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07: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技术观
1.表达层
表达层主要是用来负责知识的输出和输入,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入口和接口,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连接系统和用户。一方面,表达层将知识存入知识管理系统中,它是整个学校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入集,是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使用者也是通过表达层从知识管理系统中获取新的知识,即知识的检索。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往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找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系统,也就无法实现知识的应用。而表达层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知识检索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最合适的知识。
2.知识逻辑层
知识逻辑层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知识管理的需要,对知识进行组织,它接受用户的请求,然后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对该请求作出反应。用户通过表达层将知识输入,到达知识逻辑层时对所有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摒弃无用的知识,并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再存入数据层中。而从数据层提取知识时,同样要经过知识逻辑层的加工,将所用的相关知识加以解构和建构,建立一种新的核心知识体系,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数据层
数据层,简而言之就是负责学校知识的存储。完成知识的获取之后,要对所有知识进行分类编码以便知识存储,即将知识与知识源相分离,将所有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其特性进行分类、编码,使其成为图文声像资料,并将其存入知识库中,这样便可以保证学校知识的继承,避免知识的流失。知识库则成为学校知识中最有价值的一系列知识的集成,为所有知识提供了储存的空间,具有动态的和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便于知识的管理和检索,为后来者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基本结构——活动观
1.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实施学校知识管理活动的第一步,处于整个管理活动的,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科技信息等。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应建立一种支持型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组织、个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分享、知识创新及团队间的合作。在组织制度上,建立一种规范的奖励制度。学校将个人、组织和团队激励有效结合,给予教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补偿和奖励,透过奖励来强化个体的知识分享和创新行为。在组织文化上,要形成一种共享型的组织文化。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较,更多的是对隐性知识实施管理,而由于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东西,因此,培养共享型的组织文化方能促进学校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
2.人力资源管理
在学校知识管理活动中,尽管强调以知识的管理为主,但人是知识的有效载体,任何知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才能发展成对组织有效的动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知识创造与创新的主体,因此,教师个体的知识是学校知识的基础和主要来源。学校知识管理非常重视教师的在职训练,加强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其专业能力并保障其专业自,不仅可以去除保守封闭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发挥其专业精神,确保教育质量。在学校知识资源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亦受到重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并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所表现,激发其知识外显或创新表现。
知识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超越组织管理的层面,理解知识获取与管理的流程和职能之间的战略关系,推动教师获取和共享知识,组织教师不断开发知识,资助和支持对知识展开深化应用。这种领导必须认识到,学校是一个专业化的、由高智力、高成就动机的人们组成的组织。
3.知识创新管理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在知识分享的基础上完成的。学校知识的分享主要包括同伴之间的知识共享、学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专家知识共享和人机之间的知识共享。同伴共享是指教师利用学校会议、教研等方式相互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学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主要是与结对学校沟通中的知识共享,可通过网上交流、教育教学互访交流活动来分享各校的办学或管理模式;知识的创新不仅要同伴互助,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因此,专家知识分享可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校内外专家知识;面对面知识分享的机会总是有限的,而网络提供了便捷的知识共享机会,满足了教师对知识的渴求。
“影响雇员对工资问题看法的三个因素是‘他人’、‘制度’、‘自己’”。[2] “公开工资可以反映出管理者有信心管好工资系统,这会增加学区雇员对管理者的信任。”[1] “如何将工资方案告诉给雇员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当地传统和雇员数量的问题,每个学区所使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3] “对于在学区教育系统里激励高昂的士气,良好的工资管理所能够做到的是任何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6]坎贝尔(W. E. Combell)认为,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工资建议的提出:“学区的财政状况、学区的管理组织以及各类雇员所属的团体和协会。”[3] 边缘福利不断提高的关键原因是财政困难和不上税。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薪酬管理的基本制度如下。
一、 绩效薪酬的基本结构
根据与工作是内在相关还是外在相关,薪酬经常被分为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内在薪酬是涉及工作内在品质的雇员从工作本身所获得的东西,包括参与决策程序、增加工作自、增加职责、分配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个人成长机会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外在薪酬包括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直接薪酬通常包括基本工资、超时工资和假期工资,以及绩效工资,间接薪酬经常被叫作边缘福利(Fringe Benefit),通常包括劳动保护项目、进修假、带薪休假和其他服务项目。它们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二、 维持绩效薪酬有效的基本要素
在美国中小学,确保教师的绩效薪酬有效要注意如下11个方面的因素[4]:1、有效的教师评价程序;2、对实施绩效薪酬方案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3、学区董事会和管理部门承诺对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支持;4、制订方案时吸收雇员参与;5、教师接受并满意于方案;6、充足的资金;7、对所有达到标准的人给予奖励;8、绩效标准合理、公正、公平;9、对工作绩效的测量是有效的、可证实的;10、评价测量手段的运用具有客观性和持续性;11、促进学生学习。
三、 建立公平的工资政策的基本步骤
在美国中小学,建立公平的工资政策的基本步骤有如下五个:1、确认岗位的重要性,即根据各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来确认其重要性,并根据各岗位的重要性的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最高价值和职责的岗位放在最顶端;2、学区之间的比较,将本学区的工资制度与其他学区的工资制度相比较,使其具有竞争优势,并尽可能与其他公立机构和私营工商业部门相当;3、岗位评价,由雇员和管理者组成的工资委员会合作确定每个岗位的相对价值;4、绩效激励,使用统一而公正的个人绩效评价方法和适当的个人记录系统以利于持续开展绩效评价;5、工资审查,每年审查工资方案,以确定雇员工资与其他学区相比具有竞争优势,与其他公立机构和私营工商业部门中的雇员工资保持同步增长。
四、 设置工资类别与等级的一般步骤
在美国中小学,设置工资类别与等级的一般步骤有如下三个:1、设置管理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管理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主要包括中心办公室主管(例如联邦项目主管)工资、中学校长工资、中学校长助理工资、小学校长工资以及小学校长助理工资等;2、设置教学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教学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主要包括:学士学位工资、学士学位外加30小时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工资、硕士学位工资、硕士学位外加30小时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工资、博士学位工资、博士学位外加3年工作经验工资;3、设置服务支持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服务支持人员的工资类别与等级主要包括:保管员工资、保管员主管工资、维修员工资以及维修员主管工资等。表1举例说明设置工资类别与等级的具体数目[5](单位:美元)。
五、 使用基准岗位确立岗位群中其他岗位工资的一般步骤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使用基准岗位(Benchmark Position)确立岗位群中其他岗位工资的一般步骤有如下四个[6]:1、通过工作说明书和工作分析程序,可以确定非教学岗位的种类,这些种类被组合进更宽泛的岗位群,常见岗位群有如下两类:第一类是办事员,如职员、打字员、高级职员、会计、学校秘书、行政秘书、学监秘书等;第二类是维修工和操作工,如保管员、园丁、保管员主管、维修工、维修工主管等。2、选择基准岗位的标准是基准岗位的工资可以与当地企业或其他公共机构里类似工作的普遍工资等级进行信度较高的比较。3、将工资调查的数据应用于基准岗位,运用调查统计中的集中量(平均数和中数)以及差异量(四分位数)选择主要工资表中最合适的类别作为基准岗位。4、将预先确定的基准岗位作为参照点,运用于每个岗位,根据它们的技能关系,决定它们的工资序列。
六、 工资扣除的常见情形和相关程序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工资扣除的常见种类和相关程序如下:1、所得税扣除:美国政府所得税要求每个雇员签署一份免税证书,用作所得税扣除数的基础,通常考虑的免税情形:单身、已婚、年龄超过65岁、残障等。一般情况下,这个证书必须提供以下六个信息:第一、全名,用以识别;第二、雇员社会保障号,这是识别工资税收返还和雇员记录卡(卡上需要雇员亲笔签名)所需要的;第三、具体地址,包括城市、州或行政区以及其他确切的邮政信息;第四、减免申请,根据免税证书,学区必须减免每个雇员的所得税;第五、新雇员申请的免税证书在第一次发工资时就有效,而且一旦向学区申请之后就一直有效,除非有新的修订;第六、雇员可以随时申请对减免证书进行修正(即增减项目),修正情况通常反应在下个月的工资单上。2、退休扣除的常见情形和相关程序如下:第一、退休扣除的常见情形有以下三种情况:政府针对所有雇员所作的项目、专门限于持证人员或无证人员的项目以及商业保险项目;第二、一些学区允许持证人员参加上述三种项目,一些学区则根据学区董事会、某个管理委员会或者法律决定只允许教师参加其中的一种;第三、扣除通常基于总收入的固定比例。3、法院命令的扣除:第一、鼓励雇员保持良好的个人财务状况,以免发生法院命令扣押、留置或破产等其他扣除雇员工资的问题,如果这类事情的发生是由于雇员的疏忽或者善意错误,那么就应该给雇员纠正的机会;第二、在法院决定扣除雇员工资时,必须审核如下六个信息:原告或债务人的名字、扣押令发出的日期和学区收到的日期、扣押债务的数目、法院的开支,建议与法院共同商定、扣押令上要求到期应付的款额、所允许的将债务偿还到法院的天数;第三、学区接到法院的扣押令后,应该给雇员一份扣押令副本,这样,雇员有可能得到一份“减免表”,从而减少扣除工资的总数;第四、当要求扣除高额债务时,学区不会接受原告或被告的律师或债务人的要求,除非法院提供书面文件,说明其愿意为最初的扣押令负责;4、其他扣除:这里只介绍五种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通常被认为是边缘福利的工资扣除情况:第一、健康、事故和医疗保险费用的扣除;第二、人身保险费用的扣除;第三、会员费用的扣除;第四、信用合作社的扣除;第五、社区基金捐赠的扣除。
七、 学监向学区董事会提出工资建议的基本程序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监向学区董事会提出工资建议有如下八个基本程序:1、确保获得雇员的满意和支持;2、证明建议的合理性,常用的数据有两个:一个是其他学区教育系统和私营机构的工资表,另一个是上次工资增长的信息,并说明与专业人员得到的工资相比该建议能否保证非教学人员所期望的工资增长率;3、尝试将建议作为对所有雇员一揽子方案的一部分;4、通过咨询公司来处理有关社区通行工资增长率的数据;5、强调非教学人员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6、说明需要有能力的人去管理董事会的财产,保护学区的投资,吸引董事会成员关注事务管理;7、使董事会认识到非教学雇员对社区生活的价值以及他们将影响到社区是如何看待学校的;8、强调学区教育系统在商业和经济层面对社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W.瑞布.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一种管理的趋向.褚宏启,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11).
[2] Paul S. Goodman , An Examination of referents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Pa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2 No. 2, October 1974,170~195.
[3] Charles W.Foster,ed.Wage and Salary Administration:A Handbook for School Business Officials. Chicago,Research Corpo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School Business Officials,1969,P39-40、45、59.
[4] Glen H. Tecker,Merit Measurement and Money:Establishing Teach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Programs,Alexandria VA: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1985,14.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12-03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各项工作中落实法治化的要求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关系着高校的育人质量。当下,在中央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厘清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达成对学生管理法治化重要价值的共识,进一步探索其实现途径,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1.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界定
总的来说,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高校在学生管理中落实依法治校理念,遵循法律精神,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学校规章制度为补充,规范学生管理权行使,形成学生管理权执行和监督机制,彰显高校学生管理实体与程序正义的过程。具体说有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学生管理行为依法办事及依制度办事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仅仅在静态层面上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无法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须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法治化的动态运行系统。只有静态与动态两方面相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目标。
第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学生管理制度统一协调和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我国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规定较为分散,如《宪法》中有关学生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教育法》中有关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实体权力的规定、《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学生管理行为的程序规定中都有述及,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规范体系必须坚持“上位法高于下位法”的法律原则,做到内容一致,上下协调,特别要注意高校在制定内部学生管理规范时,不得违反上位法的规定。
第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规范学生管理权行使的过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学生管理制度的缺失,而在于学生管理权在行使过程中人治现象严重,掌握权力的一方忽视正当程序,学生管理权滥用现象较多,且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应以规范学生管理权的行使为突破口,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只有形成和谐有序、良性互动的权力与权利关系,才能保障高校学生管理的规范合法和学生权利的充分实现”[1]。
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宏观要求
众所周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根据这四方面的要求,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实际,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应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要有法可依,即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法律体系,相应的法律体系须体现学生管理工作规律,是尊重学生权益、内容协调一致的良法;其次要有法必依,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行为要依法进行,杜绝随意管理;再次要做到执法必严,即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权的监督机制;最后应做到违法必究,即管理方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通过法律制裁,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保障学生各项合法权利。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法的价值是法理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价值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法的价值在高校管理行为中的体现,我们须在法的价值的研究基础上,从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出发,厘清思路,达成对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价值的共识。秩序和自由是法的重要价值,故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也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提炼。
1.秩序之维: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新秩序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治方式崇尚秩序至上,将学生视为被管理的对象,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听从指挥,而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性格特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这种方式缺乏对学生基本权利的尊重,一味地追求稳定和秩序,使高校学生管理行为陷入靠压制求稳定的境地。以学生婚育权为例,婚育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之一,在诸多国家的宪法和婚姻法中都有明确规定。宪法是根本法,任何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宪法之规定,但在我国2005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之前的有关规定中,存在不少限制或禁止学生在校期间结婚或生育的规定,个别高校还发生了因为学生违反学校规定而被开除的案例。高校之所以作出这种规定,其名义是为了维护学校管理秩序,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学生享有婚育的基本权利并不会必然导致学校管理秩序的混乱,况且对于在校大学生,婚育权仅是一种权利,并非是一种普遍和迫切的需要。从法律原则的角度考察,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中均有婚育权之规定,学校限制或禁止学生婚育的规定本身是违法的。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管理者维护学生管理秩序之目的无可厚非,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所要维护的学生管理秩序的性质。高校学生管理人治方式维护的是以强力为后盾、以剥夺学生基本权利为手段的“人治秩序”。在这种秩序中,学生权利可能被随意剥夺,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方式维护的是以体现法治精神、尊重学生权益和谋求学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新秩序。立足长远,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是显而易见的。
2.自由之维:服务高校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创新学生管理的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另一重要价值。
根据现代法治理念,公民的行为只要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就应被承认是合法的。“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3]。哈耶克也认为,“在自由的统治下,一切未被一般性法律所明确限制的行动,均属于个人的自由领域”[4]。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将促使高校学生管理行为范式的转变,改变过去一味管制的方法,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总是习惯于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教育管理客体,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学生可通过关注自身权益,提升主体意识。可以说,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对学生法治观念的熏陶和培育是全面而入微的,它将融于高校的校园法治文化之中,深入高校管理的细枝末节。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还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总之,推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其主体能力,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途径如前文所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价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彰显和实现。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学生法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观念树立、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和权利救济等多个层面入手整体推进。
1.树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公民权利越来越被重视。这一社会进步反映在高校学生管理领域,必然要求对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中忽视学生权益、以学校管理为本等陈旧思想加以改变。概括地讲,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保障学生权利和转变学生管理职能的新观念。
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中,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管理过程无不体现管理方的单方面意志,学生则处于被灌输、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境地。在高校管理者头脑中“学生应绝对服从”的观念根深蒂固。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未能与学生平等对话,总是居高临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社会力量已介入高校后勤管理,学生开始自费上学、自主选课和自主择业,学校收费并提供相应服务,高校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双方地位平等的特点首先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切实转变管理职能,建立起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的工作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价值引领、行为管理、素质评价、组织建设和学籍管理等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也包括学习指导、科研创新、个性发展、学生资助、勤工助学、就业服务和心理辅导等具有服务职能的机构。此外,还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在行使学生管理权的过程中,要重视和保障学生各项权利。高校学生既是公民也是受教育者,其双重主体身份导致其权利的双重性。在校大学生既享有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受教育权,又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基本人权。但在高校学生人治管理状态下,这两方面的权利往往不能得到兼顾,特别是高校学生的一般公民权经常被忽视,而只有真正实行学生管理法治化才能兼顾学生这两方面的权利。
2.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5]。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离不开良法的支持。一个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具体而言,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可从校外和校内两个层面展开。
校外层面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指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中涉及学生管理的内容和专门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总和。自从1980年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律《学位条例》颁布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校外即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仍显不足,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而且有的法律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缺少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发生状况的预计。这些因素均导致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规范“公信力”不足,地位不高。而完善国家层面的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努力提高有关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立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培养精通法律又熟悉教育管理的人才。其二,通过加强有关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的立法解释工作,提高法律法规的实践操作性。其三,加快对原有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的修改、清理和汇编工作。
校内层面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指高校根据高等教育法律规范,为了保障学校教学和管理的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规章制度的总称。我们须建立统一、规范和和谐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高校内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精神,特别是要以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基础。除此之外,校内学生管理制度要体现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充分吸收学生群体的意见。其主要措施应有:一要加强培训,提高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的创制者的法律素质;二要规范程序,完善校内学生管理制度起草、讨论、审查和颁布的各个环节;三要积极动员和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学生管理制度的创建;四要与时俱进,加快修改和清理陈旧的学生管理制度。
3.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程序
程序公正和过程公开体现了现代法治精神。高校学生管理权能否得到公正和合理的行使,需有与之相配套的正当程序来保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正当的程序原则是实现学生管理程序正义的保证,也是确保管理行为实体正义的基础。从近几年考察大学生母校的案例可知,高校管理方在缺乏正当程序时就对违规学生做出处罚,这是高校卷入学生诉讼案的主要原因。正当程序是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支撑,须在学生管理行为中贯彻到底。高校学生管理者在作出影响大学生权益的管理行为时(包括奖励行为,也包括惩罚行为),须事先告知学生本人,向学生本人说明根据和理由,倾听学生的意见,告知并提供学生相应的权利救济途径。
为规范学生管理的正当程序,有必要在学生管理中引入行政听证制度。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告知相对人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等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6]。听证制度源于英国普通法的自然公正原则,它能有效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听证制度不仅能倾听学生意见,维护学生权益,而且有助于提升高校管理决策的水平。可以说,听证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程序正义的基石。近几年,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尝试在学生管理中引入听证制度,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如2003年中山大学举办了全国首次学生食堂价格听证会,2006年浙江大学明确规定学生被开除前享有申请听证权,2009年浙江工商大学建立了国内高校首个学生听证大厅,这些举措均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好评。
4.健全高校学生管理的权利救济机制
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3]高校学生管理权如得不到监督,必然产生腐败。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权的监督,健全学生权利救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实际出发,我们应构建以学生申诉和诉讼为主要路径的二元权利救济机制。
我国高校学生的申诉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法》较早就对学生申诉制度有所提及,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申诉制度又作了具体规定,相比以前的法律法规,该规定中关于学生申诉权的体现和规定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如有关学生申诉案件的受理范围没有明确、申诉委员会在申诉复查时的权力规定不明、学生申诉的法律性质及定位模糊等等问题依然存在,显然,这些缺陷降低了学生申诉制度的可操作性。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借鉴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审视学生申诉的全过程,把握操作细节,使之逐步完善。
以诉讼为路径的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方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法治和学生个体维权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几年,高校学生母校的案例时有发生,而且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司法介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这一现象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应首先肯定司法介入审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司法权的作用,使高校学生管理权得到制约。由于司法审查的方式是一种外部监督行为,同时是终极裁判,是维护学生权益的最后防线,这些特点决定了司法审查具有其他监督方式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全面分析司法审查高校学生管理的限度。大学自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如果司法介入审查高校管理行为的条件过宽,那么有可能破坏大学自治的原则。因此,必须在司法实践中明确界定司法审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范围,区别高校管理中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必要,把握好司法介入的合法尺度和合理限度。
总之,高校学生管理在“入情”的同时,更需要“入法”。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适应现代法治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任重道远。相信在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高校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开创新的局面,更好地服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4.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3.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4][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73.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本管理;管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235-01
1、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一,制度建设要顺民意。校园规章制度就是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高校人员多,工种繁多,个人薪资收入悬距大。在改革过程中,这些制度的制定必须通过广泛征求职工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统筹兼顾,应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网络,形成科学的管理方式。第二,制度管理刚柔并济。制度要促进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要淡化管,变管为导。管理的最境界是不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营造出一个大家庭氛围。管理之道在于刚柔并济,注重激励制度和激励文化的建设,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和科研的环境。
2、以人为本,建立激励机制。第一,赋予教师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学校要让教师敢于说真话,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第二,听取教师意见,加强人文关怀。学校在制定重大改革措施时,应做好细致的宣传工作,如分层分批召开班子人员会议、教研组长会议、教师大会、教师座谈会等,使教师透彻了解学校各项改革措施,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学校对教师应该多关心少苛求,多理解少误解,研究和满足教师心理需要,建立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机制,找到一个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合适的出口。第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着性别、年龄、个性等各种差异,因此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每一位教师,学校领导在一个学期中对教师进行较科学的评价,努力做到六个结合。第四,建立灵活的职称聘任制度。根据不同的职称设立不同的聘任期限,并每年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按一定的比例量化,按职称聘任的有关制度确定她们的职称的升降。在教师的业绩考核中,要根据专业课、基础课、实训课的不同,以及教学型科研型教师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且体现出助讲、讲师、副教授、教授不同职称的区别。
3、以人为本,创建校园文化环境。第一、创建校园物质文化,加强物质设施建设,满足师生员工学习、教学、生产、生活、娱乐、科研的一切物质环境。大到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校园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雕塑,小到校牌、信封函件、校徽图案制作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又成为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第二,创建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校训、历史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一所学校学风校风的集中体观。第三,创建校园行为文化,使师生群体及个体文化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所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和要求。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
4、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第一,要创造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学校不仅要为教师创造美好校园的硬环境,还要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积极进取的软环境,让教师有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这对教师减轻职业倦怠有很大帮助。同时,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工作,其职业倦怠就会大大减轻。第二,要创造平等融洽温馨的生活环境。学校的工会组织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尤其是对那些特困家庭、单亲家庭的教师,心身健康欠佳的教师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分,力所能及的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帮助教师解决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另外,由于教师在特定年龄阶段的性别心理的特殊性,也使教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心理保健服务,使其不良情绪得到疏导、释放,提高生活质量,把职业倦怠等不良情绪的侵扰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树立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营造高等职业院校氛围,逐渐把原来的中专学校改造成名符其实的高等院校。
5、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师资培训机制。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较少,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培养制度,突出职教特色,有关师资培训部门应把促进现有师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做为工作目标。针对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对师资的总体要求开展有关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论与教学法方面的培训;另外,要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管理,必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挖掘教师的潜能,做到因人制宜,人尽其才。
一、练习内容和形式设计要突显本质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能更好地巩固所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不能只注重练习的形式,练习课既有各种操作题、判断题、改错题,又有匹配题、选择题、自编题,还出现了游戏题和思考题,但是练习设计不能只注意形式,更多的应该注意数学的内容本质。数学本质是指具体数学内容的本真意义,教师设计练习时需要层层深入地挖掘背后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深入了解数学知识本质属性,以及统摄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小数加减法”练习设计时,有一位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练习:先出示加法竖式中的一个加数,另一加数用动画小汽车出示,先是出示5.23,把0.7放在小卡车上,开到了5.23的下面,让学生观察等0.7到合适的位置就喊停,学生很专注地看着0.7随着小卡车移动到与5.23的小数点对齐的位置,所有学生不约而同地喊“停”。当出现“12+0.43”时,带着0.43的小卡车在学生不断的喊停中过去了,全体学生不约而同的“哎呀”地大叫了一声。教师问:“12这个数没有小数点,怎么对齐呢?”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练习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小数点对齐实质是数位对齐,教师用生动的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投入了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抓住了知识的内在本质,让学生体会到从整数到小数的扩展,认R到加减法本质意义上都是相同的,都是相同数位对齐。又如,设计“倍数的认识”练习时,出示一长一短两张小纸条,让学生说长纸条的长度是短纸条的几倍,淡化了纸条表示的实际长度,学生想出了用重叠对比的方法,长纸条中含有几个这样长度的短纸条就是它的几倍。教师的这个内容的设计突显出大的量中包含有几个小的量就是倍数概念的本质。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决定了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效果,因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结果。
二、深入挖掘教材,进行设计练习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同时在设计练习课时,教师仔细揣摩练习题每道题的设计意图,把握其中蕴含的知识本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练习题的作用。如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对数的确定位置”时,对于教材中的练习他让学生说出了图中动物所在位置后,如小狗在哪里,(4,5)的动物是哪一只,完成了这些练习后,教师不止步于此,再追问,如果小猫在(99,99)会在哪里?当然这个数对不在书本所画的网格内,让学生扩展到用二维空间表示一个平面的某一点的位置,平面是无限大的,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书本上只是出现了其中的一部分,当然还可以扩展。接着教师再把题目扩展为,先给出没有坐标的网格图和几个数对位,让学生思考起点在哪里,怎样确定横竖的坐标。又如,教学五年级“三角形三边关系”,书中的练习题,判断下面的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很多教师只满足于用三边关系的特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判断是否大于第三边,但是有一位教师进一步地挖掘,如2,3,8不能围成三角形,将2改成几就能围成呢?学生会说出可以改成5,6,7,8,9,10,在哪个范围内?为什么不能改成11?让学生体会不是所有长度的三边都能围成三角形。数学练习课不是一味地做题,而是要多研究习题,挖掘习题的内涵和外延。教师用好题目,利用好题的价值,挖掘练习题中所体现的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构建知识的体系。
三、练习设计关注学生思维的提升
在日常的练习中,教师们会发现,当一般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所掌握,当解决的问题永远是学生熟悉的形式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提升思维的练习题,从提升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角度考虑,设置一些“拐点”,来打破思维定势。有教师在设计平均数的练习题时,出示1,2,3,4,5,6,7,8,9,让学生选择三张,使平均数是4,学生最有可能选择3,4,5,或2,4,6。教师再深入提出选择三张,使平均数是4,但不允许用4,则还有1,2,9和2,3,7。再增加两张使平均数还是4,出的两张平均数也是4的。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在做中体会平均数的内在意义。通过训练,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除了在思维定势处设置“拐点”,还要善于在拓展延伸处设置“发散点”。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设计练习“能画出面积为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让学生画一画,看看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一个图形的周长大,并计算验证猜想。通过这种发展性练习,体会面积的意义,同时区分面积和周长的含义,从对比中发现规律,发现面积相同的长方形当长和宽相同时,周长最短。在练习课的练习设计中,可在基础练习之后设计一些思维含量更大的综合发展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提升。
倘若文科的学习是“读而知之”,那么数学的学习就是“思而知之”。没有了思维的灵动,数学学习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独具慧眼和睿智,摒弃数学课堂教学中所有非本质的因素,紧紧拽住“思维”这一根准绳,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肤浅走向深入,使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探究旅程中收获无限风光,感受思维碰撞中的激情涌动。
四、练习设计关注数学基本思想
新课标进一步要求关注数学思想,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新课标中“四基”体现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 小学阶段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分类、转化、归纳、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猜想、符号化、方程与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在练习课不仅要抓本质巩固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也要关注数学知识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如在一节平面图形面积练习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练习:说说为什么三角形面积要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除以2,是因为把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组先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先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同样,梯形也是拼组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同时,三角形也能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可见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又如,在教立体图形体积时,学生能够很快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那么如果不是长方体和正方形体,如下面这样的铁块的体积,你会怎样算呢?
有些学生想到会不会也是用底面积乘以高呢?还有学生想到了可以把它熔铸成一个长方体再计算,还有学生想到把这个铁块放在装有水的长方体内,水就会升高,升高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铁块的体积。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在渗透转化思想的同时,还可以渗透建模思想和创新意识。
又如,在教学《倍的认识》后的一个练习中,出示一道算式:12÷3,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12是3的几倍,你能不能画图表示出12是3的几倍?学生可以用实物图,可以用线段等,进一步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建立模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深挖数学知识的本质,利用多种形式的方法呈现,注重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所在,要培养数学素养就要在教学中关注数学的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领会和掌握,这样练习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进一步优化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练习课是知识进一步巩固、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契机,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做一个有心人,紧紧抓住知识的仍诒局屎湍诹系,关注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用知识作为“躯体”,思想作为“灵魂”,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练习设计结合知识点,正确认识数学本质,把握数学本质,才能发挥练习的最大效度。
参考文献:
[1] 唐彩斌.怎样教好数学[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13.
[2] 常梅芹.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策 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3] 黄光荣.对数学本质的认识[J].数学教 育学报,2002(2).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学改革激励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激励机制被引入到教育领域,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应用还只是处于摸索阶段,缺乏规律性的科学指导,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更为缺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显然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应该探索新形势下大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大学教学中引入激励机制就是这种探索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二、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及措施
所谓激励机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行为规律,利用能够激发、引导、强化、修正其动机和行为的各种组织力量和方法艺术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更快地实现其学习目标,促进其全面发展。
1.从教师的角度观察
目前在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学生评教及学期听课等措施浮于形势,没有建立比较明确的奖惩措施,使老师认为“做好做差一个样”,缺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打击了教师提高改进教学水平的积极性。同时,很多高校有明显重视科研而忽略教学的倾向,教师在晋升等关键环节的考核指标主要是科研方面,教学方面的考核指标要求则相对较低。在精力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教师必然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不是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和愿望。
对于教务管理部门来说,如何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更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动机,提高他们参与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建立更为明确的奖惩措施并予以坚决执行,让工作出色的教师从精神到物质方面都得到更大的回报,打破“做好做差都一样”的局面。
(2)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要在年终总评、职称晋升等环节进一步强调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某些教学效果突出并取得重大教学成果的老师应给予特别支持,包括在教学改革项目申请、科研项目申请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
2.从学生的角度观察
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机强度,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动机强度则是可以通过激励很快得到加强的。同样的学习能力在受激励之后,动机强度大,产生的学习效果就好。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通过激励机制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采用更为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来考核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还是沿袭比较传统的模式,教育内容主要局限在课堂内,课外教学环节安排的相对较少;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主要是“上课――作业――实验――期末考试”的传统思路。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一些量化的结果来认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可以采取如下激励措施来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的评价;对于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应该在平时成绩评定中给以体现;对于平时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
(2)打破传统的过于简单的考核体系
采用更为丰富的考核方式方法,例如通过课程论文、课程实验等考核环节取代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对于论文成果优异的学生可以免除期末考试而直接获得较高的课程考核成绩;建立更多的开放实验项目,鼓励学生更多的走进实验室,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能力;采用课程答辩的形式,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讨论交流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最终确定学生的总评成绩。
(3)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物质激励
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高校都依据学生的总评成绩来确定奖学金的归属,而这些总评成绩中占较大比重的就是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除此之外,是否可以考虑设立某些单项奖学金,对于在某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较为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在一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能得到肯定。在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当鼓励特殊才能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激励机制,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改进教学效果,调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更为良好的教学环境,最终提高整个本科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教学实践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将激励机制引入了《信息光学》、《现代光学信息处理》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措施主要有:
1.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大纲计划的制订
每个学期都专门安排时间听取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意见,并把这些意见整理分析后,并根据这些意见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更好的统一起来。
2.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
对于一些课程,例如《现代光学信息处理》,我们摒弃期中考试,而是采取日常测试、课程实验及课程报告等多个考核手段,这些方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我们搭建了“光学类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将很多教学内容及很多课堂上没有时间充分讲解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激发学生自学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几年下来,这些激励机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的很多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平台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我们也坚信通过不断完善这些激励机制,教学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结论
我们认识到,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大学本科教学中引入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势在必行。当然,这些激励机制的建立还面临很多的困难,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相信这些机制必将对整个本科教学工作带来重大影响,为改进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济.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帅相志.现代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3]骆金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激励机制[J].时代教育,2009,(6).
一、注重细节,坚持安全教育不松懈
“人的生命大于天,安全无小事”。如果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保障不了职工的安全,谈何发展而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一个孩子牵扯到多少亲人的心,这对学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无形增添了安全方面的压力,可怎么样把压力变动力,这需每位教育者去思考?尤其是一所学校的校长,更是要保持头脑清醒,抓好师生的安全教育。保护好自己与他人的安全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每日的校舍安全排查、一堂安全教育课;每周升旗仪式上安全防范措施的传授;每期安全逃生演练的实施等都要做到严密的部署,认真的总结,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的基础上从而去做好每一件与教学有关的工作。
二、讲究策略,常抓教学质量不怠慢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是一个学校生源的保障。要想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校长要在管理方法上讲究策略,用对人最关键。“人无完人”,是人都有优缺点,扬长避短,用其长避其短,让每个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在成功中享受,在劳动中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善于给老师提供展示平台,教学相长。能力稍低的教师在工作中暂时让其纵向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每期就是大飞越。继而鼓励其横向比,去努力,去超越。相信自己“我行,我能行,我肯定行。”
三、发挥示范,用模范的力量去感染
“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首先做到。每一天的考勤除有其他会议外校长都要按时参加,这是与教师间构建良好关系的基础所在。在会上宣布的事情一定要兑现。讲白了就是校长讲话要算数,不能今天变,明天变了,找不到主心骨。一旦决策过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有再大的阻力也要克服。不能半途而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长管理要按章办事,依法行事。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校长必须熟知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并且能遵守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平时我努力做到三省:
一省,明白政策的相关规定。经常咨询请示相关职能部门,做到对最新的政策,操作程序充分了解;二省是知晓规范操作的程序,如工程招标的程序,政府采购的项目,公用经费的使用等,学校的相关制度都在教师会上讨论通过;三省是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对于学校评优评先,财物开支等重大事情都会在公示栏上公示。学校每学期在学期结束会上将一学期学校的财物支出情况,政府采购,维修项目,审计结果等都进行公示。做到管理公开,民主透明,群众知情。
四、理顺关系,以和谐的氛围去吸引
“协调就是生产力”。善于理顺各种关系,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那么要求校长在理顺关系的同时注重细节。人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学校管理重在细节,从小处着眼,所谓的细节,就是别人眼里习以为常的事,不被人关注的事。都是所谓的“细枝末节”。“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每日要做到四查:
一查环境,早上一到校,我会巡视整个校园环境,尤其是环境卫生,保证校园环境干净整洁;二查课堂常规,及时巡课堂教学情况,保持教学秩序良好;三查安全隐患,随机检查一些不被关注的地方,进行安全排查,创设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四查教师的精神面貌,给予教师精神和心理上适时的关怀。搞好团结是当好校长的关键。校长的能力再强,教师的水平再高,但如果不善于搞好团结,那也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一组矛盾,这组矛盾处理得妥当,全体人员会同心同德,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尽力完成工作任务。如果这组矛盾处理不好,或者僵化,就会造成离心离德,关系紧张,工作被动,甚至产生逆反效应,即使被制度的威严制服,也还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怎样理顺这层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注意:第一,作教师的知心朋友;第二,尊重教师的人格,以理服人;第三,善于学习,不断提高。
五、善于学习,借创新的阶梯去攀登
在学校发展中校长是决策者,因此,善于学习,善于创新,是特色办学的需要。学校教育都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但是在办学目标和理念上可以因校而异,因时而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断地去学习,去求新求实,将学校已有的经典诵读特色,习字特色,腰鼓特色,体育特色等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开展阅读班级评比活动,阅读考核活动,开展每年一次的阅读文化节,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态度,提出“快乐阅读七彩生活”的阅读文化理念,提出以“好书为伴,坚持每天阅读,培养精神气质,打造书香校园”的师生发展理念。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的心田,成为师生的文化大餐,精神大餐。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
培育本科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共同任务,其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被普遍认为是一条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也就是说,当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时,组织他们参加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实行“自主式”学习,使其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互相融合,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发展概况
美国是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从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展全校范围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起,到199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调研报告,提出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构建以探究为主的新生年、跨学科课程研究、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等系列改革措施。该报告的发表标志着美国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进入了新的。
我国研究型大学凭借其在学科专业、科研基础、师资力量、项目经费等方面的优势,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展开了本科生科研活动。清华大学在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1996年正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并逐步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研能力训练的学分才能毕业。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每年组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累计共立项14627项,学生参与面已占同届学生的三分之二以上,构建了国家、省、校院三级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学科竞赛层次从校到省和国家,并融入到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大舞台。
通过近15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蓬勃开展,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项目种类不断增加,层次不断丰富,项目内容注重学科交叉,参与主体由校内扩展到兄弟院校以及社会机构等等。本科生科研项目已成为研究型大学构建本科生实践教育教学新体系、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人才质量的一项新举措。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迅速发展,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分析本科生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规范、高效、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本科生科研活动种类的不断增加,学生参与面的不断扩大,目前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开展课余化,缺乏整体层面的培养体系设计
目前我国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主要还是纳入到第二课堂学分,因此本科生科研主要是作为一种课余活动进行管理,学生主要是凭着兴趣驱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科研活动。目前本科生科研的组织管理流程主要为:学校开展项目申报,学生联系指导老师并根据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结合实际情况独立思考提出申请,专家评审后确定立项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有限指导下进行项目研究并结题。整个过程与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存在脱节现象,往往一方面导致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处于松散的自发状态,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在科学选题方面和问题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科和专业性指导,从而导致本科生科研水平难以较快提高。
2.项目管理课题化,导致项目考核的结果导向
目前,我国高校把本科生科研当作一种课题研究进行管理还相当普遍,学校管理层一般在立项、中期检查、结题3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科研进程与结果的考核,项目考核往往侧重于结果导向,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监控。但在研究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研究质量与教师指导质量的过程管理是容易忽视的环节:对学生而言,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科研活动,是否联系指导教师以及与教师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探讨等;对指导教师而言,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学生获得指导的方式和时间;对管理层而言,如何预先精心设计通过学生科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等,这些环节往往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其结果容易导致本科生科研质量的失控,大大降低学习效果。
3.项目形式封闭化,缺少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的参与
从项目和经费的来源看,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是自行解决,而国外高校则积极面向外部的社会团体和企业界开放。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科研项目及资助来源于三方面:校内各研究领域提供的研究机会;加州大学系统所管理的国家实验室提供的研究机会;校外提供的机会,如NSF设立的全国性“本科生科研经验计划”以及一些私人基金会提供的研究资助等。这些校外资助是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有效补充。
从项目的参与主体看,国内高校的本科生科研参与主体主要是本校的学生,而国外高校在此方面则显示了较强的开放性。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机会向其他大学的学生开放,其他大学也面向加州伯克利开放,特别是鼓励学生参与“暑期研究计划”。科研活动的校际交流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阔眼界。
从科研组织管理机构看,目前国内高校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尚局限于校内,而美国高校除了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外,还得到全国性民间组织如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UR)和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NCUR)的积极支持。这些民间组织从组织本科生科研项目、寻求资金支持、为美国政府和高校提供总结材料等方面不断发挥应有的作用。 转贴于
三、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本科生科研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主要思路应该从制度设计、平台建设、过程管理、加强激励等方面入手,整体构建由动力机制、运行和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组成的大学生科研管理与运行体系,真正体现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兴趣驱动、自主立项、重在过程”的原则。
1.加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基于多元主体需求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动力机制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团体与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参与。如何建立适应多元主体需求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动力机制,推动大学生科研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是新形势下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的新课题。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科研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学校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系列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动态跟踪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需求变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的大学生科研活动项目和资源,推进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课程化,注重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引导并组织学生在兴趣驱动下积极参与各类科研活动。
教师的全程指导是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由于本科生一般不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和经验,从近年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来看,指导教师在项目选题、团队组织、科研活动中的方向引导和知识解析等众多决定实施成效的因素中最为重要,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指导的有效机制。
社会力量的逐步加入是科研活动向纵深发展的有效补充。我国高校传统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主要以学校搭建平台、校内学生参与的模式出现,忽视了社会团体与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忽略了校际之间的科研活动交流,不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向纵深发展。学校管理层应该积极调研各类社会力量的需求与特点,创造条件吸引各类社会力量逐步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构建合作共赢的科研活动资源整合模式。
2.深入探索实践,努力搭建适应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展的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
整合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教学融入科研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发挥本科生科研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第二课堂作用的同时,应考虑设置一些体现“科学精神”为宗旨、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训练的课程,这种将科研能力培养与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农业科学与自然资源学院农业交流专业开设了“农业交流产品开发”高峰体验课程,学生要进行产品设计、出售产品、制作图片、撰写评价、相互交流等各项学习要求,这种在课程体系内对学生实施全过程科研训练的做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可以选择“指导下的小组研究”、“指导下的独立研究”、“田野研究”、“四年级论文”和“荣誉毕业生四年级论文”等研究性课程,该类课程占总学分要求的1/6以上。通过将本科生科研纳入第一课堂,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有效促使学校和教师像课堂教学一样认真做好本科生科研的设计、引导和管理工作。
扩大实验室开放,建立适应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实验室开放机制。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切赫认为,研究型大学给学生具有震撼力的教育并非来自课程学习,而是让本科生进入研究实验室,使其接触最新设备和尚无答案的问题。实验室作为学生学科专业和素质教育的主基地、学生探索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场所、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服务的承载体,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扩大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教学实验室面向本科生科研开放的力度,努力构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坚固桥梁,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创造便利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素质;能力
1.信息时代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
1.1专业素质
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选用的,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又兼备图书馆情报知识,能够为教学科研提供专门化、个性化、深层次服务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它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胜任这项工作,必须具备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非常熟悉所学专业的各种文献资源,从大量的专业信息资源中搜集、筛选出符合用户要求的信息资料,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建立学科馆藏,能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提供帮助。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某学科的知识底蕴。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都是校内各学科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专业水平很高,要为他们提供针对性、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同他们站在同一学术高度,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为他们的科研和教学提供最可靠的信息支持。此外,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技术不断出现,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
1.2网络信息素质
学科馆员要参加对口院系的教师、科研人员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就必须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主动留意,分析用户潜在的信息要求,及时跟踪,研究相关学科建设的新动向,敏感地捕捉,发现并存储最新的信息,要熟练地运用网络手段,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导航能力。所以,要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国内外数据库的结构、链接和检索方法,对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和多媒体文献的各种检索工具心中有数,在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时,要简化、优化、使之有序,必要时编制检索工具,提供多种检索方法,为用户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为教学科研服务。
此外,学科馆员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以提高外文文献的利用率,以适应与专业用户交流的需要。同时,学科馆员应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最后,学科馆员应有敬业精神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年富力强,富有创新意识。
2.信息时代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能力要求
2.1认识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等都在飞速发展,图书馆正步入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用户服务新时代。传统高校图书馆是以文献为服务单元的理论和模式,注重读者群的概念,而现代图书馆则是以信息为服务单位,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为重点。高校学科馆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信息认知、认识能力,才能处理好信息的质与量的关系。信息认知、认识能力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处理信息的关键所在,是学科馆员对信息检索、获取、加工、整理、利用、交流的必备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上的信息繁杂、多样,学科馆员要对信息资源做出敏锐的反应和判断,及时准确地筛选出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所以,学科馆员要具有良好的信息认知、认识能力,这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发挥作用的基础。
2.2获取能力
学科馆员要获取有用的信息服务于用户,必须具有跟强的获取能力。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都应成为“信息向导”和“网络交换手”,能从庞大的信息流中筛选信息,能知道什么信息可以从网络或数据库中截取下来,能为用户打开信息世界的大门,充分利用信息的检索途径、方法进行信息咨询,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信息用户的需求。他们要有能力做到:①编制网上资源索引。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学科馆员要有良好的分类和主题标引能力,并且具有准确辨别信息价值的能力,因此可以对网上信息进行分类标引,编制出相关的索引,引导用户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知道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手段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从而迅速满足用户需求。②编制网上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网上的信息资源不乏一些有价值而实用性强的某一专题资料散落于网上不同的网络或网页中。学科馆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下载网上这些信息,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灵活地将它们选择、整理、组织,进行综合处理,建成网上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提供给用户使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本馆的馆藏资源。数据库的开发是获取和运用信息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2.3创新能力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的咨询服务职能不断创新,对学科馆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仅仅是机械地提供信息供求服务,而是要对信息供求情况进行优化组合,科学分析,创造性地进行信息反馈服务。学科馆员不断地把自己获取和收集到的知识、信息、经过加工、提炼整合、升华,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他必须随时跟踪学术研究动态,追踪学术前沿,对一些热点问题、新观点等进行网上检索、筛选和创造性加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根据用户的需求将本学科新动态、新观点及其潜在价值、深层内涵揭示给用户,建立该学科信息导航。他必须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到见解,尽力做到服务内容精品化、服务质量高优化,提高文献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只有在这种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内部业务工作和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才得以紧密结合,才能有所改进、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艳飞.论学科馆员的创新素质.图书馆学刊,200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