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外投资的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9 16:07: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外投资的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外投资的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对外投资 会计核算 科学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和教育部修订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并于 2013 年 1月1日起正式实施。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对外投资是指高等学校依法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高等学校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应当履行有关审批程序。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以实物、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由此可见,高校的对外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国债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在对外投资方面,体现出来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从严控制高校对外投资。

高校的对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高校经济总量的持续和快速增长。但是高校的对外投资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隐患,从高校对外投资现状来看,存在投资决策程序不规范、项目投资效益差、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后续管理和评价体系等问题。多数高校对外投资收益不甚理想,给高校造成财务困境,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高校对外投资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盲目投资,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论证

对外投资作为高校重要的经济活动,除了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以外,更应做好科学、民主的决策,提高其可行性论证。然而部分高校对外投资未经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或者备案,甚至也未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论证,导致投资存在风险。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转不规范

1.投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顺畅。高校为投资企业提供了很多资源,如:公司生产经营基地占用学校房产,学校临街商铺委托投资企业经营管理等。但由于受国家相关政策等多方面限制,高校并未能将经营性资产所有权转移给投资企业或真正市场化运作,合理收取各项资产使用费、租赁费。既得利益者在思想上的顾虑或多或少阻碍了校企人员完全分离,从而影响和制约了校办企业的独立自主经营。

2.管理模式不科学。高校投资企业及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通常由学校派员组成,选择面过于狭窄。学校以教学、科研为主,大多不是专业的管理人才,许多由学校委派到企业的经营者不擅长经营,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由此所办经济实体的收益率不高,存在潜在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三)高校对外投资存在只投不管、一投了之的现象

部分高校疏于管理,对投资的经营管理情况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后续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校办企业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学校在两会中也委派了校方代表,但董事会、监事会一年仅开一、两次会,甚至不开会,校方代表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情况,难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治理机构几乎形同虚设。校办产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审计监督不到位的现象。

(四)投资收益长期挂账

部分高校既不在会计核算上反映投资收益,也不关注投资损失。对外投资的企业由于缺少约束机制,存在延迟分配利润或不分配利润的现象,盈余资金长期结余在企业账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对外投资核算不规范,无法如实反映单位资金变化情况

1.目前,一些高校对外投资的核算,往往是记入“预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不能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对外投资的相应情况;或者虽然通过“对外投资”科目核算但并未同时通过“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以及“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核算,因此无法如实地将单位资金变化情况进行正确反映。

2.对外投资科目设置不完善,不能反映对外投资盈亏情况和实际价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对外投资”科目仅核算的是对外投资的初始成本。在后期计量过程中,只有在实际取得收益时才将金额记入“其他收入”科目,而对于投资过程中形成的损失,则无法在账面进行反映,只在收回投资时进行冲销。“对外投资”科目账面始终无法反映对外投资的盈亏情况和实际价值,也无法掌握对外投资公司的资产情况和经营状况,对于出现的亏损不能及时进行入账核算,容易使亏损持续扩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一)投资项目必须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并履行有关审批程序

应制订高校对外投资审批管理办法,建立操作可行、管控明确、机制灵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学校内部投资审批制度。学校所有对外投资首先应进行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价;其次要建立对外投资决策制度,实行集体讨论,民主决策,避免投资主观性;最后要明确对外投资的审批权限和程序,严格按权限和程序执行。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对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1.高校成立资产管理专业机构。第一步是在高校建立国有独资性质的产业实体(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第二步以实体(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形式对外投资,其他的团体或者个人不允许对外进行投资,规避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步是产业集团(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全权负责学校的对外经营活动,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促进校办企业股东多元化,实现产权清晰、资产明确、校企分离。

2.学校资产分类管理,明晰资产权属,实现有偿使用成本核算。学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分类建账、分开管理。学校经营性资产划归资产公司具体运营,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对于所办企业占用学校房产、无形资产、技术成果等相关资产,采用收取租金、相关使用费等有偿使用原则。

3.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为代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机制灵活的管理体制。

4.扩大选择范围,科学选择公司经营管理者。要科学用人,着重考察经营者的能力,必要时择优选定职业经理人,不局限于学校编制人员。避免经常性更换,切实保证经营者的经营权力。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高校应明确被投资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每年对被投资企业下达业绩考核指标,签订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提出奖惩和任免建议。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定期向学校报告日常经营状况,对发生的重大采购、重大资产出售和处置、重大诉讼及仲裁等事项,要及时报告。

(四)督促被投资企业完善利润分配机制,确保对外投资权益的实现

被投资企业应参照《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及时做好年度利润分配工作。规定每年应分配的利润不得低于可分配利润的一定比例,及时足额上缴学校投资收益。

(五)建立健全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运行

1.建立健全对产业活动和投资行为监督管理的基本制度。明确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投资的方向、对外投资决策的校内审批权限和程序、学校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责任、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主体和投资决策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2.建立健全学校向所投资企业派出干部的管理制度。明确向哪些企业派出管理干部,学校的哪些人员不能在企业任职。明确干部遴选、考察、委派的程序,重大事项的报告制度,派出人员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健全校办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要求被投资企业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及时报送相关财务报表和财务资料,接受出资人的检查和监督,并定期委派中介机构对其进行财务审计。对经营不善、财务状况不良、亏损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清理整顿,及时化解投资风险;引导企业实施收购、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企业,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六)规范会计核算管理,真实反映对外投资实际价值

由于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规范的对外投资科目核算内容仅能反映期初投资成本,无法满足后续计量的核算要求,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核算,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核算要求,增设“对外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对外投资减值准备”等科目,对对外投资持有期间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及时反映盈亏变动情况。

参考文献:

1.邹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3,(1).

第2篇

物业管理是一个高知识、高风险的行业。灾害风险、服务风险和财务风险是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其中财物风险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影响最大。以下笔者重点谈一下如何降低对外投资的风险。

一、投资风险对物业管理企业的意义

在现代物业管理企业中,投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增量资产管理问题,还涉及到企业存量资产的管理问题。投资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物业管理企业对投资的有效管理,一方面可能尽快扩张企业规模,另一方面企业有效投资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充分利用与高速运转。

从物业管理企业的特点看,正确把握对外投资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促进生产经营和物业保值增值。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物业管理公司很容易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从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特点来看,物业管理企业赢利空间小、利润低、投资回收慢,因此对外投资是必要的。而且投资可以有效利用闲置资金,将闲置资金用于证券投资,可获得较银行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并有良好的变现能力。同时积累整笔资金满足未来特定的用途,还可用于对物业的维修和保值增值,并参与其他企业经营决策,控制其他企业业务,配合自身经营。还可以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分散投资风险。物业管理企业合理、科学、高效地选择对外政权投资,将是规避企业风险、弥补行业劣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物业管理企业合理控制投资的计划

1.明确对外投资的目的,合理利用闲置资金。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时出现资金短缺,有时也会出现资金闲置。这时就要认真寻找对外投资机会,以避免资产闲置,不断增加企业收益,使企业的总价值最大化。

2.分散投资资金,降低投资风险。现代企业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是使资产分散化,降低风险或把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几种投资方向的盈亏相抵,可以避免企业出现较大的损失,政权投资为物业管理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开辟了道路。

3.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增加企业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的强弱是衡量企业安全性主要指标之一。物业管理企业将大量流动性弱的闲散资金进行对外证券投资,可能化为流动性强的货币资金或有价证券,以提高偿债能力,维持企业安全、持续运转。

4.企业遵循的五项原则。根据对外投资的目的,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要遵循五项原则,即效益性原则、分散风险原则、安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这些原则既与物业管理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相一致,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外投资的目的。

5.

对外投资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坚持集体讨论,建立严格的审查和决策程序。运用现代决策手段,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模型,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周密的可行性研究并提报研究报告,并根据资料,运用现代决策手段,提出市场规模、投资估算、合作意向,资金筹措方式等报批。

6.物业管理企业对外证券投资必须制定确保资金安全的措施,避免资产流失。

(1)企业对外投资可以用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购买股票债券。对外投资中以设备、土地、产权等非现金资产作为出资的,必须进行评估,不得随意低估作价,避免资产流失。

(2)企业对外投资后,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投资管理

制度。要积极主动参与经营管理,了解项目运作详情,切忌“重投资、轻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内部监察和审计部门的职能,定期开展投资情况和投资效益的监察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提出改进措施,从而达到强化企业投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3)物业管理企业对外短期投资。投资必须注意,短期投资不以长远收益为目的,应选择收益快、风险小的证券;保持资金的流动性,维持企业的支付能力,应选择随时可变现的证券。同时,不妨碍企业的其他经营能力。

7.物业管理企业对外证券投资应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加强资金平衡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调度作用。

首先,为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企业必须把有限资金合理分配、使用。应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财务统一管理,资金统一安排,严格用款计划。其次,企业的资金由调度会统一管理,由资金调度员根据会议商榷结果统一安排,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同时,为了解决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可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办法,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加强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也是加强企业财

务管理的一条好的途径。

总之,要规避物业管理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除做好公司的财务风险防范外,物业管理公司还需要策划和实施好同业主和其他相关方之间多方位、多层次的责任约定,做好“预防性提示服务”,自觉履行合同义务和遵守各项公众管理规定,提高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向业主宣传并增强业主保险意识,以及有效发挥维修基金的作用,也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同时物业管理公司也要注重在物业服务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周到、细致、完善,增强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为业主创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九五”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决策》,《中国房地产》,1996年第9期

第3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审计;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19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33- 03

1 引 言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是指国有企业依法运用自身所有的各种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向其他经济主体进行的投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根据投资期限长短可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对外投资业务可以提高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盈利水平,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对外投资除对自身的影响较大外,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业务在获得经营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存在着影响企业经营的可能性,可能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审计在规范对外投资行为,加强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提高对外投资的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有助于保证国有资产投资安全性,预防投资风险,能够为国有企业资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手段,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 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审计的内容

2.1 评价投资业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对国有企业投资业务的审计,包括审计企业投资行为达到一定金额,是否经过主管部门同意审批,若涉及境外投资,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是否存在以对外投资的名义将外汇存放于境外的行为。在进行审计时,投资方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也属审计内容之一,要审查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否属于国家禁止从事的行业,是否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2 审查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业务内控制度

对外投资业务的审计还包括对相关内控制度的了解和评价。如:审查非货币性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的保管方式,是否委托独立的专门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进行保管,或由企业自行保管。若由企业自行保管,是否由两个以上人员共同控制;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存入取出登记制度,将存入取出情况详细记录于证券登记簿。审计内容还应包括金融资产盘点制度,企业是否账载是否账实一致;企业对外投资业务是否已建立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投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对各项对外投资项目是否正确核算,对外投资资产增加、减少及投资收益是否进行准确核算,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相关信息是否值得信赖。

2.3 审查企业投资的经济性和效益性

对外投资业务的经济性审计,主要是对于对外投资项目的成本耗费情况进行审计。应重点审计对外投资项目的工程建设量与各项费用的核算情况是否准确,数量是否正确,计算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审计对外投资项目预算与项目决算结果之间的差异大小,差异是否在正常范围内;项目设计是否进行变更,变更手续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真实;建设单位是否及时办理工程决算等。对外投资的经济性审计注重对投资项目整个过程进行完整的审查,主要是采用跟踪审计等方式进行,通过对投资经济性的审计,能够及时纠正和消除不利因素,避免不当费用和成本的发生。

对外投资效益性的审计主要审查对外投资经营活动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的对比关系,以评价对外投资业务的投资效率。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对外投资投入成本和产出成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影响对外投资业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审计应主要以资金运用为中心,对资金支出过程进行重点监控,实行动态的、持续的审计。

3 对外投资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3.1 对外投资项目不合规

部分国有企业对外进行投资时,并未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将合作经费、专项资金等不应进行投资的资金挪作他用或者将资金投资于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和内容,导致对外投资活动不合规。避免未经批准的这部分投资业务,由于人员变动和机构改制等原因,使这部分投资失去控制,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2 对外投资可行性论证不足

投资可行性论证是国有企业对外进行投资的重要参考,投资可行性报告的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决定了对外投资成功与否。部分企业未进行充分的投资可行性论证便进行了投资,最终造成投资决策失误。例如:有的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可行性论证中,预计公司投资收益为2 000万元,但该投资项目实际投产后,年平均销售额仅为300万元,与可行性分析严重不符,导致企业投资失败从而出现巨额亏损,在项目投产后无法继续经营,使得企业倒闭,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3.3 对外投资收益不足

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最基本的原则是首先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获得对外投资的收益。部分国有企业进行投资时,过度乐观估计投资效益,在对外投资项目的经营中,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使投资项目出现亏损,投资收益不足,甚至没有收到收益,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3.4 利用对外投资达到非法目的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履行事业职责、获取经济收益的来源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一直处于相对缺位状态,职责的缺位造成了管理的薄弱。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监管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方式和概念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用自身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向其他单位进行的投资,包括组建全资或参股企业、合资、合作企业等投资行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按资产形态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按照投资形式分为债权投资、股权投资。

二、当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外投资项目决策程序不规范

自财政部"两个令"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加强了对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各地资产使用规章制度己经 基本建立,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按照财政部 36号令的规定"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未经审批、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未签订对外投资合同等问题 为事业对外投资带来了很多的隐患。

2、对外投资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益低下

部分事业单位对被投资企业的监管不力,存在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对投资项目的经营决策、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等情况重视不够,造成投资资产使用效益的低下。主要表现在:被投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出资人管理缺位;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投资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未建立投资项目后期跟踪管理监督机制,投资单位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投资企业财务收支随意性较大等。

3、对外投资会计核算不规范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应在对外投资科目进行核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单位将对外投资放在往来账中核算,既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混淆了财务关系 在实际中大量投资以及由此形成的收益游离子监管之外,又给私设"小金库"和不正当获利等留下了空间。

4、对外投资收益收缴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由于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收缴方面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使得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未能上缴财政;此外,大多数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也没有明确的收益分配约定,造成许多被投资单位自成立以来,从未进行利润分配,投资收益大都留在了被投资单位,使投资收益游离子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之外,极易成为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小金库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分配秩序。

三、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体系的方法途径

1、严格对外投资审批程序,加强可行性论证的具体几个方面

一是严格对外投资审批程序。为控制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风险,减少对外投资的盲目性和投机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应实行严格的审批程序,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一律不得对外投资。

二是加强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前期决策是决定投资效益的关键,对外投资项目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全面分析在市场、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对重大投资项目还应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充分昕取意见、建议,保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

三是建立部门配合、相互制约的联动管理机制。未经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监管部门的批准,土地、房产、车辆等产权管理部门不予办理产权、户籍过户手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进行工商注册登记。通过部门间的联动,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监管。

四是规范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账务处理。对于经批准的对外投资项目,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在对外投资科目予以核算,严禁挂往来账款。

2、履行财政部门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基础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作为事业单位资产的一部分,由财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目前,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尚未形成系统的监督管理制度,制度体系有待于继续完善。作为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出资管理、产权管理、考核管理、薪酬管理、收益分配等基础管理制度体系,为履行监管职责提供制度保障和管理依据。

3、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事业单位通过向被投资企业下达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与被投资企业经营班子成员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等手段,逐步建立健全经营收益分配制度,完善考核及奖惩制度,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以提高对外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益。

4、合理选拔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目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企业的负责人基本上由事业单位人员兼任,难以履行有效的管理责任。为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应选派或外聘思想政治水平高、组织能力强、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优秀管理人员专职担任企业主要经营者,由熟悉业务、善于理财的人员担任财务主管。同时,应建立投资项目的经营责任制,明确被投资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通过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5、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检查

被投资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各项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及时向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报送相关财务报表和财务资料,接受出资人和监管机构的检查和监督,并定期委派中介机构对其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切实管好人、管好账本,创新集团管理模式。加强战略管理,科学制定和适时调整企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切实把好对外担保、应收账款、债务等风险管理关口。强化对子公司重大事项的管控,加强对二、三级企业和项目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集团公司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得到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第5篇

图1 2002-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增速

数据来源:人大重阳网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并购两种主要形式。绿地投资是指我国企业通过在国外或港澳台等地区直接出资建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跨国并购是指我国企业收购或兼并外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其资本移动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国际间接投资。股息和分红是对外直接投资者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投资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往往大于对外间接投资者。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影响

1、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可以更好地充分地利用东道国当地的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势,不断开拓国外市场,通过规模经济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越过贸易壁垒,保护出口市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来企业的冲击,通常设置各种各类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而中国企业、政府或个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投资国直接建立企业或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很好的越过这些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对本国市场的保护。

3、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经济开放水平,优化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此外,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的迅速发展也必然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对外资本输出,有利于改善由于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外汇储备量较大等问题。

4、谋求低成本,分散风险。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国外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比如在非洲、拉丁美洲等相对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是因为那些地区人力资源成本较低,资源丰富等。此外,那些落后国家一般来说会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或扶持。这样,我国的投资者就会以低成本进入外国市场,从而获得取得较高利润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区分开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

5、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但在一些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通过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然后将这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带回国内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一方面,通过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在我国处于产品周期末端的产业转移出去,为新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弊端

1、投资金额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东道国或地区直接建立企业或取得东道国企业的占有绝对优势的股权等方式来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所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投资周期也相对较长。

2、东道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东道国一般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比例,投资期限,投资领域等进行限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3、如果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采用非股权合作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授权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会收到一定威胁,并且将失去非核心业务及其相关的利益。此外,通过非股权方式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将会使信息交易成本增加,减少企业的可得利益。非股权合作方式的跨国并购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可能会使自己的专利,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等被别人学习了解,从而培养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第6篇

关键词:

>> 国外养老金投资管理研究综述 国外养老金如何投资? 瑞典公共养老金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澳大利亚养老金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国外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养老金投资管理的MOM模式研究 国外公共养老金指数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未来养老金形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新形势下养老金的转型变革分析对我国养老金制度调整的启示 养老金投资,看看国外都咋做? 国外养老金投资:盈利求稳不求多 养老金投资的“锚” 我国养老金的现状研究 英国养老金改革对中国养老金的启示 美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 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下) 美国企业养老金会计准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上) 关于我国养老金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的探析 我国养老金的投资组合模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3] 伊志宏/张慧莲,养老金投资与资本市场:国际经验及中国的选择[M].2009.

[14] 徐海燕.俄罗斯社会保障方案中的基金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2009.

[15] 封.金融危机背景下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效应及启示[J],2010.

[16] 弗朗西斯・考埃尔.金融衍生工具与投资管理计量模型,2011.

[17] 陈志国/冯梦如.俄罗斯强制型养老基金个人账户投资管理启示[J].2012.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M].2012.

[19] 杨华.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研究[J].2012.

[20] 于阳.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研究[J].2012.

[21] 管益君.境外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多元化制约因素与对策[J].2012

[22]苏卫东.境外养老金入市的几点思考――兼谈对中国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启示[J].2012.

[23] 韩立岩,王梅.国际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2012.

第7篇

关键词: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34-02

引言

股权投资主要是指投资者通过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行为,从而掌握一定的被投资单位股权,成为被投资单位的股东,并按照所持有的股权比例来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的一种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通过股权投资来影响或者控制其他企业,从而完成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投资手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改善经营管理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然而,国资企业在对外股权投资中,不断暴露出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股权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一、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中存在的管理和效益问题

(一)缺乏清晰的投资目标

投资目标的清晰明确是保证投资行为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时,往往存在着投资目标不清晰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国资企业在投资行为的考虑时,除了经济效益以外,往往还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及国家利益,所以股权投资的目标更加多元化;其次,大型的国资企业具有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内部经营管理非常复杂,其股权投资除了要考虑企业总体的利益之外,还要对于内部各种利益群体的诉求进行考虑和平衡,因此导致难以确立统一的投资目标。

(二)缺乏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

中国的国资企业尚不具备完善的投资管理制度,很多制度都流于形式,未得到严格的执行和实施。一方面,国资企业投资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在制定投资管理制度时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多数国资企业仍然具有浓厚的行政计划色彩,其很多决策行为带有行政命令的性质,这往往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些都使得国资企业的股权投资行为存在着很多违背市场规律的地方,经常会造成投资效益的低下以及投资行为的失败。

(三)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

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从而保证投资行为的效益。目前,虽然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的时候都会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然而,很多可行性研究工作都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一些企业根据出资的要求或者上级的命令编造可行性研究报告,造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毫无意义可言。

(四)并购整合等投资过程管理缺位

中国的很多国资企业在进行并购整合等对外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失位和缺位的情况。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企业一方面要保证被投资对象的独立法人地位,另一方面投资者享有管理、进行重大经营决策以及获取投资收益的权力。然而,中国的国资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对于经营管理基础较好、效益较高的子公司,往往干预过多,严重影响了子公司法人的独立性,影响了子公司的积极性;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子公司,往往存在管理缺位的情况。

二、加强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提升投资效益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股权投资评价体系

从中国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中存在的管理与效益问题来看,建立科学的股权投资评价体系非常必要。首先,国资企业要根据投资项目性质来进行分类。对于大多数投资行为,都可以采用财务收益作为投资的评价指标,对于一些无法采用财务收益作为指标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其他指标来对投资进行评价。在建立投资评价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强化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民主性和效益性,避免行政干预式的投资决策。

(二)建立完善的对外股权投资内控机制

国资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对外股权投资内控机制,从而提高股权投资的管理水平,提升投资的经济效益。首先,对外股权投资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与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体的,应该符合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的目标;其次,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股权投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内部评价标准的制定应该将股权投资及其活动的特点都涵盖在内,并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则,从而体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还要遵循“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决策的责任严格予以明确,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减少决策失误,降低决策风险。

(三)加强投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国资企业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时,一定要加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监督作用,加强投资行为的控制。首先,在进行对外股权投资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投资信息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价;在投资的事中,要严格地进行财务审计和监督,并加强过程性审计和监督;还要加强事后的监督,将责任予以落实。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大型国资企业的股权投资具有投资面比较广、投资跨度比较大,涉及的地区范围比较广等特点,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及监督方式难以对股权投资进行很好的管理。因此,国资企业应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于股权投资项目的运行管理进行很好的监控,从而提高股权投资管理的效率。

总结

国资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企业一定要加强对股权投资的管理,提高股权投资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国家的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琳,陈维政.企业国有资产的内涵及界定[J].商业研究,2011,(6).

第8篇

【关键词】养老基金 投资管理 国外经验

1.引言

养老金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即指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1]。在过去20年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增长迅速,1990年该比例为5.6%,2000年上升到7.0%,而到2011年该数字已经达到了9.1%。以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7%以上,即表明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阶段的标准来看[2],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作为广大人民尤其是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投资管理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外经验表明,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养老金是实体经济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养老金通过广泛参与资本市场,可以将居民储蓄中用于养老的储蓄性资产分流出来,为市场增添活力,实现养老金与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多层次对接,实现全民分享国民经济成长。但是,国家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经验到底是什么?对我国有什么启示?这是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第二部分对国外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经验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简述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对比国外养老基金管理的经验,得出了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启示。

2.国外养老金投资管理经验

2.1国外养老基金规模变化趋势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智利推行养老金制度改革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实行多年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变。基金积累制的优势在于资本积累带来的高回报,而且通过养老金制度改革,各国政府可以减轻其财政负担。

在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制下,从总体来看,世界养老金的规模在不断增长,但是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的差异,养老基金的变化趋势亦各不相同。根据经合组织对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分类,对比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已经形成成熟市场的国家,其养老金规模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同时养老金占国家GDP比例很高,平均占比76.7%,如澳大利亚、荷兰、英国等国。但也存在个别养老金受政府管制而规模变化较小的国家,如日本。我们发现,对于资本市场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其养老基金占GDP比重较小,但养老基金规模增长迅速,像波兰、墨西哥等国。而在部分疲软市场国家中,其养老基金占GDP比重较小,进入21世纪以来,其增长趋势较为缓慢,而像匈牙利、比利时等国则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

2.2国外养老基金资产配置情况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政府财政负担日趋加重、货币政策长期趋于宽松等情况下,各国政府管理的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投资已成趋势,并且从国外养老金的资产配置看,各国的养老基金投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而且其资产配置方式往往与本国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相关。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发达、资本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市场波动小,风险低,为了提高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投资股票的比例较高[3],如澳大利亚、美国、芬兰、加拿大等国。相对的在一些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养老基金主要投资于债券、票据和银行存款等风险低、收益波动小的资产,如葡萄牙、墨西哥等国,养老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例均不到三成。还有部分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养老基金免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对养老基金投资高风险品种做出严格规定,限制每种产品的最高投资比例,因此这些国家的养老基金大部分投资于债券、货币基金、银行存款等低风险低收益产品,如日本、德国等。

因此,我们可知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是各国普遍采取的投资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分散风险,又可以保证较为合理的收益。从各国的投资方向上来看,资本市场较为完善的国家(除部分管制严格的国家),其养老基金资产配置在注重资金安全的同时,十分看重投资收益。而对于资本市场欠发达的国家,其投资则偏向于保守,往往投资于非权益性的资产。

2.3国外养老基金管理运营模式

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对养老基金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从各国养老基金管理的模式看,主要分为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主导,或者由政府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运营的公共管理模式,以及委托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管理的私人管理模式。

(1)公共管理模式

在该模式下,政府将参保人的缴费集中到一家公共管理的中央基金,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者通过法律专门成立的政府机构代表国家直接负责这部分资金的投资运营。因此,资金由政府导向,具有规模效应,又因为没有大量的私营管理机构参与,避免了恶性竞争现象。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运作高效,管理成本低,同时基金风险较小。如新加坡中央公积金,香港强积金计划等都是采用该种模式。

(2)私人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基金运营采用委托管理方式,由政府通过透明、公开、有效的方式公开选择若干家经营良好的基金公司等独立法人机构,由其管理运作养老基金,并对其运营进行监督。这种模式下,政府不直接参与市场运作,主要负责研究资本市场,选择并委托业绩较好的投资机构,评估并监管委托机构的管理运营状况。受托管理机构负责养老基金的具体运营,并定期向政府管理机构提交报告。

表1 养老基金管理模式比较

3.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然而由于没有设计由现收现付制度向统账制度的转制成本消化机制,统账制度运行的结果是,个人账户的保费用于了当期退休金的支付,个人账户则空账运行[4]。据社科院公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加上新疆兵团),如果剔除财政补贴,2010年有17个收不抵支,缺口达679亿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虽然减少到14个,但收支缺口却高于2010年,达到767亿元。2011年记账额达到24859亿,空账额达22156亿。个人账户空账额继2007年突破万亿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

对比国外的养老基金管理情况,目前我国养老基金管理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养老基金缺乏市场化的投资,养老金增值渠道过于单一化。我国对养老基金管制十分严格,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基本养老金的基金结余额预留2个月的支出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专户,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基金结余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国债与储蓄的投资方式都无法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也就难以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

二是养老金管理运营体系不合理,养老基金管理效率偏低。目前,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是地方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监管的主要是劳动保障行政机构的基金监管部门,两者在行政上的关系都隶属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这使得政策制定、费用收缴、投资运作、检查监管等权力都集中于同一部门[5]。因此,在目前的运营体系下,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基金管理分散,监管不力,养老基金管理效率较低,并没有发挥公共管理的优势。

三是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健全,养老基金投资未能与之建立良性互动。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尚未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产生直接的联动作用[6]。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搭建了基础平台。但是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仍旧存在资本市场自身结构不平衡,投资品种不丰富等问题。反对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的人认为,养老基金进入市场无异于“羊入虎口”,非但不能实现养老基金的增值,反而造成养老基金风险性加大。

4.国外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国外养老基金投资规模,资产配置及运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资本市场环境,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养老金的规模也将会不断增大,养老金投资将走向市场化与多元化,同时随着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全,两者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

4.1养老金投资应采用市场化,多元化,多层次的策略。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比单一的投资模式更能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7],并且投资收益率也相对较高。同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多元化,对我国的高储蓄向投资顺利转化,对完善直接融资制度、分散间接融资风险,推动我国金融制度和企业制度的深化改革都将是有帮助的。养老金投资多元化,多层次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逐步放宽对养老基金投资的管制,允许养老金投资于股市、债市甚至国际市场。通过对世界各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研究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养老金都偏向于投资波动小,收益较为稳定的资产。我国的金融市场尚处于完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先保证较大比例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取得基本收益,然后再将适度比例的资金配置在风险资产,获得超额收益。

4.2加强养老保险投资监管,改革养老保险投资管理模式。养老基金及投资必须受到政府的管制[8],但是现有养老基金管理体系无法适应越来越规范化、专业化的养老基金管理要求和适应老龄化的挑战。因此应将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明确分开,由不同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将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决定权与监督责任分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监督管理的效果。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我国应当立足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大以及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基本国情,选择既能够保证较低的管理费用,又能实现较高管理效率,实现较高收益的养老金管理模式。

4.3进一步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形成与养老基金入市的良性互动。国际经验表明,市场发达的国家,其养老基金规模以及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较高,资本市场是养老金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养老基金具有规模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和资产组合优势,提现风险低、负债稳定性强,其性质类似于银行存款,具有强制性、储蓄周期长的显著特点[9]。这一特点有利于强化资本市场的中长期投资,而中长期投资是降低养老金投资风险并提高收益率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以保证养老基金社会职能与资本市场经济职能为目标,构建能够实现有利于二者良性互动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蒋丹平.浅议国外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对我国的借鉴作用[J].企业导报,2012(7)

[2]韩立岩、王梅.国际养老基金投资管理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2(9)

[3]苏卫东、李竟然.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国外实践及思考[J].中国社会保障,2010(10)

[4]章萍.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财会研究,2009(10)

[5]王允倩.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问题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2):3

[6]李绍光.从分形市场假说看养老金基金入市[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7]苏卫东.境外养老金入市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会保障,2012(9)

[8]张健.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的养老金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6)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支持;经验;投资;管理模式

1 国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管理模式

1.1 欧美模式

北欧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都会做完善的前期规划,并按照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加大对农村社区服务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优先考虑水、电、垃圾处理、道路、通信等涉及民生的项目。对农业采取了各种补贴制度及优惠政策,例如,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种粮农民和购置农业生产资料予以补贴;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提供税收优惠。

法国政府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道路建设、农村用水用电、地区的大型整顿等。在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方面,1951年政府正式通过法令,成立各种专业化的公私合营公司来承担农田水利和土壤改良工程,由政府统筹管理。1955年又通过法令扩大公司范围,吸收农业和工业部门都参与投资和管理,并允许银行集团参与投资。在法国北部和东部没有土地公司的地区,由市政府出面,在各市之间组成联合公司来进行土壤改良工作,并为公司配备挖土机、推土机等必要的机器设备。此外,面向农业的专业金融机构,以较低利率向农民提供大量的优惠贷款,利息差由财政补贴。

1.2 日韩模式

日本、韩国两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多种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日本的农协、农林渔业金融公库,韩国的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等,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贷款、担保等服务,确保了金融需求。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日韩两国政府充分运用财政预算、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等杠杆,向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注入资金。

日本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是很复杂的。具体分为四部分:一是水利建设投资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为主。二是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也是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但随着工程隶属关系的不同,各方负担比例不同。三是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中,注意农民的负担能力。四是用法律手段收取农民应负担的水利建设资金和管理费用。

日本的大型水利建设等项目主要靠中央财政的直接投资,但是一小部分同样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来对其提供支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给予支持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农林公库主要把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环境、土地改良、建造农用设施、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还把资金用于农业改良资金的融资。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贷款的偿还期限为10~45年不等。

韩国自1972年的“新村运动”后开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所有方面,包括修建乡村用水及排水系统、扩大乡村供电系统和通信网络、改建村庄、兴修田间排灌设施、支持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生产等。新村运动始终以改造农村为核心,其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和乡村集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设施规模和功能的不同,主要采取“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政企分离”的建设管理体系。政府一般只负责监督,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由直属的国有企业负责。

1.3 以色列模式

以色列农业的成功得益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而农业合作运动和合作体系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体系,使大家分享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经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对农业的扶助资金使用上,以色列从不直接发放给农户,而是用于该项产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或者拨给合作组织,由该组织用于公共需要。政府还通过发放农业银行贷款来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发明了滴灌、微灌、地下埋灌等世界先进灌溉技术。

2 国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管理的有益经验 转贴于

国外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尽管某一时期支持的侧重点不同,支持手段和力度存在差异,但仍有一些共同性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在下一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学习和借鉴。

2.1 拓宽财政支农的范围

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是各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农业科研、教育及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重视财政对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的支持,从而建立起了完整的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此外,政府财政还非常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涵盖农村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目标的发展战略,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加强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需要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改变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长期发展滞后的现状,从而逐步推进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 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

从国外的总体情况来看,多数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总量可观,而且结构合理,这是我国应该借鉴的经验。1996—2000年,如果按WTO协议计算口径,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按照相同的口径,我国在这五年中的农业支持总量分别为1083亿元、1267亿元、826亿元、1709亿元、2200亿元,占当年农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9%、5.3%、7.4%、7%、8.8%。与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

虽然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仍然不足。自1978年开始,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绝对总量逐年增加,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98—2008年,除了1998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10%以外,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徘徊。与很多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也是较低的。

2.3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政府投资的普遍化

发达国家农村基础设施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农场主以及农业合作自治组织(比如协会),就投资比例而言,企业和农场主的投资比重较大,这样的投资结构符合“谁受益谁投资”的市场原则。

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成为其供给的主体,政府投资不仅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建设资金筹措中还发挥着引导、鼓励支持的作用,是各方投资参与农村建设的重要引导力量,兼有投资和调控的双重作用。目前,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强势的态度,比如加大政府直接投资比重。美、法、英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不断增加对农民住房、自来水、能源等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而日本政府对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呈现出逐步递增的局面,如1998年为10840亿日元,2002年增至11510亿日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