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教学质量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9 16:08: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教学质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教学质量

第1篇

1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教学规模和教学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其教学质量有下滑的趋势,影响了高校发展的脚步。在如此的背景下,必须明确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1 教师

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渠道。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而教学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讲授质量,学习质量和管理质量。在教学过程过程,虽然老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他们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借助一定的环境,选择有效的讲授方法,向学生传授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智能;学生则在教师正确积极的引导下,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借助一定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认识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1.2 环境

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容易被忽视,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生知识的掌握,品德的养成,社会行为动机和适应能力的习惯,无不受教学环境的深刻影响。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理环境,包括教室、室内光线、温度、空气、声音、颜色、座位编排和班级规模等;二是心理环境,由课堂内部的心理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气氛、课堂人际交往、师生关系、班风等。

1.3 课堂管理

课堂中的管理非常丰富,不仅涉及课堂的所有方面,而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课堂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课堂气氛、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每一个管理部分都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质量。

2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对策

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话题,它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关系到教学效果能否实现。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各地高校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复制性并不强。出现此种原因在于没有深入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未能从根本上制定解决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客观的反应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能督促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于改善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所制定的评价机制,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持续性和公平性。所制定的评价机制应站在长远和现实的角度,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意见,充分站在教师的角度,切实起到评价及督促的作用;二是激励性。教学测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评价中所设立的奖励和惩罚应合理,更多的应突出激励,其评价内容不能单凭学生的成绩,学生对教师的意义也应纳入评价范围。

2.2 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从教学目标达成性(学习收益)和时间规定性两方面。如果把取得有效收益所消耗的时间称为“有效教学时间”,把教师和学生投入在课堂中的时间总量称为“实际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价值量度,只有这两者融会贯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可以成立如“课堂会诊”听课小组,不定期的组织听课活动,从而全面了解课堂中的真实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可取之处,以便教师扬长避短,督促其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在听课前制定好《课堂教学评估量化表》,“会诊”者根据量化表对上课老师进行客观评价,并于当天与上课老师交流,告之去优劣处,以便于及时改正。

2.3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目前,高校附近总是分布有许多不良的社会环境,如网吧、游戏厅等,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的巨大的伤害,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而学校的内部环境,包括学风、环境布置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学校效率。对于学校,是社会文化的传播中心,也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学校应该强烈阻挡社会的不良影响,从内部着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增强学生的自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同时,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设置文化长廊、文化交流角等,让学生时刻感受良好文化气息。此外,课堂环境的营造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比如组织“优秀班级”评选活动,评选内容包括课堂气氛、学习成绩、班级文化等,将学生和老师均纳入评审对象,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4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教学管理,学校领导对教学的管理只是局限于外部的、宏观的、较为抽象的要求,而教师则通过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把管理体现得具体化、现实化。通过课堂管理这种直接交往,学生把个人的心理变化及理解反应信息反馈于教师,使教师能随时调整“教”的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通过“管理”创造出各种有利条件,保证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老师是教学管理的关键。比如目前课堂普遍存在玩手机、睡觉的现象,老师想杜绝这种现象,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有关制度和规定提出明确而严格的纪律要求,其次老师必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总之,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根基,是老师的职责,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客观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陆玲珠.如何加强教学管理与研究[J].教书育人,2010(29):56~57.

[2] 梁建卿,徐明,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4):41~45.

第2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教学质量 本科类高校

1.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现状

实践教学是高校引导学生于在校期间获取实践能力和部分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在整个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1]。

然而事实是许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相关专业人才企业又非常缺乏,企业抱怨毕业生只知道书本上的东西,实际工作能力太差,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我国传统高校教育仍然习惯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由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大多不够重视。目前,部分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实践环节设置比例很低,一般只占到学分(学时)的10%~20%,而国外高校却接近40%。忽视个性发展,轻实践教学,在相当程度上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对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带来致命伤。

1.2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观念落后。

高等学校传统上的理论教学只看重考试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合格率,忽视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大多数高校学生发现只要实践教学时出勤率合格,就可以过关。许多老师基于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常常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不加重视,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使得本科教学实践环节不及格率远低于理论教学环节。

1.3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实践教学虽然内容来源于理论,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很大不同。由于本科教育面向就业,需要实践教学老师除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外,还必须拥有专业实践的背景和经验,尤其是工程类的实践教学。许多学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纸上谈兵,甚至由理论教学老师来指导实践教学,而我国高校许多理论教学老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中间未曾经历实际的应用型工作,他们的经历和经验都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4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薄弱。

当前,许多高校共同认识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失控现象时有发生。如只重视实践过程进行之中的量少面窄的抽查,忽视事前和事后的严格监控;强调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监控,忽视二级学院、系(教研室)的质量监控以及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作为“产品”又是服务对象的学生,对把控实践教学质量的参与度极低,等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实践教学质量必将不能得到保证。

2.高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2.1转变观念,从行动上注重实践教学。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能在口头上,必须落到实处。本科类高校应该从当年精英教育的光环中走出,向着为社会培养实际操作性的知识性人才的目标发展。而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与今后实际工作结合得较紧的训练环节,是宝贵的就业预演的机会,因此各高校应转变观念,在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抓好实践教学。如学校与企业协商建立多类型的实习基地,引进实践教学所需专项设备,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重等,从行动上、从根本上重视实践教学。

2.2加强实践教学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到厂矿企业、各种中介服务公司等承担实际工作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增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二是在实践教学的部分环节。可以从校外聘请有专业技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兼职指导教师,一方面加强和充实指导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给高校教师提供向技术人员学习提高的机会。[2][3]

2.3注重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健全日常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及信息反馈系统。

在学校层面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这是实施实践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测量的依据[4]。各院校应围绕各自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水平和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在管理层面上严格实施校、院、系(室)三级质量监控管理,按照各自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职责,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并组织承担各种专项检查等。在实践教学准备(如实践教学标准、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等质量标准)、实践教学实施(如实践教学纪律质量标准)、考试考核(如实践教学的考核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的操作标准)等环节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保证教学工作过程的监控与评估的顺利展开。[4]

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是教学质量的反馈过程,也是教学质量监视、测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个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信息的获取是通过开展校内教学活动,从教务处、系、教研室、教师、学生中获取,形成由教务处、二级学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纵横交叉的信息跟踪、反馈网络。另外更为重要的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是学校、社会组成的实践教学信息跟踪、反馈系统。其建立的途径为,一是通过毕业生结合自己工作实践中对实践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二是通过本行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其自身的工作经验,对相关实践教学提出建议。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拉近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如此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可达到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本位,提高实践教学的课程管理质量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赵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3]王祥薇,张红飞.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第3篇

论文摘要:持续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必然要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不同商校有不同的教育质童观,围绕其开展的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与质量监控也应该不同。高校完全可以遵循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但在引进企业具体的质盘认证体系时必须慎重。

在世纪之交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尤其为社会各界所密切关注。质量间题实际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质量是办学的灵魂”,“质量关系高等教育的生命”,“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些思想观念已被高校广泛认同,并进而内化为办学理念和方针。为此,这些年来,各个高校普遍开展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活动,并尝试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的机制和体系,把它作为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就高校开展质量监控与保证活动的相关间题作分析与探讨。

一、高校开展质量保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的必然性分析

经过一段时期以来的努力,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逐步得到加强,部分高校已开始自觉追求教学高质量,致力实现教学工作优秀目标。但就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总体而言,学校各级领导承担着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创收、师资队伍和专业学科建设、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其工作任务的多重性与工作内容的多样化,客观上使学校各级领导投人教学管理工作的精力仍然相对不足。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仍然对教学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师生对教与学投人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对教学质量仍有较大影响。因此,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强化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是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性举措。

随着《高等教育法》的实施、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体制的逐步建立,高校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相对独立的实体,学校不仅要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必须有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持续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校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强竞争力,以及能够持续吸引良好生源,就必须向社会庄严承诺其质量信誉。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是当务之急。

21世纪初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少数化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阶段,巨大的社会需求,政府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必然使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将受到严峻考验。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的探索有助于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和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界、教育界普遍和持续关注的主题。1992年第八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官员海纳曼博士在震动了大会的报告中认为:教育质量的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的三个具体目标之一是从针对性和质量方面改进高等教育体系的管理。“高等教育质量”是大会讨论的四个主题之一。对于教育质量的关切同时遍及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社会机构、团体。1999年召开的第四十三届欧洲质量组织会议,“教育质量”被列人会议的主题议题中。在追求质量的90年代,高等教育的质量理论、质量评估、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等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

与此相呼应,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在努力维持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发展了多种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主要有旨在系统提高教学水平机制的教学专业发展模式,BS5750/IS09000质量保证模式,TQM质量管理模式、项目评价模式、学生发展评估模式等,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学校缺乏对教学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多为随机性的教学检查和对教学突发性事件进行管理,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人为性,缺乏积极的、制度化的全程适时控制的保证体系。因此,建立全程适时控制和制度化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是21世纪初持续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

二、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及其与教育质量观的关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保证

1、教学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为实现和保证既定的教学质量规格要求而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和实施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广义教学质量保证涉及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首先是办学条件的保证。办学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标准,否则,人才培养的质量就难以保证,诸如,生均教学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量、教室和实验室面积、后勤物质保障等,优良的教学质量要有良好的教学基础条件作保障。其次,师资保证。师资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以及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素质水平。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谓大师之谓也”。第三,教学基本建设保证。教学工作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质量才有保证,并不断获得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的水平直接构筑着教学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平台。第四,教学改革保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举措,是促进教学质量根本性提高的深层动力。例如,不改革专业设置过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就难以保证,如不实现向创新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转换,大面积上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没有着落。第五,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管理是依据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有意识地调节教学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高效益、高质量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和所有活动。教学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教学系统有限的资源投入与高效益高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任务的矛盾,它涉及教学思想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教材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设备管理等等教学系统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可见管理是提高和保证质量的前提。换言之,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而建立旨在保证和改进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教学质量保证即是教学管理的层面上属于教学质量管理的下位概念,其含义相当于教学质量监控。本文探讨与分析的“质量保证”即在狭义上使用之。

2、教学质量监控。为完满实现教学质量的目标要求而专门设计和实施的教学质量管理的结构、程序、过程和活动。它与狭义的教学质量保证没有明确的区分,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属于教学管理的范畴。质量监控提供了内部教学质量保证。

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视角看,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所有环节原则上都必须作为质量监控的对象。而在真实的管理实践中,则应该把监控重点放在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上。笔者以为,必须作为监控重点的有:教学计划编制过程的质量监控。由于课程编制过程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在范围上大体相当,因此,也就是课程编制过程(生成系统)的质量监控。对人才培养质量起至关重要的课程和教学计划的生成这一关键环节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上教学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蓝图和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没有间题,在实际制订过程中往往过于草率。如,对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评价等缺乏充分的论证和精心的设计,对课程和教学计划整个编制过程,包括编制者的资格确认和编制本身的活动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因而成为质量管理的盲区。(2)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系统的质量监控。这是目前各个高校实施质量监控主要关注的领域。其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有:院系教学管理质量监控、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习质量监控。

3、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和外部质量监控与保证。使一个学校的组织管理者相信正在实现既定的质量要求而自身内部开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称为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为确保学校所提供的教学服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政府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对学校开展的评估、审核、认定、监控等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活动,称为外部质量监控与保证。就高校自身而言,通过建立内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更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质量观,树立全员质量意识,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是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内在要求。

(二)不同教育质量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

教育质量观所指的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它所根据的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规格要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就自然有别。层次和类型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学校应该拥有自身特定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和质量要求,且赖以实施的质量管理活动和内外部质量监控与保证、质量评价必须分别有不同的针对性。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所谓“多层面”和“多样化”即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纵向层次,也包括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横向层面;同时还指文、理、工、农、医等不同科类和成人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不同类型以及全日制、半日制、夜大函授等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层次类型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其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不同。依此而开展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以及所构建的质量监控机制和体系就应该有根本区别。例如,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理论学习与研究为教学重点。因此,这类大学开展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活动,一切以学术质量的保证与提高为其出发点和依据。师资学术水平的提高、课程学术价值的取向、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学生学术潜能的激发与评价,自然成为质量管理与保证的核心内容。而职业型高等教育,以职业或行业分类为基础,以职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适应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教学着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与监控一切保证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到位为目标,其质量监控体系带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特征:注重“双师”型教师的选拨与培养,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现场实习质量的监控,注重学生实用性的职业技术水平的考核与评价。

上述的分析可见,如果以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来套用于职业型高等学校或以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来套用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其质量管理与学校质量目标的严重背离是可想而知的。同样,纵向层次上,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的差别、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与远程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机制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彼此间切不可轻易照搬。

教育质量观随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因此,一所学校所建立起来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变化而不断调适。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观经历了知识质量观、能力质量观到当前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的演变历程。与此相应的质量管理与保证活动必然要从以知识掌握的多寡和深浅为目的转变为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直至近年来强调人文教学、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为目标。如何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如何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是当前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亟待解决的两大课题。

三、高校引进企业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理论与模式比较分析

研究和构建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的机制和体系时,人们很自然想到能否借鉴企业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成熟理论与模式。真实的情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中颇为引人关注的一项改革举措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将经过调整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美国是研究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最为突出的国家。仅在1991年至1992年,全部或部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高等院校就从92所增至220所。其中不乏有诸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此类研究型大学,但更多的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技术学院或社区学院。如美国狐狸谷技术学院被认为是运用企业的动作模式进行学校教育改革的成功榜样,是“最彻底的顾客驱使的公共机构”。

美国许多高校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和当时美国教育质量正受到全面检讨的背景密切相关的。当时发表的《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书代表了美国各界的人们对教育质量危机的担忧,并呼吁要寻找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以狐狸谷技术学院院长斯坦利·斯潘鲍尔为代表的一批院校长认为,美国教育“失败”部分原因在于学校的结构和管理方式。而“学校可以通过仔细控制的管理改革来得到改进和提高”,而且相信“质量和生产的技术与过程可成功地根植于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改革大背景和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的质量和标准原来一直由全国学术授予委员会予以保证,并靠它给予颁发文凭或学位证书,但这种与大学分属双轨的高等教育体制从80年代后期开始动摇,全国学术授予委员会行将消失,多科性技术学院开始获得授予文凭和学位证书的授予资格。从而结束了英国高等教育历时长久的双轨制。正是在英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这一背景下,沃弗汉普敦大学等一批学校为向外界提供可靠的质量信誉保证,决定对内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并选择ISO9000质量论证体系,作为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途径。

从英、美等国的高校引人企业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并成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表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完全可以在高校中得到遵循,并使高校从中受益。“企业界的模式可以在设计课程和安排与实施教学中予以应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学校提高了教学服务和外部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提高了内部消费者的满意度,改善了组织氛围,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具体而言,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全员性、全面方法性”及“质量为本”,“质量的改进与提高永无止境”等这些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本质和特征同样适应和有益于高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例如,重视管理层作出质量承诺,明确质量职责,确定质量要素,建立质量评价制度,认可、奖励与表彰质量管理先进组织与个人,重视质量文化建设等等这些质量管理的行动策略同样可以在高校全面展开。

第4篇

【关键词】 教学质量 评价指标 存在问题 对策

一、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及问卷设计

1、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学习和借鉴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学的自身特点而构建的,见表1。

高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由两层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为高校教学质量,二级指标由教学态度、讲解清晰性、重难点把握、内容更新、知识扩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理论联系实际8个二级指标构成。

2、高校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本研究的问卷包括指导语、问题与答案、致谢三部分,其中问题与答案是本问卷的主体,这一部分主要包括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基本信息及对教师教学的建议。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的相关内容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通过这部分的调查,可以得到学生对教师教学各个方面的评价数据。学生基本信息主要是收集被调查者的性别和专业,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收集与分析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别、专业特征是否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有显著性差异。设置“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问题主要是基于学生视角寻求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

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由上文设计的调查问卷,分别对同一门课程不同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并计算出各教师的教学质量指标得分均值,见表2。

请6位专家对各指标进行重要性比较,采用层次分析法,最终计算得到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0、0.150、0.165、0.110、0.135、0.120、0.125、0.095,采用加权求和法M1=■w2iM2i

其中M1、M2i分别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得分,w2i则为二级指标的权重。最终计算得到被调查的4教师教学质量得分分别为3.998、4.439、4.770、3.815,转换为百分制分别为79.96、88.79、95.34、76.31,因此4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师3、教师2、教师1、教师4。

三、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进行汇总,可得到高校教师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育硬件条件仍欠缺

随着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高校扩招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教育教学的硬件资源的分配短缺是较为棘手的问题。原本一个大学班级30-40个人的规模已经不足以满足现状,60多人的大学班级已经逐渐向初高中的班级规模靠拢,但师资物资力量却不能很好地满足,甚至说满足平均水平都很吃力。部分高校一方面为了广收生源大力投资门面建设,而内部实际对生源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发挥的空间的满足度却越来越低。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投影仪及电脑软硬件等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给学生带来最新的社会教学体验,更不能很好地在思想上促进学生进步,不能为学生的进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高校教师个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校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地方,同时对教导者――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这里的素质其实不仅仅指学历方面,许多高校在教师应聘的门槛上的设置也极高,因此高校教师学历方面不容置疑,而这里主要说明的是高校教师的行为能力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是指明灯,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学生的关注,也逐步影响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习惯和方式。以最基础的语言表达为例,教师资格证的获取需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但是仍有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在表达方面仍有欠缺,对于本地区招生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全国各地的学生来说,作为通用语的普通话的硬性标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仍是必须执行的。另外,媒体多次曝光的高校教师学生等案件,更是使心目中高大崇高的教师形象大打折扣。

3、高校教师课堂吸引力不够

大学的学习较轻松,学习的内容也较宽泛,在几十人甚至一两百人的大教室里上课,教师在讲台上的存在感实在不强,由于课时和课程要求的矛盾,甚至个别高校教师更多的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怎么翻书,如果说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不同版本的教材而使得教学内容和难度不同造成的,那么另一原因就是教师无法超脱书本的束缚,无法做到与内容相比的同样的课堂外内容的延伸。这部分的延伸往往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了不同于正经课堂的谈吐风度,这也往往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主要手段。寓教于乐,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在经过长时间应试教育后的大学教学更应该体现这部分教学思想。

4、高校师生关系紧密度不够

高校的师生关系较松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点即使是著名的高等学府亦存在此问题。在教学楼、教室,师生再也不是固定的搭配的情况下,学生忙着换教室,老师忙着赶路程,许多教师和学生唯一的交流可能也就仅仅是课堂上的40多分钟,而这紧巴巴的时间大多数是授课听课的过程。除课堂时间,就连辅导员、班级导师的存在也仅仅是分配实现教学任务,传达学校教育教学指令,并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也做不到真正的育人。仅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样师生关系不能构建起温馨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消极的。

四、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1、教育拨款落到实处,正规教学资金比例加大

很多高校的门面要求基本满足,但应尽可能加大教育教学的资金的投入比例。学生对学校教室的多媒体、投影仪、电脑软硬件、电灯等设施更新的呼声较高。语音教学课的多媒体的学生端安装也应改善。取消的超越级别的办公室的使用面积而再次用于教学,这才是对物质资源使用的尽善尽美。

2、增强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

首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在现行要求的教师普通话最低水平的基础上,加强资格审查的力度,同时逐步提高最低限制。对于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但也必须保证能达到最低标准。在保证高校教师学历的同时,对教师的平时的言行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学校也应该定期审查。迟到早退的情况针对学生应该制止,针对教师也应更严格。另外,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不少师生间的纠纷,高校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师德,不以教师为身份掩盖个人私欲。以身作则,弘扬社会正气。

3、教师自身魅力的塑造,增强课堂吸引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推动教学活动进行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一个人的个人魅力是由自身散发出的一种美好气质,体现着这个人的整体形象,因此教师的个人魅力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又能极大增强课堂吸引力。加强自身魅力的塑造要从细处做起,首先,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活,增加阅读,开阔眼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哲学、数学、医学、经济、政治、军事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其次,积极的把自己的知识、技能、观念、意识等有利于学生接受的东西传授、表达出来,不仅是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也应该加以拓展,才能广泛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次,保持良好的课堂形象,自信、大方,谈吐优雅得体,也可以抑扬顿挫,从而营造出欢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授课顺利完成,也是教师的自身形象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4、加强师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高校的师生关系表现并不太乐观,甚至部分是形同陌路,都有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跟自身利益相关的事谁也不感兴趣,似乎学生上课只是为了修学分、拿证书等,教师授课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评职称而已。因此,师生关系应进一步提升,课堂上,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尽量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必要时,让学生关闭或上交手机等电子产品。虽然是大学生了,但很多人还是依赖性极强,不自觉,不主动,所以教师应该从思想、行动等方面给予指导、引领。课下,也要多交流,老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联系方式等,并允许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总之,双方及时沟通、交流,加强相互理解,从而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五、结语

本文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进行探讨,构建了高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指出高校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建议,这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更深入研究,找出教学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基金项目:烟台大学在学生科技创新基金(130307),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3WG22)。)

【参考文献】

[1] 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2] 韩春燕: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理念的更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 黎荆: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J].文教资料,2009(13).

第5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教学质童急待提高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由于有效提高教学质1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租,必须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才能逐步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而课堂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的关健。故仅鱿其中的课堂教学谈一点看法。

一、高校的主要任务

高等院校和其他学校一样,其最基本的功能仍然是教书育人,这是和科研院所与其他机构的根本区别。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考上大学进一步深造,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学学习,使自己成为真正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专门人才。至于一个学生能否成才,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一个关键:就是老师的指点。因为“名师出高徒”嘛!如果能够得到名师的循循善诱,学生们往往就可以收到“胜读十年书”的功效。

正如大型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所示,抗日时期,西南联大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1938年西迁昆明。1946年夏宜告结束,前后历时九年。在西南联大: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据统计,在联大学习过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其中朱光亚、郑哲敏为双院士)。联大学生后来取得特别突出成就的既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也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同时在文、史、哲和社会科学方面也出现了一大批突出人才,还有一大批政治家、革命家,真是人才济济。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中的一大奇迹,西南联大的辉煌历史和经验就产生在昆明,因此我们更应该深刻领会和予以借鉴。

二、课堂教学是普通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

在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从来都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其实要把一堂课上好并非易事。已故的北师大校长陈垣曾感慨,自己研究数月的成果有时还不够一堂课来讲。中国新闻史专家方汉奇讲了多年的中国新闻史,史实早已烂熟于胸,但每次上课前依然会认真准备两个小时,增加最新的发现与感想。

传道、授业、解惑,师之道也。西南联大师资阵容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灿烂。其中有一批我国该学科的英基人和开拓者,他们学术造诣很深,知识面很广,还有一批刚学成归国的青年教授,他们在国外师从一流大师,在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因而西南联大的课堂教学是一流的。例如:周培源教授讲力学课自编讲义,经常自刻蜡纸,每次亲自将油印讲义带来发给学生。王竹溪教授讲热学时常在黑板上每一节标题后注上各种参考书上相应的页数,以便学生查阅,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实,好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很大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上海交通大学普通教师晏才宏,可以说也是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教学大师。晏才宏之优秀,不仅在于他知识早已烂熟于胸,讲课时不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把原本枯燥的电路课讲得生动丰富,被学生们誉为“魔电”,课堂几乎场场爆满;更在于他淡泊名利,把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毕生乐趣。学生们称颂:“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像一部精彩的电影。”“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他嘴里就像活了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得非常简单明白。”有学生回忆第一次听他讲课的情景:“如何的精彩绝伦就不多说了,反正是在这之前,我整整一个学期都学不大懂,但是经过那两个小时的讲解,茅塞顿开,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东西。他的讲解条理极度清晰,随便徒手画的电路图,导线像用过尺子一样的笔直。”他解题思路不拘一格,某堂课上的一道例题,他竟接连给出了20种解法,让学生从中领悟不同的思维方法。多数老师要求学生安静听讲,他却鼓励学生课上讨论,有不懂的随时提问,他有间必答,甚至会和学生展开学术争论。他常让学生上台讲题,如果讲得好,他带头鼓掌即使讲错了,他也总能指出其中的闪光点,重树学生的自信。如果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正确,即使计算结果错了,他都会照样给分,颇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之风,他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因此,近年来,一些高校也逐步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为了改变教授忙于科研无暇教学的状况,一些高校还出了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硬性规定。如清华大学规定教师不给本科生上课不能当教授;广州大学规定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可能“下课卜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要作为一项基本制度。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盆还需要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它不仅要求教师精通所教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同时还要求教师真心热爱学生、做到为人师表,并且讲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只有钻得深、才能讲得透,只有懂得多、才能讲得活。上好一堂课可能并不难,但要上好每堂课则非易事。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求摆正教学和科研的位置。一段时间以来,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师实行以多少为基础的职称考核机制,而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则较少关注。如果教师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着考核这个指挥棒转,考核的分数就是金钱、就是业绩、就是利益、就是个人前途的话,那么为了晋升职称,许多大学教师不得不呕心沥血、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无暇顾及课堂教学,其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下降。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策略研究

教学质量是教育之本,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一主题永恒不变。为此,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学习管理等。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多途径、多手段、全方位构建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教学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指导者和影响源,可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当然教育教学离不开优越的教学条件支持,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努力,离不开学校的科学领导和调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成才,直接受制于上述制约因素的影响。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需多方努力得以实现。现就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予以解析。

1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层面

目前存在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与导向存在差距,个别学校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人才。这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导向问题,取决于学校领导集体和部分教师代表。因此学校领导的能力、目标与胸怀等对学校整体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领导层面定位的学校发展目标直接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走向,领导集体决策正确如否等,将对学校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存在管理机制、政策导向、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支持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如重科研、轻教学,一切考核依据科研成果分量过重所带来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问题,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管理过于松散,直接影响一校的学风。对学生的引导与关怀,创造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术氛围、管理制度等问题急需解决。

1.2教师层面

第一,职业目标盲目化:教师在职业定位上存在个别教师对职业的定位不明确,个别教师以生存为职业支点,把薪水作为自己工作的导向。尚未做到以发展和兴趣为支点,不能够以自身进步和快乐作为发展导向。对现实目标的专注度、耐心度不够,现实目标不切合实际。教师的职业精神、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不够。第二,教学目标模糊化:存在教学的目标落后,缺乏应有的创新性。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应有的价值性。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教学的规范不足,缺乏应有的常识性。教学的规划不明确,缺乏适度的耐心等问题。第三,教学管理缺失化: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在教学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得不到位,在课堂中讽刺学生、训斥学生等。个别学生被边缘化,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师教学存在磨洋工的招数,如课堂上通过课前点名、讲段子、放与教学关系不大的所谓教学片、讨论问题、愤青、念PPT、早下课、谈人生、划重点等。这样严重占据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浇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随意性大、目的不明确,不了解学生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五,教学科研倒置化,部分学校的考核规范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考核而工作,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的精力投入科研胜于教学,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1.3学生层面

学生的成人特点,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对因材施教带来巨大影响。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性投入不够。学生的自律行不强,盲目随从性大。独立性缺乏,吃苦能力欠缺,功利性强等特点并存。

2成功教学策略分析

2.1学校层面

学校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领导的决策即做正确的事,直接决定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学校的舵手,应具有大视野、大思维和大格局。从学校的长远发展,从人才培养质量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制定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各项考核监控制度。科学决策、科学实施,决策的执行即正确做事,需全校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全面推进,真正做到上下同欲者胜。人才培养应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学和教师教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学校应明确定位教学的发展导向,教研分明,以研促教,以教代研,杜绝万事看科研的局面。

2.2教师层面

第一,职业目标确定化:正确定位,不能把薪水作为工作的导向,应以自身发展和兴趣作为自身发展的导向。做到学习为了工作,工作为了生活,生活为了幸福,用专业和职业的发展去支撑未来事业有成。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几年的时间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奋斗。热爱学生,真心热爱,才会付出。善待自己的单位,因为他是你与社会,你与他人之间进行交换的桥梁。正确对待职业,在发展事业之中发展自己。第二,教学目标明确化:强化本领,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行政工作和服务社会。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作为教师应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在教学中通过用心思考、精心准备、大胆行动、认真完成打开局面。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思维,浓厚的教学兴趣,良好的表达艺术,灵活的管理技巧,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提升教学策略:理解学生,促进独立,观摩反思。第三,教学管理常态化:在教学中,应加强度对学生的管理。始终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真心付出。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取向,应德为先,先育己,再育人。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第四,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师应增加教学性投入,把好教学关。通过精心备课,用心讲课,细心批改,耐心辅导等建立教学自信。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认真研读国内外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结合本专业特点与课程实际加以应用。在教学中通过修饰仪表形象吸引人,气氛渲染。多途径激发学生动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入心。设计具有挑战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脑思考。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记过,记过不如做过。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增加动手机会。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应顺应时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具备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工作驾驭能力,夯实基本工作能力。为要成为人品好、形象好、教学好、科研好、实践好的“五好教师”而努力奋斗。

2.3学生层面

根据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人人动力十足,人人全心投入。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奖惩制度并严格实施。教育管理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教育学生深入理解分子与分母的区别,努力做分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不仅要具有回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能够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作者:马志君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钱伟,薛二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9):66-69.

[2]王轶,陈敏.美国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5(1):135-140.

第7篇

1.什么是“档案化”管理

所谓的“档案化”管理主要是指单位或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的一切行为的记录过程,“档案化”管理具有真实性、实效性等特点。另外,由于档案具有着真实性、实效性、完整性、长期性、可靠性等特点,从而起到了对单位或个人过行管理和约束的要求。例如本文所要讨论的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就是针对高校教学中的一切行为进行记录存储,以备后用。同时,高校教学过程中可以能过对以往档案记录的杳询进行教学经的总结与创新,更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2.“档案化”管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首先,“档案化”管理打破了传统高校教学中对学生考核成绩综合评定的事后判断方式,而是采用一种在教学中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简单来说也就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评价,并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更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其次,采用“档案化”管理可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信息资料、记录、分析、改进等循环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切活动进行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档案化”管理中的同行业教师听课环节可以使教师之间互通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更容易促进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后,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对档案的查看及分析从宏观意义上了解教学中的整体过程,进而丰富自身的教学行为。同时,“档案化”管理还可以对教学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判断,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3.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为保证其有效性,必须遵循着以下的原则:

3.1档案全程管理原则

在国家所下发的ISO-9000标准中,所有的质量管理工作都是建立在以保证工作过程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之上的,并将这种基础转化为一种与其相关的资源文件的一种行为活动。因此根据国家的指示,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档案建立行为。并且保证对教学质量档案进行严密的保存,以确保教学质量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在“档案化”全程管理中,就需要对档案的建立把好入口环节关。也就是说,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的建立必须由高校负责人向上级推荐,再获得了第一层基层领导审批后,再由专家组委员会成员对档案进行讨论及改进,然后方可确定“档案化”的建立。由此可见,坚持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全程管理原则更有利于保证档案的真实有效性,同时有利于排除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阶段性不尽人意的因素。

3.2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前端控制原则

首先来讲,前端控制原则更有利于控制和强调整个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的目标及要求的规则化、系统化管理及分析。同时对档案的科学化综合整理,或是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的阶段性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说,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前端控制原则就是强调档案整体的规划、全程监控、业务提前以及及时修改的整体过程管理的理念。另外,前端控制原则本着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原则,通过对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整个业务流程的重新设置来减少档案管理中各环节中的重复内容,从而更进一步优化档案的形式。

4.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在“档案化”管理中,必须依照几点具体的中方法进行管理。

4.1分类管理方法

一般来讲,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所涉及到的高校管理部门是很多的。例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育中的管理部门、高校各系别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都必须要遵循着全过程管理原则以及前端控制原则,同时结合教学质量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档案的建立及分类。在档案建立中,一般包括了高校教学质量的项目管理、教学任务管理、对教学内容考核分析管理、实践实习的管理、教师发展管理、高校教学器材的管理、高校现代化教育网络管理等诸多类别,因此为了将其区分开来,在“档案化”管理中,就必须将不同的内容进行分开式管理,以便档案清晰化,同时也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4.2目标化管理

目标化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化”管理中重要的指标及方法,同时也是实现教学任务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所谓的高校教学质量档案目标化管理主要是指以高校档案信息中的各项内容为目标,对档案的文件标准、组织审批标准、公文发示、档案中期检查标准、结项验收标准等进行全程的记录。例如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目标化管理中,首先要对高校的重点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等进行档案化管理,并从重点课程的申报、建立、组织评选等环节进行管理。

第8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质量监控系统

高校是培育各级专业人才的场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是衡量教育体制的标准。一所高校想要立足和发展,必须提高教学质量。

一、明确教学管理职责

明确教学管理的职责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四大板块组成,其中管理者的职责尤为重要,但也是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例如,校长在学校的办学方向、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上要有明确的指导方针。

1.制订教学质量方针

教学质量方针体现了教学、办学的水平。根据高等学校教育培养的不同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会、国家、员工、家长等多方面的需求得到各种相关信息,加上学校校长的分析以及教师的观察和比较,可以得到正确的质量方针。教学质量方针对高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针可以拟定为:以市场为风向标,利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改革,用现代教学方法以及让人满意的教学服务态度,再加上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环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优秀的人才来回报社会。

2.明确教学质量目标

制订高校教学质量目标时,可以依据教育质量方针以及多方面要求。确定目标之后,可根据需要向各个部门和教师转达,这样可以让大家对自己的工作有更为明确的了解,比如需要做哪些事,应该怎么做。同时,在各级部门拿到教学质量目标后,发现其中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可及时纠正。这样,学校内部就会形成一股为了达到共同质量目标而努力承担义务的风气。

二、优化资源管理体系

1.生源

选拔生源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第一关。笔者建议高校对生源的要求不应只局限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也要注重道德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以此为依据制订良好的招生政策。

2.师资和管理者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教师水平,高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互相学习,参加专业知识的讲座,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在教学方面形成自己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学校要严格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和管理者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

3.经费

在教育经费方面,学校大部分经费都是靠国家投资,但这并不代表经费是源源不断的。学校要做好经费管理工作,使经费的使用达到最优化,避免产生浪费。在保证教师优厚待遇的同时,高校不仅要优化人员利用效率,还要确保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优化学校的经费支出。

4.教学设施

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料,实验室中齐全的实验器材和完整的设备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建立高效的质量监控系统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建立质量监控系统。首先,高等学校的质量监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构成该系统的要素很多,各要素之间联系复杂,构成系统的元素可以是人,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仪器设备。其次是系统的非线性,即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际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多个指标。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

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有限,目前对高效教学质量管理与优化的研究尚不透彻。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还会深入研究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 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Blackwell Synerrgy”、“JSTOR”、“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in ProQest)”、“EBSCO”等的检索,收集了国内外有关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论文近70篇,通过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收集了国内外相关的报道和信息资料,通过超星图书馆等途径搜索到相关专著18本。

通过对收集来的论文、论著和资料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分析,本文认为国内外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建立在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上的,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价值选择。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单一的学术标准,是一种学术性质量观。它具有内适性,强调的是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我完善程度的要求,反映的是以学术和教师为导向。①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毕业生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完备性。

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有三种典型的质量观,即“目的适切性”质量观、“符合消费者愿望和需要”质量观、“价值增值”质量观。②我国自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变革,再到关注个体价值的转变。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统合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的个体取向。④在国内高等教育学的诸多术语中,质量被赋予较多不同解释。在学校教育的实践层面至少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解:“知识质量观”和“督导质量观”,在教育研究的理论层面大致有八种代表性观点:不可知论观、产品质量观、达成度观、替代观、外适性质量观、内适性质量观、绩效观和准备观。⑤在大众化阶段,我们应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整体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⑥

尽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在大众化阶段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但多种质量标准却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强调高等教育的适应性。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程度上,因此,社会需要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检验的标准,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⑦相对于“孤芳自赏”的精英意识而言,大众化质量评价取向更注重的是社会世俗评价。在它看来,只有尽可能适应社会并满足其需要,才能显示高等教育的价值。⑧因此,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为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适应性,只有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才能称得上是高质量的教育。否则,高等学校培养的人即使学富五车,相当“合格”,但不合用,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则这样的教育也谈不上是高质量。⑨

二、关于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式

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式自然也随之改变。从监控主体来看,高等教育质量调控方式可以归结为政府主导型、市场协调型和自我约束型三种基本形式,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综合运用这三种形式以确保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但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和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调控形式又是有区别的。⑩回顾高等教育的历史,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建立在院校自我约束的基础之上,那时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质量的体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由高校自己制定的”,其质量“更多靠高等学校自身来保证”。{11}当然,不同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导方式并不一样,如法国早期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就主要是教会和政府控制,{12}但总体上以高校自我控制为主。到了大众化阶段,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高校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学术“象牙塔”角色,逐渐从昔日的社会边缘走入社会中心,政府和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支持和控制,市场竞争机制日益成为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监控方式。总的来说,精英高等教育的秩序建立在政府主导或自我约束的基础之上,大众高等教育的秩序则建立在市场协调的基础之上。{13}

由于各国的国情、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路径不同,西方各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模式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但是,从宏观上讲西方各国的质量保障模式仍可分为三大类:大陆模式、英国模式与美国模式。{14}大陆模式是指西欧大陆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这些国家包括荷兰、法国、芬兰、瑞典、德国等,大陆模式基本上是一个严格的政府控制的模式。英国模式主要由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估、社会评价四个部分组成。美国模式具体可分为高等教育鉴定、大学学术排行、博士点评价以及一些学校自行组织的教学评价活动等。不管各国高等教育采取何种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内部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目前,高校构建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模式基本上处于一个“边研究、边监控”的状态。从研究者调研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监控模式。如:山东农业大学的“一二三四”监控体系,即一套教学质量标准、两个层面的教学工作考核制度、三个方面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四条教学信息反馈渠道;齐齐哈尔大学的“一体两翼”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体是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主体,两翼是指教学质量监控和单项教学评估两个方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责权合一”的动态教育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吉林师范大学的“三维互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三维具体指教学条件与利用维、教学改革与建设维和教学管理维;上海海事大学基于ISO9000质量标准而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宁波大学以评估、管理、督导三个系统相互作用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广西师范大学以制度、组织、评估、反馈四大系统为核心的“互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南大学由“定期教学质量过程监控”、“经常性随机教学质量检查”和“优秀教学组织单元评估”构成的三位一体网络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等。

总结这些监控模式大致可划分为质量保证模式、质量控制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三种。{15}质量保证(QA)模式主要包括建立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绘制质量体系图、建立“试运行”与“持续改进”制度、开展质量认证活动。质量控制(QC)模式主要包括建立质量目标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审核与行为改进系统。全面质量管理(TQM)模式包括五个要点:使命认同、关注“顾客”与过程、团队建设、挑战性目标、有效的反馈。

三、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

李虎成认为现代质量管理理论、教学基本规律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16}童康认为目前高校内部流行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模式大多是以“传统教育质量管理、现代企业界全面质量管理及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等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为理论依据。{17}广西师范大学以高等教育学理论、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设计本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依据。{18}

四、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原则

张定国提出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19}

刘婧姝等认为,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观念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组织保证原则、监控与建设双重点原则、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原则。{20}

1.观念优先原则。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理论与管理观念是第一位的,而政策与措施总是第二位的。高校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应将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树立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多元化的质量观等理念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2.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人在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中为首要元素。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在管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3.组织保证原则。高校创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领导的重视是关键,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

4.监控与建设双重点原则。只有将质量监控和教学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学质量才能持续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5.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约束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行为。激励主要是通过各种荣誉奖励、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等措施,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通过约束和激励,形成一种管理者科学管理、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发奋学习的良好氛围。

五、综合评价

1.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与精英教育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同,前者的质量标准呈多元化特点,而后者则主张用统一的尺度去测评所有的学校。质量观的相异要求不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外部监控只有通过高校内部质量监控才能发挥作用。

3.高校质量保证的基础在于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只有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各级负责人都自觉地维护和强化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所有的高校都应当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和谐的人格,这是今后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难题和方向。

5.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既是自上而下的监控,更是自下而上的监控。教学质量监控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尽量减少其工具价值,使“他监控”变为“自监控”,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之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

6.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多数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理论研究不够,针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还比较少,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身的元研究也不多。由于管理者、教师、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学质量监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异化,甚至违背教学质量监控的初衷。

7.从国际上看,创造性地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高校并不少见,但真正引进具体的ISO9000质量论证体系的高校为数极少,而且这些学校也大多是面向就业市场的职业技术学院或社区学院。

8.由于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人才培养涉及很多主体性因素,而且“体系”对外部环境也有较高要求,加上一些高校缺少现代质量管理经验或过于依赖外力推动、缺乏主动性,如果宣传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则不仅会影响“体系”效率,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起负面影响的“体系”比没有“体系”的作用更糟糕。

注释:

①黄建章.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大众化的评价原则.现代教育科学,2002,(7)。

②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综述.高等教育,2002,(3)。

③章建石.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表达与教学评估变革.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

④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

⑤安心.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⑥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江苏高教,2001,(5).

⑦房剑森.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现代大学教育,2002,(2).

⑧黄建章.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大众化的评价原则.现代教育科学,2002,(7).

⑨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02,(1).

⑩陈廷柱.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市场化.江苏高教,2002,(1).

{11}赵婷婷.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江苏高教,2002,(1).

{12}安心.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13}陈廷柱.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市场化.江苏高教,2002,(1).

{14}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39.

{15}童康.高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究.高教探索,2007,(1).

{16}李虎成.教学型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定位.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10).

{17}童康.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究.高教探索,2007,(1).

{18}赵铁.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设计.高教论坛,2006,(2).

{19}张定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20}刘婧姝,陈国良,卢亚东.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03,(5).

参考文献:

[1]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