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10-09 16:08: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学的研究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学的研究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经济危机 就业 素质

【中图分类号】G 42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2012年6月11日,麦可思公司了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一是2011届比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下降0.6个百分点(分别为9.8%和10.4%);二是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三是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加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世界经济需求下降,国内经济增长降至8%以下,种种不利因素的冲击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且不说今年公务员和研究生的报考录取比例,单今年从10月份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多人报名,其中近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就足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情况

自2000年我国大学进行大规模的学生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现象不会再有了。一是近几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是很大的;二是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导致当今大学生的滞后就业。三是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此我国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希望。当前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化解就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社会方面。一是学生的就业工作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人才市场由人社部门管理,户籍由公安管理等,致使多头“部队”管理学生,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导致就业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二是就业市场不完善。没有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致使外地学生出现就业难。三是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门槛高、手续繁琐、创业资金不能够贷款,赋税项目多。四是就目前来说就业渠道一般都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招聘会、就业网站等等,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的需求。

2、用人企业方面。近年来的经济危机造就企业发展的不景气,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是经济危机时期效益好的单位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在用人方面设置“门槛”过高,影响学生就业。二中小企业由于受经济危机的打击,为了追求实用和低成本裁减员工,不利于学生就业。三是一些私营企业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无法享受“五险一金”,加上起薪较低,同样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 3、学校方面。一是不能与时俱进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操作型人才。二是部分高校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结合学校没有师资的现实和市场需求人才情况,乱设专业来招生培训,致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三是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薄弱。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学校不能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 4、学生方面。一是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又或者整天谈情说爱,不能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社会的需要。二是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总想到大城市发展,而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基层的工作则又不屑一顾,自我封闭了就业之路。三是怕苦怕累怕丢脸,频繁跳槽以求更好的发展;四是对职业规划不足直接影响到能否就业。五是应聘经验不够,不能与用人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导致用人单位的就业拒绝。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1、大学生要提高整体素质。一是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能否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为此学生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三是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五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2、高校的改革要与时俱进。一是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办学。找好专业不求数量求质量。二是学校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三是学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四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五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社会要承担起学生就业的责任。一是政府部门要继续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等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并且继续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二是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深化教育、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三是各地出台一些政策来激励大学生就业或创业,甚至可以发展一条特色产业,以此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2篇

民工子弟学校的建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和我们本地学校一比,差距就大了。我市的小学一所比一所建得漂亮,一所比一所建设得宏伟,而民工学校教育局基本是放手给了私人经营。而私人经营者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得民工学校的生源充盈,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育部门也总是有“疏漏”,没有对他民土学校进行严格监督。由于场地,经费等原因,体育教学基本以“放羊”式为主,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可以,忽视了他们体育能力的锻炼。我想,教育部门应该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大管理力度,派有丰富经验的公立学校教师参与管理民工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不要让管理流于形式。

(二)多方面引进体育专业人才,提高福利待遇

我市教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在校教师面临下岗,可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资源紧缺。像我镇民工小学,近1200名学生,而教师只有30位左右,使在校教师工作压力很大。但面对民工学校的岗位,很多正规学校毕业的教师总是不愿意去,这当然和民工学校的地位有一定关系,社会不认同,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就业。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民工学校的管理,使他们也和本地的小学一样,同样接受教育局的各种监督,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民工学校教师收入低的局面。让本地公立学校教师也喜欢去那教书,这样,不但可以很好的改善民工学校的师资,对提高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改善教师的就业压力,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三)充分调动公立学校的体育力量

民工学校师资的缺乏,我认为,市里可以以镇、街道为单位,对自己学区内的民工学校开展送教下乡的活动,发挥公立学校的教师资源优势,适当去兼任民校体育课,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也可以通过结对的形式,开展互帮互教。公立学校也可以轮流到民工学校任教,支持民工学校。

(四)加大对民工学校的扶助力度

第3篇

1、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经济规律。因为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2、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式 问题情境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和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去参与、探索或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呢?经过这些年的摸索,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之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首先要有趣味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教师要了解当代初中生的心理,更要了解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清楚他们的兴趣所在,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让趣味性诱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这一内容时,我采用师生同时计算63×63,95×95,101×101,99×99,教师心算,学生笔算,结果是老师领先,然后再让学生随便报一个两位数的平方,让老师回答,老师都对答如流!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说出结果了呢?这引起学生的疑问,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创新之火,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把话题一转:“欲知奥秘,得从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开始。”学生们一个个睁大好奇的双眼,这样打开了他们探究的心扉,使他们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保护探究热情

为开展探究式学习,一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二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的精神和求异思维,又要提倡“交流―互动”。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作用。”可见,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教师要设计适于探究学习的内容和情境。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直线特性》一课时,按教材做一做的安排进行教学,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供学生探究:⑴经过一点A可以画几条直线?⑵经过两点A、B可以画几条直线?⑶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颗钉子?

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分析、讨论,最后归纳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等知识。其实这知识在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中已有简单的陈述,如果教师直接将知识塞给学生,相当于让学生回忆一件并不熟悉、了解并不深刻的内容,对以后呈现“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我想教师可以这样设问:老师想在墙上钉一个有几个挂钩的衣挂,不知如何固定好,请你们用图钉代替钉子,用硬纸条代替衣挂,以泡沫板为墙,演示固定,好吗?学生会积极行动起来,然后请各组代表发言,讲述他们的道理。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到结论,此时归纳出直线的特性就水到渠成了。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亲自动手实践,并通过观察、猜测等探索活动进行知识的归纳,再与同伴交流感受和思想,学得扎实,印象深刻。在教师的民主和包容下,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各抒己见,活跃了思维,锻炼了思辨能力,实现了数学知识与智能的同步发展,很自然就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状态。

三、创设生活情境,将探究进行到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充满着数学,要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只有从生活实际着手,捕捉生活现象创设活动情境。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鲜活的生活实际,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教师设计情境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看过、听过、接触过的生活。如联系班级学生的座位,让学生学习用有序数对来表示物体的坐标;让学生测算粉刷房屋、铺设地砖的面积;让学生设计租车方案和购物的策略等。在讲授《概率》时,我引入如下例子: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摇奖的事情,在一个圆形的木板槽内画有大小不等的格子,在每个格子上写上价格不等的奖品,摇奖的规格是“2元一摇,摇几是几”,不少人总想碰碰运气,花上2元钱,说不定还能捧回个几百元的大奖呢,可结果总是让人失望。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们琢磨不透。这时教师就说,其实用我们今天将要学的数学知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如给办公室铺地砖的教学,先布置学生带着有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上课伊始,先让学生介绍课前所了解的铺地砖的情况,然后讲授新课。这样设计,不仅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教师及时调整和预设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利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去探究、去感悟。从问题入手,给学生提供猜测、探究、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大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认真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思考这一理念,完成了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以及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等方面的教学要求。

总之,创设与教学知识相融洽的教学情境,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提升认知学习的思维价值,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洽的教学情境,就可以应用于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开讲情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好的收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遐想,把他们积极的探索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而注意中间环节的教学情境优化,则会使教学显得张弛有度,情趣盎然。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第5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价值理论 收入分配

经济学家慷慨激昂,评论时政已成为转型期中国的一大特有现象。无论是对于经济学说的选择、假说定律的辨析等纯基础理论问题,还是对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宏观调控方略、收入分配差距、外资扩张利弊等实践课题,都存在着针锋相对的热烈争论。这些争论显示了“竞争性思想市场”所具有的创新特性,对于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生产力解放起着重大作用。

然而,深入分析却可以发现有许多所谓热点理论难题实际上是伪问题,也就是说,这些问题本身并不存在,正如中世纪经院哲学对于“针尖上能够站几位天使”的争论一样,对于这样的问题的争论自然就难以达成任何有意义的结论了。正如汪丁丁曾指出,思想者为了不误入歧途,在跨出每一步时,必须反思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的“问题性”——即问题是否成为一个“问题”。反思政治经济学热烈争论的“问题”,却可以发现其中一些却是伪问题。

显然,经济学研究和讨论的应该是真正的问题,而非虚构出的伪问题。那么,界定一个问题的真伪究竟依据什么标准呢?一个最简单的判断就是所争论的问题能否被表示为“为什么”的语句。这一判断是由经济科学的首要任务所决定的。和其他科学门类一样,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解释事实,当然经济学所解释的主要是社会事实而非自然事实。任何一个流派的经济理论无论从怎样的基本范畴出发,都必须是对社会事实作出合理解释之后再提出政策设计。从解释的角度出发,真问题都可以表示为“为什么”的语句,而伪问题则无法这样表达。例如,自然科学中的真问题包括“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等,经济科学中的真问题则包括“为什么地主会选择分成租佃制度”、“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等。对于真问题的任何争论与解答都可以求助于实证的检验,因此,这样的争论最终会形成较一致的认识,从而人类的知识获得积累。相反,那些伪问题则只能被表示为“是什么”和“应不应该”和“怎么办”的问题。由于伪问题无法进行实证的检验,因此尽管争论很激烈,却永远无法达成共识。对于这些伪问题的争论不仅无助于人们对社会经济规律的认识,而且还导致大量学术资源的浪费,甚至会成为思想无序和社会动乱的口号。

依据上述判断标准,可以发现在当前热烈的政治经济学争论中存在着一些根本就无法成立的伪问题。这样的伪问题并不因争论者的众多和各方观点的差异而成立。对于一个不存在的问题而言,一切答案都是无意义的。本文所集中进行辨析的三个突出的伪问题不仅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伪问题之一:是什么创造了价值

将这一个中国经济学界争论了几十年的“老问题”宣布为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价值根本就不是创造出来的,当然,这一问题也无法表达为“为什么”的语句。既然价值根本就不是创造出来的,那么,无论是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还是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要素共同创造价值都失去了争论的对象。即使萨伊所谓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论点也是不需要的。

要阐明“价值不是创造出来的”这一判断,需要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论述。斯密指出价值有两种,其一是使用价值(use value),其二是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顾名思义,使用价值是某物品给予拥有者或享用者的最高所值,或这个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交换价值是获取该物品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而在市场上,交换价值就是该物品的市价了。尽管斯密在进一步的阐述中出现错误,由“水与钻石悖论”引致出价值决定的论点,但这两个范畴却是简单而正确的。

具体来说,斯密的价值定义是把人作为出发点的。人们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就构成了使用价值,而不同的主观评价相互进行比较,则形成交换价值。离开了人,谈不上任何价值,价值只能是人们在满足需求过程中形成的主观判断。设想一下,当一座繁华的城市中的居民全部离开后,所留下的一切高楼大厦又怎么能谈得上具有价值呢?既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都只不过是人们的主观评价,那么,争论是什么创造了价值就成为无稽之谈。因为作为主观评价的价值并不能够创造出来。

之所以提出是什么创造价值的争论,笔者认为这是将物品混同于价值的结果。说某种物品是由哪些要素创造出来显然是可以的,但物品或商品本身并不等同于价值。物品之所以具有价值,只是因为它们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求,从而给出评价,并依据各自的不同评价决定是否交换和以何种比例交换。离开了人们的主观评价,无论哪些要素参与了物品的生产也都不会形成价值。我们可以说劳动、资本和土地参与了物质财富的创造,但不能说这些要素创造了价值,因为价值与物质实体并不等同。

正是由于价值创造理论是个伪问题,政治经济学在解释事实时总是面临着新的挑战,不断修改和增加基本论断,总是徘徊在劳动创造价值和萨伊的“三位一体”之间,甚至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不得不提出“四元”、“五元”价值论。为了应付实践需要,一些经济学家将大量精力用于扩大劳动的内涵,辨析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区分价值创造与价值转移。这必然导致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混乱,削弱了其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伪问题之二:应该按什么分配

应该按什么分配的“问题”与什么创造了价值的“问题”密切相关,也是近年来争论非常激烈的“问题”。从经济科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按什么分配的“问题”实际上在企业生产之前就已经解决了,是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问题。

在合约理论提出之前,经济学将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看作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在理论分析上,资源配置与分配决定是被分割研究的。不仅政治经济学是这样处理的,主流的西方经济学也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放在不同的章节进行论述。政治经济学强调了企业内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剩余分配。西方经济学则通常是在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框架下论述每一个投入所有者获得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的价值。两大理论体系都忽视了对投入所有者怎样获得报酬和通过谁获得报酬的研究。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的“问题”。然而,随着合约理论的提出,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之间的缺口被填补上了,使这两个被分割的内容具有了内在一致性。

根据合约理论的认识,企业与市场都是合约,在这种合约下,投入所有者放弃一组明确界定的使用投入的权利以换取收入。一切生产要素在参与生产之前已经通过合约的形式确定了所应获得的收入,也就是说,收入分配问题通过合约的签订已经在产品到达市场之前解决了,而不会出现在产品销售后再评价各要素贡献进行剩余分配的问题。如果按什么分配的问题在生产之前没有解决,或者说,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使用没有签订合约,那么生产就无法进行,也就更谈不上按什么进行分配。例如,要生产一台电脑,企业就必须首先同员工签订下工资合约、同专利所有者签订下技术转让合约、同物质资源所有者签订下购买合约等。这些合约本身就规定了各种要素所有者的投入状况和收入状况,在电脑生产开始之前,按什么分配的问题已经被解决了。在电脑生产和销售以后再来研究该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贡献分配根本就没有必要了。

当前关于按什么分配的争论不仅在理论上是一个伪问题,在实践中也缺乏指导意义。无论是坚持按劳分配,还是强调要按要素贡献分配,都不能改变通过合约来解决分配的现实做法。例如,在电脑生产中坚持按劳分配而拒绝与专利技术所有者签订包括分配内容的合约,那只能导致生产无法进行,无产品可分配。而当前一些学者提出的创新理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方式——同样也离不开事前合约的签订。按照这一观点,分配之前首先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衡量,然而,衡量出各种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又何其困难。在一个完成的产品中是无论如何也划分不出每种生产要素贡献的份额。而在现实中,这种贡献的界定也是通过合约的签订来解决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恰好反映了它的贡献所在,而这一价格正是合约的核心内容。

总之,在合约理论没有提出之前争论按照何种原则进行分配还是可以原谅的,但在今天仍然将大量精力用于争论这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无意义的问题就是徒劳了。

伪问题之三:怎样消除社会不公

中国在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新现象,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经济学家们的思考,这些思考就引出了许多经济学对社会是否公平的争论,并进一步形成了如何消除社会不公的政策建议。然而,从经济科学的解释功能来看,这些问题并不应该是经济学所争论的,或者说,这些“问题”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是伪问题。

第6篇

[关键词]体育场馆景观设计城市文化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鸟巢”缓缓熄灭,“体育场馆景观设计”这个名词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中。早住1900年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的儿子小奥姆斯特德和舒克利夫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全美第一门景观设计专业课程。1908~1909年开始,哈佛已经有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到1929年,哈佛大学形成了“建筑一景观设计一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包含体育场馆建筑学内容,又将景观设计文化纳入其中。可以说,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是平面景观设计与建筑空间设计的高度统一,是集功能性、观赏性与人文理念于一体的艺术性设计,是一项空间视觉艺术与科学的系统工程。

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诠释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一般含义为“从古至今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进行的环境改造活动。”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变为:“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式因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和空间,从而为人创造安全、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被视为现阶段符合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两个范畴,一个较大的范畴是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最恰当的土地应用;而另一个较小的范围是对某一特定地方的设计。

体育场馆景观的设计。体育场馆景观包括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体育场馆的景观是由光、形、色、体四种可感受因素组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并且易于从城市环境形式中分离出来,这是体育场馆景观的自然属性。体育场馆景观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欣赏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场馆景观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等心理反映,这是体育场馆的景观效应,也是体育场馆景观的社会属性。

体育场馆景观构成分为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两类。由竞赛场地景观、道旗、围挡、标识装置、景观构筑物、背景板、体育器材、楼体装饰景观、临建设施、主题雕塑、公共艺术装置、公共设施、交通工具、城市家具、互动投影、多媒体显示系统等构成。设计师在遵循建筑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中加入不同的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文化因素,用建筑材料和空间的构成表达了体育场馆空间功能以外的文化和思想的信息,用建筑语言表达了体育场馆的宏伟、优美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彰显体育场馆的独特魅力。

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体育场馆景观设计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功能,更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功能的体现,其表现为文化价值和道德的融合,科技与艺术的汇聚,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新阶段时代文化的核心,这无论对景观设计还是当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来讲都是如此。而正是对人类精神的创造和人类价值理想的维护,才有可能使建筑作品成为经典,流芳百世。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功能构成包括以下五个方而,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美化功能、安全功能以及综合功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们的文化层次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要求。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东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提倡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像、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合关系,强调整体的效果。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体育场馆的景观风格大都趋于宽松和疏朗的设计,体现的是宁静和优雅的寓意,突显出景观的清逸、自然、协调的人文气质。

西方文化提倡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通过人对自然的征服来体现精神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突显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识。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的体育场馆景观风格趋于奔放、热烈、灵动之势,体现的是宏伟和壮丽的寓意,把景观的规模和气势充分展露出来。

现阶段,东西方文化对于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在文化互融的基础上,考虑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东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体现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中。就像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鸟巢”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主体当中“鸟巢”的钢架网状结构的编织,看台“红面银线”的色彩搭配,都是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而体育场屋顶双层膜结构,将钢结构中的上下弦利用膜进行了声学吊顶。观光楼梯独特的延伸,将西方文化中的动感与活力充分地体现出来。可以说“鸟巢”的建筑外形、建筑风格、建筑装饰是中西文化的产物,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最有力的见证。而纵观“鸟巢”的其它景观,从场外休息区、步行街道、花园设计以及与“水立方”的遥相呼应,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维与理念,而“以人文本”正是中西方文化中所共融的思想。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的水平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程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城市的发展,用城市文化的观点来观察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管理。从建筑领域来说,体育场馆建筑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体育场馆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还与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与众不同的体育场馆,他们一般坐落在城市最瞩目的位置,由于近代国内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和设计理念,往往是游客到达一个陌生城市的首要参观地,2008年的北京奥运体育场――“鸟巢”无疑是众多体育场馆之中的亮点,每天都在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天津市的水滴体育馆,也逐渐成为天津这个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建筑越来越注重功能性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以人造景观打造城市文化亮点,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观光客,进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培养公民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趣味,形成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因此,体育场馆景观文化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关系到精神文明的升华。

承接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篮球比赛的花都新体育馆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双球建筑”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以保留并尊重原有地貌为主,形成三个阶梯级景观,主馆、训练馆融为一个整体。另外,利用地形高差在室外篮球场下建地下停车库,节省了地下室开挖成本。蓝色双球的造型,奇异的景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占亚运场馆总量三分之一的广州大学城中的21个亚运场馆,每个场馆的造型都非常新颖别致。这些场馆不仅为广州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而且在广州市现代化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赛后使用价值。体育场馆建造初期的景观设计一定结合了它的赛后利用因素,每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在设计体育场馆初期都会考虑到它的赛后使用问题,这也更好地诠释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价值。一般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往往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或重要的城市,根据近期城市发展的速度,这些地方的土地往往都非常昂贵,体育场馆又是一个需要庞大建筑用地的工程,这无疑给了设计师一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更好地利用赛后场馆。大部分体育馆在赛后都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举办各种大型演唱会、大型展会的地方,也有很多场馆由于其优美的环境成为了居民或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所以每位设计师在设计体育场馆时都要考虑到场馆赛后是否会面临“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命运。

第7篇

(一)关于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性。指出企业管理学是指导人们如何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门科学。它是管理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反映,是管理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管理实践,接受管理实践的检验,反过来又指导管理的实践。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合理组织生产力,即如何根据国家计划、社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合理地组织产品的生产过程。

完善生产关系主要是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协作关系和分配关系,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经济责任制等。在上层建筑方面,主要是研究如何结合企业实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计划,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上述三个方面是紧密结合不可或缺和割裂的。第二种意见认为,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干部的管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指出,不能把经济管理关系简单地归入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经济管理关系是一种声体的、综合的社会关系的运动规律。它虽然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但是生产关系要通过经济管理关系,才能对生产力发生作甩。由于经济管理学涉及的知识非常广,一些同志就认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多层性的特点,它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诸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等关系”,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经济管理学要涉及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但那不是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首先,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层性的特点”,并不意味着管理科学什么都研究。其次,经济管理学不是经济学加管理学。有的同志认为,经济管理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论断是与并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经济学加管理学不可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学科,仍然只能是两个学科,单纯的相加法,创立不起经济管理学。第三种意见认为,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的问题。狭义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管理者、管理方法、管理历史与管理效果等。

(二)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坚持职能与过程、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1)职能与过程的统一。管理过程就是管理职能的运动过箱。职能和过程不可分。我们把职能与过程作为一种观察问题的方法,绝不能把职能和过程看成互不关连的两个东西。目前,不少的管理理论专着把管理职能和会理过程机械的分开,这是不可思议的。正如物质离开运动一样的不可思议。

(2)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就是对历史既不因循守旧,又不能不要民族传统;对现实,对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既不能照抄照搬,亦步亦趋,又不能孤陋寡闻,闭门造东。

(3)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经济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要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必须特别注意认识管理艺术的特点。管理原理偏重理性,管理艺术注重情感。过于强调所谓理性,就会导致一种抽象的、无情的哲学,使事情僵化,缺乏灵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管理艺术的地位将显得更突出和重要。研究经济管理学必须坚持逻辑思维方法与形象思维方法的统一。

另一种意见认为,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莲本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现代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坚持这一指导龠则,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系统分析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具体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有:(1)历史研,究法。主要对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以寻求并继承规律性的东西。(2)比较研究法。是通过横向的比较来研究不同国家,在不同社会制度、环境、历史文化条件下,它的管理思想、理论方法与效果,从而寻求管理的规律性。(3)观察研究法。观察要客观,顺乎自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来安排。(4)调查研究法。司以调查过去,也可以调查现状。调查要有程序。(5)试验研究法。是在约束条件下,有自的地揭示管理规律的方法。(6)案例分析法。这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一:般性规律的方法。(7)综合研究法。若干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往往能更有效地揭示’管理的规律性。

第8篇

2012年国庆节和中秋节叠合假期长达8天,被称为“最长黄金周”。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切实做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有关工作的通知》,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份公布了国庆假期收费公路免费的实施细则。大部分省份明确规定,包括机场高速和桥梁、隧道在内的收费公路长假期间免费。中央电视台每天提供大量实时资讯,汇报有关天气、交通、旅游景点游客数量等信息。根据最新统计,交通方面,黄金周期间运送旅客5.3亿多人次;旅游业方面,内地旅游接待人次约为3.62亿,旅游收入约为18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

然而,也有人把“十一黄金周”称为“问题周”。景区爆满的人群、交通拥堵、游客散去后的垃圾、哄抬的物价、旅游投诉案件激增等等的问题,也让人们相信:政府、商家、景点、消费者之间远远没有达到配合默契的程度,改进的余地还很大。那怕有些许的改进,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利益,向和谐社会迈进一步。

所以,经济学者们,利用经济学有关原理,对“十一黄金周”期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分析在十一长假期间,如果不受其它的限制,消费者将如何分配他们有限的时间与金钱,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将成为从理论上解决或改善这些问题的关键。笔者学识有限,仅以所学知识对此问题,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理性的消费者将如何分配他们有限的金钱

1.效用函数U=U(X,Y,Z,…)。“十一”长假期间,消费者必然都有一个大致的预算,我们用M来表示,也就是英文Money的首字母。这个预算金额将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进行分配,以尽可能的获得最大满足感,也就是经济学上的“效用”。

效用函数U=U(X,Y,Z,…)就是对满足程度的度量。X,Y,Z,…分别表示消费者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所分配的金额。假设有n个消费项目,就需要n个方程。这里,我们有了第一个方程:X+Y+Z+…=M (1)

2.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效用函数U=U(X,Y,Z,…)究竟是什么形式?由于满足感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容易测算,所以其形式难以取得共识。但是,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却是经济学上一个公认的基本原理。即随着对某消费项目消费量的增加,其满足感将逐步降低。例如,我们吃第一个苹果时,感觉最好;吃第二个时,感觉就差一些。

3.统一边际效用原理。通过上述分析,消费者如何分配他们的金钱以取得尽可能大的满足感,就简化成为一个数学问题,即在预算的约束下,使效用函数取最大值。

在数学上,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条件极值问题,有很好的方法加以解决:

我们只需要解一个方程组,就可以得到消费者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所分配的金额。公式■=…在经济学上有特别的含义:为使总效用极大化,消费者需要在购买各种产品的最后一个单位时,使每一元钱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彼此相等,即统一边际效用。

二、理性的消费者如何同时分配他们的金钱与时间

其实,除了金钱之外,消费者还有一项重要的资源,就是时间,他们还需要在各种消费项目上分配自己的时间。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消费者如何同时分配金钱和时间,以取得最佳效用呢?

1.问题的构建。消费者的时间与金钱都是有限的,分别用T和M表示。并且,时间与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消费者可以多花点钱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多花点时间以节省钱。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将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进行分配,分别用X1、X2、X3…和Y1、Y2、Y3…表示分配在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上的时间与金钱。这样,就有了两个方程:

我们的问题是:在满足上述两个约束的前提下,消费者究竟在各种消费项目上分配多少资金与时间,以取得最佳效果?

2.帕累托最优模型。用A、B、C、D…分别表示旅游、购物、娱乐、美食、健身…等项目,就有了n个效用函数:UA=f(x,y)、UB=f(x,y)、UC=f(x,y)…

这n个效用函数同时取得最大值是不可能的,消费者只能期望总体效用最优。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当满足如下方程组时,消费者的时间与金钱在各种消费项目上的分配就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当两种投入要素,即时间与金钱,在各种消费项目上的边际效用之比相等时,总体效用最高,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然而,在这个数学模型中,最优解不止一个,而是无数个,即消费者只要按照时间与金钱在各种消费项目上的边际效用之比相等的原则进行选择,都可以实现总体效用最高的原则。

三、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9篇

关键词:神经语言学;跨学科;基本问题;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92-02

一、什么是神经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主要从大脑的功能方方面面来研究语言和交际的关系,换言之,它探索大脑是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和交际的。因此,它试图将神经学、神经病理学理论(大脑的结构如何以及它是如何发生作用的)结合起来。除了神经学和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资料来源科目是心理学。神经语言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对脑损伤后语言与交际的研究。然而,试验,建模,计算机模拟和神经元成像研究等也是当今常用的方法。

为了廓清神经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模式与框架,应当首先来圈定本研究领域的范围。神经语言学主要感兴趣的话题在很早以前就曾首先提出。19世纪晚期尤为得到重视;从那以后,它们便成为许多学科研究者们的核心问题。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学派大力宣扬语言学,在此影响下,以及随着心理语言学作为有关研究领域的发展,“神经语言学”成为有关正式术语。神经语言学的学科问题曾在20世纪70年代Whitaker和Whitaker编辑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杂志的多卷中得到描述:坦白的讲,尽管神经语言学这个领域属于跨学科研究,但它有一个共同点主题:语言与大脑的关系(Whitaker & Whitaker,1976,xi,Ahlsén,2006:4)。

尽管对功能方面有所侧重,我们仍能在《大脑与语言》(本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的介绍板块中发现如下相似的描述:

人类语言或交际(言语、听力、阅读、写作,或曰非口头形式)同大脑或脑功能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大脑与语言》:“描述”板块)

将语言或交际的各方面和大脑功能联系起来这个动态表达,是神经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由Luria(卢利亚)在《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中提出:言语交际形成与理解的真正过程如何,这一过程由哪些组成部分,以及该过程进行所需条件有哪些(Luria,1976:3,转引自同上)。

二、 该领域的跨学科性

和神经语言学有关的多个学科给该领域提供了启发与活力。它们向该领域研究带来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数据、理论和模式。

20世纪70年代,《神经语言学的研究》的编者在该刊多期杂志中将神经语言学描述为“无论是理论视角还是主题覆盖范围都是由不同种类组成的”,他们还称在那时候该学科“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也没有几个可以确定的研究领域”( Whitaker & Whitaker)。他们还提到该领域的研究者当中存有的众多不同意见。当然,他们的确曾提及这一混杂特性的积极一面:观点丰富多样,还有这样一个事实:“正是由于这种混杂性,它试图将各种观点综合起来以便能够解释不同类型的数据”( 同上)。

神经语言学应当考虑哪些学科呢?《大脑与语言》中指出,神经语言学的跨学科焦点应当包括语言学,神经解剖学,神经学,神经生理学,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言语病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这些学科在神经语言学中有较多的涉及,但其它几个学科也都与神经语言学紧密相关,对神经语言学的有关理论,研究方法和发现做出了贡献。这些学科包括神经语生物学,人类学,化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因此,人文科学和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等都有所体现。

三、 神经语言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常用研究方法

目前存在多个有关大脑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观点,下文提出的其中几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

“定位观”试图去发现不同语言功能在大脑中的作用位置或中心。著名的定位主义者包括加尔(Gall)和布洛卡(Broca)。“联结观”(或称连接主义)认为语言的功能在于大脑不同区域间的联结上,例如,这种观点认为不同的感觉官能的感知能力可以与语词和/或“概念”联结在一起。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韦尼克(Wernicke)和利希海姆(Lichtheim)。“功能动态定位观”宣称局部次功能的机能系统实施各项语言功能。这种系统是动态的,因此在语言发展阶段或脑损伤之后可以加以识别。卢利亚持这种观点。“整合观”理论认为多项语言功能是由大脑多块区域共同完成的。这种观点也称为“认知主义”,代表人物有黑德(Head),戈尔茨坦(Goldstein)。“进化观”理论强调大脑与语言的关系是如何在不同的物种之间随着时间发展而进化的,它们在儿童身上是如何发育的,以及成年人是如何实施语言功能的。这一观点的早期代表人物有杰克逊(Jackson),近期有布朗(Brown)。

神经语言学的几个核心议题包括:

(一)不同类型的脑损伤会对语言和交际造成什么影响?

(二)交际能力和使用语言能力是如何随着人类进化而发展的?如何将这种发展和大脑的进化联系起来?

(三)儿童是如何学会交际和使用语言的?如何将他们的语言习得和他们大脑的发育联系起来?

(四)如何检测大脑中语言和交际所涉及的过程并将之视觉化?

(五)如何制作较好的语言和交际过程的模型以便帮助解释我们所研究的语言学观点?

(六)如何制作出语言处理,语言发展和语言丧失的计算机模拟?

(下转第294页)

(上接第292页)

(七)如何设计能够检测这些有关语言处理模式和假设的试验?

上述第一个问题在神经语言学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失语症”被定义为“由脑损伤组成的语言丧失。”例如,促因可能是一种梗塞(大脑中血管的阻塞),或是某种出血(血管崩裂),抑或是脑创伤。损伤的后果是改变了语言的理解和/或生成。通过研究这些变化,能够发现和语言有关的机能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其所涉及的大脑的结构有哪些。为了对大脑功能进行定位,人们研究各种能力的丧失。但是当遇到比如语言等更高级些的认知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通过对失语症研究得出的数据同经由其它神经语言学方法所获数据具有大体相当的可信度。失语症学(或称语言学失语症学)是神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失语症属于后天性语言障碍,它通常被定义为病灶损伤(即一个或多个特定区域的损伤)。后天通常由渐进性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例如,痴呆。语言和记忆紧密相联而且相互依赖,这在复杂的较为高级的认知功能中更为突出。

神经语言学的兴趣不仅在于后天性语言障碍,先天性语言障碍(即在没有如何特别损伤病例的儿童身上发现的障碍)也是其兴趣所在。先天性言语障碍,例如特殊言语障碍,和先天性读写问题(包括诵读困难)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通常将它们同类似的先天做比较,当然要谨记语言习得的特殊条件和新生大脑的可塑性(可以塑造的能力)。神经语言学家还研究那些患有影响语言的普通先天的儿童的语言发育情况。

语言和言语的发育情况和人类进化中语言和言语的先决条件也是神经语言学家的研究对象。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通常同不同的物种的生产方式相比较。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研究研究动物(特别是灵长目动物)的交际系统,而且做实验观察教授灵长目动物学习人类的交际系统。

对于神经语言学家而言,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便是检测正常的和损伤的大脑中语言任务的活动情况。目前,医院里的标准信息主要是一些大脑的静态图片,例如CT扫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通过对许多大脑平面的X光照射形成三维图片,或如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语言活动时大脑中活动状态的方法主要有EEG(脑电图),PET(正电子放射层扫描),fMRI(功能核磁共振),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是MEG(脑磁图)。

心理语言学,通常还有大脑中不同区域脑活动的有关信息,为语言理解,语言记忆,语言生成,语言习得和语言丧失过程的神经语言学模型制作奠定基础。这些模型又可以作为计算机模拟的基础。包括所谓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或联结主义网络的计算机模拟在研究中也有使用。

四、 总结

从全文可以看出,神经语言学主要研究大脑与语言关系,从而圈定该学科的范围。文中提到本领域主要研究者所给出的定义以及他们提出的核心问题,比如,焦点问题语言处理,它包括预测性和解释性模型,试验性研究,计算机模拟,以及语言任务中大脑活动的检测。脑损伤后的语言病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失语症及相关的语言障碍—和人类及个体的语言发展问题也得到强调。主要贡献学科—语言学,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语言病理学—也得到确认。最后列出了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当然,正是由于其跨学科性,神经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需要更多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hlsén,E..Introduction to Neuro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