某某系统”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的自编的活页电子教材及配套课件;教学案例素材库包括教材配套的各种文本、图像、音频、动画等素材以及其他收集的项目案例素材;专业教学资料库中包含了软件开发专业的各类电子书、课程教学资料以及依托软件公司收集校外实践基地中具有代表性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工作进行视频、音频和文字资料等。

2)学习互动平台

学习互动平台是针对学生课程学习开发的,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学习资源、交互讨论及虚拟实训室。学习互动平台学习资源分五个模块:教学案例素材库、实践资源库、学生作品库、自测试题库和职业资格认证资料库。其中实践资源库中包含了实践环节中的项目任务书和引导文、项目考核标准等资料。职业资格认证资料库收集了IT行业各种职业技能考试模拟试题及培训资料等,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在线讨论”模块,可以实现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同学在线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等功能。“网络虚拟实训室”模块,通过优化和整合计算机资源配置,设计网络代码编译器,在网页中实现边写边实现,将实现的页面在代码编译器的另一窗口显示,从而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不受计算机环境配置的限制进行上机实践操作,突出了学习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 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效果

1) 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动手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虚拟软件开发公司,要求学生组成开发团队,相互协作,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把握项目分解后的任务内容特点和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资源库中选择适当的素材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应用程序开发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同时,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库的学习互动平立完成“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学习任务,加之合理利用“查询”及“在线讨论”等模块功能,主动地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提升学生的信息搜寻和交流协作的能力。

“网络虚拟实训室”功能模块实现了学生随时在线WEB应用程序编程实践练习,弥补了计算机软件环境配置的繁琐,优化了资源。

2)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资源库在校园网上成功开放,实现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广大师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访问浏览、学习答疑等,提高了课程“教与学”的开放性和高效性。教学资源库平台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一支“校企合一”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关键,由该团队共同开发课本教材、实训项目案例,共同建设实训环境等,在开发、使用过程中,师资队伍人员(专任与兼职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进了整个师资队伍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姜泽东,陈保国,史维琴.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11,7(3):30-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