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07: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核算的初始环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初始化;科目设置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244-01
会计电算化已经在各企事业单位财务系统中广泛运用多年,就应用效果来讲,不少单位电算化应用效果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除领导观念、重视程度、经济实力、人员素质等因素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首要环节就是会计电算系统的初始化工作不到位。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工作只能进行一次,并且对后期的会计核算工作有极大的影响,许多单位在初始化工作中考虑不足,各种设置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后期会计核算的速度和质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新建企业的会计电算系统初始化工作来讲,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针对新建后转入生产经营的企业,谈一点自己在会计电算系统初始化工作中的体会和建议。
一、会计电算系统的初始化准备阶段
(一)全面考虑、总体规划,设计适用于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及会计核算流程。对于新建企业来讲,第一步是结合建设期特点,先考虑建设工程核算的需求,第二步是考虑建设期向生产经营期的过渡阶段,满足试生产过程的财务核算需求,第三步是考虑一个完整的生产经营型企业的全面财务核算需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需求,设计本公司会计核算流程。重点是建设期工程核算和经营期成本核算流程。
(二)硬软件的选择与配置。硬件是电算化系统的基础,在硬件的选择上,尽可能请专业人士帮助选择运行稳定、速度、硬盘和内存容量、信息传送等方面能满足需要的品质较好的硬件设备。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主体,建议考虑国内知名的比较成熟的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
(三)积极与开发商沟通,结合企业特点和核算流程实现二次开发功能,即实现通用型财务软件向适用于本企业核算的专用型财务软件的转化。各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核算要求,积极与开发商沟通,结合本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及重点,制定ERP系统中的全面财务核算流程及初始化工作流程,这是今后会计核算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四)进行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做到人人懂流程,人人会操作。会计核算流程及初始化工作流程经讨论确定之后,要进行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让财务人员在充分了解建设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熟悉财务核算流程、初始化工作流程、初始化工作内容等,按照初始化工作流程制定工作计划,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准备进入初始化的设置阶段。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初始化设置
对于新建企业来讲,我们除了设置满足一般性核算需要的会计科目外,还根据企业特点进行重点会计科目的设置。
(一)满足建设期工程核算的需求。在这一点上,我们主要在“在建工程”科目的二、三级科目上下功夫。在“在建工程”科目下分别设置了“土地”、“海域使用金”“建安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等二级科目。另外对于建设单位领用的甲供材料设置了“其他应收款―工程材料”科目,并按照施工单位进行辅助核算。
(二)满足试生产过渡期的核算需求,在“在建工程”科目下分别设置了“试生产准备费”“试生产成本”等二级科目。
(三)满足生产经营期核算需求,重点在成本类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下功夫。我们的做法是:对于生产单位设置“生产成本-基本生产”科目归集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费用,设置“制造费用”科目归集间接费用和分厂管理运营费用;对于辅助单位设置“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科目归集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发生的直接费用,设置“制造费用”科目归集间接费用和本单位管理营运费用。在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基本生产单位和辅助生产单位特点进行三级科目和辅助核算的设置。
(四)辅助设置。辅助设置在会计科目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们的主要设置是:货币资金设置现金“流量项目”辅助核算;“在建工程”设置“项目名称”辅助核算;“固定资产”设置“资产类别”辅助核算;往来科目设置“客商辅助核算”或个“人档案”辅助核算;成本费用类科目设置“制造成本中心”或“部门档案”辅助核算。
(五)会计报表初始化。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也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部分,设置开发各种报表是初始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会计报表的初始化工作,我建议先设置基本会计报表,即满足对外报告的一般财务报表。然后根据本单位管理需要设置本单位管理报表,分别满足单位绩效考核、效益评价、市场定位、领导决策等多方面的需要。在建设期我们不仅根据需要设置了在建工程明细表,还设置了在建工程――待摊投资明细表,以便领导在掌握大项工程支出的同时,也了解待摊投资各分散项目的投资情况。在各项报表名称、类型、结构确定以后,接下来大量的工作就是报表公式设置、参数设置、勾稽关系核对等内容,在这一点上建议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按业务分工负责、分工设置,以实现财务报表设置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
三、会计电算化运行过程中的补充与完善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关键词】SAP;财务核算
众所周知,传统的财务电算化核算是以单纯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为基础,以电脑为操作工具,通过初始会计凭证的录入,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相应的各种模块功能,进行后续的自动记账、提税、核算成本、总账结转、出据会计报表等电算化运算及操作,以实现会计核算的电算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能力。
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财务电算化软件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于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来说一般的电算化软件在使用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短板,而SAP则是基于这一点应运而生的。SAP中的财务核算模块除了具有原会计电算化的功能,同时更加注重财务管理与分析功能。对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管理工具,是一个全流程的ERP综合管理平台,其功能的细化程度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无疑提供一支强力的推进剂。对于各操作环节、管理节点的分工和明确责任体现得更加直观,必将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下面就财务核算在SAP中的应用做以下具体分析:
1、搭建财务核算在SAP中的架构
SAP是一个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模式架构搭建的综合管理平台。财务核算做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初始核算架构的设置更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方面取决于要符合基本的国家会计制度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加一方面又要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初始核算架构的搭建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地基牢固才能保证今后的实际操作顺畅,满足当初核算管理设想的需要。
SAP本身的财务核算架构就是很灵活的,一方面提供与本企业集团相近行业的解决方案,同时还会跟据企业集团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与管理层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次会议进行共同研讨,进行初期的财务核算架构搭建,把总体框架确立下来。这个环节是整个流程的基础,所以显得非常关键,这为管理者对未来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个课题,也是考验管理者智慧、信心与决心的关键一环。同时决定着SAP上线后能否满足企业日常操作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助力。
2、各种财务核算模块的建立
在SAP管理系统中,会计核算分为财务会计、财务供应链管理、控制、企业控制、战略企业管理、投资管理、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灵活的不动产管理等。这些功能模块的设置也充分说明了财务会计应该从原有的单纯记账向着财务管理方面加以延伸,体现出财务监督与管理的职能。
当然,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财务会计核算是日常工作的根本和主要内容,这其中又分为总分类账、应收款、应付账款、银行、固定资产、特殊功能分类账、附加功能、租赁会计核算等。对企业来说,总分类账的建立是会计核算的基础,以国家会计制度为基础建立符合本企业财务核算特点的总账科目是保证后续会计核算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这就需要企业的关键用户与SAP的IDS顾问密切配合,共同研讨,深入交换意见,通过不断的模拟操作与测试,以达到上线后能满足实务操作的可能。总体来说这个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又极负挑战的工作,需要企业关键用户与IDS顾问在一起通过研讨、设置、模拟操作、再研讨、改进、再设置、再模拟操作等等,只有通过这一系列不断循环改进的过程,才能使之达到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
SAP中的总账科目不同以往我们理解的传统会计科目,它是跟据集团公司的总体需要形成的统驭科目,一但设置不能轻易改变。由集团公司建立总账科目架构后,再建立以各分公司代码为中心的核算架构,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架构建立是有区别的。当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等总账类统驭科目建立后,一些相关的原财务理解的明细科目将以总账科目形式存在。而这种设置布局也使总账类科目设置要求更加谨慎和细致,不然对今后实务操作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这类往来科目在SAP中是以客户和供应商管理为中心的统驭类总账科目,它们的核算是以客户及供应商为基础的,所以相关客户及供应商信息的前期录入及导入是否准确是符合SAP操作的规范,比科目设置本身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如果企业针对自身情况,想设置明细科目的话也是可以的,例如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中下设工资费用、保险费、折旧费、办公费、业务招待费等,也可以在总账科目编码下设置二科目编码加以区分,但这必须是集团公司总体架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否则对整体集团公司总体财务核算会造成混乱,并产生不匹配的一种影响。所以,二级科目的设置要切合公司的实际,不要盲目设置。同时,在SAP的财务核算中强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客户、供应商的概念,一项涉及公司的业务对应各会计科目时必须有相应的利润或成本中心、客户、供应商等相关信息选择进行辅助核算,否则无法完成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就是说,SAP中的财务核算更加注重第一环节的操作,初始数据的真实完整,辅助核算项目的准确无误,这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一套相对完整的SAP管理系统中,初始操作应该是来自非财务人员的一种前端数据接入,财务人员跟据相关评判标准进行审核后,才能开展下一步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核算环节。而财务核算环节在总体框架确定之后,会按照系统的设置自动进行相应的核算工作,财务人员需要做的就是过账确认、出据最终的会计报表、分析表格等,为经营管理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与企业息息相关的数据。
3、SAP中财务核算的相关操作
在SAP的财务核算架构中一但明确,它就不会轻易进行更改,这也正如企业要确立长远目标一样,是公司战略的选择,可见架构确立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对于每个财务人员来说就是具体的操作了。SAP中的财务核算操作与传统的电算化软件操作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在凭证录入环节就区别明显。SAP中的借贷方不像传统软件中操作界面比较直观,它是以代码进行区分的如40、50分别代表总账科目借、贷方,01、11代表应收账款-特殊总账标志借方、贷方,21、31代表应付账款借、贷方,29、39代表应付账款-特殊总账标志借方、贷方,70、75代表固定资产借、贷方等等。对于往来类科目如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均要进行辅助核算如客户、供应商的选取,否则该凭证将无法被保存。再如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集团公司跟据固定资产按房屋、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电子设备等建立好架构后,财务人员只要按相关操作步骤进行处理很快就会将折旧提取完毕,并自动生成相应类型的会计凭证并过账。
再有就是会计报表的出据。由于SAP的架构特点所决定,财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调取会计报表。在财务人员录入会计凭证后,可以说财务核算工作基本上完成了一大半,其他的均可以由SAP自动处理完成(但这也取决于初始架构设置是否考虑到自动计算这部分,各类取数、公式等模板的设计),尤其是会计报表。如果前期考虑地比较周全,会使后续财务人员的操作产生直接影响,操作过程会大大简化,相关数据会很直观的呈现出来。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来说,第一时间掌握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状况是非常重要的,而SAP中的财务核算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4、SAP中财务核算的特点
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近些年来,伴随医院业务的不断拓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项目资金投入的金额越来越大,这些都对医院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在新医改背景下,提高医院会计核算管理的质量,增强会计核算管理的科学性水平,提高医院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着力解决新医改背景下医院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已经成为医院会计核算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医院会计核算管理改革的意义分析
在医院发展战略管理体系中,会计核算管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对医院总体战略和子战略起到支撑作用。医院管理者应当根据自身管理需求和行业发展特点,从财务战略、理财能力、财务资源以及财务执行力等方面进行强化会计核算管理改革。其中财务资源是指医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控制以及拥有的能够进行货币计量的有形、无形资产。而财务执行力则是医院财务预算等相关活动能否严格落实到位,它既是财务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而理财能力则是医院管理者能否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能否通过资金筹集、投资和分配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同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医院财务管理质量的影响。
实施医院会计核算管理改革,要满足当前医改需求,围绕管理实际提高预算项目资金支出质量,推动医院公立医院财政预算改革,转变医院职能,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管理者在会计核算管理改革过程中有结合自身需求和项目资金支出情况,合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机制,健全会计核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提升医院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发挥会计核算管理在公立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基础上,减少资金闲置浪费问题。在医院整体发展目标中,将会计核算管理和单位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完善部门预决算,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院会计核算管理改革的内容分析
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讲,在会计核算管理改革过程中可以围绕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价值创造管理模式来进行核算管理,这能够为医院会计核算管理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视角。企业会计核算管理者通过这一视角的会计核算管理,能够医院科学管理和制定发展策略提供必要的支撑。分别从医院内部价值流会计核算管理决策和外部价值流会计核算管理决策来进行医院会计核算管理改革。
医院实施内部价值会计核算管理改革,通常会采用作业责任预算的方式来开展,一般都是围绕弹性预算开展战略会计核算管理。对于医院的成本难以准确核算的情况,可以依靠成本跟预算之间整体占比的方式进行核算。在此环境下,实施作业责任预算法能够提升医院战略会计核算管理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医院实施作业责任预算法需要建立两个基本假设,分别是作业能够具有较为稳定的成本以及成长型的作业量跟成长型的作业变动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在此假设基础上开展作业成本法的战略成本核算管理,能够实现成长型业务各个环节之间的连接,能够明确各环节为医院增值的比重,为医院管理者提高整体产出效率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撑。
医院按照传统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其核算对象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以利润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管理、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管理和以投资合作为中心的会计核算管理。通过基于内部价值进行会计核算管理,能够实现医院各个作业环节和流程之间的衔接,以此构建医院整个成长型流程的责任体系,并将流程作为责任中心进行管理,实现成长型作业为中心基础上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决策。相比较于传统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医院管理者依靠内部价值链进行会计核算管理,能够有效突破之前的核算限制和不利影响。通过划分不同责任中心的模式,实现会计核算链条的有效衔接,避免了原先的分割切块模式,有效减轻了原先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对医院整体会计核算管理科学性的不利影响。
医院在进行会计核算管理改革时,应当首先对医院自身所处的外部纵向价值链和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和处理。在价值流分解之后,可以产生多个内容要素,包含了成?L型客户、客户供应商、客户自供商、客户他供商、成长型外包等诸多要素。通过各个构成要素和环节进行分解,将其划分为初始投入、收益以及日常管理成本等多方面内容,确保会计核算管理的准确性。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意义 问题 完善对策
一、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有利于控制会计信息的失真
在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核算实现了数据集中、信息集中与管理集中,各级机构处室的财务核算数据和经济信息都是直接从经济业务发生的源头收集,省去了报表汇总和报送等诸多中间环节。这样一来使得在中间环节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督促了各级机构处室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设计的控制标准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的控制。
2、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的资金会集中到一个中心的账户中去,这样就便于统一调配和调控事业单位各机构处室的资金分配。优势就在于当某机构处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时候,事业单位就可以很方便的把单位内部闲置的资金转移到需要资金的机构处室,这样做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化解了缺少资金机构处室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混乱的局面。
3、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独立性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人员的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统一转到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中去,这样就改变了原来会计人员由各机构处室自主管理的体制,使会计人员与各机构处室之间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大大降低了各机构处室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的可能性,有利于消除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后顾之忧。
4、有利于推动预算制度的改革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接受各下属机构处室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各机构处室的预算指标,对于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完全有权予以拒绝。所以该制度确保了所有开支均在事业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了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的约束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严格符合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预算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一核算制度在我国尚处于初始极端,难免存在某些需要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会计的企业内部监督制约。会计集中核算这一制度的初衷在于强化会计的内部监督制约,然而,核算工作人员只能参照会计账面来履行监督职能,无法参与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对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监督力度较弱,甚至只是一种表面化的监督,不能真正实现会计核算的初始目的。
第二,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事业单位的经营资金直接由其上级机构拨付,资金的去向和运营都必须及时地向上级单位报告。而在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资金由核算中心统一试用,相关的上级部门无法及时得到资金运用的相关信息,使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资金掌控有了一定难度。
第三,会计集中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但资金、实物、合同等仍由原单位保管,出现了账实治理分离的现象。会计人员常年在核算中心办公,无法及时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不利于各项财产的治理。一旦单位领导和报账员的治理意识薄弱,或因工作疏忽而未向核算中心提供真实情况,核算中心将无法知晓各单位的资产存在情况,致使核算中心的账务记录与单位实物不符。这种财产物资治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势必使单位财产物资治理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假如不加以解决,既违反了集中核算的初衷而造成资产的流失,又将成为新的腐败之源。
第四,完善的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一系列问题。集中核算的核算人员与相关处室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都不再由处室予以发放。这一方面保证了核算人员的中立客观的核算态度,另一方面却也使核算人员缺乏行使职能的动力。这一激励机制的缺失,核算人员与被核算处室处于相对立的位置。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双方关系不和谐,被核算处室不提供相应的核算数据信息,另一种就是被核算处室与核算人员站在同一条战线,沆瀣一气,仍然不能达到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
第五,认识层面的问题。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一种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在新事物的初始阶段,人们对其的认识和理解总会存在各方面的不足和误解并且初期的管理也十分困难,因此容易造成事业单位各方面的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单位的整体利益不顾。就事业单位领导层认识而言,由于会计集中核算是近些年出现的新事物,有些单位领导对会计核算中心缺乏了解,把会计监督与财务核算对立起来,造成认识上的错位,不理解和配合核算中心的工作;就会计人员而言,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在每日繁忙的工作中,也容易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放松财务监管,只要票据到位,能够及时处理业务,做完凭证,记完账,按时向统管单位提供了会计报表,工作就算告一段落,至于各单位的财务状况如何,资产负债情况如何,经营情况如何,都漠不关心,难以对各被统管单位提出财务角度上的建议和意见,不能为统管单位经营管理、规避风险出谋划策。
2、出现问题的原因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运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房地产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在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了完善与提高,有效解决了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探究
在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过程中,企业应首先对工程项目的初始成本进行计算,在准确把握工程项目的初始化成本以后再对工程项目建筑物的出租日期或者使用权限进行标准化的核算处理,以此保证工程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发展与运营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对工程项目预期计划内的投资与经营程序进行核算与处理,如果企业董事会在短期内签订了书面协议,或者明确划分了建筑物与经营场所的出租所有权,那么该建筑物或者经营场所即使在没有签订租房协议的情况,其自身归属与所有权也不会发生变化,都会被重新定义为投资性房地产的一部分。国内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会计核算部门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以后才可以进行系统化的初始化计量工作,在初始化计量工作的持续开展过程中逐渐完善企业自身的会计工作运作架构。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工作往往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对房地产入账价值进行多次的确认与探究,在确切认真以后实现对企业自身价值的核算。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国内部分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过度追求租金与企业资金的增值,致使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在实践运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价格偏差,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形同虚设,严重侵害了住户与投资建设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量转换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在实践环节往往会采用转换计量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实际运营效益,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获得较大的市场收益,然而,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计量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严重危害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运营情况。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采用计量转换的方式进行核算处理,可以快速实现企业工程项目的盈利状况,帮助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市场收益。然而,计量转换模式具有极大的约束性与局限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往往会致使房地产企业的用途发生变化,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对转换问题的处理与优化,忽视了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导致会计核算工作在实践环节出现变动与缺损,引起当期企业资金流与亏损项目的变动,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公允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探究,在我国部分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当中,其会计核算工作与公允计量工作往往存在诸多偏差与不足之处,致使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应用价值大大降低,工程项目承包方与施工方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危害到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在一个企业对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建设之前,企业会计核算部门应对投资项目与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切实有效的评估与研究。在传统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工作当中,会计核算人员大多采用公允价值核算模式,这种核算模式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往往会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实际价值而产生变动,并且将变动数值纳入利润总额当中,致使企业盈利的标准值与投资判断受到影响,极大的降低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使企业在投资项目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资金风险。同时,计量的会计核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不法之徒可趁之机,使心怀不轨的会计核算人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为自身谋得了大量的利润,致使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受到严重侵害,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的判断,导致施工项目进度减慢,降低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速率。
三、解决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公允计量模式
针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应优化与改善的过程中,企业会计部门应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公允计量进行相应的优化,使公允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效用,帮助会计核算人员更加准确的把握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的项目投资过程中,如果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公允价值发生了变动,那么企业投资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动,致使公允价值变动公积出现浮动。在相应优化与完善的过程中,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转换计量与公允计量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转换过程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转换的主要手段,使公允计量模式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产生的价值与原有账面所产生的价值持平,有效保证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同时,根据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相关计量方式所规定,在同一企业内,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实践运营过程中不得采取两种计量模式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积极利用公允计量的会计核算模式,为会计人员的实践工作提供确切可靠的准确性保证,使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实际情况中合理化的选择成本模式,并且进行后续的计量与核算工作。
(二)完善会计核算工作中的转换计量模式
国内部分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计量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极大的危害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运营情况。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采用计量转换的方式进行核算处理,可以快速实现企业工程项目的盈利状况,帮助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市场收益。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人员应将传统的投资性房地产实际公允价值转变为账面价值,以此作为建筑商品房屋的计量基础,为今后的投资性房地产开发与运营提供必要条件。同时,公允计量模式在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与原账面会出现一定的价值误差,这些价值误差应归入投资性房地产当期盈利与亏损的项目资金当中,以此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为转换计量模式的发展与应用奠定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形式;影响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账务处理流程相互结合的方式,它规定了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采用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这些会计核算形式的不同点,集中体现在如何登记总账这个问题上。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第二,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第三,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实现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后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产生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了。
一、账簿体系虚拟化
1.账簿的本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中心问题就是账簿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 在电算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四、账务处理流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账簿,作为存放经济业务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一个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
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鱼。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账户就是对会计数据进行分类、归集而设置的单元。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账簿来完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作为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唯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会计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不必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环境下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电算化环境下的账簿实际是“虚”的。所谓“虚”,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账,更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人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间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因此,电算化环境下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可见,在电算化环境下,“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记账过程虚拟化
记账,是手工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自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然而,在电算化环境下,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人“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环境下,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
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问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之问的核对了。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一定是相符的;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环境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手工会计核算重要特征的平行登记已没有存在的理由,计算机对来源于会计凭证的原始数据并不需要重复处理,而分类账也没有必要明确地区分为总账和明细账。当然,这并不排除会计软件中设置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但这样的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4账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环节组成的会计核算基本程序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会计确认和计量应有的地位,未予摆正,一度用所谓的“财务制度”和“税务制度”来取代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作用,使会计核算工作“沦落”为单纯的薄记,造成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含糊和混乱。新《会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公司、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这就重新确立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要地位。对一定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本质。正因此,本文将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有关展开讨论。
一、 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含义
会计确认,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确认”或“会计要素的确认”,这一会计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在1984年12月发表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提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体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同时用文字或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这里所讲的会计报表项目实际是具体的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反映。换句话说,本文所讨论的确认是会计对象即单位会计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是指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和判断,确定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并确认其归属于哪类会计要素的过程。
(二)会计确认的标准
1、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将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为资产或确认为负债,或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该业务事项必须分别符合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同样将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为收入、或确认为费用、或确认为利润,该业务事项应分别符合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该业务事项具有一个相关的可计量属性,足以可靠地予以计量。
3、相关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产生的有关信息应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4、可靠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产生的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
5、确定性。即经济业务事项应已确实发生,否则不能进行会计确认。
6、合规性。即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是符合法规的。对单位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事项应该用我国现行的、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来衡量。对于符合的,才能给予确认并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则不能给予确认。
(三)会计确认的基础
会计确认基础,是指确定一定会计期间收入与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企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为进行生产经营而发生的费用和收入,可能在本期已经付出、收到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付出、收到货币资金;同时,本期发生的费用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也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无关。对于诸如此类的经济业务应如何处理,要以所采用的会计处理基础为依据。
会计确认基础主要有应计基础和现金收付基础两种,前者又称为权责发生制和应收应付制,后者又称为收付实现制或现收现付制。由于权责发生制能、合理地本期的损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四)会计确认的步骤
广义的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其中,初始确认也称为初次确认,也是狭义的会计确认,它决定了哪些数据应当进入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核算与反映。具体而言,即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辨认,确定它是否属于交易或会计事项,并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方法,登记到相关的账薄中。
再确认又称第二次确认,是对账户所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辩认,以确认它是否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并编制到财务会计报表中。所以严格讲,再确认应属于会计报告的,在后面会计报告部分还将讨论。
(五)会计确认的意义
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是会计核算诸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如果定性错了,其后续会计核算环节得出的都是错误的结论和信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依据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正确分析和判断单位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事项,把好确认关。同时,应正确理解与把握会计确认对象的定义,明确会计确认的基础、范围与内容,划清与确认对象易混的内容的界限,从而保证确认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此外,划清会计确认的限制,也是会计确认工作中应予以关注的。
二、 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含义
会计计量,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计量”或“会计要素的计量”,是指入账的会计业务事项应按什么样的金额予以记录和报告。具体讲,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从数量角度计算、衡量、描述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广义的会计确认包含了会计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表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文告中,并未单独专门论述会计计量。因此广义的确认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会计报表总计之中。
会计计量是会计处理的第二步,它用货币量来表示每笔经济业务事项,以确定了有关经济业务的影响程度,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各自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会计计量的目的是解决经济业务事项用什么计量属性来计量。
(二)会计计量的要求
为了科学进行会计计量,必须做到客观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1、会计计量的客观性。是指会计计量的对象、方法和结果,都能进行验证,其客观可信度较高。
2、会计计量的有效性。是指会计计量对象的确立具有目的性,计量的结果具有用性,不是为计量而计量,而是为满足管理上的某种需要而计量。
3、会计计量的经济性。是指会计计量所费与计量的效用的关系,不能单方面看会计计量是否有用,以及作用大小,还必须把所费与效用结合起来分析。
(三)会计计量的属性
会计计量的属性又称会计计量方法或会计计量的基础,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余额等。
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必须选择最为真实、可靠的计量。因此,一般都以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方法,这是因为历史成本是交易双方所认同的价格,人为估计等主观因素程度较低,其真实性、可验证性在所有计量方法中最高。我国资产计量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历史成本。
(四)会计计量单位
在活动中有三种计量单位,即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在会计核算中,会计计量以货币量度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有时也使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计量单位。
1、货币量度。货币量度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财产进行的计量。货币量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可以排除各种财产在使用价值方面的差异,统一以价值量为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货币计价具有统一、合理、实用、简化等优点,我国会计和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采用货币量度。
2、实物量度。实物量度是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对财产进行的计量。实物计量单位,如公斤、件、辆、台等。每个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既要明确其所拥有的财产的价值量,同时又要掌握相应的实物量。比如,对于存货的核算,就要对其进行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双重记录。
3、劳动量度。劳动量度是以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所进行的计量,它可以反映劳动效率的高低。从活劳动的角度,可以表示平均单位产品所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单位时间所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从物化劳动的角度,可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设备运转时间或平均单位时间某设备所能的生产出产品的数量。因此劳动量度可以作为成本控制、成本的一个基本指标。
以上所述的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是会计计量必须运用的“货币计价”方法的主要。此外,会计计量常运用的另一种会计核算方法是“成本”,该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配比、历史成本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原则来计算成本,确保会计计量的客观、准确。
(五)会计计量的基本内容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计量的范围涉及到了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内容。
在会计六要素的计量中,资产的计量是最为首要的、最为基本的,这就决定了资产计量在会计计量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合理地解决好资产的计量,有助于对其他的五要素的合理、有效地计量。资产计量所取得的结果及其特性,是计量其他五要素的基础,并对其他五要素的计量结果产生重大。
一般企业的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三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记录”或“会计要素的记录”,是根据确认和计量的结果,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在账簿中全面、系统地加以登记。
会计记录是会计核算的第三步,这一步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体现,它反映每笔经济业务事项是如何入账的。会计记录的目的是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将经济业务事项具体记录在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中。
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只是解决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能否、何时及如何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中的问题,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加以记录、核算,形成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会计核算数据资料,并通过会计再确认的程序,将这些数据资料编入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形成有助于使用者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所以,在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后,必须将这些经济业务事项在账户中进行记录、核算。
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报告”或“会计要素的报告”,是指根据账簿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有关信息。
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步,具体来讲,它是指对已记录的每笔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归纳汇总,形成书面报告,即会计报告是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的基础上,对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整理,通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方式将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