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9 16:07: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

第1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行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但在此过程中,其风险因素也日渐增多。金融机构如果不注重创新和风险管理,或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便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甚至将导致整体国民经济遭受剧烈的波动,因此,探讨与分析金融机构的创新和风险管理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本文分析和讨论了金融机构的创新与风险管理的意义,从政府监管、内部控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以期望能够为相关的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1]。

二、金融机构概述

(一)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Financial Institution)是指与从事金融服?找涤泄氐慕鹑谥薪榛?构,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务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与此相应,金融中介机构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同时亦指有关放贷的机构,发放贷款给在财务上进行周转的公司客户,而且他们的利息相对于银行来说也比较高,比较方便客户借贷。

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可以理解为资金的融通,也可以理解为货币与信用相互结合、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的范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要素一起,构成了完整的金融体系。近年来,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是金融发挥作用的载体与中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工具推动经济的发展[2]。

(二)金融机构的职能

金融机构通常提供以下一种或多种金融服务:第一,在市场上筹集资金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种类的、更容易接受的金融资产;第二,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第三,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第四,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与者;第五,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

上述第一种服务涉及金融机构接受存款的功能;第二和第三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经纪和交易功能;第四种服务被称为承销功能,提供承销的金融机构一般也提供经纪或交易服务;第五种服务则属于咨询和信托功能。

(三)金融机构面临风险的种类

金融机构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金融风险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信用风险也可以被看作是履约风险,即交易对手不履行契约所造成的风险,如商业银行的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风险;市场风险也被称为价格风险,金融机构在金融相关价格的形成机制中发挥作用的同时又面临着许多市场风险,利率、汇率及其他资产价格的变化都有可能给金融机构的运营带来损失;操作风险既包括内部事件所导致的风险,如内部管理不到位、员工操作失误等,又包括外部事件所导致的风险,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所导致的风险[3]。

三、金融机构的创新与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金融机构创新的意义

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指建立新型的金融机构,或者在原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加以重组或改造。金融机构创新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纯粹网络银行的诞生,套利和投机动机导致对冲基金出现,“新经济”的热潮引发风险投资基金的大发展,放松金融管制与金融国际化产生了一大批新式的金融机构等。

金融机构通过大量创新业务,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同时,现代金融创新涌现出来的大量新工具、新技术、新交易、新服务使金融机构积聚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信用创造的功能得到发挥,拥有的资金流量和资产存量急速增长,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了成本。加之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得到增强。

(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不断进步,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已初步形成。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仅能够为金融机构自身提供发展动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大形势,以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辅助其他的经济实体发展,为本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4]。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以及众多金融机构的巨额损失的教训都证明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四、金融机构的创新途径

(一)关注金融发展多元化需求

金融创新的目标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金融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金融需求也变得更为复杂,为了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必须下大力完善金融供应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比例。同时还需要加快证券市场建设,尤其是地方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构建多元化产权交易模式,优化股权交易环境。此外,还要加强对中小规模商业银行、基层银行、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扶持,建立完善的担保机制,以此实现金融创新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二)构建以金融促经济的发展格局

金融创新是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尤其是要顺应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优化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科技金融的重点是扶持各类科技创新,为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拓展资金供应途径;绿色金融则是以生态环保建设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建设。将环保因素纳入金融业绩考核体系当中,在保险领域发展绿色保险服务,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以金融支持促进绿色生态事业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

五、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加强诚信建设,提高风险关注度

一些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缺少长远的目光,没有将风险管理安排在各个经营管理环节,没有高度关注利益背后潜藏的危机,没有加强企业、个人的诚信建设,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存在破产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时应该加强诚信建设,增强风险意识,避免由于信用问题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隐患[6]。

(二)加强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应增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鉴于金融创新能够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为了促使金融活动取得持续性的创新与发展,政府的支持与监管是极为必要的。政府增强金融市场的监管是有效协调金融机构创新和保证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并且,政府部门的支持能够给予金融机构创新活动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政府与机构内部监督部门之间的联合监管,能够有效打击相关违法违规活动。在进行金融监管与控制时,时刻以维护金融稳定、鼓励金融创新作为此项工作的开展原则,合理掌控金融监管的持续标准,促使金融创新与监管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6]。

除此之外,对于金融机构自身来说,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必不可少,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是具有一定独立程度的、由各部门专业人才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也可以是企业的职能部门,或是聘请企业外部相关专业的风险评估管理专家参与。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对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风险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与监控,以达到有效降低风险的目的。

(三)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

在日益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中,金融机构面临着各种经营管理的风险,如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以及法律风险,加强其内部的风险控制是前提和基础。首先应提高金融机构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如通过金融机构的内刊、宣传栏、员工手册等渠道来进行宣传,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转变安逸的求稳的思想,强化员工的忧患意识;其次,应结合各个风险控制点,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防范和控制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其中,风险权限管理是指由金融机构统一管理其下面的分公司、子公司的投资、筹资和担保等高风险业务的发展权限,在具体实施固定资产投资业务、对外投资业务、委托理财业务、借款和担保业务时,严格执行需要向总部报批、备案以及内部决策、审批的程序,以实现对相关风险的有效规避。另外,在实施风险权限管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强调加强风险控制责任制度建设,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来明确下属各单位在重大决策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不同的风险控制责任。

金融机构在迈向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要注重国内外宏观环境、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判断,要加强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做好风险预警和资产流动性的配置,加强各类风险的研究,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在创新业务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及时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估、规避,保证金融机构在创新中更加安全、稳定地发展。虽然创新带来了利润,提高了市场效率,但金融创新不能滥用,尤其是在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和销售过程中,更要注重风险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重点突出高风险领域的风险评估,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防范风险。

(四)建立持续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

从企业的管理角度来看,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影响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一些利害因素,如流程风险、环境风险和决策信息风险,因此,企业应对各种风险进行必要的管理、监控和评估。对于金融机构?硭担?建立持续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风险的有效手段。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从各经营管理活动流程的执行部门出发,加强对风险的预测与评估,若各经营管理活动流程执行部门发现新的情况或者流程发生变化,应当及时告知风险控制管理部门,否则,若出现风险,则由相应的执行部门承担。其次,风险控制管理部门作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的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各经营管理活动流程进行跟踪,及时评估由于新情况和新变化带来的风险,此外,还应主动参与新业务的开展以及新市场的开拓工作,有效进行风险评估。

健全相关法规建设需要法规制定者深入实践、广泛调研,制定既有利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又能够提高金融机构运营效率的科学的法规。法规的制定只是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的初始环节,法规制定以后,更需要金融机构的严格执行、依法经营,维护法律的权威,合法分散、管理风险。

(五)增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行业愈发自由化的基础上,某一国家单纯凭借本国政府的经济管理政策显然已经不能确保经济的稳定,以及应对巨大的金融风险问题,必须要借助于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的共同防范与监管,采取相关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性合作。例如,同其他国家政府签订相关的金融监管条例与协议,同时还可积极投身于国际金融监管活动中。应依据国际上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来制定实施相关金融机构创新活动的具体准则、规范等内容,从而起到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监管作用。

第2篇

【 关键词 】 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1 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在给小微金融机构中带来作用的同时也不断增加了信息科技风险,给小微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带来了挑战。当前,小微金融机构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水平还比较低,如何有效控制与管理信息科技风险,是当前小微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 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所面临的风险

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指的小微金融机构在运用信息科技的过程中,因技术漏洞、管理缺陷等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而造成的问题或危机。在当前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的情况下,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涉及的范围广、程度深,给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尤其在小微金融机构中,信息科技风险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

3 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较低

从现状来看,我国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以银行为代表的大部分小微金融机构缺乏专业化的信息资产风险管理机构,缺乏系统的信息系统管理政策、技术标准及监督、绩效评估工作,领导者与风险管理部门无法实现对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小微金融机构对信息科技安风险管理的工作仍停留在定性的层面,缺乏对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专业的定量分析。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IT风险管理手段仅停留在制度检查层面,缺乏技术支持,对风险管理的预防措施有限,对风险管理的技术控制难度大,其信息系统的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

3.2 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存在隐患

从我国小微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情况来看,存在较大的隐患。

一方面,机房管理滞后,在我国小微金融机构的机房中,存在着防水火及供电不达标的问题,且缺乏相应的防雷系统、门禁系统等,机房安全管理严重滞后;另一方面,网络运行安全性不高,由于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及业务都处于数据集中的状态中,这样就给金融机构网络的稳定性及通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小微金融机构中,存在未按监管要求配置主备通讯线路的现象,容易导致营业网点出现业务办理受阻的现象,致使信息科技风险隐患增加。

4 应急处置能力低

信息系统的集中及数据爆炸式的增长使金融机构的应急处置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对于小微金融机构来说,其应急保障机制更为落后。在我国小微金融机构中,一般都设有信息系统的应急预案,但对于预案却缺乏相应的应急演练,在系统发生紧急事故时,无法对问题实施预案应急措施。其次,部分小微金融机构的系统应急预案覆盖面笼统,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另外,风险管理的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较低,对重大信息科技风险的应急执行缺乏有效性,导致风险损失增加。

5 加强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对策

5.1 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控能力

小微金融机构要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水平,首先应该提高其信息科技风险管控的能力,因此,小微金融机构有必要建立三个机制。

第一,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保障机制。金融机构领导者应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建立健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构的和岗位责任制度,充分发挥出安全检查、风险监控、审计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信息科技风险管控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并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其风险管理的能力。

第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小微金融机构应该在充分分析信息科技风险对金融机构影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落实风险评估制度和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监测制度,将风险分类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报告机制,使信息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紧密联合起来,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评估与预防能力。

第三、信息科技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小微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信息备份、灾难恢复及业务连续的管理,对应急预案要加以培训和演练,将应急和灾备工作从技术管理层面提升到全行工作层面,以提高应对信息系统安全事件的团队应急能力。

5.2 加强基础设施安全建设

加强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安全水平,进而有利于降低信息科技风险。小微金融机构应加强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投入,重点加强机房消防系统、防雷系统、UPS等的技术投入,完善机房基础设施并完善机房管理制度,保证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强对系统设备故障的预测与报警。并设立专门的技术设施检查维修小组,负责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5.3 强化金融交易监管

随着金融环境与金融交易方式的变化,信息化的金融交易也带来了一定的信息科技风险,小微金融机构应该采取措施强化金融交易监管。

一方面,要加快网络金融安全立法进程,制定金融安全政策和标准,成立对应的网络金融安全管理部门,指导网络金融的发展,并严厉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另一方面,要建立跨部门的现代化信息安全管理网络,实现对金融机构业务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还应该借鉴国外的网络安全管理模式,建立适合于我国小微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网络框架,以实时的监管小微金融机构业务,保证交易的安全性。

5.4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和岗位管理

相对于大型及核心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岗位配置明显落后,小微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的投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信息科技人员,并对原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增加对信息系统管理、运行、维护等岗位人员的配置,以完善职责分配,落实岗位制衡。最后,完善相应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整体上提升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水平。

6 结束语

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小微金融机构要从安全制度建设及技术手段上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在全面、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中,将信息科技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进而才能保证小微金融机构得到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雄.发展银行业信息科技 风险管理意识须先行[J].中国金融,2009(07).

[2] 唐磊.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现状与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金融电脑,2009(02).

第3篇

一、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的预期与评价

(一)市场竞争将加剧。被调查金融机构认为,欠发过地区在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买方市场”背景下,大客户、优质客户、收益敏感型客户将对主办行议价能力提升,会进一步提出下浮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以岐山联社为例:目前贷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整前下调了0.56个百分点,下降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二)银行利差空间将缩小。服务“三农”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应对利率市场化中采取的策略通常为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这样使其融资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挤压。以岐山联社为例,为防止客户流失,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全部上浮1.1倍。而辖区国有商业银行仅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08倍。按调整后的利率计算,金额10万元的两年、三年、五年定期存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付利息比国有商业银行多750元、1275元、2375元,增加了资金成本,缩小了利差空间。

(三)资产质量面临挑战。取消贷款上限将会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贷款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和农业企业的贷款利率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自主定价,增强了放贷的激励,但贷款风险会大大增加。如果利率管制进一步放松,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也将驱使银行机构从事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带来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

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适应能力分析

(一)利率风险认识不足。调查显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利率放开后对业务的发展有一定的挑战,但对资金价格和利率管理的认识仅停留在传统意义的管理上,被动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利率变动不敏感。

(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缺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利率风险管理未列入其日常经营管理重点,缺少利率风险基本原理和控制技术的专业知识。目前贷款利率尚未完全按照市场利率定价办法执行,仅仅综合了借款人的资信等级、借款对象的种类、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因素建立起的固定利率定价机制,其定价水平仅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借款客户的承受能力基本吻合,但与市场化仍有较大差距。在管理理念上没有切实转移到利率定价机制的建立和利率风险防范上。

(三)利率定价能力普遍较弱。目前地方性金融机构定价模式普遍缺乏科学、系统依据。贷款定价依据仅仅是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规定的浮动区间、贷款对象的收益水平和经营效益。没有依据信贷资金综合成本和各个相关因素。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手段、人才等方面依然欠缺,特别缺少利率风险定价的机制、经验和手段,缺少懂核算、业务精的管理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利率自主定价能力。建立利率定价体系、风险防范内控体系、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和与利率风险相关的责权制度,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程序,合理判断利率市场发展趋势。尽快将资金成本和目标利润等指标纳入定价体系,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企业承受能力和自身效益推出新的定价模式,确保执行利率水平与当地客户承受能力相适应。逐步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合理确定贷款“基价”,最终形成依据SHIBOR的浮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二)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拓展力度。发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点多面广优势,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在为客户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探索开展资金市场业务,不断提高富余资金收益率,缓释存贷利差减小带来的压力。

第4篇

现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董事会确定总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基本的控制战略;(2)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 (3)指定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4)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因为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性,我们将不在此进行讨论。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 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 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 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 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第5篇

一、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评估体系残缺

金融业的展业活动以诚信原则为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金融机构为人们提供的不只是产品和服务,而更是一种信用。诚信原则始终贯穿着金融领域的各项活动,但是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致使金融机构很难进行信用审核,严重的束缚了金融业对风险的规避活动。

(二)承担风险的主体不明确

风险无处不在,有风险就必须要有承担者,想要有效的对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首先必须要明确承担风险的主体,只有确定了风险的承担者,才能更好的转嫁风险。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够明确,结果导致国家财政代替银行成为了金融风险的承担者,当财政出现了巨额赤字,最终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承担风险的主体不明确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的严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三)风险管理的理念陈旧

在发达国家里,金融机构非常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他们把风险规避和创造利润结合在一起,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注重创造收益。而在我国,人们通常把风险和盈利放在相互对立的角度,不能正确的认知风险,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规避不等于逃避,风险管理是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转嫁与管理,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许多机构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自身的业务,不仅导致业务大量流失,最后反而降低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的风险管理活动需要创新理念,只有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风险管理才会在实践中取得效果。

(四)风险管理的体制不完善

健全的体制是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障,我国的金融体制经过多年来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不够健全,尤其是在风险管理这方面,缺少完善的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使得在规避风险的时候各部门之间无法顺利的衔接,导致风险管理活动很难取得实效。

(五)风险管理的方法落后

从全球来看,风险管理的旧方法已经逐渐开始向风险量化管理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研发出了计量模型。在人类的社会里,只有掌握正确的处事方法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现阶段,我国对风险的量化分析能力比较薄弱,对风险的识别和度量不够精确,导致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无法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没有正确有效的方法手段,自然不能够成功的规避风险。

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问题就要有对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金融机构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领域将会更加繁荣,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如何解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古代的镖局到今天的保险公司,人类一直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风险进行斗争,在21世纪的今天,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金融领域,要确保金融机构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就要及时的处理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一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活动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首先,国家要进一步健全有关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为金融业的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利用广泛的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再次,国家要支持金融机构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并为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诚信建设

我国的金融领域中,不良信贷现象非常严重,致使金融风险高发。因此,要解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问题,必须要加强诚信建设,强化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在金融市场中全面落实诚信原则与公平竞争原则,避免由于信用问题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隐患。

(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了政策体系、组织体系、评价体系和决策体系,面对金融风险的威胁,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健全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使之适应金融市场的复杂局势,积极调整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建立良好的组织框架。

(四)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正确处理经营和风险之间的的关系,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注重创造利润,把风险管理的过程演变为增加收益的过程。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就要求金融机构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创风险管理的新技术,并且把创新的理念和技术相结合,使之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从而更有效的规避风险。

(五)完善中介服务

笔者认为,良好的中介服务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具有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金融机构及时准确的获取市场信息;有利于金融机构对风险做出正确的识别和度量;有利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介服务的漏洞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隐患是巨大的,中介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导致金融机构掌握错误的市场信息,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给金融机构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必须要完善中介服务,保证金融机构掌握准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

(六)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

金融机构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必须注重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实现:①风险管理的内容由单一的信用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相结合的模式转变。②风险管理的形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转变。③风险管理的目标由单一贷款向整体风险转变。④风险管理的范围由国内向全球转变。⑤风险管理的重点由审贷分离向完善管理机制转变。⑥风险管理技术由单一的定性分析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只要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实现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就必定会在金融领域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效益。

(七)重视对创新风险的防范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金融机构在不断开创新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对创新风险的防范,创新是一种尝试的过程,金融机构在开创新产品、新业务的过程中随时都面临着遭受损失的可能,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风险的防范力度,及时有效地对创新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规避,保证自身在创新实践中更加稳定和安全的发展。

(八)谨慎开创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在与风险的斗争过程中,金融危机是金融机构最强劲的对手,要保证金融机构在如此强大的对手面前不被击垮,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应对措施。金融机构要立足于国内市场,保证自身在国内市场中的稳健经营,在此基础上谨慎的进行境外并购,积极创新不等于盲目冒进,金融机构的一切经营活动应该以稳健为前提,绝对不可以盲目的扩张海外市场,使自身在金融危机中承受过重的负担,只有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前提下,谨慎的开创海外市场,金融机构才能更加有效的防范金融危机。

三、总结

金融业的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面对日益剧增的压力和金融风险的威胁,金融机构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和转嫁,尽管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风险管理的各项体制会更加健全,金融机构将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稳定。

参考文献

[1]姚畅燕.陕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02).

[2]李社环.整体风险管理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07).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15-02

1农村金融机构会计主要风险成因分析

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1薄弱的网点建设

违规操作现象严重,这是产生会计风险的直接原因。前些年,很多新增网点多是为了吸收资金,基层的工作的中心是围绕增加存款展开的,包括农村银行等网点负责人的配置,主要是取决于他们的公关水平和吸存能力,很少考虑到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水平等方面。由于网点管理监督相对薄弱,导致其建设严重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客观要求。金融机构的会计风险防范的意识也比较淡薄,更有甚者无条件迎合客户,置有关的规章制度于不顾,违规现象特别突出。

1.2管理者重视不够

管理者不重视,职工队伍素质低下,是导致会计风险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会计岗位新手较多,管理队伍缺乏良好的内部循环和建设,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会计人才比较稀缺,而相比之下还有很多会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风险防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观念缺乏,使得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

1.3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制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需的遵守的准则与规定,制定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缺少完善的会计制度,不完善的会计制度会给会计工作带来很多风险,使得会计工作开展无法顺利进行。

1.4滞后的会计核算手段

会计核算手段的滞后,使得会计工作系数的难度增大。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电算化水平不太高,依据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很多金融机构不具备控制和事前预测风险的能力,而且,对于风险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出防范与控制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2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规划缺失

长久以来,对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控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即便对于具有针对性的触发型建设,由于被动规划,往往也会引起同类其他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总体规划。农村金融机构会计建设中,网店面延伸较广,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会计风险控制制度存在滞后及分散现象。数量如此庞大的网点大多由于反馈滞后及分散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整体规划。

2.2农村金融机构内控过多

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在逐步增强,但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众多农村金融机构却违背了当初风险防范的意愿,在控制上走了很多弯路:很多金融机构对每一环节和每一工作人员都设置制约条件,这种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握住内控的关键;对任何环节都严加控制,对业务的风险程度采用严密的防范控制措施,而过分控制的结果却往往被弱化,导致很多风险点被忽视。过严、过重的控制一是使得执行成本过于高昂,二是操作性不强。控制得过密与实际操作的不足同时存在,结果往往造成了更大的风险出现。

2.3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到位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基层会计工作业务种类繁多,关键点也比较多,管理者对基层的检查无法全面、有序的进行,再加上检查人员本身水平不高,缺少专业的金融知识与业务技能,这就使得监督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对与金融风险不能进行很好的预测,出现问题则不能找到重点,使得监督职能得不到有效履行。

3加强会计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3.1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是要防范会计人员出现差错,通过内控制度来降低金融风险。会计内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树立全局观念,将内部控制系统建成制度和措施有机结合的整体;要树立信息安全的观念,认真关注信息改变背后的实质性内容,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包括两方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对于管理层面来说,要根据法规的要求制定对应的会计内部控制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改进经营方式的角度对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内控提出要求;而操作层面需要制定出遍布全部会计业务的责任制,通过相互之间的制约来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此外,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就是立足于现有的系统技术,引进计算机和网络等新的研究点,不断向会计风险控制输入科技因素,以此来提高会计内控的手段。

3.2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财务预警体系,方便实时监督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了解金融机构结构和业务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我们国家金融会计基础相对薄弱,建立起与此相关联的金融会计制度和准则只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结合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则应该逐步完善表外业务在内的有利于防范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管理体系。

3.3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机构要展开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风险与技能培训,可以以学习沙龙或者定期聚会等方式召集员工进行学习。将学习内容分成几个板块,业务主干主要来讲授风险防控的要点,以此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同时,组织员工参与业务知识的考试,并对结果汇总评估,通过专门的上岗培训和考核,来促进与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规范意识。对于管理层而言,一方面要改变管理者看重业绩的这一观念,建立起内控优先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使管理者学会如何来进行内控管理,提高内控能力,落实管理责任制。

3.4点面防控结合管理

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控制的涉及范围广泛,一方面需要统筹全局,另一方面又需要突出重点,抓住核心,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风险防控的工作。在完善会计防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运行更加良好的会计风险监测、衡量、预警机制,有效提高识别和化解会计风险的能力;建立全面检查处罚机制,落实有效防范会计风险的基本要求;在考虑各环节的风险度上,对一些高风险的业务、环节、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制定有效的防范、排查监督,从而消除疑虑,使得会计风险工作更系统更加有效,达到防控工作的目标。

3.5加强日常财务分析

对于日常的经济活动来说,农村金融机构除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之外,还需要加强财务分析,对经费的收入、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和预算情况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日常化管理对每次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出其的合理性、效果性和适应性,通过比较上年同一时期的收支情况来做出正确分析,从而到达在源头上寻找原因,并进行有效解决。通过对经费投入、时间长短、完成质量和成果水平等分析,达到使机构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目的。

3.6建立有效的激励策略

就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在会计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姑息不究,对于违规情况采取罚款替代,对于管理者惩罚疏漏,对于员工罚多奖少造成的逆反心理等。科学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在内控管理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奖罚分明,统一要求的内控文化,把正向的激励与惩罚问责机制相结合。对那些轻微的违规行为要当成教训,以沟通为主,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要引以为戒、整改到位,容许一定程度的从轻处罚;而对于那些严重违纪的行为,屡教不改的,则决不姑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改进目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对会计主管和员工正面的激励要加强,对于管理层面的处罚考核问责制也要加强,这样才能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合理有效的经营下去。

3.7基础规范工作与强化创新管理

为了使会计风险防范工作顺利进行,就要真正全面地落实好会计基础规范工作,着重抓好会计达标升级的工作,把它当成防控基础的工作,从源头上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在平时的会计管理工作中,要有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目标,不断摸索,善于利用创新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加强岗位分工和职责的管理,强化各个层级管理者和员工在防控过程中的责任,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实行内控绩效的评估和考核,推进制度的落实与创新性管理的规范化操作,达到对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防范控制的良好效果。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和艰巨的,具体操作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改革与风险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内控制度,保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正常化;其次,加强内部部门之间组织结构的控制,按照业务的流程和会计风险控制制度的要求,来设计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体系,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监督保障层结构。此外,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就要从细节与整体上做足工夫,做好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

参考文献:

[1]宋辉艳.新会计准则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研究——基于会计核算视角[J].经济与管理,2008(7).

[2]郑兴.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3(2).

第7篇

关键词: 开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当人们还没有从十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的噩梦中完全解脱出来的时候,又陷入了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漩涡,如何才能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预警再次成为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正在快速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我国,当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内涵

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内涵目前更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应该是政府应对金融风险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 包含了内部组成关系) 。具体来说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组织结构及人员配备,包括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先进的预测设备等要素;二是有一个符合国情的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三是预警结果付诸实施的各项配套措施与制度安排,包括信息披露规则、职业道德水平、管理机制、各种应对措施、相关配套立法等。总体来说,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最终目标是主管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之间保持科学、合理、畅顺的相互关系,能对金融风险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测,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各相应工作部门就能够各就各位,自觉履行各自职责,协同配合,从而能够高质高效地化解和应对面临的金融风险,从而实现防止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的目标。

二、我国现行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

1、金融风险预警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风险预警的基础工作难以开展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组织或者机构对金融风险预警进行系统的监测、协调和研究,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预警机制的建立涉及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如发改委、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但是缺乏一个将这些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机构。同时,由于职能的不同,人民银行、各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因此,在既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机构来进行协调,又没有金融风险预警信息共享机制的背景下,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开展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也就谈不上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早期系统的预警了。

2、缺乏一个全面覆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预警指标体系

引起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有来自于商业银行系统,也有可能来自于股市;既有可能来自于债务危机,也有可能来自于外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等,虽然各部门均建立有符合本行业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但是,有可能会出现从各部门看来影响和冲击不大,整体影响却比较大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全面覆盖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那么对金融风险做出的预警可能就会更为准确。

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对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研究,其一是唐旭等,他们通过对预警方法、指标、模型、制度安排与管理信息系统几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架,该架构应该说是比较完整和全面的,但是有些指标的数据在我国目前还难以获得,要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难度极大;另外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陈守东、杨莹和马辉等,他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泡沫风险三个角度选择16个指标作为度量金融风险的原始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反映宏观经济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和企业融资风险的三个公共因子,但是该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是指标偏少,预警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预警指标体系刻不容缓。

3、金融风险预警信息不够细致准确,反映不够灵敏

我国金融市场统计体系在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后,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主要侧重于对市场总体概况的描述和对市场运行若干重要方面的分类统计,对风险监测和预警的支持作用比较有限,远未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所提出的“准确、有意义、及时且具有透明度”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监管当局及时发现金融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4、缺乏对资本流动的有效控制手段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近几年饱受游资冲击之苦,但是在对游资流动的控制上,效果不明显。自2003年开始,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国外投机资金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我国,使得外汇储备的规模急剧扩张,同时,也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对国内信贷资金的流向监控不到位,导致大量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加剧了泡沫经济的风险。

5、缺乏相应金融风险预警的纠偏措施

目前,我国各部门应对金融风险的前期准备不足,只有当风险发生时,才会想到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这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预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有一套完整的金融风险纠偏措施,一旦出现问题立刻就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三、构建我国全面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构想

1、成立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使得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制度化和规范化

为加强金融风险预警的统一协调,建议成立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专门负责金融体系风险预警等相关事宜。因为商业银行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地,因此可考虑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牵头,成员组成可以考虑三个部分,其一是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主要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改委、统计局、海关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业内人士与学者的提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计和不断完善相关的预警机制,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工作进行实际操作;其二是金融业界人士,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市场操作经验,他们每日都在市场工作,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市场实况,对金融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其三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学者,他们一方面可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协助政府管理部门进行机制的设计。

2、构建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是提高对金融风险预警的可操作性,有效预防潜在的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一般来说,一个开放型国家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不健康、银行坏账累积、泡沫经济、外资冲击、债务危机等几个方面。

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既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又要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既要能对短期的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又要能够对中长期的风险进行预警,这里,笔者试图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的特点,根据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设计基于全面开放条件下满足我国金融业健康运行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在选取反映金融风险的指标时,我们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数据取得的可能性,遵循指标体系小而精的原则,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体系、泡沫风险、外部冲击风险以及债务风险等五个方面,选择了二十二项指标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见表1。

3、构筑分层次的预警系统

除了设立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负责全国的总体金融风险预警外,还应该构筑分层次的预警系统,在此基础上,实行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预警系统所构成的垂直型监测预警,即由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负责的宏观预警系统,各大区人民银行、银监局及相关地方政府机构组成的区域性中观预警系统,由各市级人民银行、银监局、各地方性金融机构及相关地方政府机构等组成微观预警系统。这种垂直型系统符合我国现行的经济金融管理体制,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具体说,宏观预警系统主要负责对全国金融系统的宏观监测预警,对中观和微观预警系统实行管理和领导,并及时接收来自中观层和微观层监测系统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处理后将防范金融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及时传输出去。中观预警系统是通过建立与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相衔接的区域性系统,具体负责本辖区金融体系运行状况的监测预警,接受宏观预警系统的领导和管理,对辖内中心城市各类金融机构实行监督控制和咨询服务,传递上级各种决策和措施。微观预警系统的职能是根据上级各部门的预警监管指令,加强对基层金融状况的早期预警,及时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将三级预警系统构成网络体系、协调动作,实行垂直的风险监测预警。

4、建立反应灵敏、渠道畅通的预警信息系统

建议在现有的统计体系中逐步增加描述市场总体风险和金融机构风险的指标,一方面使得整个市场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为风险监测和预警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支持。应建立严格、完善的财务报表上报制度和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制定严格的监管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以及保证监管数据真实性的措施。金融机构所上报的资料,必须经过专业会计师或审计师的审计,如发现金融机构有蓄意拖延和弄虚作假行为,监管部门将给予其重罚。

5、广泛开展国民风险教育,培育风险意识,提高全体国民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金融市场充满了各种风险,尤其是在我国,金融市场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兴市场,各种交易制度、交易程序还极不规范,市场价格经常大起大落,波动性强,投机性强。因此,加强风险教育,培养理性投资行为,减少投资风险,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和增强投资者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承受能力。

6、加强对游资流动的监管,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系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而存在,但是,游资的泛滥容易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例如,游资的进出会造成汇率波动,如果入境资本不能被经济系统吸收,则会转化为外汇储备,迫使国家扩大基础货币发行量,诱发通货膨胀。同样,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风险,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防止大量投机资金通过各种地下渠道进入我国,冲击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资金尤其是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严格控制信贷资金盲目进入股市和楼市,防止形成泡沫经济。

7、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预警纠偏机制

尽快完善与风险处置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对合并、重组关闭的金融机构制定减免法律诉讼费、财产过户费及税收优惠政策,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对亏损较为严重、流动性非常差的金融机构,由中央银行暂时接管,通过注入资金、内部整顿,使内部问题解决后再令其重新开业。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和完善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的快速预警纠偏机制。

对于出现支付困难,但还没有到破产、需要重组或者关闭程度的金融机构,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提供低息贷款,以解决威胁银行安全的支付能力问题,或者由存款保险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出问题的金融机构度过难关,或者由规模较大的银行救助小银行。

近年来,中银信托、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投等一些金融机构相继关闭或破产,我国问题金融机构的样本已增加,应有系统地分析不断出现的问题金融机构的财务资料,指出导致其发生问题的原因,以作为预警纠偏的样本。

8、加强金融领域里的国际合作,及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向

为了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相关活动,使自己的利益在这些组织的规章和国际金融秩序中得到承认和保护。就我国而言,要加强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金融组织和机构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建立有效的相互沟通机制和对话机制,加强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流,关注国际投机资本的动向,监控任务必须落实到具体机构和组织。密切关注和跟踪观察世界各国正在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科学评估各国的金融风险程度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严密监管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严格监管国际金融风险输入我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一旦波及影响过大,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小限度。

当然,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还要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危机防范与治理的一个要点是在国家内部加强金融规范,以确保更高的政策透明度和监督能力,并能凭借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在关键之时及时采取校正措施,在关注加强防范国内金融风险的同时,必须更加注意防范外来风险。

本文是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0sk076zd)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旭.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J].《经济学动态》.2002(6)

[2]陈守东、杨莹、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

[3]董小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J].《金融时报》.2004年11月16日

[4]步新.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J].《甘肃金融》.2000(4)

[5]董小君.美国金融预警制度及启示 [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第8篇

金融工程发展的非常迅速,这一切造成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革命性的转变,这些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量化及科学化金融工程技术发展后,使得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统计学等方面在风险管理以及产品研发时获得了应用,量化及模拟化构成了当前金融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风险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转变表现出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工作逐渐趋向技能化、知识化,并且对于具备文理全才的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二)产品化金融工程的技术造成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可以透过产品供应及交易的方式获得处理。周边金融产品就成为了金融机构长时间以来管理市场风险的主要产品,金融工程技术从创造及设计的角度一直付出努力。近几年以来,用VaR模型作为标志的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理方案又被市场所重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风险管理的产品不但具有标准的产品,同时也具有方案化的产品,前者较为符合市场大众的品味,后者可以更加具体的符合不同特色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品味。并且,为了符合投资人员以及客户对风险管理的要求,金融机构为他们供应的风险管理产品也属于一个利润较高的业务来源。

(三)市场化风险管理的市场化是以上风险管理产品化延伸的结果。透过设计以及交易的风险管理产品金融机构可以把原本只可以在金融机构内部处理的风险问题透过市场进行处理。

(四)复杂化金融工程不但可以令当前金融风险管理具备更新、更科学的处理方式及产品,还可以令金融风险逐渐转向复杂化,金融产品的风险特点逐渐无法掌控。这不但表现在极其复杂的周边金融产品的极具风险的交易过程中,还表现在产品评估以及风险量化阶段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定价风险以及模型风险的过程。

二、复杂金融系统工程的风险管理具有哪些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清晰使得宏观方向的风险意识较为明显,微观方向的风险意识较为模糊不论何种风险管理方法都应当以风险承担主体为主,责任、权利、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为前提。国外很多运作良好的银行,都从制度上体现出由负责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担负起银行及其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并通过银行的所有资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后底线。董事会会担负起相关风险管理的重大决策,并通过银行的内部创建了合理的风险内控系统。可是,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的商业银行,其风险承担的最终承担人非常模糊。其特点表现在风险管理的结果使得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面非常重视金融风险,而从微观方面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却非常模糊,严重缺乏积极性和紧迫感。

(二)内控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以及管理系统在当前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内控体制的完善成为了金融机构可以真正进行风险管理的保障。可以因为结构的治理问题,我国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非常缺乏运作体系以及组织制度的保障。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银行以及相关金融部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以及管理系统。不论是内部的稽核部门、管理信贷风险部门、管理利率风险部门,都没有独立承担的能力、也不具备权威性和管理能力。

(三)管理工具不健全,特别是周边金融工具等可以转移风险的措施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的金融领域里,管理风险的工具非常丰富,并且还在不断创新当中。相对而言,我国的金融系统建立较晚,当前的金融市场还无法为投资人员以及金融机构供应充足的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工具的不健全成为了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相对落后的一个关键。周边金融产品市场是当前国外金融系统里为投资人员以及金融机构供应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风险管理工具的领域。周边金融工具具备了直接面对风险的特性,被誉为是最有效的管理市场风险的工具,也让金融系统可以更有效的承担风险、配置风险。

(四)风险的量化管理相对落后风险的量化管理以及模型化成为了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用于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技术。当前,不但是对于市场风险的发展研制了具有意义的VaR模型,并且针对普遍认为不具备量化的信息风险也研发了信用计量模型。我国当前在风险量化的管理上还不够强大,暂时还处在资产负债指数管理以及头寸匹配管理能力上,而针对具有价值的VaR、信用计量以及持续期等理念还非常模糊。

(五)管理型人才非常缺乏当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项具有较强技术、并且较为复杂的创新型管理学科。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能力虽然无法达到国外的水平,可是对于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当中。但是仅仅同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对比,在金融风险管理的人才方面依旧非常缺乏。

三、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我国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必须要通过我国的政策给予相应的支持,不单单是指通过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还应当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倾斜,给予相应的扶持。

(二)深入改革,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及经营体系为金融机构的性质进行定位,创建同经济发展相符的产权制度以及组织体系。将产权明朗化,将法人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构成权利对等的形式,让那个风险收益可以符合经营机制的发展。

(三)强化管理可以通过金融监管以及内控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促进深入改革,提升资本充足率,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强化内控管理,以便可以有效降低管理的风险。

(四)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的管理,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加强业务能力和事业心,端正自己的责任感和服务理念,提升改革体制的认知。为员工定期提供培训机会,通过自学、在岗培训等方式进行自我素质的提升。通过淘汰制度将真正符合岗位的人员给予提升,不符合公司要求的人员进行淘汰,这样才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遏制风险的产生。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信息科技;风险;防范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5

信息科技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各项业务对科技支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科技逐渐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和发展的支柱。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对信息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科技风险的难测性和隐蔽性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信息科技风险潜存的威胁越来越严重。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有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科技风险,使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发展,已经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挑战。

1 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所面临的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被农村金融机构运用过程中,由于技术漏洞、管理缺陷、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问题或危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管理机构对信息科技的风险认识不足,对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信息管理水平较低,发生风险事故的概率高,且一旦发生危机,难以拿出强有力的应急处置措施。具体来说,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尤其明显:

1.1 对信息科技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普遍对信息科技风险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在如下普遍问题:重信息科技建设,轻信息科技管理;重提升信息科技建设的档次,轻信息科技风险的防范;重银行业务的发展,轻风险管理和长期规划。这与他们对信息科技管理知识的缺乏有关。二是从业人员方面。信息科技管理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内所有人员的参与,上至领导层,下至普通员工,乃至一线操作人员,目前都没有形成人人有责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2 缺乏必要的应急机制保障

尽管农村金融机构都会制定系统应急预案,但往往忽略配套的应急培训,缺乏有效的应急演练和压力测试,一旦紧急事故发生,对问题的及时完满处理就得不到保障。有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的系统应急预案存在着涵盖面过于笼统,在针对性和可操纵性方面存在着不足,这又直接关系着问题的处理效果。更多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连续性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只局限在网络及数据的备份层次,没有灾备,再者管理组织不够完善,一旦发生重大风险,就难以完成应急的有效性。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着应急执行效果,对风险的有效排除和危机的处理难以保障。

1.3 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科技部门重视不足,普遍存在科技部门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一个科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在重要岗位经常发生AB岗位制度难以落实的情况。虽然有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但该部门一般只发挥管控资产、负债类业务风险的作用,不涉及信息科技风险职能。农村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科技风险管理工作,设置更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岗位,不能让科技部门既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又是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者,因为这样会在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有效识别并量化可能存在的信息科技风险方面存在着不足。

1.4 科技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科技部门普遍存在着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现有的从业人员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日常基础性设备和网络工作的维护,更多掌握的是系统设备维护、机房管理等常规性工作,忽视了专业化的信息科技风险培训,因而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对信息科技管理、规避科技风险等管理性工作涉及较少,很难有效及时认识到各项系统存在的漏洞,更别提全面隐患的排查和消除。

1.5 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存在隐患

基础设施安全的隐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机房管理不善;二是网络运行安全性不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机房普遍存在着防火、防水、供电等不达标的现象,没有设置相应的防雷系统,门禁系统缺失、监控盲区的存在等等,这都是机房管理安全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网络运行方面,由于数据的大集中,对农村基层网络的稳定性和通畅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情况是,农村金融机构存在未按监管要求配置主备通讯线路现象,这样导致基层网点出现不能正常办理业务的可能性增大,造成不良的影响。

1.6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不到位

信息科技的出现为农村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丰富和高效提供了方便,促进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建设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科技在各个业务领域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呈现飞速增长趋势,尤其是信息科技的优势体现――电子银行的应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重心都放在了传统业务发展方面,疏于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虽然制定了电子银行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到位情况,加上人员配置的不够,最终直接导致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缺失。因此,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的电子银行风险处于多发、高发期。

2 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防控策略

2.1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大风险管理投入

信息科技工作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起着重要基础和保障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在金融机构监管中的重要性。农村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必须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思想认识,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加深了解,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工作的管理工作,最终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经营中去。同时,要加强信息科技安全建设方面的投入,及时消除信息科技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隐患,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和连续性运行。

2.2 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农村金融机构要细化危机场景,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对信息科技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的内容,做到“责任明确、流程明确、预案明确、报告明确、联络明确”,并确保预案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业人员在不断进行应急预案演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应急能力、抗风险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信息系统业务的连续性,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根据自身真实状况加强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并定期不定期开展业务连续性应急演练。

2.3 增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岗位管理

针对高素质专业从业人员不足和岗位配置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人员投入,引入高素质的信息科技人员,同时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门从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其次是增加管理、运行、维护等岗位人员的配置,关键岗位设置有效的AB岗位,满足岗位需求。最后,根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完善相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科技风险审计,最终形成人员控制、制度保障、审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模式。

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安全水平

重点加强机房电力、UPS、消防系统等关键机房环境设备安全的保障,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保障业务系统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完善机房管理制度,实时监控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到对设备故障的有效预测和报警。还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风险排查,检验基础设施相关的安全、流程和管理措施漏洞,确保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有效性

2.5 加强电子银行风险防范

农村金融机构要采取必要手段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卡、网上银行、ATM、POS等金融机具实施的不法活动。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网络安全、网上银行身份认证等级、合理制定POS、ATM和网上银行的交易限额等技术手段加强防范,另一方面可借助通过公众金融服务教育和柜面宣传增强风险防范合力,加强审查力度,强化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

2.6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员工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要树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意识,大力塑造与培育浓厚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同时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很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并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文化转化为广大员工自觉的行动与共同的认知。加强员工信息安全教育及法律素质教育,增强法律观念和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意识,人人正确树立信息科技风险意识,人人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2009-12-1.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2009-3-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