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07: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临终关怀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临终关怀;重症监护室;护理
当疾病严重到危及患者生命时,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是不能被预防的[1],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提供必要的临终关怀护理,同时,也为患者家属提供社会和精神上的支持,使其适应并接受这样的现实状态。而这些在重症监护室如何展开,以满足各方需要,是当前ICU护理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新挑战。笔者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并预计生存时间少于6个月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效果不错,现概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并预计生存时间少于6个月的68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确诊无误[2],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34~91岁,平均(67±2.9)岁,所患病种中,颅脑损伤8例,多发伤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16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6例。
1.2临终关怀
1.2.1患者方面 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护理是护士的职责,不能因为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而家属又不是时时刻刻呆在旁边而懈怠,应加强慎独修养[3],护理服务方面,要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理床位,以保持床铺干净、整洁。保证根据心电监测或听觉反应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想做又没做的事或者想说而没说的话,尽可能让患者与家人待在一起,甚至可趁患者意识清楚,多见见家人。总之,应尽量考虑到患者的自尊心,使其处于舒适、安静的状态。
1.2.2家属方面 对于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耐心解释,告知家属患者可能随时死亡,即使寸步不离的护理也可能出意外,即使家属亲自护理有时也可能看不到患者断气而后悔,这些都要和家属说清楚。在护理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向家属介绍监护室的探陪制度,提供探视时间以满足家属的探视需求,缩短患者与家属的距离。注意和家属的沟通,让其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性,以达到能够接受事实的可能,尽量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满足合理要求。
2结果
本研究中对68例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关怀,其中49例患者在院死亡(10例征得患者同意转普通病房一直陪伴),19例待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并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护理后正常死亡,所有家属对于护士的临终关怀护理服务都给予理解,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特别是患者临终时提供的一些表达内心感情的指导。
3讨论
临终关怀并非治愈疗法,而是进行适当的医疗及护理,以达到减轻其症状、舒缓其心理,让患者相对较舒适地、有尊严而没有遗憾的走完生命最后一程[4]。临终阶段一般认为是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直至生命结束之前这段时间。人在这个阶段必然需要护理,此阶段患者病情较重,因有多重潜在因素存在,突发死亡的可能性大,而ICU不同于普通病房,封闭式管理让患者和家属没有一直在一起的机会,这些都导致患者的最后照料、对家属的安慰成为ICU护理人员最重要的任务。
在整个临终关怀护理中,护理人员承担着一个"死亡教育者"的角色[5],这也是临终关怀的重要部分,通过指导家属坦然地对待死亡,帮助患者保留最后的一份尊严意义重大,他们是与临终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多的人,肩负着尽可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生理需求的任务。临终患者往往住院时间较长,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虽然无治愈的可能,但护理人员也要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和护理,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以尽量延长患者生命。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进入临终阶段时,多以处于昏迷状态,但资料显示[6],患者渴望亲情,渴望各种非语言交流来安慰,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时,应视其一个完整的个体,使其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当然,临终患者都希望子女及家属陪伴在身边,毕竟,家属才是最了解患者的各种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的人,再专业的人也不能代替的,在家人旁边,也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同时,患者在弥留之际,家属床旁团聚和告别,也可减轻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
传统上[7],许多患者愿意"在家死亡",强调子女竭力送终,但因家属没有医疗知识,导致患者疾病的最后阶段受了很多苦,这与护理人员进行临终关怀是不同的,在医院,以患者为中心,在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帮助下协助患者渡过临终期,经验更加丰富,同时给予家属相关指导而充分尽到义务,也保证了精神上的慰藉。
总之,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为保证人道主义精神,它需要护理人员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熟练的技术,为临终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秀伟,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3(6):540-543.
[2]张姬,沈宁.颅脑损伤患者家庭健康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0(2):136-138.
[3]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11,24(8):408-411.
[4]魏誉民,余婷谢凤兰,等.护士在临终患者中的真实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9,42(4):301-304.
[5]陈爱萍.老年患者临终关怀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18(3):163-165.
[关键词]临终关怀;JCI;癌症患者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a)-0112-04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d-of-life care for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the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JCI standards) for hospitals was applied in the practice of palliat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Methods A set of systemic,complete and continuously-improving end-of-life care processes were developed and a system for evaluating and providing end-of-life care for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was formulated and carried out.Based on the processes and the system and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s made to them with PDCA method,end-of-life care was provided to 900 in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5.Result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terminally ill patient satisfaction reached 99.5%.Conclusion The JCI standards-based end-of-life care for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are at the end of lif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Therefore,it is a relatively good model of palliative care at the present time.
[Key words]End-of-life care;JCI;Cancer patients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对于晚期失去治疗价值和处于临终阶段的癌症患者,开展和提高临终关怀的服务水平是当务之急[1]。JCI认证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the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专门为协助世界各国最优秀的医院融入国际质量评审和保险系统而设计的认证体系,是国际上最广为推崇的医院质量标准[2]。我院已经连续5次高分通过JCI认证,现将基于JCI标准的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12月,对900例晚期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措施,所有患者均为病理诊断明确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467例,女性433例;年龄26~91岁,中位年龄67岁;其中肺癌213例,乳腺癌92例,结直肠癌183例,肝癌67例,胰腺癌21例,头颈部肿瘤67例,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167例,前列腺癌、膀胱癌等60例,其他30例。
临床医生对癌症患者进行初始评估,若处于临终阶段,要为其下达临终关怀医嘱。目前,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对临终的时限尚未统一标准,本研究将预计能存活3个月内的患者视为临终患者。
1.2临终关怀评估
①医生下达临终关怀医嘱后,护士建立临终患者评估及护理记录单,并发《临终患者服务告知书》给患者家属做指引。医护人员进行的临终关怀服务相关内容、患者及家属的意愿是否得到满足、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评价,需要在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后24 h内进行评价,要记在病程记录及临终患者评估及护理记录单中,至少每两周评估记录一次。当患者或家属有新的需求时,随时记录。在对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心理状况及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后,医护人员决定在适当的时间里,与患者和家属交谈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并倾听患者及家属意见,让其积极参与医疗决策。
②医护人员积极评估患者的原发及继发症状,为患者提供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的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及家属的各种需求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做出相应回应,使患者无痛苦地度过最后阶段。
③医护人员积极评估患者的原发及继发症状,了解、分析患者病情变化的因素;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宗教文化需求、社会心理、情感、精神倾向,了解其家庭环境、家庭关系及其对疾病的态度[3];评估患者及家属对不同层次的休息、饮食及其他支持服务的需求。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及家属的各种需求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做出相应回应。
按照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恰当的治疗;预计患者临终时间并及时告诉其家属,让家属提前做好料理后事准备;满足患者及家属不同层次的休息、饮食及其他支持需求;满足其宗教、文化、精神、心理需求。对患者及家属过度悲痛、绝望及其他不理智情绪等采取应对措施,使患者和家属以良好的心态接受现实,使其人格得到尊重,让患者及家属得到舒适、满意的医疗护理服务。
1.3临终关怀的具体方法
①病房布置要舒适、安静、温馨,方便各种医疗护理的操作。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维护患者及家属权利规划,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及家属的价值观、、文化、生活习惯、隐私等权利。
②医疗团队会为患者提供身体症状的管理,如对出血、恶心、呕吐、大小便异常、进食困难、电解质紊乱等的管理。护理团队会为患者提供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并会持续关注其治疗及用药后的疗效。根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为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如床上抹洗、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鼻饲、喂食等。如患者需要陪护照顾生活起居,医院可以帮助联系陪护公司。
③为患者提供心理照护。限于目前医学科学技术条件,尽管医护人员已经尽全力救治患者,但仍存在因疾病原因患者不幸死亡的可能,因此,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照护也十分必要,必要时请心理医师为患者及家属评估及治疗。患者和家属均可表达情感或请心理帮助,医护团队也会积极与其沟通,尽量提供安静、私密的环境,耐心倾听,引导患者及家属说出内心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难,积极解释临终患者生理、心理变化的原因,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如患者或家属有专业心理疏导需求,安排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评估及指导。
对于每一位患者,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状态方面的初次筛选评估并记录[4]。护士在患者评估过程中发现患者有心理问题时,应该报告医生。有自杀风险患者需加强交接和巡视。护士多给予关注,提供心理护理。要求患者家属陪伴在患者身边,提供安全的环境,确保麻醉、精神类药物服药到口,必要时根据医嘱提供持续的护理观察,尤其是病情重、起病急、年轻患不治之症、治疗效果不佳、绝望、药物滥用、自杀未遂等患者。
④医护人员积极与家属沟通,使其正确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与家属讨论患者身心状况的变化,并让家属积极参与制定患者的医疗护理计划。护理人员会尽可能地为家属提供与患者单独相处的时间和环境,设立临终单间等。教会家属为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护理,如翻身、喂水等,使患者得到心理满足,同时也可降低家属在失去亲人之后的悲痛。
⑤对有疼痛的患者按照疼痛控制管理进行评估和相应处理,教育患者正确认识和使用镇痛,尽量控制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对昏迷患者和生命支持患者按照相应的流程给予医疗护理服务[5]。医护人员会定期评估患者疼痛分级,并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尽量减轻患者的不适,随时确认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副作用[6]。
⑥如家属放弃抢救,要告知其不良后果和需承担的责任,要详细记录原因并请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从医学角度共同判断患者或家属提出终止治疗的要求是否合理,如对其合理性无异议,则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进行伦理审核[7]。告知全体医务人员,由责任护士在病历夹封面贴上“终止治疗、放弃抢救”标识,执行终止治疗、放弃抢救。家属改变终止治疗、放弃抢救的决定时,如为部分放弃时需重新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保留“终止治疗、放弃抢救”标识;若全面恢复治疗则由医生记录在病程记录中,由责任护士撤离病历封面“终止治疗、放弃抢救”标识,同时告知全体医务人员。
⑦根据患者和家属信仰、社会文化生活背景、个人意愿及临床需要,由主管医生向患者或家属提出诸如尸体研究和器官捐赠问题,并充分尊重患者的决定[8]。对患者及家属同意或提出的尸体研究和器官捐赠的要求,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⑧医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营养膳食,如医生评估患者有营养需求,请专业营养师配餐。
⑨满足患者其他需求。若患者有交通需求,如需要将患者送回家中或接送家属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病情及路程安排救护车或提供用车联系方式。通常情况下,晚夜间病房内只能有一名家属陪护,医院会提供陪护床使用,如果其他家属有住宿需求,医院附近有酒店及公寓,方便家属照料患者。如患者有合法的宗教需求,且事前告知其主管医师或责任护士,医院设置有祷告室,专为患者服务,参加人员仅限于患者及其亲友。
1.4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临终关怀服务相关内容、患者及家属的意愿是否得到满足、患者的满意度和生存质量评价,以及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在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后24 h内进行评价,要记在病程记录和《临终患者评估及护理记录单》中,至少每两周评估记录一次。
2结果
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晚期癌症患者900例,全部按照JCI标准的临终关怀流程进行,通过持续不断对临终关怀质量进行改进,对新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整改计划,并逐步实施。对每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和家属分别有针对性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家属和患者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满意度为99.5%。对护士长和科主任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护士长和科主任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评价满意度为98.0%。
3讨论
3.1营养、心理支持,疼痛控制和宗教文化需求等是临终关怀的核心,是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的关键
晚期癌症患者和家属的调查问卷显示,患者及家属的权利得到充分发挥,患者及家属在沟通交流、专业护理、隐私保护、康复治疗、饮食营养、心理支持、志愿者服务、疼痛控制、舒缓治疗、文化信仰、必要设备的供应及患者死后对家属的丧亲服务等方面都能达到一定满意度;对未能达到满意度的项目如疼痛控制等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加强医护培训,达到患者及家属要求。通过5年的不断经验总结,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逐年提高,不仅让患者及家属满意,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素养。本研究显示基于JCI标准的临终关怀模式对晚期癌症患者维持生活质量和尊严具有积极意义。
护士长和科主任对临终关怀服务评价问卷项目,主要涉及患者客观检查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日常临床症状体征观察等项目,通过客观项目评估癌症晚期患者临终关怀满意度及医护人员服务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安全为目的JCI标准,形成完整的临终关怀模式。
3.2临终关怀评估是保证临终关怀质量的前提
临终关怀评估是保证临终关怀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评估患者进入临终关怀的程序后,医生和护士需要分别进行评估,评估所采取的临终关怀措施是否满足患者的需求,是否达到满意的程度;如果没有达到满意,则要对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修订,以达到患者满意为止。本研究要求每两周评估一次。科主任和护士长评估临终关怀的质量,是否满足了患者的需求。JCI标准的临终关怀服务包括对患者及家属专业护理、能自理的日常起居、各种形式的康复治疗、饮食、心理支持、志愿者服务、舒缓治疗、必要设备的供应及患者死后对家属的丧亲服务等[9]。对于每一项内容,均需要医生和护士进行仔细评估,制定详细的临终关怀服务内容。对临终关怀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医生和护士需要随时进行评估,对临终关怀措施及时进行修订。
3.3患者安全是临终关怀的基础
在制定临终关怀的具体措施时,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以安全为基础,JCI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安全为中心[10]。当医生评估患者处于临终状态需要临终关怀时,医护人员需要评估所采取措施的各个方面是否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患者及家属是否有心理问题,是否有自杀的冲动等,根据评估的结果,做出相应的更改措施,如控制疼痛、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等[11],通过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3.4注重患者及家属的权利,充分尊重患者的宗教文化需求是临关怀的基本要求
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是临终关怀的基本要求[12]。在临终关怀过程中,对患者住院的所有相关信息均要严格保密,在咨询患者住院信息时,护理人员应先和家属沟通。注意患者信息的保护,加强患者资料的管理,加强对病历的保护。医生查房时,护士请探视者在外等候,只留一名护理员,就诊实行“一室一患”,诊治过程中注意关门和防护。对异性患者实施隐置时,应有异性医护人员或家属陪伴。进行暴露性护理、处置等操作时关门或拉好帘子。抢救患者时,必须以布帘或屏风等遮挡。充分尊重患者的宗教文化需求,医院设置有单独的宗教室,当医生护士评估患者有宗教文化需求时,需提前进行联系和安排使用。
3.5建立相应的临终关怀政策、制度和流程[13],鼓励持续不断的临终关怀质量改进并符合当地的文化是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的保证
本研究建立临终关怀的政策、制度和流程,通过持续不断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使其能够符合本地的文化,更好地满足患者临终关怀的需要,这一过程是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的保证。按照质量改进PDCA的要求[14],①计划(plan):确立临终关怀的目标,该目标与本地的文化习俗相一致;②实施(do):执行相关的临终关怀措施;③检查(check):由护士长、质控小组定期进行检查督导临终关怀的服务质量;④改进(action):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总结分析,对新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整改计划,列入下一PDCA循环之中,持续改进临终关怀医疗护理质量[15]。
综上所述,基于JCI标准的晚期癌症临终关怀模式,通过临终关怀前评估,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照护、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宗教文化需求,对临终关怀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持续不断的PDCA,可提高临终关怀的整体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目前较好的临终关怀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斌.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 29(1):178-180.
[2]刘景诗,黄钢,肖雪莲.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1):35-37.
[3]周煜,张志斌.多元文化护理的伦理审视[J].医学与哲学,2014,35(11):40-42.
[4]王桂梅,谢红芬,沈蕾,等.JCI标准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管理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0):737-739.
[5]谌永毅,卿利敏,刘翔宇,等.基于JCI标准的肿瘤患者疼痛管理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4):491-494.
[6]朱丽霞,高凤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7-228.
[7]戴彦成.放弃抢救签字书相关问题的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10,27(4):15-16.
[8]张力.论尸体器官捐赠自愿性原则[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10(4):41-43.
[9]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3, 19(1):73-74.
[10]李斌,王林森,哈维超,等.中国医院进行JCI认证的意义和挑战分析[J].中国医院,2014,18(12):33-34.
[11]周谨平.“死亡”的生存论意义与临终关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114-117.
[12]张传友.试论患者的隐私权[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5):26-28.
[13]石礼华,刘庚常.论我国临终关怀制度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4):522-523.
【摘要】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生理、心理特征和临终照护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目的在于使临终前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减轻其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使其平静、舒适、无痛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建立临终关怀机构是一项造福社会、尊重人格、关爱生命、构建和谐卫生文化的重要举措,笔者有意对射阳县内随机抽取15个乡镇,346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查,为创建临终关怀医院的可行性做一些前瞻的研究。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理;调查与研究;延伸服务;卫生文化
1社会背景
射阳县位于苏北沿海中部,土地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列江苏省第二位;全县辖19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2005年未全县总人口104.7万。60岁以上人口14.45万人,老龄人口比重为13.84%。2008年60岁以上老人15.57万人,占总人口的14.92%;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11.62万人,占总人口的11.13%,按国际通行标准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死亡率也有增长的趋势,2005年全县死亡人口为0.4591万,2006年为0.5483万。其中不包括非正常死亡人口数。全县农业人口数为83.2万人,常年在外劳务人员约为51.6万人,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人口老龄化导致慢性病患病率、伤残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社区预防、保健、康复及护理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滞后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使许多留守的老人和在外劳作子女都在关心,许多癌症病人或者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在死亡前异常痛苦,这些对于子女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为数不少的子女是病急乱投医,搞了许多非医学费钱、费神的无效劳动,结果均为徒劳。如果把病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实施临终关怀,情况应该有明显不同。但我县尚未建立这样的机构。对于我们射阳这样的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农业大县来说,临终关怀事业是否有潜在的市场呢?笔者通过两年多的市场调查,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关键词]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坏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a)-0043-03
The Small 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Clinical Effect Research
WANG Yi-jun, LIU De-zhong, SU Jin-ping
Shandong Province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Hospital of Shandong Wendeng, Wendeng, Shandong Province, 264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mall 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in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due to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60 cases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mall 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artificial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traditional total skeleton joint replacement treatment, and tha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jective comparison. After treatment, the team operation the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310.15±21.22)mL, time needed for surgery (90.32±13.65) min and had the flow (210.36±105.18)mL were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the bleeding(510.51±30.26)mL, surgery time required (101.13±15.73) min and had the flow(500.11±112.23) mL, data contras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In treatment of the femoral head necrosis using small 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reatment effect is outstanding, the shorter operation time, less blood loss and small impact on the patients' body, the body recover faster.
[Key words] Small minimally invasive incision;Total hip arthroplasty;Femoral head necrosis; Clinical effect
股骨头坏死属于骨科临床中的多发性疾病,其英文简称为“ANFH”[1]。这种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且发展速度快。股骨头坏死主要指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导致骨髓与骨细胞成分死亡或经修复后造成股骨头塌陷、骨头的结构改变以及关节功能出现障碍等疾病[2]。股骨头在骨科领域中属难治性疾病。因此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3]。现阶段,主要通过手术的发生对股骨头坏死进行治疗。在临床中,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到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中,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不仅可以使股骨假体与髓臼假体进行有效的匹配[4],还可以提供一个不痛且稳定的关节,从而有效的缓解术后功能障碍与髓部疼痛,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加快愈合的速度[5]。该文主要以2015年3月―2016年3月因股骨头坏死到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因股骨头坏死到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3.26±3.58)岁该组患者实施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0.13±3.67)岁,经对比显示,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下一步对比。
1.2 纳入标准
所有病人都接受过X线、CT等系统化检测,由主治医生遵照ANFH股骨头坏死的权威诊治及分期标准展开病症鉴别,并得以确诊。且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排除关节炎存在炎症性患者。该次研究经患者于家属同意签字。排除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6]。
1.3 方法
1.3.1 研究组 在进行手术前,先引导患者以侧卧位进行手术,随后进行麻醉处理,麻醉方式选择硬膜外。最后进行固定,固定标准为:使骨盆处于垂直位。以后外侧单切对患者行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保持切口的长度在8 cm左右,且把患者的臀大肌以及关节囊切开,使患者的股骨头、髓日处于完全暴露的状态[7]。最后采用电锯把患者的股骨颈截断,将坏死的股骨头取出,把圆韧带残端以及髓日孟唇进行切除,髓日圆韧带窝显露出来的同时保持磨平[8]。处理完成后,进行假体试模放置工作,在直视的角度下,递增患者的扩髓,随后进行复位假体试模放置工作[9]。活动患者的患处髓关节并将患者屈髓屈膝进行外旋以及伸髓伸膝进行内旋,以确保假体在患者体内是稳定性状态[10]。进行钻孔、缝合、反复冲洗后引流。在患者进行手术后,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2 对照组 应用传统人工全骸关节置换术对多走走患者进行治疗。引导患者以侧卧位进行手术,随后进行麻醉处理。然后进行手术,手术完成,进行钻孔、缝合、反复冲洗后引流。在患者进行手术后,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进行客观评价。
1.5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选择(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二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以及手术所需时间对比情况
经过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二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对比情况
手术后,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为(210.36±105.18)mL,对照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为(500.11±112.23)mL,经对比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P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人数逐渐增加。研究表明。由于股骨头血供出现中断,导致自由基与低氧以及再灌注损伤等加快了骨细胞的凋亡,最终使得骨髓基质干细胞坏死或者形成脂肪细胞,出现局部性的骨质疏松。研究表明,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原因有多种,且及其复杂,但临床中常见的病因主要有:创伤、药物、酒精刺激、风寒与风湿、肝肾亏虚、骨质疏松、扁平髋、骨髓异常增生、骨坏死合并骨结核以及手术后骨坏死。此外,还有血液性、放射性以及气压性造成股骨头坏死。以上诸多原因中,主要常见以饮酒过量、滥用激素药以及局部创伤造成的股骨头坏死。
在临床中,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到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中,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不仅可以使股骨假体与髓臼假体进行有效的匹配,还可以提供一个不痛切稳确的关节,从而有效的缓解术后功能障碍与髓部疼痛,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加快愈合的速度。与传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切口小以及恢复快的特点。
该文主要通过2015年3月―2016年3月因股骨头坏死到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后,经过对比显示,采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310.15±21.22)mL、手术所需时间(90.32±13.65)min、术后引流量(210.36±105.18)mL均优于实施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照组患者术出血量(510.51±30.26)mL、手术所需时间(101.13±15.73)min、术后引流量(500.11±112.23)mL,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使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突出,不仅所需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小且对患者身体影响小,身体恢复速度快,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Branko Skovrlj, Jeffrey Gilligan,Holt S Cutler,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on the lumbar spine[J].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15,3(1):1-9.
[2] Alfred J Tria,Giles R Scuderi. Minimally invasive knee arth roplasty: An overview[J].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2015, 6(10):804-811.
[3] 凌峰,冯安平,康平,等. 微创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2014,15(9):49-50.
[4] 王万军,张国锋,沈是铭.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头坏死的应用[J]. 浙江创伤外科,2014,19(6):971-973.
[5] 崔松体,门新刚,万中耀,等. 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价值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7):41-42.
[6] 吴兆先.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68例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4,35(15):3318.
[7] 白大峰,许华亮,陈福壮,等. 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90例[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 12(3):365-367.
[8] 樊晓臣,章洪喜,张向征,等.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一例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26(1):91-92.
[9] 尤明兰.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0):91-93.
[10] 徐志宏,陈东阳,史冬泉,等. OCM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J].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7(3):183-187.
[11] 吴兆先.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68例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4,35(15):3318.
[12] 侯明国. 改良髋关节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7):52-53.
关键词:姑息护理,儿童临终关怀,生命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的积极整体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在于确保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最佳生活品质,使患者人生的最后旅程痛苦较少,也使患者家属得到慰藉。这是一种具有高度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护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对临终儿童的关怀,在我国有广泛的需求,但也存在许多困难,这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极大挑战。
1、国外儿童临终关怀的发展状况。
临终关怀起源于中世纪的修道院与济贫院,为重症的濒死者提供精心的照顾。临终关怀的提出和兴起缘起于英国的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多弗关怀院,是由英国的桑德斯博士(D.C Saunders)于1967年在英国伦敦创办的。1987年,临终关怀在英国被批准作为医学的一门专业,并将其描述为“对患有活动性、进行性、预后有限的晚期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治疗和关怀照顾,焦点是生命质量”.20世纪80年代欧美、日本等都通过政府和法案,纷纷建立临终关怀机构。目前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已经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儿童癌症的发病率增加了25%.据国际抗癌联盟统计,儿童癌症的发生率约为万分之一,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6万名儿童被诊断为癌症,约9万患儿死亡。在美国,癌症是1岁~14岁儿童的第一大疾病死亡原因。据欧洲27个国家统计,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0.1/10万~15.8/10万[1].针对儿童如此高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许多国家建立了儿童临终关怀机构,如苏格兰东部的“瑞秋之家”和南部的“罗宾之家”,英国的儿童收容所协会(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Hospice,ACH)、儿 童 姑 息 治 疗 协 会 (Association for Children'sPalliative Care,ACPC)、美国的儿童宁养中心(children'shospice)等。英国已经有40多家儿童临终关怀院,均以团队的形式为生存期有限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短期舒缓治疗、症状护理和临终期照顾。并为整个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到2007年,美国已有4 700个机构提供临终关怀,其中64%的机构更愿意接纳临终患儿。儿童的临终关怀在国际上受到普遍的重视。有研究显示,临终关怀对患儿疼痛和症状的管理,舒缓精神压力和家庭生离死别的情感非常有效[2].Dickens D S[3]对临终患儿进行临终关怀和非临终关怀比较显示,86%的家庭和患儿希望有临终关怀,这种良好的非医疗有助于家长和孩子心灵得到极大的抚慰,实行临终关怀的患儿死得更安详。Klick J C等[4]提出,即便是终末期的患儿,在他生命可预见的阶段,临终关怀可减轻患儿的痛苦。不仅如此,illings J等[5]指出,在最近几年里,儿童临终关怀应以临终儿童的家庭为中心,确保提供高品质的儿童临终关怀服务,满足临终患儿与其家庭的需要。此外,2010年英国的健康和社会关怀监管部门的护理质量委员会(The Care Quality Commission,CQC)建立了有效的临终关怀教育和培训,以确保有专业的员工队伍。笔者通过对新西兰儿童临终关怀院的考察学习发现,新西兰政府同样重视临终患儿的关怀服务,大多数临终患儿都能享受到临终关怀服务,开展的临终护理方式个体化、多样化,有专门的儿童安宁病房,并与居家服务相结合,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一种转变,是门诊、住院治疗模式的有效补充。适用于各种收入家庭,通过他们的工作,能给临终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服务。在儿童临终院,除临终患儿的亲人外,有专业的临终护理人员陪同患儿,满足患儿情感、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一直支持患儿到去世。没有无谓的抢救和机械复苏方式,绝大部分临终患儿在关爱中安详地离开。
2、我国儿童临终关怀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临终关怀起步较晚,1988年在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在上海诞生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标志着我国大陆临终关怀事业的起步。自1998年以来,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多家宁养院,为关爱生命,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使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较大,从服务对象来讲,多限于终末期的成年人。而对儿童临终关怀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儿童的临终关怀是临床上经常面对的问题,是儿童护理的一个重要部分[4].2004年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显示,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城市为14.91/10万,农村为7.23/10万,且近年来已经翻番[6].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使我国现阶段有相当大一部分癌症患儿无条件入院治疗,而间断的门诊治疗又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诊治,说明我国有极大的儿童临终关怀需求,开展儿童临终关怀服务必要而迫切,应以较好的方式关注临终儿童的生命质量。然而,全国仅有一家专门的儿童临终护理院,即2009年在长沙成立的与英国联办的“蝴蝶之家”.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儿童临终关怀的需求。对临终儿童全面关怀的匮乏已经阻碍了我国护理学科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对儿童临终关怀模式的科学研究成为护理管理学研究的当务之急。针对我国国情,构建家庭式的临终关怀成为一个符合实际,并对我国家庭适用且有效的模式。正确的实施居家式的临终关怀弥补了家庭经济困难、社会医疗资源不足的弊端。能帮助患儿在临终前的一段时间内缓解疼痛,感情上得到温暖,心理上得到鼓励,精神上得到有效的安抚和慰藉。这对提高临终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我国儿童临终关怀面临的困境。
3.1过度治疗普遍存在。
尽管许多家长知道患儿疾病无治愈的可能,虽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但仍然选择继续留院医治。家长一方面期盼着奇迹的出现,希望治疗能使患儿康复,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治疗减轻患儿的症状,延长患儿的生命。但这给患儿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由于家长经济负担重,往往在巨大付出后,将负面情绪归咎于患儿,患儿在身体痛苦的同时,还承担精神的痛苦。史宝欣[7]指出,国内外的统计表明,普通医院在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费用,远远高于临终关怀机构的费用。而临终关怀机构向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服务,远远比肿瘤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要专业和高效得多。可见,过度治疗的后果对家长和患儿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家庭式的患儿临终关怀目前成为一个符合实际且有效的模式,这既减轻了大医院的工作负担,也减轻了家庭因患儿住院造成的巨大经济负担,有助于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分配[8].
3.2临终关怀观念尚未建立。
目前,对我国的大多数人来讲,死亡是恐怖和晦气的,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意味着与家庭的永久性分离。谈论死亡向来是国人的禁忌,特别是孩子的死亡,家长更是无法接受,将经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而临终关怀必然要和家长交流患儿的死亡,如何对待死亡等问题。由于我国的这种传统死亡观念,且人们对临终关怀的知识了解甚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
3.3缺乏社会支持。
在英国、新西兰和我国的香港等地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住院或者居家宁养服务基本上都是免费的。美国甚至将宁养服务纳入了国民医疗保险范围。他们的临终关怀事业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支持,并以近17%的速度递增。我国台湾地区认为成功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应采取“三路并进”的方针,即临终关怀优质服务、生死教育和临终关怀政策,其中,推动临终关怀发展关键要依靠政府。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重,我国出现了相应的老年临终关怀模式,但儿童的临终关怀却缺少社会支持,相应的保险计划和慈善捐助很少,资金严重匮乏。儿童临终关怀人力资源短缺,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不能建立起像欧美国家那样健全的儿童临终关怀机构,不能保证儿童临终关怀照顾,临终儿童走得很无奈。
3.4医护人员缺乏心理学知识。
临终关怀需要心理支持,在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从事临终关怀的人员都必须接受培训,有专门针对心理的课程,他们也需取得临终关怀资格证才能上岗。然而,Steele R[9]1缺乏临终关怀的教育和训练。而心理护理的核心是激发临终患者潜在的生存意识,积极配合诊断和治疗,正视现实,战胜自我。临终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变化都比较复杂。而心理学又是较为独立的一门学科,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需要规章制度来保证,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要善于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技巧,把握患者的心理分期和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护理。对不能治愈的患儿更注重对其生理的治疗和护理,然而现实中医护人员在心理护理、临终关怀方面很少关注。应将对临终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作为一种护理理念而不是形式,善于应用倾听技术,有效提高医患沟通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让患儿平静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3.5缺少伦理和法律支持。
我国医护人员既要坚持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又必须面临医疗活动与基本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冲突会给医护人员带来困惑但又缺乏相关的指导,无疑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医护人员一旦草率做出放弃治疗的决策,就极有可能导致医疗纠纷。故对实施临终关怀产生了操作上的伦理困境。为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诉讼以及防止放弃治疗被滥用,应由相关机构制定严格的放弃治疗范围、规则和程序,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国内伦理委员会的发展历史不足20年,医疗机构如果能成立专业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对临终患者治疗进行专业的伦理指导,解决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相关伦理问题。这样既可以维护患者的正当权益,又可使临床医生免受伦理问题的困扰,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从法律上讲,法律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对人尊严的尊重和保护,临终关怀体现了法律的尊严价值。在英国,Hill K等[10]认为,进行临终关怀促进了自主权利的发展,并允许明智选择最终的生活护理。在我国发展临终关怀,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使更多人彻底更新观念,完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建立正确的生死观,真正实现和维护临终患儿的权益,从长远来看,对临终者的关怀体现了法律对人性的尊重,我国亟需建立和完善临终医学伦理道德法规体系,在立法上确立对临终关怀的法律保障机制,使得临终关怀观念得以普及,并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大程度的支持和保障,促进相关立法的形成。
4、儿童临终关怀的特点。
儿童临终关怀与成人临终关怀一样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它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内的升华,体现了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儿童临终关怀又具有不同于成人临终关怀的特点。儿童的心理发育往往不成熟,他们对死亡的认识模糊,甚至缺乏认识,故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同时研究发现,对患儿的临终关怀,除了家长的安慰、关爱和耐心倾听外,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患儿,娱乐支持能帮助患儿应付焦虑和悲伤,能使患儿重拾自信和自尊,对心理关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1].其次,在患者家属方面,家长心理上的创伤和悲痛往往更多,在我国,很多家庭是“4+2+1”式结构,儿童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家庭中失去唯一的子女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儿童去世后与成人去世后引起的悲伤,最大的区别在于父母的悲伤持续时间更长,同时儿童的去世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诸多社会、心理问题。因此,对患儿家属的深切关怀和开导变成了儿童临终关怀的重要部分。
5、我国儿童临终关怀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的儿童临终关怀发展及儿童临终关怀的特点分析,构建我国儿童临终关怀体系,对提高临终儿童生活质量,满足临终儿童需求,避免资源浪费,优化城市卫生资源,都是十分必要的。Jones B W[12]指出,儿童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仍是一个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护理模式。正因为这样,我们应探索出一种更符合我国国情和民众需求的儿童居家临终关怀的模式。
参考文献:
[1]Curado M P,Edwards B,Shin H R,et al.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IX[M].Lyon:France IARC scientific Publications,2007:278-329.
[2]Lindley L,Mark B,Lee S Y.Providing hospice care to children andyoung adult:A descriptive study of end-of-life organizations[J].JHosp Palliat Nurs,2009,11(6):315-323.
[3]Dickens D S.Comparing pediatric deaths with and without hospicesupport[J].Pediatr Blood Cancer,2010,54(5):746-750.
[4]Klick J C,Hauer J.Pediatric palliative care[J].Curr Probl PediatrAdolesc Health Care,2010,40(6):120-151.
[5]Billings J,Jenkins L,Black R.A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for children's hospices across London[J].Int J Palliat Nurs,2011,17(10):483-491.
[6]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04[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54-58.
[7] 史宝欣.关于临终关怀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06(8):28-31.
[8]Toce S,Collins M A.The FOOTPRINTS model of pediatric palliativecare[J].J Palliat Med,2003,6(6):989-1000.
[9]Steele R.Navigating uncharted territory:experiences of families when achild is dying[J].J Palliat Care,2005,21(1):35-43.
[10]Hill K,Coyne I.Palliative care nursing for children in the UK andIreland[J].Br J Nurs,2012,21(5):276-281.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生;态度;影响因素
临终关怀是指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的实践,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1]。中国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亿,占总人口的18.1%;65岁及以上人口达1.76亿,占总人口的12.6%[2]。2019年国家卫健委在《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目前我国有4000万左右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3]。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快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大的严峻形势下,临终关怀工作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护士在临终关怀工作中起到很大作用,护士的临终关怀态度和死亡态度将影响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临床护士和在校护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较低,临终关怀教育存在不足[4],应当在大学阶段切实加强临终关怀教育[5]。本研究旨在调查在校本科护生的临终关怀态度和死亡态度,积极探索影响临终关怀态度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20年1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某医学院校护理学院随机抽取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本研究以死亡态度量表(包含条目最多)为依据来估算样本量,该量表共有32个条目,取其条目数量的10倍,并且考虑可能存在无效问卷,因此将样本量定为400。调查对象的纳入标准:(1)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护理学专业;(3)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预调查后调整并编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户籍所在地、是否有亲人离世等。1.2.2死亡态度量表(DAP-R量表)DAP-R量表由Wong等[6]于1994年编制,由唐鲁等[7]修订,共包含32个条目、5个维度,分别为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计为1~5分,每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该维度的死亡态度越偏向积极,各维度的得分为该维度条目得分之和。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5。1.2.3临终关怀态度量表(FATCOD-B量表)FATCOD量表由Frommelt[8]于1989年编制,由王丽萍[9]汉化形成中文版FATCOD-B量表,该量表共有29个条目,6个维度,总分为145分,使用Likert5级评分,包括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计为5、4、3、2、1分,负性问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照顾临终患者的态度越积极。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97。
1.3调查方法将编制好的问卷在问卷星平台制
作成网络问卷,生成链接及二维码,说明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后,将问卷发给护生,护生自愿填写,回收的问卷进行全面检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共提交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4份,有16份问卷所有答案一致视为作废,问卷有效回收率96.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生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调查护生384人,年龄17~25岁,平均(20.39±1.42)岁,其中女生304人,占79.2%;低年级(指本科一、二年级)173人,占45.1%;农村人口301人,占78.4%;367人无,占95.6%;44人有失去亲人经历,占11.5%;63人有照顾终末期患者经历,占16.4%;91人避免谈论死亡,占23.7%;72人家中谈论死亡情况很公开,占18.8%;184人无实习或见习经历,占47.9%;56人从未接触过临终关怀或死亡教育的知识,占14.6%。
2.2护生FATCOD-B量表得分情况
FATCOD-B量表总分为(94.68±8.12)分,得分最高的条目是“家属应关心和帮助临终患者让其更好地度过生命剩余的时光”,得分最低的条目是“当患者快去世时,应让家属多陪伴她/他”,各维度得分见表1。
2.3护生DAP-R量表得分情况
护生DAP-R量表总分为(93.78±14.68)分。各维度中死亡恐惧(19.60±4.87)分,死亡逃避(14.39±3.51)分,自然接受(19.07±3.32)分,趋近接受(27.54±5.75)分,逃离接受(13.18±4.01)分。
2.4影响护生对患者临终关怀态度的单因素分析
年级高低、是否避免谈论死亡、家中谈论死亡情况、实习或见习经历和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情况在护生FATCOD-B量表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5护生FATCOD-B量表总分和DAP-R量表总分及各维度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护生FATCOD-B量表总分与自然接受维度呈正相关(r=0.329,P<0.01),与DAP-R量表总分、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趋近接受、逃离接受得分呈负相关(r=-0.234、-0.275、-0.225、-0.238、-0.257,P<0.01)。
2.6护生临终关怀态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FATCOD-B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程,建立回归模型。赋值情况如下,年级高低:高年级=0,低年级=1;是否避免谈论死亡:是=0,否=1;临终关怀教育:有=0,无=1;实习或见习经历:有=0,无=1;家中谈论死亡情况;公开谈论=0,避免或不谈论=1。结果显示自然接受、DAP-R量表总分、临终关怀教育情况和谈论死亡情况是护生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3讨论
3.1护生FATCOD-B量表得分较低
本研究中护生FATCOD-B量表总分为(94.68±8.12)分,低于杨柳等[10]、郭奕嫱等[11]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针对在校护生,不包括实习年级,47.9%的学生没有临床实习、见习经历,因此FATCOD-B量表总分较低,而杨柳等的研究是针对实习护生开展或样本中包括实习生。实习护生有临床实践经验,接触过死亡教育及临终关怀教育,拥有更加完善的死亡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中只有在其他课程学习中略有涉及,主要是简单学习临终关怀的概念、发展和基本知识,内容不够全面、深入;在临床实践阶段,很少有临终关怀相关的实践课程,在今后应该加大临终关怀教育力度,注重护生临终关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3.2一般人口学资料对护生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级高低、有无实习或见习经历是护生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与汤寅滢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有实习、见习经历的护生FATCOD-B量表总分为(95.66±8.33)分,高于没有实习、见习经历护生。高年级护生经过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习、见习,提升了临终关怀态度,能更加坦然地接受死亡。家庭谈论死亡的情况较为公开的护生和不避免谈论死亡的护生临终关怀态度更加积极。这说明家庭环境有助于养成积极的死亡观,拥有健康积极死亡观的护生更能接受、理解临终患者,提示我们在临终关怀教育中,死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过临终关怀教育的护生比未接受过的护生FATCOD-B量表总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汤寅滢等[12]、王丽萍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临终关怀教育使得护生对临终关怀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说明开展临终关怀教育能提高护生的临终关怀态度。
3.3护生死亡态度对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
[关键词] 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认知度;行为;调查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28-03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科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1]。随着干休所老干部群体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临终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临终关怀的任务是使老干部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期内,在充满人间温暖的氛围中安详而平和、舒适而有尊严、无憾无怨地离开人世。干休所医护人员接触临终老干部患者的机会最多,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征直接影响着临终关怀的质量和发展。该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探讨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临终关怀提供依据。现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该次调查对象为干休所在职医务人员,其中医师120名,护理人员80名。男性76名,女性124名;年龄最小22岁,最大56岁,平均31岁。大学本科128名,专科65名,中专7名。高级职称40名,中级职称82名,初级职称78名。从事老干部保健工作20年以上24名,10~20年81名,5~10年52名,5年以下43名。
1.2 调查内容
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对临终关怀知识的认知、对从事老干部临终关怀的行为特征、希望加强学习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等。为了更清楚地反应调查对象的态度强弱程度,部分试题采用利克特式量表的五级记分方法,对正向问题记分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确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对负向问题反向记分。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及知识需求参照其态度情况进行5级记分。
1.3 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由笔者亲自发放,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统一指导语,但不做引导回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数资料数据以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临终关怀知识获取途径
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而学校获得仅占21%,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占79%。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获取途径见表1。
2.2 临终关怀知识认知情况
对于临终关怀的对象,66名干休所医务人员认为是患者,占33.0%,134名医务人员认为应包括患者及家属,占67.0%。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概念、宗旨和内容的认知情况见表2。
2.3 临终关怀行为特征
调查显示,干休所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行为多比较积极,能最大限度为患者创造良好医疗环境;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恐惧心理;积极控制不适症状,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选择适宜时机告知患者及家属真实病情;并积极对患者家属试试临终关怀。该组内容努力控制疾病疼痛得分最高(4.12±0.64);告知患者真实病情得分最低(3.32±0.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对临终关怀知识的需求
加强临终关怀知识教育是提高临终关怀认知水平的重要环节。调查中有58.3%的医务人员表示需进一步加强有关临终关怀知识培训,重点是对患者及亲属生命伦理教育及不良心理安抚技巧,与亲属关怀知识及症状控制方法知识需求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学科,而医务人员处于临终关怀的最前沿,是临终关怀工作的主体,其知识认知与态度行为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
3.1 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
该调查显示,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而学校获得仅占21%,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占79%,说明学校对临终关怀教育缺失。这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①临终关怀在我国起步较晚,自1988年天津医学院成立首家临终关怀机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余年时间,我国20~21世纪初毕业的医学生,基本未涉及临终关怀知识内容。②目前即使医学院校涉及此项内容,也多以讲座形式,并未列于必修课程。彭琰等[4]于2007年9月,对全国135所本科医学院、医科大学和中医学院教育工作者发送自拟问卷调查表,结果显示,有临终关怀教育的大学为12所,开设必修课的仅有7所。军队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临终关怀的对象,在战争环境下,以士兵个体为主,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关注的对象方包括患者家属[5],均未将老干部临终关怀列为教育内容。目前,总后卫生部委托各军医大学专门为干休所医务人员开设的全科医师轮训班,较为系统的介绍临终关怀的发展史、国内外现状、社会伦理问题、临终期相关症状控制、心理援助、死亡教育等,是干休所医务人员获取临终关怀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医学院校临终关怀系统知识的教育,是保证临终关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3.2 临终关怀知识认知状况
该调查显示,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内容、宗旨完全了解的干休所医务人员分别为49.0%、48.5%、44.0%,均明显高于郭辉等14.7%、9.6%、6.6%[3]的调查结果。这与3方面的因素有关:①郭辉等与本文调查时间相隔数年,在这数年中,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6]。②2010年,由总政干部部和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发《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把对老干部临终关怀作为医疗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老干部临终关怀工作情况作为评先创优的必要条件,并提出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老干部的关怀,无疑也是对老干部临终关怀工作的一个极大推动[7]。③干休所离休老干部年龄均在80岁以上,普遍进入“两高期”,每年都面临着老干部的离世,临终关怀已成为干休所一项常态医疗保健服务项目。目前干休所临终关怀服务,已达到“4赢”的目标:即“患者赢”,老干部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及善终;“家属赢”,因生死两相安而使家属顺利度过哀伤期;“卫生所赢”,圆满完成了最终的医疗使命;“国家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8]。
3.3 临终关怀的行为特征
该调查显示,作为干休所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行为是积极的,正向的,他们对老干部的临终需求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医疗实践中面对临终患者多积极进行症状控制和心理援助,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命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权利和尊严,让临终患者安详、无憾地到达生命终点。但临终关怀不同于一般的医疗服务,它对从事这一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尚的医德,有同情心、爱心、有高度的责任感,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能对患者及家属突发事件进行适当的处理,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护技能[9]。该调查中,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行为特征中最为重视的内容依次为:努力控制疾病疼痛,积极开展死亡宣教,关怀患者亲属,创造良好医疗环境,告知患者真实病情。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从事老干部保健工作时间越长,对老干部临终关怀的积极性就越高,掌握临终关怀的技能就越娴熟。
3.4 临终关怀知识需求
该调查显示,58.3%的干休所医务人员希望更加系统的学习有关死亡及临终患者的医护技术,重点是生命伦理教育与心理安抚技巧,而亲属关怀知识与症状控制方法知识需求相对不很迫切,这与前者学科相对较新,而后者与日常医疗保健工作紧密相连有关。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医疗关怀服务,它集医学、护理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于一体,是在医学不能最终解决病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心理疗法和暗示疗法,进而从精神和心理上去关心和安抚每一个病人,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生存的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从而以正确态度面对死亡[10]。国内有关资料显示,41.1%的医院提供的临终关怀重点是疼痛控制,而心理服务比重仅为35.1%[11]。《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中明确要求“重视临终关怀工作,掌握临终关怀知识、理念与方法技巧”。虽然军队还没有开展大规模的临终关怀技能培训,但干休所作为一线医疗机构,老干部临终关怀需求日趋增加,应采取多种形式,自行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临终关怀生命伦理及心理安抚知识与技巧,按照《干休所工作条例》要求,积极开展临终关怀工作,为老干部提供亲情化、人性化、精细化服务[12]。
通过对我区部分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服务认知度及行为的调查,证明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积极的,行为是自觉地,但要加强低资历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从事老干部临终关怀成为自觉行动。同时干休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让医务人员普遍接受临终关怀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训,从而树立正确的临终医护观,主动为临终老干部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奉献爱心,让临终老干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达到生命的终点。
[参考文献]
[1] 姜学革,杨晶,夏文俊.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的需求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0):1406-1407.
[2] 秦根生,孙红娟,刘勇,等.在干休所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初探[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1):63-64.
[3] 郭辉,李小惠,范爱飞,等.某院肿瘤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6B):9-11.
[4] 彭琰,张杰,王治仁,等.医科院校临终关怀教育初步调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3):286-287.
[5] 顾珊,常运立,杜萍,等.军事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伦理诉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50-751.
[6] 尚巧玲.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65-66.
[7] 郭雨禾.干休所卫生所规范化建设与服务管理[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3):263-264.
[8] 李萍,张梦梓,吴荣彬.干休所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初探[J].人民军医,2011,54(8):655-656.
[9] 杨晶,杨萍,刘玉春.老年病房护士对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4,19(9):14-16.
[10] 杨莉,刘慧.临终关怀与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3):156.
[11] 杨兵.临终关怀中的非医疗[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1):46-49.
关键词:临终关怀 临终病人 生命 生活质量
早有“生命诚可贵”的名句警示世人生命的重要性。生命尽头的时候,人尤其脆弱,尤其需要关怀。临终关怀(hospice)是指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其宗旨是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同时给临终者的家属提供社会和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支持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观和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
1.临终关怀的起源、定义及我国发展现状
1.1 临终关怀的起源、定义
“临终关怀”(hospice或hospicecare)一词源于早年的西方,意思是朝圣者或旅客中途休息,重新补足体力的一个中途驿站。临终关怀起源于中世纪的修道院和济贫院,那里为重症濒死者提供精心的照料。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则是指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护理,包括医疗、护理、心理、精神等方面,以期临终患者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心理得到安慰、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1.2 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陆于1988年在天津设立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上海创立了第1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1992年北京成立了我国第1所民办临终关怀医院一松堂医院。目前我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的30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创办了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机构100多家,已有数千人从事临终关怀的工作。但是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相对集中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即使在这些大城市中,也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医院偏少、医院设施差、患者少、病房空等现象和问题。临终关怀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临终关怀又具有发展的必然性,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提高,人们要求生活质量的现状要求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及需大力发展。
2.临终关怀的对象及护理要求
2.1 临终关怀的对象
临终者是临终关怀的直接对象,也是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但是临终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带来恐惧,也会引起家属痛苦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家属能够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并处理好日常的工作、生活与照料任务的冲突,这些要求都给临终者家属带来了压力。所以,家属也是临终关怀的对象之一。
2.2 临终关怀的护理要求
我国目前临终关怀是由医护人员实施的,而且临终关怀的重点在于“护理”而非“医疗”,临终关怀工作者需要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必然自己需要首先调整好心理上的压力,这对其心理素质和伦理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临终关怀应该是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工作者共同参与完成的。研究表明,一些护士对待死亡问题和濒死问题感到不适应,由于害怕、恐惧,认为护理无意义,麻烦辛苦,容易引起悲痛与忧伤,而不愿意接受临终护理工作。这表明护士尚需进一步改变观念,丰富知识,适应临终关怀的需要。作为经常接触临终病人和死亡的护理人员,也要有合理的方式方法缓解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3.临终关怀的目的及意义
3.1 临终关怀的目的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
3.2 临终关怀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医学模式已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无论医学怎样进步,人总难免一死。在如何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其人格及生命的尊严,使其更好的走完这一段历程,其目的不是延缓患者生命,而是要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使之坦然愉快地走向人生终点。临终关怀主要为患者提供镇痛治疗、生活护理指导、心理辅导、临终关怀等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应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因此临终关怀有其重要意义。
4.关于临终关怀的设想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单独设置临终关怀病房,挑选一部分具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护理人员经过专门的培训,这样会让这些病人感受到温暖。在普通病房,可能有些护理措施是不到位的,也怕影响其他病人情绪,可是在这样特殊设置的病房,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对这些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和各方面的护理。临终关怀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受到了国家,社会乃至在精神与人类文明史的关注,其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对从事临终关怀的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养。医护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抛开传统思想影响,对外学习系统、全面的临终关怀知识。
[关键词] 居民;临终关怀;认知;需求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32-02
[基金项目] 2010年度湖南省卫生厅科研计划课题项目(课题编号:C2010-012)。
[作者简介] 邓暑芳(1968.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
*通讯作者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安息所等。其工作内容是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目的是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1]。这不但是一种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它涉及了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年社会。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各种老年临终患者的安宁照护问题凸显出来,临终关怀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但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全社会对临终关怀的理念也比较陌生。为了解本地区城乡居民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认知和需求状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郴州市城乡居民临终关怀认知、接受和需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12月笔者采用自编的临终关怀认知和需求调查问卷对郴州市574名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城区300人,农村274人;男性259人,女性315人;年龄20~75岁,平均(45.00±20.78)岁;文化程度:①城市:大学及以上169人,高中113人,初中及以下18人;②农村:大学及以上15人,高中115人,初中及以下144人。研究对象意识清楚,无重大疾病,愿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调查内容
1.2.1 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患病情况等。
1.2.2 自制社区临终关怀认知和需求调查表
①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包括:以前是否听说过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涵义、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临终关怀的意义、何谓临终患者、临终关怀的机构有哪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临终关怀6条标准[3]及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关系10个条目。知识测试内容共10道单项或多项选择题,每道题10分,以百分制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程度越高。②对临终关怀的接受情况包括:对临终关怀方式接受与否;对建立临终关怀组织机构是否赞成及接受、赞成或拒绝的理由是什么,共6个条目。③对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情况包括:临终关怀最主要的目的、应包括的服务内容、最合适的组织形式、组织承担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能承受的费用范围及影响临终关怀开展的因素共6个条目。
1.3 调查方法
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开始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随机抽取部分居民进行面谈和预调查,以完善调查问卷并检验自制调查问卷的可行性和可用性。调查员由5名医学本科生和1名导师组成。于2009年7月开始上门调查,调查员先对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调查对象理解后当场填写。被填问卷装入统一的信封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将所有调查问卷统一编号,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构成比,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620份,回收率为100%。收回有效问卷574 份,有效率为92.6%。其中城市社区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3.75%;农村社区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
2.2 居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
城乡居民临终关怀认知总得分为(39.25±10.03),其中64.11%(368/574)居民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临终关怀”, 70.38%(404/574)居民表示不知道“临终关怀”的涵义,所有调查对象均不知道WHO提出的临终关怀6大标准。不同结构居民对临终关怀认知度得分较比具体见表1。
2.3 居民对临终关怀的接受状况
本次调查中,通过调查员的适当解说后,有60.00%(180/300)城市居民和48.18%(132/274)农村居民表示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形式,城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P
2.4 居民对临终关怀的需求
调查中发现45.0%城市居民和48.1%农村居民认为临终关怀最好由政府为主承担;54.9%居民认为临终关怀的费用以500~1 000元/月最合适;城乡居民临终关怀需求目的和内容见表2。
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临终关怀内容比较,χ2=101.86,P
3 讨论
3.1 城乡居民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普遍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从未听说过“临终关怀”、不了解 “临终关怀”的涵义,所有调查对象均不知道WHO提出的临终关怀6大标准,临终关怀认知度得分整体偏低。可见临终关怀进入我国仅仅二十年多的时间,此项事业对公民甚至相当部分医务人员还是个陌生的概念,许多人尚不能正确地理解临终关怀的意义,因此普及临终关怀教育是当务之急。但不同结构居民认知度得分比较,城市高于农村,高学历的高于低学历的,年龄小的高于年龄大的,分析其原因,城市的、学历高的和年轻的居民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电视、课堂教育或继续教育等途径获得信息,而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低的及年老的信息来源有限,因此,对于这些人群更需要加大临终关怀的宣传力度。
3.2 临终关怀独立机构仍难以被广大居民所接受
多数居民赞成居家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独立机构仍难以被广大居民所接受。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居民认为没有必要建立临终关怀专门机构,近半数居民不能接受临终关怀,但赞成社区开展居家临终关怀。分析其原因有:①我国居民受几千年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认为为老人竭尽全力送终是儿女的义务,更多的老人也愿意选择在家走完全程,希望子女陪伴在身边照顾,特别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接受象临终关怀这种新生事物。②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居民认为,进医院就是为了治疗疾病,如能延长寿命,花钱也值得,可花钱等死,心理很难接受。尤以农村居民经济状况较差,更是难以接受。③部分居民怀疑临终关怀的效果,但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年轻人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家中缺乏劳动力,家庭对老人的照顾减少[4]。许多家庭面对老年临终患者感到无力或困惑,因而更需要社区临终关怀机构开展居家临终关怀来解除患者的痛苦及减轻家属负担,此调查结果与国内报道一致[5]。可见,走居家临终关怀将是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3.3 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是让临终患者身心得到舒缓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认为使患者减少痛苦、身心得到舒缓、促进其康复及使家属得到照顾是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居民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患者治疗、患者心理、患者康复和患者生活四方面。城市和农村居民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内容不同,分析其原因,城市和农村居民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水平程度不同,城市居民接受的教育较多,注重精神享受,而农村居民注重物质享受。不过多数居民认为对临终患者应该以疼痛控制,缓减身体不适及尽量延长患者生命的治疗为主,同时处理患者及家属在心理、社会和心灵上的问题,并且国内已有相似报道[6]。说明我国居民尚难以接受对临终患者采取以护理为主的照护替代以治疗为主的临终关怀理念。46.5%居民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行应由政府负责承担,自己愿意承担的费用“500~1 000元/月”。可见,作为一个利民工程,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而长远的事业,还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临终关怀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开展及在全民中的普及势在必行。逐步转变传统观念,使临终关怀的理念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才能使临终关怀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鹊,施永兴.京、津、沪三地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719-721.
[2]尤黎明.试论老年照护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04,4(1):9-12.
[3]刘喜珍.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4849.
[4]张明生,周云峰.大力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5):292-293.
[5]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69-770.
[6]肖水源,王玮,阳燕.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述评[J].医学与社会,2008,21(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