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08: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团队的主要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 教师团队 校企合作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193-03
2010年5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了《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中央财政将在2010年到2013年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简称国家中职示范学校),使其发展成为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初,276所中职校被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该校(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也成为首批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强队伍建设。在要求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中,校企合作这一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中职示范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充分地发挥校企合作对国家中职示范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推进作用,全面掌握现状,切实加强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过程管理,该校《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调查与分析》课题组围绕教师团队参与校企合作品牌开发、技能大赛企业专题项目培训、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研。
1 数据统计与分析
课题小组选取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师团队以及当地相关服装企业,进行了为期二周的专题调研,调研从三方面进行:一、要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二、要加强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与管理;三、要从合作项目出发发挥专业教师团队的业务素质。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该文针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该省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现状,为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高效性提供参考。
1.1 校企合作中学校为企业提供的支持分析
调查表明:36家学校为企业提供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为企业提供服装专业顶岗实习生,占比达44%;另外,在校企合作中服装专业教师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互动比较弱,学校教师为企业提供服装技术服务只占比17%;占比14%的学校能够为服装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这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是需要学校为其提供此项支持;校企合作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厂房、设备的占比有36%,这一项因为各个学校的硬件设备条件的差异在校企合作中表现出对企业的支持也不一致,但有多家学校有这方面的意向;只有3%的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主要通过根据企业的特殊需要提供人才培养服务。见图1。
以上数据可见:未来几年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支持的意愿将会越来越强。
1.2 中职学校对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的理解分析
调查显示,36家学校认为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为长期稳定接收毕业生就业占11%;认为提高学校教师业务技能水平占14%。说明部分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理解更为关注学生培养与教师素养提升方面。在合作技术研发方面占比8%,与上一项教师业务技能水平有所关联。17%认为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为企业冠名班或订单培养等。3%认为联合培养培训社会人才。另外认为学校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的占比22%,认为企业在学校投资实训基地的占比25%,关于学校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企业在学校投资实训基地的,也是这项调查中认可度比较高的两项,也是比较符合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比较深入的两种形式。没有一家学校认可企业办学校和学校办企业为校企合作的主要特征。见图2。
调查可见: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有效培养和教师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的,以及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比较深入的形式“校中厂”、“厂中校”,通过开展校企课程共建、课程教学等形式,企业将一些实际的工作项目直接引入实践教学。
1.3 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统计与分析
调查显示,44%的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认为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占比为17%;认为缺乏合作机制的占14%;认为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有19%;仅有6%的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缺乏主动性。见图3。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建议通过政府行为给予帮助,建立长期有效的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和谐发展。
1.4 企业与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在有关方面开展合作的意向调查与分析
针对十三项合作形式对服装企业与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在有关方面开展合作的意向进行了调查,这十三项合作形式内容与调查数据如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调查中,69%的企业非常愿意,25%的企业愿意参与,6%的企业不愿意;委托学校进行服装企业员工培训调查中,22%的企业非常愿意,70%的企业愿意参与,8%的企业不愿意;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学历提升调查中,22%的企业非常愿意,58%的企业愿意参与,19%的企业不愿意;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调查中,72%的企业非常愿意,22%的企业愿意参与,6%的企业不愿意;联合服装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技术咨询调查中,47%的企业非常愿意,53%的企业愿意参与,没有企业不愿意;共建服装研发或技术中心调查中,22%的企业非常愿意,56%的企业愿意参与,22%的企业不愿意;为教师提供实习机会、专业实践场所调查中,30%的企业非常愿意,56%的企业愿意参与,14%的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调查中,56%的企业非常愿意,28%的企业愿意参与,17%的企业不愿意;设备仪器资源使用调查中,27%的企业非常愿意,56%的企业愿意参与,17%的企业不愿意;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调查中,28%的企业非常愿意,61%的企业愿意参与,11%的企业不愿意;学校开设服装专题讲座(报告)调查中,69%的企业非常愿意,28%的企业愿意参与,3%的企业不愿意;捐资助学调查中,56%的企业非常愿意,33%的企业愿意参与,11%的企业不愿意;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会调查中,100%的企业非常愿意,没有企业不愿意。
1.5 中职教师对开展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认识分析
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与态度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及深度合作。调查显示,在开展校企合作对教师自身的重要性调查中,有17%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有81%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仅有3%的教师认为不重要。见图4。另外,对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调查中,有50%的教师非常愿意;有44%的教师比较愿意;6%的教师无所谓或没有兴趣。见图5。
调查可见:校企合作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心中的认可度是较高的。并且表明校企合作对自身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对开展校企合作的态度极具积极性。
1.6 影响中职服装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统计与分析
校企合作是职教区别于普教的重要元素 ,是当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开发根植的重要基础。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校企合作多为通过校企课程共建、课程教学等形式,同时企业将一些实际的工作项目直接引入实践教学的形式而开展的。但是外在的多样性无法取代内涵的发展,我国校企合作至今没有真正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所必须的活力。本次调研的影响中职服装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19%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合作机制;28%的认为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11%的认为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3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校企双方交流平台;仅有6%的认为学校缺乏主动性。见图6。
调查可见: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非常重要,同时必须要尊重和保护企业的利益诉求,让校企合作走“双赢”的良性发展之路。
1.7 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师培养人才与企业就业对接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44%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师培养人才与企业就业对接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在学校所学技能与企业真实生产环节的对接问题;19%的认为是企业相关的服装产品知识学习,更为关注企业单品相关知识的需要;28%的认为是爱岗敬业与企业文化的学习,这部分人更倾向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6%认为是引导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期如何做好人生职业规划;仅有3%认为是如何培养创造性实践工作能力的心理辅导和专题性服装专业障碍训练。见图7。
以上数据可以认为: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能力素养是企业更为关注的问题,给学习培养人才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这对教师团队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8 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的情况分析
此项调查显示,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与行业专家合作非常紧密的占22%,这归结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同时促进了教师团队与企业专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一般性合作的占29%,这是目前占比比较大的合作状态,普遍认为教师团队与企业专家之间的合作接触性不是很大,还存在比较大的合作空间;合作空间较小的占8%,目前教师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还处于摸索状态,对教师团队与企业专家合作概念比较模糊;认为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家对教师技能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占22%;认为教师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占19%。
2 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通过该次调查,研究者认为:校企合作是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中,校企合作是大前提大基础,是弥补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专业设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不足与欠缺,是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高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完善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必然进程。同时,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也是提升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水平的必要渠道,加强专业教师的团队建设,是促进中等职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国内中等职业服装教育领域对“校企合作”和“中职服装专业高效教师团队”研究还不很充分,基于与服装企业有效对接的专业教师团队尚停留在模式建构层面。研究者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教师团队,探索教学模式的高效率、教师队伍的高效能、培养人才的高效果和实施产学研的高效益不仅有其可行性也有其必要性。这充分表明: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服装高效教师团队的建设研究是当前中职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极具现实的研究意义。它将为中职服装教师团队提供一个超越时空的学习研讨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真实平台,为教师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为教师搭建表达观点,探讨交流的舞台,为教师解决他们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帮助他们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将起到促进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如何通过共享校企合作资源,打造专兼结合的服装教师团队,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优化服装教学团队结构,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团队教学水平、辐射作用,课题组成员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2.1 提升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内涵
校企合作不能仅仅是某一方的单相思,它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意愿的基础之上,并为之实现共赢。学校在职业操作技能上必须要有“大师”级来自企业或兄弟学校的专兼师资队伍。这些“大师”不能仅仅是技能竞赛的获奖者,必须是真正得到行业或企业认可的一线骨干或行家,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必须要密切适应企业特定职业的需要,如果学校不能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那么这样的合作显然就是学校的“单相思”。在校企合作中必须要尊重和保护企业的利益诉求,让校企合作走“双赢”的良性发展之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效教师团队成了当务之急。
2.2 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团队与企业专家网络交流平台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包括“订单式”、“校企互动”、“工学交替”等模式。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服装高效教师团队是指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师团队模式建设研究,即从对校企合作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角度来总结和归纳教师团队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为了促进中职服装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双边活动及共同提升技能水平,考虑到其各自岗位的特殊性,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团队与企业专家网络交流平台是目前比较有较的途径,通过实名登录提高校企合作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2.3 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对团队的渴求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时间都是单独工作,有自己的教案,自己的一组学生,使用自己的课程教材,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程里面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教师的课堂活动往往与其他教师的课堂活动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其课堂上往往是“自给自足的”,缺乏团体意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群体性。教师的工作固然需要个体的辛勤耕耘,但教师任何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通过团队高效性建设加强教师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4 推进校企合作改革与教师团队建设的需要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文件,强调指出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着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骨干和专业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培育一批优秀教师团队。推进校企合作改革与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中职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效推进校企合作改革与教师团队建设的需要尤为重要。
2.5 校企合作模式下搭建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舞台
在中职服装项目研究性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可围绕校企合作品牌案例的小专题、小课题、小话题,进行探索与研究,进而获取新知识,生成新智慧。通过对服装品牌卖点反馈及市场调研的解析,研究出服装设计的表现新方法,对服装品牌设计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师团队的设计体验来证明实际设计创作效果,希望通过对理论分析以及产品实际运用的探讨,研究出服装设计的具体方法对公司销售起到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明确了服装企业应注重市场定位,确定核心竞争力,创新设计增加值,立足于调研结论,找准生存、发展之道。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持和硬件设施保障。通过项目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职业教育的功能也得到充分体现。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思考,研究者试图通过校企合作视域下探索高效教师团队构建的途径和方法,努力营造环境优良、管理民主、学风浓郁、人际和谐的团队氛围;努力搭建目标一致、责任明确、畅所欲言、共同发展的工作平台;努力建设勤奋善思、素质全面、精诚合作的教师队伍。真正达到学校、教师、企业三方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Z].2010(5).
关键词:创业团队;创业团队组建;创业团队发展
团队创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业现象正受到科学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调查显示,新企业尤其是成长导向型新企业,通常都是由两个或以上创始人组成的创业团队创办的。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创业团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一个好的创业团队需要经过形成、组建、发展等过程,创业团队在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很要。
1 创业团队
创业团队顾名思义就是找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一起去完成一个事。虽然迄今为止创业团队尚无一个权威且统一的界定,但从总体上说,创业团队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方面,创业团队成员必须是创业初期加入,全身心投入新企业创建活动,在新企业核心决策中发挥积极且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否拥有新企业所有权是判断创业团队成员的关键标准,但拥有所有权的比例并不构成判断创业成员的依据。
2 创业团队的形成
创业所要做的是发现与利用机会,创造与分享租金,这需要创业者或团队要具有发现市场机会的能力,要能够从各种要素市场上获得资源,并且要有能力组合与配置资源来开发利用机会。创业团队的产生源于对机会的开发利用。
3 创业团队的组建
3.1 创业团队组建的原则
⑴目标明确合理原则。⑵互补原则。⑶精简高效原则。⑷动态开放原则。⑸统一指挥与分工协作原则。
3.2 创业团队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
创业团队的组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组建过程并进一步影响着团队建成后的运行效率。
⑴创业者。创业者的能力和思想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是否要组建创业团队以及团队组建的时间表以及由哪些人组成团队。⑵商机。不同类型的商机需要创业团队的类型。创业者应根据创业者与商机间的匹配程度,决定是否要组建团队以及何时、如何组建团队。⑶团队目标与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统一的目标是组建创业团队的前提,团队成员若不认可团队目标,就不可能全心全意为此目标的实现而与其他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奋斗。⑷团队成员。团队成员的能力的总和决定了创业团队整体能力和发展潜力。创业团队成员的才能互补是组建创业团队的必要条件。⑸外部环境。创业团队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了制度性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等多种外部要素的影响。
3.3 创业团队的组建程序
创业团队的组建时一个比较发杂的过程,对于不能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组建创业团队的方法不进一样,创业道理也不完全一样。概括的来说大致组建程序如下:⑴明确创业目标。创业团队的总目标就是要通过完成创业阶段的技术、市场、规划、组织、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企业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成熟。⑵制定出创业计划。在确定了一个个阶段性子目标以及总目标之后,紧接着就要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这就需要制定周密的创业计划。⑶寻求合作伙伴。招募合适的人员也是创业团队组建最关键的一步。关于创业团队成员的招募,主要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考虑互补性,即考虑其能否与其他成员在能力或技术上形成互补;二是考虑适度规模,适度的团队规模是保证团队高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创业团队的规模控制在2人~12人之间最佳。⑷职权划分。为了保证团队成员执行创业计划、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必须预先在团队内部进行职权的划分。创业团队的职权划分就是根据执行创业计划的需要,具体确定每个团队成员所要担负的职责以及相应所享有的权限。团队成员间职权的划分必须明确,既要避免职权的重叠和交叉,也要避免无人承担造成工作上的疏漏。此外,由于还处于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创业环境又是动态复杂的,不断会出现新的问题,团队成员可能不断出现更换,因此创业团队成员的职权也应根据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⑸构建创业团队制度体系。创业团队制度体系体现了创业团队对成员的控制和激励能力,主要包括了团队的各种约束制度和各种激励制度。一方面,创业团队通过各种约束制度(主要包括纪律条例、组织条例、财务条例、保密条例等)指导其成员避免做出不利于团队发展的行为,实现对其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保证团队的稳定秩序。另一方面,创业团队要实现高效运作要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利益分配方案、奖惩制度、考核标准、激励措施等),使团队成员才能看到随着创业目标的实现,其自身利益将会得到怎样的改变,从而达到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团队成员作用的目的。要实现有效的激励首先就必须把成员的收益模式界定清楚,尤其是关于股权、奖惩等与团队成员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宜。需要注意的是,创业团队的制度体系应以规范化的书面形式确定下来,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混乱。⑹团队的调整融合。完美组合的创业团队并非创业一开始就能建立起来的,很多时候在企业创立一定时间以后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随着团队的运作,团队组建时在人员匹配、制度设计、职权划分等方面的不合理之处会逐渐暴露出来,这时就需要对团队进行调整融合。由于问题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团队调整融合也应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水电;项目管理;控制要素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后,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新举措,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等制度改革,形成了以国家宏观监督调控为指导、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为服务体系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基本格局。市场上出现了以项目法人为主体的工程招标发包体系,以设计、施工和材料设备供应为主体的投标承包体系,以建设监理单位为主体的中介服务体系等市场三元主体。
1、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特征
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的组成复杂,多变,所以在进行管理之前,通过分析其主要特征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主要特征为:涉及了地质、气象、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电力、交通、环保等各个领域;接触多类型的相关法律;受到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战争等多因素的影响;并受地区差异的限制,只因换了一个乡镇便必须重新调查土地情况,同时目前也没有相关的统一的量化标准。
2、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之中其产品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以及体积庞大等等相关的特征,其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之中也具有此特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常在河流之上而进行,其受到的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中,其大部分处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谷地区之中,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机械设备的进出场费用高以及价格波动比较大等等。在水利水电工程之中要求进行反复比较论证优选施工方案,才可以确保其施工的质量。
3、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
3.1、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
在水利水电之中,需要不断加强其安全管理工作,对于相关的认识问题有效解决,不断解决其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当前我国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之中还处于一种改革的状态之中,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促使其安委会领导下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作为其核心、同时将群众监督体系为保证的安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主要的作用。为了不断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及时明确,将责、权、利落到实处。
3.2、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
最重要的砝码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对于任何国家,地区的企业来说,任何产品的质量关乎于企业的生存问题,水利工程更是如此,其工作是由十分复杂的施工环节组成的,所以应做好以下的工作:第一,水利工程开工之前,所有项目的有关的执行部门人员都要建立一个全面建设高质量工程的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心中,作为一种对于工作的坚定信念。在其日常的施工工作中,必须要根据相应的施工要求,制定适应当地情况的工程标准,进而保证所有的施工都能够在规范的范围之内合理完成。第二,是关于施工过程的质量问题,少数施工队伍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所以对于施工人员的严格控制,完善现场的工作流程,及时检查工作结果和预先制定中的区别将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问题。第三,积极发挥人员的职能作用。在正式施工时,监管人员应充分了解水利施工的详细流程额具体细节问题。确保能随时全过程的细致地对施工质量进行合理适度的监督,尤其是对于有关施工的主要的关键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监督,时刻确保每一道工序都可以符合有关标准对于质量的要求。第四,进行质量验收的严格把关。不仅仅要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和监督,而且在施工进行完成后,施工单位也必须定时派权威有经验人员进行定时的维护,检测和保养并接受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的监督。第五,是关于采购材料的质量问题,为了防止日后坍塌,停用等事故的发生,必须强化对采购质量的工作流程,录用高素质的采购人员,重视材料对于施工的重要性。
3.3、水利水电工程进度管理控制
工程项目是否可以在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交付使用,同项目经济效益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进度控制与投资控制、质量控制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进度、质量以及投资三个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首要问题是解决好三者的矛盾,同时还要进度快,又要投资省以及质量好。做好项目之中的进度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有:建立项目管理的模式以及组织架构,需要建立一个严密的合同网络体系,也应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程计划,同时在设计单位的确定以及设计合同的签订,对于其设计质量、速度的检查以及评审都是紧密相关的。而在项目实施之中,因为受到的干扰比较多,通常就会出现实际进度同计划进度之间不一致现象的出现,对于偏差应该使用相关措施进行纠正,我们一般使用对于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做好跟踪检查,等到发现问题之后,及时使用措施进行解决。
3.4、施工成本控制
在任何的施工过程中都需要对于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但是我国很多施工行业目前还是使用粗放型管理模式,这就使很多资金让不必要的环节白白浪费掉,对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十分不利。施工企业必须充分重视施工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深刻了解精细化管理会使施工成本大量减少,所以成本的监控是其主要内容。
3.4.1、将成本控制在各个施工队和相关部门中,将所有成本规定于每个人身上,定期对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进行检查,并促使所有部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方法减少成本的支出。
3.4.2、水利工程的成本主要取决于材料的选取,应达到质量和价钱价值合理,要知道做好材料的购买对于所有工程的成本具有十分重大的关系,并值得注意的是建立人情采购的习俗,也造成了资金大量浪费。
3.4.3、建立资金使用的流程,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取消所有使用资金不当的项目。但是这一定不能克扣工作人员,对于工作人员检查使用成本时,如果是为公司进行了合理的减少资金,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奖励。
3.5、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团队管理
在项目筹建期间,项目负责人应精心筹备,建设一支职业素质过硬、专业素质过硬的项目管理团队。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将管理团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工程项目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决定着工程项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建立一支这样的团队,需业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项目经理结合工程特点与各个阶段管理的需求,完善管理规定和制度,并分解管理责任,使其有章可循,各司其职。管理团队的决策与项目负责人必须是团队集体意识的集合,这是防止决策失误的关键;第二,在参建方的选择上,明确建设单位在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招标控制上,选择资质老、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而且在合同条款中,需要明确规定参建方资源配置、人员素质等的要求。这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此外,各个单位与业主单位密切配合,加快推进工程建设的进度,这是工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管理团队成员形成管理理念,明确目标与价值观,形成一个令行禁止、协调高效的管理团队。
4、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环节多、内容复杂、受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抓关键,重视细节,从而保障整个施工项目的顺利、高效展开。只有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规范、科学管理,才能为社会提供合格、优良的建筑产品,为社会做贡献,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亮玉,张庆玲.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0,08:107.
[2]李伟.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每当新的公司治理规定出台,很多董事会就开始手忙脚乱地拼凑财务报表、变更董事会结构――只要能符合新的规定,它们什么都肯做。然而,仅仅做到遵纪守法,就能确保董事会的高绩效吗?事实上,有效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董事会要成为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
一个成功而成熟的董事会也仰仗其成员的个人能力。董事会成员之间能够协调配合、均衡权力,并且将精力集中于一个明确的目标,是确保董事会高效运作的基础。这样的组织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要依照事先精确构思的蓝图来建构,也就是本文将要谈到的“董事会建设”。董事会可以借助这样一组行动方案来实现预定的目标。
理性的态度――董事会自我评估不是“走过场”的做秀,而是一次变革的过程,使严格的自省成为习惯;通过调查、私下访谈和简便易行的小组讨论,对定性和定量数据进行详尽的筛选而得到的。
合适的角色――任何董事会在建设的初始阶段,都必须从总体上决定董事会自身对公司事务的参与度,也就是对管理层决策和公司发展方向施加多大的影响。董事和CEO应该就最适合本公司发展的董事会模式达成共识,比如,是选择被动型、保证型、参与型、干预型的,还是选择操作型的。
明确的工作――董事会必须把自己的工作进行分门别类的划分,董事们以表格的形式,对每种活动的当前参与度和理想参与度进行评分。通过比较二者的差异,董事会就能明确地知道应在何处有所为,在何处有所不为。
恰当的人选――董事会应该依据个人的专业经验和技术知识,对每位董事的能力进行评估,以确保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工作。评估董事的个人绩效必须做到精确和细致。
合理的议程――会议的议程管理也非常重要。议程决定了董事会讨论的主题以及各主题所占用的时间,控制议程也就是控制董事会的工作。然而长期以来, 议程的控制权一直被公司的管理层所掌握。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准确的信息――董事们或者被过量的数据折腾得焦头烂额,或者得不到充足的信息。管理层的职责是确保董事们在适当的时间、以恰当的形式获取准确的信息,以便董事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关键词:创新 团队 构建 管理
一、概述
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标、基本的技能、相互的信任、良好的沟通、明智的领导等。团队的个人目标和业绩与团队的目标和业绩是一致的和统一的,即团队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团队不仅需要营造与构建,更需要管理。
而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群体。科研团队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目标。第二,成员之间的能力具有互补性。第三,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第四,团队领队人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协调能力和战略眼光,团队能不断产生科技成果。第五,团队注重学习与探索,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加强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科研院所是以科研和科技创新为主的实体,其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着科研实体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竞争的加剧,新的重大科学研究靠单兵作战和简单合作已很难实现,团队攻关已成为现代科研活动的内在要求。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科研实体创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科研院所现行的主要科研组织结构是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科研基层实体,其人员相对固定。对于跨学科具有重大创新性的科研项目,科研院所也在探索组建科研团队进行重点攻关,但在组织运行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1)人员层次不尽合理。由于是以完成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创新为目的组建的科研团队,因此组建时大多数是高学历人员为主,人员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及年龄层次不明显,很多人都愿意去做关键性的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和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工作,导致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无人愿意去做。
(2)人员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科研团队是由本学科和本机构人员组成,其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科研经历等都相似,专业结构上无法互补,使团队缺乏交叉学科的融合思维,导致横向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3)人员类别不尽合理。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同类知识、相同个性的人员较多,善于沟通,具有创新性的复合性人才偏少,直接造成学术氛围沉闷,学术思想僵化,相互学习、沟通少,团队缺乏和谐和亲和力,创新能力不够。
(4)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匮乏。由于实验条件、科研发展基础、人员待遇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才引进制度的滞后,团队带头人的选择范围有限,引进高水平的带头人相对较难,导致带头人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有限。
2.学习、沟通与合作不畅
(1)学习与交流障碍。由于团队内部成员的性格特征、观点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共同学习的意愿不够强和知识共享的实现程度较差。
(2)团队合作障碍。由于团队成员的学历层次较高,所拥有的知识较密集,自主科研的能力较强,各自为战的传统意识较深,加之成员的性格迥异,导致了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的意愿不强。
3.科研团队的管理滞后
(1)管理理念和方式不适应现实要求。目前,许多科研机构对创新团队的管理仍然按照科研院所科研室的管理方式进行,其团队的组成、运行方式都是既定式管理,难以跳出固有的模式,缺乏灵活的符合实际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
(2)团队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由于创新团队组建的背景不同,科研院所针对科研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科研创新团队,由于制度的滞后,会导致科研团队在管理上缺乏科学性,阻碍了团队成员潜能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与管理策略
1.创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关键的因素是团队成员的构成。构建一个人员学历层次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人员类别结构、年龄结构互补和遴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是科研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1)合理的科研人员层次结构。这里所说的层次是指科研人员的学历层次、年龄层次或职称层次。在一个创新型和跨学科的科研项目中,需要各种层次的科研人员。每一个层次的人员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高学历的博士、硕士理论基础扎实,本科生基础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强,高职称人员、年长者科研工作经验丰富,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因此,科研创新团队组成中,成员的学历、职称、年龄层次结构要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和团队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要有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高难度的科研工作和基础科研工作都能够很好地协同完成。
(2)互补的科研人员专业结构。来自同一学科的科研人员,在科研上有着相同的研究方法、思维习惯,易沟通和建立信任,但专业技能上无法互补,因此,要吸引跨专业人员进入创新团队,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互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研究体。同时,不同学科的成员之间的技术背景,可以使成员的认知结构相互影响,所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成员的研究方法通过一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互补,进一步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团队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3)多样的科研人员类别。科研人员的类别包括成员的性格、特长等。科研人员的性格、特长决定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和谐度和认同度以及亲和力,同时也决定了其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借用英国管理大师汉迪的“三叶草组织”说法,创新团队并非垂直的两片叶子,而是圆形的三片叶子:第一片叶子是目标明确且包容他人的管理者,第二片叶子是极具创新精神的怪才,第三片叶子是极具亲和力的人才。因此在创新团队的组成中,需要引进不同性格和特长的成员。多种类别的人员的组合形成具有亲和力、协调力、创新力的综合的科研创新团队。
(4)遴选和培育优秀的创新团队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知识渊博、思想活跃、品德高尚、客观公正。在科研院所首先应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相关机制,要根据创新团队的特点及目标,敢于打破常规,在更大范围内,不拘一格地选拔团队领军人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带头人负责制;同时,给予其一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资源配置权,使责权利相结合,更好地运作创新团队。
2.打造学习进取、沟通合作、和谐高效的创新团队
(1)构建学习交流平台。创建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相互学习的平台对创新科研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习促进知识的融合,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二是建立学习制度,以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的形式定期开展学习与交流。学习要取得成效,需要注重以下三点:一要进行启发式学习,在交流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触发感应,促进成员的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二要进行解决问题式的学习,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获得成长;三要进行超越式学习,学习要打破已有的知识屏障,实现知识的超越与进化,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构建平等的合作攻关平台。集体攻关最重要的是团队成员要进行无障碍合作。一是针对团队成员的性格特征,建立具有亲和力的组织氛围。这种具有亲和力的组织氛围,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性格,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促进不同意见的交流融合,发掘不同性格及不同观念所蕴藏的创造力。二是针对成员知识冲突建立交流机制,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在一起进行团队式科研协作,由于成员之间知识类型、知识结构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冲突导致合作障碍,团队需要梳理成员之间知识差异的程度,构建知识互补的结构体系,利用其适当的知识冲突,建立交流机制,激发各成员的知识兴趣,逐步实现异质性知识的共享与传递,形成知识能量集聚,促进科研合作,产生大量基于知识冲突和知识交叉的创新研究成果。三是营造良好的科研合作的内部环境。科研团队具有协同、挖掘集体知识的优势,要促进团队的交流与合作,需要营造民主的学术氛围、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创造平等沟通的微观环境。
3.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打造高绩效的创新团队
(1)创新团队是基于科研创新取得创新成果而组建的,对其的管理需要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首先,要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对固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其次,科研院所要加强宏观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部支持,获得所必须的资源、知识和人才。第三,科研团队的内部管理上,要向柔性化、多样化、扁平化方向发展,拓宽管理幅度,建立“平面化”管理模式。
(2)建立和完善创新团队的管理机制。要在科研院所对其科研室的管理机制的大框架下更加灵活和更有针对性。第一,人才引进机制。科研院所要给予科研团队极大的自,而科研团队内部要根据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又动态开放的系统,成员的引进和退出要充分满足团队创新发展的需要。第二,激励机制。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那些能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尤其是高层次需要的因素,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激励机制包括考核评价、奖励等机制。其一,考核机制包括科研院所对创新团队的考核和创新团队的内部成员的考核。科研院所对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核一定时期内团队的创新力、凝聚力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等方面,对团队内部成员的考核评价,在团队考核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团队成员在集体攻关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上来进行评价。其二,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动态的薪酬奖励机制,对科研院所统筹的奖励或团队的科研项目奖励,一方面要考虑整体利益的分享,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成员贡献的差别,对有重大贡献的成员进行特别奖励。其三,科研院所对科研创新团队在岗位津贴的发放,各种奖励、职称晋升、科研环境的改善、科研投入等方面应实行优惠政策。其四,对创新团队成员实行分层次激励。
参考文献
[1]孟梅,邓俊兰.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现代篮球运动的特征及其训练过程中几个要点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现代篮球运动集体与个体的统一、攻守之间的整体性以及高速度、高强度、高技巧的结合三个主要特征,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对训练方法的选择和创新、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运动损伤及预防三个训练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篮球训练 运动特征 要点分析
一、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与个体的统一
现代篮球运动更重视赛场上集体与个体之间的有效统一。也就是说,在要求充分体现一个团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风貌,默契的完成战术配合的基础上,同样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在重视集体的前提下,能够让个人的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攻守之间的整体性
现代篮球运动更重视进攻、攻守转换、防守之间的联系性,将其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来看待和训练,并在比赛中强化攻守转化意识的运动,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结构体系,从而使现代篮球运动具备了攻守整体性的特征。
(三)高速度、高强度、高技巧的结合
高速度、高强度、高技巧是现代篮球运动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只有在高速度、高强度、高技巧的条件下,才能争取更多的得分机会,并进而保持较高的投篮命中率,并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
二、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要点问题分析
(一)现代篮球运动训练方法的选择和创新
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方法实质上指的是,让篮球队员按照教练员所规定的程序和要求,不断对篮球运动的技战术内容进行实践,从而实现对篮球运动中所涉及的技战术内容熟练掌握的手段和方式。篮球运动训练方法选择的科学与否会对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对于现代篮球运动训练来说,在选择和创新日常的训练方法时,主要有三方面的依据:首先,所选择和创新的训练方法必须要符合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基本特征和要求,这一点也是在选择篮球训练方法时最为重要和最为关键的一点;其次,在选择和创新篮球训练方法时,要科学的融合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以不断提升现代篮球训练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最后,在选择和创新篮球训练方法时,一定根据实际的训练计划、训练任务、训练内容以及队员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合理的安排,以保证训练方法的适宜性。
除此之外,要真正做到对现代篮球运动训练方法的科学选择和创新,只关注以上所提到的几点是不够的,还应符合现代篮球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教育训练原则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首先,教育训练原则。现代的篮球运动训练,关注的并不单单是队员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而是队员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方法还应符合教育训练原则,在训练的各个环节巧妙的对队员渗透各方面的教育,以实现教育和训练的有效融合。例如:科学的现代篮球训练方法,应该有助于队员篮球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助于团队良好的运动风起的形成等等。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在任何运动训练中理论和实践均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在现代篮球运动训练中也不例外。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篮球运动技能的形成无从谈起,而仅有实践没有理论,队员的篮球运动技能水平则永远无法实现最大限度的提升,因此,在设计现代篮球训练的方法时,一定要注意符合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现代篮球运动训练过程的优化控制
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也就是队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篮球竞技水平和竞技能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囊括了诸多的要素,复杂而系统,要想取得最佳的训练成效,就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优化控制。
在对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时,主要有篮球技术训练的优化与控制、篮球战术训练的优化与控制、篮球体能训练的优化与控制以及篮球心理训练的优化与控制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中篮球技术训练的优化与控制工作是在系统论、控制论等多种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一个非常复杂、系统的实践过程,而在这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主要从进攻技术要素和防守技术要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其次,篮球战术作为影响团队力量和个人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篮球战术训练的优化与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针对篮球战术训练进行优化控制时,教练员应注意在遵循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大方向的基本前提下,将本队队员的实际情况、现有技战术水平、战术指导思想以及预期的训练成效有效的融合,并通过具体的训练方法对队员产生作用,并根据训练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调整,在实现有效的控制的同时,不断对战术训练的过程进行优化。第三,篮球队员的体能状况也是影响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篮球体能训练是现代篮球运动训练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要对篮球体能训练进行优化控制,必须要注意遵循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训练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最后,篮球心理训练的优化与控制。在对篮球心理训练进行优化控制时,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注意培养队员的注意能力,并通过挫折教育、实战练习等多种方式来提升队员心理素质水平。
(三)现代篮球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
一、学习型企业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1、学习型企业的内涵
学习型企业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企业。在学习型企业中,要求员工不断去开拓他们的能力,学习相互之间如何在一起工作,发挥参与精神以及如何不断变革的对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学习型企业的主要特征
(1)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企业本质特征
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企业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团队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企业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要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企业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
(2)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的团队企业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企业的企业结构则是扁平化的,即从最高的决策层到最低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企业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这样的体制能够保证上下级的及时沟通,了解下层的动态。下层也能够及时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这样的团队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大的、持久的创造力。
(3)企业员工的自主管理
学习型企业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能使企业中的员工边工作边学习,使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通过自主管理,企业的员工可以自己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伙伴组成团队,选定进取的目标,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企业实施,检查效果,评估总结。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望,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企业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力。
二、学习型企业应该学什么
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它包括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等。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正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学”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而且要学习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
(1)创建学习型企业,不仅要勤于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在内容安排上,要结合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注意“全”、“新”、“专”。所谓“全”,就是不仅要学理论、学文化,而且要学科学、学技术等;所谓“新”,就是要追踪市场前沿、与时俱进,做到“水涨船高”,适时更新;所谓“专”,就是要从企业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注意专业的对口和实效性。
(2)创建学习型企业,要把学习自觉导入企业的管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通过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氛围,建立完善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成为具有人力资源挖掘和再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企业。
(3)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造就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外向人才队伍和高技能员工队伍,构筑全方位、全员化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培育企业文化和创新精神,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4)创建学习型企业,要通过大力开展各种学习型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岗位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建立四支队伍”:即形成全员岗位学习培训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一支素质高,具有现代经营理念、掌握科学管理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掌握高新技术、善于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支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招商引资及市场拓展能量大的外向型经贸人才队伍;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文化素质高、适应先进工艺技术、熟练掌握先进设备的技能人才队伍。
三、构建学习型企业的对策
1、创建适合自己的“学习型企业”模式
创建学习型企业,当然首先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缩短自己与先进水平的差距。成功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无疑是先进的、珍贵的,但企业不能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最好的未必是适合的,别的企业适用,自己企业未必适用,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使学习型企业在自己的企业实践中奏效,就不能直接生搬硬套,还要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彼得•圣吉先生曾多次表示,在中国应该将学习型企业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创出中国的学习型企业来。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学习型企业具有非常强的独创性,企业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自己的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型企业推动企业进步成长的作用。
2、建立适合学习型企业的组织结构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必须依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整并完善组织自身的机构和功能,以不断提高组织的效能。真正能转变为学习型企业,关键在于培养弥漫于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和建立起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扁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问题的解决依靠各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群体,内部的协调依赖于各个工作群体之间交叉重叠的人员。在有机的适应型企业里,工作任务变得更有意义、具有专业性,也更令人满足和更多的激励,进而也解决了群体之间的协调问题,符合学习型企业所要求的“学习”和“共享”。
3、建立完善的企业培训体系
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整个体系必须科学规划,协调配置,高效运转。首先,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指导思想,在全体员工形成学习共识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以学习、进取、创新为企业精神的文化理念,形成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其次,加强培训的系统规划,切合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以提升全体员工综合素质为基础,重点培养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和战略型专业技术人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具有前瞻性的培训体系。再者,设置有效的培训组织体系,提高培训师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发展创新。培训不仅是人事培训机构的工作,组织的各部门都具有培训的职能,各级管理者应花足够的时间来培训下属,从而使培训成为环环相扣的整体,而不是孤立的活动。
4、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学习型企业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持续创新的组织,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十分关键。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用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经营业绩和岗位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工资分配改革,建立知识、技术、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现按岗位考核、凭绩效取酬,收入能高能低、报酬与风险责任一致,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在加大物质激励的同时,对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取得突出成绩者,应强化对他们的精神鼓励,从而让学习成才者得到奖励,让出类拔萃者脱颖而出,努力形成知识崇高、人才宝贵的时代新风。
5、实行基层团队的“自主管理”
基层团队“自主管理”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组织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只有实行基层团队自主管理,才能成为全体员工参与基层的管理与决策提供可能;而只有让全体员工参与管理、决策,员工才能在管理的实践中主动发现本单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是什么,自己知识结构中紧缺的是什么,从而员工才能自觉地确定学什么。其次,只有让员工参与管理,员工的主人公责任感才能增强,员工才能树立以本单位的振兴为己任的主人公思想,从而他才能完成从工具性工作观向创造性工作观的转变,也才能为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创造条件。最后,自主管理的实现,必然增强基层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学习的积极性,基层团队员工之间才能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知识共享,实际上整个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已经有了雏型。
6、创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学习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这同样也为学习兴趣团队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浅谈了计算机环境下构建学习兴趣团队的重要性及组建的情况和学习交流形式,展现了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计算机环境;学习兴趣;团队精神;构建
一、计算机环境下的学习兴趣团队的定义
计算机环境下的学习兴趣团队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组织团队学习,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下,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的学习型团队。
二、计算机环境下构建学习兴趣团队的重要性
1.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愿不愿意学,是否有积极的学习动力,常常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在计算机环境下,网络知识的丰富性、新颖性以及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环境都能有效地引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信息时代以网络及其“海量”信息的存储与传递为主要特征,但不可避免的是信息良莠不齐。很多人以网上信息过于杂乱为由,反对学生上网,但这并不能阻碍网络本身的发展及其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多方围堵不如因势利导,基于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的构建,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把计算机网络充当为资源库、信息处理平台、交流平台、成果平台等多种角色,通过计算机网络加以更为充分的利用,将这些信息与计算机网络可以充当的各种角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开展自主的探究活动,并与学习伙伴积极协作,解决问题。
3.我们知道21世纪是个合作制胜的时代,单枪匹马的英雄已不复存在,想要达到目的就必须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扶助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赢得成功。在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受到挫折,结成团队并发扬团队精神可以相互鼓励,克服软弱、懒惰,实现共同进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以共同兴趣为核心,以团队精神为支撑,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从信息的“海洋”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从而独立地发现、提出潜在的问题,并把自己所提炼出的精华和团队成员相互交流与共享,从而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学习兴趣团队的构建及协调发展
1.学习兴趣团队学习者:是指承担具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承担团队学习任务、实施团队学习活动的主题参与者,是学习兴趣团队学习中知识建构的主题。通过这种人际沟通,学习者能够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和投入学习的动力。比如组建创业兴趣团队:自主创业“万事开头难”,要处理的事情面广、量多,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有效地处理各类情况、而且企业的创办者不可能万事皆通。因此,建立一个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合作班子,对创业风险企业是一个十分必要的。一个平衡的和有能力的班子,应当包括懂管理有技术经验的经理人员和财务、公关、销售、工程以及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其他领域的专家。当然我们还可以组建考研团队、专业实践团队等。
2.学习兴趣团队组织者:是能够组织协调并指导团队学习、安排学习规划,组织在线学习,团队公告,公布学习内容,组织在线学习讨论,协调与解决困惑或人际纠纷等问题的老师或学生。团队精神是团队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学习者安排至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团队的潜能。
3.学习兴趣团队指导老师:是指承担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团队学习等任务的学科专业教师,是计算机环境下团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领航者、团队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者。在团队中扮演学习者的情感倾听者、学习“助推器”等角色。每一个学习兴趣团队都有一个相关方面专业知识很强的老师作为指导者。成员在学习或团队协助中遇到的任何困境时能向指导老师倾诉,以缓解学习压力及其他压力,获得情感支持,并及时得到指导老师给予的学习困境分析、策略建议,并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任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按学生兴趣搭配分组,结成团队。每个团队有自己的名字、口号、奋斗目标、共同志趣,有自己的学习活动计划、交流平台等。学习兴趣团队指导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帮助学生进行团队精神、促使团队成员互助互勉、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另外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学习兴趣团队,并让学生担任团队组织者。
学习是一项枯燥而又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离开学习者、团队组织者、指导老师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几乎无法得以建成和完成。学习兴趣团队强调了合作、协作、互动以及兴趣的重要性。学习兴趣团队不但强调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更强调团队的组织、分工与协调。注重学习兴趣团队文化、团队理念、团队精神、团队纪律建设,有统一的学习规划、学习分工、学习目标、学习理想,从而可实现团队整体成果的最大化。
四、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兴趣团队学习形式
1.通过网络,学习兴趣团队成员能过进行同步和异步的文字或视频交流,如利用QQ、MSN、Shutter、飞信等软件交流学习体会,进行音频或视频绘画,团队通知的,交换学习资料等。如利用QQ群功能来组织与管理学校兴趣团队。
2.通过计算机,成员可以用U盘、移动硬盘等相互拷贝学习资料、自己搜取的精美视频讲座等,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
五、结束语
综上,学习兴趣团队有利于培养每个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团队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学习成果,对学习者个人身心健康与生存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应该说,组建学习兴趣团队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学习,并将会成为未来计算机环境下学习的主流模式之一。但是计算机在提供学习兴趣团队学习交流便利的同时,如何利用计算机促进学习兴趣团队更好的进行学习交流,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进行兴趣团队学习的有效工具,将会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也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不断研究的主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馆 智慧 高职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78-01
近几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能医疗”等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由概念逐步走上应用。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应运而出,许多大型图书馆按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开始设计和改造图书馆,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方便了读者,真正达到了由信息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转变。在智慧图书馆时代,由于采用了全新的IT技术,服务的方式,内涵,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换,本文拟对智慧图书馆时代的服务模式进行研究,进一步做好智慧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1 智慧图书馆时代的特征
智慧图书馆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IT为基础,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以知识创造和提供知识服务为主的现代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互联、高效、便利,数字惠民是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外在特征,互联、高效和便利是智慧图书馆的内在特点[1~2]。互联是指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入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各个工作流程。高效是将智慧管理融人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实现图书馆各项资源的效益、效率和效能最大化。便利是指任何读者在任何地点通过任意方式能非常容易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互联是智慧图书馆的基础,高效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便利是智慧图书馆的宗旨[3]。
2 智慧图书馆时代服务模式的变化
智慧图书馆时代服务的目的在于知识运用和知识创造,实现知识产品的增值效应;在智慧服务过程中,团队合作尤为重要,通过团队的智慧服务为知识用户带来巨大收益。
2.1 服务的核心由提供信息向提供知识转变
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知识是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而智慧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即信息来源于数据,知识来源于信息,而知识则是智慧的基础。提供信息服务一直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如检索查询、在线书刊浏览、电子教程下载、在线讲座、图书公告、馆藏查询和借阅等服务。但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开始由提供信息变为提供知识,随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目前绝大多数用户借助网络就很容易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急需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自身的优势从信息中帮助用户产生所需的知识就尤为重要,成为智慧图书馆时代服务的核心内容。
2.2 服务的本质由信息采集、加工和整理向创造知识转变
信息采集、加工和整理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本质工作,但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建立,基本信息的采集、加工和整理的大部分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完成,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许多读者都能自主完成信息检索工作,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开始由采集整理信息像创造知识转变,工作人员要利用图书馆拥有的大量信息,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利用专业知识和工具创造出对用户具体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智慧服务是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和调动图书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的特定问题的分析、诊断、解决为标志,就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体现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创造性特征。
2.3 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由个体向群体演变
服务的主体指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的客体指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例如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信息化时代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以一对一服务为主,即一个工作人员就能够为一个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服务的对象大都是个体的需求。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建立和应用,智慧图书馆时代的到来,为单个用户服务的需求量在逐渐减少,用户的需求开始以项目组和团队的形式出现,服务由图书馆中具有较高信息技术能力和知识开发能力的团体来提供。
3 智慧图书馆时代高职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内容
在智慧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要内容在逐渐发生变化,逐步由以往的提供信息向提供知识转变,服务的方式由简单的提供信息向提供解决方案转变,由以往的以信息检索方式参与项目变为以提供解决问题可选方案为主的深度参与,智慧图书馆时代高职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内容将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基于教学的智慧服务
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重点,发挥图书馆人才优势整合、挖掘图书馆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方法,把电子资源按精品课程建设、高职教材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课程开发、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分类,智慧的为教学服务,按教师、学生的需求加工信息和创造知识。
3.2 基于科研的智慧服务
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科研也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主动了解自然基金,科技计划、产学研等项目,提前进行信息的收集、检索,采用一定的软件工具分类,摘要提取等工作,为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和最后验收提供智慧服务。
3.3 基于专项的智慧服务
图书馆要根据高职院校需求,针对各个时期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的智慧服务。根据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的工作重点筛选有关信,以简报、内参、专题报道等形式提供给相关信息用户决策层,为决策充当参谋和助手的角色。根据教风学风建设的中心工作,图书馆可以加工、整理及分析,以电子版传送或出版专题资料汇编的形式发给学生或教务部门,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务部门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 梁光德.智慧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1(1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